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的就业前景十篇

时间:2023-09-22 17:59:10

医学影像的就业前景

医学影像的就业前景篇1

【摘 要】 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医学影像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随访,得出目前影像专科生的就业前景良好,就业压力相对较小,为了更好的就业,毕业的影像专科生要看准医院的发展前景及给予你的发展空间,不要盲目的提高自己的就业要求,一味的追求效益及医院规模,更要不断的完善自我,提高业务水平,为更好的就业做好准备。 

【关键词】 就业;发展空间;前景;对策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压力明显加大;我国目前正处在医疗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的前景还不明朗,医疗体制政策还不完善,较多医疗卫生单位严重差人也不愿或不能进人,导致医护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医疗事故频发,同时,部分专业的医学毕业生明显供过于求,导致大多数用人单位纷纷提高进人门槛;在这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我院实习的医学影像专科生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1 就业情况的随访 

        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31 个医学影像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随访研究,其中男生9 人,占35.8%,女生22 人,占64.2%,已工作或已签约县级、区级及市级医院或同等级医院的共19 人,占61.3%,其中女生13 人,男生6 人,县级以下医院7 人,占22.6%,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 人,占16.1%,;其中从事超声工作的14 人,占45.2%,从事放射技术工作的8 人,占25.8%,同时从事放射诊断及技术工作的4 人,占12.9%,均在县级以下医院工作;通过以上调查,得出影像专科生近几年的就业率达到83.9%,加上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 人,就业率达到100%。 

        2 就业前景分析 

        2.1 医学影像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医学影像学科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放射医学、包括传统的x 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②超声医学(us),包括b 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③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pet)和介入核医学。 

        2.2 医疗技术及医疗事业的发展 

        1970 年代,电子计算机x 线断层扫描仪(简称ct)和核磁共振诊断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 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随着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越来越强,能够对大量的来自高度检测仪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迅速成像;20 世纪后期,世界上掀起了以微创手术为主的医疗技术革命,出现了许多以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的介入技术学,通过最新影像诊断技术,可以检测出早期肿瘤和其他许多早期病变,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医生越来越倚重仪器设备的检查,另一方面在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下,各项仪器检查结果成为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有无过错的重要法律依据,此仪器检查使用率必然提高,导致我国医疗卫生单位医学影像科室的迅速扩张,出现医学影像人才短时间内的相对匮乏。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个人医疗服务的投入也不断增大,同时国家也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各地政府纷纷提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如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政府提出在2015 年前重庆区域内三级综合医院将达到30 所,以上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种高端影像设备不断普及到县及县级以下医院,导致目前中国较多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西部医疗卫生单位对影像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增大;在目前这种医疗体制下,医疗卫生单位需要影像专业人才,但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员编制,很多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以招聘影像专科生来解决这种矛盾。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影像专业也越分越细,主要分为影像诊断及影像技术两个专业,目前设有影像技术专业的医学院校相对较少,毕业生也较少,特别在西部省份的毕业生就更少,那么他们的就业情况就相对较好。 

        2.3 医院自身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公立医院都靠自我创收维持发展,床位越多,病人越多,设备越先进,创收就越多。为了保持领先地位,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同级及同区域医院还互相开展“军备竞赛”,不断要在医院规模上压倒对方,同时还在先进仪器设备数量上压倒对方,先进仪器设备中大部分为影像设备;同时,部分区县级医院没有专门的影像技术人员,为了医院的发展,必须新招收专业的影像技术人才;以上几方面也是导致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3 就业对策 

        3.1 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搞好实习的信心。充分估计实习中的困难,并作好应对措施。在医学知识方面,实习生在实习前有必要重温与影像学密切相关的临床知识和基础知识,尽快了解和熟悉所到影像科室的有关医疗制度,为今后圆满实习做好准备。在实习过程中,要善于学习、思考、提问、总结,尽量将所学书本知识与临床实习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有意去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3.2 增强带教老师的责任、着重提高实习生的实践技能 

        影像实习带教中,教师应注重如何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影像检查手段,知道何种疾病应首选何种检查方法,如何识别疾病的基本影像学表现;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反复让学生将学到的影像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临床病例中来,围绕问题、病例进行影像实习带教,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日常的工作、读片和病例讨论,为学生提供参与、相互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同时带教老师要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为同学们讲解更多的典型临床病例,设置更多形式的自我测试、教学考试等形式,多渠道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们学会将人体解剖、病理生理、临床检查资料等与影像学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尽力教会学生如何去书写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影像报告。总之,带教老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 

医学影像的就业前景篇2

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临床桥梁学科,因此我们希望超声诊断学的专业课英语教学主要以实践训练为主,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应用英语的能力。我们采用以中文超声诊断学为基础,英文原版超声诊断学为主要参考,结合当前超声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为超声医学专业英文授课内容,同时侧重于临床实践活动和案例式授课[3]。

二、目前中国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

1.全英语教学

中国不是传统的英语系国家,大部分中国教师还不具备全英语授课带教的能力,对于年纪较大的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尽管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但在全英文教学中却不能完全发挥作用[4]。虽然我校专业课英语教学主要由中青年教师承担,即便如此,首先教师对知识的表达远不如用中文那样准确,对机理的阐述也不如用中文那样清晰,学生的提问也难以得到有针对性地回答。因此教学很难达到准确传授知识、随心所欲地交流思想的境界;更难以像学习基础英语那样生动有趣。而就学生而言,由于目前中国教育对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视,大部分大学生英语水平都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但是在英语听说方面,都不能够达到自如交流的水平,而影像专业术语单词多较长,突然面对大量生僻的专业英语词汇和大量的缩略语,再加上部分词组看似熟悉却猜不出关键含义,学生很容易跟不上教学节奏,从心理上容易产生恐惧和厌恶。常见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沉默寡言,反应平平;更谈不上与教师沟通与交流。所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如对中文那样容易,也就更不容易发现学习中的存在问题和难点,也很难提出有针对性问题。由于语言表达和交流障碍,教师一般借助多媒体和幻灯片教学,或多或少存在照本宣科,教师对课件的依赖性特别大;这些都导致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减少,影响教学效果[5]。尽管学校采取了很多措施,教师英语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在短期内要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2.双语教学

双语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存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6]。“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达到掌握第二语言的目的。著名教育家奥苏伯尔指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竭力设法避免学习者本族语言的中介作用,这既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7]。因而,“双语教学”不是简单的母语加第二语言,而是要从听说读写上培养学生第二语言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用第二语言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用教学语言来促使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8]。在我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教师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讲解,但又不绝对地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还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目前适用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是加强模式和双语协助模式[9]。其中加强模式以英语教学为主,对其中无法表述清楚或难以阐述的部分,再由母语教学来弥补,以防学科自身目标的偏差,对学生来讲,这种模式增加了掌握所学知识的难度。而双语协助模式是指在课堂上较为平衡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该模式有利于学生两套符号的交叉利用。自由切换,但常常导致语言输入有限,影响学生使用任何一种语言进行自如表达。这种模式在我国双语教学中最为常见。当然,实现双语教学还有一些重要问题有待解决。如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师资。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一个瓶颈。但对我校来说这却不是问题。因我校及医院每年都有数批青年骨干赴国外学习和深造,其中大部分人的英语水平都能够胜任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而我院超声科教学师资不仅是多年从事超声诊断学临床工作的高年资医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及专业科教学经验,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在超声诊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显著。若是双语教学经验丰富之后,不仅仅适合对我国学生的教学,同时也可能适用于对留学生的教学[10]。

3.情景教学

医学影像的就业前景篇3

一、引言

“互联网+”的概念最近被广泛地提起,出现了许多“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的叫法,比如“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教育”等,但这种概念并不是简单的概念罗列,而是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等的多种融合,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创建一个新的发展业态。近些年,“互联网+”的概念已逐渐发生了转变,并逐渐影响着多个行业,其代表了社会发展的一种全新形态,即充分利用互联网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以及资源集成方面的优势,并创新社会的各个领域,增强全社会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校+班级+老师”的模式已经是多年不变的固定模式,但是在新的“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下,已经逐渐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原有的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过时。教育领域的许多学者对“互联网+教育”,特别是“互联网+高等教育”做了深入而细致的思考,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互联网+教育”并非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完全颠覆,而是对前者的一种改进和优化。重视“互联网+教育”在教学资源方面的作用,实现教学空间公平的突破和个性化学习,最大化利用互联网优势共享本专业一切可能的资源,最终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实现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目标。[1]

二、目前“互联网+医学教育”的背景下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一)“互联网+医学教育”下的多媒体医学图片库

许多医学类的院校,已经建立了PACS网络多媒体图片库,该图片库具有浏览图像简单、清晰、内容丰富的特点,能够充分显示影视图像的特点以及细节,在学生的阅读感受方面可以极大地进行优化。但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厂商生产研制的PACS只具有访问和阅览的功能,不具有模拟读片、写报告等是临床实际当中需要的功能,对于缺乏医学方面经验的同学,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把握住与临床影像相关的知识和病理,更不能模拟实际工作当中的拟写报告模式。再加上校园网的网速比较慢,学生只能用学校内的局域网进行登录,因此可以使用的数据库就较小,教学的空间扩展能力不够。

(二)数字化的教学平台

数字仿真系统指的是,基于WebService的技术以及D.com3.0的标准,对标准的影像进行传输和处理的技术,通过这样的技术,实现对病例胶片的数字化转换,将无法存储在电脑中的多媒体课件转变成可储存、可导出的教学课件,从而建立起多媒体的教学实验平台。这一平台的建立,具有操作简单、直观、安全可靠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然而,现阶段的大多数平台还停留在点资源共享的阶段,并没有完全实现网络资源的点对点共享。

(三)基于网络形式的交流平台

类似于“影像园”“医学影像论坛”等各具特色的医学教育资源,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获取最新的影像数据,从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打破这种限制后,可以实现教学课堂内容的丰富和无限扩展,使校园学习平台扩张到互联网校外平台。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医学影像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但是这种交流平台也存在着问题,这种方法更适合于具有影像学知识基础的学生或医生使用,而没有经验的医学生很难满足这一平台的硬性要求。而且由于师生之间缺乏面对面交流,学生在学习起来也会举步维艰,平台只分享比较生硬的专业知识,也没有老师出来定期进行及时有效的讲解,所以平台在实践中的效果往往不是十分理想。[2-7]

(四)“互联网+医学教育”高校资源相对保守

目前医学影像学这块,由传统的胶片读片转变为数字读片,可利用迅速发展的网络数字化技术解决片子的储存和传输问题。目前许多医学院校都努力建设本校的影像资料库,甚至每个临床教师都建立自己的典型病例资料库,但没有在校内共享,更没有向外开放或共享,所以我们要建立合理的鼓励和奖励体制,鼓励学校与教师将自身的影像资料库开放。

三、改进“互联网+医学教育”背景下的混合式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对策

(一)“互联网+医学教育”下网络平台的整体教学模块设计

针对应用网络平台的教学模块设计,可以分为五个模块,分别是对课堂内容的录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简化教材手稿、典型病例分析以及互动讨论。这里就这五个方面,分别展开叙述。①对课堂内容的录像,是指将课堂教学时的内容进行视频拍摄,这样将保留下来的视频内容上传平台,可以课下供学生复习和反复浏览;②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包含有大量的图像和动态影像,包括教学过程使用的PPT、视频动画等,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课程的内容,也就是将教师的教材内容全部上传平台;③简化教材手稿的呈现方式是结合教材书籍,通过该专业教研室共同编写,将书本中的内容进行简化以及重点上的突出;④典型病例分析指的是通过具体病例的形式来展示教学过程中的实例,结合书本上的理论教学内容,对各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的病理、影像、图像的特征进行简要而全面的介绍;⑤在互动讨论的环节中,可以建立讨论互动版的特定区域,学生可以以在网上留言的方式,对课程内容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老师看到后进行回答,从而弥补了课上时间不够的缺点。通过改进后这五大模块的共同作用,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从而形成一个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系统。

(二)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基础上建立与探索远程教学的平台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的优势,我们可以试着尝试在教学网络和PACS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远程教学的实践平台。这一远程学习中心的建立,是在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使网络教学在远程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远程教育中,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教学顺序,在教学的初期,可以选择一个简单的病例进行讲授,先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抽象的理论知识,在教学的后期可以逐渐进行复杂病例的教授和研究,使学生加强前后的认知。这一远程教育的最大优点就是不受场地的限制,只要安装一个终端即可实现远程教学,既方便本校师生,又可以让其他院校使用并适合基层医院的培训,是平台的再次升华。

(三)加强新时期下临床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优秀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优秀的老师,医学影像的授课教师队伍应时刻以一名教师的道德修养为出发点,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而且同时也不忘律己。新的信息时代的发展,为了自己的进步同时更是为了自己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能放松新知识的学习。学会接受新知识,进行新的探索,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医学影像实践教学的需要,使自己的教学能力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尤其是影像教师队伍多数为医生兼职教师,忙临床工作和科研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所以专职教学教辅人员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必须注重专职人员的培养和建设,适当鼓励和奖励参与教学任务多的人员。

(四)提高影像学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高超的图像处理和诊疗技术是一名影像医生所必备的素质,也是影像医生的主体素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将常见的多发病、罕见病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并将这一分类的依据、方法以及过程全部教授给学生,让学生也能够了解到老师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思维。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抓好课堂的学习纪律,注意学生的思维倾向,严格按照之前制订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同时,新的时期,学生的思想千奇百怪,老师应该注意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近年来,大部分学生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就业、考研等事情上,导致教学实习难以真正地利用起来,在实践中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考研和找工作上,浪费了宝贵的实习机会。其次,学生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思维方法,并且一定的具有分析能力,根据各个系统的反应和表现,培养学生整体的辩证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培养综合知识结构下严谨的科学思维。[8-10]

(五)建立学科有关院校网络平台圈

积极与其他教学医院和高校等医学影像教学负责人联系,建立网络学习圈,定期交流,通过网络平台解决、回答学生的问题。并争取开展医院影像老师定期与校园学生见面的交流活动,积极引导青年临床教师加入学校青教会组织等交流,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多方面提高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等。

四、展望“互联网+医学教育”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目

医学影像的就业前景篇4

1.1工作人员队伍质量不高现在在基层医院中从事放射科工作的医生大部分为非专业学校毕业,有一部分甚至是退伍军人。低学历是普遍存在现象,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中专学历为主,同时具有放射专业技术资格者更是在少数,这也使得大部分工作人员无法取得编制。影像学的发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医学的方方面面,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影像工作者,我们不单是要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不断努力探索和发展自己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当今世界影像学的发展趋势,并能不断的努力自学,去了解和掌握一些影像学的前沿技术和新的理论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不单是要有广泛的医学知识,更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对工作中所遇到的情况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每一种技术操作不但要做好而且也要做的规范,出现问题要能及时恰当地处理,提高我们放射科的工作质量。

1.2放射设备落后在二级乙等以下医院的放射科中,普遍存在设备陈旧、简陋、档次低下等现象,所摄片的清晰度、对比度、黑化度、灰质度等都比较差,从而导致误诊、漏诊的病例较多;大量胶片的储存需要很大的空间,不便于我们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学习,给病人去不同医院就诊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尤其是基层医院,很少有CT、MRI、DSA等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工作人员所从事的也基本上都是应用常规X线检查,这些问题就表现的更加明显。

1.3放射技术水平与临床工作要求有一定差距区县的乡镇基层工作的放射专业技术人员少,据了解区县的乡镇基层医院放射室以一名放射工作者,又投照,又作诊断报告医师,因为工作的需要而不便于外出进修学习。这样我们的工作人员长期得不到培训和学习,知识老化,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便不能很好地为临床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对物质等个方面的也有了新的要求,然而部分基层医院的经济效益不好,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甚至低于人民平均生活水平,与他们心目中的期望相甚远,因此导致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低下,不能更好的努力学习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也就不能与临床科室配合开展新的技术合作。

1.4部分医院对影像科室发展的重视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起,数字化X线摄影成像系统缔造了X时代的巅峰之作,现代医学影像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医学影像学科室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和推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随着医疗行业数字化进程的不段深入,医疗影像的数字化发展也越来越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2就业前景分析

2.1医学影像学就业范围医学影像学发展迅速,涉及面广,是一门新兴的而又成熟的学科,医学影像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①超声医学,包括胎儿超声、腹部超声、泌尿系统超声、血管超声等;②影像诊断,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计算机断层成像(CT)诊断、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③介入放射学,包括穿刺引流、灌注栓塞、成形术、取出异物;④核医学,包括全身骨成像、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等;⑤影像技术,包括X线检查技术、DSA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等。

2.2医学影像学的发展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为医学影像拉开了序幕,20世纪50~60年代被称为电子时代,影像增强器、超声成像等出现,成就了放射诊断学,20世纪70~80年代被誉为电子计算机时代,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DSA)的发明与应用,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随后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的应用让放射诊断学过渡到了影像诊断学,另外20世纪70年代迅速兴起的介入放射学,取得了令人触目的进展,目前介入放射学以其独特、简易、准确的方法和较好的疗效,成为了一项同内科、外科治疗并行的第三种独特的治疗体系,影像诊断学与介入放射学两大组成部分形成了这门新的临床学科———医学影像学。目前医学影像学仍在不断的发展、成熟与进步中。

2.3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毕业生就业机会大大增多随着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并建立起了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迅猛发展。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患者对于医院医疗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较多的患者会选择相对医疗技术较好的医疗卫生单位,迫使同级同区域的医疗机构竞争加大,医疗机构不得不通过“扩大医院规模”、“增加床位”及“争创三甲医院”等方式来取得优势,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而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的医学影像设备,就成为相对重要的手段,因此,医疗卫生单位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此同时,纵观目前的医疗体制,医疗卫生单位非常需要影像专业人才,但是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员编制,致使很多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通过招聘来解决问题,这就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2.4医学院校影像专业技术学生较少毕业生就业情况较乐观近几年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较多医学院校把重心放到了培养医学影像诊断医师上,而忽视了影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致使影像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然而影像检查技术不断提高,医疗机构对于这部分人才需求相对较大,所以他们的就业情况相对较好。

2.5医疗卫生单位对影像技术专业人员学历要求相对较低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小随着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医疗卫生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单位都需要学历在本科以上的医疗一线人员,但是县及县级以下卫生单位对于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的学历要求并不高,因此医学影像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就业前景相对较好。

3就业策略

3.1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进大学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心,杜绝进入大学就能放松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应提高自己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要善于思考、提问和总结,努力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临床相关知识,尤其是影像学知识,为以后的实习和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3.2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影像专业学生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外,也需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包括外语能力、电脑操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这些素质需要长期积累磨练,为以后应聘增加一定的优势。

3.3把握实习机会提高实践技能进入实习之前,实习生应尽量了解和熟悉自己所到医院及影像科室的相关制度,并复习巩固与所实习内容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影像学知识,为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实习过程中,要提高自己的主动性,多看、多问、多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病例相结合,理论知识指导实习工作,实习工作巩固理论知识。应学习如何运用影像检查方法,知道何种疾病应首选何种检查方法,应熟练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技术,能够生成质量好的影像图像,也要尽力学习如何书写各系统的影像报告,学习如何把影像学资料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分析解决问题。尽量提高巩固自己的知识,累积一定的工作经验。

医学影像的就业前景篇5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先后开启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相继启动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美国的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特点是在技术产业化需求驱动建立起来的具有其自身特性,且反映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前沿特征。各个学校的本科教育课程虽然具有自己的特色,但在课程设置上大致可以分为科学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关注领域课程、设计课程、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其他选修课程等六类。不同学校本科课程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专业选修课程及其他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特点开设一些相应的选修课程,并培养学生在相应方向上的研究探索实践能力。这是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点。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发源于著名工科院校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和力学专业,进而逐渐形成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后来,一些医学院校在医学物理和医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相继开展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于是在我国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两种类型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上述两类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发展模式各具侧重,遵循了共同的学科基础,在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应用层面上有显著特点。相对来说,工科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培养模式注重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功能拓展,医科院校则注重医学与工程结合、工程技术在医学中的综合应用。

1.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思路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种交叉学科,交叉的学科基础及其融合的紧密程度决定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水平,交叉的学科发展推动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并且使得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究领域变得十分广泛,而且处在不断发展之中。

1.1 学科发展轨迹

在中国,基于电子信息工程发展而来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主要包括生物医学仪器、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生物医学信息计算分析、生物医学成像及图像处理分析、生物医学系统建模与仿真、临床治疗与康复的工程优化方法、手术规划图像仿真以及图像导引手术及放疗优化等;有基于力学发展而来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主要包括生物流体力学、生物固体力学、运动生物力学、计算生物力学和微观尺度的细胞生物力学等;基于化学材料工程发展而来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学、组织工程与人工器官、物理因子的生物化学效应等。

1.2 学科发展特点

作为交叉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其发展的关键在于交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构建一种良好的交叉结构,对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样的交叉学科的描述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交叉学科如同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起连接桥梁,如果在河两岸没有坚实的基础,桥是无法建立好的,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样一座建立在两个不同学科之间的桥来说,它的发展要求具有坚实的交叉学科基础和交叉学科紧密融合深度。那么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构建良好的交叉结构,需要选取具有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撑的主干学科进行交叉,凝练学科方向,不能大而全,过于宽泛。

目前,医学仪器和医学成像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应该成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医学仪器和医学成像设备能有力推动医疗产业的发展。医疗仪器和医学成像设备是现代医疗器械产业中的主流产品,在产业发展中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其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经济技术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产业化驱动也是学科发展的一种动力,也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需求和生命科学发展的大趋势,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应大力促进医学仪器和医学成像方法的学科建设,从而提升整个学科的发展水平。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一流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的应用。一流的学术研究不但能提升学科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开拓学科纵深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增强学科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将确保学科建设的发展动力和趋势以及学科发展的活力。

交叉学科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替代性。可替代性程度越高,交叉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就越小。如何减小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可替代性的程度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是需要提升学科的特异性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应用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所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开展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理论应用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所需要解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借助理工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应用理论研究是理论驱动型的学术研究,理论应用研究是应用驱动型的学术研究。理论驱动型和应用驱动型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学术研究的两种主要模式。理工科大学具有良好的理论创新基础和强大的交叉的学科背景,开展理论驱动型研究具有自身优势。医学院校具有丰富的医学资源,面临着大量需要应用理工知识解决的医学问题,开展应用驱动型研究,将很好地实现与医学的应用融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力推进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各自的学术优势将有利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色发展,从而增强其不可替代的程度,实现学科可持续创新发展。

1.3 学科体系

作为一级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包含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且该体系离不开所交叉的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的支撑,此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既要有学科自身的特色,又要具有可持续发展和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这样学科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要面向医疗卫生、生物科学所涉及的重大、重要技术理论问题及基础应用开展学术研究。实现良好的学术研究定位,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2.大数据时代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

守正创新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类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所谓大数据(bigdata),或称海量数据,是指由于数据容量太庞大和数据来源过于复杂,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工具软件对其内容进行获取、管理、存储、检索、共享、传输、挖掘和分析处理的数据集。大数据具有“4V”特征:①数据容量(volume)大;②数据种类(variety)多,常常具有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数据来源;③动态变化快,如各种动态数据,非平稳数据,时效性要求高;④科学价值(value)大,尽管目前利用率低,却常常蕴藏着新知识和重要特征价值或具有重要预测价值。大数据是需要新的分析处理模式才能挖掘分析出其蕴藏的重要特征信息[6。

人体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涌现的生物医学大数据发生源,这种源源不断的生物医学大数据的检测、处理与分析,将给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发展将带动大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生物医学大数据广泛涉及人类医疗卫生健康相关的各个领域:临床医疗、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医药研发、临床工程、心里、行为与情绪、人类遗传学与组学、基因和蛋白质组学、远程医疗、健康网络信息等,可谓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生物医学大数据中蕴藏了种种有科学价值的信息,研究有效的大数据挖掘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对生物医学大数据进行关联和融合计算分析,充分挖掘生物医学大数据中的信息关联和特征关联和数据空间映射关联,既能为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康复提供系统化的全新的认识,有利于深入疾病机理研究分析,开展个性化诊疗。还可以通过整合系统生物学与临床数据,更准确地预测个体患病风险和预后,有针对性地实施预防和治疗。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所面临的生物医学大数据主要包括多模态医学影像数据、多种类医学信号数据以及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的生物信息数据。生物医学大数据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领域内有着广泛深远的应用前景,从三个方面应用将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1)开展多模态影像大数据计算分析。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从早期看得到,到看得清,目前的看得准,未来的趋势是看得早。只有看得准和看得早才有利于临床早期干预,提高治疗预期。医学影像大数据计算分析在影像诊断、手术计划、图像导引、远程医疗和病程跟踪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建立新的医学影像大数据计算分析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挖掘多模态影像数据的特征数据和特征关联,将会提供强有力的影像诊断分析手段,极大地推动影像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2)开展多种类医学信号大数据计算分析。医学信号大多直接产生于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信号,能在不同层面上表达生理和病理相关机制特征。融合多种医学信号的大数据计算分析,能对生理病理过程进行更好更全面的阐释,不仅能深入了解生理病理的状态特征和过程特征,而且能实现个体健康监测和管理。可以很好地开展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推进系统化的医学应用研究。实现强大的多种医学信号数据的特征挖掘及特征关联计算分析。大数据挖掘能够增加准确度和发现弱关联的能力,能更好地认识生理病理现象和本质。

(3)开展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的生物信息大数据计算分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的不断发展涌现了海量的需要计算分析的生物信息数据,已进入计算系统生物学的时代。开展生物信息大数据计算分析,可以拓展组学研究及不同组学间的关联研究。从环境交互、个体生活方式、心里行为等暴露组学,至细胞分子水平上的基因组学、表观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基因蛋白质调控网络,再到人类健康和疾病状态的表型组学等不同层面不同方向上实现大规模的关联计算分析,可以全面阐述生命过程机制,挖掘生命过程特征及关联特征。

3.结论

医学影像的就业前景篇6

关键词:医学信息学 医院信息系统 卫生信息系统 电子病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227-01

医学信息学在我国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想使中国医学信息学与国际接轨,就要加快培养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并加强国际合作以此适应现代化发展,就要重点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建立完善的标准规范。

1 医学信息学研究内容及发展现状

医学信息学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跟着不断发展,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医学信息学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专业机构与相关公司的大量涌现,医疗卫生机构医学信息学的众多研究也与日俱增,并为未来生物医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国医学信息学研究起步晚,至今仅有20多年历史,但在短短的20多年就在医院信息系统,远程医学,医疗保险系统等众多系统中拥有广泛应用,现发展现状如下。

1.1 电子病历

电子病历能够完整记录临床所有事宜,在实现基本临床决策同时也能够减少决策错误的概率。完整的电子病历能够存储并支持多用户查看,保证医疗信息通过网络实现共享与交流,通过凸显信息整合可实现实时医疗监控与药物剂量查询等诸多有利功能。但电子病历的实现是最为困难的,病历数据输入界面较复杂,电子病历缺乏统一标准医学用语,电子病历80%以上文字表达与传统纸张病历并无区别等,都是电子病历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若要实现真正的电子病历,就要更进一步的对医学信息学进行研究[1]。

1.2 医院信息系统

医学信息系统是一种应用于医院信息管理的系统,它的子系统包括医院管理,病案管理、医疗信息统计、医学图像与信号处理、临床信息管理、护理信息系统、专家辅助诊治管理、药品与医疗器械管理、医学信息检索管理、医学信息分析利用、财务及文档管理等几大方面。利用网络建立患者与医生的交流,实现网上咨询,预约、挂号甚至远程诊治等便民服务。但在目前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中,由于远程医疗较为昂贵,所以并没有得到普遍人群的接受。

1.3 医学影像信息学

近几年,医学影像信息得到了支持与发展,现代影响信息学研究重点有图像传递标准、规则及安全,医学术语,信息压缩,图像数据库索引等。医学图像归档及通信系统是医学影像中的重要关键,它融合医学图像获取,处理,分析等众多因素,是应用中的关键工具与手段。但在现如今的研究中面临的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与医疗实践经验都不够全面,导致影像信息的不完整化。

2 医学信息学未来发展前景与对策

医学信息几乎涉及医药卫生的所有领域,它必将成为医疗卫生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借助信息技术中的信息采集,数据编码,数据存储及数据传输,来解决医疗卫生实际问题,从而使医学管理数字化。医学信息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并面临重重挑战,下面我们就医学信息学未来发展前景提出几点相应对策,仅供参考。

2.1 加快专业人才培养

医学信息学研究的脚步较慢,导致医疗卫生机构对医学信息学的价值产生怀疑,从而减少投资力度。医学信息学研究较慢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我国高素质专业研究人才匮乏现象较为严重,岗位人员知识缺乏严重,综合素质差甚至没有责任心,导致医学信息学系统的真正开发与维护都没有实现其真正的意义。由此可见,加快医学信息学专业研究人员是当务之急且迫在眉睫。在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同时,也要加快建立健全医学界的规范教育,改变医学信息学研究目前的用人机制,加强有志综合性人才的培训进修,都能够加快专业人才培养与建设,为我国医学信息学建设提供强大支持。

2.2 建立健全医学信息研究体制

自我国医学信息学创建以来,医学信息研究所与医学图书馆是主要力量,尽管在当时取得了较为重大成就,但其研究的选题多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使得我国医学信息学很难前进甚至原地踏步停滞不前。为了改变现状使医学信息学真正得到发展,可以有选择的建立医学信息学会所,并成立专业小组跟踪医学领域的发展动态,根据发展动态展开相应研究。建立健全研究体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研究对象与重点,提高研究成果,同时也能够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2.3 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

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国际之间的交流,选派专业人才到国外进行学习进修及考察,引进先进观念与科学技术,缩小与国外医学信息学差距并能够避免重复投入[2]。在国内的发展中,加强医学信息技术公司与医院或电子医药信息学会所进行交流合作与联合推广,扩大国内专业研究队伍,开展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信息学的应用研究。国际国内双方进步,才能适应我国医学信息学的发展需要,是解决我国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众多难题的手段。

2.4 结合互联网整合多类资源

不同类型的医学知识应该得到标准规范与整合并实现系统集成映射。整合文献,电子病历数据,图像数据,蛋白数据,基因数据等多种类型资源,利用计算机医学信息学搭建数据库并建立相关链接,加快基础研究并促进成果形成。数据库的搭建,使得各类信息能够有效利用与对比分析,医学文献的深度挖掘分析等能够为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与支持。在互联网下整合各类医学知识资源,能够使医学治疗透明化与公开化,且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医学信息学的健康发展。医学信息学离不开技术,人才及经费等众多因素,因此国家加大对医学信息学研究的投入也是促进我国医学发展的重要关键。

3 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信息学在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推动了我国医学信息学与国际接轨。尽管在目前的医学信息学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但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是必然,对社会的影响也必定是越来越大。我国医学信息学研究起步晚,与其他较为发达的国家存在差距,但只要提高对医学信息学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外好的经验与技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就一定能促进我国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岑绍艳.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华北煤炭学院学报,2013,5(6):803.

医学影像的就业前景篇7

关键词:临床 实训基地 示范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15

北海市卫生学校(原北海市合浦卫生学校)始建于1958年,属卫生行业主管公立中等职业学校,是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广西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学校被自治区卫生厅确认为广西第三批全科医学教育理论教学培训基地,附属医院确认为临床技能培训基地。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附属医院是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作为特色项目重点建设。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既是师生参加社会和技能实践的重要实训基地,也是对应卫生产业的经济实体。多年来,附属医院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服务地方经济作出贡献。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975年开办,具有四十多年办学经验,初期称为放射医士专业,进入新世纪后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经发展成为我校的特色重点专业,2005年被广西自治区教育厅认定为全区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013年我校中等职业教育医学影像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竣工并顺利通过广西自治区教育厅验收。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年招生人数较多(250人/年),在校生规模较大(686人)的专业,培养了广西医学会影像技术委员会主任李文美、副主任钟易等一大批区内该专业杰出学者、专家和技术人才,据统计,全广西大部分医院县市级放射科主任和副主任均为我校该专业毕业生。

北海市卫生学校始终把卫生中等职业教育和医疗服务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基本方略,教产结合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医疗服务质量重要的抓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需要X线机、DR、CT和超声等大型医疗设备作为教学设备,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人员和环境要求高,诊断治疗和技术操作人员准入认证、人员防护、环境防护以及患者防护等都非常严格,如果没有附属医院作为临床实训基地依托,实行教产结合,这些大型医疗设备就单纯作为示教教具,必定造成资源浪费,生均教学设备均费用很高,学校难以维持运转。反之,如果以附属医院作为临床实训基地依托,实行教产结合,学校对附属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医学教育功能和医疗服务功能,一方面开展医学应用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大型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益,降低了教学投入成本,增强了学校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教产结合的收益除满足附属医院的发展外,还投入到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附属医院作为师生参加社会和技能实践的重要实训基地建设,附属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壮大,就能很好地展示学生日后将从事的卫生职业前景,起榜样示范作用[3-4]。

1 建设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实训教学硬件

学校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培训、科研四位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设置有门诊部、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麻醉科、中医科、理疗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业务;医技部门开设药剂科、放射科、CT室、超声诊断科、心电图室、脑电图室、胃镜室、病理科等科室,开设病床数336张。附属医院加强与医学影像技术等办学专业的实训基地相关建设,建好示教室和所有实习生值班室,安装了超声诊断科教学闭路电视录制和转播系统,完善医学影像PACS系统,真实的医疗服务场景和卫生职业服务流程等为师生参加实践训练提供保证。还新建了两个各拥有30台计算机,配备投影设备的医学影像诊断一体化实训室,新建了每个拥有8套先进B超设备、电脑捕获实时图像可大屏幕投影演示的超声诊断实训室,各科室均安装多媒体大屏幕投影并连接校园网,可随时调用包括附属医院实时CT、DR、超声影像等网络资源中心的教学资源上课,这一系列的建设投入有力地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也保证了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

2 改革实训实习课程和创新实训实习管理

以附属医院为依托,学校率先中职学校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等现代先进教学方法,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按“模块化”教学,完善阶段实习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法、重新编写实习生手册,优化和量化阶段2周阶段见习和顶岗实习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法,完善实习管理相关制度教学模式,实施2周阶段见习和顶岗实习。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学校创新教学方法,让部分专业课教学在附属医院实施,通过工学结合,改变原来单纯理论教学后再实验的教学方法,引入“导生制”、“助教”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4-5]。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学校在完善校际共享、校企共享、师生共享、满足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学资源库,构建以岗位能力职业准入和职业发展为目标、以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取得进展。

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产结合,增强教师动手能力、知识传授能力、现场指导能力等,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学校建立附属医院专业人员教学轮岗和兼课机制。制定相关制度激励专业人员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与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和中职教师系列职称,采取双职(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放射科、CT室、超声诊断科和心电图室等业务科室主任)或挂职的措施,培养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教师担任附院科主任和兼职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和医疗服务,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临床经验、优良的教学效果和突出的科研能力获得社会和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教师不仅熟悉操作过程,而且精通原理,并能教会学生;教师不仅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应用于生产,而且将这些知识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师应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很好地顺应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一方面,大大提高教师自身的动手与实践能力、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分析能力、指导实训与现场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大大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同时提高教学效率,探求改革课程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实现培养实用型卫生人才的目标[4-5]。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现拥有具备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又具备卫生专业技术职称的“双师型”教师二十多人,教师实现了从传统经验型教师向现代学者型、反思型、研究型教师转变。。

4 改革学生评价模式

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评价模式较笼统,专业条块分割,无细化和量化标准,难以实现与岗位所需的技能对接。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重新制订实习生出科成绩评定办法和实成绩评定办法,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和评价标准,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综合评价模式。学生要掌握多门知识,还要掌握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和技术。同时,也要掌握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技能、技术,并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因此我们以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为标准,以横向为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强调的是职业岗位、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学校通过对该专业技能操作岗位细分,制定了X线摄影技术、肝胆超声扫描技术、心电图检查技术等专业技能考核评分标准。组织实施专业技能操作考核,通过这些考核,对学生实施客观、标准的量化考核,保证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质量。学校还举办全校医学影像专业技能操作比赛,激励学生参加实训兴趣的积极性。学校还建立以理论考、实验考、实训考、用人单位考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模式[3-6]。

5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具有联系实际、知能并重和启发诱导等特点,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又不乏高深的理论,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3-4]。课程设置为培养目标服务、教学内容为专业服务、理论系统为操作实践服务,突出能力的培养。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通过真实病例、实际工作场景和仪器操作,教学具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能力。为节约教学时间,保证学生充分实践,我校大力推进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贯彻多媒体视图直观教学、多图纵横对比、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精讲多练、调动学生参与等教学原则。学校加大投入,增加了超声诊断学课时和增开心电图诊断学课程。传统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比较笼统,各学科课程条块分割,难以实现以岗位所需的能力对接[3-5]。传统的教学大纲专业课程设置超声诊断仅安排72学时,只能达到让学生了解的水平, 因此要真正达到熟练的层次必须依托附属医院,增加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时,尤其是实训课时,我校实施的教学计划中超声诊断学调整为144学时,理论实践比为1:1。传统的教学大纲中无心电图诊断学教学要求,因为该门技术在基层已经普及应用,我校在选修课程模块中安排114课时[7]。通过教产结合,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贯彻多媒体视图直观教学、多图纵横对比,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从模具、课堂练习转为真实人体操作和实际场景的恐惧心理,而且方便了在校生及早接触社会,贴近岗位。制订完善新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草案),创新教产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医学影像专业新课程表,完成效果评价报告,构建模块化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完善“教产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只要一人当班即可同时兼X线、超声和心电图仪器操作和常见病看图诊断工作,实际操作能力强,深受乡镇医院和社区医院的欢迎,很多在实习阶段学生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工作合同,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当年对口就业率达到了95.4%。[5-7]

随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大量增多,规模扩大,设备更新,大多配备了X线、超声、心电图等辅助诊断设备,基层医学影像专业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加。今后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机遇,产教结合,加大投入,促进作为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的附属医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功能进一步完善,促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我校医学影像专业的办学优势,培养更多胜任基层卫生服务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充分体现卫生职业教育的功能,彰显示范校的特色,造福百姓。

参考文献:

[1]刘伟,曾以初,陈承军等.深化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基层的多能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7):33-34.

[2]刘伟,曾以初,曹俊.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构建和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6):67-68.

[3]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肖智谦,陈碧瑕,邱琼华等.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在中职卫校中推进问题教学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31-33.

[5]肖智谦,陈碧瑕,刘伟等.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卫生职校的应用[J].广西教育,2009,(18):39-41.

[6]肖智谦.教产结合,建设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J].时代教育,2013,(11):112-113.

[7]刘伟,肖智谦,邱琼华.电图诊断视图直观加问题驱动教学法实践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8):76-77.

作者简介:肖智谦(1968-),男,汉族,广西合浦人,医学硕士,临床医学高级讲师,副主任医师,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院长,国家执业医师临床实践技能考试考官,连续从事中职卫校教学二十多年,是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广西北海 536000

林斯文,北海市卫生学校,广西北海 536000

医学影像的就业前景篇8

梦幻太虚,虚得令人遗憾

人生这一百年,风云变幻,会让人经历许多事情。但是,对于永恒的时间来说,一百年的岁月还是太短。在这短短百年里,注定还有好多事情来不及体验,还有好多梦想来不及实现。

比如,我们无法完成太空旅行。太空,那么深隧,那么遥远,就算拥有一个“百年人生”,也完不成“宏大”的空间旅行任务。

再比如,我们注定无法与恐龙亲密接触。恐龙时代,已经成为历史,那是“从前”,时间向后走,我们活百年,结果却是与恐龙相距的时间越来越远。因为,我们不能回到过去,所以就算活百年,也无法与恐龙面对面的接触。

孙悟空,虽然是《西游记》里虚拟的一只猴子,但这只虚拟的猴子有不畏强权的反抗精神,有“七十二变”等超级武功,太让人崇拜了。想与你的英雄偶像孙悟空一起大闹天宫吗?想是想,但这“痴心妄想”是无法变成现实的。

总之,人生多遗憾。因为好多“梦想”无法实现……

化虚为实,新科技来了

科技是帮助人类实现各种“离奇梦想”的伟大力量。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只要你敢想,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痴心妄想”。

请看,帮助我们实现“梦想”的又一项新科技“亮相”了――

起初,它叫“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立体电影,你看过吧。乖乖,戴上“立体眼镜”,电影里那条蛇就直奔你来了,真吓人。嗯,立体电影就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项应用,它让人发现电影里的那些场景和物体不再是“平面”的,而是有了“立体感”。以前观看立体电影,观影者还是觉得自己是身处“电影情景”之外的。更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会让观影者感觉自己已经完全“沉浸”在影像之中了。“VR”技术就是用摄影机、计算机等一些硬件,营造一个完全“虚拟”的场景,然后观众通过配戴的“VR眼镜”,对虚拟场景产生“怪真实”的视觉感受。不过,不会影响对场景真假的主观判断力:你虽然感觉一切“怪真实”,但仍旧会有“一切不过虚拟”的主观判断――电影里那条蛇奔你来了是吧,很吓人,但理智告诉你,蛇是虚拟影像,不会伤人。

现在,科学家又开发出“增强现实”技术,简称“AR”技术。什么叫“增强现实”技术:将虚拟的“数字信息”叠加到“真实的情景里”,让“真实”更加“具体”,这就叫“增强现实”技术。你站在操场上,操场原本的情景都是真的。外星飞船降落到操场上,这个情景是假的。现在,请你戴上“AR”眼镜,透过“眼镜”你不但能看到原本真实的操场情景,还能看到外星飞船降落于操场的虚拟情景,并且这两种情景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辨不出谁真谁假,看起来全是“真的”。“增强现实”技术能将真实情景和虚拟情景巧妙地“叠加”在一起,然后来“欺骗”你的大脑和眼睛,让你感觉外星飞船真的在操场上降落了,并且你还能“走近”外星人,与它们寒暄或握手。这是“AR”高于且区别于“VR”的重要特点。

眼下,视听技术又喊出了“混合现实”的口号,简称“MR”技术。“MR”这种所谓“混合现实”的实现方式,并不像常规的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一样依赖于笨重的头戴设备。而是通过更小型的设备( 小型电脑)用作计算核心,用目前人们还无法想象的视网膜投影技术来进行显示。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结合起来,能够创造出全新的“混合现实”体验。

增强现实,将改变世界

原先咱们玩电脑游戏,都是以“第三者”身份参与游戏的。为什么是“第三者”?“对手”是其中一者,“游戏柄”是其中二者,“你”只能做第三者了。

以“第三者”的身份玩游戏,不过瘾是吧:你取得的胜利,感觉不是自己取得的,而是游戏柄取得了胜利。“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完全去掉游戏者“第三者”身份的感觉,因为游戏时你不必再通过游戏柄操作“枪械”,可以直接手握“冲锋枪”与对手“厮杀”。当然被对手击中的感觉也是“很疼”的。增强现实技术不但让你拥有在虚拟情景中的“真实观感”,还让你拥有在虚拟情景中的“真实触感”,就是要让你在虚拟环境里玩出“全真实”的感觉!

当然,增强现实技术并不仅仅让我们“愉快”地玩游戏,这项技术在商业、工业、军事、医疗等行业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将为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网上购物公司的老板们可高兴坏了:他们会让网购者都戴上增强现实眼镜购物,让购物者眼里所有的“虚拟”货物都变成真的,可以拿到眼前翻过来覆过去看,还可以拿到身上试穿,会大大刺激“购买欲”。看来电商们又要“发大财”喽。

医学影像的就业前景篇9

随着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崛起,电子科技融入到医疗领域,电子医疗的雏形开始逐渐形成。顾名思义,电子医疗就是在借助信息通讯技术及电子科技通过网络、语音、视频等远程方式来交换患者的医疗临床资料及专家意见的一种远程治疗模式。近年来,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及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智慧电子产品的出现,作为电子医疗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移动医疗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借助手机完成疾病资料的管理、对话医务人员获取信息咨询等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移动医疗的优势得到更加彰显,例如在一些慢性疾病的监测、临床信息的收录、健康咨询的管理等方面开始崭露头角。移动医疗的意义不仅仅是医院内部借助智能电子产品帮助医生、护士等开展临床作业,更重要的是借助互联网通信技术,实现了远距离医疗信息传递、远距离健康情况监测、远距离医患辅导等非普通型医疗服务。医院、医生、患者都可以从中获取便利,使在中国本就不富裕的医疗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2013年国务院《“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这标志着移动医疗健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

1移动医疗概述

20世纪50年代末,远程医疗这个词汇便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美国学者首先将双向电视系统用于医疗,远程医疗的出现给落后地区的医院带来希望和曙光,形成了以大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医院相帮互助为基础的服务模式[2]。设施先进、人才雄厚的大型医院借助电话、电视视频交流等通讯方式给偏远地区医院提供临床、影像诊断服务,以实现患者可以在就近医院享受到与大型医院一样的诊断治疗服务,从而大大提高了基层医院的诊治率。既节约了患者就诊的时间与花销,也加强了各个医院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基层社区医院的医生能接触更多的病例,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医生的执业能力。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迅速崛起及智能通讯设备的异军突起,远程医疗也逐渐摆脱了最初的单一服务模式,众多交流方式的拓展、应用软件的诞生使远程医疗获得了新的发展之春,移动医疗的概念也随之诞生。移动医疗作为一个新兴概念,世界卫生组织、美国远程医疗协会及欧洲远程健康信息协会等权威远程医疗组织尚未对其有固定权威的定义,衡量其相关信息也未形成统一标准[3]。目前采用最广、认知度最高的定义是国际医疗卫生组织对移动医疗的定义,即借助移动通信工具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包括远程患者监测、视频会议、在线咨询、个人医疗护理等[4]。2007年,苹果之父乔布斯智能手机Iphone,手机不再局限于短信和电话功能,移动化新纪元由此诞生。一部小小的手机将通讯、网络、计算机等功能整合,大众消费者能借助手机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源及通过其与他人进行交流。随后,三星、华为等多个知名企业开始了智能手机的研发与推广。智能移动设备的出现不仅是通讯领域的里程碑,更是给众多科技领域开创了新的发展方向。智能移动设备、移动通信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三者结合,将医疗健康服务由单一地点化模式转化成为随时、随地、随身的服务模式,开启了移动智慧医疗的发展,实现了医患服务新模式[5]。

2移动医疗的应用

虽然移动医疗的概念还不完善,但是移动医疗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最基本的体现就是借助移动医疗模式,患者与医生可实现在线实时交流。众所周知,患者去医院就诊时,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多数时候医生对病情的询问只有短短几分钟,尤其是一些大型著名医疗机构,通常一个医生半天要接诊上百号患者,客观上导致了医生不能详细与患者交流病情,只能通过简单的询问及自身的知识来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诊断。但是,通过移动医疗服务模式,医生可以与患者通过线上咨询和线下留言回复等方式取得更好的交流,医生可以更加详细地向患者了解病情,对预后患者提供一些健康信息推送等。除此之外,移动医疗通过网络通信手段实施远程手术和治疗等医疗服务,还可以帮助医院对于病患的健康信息、就诊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例如手机预约就诊、疾病知识查询、健康服务热线、电子档案查询等,不仅方便了患者,也为医院实现了节源开流[6-7]。随着多个国家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病患者和慢性病患者数量也逐年上升,慢性疾病给世界各国的医疗体系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医疗资源的贫乏、医疗经济的压力及医疗服务的欠缺都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移动医疗的出现给慢性疾病的监测和信息管理带来了发展的春天。糖尿病作为一个典型的长期慢性疾病,近几年来患者呈现快速增加,部分发达国家对于糖尿病病情诊断、监测等的投入年增长率达到了5%,投入增长一方面来源于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跟药物、医疗服务的价格上涨有关,一些公司和科研机构也因此发现了移动医疗在糖尿病应用方面的市场前景[8]。借助移动医疗服务,患者可以在家通过智能移动设备完成日常血糖监控,如果血糖出现异常,智能设备应用可以及时通过远程信息传送将患者病情传输到医院形成病案信息,医生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相关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包括药物的更换或要求患者入院做进一步检测。这样既避免了患者滥用本就紧缺的医疗资源,又时刻提醒患者对疾病进行自我管理与监测。相关研究表明,基于移动终端早期糖尿病风险评估的应用可以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率[9]。除了糖尿病,对其他例如慢性心脏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也可以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对患者进行病情追踪及监测。

3国内外移动医疗现状

3.1国内移动医疗现状

经研究发现,我国是在21世纪初期开启了对远程医疗的广泛研究,并迅速成为了关注的热点[10]。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电子设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移动智能设备量大幅增加,移动化服务模式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并应用于日常生活,当然也包括医疗健康领域,这也是科技改变世界的体现。国内一些大型医疗机构、医生及药品零售店通过借助智能移动设备的应用,建立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借助该服务平台,患者可实现远距离预约就诊,只用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完成预约,省去了到医院排队挂号等待的烦恼。国外数据统计显示,发达国家已有超过半数地区的医院可通过移动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进行预约服务,有效降低了卫生系统成本消耗,并获得了患者与医生的一致好评[11]。除了预约服务,移动医疗平台还给患者提供健康服务查询及健康信息推荐等。其次,医疗科技公司对移动智慧医疗的远大前景也十分重视,智慧医疗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依赖于智能设备的移动医疗相关服务应用程序的开发与研究更加受到了众多厂商的重视,健康知识、营养养生、疾病信息、在线就医等各种各样的移动医疗程序也被大众所知晓。例如,国内平安公司研发的平安好医生、丁香园的丁香医生及春雨医生都是比较成功的移动医疗程序。大众可通过手机注册,然后在线向医生进行疾病咨询及健康管理。“春雨医生”目前注册用户超过3000万,注册医生数达到50000人,并获取了近3.1亿元融资;“平安好医生”注册人数已突破1亿,并建立了全职医生团队为注册用户提供实时咨询,咨询内容不光涉及预约就诊,还覆盖健康管理、复诊提醒、康复指导等内容[12-13]。

3.2国外移动医疗现状

移动医疗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医疗就诊模式,更加重要的是借助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远程资源传递逐步实现了远程医疗检测。目前国外远程医疗检测在影像学领域开展较为领先,一些社区医院或者小型医疗机构在获取患者的影像资料后可将其传送至合作的大型医疗机构并及时获取专家根据患者影像资料进行会诊后得出的临床意见,以减少患者迁移就诊的痛苦,更加充分利用了本以欠缺不足的医疗资源。大型影像设备公司也在积极研发移动放射学的手机应用程序及移动式影像设备,以适应移动化医疗的需求。除影像学领域在移动医疗方面的进展外,检验学领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发展。智能移动通讯设备的长足发展也使生物检验应用程序应运而生,许多生物传感技术公司也研发了一系列应用程序并借助外延电子智能设备与手机、平板的移动通讯设备完成简单的生物学检验。例如印度一家生物公司推出了一款名叫uChek的软件,该软件与公司出品的尿液测试棒配合可以实现小便检测。患者通过智能手机下载应用程序后,利用摄像头拍摄读取测试棒的颜色,然后程序会自动分析尿液中的各项指标,以判断用户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仅利用智能移动设备能完成小便的检测,现在也出现针对妊娠、胆固醇等生化指标的检测。移动医疗在检验学领域的应用使患者可以在家完成部分指标检测,可以避免跑去医疗机构,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借助手机完成部分疾病的筛查和诊断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根据MassachusettsGeneralHospital(MGH)的研究学者们报道,研发出现一种移动设备,该设备与智能手机相结合可以分析细微组织结构,在短短1h内便可以诊断生物组织提供者是否患有肿瘤。移动医疗的应用不仅在肿瘤诊断上有了重大突破外,对于皮肤病的诊断优势也开始逐渐显露。德国一家生物公司研发了一种镜头,借助苹果智能手机可以用来诊断皮肤疾病。将此设备与Iphone连接后,置于患者皮肤上,当自动对焦后完成图像捕捉,然后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可以自动进行图像分析,以实现皮肤疾病的诊断。捕捉的图像还可以通过云服务器传送至医疗机构,可给医生诊治提供帮助。因此,移动医疗发展的应用前景是无比广阔的。

4移动医疗的前景

移动医疗的出现,使整个医疗卫生行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借助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技术,移动医疗已为人们就诊、健康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便利。患者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预约就诊、获取健康咨询、与医生时刻交流、甚至通过穿戴体积小的智能设备就可以完成一系列指标监测;通过云服务器的传送模式,医生可以远距离获取患者的医疗信息与检验指标等数据,为其提供诊断依据。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智能电子设备的进一步发展,移动医疗将会继续改变人们的医疗生活方式。目前国内移动医疗还处于发展的高速阶段,并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重点支持的行业,以后移动医疗的应用会更加广阔,除了可以通过移动医疗服务模式来改善地区医院和大型医院之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局面,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为开展分级诊疗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待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可以加强、扩展移动医疗的应用领域,可将其应用在医疗救援、家庭保健、孕期保健等领域,使大众更享移动医疗带来的便捷生活[14]。

5小结

2015年,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使得互联网+医疗、云医院、移动智能医院等新鲜词汇成为了医改热词[15]。5G网络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移动医疗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技术基础。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保障下,移动医疗服务模式不仅让患者、医生、医疗机构等都感受到移动化、便捷化带来的优势,更是在降低医疗成本的基础上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平衡了地区间的医疗资源,使医疗资源能够充分被调动与利用[16]。移动医疗也给医疗健康行业注入了新的血液,生物科技公司的崛起、医疗应用程序的研发都给未来医学领域开启了新的发展研究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电子设备的创新、通讯无线技术的升级及数据信息的安全化,移动医疗将逐步走向社区、家庭、甚至定向到某一具体的患者,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医疗模式,为大众提供互动交流模式下的个性化医疗服务[17]。

参考文献

[1]张合华,孙永樯,赵玉虹.移动医疗健康需求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6(5):8-13.

[2]谢俊祥.远程医疗及其发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21(3):6-10.

[3]赵杰,蔡艳岭,孙东旭,等.远程医疗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0(10):739-740.

[4]段万春,曹勤伟,李记.近10年国内外移动医疗研究述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5):1-8.

[5]莫胜男,尚武.智慧医疗服务平台中的移动健康服务[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7(9):14-17.

[6]吴民.移动医疗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4(11):2-5.

[7]廖生武,刘天峰,赵云,等.欧美发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1(10):730-732.

[9]景丹,马良坤.移动医疗用于孕期健康管理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5):662-664.

[10]李雪斐,拜争刚,姚倩,等.中国远程医疗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10):1194-1199.

[11]徐倩,赵文龙.国内外移动医疗应用现状及启示[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9):1295-1297.

[12]张馨怡,吴孟闱.移动医疗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探析[J].中国市场,2015,21(22):82-83.

[13]杨小丽,封欣蔚.我国移动医疗服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6,37(5):1-4.

[14]杜新峰,章祖华.移动医疗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12):113-115.

[15]张彤,王高玲,王玉芳,等.基于“互联网+”视角我国移动医疗现状与监管对策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12):161-163.

[16]汤伟.远程医疗现状及其后续发展分析[J].科技广场,2015,28(10):36-39.

医学影像的就业前景篇10

影像融合是大势所趋

“影像融合”是近来被国内医学影像界提及频率很高的一个词,7月19日,由中国医科院主办的“首届医学影像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该会议的主题即为“融合共赢”。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冯晓源在会议间隙接受《e医疗》专访时说:“影像医学必然要以影像为根本,但这个‘影像’不是CT、核磁等单种技术的图像,而是多种影像的融合。从目前以形态(解剖)为基础的诊断向功能诊断、分子水平诊断的发展过程中,影像融合是必经的阶段。”同样的内容,他在2012年的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年会上也提到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郭启勇认为,以内、外科为代表的临床学科对影像检查的依赖性日益增加;以产前诊断为代表的特殊学科对影像检查的需求认识不断加深;综合影像诊断的重要性被临床广泛认知……知识附加值在影像诊断中将日益显现。

诚然,影像对于临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影像医学的发展也必须围绕临床进行,因为作为“医技科室”的影像科,其终极目的必然是为“医”提供服务。

影像融合概念的提出,与医学的发展方向有着直接的关系。未来医学的发展将朝着以预测(Predictive)、预防(Preventive)、个性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为特征的P4医学方向进行,这正在逐渐成为医学界的共识。冯晓源认为,个性化医学将是新医学模式的核心之一,而影像医学检查技术,将可能是个性化医学的核心和基础。改变诊断模式,适应新医学发展的要求,不仅能改变影像医学式微的趋势,更能让其走向具有广阔前景的康庄大道。影像融合,是大势所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影像检查设备开始提供标准DICOM格式的影像数据,从技术上解决了影像融合的问题。而影像学科因细分而导致的碎片化,却在阻碍着影像融合的进行。中国影像医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教授一直提倡“大影像”,他呼吁所有的影像部门一起工作,把基于不同成像原理组成的图像放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融合。冯晓源认为,影像的融合更应该是学术上的融合,是各学科知识点在融合的图像上的呈现。他说:“影像医学应该从原来提供单纯的影像学信息――主要是形态学信息――向提供生物学信息进行转变。”

事实上,影像融合现在已经不仅仅只是影像医学的愿景,有些医院已经开始了相应的实践,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是其中的一个先行者。目前,该院已经尝试将不同学科领域(如化学、计算机、生物工程)的人才引入影像学科,企图打造一个全新的融合影像学科。

三维重建与PACS

根据医学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可将图像分为解剖结构图像(CT、MRI、B超等)和功能图像(SPECT、PET等)。解剖图像以较高的分辨率提供了脏器的解剖形态信息,但无法反映脏器的功能情况;功能图像分辨率较差,无法提供脏器或病灶的解剖细节,但它提供的脏器功能代谢信息是解剖图像所不能替代的。由于成像原理的不同所造成的图像信息局限性,使单独使用某一类图像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对影像进行包括图像融合在内的图像后处理,三维重建是其中的内容之一。

所谓图像后处理,是指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处理、使之满足各种需要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最典型的技术包括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通过一定的图像分割操作,切除任意不感兴趣的数据集,仅保留要处理的部分。分割技术可以使医生排除无关图像的干扰,看得更清楚,自然得出的诊断结论也更准确。而三维重建则是根据一系列二维的医学图像,经过多重处理,提取不同物体的边界数据,得出物体的三维模型,并允许对模型进行显示、旋转、缩放等操作。三维模型的重构可以为医生提供多角度立体的视角,从而使医生方便、快捷地对病灶进行定量的分析和处理,提高诊疗水平和效率。

三维影像的获取有两种方式:设备获取和PACS获取,设备获取可分为CT、MR等设备自带工作站和专业的三维影像工作站。专业三维影像工作站功能强大,能够提供信息更丰富、品质更精细的三维图像,而另外两种途径获取的图像品质相对较差。

PACS作为一个获取、存储并提供调阅医学图像的综合应用平台,其看图模块能对图像进行各种二维处理,而三维处理功能并不是所有医疗信息化厂家提供的PACS产品都支持的功能。PACS可以集成三维后处理功能,这样就可以进行影像的三维重建。PACS是一个数字运行的平台,是一个更大的概念,重建后的三维影像可以通过PACS进行存储、传输和查看。

融合了三维影像后处理功能的PACS,以所获取的DICOM图像为基础,对其进行重建、分割等处理操作,使医生可以更全面地观察医学影像,从而扩充了PACS看图模块的功能,取得了更理想的诊疗效果。把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技术结合起来使用,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处理功能。诊断医生通过医学PACS系统得到患者的图像信息,在看图模块中进行简单的处理之后,如果发现还不足以做出确切的诊断,就可以利用三维影像后处理系统先重建出患者检查部位的三维立体模型,分割操作可以去除不感兴趣的干扰部分,各种旋转平移操作可以给医生更多的信息,最终做出合理的诊断。

综上所述,三维影像后处理系统处理的影像来源主要是PACS,各方面都要得到PACS的良好支持,既可以成为PACS的辅助模块,也可以单独成为一个独立的软件系统。

三维重建的医学应用

三维影像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临床上,比如在做手术时查看病灶和周围血管及组织之间的关系,帮助临床医生进行手术计划的制订。《中国放射学杂志》编辑部主任高宏说:“3D影像技术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基础研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肿瘤疾病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很多肿瘤的介入治疗和放射治疗都是通过三维成像引导来完成治疗计划的制订的。”

除了高宏提到的肿瘤疾病的治疗,三维影像在骨科、心血管等临床外科的应用也较普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要求每个肾癌病例都要进行三维重建,有着一套严格的对肾癌进行三维重建的要求:重建哪几个解剖的位置、重建哪些血管和肿瘤的关系等等。该院呼吸内科开创了用呼吸内镜把肺气肿病变切除的手术,该院影像科主任王霄英评价:“内科把外科的活干了,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不仅仅是在临床,目前三维重建在诊断、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应用也已经初具规模。郭佑民认为,三维影像在放射科的应用会越来越多,“对于放射科医师而言,除了观察断面图像之外,结合3D技术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诊断依据。”他说。

并不是所有的影像从业者都认可郭佑民的观点,在采访中部分放射科主任认为,作为诊断工具来讲,三维影像对放射科的帮助并不大。放射科医生一直都是通过二维影像做诊断,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之后,他们已经可以透过二维影像在脑海中重建三维结构,此外,三维影像并没有提供更多与诊断相关的信息。倒是对临床医生而言,三维影像更能帮到他们。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董则在科研方面进行了探索,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小儿肝脏肿瘤手术治疗临床决策系统开发” 就是由他领衔的。董和他的团队希望在国际上首次将中国各年龄阶段儿童和成人肝脏进行数字化虚拟测量,建立中国儿童肝脏数据库和小儿肝脏肿瘤立体模拟手术系统。

在教学方面,郭佑民认为3D影像与2D影像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影像学结构图像的理解和应用。“因为医学生从学习人体解剖课程开始,就逐步地建立了人体组织和结构的空间概念,而对横断面的2D图像理解不够透彻。借助3D图像可以更好地对照和理解每一幅2D图像与3D图像的关系,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他说。

三维重建的发展方向

三维重建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其重要性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认可。如何充分利用三维影像的优势,更好地为医学服务,学术、临床及产业界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影像引导的放射治疗

影像引导的放射治疗(IGRT)是一种前沿技术,通过放疗前以加速器自带的CT进行扫描,采集并重建三维图像,与治疗计划图像配准后再实施治疗。这样可以克服因治疗摆位和肿瘤位置移动所造成的误差,确保在精确照射肿瘤的同时,将对其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降到最低限度,全方位提高效果。它在三维放疗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了时序的概念,可以说是一种四维技术。

IGRT可从定位、计划到治疗实施和验证等方面创造各种解决方案。它充分考虑了解剖组织在治疗过程中的运动和分次治疗间的位移误差,如呼吸运动、小肠蠕动、膀胱充盈、胸腹水、日常摆位误差、肿瘤增大/缩小等引起放疗剂量分布的变化和对治疗计划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在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中利用各种先进的影像设备对肿瘤及正常器官进行实时监控,并能根据器官位置的变化调整治疗条件,使照射野紧紧“追随”靶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确治疗。

高级影像中心

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目前正在计划建立AVC(Advanced Visualization Centre,高级影像中心,也称3D中心或三维中心)。

西门子大中华区影像和知识管理总经理王峻介绍,AVC模式是以临床需求为中心而设计的影像信息系统,其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着临床的某些诊疗需求而设计的。他说:“AVC改变了传统影像科的工作模式,使其更贴近临床科室的需求。AVC把大量之前只有在放射科才能访问到的高级图像处理软件的浏览权限向临床科室开放,使临床医生大为获益。AVC模式还将改变放射科的报告不受临床科室重视的尴尬状态,使得放射科的检查、处理和报告可以全面地为临床治疗服务,并为临床医生提供大量其需要的辅助信息。相信AVC能为医院诊断和治疗这两个重要的医疗行为找到更好的合作模式。”

华西医院放射科高级工程师王跃介绍,AVC所特有的各种结构化报告,能协助放射科在临床科室的亚专业和放射科的亚专业之间形成对接,这种一对一的沟通和协作,可以为临床中的不同疾病和亚专业提供更准确而有用的个性化、专业化报告,在提高放射科医生诊断报告价值的同时,也能提高放射科报告的利用率和实用性。

王跃说:“AVC的建设不仅能够大大加强放射科与临床科室的互动,使得临床更加需要放射科的工作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而且能够提升放射科自身的实力和水平。AVC代表了未来的放射科-临床科室工作模式,完全可以称为诊疗模式的一次革命。”

3D医学打印

据《健康报》今年7月报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刘忠军带领的团队在脊柱及关节外科领域研发出了几十个3D打印脊柱外科植入物,其中包括颈椎椎间融合器 、颈椎人工椎体及人工髋关节在内的三个产品已经进入了临床观察阶段。报道称,已经有近40位颈椎病患者和髋关节病患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之后,植入了3D打印出来的骨骼。

3D打印技术,是以计算机三维设计模型为蓝本,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系统,利用激光束、热熔喷嘴等方式将金属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细胞组织等特殊材料进行逐层堆积黏结,最终叠加成型,制造出实体产品。3D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长期以来被应用于制造珠宝、电子产品和汽车部件模型,然而如今的工业3D打印机也在造福医疗领域,它们已经可以定制人体肝脏和肾脏的模型,而科学家们也正在研究如何用3D打印机打印胚胎干细胞和活体组织,目标是制造出能够直接移植到受体者身上的人体部位,先进的3D打印机目前已经开始走进医院。

医疗行业(尤其是修复性医学领域)存在大量的定制化需求,难以进行标准化、大批量生产,而这恰是3D打印技术的优势所在。目前,3D打印技术在助听器材制造、牙齿矫正与修复、假肢制造等领域已经得到了成功应用,且应用已经相对比较成熟。

但是,要想走进全球各地成千上万的医院手术室,3D打印技术还面临许多障碍:第一,用于制造器官模型的3D打印机售价在25万美元至50万美元,小医院难以负担;第二,大多数医生不会使用3D打印机,所以医院还需要技术人员来操作3D打印机并把医疗图像转换为可以打印的3D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