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2:20:09

常见症状

常见症状范文篇1

孕妇出现不适症状是孕妇普遍的经历,但并非每个孕妇都要经历所有的不适,而且在不同孕期所出现的症状不同,个体所感受的程度也有明显差异。当症状不严重时,可令孕妇休息,使症状得到缓解,还可以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避免症状的发生。1、恶心和呕吐是妊娠头2个月最常见的不适,约会50%的孕妇有不同程度恶心表现,1/3的孕妇有呕2、尿频、尿急妊娠早期,由于增大子宫压迫膀胱所致。当妊娠12周子宫越出腹腔后,症状自然消失。妊娠晚期,由于胎先露的入盆,膀胱再次受到挤压,尿频现象又重复出现。某些孕妇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时有尿外溢情况。护士需要向病人解释出现症状的原因,只要排除尿道感染情况,尿频、尿急属于正常现象。不必要为此限制孕妇液体的摄入量,以免导致脱水,影响机体正常代谢过程。同时指导孕妇作缩肛运动,训练盆底肌肉的张力有助于控制排尿。尿频、尿急以及孕期溢尿情况,在妊娠终止后,症状自然消失。如果症状继续存在,表示会阴肌肉过度松弛或盆底有损伤,应该进一步检查、处理。3、胃区不适孕妇常有反映酸、暖气、上腹压迫感等症状,是由于子宫增大造成胃部受压的结果。再加上孕期胃肠蠕动减弱,胃部肌肉张力低,尤其胃贲门部括约肌松弛,致胃内容物倒流到食道下段,食道粘膜受到刺激而产生胃区烧灼感,孕妇主诉“烧心”。护理实践提示,饭后立即卧床、进食过多或摄取过多脂肪及油炸食品均会加剧“烧心”症状,故应避免。有人认为脂肪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因此饭前吃些奶油、奶酷加工食品,有预防“烧心”作用护理论文。“烧心”已经出现,再吃奶油制品食物就不起作用。可以服用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制酸剂,但应避免选用含重碳酸钠的食物(如苏打饼干)或药物,以免所含的钠离子促使水潴留,造成电解质的紊乱。指导孕妇选择少量多餐的原则,可以减少胃内容物体积,以缓解症状。4、胀气怀孕期,由于胃肠道活动减弱,肠内气体常易积聚引起令人不悦的腹胀,多不需特殊治疗。措施是帮助孕妇识别起胀气的食物,指导选择容易消化的食品,避免过饱情况,以少量多餐方式满足机体的需要。建议孕妇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适当锻炼均能促进肠蠕动,有预防和减轻腹胀的作用。必要时可按医嘱使用缓泻剂或软化大便的药物,保持大便通畅,也有助于减轻症状。5、便秘造成便秘的原因是增大的子宫推挤使小肠移位、液体摄入及室外活动量减少、孕期肠蠕动减缓、孕期补充铁剂。措施是帮助孕妇回顾促成便秘的因素,了解孕妇饮食情况。与孕妇共同讨论并使其理解液体的摄入量、新鲜水果、蔬菜以及纤维素食物的重要性,以及定期排便习惯与便秘的关系。鼓励每天适量运动,以助维持良好的肠道功能。必要时按医嘱使用大便软化剂或缓泻剂,但不能养成依赖药物的习惯。建议孕妇多吃香蕉,不仅获得食物的满足,还能预防便秘,称之谓“非药物性治疗方法”。6、背痛随着妊娠子宫的增大,孕妇身体重心前移,为保持身体的平衡,必须采取头和肩向后仰,腹部向前突,脊柱内弯的姿势。结果使腰部和后背肌肉、韧带负担加重,则引起不同程度的背痛。此外,过度紧张、疲倦、弯腰或抬举重物,妊娠子宫压迫神经以及骨盆关节松弛(尤其妊娠晚期),也是腰背疼痛的原因。为了预防或减轻腰痛,护士要与孕妇共同讨论预防以及缓解背痛的措施。要使孕妇理解妊娠早期背痛的促进因素,并掌握预防症状发生的应对措施,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过度疲倦;坐位时,背部靠在枕头上或靠背椅的扶手上;盘腿坐势也有助于预防背部用力。同时指导孕妇通过调整工作台的高度或孕妇的位置,以维持最佳的姿势。建议孕妇有计划地锻炼以增强背部肌肉强度也是预防腰痛的有效措施,例如骨盆摆动运动体操,每日3次,可以减少脊柱的曲度,有利于缓解背痛。孕妇拾取物品时,应该弯曲膝盖而不弯背部,以保持脊柱的平直。7、眩晕许多孕妇有眩晕现象,尤其在拥挤、空气不流通,人群集聚的场所。促成症状的原因可以是:(1)孕妇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出现低血压状态而导致眩晕或疲劳。(2)由于过度兴奋或焦虑影响呼吸功能导致换气过度和眩晕。(3)妊娠期血液被稀释引起“生理性贫血”或低血糖状态。(4)较长时间的仰卧位,巨大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回流血量及心搏出量减少、出现低血压可致眩晕。护理措施是帮助护理对象识别造成眩晕的诱发因素,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告诫孕妇应该避免:(a)过快地变换姿势;(b)长时间地站立;(c)过度兴奋和精神过度紧张;(d)过度疲劳等。指导孕妇采取侧卧位方式尤其左侧卧位,不仅可以改善胎儿血氧供应,还可以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引起的眩晕。如果出现的眩晕。如果出现的眩晕症状经上述措施处理后无效或频繁出现时,均应与医师联系,以免延误病情。8、下肢肌肉痉挛主要指小腿腓肠肌发生疼痛性挛缩,孕期任何时期均可出现,常见于孕期,夜间发作较多。系因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肢神经所致,疲倦、寒冷、不合理的体姿以及体内钙、磷比例失调致神经系统应激功能过强,均可促使发作。措施是监测孕妇摄入的食物中是否有足量的维生素B,被确定缺钙者,有计划摄取牛奶,必要时按医嘱补钙。禁止滥用含钙磷的片剂,以免加重体内钙磷的不平衡情况。还要与孕妇讨论预防及减轻症状的方法,例如:(a)避免穿高跟鞋,以减少腿部肌肉的紧张度;(b)热敷患处,抬高下肢,按摩腿部肌肉等都能生效。当小腿肌肉发生痉挛时,只要立即伸展肌肉即可缓解。具体做法是让孕妇平卧,护士或家属按住孕妇膝盖(患侧),协助伸直小腿,同时使足背屈,症状即可缓解。有人认为,睡前按摩小腿部,或将脚部垫高后入睡,有助于预防症状的发生。9、静脉曲张可能发生于下肢,偶尔发生于外阴部。造成症状的原因是由于妊娠子宫压迫盆腔静脉,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所致。持久站立位工作,妊娠晚期腹内压力的增加,都促使症状加重。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改善下肢静脉回流状况,则可预防或缓解症状。具体做法是指导已出现症状的孕妇增加卧床休息机会,坐立时注意抬高腿部,促进下肢血液回流,以示范方式指导孕妇采用直角位置,即平卧位,双腿向上伸直与身体成直角,臀部和脚跟靠墙,每日做数次,每次2~5分钟。晚期妊娠阶段孕妇往往难以接受这种姿势,可以使用弹性绷带。更为重要的是预防症状的发生,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提醒孕妇:(a)坐势时尽可能抬高腿;(b)避免过久站立;(c)避免穿环形紧口袜带。10、阴道分泌物增多妊娠期间,由于激素的作用,新陈代谢旺盛,阴道上皮细胞及宫颈腺体分泌旺盛,致阴道分泌物增多。通常为乳白色,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过常给孕妇带来不适。当发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时,护士要善于识别异常情况,例如分泌物为黄绿色或带血伴难闻的臭味,以及孕妇反映外阴有明显刺激、搔痒等症状,需及时检查明确炎症的性质,予以治疗。如果属于生理现象,护士需与孕妇讨论症状出现的原因并为其提供有效的措施,例如勤淋浴,常换内裤,保持外阴部的清洁,促进舒适。并告诫孕妇应该避免穿尼龙质料内裤,推荐使用吸水性好、质地柔软的棉质内裤。

常见症状范文篇2

妊娠早期,由于增大子宫压迫膀胱所致。当妊娠15周子宫越出腹腔后,症状自然消失。妊娠晚期,由于胎先露的入盆,膀胱再次受到挤压,尿频现象又重复出现。某些孕妇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时有尿外溢情况。护士需要向病人解释出现症状的原因,只要排除尿道感染情况,尿频、尿急属于正常现象。不必要为此限制孕妇液体的摄入量,以免导致脱水,影响机体正常代谢过程。同时指导孕妇作缩肛运动,练习盆底肌肉的张力有助于控制排尿。尿频、尿急以及孕期溢尿情况,在妊娠终止后,症状自然消失。假如症状继续存在,表示会阴肌肉过度松弛或盆底有损伤,应该进一步检查、处理。

5、胃区不适

孕妇常有反映酸、暖气、上腹压迫感等症状,是由于子宫增大造成胃部受压的结果。再加上孕期胃肠蠕动减弱,胃部肌肉张力低,尤其胃贲门部括约肌松弛,致胃内容物倒流到食道下段,食道粘膜受到刺激而产生胃区烧灼感,孕妇主诉“烧心”。护理实践提示,饭后立即卧床、进食过多或摄取过多脂肪及油炸食品均会加剧“烧心”症状,故应避免。有人认为脂肪有抑制胃酸分泌的功能,因此饭前吃些奶油、奶酷加工食品,有预防“烧心”功能。“烧心”已经出现,再吃奶油制品食物就不起功能。可以服用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制酸剂,但应避免选用含重碳酸钠的食物(如苏打饼干)或药物,以免所含的钠离子促使水潴留,造成电解质的紊乱。指导孕妇选择少量多餐的原则,可以减少胃内容物体积,以缓解症状。

5、胀气

怀孕期,由于胃肠道活动减弱,肠内气体常易积聚引起令人不悦的腹胀,多不需非凡治疗。办法是帮助孕妇识别起胀气的食物,指导选择轻易消化的食品,避免过饱情况,以少量多餐方式满足机体的需要。建议孕妇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适当锻炼均能促进肠蠕动,有预防和减轻腹胀的功能。必要时可按医嘱使用缓泻剂或软化大便的药物,保持大便通畅,也有助于减轻症状。

5、便秘

造成便秘的原因是增大的子宫推挤使小肠移位、液体摄入及室外活动量减少、孕期肠蠕动减缓、孕期补充铁剂。

办法是帮助孕妇回顾促成便秘的因素,了解孕妇饮食情况。和孕妇共同讨论并使其理解液体的摄入量、新鲜水果、蔬菜以及纤维素食物的重要性,以及定期排便习惯和便秘的关系。鼓励天天适量运动,以助维持良好的肠道功能。必要时按医嘱使用大便软化剂或缓泻剂,但不能养成依靠药物的习惯。建议孕妇多吃香蕉,不仅获得食物的满足,还能预防便秘,称之谓“非药物性治疗方法”。

6、背痛

随着妊娠子宫的增大,孕妇身体重心前移,为保持身体的平衡,必须采取头和肩向后仰,腹部向前突,脊柱内弯的姿势。结果使腰部和后背肌肉、韧带负担加重,则引起不同程度的背痛。此外,过度紧张、倦怠、弯腰或抬举重物,妊娠子宫压迫神经以及骨盆关节松弛(尤其妊娠晚期),也是腰背疼痛的原因。为了预防或减轻腰痛,护士要和孕妇共同讨论预防以及缓解背痛的办法。要使孕妇理解妊娠早期背痛的促进因素,并把握预防症状发生的应对办法,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过度倦怠;坐位时,背部靠在枕头上或靠背椅的扶手上;盘腿坐势也有助于预防背部用力。同时指导孕妇通过调整工作台的高度或孕妇的位置,以维持最佳的姿势。建议孕妇有计划地锻炼以增强背部肌肉强度也是预防腰痛的有效办法,例如骨盆摆动运动体操,每日5次,可以减少脊柱的曲度,有利于缓解背痛。孕妇拾取物品时,应该弯曲膝盖而不弯背部,以保持脊柱的平直。

7、眩晕

许多孕妇有眩晕现象,尤其在拥挤、空气不流通,人群集聚的场所。促成症状的原因可以是摘要:

(1)孕妇长时间站立或忽然改变体位,出现低血压状态而导致眩晕或疲惫。

(5)由于过度兴奋或焦虑影响呼吸功能导致换气过度和眩晕。

(5)妊娠期血液被稀释引起“生理性贫血”或低血糖状态。

(5)较长时间的仰卧位,巨大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回流血量及心搏出量减少、出现低血压可致眩晕。

护理办法是帮助护理对象识别造成眩晕的诱发因素,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办法。例如告诫孕妇应该避免摘要:(a)过快地变换姿势;(b)长时间地站立;(c)过度兴奋和精神过度紧张;(d)过度疲惫等。指导孕妇采取侧卧位方式尤其左侧卧位,不仅可以改善胎儿血氧供给,还可以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引起的眩晕。假如出现的眩晕。假如出现的眩晕症状经上述办法处理后无效或频繁出现时,均应和医师联系,以免延误病情。

8、下肢肌肉痉挛

主要指小腿腓肠肌发生疼痛性挛缩,孕期任何时期均可出现,常见于孕期,夜间发作较多。系因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肢神经所致,倦怠、严寒、不合理的体姿以及体内钙、磷比例失调致神经系统应激功能过强,均可促使发作。办法是监测孕妇摄入的食物中是否有足量的维生素B,被确定缺钙者,有计划摄取牛奶,必要时按医嘱补钙。禁止滥用含钙磷的片剂,以免加重体内钙磷的不平衡情况。还要和孕妇讨论预防及减轻症状的方法,例如摘要:(a)避免穿高跟鞋,以减少腿部肌肉的紧张度;(b)热敷患处,抬高下肢,按摩腿部肌肉等都能生效。当小腿肌肉发生痉挛时,只要立即伸展肌肉即可缓解。具体做法是让孕妇平卧,护士或家属按住孕妇膝盖(患侧),协助伸直小腿,同时使足背屈,症状即可缓解。有人认为,睡前按摩小腿部,或将脚部垫高后入睡,有助于预防症状的发生。

9、静脉曲张

可能发生于下肢,偶然发生于外阴部。造成症状的原因是由于妊娠子宫压迫盆腔静脉,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所致。持久站立位工作,妊娠晚期腹内压力的增加,都促使症状加重。采取相应的护理办法,改善下肢静脉回流状况,则可预防或缓解症状。具体做法是指导已出现症状的孕妇增加卧床休息机会,坐立时注重抬高腿部,促进下肢血液回流,以示范方式指导孕妇采用直角位置,即平卧位,双腿向上伸直和身体成直角,臀部和脚跟靠墙,每日做数次,每次5~5分钟。晚期妊娠阶段孕妇往往难以接受这种姿势,可以使用弹性绷带。更为重要的是预防症状的发生,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提醒孕妇摘要:(a)坐势时尽可能抬高腿;(b)避免过久站立;(c)避免穿环形紧口袜带。

常见症状范文篇3

1、恶心和呕吐

是妊娠头2个月最常见的不适,约会50%的孕妇有不同程度恶心表现,1/3的孕妇有呕

2、尿频、尿急

妊娠早期,由于增大子宫压迫膀胱所致。当妊娠12周子宫越出腹腔后,症状自然消失。妊娠晚期,由于胎先露的入盆,膀胱再次受到挤压,尿频现象又重复出现。某些孕妇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时有尿外溢情况。护士需要向病人解释出现症状的原因,只要排除尿道感染情况,尿频、尿急属于正常现象。不必要为此限制孕妇液体的摄入量,以免导致脱水,影响机体正常代谢过程。同时指导孕妇作缩肛运动,训练盆底肌肉的张力有助于控制排尿。尿频、尿急以及孕期溢尿情况,在妊娠终止后,症状自然消失。如果症状继续存在,表示会阴肌肉过度松弛或盆底有损伤,应该进一步检查、处理。

3、胃区不适

孕妇常有反映酸、暖气、上腹压迫感等症状,是由于子宫增大造成胃部受压的结果。再加上孕期胃肠蠕动减弱,胃部肌肉张力低,尤其胃贲门部括约肌松弛,致胃内容物倒流到食道下段,食道粘膜受到刺激而产生胃区烧灼感,孕妇主诉“烧心”。护理实践提示,饭后立即卧床、进食过多或摄取过多脂肪及油炸食品均会加剧“烧心”症状,故应避免。有人认为脂肪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因此饭前吃些奶油、奶酷加工食品,有预防“烧心”作用。“烧心”已经出现,再吃奶油制品食物就不起作用。可以服用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制酸剂,但应避免选用含重碳酸钠的食物(如苏打饼干)或药物,以免所含的钠离子促使水潴留,造成电解质的紊乱。指导孕妇选择少量多餐的原则,可以减少胃内容物体积,以缓解症状。

4、胀气

怀孕期,由于胃肠道活动减弱,肠内气体常易积聚引起令人不悦的腹胀,多不需特殊治疗。措施是帮助孕妇识别起胀气的食物,指导选择容易消化的食品,避免过饱情况,以少量多餐方式满足机体的需要。建议孕妇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适当锻炼均能促进肠蠕动,有预防和减轻腹胀的作用。必要时可按医嘱使用缓泻剂或软化大便的药物,保持大便通畅,也有助于减轻症状。

5、便秘

造成便秘的原因是增大的子宫推挤使小肠移位、液体摄入及室外活动量减少、孕期肠蠕动减缓、孕期补充铁剂。

措施是帮助孕妇回顾促成便秘的因素,了解孕妇饮食情况。与孕妇共同讨论并使其理解液体的摄入量、新鲜水果、蔬菜以及纤维素食物的重要性,以及定期排便习惯与便秘的关系。鼓励每天适量运动,以助维持良好的肠道功能。必要时按医嘱使用大便软化剂或缓泻剂,但不能养成依赖药物的习惯。建议孕妇多吃香蕉,不仅获得食物的满足,还能预防便秘,称之谓“非药物性治疗方法”。

6、背痛

随着妊娠子宫的增大,孕妇身体重心前移,为保持身体的平衡,必须采取头和肩向后仰,腹部向前突,脊柱内弯的姿势。结果使腰部和后背肌肉、韧带负担加重,则引起不同程度的背痛。此外,过度紧张、疲倦、弯腰或抬举重物,妊娠子宫压迫神经以及骨盆关节松弛(尤其妊娠晚期),也是腰背疼痛的原因。为了预防或减轻腰痛,护士要与孕妇共同讨论预防以及缓解背痛的措施。要使孕妇理解妊娠早期背痛的促进因素,并掌握预防症状发生的应对措施,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过度疲倦;坐位时,背部靠在枕头上或靠背椅的扶手上;盘腿坐势也有助于预防背部用力。同时指导孕妇通过调整工作台的高度或孕妇的位置,以维持最佳的姿势。建议孕妇有计划地锻炼以增强背部肌肉强度也是预防腰痛的有效措施,例如骨盆摆动运动体操,每日3次,可以减少脊柱的曲度,有利于缓解背痛。孕妇拾取物品时,应该弯曲膝盖而不弯背部,以保持脊柱的平直。

7、眩晕

许多孕妇有眩晕现象,尤其在拥挤、空气不流通,人群集聚的场所。促成症状的原因可以是:

(1)孕妇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出现低血压状态而导致眩晕或疲劳。

(2)由于过度兴奋或焦虑影响呼吸功能导致换气过度和眩晕。

(3)妊娠期血液被稀释引起“生理性贫血”或低血糖状态。

(4)较长时间的仰卧位,巨大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回流血量及心搏出量减少、出现低血压可致眩晕。

护理措施是帮助护理对象识别造成眩晕的诱发因素,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告诫孕妇应该避免:(a)过快地变换姿势;(b)长时间地站立;(c)过度兴奋和精神过度紧张;(d)过度疲劳等。指导孕妇采取侧卧位方式尤其左侧卧位,不仅可以改善胎儿血氧供应,还可以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引起的眩晕。如果出现的眩晕。如果出现的眩晕症状经上述措施处理后无效或频繁出现时,均应与医师联系,以免延误病情。

8、下肢肌肉痉挛

主要指小腿腓肠肌发生疼痛性挛缩,孕期任何时期均可出现,常见于孕期,夜间发作较多。系因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肢神经所致,疲倦、寒冷、不合理的体姿以及体内钙、磷比例失调致神经系统应激功能过强,均可促使发作。措施是监测孕妇摄入的食物中是否有足量的维生素B,被确定缺钙者,有计划摄取牛奶,必要时按医嘱补钙。禁止滥用含钙磷的片剂,以免加重体内钙磷的不平衡情况。还要与孕妇讨论预防及减轻症状的方法,例如:(a)避免穿高跟鞋,以减少腿部肌肉的紧张度;(b)热敷患处,抬高下肢,按摩腿部肌肉等都能生效。当小腿肌肉发生痉挛时,只要立即伸展肌肉即可缓解。具体做法是让孕妇平卧,护士或家属按住孕妇膝盖(患侧),协助伸直小腿,同时使足背屈,症状即可缓解。有人认为,睡前按摩小腿部,或将脚部垫高后入睡,有助于预防症状的发生。

9、静脉曲张

可能发生于下肢,偶尔发生于外阴部。造成症状的原因是由于妊娠子宫压迫盆腔静脉,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所致。持久站立位工作,妊娠晚期腹内压力的增加,都促使症状加重。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改善下肢静脉回流状况,则可预防或缓解症状。具体做法是指导已出现症状的孕妇增加卧床休息机会,坐立时注意抬高腿部,促进下肢血液回流,以示范方式指导孕妇采用直角位置,即平卧位,双腿向上伸直与身体成直角,臀部和脚跟靠墙,每日做数次,每次2~5分钟。晚期妊娠阶段孕妇往往难以接受这种姿势,可以使用弹性绷带。更为重要的是预防症状的发生,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提醒孕妇:(a)坐势时尽可能抬高腿;(b)避免过久站立;(c)避免穿环形紧口袜带。

常见症状范文篇4

帕金森病(PD)的症状和体征是神经系统疾病中最多的,但教科书大多只强调三大症状,即震颤、强直和运动迟缓。事实上,PD其他的一些临床症状和体征,认识它和掌握它,对诊断更有直接的帮助。

在黑质多巴胺能通路上的任何病损,均可造成PD的结果,破坏可以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缺氧、缺血、炎症性、化学性和药理性,其最后结果是使多巴爱减少,多巴胺受体阻滞而产生症状,另外急性或慢性纹状体黑质内的神经元破坏,如脑积水、脑瘤等,还有一些非遗传性退行性疾病也可引起PD。因此,其病因可分为:(1)原发性(idiopathic);(2)继发性(symptomatic);(3)PD叠加综合征;(4)遗传神经退行性病。

PD是一类清楚的临床及病理表现的疾病单元,占临床上所有的运动障碍的75%,病理特征是黑质黑色素细胞的消失和Lewybody的发现。临床学家考虑主要症状中震颤、强直和运动减少3点中具有2点即可诊断PD,另外,对L-Dopa有良好反应则更提示为PD,姿势平衡障碍更多见于Parkinsonism中,即使如此诊断有时也很困难。如对L-Dopa有良好的反应,也不一定就是PD,对此反应不好的也可能是PD,没有震颤的也可能是PD。任何临床的诊断必需是灵活且能足以满足一些一般情况以下的例外状态。因此,临床要认识PD的诸多症状和体征,这对诊断PD是绝对必要的。

1起病

PD起病平均年龄50~60岁,进展慢,整个病程10~20年。有5%的病人起病在40岁以前,称青年型。在PD第一症状产生前已有黑质神经元丧失至少已达80%。起病隐袭,前驱症状常是非特异性的,如疲劳、身体不适、人格改变,这些症状可以发生在第一运动症状发生之前的数年。一般病人第一症状常发生在精细运动中,如感到躯体运动无力、轻度共济失调(病人常诉mygolfgameisoff)或书写困难,有时有疼痛主述,如肩臂肌肉紧张(起病初一般不对称),因此早期诊断困难。间隙性震颤(有时限于几个手指),精细检查时的齿轮样强直,或许是最早的线索,许多病人一直要到第一运动症状出现时才能诊断。

2主要表现

2.1震颤

静止性震颤最早由Parkinson本人描述,系本病最易认识的体征,75%的病人以此症状为首发,常一侧肢体远端先开始,有时可仅一个手指持续数年后才出现其他症状,一般为节律性、交替性、特征性的为搓丸样震颤(pi-rollingtremor),频率一般3~8次/s,EMG上可有明显表现,数年后震颤可扩展至肢体近端,然后影响至同侧下肢,最后可影响对侧肢体,至后期面、口震颤和颏部的伴随震颤也常见到。下肢受累时,当病人坐或仰卧时可出现,负重时可消失,走路时上肢震颤可增加,紧张、焦虑时也可增加,睡眠时可消失。中度的动作性震颤在疾病发展期也可见到,但早期出现则要考虑排除其他疾病。

2.2强直

强直是由肌张力不自主的增加所致,此种肌张力增加可影响至全部的肌肉群(中轴肌、肢体肌、屈肌和伸肌)。当检查做被动运动时,关节的屈和伸均可感到持续存在的阻力增加,且不受检查时用力的大小和速度影响,如震颤明显,则呈齿轮样,否则呈铅管样。颈部肌强直最为常见,被动的做颈部左右旋转时或低头或仰头时均会感到阻力明显增加。在对侧肢体作自主运动时,同侧肢体强直可更易显示出现,强直和震颤一样,在一天中表现并不一样,心情紧张、心境不愉快和药物均可对此造成影响。强直能妨碍其运动功能,一般强直时用多巴胺治疗效果良好。

2.3运动不能(akinesia)

严格的说,运动不能意味着运动缺失,是导致PD无能状态的主要症状,可以有各种形式的表现:(1)一般表现有运动起始时延迟、自主动作缓慢(Bradyinesia)、自主动作中运动过弱(Hypokinesia)、重复运动时快速疲劳、改变运动计划时有困难(如转弯)、精细动作不能、冰冻等;(2)特异性表现有面具脸、眨眼减少、发音过低(hypohonia)、发音不良(dysarthnia)、流涎、坐椅上起立困难、拖曳步态、小步、手摆减少、轮替运动错乱、小字征等。小字征(micrographia)是指字越写越小,字与字间的间隙越来越紧。最近作者本人发现除小字征外,PD病人也可有大字征(macrographia),情况与小字征相反,字越写越大,字间的间隙越来越大(已发表在2008年的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上)。这一大字征现象是帕金森本人首先报道,迄今二百年以来未见国内外另有报道。运动不能(akinesia)可以有三个阶段:即运动过少(Hypokinesia)、运动缓慢(bradykinesia)和最后至运动不能(akinesia)。早期症状常限于肢体远端,如小字征,最后所有肌群均可受累。检查病人时令其做旋前后动作,如扣钮扣、快速重复动作,又如令食指、拇指的相对交替重复等动作,典型者幅度和频率二者都有明显下降。通常来说,akinesia是PD致残的主要原因,但幸运的是,Akinesia对L-Dopa有良好的反应。

2.4姿势不稳定(posturalinstability)

姿势不稳定常与步态障碍同时存在,是最迟表现出来的体征,且通常因此而致残坐轮椅,也是治疗效果最差的体征,提示病已至后期及已累及两侧。姿势不稳和步态障碍是多种因素合并而成,至少包括:(1)姿势调节不正常;(2)姿势反射消失;(3)肌强直;(4)运动迟缓。姿势反射消失常在早期,但并不致残,病人常采用一个姿势,即低头伴颈和躯干和屈曲,手臂内收而肘部屈曲,当病人开始丧失其快速矫正姿势的能力时,即容易向前倾跌或向后倾跌。“Pulltest”(拉试验)即能发现这个现象,站在病人后面,用力在肩部将其向后拉,病人就会降低正确反射而后退二步,甚至可能跌倒(严重时)。步态障碍的早期常是降低手臂的摆动,严重时即表现为短的曳足而行。姿势反射消失加上病人低头弯腰的这一姿势时,就能产生急促步态(festinatinggait),此时当病人努力企图保持平衡,就走路越走越快及曳足而行,有时会冲至墙上才能停止。冰冻(freezing)应有别于运动不能,对这一方面认识较少,这一现象和步态障碍有联系,病人冰冻常发生在开始走路或转身时,或当进入人群时,或进入一个狭窄的通道时(或门口,小房间或靠边走时),有时可称运动阻滞(motorblock),这不同于开-关现象。与此相关,病人可以有kinesiaparadoxica(非常规运动),即病人感到突然有一短期的很省力的运动,如容易走路,且和治疗无关。平衡障碍和步态障碍是最不易治疗的症状。

3次要表现(secondarymanifestation)

3.1认知障碍(cognitivedysfunction)

早期PD病人应无精神症状,但有些神经心理检查可发现有轻度的认知缺陷,病人可以有思维缓慢(slowedthinking),回答问题缓慢(但正确)。思维迟钝(bradyphnisia)可以认为是认知的bradyphnisia类似物,但如早期出现痴呆,则要考虑非PD病。虽然早期PD无痴呆,但终末时20%~30%的病人可有痴呆,一般语言功能不受损。PD病人的危险因素包括年老、似面具样面容、起病时有抑郁。用药治疗时,易引起幻觉和以运动不能性强直占优势的临床表现。疾病逐步进展时,病人常表现为被动、淡漠,依赖他人来做出判断,逐步成为与世隔绝样表现(outsidetheworld)。抑郁在PD中常见,系5-HT下降之故,故提示PD是一种内源性抑郁,抗抑郁治疗有效。

3.2眼球功能不佳(oculardysfunction)

PD中眼球运动应正常,但在parkinosonism中则常见。双眼向上凝视(upgaze)在PD中常见,但在正常老年人中也常能见到。垂直凝视(verticalgaze)麻痹向下,这在PD中是没有的,如有应考虑为进行性的核上性麻痹。自发性瞬眼的频率在PD中明显减少,当PD病人额部重复轻拍时,可有持续的瞬眼,称之为glabellar反射,是一种原始反射,说明疾病在进展,但不提示是痴呆,snoat反射(猪鼻反射)也是如此,PD中也能常见到这一反射。

3.3面、咽喉功能不佳

面功能不佳导致似面具样面容,言语一般是少动的发音不良(hypokineticdysarthnia),音调单一(monotonal)无变化,muffled(像被包裹的声音),唾液增多。80%的PD患者有此现象系唾液较少进入咽喉所致。吞咽困难(dysphagia)系咽喉肌akinesia之故,常在后期出现。嗅觉减退在PD中很常见,但很少主诉,如进行检查,则阳性率很高,对PD诊断有特异性。嗅觉减退为两侧性,这一症状和运动症状无关,和疾病进展也无关。

3.4肌肉骨骼系统变形(deformities)

PD中手和脚的变形很常见,掌指关节屈曲、远端指(趾)间关节屈曲、近端指(趾)关节的伸展,造成(纹状手)(striatalhand)。大趾伸肌张力过高,致使形成倦曲呈爪状。足底部肌张力异常性痉挛是很令病人烦恼和医治较困难的症状,是病本身导致的结果。脊柱侧弯早期倾向于受累侧肢体,后期则呈脊柱后弯,可姿势性致残。肢体肿胀系肢体不动或少动之故,增加运动可改善,罕见的有些病人可发生压迫性神经病。

3.5痛和感觉症状

PD病人虽然不合并周围神经病,但主诉痛和感觉障碍者很多,痛和运动功能不好常呈正比,有时可有肌痉挛和僵硬、肌张力障碍、神经根痛或关节痛。感觉有麻木、烧灼、刺痛等,在病的任何时期均可有,和运动障碍严重程度釉及药物治疗无关,有时可先于运动症状出现,在半侧病变病人中,受累侧感觉症状更为常见,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本病改变了纹状体和丘脑感觉中枢之间的联系所致。

3.6植物神经紊乱

PD整个病程中均可有植物神经症状,如脉率差异较大,直立性低血压等。最常见的是直肠和膀胱症状,便秘极为常见,有时可呈假性肠梗阻或巨结肠样,其病理基础是结肠降低了自动能力,是PD的直接后果。食欲减退、液体耗竭、小便急迫、尿频均常见,罕见的失张力膀胱具有特征性。阳瘘和性欲减退也常见,其原理可能有抑郁成分、慢性运动障碍无能、部分植物神经失能神经损害。多汗和体位性低血压虽不多见,但在应用L-Dopa后则是常见的反应。

3.7皮肤问题

慢性皮脂溢出极为常见,特别在面部常伴有红斑和鳞屑斑,尤其是皮肤皱褶中。

4和治疗有关的表现

4.1运动困难

由L-Dopa引起的dyskinesia常在服用该药物数年后引起,好发于较严重的一侧肢体。dyskinesia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有舞蹈样动作、指划样动作、投掷运动、肌阵挛、肌张力障碍、dystonia和静坐不能,这一些症状和药物的剂量关系是很清楚的。剂峰运动困难通常为舞蹈样运动,而剂末或“关期”的运动困难通常是dystonia。一般舞蹈样动作病人常不介意,或不被打搅,相反关期dystonia(如晨间中的dystonia)常可有剧痛和导致无能。静坐不能则是另一种较为特殊的运动不能。90%的病人可以发生剂峰运动不能,这和药物剂量有关,引起血浓度较高所致,减少剂量可以有效控制,如减少剂量症状加重,则可适当加多巴胺协同剂来治疗。

4.2运动波动(motorfluctuation)

常见的kinesiaparadoxia(非常规运动)和freezing(冰冻),在服用L-Dopa数年后出现,在早期一般病人虽然能体会到,但不会因此而苦恼,能够承受。但当PD病进展时,就会感到这一过程逐步缩短,在服用每一剂量后,病人可以感到从“开”到“关”之间有较大的波动,这一现象发生可以很突然,事先无法感到或估计“开”到“关”转移时有一个严重的运动困难所伴随。在病的发展期,药物引起的阻滞(关期)也可发生,常在laterafternoon或earlyevening,称之为laterafternoon或earlyevening现象,这一现象增加L-Dopa是无用的。

4.3认知和行为障碍

合并抑郁症或过去有精神病史,在应用L-Dopa后迟早会发生精神性副作用,开始有睡眠周期破坏,鲜明的梦境或噩梦,可逐步发展至白天也有视幻觉,而导致无能。少数病人可以发生妄想,幻觉和药物剂量有关,如仍必需应用L-Dopa或允许其治疗者可加用安定类药物。panicattack惊恐发作在PD后期也可发生,可适当加用多巴胺协同剂。

常见症状范文篇5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确保学校卫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各单位要把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作为本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防病工作应急预案,研究部署防病工作措施,建立健全防病工作机制,定期对本单位防病情况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情况进行记录入档备查。

二、进一步做好学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传染病暴发流行

学校传染病防控,应继续按照上级部门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部署,重点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

1、继续做好市学校因病缺课症状监测工作,按季节有重点的对学生传染病(特别是流感、手足口病、胃肠道疾病等)的症状进行及时监测和动态分析,掌握传染病流行趋势,确保传染病防控措施有效到位。

2、加强对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因病缺课症状监测网络直报管理工作的督导与培训,做好传染病的预警预测,病因追踪和症状预警处置工作,要求症状预警处置率达1000%,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及时率达到100%,力争实现全市报告率90%以上,指标完成情况将纳入学校健康校园创建的考核验收标准,纳入对各单位的年度考核。

3、严格落实中小学,特别是小学和托幼机构的教室、活动室的通风换气和消毒措施的落实工作,做到科学合理,重点落实学生(儿童)晨检制度,各学校要做好学校班级学生每天的缺课登记,并认真记录入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同时,完善新生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做好入托、入学新生计划免疫查漏补种工作。

4、加强症状监测、信息管理和分析利用,提高传染病防控的及时性、敏感性和预测预警能力。各有关单位要密切配合,做好数据汇总、分析工作,并将监测结果和分析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避免传染病在学校大规模暴发和流行。

三、开展学生常见病危害的健康监测,做好学生健康查体工作

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学生体检工作,早发现学生身体的潜在疾病,如近视、龋齿、脊柱弯曲、心脏病、肾病等学生常见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使学生得到及时治疗和正确预防方式的指导,保护学生健康。做好体检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价,掌握学生体检健康状况,积极有效的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教育与卫生部门要共同做好区域范围内中小学生的体检的培训、督导,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工作。

2、做好数据统计、分析评价和质量控制等工作。掌握辖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学生常见病防治情况,分析危害学生健康的相关危害因素,及时分析和掌握学生健康动态,卫生部门要定期指导学校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和健康教育工作。

3、准确按时上报《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调查卡》、《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告卡》,各学校将《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告卡》于每月28-30日报市疾病控制中心学校卫生科,电话。

4、将学生常见病、伤害的监测纳入学生因病缺课症状监测直报系统,实现动态监测,并加强日常管理和督导,要求实现学校常见病督导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四、部门之间加强合作,继续开展创建健康校园活动

要充分利用“创建健康校园活动”这个平台,将学校传染病防控,学生常见病防治,学校环境卫生改善,学校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卫生、平衡膳食、控烟、伤害等内容)等工作纳入创建活动中,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学校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

1、教育与卫生部门要密切合作,将学校健康校园创建活动纳入全年的工作中,加强督导和动态管理,加大健康校园创建的覆盖面,按季节做好传染病和学生常见病的健康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口腔保健”、“心理卫生”进校园活动。

2、农村健康校园的创建活动要突出推动学校洗手设施、饮水设施、消毒设施和卫生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学校卫生的整体水平。

常见症状范文篇6

关键词:森林;病害;诊断

1常见多发病的诊断

在一个区域或一个自然条件相同的地区内,某一种林木上经常发生的病害,称为常见多发病。这类病害因为是常见多发,或具有经济上的重要性,一般都已有较详细记载。可依据寄主植物、症状特征与查阅前人研究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诊断。诊断的程序是:识别寄主植物,准确鉴定出中文名和学名;详细观察记载所见病例的症状特征;查阅一般地区性植物病理资料,如森保手册、院校教材、病害普查报告、林木病害检索表、专题研究报告以及专业杂志等,仔细核称和症状特征;参考上述病理资料中记载的有关病例的地理分布范围;确定所见病例的性质、病害名称和病原物及其分类地位。这种诊断方法,除“同原异症”、“同症异原”及病害症状特殊的病例外,一般林木的常见多发病例均适用。

2少见病害和新病害的诊断

对一些少见病害和新病害,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诊断方法来鉴定,一般采用下列方法和步骤:

2.1症状观察

根据症状的特点,区别是伤害还是病害。再区别是非侵染性病害还是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没有病症,在苗圃和林地多半是成片发生,而且发生地点常常与地形有关。如因干旱所引起的病害,表现为组织枯萎,从叶尖、叶缘开始变色、焦枯;因高温所引起的日灼伤,常发生在枝、干、根颈、果实等部位的向阳面,受灼部分日久则干枯下陷。侵染性病害有明显的病症,在苗圃和林地的分布一般是分散的,常可在病株周围找到健株,或在同株树上,不同叶片都同样严重发病。真菌病害在病部常出现粉霉状物、小黑点等病症;细菌病害常出现水渍状;类菌质体、病毒、线虫、螨类所引起的病害,虽无病症,但其病状比较特殊,容易区别。

2.2显微镜镜检

症状诊断虽然有重要作用,但遇到“同症异原”、“同原异症”的情况时,往往难以诊断,即使根据症状作了诊断,也不完全可靠,因此需借助显微镜观察。经过现场观察和症状观察,初步诊断为真菌病害的,可挑取、刮取或切取埋藏在组织丝、孢子梗和孢子或子实体进行镜检。根据病菌的子实体、孢子梗、孢子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来决定该菌在分类上的地位。如病症不够明显,于保湿器中保湿1~2d后再镜检;如细菌可从病组织边缘向外游出;线虫螨类均可看清其形态;唯有类菌质体、病毒等在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一般需经汁液接种、嫁接实验、昆虫传毒等实验确定。所检查到的病原菌,还需进行分离培养和人工接种实验。

2.3人工诱发实验

显微镜镜检如遇到腐生菌类的干扰,所观察的菌类又不能确定是否是真正的致病菌时,必须使用诱发实验手段。即从受病组织中把病菌分离出来,人工接种到同种林木的健株上,以诱发病害。如果被接种的健株发生同样症状,再用同样方法从病部分离出病菌并进行培养,如果得到与前一次相同的病菌,就能证实该菌确是这种病害的病原菌。此外,可用化学诊断方法来诊断林木的缺素病。通过分析植物组织和土壤中矿质元素(如氮、磷、钾、铁等)的含量,确定缺素的性质。然后用所缺的元素盐类,采用喷洒、注射、灌注等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林木是否恢复健康状态。近年来,通过生物化学的染色反应,通过DNA的染色诊断病害是否与类菌质体有关。并有密度梯柱反应、血清反应、超离心等作用,诊断病毒病害和类菌质体病害。

作者:郭力 单位:河南省国有泌阳马道林场

参考文献:

常见症状范文篇7

【关键词】膀胱过度活动症;妇科医生;调查问卷;认知

国际尿控协会2001年9月将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bladder,OAB)定义为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合并或不合并急迫性尿失禁,常伴有尿频、夜尿,尿动力学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或其他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实验室检查无明确感染证据和其他明显的病理改变。中国妇产科医师目前对OAB的认知存在明显不足,使得许多OAB患者在妇产科门诊失去诊断治疗的机会。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妇科医生在女性OAB诊疗中的认知现状,为提高中国妇产科医生对OAB的认知和规范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资料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于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由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妇产科通过医院内发放问卷方式,在全国23个城市对从事妇科临床工作的妇产科医生共发放了自行设计的OAB调查问卷1061份,收回有效问卷1056份(99.5%)。二、问卷设计。问卷主要包括关于OAB的常见病因,主要症状(尿急、尿频、夜尿及急迫性尿失禁),发生OAB相关的特殊生理因素(绝经雌激素水平下降、产后、分娩),女性OAB症状的相关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盆腔肿块、无张力阴道吊带术(TVT)后、子宫切除术后、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纤维化)。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overactivebladdersymptomscore,OABSS)使用、筛选性检查和选择性检查内容、与SUI及混合性尿失禁的鉴别诊断及药物治疗方案等方面问题。并由独立的第三方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一、基于定义与病因的调查。87%(919/1056)的妇科医生清楚多种妇科疾病常合并OAB症状,90%(950/1056)认为自己了解OAB的主要表现,但仍有18%(190/1056)未能准确描述OAB症状;还有76%(803/1056)未能完全正确地判断OAB的各种症状。1.发病的特殊生理因素:41%(433/1056)的妇科医生不清楚女性OAB的发生与某些特殊生理因素有关,67%(708/1056)不完全清楚与女性OAB发病率高的特殊生理因素的种类。51%(539/1056)不完全清楚女性OAB患者的病史问诊需要的重点信息。2.病因:84%(887/1056)的妇科医生认为一些常见妇科疾病或盆腔手术后易出现OAB症状,57%(602/1056)自认为熟悉导致女性OAB症状的常见妇科疾病或手术,然而,进一步调查显示:50%(528/1056)并不完全清楚导致女性OAB症状的相关疾病。并且近40%(422/1056)不会对每一例可能出现OAB的女性患者进行症状问询。3.症状严重程度:96%(1014/1056)的妇科医生认为OAB症状对女性患者的影响较大。47%(496/1056)的妇科医生认为会使用OABSS评分表来衡量女性OAB症状严重程度,然而,调查显示:83%(876/1056)不会准确使用OABSS判断患者OAB症状的严重程度。39%(412/1056)不会对内异症患者伴发的OAB症状进行正确处理。二、诊断评估的调查。83%(876/1056)的妇科医生认为通过筛选性检查和选择性检查后才能确诊OAB,且有45%(475/1056)医生会采用常规的筛选性检查方法对OAB进行初步评估,但仅13%(137/1056)医生完全清楚女性OAB患者的筛选性检查项目,75%(792/1056)未能选择正确的选择性检查项目来诊断女性OAB。84%(887/1056)医生认为妇科疾病或手术后患者伴发的OAB症状与SUI症状不完全一样,54%(570/1056)能熟练地鉴别诊断急迫性尿失禁与混合性尿失禁症状,但仅7%(74/1056)完全清楚急迫性尿失禁与混合性尿失禁的区别。三、治疗认知的调查76%(803/1056)的妇科医生认为M受体拮抗剂是OAB的首选药物治疗方案,42%(444/1056)熟知不同M受体拮抗剂的适应证和禁忌证。82%(866/1056)医生选择使用索利那新治疗女性OAB,然而,仍有19%(201/1056)的妇科医生不知道索利那新是一种高选择性M3受体拮抗剂。

讨论

美国OAB患者超过3400万(17%),欧洲研究数据显示40岁以上人群中OAB总患病率为16.6%[1],我国2014年发表的数据显示,41岁及以上人群OAB的患病率为11.3%[2],其中女性OAB患病率略高于男性。OAB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生活,2/3患者病程长达2年以上,在中国仅不到20%寻求医疗帮助,而80%未得到及时诊断、治疗。究其原因,患者方面:尴尬、习惯、忍耐、对治疗效果缺乏信心,且惧怕有创治疗方法和高额费用。医生方面:对OAB认知缺乏,诊断率低,所以广大妇产科医生应更多地关注OAB的病因和治疗。从本调查显示,87%的妇科医生清楚地知道多种妇科疾病常会伴有尿急、尿频等OAB症状,说明对OAB疾病的认知度是高的,但是76%的妇科医生却未能完全正确地判断OAB的各种症状,50%的妇科医生并不完全清楚导致女性OAB症状的相关疾病,并且近40%的妇科医生不会对每一例可能出现OAB的女性患者进行症状问询。育龄女性的OAB症状与SUI之间存在强相关性;11%~16%伴有SUI症状的女性存在逼尿肌过度活动[3];OAB与POP之间亦存在强相关性,近70%的POP患者伴随尿急、尿频等OAB症状[4];绝经亦是女性OAB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患有内异症的女性,发生尿急、尿频等症状的概率是正常对照组的3倍(57.4%vs18.2%)[5];TVT会增加绝经后妇女尿急、尿频等症状的发生率;抗压力性尿失禁手术后新发压力性尿失禁可高达27%。据此,基于定义与病因部分的调研结果,需要强化以下认知:女性OAB的主要症状表现,女性OAB发生相关的特殊生理因素,女性OAB的常见相关疾病。OAB是以临床表现为主的一种排他性、症状性的诊断。具有典型尿急(多伴有尿频,可伴/不伴尿失禁)的患者,在排除感染、结石、膀胱原位癌等病理状况后,可作出OAB的诊断。日本东京大学YukioHomma教授采用病患自我报告的问卷表形式,建立的一个综合症状评分表——OABSS,对OAB的症状进行量化,用于诊断及评价OAB的严重程度。OABSS量表简单,适合门诊患者的简单评估。本研究显示仅有13%的妇科医生完全清楚女性OAB患者的筛选性检查项目。SUI和OAB是妇产科最常见的下尿路症状,关于二者的鉴别诊断,仅有7%的妇科医生能够准确诊断,需要加强相关概念的培训,需要强化女性OAB患者的筛选性检查和选择性检查内容,使医生能准确鉴别诊断女性OAB症状与SUI及混合性尿失禁。OAB的治疗包括膀胱训练、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治疗及药物治疗[6-7]。研究表明,行为和药物联合的效果好于单一方案,联合方案的有效率可提高至85%[8],为OAB一线治疗方案。抗胆碱能药物(M受体拮抗剂)被广泛用于治疗OAB。

常见症状范文篇8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确保学校卫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各单位要把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作为本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防病工作应急预案,研究部署防病工作措施,建立健全防病工作机制,定期对本单位防病情况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情况进行记录入档备查。

二、进一步做好学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传染病暴发流行

学校传染病防控,应继续按照上级部门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部署,重点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

1、继续做好市学校因病缺课症状监测工作,按季节有重点的对学生传染病(特别是流感、手足口病、胃肠道疾病等)的症状进行及时监测和动态分析,掌握传染病流行趋势,确保传染病防控措施有效到位。

2、加强对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因病缺课症状监测网络直报管理工作的督导与培训,做好传染病的预警预测,病因追踪和症状预警处置工作,要求症状预警处置率达1000%,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及时率达到100%,力争实现全市报告率90%以上,指标完成情况将纳入学校健康校园创建的考核验收标准,纳入对各单位的年度考核。

3、严格落实中小学,特别是小学和托幼机构的教室、活动室的通风换气和消毒措施的落实工作,做到科学合理,重点落实学生(儿童)晨检制度,各学校要做好学校班级学生每天的缺课登记,并认真记录入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同时,完善新生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做好入托、入学新生计划免疫查漏补种工作。

4、加强症状监测、信息管理和分析利用,提高传染病防控的及时性、敏感性和预测预警能力。各有关单位要密切配合,做好数据汇总、分析工作,并将监测结果和分析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避免传染病在学校大规模暴发和流行。

三、开展学生常见病危害的健康监测,做好学生健康查体工作

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学生体检工作,早发现学生身体的潜在疾病,如近视、龋齿、脊柱弯曲、心脏病、肾病等学生常见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使学生得到及时治疗和正确预防方式的指导,保护学生健康。做好体检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价,掌握学生体检健康状况,积极有效的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教育与卫生部门要共同做好区域范围内中小学生的体检的培训、督导,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工作。

2、做好数据统计、分析评价和质量控制等工作。掌握辖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学生常见病防治情况,分析危害学生健康的相关危害因素,及时分析和掌握学生健康动态,卫生部门要定期指导学校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和健康教育工作。

3、准确按时上报《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调查卡》、《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告卡》,各学校将《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告卡》于每月28-30日报市疾病控制中心学校卫生科。

4、将学生常见病、伤害的监测纳入学生因病缺课症状监测直报系统,实现动态监测,并加强日常管理和督导,要求实现学校常见病督导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四、部门之间加强合作,继续开展创建健康校园活动

要充分利用“创建健康校园活动”这个平台,将学校传染病防控,学生常见病防治,学校环境卫生改善,学校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卫生、平衡膳食、控烟、伤害等内容)等工作纳入创建活动中,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学校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

1、教育与卫生部门要密切合作,将学校健康校园创建活动纳入全年的工作中,加强督导和动态管理,加大健康校园创建的覆盖面,按季节做好传染病和学生常见病的健康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口腔保健”、“心理卫生”进校园活动。

2、农村健康校园的创建活动要突出推动学校洗手设施、饮水设施、消毒设施和卫生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学校卫生的整体水平。

常见症状范文篇9

一、FA的流行病学

食物过敏反应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较成人高。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据欧州和美国的资料报告,7%~8%3岁以下儿童曾发生过食物过敏,1岁以内婴儿牛奶过敏发生率2.0%~7.5%。国内报道2岁内儿童的食物过敏发生率为3.5%~5.2%,1岁内为6.1%,4-6个月为高发年龄段,提示婴幼儿期食物过敏的易感年龄,可能与婴儿辅食添加的种类以及肠道屏障功能的不成熟有关。

二、FA的致病食物及临床表现

(一)常见的致敏食物

引起过敏常见食物有海鲜、牛奶、花生、果仁、大豆、小麦等。每种食物可能包含几种独特的变应原,大部份食物变应原易被加热、烹饪或其它方法破坏。某些食物变应原则对烹饪过程和机体消化过程有一定抵抗性,如鸡蛋、鱼变应原。少数食物变应原可以在油中发现,如豌豆、大豆、芝麻籽和鱼肝油等。食物过敏常常与花粉过敏有交叉反应。

(二)食物过敏反应的临床症状

食物过敏分为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反应,前者属于I型变态反应,常在进食后数分钟内出现症状。可累及皮肤,吸收道。这些症状常常同时出现,但无特异性。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涉及了IgG,免疫复合物及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等多种机制,常于进食后数小时或数天后出现症状。食物过敏可累及多器官,多脏器,表现的临床症状也多种多样。根据受累的器官或系统,产生的症状包括:①皮肤反应: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湿疹。②呼吸道症状:哮喘、鼻炎。③胃肠道症状:呕吐、腹泻、肠胃痉孪。④全身性系统反应:心血管症状、过敏性休克。在临床中要特别注意小儿过敏的非特异性症状及行为主改变,非特异性症状常在小儿接解过敏原半小时至数小时后出现,症状可表现为面颊、鼻头及耳垂潮红、耳道湿润、耳痛、鼻塞、打喷嚏、黑眼圈,眼脸肿胀,下垂、头痛、唇干,皮肤干燥或多汗,眼角或手掌出现皱纹,腹痛、腹泻、腹胀、便秘、臂腿或关节处有湿疹,反复感染,慢性咳嗽,哮喘,呼吸浅而快或不规划,脉搏紊乱,血压升高,关节发紧等。

三、FA的诊断

目前国外报道的FA诊断方法较多,如皮肤点刺试验(skinpricktest,STP),排除性饮食试验,血清过敏原吸附试验,细胞毒实验以及过敏原激发试验等。一般认为,食物回避和激发试验是诊断FA的“金标准”。食物回避即患儿停止食用导致其过敏的食物,并且母乳喂养的患儿在母亲的饮食中也要严格回避过敏原。对于怀疑有食物过敏的婴儿应由儿科医师进行相应的临床评估,首先明确患儿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喂养史,辅食添加时间等。然后对患儿作相应体格检查,包括检查食物过敏的体征,并与相关疾病鉴别;接下来作相关筛查试验,如皮肤点刺试验(SPT),血清特异性IgE检测(RAST)、膳食回避试验等,必要时还可行胃肠病学试验(如内窥镜,组织学检查等),最后对照口服激发试验来明确诊断。(1)SPT:是针对IgE介导的过敏反应的检测。通常认为SPT阴性预报正确率非常高,特别是在同时患有过敏性皮炎的儿童中SPT诊断FA的正确率常达99%,故阴性者可排除FA。STP敏感性高,阳性代表机体已被致敏,但临床上并不一定有过敏反应出现。(2)血清特异性IgE检测试验(RAST):特异性强,但敏感性差,有高阴性预测值,其低阳性预测值通常不如皮肤试验敏感。其优点是不受药物和过敏症状影响,可排除皮肤假阳性结果,还可用于严重皮炎不能做皮试者。此外,特异性IgE水平与激发试验存在相关性,可预测激性试验的试果。(3)排除性饮食试验:病史及SPT阳性者,给予专门的饮食登记表。不限制小儿饮食2周,然后排除可疑食物1周。若怀疑为其它食物引起症状者,则将可疑食物从小儿饮食中完全排除。在此期间,家长记录小儿进食食物的种类,数量及有关的症状。结果判断: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无消失为阴性,可排除FA的发生;反之,则为阳性。(4)开放式食物激发试验(openfoodchalenge,OFC):排除性饮食1周后在医院内进行。将排除的可疑食物以普通形式从不引起症状的小剂量开始加入,观察一段时间(根据病史中提供的摄食至出现症状的时间而定),若未出现症状,则将食物逐渐加至常量,院内观察2h,监测呼吸、心率及皮肤改变,并记录可观察到的症状及不适。无症状者回家继续该试验,电话随访2-4h,若出现反应则嘱来医院证实。结果判断:可疑食物诱发出症状即为阳性,阳性者可确诊为FA。

常见症状范文篇10

【关键词】老年心力衰竭;误诊原因

心衰是一种恶性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其患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关于它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均有详细的论述,但在实际工作中误诊、误治的情况仍较普遍,尤其是一些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的老年人心衰,误诊、误治尤为显著。现将我科2006年1月~2007年10月误诊、误治资料完整的14例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提高诊断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4例均为2006年1月~2007年10月期间我科观察及住院病人。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65~83岁,平均74.4岁。误诊时间长者4年,短者1天。

1.2原发病分类14例中最后确诊治为冠心病者10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各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风湿性瓣膜病1例,扩张性心肌病1例。

1.3误诊疾病分类6例误诊为急性支气管炎,4例误诊为支气管哮喘,1例误诊为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2例因病史较长误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1例误诊为急性胃黏膜病。

2误诊分析

2.1误诊的一般原因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在其形态及功能上均有一系列的改变,使心肌的顺应性和收缩性下降,代偿能力差,生理储备衰减。有些老年人同时又患有多种累及心脏的疾病,故老年人易发生心力衰竭,其发病率较高。有报道65~74岁的心衰发病率比45~64岁多4倍,而75岁以上者多达10倍。对此有些临床医生缺乏足够的认识。

脑动脉硬化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等。此种病人感觉迟钝,轻度心衰可无症状。而老年人心衰可引起脑缺血,表现为头晕、乏力等。故老年患者就诊时主诉头晕等不适时易被忽视,而草率地做出高血压病或脑动脉硬化的诊断。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呼吸道感染又是心衰的最常见诱因。一遇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病例往往首先考虑呼吸道疾病,而心衰可使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气道狭窄,从而出现咳嗽、咳痰、气喘、肺部啰音,故常将左心衰竭肺淤血的临床表现误诊为呼吸道炎症,将老年人普遍存在的老年性肺气肿当作慢性阻塞性肺气肿。X线胸部检查亦往往将肺淤血为主的肺纹理增强理解为慢性支气管炎而作出报告。

老年人代谢水平低,体力活动明显减少,故心衰时呼吸困难一般不如成年显著。由于窦房结及整个传导系统的退行性改变,以及在应激情况下儿茶酚胺释放不佳或心肌对儿茶酚胺增强收缩力的反应性差,有的老年人心衰时心率可以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总之老年人心衰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忽视。

在很多情况下老年人的心脏病可以无杂音,而已产生杂音的心脏在心衰加重时由于心肌收缩无力,血液变缓,杂音可以显著减弱,以致听不到;肺内哮鸣音及水泡音明显时又往往掩盖杂音。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心脏病心衰的诊断。

2.2误诊病例具体分析

2.2.1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本文中4例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病人均以哮喘、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肺部可闻及哮鸣音,程度可轻可重,其状态与常见的支气管哮喘极相似,易被误诊。但心源性哮喘多有明确的心脏史和心脏病特点:如心界扩大、心律失常、心前杂音、心电图及X线方面的改变;哮喘多在体劳、情绪激动、夜间发作或加重,只要注意这些资料还是能够正确诊断,避免误诊的。临床实践证明,既往无支气管哮喘史,60岁以后才开始出现的哮喘绝大多数是心源性的,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年龄要年轻的多,罕有60岁以后发病者。牢记这一概念对鉴别诊断颇有帮助。

2.2.2误诊为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本文中2例误诊为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均以反复喘息、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有些老年心脏病患者心功能长时期徘徊于衰竭边缘,心衰症状反复出现,尤其是季节变换时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心衰,此时出现喘息、咳嗽、咳痰,经充分休息及抗炎治疗后,呼吸道炎症消退,心脏负荷减轻,心功能改善,上述症状又逐渐消失。如此反复发作,加上高龄者常见老年性肺气肿易被当作阻塞性肺气肿,极易误诊为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而事实上这一过程的本质是心功能反复恶化与好转。如果对上述误诊病人详细询问病史、查体,结合心电图及X线等检查则会发现心脏原发病,避免误诊。这类患者的共同特点:心脏损害在前,呼吸道症状在后,两者之间有相当长的时间间隔。

2.2.3误诊为脑动脉硬化症本文中1例误诊为脑动脉硬化症病人,主要表现头晕、体乏、注意力不集中。老年人心衰时可造成脑供血不足,表现脑缺血、缺氧症状,如头晕、体乏、夜间不宁、精神异常等[1]故易与脑动脉硬化症相混淆,因此老年人头晕、乏力、夜间不宁、精神异常症状的鉴别诊断中应想到早期心衰的可能[1],避免误诊。

2.2.4误诊为胃肠道疾病本文中误诊为胃肠道疾病1例,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纳差、食欲减退,给予吗丁啉治疗无效。发现误诊后经充分休息、强心、利尿治疗后上述症状不久消失。心衰时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引起腹胀,不思饮食,极易与胃肠道疾病相混淆[1]。遇到此类病人只要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结合心电图、心脏超声、X线等辅助检查,可以发现心脏原发病,避免误诊、误治。

2.2.5误诊为支气管炎本文中6例误诊为支气管炎病人,主要表现是咳嗽或伴咳痰、喘息、消炎治疗效果不佳。患有心脏病的老年患者,因心功能差,当夜间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支气管痉挛;回心血进增加,肺淤血加重,增加了心脏前后负荷,故出现咳嗽或咳痰、喘息。此时如果临床医生临床经验不足,对咳嗽等症状的认识及分析不深入,加上询问病史及查体不详细,易被误诊为呼吸道炎症[2]。由此可见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是何等重要,在实施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发现心脏原发病而且还会发现这类患者有以下特点:(1)咳嗽、咳痰、喘息多在夜间、平卧或体劳时发作或加重,坐位,休息或白天轻。(2)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3)肺内水泡音多随体位改变其位置,左侧卧位啰音在左侧,右侧卧位啰音在右侧。(4)消炎治疗无效。而上述四点增提示左心功能不全。掌握重视上述资料后可与炎症相鉴别,避免误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