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思政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5-26 14:51:24

医学思政教育

医学思政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医学生;思政教育;医患纠纷

众所周知,医生和患者本是同一战壕的盟友,其共同的目标是战胜疾病,恢复身体健康。近年来医患纠纷日益增多,医患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现有的长期存在而又难以化解的重要社会矛盾之一。医学生作为医生的储备力量,如何在当前的医患关系大背景下,具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生开展防范医患纠纷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以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医学生为目标,从预防医患纠纷角度来阐述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论述:1)医患纠纷的现状及社会危害;2)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3)医患纠纷对医学生就业择业观影响;4)医学生思政教育对预防医患纠纷的重要性;5)结合所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具体措施。

1我国医患纠纷的现状及社会危害

查阅相关数据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医患信任关系正在持续地走下坡路,不断恶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医患纠纷和医闹暴力伤医事件频频发生据统计,2010年,全国发生“医闹”事件共17243起,比上年增加7000多人,同比增长41%。同年,中国医院协会开展了“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医务人员遭受谩骂、殴打、恶性伤医事件的比例是:2008年为47.7%,2012年上升了16个百分比,上升到了63.7%,2015[1]。1.2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的比例不断减少对比2008年、2013年、2017年国家关于卫生服务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满意的比例分别为91%、85.2%、75.5%,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7%、2.6%、7.3%[2],短短的9年时间,不满意的百分比上升了将近6个百分点。

2医患纠纷的原因

排除医疗技术层面的原因,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医患缺乏有效的沟通,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2)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原因。目前我国的很多医学院校在开设医学课程时未把相关医患纠纷的法律知识囊括在内,医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教育,导致参加工作后法律意识淡薄。

3医患纠纷对在校医学生就业的择业观影响

以我校推拿专业学生为例,学生来自于中职推拿院校或是高中,学生选择我们这所高职院校主要希望在原有推拿专业的基础上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在众说纷纭的医患关系大环境下,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到医学生对学医的兴趣。

4高职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据调查,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人文社科课程设置比较贫乏,这些课程的开设也是一些政治理论课,学生只是关心专业课的学习,缺乏对医务人员、患者现实问题、医患信任与纠纷等现实问题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识,学生对于医患纠纷出现后的相关法律问题还是一片空白。

5医学生思政教育对预防医患纠纷的重要性

针对以上高职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从预防医患纠纷的角度来加强医学生职业人文精神培养是非常必要的。5.1充分体现了医学的精髓、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精神。“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一名以后从事医疗行业的人员来说,希波克拉底誓言是我们毕生的追求,既要有高超的医术,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医者仁心的人文精神培养。5.2有助于提高医学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许多用人单位对于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非常看重,将医学职业人文精神融入到医学课程的授课,从教学目标、方法着眼于医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求,紧紧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化教学改革,不仅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岗位适应力[3]。

6结合所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具体措施

(1)拓宽医学人文教育的形式,运用PBL、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元的教学形式,模拟“病人与医生”的课堂情境教学法。以医学生今后在临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主线,以案例为基础,采用大班授课、讨论课、辩论赛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实施[5-6]。联系医学生见习、实习时所接触的典型实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典型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等不同角度去解决医疗问题[5-8]。在诊疗过程中强化医学生“以人为本”的观念,将人文关怀、职业操守等融入医学专业课教学,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医学专业学习的过程更具有人性化、道德化的特点,具有很好的教育效果。(2)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强化人文精神教育。在讲授基础课程时,可以运用医德典范的医学家比如孙思邈、李时珍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进入医学的神圣殿堂,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并使之内化,形成高尚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至爱至深的大医精诚的品格,培养医学生在实践中的共情能力,增强职场的胜任力。(3)加强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医学生多读人文艺术类书籍,感受医学这个白色巨塔的魅力,点燃医学生从医的热情与信念[3]。(4)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医患纠纷处理的法律程序以及双方的举证责任,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医学生从步入医学殿堂的第一天起,医学梦便应成为其终身追求。党的中提出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需要贯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人民满意的医生,让学生们在实现医学梦的过程中助力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9):66-68.

[2]刘丽平.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反馈与反思[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243-245.

[3]黄一瑜.回归经典阅读推进医学人文教育[J].人民论坛,2015(32):136-137.

[4]胡正娟,孙莹炜,焦光源,等.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3):300-303.

[5]陶学梅,朱京慈.MOOC时代医学课程PBL实施路径探新[J].重庆医学,2017,46(4):559-561.

医学思政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医学院校;思政教育;

一般性方法随着近年来医患纠纷的凸显,越来越多的关注投射在了高等医学院校,学界关于如何在医学院校中教育引导学生的研讨会也是非常多。关于如何在医学院校中开展思想政治与的一般性方法,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职业倦怠,是个人在工作的压力下,所表现出来的身心疲劳的状态。

一、建立一支高效、负责的思政教师队伍

在医学院校中,由于专业化的缘故,思政教育相对来说处于副科的地位,因此更加需要一支高效、负责的思政教师队伍。1、基层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入新时期以来,国家、社会对高校辅导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家对于大学生的引导教育,基本上都要以辅导员为抓手,通过辅导员辐射广大学生,因此,一线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医学类院校的专业性比较强,录取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理科生,对于文科类思政教育的了解普遍比较缺乏,这种情况的存在对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开展有着巨大的阻力。所以,医学类院校应该特别重视学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选拔一批认真负责且具备一定思政类知识的老师进入辅导员队伍,以便于从根本上加强自身的思政教育力度。2、思政专业课教师队伍培养在部分高校中,对于思政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管理理念上仍然存在着主课、副课的认知。为此,应该首先在观念上抛除这种想法,本着教书育人的目的,将思政教育同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去教育引导学生。此外,学校管理层还需要加大对校外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引进力度,同时注重对校内的老师进行培训、提高,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学校思政专业教师队伍的素养。

二、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思政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有待于相关制度的完善。1、合理安排思政课在教学工作中的比重。为了保证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一定的教学时间是必要前提,现今思政类的课程在整个教学工作的比重还有待提升。鉴于近些年来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定为学校的首要任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轻视其他课程。因此,为了杜绝这样情况的发生,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相关制度,对思政课的授课时间、内容、要求等方面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2、制定合理的教师引进与培养制度。教师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优秀的人才,很难想象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既定任务。因此,各高校还需要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的相关制度,做到有理可依。一方面,高校需要不断地引进新教师,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加大对本校教师的培养力度,坚持以两个方面为抓手,避免单脚走路。关于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建立完善合理的制度,使之成为学校日常管理制度的一部分。3、建立并完善透明、公正的晋升制度。对于高校中的任职教师来说,职称的晋升对于教师们的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留住学校发展所需的人才,一个透明、公正的晋升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学校不能保证晋升制度的公平性,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教师们的积极性,进而造成人才的流失,并最终对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三、转变工作思路,丰富教育形式

关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并没有绝对的“典型”套路,在如今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改变自己的思维观念,通过多样、丰富的形式去开展思政教育,而不能被旧观念所束缚。1、转变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路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人,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时代、家庭背景、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一年的大学生们都会有着不同的特点。在面对这些“不一样”的大学生时,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要随时随地地跟进社会的发展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掌握不同时期下的社会热点,研究所要教育的学生,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去积极引导教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2、丰富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他们日后走进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在坚持这个最终目的的基础上,开展教育工作的方式可以更加的多样化。现如今,不少高校已经在如何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丰富完善原有的教育工作体系方面做出研究和探索,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在结合自身成长经历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引导教育学生,从反馈回来的结果看,无论是效果、效能、效率等方面,都相较原先的教育工作方式为优。因此,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我们应该积极转变思路方法,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更加多样、活跃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3、加大对思政教育工作效果的反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中,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这个方法引入到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反馈中,就是要特别注意教育受众的接受程度,采用新的教育工作方式,效果怎么样,是否能够达到原先的授课期许,能否完成原先设定的教育目标,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对学生的事后接受程度为依据。如果学生们反响热烈,授课老师较好地完成了任务,达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那么这种新的教育方式就可以尝试在更多的地方推广;如果在事后的反馈调查中,学生们反映一般,甚至会产生负面的效果,那么类似的新的尝试就必须暂时搁置,对其进行新的研究和思考,并在慎重论证结果后,再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作者:王改芳 苏会港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洪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国家行政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医学思政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思政教育生理学医学教育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此背景下,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挖掘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的关联性和结合点,并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是当前高校推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式。

1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课堂的必要性

1.1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教书育人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强调教师既要传授知识,也需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其中心环节是立德树人[2]。大学老师教学过程中把教书育人的目标与专业课有机融合,发掘和提炼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元素,实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全方位、全过程、全课程立体化育人是大学教师更高的责任[3]。教育部2015年颁布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明确指出:“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

1.2大学阶段是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关键时期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当前大学生处于这个思想观念多元化的时代,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尚未成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心理尚不成熟。由于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相对比高中开放的多,他们会通过网络等渠道接触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人生百态。同时,他们又相对缺乏对事物美丑、善恶、是非的甄别能力,因此需要在学生各类课程内外开展思政教育加以正确引导,全程全方位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三观。此外医学生课业繁重,知识结构较枯燥,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错误的价值导向。因此,在生理学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践行立德树人的目的。

1.3医护人员健全的职业道德观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医学生的培养不同于其他专业人才培养,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除需要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外,还必须具备科学严谨、认真细致、敬畏生命和珍爱生命的工作态度,以及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医德品质[4]。因此,对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具有与专业知识教育同样的重要性,甚至更为重要。教师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将医学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堂,培养具有的精湛技艺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从而满足现代医学模式对医护人员的要求。

2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医学生理学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医学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的生命现象和功能的学科,主要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它以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为基础,同时又是药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和临床各课程的基础,在整个医学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将思政教育融入生理学教学尤为重要。为了做好生理学课堂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从教学大纲修订、教学设计、课件内容制作、教学手段、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和探索。

2.1修订生理学教学大纲

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将思政教育目标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在关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恩及责任感的培养,制定符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的医学生理学教学大纲。

2.2以课程内容为基础,设计思政教育案例

努力挖掘各章内容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以课程内容为基础设计思政教育案例,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和计划,从而使思政教育与具体章节自然结合[5,6]。例如在讲授“血液循环”一章时,可以介绍英国医生哈维发血液循环的艰辛过程,通过讲解来激发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讲授“血液”这一章节的血型与输血时,加入无偿献血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无偿献血不仅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责任;在讲解“呼吸”这一章节时,可以加入2002年非典和2020年肺炎事例,以钟南山、张定宇等为代表的广大医护工作者高举白求恩精神旗帜,无私无畏,坚守在抗疫一线,舍小家为大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他们成为了“最美逆行者”。通过这些榜样的力量,使学生增强职业自信感和职业认同感,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甘于奉献精神。

2.3制作植入了思政教育元素的生理学PPT课件

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可以增加视频资料,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课件对学生更有吸引力,通过思政案例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4在教学过程不同阶段中加入思政教育的元素

课前推送一些学习资料,如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学家传奇、医学史话等,特别是科学家们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典例,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将来能为医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课堂上在多个教学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如针对学生的点名环节,可以从素质教育角度,融入意识观、自由观教育;在小组讨论环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课堂小测验环节融入诚信观教育。课后鼓励学生走进社区、走入基层,学校可以联合实习医院利用暑假开展义诊检查、医疗保健知识宣传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5丰富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实验室教学法”等等[7]。例如在讲授“ABO血型系统”时,采用实验教学法,课前让学生预习有关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以及不同血型抗原、抗体的分布情况,这部分内容简单明了,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很好完成。随后提出问题:如提供抗A抗体和抗B抗体,如何完成血型鉴定?鼓励学生验证自己的实验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推理分析的能力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2.6建立融入了思政教育元素的课程平时成绩考核体系

将学生的言行举止纳入平时成绩考评中,如考勤情况、是否有作业抄袭,互帮互学情况、是否传播负面信息等德育表现均可作为考评内容,促进学生树立积极向上、诚信友善、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2.7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是推动思政教育融入生理学课堂的关键。因此生理学教师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熟悉相关的医学知识、实践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等。同时作为教师,要时刻重视职业道德修养,要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从各方面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使教师真正发挥身正为范,立德树人的作用[8]。通过上述措施,初步构建一个在医学生理学课程中全程、全方位开展思政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

3展望

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9]。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生理学课程,就是为生理学这道“食材”加了“盐”,打破原有学科的思维束缚,将育人理念融入生理学教学中,让学科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同时,课程思政也给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本人要以身作则,具有良好的师德是必备条件。教师要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内涵,使思政内容与生理学知识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构建全过程育人格局,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7.

[2]桑利娥.不忘初心,医德树人”的医学思政课[J].青春岁月,2018(11):216217.

[3]梅强.以点引线以线带面一高校两类全覆盖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9):2022.

[4]李丽鹏,邓弈辉,曾光.关于医学伦理学和培养医学生医学伦理思维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25):232233.

[5]李哲.医学高职院校思政课融人医学专业精神的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4):1819.

[6]叶紫,张宁霞,刘婵娟.生命教育视域下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升策略[J].医学争鸣,2018,9(2):7275.

[7]安毅莉,赵伊昕,张梦华.PBL,LBL及PBL+L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优劣[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2):275277.

[8]尚爻.结合德育教育探索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路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12):15371540.

医学思政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网络时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生作为祖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推动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水平、理想信念,必须始终跟随中国共产党的指引,并形成高尚的医德医风与正确的三观,这些均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密切的关联。对此,探索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路径以提高思政教育效果,非常有必要。相比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而言,网络时代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依托网络技术、网络平台和载体,构建全新的思政教育格局。医学生思政学习时间和空间不会再受到限制,利用网络技术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切实提高思政育人实效性,使得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

一、网络时代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影响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医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为其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其产生深刻影响。许多医学生由于沉迷网络出现失控状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沉溺于网络最终的结果则是网络成员过度运用互联网而导致得心理损害和行为失控。医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课程安排相对较慢,且教学内容十分枯燥,需要医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生物类课程内容较多。大部分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常是在学校接受课程学习后,到医院参与临床实践工作,为日后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实习和实训。因此,如此紧张的教学与课程安排,导致医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自由性,使其成为诸多医学生放松自我、缓解压力的途径,一些具有娱乐性的内容对医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然而对于学业繁重的医学生而言,如果出现网络成瘾的情况,那么其将在网络冲浪中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无法顺利完成学业,同时思想健康亦会受到影响,使其无心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二)影响医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呈飞速发展趋势。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的局限性,高速传播。因此,网络中虽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但同时亦包含良莠不齐的信息,如西方意识形态、庸俗文化内容等,严重影响着医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甚至使其思想道德出现偏移,这对于医学生的长期稳定发展十分不利。虽然近年来,我国着力整治网络环境,加强不良信息的筛选和清除,但由于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仍然有海量的不良信息在网络环境中高速传播。许多医学生在日常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消极文化和信息的影响,使其形成了贪图享乐、逃避现实的思想观念,对自身未来发展缺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道德观念逐渐淡化和薄弱,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二、网络时代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结合网络育人,树立网络教育新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引。在互联网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医学教育事业迎来全新发展机遇,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呈现诸多新的特征。例如,医患关系更加紧张,加剧了医学生德育教育难度以及医学工作的职业特征,要求广大医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素质。面对医学生思政教育的新要求,采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宣传教育很难取得理想成效,所以必须要更新传统教育理念,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理念的基础上,正确解读网络时代,给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树立网络教育新理念。在新型思政教育理念的引导下,逐步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诸多局限,增强思政教育工作、对广大医学生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且网络思政教育无需受到时间和地点的局限。高度契合时展特征和规律,能够有效增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由此可见,转变育人理念是网络时代背景下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举措,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二)发挥网络功能,构建网络教育新阵地。网络时代背景下,充足的网络资源为开展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高效性与自由性,导致诸多西方不良文化涌入我国,严重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在开展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着力将医学生思政教育与人才培育充分结合,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拓宽思政教育网络平台。例如,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打造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的思政网站,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播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弘扬,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党和国家在思政理论方面的新动态,提高信息接收的及时性。与此同时,要加强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如网上党校、网络学习平台、网上论坛等,为医学生提供自由交流与探讨渠道。利用医学生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医学生医德医风的重要性等话题,在学生探讨交流中,深入了解其价值取向与思想动态变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使其真正认可和接收网络思政教育。除此之外,依托网络社交平台,开展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虚拟交流等方式,向教师表达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及时获得有效疏导,发挥网络平台的思政育人功能,促进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三)丰富教育内容,把握网络教育话语权。网络时代背景下,在强化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顺应时展趋势以及对医学生思想道德提出的新要求,不断进行教育内容的更新与调整,为课程教学实施提供有益支持。医学院校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对网络思政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加强相关知识的整合与数字化推进,对网络思政教育规律、特性展开深度研究。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开发具有较强应用性、思想政治性、操作性的德育软件,实现医学生思政教育从扁平化到立体化的转变,进一步丰富网络思政教育内涵。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科学发展观与传统文化内容为指导,培养当代医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因此,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医学院校要在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将其深度融入,保证能够牢牢把握医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四)改进教育方法,拓宽网络教育辐射面。伴随网络时代背景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变,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方法同样需要改革创新。不断优化传统思政育人方式方法,强化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一是在实施思政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丰富多样的信息技术手段[1],将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主题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与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形成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二是校园文化对医学生的影响同样十分深刻,是思政教育的隐性方法。校园是医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宿舍、食堂、图书馆、操场的物质环境,学校校风、制度和文化环境,同样潜移默化影响着医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广播、新媒体等,创设契合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为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助力。三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并将其共享至网络学习平台中,引导医学生开展线上自主学习和探究,总结线上学习的疑问和困惑。在此基础上,通过线下课堂进一步深入讲解,巩固线上自主学习的成效。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思政教育的全方位覆盖,融入医学生的日常生活,提高育人质量。(五)提高综合素质,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网络时代下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其专业知识、价值观念、道德修养、教学水平,均直接影响着医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良好道德修养。作为医学生思政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正确认知网络思政教育中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能够灵活运用多样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顺应网络时代思政教育发展形势。首先,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可以利用网络途径采集专业知识,利用教学之余自我学习和完善,拓宽自身知识维度和视野,实现与医学生无障碍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学会灵活运用多样化的网络教学手段与媒介载体,熟练操作网络客户端,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与日常交流,拓宽思政教育空间。最后,利用网络思政教育把握自身育人主导地位,加强网络语言、社交软件学习,运用微信、QQ等与学生积极沟通交流,这是发现学生思想变化和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加强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并顺应网络时展趋势,及时进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思政教育新阵地,避免医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提高其思想健康水平,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为日后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医学思政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新医科;课程思政;案例库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提升教育质量的政策,包括深化医教协同、双一流建设、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四新学科建设等高等教育战略。新医科是在以“医”为本质核心的基础上,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对传统医科进行全面反思和守正创新,重点是从生物医学科学为支撑的模式,向“医学+X”的交叉学科为支撑的新模式转变。新医科和理、工、文学科深入融合,推动传统医科的培养模式创新、知识更新和学科升级,以培养“医学+X”的解决医学前沿问题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1]。医科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2]。医科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积极挖掘医科专业课、实践课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意识形态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意识、职业道德修养贯穿于医科教育的全过程[3]。传统医科的思政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将救死扶伤和医德医风作为核心内容,没有融入“医学+”的思政元素,已不能适应新医科思政教育的要求。课程思政的主要难点是缺乏专业思政素材以及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4]。挖掘新医科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引入一系列“医学+X”的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典型案例,制作案例库是快速提高思政育人的有效途径[5]。思政案例应具有互动性、启发性[6],建设的思政案例库具有共享共用的特点,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丰富实用的案例和素材资源[7-8]。文章以该院医学类专业思政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为例,讨论对传统医科思政案例的扩增过程。为了适应新医科课程思政教育,文章深入挖掘“医学+X”的思政教育元素,梳理案例库的建设思路和案例纳入原则,展示典型的思政案例,为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专业课思政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1思政案例库的建设过程

1.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服务新医科教育,典型实用,共建共用”为案例库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过程中,采取“多学科协同,顶层设计,师生共建,以评促建”的策略,广泛发动医学、工科和理学等学科的相关专家,根据新医科的本质内涵,提取专业教学中和医学相关的思政元素,做好案例库的顶层设计。从顶层抽取思政元素,编制目录。依据思政元素目录,收集素材编写案例,统一审核后,分类入库。考虑到思政案例的共享性特点,案例库不针对具体的专业课程,即先建设新医科教育思政元素的通用案例库,然后由课程选择案例,构建该课程的思政案例库。

1.2案例纳入原则

在案例库编写进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基本原则是“新医科主题明确,典型实用,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首要原则是符合新医科主题,即“医学+X”的要求,不纳入传统医科的思政案例,以区别于现有的医学思政教育案例。典型实用是指有一定影响、有代表的事例,并且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时效性是指近年来出现的事件。案例包括但不限于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网友观点,形式有文字、图片和视频。对同一思政元素选择数个不等的案例,对相似案例择优纳入,采取以评促建的策略。在案例编制中,应充分注意案例的规范性和系统性:规范性是案例的格式规范,包括背景材料、思政元素解析、专业知识点、思辨过程、思考题、教学方式等主要内容,形式上具有统一的格式;系统性是内容齐全,特别是某些具有争议性的案例,包括正反面观点和历史发展过程,避免案例内容的碎片化,填鸭式的灌输观点,增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思辨和思考题。

1.3案例库组织结构

建设的新医科思政案例库包括社会主义信念和价值观、法律法规、公民道德规范和医师职业素养四个层面,由大到小,依次贯穿了理想信念、法律、道德和职业素养。每个层面分别设置多个子模块,包括“马列哲学”“四个自信”“家国情怀”“文明和谐”“有法可依”“公序良俗”“科学精神”“医学伦理”“仁心仁术”“敬佑生命”“大爱无疆”等。每个模块中包括几个不等的案例,体现了一个主题的思政教育元素。为便于教师使用,以“医学+X”的相关知识点作为关键词,方便检索,例如“图像增强”“基因组学”“特征和指标抽取”“机器学习”“生理信号”“数据准备”“数据偏见”等,每个案例均为具体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模块和关键词,将思政案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快速融合。

1.4构建专业课程的思政案例

思政案例库的建设原则是共建共用,同时服务于多门新医科的专业课程。首先,根据新医科教学需要,围绕培养目标,确定思政教育的主线;第二,根据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由主线确定每门课程思政教育的主题任务;第三,从思政案例库中选择具体的模块,以支持思政教育主题;第四,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用关键词从模块中提取具体案例,构造该门课程的思政教育案例。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主题相互补充,形成新医科思政教育的网络。以“医学图像处理”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医学大数据类的重点课程,是人工智能和医学影像的结合,体现了“医学+人工智能”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鉴于当前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在医科中的重要作用,涉及到学术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多个环节,因此思政元素在案例库的四个层面均有体现。从思政案例库的各模块中,用知识点为关键词,提取思政案例,构建该课程的思政案例库,部分案例设计如表1所示。基于思政案例库,任课教师可快速获取和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相关知识点的思政资源,代入到医学图像主题,构建该课程的思政案例库。

2基于案例库的课程思政实施和效果

2.1促进思政案例库的完善,推动课程思政发展

新医科思政案例是在新医科背景下,从“医学+X”的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编制完成。采取建设和应用齐头并重的原则,边建设边应用,从应用中进行第二次挖掘,获取更多的思政元素和案例。经过连续两年的建设,已经编制了思政案例100余个,形成四个层次,20多个模块。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为医学类专业开设了数据库与医学存储、医学图像处理、计算神经系统基础、医学大数据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实现了“医学+X”的新医科教育模式转换。思政案例库为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提供了资源共享平台,快速推动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在思政案例库的支持下,各门专业课均建立了课程思政案例,教学中新发展的优秀案例又丰富了案例库。

2.2提高了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在思政案例库的启发下,广大专业课教师将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深入融合,提高了思政教学水平。近年来,专业课教师立项各级各类课程思政研究项目10余项,发表思政论文10余篇。响应国家号召,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积极发展课程思政已经成为了广大教师的共识。从专业课学习思政元素,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医科创新人才,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2.3思政教学成果显著改善

长期以来,医学课程思政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课前专业课教师列举思政案例,但和教学内容无密切相关性,被学生当成课前小故事。新医科思政案例库的出现,实现了专业知识点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反映平常的“医学+X”的知识点中,蕴含了深刻的哲学、人生观、家国情怀,反映了科学精神和仁心仁术,对所学的专业更加具有自豪感和使命感。

3结束语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教育的思政元素更加丰富,充分体现了“医学+X”的特点,传统的医学思政教育已不能满足新医科思政教育的要求。文章讨论了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建设的新医科思政案例库,包括建设思想、建设原则、组织结构等关键内容。通过思政案例库,可以快速帮助专业课程建设课程思政资源,推动优秀的思政案例库的共享,可以丰富新医科思政教育的内容,切实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彭树涛.“新医科”的理念与行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145-152.

[2]章小峰,杨永,谢谦,等.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3):1-5.

[3]姜冬乐,郭晓佳.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政类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的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3):30-32.

[4]刘艳艳,代爱英,李琳.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探索[J].山东教育(高教),2020(5):28-30.

[5]吴中华.案例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9):241-242.

[6]郧在廷.基于学科背景的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20(12):85-87.

[7]于力,陈忠道.“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案例设计与实施[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3):33-41.

医学思政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课程思政;医学教育;诊断学

一、认识及重视诊断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

当今的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风云变幻,各种思想价值观念激烈交锋,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正在进行。青少年是祖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力军,高校是防御外来不良思想影响的主战场。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务必在各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武器,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抵制各种腐蚀思潮的侵蚀。课程思政强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2]。医学教育除了需要融入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的培养,还需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弘扬救死扶伤的精神和医学人文能力。诊断学课程是从基础医学跨越到临床医学之间的枢纽课程,在整个医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第一步融入思政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诊断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患者的课程,因此在入门阶段,教师就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形成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为己任的职业自豪感,关爱和尊重患者,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及医患沟通的技巧。将临床技能的培养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当前诊断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诊断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仍存在诸多问题,将对思政教育的开展造成阻碍。

(一)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部分教研室、教师、学生对思政融入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未意识到诊断学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度不高,甚至有人觉得此举措只是增加教师及学生的负担,并不利于专业技能的提升,可有可无,未认识到思政教育对提高诊断学教学水平的重要影响。忽视思政教育的原因主要包括:一些人认为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并不有助于学生专业成绩的提升,甚至认为开展思政教育占用了专业课课时;目前教育的考核标准仍然是以学科专业成绩为主,思政成功与否无关紧要。因此上至教研室、教师,下至学生,都对思政教育重视度不足。以上错误的认识有可能阻碍课程思政的实施,延缓教育改革的发展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把思政教育割裂于医学专业课程外,将两者剥离,忽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难以为社会培养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学人才,更难以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立德树人。

(二)教师队伍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参差不齐

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师更注重的是专业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课程思政”的充分认识层面高低不一,能力也有别,诊断学教师对思政内容的掌握和领悟能力相比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能处于劣势,而且教师队伍中每个人的政治思想修养水平也是高低不等。每年高校教师队伍均有师资培训,但培训内容主要是针对专业课程知识的培训以及教学技能、技巧的提升,但针对提升思政教育的能力培训比较匮乏,缺少全面性、系统化学习机会,导致教师队伍的思政教育水平得不到提升,无法发挥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诊断课程中实施思政难度更大。

(三)用于实施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有限

受目前教学条件的影响,诊断学教研室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场地、教具和教材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校园内缺少思政教育的培训基地,缺少实物性教材和教具,开展的形式大多数限于网络资源,更多的内容还是源于网络上的图片、音像资料等,形式比较单一、枯燥,难以实现场景的再现、增加立体感,缺少共鸣。由于受教学资源和课时限制,要想开展生动、深刻、有趣的思政教育困难重重。由于医学院校的课程任务繁重,课程紧凑,难以安排多余的时间,少有机会组织学生到一些爱国教育基地实践或社团活动。

三、诊断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诊断学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要务

分析问题症结,剖析原因,跨越教育改革道路上的障碍,诊断学课程思政需要不断探索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学的基本要务,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加大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三方面融合的思政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方法。高校应加深全体师生的认识,使其认清思政教育在促进诊断学教学发展的重要性。诊断学思政建设的目的在于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必备内容。培育具有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才,决定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升。高校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教师、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诊断学开展思政教育应引起全校、全院系、全教研室各级机构及职能部门的重视,促进全体教师和学生提升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高校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立德树人,培养高品质、尚德的医学人才。因为医学生职业中更多的是完成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伟大使命,仅仅具有高超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具备仁爱、至诚、求实、至臻的品格方有可能实现大医大德。立德树人是检验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生动融入教学课堂设计

在贯彻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时发现和挖掘思政元素,将其融进诊断学教学课堂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高校应应用各种先进的网络资源(如学习强国App)学习先进的意识形态,贯彻国家政策方针路线,了解时政动态,学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英雄的先进事迹,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式(CBL)教学、问题导向式(BPL)教学、翻转课堂等形式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政内容,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及积极性。教师应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诊断学的教学过程普遍按理论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临床实践三阶段进行,根据每阶段的特点,思政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在理论学习阶段,可以融入古今中外的先进人物事迹或典型案例激励学生。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要发挥思政教育功能,不断挖掘专业课固有的人文宝藏[4]。技能训练阶段,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细致、科学、规范的学习态度,融入科学家孜孜不倦的研究故事,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临床思维。在临床实践阶段,教师应着重培养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素养,操作轻柔,无微不至,保护患者隐私,关心患者,铭记救死扶伤的使命。在诊断学教学中实施思政,还可以培养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这是医学团队进步的必备条件。教师可在课堂外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参加社区义诊,深入社区普及院前急救技能、参与慢性疾病的健康宣教和传染病的科普教育,或者以先锋党员联络学生等形式开展立德树人党建活动,邀请学生共同参与党史教育、廉洁教育等。这样不仅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致,改变传统教学单一、枯燥无趣的局面,而且可在课堂外加深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拓广知识面,有利于全能型人才的培养,也可促进师生联系和同学间的团结互助。在诊断学课程实施思政过程中,教师需重视加强法制观念的培养。法制观念的单薄也是目前医学生的劣势。由于目前课程设置或课时限制,在校医学生缺乏系统的法制教育,尤其是涉及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执业医师法》《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在诊断学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病例融入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普及教育,这也是思政实施的重要内容,可培养依法行医的人才,指引学生遵纪守法,使其将来在工作岗位上不做违反诊疗法规的事情,恪守法律的底线。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医保政策,在案例中加入医保相关的知识元素,也是目前紧跟国家政策的教育体现,避免学生走向职业岗位时由于法制意识淡薄,无意或有意触犯法律法规,做出违法违规行为。

四、诊断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和教学效果比较

诊断学融入思政的实践,将理论学习、情景教学和见习实践等多途径开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通过各种教学形式,不断提升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结合德育教案案例和最新的教学理念及先进的教学技术开展教学改革,把思政教育的各种元素融入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当中。教学设计上,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通过充分挖掘有关的思想政治元素,挖掘及发现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的时代性典型案例和感人事迹,结合诊断学不同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渗透,在课程载体中引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2020年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了钟南山、陈薇院士为榜样的先进事迹以及许多坚守在抗疫前线的平凡人物的事迹,引导医学生明确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局势,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科学防疫和抗疫,面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临危不惧,随机应变。比如在问诊和体格检查部分,教师可结合新冠肺炎患者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医患沟通技巧,提醒学生对患者一视同仁,不歧视传染病患者,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对患者始终保持人文关怀,众志成城,抗击疫情。通过一年的诊断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观察,结合各阶段的专业考核发现,学生不仅在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在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职业素养、人文关怀、患者的满意度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教学实践中反应效果很好。

五、结语

医学思政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医学检验;本科生;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因此,医学检验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既要注重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的医学检验人才,也要注重培养具有高尚医德、具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当前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全员核酸检测的巨大工作量,对于检测能力、技术创新与质量保障是一次大考,对于检验工作人员的意识形态也是一场重大考验,需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我们依托广西某高校本科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契机,以思政教学融入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方法为出发点,对如何构建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思政教学与评价体系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1多层面推进思政教学融入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

(1)在学校或学院管理层面:积极推行思政教学融入专业教学改革,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思政教育的工作方案,从顶层设计做好思政教学课程改革,规划好将思政教学元素逐层、逐级、逐步纳入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中,将思政课程全方位融入教学评价、人才评比、项目立项各环节中,发挥思政教学协同性考量的实施作用。(2)在教研室层面:紧密联系检验专业教师党支部,发挥二者联动效应,积极组织思政教育融入检验专业课的主题活动、培训与学习,多方式结合不断渗透,提升授课教师的政治修养。(3)在教师层面:采取多渠道加强检验专业教师队伍的思政建设,树立以德育人、以德立身的师德师风。如创造条件让教师承担思政改革,形成示范效应和正面影响[1];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程思政相关课题;组织检验专业教师参加校内外专题培训活动,让思政教育走进专业课堂,让理论向实践转变,引导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

2多模式推行思政教学融入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

(1)网课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的资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采取网络教学平台、观看专题讲座、观看医务工作者的采访记录等,不断宣贯医务人员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升华学生对思政的认识。(2)“走出去”模式:组织学生参加弘扬医德医风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3)专业教师因教施教:针对医学检验专业,从专业特色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环节,形成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比如在临床检验仪器学教学过程中,可利用仪器研发背景与历程,找到与思政素材相关的契合点,加强学生对专业创新与良好思政的认识[1];在临床免疫学教学中,可以新冠病毒为例,引出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国家研发疫苗之路、国际紧张形势等,使枯燥的知识内容融入思政教学,产生源动力。通过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思政教学,实现思政教育向专业教育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专业知识的兴趣,还能不断提升思政和专业课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培养高职业素质与良好医德修养的德技并重型人才,切实提升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2]。

3重视思政教学质量双向考核评估

教学质量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一方面,检验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思政教育测试、问卷调查、课堂讨论、课上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思政的效果,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等方面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学院或教研室制定动态化、常态化的检验专业授课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将教师的思政课程渗透实施情况和教学效果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优及绩效中。通过强化思政教学质量的双向评估,改变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思政学习过程的考察,使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双向受益。

4多措并举增强学生思政理论课获得感

医学思政教育范文篇8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现实诉求

曾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里重要的一部分,对高校学生实行思政教育并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职业道德素养,使其达到社会、时代和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5]。“5+3”模式是根据我国国情设立的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5+3”模式下的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型研究生需完成不少于33个月的临床轮转并掌握相关病种知识和基础技能,可用于思政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此外,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主要由导师和辅导员完成,由于导师和辅导员多数为一线工作者,大部分时间专注于医学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学习,对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松散[6];并且,培养基地教学团队更倾向于将教学培养重心放在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这种教育模式具有强烈的职业指向性,很容易导致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淡化和弱化。然而,大多数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的专业型研究生毕业后会走上康复医师的岗位,康复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接触的康复对象主要是病、伤、残的患者,大部分患者的康复周期是漫长的,随着康复进程的推进,很多功能障碍患者会伴随着心理、行为的变化[7],这就对康复医师的沟通技巧和医德风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9]。因此,增强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迎合了和谐医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展的要求。其次,在研究生团体中,部分学生存在价值取向扭曲,对医学职业缺乏认同感[10],对科学研究成果的获取抱有功利化的目的。由此可见,切实解决研究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才能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康复人才。中华传统文化拥有深邃的思政内蕴,其表现为丰富的思政理论知识,其多样的哲学典故可为思政教育提供方法指导,其优秀的个人精神追求和社会观念是思政教育的价值基础和导向[11—12]。人文情怀是思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就蕴涵着许多人文情怀哲理,包括和合精神、仁义礼智信的追求,以及对社会或未来的远大抱负等。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主题与思政教育是高度一致的,将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型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是改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现状的一个有效策略。

2《用典》对传统文化融入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借鉴价值

2.1加强师资队伍和课堂建设

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对传统教育模式实行改革是提高思政课堂质量的必然选择,而加强师资队伍是提高思政课堂教育质量的关键,负责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的教育者需要把传统文化学全和学透,才能真正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通过学习《用典》,领悟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之道,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思政教育素质[13]。如《用典》中引用的“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一系列典故深刻阐述了自我修身重道的重要性。此外,《用典》中汇集的很多名言典故蕴含着创新的治学理念,如《用典》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阐述了传统文化中的革新精神,有助于教师加深对自我更新和课堂创新的理解;“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到要做出适于时代需求的选择和改变,积极推动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质量。

2.2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抗击肺炎疫情的保卫战役里,我们看到了医务工作人员的担当和坚持,正是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初心的坚守,才有了今日的安稳、祥和,这个时代需要有更多这样有本领、有担当的医学人才,而引导新时代康复医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和自身价值观需要正确理念的引导和思政课堂的熏陶。《用典》中的古典诗词蕴含着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精神追求,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如《用典》中记载的“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强调了传统文化中的团结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达了年轻一辈须有理想与抱负,积极担当起社会责任,要有勇于担当、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的医德精神,就如抗击肺炎疫情的一线医务人员,自觉肩负起了为生命保驾护航的神圣使命。

2.3培养中国特色康复医学人才

目前,我国康复医疗行业发展正处在发展阶段,进一步构建中国康复新体系需要新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这就对康复医学时代新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学院校培养更多具备大视野、大格局的康复医学人才。《用典》一书中汇集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将其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教材,有助于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型研究生开拓胸襟和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如《用典》中的“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道出了一种广阔的心志和眼界,同理,即使康复事业的发展面临再多挑战,也要把握大方向抓住主流思想,通过主动学习前沿先进的康复理念来更好地推动国内康复医疗与国际接轨,形成系统的现代康复知识体系。《用典》中的“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传达了“打好根基才能谋得长远发展”的硬道理,换而言之,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是中国医学发展的源头,将中医所特有的辨证诊治理念与现代康复医学结合后形成整体康复和辩证康复,将中医所特有的治疗技术如推拿、针灸、拳操融入现代康复知识构架中,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发展道路。

2.4以《用典》为读本,传统文化融入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实践

2.4.1以《用典》为读本,优化课程体系: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进行校园理论课堂学习期间,将《用典》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必修课堂,同时为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型研究生及其导师设置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并以《用典》为选修课程主要教材,鼓励学员书写《用典》阅读心得,通过集体学习、专题讨论、演讲比赛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育人的作用,这不仅避免了枯燥的知识灌输教育模式,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积极性。此外,于课程结束后设置考核制度,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在研究生进行临床轮转过程中,长期的专业知识学习使临床课堂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可在康复医学学科基地的教学课程中增加思政专题内容,以传统文化为教学主题和以《用典》为教学读本,鼓励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型研究生与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等学科内工作者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这种灵活的穿插式教学更适合正在进行临床轮转的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不仅符合他们“快节奏”的工作和学习规律,也使思政教育形式多样化。2.4.2以《用典》为读本,丰富党团建设活动:党团组织活动是加强党员和团员学生经常性学习的有效方式,通过党团组织活动为载体,通过实践交流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因此,在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团体党日活动中,可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党员交流《用典》读后感,观看中央卫视的《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特别节目;同时,以《用典》为主,设置传统文化知识题库,对所有学生党员进行考核,并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征文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达到以赛促学、以讲促学的目的。此外,以党建引领公益,康复医学专业基地党支部或学生党支部积极带领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学生党员参与公益活动,如以《用典》为读本,开展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公益朗读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熏陶和吸收传统文化。2.4.3以《用典》为读本,开展“云课堂”:在肺炎疫情中,网络教学平台得到加速推广,网络学习模式已经常态化,多媒体上传播的知识具有大阅读量、高关注度、获取便捷等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方便、自由的学习环境,其中,在医学相关的软件上,如微信公众号、丁香园、春雨医生等多媒体平台,有大量医务工作者,在特定的康复专栏里可见活跃的康复医学从业人员。由此,可以网络学习平台为载体,在康复医学相关的多媒体板块上,推广“传统文化”线上主题活动,以《用典》为读本开展线上朗读和讨论,鼓励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型研究生在平台上分享阅读心得,并促进康复医学工作者和其他学科的医学工作者进行交流讨论;同时鼓励导师开展线上思政教育课堂,如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等学习平台上《用典》系列精品课程,为学生解读《用典》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或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开展《用典》直播教学课,提高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的参与度,在课堂中促进学生和老师交流和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及蕴意,以到达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目的。

3小结

医学思政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双高”

一、“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目的

传统的思政教育作为一门专门课程,独立在专业学科之外、自成一体,呈现“个体单干”“一锤子买卖”的态势。导致思政教育“唱独角戏”“孤立无援”,不能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优势;持续影响乏力、教育效果堪忧,不能有效落实和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1]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的创新。把专业学科中思政教育元素提炼出来,融入专业知识学习,将这种隐性教育纳入到思政教育体系中来,达成教育的根本目的。[2]课程思政理念符合综合性的课程观,专业学科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也要教育学生做人做事。从而使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与专业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融合在一起,即思想品德教育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教育融合,把专业学科的学习纳入学校育人课程体系,使育人体系更完善。立足于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理应注重各个学科课程的重要基础地位。首先,要弄清专业学科的特质、运行规律,确定专业目标、理念、内容和方法。其次,专业课程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简约性,因为学时所限,在专业学科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必然有限。因此,专业学科的课程思政就不能只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必须纳入、融入本专业课程体系,这个体系要求对专业课程思政知识高度概括,保证学习者能够接受到最有价值知识的良好教育。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就是“双高”建设,[3]其核心仍然是立德树人。通过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的融合,以促进专业课程优化、教师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管理高效,形成高水平专业课程体系,助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在教育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和策略研究曾智勇1,胡长虎1,曾小青2,范明宽1,杨秋玲1,包莉1塑造是第一位的,力求人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专业课程思政就是要与思政课程同步,将价值观引导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合,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要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效融合,才能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医学教育专业使命

新时代,“健康中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医学教育必然肩负历史使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医学生要求具备较高素质、复合应用能力强,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很好地完成卫生健康工作(如临床诊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这些医学生要学习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并参与实践,要掌握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相关基本公共卫生的知识及处理方法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高深的学问、高明的专业技能,才能担当起实施并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任。所有这些,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必须长期在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逐一融入思政元素,进行隐形思政教育,天长日久,才能成功。

二、“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亟待提高

一是专业课教师在传统思想上更偏重医学知识和技术教学,不太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和政治素养的培养;他们常常兼任临床一线工作,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影响到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提高。二是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之间在思想上、行动上还没有形成合力、同向而行。多数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善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培养,总认为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才需要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负责任,而自己只负责专业教学。因此不同程度忽略或弱化了在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和“仁心仁术争上游”的职业素养比较薄弱,造成学生的“德性”和“才能”脱节,甚至“有才无德”,人才培养的规格品质不能达标。

(二)学生课程思政的学习兴趣需要引导,“三观不正”亟需纠正

高职医学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面向基层培养合格医学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所需。但医学专业课程多、知识量大、学生的学时紧张、学生学习压力大是实际情况。有的学生认为“思政无用”而兴趣不大,平时也忽视思政学习和自身修养提高,无人正确教导,常常“三观不正”。社会上的阴暗面、医患纠纷等不良关系和医疗行业不正之风均影响到学生的心态,使其对临床医学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降低,职业意向不坚定,就业目标不明确。[4]如何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这确实是医学教育亟需解决的大问题。临床实践证实,只有从医学生抓起,提升其素质水平,才能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5]推进医学科学良性发展。

三、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将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相匹配、相融合。既要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优良传统文化,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担当精神,具有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要将所有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目的地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实践中,让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仁心仁术争上游”的理想信念,最终能够成为国家需要、胜任并能开拓创新工作的人才。[6]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和水平,实现实践技能融合

在专业教师中加强课程思政能力培养,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组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等学习、交流、实践。定期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对专业课程知识点及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进行研讨、提炼、建库、应用、反思、提高,统一思政思想,免除分歧和异议,避免重复和随意;抽选骨干专业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新观点、新思路,掌握新方法、新技术,提高见识,交流认识,锻炼能力,推进工作。解决了思想和技术水平问题,才能充分激发专业教师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做出特色的专业课程思政。

(三)打好基础,分门别类共建共享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做好资源融合

不同专业的专兼职教师,对课程思政资源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自然不一样,因此必须在整体上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个人先根据各章节顺序挖掘思政资源,再集中交流,统一整理成思政元素资源库。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要做到每个章节都有思政资源,每个重要知识点都有思政资源融合。各门学科、课程、章节之间的思政元素选取还要避免重复、滥用。开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课外辅导学习资源,按照“大爱无疆——为党工作、为国出力、为人民健康服务;仁心仁术——大医精诚、精益求精;力争上游——追求卓越、不懈探索医学科学高峰”等系列进行整理资料,作为课程思政的补充。

(四)顶层设计,将专业特色课程思政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融合

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要全方位地构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程均围绕专业思政主要目标,整合课程思政资源库的资源,提炼专业层面下各课程的思政主题。公共基础课包含大量的思政课程,公共基础课的思政主题是“端正三观”“四个坚持”“四个自信”,体现价值追求。专业基础课思政主题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体现科学探索精神;专业核心课程思政主题是“大医精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培养职业素养,倡导“工匠精神”“争先创优”;专业拓展课程思政主题是“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体现人文情怀、仁爱之光。

(五)探索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使内容与方式融合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不是“另开炉灶搞单干”,而是将思政元素融合于专业教学中,以不同方式方法呈现,实现“画龙点睛、潜移默化”隐性教育目的。方式多样,内容不同。一般采用课前预习的思政案例导入、课程讲授中融入、课后讨论以及过程性考核融入等方式。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兴趣,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加深对社会主义先进制度的认识,提升对党的伟大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六)构建专业层面的课程思政评价考核体系,使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融合

构建专业层面的课程思政评价考核体系,涉及教师的聘用、考核、晋升、奖惩等,以持续增强全体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考核评价体系包括标准、流程、激励措施等。对教师考核评价时要注重思政案例与专业知识融合适宜的评价标准的科学制定。对学生的评价,根据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掌握甚至应用程度所赋予的不同分值,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思政资源,提升医学职业素养。

四、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的策略

(一)创新理念,顶层设计,一体化建设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1.组织建设。以临床医学专业教师为主体,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为辅助,以院系各级党组织以及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各部门为保障,以社团活动、研究项目、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等为载体,形成“一个主体、两个辅助、党政保障、多项目载体”的专业层面课程思政建设组织领导和团队。[7]2.制度建设。实行专业负责人承担专业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双岗责任制,领导各专业学科团队建设、负责制订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创新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指导落实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任务;由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牵头,督导各门课程建设团队,本课程全体教师和相关辅助、实验人员参加,承接专业安排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具体落实本课程的思政育人任务。不同层级团队要定期组织开展活动,采用专题培训、交流研讨、外出学习、面对面研讨、网络信息交流等形式,对党和国家思政教育新政策、新要求收集分析,掌握发展新动态,运用课程思政新策略、新技术,提高专业教师育人的自觉性、能动性、有效性。3.示范建设。将课程思政能力培训列入青年教师成长培训必备内容,骨干引领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推行课程思政名师遴选和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尽快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育人能力强的课程思政骨干教师。示范建设一批效果好、特色强的专业思政课程,发挥标杆引领作用。4.载体建设。结合项目载体开展课程思政教研及评价、专门课题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思想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创新专业课程思政模式。

(二)抓住关键,落地落实,系统整体协调团队推进

第一,目的要明确。专业课程思政不是“想不想做”的问题,而是每个老师“必须做并要做好”的事情。专业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明白、理念上更新、行动上迅速。第二,专业课程思政要考虑专业层面。要从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角度统筹考虑,强调目的性、技术技巧性、文化传承等。真正让思政入脑入心,促进学生进步、成人成才。第三,抓住关键,精准楔入。制度建设是关键路径,评价机制是工作支点,教师是主体,资源库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是重要载体,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是重点环节。

(三)加强制度管理,建立与时俱进的评价激励机制,推进建设工程

以组织和制度建设为基础,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团队为主体,以骨干示范建设为引领,以评价机制为支点,齐心协力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工程建设。让教师能教、乐教、润物无声,让学生爱听、受教、终身受益,打造教学相长、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示范性专业课程思政,促进高水平临床医学专业(群)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星,刘瑞婷,卜美玲,等.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84-87.

[2]郑永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11-14.

[3]李菲.新时代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1-4.

[4]王艳,刘琼瑶,周小花,等.临床医学生对医患纠纷的认知情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2):99-100.

[5]吴琳.医学生思政教育中预防医患纠纷职业精神的培养——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医学基础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2019(1):46-47.

[6]滕苏苏.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教师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93-95.

医学思政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医学院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

一、医学院校图书馆在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地位

医学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作为衡量其日后是否能成为合格医护人员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人文素质状况。但是,医学院校的思政教育、人文素质培养水平,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对社会热点问题———“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医学院校为较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了诸多措施,如开展第二课堂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理论、发挥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等。但是,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其思政教育作用却常常被忽视,事实上,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校园文献资源的建设者,也是文化教育的执行者,其在学生思政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二、图书馆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一)教育优势。在我国,一般喜欢使用课堂教育这种直接外显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但效果并不理想,实际上在思政教育中,我们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采用一种间接内化的方式进行,通过一些隐形知识或者是一些人文关怀来实现。相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被动性,学生在图书馆的学习则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是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的过程。若能将思政教育结合其中,更能被学生群体所接受。(二)文献优势。图书馆与其他部门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它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而图书馆中的文献不仅包括专业技能培养的文献资源,还包括对学生思想政治及人文素养有着重要影响的文献资源,学生可以自发的选择阅读,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引发学生的思考,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三)环境优势。由于图书馆特有的文化氛围,在图书馆随处可见名言警句、励志标语,这些以暗寓的方式寓含的文化信息,无时无刻不在丰富着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进行“氛围管理”,图书馆可以通过这些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渗透和熏陶。

三、加强医学院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一)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丰富的思政类文献资源是图书馆进行思政教育的物质保障。因此,如果图书馆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必须加强这种文献资源的建设。在书目采购过程中,医学院校图书馆应从学生专业发展需要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实际出发,合理采购。书目数目信息的来源向多渠道方向发展。除了向专业教师群体采纳意见外,还可向学生群体采纳意见,了解其需求。例如:一般专业教师喜欢推荐马列主义一些高精尖的图书,但是那类图书一般晦涩难懂,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马列理论和政法类的图书的借阅率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思想家、政治家的传记类图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从侧面反映出图书馆采购图书与学生群体读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要求图书馆采购人员在订购图书时,充分考虑该群体的阅读喜好。其次,医学院校图书馆应注意思政文献形式的多样化,除了纸质图书外,还应配备一定的杂志、报刊、非书资料等文献形式,让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了解最新、最前沿的消息,而不是只能通过开放性的网络,对学生的思政认识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二)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建设书香校园。1.开展阅读疗法,关注医学生政治思想动态阅读疗法主要通过专业的阅读推荐来改善阅读者的心理状态,进而调整阅读者的行为习惯,缓解压力。对于医学院校学生而言,阅读疗法极其重要,由于医学院校的特殊性,学生学业负担重,其思想波动常常被忽视。图书馆员通过阅读疗法,了解医学生思想动态,是图书馆对读者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2.立足经典,结合史实,创新阅读推广活动中国特殊的历史与国情决定了中国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所以,高校的思政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这就需要创造性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医学院校图书馆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地过程中,应注意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结合史实,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首先,成立传统文化文献阅览室,向学生提供经典文献阅读书目。其次,围绕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和时政热点,开展主题阅读推广活动。如:利用传统节日的契机,与团委和学生社团多方力量联合,着力开展有着鲜明主题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如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建党纪念日和国庆节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纪念日和节庆日里,举行主题书展、图片展、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走访亲历者以及寻访遗址、遗迹等社会实践活动来缅怀先烈,提升时代责任感。此外,图书馆还可以针对当前时事政治的热点话题组织讲座或者讨论会,让大学生们关注国家大事、世界大事,引导他们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三)加强馆员队伍的思想建设。利用图书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执行者仍然是图书馆馆员,树人先树己,这就对图书馆馆员个人的思想政治、人文素养提出了要求。通过对国内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学科统计,发现大部分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主,图书馆员对学生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加强学习,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这样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了解其内心需求,使思政教育不止浮于表面,真正让学生所接受。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资源的汇集地,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服务,有培养创新团队的基础,借此可以帮助医学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隋桂杰,丘秀.高职院校图书馆嵌入思政教育路径探析[J].兰台世界,2016(02).

[2]龚健.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