常见急救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3 17:20:31

常见急救案例

常见急救案例范文篇1

1.1研究对象急诊科护士,包括已经定科和轮转护士,排除进修、实习护士。知信行模式培训实施前,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32名护士,男5名,女27名,平均年龄(28.92±5.78)岁,其中本科学历14名,专科学历18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19名,护士10名;知信行模式培训实施后,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34名护士,男4名,女30名,平均年龄(27.37±8.26)岁,主管护师3名,护师20名,护士11名;比较两组护士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可比性。1.2培训方法由2名急诊科护士长及2名护理带教老师组成培训小组,采取知信行模式进行培训,培训过程主要为:①进行为期4周的急救理论知识培训,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②分享工作中典型案例,建立正确的急救理念;③通过典型案例情景模拟演练,纠正不良工作行为,建立正确的急救护理行为。1.2.1急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包括急诊科常见疾病的专科知识及急救措施,急诊科接诊、分诊、抢救、患者的转运以及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维护等知识及操作流程。每周理论培训2个学时,共4周。因考虑到护理人员倒班因素,每周二、周五安排2次内容相同的理论培训,保证每名护士均能接受到理论培训。1.2.2急救理念采用叙事方式分享工作中典型的抢救案例,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就诊时的症状、体征,抢救治疗经过与转归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经验分享。此项培训与理论培训时间、频次均相同,每次由不同的护士进行叙述分享。1.2.3急救护理行为由护士长根据理论培训效果及实际工作情况撰写典型案例模板,进行情景模拟演练、角色扮演,并采取护理查房、质量控制检查等形式,了解培训效果。1.3评价指标1.3.1急诊科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急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结束后,由护士长组织所有人员进行考核,急救理论知识采取闭卷形式考核;依据科室相关急救操作技能流程对每人考核2项急救操作技能考核。1.3.2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采用急诊专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包括专业实践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由科主任、护士长及科室医生进行评价。1.3.3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我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急诊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同行评测)》,进行急诊科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四个级别,其中非常满意和满意被认为对护理工作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被认为对护理工作不满意。在运用知信行模式前后,分别发放50份满意度调查表。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描述性分析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运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诊科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后,急诊科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均较未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时显著提高(见表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后,急诊专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均较未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时显著提高(见表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后,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未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时显著提高(见表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知信行模式有效提高急诊科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急诊科患者病情相对急骤、复杂、危重,要求护士能在短时间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丰富的专科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操作技能是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根本保障[4]。我院是一家新兴的医院,急诊科护士年纪轻,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低年资护士较多,加强急诊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尤为重要。急诊科培训通常是以专业护理人员培训为主线的系统培训[5],培训内容固定、单一,培训对象缺乏主动积极参与,且常与护理实践相脱节。我院急诊科在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典型案例分析和工作经验分享,将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护理实践相结合,同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优化护理操作流程规范,从而巩固了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树立正确的急救理念。采用知信行模式后,急诊科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效果明显提高,保障急诊科工作顺利开展。3.2知信行模式提升急诊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是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综合能力,是护士专业知识、技能和特质的综合反映,也是护士教育着重培养,护士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6]。我院急诊科在加强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护士长根据临床实际工作撰写了典型案例模板,组织科内护士分角色,从患者的接诊、急救、专科检查、转运等方面模拟真实情景。在演练的过程中,营造了科室学术交流氛围,拓展了护士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护士丢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与运用[7];护士评判性分析工作中的不足与缺陷,逐步完善急诊科的各项工作流程。在此工程中,培养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意识,提升与医生在抢救过程中的配合度,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状况的了解,提升与患者的沟通能力。采用知信行模式后,急诊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3.3知信行模式提高医生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急诊科护士的培训中,采用知信行模式,护士对于急救护理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急救护理工作的应急状况有了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意识,不再仅仅是医嘱的执行者,在护理工作中,积极主动配合医疗工作,提升急救护理工作的质量,从而提升了急诊科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4小结

在急诊科护士的培训中,采用知信行模式,提高了护士的急诊专科理论知识的操作技能水平以及急诊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提升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急诊科护理工作质量,保障了急诊科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增加了医护间工作的配合度,提高了医生的满意度,在护理培训中值得推广。本研究只在护士的急救综合能力中采用了知信行模式,而未针对各项急救能力分别培训,在今后的的工作中将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晓静.急诊科护士急救技能培训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9):41-43.

[2]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3.

[3]樊落,席淑华.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44-146.

常见急救案例范文篇2

1方法和对象

整群选取2013级16个班共55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课程结束后2天内,由各班班长收集其班级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及建议,以班级为单位整理成文,上交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对各班级的评价进行提炼,归纳主题并进行统计。学校教学督导组成员对课程进度、教学安排、教案、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进行督导后,提交书面评价及建议给课程负责人。

2结果

(1)对学生评价结果进行提炼,将出现次数由多到少排列在前5位的评价结果如下,见表1。(2)学校督导组主要评价及建议:教师课堂讲授清晰,重点难点突出;课堂讲授与学生互动少,学生的主体性未充分发挥;教学方法单一;实验课注重单项技能练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处理能力及合作意识。

3讨论

3.1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根据目标调整教学安排,提高实训课比重。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教学目标是使护理学专业学生了解急危重症护理的研究范畴、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及管理;熟悉常用的急危重症监护技术;掌握急危重症救治原则及常用急救技能;具备运用急危重症理论知识与技术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急救与护理的能力。可见,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掌握急救技能是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根据费茨(Fitts)与波斯纳(Posner)的动作技能阶段理论,操作技能的形成要经过认知、联结和自动化3个阶段,在后两个阶段中,动作的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不可或缺的方法[2]。可是,在我校现行的课程安排中,理论学时为36学时,实训学时为6学时,实训学时少,不利于学生急救技能的掌握。而文献报道[3-4],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学时与理论学时应持平。从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可知,部分理论课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如“各系统急症”这部分内容在前期课程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已有讲述,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精简理论内容,缩短理论学时,在课程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实训学时。3.2改革理论课教学方法,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课堂讲授法是一种最基本的、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以往本课程理论课全部采用课堂讲授法,虽然也会加入案例,但是由于课时限制以及学生人数众多,也只是教师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没有组织学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性得到充分发挥,但学生的主体性被削弱。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所以会感觉到无趣,这一点在表1(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中也体现了出来。笔者认为,整个教学过程都应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笔者所在学校在学生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学生已经学过基础医学以及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护理专业课程,对于急危重症并非一无所知。为此,很有必要在课前详细评估学生对哪些急危重症知识和技能感兴趣,再结合学生兴趣及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不拘泥于课堂讲授法。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介绍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工具辅助讲授,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如在讲授“内科各系统急症的处理”等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内容时,可以“给出案例—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的形式完成学习。近年来,翻转课堂逐渐兴起,教师也可采用该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观看教学视频、PPT、书籍、学术论文等资料自学,并思考相关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5]。这种模式极大地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3.3开展综合实训课,培养学生的急救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护士所面对的大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多系统疾病,这些患者的情况比在校内按照系统分类所学习的案例情况更加复杂。另外,在校内的学习通常只是针对一个患者进行分析,而在临床工作中,护士需要同时面对很多患者。由于急危重症科患者病情都急且重,在这种情况下,护士的急救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是决定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目前我校开展的实训内容为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外科单项急救技能训练。这些单项操作的学习会造成学生只关注一项操作,不利于系统性、整体性思维[6]及急救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为此,应对实训课内容及形式进行改革。在内容上,除外科单项急救技能之外,应增加综合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涉及多项急救技能、重症患者监护技能及基础护理技能的应用,不仅设计多个病情复杂的案例,还有模拟这些案例同时出现的情境。在形式上,也不单纯沿用以往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操作训练模式。在单项操作项目上,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先观看教学视频和PPT等再分组练习的方式学习。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模拟教学等多种形式,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对患者的急救,急救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将会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急危重症护理学是实践性强的课程,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应该精选教学内容,重视实训课,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更好地落实教学改革,应同时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实训室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波,桂莉.急危重症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韩仁生,苗军芙,李传银.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3]唐永云,郝玉玲,刘凤,等.急救与重症监护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4,29(10):79-81.

[4]陈姗,朱明亚,雷璇,等.TBL联合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22):124-126.

[5]张春梅,金昌德.翻转教学设计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4):259-263.

常见急救案例范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6年7月新入职的急诊科护士40人。纳入标准:(1)年龄21-27岁;(2)新入职,工作年限≤5年;(3)同意接受培训者。排除标准:(1)近期有轮转计划的护士;(2)不能全程参加培训者(如怀孕生育者)。其中女性:31人,男性:9人。年龄21-27岁,平均年龄(24.73±2.12)岁。文化程度:本科21人,大专19人。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即传统教学组20人,观察组即体验式教学组20人,比较两组护士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龄等经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培训内容。急诊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急诊常见仪器使用、急诊常用护理技术以及急诊常见疾病护理。1.2.2培训方法。对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培训4个月。传统教学组按常规教学法由四名培训老师拟定学习计划,分发每周学习计划表,每周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演示各项操作然后低年资护士自行练习老师指导,每周对当周的学习计划中的内容进行考核。体验式教学组理论培训后将20名护士随机分为4组,每组从1-5编号,每组有一名老师指导。培训前两个月以学习专科理论为主,急诊常见仪器使用。第二个培训内容涉及团队合作的心肺复苏,中毒的救治,多发伤的处置,心肌梗死的急救,呼吸衰竭的救治,急性脑卒中的急救流程,消化道出血的急救处置,急危重患者的转运交接。为期两月,以小组为单位练习,由每组自行设计病例,通过设置场景各组员进行患者、护士、医生及家属等角色的体验,体验结束,指导老师就沟通技巧、护理技术、护理理论等层面分别进行点评和提出改进意见。月末由四名老师提供场地,布置场景组织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奖品。赛后各组成员间分享各自角色体验的感受完成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1.3评价指标。4个月的培训完成之后,由考核小组统一出题组织理论和操作考核,分别计算出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培训结束4个月、6个月后进行满意度测评追踪。测评采用本科自行没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医生满意度调查表、护士满意度调查表、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各调查表均包含10个项目,采用1“很不满意”到5“非常满意”点计分,总分20-100分,计分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以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评分,共发放90份调查表,当场全部收回,回收率为100%。收集资料后进行统计,计算出综合测评满意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培训后考核成绩及综合满意度追踪考评的比较,见表1。

3讨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强调“授之以鱼”[2],带教老师只是在传授知识,并没有教会低年资护士如何去成为一名合格的急诊护士。导致低年资护士在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的环节上出现断裂,特别是在面对急诊的重症患者,焦躁不安的家属甚至是和自己的最密切的合作伙伴医生,常常表现出惊慌失措、观察处理不到位,甚至引发各种矛盾和不良事件。而体验式教学法是“授之以渔”,带教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将低年资护士引导进入教学体系中,组织他们亲自体验各种角色,通过指导设计案例、布置场景、组织进行友谊赛等教学活动,使他们能够从真实案例以及模拟场景中获得临床综合能力,使其快速成长为合格的急诊护士。3.1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培养护士学会换位思考,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当患者进入急诊,其身体和心理往往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痛苦;而患者家属目睹亲人病情恶化,家属往往不能接受现实,猜疑抢救工作,迁怒于医护人员[3],这都非常需要医护人员的关怀和及时有效的沟通。而低年资护士往往缺乏这方面的培训和指导。通过体验式的角色扮演,使护士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认识到患者及家属不仅仅是希望得到护士熟练的技能服务,更需要得到的是护士的理解、关爱和尊重[4]。3.2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护士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低年资护士的专业素养体验式教学引导护士由被动学习上升至主动学习的转变,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护士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模拟案例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临床护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自主评判性的分析、判断,改进护理行为。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保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通过不断的反思与总结,将这种学习模式内化为心理素质,外化为行为习惯,提升专业素养[5]。3.3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护士提高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急救护理质量低年资护士在急诊抢救中往往因为胆怯心理,惊慌失措或在抢救过程中手忙脚乱,使得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医护间、护护间的配合不到位,甚至延误抢救时机。通过体验医生、护士的角色,帮助低年资护士克服胆怯心理,在模拟演练中体验如何加强医护、护护之间交流沟通,有助于医护间,护护间更好的定位配合,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因此,体验式教学在急诊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能够激发护士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再是传统的接受培训,而是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反思,升华护理行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急诊人。

作者:施 银 焦维娟 王 芝 单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参考文献

[1]陈向明.体验式课程的教学知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1.

[2]梁园园,江智霞.《急危重症护理学》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2,11(14):32.

[3]曾慧,江智霞.应用体验式教学进行重症监护病房专科护士培训的角色功能体会[J].重庆医学,2012,3(41):9.

常见急救案例范文篇4

1.1教学方法

两组护生入科后均由教学组长统一带领介绍儿科病房的的环境、规章制度、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种及护理流程。然后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入科后跟带教老师上班参与临床学习,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主动传授,护生被动接受的方法完成实纲规定内容。试验组:带教老师根据护生已有的儿科知识,以儿科病房中的常见病及常见急症为基础,以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实习的内容为目标,设置有代表性的问题案例。具体内容如下:(1)案例一般资料。如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知识及技能,及在这些病例中涉及到的护患沟通技巧、护理核心制度、健康教育、常见的技术操作流程,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吸氧、婴幼儿灌肠、肌肉注射、头皮静脉注射、留置针单手送管法等。(2)根据各病例特征设立“问题”情境。如:晨间护理发现热水瓶放置在床边桌上,桌面上有牙签、水果刀,患儿床边熟睡却未拉上床档;肺炎合并心衰的处理、坠床、高热惊厥、婴幼儿窒息的急救等。护生入科用1d的时间,由带教老师集中进行儿科相关知识宣教,提出相关要求,告知护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运用模具进行模拟教学,边讲解、边指导儿科常见的技术操作项目如肌肉注射、头皮静脉注射、留置针单手送管法、高热惊厥的急救、新生儿、婴幼儿心肺复苏等。第2~3天由带教老师将所设立的问题情境介绍给护生,对模拟演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估计,并组织护生学习。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让护生小组讨论,并通过看书、看录像、网络等形式查阅相关资料,对情景模拟活动做充分的准备。然后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各种角色,进行模拟演练,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观察护生是否能察觉到患儿的病情已发生变化,是否能关注到患儿所处的环境不够舒适和安全,如何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护生观察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模拟演练后,将学生分给临床实习老师进行一对一带教,出科时进行操作和理论考核以及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护生的带教效果。

1.2评价指标

出科前对两组实习护生的操作和理论考试成绩、患儿家属及带教老师对护生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带教老师满意度调查方法:护生出科时由其一对一的带教老师填写调查表,调查内容包含服务态度、沟通技巧、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内容,共发放70份,回收70份,回收率100%;患儿家属满意度调查方法:护生出科时随机选择10名患儿家属对护生做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包含服务态度、沟通能力、操作熟练度等内容,12组学生共发放120份调查问卷,回收120份,回收率100%。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操作与理论考核成绩比较

试验组操作与理论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患儿家属及带教老师对两组护生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儿家属及带教老师对护生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问题情景教学法激发了护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临床带教一般都是护生被动的接受带教老师的传授,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自觉性、独立性、个性均被淹没,缺乏独立性思维,学习积极性不高[3]。儿科患儿是相对特殊的群体,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儿、小皇帝、小公主,家属对实习护生基本都有抗拒心理,不喜欢护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做治疗性操作,护生动手的机会受到限制,心理受打击,使其学习主动性更加不高。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设置各种情境,引入入胜,提出问题诱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查阅资料,策划情景。角色扮演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护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思考和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潜能[4],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情境教学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缩短了课堂与临床之间的距离,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表1显示,试验组护生出科考试时,操作与理论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3.2加强了与患儿及家属沟通的技巧

沟通能力是护士的核心能力之一,医院对本科护生沟通能力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高[5],而她们在学校多注意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沟通技巧的培养,进入临床实习前接触的社会关系较为简单,不善于与人们交流,尤其儿科护理工作中,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心理特点来组织沟通内容,而儿科患儿家长经常对实习护生不予理睬,使护生产生恐惧心理,更不愿意与其交流。问题情境教学法演练过程中,护生经常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提高了语言沟通的能力和掌握非语言沟通技巧,同时通过模拟情境中不同角色的扮演,能够揣摩患儿家属的心理,体验家属的感受,能够大胆地跟患儿及家属去交流;熟悉疾病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护理要点,能够更好地为患儿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在与患儿及家属交流时有了自信心,减轻了恐惧心理,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3.3问题情境教学提高了护生的临床实践综合能力

问题情景教学以带教老师作为主导、护生为主体,带教老师利用护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结构,以教学大纲所要求完成实习的内容及儿科临床常见病为框架,设置不同的场景,护生在形象、直观的教学环境中对老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推断,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练习临床技术操作技巧。由于提前模拟了临床的工作环境,熟悉了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制度,懂得了沟通技巧,熟练了技术操作,对临床实习产生的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及陌生感有所减少。同时通过开展创设问题的情境教学实践使护生的临床思维和决策能力得到锻炼,在跟随带教老师前已进入角色,增强了自信心,进入临床后不再缩手缩脚[6],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急症案例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得到提高。

3.4问题情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常见急救案例范文篇5

1我国灾难医学教育现状

近十余年来,国内外的灾难不断,1998年的大洪灾、印度洋海啸,2003年的SARS,2008年的特大雪灾、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海地地震,今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等,无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无数例证表明,救援体系越发达,灾后死亡人数越少。医务人员是灾难发生时医学救援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发生重大灾难时,各地医院都要往灾区派出大批医护人员对灾难伤病员进行紧急救治,因而医护人员对于灾难救援的认识程度及处理能力就极为重要。然而,我国医护人员对于灾难救援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笔者曾赴灾区参加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工作,过程中发现相当多参与救援的医疗工作者对地震、地震伤的特点缺乏了解,最具有说服力的案例莫过于遭受挤压伤的伤者历尽千辛万苦从废墟中解救出来后迅速死亡;另一事例是笔者当时所在的救援病房为传染科改建而成,该科的相当部分医生因为不知道该做什么而无法参与到救援过程中,只能赋闲在家,可谓医疗资源的浪费。今年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一部分医疗工作人员也参与到了所谓为防止核辐射损伤而抢购碘盐的浪潮中,表明其对灾难的知识非常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相关教育造成的。以本校外科学教学为例,长期以来教学内容全部是关于各种基础疾病的,灾难医学教育内容几乎为零。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医生及医学生队伍于灾难及灾难医学的认识严重不足,危急时刻,恐难高效开展救援,这不能不说是当前医学教育的缺失。

2医学生对灾难医学的认识状况

为了解医学生对灾难医学的认识情况,在重庆医科大学校内做了《就灾难医学相关问题了解的调查研究》问卷调查研究,问卷内容为20道选择题,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1)对灾难的定义的认识;(2)灾难医学知识的来源;(3)常见灾难伤的紧急处理原则;(4)面临灾难时,医疗人员的自救与救助别人;(5)对检伤分类方法的认识。调查对象主要是进入临床阶段的高年级临床医学和儿科医学系学生,发出问卷700份,回收到637份。得到的结果是令人惊讶的。对灾难的定义,仅有9.8%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清楚,90.2%表示不清楚或从未思考过;对于灾难的具体形式,78.5%认为灾难就是地震等自然灾害,而否定交通事故、战争和恐怖事件等;对于灾难知识的来源,98.6%的被调查者表示主要来源于新闻、科普文章及相关纪录片,仅1.4%认为医学教育对自己的灾难知识有贡献。对于常见灾难伤的紧急处理原则,99.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或完全不知道,并归因于所接受的医学教育从未涉及。表明医学生对灾难医学认识水平严重不足,灾难医学教育明显缺位。在灾难救助过程中,被救人员与施救人员是同等重要的。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有70%人的心理创伤可以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应付策略自然恢复。而高达30%的人群,将从灾后几天到几十年,陆续出现不同的心理症状[3]。调查表明,有74.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灾难发生的当时不能够很好地调节自身状态,在接下来的3天内不能高效准确地进行本职工作,仅10.2%的被调查者可以在灾难发生后立刻投入到高效准确的本职工作中,剩余的15.2%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在3天到1周的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状态,重新投入到高效准确的本职工作中。这就说明灾难对人们的心理打击是难以估计的,医护人员是灾难救援中的主要救助者,但医护人员也是人,并很可能同时是灾难的亲临者,如何能够让医护人员在灾难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调整好心理问题,投入到准确高效的救援工作(包括施救与自救)中是我国现在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灾难医学教育中所应包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普及灾难教育,从平日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医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及自我调节,才能在灾难来临时有条不紊,在最短时间内发挥自己应有的社会功能。创伤的检伤分类是灾难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灾害现场医疗急救的首要环节。当医疗救护人员面对现场大批伤员,第一步救援措施必然是快速检伤分类,将重伤员尽快从伤亡人群中筛选出来;然后再分别按照伤情的轻重,按照先后顺序给予医疗急救和转运送院[4]。因此,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检伤分类”这一概念,调查发现,仅10%的被调查者能完全明白其定义及方法,23%的被调查者表示只听说过,不明白具体含义,而高达67%的被调查者连“检伤分类”这个词都没有听说过。可见,在当前医学生的脑海里,灾难救援中的重要概念并未形成。

3如何提高我国医学生灾难医学教育水平

常见急救案例范文篇6

1临床模拟教学背景

1.1临床模拟教学的设计初衷

医学是生命的科学,具有“零容错率”属性,医疗活动事关患者生命健康,在临床操作中少犯一个错误,患者的安全就多一份保障;医学也是实践的科学,需要经过反复操练和通过临床病例积累大量经验,才能不断提升诊疗水平,成长为一名合格医生[4]。如何破解“零容错率”和“实践性”之间的矛盾,培养合格的医生,一直是医学教育者想要破解的难题。高端智能模拟人的出现,很好化解了二者之间的矛盾,既不牺牲患者利益,又起到了实战练兵积累临床经验的效果。临床模拟教学的精髓主要包括以下3点: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临床模拟教学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二是以问题为中心,临床模拟教学会围绕一个临床实际问题,利用高端智能模拟人等教具设置特定的医学场景,受训者依据所学知识,作出初步诊断,并施以相应救治措施,实现解决某个临床问题的教学初衷[5];三是以实践为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机会是临床模拟教学诞生的内在动力,“做”是临床模拟教学的核心教学思想,同时“做”也是积累临床经验、提升临床操作熟练度必不可少方式,只有在“做中教、做中学”,学生才能有更深的感性认识,才不会纸上谈兵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1.2临床模拟教学的主要方式临床模拟教学,顾名思义

通过模仿和拟定,使特定现实场景在一定程度上重现,让老师和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观,从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1.2.1实验动物教学用实验动物或动物肢体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如用猪肉进行外科切开缝合训练,用实验小鼠尾巴进行动脉吻合培训,利用家猪等动物进行腔镜训练等。这种模拟方法,优点是手感真实,模拟度高,缺点是涉及伦理问题且费用高昂[6]。1.2.2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patient,SP)SP,即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患者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患者。这种模拟方法优点是更接近于临床实际,能够准确反映临床症状与体征,且标准化患者能够作为评价者对受训者做出真实客观的评判;缺点是训练“模拟患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人力成本较高[7]。1.2.3模具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依托于各式教具开展临床技能培训,如利用计算机交互式训练模型开展切割、缝合,利用高端智能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训练等,可见教学模型不一定需要特别复杂,简单到一个橙子都可以,根据教学目的选取合适教具即可。但涉及到复杂性、系统性临床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时,高端智能模拟人是不可缺少的选择,也是我们单位开展老年医学实践技能培训的最主要方式。

2临床模拟教学在老年医学培训中的意义

临床模拟教学在临医学生或医生培养中,具有病种自设、即时可用、情景真实、便于实操、允许出错且无医患纠纷隐患等优点,被许多医学院校广泛应用于临床技能培训[8-9]。除了在医学教育中的通用优点外,临床模拟教学在老年医学教学培养中还具有以下几个特殊优势。

2.1增加临床操作实践机会的良好平台

老年医学科大多为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肿瘤科等内科医生,接诊的患者也都以内科疾病为主,临床技能实践锻炼机会相对较少,不常用的临床操作技能容易生疏。模拟教学为老年医学科医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训练平台,创造了大量的锻炼机会,有助于老年医学科医生不断锻炼和提升临床操作技能。

2.2提升临床医生诊疗水平的客观需求

许多保健医院或社区医院,服务保障对象人群相对固定,医生在日常诊疗过程中遇到的常见病种相对单一,导致老年医学科医生难以快速有效积累临床经验,限制了医生诊疗水平的提升。以高端智能模拟人为代表的模拟教学,能够通过编程设置某种特定病例场景,培养医生对该种疾病的诊疗水平。随着模拟疾病种类的增加,老年医学科医生临床诊疗能力也能够不断得到提升。

2.3确保老年患者医疗安全的现实需要

老年医学科常面对高龄老人患者,伴有多种共病,且身体基础条件差,对临床操作特别是有创操作,要求更精细、更不允许失误,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老年医学科医生更需要拥有精湛的临床操作技术,才能确保基础医疗安全。为此,通过模拟教学来提升老年医学科医生临床诊疗水平十分必要。

3临床模拟教学在本单位的建设应用情况

本中心老年医学和健康医学排名常年高居全国前列,60余年建设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在继承优良育人传统基础上,本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探索形成了以高端智能模拟人为代表的新型教学培养模式,在老年医学人才培养上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3.1模拟训练中心建设

3.1.1自助考核教学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高端智能模拟人训练系统的自助预约、自助考核、自动评分、自动建档,受训者可根据评分及录像回放,查找自己操作处置有误之处。软件方面,利用综合管理软件系统为参训人员建立电子训练账户,实现各功能区域训练数据汇总,并与后台管理评分系统实时互联;硬件方面,利用人脸识别、高清相机、互联网计算机等,实现训练考核自主预约、自主实施、在线评分,训练数据生成、精品课程录制和远程教学等功能。3.1.2数字化临床思维培训系统挑选、制作适用于老年医学人才培养的经典大内科及辅诊教学经典案例与视频学习资料,形成内容丰富、方式灵活的多媒体临床思维培训系统。还可根据学科专业及培训阶段为各级医师定制个性化学习内容,通过交互式临床思维训练和分类分级抽组考试促进学员主动思辨互动并检验学习效果,助力各级医师及培训人员培养临床思维、提高综合诊疗水平。主要具有以下4个功能:案例解析,案例库包括高龄患者经典病例、心电图案例、急诊案例、超声、病理等经典病例解析,每一病例都拥有知识点注释、检查结果分析和专家点评;技能操作视频学习,涵盖了临床执业医师24项基本操作技能标准操作、神经系统学习、内外科基本操作规范视频;临床思维训练考核,将真实病例的问诊、查体、检查、诊断、治疗过程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后台对受训者每一步操作进行量化评分,根据专业方向及职称高低分科分层,评价临床思维病例学习系统学习效果。3.1.3混合现实训练系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VR)与现实模型匹配结合,进行混合现实(mixedreality,MR)模式教学,最大程度实现多维视角与操作反馈的结合,实现在VR设备立体影像下在模型人上完成经口气管插管、经皮气管切开、胸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腹腔穿刺、心包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实际操作与训练,还可利用VR和MR直观性强、交互性好的特点开展患者术前交流。

3.2教学队伍建设

按照严格进出机制,遴选业务素质好、教学热情高、责任心强的老年医学一线医务人员,组成由指导专家、教学组长、考核教员和考核秘书构成的教学指导组,其年龄、专业结构合理,注重老中青搭配结合、各主要专业覆盖。教学指导组主要负责中心的各项教学培训活动,开展模拟教学中心建设、模拟培训与考核、教学督导检查工作等,还负责向年轻老师传授带教经验和模拟教学技能,确保本单位教学队伍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

3.3临床模拟教学应用

依托教学指导组,利用新建的模拟教学中心,组织对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训练,重点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临床思维和模拟训练。利用临床思维训练软件和智能模拟人训练病例,结合老年多病共患、救治常存在矛盾特点,组织对副高及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训练考核。二是临床抢救医护联合训练。围绕临床急危重症和常见问题,重点遴选30项训练项目,每周二下午医务部和护理部联合组织对副高及以下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医护联合救治训练考核。三是急诊抢救医护联合训练。围绕30项训练项目和急救绿色通道项目,节假日前组织对参加急诊值班、听班专业技术人员,重点开展急救基础技能、急诊情景模拟、急救绿色通道及急出诊实战演习等训练。四是保健特色技术训练。根据各科室上报的老年复杂疾病诊疗、疑难重大疾病诊治、老年诊治及护理先进技术、保健关键技术及大数据应用分析等“一招鲜”特色专项技能,依托大学科建设和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平台,组织专业论坛、专家示教、模拟演练。

4老年医学临床模拟教学几点思考

4.1经验启示

从本单位近几年模拟教学实践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收获。一是创新了教学培训模式。不同于书本式、填鸭式教学方式,高端智能模拟人培训考核就像演兵场、磨刀石,教学小组就像“蓝军”,进了考场就像进入了“战场”,在这种实兵对抗情况下,能不能取得胜利,就要看受训者真本事。通过这种培训模式,受训者能够快速弥补技术短板,增强独立处理诊疗的信心和能力。二是提升了应急应变能力。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多、身体底子差,住院患者的病情往往不会按照既定脚本,也不会出现单一病情变化,通常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利用高端智能模拟人开展的模拟教学,具有可编可控可评的先进性能,教学组通常可以临时改变场景、随时变换顺序,并根据培训考核情况现场提问、现场纠正、现场示教,极大锻炼了受训者的应急应变能力。三是促进了医疗作风养成。不同于实际临床带教,某种不常见病例可能隔段时间才能重复见到,而模拟教学能够不断重复,能够实现用同一病例反复锤炼受训者,经过多次实际操作和教员现场纠正,受训者能够将严谨规范的流程与标准深深印刻在脑海中。同时,教学组专家的言传身教,也帮助受训者学习和感受到了良好的教风、学风和严谨的医疗作风。

4.2有待改进之处

常见急救案例范文篇7

笔者所选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的护理专业用书《基础护理技术》第2版,该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本次节选内容为第14章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操作,与之相关的输液反应也时有发生。空气栓塞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一旦发生,就可能导致患者缺氧乃至死亡,十分凶险,因此掌握急救措施以及预防尤为重要。对于静脉输液操作,安排了三次实训:第一次课主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静脉输液的流程,做到熟悉;第二次课继续巩固静脉输液流程,同时在练习的基础上引入一临床情景——空气栓塞,教会学生掌握它的预防和急救措施,以更好地应对临床问题,这两部分内容连续学习,可以保持知识、技能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第三次课则在熟练掌握静脉输液流程的基础上穿插输液故障等的学习,通过给学生设置常见的输液故障,让其自主讨论,在实践中帮助学生解决临床问题。本次课截选第二次课的授课安排。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解剖、生理学知识以及吸氧、输液的操作流程和卧位的相关知识,这为本次课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笔者教授的是二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她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医学及护理基础知识,能够较好地运用护理程序进行工作,但他们在学习时只注重掌握单个知识点,脑中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对于书本知识的内化能力欠佳。根据临床护理岗位调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护理课程标准以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确定本单元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准确说出空气栓塞的临床表现、发生原因及护理措施;掌握空气栓塞发生机制、正确安置空气栓塞的急救体位。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学会团队合作,培养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慎独”、“爱伤”观念、在救护中能争分夺秒、护爱生命。

2课前准备

在授课之前,笔者制作学案,上传视频和自制的微课到QQ群,并课前自学任务和自测题到雨课堂,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案及自测题,为学习新课做知识储备。

3课中实施过程

笔者把授课地点放在学校基础护理实训中心,并准备好了充分的练习用物供教学使用,帮助学生进入护士职业角色,从而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首先,为了唤醒学生对于静脉输液流程的记忆,笔者发放操作评分表供学生参照练习。让大家在练习过程中巩固操作,而后随机抽取一组学生分步骤地完成整个流程的反示教,即片段式地分工完成加药、排气、穿刺、拔针等环节,引导其他学生对照操作评分表评价不足之处,最后由笔者评价补充并抛出问题:1.你觉得影响排气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影响排气成功的因素,并制定计划解决问题。2.为什么操作过程中我们要强调“排气”的成功率、“检查有无气泡”以及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视?引出输液反应——空气栓塞。在设计学习任务时,笔者采用了以情景模拟法为主线,任务驱动为导向的形式布置任务。本次课的教学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对临床表现的识别即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上。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笔者将学生带入临床情景当中。环节一:情景再现。首先,笔者请一组同学表演一段输液室“患者发生空气栓塞”情景剧,引导各组学生观察、讨论,通过组内讨论总结临床表现,并辅以幻灯上总结的临床表现和水泡声的声频,帮助学生识别并记忆空气栓塞的临床表现。可以将书本中抽象的文字总结成表格,帮助学生记忆掌握。环节二:现场救护。请第一组同学继续模拟空气栓塞的临床表现。请另一组同学上来模拟抢救的措施。在对患者的抢救中,让学生运用书本的知识,加深对空气栓塞急救措施的理解。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后点评护理措施是否到位,错误的护理措施教师及时纠正。并辅以幻灯上总结的护理措施,帮助学生记忆空气栓塞的护理措施。环节三:案例分析。案例的发生,不仅要会处理,更要学会分析,从根源上找准原因,做好预防。请各组学生进行讨论后回答,并辅以幻灯上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而对于发生机制这个难点的突破,我对动画进行了适当的加工,课前又重新发到群中,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讲解出来,加深对空气栓塞发生机制的理解,并引导学生依据空气栓塞的发生原因说出预防措施,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课堂小结。利用思维导图总结本次课的知识点。环节四:直通护考。为了检测目标达成度,及时查漏补缺,笔者选取历年护考真题上传到雨课堂,及时检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会针对性的抽取一些学生完成本次课的相关操作,以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

4结语

常见急救案例范文篇8

【关键词】中专校德育工作安全教育急救;典型案例

—、背景介绍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办学点是首批部级重点职业学校、首批江苏省重点职业中学、首批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第二批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学校目前一校三区(校本部、周庄校区和徐霞客校区),占地279亩,在校学生近6000人,教职工近700人。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在全国拥有一定的知名度。《积极德育教育》研究成果获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切实维护学校和谐稳定,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好各种事端。职校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群体之一,其生活经验或者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相对较为缺乏,尤其在实习与从业期间发生意外伤害及突发事件的概率非常高,在我国,学校急救主要力量还是专业的医生,现场懂急救的普通人是少之又少。当意外发生时,普遍是打完急救电话等待医生的到来。即使有人施救,由于没有接受过相关的训练,往往采取的是错误的做法,反而加重患者病情。此外,由现场目击者向120求救,120救援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差不多要30分钟左右,无疑错过了对患者施救的最宝贵的黄金时间。研究表明,接受过应急救护培训的职校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并且应用应急救护技能的能力较强。并且能认识到接受应急救护培训的重要性的学生,其学习意愿和分享意愿更强,可见在学生群体中普及应急救护知识非常必要。如果职校学生能掌握必要的应急救护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且能够及时应急自救或者为他人进行救护,将大大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及损失。校园承载着民族未来的希望,在校园里实施生命救护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构建已大势所趋。学校高度重视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在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不断探索和实践积极取向的1262019年第7期(总第227期)道德教育,构建了“积极认知、积极养成、积极拓展、积极感悟”四层递进的积极德育育人体系。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通过肯定、鼓励、欣赏、强化等积极、正向为主的道德教育策略和方法,挖掘学生潜在的善良和美德,营造充满尊重、真诚、理解、关爱、信任的道德教育关系,激发他们美德培养的主观愿望和内在动机,使学生在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获得把握幸福人生的能力。学校不断优化德育工作机制,强化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立体”的德育管理网络。近年来,学校立足实际工作,创新德育管理方法,推行德育素质积分评价机制、开设家长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实行以绿网手机为终端的手机管理、推进班会课程化,充分发挥了德育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江阴中专校早在2010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两周年和中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我校就成立了一支“红十字志愿救护队”,全校招募了37名志愿者,宣传并普及救护知识,立足校内开展救护工作,并选派队员参加全省的救护技能大赛获二等奖。2010-2015年间,我校每年在市红十字会的帮助下,为新生开设救护知识讲座,普及救护常识,受益人数近万人。2015年6月,我校被江阴市教育局评为10所生命教育试点学校之一,政府为我校提供了包括2只体外除颤仪(AED)、10个心肺复苏模型、18个碳纤维铲式担架、18个履带式楼梯担架在内的一批价值达35万元的救护设备。于是,我校开始系统整合青春健康教育、禁毒教育、应急救护教育等专题教育内容,构建学校安全教育体系。

二、事件描述:黄某某同学的急救案例

2016年11月28日星期一,我校黄某某同学白天和晚自习一直很正常。晚上宿舍熄灯后,黄某某躺在床上看手机,22点30分左右去上厕所,回来后跟同宿舍同学包启帆闲聊了几句,然后上床继续躺着看手机。22点47左右,陈超、包启帆听到黄某某有喘气声,陈超呼唤黄某某名字并叫他帮忙拿一下裤子,黄某某没有回答,而是大声喘气。此时,宿舍全体成员惊醒。陈超打开手机闪光灯,包启帆边呼喊黄某某名字边上前察看情况,发现黄某某眼睛半睁,呼吸微弱,嘴唇开始泛白,就上去摸黄某某胸口,似乎感觉不到心跳,当时包启帆利用学校救护员培训的知识,立刻用手挤压黄某某胸部,进行人工复苏和人工呼吸,同时陈超同学立刻拨打120求救(时间:22点49分),在发现黄某某仍然没有苏醒的情况下,包启帆、赵天宇、罗健、彭名山四人马上将黄某某抬出宿舍。同一时间,陈超、缪浩冲下楼通知舍务和保安。22点52分左右,救护车到校和抬送队伍汇合,陈超、赵天宇、缪浩三人陪同将黄某某送至人民医院抢救,经抢救,黄某某同学宝贵的生命得到了挽救。事后,医院主治医生诊断黄某某同学极有可能心跳停止10分钟以上,充分肯定了这次危机中包启帆同学的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可能就是这宝贵的几分钟内的正确处置,黄某某同学宝贵的生命才得到了挽救,整个事件过程中,陈超、缪浩等六位同学,处惊不变,有条不紊,利用所学急救知识和技能,挽救了身边同学的宝贵生命。

三、案例分析

常见急救案例范文篇9

笔者对2014级和2015级的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情景模拟教学的实训,主要是将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合理实践操作根据实践情景教学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在将其融入临床情景中,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笔者对进行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整理,以下便是整理结果,希望可以提供给其他的教师们一些经验。

二、资料与方法

第一,一般资料。选择150名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分别对他们进行“急救能力培训中的情景模拟教学专题”、“护理应急预案培训中的情景模拟教学专题”、“临床输液不良反应应急处理的情景模拟学习专题”、“案例导入式情景教学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专题”、“情景教学模式在母婴护理实例中的应用学习专题”这五个方面的情景模拟实践教学。要选择有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把实验室对这些学生开放,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可以随时进行练习。第二,方法。中职院校的护理专业一般都是三年制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一般是在三、四学期进行的,将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应用,让学生们在情景模拟教学过程中逐步学会临床操作,培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使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实现无缝衔接,直接上岗:其一,合理分工,精心编排情景教学内容。本阶段的工作主要由有经验的教师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教师根据教师们的专业、实践等各方面的能力对教师们承担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让他们通过对情景教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并且结合临床常见护理工作情景整合成不同实践单元,对各单元的内容进行精心编排、详细策划;其二,明确专题,分组学习。在情景模拟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们必须明确要进行情景教学的专题是哪些。并且要对参加情景模拟教学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每组学生控制在5~8名学生之间,对学生进行角色分工,有医生、护士、患者、患者家属等,让学生们自己亲身感受不同角色的心境、感受,在进行实训的过程中,学生们要进行互相的协调合作,互相交流、讨论,使临床模拟工作达到最佳状态;其三,角色扮演,情景演练。在进行情景模拟教学的过程中,实验室要对学生进行开放,并且相关的设备和实验用品也应该提供。学生们就可以在课后闲余时间,根据教师们提供的指导方案,按照课上的分组,几个人一起在实验室重新进行角色分配,扮演之前没有扮演过的角色,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来体味不同角色的给自己带来的不同的心理体验,对临床工作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且在模拟角色的过程中,要将之前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运用,通过实践操作对其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好的把握,提高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其四,集中演练考核。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演练之后,要组织各小组之间进行演练考核。请本专业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考官,对学生在情景模拟操作演练进行打分。考核的标准主要有在实践操作的连贯程度、临床沟通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几个方面。第三,实施效果评价。对进行情景模拟教学的学生分发调查问卷、操作技能考核等方式和方法来对本次应用研究的结果进行实施效果的评价。情景模拟教学任务完成之后,调研组的教师们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对学生对情景模拟教学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各方面内容为主的定向问题,以及一到两个以学生对情景模拟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的开放性的问题。本次调查问卷采用的是当场分发,当场收回的方法,本次一共发出150张调查问卷,150份全部收回。

三、情景教学的主要专题

第一,急救能力培训中的情景模拟教学专题。本专题主要是通过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急救知识、培养学生的急救能力。在情景模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急救技术操作、急救设备使用、急救知识等急救知识进行考核。在进行情景模拟教学之前,教师们要对学生的急救能力进行一个简单的测试,再根据测试的结果对其情景模拟内容进行调整,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第二,护理应急预案培训中的情景模拟教学专题。本专题主要在于培养学生遇到紧急情况的应急能力,通过情景模拟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的环境中感觉到形式的紧迫感,深化学生对应急方案的解解,并且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护理应急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设计护理应急方案的能力。第三,临床输液不良反应应急处理的情景模拟学习专题。此项专题已经进入了临床的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就要组织学生进行静脉输液、并且模拟输液过程中会发生的一切不良反应,通过这些反应,指导学生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进行的应急处理方法,指导学生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出现此种不良反应的原因,再根据分析结果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独立判断,并且立即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法。第四,案例导入式情景教学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专题。在本专题进行之前,教师们一定要选择好比较典型的案例,并且将它进行改编、整合,将其运用到情景教学中去,并且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别扮演案例中不同的角色。在将案例中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完成之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其中涉及知识的提问,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也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五,情景教学模式在母婴护理实例中的应用学习专题。本专题主要是通过在病房中置入婴儿床、婴儿模具、尿片、包布等,设计出给婴儿换尿布、给婴儿换衣服、为婴儿洗澡等情景,让学生进行自编自演,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产褥期护理知识和科学育婴技能。

四、结束语

通过调查问卷,人们可以得出,学生们高度认同情景模拟教学的方法,有91.3%的学生对情景模拟教学模式非常满意,有4.7%的学生表达出满意的想法,有3.1%的学生认为一般,只有,0.9%的学生表达出不满意的情绪。另外,认为情景模拟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课堂效果更好的学生人数占总调查人数90.2%,有89.3的学生说他们的理论和实践考核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情景模拟教学法对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临床综合处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真正的从患者出发,关心患者。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家长的宠溺,造成了他们自我、不懂得如何去关心人、尊重人,从小在一个人的环境中长大,造成他们的交流障碍,不知道如何去跟别人相处,胆子小,不善言辞,因此,在进行实训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学生不敢表现自己,参与积极性不够高,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点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们那么慢慢学会为别人着想,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护士应该具备的责任心和爱心,帮助学生一步一步朝着一个合格的护士发展。

作者:艾尼帕尔·艾海提 单位:新疆喀什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王艳,尚少梅.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护理教育中的研究与实践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3(07).

[2]桂敏,张新宇,尹兵;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3(11).

常见急救案例范文篇10

关键词:土木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背景

高校实验室既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的重要基地[1]。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土木类实验室涉及的安全知识非常广泛,缺乏系统、全面的讲授,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和掌握。另外,在实验中不常涉及的安全注意事项等也比较容易被忽略,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事业支持力度的加大,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各高校为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相继开设了多种类型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例如,针对学生实验室安全意识薄弱及安全教育不足的问题,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一大批优秀高校开设实验室安全教育类课程,引入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系统,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等[2-6];清华大学自2004年首次开设实验室安全学课程后,运用“互联网+”教育的方法,学生通过在线观看,学习和掌握了实验安全知识和技能,该课程对于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具有显著效果,促进了实验室和校园安全[7];青海大学对全校新生开设1学分的实验室安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危险化学品管理、仪器设备使用方法、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与急救、实验室废弃物的安全处理等[8]。调研发现,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类课程通常为通识性的安全教育,且主要偏向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类实验室,而专门针对土木类实验室开设的安全教育课程相对较少。土木实验室除了具有其他类实验室常见的安全问题外,也具有自身特点:首先,土木实验室涉及的仪器通常为土木大型精密设备,如高刚性岩石力学系统(见图1-a)、岩石直剪试验系统(见图1-b)等,这些设备操作相对复杂且需要团队协作完成相关试验内容;其次,土木实验室中也会涉及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如叉车、行车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大型仪器设备和特种设备的安全特点,操作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

2课程建设意义

浙江省岩石力学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下设多个面向教师及研究生的科研实验室,如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尺寸效应实验室、高刚性岩石力学系统(MTS815)实验室、岩土水力学实验室、非饱和土三轴测试实验室、深部硐室结构模拟实验室、恒阻大变形锚索(杆)静力拉伸实验室、深部T-P耦合气体逸出实验室、岩体多场耦合效应实验室、高性能制冷型红外热成像系统实验室等。另外,面向本科生教学的土木教学实验室还有土木工程基础实验室、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实验室等。由于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在用途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安全防范特点和措施也不相同。目前,高校中重科研、轻安全的思想依然存在,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技能欠缺[9-10]。虽然各高校会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工作,但仅停留在例行检查、举办讲座等层面上,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11-12]。针对以上情况,为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和本校印发的《绍兴文理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绍兴文理学院师生安全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等文件精神,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结合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要求和土木实验室特点,开发土木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十分必要。在学生初次进入实验室之前,以“课堂讲授+线上慕课+专题讲座+线下实践”的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进行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实验室安全教育创新、深化实验室安全教学改革、提高实验室安全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13]。

3课程建设方案

3.1课程建设思路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将专业教育中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显性化,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相结合,并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着重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倡导与引领[14]。实验室安全教育属于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方面,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教育主体是相同的,教育内容是相关的,两者的教育目标都是为了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15]。本课程建设要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与方法,围绕课程设置、课程组织形式、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团队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开展建设研究。

3.2课程建设方法

第一,将实验室安全教育融入实践育人全过程,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优化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改善实验室安全教育方法,强化教育者的大局意识和协同意识以及培养被教育者敬畏生命、科学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第二,对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力求发现一些共性的、规律性的经验,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充分挖掘案例的经验教训。对相关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建设情况与创新教育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相关经验,进而制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第三,针对土木实验室实际,创新安全教育形式,提高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强化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注重引入“课堂讲授+线上慕课+专题讲座+线下实践”的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团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

3.3课程建设阶段

课程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为了给学生提供合理、有效、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课程建设可分为课程规划设计、课程组织实施、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实施改进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相关任务如图2所示。

3.4课程建设重难点

第一,课程建设重点。一是分析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土木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目标,为土木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二是高校土木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解析,课程体系建设和具体步骤的分解,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组织形式、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团队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为具体实践做客观指导;三是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分析土木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其他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区别与联系,结合高校土木实验室的独特性、专业性,制订合适的土木实验室安全教育要求标准和教育内容,研究建立“课堂讲授+线上慕课+专题讲座+线下实践”的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及土木安全教育效果反馈与考核机制,强化教育效果。第二,课程建设难点。一是对高校土木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刻认识,如何对课程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做出深层次反馈;二是由于土木实验室的特殊性,课程的组织形式及授课内容的精准把握需要更多研究分析;三是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校情的,符合广大受教育者支持的安全教育课程及配套保障机制,做到内容实用、考核全面、科学合理、准确可靠。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