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4 21:46: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术期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论文:小议学术期刊质量的要求

本文作者:徐雅雯工作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网络在传播信息时有其特有的优势,具有及时性强、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在时效性、连续性、搜集并提供大量相关信息等多种信息形态上表现出很大的优势。网络上的大量信息为期刊编辑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网络使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具有更高的效率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期刊编辑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工作方式从传统的纯手工操作演变为如今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不仅可以实现从收稿登记、审稿、组稿、编校、录用、查稿、发稿直到打印、支付稿酬与稿件存档等整个编辑过程的动态管理,而且可以对大量稿件进行智能化分类、统计,并且支持实时查询。借助该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实现与作者实时、高效的交流与沟通,这在传统的编辑工作中是难以实现的。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相关数据库,对作者的相关信息,诸如履历、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进行详细记录,以形成强大的专家学者团队。网络技术为判断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提供了便利以往没有利用网络技术时,仅依靠期刊编辑人员本身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很难判断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甚至是有无一稿多投的现象。但网络技术出现后,期刊编辑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数据的检索,很方便地查询文章是否已发表或文章是否有重复等,并且可以及时了解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结合网络与自身的知识来判断稿件的创新性与科学性。

网络环境下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措施

1.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严把稿件质量关众所周知,学术期刊的根本在于它所体现的学术性,以及它所承担的广泛传播相关学科信息的重任。同时它也是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体现在对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衡量方面。而稿件质量是学术期刊的根本,提高稿件质量是保证期刊高质量的首要环节。其关键就在于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于是不断追求高质量稿件的重任就落在了众多编辑工作者的身上。在提高稿件质量的过程中,编辑工作者需要充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那些高水平、创新性的高质量论文。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发挥编辑的主动性,不断提高投稿作者素质。学术期刊编辑部接收到的稿件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作者的业务素质、文字功底、学历、职称等因素。因此,开发高素质的撰稿队伍是提升学术期刊稿件质量的关键。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在组稿时要打破常规,走出固定办公区域,发挥主动性。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及时跟踪相关的国家级基金课题、省部委级课题的发展状况,并通过网络查询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进程,发现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同时要加强与相关研究人员的联系,及时主动组约稿。[2]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多方面了解有关项目人员的研究方向,从而建立特有的作者群。第二,充分利用网络约稿,收集高质量的稿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术界知名学者约稿是不断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方式。知名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拥有很高的权威,并且有独特的观点或设想,发表这类学者的文章通常可以提高刊物的关注度以及引用率,这对刊物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关注学术研讨会是编辑部发现优秀稿件的重要途径,也是编辑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引领学术潮流的重要渠道。编辑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或者是发送电子邮件的形式,建立与业界知名人士以及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的联系,及时获得业内最新信息,了解他们的最新学术动态,主动约稿,提高稿件的质量。第三,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了解读者的真实需求。读者是期刊服务的对象,任何一个学术期刊除了拥有稳定的作者群之外,忠实的读者群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期刊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信交流,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编辑人员与读者可以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充分了解不同读者对期刊的真实需求。许多学术期刊有自己的网站,一方面搜集稿源,另一方面读者可以方便地阅读期刊内容,及时提出问题与建议。这样不仅有助于编辑人员了解读者的需求,获知读者对期刊的满意程度,而且可以搭建一个双方沟通的桥梁,提升期刊的满意度和知名度,形成一种良性的学习氛围。2.利用网络环境提升编校质量第一,选题与组稿。网上选题是指学术期刊编辑根据期刊的定位和特点,利用网络技术搜集信息,精心组织、设计、开发,提出高质量的选题,不断提升选题的水平。网上选题可以有效利用网络的特点,即网络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交互性强、方便查询等,进而制定期刊每期甚至每年的出版计划。通过数据库查询相关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与成果、热点问题与发展方向、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甚至是国家自然及社科基金项目等内容,建立自己的选题数据库,为制定期刊的发展方向和计划提供参考,这样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稿、选稿。第二,稿件审查。稿件审查工作的严谨与否,直接决定着期刊质量的高低。在稿件的初审过程中,要对稿件的创新性、重复性以及是否有抄袭等做初步审查。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稿件的初审工作提供了方便,传统的稿件初审要依靠编辑自身的知识水平,审查时耗费相当大的精力,而且编辑不可能是每一方面的专家,知识掌握毕竟有限,因此审查时难免会出现问题。而网上查询已经成为稿件初审的重要方式,其可以有效减少抄袭、重复性发表等情况的发生。编辑部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利用数据库强大的查询检索功能,对题目、关键词、作者、来源期刊等内容进行检索,结合各种信息,对稿件进行初步审查,提高了初审的质量和效率,避免了无用功,大大改善了初审质量。[3]第三,编辑校对。编辑校对质量是体现期刊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编辑、校对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编辑校对手段,提高编校质量和工作效率。比如,在稿件的编辑加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就需要与作者联系,传统的联系是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不仅速度慢、成本高,而且一个问题往往要经过几个回合才能解决,有时还不一定能够讨论明白。而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即时通信软件可以实现与作者的随时联系,不仅省时省力省钱,而且能够随时对稿件进行补充修改,直到最后定稿。第四,稿件管理。在传统的稿件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首先是对收到的稿件进行题目、作者、单位、联系方式及日期的手写登记,并进行编号,再进行稿件评审的登记。在这一系列的登记过程中,难免会遗漏或者错填一些信息。一旦出现此种状况,管理人员则需要翻找所有的登记,并进行重新核对与登记。这样的反复工作给传统的稿件管理无疑带来很大的不便。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方便地进行稿件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管理。利用期刊已建立的网页、网站等,可以对稿件进行开放式管理。

网络情景下期刊编辑的应对策略

首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网络环境也成为期刊编辑大展拳脚的场所。网络技术为期刊编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同时也为期刊编辑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网络信息技术异常发达的今天,编辑人员应充分利用该技术所展现的优势,拥有开放的思想,接纳、包容新鲜事物,更加真切地展现现代编辑的理念。所谓编辑理念是指编辑在工作中所坚持的、需要遵循的理性意旨。只有运用先进的编辑理念,才会有优秀的编辑实践。在网络环境下,编辑需要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编辑内容、背景、方式、形式等的改变,紧贴编辑出版工作。其次,身处于网络时代,期刊编辑需要掌握更多的网络技巧。网络时代的期刊编辑,仍然需要具备传统的基本编辑业务能力和掌握相关的学术知识。同时,期刊编辑需要相当了解互联网,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软件,掌握基本的网络语言等。只有熟悉互联网,才能对其加以利用。[4]可以说,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些,才具备了一名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的基本能力。除了相关的网络技术,网络环境对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期刊编辑也需要运用网络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快捷性能,做好计算机辅助研究、计算机辅助参考、计算机交互功能等工作。再次,还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编辑工作者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要求编辑对工作不断反思,对业务不断提高,对自我不断发展,以促进编辑工作者朝终身化方向发展。面对网络时代瞬息万变的知识更迭,一个人原有的知识结构随时都可能面临新知识的挑战,所以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识到自身知识的有限性,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总之,编辑工作者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掌握新的技术手段,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期刊发展的要求,才能胜任网络环境下的编辑工作,实现编辑工作的现代化,提高期刊的质量、效率甚至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如何有效利用网络的优势,保持期刊的优势地位,对广大编辑工作者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查看全文

学术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

摘要: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指原文抄袭、成果剽窃、学术造假、文字、数据篡改、一稿多投等等行为。虽然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规定,但学术不端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本文在分析产生学术不端行为原因的基础之上,着重提出了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严把初审关;严把外审关;严把作者关。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不端行为;防范对策

一、引言

一般而言,学术期刊主要刊登的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师、学生及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和学术研究文章。一直以来,在名利的驱动下,学术期刊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则是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甚至利用一些高科技、新手段,让学术不端行为更为隐蔽,更让人防不胜防。这些学术不端事件的发生,不仅给我国科学发展和学术研究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也严重损害了科技期刊的声誉和形象。对此,多位编辑同仁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徐石勇等以《丝绸》杂志为例,对期刊中的学术不端行为的现象、成因及防范措施做了详细剖析[1];田恬等从出版道德角度对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学术道德规范来实现科技期刊的监控[2];冷怀明探讨了撤稿引起的出版伦理问题及处理方式[3]。本文结合自己的编辑工作,就学术期刊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一点看法和措施,仅供同行参考。

二、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

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指原文抄袭、成果剽窃、学术造假、文字、数据篡改、一稿多投等行为。在如今数据库越来越多,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的情况下,原文抄袭或大段文字抄袭较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剽窃别人的思想、观点、成果,调整文字、图表表述方式,一稿多投等现象频频出现。经过梳理发现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主要有:(1)个人原因。一些科研能力较弱,学术水平不高的作者,为了实现自己个人利益(比如职称评定,项目评审,学业毕业等),不惜冒着学术造假的风险,抄袭、剽窃、修改别人论文并据为己有。可见,学术诚信和道德约束力丧失是造成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2)技术原因。虽然现在检测数据库越来越多,但每个数据库收录资料的侧重点不一样,如超星侧重收录书籍,知网侧重收录论文。学术期刊一般都是采用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检测,所以,有些作者就钻了检测系统这个漏洞,大量抄袭、剽窃书籍原文而避开了审查。另外,检测系统只对文字进行,且只能按照原文文字顺序进行检测。如果造假者通过变换文字表述方式,把文字变成PDF图片或做成表格,改变图题、表题等方式就能避开审查。(3)管理原因。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大部分被用于职称评定、项目评审、学业毕业等。稿件从审稿通过到正式见刊,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这就让学术不端者有空子可钻。比如,一些项目评审和高校研究生毕业只需要论文录用通知就行,这就让一些人凭论文录用通知获得项目或毕业以后再从编辑部撤稿,将其论文再挪作他用。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规定,但对学术不端者的惩处力度还是不够,最常见的处罚就是撤消和造假有关的一切荣誉,如职称、奖项、学业等,但并没有引入司法机制,所以造假者才会铤而走险,冒险而为。

查看全文

综合性学术期刊改革

综合性学术期刊以高校为支撑,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学科交叉性,在期刊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化出版对传统纸媒的冲击等因素带来了出版行业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专业性学术期刊的队伍呈不断扩张之势,与综合性学术期刊争夺作者和读者资源,其影响力日益扩大。此外,学术评价因素的影响也导致综合性学术期刊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所以,适应出版形势的新变化,促使综合性学术期刊实现突围、转型与发展,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一、综合性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

综合性学术期刊有过自己的辉煌,但是在新的环境下它的发展举步维艰。目前主要面临着如下几种大的挑战:(一)互联网与数字化阅读的冲击。互联网已经深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互联网普及率为54.3%,高于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6.3%,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促进我国消费升级、经济社会转型、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推动力。①与此同时,随着各种电子书、中国知网数字图书馆、百度文库、谷歌学术等专营或兼营数字阅读的平台及其用户数量的不断扩大,传统综合性学术期刊的读者群体逐渐缩小,有关期刊著作权、发行权、复制权等的权利之争也日趋升级。如何应对大众读者数字化阅读的趋势,在保护版权的前提下拓展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数字化服务,成为学术期刊持续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二)专业性学术期刊的挑战。相对于专业性学术期刊的“专”而言,综合性学术期刊的融合性似乎逐渐变成一种劣势。“千刊一面”,定位不准确,缺乏特色成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共性的短板。尽管高校学报逐渐面向社会征集稿源,但受校内教师评职称、课题结项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相对于专业性学术期刊而言,高校学报的稿源呈明显的内向性,校外优质稿源不足;同时,由于专业性学术期刊每期刊载同类题材的作品载文量大,刊发周期比高校学报更短,这也使得部分校内优质稿源外流。此外,由于数字化出版的普及,专业性学术期刊和综合性学术期刊在相同的条件下被读者搜索,原本占据公有图书馆传播优势的高校学报丧失了传播渠道上的优势,不少学术研究人员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更倾向于阅读同类题材载文量更大、栏目划分更明细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因此,专业性学术期刊对综合性学术期刊传统地位的挑战不容小觑。(三)综合性学术期刊分散化的弊端综合性学术期刊多为个体期刊,由各高校或者科研单位主办,“一校一刊”成为当前综合性学术期刊界的典型格局。这种分散化的办刊模式容易助长学术界一稿多投、自我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同时由于从稿源到出版的资源未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无形中增加了高校学报的办刊成本。另一方面,高校学报受到高校工作人员编制的限制,大多为一名责任编辑管理多个学科,且各高校学报同类学科编辑之间的信息交流较少,由于编辑掌握的知识和获得的信息资源有限,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综合性学术期刊对专业性特别强的学术成果在品鉴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四)学术评价的客观冲击带来的系列影响学术评价主体(行政管理部门、数据库、期刊评价中心、学术共同体等)的多头化、学术期刊评价的简单化一直受到学术界和期刊界的诟病,某种程度上出现学术评价倒逼学术期刊选稿用稿,学术期刊选稿用稿方式再倒逼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现象,这一现象也成为一个难以走出的学术怪圈。但是近年来改革学术评价、期刊评价方式的呼声却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具备现实变革意义与实际操作性且被广泛认同的办法并不多。

二、综合性学术期刊改革的必要性

(一)新媒体时代的必然要求。2017年7月11日,以“深化转型、创业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在论坛上了《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报告指出,201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5720.85亿元,比2015年增长29.9%。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17.5亿元,电子书达52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达9亿元,博客类应用达45.3亿元,在线音乐达61亿元,网络动漫达155亿元,移动出版达1399.5亿元,网络游戏达827.85亿元,在线教育达251亿元,互联网广告达2902.7亿元。网络广告收入占数字出版收入的50.7%,移动出版收入占24.46%,网络游戏占14.47%,网络广告在2006至2016年的11年间连续大幅度增长,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②2014年8月18日,主席提出了推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思想。2014年9月19日,40多位期刊界领军人物云集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共同进行了主题为“学术期刊转型与发展”的探讨,在跨平台和全媒体、学术期刊数字化方面达成共识[1]。由此可见,数字化出版和数字化阅读已是大势所趋,与新兴媒体的博弈成为综合性学术期刊改革的助推器。面对更生动、便捷、环保的电子出版物及其多元化的多媒体载体,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微博微信平台,综合性学术期刊需要推出更具吸引力的衍生产品,以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二)高校学术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学报的刊文具有学科交叉性的优势,加之高校背景的学术支撑平台,使其在学术创新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出经费办刊的模式在短时期内不会有较大改变,高校学报在中国高校学术创新中的地位也不会动摇。因此,学术创新责任的担当成为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改革的重要任务。当前高校联合办学、优势学科共建、交叉学科建设成为学术研究的新方向和新趋势,综合性学术期刊也需要适应这种新的科研模式,在联合办刊和协同创新上有所作为,如朝着集约化、系统化的方向改进。(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国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实现学术的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其综合性以及在学术观点上海纳百川的优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增强国家软实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要阵地,综合性学术期刊具有强大的产业功能,因此必须把握大方向,紧跟新时代的要求,树立和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为人民群众提供比专业性学术期刊更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光荣使命。

三、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改革与创新路径

查看全文

学术期刊的定义

一、学术期刊简介

学术期刊是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正规学术期刊,学术期刊所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由于《总览》选刊的依据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并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线,对此自然也就没有进行严格区分。具体说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学术与非学术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学术期刊(英语:academi cjournal)是一种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学科。学术期刊展示了研究领域的成果,并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其内容主要以原创研究、综述文章、书评等形式的文章为主。

二、学术期刊分类

学术期刊: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CSSCI、CSCD、双核心期刊。

内容分类

哲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档案、情报与文献学、教育学、统计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出版类别有:综合性社科期刊,专业性人文期刊,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

查看全文

学术期刊分类办法

1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内涵分析

近年来,教育部、中国科协等部门先后推出包括《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等政策。实施学术期刊国际化,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朱大明认为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实质是期刊发表的论文及其学术交流和影响力的国际化。除了出版语言的国际化,认为学术期刊国际化还应包括编委构成、审稿流程及管理的国际化,编排、编校标准的国际化,甚至检索系统和发行的国际化等多个方面。并且,他应用国际论文篇数和国际引文频次来考评期刊在学术交流和影响力方面的国际化程度[3]。游苏宁认为,学术期刊国际化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被本行业国际上最著名的专业数据库收录[4],这是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的反映。杨志华认为国际化的学术期刊是指期刊的载文、评审、编辑、出版和发行都不局限于本土,而是拥有来自多个国家的编委、作者、审稿者和读者,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体现重要价值,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5]。分析已有的研究发现,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可以将其分成形式国际化和内容国际化两个方面。如前所述,形式国际化包括国际化的编委、国际化的作者群,或者审稿人的国际化以及期刊管理、编排系统等的国际化。而内容上的国际化,是指期刊刊发的文章达到一定的学术认可度,或站在该研究领域的前沿,能够获得较高的国际被引量,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转载或收录。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孤立的,只有结合恰当的形式,才能确保内容易于被国际认可;同时,内容是领域前沿,没有形式的国际化,要想走向国际也并不容易。

2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不同地域、不同语种的人们的交流、融合是大势所趋。对学术研究而言,发表研究成果并不是一项研究的结束,而是通过研究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增进学术交流,让不同的思想碰撞出火花,进一步助推人类科技研究的进步。同时,当前学术出版的发展使我们不得不国际化。董策等提出被“国际化”的问题[6]。近年来,国际出版品牌与本土学术出版竞争日益激烈,从抢夺订阅市场到抢夺中国优质稿源,导致大量优秀成果外流。SCI、EI等是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检索系统,目前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将在这些检索系统收录的学术期刊上发文作为职称评定的主要参考。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纷纷投向被这些检索系统收录的海外期刊,国内的研究人员想要查看这部分内容,甚至还要支付检索费用。可以说学术期刊的发展面临着“内忧”和“外患”双重压力,学术期刊国际化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国内的学术期刊走出国门,突破语言限制,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融入国际的学术交流。

3面向国际化的学术期刊分类

一般可以将学术期刊分为科技类学术期刊和人文类学术期刊。饶宗政等提出期刊的金字塔结构,认为理想的期刊金字塔结构模型是:塔尖是占5%的权威期刊,塔顶第二层是占15%的核心期刊,塔基是占80%的普通期刊[7]。且通过对照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研发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1—2012)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11)所划分的学术期刊级别验证了该模型。为了便于提出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实施策略,借鉴饶宗政等的期刊分类模式,本文根据学术期刊在其研究领域所处的水平,将学术期刊进行以下分类。3.1科技类学术期刊的分类。(1)领先性学术期刊这类学术期刊报道的内容是学科前沿、前瞻性成果。《仿生工程学报》(JournalofBionicEngineering)创刊于2004年,由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以工程仿生学科为特色的国际性英文学术期刊。从2007年起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8],成为短时间内期刊国际化建设的典范。现已被国际检索系统SCI、EI、AJ、CSA收录。据汤森路透的《2010年SCI期刊引证报告》显示,该刊2010年的SCI影响因子IF为1.032,这标志着国际工程仿生领域唯一学术类英文专业期刊SCI影响因子成功破1。《细胞研究》(CellResearch)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承办。其首任主编姚錱院士在创刊之初就确定了国际化的办刊方向,并在2006年开始与国际著名出版集团自然出版集团(NPG)合作推行海外发行。2013年,该刊实现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超过10的历史性的突破,并于2015年提升到12.413[9]。标志着《细胞研究》已确立其在国际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权威优秀期刊的地位。这部分学术期刊是我国学术期刊中的佼佼者,其刊载的论文是该领域最优秀的文章,代表着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不仅在国内同类期刊中处于领军位置,并且在国外有一定的影响力,被国外著名的文献库收录。(2)同步性学术期刊应该说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科学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报道这些研究领域的期刊同样处于与国际同类期刊比肩的水平上,可以称其为同步性科技期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ActaBia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创刊于1958年,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主办,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也是国内最早被SCIE收录的期刊之一,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从2004年起该刊已改为全英文月刊,目前已被包括SCIE,BA,CA,MEDLINE等在内的多个国际和国内主要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10]。《中国药理学报》(ActaPharmacologicaSinica)是药理及其邻近学科的国内带头刊物。在根据期刊影响因子排名的世界著名药理及药学核心期刊群内,该刊是唯一的中国期刊,已被SCI收录,是美国CurrentContents旗下LifeSciences选录的两种中国期刊之一,同时被10余种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还被我国几乎所有医药检索工具录用[11]。此外,《光学学报》(ActaOpticaSinica)、《中识蕴国激光》(ChineseJournalofLasers)等众多期刊也都是我国光学、激光学等研究领域的顶级期刊,在国内处于同类期刊前列,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已被EI、CA、INSPEC、Scopus等收录[12][13]。(3)跟随性学术期刊这部分学术期刊刊发的研究内容普遍滞后于国际同类研究,当然这其中还有一部分科普类的学术期刊。3.2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分类。(1)权威性学术期刊《法学研究》《管理世界》《经济研究》《考古》《历史研究》《求是》《民族研究》《人口研究》《文艺研究》《中国社会学》等,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权威期刊,反映了我国学术研究和应用的核心成果。比如《管理世界》《经济研究》,我国经济管理动态,及时跟踪报道国家重大政策举措,如“一带一路”建设,我国新常态下的经济运行规律等问题,是报道和展示我国各领域经济、政策的窗口,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特色性学术期刊这部分期刊刊载的研究内容不是国际共同研究话题,虽不具有国际广泛的受众和关注,但是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特色意识形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一定大,但是体现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轨迹、政策及运行规律等,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有力展示窗口,笔者称其为“特色刊”。比如在人文社科领域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它是一本计划生育工作理论刊物,其融政策指导与理论研究为一体,研究分析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发表阐述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的学术性文章。《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它是全国唯一集计划生育科技管理与专业技术于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指导类学术期刊。该刊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科技方针政策、报道我国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我国计划生育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14]。这两种期刊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发展规律的有效展示窗口。(3)其他人文类学术期刊大多人文类学术期刊都属于这一类,位于饶宗政等提出的金字塔的塔基。

查看全文

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策略

融合出版是将出版业务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融为一体的新型出版形态[1]。在新的形势下,将传统出版与新技术(如数字技术)结合,是满足读者和用户需求的一种创新的形式,将人力、内容、宣传等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2]。学术期刊不能仅仅依靠纸媒进行科技成果的传播,还要结合新媒体、新技术对期刊出版的形式、样式等进行全方位改革[3]。而期刊编辑作为期刊社的主力军,编辑的能力对期刊的发展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在融合出版背景下,期刊编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顺应出版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学习,提升素质,突破传统,创新期刊发展模式[5]。

一、学术期刊编辑能力现状

编辑能力既包括在编辑过程中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还包括在传播过程中的选择力和推介力等。随着我国社会进入数字时代,学术期刊也开始进行数字化出版和传播,许多学术期刊除了通过本刊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文章推介外,还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及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数字发行。互联网科技在不断发展,但是学术期刊编辑却不能够很好地把握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表现出能力不足,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一)缺乏综合能力融合出版背景下,对于期刊编辑的要求越来越高,编辑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掌握网络传播技术等新兴的传播手段,在当前的学术期刊中同时兼具这些能力的编辑比较少。一方面,有的出版单位在编辑能力培养方面未重视,导致期刊编辑对新的媒体技术知之甚少,更别谈掌握了;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在培养编辑人才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侧重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二)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是科技期刊编辑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是创新意识不足,二是创新动力不足。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具有固定的模式,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固化思维,不利于工作的创新;二是从目前科技期刊编辑的现状看,大部分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担负的工作内容都比较繁杂,几乎负责了期刊出版的全部流程,且还要从事其他琐碎的事物性工作[6],使青年编辑的创新能力无法快速提升;三是从编辑自身角度看,缺乏主动学习、主动求变的精神,习惯了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工作状态;四是苦于工作条件限制,即使有想法也无法实施。(三)掌握新知识能力不足在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中,作为科技期刊编辑仅熟练掌握科技期刊相关编校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即可。然而在融合出版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仅掌握编辑学、专业方面相关知识已远不能达到期刊发展的要求。目前科技期刊编辑普遍缺乏新媒体相关方面的知识,虽然了解如微信公众号、官网等平台在传播科技成果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具体如何运用好这些平台却探索不足,未进行深入挖掘,导致发表的文章即使进行了社交平台的传播,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二、融合出版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能力提升策略

科技期刊转型升级急需复合型编辑人才,对编辑能力也具有更高的要求。科技期刊编辑能力的提升不仅依靠编辑自身,而且还需要出版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一)拓宽知识学习领域,提高综合能力首先,要积极参加编辑出版及融媒体方面相关培训,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将自己培养成数字型、复合型及多元型的复合编辑人才;其次,科技期刊编辑要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经验,主动探索,将传统出版思维和融合互联网思维有机结合[7],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综合素质。(二)强化融合出版理念,构建新媒体思维科技期刊编辑对科技期刊的行业要有敏锐的职业敏感度和专题策划能力,熟练掌握传统期刊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出版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技能[8]。目前,科技期刊编辑所从事的工作不再是传统的纸媒出版,多元化的业务模式要求科技期刊编辑的知识结构多元化。而创新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好奇心,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求知欲,自信与耐力,丰富的想象力,勇气和胆略等[9]。同时,在融合出版的转型过程中,编辑还需要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培养新媒体思维。笔者曾结合《黑龙江畜牧兽医》的办刊方向和宗旨,结合本刊作者QQ群、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官网多渠道发布了专题征稿启事,专题报道同时在作者QQ群、微信公众平台以及“今日头条”推送。相较于传统纸媒的传播速度,专题文章在CNKI数据库的下载频次、在微信公众平台和“今日头条”的点击次数要远高于纸媒的传播效果[10]。科技期刊编辑在实际的工作中应结合融合出版的理念,逐步探索,将纸媒与新型媒体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促进科技成果的传播。(三)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创新思维意识创新性思维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就是要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11]。2019年8月13日,科技部等六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面向文化建设重大需求,把握文化科技发展趋势,瞄准国际科技前沿,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打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创造更多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性成果,为高质量文化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2]可见,创新是第一发展动力,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发展。创新发展不仅对科技期刊编辑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科技期刊发展、对优秀学术人才成长、对科技成果的展示和交流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术期刊编辑应时刻牢记创新理念,努力探索,思维要活跃,注重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需要将互联网思维、平台运营思维、媒体融合思维、数字技术应用到传统期刊出版工作中,探索出科技期刊新的发展方式,助力科技期刊在目前艰难的环境中更好的发展。(四)采用多种育人模式,提高科技期刊编辑能力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已进入数字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已由传统的纸质书刊阅读逐渐转向通过手机、电脑、Pad等终端进行浏览阅读的模式。因此,出版单位要转变出版理念,创新出版模式,不仅要重视出版硬件设施的建设,也要重视出版人才的培养,为科技期刊编辑学习新知识能力创造条件。如可采取多点联动项目育人的方式提高编辑人才培养质量,这种育人方式还可促使团队的协作力和凝聚力不断提升,推进期刊的融合发展,谋求创新与突破[13]。也可根据人员的实际情况和部门的发展规划,制订出以思维开发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路径的人才培养方案[14]。定期邀请在新媒体出版方面有经验的专家莅临指导,组织编辑学习借鉴先进的新媒体运营模式。组织科技期刊编辑开展出版研讨会,以专家讲座、典型期刊社办刊经验交流的形式进行,围绕互联网技术创新下的编辑出版新模式、学术质量提升、期刊管理经营、期刊数字出版、集群化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学术不端防范、科技期刊评价、编辑业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开展互动交流[15]。(五)国家应增强对学术期刊出版编辑的扶持力度科技期刊出版编辑是一个小众群体,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2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和《202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中提到,202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就业人数为320.9万人,较2019年降低17.8%;期刊出版从业人数为6.33万人,占全国新闻出版业就业人数的1.97%。尽管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人员数量少,但是随着我国发展科技期刊强国及对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不断加强,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以黑龙江省为例,编辑职称评审制度即将改革,改革后更加注重评价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和工作业绩,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的倾向,鼓励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深耕专业,激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活力。可见,从不同层面都迫切需要科技期刊编辑在专业素质和能力上得到提升。然而,单从出版行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上看,针对期刊的国家级项目相对多些,但是要求较高,一些地方期刊很难能达到要求;省级项目就更少之又少了,这样不利于期刊编辑发展。地方政府应当增强对学术期刊出版编辑的扶持力度,增设期刊相关方面的省市级项目和评奖,鼓励期刊编辑提高学术出版能力。虽然学术期刊受众少、盈利小,但是其社会影响力,尤其对科技成果的传播和学科发展的影响却很大,政府应加大对学术期刊出版编辑的扶持力度,促进学术期刊在数字时代的转型发展。此外,国家或政府还应当促进编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机制,制定相关的政策,从宏观的层面来推动人才的培养,政府、高校和出版编辑部门共同联手合作,培养出既具有传统出版编辑能力,又有相关的学术基础,还能够熟练掌握数字传媒应用的人才,提升学术期刊编辑在数字时代的编辑能力[16]。

三、结语

查看全文

医学学术期刊编辑特征

一医学学术期刊的特点

目前医药卫生期刊数量为1371种,是整个科技期刊中所占比重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类。每个医学专科均有自己的专业期刊,甚至某一器官、某一种重要疾病或者疗法都有专门的期刊;当然也有跨专科的医学期刊和综合性医学期刊;从载体形态看,以印刷出版型、电子视听型为主,按趋势发展推测,将来的网络出版期刊或将占据优势。对于医学编辑来说,出版一本专业性极强的医学学术类刊物,不仅要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丰富的医学常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对科学研究的程序、科研设计、医学统计学及论文写作非常专业,当然还要熟悉图像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站建设、网页设计这些当前网络出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这样才能在收到一篇稿件后,对研究内容的创新性、科学性、科研设计、研究深度以及出版可行性等问题进行初步判断,作出正确的初审意见以及后续的处理工作安排。医学期刊的编辑来源存在学科多且不固定性。我国的编辑人员绝大多数是“半路出家”,即非编辑学科班出身。以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编辑成员组成分析,年青编辑多数毕业于医学院校,部分来自于英语、汉语言学、计算机和多媒体制作、医学信息、情报学、新闻传播学等专业;而年长编辑则多是来自于临床科室,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但当前这个人员所占比例正在缩小,或是兼职编辑,没有经过出版专业的培训。作者所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期刊中心,下属9本医学期刊,内容包括普通外科学、肾脏病学、神经内科学、显微外科学、血管外科学、护理学、影像与放射学及胃肠外科学,并延伸到肿瘤、器官移植、临床营养等交叉学科领域,从事的25名年青医学编辑中毕业于医学专业12名,公卫和统计学专业2名,英语专业4名,新闻学1名,护理学2名,医学信息学2名,其他专业2名。

二新入职医学学术期刊编辑常存在的问题

医学学术期刊所涉及的政治内容并不如其他科技期刊常见。不过如果是译文刊物或者作者涉及国外科研人员,还有一些研究对象、实验材料的来源上,在著文中有时会无意或有意出现与我国国家主权、法律、法规相悖或模糊不清的内容或观点,编辑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政治敏感性,妥善处理这类问题。某些医学学术期刊编辑在防范学术不端工作中缺少主体意识,初审时未通过多种途径查询学术不端,甚至铤而走险,协助不法者进行学术不端行为者,从而出现“人情稿”、“照顾稿”。2016年8月22日《人民法院报》曾刊登一篇文章《医学期刊女编辑的另类“权谋”》[4],警示我们内容类传播产品的运营都应坚持“慎守其真”(《庄子•渔夫》)的精神,加强职业教育的同时,要着重强调诚信建设,重视守护科研环境,恪守学术底线,摒弃学术不端行为。作为医学学术期刊编辑,从业后不仅要策划完成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甚至还要牵头举办医学主题论坛和学术沙龙,因此编辑人员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与主编、编委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读者、作者、审稿者之间的关系,共同办好期刊及学术活动。而且现在的编辑部工作还涉及到和印刷厂、邮局、出版管理部门的工作沟通,不能顺利沟通,可能会造成出版、发行渠道不畅。然而目前一些内向型办刊模式和定位以及部分编辑的性格原因,容易造成“闭门办刊”。编辑存在与编委、审稿专家、作者、读者沟通不够,与其他有关部门及同行编辑缺乏沟通等一系列问题,容易导致出版工作失误、信息落后等不利局面。随着医学飞速发展,各专科之间不断地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精准医疗、转化医学、遗传基因、机器人技术等应用技术创新名词的涌现,学科知识的综合水平越来越高。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多元化和透明化将对大多数医学编辑的知识获取能力提出挑战。专业局限性也会降低编辑的新知识获取能力,反映为不能了解和及时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影响到期刊的选题策划。医学学术期刊编辑除应具备创造性、综合性、多维性、严密性、灵活性及比评性思维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统计学思维和英语思维[5]。事实上,统计学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应用科学,而我们的医学学术期刊编辑们没有学会、没有用对或者没有表达正确,关键是因为对统计的理解有误或统计学习脱离实际、实践不足。目前国内医学期刊英文摘要的质量不容乐观,尤其以医学名词术语的问题较多[6]。英文摘要的好坏与论文被国际同行检索和是否引用的关系密切。总之,医学编辑需要多种知识技能,并将这些知识技能有效结合起来,面对新稿时多重思维能力协同作业,才能正确审稿、完善稿件的各种问题。而新入职编辑在这方面往往欠缺,处理稿件时易片面,不利于医学学术论文的处理。

三常规的再学习内容

知识就是力量,时刻勤奋学习,才能做好一名医学学术期刊编辑,现在国家和各地新闻出版局、用人单位以制度形式确立的再学习内容主要有:对于刚刚入职的医学学术期刊编辑,还没有取得从事出版专业岗位工作的上岗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编辑从业者只有参加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初级或中级职业资格,才可以进而取得《责任编辑证》和聘任相应编辑职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用书包括出版专业基础(初级、中级)和出版专业实务(初级、中级),从“应知”和“应会”两方面阐述出版专业知识,编辑人员取得了相应资格,说明在出版专业知识、语法、修辞、逻辑、著作权等方面具备了编辑人员的基本条件。编辑任现职期间,应当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以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并提交完成继续教育的有效证明才能进行责任编辑证的续展登记。现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各地新闻出版广电局、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高校期刊学术团体也会组织编辑进行面授学习。工作紧张的编辑也可以在远程继续教育学习平台参加在线培训,以完成年度继续教育。针对职业编辑,每个单位都会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和人事考核途径。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期刊中心来说,除招聘考核外,还要参加为期三年的流动编制考核(工作业绩及出版编辑知识的笔试考核),按照《中山大学出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例》,明确规定了出版专业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再到编审的各级职务资格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出版相关的论文。因此,在每一级的职称聘任道路上,虽然条件要求不能完全科学,但每个阶段都会促使编辑在某些方面有切实的进步,使得编辑能力有所提高。

查看全文

浅谈学术期刊的转型之路

一、引言

2019年1月25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重点阐述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大任务。“媒体融合”再度成为媒体界、出版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学术传播主要媒介和阵地的学术期刊,如何更好地贯彻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转型之路已成为重中之重。媒体融合就本质而言,即“增加新闻和信息平台的数量,以使新闻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的一种方式”[1],旨在构建媒体多平台出口的内容传播渠道,实现新闻资源的最广泛传播。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了各大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各主流媒体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主动创新媒体融合模式,拓展新闻资源传播渠道,不断扩大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提升传播能力。如人民日报社通过拓展传统纸媒、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手机客户端、网站等多种传播方式,打造了“多介质舆论阵地”,构建了人民媒体方阵,包括330万份报纸、294个新媒体发稿终端,覆盖用户达7.3亿人次[2],远远超过了原先的传播力。由于受到自身特殊性的限制,当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领域蓬勃发展,不断增强传播力的时候,传统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获得的发展却乏善可陈。尽管有一些学术期刊意识到实现媒体融合的必要性,开展了新媒体建设,但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相对机械,“停留在把传统纸媒直接照搬到新媒体平台的阶段,没有实质性的融合发展”[3]。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很多学术期刊在推送内容上没有对文章进行充分的创作与再加工,呈现形式缺乏新意、创意;服务功能上较为简单,多数为被动地传播信息,缺乏和作者、读者之间开展充分的互动,也未针对目标受众实现个性化、精细化服务。造成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窘境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学术期刊界对媒体融合的认识还不充分,对利用新兴技术实现传统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探索还不够深入。本文通过分析媒体融合对学术期刊发展带来的冲击与机遇,以提出的“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十六字方针为指导思想,旨在探索传统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道路。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挑战与机遇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受到的挑战。1.媒体融合发展冲击学术期刊的传播效率。学术期刊作为承载学界科研论文等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是目前世界较为通用的衡量学者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众多科研人员获取权威资讯的重要来源,也是高校及科研院所评定职称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下,在线搜索、电子化阅读等模式的兴起,海量资源共享技术的成熟,人们得到了全新的获取、传播信息的方式。读者获取信息的注意力正大规模地向网络、手机移动端领域转移,过去传统纸媒在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正在受到挑战。“学术期刊发展面临着纸本发行量逐年下滑、并将逐渐沦为保存本的僵局”[4],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都较新兴媒体有较大差距,传播效率受到极大冲击。2.媒体融合发展冲击。学术期刊的盈利模式“期刊订阅(费)、版面费、数字版权转让费、广告费是期刊出版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5]。然而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受众越发受局限,发行量不断下降,期刊出版单位的主要收入不断缩水,原有的盈利模式难以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同时由于互联网文库的受众不断扩大,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在与数据库企业进行数字版权转让合作时也缺少了议价的筹码。(二)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获得的机遇。1.媒体融合发展促使学术期刊编辑模式变革。当前学术期刊的传统编辑模式完整的周期平均需耗时3个月,该模式下研究者向期刊投稿开始后,需要经过编辑初审、同行评审和作者修改,再交由编辑加工,最后完成排版校对、印刷发行等过程。但是随着媒体融合背景下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学术期刊秉持让学术信息和知识交流更快传播的理念,变革了学术期刊的编辑模式。预印本应运而生,采取文章先发表再进行同行评审的新尝试,大大缩短了周期。2.媒体融合发展促进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多样。当前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作者—期刊—读者”的单向度传播,即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学术期刊发表传递给读者。这种传播模式下,读者是接受者,难以与作者进行互动或参与多向度分享。但是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播渠道极大拓展、传播技术极大发展,读者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与作者、其他同行的互动与交流,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习惯选择传播方式,成为信息的再传播者。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转型的指导思想

(一)导向为魂———深度挖掘用户需求。提供产品信息,开发用户的潜在需求,满足其意识到或没意识到的价值取向,这就是用户价值取向的概念。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需要以用户价值导向为魂,及时了解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甚至先于用户本身发现其需求。对作者、读者进行深度挖掘和个性化服务,与用户之间建立起基于数字平台的深度互动关系。(二)移动为先———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媒体融合背景下,移动传播为学术期刊的信息传递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学术期刊要充分利用好新科技的优势,重点打造微信公众号、移动APP等自己的移动平台,同时充分发挥中国知网等已有的商业化、社会化平台的传播优势,占据传播制高点。要不断拓展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可以借鉴其他主流媒体实现移动传播的形式,比如源程序、超链接、音视频等,在保证严肃性的基础上用读者更容易接受的方法传播学术内容。学术期刊还要不断增强互动性,通过移动传媒实现与读者、作者、审稿专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及时掌握所在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并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组稿内容,打造兼具权威性和时效性的内容产品。(三)内容为王———重点保障文章质量。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应是内容,它不同于普通纸媒,代表的是某一领域学术界最前沿权威的研究水平,因此学术期刊不能随波逐流,过分追求移动传播的形式而忽视了所刊发的内容质量,要坚持“内容为王”,保持内容的准确性和成果的权威性。编辑部要建立良好的选题策划、审稿和出版制度,首先在程序上保证文章质量。对于投稿的文章,要坚持层层把关,对文章内容呈现的数据、实验分析、结果和结论,要反复请专家。核对,确保学术质量达标;对反映作者思想、观点的内容要坚持政治正确,对于出现意识形态偏差的文章,不论其学术成果是否优秀,一概拒绝采用。(四)创新为要———突出媒体融合优势将传统的学术期刊和新媒体平台进行简单的物理式合并,只能得到“1+1<2”的结果。因此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创新在学术期刊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要努力实现出版流程、媒体平台、产业链、人才队伍等方面的融合创新发展。将传统媒体的优厚资源与新兴媒体的独有优势统筹起来,优化调整媒体种类、布局和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重点解决功能相同、内容相似、形式相近的问题,推动媒体集约化、差异化、高效率发展,真正产生“化学反应”。

查看全文

科技学术期刊建设材料

我从2001年起担任《安全与环境学报》主编,一直伴随着它的成长和发展至今。2001年以前,该刊名为《兵工安全技术》,从1999年起我也是它的主编。从2003年2月起我还担任了《科技导报》主编,到2014年第23期后不再担任,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机关学术刊物。当科技学术期刊主编这么多年,我认为期刊建设是主编的主要职责[1-3]。这中间有4点体会值得谈一谈。

1培育和促进学术期刊成长

培育和促进科技学术期刊不断成长,是主编的重要责任。如果说,科技学术期刊是一个容纳科技创新的平台,那么,主编显然要承担起培育和促进期刊成长的责任,培育和促进这个平台的成长。如果你是一位主编,你一定想让这个平台能够容纳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的科技创新。为此,期刊在科技界科技创新圈子中的各项功能都必须得到充分的培育,这是主编的职责。主编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他也不仅仅是领导期刊编辑部的编辑工作。为此,一年又一年,学术期刊要不断成长:小平台成长为大平台,影响较小的期刊成长为影响较大的期刊。就说《安全与环境学报》吧,2001年第1卷第1期容量只有64页,到2020年第20卷第6期已有459页,全年达到2504页。科技学术期刊这个平台的长大也不仅仅是做大,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长高和体质量的增大一样。我们都知道,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面,国家的经费投入数量很重要。经费增加了,成果也就多起来了。2019年我国的科技投入已经超过2万亿元,达到22143.6亿元,在国际上稳居第二。这个数据比2018年增长12.5%,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3%。值得指出的是,在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的同时,科研体制、机制、制度、机构、人才队伍以及重大研究课题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这中间的改革和变化,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而且是科学技术有机体品质的提高和成熟度的增强。中国科技界从“科学的春天”那年开始,长大了、变强了。作为科技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学术期刊不能弱而不强,也不应长得太慢。承载新世纪新时代的科技创新是科技学术期刊的历史使命。如果它缓慢地成长,或甚至停止长大,这个历史使命就会落空。要从科技期刊各个要素的角度推进期刊的发育成长,就像由人的各种器官、部分等组成的各个人体必需体系的发育。人的器官、部分等从一出生就在发育、长大,科技学术期刊的各个要素也要从一个期刊的诞生之时起,逐渐发育成长,不能总是处于幼儿阶段,一些要素从来不作改变。实际上,科技学术期刊不仅仅是由学术论文组成的,它的构成要素包括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内容的科学合理展开与发表、作者队伍、审稿队伍、读者群,这些要素有一个明显的共同要求———哪个要素都不能缺失,也不能有缺陷,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学术期刊的科学技术创新的平台。说到培育期刊成长,主要就是各个要素统一在科技创新意义上的共同成长。质量成长、质量发育就是科技学术期刊各要素不断成长的核心内容。

2认清和重视学术期刊

“本体”10多年前我接手《科技导报》主编工作时,要求编辑部在各专业各学科正在搞研究做实验的科技工作者中寻找作者和他们的论文,发表他们的新成果。这个要求一下子打破了刊物已经逐渐固化的作者圈以及日益政论化的论文内容。建立与科技界本体(即广大科研人员)的广泛联系,这是我当时首先想到的。思考一点“本体”问题对于主编的工作是有益的,因为这样的思考会影响到主编的工作对象。科技学术期刊的本体是什么?在哪里?对此,大家当然会想到学术论文。的确,一个期刊的日常工作就是处理与学术论文有关的许多事务,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即没有学术论文就不会有学术期刊。这当然没有错。可是,这其实没有回答“本体”问题,因为我们不会说办一个学术期刊仅仅是为了帮助大家发表学术论文。这还不是回答“为什么要办期刊”的正确答案,尽管有一些作者可能就是这样想的。我们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有2个主要的目的[4]。学术论文要发表的时候,总是因为研究有了新的成果。这些成果多数是新的理论、规律。从自己科研的成果中,发现科学的、工程的、技术的规律,这是我们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初衷之一。从科技界的学术交流和学术积累考虑,发表学术论文是为了交流和积累。虽然说科学技术的研究最终要化为一种个人的活动,至少对大多数专业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是这样的,但是,科学技术上最后成功取决于集体的努力,这中间包括具有各种互补技能的科技工作者,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巨大的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协作和互动,被认为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决于思想的共享、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发现,但还要取决于全世界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对话,以及科学共同体的积累。积极发表能为这种交流、对话和积累做出贡献的原创性学术论文,也是我们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初衷之一。在科技工作者、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三者中,科技工作者是这三者的本体。一位主编最重要的任务,可以说是以人为本、运营期刊。主编建设期刊的第一要务,是注重科技工作者作用的发挥,培养好作者,发表好论文,办出好期刊,促进专业发展与这三者的完美融合。专业科技工作者是专业学术期刊的“本体”。认清两者融合后的全景图像,对于促进期刊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期刊是一个科学技术百花园,那么,主编就是这个百花园的管理人。科学管理很重要。投稿人是谁?百花园需要各种花、草、树木,那么投稿人就是花草树木、百花园所需之物的提供者。审稿人是谁?编辑是谁?百花园的花卉需要设计、培育,布局也需要设计,园林、环境、植物、水系等科普需要讲解员,保护林木等需要护林员。审稿人、编辑就是这些人员。读者是谁?百花园中人来人往,读者就是这些人。虽说一花一木都很美丽,但百花园就更美了。今天,科技学术期刊百花园有一个明显区别于其他种类期刊的特点,即所有这些投稿人、审稿人、办刊人、读者其实是同一批人,他们处在一个专业性、学术性非常强的科学共同体中。科技学术期刊其实是这个圈子的“窗口”。科技学术期刊百花园的另一个区别于其他种类期刊的特点,是他们从事着同一个专业、学科中的科学技术研究,他们从事研究(包括发表学术论文)是为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创新是他们共同的(同一的)崇高使命。对于主编来说,对于期刊来说,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层次上开展与科技工作者各种形式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主编要以人为本办期刊。与科学技术研究人员成为好朋友,成为知心人,是一位主编崇高的任务。办刊人、编辑人员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技术研究者,仅仅成为科研人员的朋友是不够的。他们在期刊内、编辑部中,要时时关心、研究、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之所以要这样,一是为了服务于科学共同体的宗旨,二是为了服务于研究人员,三是为了淘汰落后的研究。在本专业、本学科的范围内,世界的前沿在哪里,学术的焦点在哪里,难题的关键找到了没有,谁在攻关,不妨讨论讨论,用文字记录下来,提供给大家。而且这往往同时回答了“期刊应该发表什么样的学术论文”这个问题。这种能力也是与一流学术期刊相对应的。在以人为本的方向上做得越来越扎实、全面,办好一个期刊、进而把它办成一流学术期刊的目标就不难实现。

3把学术期刊办成读者看得懂的刊物

查看全文

学术期刊选题策划新思考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学术期刊要在对接“十四五规划”的过程中,通过精心组织选题策划工作,主动设置研究议题,及时刊载有关“十四五规划”的科研成果,切实为“十四五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做好“十四五规划”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

五年规划是国家层面的中长期规划,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当今世界面临单边主义、孤立主义、疫情等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具有的里程碑意义。开展“十四五规划”研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规划。党的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体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和承上启下的特点,“十四五”规划在国家建设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必须深入研究探讨、全面谋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十四五”规划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四五”规划是应对世界时局巨变的规划。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使得百年大变局快速演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良好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强权国家持续对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实施打压和遏制,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强权国家极力推行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使经济全球化受到严重挑战,国际贸易和投资明显萎缩,产业链面临断裂危险,经济脱钩风险加大,世界经济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已经动摇,全球经济面临倒退风险。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正处于深刻调整中,各个领域的博弈已经漫延到全球。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创,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指标都出现明显下滑,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好转迹象。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面临着全新的战略机遇和挑战,我们党和政府充分发挥政权优势、制度优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迅速遏制疫情,实现了经济正增长,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强劲韧性。“十四五”期间,特别是明年仍处于疫情的冲击下,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是我国工作的重心,“十四五规划”也要解决我国经济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确保经济能迅速从疫情冲击中走出来。

二、学术期刊要担负起“十四五规划”理论研究的重要职责

学术期刊是传播文化和知识的载体,也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窗口。在当前特殊历史时期,学术期刊要成为推进“十四五规划”谋划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途径,切实担负起“十四五规划”研究探讨交流的重要职责。(一)为“十四五”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我们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国家发展规划建设,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前期,先后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对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在党的五中全会上,作了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强调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学术期刊在“十四五规划”建设中,要积极主动参与,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为我国经济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成果。要针对“十四五"期间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选题策划,主动设置相关研究议题,为“十四五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促进“十四五规划”的学术研究、交流和传播。(二)促进国家发展规划研究体系建设和创新发展。目前,在国内研究国家发展规划的专家学者也很多,还没有形成系统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的桥梁和纽带,可以深入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力量进行专题研究。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对国家发展规划的选题策划,有针对性地针对国家发展重大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形成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有效促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建设。(三)提升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目前,我国共有学术期刊6000余种,学术期刊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过围绕“十四五规划”精心做好选题策划,可以有效提升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围绕“十四五规划”开展选题策划,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结合实际开展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推动学术创新,努力在国家发展规划研究方面形成创新型成果,二是扩大学术期刊影响力。通过围绕“十四五规划”开展选题策划,主动设置具有重大学术影响的标识性概念,推进相关领域的学术进步,在理论上实现新突破,切实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能极大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三是形成学术特色和优势。我国学术期刊众多,都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围绕“十四五规划”开展选题策划,能有效做到错位发展,在特定领域形成特点和优势。

三、围绕“十四五规划”开展选题策划的主要思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