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08:22: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

医学计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现代医学诊疗日益科学化、规范化,医用计量器具在诊疗中的地位及重要性也愈益彰显,使得保障医学计量器具量值准确可靠的医学计量工作越来越重要。医学计量的重要性体现为:(1)医学计量是诊疗质量及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现代医学诊疗活动,越来越依赖于医用计量器具,其量值准确可靠与否,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此外,医学计量器具量值不准,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直接导致误诊和漏诊,最终会造成过度治疗或者延误病情的严重后果。据统计,2018年广西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病例有8457例,其中死亡或者严重病例报告占比达42.96%。医学计量是医疗质量的保证,通过计量检定/校准可以发现并纠正医用计量器具存在的问题,避免不准确的医学量值所带来的社会危害,减少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现代医学稳健发展。(2)医学计量可降低社会医疗费用开支。根据广西卫健委统计数据,2017年11月广西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数约达1882万人次,门诊病人次均医疗费用151.28元,出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6458.75元,其中高达30%的医疗费用用于与诊断有关的测量和测试。另外,据估算我国每年由于测量不准确引发误诊漏诊导致的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可见,通过医学计量检定/校准提升医用计量器具的准确度,可减少误诊漏诊现象,进而降低不必要的医药开支。(3)医学计量是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的技术基础。2015年党中央提出了建立推行分级诊疗制度,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这项制度的执行须建立在各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计量器具量值准确一致的基础上。其中,“基层首诊”要求转诊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检查结果互认。但长期以来,医疗机构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情况并不理想,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有的医疗机构的医用计量器具未经计量检定/校准,或者是未建立计量标准、量值溯源体系。要实现医疗机构间检测结果的互认,必须以医学计量为基础,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一、国内外医学计量现状

1.国外医学计量发展现状。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源于医疗器械问题事故开始重视医学计量。美、英等国先后颁布法律对医疗器械实施严格监管,并建立起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医院等医疗机构也逐渐重视医疗设备质量,医学计量作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被纳入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范畴,并建立相关质控标准和规范等。21世纪初,世卫大会及世卫组织审议了《保健质量:患者安全》的报告,并开始大力推进确保患者安全及提高卫生保健质量所必需的计量规范和标准、技术管理以及能力建设。此后,国际上相继成立了检验医学溯源联合委员会、医学计量技术咨询委员会,旨在加强医学检验结果溯源技术及敦促政府重视医用器具质量、关注医疗计量。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医学计量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探索研究医疗设备的检测方法手段和装置,并将医学计量列为重点学科,建立相应的研究实验室/研究院和计量检测机构,开展医学计量技术研究及医学计量检测工作。目前世界各国负责维持和传播国家标准的国家计量学研究院所,如: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日本计量标准中心(NMIJ)、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英国国家物理研究院(NPL)等,都已根据国家的资源和需求开展各具特色的医学计量检测工作和技术研究。同时,医疗设备检测装置生产制造产业应运兴起,依赖于丰富的医疗器械制造经验和技术力量,致力于研发生产医疗设备检测装置及探索研究医疗设备测试方法,为医疗器械制造和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硬件支撑,促进了医学计量的发展和医疗质量的提高。20世纪的新发现和技术进步使得大量医疗设备的发展成为可能,这些设备从根本上改变了医疗保健方式,但在性能、标准、传感器和可靠性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同时也对医学计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求。不同于传统工业计量,医学计量涉及很多不直观的量值测量,如电离辐射、生化分析等,因此很多量值溯源困难,溯源水平不高。医学计量量值溯源及量值传递,一直是医学计量发展的瓶颈,也是各国计量检测机构研究的热点。在过去20年中,电离辐射、生化分析方面的计量没有取得重大进展,归咎于其困难具有根本性。电离辐射计量方面,由于常规很难产生特征良好的电离辐射,且辐射本身不可见,对辐射受照者都没有直接的物理或生物影响,难以量化其伤害性,因此监管机构设定了过多的要求,多为引用“预防原则”保证“安全第一”,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影响了电离辐射计量及溯源水平的发展。电离辐射相关的计量仍需进行大量的研究,才能找到更准确的测量方法,才能保证使用更加安全有效、高效。为提供可追溯的测量标准,NIST和其他国家的国家计量机构共同开发了电离辐射相关量的主要标准。另外,NIST主导的辐射诱导空气电离测量和水量热法研究项目促进了电离辐射初级标准的建立,为组织中剂量分布及参考剂量测定提供了技术方法。生化分析计量方面,由于其测量对象通常存在于复杂的基质中,且很难以分子结构和重量等来明确界定,因此计量标准物质的开发和建立是生化分析量的量值溯源,以及标准化计量的重大科学挑战。血清胆固醇测量标准物质是临床生化的第一个标准物质,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开发,始于1957年,并于1970年才得以实现。此外,大多数国家计量机构面临着计量技术人员不具备足够的医疗和临床专业知识的问题,因此,生化分析计量的量值溯源和计量规范的建立,通常需要计量机构联合专业的医学机构合作完成。2.国内医学计量发展现状。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医学计量起步较晚,是1985年《计量法》和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通过实施后发展起来的。后续通过的配套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明细目录》明确规定了国家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其中与医疗卫生密切相关的工作计量器具占比超过50%。2000年颁布及后续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均明确提及医疗器械应当符合《计量法》的相关规定,需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检验校准以确保其使用质量。《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的颁布,加大了医学器械的监管力度,促进了医学计量依法平稳有序发展。目前,我国各省市医学计量检测工作依法依需有序开展。自2017年停征强制检定收费后,强制检定医用计量器具受检率有所提高,各市级医疗机构医用计量器具强检受检率均达到90%以上,但基层乡镇及社区医院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情况仍不甚理想。同时,基于医疗领域的需求开展部分非强制检定的医用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如放射医疗设备、医用超声设备等的检定。国内计量检测机构按其性质主要可分为三类:政府检测机构、企业内部计量,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其中政府检测机构占主导地位。医学计量等国家强制检定工作主要是由包括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计量技术机构在内的机构承担。政府检测机构的发展多受政府庇护及其行政行为干预,利弊相依,一方面有政府财政支持,底气足,技术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另一方面很多政府计量检测机构受旧机制影响,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都不强,市场开拓能力差等。医院等医疗机构内部自行校准/检定也是医学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补充,竞争力强,特别是近两年来国家相关部门持续大力促进计量检测机构整合及行业发展,原有强制检定工作将逐步向市场开放,第三方计量检测机构市场潜在空间巨大。此外,专业化医学计量检测机构/实验室逐步成立。截至目前,全国有将近40个专业医学计量检测机构,发展各有偏重,如: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主要重点关注有源产品,如心脑电、监护设备,高频、射频设备,体外诊断设备等检测和研究;湖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要关注医用超声波仪器、医用电气设备和体外诊断医疗设备电磁兼容等医疗器械产品检测和研究;辽宁医疗器械检验所主要承检医用X射线的专用仪器、设备及附件等。据统计,我国现行有效的各级技术法规基本覆盖国家强检的所有医用计量器具和部分非强检医疗计量器具,但医用计量器具种类数量杂多,目前仍有很多器具尚未建立相应的计量技术法规。现有计量技术法规难以满足先进医学设备计量检测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在医学计量需求度极高的临床医疗上,计量技术法规覆盖率不高问题尤为突出。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已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较为健全的医学计量检定体系,我国医学计量发展态势总体向好,但与国外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医学计量量值溯源及量值传递体系不健全,计量技术方法、规范及检测标准不全面,专用标准器具不足,医学计量监管不到位,科研力量弱,医学计量专业人才紧缺等。2007年,全国临床医学计量技术委员会成立,旨在推广及促进我国临床测量溯源体系建立,进而提升临床医疗质量。2010年,全国医学计量技术委员会成立,任务是统筹利用全国医学计量资源,加快制定医学计量技术规程和建设医学器械检定平台,推动医学计量工作高质快速发展。总之,医疗设备技术蓬勃发展,医学应用日新月异,医学计量必须立足现状,探讨发展方向及对策,以谋求更充分更健全的发展,进而保障患者安全和促进医疗行业健康发展。

二、广西医学计量现状及不足

目前,广西有计量检测机构157家,其中法定计量检测机构(包括自治区、市、县计量院所)87家,授权计量检测机构70家。广西区内医学计量工作主要由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及各市、县级法定计量院所共同承担,部门授权机构作为强检测试的补充。根据统计数据,2018年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为南宁市250多家医疗机构(含医院、疾控中心、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进行了计量检定/校准服务,占南宁市医疗机构总数的80%左右,为全区450多家医疗机构检定/校准了17500多台(件)医用计量器具,其中免费检定了8400多台(件),免收强制检定费400多万元,服务区域覆盖了南宁市及所辖各县、崇左市及所辖各县,以及除桂林外各市医院的CT、医用直线加速器等大型医用计量器具。其他市级计量检定机构也基本建立了血压计、心脑电图机、医用诊断超声源、医用诊断X射线辐射源等常规医用计量标准。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作为广西最高计量技术机构,承担了全区相当大部分的医学计量量值传递、科学研究、技术规范制定工作,建立和保存有医学相关社会公用计量标准49项,其中强制检定项目38项,占国家强制检定医用计量器具种类的50%。医学计量科研方面也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广西重要技术标准奖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项,编制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四项。近年来,广西医疗计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全国医学计量工作的共性问题。1.医疗机构计量意识淡薄,管理理念和方式落后。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尤其是进口的、大型的、新购置的医疗器械盲目信任,对医用计量器具提供的量值不准导致的危害认识不足,没意识到这些设备的计量性能是否达标关系到它们是否有效发挥作用。其中许多医疗管理人员不熟悉、不重视计量相关法律、法规,将计量检测视为可有可无,将检测费用视为额外负担,重产出、轻安全,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而忽视了医疗质量,偏远基层医疗机构和私营医疗机构的医学计量问题尤为突出。医疗机构对于医疗器械的计量的管理不够重视,管理方式落后。医疗器械从采购开始的各个环节均与计量息息相关,但是很多医疗机构只注重在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的计量,而忽略轻视了医疗器械验收环节、安装环节、检修维护环节及年限报废环节等诸多环节的计量工作。医疗器械计量的管理仍然停留在简单管理层面上,随意性高,医疗机构缺乏专门的计量管理部门,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计量管理仍属少数。2.医用计量器具发展日新月异,数量庞大,计量机构资源及能力不足。一方面,医学计量器具集多学科、多参数于一体,而且近年来由于各种新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具有计量学特性的医疗器械层出不穷,许多医用计量器具的溯源问题仍无法解决。同时,各种体温计、血压计、压力表等常规医疗器械数量庞大,且逐年增多,对计量机构的承检力和承载力都已是极大的考验和挑战。另一方面,停征强制检定收费后,许多医院将以前未备案的器具纷纷申请强检,某些种类甚至出现往年数倍的工作量,在计量技术机构资源配置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凸显了计量标准、技术人员等计量资源的严重不足。强制检定收费停征前,检定收入上缴财政后,当地财政部门予以部分返还,这是很多计量检定机构保障经费的来源。停征收费后,很多当地财政不但不能根据工作量和运行成本的增加追加保障经费,反而不如从前,导致计量检定机构资金缺口增大,影响了强制检定工作的开展。而且,由于计量机构公益属性改革,部分地方收回了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导致非强检的项目也无法收费,经费严重不足导致计量检定机构连维持基本的工作运行都有困难,更保证不了事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经调研,广西有的县法定计量所因无经费保障而无力维系,人员抽调服务中心工作,已处于空挂名无检定的状态。3.计量法律法规滞后,监管体制机制不畅。国家对于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依据《计量法》,对于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依据《条例》。医用计量器具可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值,属于医疗器械中的一类,同时受到《计量法》和《条例》的约束和调整。我国《计量法》自1986年正式实施以来至今已有33年未做重大修订,已经不能很好适应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需要。2000年《条例》首次颁布实施时曾规定:“生产和使用以提供具体量值为目的的医疗器械,应当符合《计量法》的规定”。经过2014年和2017年两次修订后,现行《条例》已经不再强调医用计量器具的特殊性,也不对其生产和使用作符合《计量法》的规定。尽管《条例》只是行政法规,但这一改变实质上已使医用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思路产生了分歧,监管执法产生了困惑。在我国,医疗器械主要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计量器具主要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实践中医用计量器具的界定往往不甚明确,尤其对于医用辐射源、医用激光源、医用超声源(以下简称“医用三源”)是否属于医用计量器具的问题,争议极大。三个部门根据不同法律依据开展执法检查,医疗机构面对多头监管、重复监管无所适从。全国各地都曾有医疗机构甚至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对此提出质疑、反对、抵制。监管体制不顺、职权划分不清导致各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医用计量器具的监管力度不足,医用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也因此陷入尴尬,医疗机构逃避检定现象时有发生。

三、建议及对策措施

查看全文

医疗机构废气产生及处置现状分析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医疗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各类型、各等级医疗机构在数量、规模上都取得巨大发展。考虑医疗废气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污染等特征,结合医疗机构选址主要集中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区域这个特殊现状情况。这使得医疗机构产生的各类废气逐渐成为医疗机构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医疗机构废气污染而言,不仅仅会影响医疗机构自身的医疗水平,同时也会影响医疗机构周边区域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针对这种状况,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强对医疗机构废气污染的防治,如何做好医疗机构废气污染与防护工作,也是检验医疗机构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因素。目前,国内对医疗机构废气的研究不够重视,缺乏医疗机构废气种类和分析的相关资料。因此,加强对医疗机构废气的安全排放处理技术研究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医疗机构;废气;产生及处置

1医疗机构常见的废气污染种类及特性

当前阶段,根据医疗机构运营期情况将废气主要分为两大类别:一类为医疗机构特有的医疗废气,另一类为医疗机构配套设施产生的废气。以下对两类废气的产生及特性进行阐述。(1)医疗机构特有的医疗废气,主要包括手术室及麻醉室产生的废气、医学实验过程产生的废气、中药代煎过程产生的废气、核医学在试剂配制及人体检查阶段产生的废气。此类废气大多含有不同程度的细菌、病毒和有害物质的气溶胶物质,同时含有有机物。不仅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同时也是造成医疗机构内外交叉感染和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2)医疗机构配套设施产生的废气,主要包括燃气锅炉产生的废气、污水处理站收集的臭气、垃圾中转站及危废暂存库收集的臭气、食堂产生的油烟及停车场产生的废气等。各类别废气污染物种类,产生的相关污染因子如表1所示。

2医疗机构常见废气处理方式

医疗机构特有的医疗废气特点是成分杂、浓度高、规模小,同时含有不同程度的细菌、病毒和有害物质的气溶胶物质。医疗机构配套设施产生的废气特点是废气量大、产生不固定。针对不同特点的废气,可采取不同方式的处理方式。各类别废气污染物种类,常见处理方式如表2所示。

查看全文

解剖学在医学影像教学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该次研究选择在该院医学影像科实习的医学生80名,男44名,女36名,年龄18~23岁,年龄平均(20.58±0.87)岁;随机将80名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比较两组医学生一般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施行常规医学带教模式,即一对一带教模式;观察组则采用以局部解剖学知识为目标,结合阶段性实习带教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2.1实习第1周由医学影响科室根据该科临床特点及医生工作特点,制定目标教学计划,筛查带教老师,并由总带教及副手负责评估带教能力。并结合所带学生特点进行相应调整。1.2.2实习第2周带教教师需指导医学生掌握该科技术操作、值班流程及工作,同时督促医学生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健康教育等方面内容,同时针对第1周学习知识进行复习,并针对涉及到的内容结合实际病例进行拓展,打开医学生知识面;带教教师与医学生更加熟悉,加强师生互动与反馈,有助于护生更好掌握此阶段实习目标。1.2.3实习第3周通过连续2周查阅文献,医学生已经对局部解剖知识、医学医学影像学科目前研究进展及新技术有所了解,带教教师针对医学生提出或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总带教针对前2周带教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反馈机制,提出解决方案,控制教学质量;就目前科室内医学生中综合能力较强者进行带教强化,定期检查学习成绩。1.2.4实习第4周带教教师从理论、技术操作方面,以及综合能力方面考核医学生,并对带教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估。1.3观察指标该次研究观察指标包括医学影像临床科室出科理论、技术考核成绩(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成绩越好),综合能力评分(由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人文修养组成,每项满分20分,分数越高,提示能力越强),对带教效果满意度(包括提高学习主动性满意度、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满意度、增强沟通交流水平满意度、医生职业认同感满意度,每项满分10分,≥7分计为满意,统计满意率)。1.4统计方法研究选择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采用百分比(%)及(x±s)分别表示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施行χ2检验以及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学影像临床科室出科理论、技术考核成绩比较观察组医学生医学影像学出科理论考核成绩、技术操作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评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综合能力评分比较观察组综合能力总分(112.65±5.3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5.11±11.85)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带教效果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带教方法提高学习主动性满意度、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满意度、增强沟通交流水平满意度、护理职业认同感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校走向临床岗位的必经阶段,也是医学生培养自身临床思维,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3-4]。在传统带教工作内容主要通过带教教师根据实纲要求向医学生讲解医学影像学方面理论与技术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并主动示范,医学生通过视听途径进行了解并模仿,属于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受到负面影响,导致其职业核心能力、临床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无法更好提高,故需对带教质量进行更新优化[5]。阶段性实习是指将实习工作按照带教大纲分为不同阶段,并按照各阶段特点开展带教工作,促使学生在为期4周的医学影像临床科室实习中,逐步熟悉科室内病房环境、设备设置,加深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的掌握程度,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带教质量与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关系密切。带教教师通过与医学生的沟通交流,帮助其拓展知识面,增加文献阅读量,了解目前医学影像学技术研究进展;由总带教在4周固定时间内组织科室内医学生参加局部解剖及医学影像专科讲座,并利用讲座后10~20min讲解实际案例,以肝癌患者接受CT检查为例,需明确肝癌具体位置、内部组织病变情况,是否出现组织坏死、是否存在出血及脂肪变性情况,病变内部及邻近区域供血情况,邻近区域间隙,大小网膜及肠系膜是否增厚,是否存在脾肿大,淋巴结是否增大,邻近胃肠道是否被侵袭,是否存在腹水等;并耐心解答医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考核阶段,需对医学生进行理论及技术操作、综合能力进行评估,了解医学生专业水平。该次研究中,40名医学生采用以局部解剖学知识为目标,结合阶段性实习带教模式,其出科理论、实践考核成绩、综合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带教效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在明确医学影像学属于交叉学科的前提下,提高对局部解剖学的了解程度,同时按照实纲,结合医学生实际情况,采取阶段性实习方式,其带教效果明显高于传统带教模式。

查看全文

DNA鉴定技术在法医物证检验的应用

摘要:为了进一步优化法医物证检验工作质量与效率,提出合理应用DNA鉴定技术的建议。文章在阐述DNA鉴定技术概念、法医DNA检验原理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探究DNA技术在法医物证检验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多点位DNA指纹技术、VNTR-PCR技术、线粒体DNA分析技术等,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法医物证检验;多点位DNA指纹、VNTR-PCR、线粒体;DNA分析

1865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奠定了DNA鉴定工作的理论基础,而且随着近代人类遗传学不断取得发展进步,陆续为法医物证检验实践活动提供了各种技术方法[1]。DNA鉴定技术将遗传学作为理论基础,将生物检材内的DNA作为目标研究对象,主要协助法医物证检验人员解决个体辨识与亲子鉴定等问题,DNA技术在提升法医物证检验工作效率、结果精确性方面做出很大贡献,表现出较高的应用价值。

一、简述

DNA技术DNA是一种经典的DNA分析双螺旋结构,是现代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发现之一,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也是当下生物学、现代医学领域中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既往已经有很多实验证实,DNA双螺旋结构有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作用,而后有科学家探明了其内包含的信息,可以用其解释人类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在遗传学内,DNA基因发生重新排列、突变会使不同个体的基因存在一定差异。通常而言,案件在发生过程会出现某些生物检材,利用DNA技术检测鉴定这些检材,能够协助工作人员尽早确定案发现场的可疑人员,这表明了DNA鉴定技术用于案件中能发挥较大作用,能为案件侦破提供直接证据[2]。当下,在分析DNA技术的基本概况时,能够探明到System可被用于DNASTR基因座系统内这一事实,PentaE、D18SS1、THOI等均是较常用的基因座。以上这些基因座在同个管子内扩增,各自不仅具备独特的作用,在现实的DNA鉴定中还能将自身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协助警方高效率的处理案件。并且近些年社会中很多普通民事纠纷事件中应用DNA进行鉴定的情况较多,且这一需求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故而提升DNA鉴定技术的精确度与时效性有很大现实意义,研发出很多多基因座的试剂。

二、法医DNA检验的应用原理

查看全文

生物统计学教学创新思考与实践

摘要:针对现有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统计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从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考核内容和方式、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创新的思考与实践,本文总结了这些改革创新的思路和经验。

关键词:生物技术;生物统计学;教学创新

生物统计学是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应用于生物科学,为生物学科提供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和理论。生物统计学是适应生物类科学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无论是传统的生物学科还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时时刻刻都在与数字打交道,所以生物统计学也是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必备的工具。[1]生物统计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或然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自觉地对生物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产生兴趣,从而使或然性思维在工作实践中得以应用。

1当今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统计学教学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

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生物统计学提供了发展机会,同时也给该课程教学提出了改革创新的要求。原有的生物统计学教学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主要体现在:(1)日趋减少的教学时数与日益增大的教学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每一个承担生物统计学教学的老师必须面对的挑战。因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是统计理论的应用,因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统计理论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随着现今统计学基础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的理论与新的统计分析方法不断产生,《生物统计学》的课程内容在近年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多元回归分析、多因素试验、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抽样方法等为代表的知识单元与知识点的增加以及以SAS和SPSS分析软件为代表的新的分析方法的增加,使得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容量被大大地增加了。与此同时,面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包括生物统计学课程在内的各门“经典”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都被大大地压缩了。如何在较少的教学学时内保证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承担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2)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生物技术学科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生物技术专业是近十多年才设立的新专业,顺应专业前沿的迅猛发展,其专业许多课程内容也相应更新较快,对生物统计学的技能掌握和内容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今各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仍然沿用传统生物学、医学、农学所使用的教材,其内容无法充分满足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需要,如现代分子遗传学基因连锁与关联分析,微阵列生物信息学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中差异表达分析、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DNA序列生物信息学的多序列对比,生态学的多元回归等内容,原有生物统计学有关教材根本没有提及或语焉不详,更没有应用实例。(3)教学方式过时,缺乏新意。目前的生物统计学教学,课堂讲授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方式。传统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仅被看作讲授知识的受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过分强调学生的接收知识、死记知识、机械训练;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预设的方向发展,不重视学生或然性思维、统计分析能力、试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学生不敢或不善于向书本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质疑和挑战,不敢或不主动就学生学术研究课题进行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从而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考核内容和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培养。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手段,现在却被视为教学的目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好像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考核内容一成不变、方式缺乏新意和科学性,仍然以名词解释、计算题、问答等有明确答案的机械题目为主,不重视灵活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容易出现知识不理解,死记能过关的结果。考试方式单一,以期末考试为主,不重视形成式成绩的考核,往往出现平时不努力,照样考高分的现象。如此下去,培养出来的学生难免成为“高分低能”。(5)课程设置还有待改进。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生物技术和统计学相结合的应用科学,要注重学科渗透和交叉,从生物技术学科的整体与综合化发展出发,合理构建课程体系。要强调生物统计学基础课程的学习、生物技术学科知识对生物统计学课程内容的影响以及生物统计学知识在生物技术学科其他领域中的广泛运用。目前,各高等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对专业课程较为重视,而对生物统计学或专业课程中统计运用重视不够。生物统计学课时偏少,或者对于作为生物统计学的先修课程数学的教学,少数院校只开设微积分,而不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或者在专业课程中省去与统计学有关的内容,这些做法都是不恰当的。

2生物统计学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查看全文

生物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思考

摘要:针对生物技术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探讨了多种教学模式,包括凝练、调整并优化教学内容,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纳多元化及前沿探索式教授方式、帮助拓展学生课外学习资源及能力等。使生物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生动,成为学生认可与欢迎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关键词:生物技术基础;教学内容;启发式教学;前沿探索

生物技术基础是一门具有基础和通论性质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把握生物技术的全貌和普遍规律性的知识。生物技术基础涉及把握众多知识面,与后续“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微生物学”等课程相互重叠。介绍深刻改变人类医疗卫生,农业、人口、环境和食品状况的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包括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生物信息技术、酶与发酵工程,干细胞组织工程技术、基因组和蛋白质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等尖端技术,此外还引入现代尖端和新兴领域的生物技术应用及引发的变革,并审慎地选择了生物技术争议性领域内容热门话题和实例剖析,引导和激发学生体会学习经典与新潮生物技术的热情。本课程培养目标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以下素质、技能、知识和能力:1.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基本原理;2.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重要技术原理和方法;3.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专业英语与外文阅读。因此如何在有限课时内做到高屋建瓴式讲解,让学生能提纲挈领领悟生物技术核心基础知识点,为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作者大多为生物技术领域教学科研的一线工作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1.教授程度的深浅难以把握准确,需要考量如何与高中知识有机衔接,同时避免与后续专业课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太多重叠;2.由于课程延续传统教学方法,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对最新生物技术前沿的了解不足,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较弱;3.课时数相对偏少,但内容繁多琐碎,需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精简、凝练与优化;4.课堂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科研探索性知识较少、师生交流互动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忽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对生物技术基础知识中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了解度不够;5.课程考核方式过于简单,缺乏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导致学生一切为了考试,学习为了做题,影响了生物技术基础(双语)课程教学效果。基于此,我们通过凝练、调整并优化生物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结合重要知识点的提出、争论、论证、完善历程,引入讨论式教学,启发学生深刻领悟该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此外,作者还采纳多元化教授及前沿探索式的教改思路,创新生物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为生物技术基础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下介绍。

一、凝练、调整并优化教学内容

(一)与高中阶段已有生物知识有机衔接。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一些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生物技术基础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入门课程,如何将中学知识和大学知识有机的衔接起来并循序渐进非常重要。对于学生而言,如细胞结构、核酸结构、遗传定律等基础知识均已非常熟悉,所以在课程中对于这些已经学习过的基础知识不做过细讲解,而仅对某些关键名词(如生物技术的类型、基因和基因组、重组DNA技术、DNA指纹图谱)内涵和外延加以讲述,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课后自学(如微生物产品、生物修复、生物技术监管等),并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及研究进展(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考试题目中适当加入基础知识的考点,以保证学生有较好的自学效果。(二)与大学阶段后续专业课程协调。生物技术基础是一门具有基础和通论性质的课程,它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全貌和获得普遍规律性的知识。生物技术基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与后续授课多门专业课如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等课程相互重叠、渗透、联系。专业基础课涉及面广,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讲解,因而需要根据学科专业的设置、后续专业课程的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浓缩和凝练,聚焦于基础性、通识性知识点的阐释(如PCR基本原理及步骤、基因组基本组分),避免不必要的细节讲解(如PCR具体条件、基因组具体组件和功能)。尽量把详尽的论述留给后续的课程。在确定生物技术基础教学内容时,处理好学科课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将各门课程放在一起全盘考虑,做到既不疏漏关键,也不过分重叠。

二、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

查看全文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癌的关系。方法内镜下胃黏膜活检取材,应用常规固定,石蜡切片HE,HP染色镜检,1例加染PAS及AE1/AE3,CK8,KP-1,LCA,SMA免疫标记,结合临床进行病理学观察。统计学方法:采用医学统计学PEMS软件包进行χ2检验。结果216例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89例,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92例(1例胃腺癌),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后两组均各有4例为活动性胃炎。190例石蜡切片加印片HP染色:中、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胃炎者(P=0.0281),差异有显著性;而临床诊断与活检病理诊断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25);通过特染及酶标确诊胃腺癌合并HP重度感染1例(有便血史2个月患儿)。结论(1)儿童重、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三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281)。而且1例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有胃腺癌患儿为HP重度感染,提示HP感染与胃炎程度及胃腺癌确有关系,但三者确切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2)活检标本石蜡切片HP染色加新鲜胃黏膜印片HP染色将提高HP阳性检出率,本组提高7%。(3)对有便血患儿应警惕胃癌可能,必要时及早胃镜检查加活检以便及时治疗HP感染及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胃癌。

[关键词]儿童;幽门螺杆菌;胃癌

近年来儿童纤维胃镜开展普及,我院216例胃黏膜活检标本中检出胃腺癌1例,且伴重度幽门螺杆菌(HP)感染。成人HP感染与胃癌关系为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但对儿童胃癌与HP感染关系国内鲜有报道,故本文就我院胃黏膜活检分析,以初探儿童HP感染与胃癌关系,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16例胃黏膜标本均系我院消化科纤维胃镜下活检送检标本,男121例,女95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16岁,平均9.6岁,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以8~12岁组共164例为最多(占76%)。表1216例胃镜活检年龄分布(略)

1.2临床表现216例中临床表现为:轻度慢性胃炎174例,上消化道出血17例,十二指肠球炎11例,消化性溃疡12例,便血2例。

查看全文

目标管理在中医护理技术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目标管理在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医院从2019年起应用目标管理法于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和推广管理工作中,2019年为实施后,2018年为实施前,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中医护理操作应用情况与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后医院中医护理操作例数,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目标管理法的应用有效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推广,增加了医院中医护理操作例数和相关经济效益,提高了中医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患者满意度高,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目标管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

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临床护理服务基本技能,是中医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基本手段[1]。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并不普遍,患者对中医护理也缺乏了解,导致中医护理逐渐面临继承和发展困难的危机[2-3]。如何促进中医护理技术推广,提高患者应用率,是目前相关领域专家研究的重要课题[4]。目标管理法是指划定共同目标和对象,朝着相同方向努力的一种管理方法,具有全面、高效等特点,在临床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5]。为明确目标管理法在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和推广中的作用,在2018~2019年开展此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从2019年起应用目标管理法于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和推广管理工作中,2019年为实施后,2018年为实施前,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后男115例,女85例;年龄为28~76岁。实施前男109例,女91例;年龄为27~78岁。实施前后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查看全文

物联网的发展与传感器的运用思考

摘要:在生活节奏快捷以及科技发达的今天,“物联网”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本文阐述了物联网的定义与概念,对物联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并且列举了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各种应用。

关键词:物联网传感器

一、物联网概念与定义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现在对物联网的定义至少有几十种,都是不同领域专家从不同领域定义的,我们取几种有代表性的供大家参考:

1.英语中“物联网”一词:InternetofThings,可译成物的互联网。

查看全文

物联网发展与传感器的运用浅议论文

摘要:在生活节奏快捷以及科技发达的今天,“物联网”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本文阐述了物联网的定义与概念,对物联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并且列举了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各种应用。

关键词:物联网传感器

一、物联网概念与定义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现在对物联网的定义至少有几十种,都是不同领域专家从不同领域定义的,我们取几种有代表性的供大家参考:

1.英语中“物联网”一词:InternetofThings,可译成物的互联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