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学术期刊出版流程分析

时间:2022-09-16 10:35:53

导语:医学学术期刊出版流程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医学学术期刊出版流程分析

互联网给传统期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同时也给期刊带来了挑战与机遇[1]。医学学术期刊在这场变革中,不断寻求适应转型发展的出版模式,与此同时,出版流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寻求最优质的、最适合的出版流程,优化现有的流程是当前医学学术期刊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新时代下出版流程的变化情况,以及医学学术期刊优化现有出版流程的具体措施。

1互联网背景下出版流程的变化

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排版、校对,俗称编辑“六艺”,是传统的期刊编辑出版流程。现代期刊还将审稿这一环节列入了出版流程。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医学学术期刊的选题、组稿、审稿环节发生了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各种办公软件的使用,原有的加工、排版、校对等环节也同样发生了变化。

1.1选题、组稿环节

受医学科研人员评职晋级的影响,医学学术期刊稿源相对充足,因此大多期刊会在作者自投稿中根据期刊需要优中选优,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发表高质量的文章才是期刊立足的根本。因此,各个期刊出版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走出”编辑部,抓住当前医学前沿热点,寻求、探索新颖的选题,并依据选题进行组稿,从而进一步提高文章的学术质量。而在互联网时代,期刊可以依托大数据寻找科研学者[2],针对性地向其约稿。

1.2审稿环节

互联网带给人们太多的便利,期刊为了提升自身的曝光度,除了通过传统的线下宣传外,还可通过打造包含所有与期刊相关信息的官方网站。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作者,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同时提高编辑的审稿效率、缩短审稿周期,期刊的官方网站还设立了投审稿通道,作者通过网络在线投稿,编辑通过在线审稿完成初审、复审、终审。稿件从投稿到审稿较传统纸质投稿的周期缩短了几倍。

1.3编辑加工、排版、校对环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人工智能系统的运用[3],加工、排版、校对界线越来越模糊,如黑马校对、方正审校、机器人校对等,均可在编辑加工环节即可完成机器校对,并且方正系统甚至可以直接完成排版环节。传统的编辑加工是在纸质稿件上完成,而计算机普及后,编辑将加工工作移到了计算机,甚至iPad上完成,基于各种软件和手写笔的无纸化编校[4-5],使编辑的工作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人机结合的方式也将编校差错相对降低了一些;同时,出版的周期也相对有所缩短。

2现有出版流程的优化措施

传统期刊的出版流程包括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排版、校对,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编辑部的投稿、审稿、加工、排版、校对流程均发生了改变。加之,在当前期刊加速发展的今天,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的建立已是刻不容缓,对于身兼网上审稿、稿件加工及校对等多项任务的编辑来说,既要保证期刊的编校质量、学术质量、印刷质量,还要“走出去”面向市场进行创新工作。如何平衡三者的工作重心,保证期刊质量的同时完成创新工作,这除了提高编辑自身的基本技能、职业素质外,更需要一个合理、规范的出版流程。出版流程的规范化、系统化是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和保证期刊质量的有力保障[6],而根据实际工作特点及工作量,适度优化流程将更有利于编辑合理分配和高效完成各项工作。流程优化的目标是尽快定稿,提高效率(减少重复劳动、能利用碎片化时间、减少冗余的交流时间)、保证稿件质量,并尽量给相关人员愉快的柔性工作环境(能自由决定做什么、什么时候做)。

2.1选题、组稿环节的优化

每个期刊编辑部的人员有限,编辑的专业背景有所不同,对于医学前沿热点或许掌握得不够精、准、快,所以,若想在这一环节提高效率、缩短周期,除了简单地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外,还可以引进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系统自动筛选符合期刊的医学前沿热点及相应的科研学者,获取其联系方式后,针对性撰写约稿函。人工智能不仅能够精、准、快地完成前沿热点的搜索,甚至还可以将该领域的热点整理出一篇小综述,以供编辑阅读[7]。

2.2网上投审稿环节的优化

大多编辑部的网上审稿流程环节为初审、专审、终审3个环节,而网上投审稿环节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人员配比和时间设置。每本期刊的来稿量不同,期刊运营的主旨方向不同,对网上投审稿环节的人员配比和时间自然不可能相同,但大体的原则却是相通的。初审、专审、终审3个环节的总周期不超过3个月[8],每个环节有固定的审理内容。2.2.1初审初审的时间应该设置在1周之内,因为初审主要审的应是稿件是否符合办刊宗旨、写作是否规范(不包括格式体例,文字内容逻辑不规范或存在问题),运用学术不端检测文字重复率。每篇文章的受理时间会相对短些,且在初审环节的功能上添加“审稿提醒功能”,保证审稿信息能及时反馈给编辑。这样不仅缩短了初审时间,而且可以使有潜在发表价值的文章第一时间送到专审,吸引作者投稿,让更多的作者愿意把有价值的文章发表在国内杂志。2.2.2专审专审又可称为外审,是由外审专家完成,那么编辑部需提供给专家审稿标准(特别说明侧重对学术质量的审查,无需审格式)及要求。关于外审专家,可建立同行评议平台,首先把自己期刊的外审专家建立一个库,再与其他期刊进行合作,形成小范围的同行评议平台,增加外审专家数,扩大外审的专业,使稿件以更快、更准确地让对口专业的专家完成专审。这一环节的实施不仅仅是专家数、专家分布的审稿专业达到期刊所需就可以的,还需要提高对专家的服务、监督,让专家将期刊审稿视为自己的神圣事业,使其对期刊有一定的归属感,积极主动地完成专审工作[9]。专审的时间可根据专家审稿数进行设置,每位专家每2周审1篇文章是比较合理的。2.2.3终审终审应该是主编结合专审意见,根据期刊的整体来稿情况、栏目设置、栏目稿件数的分配等对稿件做出最终审理。在每个网上审稿环节都存在作者返修环节,而初审返修时若不是原则性的、非常混乱的格式问题,建议可连同专审意见一同返修,并在功能上添加“跟踪修改提醒功能”,保证修改信息能及时反馈给作者,缩短返修的周期,减少返修次数,提高作者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了因返修次数过多造成的稿源流失;同时还可降低编辑重复劳动,减轻投审稿系统的缓存负累。

2.3线下出刊环节

本文将编辑加工、校对、排版、付印、审读等不在网上审稿环节内的其他环节统称为线下出刊环节。由于受人员配比、运营方向的影响,每个期刊出版单位在此部分的环节均有所不同,故此部分以《现代医药卫生》的出刊环节为例,对每个环节提出优化措施,期望能够为同行提供参考。2.3.1原出版流程原出版流程如图1所示。与原流程相比的区别在于:(1)在网上审稿系统中增加网上编辑加工环节,原流程中作者需要在系统中下载当期文章及目录后再进行编辑加工,但若责任编辑直接在网上对排期后的稿件进行编辑加工,且编辑加工的次数不限,那么,既可减少下载原稿件的环节,又可直接在系统中保存稿件的所有修改信息,并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还可增加作者自校环节,对编辑修改的内容进行确认。(2)将1校和通校合并在1份稿件中完成,可减少照排修改次数,降低因照排遗漏而造成的重复劳动,同时还可以由通校发现上一次校对的不足或错误并加以修正,同时,方便编辑在工作中吸取别人的校对经验和知识,总结校对不统一问题。(3)在付印前给作者发送最终PDF(文章及目录),保证作者对之前所有修改的内容得以确认,避免了出刊后的差错及作者纠纷。若网上编辑加工无法实现,可在原流程中的“改电子稿”环节添加作者自校,其他环节同上。2.3.3每一环节的具体操作(1)按照新流程进行,大概每期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具体时间安排见表1。(2)内容安排:考虑到面对纸稿时容易按照从上到下的次序编校,从而把不同层次的内容糅合在一起解决。这就增加了编校差错及重复劳动,因此,应对每个环节分层次、分主次进行操作,具体见表2。

3小结

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医学学术期刊若想高质量发展,除追求稿件的内容外,还应注意期刊的编校质量、印刷质量;同时,还需兼顾编辑的发展方向、工作效率。因此,寻求最佳的、最适合的出版流程是期刊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的流程优化措施可进一步缩短出版总周期;分层次完成校对降低了编辑的重复劳动,有利于编校质量的提高;增加作者自校和送厂付印前的校对,可增强作者对文章的责任意识,一定程度上减少作者纠纷。但在优化流程的基础上,编辑应不断提高自身编辑业务水平,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工作计划和模板,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是每个期刊出版单位的运营模式不同,此套出版流程暂时未见应用在其他期刊上的效果,但仍期望能对同行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