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5:36:42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范文篇1

网络在传播信息时有其特有的优势,具有及时性强、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在时效性、连续性、搜集并提供大量相关信息等多种信息形态上表现出很大的优势。网络上的大量信息为期刊编辑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网络使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具有更高的效率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期刊编辑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工作方式从传统的纯手工操作演变为如今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不仅可以实现从收稿登记、审稿、组稿、编校、录用、查稿、发稿直到打印、支付稿酬与稿件存档等整个编辑过程的动态管理,而且可以对大量稿件进行智能化分类、统计,并且支持实时查询。借助该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实现与作者实时、高效的交流与沟通,这在传统的编辑工作中是难以实现的。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相关数据库,对作者的相关信息,诸如履历、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进行详细记录,以形成强大的专家学者团队。网络技术为判断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提供了便利以往没有利用网络技术时,仅依靠期刊编辑人员本身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很难判断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甚至是有无一稿多投的现象。但网络技术出现后,期刊编辑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数据的检索,很方便地查询文章是否已发表或文章是否有重复等,并且可以及时了解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结合网络与自身的知识来判断稿件的创新性与科学性。

网络环境下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措施

1.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严把稿件质量关众所周知,学术期刊的根本在于它所体现的学术性,以及它所承担的广泛传播相关学科信息的重任。同时它也是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体现在对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衡量方面。而稿件质量是学术期刊的根本,提高稿件质量是保证期刊高质量的首要环节。其关键就在于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于是不断追求高质量稿件的重任就落在了众多编辑工作者的身上。在提高稿件质量的过程中,编辑工作者需要充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那些高水平、创新性的高质量论文。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发挥编辑的主动性,不断提高投稿作者素质。学术期刊编辑部接收到的稿件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作者的业务素质、文字功底、学历、职称等因素。因此,开发高素质的撰稿队伍是提升学术期刊稿件质量的关键。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在组稿时要打破常规,走出固定办公区域,发挥主动性。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及时跟踪相关的部级基金课题、省部委级课题的发展状况,并通过网络查询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进程,发现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同时要加强与相关研究人员的联系,及时主动组约稿。[2]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多方面了解有关项目人员的研究方向,从而建立特有的作者群。第二,充分利用网络约稿,收集高质量的稿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术界知名学者约稿是不断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方式。知名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拥有很高的权威,并且有独特的观点或设想,发表这类学者的文章通常可以提高刊物的关注度以及引用率,这对刊物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关注学术研讨会是编辑部发现优秀稿件的重要途径,也是编辑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引领学术潮流的重要渠道。编辑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或者是发送电子邮件的形式,建立与业界知名人士以及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的联系,及时获得业内最新信息,了解他们的最新学术动态,主动约稿,提高稿件的质量。第三,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了解读者的真实需求。读者是期刊服务的对象,任何一个学术期刊除了拥有稳定的作者群之外,忠实的读者群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期刊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信交流,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编辑人员与读者可以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充分了解不同读者对期刊的真实需求。许多学术期刊有自己的网站,一方面搜集稿源,另一方面读者可以方便地阅读期刊内容,及时提出问题与建议。这样不仅有助于编辑人员了解读者的需求,获知读者对期刊的满意程度,而且可以搭建一个双方沟通的桥梁,提升期刊的满意度和知名度,形成一种良性的学习氛围。2.利用网络环境提升编校质量第一,选题与组稿。网上选题是指学术期刊编辑根据期刊的定位和特点,利用网络技术搜集信息,精心组织、设计、开发,提出高质量的选题,不断提升选题的水平。网上选题可以有效利用网络的特点,即网络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交互性强、方便查询等,进而制定期刊每期甚至每年的出版计划。通过数据库查询相关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与成果、热点问题与发展方向、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甚至是国家自然及社科基金项目等内容,建立自己的选题数据库,为制定期刊的发展方向和计划提供参考,这样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稿、选稿。第二,稿件审查。稿件审查工作的严谨与否,直接决定着期刊质量的高低。在稿件的初审过程中,要对稿件的创新性、重复性以及是否有抄袭等做初步审查。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稿件的初审工作提供了方便,传统的稿件初审要依靠编辑自身的知识水平,审查时耗费相当大的精力,而且编辑不可能是每一方面的专家,知识掌握毕竟有限,因此审查时难免会出现问题。而网上查询已经成为稿件初审的重要方式,其可以有效减少抄袭、重复性发表等情况的发生。编辑部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利用数据库强大的查询检索功能,对题目、关键词、作者、来源期刊等内容进行检索,结合各种信息,对稿件进行初步审查,提高了初审的质量和效率,避免了无用功,大大改善了初审质量。[3]第三,编辑校对。编辑校对质量是体现期刊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编辑、校对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编辑校对手段,提高编校质量和工作效率。比如,在稿件的编辑加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就需要与作者联系,传统的联系是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不仅速度慢、成本高,而且一个问题往往要经过几个回合才能解决,有时还不一定能够讨论明白。而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即时通信软件可以实现与作者的随时联系,不仅省时省力省钱,而且能够随时对稿件进行补充修改,直到最后定稿。第四,稿件管理。在传统的稿件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首先是对收到的稿件进行题目、作者、单位、联系方式及日期的手写登记,并进行编号,再进行稿件评审的登记。在这一系列的登记过程中,难免会遗漏或者错填一些信息。一旦出现此种状况,管理人员则需要翻找所有的登记,并进行重新核对与登记。这样的反复工作给传统的稿件管理无疑带来很大的不便。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方便地进行稿件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管理。利用期刊已建立的网页、网站等,可以对稿件进行开放式管理。

学术期刊范文篇2

近年来,教育部、中国科协等部门先后推出包括《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等政策。实施学术期刊国际化,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朱大明认为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实质是期刊发表的论文及其学术交流和影响力的国际化。除了出版语言的国际化,认为学术期刊国际化还应包括编委构成、审稿流程及管理的国际化,编排、编校标准的国际化,甚至检索系统和发行的国际化等多个方面。并且,他应用国际论文篇数和国际引文频次来考评期刊在学术交流和影响力方面的国际化程度[3]。游苏宁认为,学术期刊国际化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被本行业国际上最著名的专业数据库收录[4],这是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的反映。杨志华认为国际化的学术期刊是指期刊的载文、评审、编辑、出版和发行都不局限于本土,而是拥有来自多个国家的编委、作者、审稿者和读者,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体现重要价值,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5]。分析已有的研究发现,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可以将其分成形式国际化和内容国际化两个方面。如前所述,形式国际化包括国际化的编委、国际化的作者群,或者审稿人的国际化以及期刊管理、编排系统等的国际化。而内容上的国际化,是指期刊刊发的文章达到一定的学术认可度,或站在该研究领域的前沿,能够获得较高的国际被引量,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转载或收录。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孤立的,只有结合恰当的形式,才能确保内容易于被国际认可;同时,内容是领域前沿,没有形式的国际化,要想走向国际也并不容易。

2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不同地域、不同语种的人们的交流、融合是大势所趋。对学术研究而言,发表研究成果并不是一项研究的结束,而是通过研究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增进学术交流,让不同的思想碰撞出火花,进一步助推人类科技研究的进步。同时,当前学术出版的发展使我们不得不国际化。董策等提出被“国际化”的问题[6]。近年来,国际出版品牌与本土学术出版竞争日益激烈,从抢夺订阅市场到抢夺中国优质稿源,导致大量优秀成果外流。SCI、EI等是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检索系统,目前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将在这些检索系统收录的学术期刊上发文作为职称评定的主要参考。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纷纷投向被这些检索系统收录的海外期刊,国内的研究人员想要查看这部分内容,甚至还要支付检索费用。可以说学术期刊的发展面临着“内忧”和“外患”双重压力,学术期刊国际化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国内的学术期刊走出国门,突破语言限制,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融入国际的学术交流。

3面向国际化的学术期刊分类

一般可以将学术期刊分为科技类学术期刊和人文类学术期刊。饶宗政等提出期刊的金字塔结构,认为理想的期刊金字塔结构模型是:塔尖是占5%的权威期刊,塔顶第二层是占15%的核心期刊,塔基是占80%的普通期刊[7]。且通过对照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研发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1—2012)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11)所划分的学术期刊级别验证了该模型。为了便于提出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实施策略,借鉴饶宗政等的期刊分类模式,本文根据学术期刊在其研究领域所处的水平,将学术期刊进行以下分类。3.1科技类学术期刊的分类。(1)领先性学术期刊这类学术期刊报道的内容是学科前沿、前瞻性成果。《仿生工程学报》(JournalofBionicEngineering)创刊于2004年,由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以工程仿生学科为特色的国际性英文学术期刊。从2007年起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8],成为短时间内期刊国际化建设的典范。现已被国际检索系统SCI、EI、AJ、CSA收录。据汤森路透的《2010年SCI期刊引证报告》显示,该刊2010年的SCI影响因子IF为1.032,这标志着国际工程仿生领域唯一学术类英文专业期刊SCI影响因子成功破1。《细胞研究》(CellResearch)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承办。其首任主编姚錱院士在创刊之初就确定了国际化的办刊方向,并在2006年开始与国际著名出版集团自然出版集团(NPG)合作推行海外发行。2013年,该刊实现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超过10的历史性的突破,并于2015年提升到12.413[9]。标志着《细胞研究》已确立其在国际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权威优秀期刊的地位。这部分学术期刊是我国学术期刊中的佼佼者,其刊载的论文是该领域最优秀的文章,代表着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不仅在国内同类期刊中处于领军位置,并且在国外有一定的影响力,被国外著名的文献库收录。(2)同步性学术期刊应该说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科学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报道这些研究领域的期刊同样处于与国际同类期刊比肩的水平上,可以称其为同步性科技期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ActaBia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创刊于1958年,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也是国内最早被SCIE收录的期刊之一,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从2004年起该刊已改为全英文月刊,目前已被包括SCIE,BA,CA,MEDLINE等在内的多个国际和国内主要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10]。《中国药理学报》(ActaPharmacologicaSinica)是药理及其邻近学科的国内带头刊物。在根据期刊影响因子排名的世界著名药理及药学核心期刊群内,该刊是唯一的中国期刊,已被SCI收录,是美国CurrentContents旗下LifeSciences选录的两种中国期刊之一,同时被10余种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还被我国几乎所有医药检索工具录用[11]。此外,《光学学报》(ActaOpticaSinica)、《中识蕴国激光》(ChineseJournalofLasers)等众多期刊也都是我国光学、激光学等研究领域的顶级期刊,在国内处于同类期刊前列,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已被EI、CA、INSPEC、Scopus等收录[12][13]。(3)跟随性学术期刊这部分学术期刊刊发的研究内容普遍滞后于国际同类研究,当然这其中还有一部分科普类的学术期刊。3.2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分类。(1)权威性学术期刊《法学研究》《管理世界》《经济研究》《考古》《历史研究》《求是》《民族研究》《人口研究》《文艺研究》《中国社会学》等,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权威期刊,反映了我国学术研究和应用的核心成果。比如《管理世界》《经济研究》,我国经济管理动态,及时跟踪报道国家重大政策举措,如“一带一路”建设,我国新常态下的经济运行规律等问题,是报道和展示我国各领域经济、政策的窗口,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特色性学术期刊这部分期刊刊载的研究内容不是国际共同研究话题,虽不具有国际广泛的受众和关注,但是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特色意识形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一定大,但是体现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轨迹、政策及运行规律等,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有力展示窗口,笔者称其为“特色刊”。比如在人文社科领域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它是一本计划生育工作理论刊物,其融政策指导与理论研究为一体,研究分析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发表阐述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的学术性文章。《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它是全国唯一集计划生育科技管理与专业技术于一体的部级综合性指导类学术期刊。该刊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科技方针政策、报道我国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我国计划生育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14]。这两种期刊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发展规律的有效展示窗口。(3)其他人文类学术期刊大多人文类学术期刊都属于这一类,位于饶宗政等提出的金字塔的塔基。

学术期刊范文篇3

一、做好“十四五规划”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

五年规划是国家层面的中长期规划,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当今世界面临单边主义、孤立主义、疫情等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具有的里程碑意义。开展“十四五规划”研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规划。党的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体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和承上启下的特点,“十四五”规划在国家建设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必须深入研究探讨、全面谋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十四五”规划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四五”规划是应对世界时局巨变的规划。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使得百年大变局快速演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良好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强权国家持续对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实施打压和遏制,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强权国家极力推行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使经济全球化受到严重挑战,国际贸易和投资明显萎缩,产业链面临断裂危险,经济脱钩风险加大,世界经济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已经动摇,全球经济面临倒退风险。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正处于深刻调整中,各个领域的博弈已经漫延到全球。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创,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指标都出现明显下滑,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好转迹象。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面临着全新的战略机遇和挑战,我们党和政府充分发挥政权优势、制度优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迅速遏制疫情,实现了经济正增长,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强劲韧性。“十四五”期间,特别是明年仍处于疫情的冲击下,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是我国工作的重心,“十四五规划”也要解决我国经济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确保经济能迅速从疫情冲击中走出来。

二、学术期刊要担负起“十四五规划”理论研究的重要职责

学术期刊是传播文化和知识的载体,也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窗口。在当前特殊历史时期,学术期刊要成为推进“十四五规划”谋划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途径,切实担负起“十四五规划”研究探讨交流的重要职责。(一)为“十四五”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我们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国家发展规划建设,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前期,先后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对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在党的五中全会上,作了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强调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学术期刊在“十四五规划”建设中,要积极主动参与,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为我国经济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成果。要针对“十四五"期间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选题策划,主动设置相关研究议题,为“十四五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促进“十四五规划”的学术研究、交流和传播。(二)促进国家发展规划研究体系建设和创新发展。目前,在国内研究国家发展规划的专家学者也很多,还没有形成系统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的桥梁和纽带,可以深入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力量进行专题研究。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对国家发展规划的选题策划,有针对性地针对国家发展重大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形成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有效促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建设。(三)提升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目前,我国共有学术期刊6000余种,学术期刊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过围绕“十四五规划”精心做好选题策划,可以有效提升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围绕“十四五规划”开展选题策划,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结合实际开展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推动学术创新,努力在国家发展规划研究方面形成创新型成果,二是扩大学术期刊影响力。通过围绕“十四五规划”开展选题策划,主动设置具有重大学术影响的标识性概念,推进相关领域的学术进步,在理论上实现新突破,切实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能极大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三是形成学术特色和优势。我国学术期刊众多,都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围绕“十四五规划”开展选题策划,能有效做到错位发展,在特定领域形成特点和优势。

三、围绕“十四五规划”开展选题策划的主要思路

围绕“十四五规划”开展选题策划,其主要目标就是要为“十四五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一)围绕中央下发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开展选题策划。党的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是我国今后五年及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家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学习研究是推进规划全面落实的重要措施。一是深入研究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重点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和创新。二是深入研究规划确定的六大主要目标,重点在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三是深入研究规划确定的十二大重点领域工作,重点在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措施创新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二)选题研究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术研究要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学术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一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研究人员要充分了解“十四五规划”的实际需求,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中一些急难问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二是注重政策的解读,促进政策对接。“十四五规划”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把握好政策,利用好政策是“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研究人员要对国家的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特别在如何落实政策上要有创新发展的理念,研究出新成果,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三)要注重风险预案的研究。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我国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这种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十四五规划”建设面临各种挑战与风险,有来自国家安全的风险、有来自政治经济方向的风险、有来自重大疫情的风险、有来自社会矛盾的风险,这些风险的暴发,都可能导致“十四五规划”建设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我们要有风险意识,要对“十四五规划”进行风险评估,要深入研究风险预案,研究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四)要注重作者队伍的培育。选题策划工作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在组织“十四五规划”选题策划时,要对“十四五规划”研究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充分了解当前研究的课题和有关的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邀请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撰写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文章,同时,还可以发掘一些熟悉国家发展情况,又有较强研究能力的年轻作者,逐步在本领域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术专家,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建设服务。

学术期刊范文篇4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不端行为;防范对策

一、引言

一般而言,学术期刊主要刊登的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师、学生及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和学术研究文章。一直以来,在名利的驱动下,学术期刊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则是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甚至利用一些高科技、新手段,让学术不端行为更为隐蔽,更让人防不胜防。这些学术不端事件的发生,不仅给我国科学发展和学术研究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也严重损害了科技期刊的声誉和形象。对此,多位编辑同仁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徐石勇等以《丝绸》杂志为例,对期刊中的学术不端行为的现象、成因及防范措施做了详细剖析[1];田恬等从出版道德角度对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学术道德规范来实现科技期刊的监控[2];冷怀明探讨了撤稿引起的出版伦理问题及处理方式[3]。本文结合自己的编辑工作,就学术期刊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一点看法和措施,仅供同行参考。

二、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

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指原文抄袭、成果剽窃、学术造假、文字、数据篡改、一稿多投等行为。在如今数据库越来越多,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的情况下,原文抄袭或大段文字抄袭较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剽窃别人的思想、观点、成果,调整文字、图表表述方式,一稿多投等现象频频出现。经过梳理发现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主要有:(1)个人原因。一些科研能力较弱,学术水平不高的作者,为了实现自己个人利益(比如职称评定,项目评审,学业毕业等),不惜冒着学术造假的风险,抄袭、剽窃、修改别人论文并据为己有。可见,学术诚信和道德约束力丧失是造成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2)技术原因。虽然现在检测数据库越来越多,但每个数据库收录资料的侧重点不一样,如超星侧重收录书籍,知网侧重收录论文。学术期刊一般都是采用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检测,所以,有些作者就钻了检测系统这个漏洞,大量抄袭、剽窃书籍原文而避开了审查。另外,检测系统只对文字进行,且只能按照原文文字顺序进行检测。如果造假者通过变换文字表述方式,把文字变成PDF图片或做成表格,改变图题、表题等方式就能避开审查。(3)管理原因。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大部分被用于职称评定、项目评审、学业毕业等。稿件从审稿通过到正式见刊,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这就让学术不端者有空子可钻。比如,一些项目评审和高校研究生毕业只需要论文录用通知就行,这就让一些人凭论文录用通知获得项目或毕业以后再从编辑部撤稿,将其论文再挪作他用。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规定,但对学术不端者的惩处力度还是不够,最常见的处罚就是撤消和造假有关的一切荣誉,如职称、奖项、学业等,但并没有引入司法机制,所以造假者才会铤而走险,冒险而为。

三、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

1.严把初审关。初审,是“三审三校”工作的第一步,主要是编辑部就文章内容、、查新、语言表达、文章结构等的审定。编辑部必须按照各个流程一一进行,特别是不能只采用单一的系统,因为每个系统的侧重点不一样,如技术性论文可采用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它主要收集的是期刊文献;而社会科学类论文可采用超星数据的系统,它主要收集的是书籍为主。不同的系统检测的结果有时相差甚大。因此,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应该采用多个系统对稿件进行初审。不合格一票否决。此外,在文章正式出版前还必须再次进行检测,以防作者一稿多投后,因不同期刊出版时间上的差异,使得该文章有可能在别的期刊刊登了而不得而知。本编辑部通过这种做法,已成功阻止了数篇论文的重复刊登。2.严把外审关。外审一般只要求对文章的学术价值、科学创新、正确与否做评价,没有要求专家对是否抄袭、剽窃做评判。因此,建议把该文章的情况一并送与专家,让专家结合看看是否存在抄袭或变相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比如,是否剽窃观点?是否改变表述顺序而避免查出重复?甚至可以请审稿专家对作者参考较多的文献进行比对,看看有无不端行为。这样一来,可能会延误审稿时间。为此,必须不断补充审稿人数据库,注意审稿人文章数量的分配,要给审稿人充分的时间进行审稿。另外,可适当提高专家审稿费用。目前专家审稿费较低,和他们的劳动不成正比,可酌情提高审稿费用,让专家劳有所获。建议审稿费用可由作者投稿时自行支付,这样,也可以减少作者一稿多投。外审一定要采取“双盲”制度,更要避免研究生、博士生导师审自己学生稿件,尽量杜绝人情稿、关系稿,保证审稿的公平、公正。3.严把作者关。作者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主体,只有从源头上把好作者关,才能彻底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把好作者关,一是加强法律、政策、诚实守信的宣传教育,让作者从主观上不愿做。二是制定相关的管理规范,让作者不能做。比如,当稿件初审通过后,编辑部可以和作者签订一份论文著作权许可及独家授权书之类的协议,让作者明白一旦出现剽窃、抄袭、一稿多投等不端行为,编辑部有权从法律层面追究作者责任。三是如果发现作者有学术不端行为,编辑部除了撤消其稿件外,还可将其列为编辑部失信黑名单,永远不再刊登其文章。同时,向其所属部门反映其行为,建议相关部门在职称评定、项目验收、科研评奖、学位授予等方面考虑此人行为。只有让造假者受到惩处,付出代价,才能让其造假行为得到收敛。

参考文献

[1]徐石勇,叶靖,等.期刊学术不端的现象、成因及防范措施[J].编辑学报,2019(4)

[2]田恬,陈广仁.明确学术出版道德强化期刊编辑规范[J].编辑学报,2017(3)

学术期刊范文篇5

一、综合性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

综合性学术期刊有过自己的辉煌,但是在新的环境下它的发展举步维艰。目前主要面临着如下几种大的挑战:(一)互联网与数字化阅读的冲击。互联网已经深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互联网普及率为54.3%,高于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6.3%,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促进我国消费升级、经济社会转型、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推动力。①与此同时,随着各种电子书、中国知网数字图书馆、百度文库、谷歌学术等专营或兼营数字阅读的平台及其用户数量的不断扩大,传统综合性学术期刊的读者群体逐渐缩小,有关期刊著作权、发行权、复制权等的权利之争也日趋升级。如何应对大众读者数字化阅读的趋势,在保护版权的前提下拓展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数字化服务,成为学术期刊持续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二)专业性学术期刊的挑战。相对于专业性学术期刊的“专”而言,综合性学术期刊的融合性似乎逐渐变成一种劣势。“千刊一面”,定位不准确,缺乏特色成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共性的短板。尽管高校学报逐渐面向社会征集稿源,但受校内教师评职称、课题结项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相对于专业性学术期刊而言,高校学报的稿源呈明显的内向性,校外优质稿源不足;同时,由于专业性学术期刊每期刊载同类题材的作品载文量大,刊发周期比高校学报更短,这也使得部分校内优质稿源外流。此外,由于数字化出版的普及,专业性学术期刊和综合性学术期刊在相同的条件下被读者搜索,原本占据公有图书馆传播优势的高校学报丧失了传播渠道上的优势,不少学术研究人员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更倾向于阅读同类题材载文量更大、栏目划分更明细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因此,专业性学术期刊对综合性学术期刊传统地位的挑战不容小觑。(三)综合性学术期刊分散化的弊端综合性学术期刊多为个体期刊,由各高校或者科研单位主办,“一校一刊”成为当前综合性学术期刊界的典型格局。这种分散化的办刊模式容易助长学术界一稿多投、自我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同时由于从稿源到出版的资源未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无形中增加了高校学报的办刊成本。另一方面,高校学报受到高校工作人员编制的限制,大多为一名责任编辑管理多个学科,且各高校学报同类学科编辑之间的信息交流较少,由于编辑掌握的知识和获得的信息资源有限,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综合性学术期刊对专业性特别强的学术成果在品鉴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四)学术评价的客观冲击带来的系列影响学术评价主体(行政管理部门、数据库、期刊评价中心、学术共同体等)的多头化、学术期刊评价的简单化一直受到学术界和期刊界的诟病,某种程度上出现学术评价倒逼学术期刊选稿用稿,学术期刊选稿用稿方式再倒逼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现象,这一现象也成为一个难以走出的学术怪圈。但是近年来改革学术评价、期刊评价方式的呼声却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具备现实变革意义与实际操作性且被广泛认同的办法并不多。

二、综合性学术期刊改革的必要性

(一)新媒体时代的必然要求。2017年7月11日,以“深化转型、创业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在论坛上了《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报告指出,201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5720.85亿元,比2015年增长29.9%。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17.5亿元,电子书达52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达9亿元,博客类应用达45.3亿元,在线音乐达61亿元,网络动漫达155亿元,移动出版达1399.5亿元,网络游戏达827.85亿元,在线教育达251亿元,互联网广告达2902.7亿元。网络广告收入占数字出版收入的50.7%,移动出版收入占24.46%,网络游戏占14.47%,网络广告在2006至2016年的11年间连续大幅度增长,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②2014年8月18日,主席提出了推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思想。2014年9月19日,40多位期刊界领军人物云集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共同进行了主题为“学术期刊转型与发展”的探讨,在跨平台和全媒体、学术期刊数字化方面达成共识[1]。由此可见,数字化出版和数字化阅读已是大势所趋,与新兴媒体的博弈成为综合性学术期刊改革的助推器。面对更生动、便捷、环保的电子出版物及其多元化的多媒体载体,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微博微信平台,综合性学术期刊需要推出更具吸引力的衍生产品,以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二)高校学术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学报的刊文具有学科交叉性的优势,加之高校背景的学术支撑平台,使其在学术创新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出经费办刊的模式在短时期内不会有较大改变,高校学报在中国高校学术创新中的地位也不会动摇。因此,学术创新责任的担当成为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改革的重要任务。当前高校联合办学、优势学科共建、交叉学科建设成为学术研究的新方向和新趋势,综合性学术期刊也需要适应这种新的科研模式,在联合办刊和协同创新上有所作为,如朝着集约化、系统化的方向改进。(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国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实现学术的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其综合性以及在学术观点上海纳百川的优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增强国家软实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要阵地,综合性学术期刊具有强大的产业功能,因此必须把握大方向,紧跟新时代的要求,树立和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为人民群众提供比专业性学术期刊更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光荣使命。

学术期刊范文篇6

学术期刊是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正规学术期刊,学术期刊所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由于《总览》选刊的依据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并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线,对此自然也就没有进行严格区分。具体说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学术与非学术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学术期刊(英语:academi cjournal)是一种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学科。学术期刊展示了研究领域的成果,并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其内容主要以原创研究、综述文章、书评等形式的文章为主。

二、学术期刊分类

学术期刊: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CSSCI、CSCD、双核心期刊。

内容分类

哲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档案、情报与文献学、教育学、统计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出版类别有:综合性社科期刊,专业性人文期刊,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

三、关于主要学术期刊目录的说明

1.2014版宁波大学主要学术期刊目录(教职工用)主要由以下四个数据库整合而成:①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2-2013年核心版);②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13-2014年核心版);③浙江大学国内期刊名录2012年版;④2013年《科学引文数据库》(SCD)来源期刊(部分)。

2.本目录学术期刊分为A、B、C三类。A类包括SCI、EI、SSCI和A&HCI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以及人文社科类的权威期刊(A1类)20种和A2类学术期刊13种;B类411种(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学术类专题期刊92种),C类1270种。国内一级出版社50个,延用宁波大学2010版目录。

四、学术期刊网站

学术期刊网站是指提供学术期刊信息检索的期刊查询平台,按地区和期刊分类对期刊进行了收录,提供期刊简介、期刊基本信息、期刊目录、投稿须知、期刊订阅、联系方式等信息的查询。

五、中国学术期刊网与中国知网关系

中国学术期刊网是中国知网(CNKI)的前身,现在也是中国知网的组成部分。现列出1995年-2002年CNKI的大事记,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

1995年8月24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正式立项。

1996年1月2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出版。

1996年1月30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首期光盘刻成,《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检索管理系统经国家教委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6年12月24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首发式暨中国学术期刊文献检索咨询站成立大会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

1998年6月12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正式成立,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系统工程全面启动。

1999年4月30日CNKI主体工程被列为部级火炬计划项目。

1999年6月18日中国期刊网开通仪式暨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简称CNKI)规划报告会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

1999年10月国家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环保总局等五部委将CAJ-CD即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重中之重项目。

1999年11月1日《CAJ-CD导报》更名为《CNKI导报》。

2000年1月13日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首届国家电子出版物评奖,CAJ-CD被评为该奖的最高奖项--国家电子出版物荣誉奖,名列榜首。图片

2001年4月"创新知识资源全国共享行动计划"在全国各地同时启动。

2001年4月中国期刊"世纪光盘"工程项目启动。

2001年6月TTOD成立CNKI工程全国各省办事处。

学术期刊范文篇7

一、按期刊的学科归属进行分类首要指以《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为代表,将期刊分为五个基本部类:

(1)马列主义、思想(2)哲学(3)社会科学(4)自然科学(5)综合性刊物。在基本部类中,又分为若干大类,如社会科学分为社会科学泛论、政治、军事、经济、文明、科学、教育、体育、言语、文字、文学、艺术、前史、地舆。

二、按期刊的内容特征和读者层次进行分类首要是以《大百科全书》新闻出书卷为代表,将期刊分为四大类:

(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面广,如的《公民画报》、《群众电影》,美国的《年代》、《读者文摘》等;(2)学术期刊,首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谈论等文章,以专业工作者为首要目标;(3)行业期刊,首要报道各行各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发展与动态,如的《摩托车信息》、《家具》、日本的《办公室设备与产品》等;(4)检索期刊,如的《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美国的《化学文摘》等。

三、按期刊的学术位置分类可分为中心期刊和非中心期刊两大类。

关于中心期刊:中心期刊,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或若干领域)中最能反映该学科的学术水平,信息量大,利用率高,遭到普遍重视的权威性期刊。

学术期刊范文篇8

目前医药卫生期刊数量为1371种,是整个科技期刊中所占比重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类。每个医学专科均有自己的专业期刊,甚至某一器官、某一种重要疾病或者疗法都有专门的期刊;当然也有跨专科的医学期刊和综合性医学期刊;从载体形态看,以印刷出版型、电子视听型为主,按趋势发展推测,将来的网络出版期刊或将占据优势。对于医学编辑来说,出版一本专业性极强的医学学术类刊物,不仅要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丰富的医学常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对科学研究的程序、科研设计、医学统计学及论文写作非常专业,当然还要熟悉图像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站建设、网页设计这些当前网络出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这样才能在收到一篇稿件后,对研究内容的创新性、科学性、科研设计、研究深度以及出版可行性等问题进行初步判断,作出正确的初审意见以及后续的处理工作安排。医学期刊的编辑来源存在学科多且不固定性。我国的编辑人员绝大多数是“半路出家”,即非编辑学科班出身。以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编辑成员组成分析,年青编辑多数毕业于医学院校,部分来自于英语、汉语言学、计算机和多媒体制作、医学信息、情报学、新闻传播学等专业;而年长编辑则多是来自于临床科室,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但当前这个人员所占比例正在缩小,或是兼职编辑,没有经过出版专业的培训。作者所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期刊中心,下属9本医学期刊,内容包括普通外科学、肾脏病学、神经内科学、显微外科学、血管外科学、护理学、影像与放射学及胃肠外科学,并延伸到肿瘤、器官移植、临床营养等交叉学科领域,从事的25名年青医学编辑中毕业于医学专业12名,公卫和统计学专业2名,英语专业4名,新闻学1名,护理学2名,医学信息学2名,其他专业2名。

二新入职医学学术期刊编辑常存在的问题

医学学术期刊所涉及的政治内容并不如其他科技期刊常见。不过如果是译文刊物或者作者涉及国外科研人员,还有一些研究对象、实验材料的来源上,在著文中有时会无意或有意出现与我国国家主权、法律、法规相悖或模糊不清的内容或观点,编辑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政治敏感性,妥善处理这类问题。某些医学学术期刊编辑在防范学术不端工作中缺少主体意识,初审时未通过多种途径查询学术不端,甚至铤而走险,协助不法者进行学术不端行为者,从而出现“人情稿”、“照顾稿”。2016年8月22日《人民法院报》曾刊登一篇文章《医学期刊女编辑的另类“权谋”》[4],警示我们内容类传播产品的运营都应坚持“慎守其真”(《庄子•渔夫》)的精神,加强职业教育的同时,要着重强调诚信建设,重视守护科研环境,恪守学术底线,摒弃学术不端行为。作为医学学术期刊编辑,从业后不仅要策划完成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甚至还要牵头举办医学主题论坛和学术沙龙,因此编辑人员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与主编、编委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读者、作者、审稿者之间的关系,共同办好期刊及学术活动。而且现在的编辑部工作还涉及到和印刷厂、邮局、出版管理部门的工作沟通,不能顺利沟通,可能会造成出版、发行渠道不畅。然而目前一些内向型办刊模式和定位以及部分编辑的性格原因,容易造成“闭门办刊”。编辑存在与编委、审稿专家、作者、读者沟通不够,与其他有关部门及同行编辑缺乏沟通等一系列问题,容易导致出版工作失误、信息落后等不利局面。随着医学飞速发展,各专科之间不断地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精准医疗、转化医学、遗传基因、机器人技术等应用技术创新名词的涌现,学科知识的综合水平越来越高。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多元化和透明化将对大多数医学编辑的知识获取能力提出挑战。专业局限性也会降低编辑的新知识获取能力,反映为不能了解和及时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影响到期刊的选题策划。医学学术期刊编辑除应具备创造性、综合性、多维性、严密性、灵活性及比评性思维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统计学思维和英语思维[5]。事实上,统计学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应用科学,而我们的医学学术期刊编辑们没有学会、没有用对或者没有表达正确,关键是因为对统计的理解有误或统计学习脱离实际、实践不足。目前国内医学期刊英文摘要的质量不容乐观,尤其以医学名词术语的问题较多[6]。英文摘要的好坏与论文被国际同行检索和是否引用的关系密切。总之,医学编辑需要多种知识技能,并将这些知识技能有效结合起来,面对新稿时多重思维能力协同作业,才能正确审稿、完善稿件的各种问题。而新入职编辑在这方面往往欠缺,处理稿件时易片面,不利于医学学术论文的处理。

三常规的再学习内容

知识就是力量,时刻勤奋学习,才能做好一名医学学术期刊编辑,现在国家和各地新闻出版局、用人单位以制度形式确立的再学习内容主要有:对于刚刚入职的医学学术期刊编辑,还没有取得从事出版专业岗位工作的上岗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编辑从业者只有参加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初级或中级职业资格,才可以进而取得《责任编辑证》和聘任相应编辑职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用书包括出版专业基础(初级、中级)和出版专业实务(初级、中级),从“应知”和“应会”两方面阐述出版专业知识,编辑人员取得了相应资格,说明在出版专业知识、语法、修辞、逻辑、著作权等方面具备了编辑人员的基本条件。编辑任现职期间,应当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以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并提交完成继续教育的有效证明才能进行责任编辑证的续展登记。现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各地新闻出版广电局、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高校期刊学术团体也会组织编辑进行面授学习。工作紧张的编辑也可以在远程继续教育学习平台参加在线培训,以完成年度继续教育。针对职业编辑,每个单位都会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和人事考核途径。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期刊中心来说,除招聘考核外,还要参加为期三年的流动编制考核(工作业绩及出版编辑知识的笔试考核),按照《中山大学出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例》,明确规定了出版专业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再到编审的各级职务资格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出版相关的论文。因此,在每一级的职称聘任道路上,虽然条件要求不能完全科学,但每个阶段都会促使编辑在某些方面有切实的进步,使得编辑能力有所提高。

四知识体系建立的其他若干考虑

学术期刊范文篇9

一、学术期刊编辑能力现状

编辑能力既包括在编辑过程中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还包括在传播过程中的选择力和推介力等。随着我国社会进入数字时代,学术期刊也开始进行数字化出版和传播,许多学术期刊除了通过本刊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文章推介外,还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及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数字发行。互联网科技在不断发展,但是学术期刊编辑却不能够很好地把握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表现出能力不足,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一)缺乏综合能力融合出版背景下,对于期刊编辑的要求越来越高,编辑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掌握网络传播技术等新兴的传播手段,在当前的学术期刊中同时兼具这些能力的编辑比较少。一方面,有的出版单位在编辑能力培养方面未重视,导致期刊编辑对新的媒体技术知之甚少,更别谈掌握了;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在培养编辑人才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侧重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二)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是科技期刊编辑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是创新意识不足,二是创新动力不足。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具有固定的模式,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固化思维,不利于工作的创新;二是从目前科技期刊编辑的现状看,大部分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担负的工作内容都比较繁杂,几乎负责了期刊出版的全部流程,且还要从事其他琐碎的事物性工作[6],使青年编辑的创新能力无法快速提升;三是从编辑自身角度看,缺乏主动学习、主动求变的精神,习惯了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工作状态;四是苦于工作条件限制,即使有想法也无法实施。(三)掌握新知识能力不足在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中,作为科技期刊编辑仅熟练掌握科技期刊相关编校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即可。然而在融合出版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仅掌握编辑学、专业方面相关知识已远不能达到期刊发展的要求。目前科技期刊编辑普遍缺乏新媒体相关方面的知识,虽然了解如微信公众号、官网等平台在传播科技成果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具体如何运用好这些平台却探索不足,未进行深入挖掘,导致发表的文章即使进行了社交平台的传播,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二、融合出版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能力提升策略

科技期刊转型升级急需复合型编辑人才,对编辑能力也具有更高的要求。科技期刊编辑能力的提升不仅依靠编辑自身,而且还需要出版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一)拓宽知识学习领域,提高综合能力首先,要积极参加编辑出版及融媒体方面相关培训,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将自己培养成数字型、复合型及多元型的复合编辑人才;其次,科技期刊编辑要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经验,主动探索,将传统出版思维和融合互联网思维有机结合[7],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综合素质。(二)强化融合出版理念,构建新媒体思维科技期刊编辑对科技期刊的行业要有敏锐的职业敏感度和专题策划能力,熟练掌握传统期刊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出版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技能[8]。目前,科技期刊编辑所从事的工作不再是传统的纸媒出版,多元化的业务模式要求科技期刊编辑的知识结构多元化。而创新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好奇心,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求知欲,自信与耐力,丰富的想象力,勇气和胆略等[9]。同时,在融合出版的转型过程中,编辑还需要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培养新媒体思维。笔者曾结合《黑龙江畜牧兽医》的办刊方向和宗旨,结合本刊作者QQ群、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官网多渠道了专题征稿启事,专题报道同时在作者QQ群、微信公众平台以及“今日头条”推送。相较于传统纸媒的传播速度,专题文章在CNKI数据库的下载频次、在微信公众平台和“今日头条”的点击次数要远高于纸媒的传播效果[10]。科技期刊编辑在实际的工作中应结合融合出版的理念,逐步探索,将纸媒与新型媒体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促进科技成果的传播。(三)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创新思维意识创新性思维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就是要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11]。2019年8月13日,科技部等六个部门联合《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面向文化建设重大需求,把握文化科技发展趋势,瞄准国际科技前沿,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打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创造更多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性成果,为高质量文化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2]可见,创新是第一发展动力,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发展。创新发展不仅对科技期刊编辑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科技期刊发展、对优秀学术人才成长、对科技成果的展示和交流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术期刊编辑应时刻牢记创新理念,努力探索,思维要活跃,注重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需要将互联网思维、平台运营思维、媒体融合思维、数字技术应用到传统期刊出版工作中,探索出科技期刊新的发展方式,助力科技期刊在目前艰难的环境中更好的发展。(四)采用多种育人模式,提高科技期刊编辑能力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已进入数字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已由传统的纸质书刊阅读逐渐转向通过手机、电脑、Pad等终端进行浏览阅读的模式。因此,出版单位要转变出版理念,创新出版模式,不仅要重视出版硬件设施的建设,也要重视出版人才的培养,为科技期刊编辑学习新知识能力创造条件。如可采取多点联动项目育人的方式提高编辑人才培养质量,这种育人方式还可促使团队的协作力和凝聚力不断提升,推进期刊的融合发展,谋求创新与突破[13]。也可根据人员的实际情况和部门的发展规划,制订出以思维开发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路径的人才培养方案[14]。定期邀请在新媒体出版方面有经验的专家莅临指导,组织编辑学习借鉴先进的新媒体运营模式。组织科技期刊编辑开展出版研讨会,以专家讲座、典型期刊社办刊经验交流的形式进行,围绕互联网技术创新下的编辑出版新模式、学术质量提升、期刊管理经营、期刊数字出版、集群化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学术不端防范、科技期刊评价、编辑业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开展互动交流[15]。(五)国家应增强对学术期刊出版编辑的扶持力度科技期刊出版编辑是一个小众群体,国家新闻出版署的《202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和《202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中提到,202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就业人数为320.9万人,较2019年降低17.8%;期刊出版从业人数为6.33万人,占全国新闻出版业就业人数的1.97%。尽管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人员数量少,但是随着我国发展科技期刊强国及对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不断加强,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以黑龙江省为例,编辑职称评审制度即将改革,改革后更加注重评价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和工作业绩,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的倾向,鼓励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深耕专业,激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活力。可见,从不同层面都迫切需要科技期刊编辑在专业素质和能力上得到提升。然而,单从出版行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上看,针对期刊的部级项目相对多些,但是要求较高,一些地方期刊很难能达到要求;省级项目就更少之又少了,这样不利于期刊编辑发展。地方政府应当增强对学术期刊出版编辑的扶持力度,增设期刊相关方面的省市级项目和评奖,鼓励期刊编辑提高学术出版能力。虽然学术期刊受众少、盈利小,但是其社会影响力,尤其对科技成果的传播和学科发展的影响却很大,政府应加大对学术期刊出版编辑的扶持力度,促进学术期刊在数字时代的转型发展。此外,国家或政府还应当促进编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机制,制定相关的政策,从宏观的层面来推动人才的培养,政府、高校和出版编辑部门共同联手合作,培养出既具有传统出版编辑能力,又有相关的学术基础,还能够熟练掌握数字传媒应用的人才,提升学术期刊编辑在数字时代的编辑能力[16]。

学术期刊范文篇10

高校学术期刊与其他学术期刊有所不同,主要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术性强。如法学类的学术期刊,内容主要覆盖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法、知识产权法、环境法、诉讼法、比较法等二级学科专业。不同的学术期刊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可分为综合类学术期刊和专业类学术期刊。如《法学家》和《中国法学前沿》属综合类学术期刊,侧重于刊发反映我国法学研究最前沿的问题,对热点法学主题和具有重大价值的话题予以重点关注和研究。《人权》属专业性学术期刊,侧重于刊发人权理论、中国人权、国际人权等领域的文章。(二)潜伏性强。高校学术期刊需要对专业领域的内容进行充分研究、调研和论证,成果转化和社会效益具有滞后性。(三)稳定性强。在某个领域具有长久的研究,时间跨度较长,只有长久地办下去,才能产生价值。所以,高校学术期刊的创办不以创收为目标。(四)热点度高。对当前热点、难得问题的争论和解读,使其为法学领域提供交流思想、成果共享、求解难题、勇于创新的平台。

二、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学术期刊在出版体制、对外传播、推送形式等领域都有着显而易见的变化。基于特殊的管理模式,高校学术期刊在新形势下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一)经费短缺。目前,很多高校学术期刊因不是核心期刊,而且存在学科的局限性,阅读人群比较固定,因此期刊比较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了持久生存,大多数学术期刊的经费由高校科研处期刊项目拨付或与其他机构共同合作双方出资,这导致每年拨付的经费几乎维持原状,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影响期刊的发展。(二)编审程序老化。现在部分高校学术期刊仍采用线下形式收取、评审、编辑和出版作者的稿件,质量和时效性难以保证。而国外的优秀学术期刊,运用在线系统进行线上操作,投稿、编辑、审稿、校对、出版、宣传等环节更为快速和高效,降低了编辑成本,提高了编辑质量。(三)缺乏统筹规划和制度保障。目前,有些高校因学术期刊人员不足、没有刊号,限制期刊的定期出版,编辑部没有专职主编、副主编、编辑、编委会进行期刊的日常运作和管理,基本由兼职人员代为劳动。另外,对一流高校的“双一流”建设而言,实力较强的学科没有主办的核心期刊,这与学科实力不对称。(四)学术质量有待提高。高校有些学科实力较强,但主办的学术期刊在学科期刊排名中位置相对落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高校的学科实力严重不匹配。(五)学术期刊社的职责有待调整每年,知名高校承办的学术期刊大多都有国家社科基金的学术资助,同时高校也会有固定预算并配备事业编制名额的招聘人员负责期刊社的管理。期刊社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经费支持都好过学院主办期刊的现状,因此期刊社应在行政服务、编辑服务、出版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多的职能。

三、高校学术期刊质量提升计划建设的重要性

(一)传播高校科学研究成果。就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量而言,高校学术期刊的出版量占近一半。期刊的出版不仅为学术交流、知识传播、文化传承领域搭建了重要的沟通平台,同时对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二)提升核心竞争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者对学术研究领域内容的深度也有了更迫切的要求,期刊必须不断提升文章质量,使其发表的文章的内容满足学者的需求。只有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才能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推动学风建设。高校学术期刊对预防学术不端,加强良好学风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严把编辑和出版关,使其运作更为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才能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四)反映办学特色高校学术期刊的建设离不开高校专家学者的付出和辛勤的劳动。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和传播媒介,期刊的建设也反映了该高校的办学思路、发展战略和学科特色。因此只有致力于打造优秀的学术期刊,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一流学科的建设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高校学术期刊质量提升计划建设的目标

(一)树立理念。在编辑队伍的组建过程中,要加强对编辑人员的业务知识、专业能力、服务水平的提升。在征稿、组稿、评审、编辑、校对等环节加强管理,对学术期刊出版程序有整体的把控;以学术为根本,积极组建学术创新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努力将优秀成果进行刊发和转化,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二)确保质量。关于内部质量体系,高校内部要有稳定的编辑队伍,为学术内容和编辑程序提供保障,管理日常行政事务;出版单位要有相应的制度扶持、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至于外部质量体系,新闻出版总局要定期对期刊进行考核和评估,了解期刊的发展现状和动态。只有内外部质量体系相结合,才能达到提升期刊质量的目的。(三)体现办刊宗旨。在编辑出版过程中,高校学术期刊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以“严质量、控程序、保品质、树形象、展特色”为宗旨,抓住期刊的资源优势,提高期刊的整体质量,达到学术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目标。(四)实现创新。高校学术期刊要想持久发展,创新是必经之路。期刊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结合自身特点,突破常规,与国际接轨,在发展战略、出版内容、对外交流上实现创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编辑队伍要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养成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习惯。只有不断积累知识,才能在众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实现创新。另外,要结合期刊的办刊特点和当前的动态,主动约稿,多积累学术资源。积极走进社会,多阅读、多观察、多交流,实现从编辑模式到发展模式的双向创新,实现期刊的繁荣发展,促进高校的“双一流”建设[1]。

五、高校学术期刊质量提升计划建设的举措

为实现“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战略目标,高校应对主办的学术期刊提出更高的要求,创办更多的国内一流学术期刊和优秀国际期刊,不断提升期刊质量和办刊实力,具体的举措如下。(一)调整学术期刊社职能。高校可考虑将学院办的部分期刊的行政职能和服务职能移至学术期刊社,由期刊社采取集中式管理和服务,以解决学院编辑人员不足的问题。(二)提供财务支持,建立制度体系。高校应专门设立期刊建设基金项目支持学术期刊的建设,通过拨款、与其他高校合作、社会筹资等形式,为学术期刊的日常运行提供财务保障。同时,各学院可根据自身情况为主编、副主编、专业编辑配备经费补贴。应制定期刊绩效评估方案并开展评估工作,对评估质量较低、学术影响力较差的期刊提出整改方案;对出版质量较高、学术影响力较强的期刊予以奖励,加强政策扶持,提升高校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三)规范学术管理体系。高效的学术期刊应建立学术事务编辑部,负责期刊的学术性事务工作。可将专业性学术期刊下放至学院及各个专业学科,主编、副主编和编辑由各个学院任命,期刊的工作业绩纳入工作考核和绩效评比,作为教师工作量的衡量指标之一[2]。(四)过程与质量监督。高校学术期刊要制作目标和发展战略,注重专题特色和栏目特色,建立完善的期刊质量保障体系。第一,严把稿源和评审关。关注最前沿的学术研究,了解学术界的发展动态,努力吸引优质的稿件。与优秀作者建立长期联系,加大专题约稿力度,提高核心研究领域的竞争力。加强政治审查、主编审查和匿名评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做好对文章的检测,认真审查,分析结果,杜绝学术不端的行为发生。第二,严把编辑和出版关。建立编校机制,注重“三审一校一读”环节,定期开展编校质量检查,通过自检、互检、抽检进行监督。在期刊的封面和专栏设计中,体现学术性和前沿性,做到内容与形象相统一。采购期刊协同采编系统,实现编辑程序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期刊优先使用数字出版系统,实现出版程序的快速化和灵活化。(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互联网传播系统并进行,与各大重要的数据库签约加入网络检索平台,定期邮寄给兄弟院校及与期刊有长期合作交流的作者、读者。在学校召开专题研讨会时,可与众多机构、专家建立联系,不断提升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3]。(六)学习办刊经验。编辑要与同类期刊建立长期联系,了解办刊模式,对选题策划、栏目设置、编辑队伍、评审程序、影响因子、加工出版等环节进行充分总结,了解创新之处及取得的成就等。如《湖北大学学报》在“伦理学与价值论”栏目中推出“考试诚信”专题文章。《金属学报》有规范的编委会章程,编委会的组件、编委的权利和义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