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贸易方式十篇

时间:2023-06-01 10:43:44

常见的贸易方式

常见的贸易方式篇1

关键词:外汇管理;现场核查;方法探索

现场核查是货物贸易外汇管理主体监管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衔接综合分析、非现场监测和柜台业务核准工作,对外联系企业个人、金融机构等涉汇主体。现场核查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直接关系到外汇管理的权威和效力,因此,对现场核查的流程及方式、方法进行初步探索十分必要。

一、现场核查准备

现场核查准备须以非现场监测提出的需要纳入现场核查的企业清单为基础,结合国际收支形势及调控重点,根据现场核查人员配置和当期管理要点,确定现场核查工作顺序,明确优先核查的企业名单,并确定后续核查的时间安排。

1.企业范围界定

一是对外汇局在重点监测结论中确定“列入现场核查”的企业实施现场核查。二是按照《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需要进行现场核查的企业实施核查。

2.异常原因分析

现场核查要以非现场监测分析掌握的情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梳理落实企业指标异常的本质原因为目标。现场核查实施前,核查人员应充分利用各方面信息,特别是非现场监测阶段的监测记录和结论,对被核查企业有关情况进行进一步剖析,指明核查方向,增强核查针对性性,提高现场核查效率。

(1)了解企业各项监测指标。熟悉导致企业纳入重点监测的异常总量核查指标,根据各类明细数据和信息,进一步确定企业指标异常的具体现场形式,如进口多付汇、出口少收汇、来料加工工缴费率过高等。

(2)深度挖掘存在异常指标。通过分项监测及企业报告情况,对存在异常的指标按时间序列进行深度挖掘,初步得出某项指标波动情况及发展趋势。

(3)比较分析综合指标。查看企业进出口商品等明细数据是否属大型设备、大宗商品或税务关注类商品等,通过直接投资系统等其他外部信息渠道进一步了解企业经营情况,结合经验初步判断导致企业贸易外汇收支异常的问题所在。

3.数据资料准备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企业贸易收支业务规模与特点;表现异常的监测指标、可疑交易明细数据;非现场监测过程中形成的历次监测记录与结论;服务贸易、收益、直接投资等相关项目收支情况;被外汇检查部门立案查处的有关信息;海关、税务等有关部门对企业的分类或关注信息。

4.核查顺序确定

核查企业确定后,根据企业指标异常程度、异常收支涉及的时间段、异常金额的大小等,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安排先后顺序。

(1)异常和可疑业务,包括涉及合同或易对手或交易商品或贸易类型等,较为明确的企业。对于通过非现场监测和分析已全面掌握企业信息,找到异常原因的企业,确定核查的一笔或多笔业务,进行核查。

(2)异常和可疑业务发生的时间段较为明确的企业。对于此类企业,需集中火力在某个时间段,深度挖掘企业信息,对异常时间段进行定位,优先进行核查。

(3)对于存在异常或可疑、但收支规模较大的企业需要全面、深入地展开核查。企业异常收支规模较大,从海量数据中逐一找到异常原因往往比较困难,需要综合其他各类信息,进一步深入挖掘。比如,可以按照合同号码比对相关数据,确定需要核查的异常和可疑业务,有针对性开展核查。

5.核点确立

现场核点的确立要紧密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外汇管理工作重点及外汇收支结构特点,在外汇资金流入较多的阶段,侧重流入企业核查;流出多的时候,则侧重流出企业。货物贸易的主要行业、重点企业和主流贸易方式,都可确立为现场核点。

二、现场核查实施

1.审核企业报告

一是审核报告内容的准确性。重点审核企业报告的报关额、收付汇额、贸易信贷报告、差额报告等数据与监测系统的数据是否一致;二是审核企业说明解释的真实性。通过对企业提交资料的分析,判断报告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挖掘异常或可疑业务的深层次原因。三是审核企业关于指标异常原因解释的合理性。

2.约见谈话

约见谈话是企业报告核查方式的进一步延续。约见谈话应把握约见节奏,严格控制间隔时间,避免企业通过重新签订合同、提供虚假报告、准备假账等非法手段隐瞒事实,应付现场核查。约见谈话分层次逐级进行,一般程序为:业务办理人员、高级业务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按照约谈对象的层次准备不同的谈话要点:对于业务人员侧重于业务办理的微观方面,对于高级业务人员侧重于业务背景的中观方面,对于高级管理人员侧重于外贸整体形势的宏观方面。

3.现场调查

在企业报告或约见谈话基础上,企业对导致监测指标异常或可疑的业务仍无法提供合理解释的,可进一步采用“现场查阅和复制被核查企业相关资料”的核查方式,核实企业核查期内货物贸易的真实性。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且通过企业报告和约见谈话无法合理解释的,可以采取现场调查:非现场监测结果偏离较大异常或可疑资金流金额较大;企业报告和约见谈话过程中,存在解释不合理,持抗拒态度或遇事推诿,且有重大违规嫌疑;单个合同项下累计单边货物流或资金流较大;其他较为严重的异常或可疑情况。

三、现场核查相关材料的审核方法

1.基础单证审核

基础单证真实性审核是指将日常使用的申报单、关单、箱单等日常单证比对合同的有关内容进行单单、单证的检查和核对,从而发现问题。单证审核应遵循合规性、全面性和对应性的审核原则。

单证审核的方法包括纵向审核法和横向审核法两种。纵向审核法指以信用证或合同为基础对规定的各项单据一一审核,要求有关单据的内容严格符合信用证或合同的规定,做到“单证相符”。横向审核法是在纵向审核的基础上,以商业发票为中心审核其他规定的单据,使有关的内容相互致,做到“单单相符”。

单证审核要点有:一是合同的主要条款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是审核重点。二是单证是否齐全,货物名称、数量、金额等是否一致,单证出具或提交的日期是否符合规定,特殊单证是否按规定进行第三方认证确认等。三是提供的文件名称和类型是否符合要求。

2.财务数据审核

企业财务数据是企业经营状况的详细记载,其中涉及的原始会计凭证,能够准确、及时、完整地反映外汇业务的本来面貌。核查前,应基本熟悉常用到的会计科目,并掌握单个会计科目借贷双方反映的经济生活以及各会计科目之间的密切联系。常用到的会计科目有原材料、来料加工料件台账和入库单证、应付职工薪酬、库存商品、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其他货币资金、银行存款等。

3.贸易信贷数据审核

贸易信贷与贸易周期息息相关,掌握行业贸易周期,有效甄别交易行为的真实性。不同行业的贸易周期一般都存在差异,掌握不同企业的贸易周期能够更深入地剖析企业贸易情况,结合贸易方式和行业特征,审核贸易信贷数据与贸易周期是否相匹配,并据此判断企业贸易信贷是否合理。

4.关联数据审核。

货物贸易收支过程中,存在与人民币跨境交易、非贸易、资本项目关联的情况,如贸易外汇与非贸易合并收支,外商投资设备物品产生的单边货物流。审核方法有两种:一是以被核查企业主体,不区分结算币种,将其本外币货物流和资金流全部纳入核查范围。核查中需关注报关币别与结算币交叉、深加工结转项下人民币结算等业务。二是完整呈现资金流动链条,延伸核查企业购汇前本币资金来源或结汇后本币资金流向及用途,以判断识别异常交易行为。

四、现场核查分析

1.单证分析。充分运用内部系统数据资源,综合考察企业资金收付、进出口、贸易信贷、以收抵支等单证信息,结合企业性质、规模及历史贸易收付汇业务特点,逐家对被核查企业货物流与资金流的匹配及总量差额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2.报表分析。报表资料(财务报表、验资报告、外汇收支情况等)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外汇收支、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企业资金流与货物流的变化最终会通过财务报表项目或者会计科目增减变动表现出来。因此,将总量核查数据与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及审计报告附注披露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相关会计科目的培养变动是现场核查的重要方法。

3.综合信息分析。货物贸易涉及商务、海关、税务、银行等多个部门,综合分析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是查证企业报告差异原因的有效途径。采用商务部门审签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三来一补企业国内购料申请表相关信息核查来料加工企业工缴费率;采用海关审签的加工贸易手册核查企业的进出口报关价格;采用税务部门审签的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核查加工贸易企业实际出口销售收入;借助人民银行征信部门的企业融资信息、支付结算部门的人民币资金来源与流向信息等,分析判断数据差异是否真实合理。

4.行业周期分析。不同行业的贸易周期一般都存在差异,掌握不同企业的贸易周期能够在核查时给核查人员一个企业运营的基本轮廓,能更深入地剖析企业贸易情况,结合企业的贸易方式和行业特征,审核企业贸易信贷数据与企业贸易周期是否相匹配,据此判断企业贸易信贷是否合理。就出口而言,加工贸易企业的贸易周期一般为2.5月至3个月;矿产品出口的贸易周期一般超过90天;一般商品货物的出口周期大约在90天内,出口流程大致相同,但随货物的生产周期不同、合同签订的结算方式的不同也会出现一定的时间差异。就进口而言,随进口货物的不同,海关检验的时间存在差异,同时根据合同条款规定的货物的定价方式的不同,付款周期也存在差异。

常见的贸易方式篇2

关键词:争端解决机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1](以下简称《争端解决协议》)于2005年1月1日正式生效了,这是落实《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的重要步骤和措施,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可以相信,该协议对于中国和东盟全面的经济贸易合作将起到重要的维护和促进作用,对于未来的中国—东盟自有贸易区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框架协议》简介

2002年11月4日,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各国在法律框架下进一步拓展经济合作的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从该文件签署生效以来,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在短短3年内就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双边贸易额在2002年为547亿美元,2004年就突破了1000亿美元,东盟已连续12年是中国的第5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也已经成为东盟的第6大贸易伙伴[2].这充分证明了《框架协议》所具有的重要推动作用和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作为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基础,该《框架协议》包括16个条款,总体确定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基本架构[3].根据《框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内容,其中货物贸易是未来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内容。在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中国与东盟的绝大多数产品将实行零关税政策,取消各种非关税措施,双方的贸易将基本实现自由化。这为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自由货物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

作为一个宏观性的法律文件,《框架协议》规定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谈判时间安排、自由贸易区的时间框架、“早期收获方案”[4]、多边最惠国待遇等等。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其中最为重要的规定是贸易规则的制定,包括原产地规则、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争端解决机制等等,其中的争端解决机制更是自由贸易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安全阀”。为此目的,《框架协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规定中国与东盟将逐步制定关于自由贸易区的基本贸易规则,特别在第11条提出要制定争端解决机制,以保证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的正常运转。这样,《争端解决协议》就应运而生,在2004年11月29日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的第八次中国和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得到签署。应该说,《争端解决协议》是实施《框架协议》的核心机制之一,它的生效进一步加强了《框架协议》的法律效力和社会影响,使中国与东盟间全面的经济合作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争端解决协议》的主要内容

未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由一个国家和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组成,11个成员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信仰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可以想象,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解决各方之间可能出现的争端,是对自由贸易区及其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挑战。因此,《争端解决协议》规定的内容就对争端解决机制的成败具有了决定性的影响。下面予以简要介绍该协议的主要内容。

1《争端解决协议》的性质[5].《争端解决协议》具有多边性,这是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这种多边性表现在:《争端解决协议》的缔约方并不是中国与东盟,而是中国和东盟的10个成员国。因此,该协议是一个拥有11个缔约方的多边协议。在该协议中,各缔约方享受平等的权利,能够利用该协议规定的多种争端解决方式来解决争议。各缔约方就《框架协议》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所产生的争议均可以通过该协议来解决。

2《争端解决协议》的适用范围。《争端解决协议》第2条全面规定了该协议的适用范围。根据该条的规定,《争端解决协议》适用于《框架协议》下发生的争议。由于《框架协议》的范围包括其附件,各缔约方也可以继续根据《框架协议》缔结更多的协定,因此《框架协议》的内容除目前已经达成的协议之外,还包括将来依据其缔结的所有法律文件。另外,缔约方的中央、地区和地方政府根据《框架协议》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也在《争端解决协议》的管辖范围之内。这就为各缔约方根据该协议来解决各缔约方的经贸争议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其管辖范围非常广泛。

另外,由于缔约方之间的争议可能同时涉及多个条约的规定,因此需要确定具体适用的争端解决程序。对此问题,《争端解决协议》规定该协议并不妨碍缔约方根据其他条约的规定解决争议的权利。但是,如果争议当事方已经选择根据该协议解决争议,除非当事人一致同意采用一种以上的争端解决机制,则当事方就不得再选择其他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争端。这样,《争端解决协议》就对根据其启动的争议解决拥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管辖权,从而提高了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3磋商。《争端解决协议》为了高效、及时地解决争议,规定了几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争议解决方式,以供争议当事方选择适用,从而体现了该协议的灵活性。

《争端解决协议》第4条规定了通过磋商解决争议的方式。只要缔约方根据《框架协议》直接或间接享有的利益遭到损害,或者《框架协议》任何目的的实现受到阻碍,则缔约方可以对另一缔约方提出磋商请求[6].磋商请求应当以书面形式提交,并说明争议措施、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等等。接到措施请求的一方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答复,如未能遵守时间限制,则请求措施的缔约方可以直接要求组成仲裁庭来处理争议。可以看出,该协议既突出了磋商特有的灵活性,又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使磋商具有了一定的法律约束力。

4调解。《争端解决协议》第5条规定了调解制度。根据该条,争议当事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调解来解决争端,也可以在任何时候结束调解。调解程序以及当事方的立场均为保密信息,调解也不得对任何一方的权利有不利影响。

5仲裁。从篇幅和规定的详细程度来说,《争端解决协议》无疑对仲裁最为重视,在第6、7、8、9条中详细规定了仲裁的相关问题。

对于仲裁庭的设立,协议第6条规定,如果在收到磋商请求的60日内或紧急案件情况下的20日内无法解决争议,则请求方可以书面告知被请求方要求设立仲裁庭,同时要说明理由,包括争议措施、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等。由于该协议并未设立常设机构具体负责争端解决因此在此种情况下设立仲裁庭实际上是自动的,只要申请方要求设立,仲裁庭就可认为是成立的。

对于仲裁庭的组成,协议第7条作了详细规定。在仲裁程序中,仲裁庭的组成是一个重要步骤,对于公平、公正地处理争议具有很大的影响。在比较和借鉴的基础上,《争端解决协议》采取了当事方各自推选仲裁员的方式来组成仲裁庭。仲裁庭应该由3人组成,争端双方各自指定一名仲裁员,第三名仲裁员为双方共同选定并且为仲裁庭主席。如双方不能就仲裁庭主席人选达成一致,则应请求WTO总干事来指定仲裁庭主席。该协议对仲裁员的选择也有严格要求:仲裁员应该是熟知法律、国际贸易、国际经贸争议解决等方面知识的专家;仲裁庭主席还不得为争议当事方的国民,也不得在争议当事方领土内拥有惯常住所或为任何一方当事方

雇佣。

协议第8条规定了仲裁庭的职能。仲裁庭主要是对争议作出客观评价,包括争议的事实问题、《框架协议》的适用性以及其遵守情况等。如果仲裁庭认定某一措施与《框架协议》的规定不一致,则应建议被申请方使该措施与《框架协议》的相关规定相符合,并就被申请方如何执行建议提出方法。但在调查和建议中,仲裁庭不能增加或者减少《框架协议》所规定的各成员国的权利和义务。在审理过程中,仲裁庭采取不公开的方式审理争议,根据陈述、辩论和相关信息,向争端当事方提交报告,在提交最后报告前还应给予当事方充分机会复审。仲裁庭应当根据一致意见作出裁决,在未能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以多数作出裁决。仲裁庭的裁决为终局裁决,对争端双方都有约束力。但是,仲裁庭并不能作出命令要求缔约方政府采取何种措施。这是尊重缔约方的体现。

6执行。争端解决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争议,而争议解决的核心是落实,也就是能否得到执行。《争端解决协议》第12条规定了执行方面的事宜。根据该条,被申请方应当遵循仲裁庭的决定,将其执行裁决的意向通知申请方。如果不能立即执行,被申请方应当在合理期间内执行。如果争端当事方对于被申请方的执行是否符合《框架协议》发生争议,则他们应将其提交原仲裁庭来裁决。

7补偿和中止减让。由于仲裁裁决是终局性的,因此被申请方如果未能执行裁决,则其

须给予申请方必要补偿;申请方也有权中止依据《框架协议》给予被申请方的减让或利益。但是,《争端解决协议》规定上述措施仅是暂时性的,在价值取向上并不鼓励争端当事方采取,而是认为执行裁决才是最为重要的出路。

三、《争端解决协议》与WTO争端解决机制[7]的比较

《争端解决协议》建立的争端解决机制对中国—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作用和地位类似于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是《框架协议》得以落实和维持的基本制度和保障。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相比,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可以说既有相同点也有自己的特色:

第一,在争端解决制度设计上,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在价值取向、争端解决方式、时间限制等方面与WTO争端解决制度设计存在很多类似之处,在许多用语上也相同。例如,WTO和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都强调争端解决的首要目标是使违反条约规定的措施符合条约,并不强调通过补偿或中止减让等手段来解决争端,因为补偿和中止减让乃至交叉报复都会使问题复杂化,不利于争端当事方经贸关系的提升[8].在时间限制方面,两个争端解决机制都注意避免使争端解决程序拖延过长,都比较明确地规定了争端解决程序中的时间限制,使得争端解决的效率大为提高,防止争端解决久拖不决。另外,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WTO,例如在当事方不能就仲裁庭主席人选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他们可以要求WTO总干事指定主席[9].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与WTO争端解决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吻合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前者与国际社会潮流的接轨,使其具有先进性。

第二,由于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也就决定了争端解决机制也必须符合这种特点,这与WTO争端解决机制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例如,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主要强调通过仲裁来解决争议,并没有设立常设机构和上诉程序来负责争端解决,其法律程序上的正式性略显薄弱;而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类似于司法程序,拥有对争端的强制管辖权、常设的争端解决机构、专门分析法律问题的上诉机构等,其准司法的性质非常明显。再如,由于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处理的核心问题是货物贸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农产品贸易,因此其程序设计上就不需要非常正式和复杂;WTO的争端解决机制由于管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因此针对性就不是很强,而是更强调程序的正式性。总体来说,由于未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毕竟只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因此争端解决的制度设计上没有必要完全模仿WTO,而应当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设计,以仲裁方式来解决争议可以发挥仲裁的优点,是明智的选择。

四、《争端解决协议》的意义和重要性

规则最大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规则本身,而在于规则能否得到落实和遵守。对于《框架协议》而言,它的落实和遵守需要《争端解决协议》的保障,《争端解决协议》的意义和重要性就凸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争端解决协议》是实施《框架协议》的各项原则和措施的有力保障

众所周知,任何实体法都需要相应的程序法来保障其有效实施,无论是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一整套国际贸易规则,还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一系列贸易协议,都需要一个有效的法律机制来保障这些规则、协议的执行。因此,《争端解决协议》与《框架协议》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没有完善和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框架协议》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就无法妥善解决,未来自由贸易区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就无法得到法律的有效界定和保护,自由贸易区的前途就要蒙上阴影。因此,正如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关于争端解决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DSU)所发挥的作用一样,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争端解决协议》的制定和生效对于《框架协议》的实施有着任何其他协议都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框架协议》赖以实施和发展的有力法律保障。

2《争端解决协议》借鉴了国际通行原则,又富有自身特点

《争端解决协议》是一个在内容上比较完备的法律文件,所规定的内容对于解决中国和东盟成员之间可能出现的贸易争端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中国—东盟贸易体制在稳定性及可预见性方面起着核心作用,也使争端解决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该协议的目的在于保证争议得到积极解决,为争端解决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和规则取向的制度性安排。

3《争端解决协议》规定的争端解决范围广泛

协议规定,任何根据《框架协议》及其附件和未来文件而引起的争端都可以根据该协议来解决,因而该协议规定的争端解决范围非常广泛。同时,任何影响《框架协议》履行的成员方任何级别的政府措施所引起的争端都可以通过该机制来妥善解决,从而在为《框架协议》范围内解决所有争议奠定了基础。这种安排使中国与东盟间可能出现的争议能运用自身的力量妥善解决成为现实,为中国和东盟处理好经贸关系提供了保障,也是南南合作中通过法律方式解决争议的有益探索和积极进步。

4《争端解决协议》规定了以多种方式解决争议,强调了仲裁的特殊作用

为了妥善解决争端,协议规定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协议文本中规定争端各方可以通过谈判、调解或和解、仲裁等方式来解决。这种多元化的做法有利于争端各方灵活利用各种方式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议,而不拘泥于争端解决的形式要求。特别是,仲裁所具有的一裁终局性、时间限制等特点使其具有较大的法律约束力,使争端解决机制的效率得到保障,做到了有针对性地设计争端解决机制,实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5《争端解决协议》解决争端的程序规定比较完备

为了使争端解决机制更具有效率,协议在争端解决的程序方面给予了特别注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程序规定。以仲裁解决争端为例,协议在仲裁庭的任命、仲裁员资格、仲裁庭的组成、职能、权限、仲裁程序等方面都予以细致的规定。特别是,在争端解决机制运行的时间上,协议的规定非常明确,对程序各环节进行的具体时间给予明确限制,保证了争端解决运行的效率,避免了不必要的拖延。另外,考虑到争端解决机制的特殊需求,协议还对争端解决过程中透明

度问题和保密问题予以明确规定。

6《争端解决协议》为各成员参加争端解决提供了可能性

《争端解决协议》还特别照顾到了自由贸易区各成员的要求,使各成员有机会参加争端解决机制。由于东盟内部成员的情况千差万别,他们之间的信任关系还在不断发展中,因此争端解决机制必须照顾各方对于这一机制的不同需求。为此目的,协议特别规定了第三方参加争端解决过程的特殊规定,从而使非争端直接当事方也可以参加到争端解决过程中来,使得争端解决机制具有广泛性,同时也使协议带上了崭新的烙印。

在国际贸易法中,争端解决机制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支柱之一,是多边贸易体制保持稳定性的前提之一,也是贸易往来能够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正常进行的基本要求[10].这一点在未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也不例外。事实上,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争端解决机制,自由贸易区的规则将无法实施,自由贸易区的前途就要受到影响。从这一点上说,《争端解决协议》确定的争端解决机制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基石之一。

众所周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3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15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区域经济区[1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将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它将为中国和东盟带来互利双赢的局面,为亚洲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但这么大规模的自由贸易区,进行长期的、全面的经济合作难免会出现争议。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贸易争端发生的背景基本上是因为各国文化传统思想意识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经济架构不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从而促使各国经贸政策各有差别。因此,合作中产生争端是正常的,但必须要建立、健全健康的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争议。可以预见,《争端解决协议》确立的争端解决机制将会为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其意义和作用值得高度重视。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正在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我们迫切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我们需要与周边国家建立和睦和友好的合作关系。中国与东盟在地理上连成一片,在经济上互补性强,在政治上也历来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因此,中国和东盟有充足的理由进行全面的经济合作,也有较成熟的全面合作的客观条件。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争端解决协议》的签署和生效,预示着中国与东盟进行全面的经济合作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来自各国的共同利益,来自于按照游戏规则进行全面经济合作的自觉性和可能性。

[注释]

[1]关于该文件的文本,请见商务部网站:http://gjs1mofcom1gov1cn/static/co[10]mn/af/ah1html/1,2005年8月26日访问。

[2]见新华网报道,http://news1xinhuanet1com/newscenter/2004-10/21/content_21208181htm.2005年9月16日访问。

[3]关于该《框架协议》的内容简介,见新浪网报道,http://news1sina1com1cn/w/2003-11-06/145344060731shtml,2005年9月21日访问。

[4]该方案的目的是使中国和东盟双方尽快享受到自由贸易区的好处,从2004年1月1日起对500多种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实行降税,到2006年这些产品的关税降为零。见前注。

[5]杨国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框架协定〉的作用和意义》,首届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言稿。

[6]该条款中关于磋商事由的规定与WTO《GATT1947》第23条第1款的规定在文字上基本相同。

[7]关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详细内容,参见沈四宝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法教程》第14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见WTO《关于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DSU)第21、22条的规定。

[9]见《争端解决协议》第7条第3款的规定。

常见的贸易方式篇3

关键词:大众传播;国际贸易;促进;融合

Abstract:Presently,wearefacingeconomicglobalizationandthedisseminationglobalizationtime.Themassmediaparticipatesinthemoldnowinternationalrelationspositively;Theinternationaltradeobtainsininternationalrelations''''statusstrengthens,itsscopeexpandsunceasingly.Themassmediadisseminationisplayingtherolewhichtotheinternationaltradeaddsfueltotheflames;Atthesametime,theinternationaltradetransactionobjectandthescopeuniversalityhasnotonlyenrichedthemassmediadisseminationcontentandtheeffect,moreovergraduallyisalsoholdingthemassmediaforitstradesign.Obviously,themassmediadisseminationandtheinternationaltradeareseepingmutually,promotemutually,thetwoalsoinevitablyduringthisprocessconsiderabledevelopment.

keyword:Massmediadissemination;Internationaltrade;Promotion;Fusion

前言

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着1个新的能动角色,积极参与塑造当今的国际关系。当今,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题,国际贸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范围不断扩大。而国际贸易中大众传播的内容也倍受各方的关注,影视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由此引出的知识产权、文化侵略等等成为贸易各方常常争论不休的问题。此外,由于大众传播工具用途的开发,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等竞相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的时髦方式。国际贸易与大众传播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内容与手段。可以看出,2者不仅在相互促进,而且也在相互融合中发展。

1、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在发展中相互促进

1.每1次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决策变得更为快捷和准确。

大众传播媒介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每1次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变得更快捷,这主要体现在贸易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技术手段上。

17世纪以前,人类已经掌握了许多通讯工具和手段,其中报纸作为1种有影响力的新式传播工具也在古罗马帝国和中国唐朝出现了。这时,报纸主要用于为地中海和尼德兰地区商人们提供商情、船期和海外其他情况,信息源即是海外或国外,这种状况1直持续了上百年。这样,商人们决策时就有了较多的信息,从而使得决策更为准确。所以说,大众传播工具1开始就直接和国际贸易有联系。随着印刷传媒的发展,其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功能对国际贸易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可以提供各种国际经济信息,报道国际经济领域的最新事态,评述国际经济新近变动的重大事件,预测国际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对各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为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依据。

到了20世纪,广播和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量更大,而且不受空间的阻隔、国界的限制,覆盖面广,这就为贸易决策提供了更快的信息服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在20世纪发展非常迅速,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掌握越多越新的信息在激烈的商战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电子媒介的信息传播特点恰好满足了这方面的需要。

20世纪末,网络的出现使得全球各国、各地区都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它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概念,形成了以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的虚拟空间。网络使大众传播领域又发生了1次根本性变革,也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上的信息具有极大丰富、多媒体形态、迅速及时、全球传播、便于检索、交互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可以为贸易决策提供大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网络与贸易的直接结合,如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等,从而使得贸易过程更为快捷。

2.国际贸易促进大众传播的效果。

国际贸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促进着大众传播的效果实现。这不仅体现在有形和无形贸易本身所蕴含的商品与服务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而且体现在贸易渠道的通畅也使得大众传播的效果更易达到。因为当今世界各国间的力量对比已由过去的主要是政治的对抗,转变为主要是经济和科技的较量。经济实力决定着1国的综合国力,关系着1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无疑会对各个国家传播自己的文化与理念带来影响。1个国家的外贸实力增强,会提高其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谈判力量,这对大众传播的实践和效果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2、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在相互融合中发展

1.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内容与手段。

(1)很多大众传播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客体(标的)。随着国际贸易中无形贸易的发展,报纸、期刊、杂志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不再仅仅扮演为贸易提供信息的角色,而是日渐成为贸易产品的1部分。影视服务贸易的兴起与发展就是佐证。

影视服务业,主要包括电影和电视的媒体传递及其服务,它带给人们的是对信息的直接汲取、对艺术的直接欣赏。目前,世界电影服务贸易市场广阔,交易量大,据统计年进口影片在100部以上的国家达83%。而且,各国对进口影片的依存度高,国内生产量与国内放映总片数之比超过10%的国家也仅有30个,可见,大部分国家严重依赖进口电影市场。在国际电影贸易中,美国占据着主导地位。如1992年美国电影占领了英国电影市场的95%,法国的2/3。1996年美国在欧洲联盟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为70%。1995年到1996年欧洲同美国在电影、电视领域的贸易逆差从48亿美元增加到56.5亿美元①。美国电影在我国进口电影中也占据主导角色。1996—1998年我国共发行进口影片149部,其台片37部、外国片112部。在外国片中,美国片62部,占55.3%②。另外,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境外进口电视节目,而且进口的数量占整个电视节目总数的百分比,大部分在20%—50%之间,有的甚至达到83%,可见世界电视服务贸易也广泛存在于各国之间。从全球来看,进口节目的绝大多数来自美国,以及相当少的1部分来自西欧和日本1些地区,如拉美3/4的进口节目来自美国。我国引进的外国电视节目情况也表明美国节目占主导地位。1994—1998年,我国引进有线节目共478部3593集(其台53部1062集)。外国节目中,美国占269部1238集,占全部外国部分(425部、2531集)的63.1%和48.9%。1990—1998年,我国引进无线节目共790部10268集(其中包括港台133部3376集)。外国节目中,美国占266部2348集,占全部外国部分(657部6892集)的40.5%和34%③。所以可以说,国际影视贸易10分活跃,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与国际贸易直接融合成1种新的贸易方式——网络贸易。网络这1新兴的传播媒体,正将整个世界联在1起,改变着1个社会的认知结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为网络贸易敞开了大门,成为国际贸易中的1个亮点。“网络贸易”、“网络商务”这些新词在新闻媒体上也频频出现,越来越引人注目。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及其服务功能的日臻完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网络贸易不仅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贸易的竞争思维和行为,而且会日益成为信息化时代全球商界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之1。

网络贸易是在1994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1种新兴贸易方式,然而由于其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快商业周期循环、节省时间和费用、降低成本等优势,其发展速度让人吃惊。据统计,全球网上贸易交易额1996年只有23亿美元,1997年就为250亿美元,1998年达500亿美元。2001—2002年可能达到3300亿美元,2003到2005年可望增长到1万亿美元。另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到2002年,通过网络进行的国际贸易将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15%。按现在网络贸易的发展势头,未来10年全世界国际贸易将有1/3通过网络来进行。可见,网络贸易前景广阔。

2.国际贸易也是大众传播的1个途径。

世界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互通有无,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在国内市场就能买到世界各地的高质量、多品种以及花样、规格繁多和性能优良的商品。此外,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还能得到他国提供的优质服务与文化产品,从而提高文化生活水平,达到共享人类文化的目的。可见,无论是有形的国际贸易还是无形的国际贸易都是人类进行交流和传播的1种途径。

在有形国际贸易中,贸易标的是有形的货物,我们通过货物的进出口,不仅达到了物质方面的交流,而且能达到精神方面的交流,因为每1商品本身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信息。事实也是这样,我们正是从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等诸多商品中享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外国游人也正是从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中享受着中国的古老文明。展望未来的国际贸易,无论在技术水平、人员素质、交易方式等方面都将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这必然会使大众传播的途径更为通畅。

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WTO及其他国际组织也都在积极寻找方法来规范这种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进行的文化交流,如就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达成了协议。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而且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交流,也能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这是文化传播与国际贸易的共同目标。

在无形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体现得更为充分。如国际技术贸易,它是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贸易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和享用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技术知识。国际电信服务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很难想象,没有电信服务业的发展,人类今天的交流与传播会是什么样子。国际影视贸易是国际贸易与大众传播结合得最紧密的1个领域,我们正是从许多进口的影片、电视节目中了解着国外的风土人情,了解着世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随着国际影视贸易的日益活跃,必然更好地带动人类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流。

可见,大众传播对国际贸易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每1次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变得更为便捷。同时,国际贸易交易对象与范围的广泛性不仅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内容与效果,而且正在逐渐容纳大众传播媒介为其贸易标的。可见,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正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2者也必然在此过程中长足发展。

常见的贸易方式篇4

说明书为主要用于介绍商品的性能、用途、功能等的单页或多页成册印刷品,有的单独进口,有的随机器一同进口。常见的说明书有以下几种形式:

只有图片和简单文字说明的单页印刷品;

只有图片、没有文字说明的单页印刷品;

装订成册、既有图片又有文字说明、而且每页都有编号的印刷品。

说明书不论其进口形式是单页还是成册,由于其只能起广告宣传和商品介绍的作用,而不用于出售,因此随机器一同进口的说明书应随机器一并归类,不需再单独申报;单独进口的说明书,根据海关总署协调制度商品归类技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归类决议,将其按无商业价值的广告印刷品归入税号4911.1010。

[海关总署关税司商品归类处天津海关归类分中心]

出口成品如何退运

某加工贸易企业专业从事各种电脑显示器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业务,产品70%外销。该企业出口的彩色显示器保修期为三年,期间接受客户任何理由无条件退货。因此每年均有极少量的外销显示器因各种原因(如外观、性能、质量等)从欧美等国退回工厂维修,企业就以上成品该如何合理退运向海关求教。

目前,已出口的产成品退运进口有三种贸易方式,分别是进料/来料成品退换(4600和4400)、退运货物(4561)以及修理物品(1300)。这三种方式分别针对不同的成品退运需求,各有不同的针对性,企业可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进行相应的选择。

进料/来料成品退换――加工贸易出口成品退运的首选方式。进料成品退换是加工贸易项下的一种贸易方式,是专门针对进料/来料加工出口成品的退换方式。该贸易方式通过加工贸易手册进口,扣减手册出口成品数量,待修理完成后仍然以进料/来料成品退换方式出口。由于手册有效期较短,而产品保修期相对较长,常常会出现已出口成品产生退换需求时原出口手册已核销结案的情况,这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退运货物或修理物品两种贸易方式退运进口。进料/来料成品退换方式享受保税待遇,税收成本低,是加工贸易出口产品退换的最优选择。

退运货物――应用范围最广的退运方式。退运货物适用于进口后不需复出口的情况。通常用于本企业一般贸易出口产品的退运,且该贸易方式不需征税进口,也不需提供O证及国货复进口证明。但加工贸易项下,在原出口成品手册已结案,且退运产品不需再复出口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退运货物贸易方式。

常见的贸易方式篇5

一、网络经济概述

作为一种新经济的网络经济,与以往的传统经济相比,有着受信息网络种种特点的影响而形成的诸多特点:(1)网络经济是虚拟经济。这里所说的虚拟经济不是由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所形成的虚拟经济,而是指在信息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中进行的经济活动。经济的虚拟性源于网络的虚拟性。(2)网络经济是速度型经济。网络经济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大量的信息,需按快速流动的信息来进行。产品老化在加快,创新周期在缩短,竞争越来越成为一种时间的竞争。21世纪经济将是在注重质量的基础上注重速度的经济。(3)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地理距离变得无关紧要,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把空间因素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使整个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加强了。(4)网络经济是全天候运作的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每天24小时都在运转中,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很少受时间因素的制约,可以全天候地连续进行。(5)网络经济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经济。信息网络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范围扩大了,也使竞争与合作之间的转化速度加快了。世界已进入大竞争时代,在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也是为了竞争。(6)网络经济是创新型经济。它源于高技术和互联网,但又超越高技术和互联网。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需有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的配合。创新来自创造性,创造性的存在,要有从无序中寻求有序的环境,而创造性的发挥,则要求从有序中冲刺出来,产生适度的无序。

二、传统贸易和网络贸易的内涵及特点

(一)传统贸易的内涵及特点

传统贸易方式是对外贸易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种交易方式,包括加工贸易、补偿贸易、易货贸易、、展览会、边境贸易、国际贸易博览会、世界商品交易中心等方式,就是用户通过电话,传真,信函和传统媒体来实现商务交易和管理的过程。

传统贸易具有以下特点:(1)交易场所固定。同网络贸易相比,传统贸易交易地点固定,而不是象网络贸易那样虚拟化。(2)交易成本、交易费用比较高。(3)交易局部性。传统贸易的范围比较局限,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完成其交易活动。(4)安全度相对较高。传统贸易通过面对面交易,可信度比较高。

(二)网络贸易的内涵及特点

网络贸易是指通过网络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几乎所有程序都在网络上进行。网络贸易是将互联网应用到传统国际贸易中,使传统贸易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网络贸易的特点:(1)网络贸易将传统的贸易流程电子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提高了效率。(2)网络贸易的开放性和全球性,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3)网络贸易使企业可以以相近的成本进入全球市场,使得中小企业可以拥有和大企业一样的信息资源,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4)网络贸易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可能直接交易。(5)网络贸易一方面破除了时空壁垒,另一方面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各种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三、网络经济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变化

(一)网络贸易使支付过程更便捷

网络贸易的发展和应用创新了国际贸易方式,实现了以纸面贸易单据的流转为主体的传统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的变革。信息产业的深入发展,使发展迅速的国际贸易迫切要求实现全球贸易运作的信息化,节约资源和贸易成本,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在传统贸易方式下,国际贸易流程以买方准备一份购物清单到登记应收款帐户冲帐,需要经历二十多个环节,而电子商务方式下却只需不到十个环节就可完成。电子商务实现了国际贸易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规模化,形成新的有效率的国际贸易模式,推动国际贸易方式创新。

(二)网络贸易使国际贸易地理分布多元化

网络贸易与传统贸易的市场不同。传统市场受到国界限制,国际性的产品或商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的干预。因此,从一国的角度出发,传统市场按地域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这个市场的界限分明。工商企业的发展一般是从国内市场做起,然后再开拓国际市场,因此,从传统的经营概念出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经营活动的跨国扩展。而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网络贸易使企业从一开始就面对全球市场,扩展了市场范围。

(三)网络贸易使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变化

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而网络贸易则实现了“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战略。这种经营战略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通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间商,由进出口作为国家间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贸易方式受到挑战,由于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关系与方式发生动摇,贸易中间商、商和专业进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对降低,引发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改变。

(四)网络贸易增大了交易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网络贸易的发展,使现实各种经济贸易行为虚拟化,从而增大了交易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货币从有形走向无形,交易可以在双方不需见面的情况下完成,财富从可见的物质形态走向数字化,价值与价格分离,财富的聚集速度大幅提高,风险也随之增大,任何的失误或对信息的把握不当即可造成交易的失败,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使财富在短时间内大量聚集和破灭更加成为可能。

四、网络时代对贸易企业的建议

(一)建立完备的国际贸易信息系统

面对来自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企业间的竞争能力的差别越来越体现在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上,因此,有效信息的即时获取将对企业的发展存亡至关重要。建立一套企业自己的完备的国际贸易信息收集体系,广泛收集国际市场最新需求信息,准确研判行业发展方向成为了企业的重中之重。

(二)搭建网络营销平台,开拓新的经营方式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不断思考开拓新的经营方式,利用网络优势,把网络作为一种新的销售工具,使商品提供者和消费者可以更快更方便并以极低成本获取企业产品信息。

常见的贸易方式篇6

一、商务英语缩略语的语法结构特点

英语缩略语是指在不改变意义的基础上,把原来较冗长、较复杂的词或短语(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又称中央商务区)(Man Always Remember Love Because Of Romantic Only = MARLBORO,原意是男人总忘不了女人的爱,缩写后则后者称成香烟“万宝路”)加以省略或简化而产生的词。根据缩略方式的不同,主要有以下5种:

首字母缩略语是英语缩略语中最常见的缩略语,是整个缩略语的基础和主体,取短语中的实词(有时是虚词)的首字母来取代冗长的词或句,这种缩写通常取首字母大写,多用于组织名称、票据名称、作品名称、说明书、价格术语等专有名词的缩写,如B/A(British Airways)英国航空公司;B/E(Bill of Exchange)汇票;L/C(letter of credit)信用证。

截短词缩略语也叫简化词,是将一个单词去首尾,或留首尾进而简化的词。由于截短词比原词读来短促,易于记忆,很快在日常英语中涌现,如:photo等。而后又逐渐在各个领域产生,如商业用语:ad;社会政治用语:pol等。

辅音缩略法指去掉词语中的元音字母,只保留辅音中发音突出、外形明显的那些字母。

习惯缩略语,即有些词的缩写是根据长期形成的外贸习惯及商业惯例而形成的,实际上并不一定表示缩略了什么,如A/C(account);D/A(documents against acceptance承兑押单)。

英语中有很多词汇源自于外来语(主要有法语、拉丁语等)。缩写这些词,通常遵循来源语的缩略方式,如:FW(货车交货价)=FRANC SUR WAGON (法语);LM(商事习惯法)=LEX MWERCAT ORIA(拉丁语);coke(coca-cola可口可乐)

二、商务英语缩略语在外贸行业的应用

1.商务英语缩略语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国际贸易缩略语是经贸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缩略语在国际贸易英语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贸易术语。在商务英语中最常见的缩略语就是贸易术语,贸易术语(Trade Terms)又称价格术语、贸易条件。用一个简短的概念或如干个字母的缩写来表示商品的价格构成,说明交货地点,确定风险、责任、费用划分等问题。1990年,为了便于理解,将所有的术语分为4个不同的类型共13种,分别是EXW,FCA,FAS,FOB,CFR,CIF,CPT,CIP,DAF,DES,DEQ,DDU和DDP.

如: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成本、保险费加运费(指定目的港),指卖方货物在合同有效期内装运至指定目的港,货物越过船舷则风险转移,卖方则完成交货义务。这种以缩略语表示的贸易术语包含了交货地点、风险划分等诸多内容,不仅可以简化磋商内容,节省时间和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谈判趋于标准化。又如:DDP纽约华尔街20号:DDP 20 Wall ST.,New York.

(2)电传电报。缩略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在电传电报中。电报是现代商务交往中最普遍的交流方式,它的主要特点就是语言简明扼要。如电文中:“your letter of second inst”缩略之后就可以直接写成YL2。电文中的缩写必须是对方才能看懂的一些缩写形式,因此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写缩略语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惯例,以防引起误解。

(3)机构、组织、公司全称。在商务英语中,一些重要和常见的商贸组织和机构名称,通常只写缩写形式而不用全称。如: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2.商务英语缩略语在商务函电中的应用。商务函电指在日常的商务往来中用以传递信息、处理商务事宜以及联络和沟通关系的信函、电讯文书。随着我国向航运的发展和国际间的交流愈趋频繁,航运企业内部的分工也变得越来越细,交流的内容相应大幅增加。为了使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越来越多的英语缩略语被引入企业间的日常交流中。外贸英语函电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收信人对写信人的第一印象,甚至影响到生意是否成功。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极易产生误解,而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和法规,交易双方往来的函电是交易的一部分,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因此要行文严谨,措辞准确无误。

常用外贸英语缩略语,如:D/P(付款交单);F.O.B(离岸价);L/C(信用证);CC(抄送);PS(附言)。

3.商务英语缩略语在外贸单证中的应用。外贸单证指的是在外贸业务过程中所应用的单据与证书。根据其用途,可分为资金单据(汇票、支票等),商业票据(商业发票、装箱单等),货运单据(海运提单、多式联运提单)等。

(1)资金单据。汇票(Bill of Exchange)。我们于本日向贵公司开出第123号面额500000美金。汇票一张见票即付。

We have this day drawn the following bill of exchange on your esteemed firm- No.123,$500,000 payable at sight.2)信用证(L/C:Letter of Credit)。我方付款条件是使用不可撤销即期跟单信用证,在装运港通过中国银行支付。The terms of payment is irrevocable L/C,and pay through the bank of China at the port of shipment.

(2)商业票据。1)商业发票(CI:Commercial Invoice)。手签商业发票一式三份,注明信用证号码和销售确认书号码。2)Manually signed CI in 3 copies indicating L/C No.And S/C No. 3)装箱单(PL:Packing List)。装箱单一式四份,标明每个纸箱所装货物的数量、毛重、净重和尺寸。Packing list in quadruplicate showing the quantity,G.W.N.Wand measurement of each carton.

(3)货运单据。海运提单(B/L:Ocean Bill of Lading)全套清洁已装船海运提单,做成空白抬头,空白背书,注明“运费到付”,通知买方。

Full set of clean on board ocean B/L made out to order,blank endorsed,showing “Freight Collect”and notify buyer.

1994年Laurie Bauer通过图表显示到1880-1982期间新词的不同构成类型,缩略语在数目上呈增长趋势。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英语缩略语在日益发展的商务外贸世界里,缩略语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作为一个英语从业者,想在商务外贸行业闯出一番天地,对缩略语需有一定的了解。学习缩略语以及真实确切的使用缩略语不仅可以节省大家的时间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因此,想学好英语缩略语必须从英语缩略语的根源学习,只有了解了它的缘由才能深刻的学习和认识。在日益发展的商务外贸世界里,缩略语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因此对缩略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的了解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爽.浅析商务英语的缩略语的发展历程[J].黑龙江史志, 2013(15).

[2]李新.英语缩略语简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05).

[3]廖瑛,肖敏.商务英语缩略语的起源、结构和语法功能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常见的贸易方式篇7

关键词: 外贸英语函电 文体特征 翻译策略

在国际贸易中,外贸英语函电是进行商务洽谈的重要工具,是买卖双方在完成交易过程中沟通信息基本的方式之一。外经贸人员只有准确把握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掌握并运用相应的翻译技巧,才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准确理解并处理商务信息,从而更好地把握住商机。在翻译外贸英语函电时,应熟悉相关专业术语,准确理解原文意思,正确运用翻译方法,才能快速准确地翻译出高质量的外贸函电。下面就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和常用翻译策略做初步探讨。

一、外贸函电的文体特征

文体特征是由影响语言形式的各种语境因素决定的。从语境角度来讲,外贸函电是在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范畴,它是一种特别的语体,强调的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特种交际。就内容范围而言,外贸英语函电涉及对外贸易实务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建立业务关系(Establishing Business Relations)、询盘(Enquiries)、报盘及还盘(Offers & Counter Offers)、订单及接受(Orders & Acceptances)、售货确认及购货合同(Sales Confirmation & Purchase Contract)、支付(Payment)、包装(Packing)、装运与保险(Transport & Insurance)、申诉和索赔(Complaint & Claim)等。此外,外贸函电的交际双方通常身处不同国度,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因素客观上决定了外贸函电在词汇、语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

(一)用词专业严谨

语境因素要求外贸英语函电这种文体对词汇的选用要严谨准确、正式规范。因此在词语选用上,外贸英语函电文体特征体现得尤为显著。从表现形式来看,外贸英语函电用词主要有专业词汇和专业缩略语。外贸英语函电中常用的专业词汇非常多,如与信用证有关的establishment(开证)、beneficiary(受益人)、amendment(改证)、extend(延期)、validity(有效期),再如保险条款中的coverage(险别)、War Risk (战争险)、All Risk(一切险)、premium(保险费)等。同时,外贸函电中还大量使用专业缩略语,如FOB(离岸价)、CIF(到岸价)、L/C(letter of credit信用证)、D/P(document against payment付款赎单)、P.O.D.(place of delivery)、W.P.P.(Waterproof Paper Packing)等。这些词语涉及报价、付款、提货、包装、保险等内容,已为世界各国认可并广泛使用。

外贸函电的用词无须生动新奇,但十分注重严谨准确。如重量单位ton(吨),有long ton(长吨)、short ton(短吨),以及metric ton(公吨)之分。Long ton为2240磅(约1016公斤),short ton为2000磅(约907公斤),metric ton为2204磅(1000公斤)。在外贸函电中,涉及重量单位“吨”的内容必须具体地使用long ton,short ton或是metric ton,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贸易纠纷。

(二)语气委婉礼貌

在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所进行的有效沟通必须建立在平等、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外贸英语函电中会经常出现一些礼貌委婉的表达方式,如:please,will you please,would you kindly,we shall appreciate it if,we are grateful that等,这样的表达会让外贸函电的语气更为礼貌得体。例如:(1)Please let us have your specific inquiry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any item.(2)We are extremely sorry to inform you that we are unable to deliver the machines on time.(3)We should be appreciated (obliged) if you would let us know the result.(4)We very much regret that we are unable to deliver the goods immediately since we are heavily committed.表示委婉礼貌的句式在外贸函电中应用十分普遍。在向对方提出要求时,礼貌的措辞会让对方感觉到具有说服力又不失诚恳,不会显得盛气凌人;在拒绝对方要求时,礼貌的措辞会尽量避免令读信人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使己方立场坚定而又不失亲切。恰当使用礼貌措辞,可有效促进贸易活动的进行。

(三)语言正式规范

外贸函电作为一种交流的手段,其目的是进行贸易磋商并最终完成交易,因此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正式规范的。在外贸函电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正式用语的使用。如用as per代替according to;regarding代替about;forward代替send;inform或者advise代替tell等。又如:To acquaint you with the commodities we handle,we enclose our export list covering the main items available from stock at present.在这个句子中,acquaint,commodities,available等词的使用,使文体显得更加正式规范。

除了词汇的正式规范之外,外贸函电所涉及的建立业务关系、业务磋商、包装、装运等各贸易环节中都有相应常用的固定句型。建立业务关系方面的句型有:to enter into/establish/set up trade/business relations with someone。例如:We express our desire to enter into trade relations with you in the expo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ood.我们想在中国传统食品出口方面与贵公司建立贸易关系。业务磋商表示报价的常用句型有:to quote someone a price for something。例如:Please quote us your best price for peanuts.请向我方报花生最低价。常见的包装句型有:something be packed in some containers,each containing ...例如:Men’s shirts are packed in cartons,each containing 12 pieces.男士衬衣用纸箱装,每箱装12件。

不规范的表达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因此,涉及具体的某个贸易环节,就要运用相应固定句型进行正式规范的表达,确保贸易磋商的顺利进行。

二、外贸函电的翻译策略

鉴于外贸函电所具有的独特文体特征,翻译外贸英语函电时,绝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文字简单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一定要遵照“忠实”的翻译标准。首先,译文必须完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不得有任何歪曲、篡改、遗漏或模糊不清。其次,译文应传递原文的风格和语气,为贸易双方搭建好沟通的桥梁。

(一)准确把握专业词汇

外贸英语函电可作为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凭证,因此,函电中使用的专业术语、句子都必须准确,以保证信息准确传达,避免不必要的贸易纠纷。尤其是外贸函电中的惯用语和缩略词,由于此类专业词汇通常与贸易实践环节联系紧密,翻译不当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因此翻译时应该使用汉语中相应的商贸术语来表达,直译出其准确的含义。例如:shipping advice(装船通知),Commercial Invoice(商业发票),draft at sight(即期汇票),trial order(试订货),counter offer(还盘)等。

外贸业务涵盖了运输、保险、银行等多个行业领域,外贸函电中的同一词汇因用于不同领域,词义也会截然不同,其词汇意义的选择性较强。如discount一词在外贸业务中表示“折扣”,银行业务中表示“贴现”,而外汇业务中表示“贴水”;又如premium一词,在保险行业,意为“保险费”,在国际贸易专业属专业用词,意为“增价”,而在外汇行业里意为“升水”。在翻译外贸函电时,一定要准确把握这类专业词汇。

(二)根据语境翻译普通词语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一词多义在外贸英语函电中很常见,很多普通单词或短语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例如:“subject to”一般理解为“从属于”、“易于……的”;在外贸函电中意思却是“以……为准,以……为条件”,例如:We are making you this offer subject to your reply reaching here before the end of this month.现特向你方报盘,以你方在本月底前收到回复为有效。“Offer”一词在普通英语里的意思是“提供”,在外贸函电中要译成“报盘、发盘”,例如:Please make us an offer CIF Rotterdam for 20 metric tons walnuts.请给我方一个20公吨核桃CIF鹿特丹价的报盘。“Line”在普通英语里指“线、行、列”等,但在外贸英语中,它可表示“商品、产品、经营业务”等。Reference的普通含义是“参照、提及、推荐函”等,在外贸英语中,它可指“编号、资信情况、证明人”等。由此可见,对一些普通的单词要按照它所在的语境来翻译,翻译时需酌情处理、区别对待。

(三)近文言体表现正式规范

外贸函电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尤其需要把握恰当的文体特征,使译文表达正式且规范。让我们先看看以下外贸函电中的常用套语及相应翻译。

1.Please send us your catalog and the lowest price.敬请惠寄我方贵公司产品目录及优惠报价。

2.We confirm our acceptance of the order at the prices mentioned in your letter and subject to your agreement that delivery of the goods is to be made in May.兹确认按贵方信函中提及的价格接受订购并将于五月份安排装运。

3.Upon receipt of the L/C,please arrange the shipment and inform us by fax of the name of vessel and the date of sailing.一收到该信用证,请安排装船,并传真通知我方船名及起航日期。

4.In reply to your letter of November 20,we have pleasure in booking your order No.265 for 100 desktop computers.兹答复贵方11月20日来函,欣然接受贵方第265号订购100台台式电脑的订单。

上述例句涉及建立贸易关系、报价、业务谈判、信用证、装运等对外贸易活动中各个环节函电往来的常用套语。其中,所使用的“惠寄”、“我方”、“贵方”、“兹”、“一俟”等,既非文言词汇又非口语词汇,它们均属于介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近文言体。称呼语Dear Sir(s)或Gentlemen,以及结尾敬语Sincerely yours,Yours faithfully在翻译时一般会运用近文言体来表达,用“敬启者”或“执事先生”来翻译Dear Sir(s)或Gentlemen,用“某某敬上”来翻译Sincerely yours或Yours faithfully会更加合适。用近文言体的词汇翻译外贸函电,使得函电语言庄重又明白易懂,很好地体现了外贸函电正式规范的语言表达需要。

三、结语

作为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业务磋商的主要沟通方式,外贸英语函电以顺利实现交易为最终目的。熟练掌握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并在翻译中加以正确处理,定会使贸易双方的商务交际更为融洽,无疑对促进外贸工作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尹小莹.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王佐良.英语文体学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3]杨丽娜.外贸英语信函的文体特征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1995(1).

常见的贸易方式篇8

【关键词】 经常项目 贸易顺差 应对策略

从改革开放到2004年(中国世界贸易排名第3位)的26年间,我国进出口规模年均增长16%。加入WTO后,已连续8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势头。1994年以来,我国外贸已连续15年保持顺差。2009年,经常项目顺差2971亿美元,占贸易顺差总额的67%。可见,外贸高速增长与贸易顺差持续积累相伴而生,经常项目顺差是外贸顺差的主体部分。研究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现状、特点及应对策略,对平衡国际收支、促进贸易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常项目顺差概况

1、经常项目顺差:历史与现状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常项目持续保持顺差。2001年至2004年,经常项目顺差合计1674亿美元,占同期国际收支总顺差的42%。2005年后经常项目顺差占总顺差比例在70%以上。2010年一季度,经常项目顺差536亿美元,占同期顺差总额的46%。经常项目顺差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且所占总顺差的比重呈现高位盘旋态势,经常项目顺差呈现出显著的持续性特征(见表1)。

深入分析可知:第一,货物贸易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服务贸易连年逆差(见表2)。2010年一季度,货物贸易顺差230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72亿美元。第二,收益项目持续逆差的态势得到改善,经常转移项目持续顺差。收益项目由2004年以前的持续逆差转为2005年顺差106亿美元,2007年顺差257亿美元,增长242%;我国经常转移以侨汇为主,侨汇是经常转移顺差的主要来源。

2、经常项目顺差特点

第一,在贸易方式上,货物贸易顺差主要表现为加工贸易顺差。由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和国际制造业转移,使得我国出口贸易一直以加工贸易为主(占出口的50%左右)。加工贸易是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加工增殖即为贸易顺差。2009年,我国加工贸易顺差2646.4亿美元,超过全年货物贸易顺差2495亿美元。第二,在顺差结构上具有非均衡性。从商品结构上看,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来源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纺织品服装和部分高科技产品,而农产品、化工产品(原料)、重要战略资源等表现为逆差。从国别结构上看,我国经常项目贸易顺差来源地主要是香港、欧盟和美国,台湾、韩国、日本及东盟是逆差的主要输入地。第三,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是顺差的主要市场实现者。2006年,外资企业与私营企业分别实现贸易顺差908.1亿美元和1201.5亿美元,二者对扩大贸易顺差的贡献率分别为62.2%、71.1%,而国有企业整体上逆差339亿美元。

二、经常项目持续性顺差的原因探析

1、国际因素:国际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基于国际分工和资源禀赋,在亚太地区形成以我国为加工装配中心、东南亚为原料和零部件供应方、欧美为技术研发方和品牌持有方及主要消费市场的国际产业链格局。由于具有相对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惠的外资政策、稳定的政治环境,使我国成为理想的加工装配中心和产业承接地,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和FDI投资加工贸易的倾向加强。FDI进口替代性会弱化国内进口,以及近年来国内相关进口替代产业快速发展,加剧了经常项目贸易顺差。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贸易转移效应和顺差转移效应:前者是指以前我国周边国家、地区对美国、欧盟的部分出口转化为我国对美欧的出口以及中国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后者是指产业、贸易转移使得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对美欧的顺差转化为我国对美欧的贸易顺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及制造业转移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这决定了我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具有客观必然性。

2、结构因素: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第二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投资持续扩大导致局部产能过剩,在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和内需求不旺情况下,必须依赖出口以消化过剩产能。在降低出口退税率、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企业会在短期内加快出口、放慢进口以规避或降低贸易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促发短期内出口激增和贸易优势集中释放。随着国内比较优势由资源、劳动力优势向资本、技术优势嬗变以及跨国公司对华产业链转移的不断延伸,致使我国对东南亚、东亚逆差扩大的幅度小于对欧美贸易顺差扩大的幅度,加工贸易在弥补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逆差后仍然出现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从进出口商品结构看,我国进口商品主要是以能源、原料、技术设备为主,出口产品主要以低附加值消费品和机电产品为主。在国内需求相对减弱的形势下,会导致进口增速减缓和出口大量增加,进而形成经常项目贸易顺差。我国在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济结构和国际分工、相对优势决定下的贸易结构还会延续,客观上决定了我国贸易顺差尤其是经常项目贸易顺差的长期持续。

3、制度因素: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制度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制度变迁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是自由化趋势。通过消除制度抑制,降低出口成本,促进外贸发展;二是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变,即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通过汇率政策调整、外资减税优惠、出口退税政策、放松出口数量管制和加工保税制度等一系列出口激励政策,积极扩大出口。加入WTO后,我国承担关税减让、贸易壁垒削减义务等又进一步推动出口大量增加。因而从总体上看,贸易制度变迁对出口的促进作用远大于进口而产生贸易盈余,形成经常项目顺差。同时,贸易制度变革存在时滞及贸易政策传导的滞后性、产业重心转移以及由此带来的供求关系变化等与外贸体制变迁相互交织,成为近年来我国贸易经常项目盈余持续积累的制度因素。

4、内部因素: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下投资―储蓄结构失衡

储蓄持续大于投资的结构性失衡会带来经常账户盈余的不断积累。我国贸易持续盈余背后隐藏的是高储蓄率、平均消费倾向走低及消费低迷。国内消费不振造成的需求缺口会被迅速增长的国外市场需求所吸收,形成外需驱动型的经济发展特点(以美国为代表的贸易顺差来源国则是消费驱动型经济)。中国有效内需不足,强烈依赖外需,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推动着贸易顺差的形成和扩大。有效需求不足是我国进口增长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国内投资扩张必然使得总供给超过总需求,引发贸易顺差不断增长。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5.3%(美国和印度分别为70.1%、54.7%)。2003年以来,投资率已连续4年超过40%,其增速高达20%以上,大大超过GDP增速。2005 年我国私人消费占GDP 的比重为50.7%,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65%的标准水平。外向型经济模式下储蓄率持续高于投资率引起的投资―储蓄结构失衡是导致贸易顺差的内部结构性因素,主要贸易伙伴及顺差来源国的反向结构失衡进一步加剧我国经常项目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

三、应对策略

经常项目持续贸易顺差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外汇储备及带动经济增长,也会带来本币值升值压力、加剧贸易摩擦及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压力。应遵循“系统治理、平衡协调、区别对待、平稳过渡”的原则,以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及扩大内需为抓手,优化贸易结构,实现国际收支综合平衡与经常项目贸易顺差“软着陆”,排除经常项目持续贸易顺差对我国经贸健康发展的可能威胁,是应对我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问题的根本的、安全的策略选择。

1、转变传统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贸易结构

我国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外贸增长属于数量扩张型。一要着力引导贸易顺差品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转变,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及重点市场重点突破与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相结合的战略,努力扩大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占有额,逐渐缓解以美国、欧盟为贸易顺差主要来源国的顺差格局;二要优化进出口外贸商品结构,放缓或减少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商品的出口,积极进口国外成本优势产品和高新技术设备资本品,尤其要增加对关键战略资源的进口,逐渐扭转我国资本品进口结构低度化趋势;三要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鼓励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转移部分顺差。

2、以体制改革为抓手,扩大国内有效需求

以体制改革为着力点,推动外需与内需协调互动,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一要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动“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提高转移支付力度,调节收入分配过分悬殊,完善社保制度,刺激国内有效消费需求;二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拓宽居民和企业的投融资渠道,扩大信贷消费,积极发展现代流通和第三产业。把扩大内需作为调节经常项目贸易持续顺差的主要政策取向,充分发挥税收、利率及汇率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引导资金投资第三产业以刺激消费增长。

3、逐步放松资本账户外汇管制,鼓励对外投资

除误差和遗漏项外,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之和恒等于外汇储备增加值。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资本账户可自由兑换的核心条件。通过鼓励对外投资、管制外商直接投资等以资本账户的减少来替代外汇储备投资,以资本账户逐步自由化来减轻经常账户调整的压力。积极探索逐步放开资本账户的体制机制及配套措施,鼓励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资本走出去”战略。这有利于获取国外重要资源支配权,减少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经济风险,也有利于直接进入国外市场、规避贸易摩擦,还可以减持外汇储备或降低持有、经营外汇储备成本与风险,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减少国家间在汇率问题上的争吵。

4、加强国际政策协调,妥善解决贸易摩擦

我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问题也部分源于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性问题。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需加强政策协调,促进双边贸易向均衡方向回归。应完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对话和贸易磋商,有效应对贸易摩擦;应建立健全重要商品进出口预警机制,完善国际贸易摩擦应对机制;企业应加强技术标准化建设、国际认证认可、商品质量检验,走好国际化道路。加强建立政府、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国际谈判队伍,提高我国应对贸易摩擦的国际诉讼能力和协调能力,积极营造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家胜、祁春节:我国贸易顺差的可持续性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7).

常见的贸易方式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贸易公约;国际贸易合同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逐渐接轨“, 国际贸易惯例”一词的使用频率日渐增多。但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在国际贸易惯例的涵义、国际贸易惯例的法律属性等问题上认识都较模糊,分歧颇大。由于国际贸易惯例对我国国际经济法学科和现代化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对这一问题做了探讨。

    一、国际贸易惯例要义阐释。

    《辞海》“对外贸易”一词是这样定义的:“一国或一个地区与他国或另一地区之间的商品买卖活动,即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对外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亦称进出口贸易”,而国际贸易则是“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1 ] (P411) 如果认为商品分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则这一定义并无不妥。但在国际贸易学界,占主流意见的观点是,商品专指有形的物质产品,无形的产品即是服务。因此,国际贸易的对象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还包括无形的服务。长期以来,商品买卖一直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而所谓国际贸易惯例大多指有关商品买卖或与商品买卖有关的各类服务的惯例,这也是本文的讨论对象。具体而言,本文研究的是从买卖双方贸易洽商到最终履约(或未能履约) 整个过程的有关国际贸易惯例,由于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金融服务、交通运输等所谓服务贸易范畴,因此源于有形商品的跨国交换,并为卖方交付商品和买方支付货款提供便利或保障的有关服务也属本文的研究范围。惯例是一个经常使用却又语义含糊的词,也是一个在我国学术界备受争议的用语(国外也有类似争议) 。学术界对惯例应用的普遍性和实践性有着大致相同的看法,但在涉及惯例的本质问题方面,则歧见颇大。

    (一) 惯例是否需要成文化。

    有学者认为,惯例需经过民间国际组织或贸易协会的编纂后才会有明确的内容,才能称之为惯例。而大多数学者则认为,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固然是国际贸易惯例的主要形式,但不成文的却又为人所知并广泛采用的国际商业习惯做法也是国际贸易的惯例。[2 ] (P13) 笔者赞同后一种看法。从国际贸易惯例的发展历史来看,国际贸易惯例常常起源于一些主要贸易口岸的大公司的实际做法。由于这些公司具有广泛影响力,以及这些做法本身也具有减少贸易障碍等方面的作用,这些做法逐渐成为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的共同做法。但是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手法或对同一术语的解释不尽相同,这就难免造成地区间或行业间的贸易障碍。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组织担当了统一解释和编纂工作,这就形成了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国际商会编写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发展过程便是如此。但是也有一些做法由于早已广为所知并被普遍遵守或因其它原因而没有载入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如纺织界人所共知的一旦坯料被剪开即不能退货的惯例。

    甚至还有一些做法曾经被写入一些组织编写的国际贸易惯例,后因歧见消失、做法统一而又被撤出成文惯例。比如,国际商会在1980 年出版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关于CIF 术语卖方责任的表述中认为,卖方应提交清洁提单,但承运人在提单上对货物的内容、重量、尺码、品质等无所知的批注并不表明该提单是不清洁提单。但在1990 年实行的新的《国际贸易解释通则》里则没有这句话,这并不表明国际商会改变了看法,相反它正是显示了贸易界及相关各界已认同了这一点,从而无需再用文字描述了。也就是说,这并没有改变上述规定仍是国际贸易惯例的事实。[ 3 ] (P527 - 528)(二) 惯例的法律约束力。

    惯例的法律约束力指的是不管合同当事人是否明示或默示甚至没有表示是否接受有关国际惯例的约束,惯例自动约束有关当事人,即惯例具有强制约束性。《法学辞典》持的是这一观点。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国际贸易惯例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国家意志的结果, 因而国际贸易惯例不是法, 不能对当事人进行约束。[4 ] (P7 - 8) 第三种观点认为,惯例分两类:一类是不需要当事人选择都必须遵守的强制性规范,一类是经过当事人选择才对其有约束力的任意性规范。[5 ] (P27 - 28) 其实,国际贸易惯例不是某国立法机关制定的正式文件,也不是国家间的国际公约,因而它不是法律;另一方面,由于惯例的广泛适用性和长期实践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国际贸易合约当事人对自身及他人遵守惯例的心理期望,惯例对当事人各方又有一定的约束力。

    这种约束力一般是在当事人明示接受惯例的情况下产生的,国际商会出版的《国际贸易条件解释通则》(1990)在导言部分表达了这一观点《,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500)第1 条也阐述了这个意思,有关国际贸易惯例的这一规定符合合同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但是在一项国际贸易的契约中,不可能穷尽所有成文和不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的规定,因此就产生了所谓的“默示”做法。《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9 条第2 款规定:“除非另有协议,双方当事人应视为已默认地同意对他们的合同或合同的订立适用当事人已知道或理应知道的惯例,而这种惯例在国际贸易上已为特定贸易所涉同类合同的当事人所广泛知道并为他们经常遵守。”签定该公约的国家同意,何为惯例由法庭来决定。该款规定反映了国际贸易惯例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制约束性(自动生效) 的一面,但是这也没有改变惯例作为任意规范的特点,当事人可以通过明示的方法排除对某一惯例或某一惯例部分条款的适用。

    以上分歧的主要表现是学者们对一些英文单词的解释不同,特别是对custom、usuage 的理解差异。有人认为custom 有约束力,应译为惯例,而usuage 则没有约束力,应译为习惯;也有人认为custom 没有约束力,应译为习惯,usuage 有约束力,应译为惯例。还有人有其它的看法。其实,翻查一下国际商会的出版文件我们会发现,国际商会对惯例的用词并不考究,在不同的文件中可能采用不同的词,甚至在同一份文件中也可能使用不同的用语。比如,在《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中使用的是custom 和practice ,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使用的是usuage ,而在《托收统一规则》使用的则是rule 一词。可见,国际商会对惯例的用词并不看重,他们重视的是某一术语或某一做法在商业实践中的状况,只要这种术语或这种做法广为人知(widely known) 和被业者经常遵守(regularly observed) ,它们即是惯例,而不管在国际商会或其它组织的出版物中用何词来描述它们,或有没有见诸文字。至于惯例对当事人有无约束力,则要看当事人在合同中的约定。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国际贸易惯例定义为:在国际商品贸易和与国际商品贸易有关的服务实践中形成的,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广为人知并被经常遵守的任意性行为规范。

    二、国际贸易惯例的渊源。

    如上所述,国际贸易惯例有成文和不成文之分,也就是说,国际贸易惯例有两个渊源: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与不成文的国际商业习惯做法。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指的是经过某一组织编撰和公示的规范化文件。编撰国际贸易惯例的主体可以是一些有影响的基于国家的国际组织,如国际商会;也可以是民间的国际组织,如波罗的海黑海航运公会;还可以是能对市场起到主导作用的商事组织,如通用汽车公司,它们的产出物因而也相应地表现为具有一定法规性质的文件。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一般依据过去已有而且现在仍然流行的商业做法而作出,其主要行为特征是必须有一个宣示的过程,因为比制订规范文件更重要的,是它们必须广为人知。国际商业习惯做法之所以成为国际贸易惯例的渊源之一,原因主要是多数国际贸易惯例从本质上讲就是国际商业习惯做法的一个演进形式,而且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过程。过去活跃在跨国或者说超国家或地区利益之上的国际商业习惯做法,通过编撰和公示之后变成了国际贸易惯例。今天的习惯性的商业做法还在重复着这样一个过程。如果我们不这样理解惯例的渊源,那么我们很可能会步入认识的误区,或者认为惯例仅表现为成文化的规范,或者认为只能从过去的国际商业习惯做法中寻找惯例。这两种僵化的认识不能反映现实,因而也不能指导发展中的国际贸易活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一国之内或地方性的商业习惯做法也有可能演变成国际贸易惯例,这主要取决于该习惯是如何整合(incorperated) 到国际贸易流程中去的。

    例如,美国西海岸港口的码头工会为保护自身利益向集装箱货主收取近乎落地费性质的杂费,这种杂费被各国班轮公会列入班轮运价或班轮条款,因而这种做法就成了有关业者之间的国际贸易惯例。承认惯例的习惯做法渊源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国际贸易惯例的性质,因为从国际贸易惯例中体现的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大都可以从习惯做法当中找到源头。从商业道德的视角看,所有国际贸易惯例都来自于千百年来一直在支撑着川流不息的国际贸易活动的一套伦理体系,借助它可以形成关于对对方行为的预期;通过它的应用———即对己对人的约束,各方在此体系下的权利和义务得以区分、履行和保障。这套伦理体系的强化就形成了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而未成文的惯例则归于国际商业习惯做法一类。

    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商业习惯做法虽同为国际贸易惯例的渊源,以对现有的国际贸易惯例的贡献而论,由习惯而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占有绝对的优势;但后者在当今技术创新的条件下开始显露出重要性。

    三、国际贸易惯例与其它法律规范的区别。

    (一) 国际贸易惯例与国际贸易公约。

常见的贸易方式篇10

虚拟物品的国际贸易对传统国际贸易法的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产业中开始出现信息产品贸易、虚拟物品国际贸易等模式的产业,将国际贸易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特别是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诞生,导致国际贸易运作方式彻底发生巨大改变,而作为后学末进的虚拟物品国际贸易向传统国际贸易法发出了挑战,在行业拓展规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剧烈冲击。因此,探究两者贸易运作模式,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具有合理、有效、科学的措施,对虚拟国际贸易的合法性加以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一、 传统国际贸易、虚拟物品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及意义

(一)传统国际贸易法的形成及意义

传统国际贸易法是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最近几十年的发展是引人瞩目的。尤其是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传统国际贸易的内涵和外延更是得到了迅猛扩展。然而,国内外学者们对传统国际贸易的确切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歧异颇多。传统国际贸易法中对于国际贸易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很比较明确的说明,这里所说的贸易关系是因传统国际贸易法的主体即国家、国际经济组织、公司或个人之间进行管理、协调或从事货物、技术和服务的交换活动中产生的。

一般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公司、企业或个人之间的贸易关系以及国家在其管理对外贸易活动过程中同企业、公司或个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贸易一词,从本质上讲就是买卖,其内容从狭义讲,指货物买卖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运输、保险、支付。从广义讲,贸易则包括货物买卖、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

(二)当前虚拟物品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及分析

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贸易全球化为重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对国内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虚拟物品贸易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以网络游戏等盈利模式存在,随着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按时间进行游戏收费的盈利模式逐渐被网络游戏中的虚拟道具交易的盈利方式所取代,在网络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游戏特有的设计中,进行财物获取。

从本质上突显出虚拟贸易的优势,通常来说,传统国际贸易是调整各国间商品、技术、服务的交换关系以及这种交换关系有关的各种法律制度与法律规范的总结。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在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领域,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已经成长为一个交易额超过百亿的巨大市场。依据专业数据显示的结构得出,虚拟网络贸易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并有愈演愈烈之趋势,而虚拟物品国际贸易是由传统国际贸易演变过来的,在交易模式上出现巨大的差别化,传统国际贸易是指营业地或者居所地分出在不同国家的人进行商品、技术或者服务之间的交易。

根据虚拟物品交易贸易的发展规律发现,其进行虚拟物品国际贸易的常规方式主要有三种:B2B模式、B2C模式、C2C模式,其三种主要交易模式是根据不同地方的人、不同的国家对自身不同的虚拟物品需要进行的交易,B2B模式是指处在不同国家的公司或者商家之间,对虚拟物品进行一种国际贸易模式的交易,而B2C模式是指就网络游戏工作室或居住地在不同国家的公司、商家与个人之间的虚拟贸易交易模式,至于C2C模式是指住所地在不同国家的个人与个人就网络游戏虚拟物品进行交易的一种交换模式。

二、 虚拟物品国际贸易对传统国际贸易法的挑战

(一) 虚拟物品交易的法律属性挑战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以实物交换为主体,交换的大部分都是日常所需、触手可及的物品或商品,而虚拟物品贸易却与之不同,无论是在商品、技术或服务上与传统贸易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交换的物品一般都是由虚拟网络游戏中的道具进行产业与产业、产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的交易,其所在的交易平台有很大的局限性,道具物品的真实性、可靠性低,无法使交易的双方建立正常的交易关系,无法在交易的过程中产生信任,能见度低。比如网络游戏中的虚拟物品,它也是法律意义上的财产,因为它与法律确认的现有财产形态相比较,同样具有稀缺性、可控性和价值性等特征,同样存在取得方式的合法性问题。由此可见,法律应该对虚拟物品的贸易予以保护。但在现行立法上却没有相应的规定。

现行法律中没有对虚拟物品的国际贸易进行具体明确的规定,使得其在处理相关法律纠纷时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比如在有效解决涉及网络游戏虚拟物品权益纠纷方面显得越来越困难。因此,针对网络游戏虚拟物品的立法很有必要。应该在将来制定的民法典的民事权利部分增加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的民事权利类型,以满足网络游戏环境下的玩家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同时应该直接将玩家与网络运营商的权利义务法定化,排除网络运营商单方面制定规则的特权。

当然在立法的同时应注意与现行的法律规范的衔接。这正是虚拟网络国际贸易所存在的重大弊端,从本质上与传统国际贸易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从交易模式与交易便捷层次来说,其优势是传统国际贸易无法企及的,在国外法律上虚拟网络游戏交易没有明确的法律属性规定,然而在中国国内,立法上并无对虚拟物品法律属性的明确性规定。然而在相关部门及部分学者的激烈探究中,部分人认为虚拟物品是一种物权,也有说是债权的代表,也有判断为是另一种知识产权,在国内司法过程中,司法部门将虚拟物品作为一种个人私有财产进行保护,但属于何种维权法律内容,却无从定论。在国内,只认可国服游戏上虚拟物品的交易,而西方国家的游戏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在国内,虚拟物品国际贸易在立法中的界定很模糊,没有相对明确的保护条例,因此,界定虚拟物品进行贸易交易的性质、解决虚拟物品法律属性成为虚拟贸易发展最关键的课题之一。

(二) 虚拟物品在交易风险方面的挑战

在虚拟物品贸易交易的过程中,交易者需要承担相应的产品责任与风险。目前来看,网游玩家广泛运用的交易方式有线下交易、游戏中交易和第三方信用平台交易。简单介绍一下不同虚拟交易方式存在的风险。线下交易如果要突破针对熟人交易的范围局限性,就必须承担虚拟交易中最大的风险,不管是选择同一地区的当面交易,还是通过汇款进行异地交易,玩家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对于游戏中交易,玩家出售虚拟物品选择的交易对象,一般只会是一些在该游戏中确立很高信誉的商人,虚拟物品交易是建立在对对方的信任度上,不仅在交易对象和数量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样,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风险性。

但是如果换一种途径,在游戏中直接设置交易NPC,通过完全的中介角色来帮助玩家完成交易,那么,这种方式无疑是最安全的。在这方面,网游虚拟物品交易平台网游GB(Game-bay)就具备完全的优势,其研发的内嵌游戏交易NPC就是完全的中介角色。而就目前虚拟物品交易平台的安全性来说,很多交易平台都在交易流程和信用机制方面进行改进,力图创造一个安全便捷的交易环境。相对来说,网游GB的交易流程虽然和其他交易平台的交易方式有些区别,但是功能性更强,更能保障玩家虚拟交易的安全性。

(三)虚拟物品交易在支付方式方面的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游戏风靡全球,虚拟物品贸易交易更是迅速发展,然而,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其良好的市场前景是众所周知的。随着国际贸易日益增长,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具有更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在传统国际贸易法下,虚拟物品的国际贸易交易对其构成很大的挑战,从侧面而言,正是这些所谓的方式方法及模式的挑战,才会刺激传统国际贸易的迅速改善、改革。在虚拟物品国际贸易中,其主要的、常用的支付方式分为三种,即买方直接付款、银行托收和银行信用资料。

然而由于虚拟物品的国际贸易交易中,因为不设计国际物流问题,因此无法提供开设银行信用政所需要的单证、如提单等。在实际的交易过程中,一般经常使用的就是直接付款,卖家先交付货物。而后买家进行卖家要求的汇款方式进行汇款;也有买家先行付款,卖家根据账户信息交付货物,但是无论是卖家还是买家,对双方来说,都存在着支付风险。

虚拟物品的国际贸易对传统国际贸易法提出了各个方面的挑战,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虚拟物品交易的可行性、交易过程、物品的合法性来源和支付方式,都无法适用传统国际贸易法的规定,拿虚拟物品来说,在传统贸易法下,其物品的真实性就存在很大的争议。因此,从当前虚拟物品的国际贸易形势看,有自力更生形成独特的、独立的法律规定,传统国际贸易法的不适用和虚拟物品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都是催促并形成完整的、独立的法律法规的调味品,是国际贸易中重点关注虚拟物品国际贸易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