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开发十篇

时间:2023-09-22 17:59:10

旅游文化开发

旅游文化开发篇1

1.重庆是原国民政府二战时的首都,还是二战时期盟军司令部在远东战区的指挥中心。因此,重庆抗战陪都旅游文化的开发,不仅能弘扬中华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彰显中国融入世界主流、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国际地位,还有利于两岸达成共识,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2.抗战陪都文化是重庆人民宝贵的历史和精神财富,应该倍加珍惜,好好加以挖掘、保护和弘扬,警醒后世。旅游开发始终与资源保护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的。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的启动,才能有效地保护重庆的抗战遗迹和陪都遗迹,才能保护和弘扬抗战陪都文化。

3.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同美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苏联的莫斯科一起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为人类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抗战陪都文物遗址遗迹加以保护,并将这些独特的资源开发成为旅游景点,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抗战文化做成全国、世界都叫得响的旅游品牌,能够构建独特的重庆旅游形象,提升重庆的城市地位。

4.发展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可以加快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的开发,优化该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重庆的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

据统计,重庆大大小小的抗战陪都遗迹有近400处之多,这是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因种类和分布不同概括如下:

1.国民政府及中央机关旧址:中华民国政府总统府遗址行政院旧址、立法院和司法院旧址、考试院旧址、监察院旧址、国民参政会旧址、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军事委员会礼堂旧址等。从地理分布上看,国民政府的行政、军事等权力机关大多集中于市区,立法、司法、监察等民意机构多分散在郊区。

2.中共南方局及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等革命遗址:重庆不但成为最高当局所在之地,也成为国共两党保持联系之地。最初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分别设在市内机房街和棉花街30号,但在1939年均被日机炸毁,遂迁至红岩村;《新华日报》的营业部也由西王街迁至渝中区民主路208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领袖、董必武、、邓颖超、秦邦宪等人工作和生活的遗址较为集中地分布于上清寺及附近地区,其中大部分是“红岩革命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保存。

3.抗战遗址:重庆在抗战时期谱写了最为悲壮和光辉的篇章,留下了许多为挽救祖国危亡、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遗址,如“六·五”大隧道惨案遗址、抗建堂旧址、抗战胜利纪念碑、跳伞塔、苏军烈士墓、张自忠将军墓,分布较为零散。

4.名人旧居:抗战时期的重庆,党、政、军、学、商等各界名人云集于此,留下了众多的生活、工作和居住地,被保存至今的多达几十处,占现存重庆陪都文化遗址的50%以上,是陪都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布于重庆市区及北碚区、巴南区,如林森别墅“林园”、孔祥熙官邸“孔园”、“二陈”别墅、马歇尔寓所、宋子文公馆、张治中私邸、宋庆龄旧居、白崇禧的旧居、冯玉祥旧居、杨森公馆、郭沫若故居、老舍故居、陈独秀旧居等等。

5.驻重庆使馆及通讯机关旧址:抗战时期,苏、美、英、法等30多个国家在重庆设有使馆或通讯机关,如苏联大使馆和塔斯社旧址、美国大使馆旧址、英国大使馆旧址、土耳其大使馆和澳大利亚大使馆、法国领事馆、加拿大使馆、韩国临时政府旧址;这些使馆集中分布在市区内。

三、重庆抗战陪都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重庆抗战陪都旅游开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乏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规划。《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一次明确将重庆陪都遗址纳入规划,列出了重庆抗战陪都遗址重点项目72项;由世界复兴与开发银行制定的中国重庆城市环境项目《重庆文化遗产战略总体规划》,也有关于重庆抗战陪都遗址遗迹的保护规划。此外,重庆市有关部门对抗日战争陪都博物馆、黄山陪都遗址等项目进行过总体规划,制定了红岩革命纪念馆保护建设规划,在对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已有的规划无论是在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性方面,还是在规划的可操作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在开发规划方面,《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虽然涉及部分抗战遗址,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开发内容。重庆的抗战文化资源,无论是它的文物价值,还是它的经济价值,在重庆市的所有文化资源中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至今为止,重庆市还没有一个全面对重庆抗战陪都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开发的专题规划,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也是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对抗战文化资源的破坏相当严重。一般而言,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建设性”破坏,在城市开发与发展的过程中,不顾历史文化资源与名城保护的审批程序,擅自拆除或改建历史文化资源,破坏原有文物环境的传统风貌。如“中国民主同盟总部旧址”、“战时儿童保育会旧址”、“国民政府大门”等的拆除就是突出的例子,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二是“保护性”破坏,由于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够,对文物修复保护的法定程序不了解,往往在保护文物的过程中,好心办坏事,甚至有的建筑不按原貌修复,面目全非。如梁实秋旧居“雅舍”的保护就是保护性破坏的一个代表;三是“开发性”破坏,特别是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在对一些文物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某些部门目光短浅,为了适应旅游者的所谓“需要”,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遗址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甚至随心所欲地“改造”文物,名为开发,实为破坏,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

3.保护与开发的数量不多、范围过窄,类型单一,保护与开发的重点局限于革命遗址遗迹。据《陪都遗址寻踪》一书不完全统计,重庆比较重要的抗战遗址遗迹266处,保存完好的仅有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宋庆龄旧居、旧居、马歇尔旧居等5处,保存基本完好的有178处,部分残存的81处,已拆毁的54处。在266处遗址中,需要维修的达210处,大量抗战历史遗址遗迹失管失修的情况严重。除极少数革命历史文物外,其他遗址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历史文化的陈列展示部门馆厅建筑破旧不堪,陈列设施陈旧,展示手段落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只有1处(红岩村革命纪念馆),建成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也仅有红岩村革命纪念馆、黄山官邸、林园、孔公馆、宋庆龄故居、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驻址、张自忠将军墓等几处。四、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构想

1.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要重视资源的挖掘和保护。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基础。过去,在旅游开发中,强调旅游资源开发,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旅游资源只有“保护”观念,不应该有“开发”之说法。资源有物质形态的,有非物质形态的。对于物质形态的资源,如遗址、遗迹、文物,要保护;对非物质形态的资源,文学、艺术、精神等,要挖掘、弘扬。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资源,不止有如前所述的大量物质形态遗产,而且有大量的非物质形态遗产(如文学、戏剧)。在这种观念下,作旅游开发,才能展开视野,才能增加抗战陪都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不至于形成“空壳”开发。

2.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要实施综合开发。旅游开发包括旅游景区开发、旅游线路开发。旅游景区开发不仅包括资源、市场、形象开发,还包括旅游环境的塑造和建设;旅游线路的开发涉及到吃住行游娱购诸多方面。这意味作旅游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多兵种协同作战,进行综合研究、综合规划、综合设计,以系统观的思想和方法来开发设计旅游项目,才能创造出最佳的旅游价值。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同其他旅游开发一样,必须实施综合开发、整体开发,不能象目前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或者“脚痛医脚,手痛医手”的单兵作战的办法的进行开发。

3.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要统一规划管理。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其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渝中区、南岸区、沙坪坝区、北碚区等地。必须由市旅游局、文化局组建专门机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建议除红岩精品景区和线路外,实行分区管理规划,区际实行合作方式管理。也可借鉴“红岩革命纪念馆”成功模式,由市统一成立跨区系列专题旅游开发公司,如“机关旧址管理公司”“抗战遗址管理公司”“名人旧居管理公司”“二战使馆遗迹管理公司”等。实行公司管理,负责保护文物和挖掘文化、旅游开发工作,在市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局的直接领导下,责权利统一。

4.旅游开发要重视旅游活动策划创意。旅游开发离不开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包括公关策划、旅游产品策划、旅游活动策划、旅游项目策划、旅游广告策划等。其中旅游活动影响大、最具轰动效应,常引起媒体的关注,通过公关宣传,容易形成热点,可以塑造一地的旅游形象。一个好的旅游项目策划又往往给旅游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在去年,业界有志之士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创意设想:邀请华盛顿、莫斯科、伦敦、重庆四大城市市长来重庆参加纪念会,把纪念会办成一次具有国际影响的“和平高层论坛”;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具有历史意义的解放碑(抗战胜利纪功碑)广场举行反法西斯战争经典歌曲万人合唱、联唱会;邀请全球千名二战老兵来渝聚会,以及万名二战老兵游重庆,同时邀请包括台、港、澳在内的千名二战老兵参加纪念活动,接受重庆人民的致敬。另外,拍摄反映重庆抗战历史的电视专题片和抗战重庆题材的电视剧;举办二战经典历史影片汇展,在电视台、电影院集中放映反映二战历史或著名战役、重大事件和活动的经典影片。60周年纪念活动已经过去,策划最终没有实施。但如果在每年的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四城轮流主办成世界和平年会,这还是可行的。如果在使馆遗址的基础上,开展一些该国的民风民俗表演活动等,还可达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摘要]重庆是抗战时期的陪都,是二战期间作为盟军远东反法西斯司令部所在地,留下了丰富的抗战文化遗迹和陪都文化遗迹。重庆的抗战陪都文化在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是重庆都市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的社会经济意义和开发现状,提出了重庆抗战陪都旅游开发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重庆抗战文化陪都文化旅游开发

旅游文化开发篇2

面对文化资源的持续利用问题,旅游界应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改变传统的旅游开发理念,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一、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文化生态旅游的探讨比较少,其概念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黄安民等(2000)提出,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与历史知识,学习、研究、考察、欣赏特定的文化景观,促进区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区域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使旅游者获得文化教益的一种专门层次的旅游活动。刘少和等(2004)则认为,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生态资源为体验对象,旅游活动各方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旅游形式或产品,是生态旅游的新发展和文化旅游的特殊形式。刘清泗等(1999)把文化生态旅游视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将其定义为: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要以保护当地的文化资源为主要目标,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开展旅游活动。在此基础上,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通过反馈机制进一步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上述三个概念对文化生态旅游的表述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差异,第一个概念着重强调了出游目的是体验旅游地文化,而第二个则强调了旅游活动与旅游地自然、人文环境的和谐,第三个则提出以保护旅游地文化资源为主要目标。综合以上观点,笔者把文化生态旅游定义为: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以旅游者、旅游地和谐相处,保护区域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为目的,使旅游者获得文化体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 

二、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1.体现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条件,其文化景观必然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同时在一定的地域背景人们形成了特定的世界观、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如人际交往习俗、服饰、饮食习俗、住居习俗、建筑习俗、婚嫁习俗等等。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往往是追求一种文化的认同或者文化的差异。因此,旅游产品只要能够把地域文化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对旅游者就会有吸引力。 

2.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原则 

在充分考察和分析旅游地旅游文化全貌的基础上,提取其精华,以旅游文化的精髓为开发突破口,实施有重点、带动效应显著的开发策略;对初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进一步转化、优化、深化,提高其产品档次和素质;对旅游文化中尚未引起重视,但又具有深厚潜力的资源,应加大开发力度,使之脱颖而出。 

3.旅游者与旅游地和谐共处原则 

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与影响是通过文化的作用而实现的,人类的文化越发达,人对环境的利用越广泛,其影响也就越大越深入,文化生态系统内部各种文化要素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固有的联系,系统内部有着独特的物质和信息流及系统的反馈调控机制。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遵循文化生态学原则,要有利于文化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发展,要实现旅游者与旅游地的和谐共处。在这个和谐的大系统里面,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地居民、政府各自都有应担负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 

4.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 

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保护旅游地文化资源为主要目的。开发的旅游产品既要满足游客的文化认知需求,又要防止对旅游地的文化生态完整性、文化环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应严禁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利用。 

三、文化生态旅游开发要点 

1.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与发掘 

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形成的各种人文景观及其形成的特定文化,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物质的人文景观如文物古迹、建筑工程等;非物质的文化吸引物如民风民俗、故事传说等。 

总体来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蕴涵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自然景观要注重其科学内涵、美学内涵和附会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人文景观中的文化发掘则要注重其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特殊性和传统性。 

2.注重原生态,保护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共同构筑了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只有保护好文化产生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文化的发展才会延续,保护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同等重要。开展文化生态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相辅相成,充实生态旅游的内涵,使生态旅游变得更加完整。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生成的生态特征之一是多样性,保护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地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文化演变规律及发展生态旅游标准来进行文化嫁接和文化保护,其中物质性文化生态资源需要防止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地域文化需要继承发展,需要在相关人力资源方面做必要的投入。 

3.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系列 

文化生态旅游的产品系列主要包括:宗教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文物古迹游、寻根谒祖旅游、乡村体验旅游等。 

四、玉林都峤山的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1.都峤山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都峤山位于广西玉林市容县,是国家aaaa级景区。都峤山是我国道教第20洞天,远在汉代即有刘根、华子期等人入山修道,相传晋朝葛洪也曾在山中炼丹。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都峤山又成为佛教圣地。唐代山中建有相当规模的九寺十三观。灵景寺古时即为海内名寺。其后宋朝又在宝元岩中筑殿塑造和奉祀孔子及其弟子,于是都峤山便成为佛、道、儒三家并兴之地。此外,历代名人赞誉都峤山的诗文很多,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写的广西的游记中,最长那部分就是都峤山游记。都峤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发育有秀美、壮丽的丹霞地貌景观,山顶峰丛等地质地貌景观十分典型。 

2.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方向 

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及其旅游开发现状,都峤山应围绕“三教胜地·丹霞奇葩”的文化主题进行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打造,主导方向包括:努力打造丹霞地貌地质公园;深挖宗教内涵,打造宗教圣地;发掘、修复历史遗留古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 

3.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1)宗教文化生态旅游——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打造宗教圣地 

宗教的万物平等、贵生、天人合一、构建人间仙境等观点与实践,既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态,还营造成了许多洞天福地,成为今人旅游观光、陶冶情操的生态示范园。 

①目前都峤山的宗教旅游还只是停留在 “看庙拜佛”的层次上,寺庙缺少人气。要改变这种情况,需注重动态参与项目的策划。除开展一般游览活动外,还要开发并形成多种与宗教节日、宗教规仪活动有关的动态参与项目,可以在宗教节日举行不等规模的庙会,组织有兴趣的游客参与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文化生态旅游的深入开展。近年,都峤山举办了斋食文化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说为开发参与项目开了一个好头。

②深挖宗教文化内涵,因势利导,让宗教信徒和民众在旅游中通过外在的他律和内在的自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把都峤山文化生态旅游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地质地貌科普旅游——提升景区文化品味,普及科普知识

都峤山要发展地质地貌科普旅游,首先要尽快对都峤山旅游资源开展全面详尽的综合考察,重点在中区和东区,在详尽了解全区的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按照申报地质公园的要求进行全面的旅游规划。都峤山的地质价值主要在于有重要观赏和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申报都峤山地质公园是把它的科学内容化作重要旅游资源的非常有效的方式,既要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文化娱乐的场所,又要建成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学研究与科普的基地。

①加强对旅游区工作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导游词中可以多穿插一些浅显易懂的地质地貌科普知识;

②结合旅游区建设,对较为重要的地质地貌景观挂牌介绍,使一般散客也能够很方便地了解科普内容;

③开展原始风光考察探险游,目前都峤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仅限于其西区和东北区一带,大部分地区还未进行开发,自然环境保持相对原始状态,只要适当选线,劈开荆棘,编排内容,便可以组织“回归自然”原始风光探险考察旅游。

(3)历史文化生态旅游——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增多旅游亮点

建于明代的“七十二房井”是珍贵的历史遗迹,但现在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反而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应该尽快将这些古民居妥善地保护起来,并在其旁边修建仿制品,立标识牌介绍古民居的来龙去脉。这样,不仅充实了都峤山文化生态旅游的内容,也能让游客深刻体会先人生活的艰辛,对游客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都峤山文化底蕴深厚,但目前能够展示给游客的只有很少的内容。还需要继续搜集、挖掘先人留下来的珍贵石刻字画、建筑、房舍、古诗文等,以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含量。

4.文化环境保护的内容

旅游者在旅游区内的文化体验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如果文化物质载体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或消失,文化延续所需要的条件就不再满足,从而体现的文化就会有不等程度的流失。都峤山属于丹霞地貌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加强对文化载体的保护就更具实际意义,具体的保护对象有:(1)植被与水体:植被与水体是丹山碧水、绿树鲜花组合景观的重要要素,都峤山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故植被与水体的保护就非常重要;(2)地质地貌景观:是最能体现都峤山丹霞地貌美学、科学价值的物质载体;(3)文物古迹:如“七十二房井”、寺庙等;(4)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居、生产生活方式等。

参考文献:

[1]周正刚: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j].求索.2004(11):107-109

旅游文化开发篇3

    [关键词] 文化生态旅游 文化资源 都峤山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尽管旅游者出游动机各异,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旅游活动就是旅游者用货币购买的一种异地文化体验行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讲,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资源是旅游地实现持续发展的源泉。然而,旅游业在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下,往往忽视旅游活动对旅游地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影响,再加上目前的旅游行业对保护旅游地文化生态环境的意识明显不够,致使许多旅游地的文化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整体的旅游吸引力下滑。在当前的文化资源开发“热”过程中,一哄而起竭泽而渔的过度开发、重文化形式轻文化内涵的浅层开发、急功近利走样变味的所谓“保护开发”等现象也是随处可见。文化资源如何实现持续利用已经成为需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面对文化资源的持续利用问题,旅游界应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改变传统的旅游开发理念,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一、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文化生态旅游的探讨比较少,其概念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黄安民等(2000)提出,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与历史知识,学习、研究、考察、欣赏特定的文化景观,促进区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区域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使旅游者获得文化教益的一种专门层次的旅游活动。刘少和等(2004)则认为,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生态资源为体验对象,旅游活动各方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旅游形式或产品,是生态旅游的新发展和文化旅游的特殊形式。刘清泗等(1999)把文化生态旅游视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将其定义为: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要以保护当地的文化资源为主要目标,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开展旅游活动。在此基础上,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通过反馈机制进一步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上述三个概念对文化生态旅游的表述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差异,第一个概念着重强调了出游目的是体验旅游地文化,而第二个则强调了旅游活动与旅游地自然、人文环境的和谐,第三个则提出以保护旅游地文化资源为主要目标。综合以上观点,笔者把文化生态旅游定义为: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以旅游者、旅游地和谐相处,保护区域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为目的,使旅游者获得文化体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

    二、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1.体现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条件,其文化景观必然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同时在一定的地域背景人们形成了特定的世界观、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如人际交往习俗、服饰、饮食习俗、住居习俗、建筑习俗、婚嫁习俗等等。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往往是追求一种文化的认同或者文化的差异。因此,旅游产品只要能够把地域文化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对旅游者就会有吸引力。

    2.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原则

    在充分考察和分析旅游地旅游文化全貌的基础上,提取其精华,以旅游文化的精髓为开发突破口,实施有重点、带动效应显着的开发策略;对初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进一步转化、优化、深化,提高其产品档次和素质;对旅游文化中尚未引起重视,但又具有深厚潜力的资源,应加大开发力度,使之脱颖而出。

    3.旅游者与旅游地和谐共处原则

    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与影响是通过文化的作用而实现的,人类的文化越发达,人对环境的利用越广泛,其影响也就越大越深入,文化生态系统内部各种文化要素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固有的联系,系统内部有着独特的物质和信息流及系统的反馈调控机制。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遵循文化生态学原则,要有利于文化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发展,要实现旅游者与旅游地的和谐共处。在这个和谐的大系统里面,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地居民、政府各自都有应担负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

    4.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

    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保护旅游地文化资源为主要目的。开发的旅游产品既要满足游客的文化认知需求,又要防止对旅游地的文化生态完整性、文化环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应严禁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利用。

    三、文化生态旅游开发要点

    1.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与发掘

    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形成的各种人文景观及其形成的特定文化,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物质的人文景观如文物古迹、建筑工程等;非物质的文化吸引物如民风民俗、故事传说等。

    总体来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蕴涵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自然景观要注重其科学内涵、美学内涵和附会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人文景观中的文化发掘则要注重其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特殊性和传统性。

    2.注重原生态,保护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共同构筑了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只有保护好文化产生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文化的发展才会延续,保护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同等重要。开展文化生态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相辅相成,充实生态旅游的内涵,使生态旅游变得更加完整。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生成的生态特征之一是多样性,保护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地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文化演变规律及发展生态旅游标准来进行文化嫁接和文化保护,其中物质性文化生态资源需要防止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地域文化需要继承发展,需要在相关人力资源方面做必要的投入。

    3.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系列

    文化生态旅游的产品系列主要包括:宗教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文物古迹游、寻根谒祖旅游、乡村体验旅游等。

    四、玉林都峤山的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1.都峤山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都峤山位于广西玉林市容县,是国家AAAA级景区。都峤山是我国道教第20洞天,远在汉代即有刘根、华子期等人入山修道,相传晋朝葛洪也曾在山中炼丹。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都峤山又成为佛教圣地。唐代山中建有相当规模的九寺十三观。灵景寺古时即为海内名寺。其后宋朝又在宝元岩中筑殿塑造和奉祀孔子及其弟子,于是都峤山便成为佛、道、儒三家并兴之地。此外,历代名人赞誉都峤山的诗文很多,明代着名旅行家徐霞客写的广西的游记中,最长那部分就是都峤山游记。都峤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发育有秀美、壮丽的丹霞地貌景观,山顶峰丛等地质地貌景观十分典型。

    2.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方向

    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及其旅游开发现状,都峤山应围绕“三教胜地·丹霞奇葩”的文化主题进行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打造,主导方向包括:努力打造丹霞地貌地质公园;深挖宗教内涵,打造宗教圣地;发掘、修复历史遗留古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

    3.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1)宗教文化生态旅游——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打造宗教圣地

    宗教的万物平等、贵生、天人合一、构建人间仙境等观点与实践,既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态,还营造成了许多洞天福地,成为今人旅游观光、陶冶情操的生态示范园。

    ①目前都峤山的宗教旅游还只是停留在 “看庙拜佛”的层次上,寺庙缺少人气。要改变这种情况,需注重动态参与项目的策划。除开展一般游览活动外,还要开发并形成多种与宗教节日、宗教规仪活动有关的动态参与项目,可以在宗教节日举行不等规模的庙会,组织有兴趣的游客参与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文化生态旅游的深入开展。近年,都峤山举办了斋食文化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说为开发参与项目开了一个好头。

    ②深挖宗教文化内涵,因势利导,让宗教信徒和民众在旅游中通过外在的他律和内在的自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把都峤山文化生态旅游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旅游文化开发篇4

一、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说它们都包含有文化与旅游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文化与旅游互为影响,互相作用,文化旅游从属于旅游文化,文化旅游只是旅游文化研究的一个层面。旅游文化是在旅游和与旅游关联的活动中人对时间与空间的取向及由此造成的变化和结果。它包括传统旅游文化(旅游的起源和发展,传统观念,古代旅游者,古代旅游文学作品,古代旅游习俗等)、现代旅游文化(现代旅游主体及其旅游观念、消费动向、人际关系、经营理念、行业管理、旅游要素等)、比较旅游文化(中外旅游观念、历史、习俗等)、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中介文化、旅游社会环境文化及旅游文化理论等。所以旅游文化中的“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文化概念。文化旅游是指通过对文化现象的开发利用而给人以愉悦。它包括文化古迹(遗产)如长城、兵马俑、平遥古城等,宗教圣地,如桂平西山、峨嵋山、衡山等;民俗风情;人造景观,如桂平北回归线、深圳世界之窗、桂林乐满地等;教育基地,如兴安湘江战役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馆等。所以文化旅游中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概念。同时,它们的侧重点也不同,旅游文化重在学术研究,而文化旅游重在开发经营。显然,本文无法对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作更详细的论述,但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目前要做的自然就是文化旅游这篇文章。

二、文化旅游的开发步骤

文化资源并非就是旅游资源。文化要和旅游联姻,必须具备旅游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即给人以审美愉悦。这就要求我们对已有的文化资源进行甑别,找出其中能作为旅游来开发的文化资源,在开发文化旅游过程中,虽然方法多种多样,但一般都应有以下基本步骤:

一是对已有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这是开发文化旅游的前提,它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需要花大力气去做。

二是对文化资源进行策划与规划。这是开发文化旅游的必由之路。策划的过程就是甑别的过程,就是将辖区的文化资源进行研究,找出那些具有本地特色,在其他地区又不多见的资源,结合旅游主体的消费需求,确定其是否可作旅游资源。应该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旅游资源就一定能开发出旅游产品。这就需要一个科学的规划。规划过程就是整合资源的过程,它要做的事情很多,涵盖了旅游的“六要素”,这里不一一赘述。

三是开发建设。这一阶段除了要按照规划进行必需的硬件建设,如道路、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活动场地等以外,还必须重视软件建设。如展示、讲释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必要的投入的重要性。因为旅游的开发(不仅是文化旅游开发)前期一次性投资往往比较大,但它的收益时间则较长。

四是经营与管理。经营是每个旅游企业的生命线,必须按照市场的需求,明确定位,做好综合服务,满足消费需求。这里所讲的管理主要是行业管理。旅游业的致命弱点是无序竞争。在我市开发文化旅游过程中,各有关管理部门务必要充分协作。实践显示:文化旅游忌多头管理。应设立管理机构,由主管部门授权,在处理好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全权管理文化旅游的全过程。

五是保护与创新。开发文化旅游不仅是一项经济活动,它还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文化资源之所以能变成旅游资源,就是这种文化现象具有地域的不可替代性,能满足消费需求。所以,在开发过程中,保护这种文化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保护承载文化的环境也相当重要。试想,如果主题文化乐园天空浓烟滚滚,宗教圣地满目疮痍,文化遗产保护区内灯红酒绿,这样,有再好的文化资源恐怕也难开发为文化旅游。这里所说的“创新”与保护并不矛盾。创新的过程就是出精品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完善丰富的过程。在创新过程中,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就是要“换汤不换药”。如让游客去宗教圣地体验生活,远离喧嚣静静生活几天,既没有改变宗教圣地的性质,又丰富了旅游项目;又如侗族的多声部民歌可以唱响全世界,被誉为“上帝的音符”,广西在开发壮民族山歌中,推出的多声部民歌,也得到社会公认。再比如,在开发金田太平天国旧址后,取名为“天国城”,游客去享受当天王、东王的乐趣,也不会改变景点的属性,相反却丰富了景点的内涵。开发文化旅游,需要发散性思维,不能囿于文化谈文化。文化旅游的开发和从事其它经济活动一样,需要不断创新。创新的另一个层面是开发文化旅游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化资源,同时还应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独特的文化资源与优美的自然环境相融合,是文化旅游开发的一种追求。

三、**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

**有建制史到今天有**多年的历史。历代先人在这片风水宝地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加上大自然恩赐,风光宜人。虽说**的旅游还不发达,但正如一张白纸好画画,只要遵循旅游开发的规律,**的旅游业一定会做强做大。而发展**的旅游业,文化旅游应先行。这不仅符合广西旅游发展规划,也符合**目前的旅游发展实际。在**旅游总体规划范围内,我认为,**的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先发展宗教文化旅游。虽说宗教圣地遍布全国,但**的宗教圣地有地方特点。充分张扬其特点,就可打造出自己的宗教旅游品牌。

1、西山。充分利用西山作为广西唯一部级宗教场所(也是广西佛教协会所在地)的优势,发挥净土宗和禅宗两个教派于一山的特点,借助两个名人(巨赞——原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觉光——现任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打造两个品牌(水陆法会和世界和平祈祷法会)。在弘扬佛法的同时,借助优美的自然风光,开发佛教音乐、佛家纪念品、佛家素食等项目,把西山打造成综合的宗教旅游圣地。目前西山旅游基本成熟,只要加强内部管理,重视产品包装,加大促销力度就可以把西山做成精品。

2、南山寺。在开发过程中,除重视佛教文化传承外,一是挖掘“南山不老松”内涵,建设“不老松”留影点;二是在“大殿”内设巨香祈福;三是在后山上主峰石级旁依山势修建500罗汉;四是在周边山峰依山势修建“八仙”神像,与“东海”(东湖)相借势;五是开发游客(市民)体验佛家弟子生活项目。

旅游文化开发篇5

关键词: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1、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作用

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各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其在旅游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挖之不尽的宝库,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资源还处于起步阶段,尽力发掘、保护和开发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是我国十分紧迫的任务;民族文化能促进人们的跨文化交流与了解:以往单纯的展示性的旅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趋向于获得有别于惯常的生活的充满情趣的体验,体验朴实有富有新鲜感的少数民族生活情趣;民族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效益,促进了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它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生态环境效益,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窗口。

2、民俗旅游概念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从广意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

3、两者关系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二、广西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开发策略

(一)开发广西民俗旅游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开发民俗旅游是由广西区的区情决定的

广西是全国有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品位高。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侗、仫佬族、毛南、回、京等12个民族。其中全国90%的壮族人口居分布在广西,2000年末,自治区总人口4723.61万,少数民族人口1089.37万,占全区人口的38%,全区面积23万平方公里,少数民族居住地方大约占百分之六十。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和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斗争,创造了广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的民俗社会。而且广西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其民俗风情古朴原始,传统文化完整,可以说,广西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缩影,它融合了西南十几个少数民俗的文化精华,谱出了代表中国西南民族的交响曲,对于开发民俗旅游有着极大的优势,广西发展民俗旅游是时代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时机发展。

2、国际国内的旅游发展倾向,为我们开发民俗旅游,建立广西旅游大省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现代旅游过程中人们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更感兴趣,追求神的享受和满足。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30%的外国旅游者认为旅游的第一吸引物是风光名胜和文化古迹。而认为旅游吸引物是少数民族风情的则占70%。早在90年代,独特的民俗风情就以逐步成为国内旅游者的新的吸引点。1995年中国年民俗风情旅游年的到来,标志这我国民俗风情以进入黄金季节。广西在国际上的旅游地位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品牌,必须抓住这一契机努力发展民俗旅游。

3、广西发展民俗旅游前景广阔

俗语有云:"越是民俗的,就越是世界的"。广西的民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在我国是少有的,只要好好开发利用,必定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成为广西旅游发展的又一亮点。另一方面,民俗旅游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旅游开发项目。只要合理开发利用从实际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只要稍加整理、修饰就能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就可以招揽游客。而且通过旅游,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的经济特别是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帮助这些地区摘掉贫困的帽子,一定程度上达到旅游扶贫的目的。中国的扶贫工作始于1979年,自1986年开始,扶贫工作向经济开发型转变,十几年来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贫困人口由1979年的2.5亿减少到1994年的6500万。旅游扶贫投资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方式,同时也是无烟工业,对环境保护也非常有好处。

(二)广西民俗发展的现状

1、各具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习惯

广西各民族服饰格式各异,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壮族男子多穿青部布对襟上衣,女子多穿无领斜襟绣花滚边上衣,下穿绣花滚边宽脚襟子或青布蜡染的褶裙,腰束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头缠各式花巾,还有瑶族的五彩斑斓的服装,象征瑶王的五个手指印的各种图案等等。众多的民族服饰,魅力奇异,构成了各地独特的民族风情。古今往来,素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饮食也充满了亮点。打油茶是桂北少数民族侗、壮各族的一个特有的饮食习俗。"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族的规矩。广西的酒文化也是非常有内涵的:瑶族的糯米甜酒、苗族的过寨酒、彝族的"秆秆酒"无一不乘载着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好客。此外,广西各地区的特色小吃也应有尽有:南宁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丝粉、梧州的艇仔粥等等,也颇具特色。在建筑的风格独树一帜。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都充分体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目前,这些文化世俗也逐步被人们所挖掘出现在一些民族风情园中,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认同,收到了理想的效益。

2、丰富的民俗旅游节庆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自古就有丰富的节庆文化。壮族的蚂拐节、苗族的芦笙节、瑶族的盘王节、侗族的花炮节、京族的唱哈节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较高的开发和旅游价值。值得一提的是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史文化节、阳朔的渔火节和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这些现代节庆活动,在传播文化、促进旅游,扩大各地的知名度、树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3、精彩纷呈的民间歌舞

广西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美妙的歌声赞美着自己的劳动,用多姿的舞蹈表达着这自己的情感。广西是歌舞的海洋,歌仙刘三姐的歌声随着各种媒体的传播和推广也树立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每年的南宁的国际民歌节令广西的山歌走向了国际的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去年开始,由我国张艺谋等著名导演在阳朔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更是让山水与歌舞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成为广西的又一旅游新亮点。

4、民俗旅游专线产品崭露头角

经过几年的发展,广西已逐步发展出拥有自己特色的和较为科学合理的有强烈震撼力和吸引力的十大旅游精品路线:桂林山水风光游,北海银滩休闲游、南国边关揽胜游、壮乡文化风情游、瑶苗侗乡采风游、前年灵渠寻古游、宁明花山崖画探奇游、金田名胜古迹游、白色小平足迹游以及巴马寿乡探秘游等等。这些线路都充分体现了少数民俗旅游以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的民俗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由于地区、民族之间和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和民族,必然对其它地区和民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伴随着旅游产业及其相关配套设施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民族地区日益由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社会。在外部的文化生活的冲击下,稍有不慎便会使原有的资源遭到破坏甚至资源的枯竭。我们必须处理好开发和发展的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广西民俗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广西的民俗文化的都仍处于浅层次的开发,没能充分体现广西民俗旅游文化的精华,没发掘其文化内涵,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民俗旅游项目有庸俗化,艺术化,舞台化的趋向,以至一些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也被一一退化;开发重点不突出,民俗旅游品雷同化,过度开发,将一些现代建筑材料盲目的渗透入古街民宅中,而降低了民俗风情的纯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成为朝阳产业的今天,保持少数民族的异地文化的原汁原味、以及先进文化的合理渗透,已成为克不容缓的问题,也是能使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得以保持的关键所在。必须科学、合理的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四)调整思路,提出设想

1、全面发掘民俗文化,更新提高并提高现有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全面发掘民俗文化,运用调查取证等一系列方法,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全方位的角度了解广西民俗文化发展的方向。根据人们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娱乐性和参与性,突出民族特色。改变民族村单一歌舞表演的局面,从宗教、社会、经济、游艺竞技等方面的民俗进行合理的综合开发。要有明确的主题,精心的规划,邀请有关学者进行设计和研究其可行性,切忌粗制滥造,建设豆腐渣一类的工程。如仡佬族民俗村可建造罗城仡佬族,与宜州市下岘河的刘三姐壮乡民族风情游相结合,成为一个旅游区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旅游的效率和提升它的吸引力,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引导防止各种追求片面效益,置传统道德于不顾的行为的发生,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这样才能符合广西的区情和合理开发的要求,以确保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

2、不断丰富民俗旅游的形式和内涵

现有的游览方式多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为主。如桂林的漓江民族风情园、刘三姐景观园、黄姚古镇等游览项目都属于以静态的游览为主的项目。这类的文化村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可使游客大开眼界,增长知识,有效的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了人为的破坏。但随着现代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单纯观赏性的游览式已远远不能完全满足游客求新奇的心态。因此动态的、参与性的游览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这一类型的游览方式可以从中亲身感受到当地的风情,在别开生面的活动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悦,大大提高了游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广西的各种少数民族节庆丰富多样,形式各异,有很好的开发基础,可以在这些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利用好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资源。在此基础上可以以每个地方的特色为主题,每年注重以一个地方为中心来开展循环的、有重点的推广每个地方的特色的旅游年,从而使民俗旅游充分发挥它的魅力和潜能。

3、要注意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

现代的旅游业以不仅仅是满足于单纯的游玩,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前景是空前广阔的,广西作为一个旅游大省要在旅游业中取得抢占先机就必须强调良性的发展,而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人才的培养和相关学科的不断研究。我们要下大力度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广西这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高校,如广西大学、广西师大、桂林工学院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来开展,这些高校已积累了雄厚的民俗文化和旅游人才的培养经验,特别是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增加了艺术表演、会展旅游、等专业更是充分的体现了这一要求。桂林旅游学院筹备正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做法,必将大大有利于广西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发展。

4、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

要坚持有的放矢供需对应。多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成立专门的专家部门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对民俗风情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对相关的信息展现给大众。广西在民俗旅游的宣传、推广、积累一定的经验。例如:多次参加国内外举行的旅游说明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旅游博览会和交易会,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对广西民俗旅游进行了有效的宣传,在以后还需要继续不断加强。

5、注重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

游客除了对各种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感兴趣以外,购买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他们旅游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民俗的商品同样拥有广阔的市场也是旅游的重要环节,对旅游创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的有民族特色的器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均可以作为商品开发。广西的商品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乡土色彩,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特色原则和有文化内涵原则,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纵观我区的情况,桂林在这方面的开发得比较成熟,每年的销售情况也展现出良好的势头,值得全区其它地区的学习和借鉴。培养专门的人员对民俗商品进行科学有效开发,在各旅游区可以设立各种有特色的商品成品的展示和制作过程的展示,同时可以让游客以DIY的形式自己亲手制作民俗商品,如:织布、蜡染、和制作各种简单有趣的手工艺品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商品灵活的销售方式,同时也可以增加人们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态。

6、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科学合理的极大力度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及时组织有关的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的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定年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保护民俗资源的意识,加强民族意识,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辨证的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庸俗同化。

三、结语

总之,我们要在广西自身民俗资源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前基础下对广西的资源进行有效而又合理的开发,注意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用科学的指导方针指导各项开发和利用。力争与时俱进,百花齐放,使广西的民俗旅游产品成为拳头产品,使其持久的散发出它的独特魅力,为广西的旅游添上亮丽的一笔,让更多的人了解广西,同时让广西的民俗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广西统计年鉴2001.广西南宁统计出版社2002年.

[2].周作明.《永远的朝阳-民族旅游研究》.广东旅游出版社.

旅游文化开发篇6

关键词:花儿;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西南部的莲花山,是道教五大洞天之一的西崆峒。发源于这一带的河州花儿是广泛分布在康乐、临潭、卓尼、临洮、渭源、岷县、广河等县并在当地汉族、回族、藏族、裕固族、土族、保安族、撒拉族和东乡等民族中间广泛流传和传唱的一类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都十分浓厚的山歌艺术形式。这一带花儿唱腔优美动听,婉转流畅,遣词造句格律工整,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2004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甘肃省康乐县莲花山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至2006年文化部又将莲花山花儿会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盛名之下同时也赋予了莲花山花儿文化特殊的社会功能和属性。

1关于莲花山“花儿”的遗产定位及社会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2003 年 10 月第 32 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显然,我们对“花儿”山歌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位是准确的。2006年在《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中“花儿”作为民间音乐类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申报并取得成功。与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老爷山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宁夏回族山花儿以及其它地区的花儿会相比,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首当其冲。这表明作为河州花儿的发祥地,莲花山花儿会除了在西北地区有特殊的文化地位外,同时也应承载更多的社会功能。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所倡导的遗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原则以及相关要求,和有关专家提出的遗产显形旅游价值利用的有关观点,作为一项公共的人类文化遗产,莲花山花儿保护基地和遗产保护工程应当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科研、教育、游览和启智等精神文化的活动场所[1]。

2对“花儿”进行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特别是那些需要进行保护的高级别的文化遗产该不该进行旅游开发,如何进行旅游开发,一直以来都是专家学者争论的问题,其争论的焦点主要是旅游对文化遗产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冲击。而这个问题在我国好象显得更加突出,那么我们在理论以及现实层面该如何分析这一现象呢?其实我们必须明白,在旅游环境下,文化被商品化本身不存在是对还是错的问题,因为无论文化还是商品都是中性的。被商品化的文化如果在发展方向上符合这种文化的前进方向和要求,符合这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不是一味地追逐商业利益,那么对文化进行市场化运做就会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在这里,笔者想按照这样的思路对流传于康乐县莲花山地区的山歌――“花儿”进行旅游开发的个性评价分析,依此来论证当前对该处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合理性。

2.1对莲花山“花儿”进行遗产文化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当今“花儿”作为一种需要保护开发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对其在评价和认识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术科研领域,而应该坚持多元化的文化评价体系。确切地说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使其在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深远的作用 ,充分发挥其民族性、大众性和时代性的特质 , 使其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推动先进文化的前进[3]。按照这个思路,对“花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进行必要的开发和利用,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封闭式的保护。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巨大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应该得到合理的开发。有人可能会认为把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会对文化遗产本身产生破坏,加速其文化特质的消失。其实从现有的实际情况看,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有序的旅游开发不仅能够进一步宏扬文化,繁荣文化市场,增强文化活力,促进文化交流,提升文化品位和品质,而且由于文化旅游对经济的发展带动作用,反过来又会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政府各级部门的重视,从而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政策上的扶持以及资金上的支持。作为地处西北内陆的康乐县在对“花儿”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也应该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的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把 “花儿”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有机地融入到康乐县县域经济的发展体系之中,从而实现文化兴县,旅游强县的跨越式旅游业发展格局,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2.2对康乐县莲花山“花儿”进行遗产文化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对康乐县莲花山“花儿”山歌艺术进行旅游开发是基于以下几个现实基础上:

2.2.1与当前所有地区的花儿会相比,莲花山花儿会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开发优势:首先,莲花山花儿会在所有花儿会中规模最大。每年莲花山花儿会从莲花山山下开始展转数地,相继在莲花山北麓的足古川、紫松山、王家沟门等地举行,方圆几十公里。其次,人数最多。据统计,每逢花儿会,康乐、临潭、临洮、卓尼、渭源、岷县、广河等县的汉、回、藏、土族、东乡等地大约有十几万人云集于此。再次,持续时间最长。莲花山花儿会从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在所有花儿会中历时最长。

2.2.2旅游环境优越。莲花山位于甘肃省临夏地区康乐县、定西地区临洮县和甘南地区卓尼县三县的接壤处,又是临洮、临夏通往西蜀、松潘、茂州等地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2.3旅游开发基础较好。近年来,康乐县委、县政府按照建设特色文化大县的指导思想,依托项目建设,加强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10万元对景古绵家楼按原貌进行了重建,投资750万元建成了莲花山宾馆和投资800万元建成太子山民族渡假村。目前投资1 168万元的莲花山旅游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这些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莲花山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发展平台和契机,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环境,提升了该地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3对康乐县莲花山“花儿”进行遗产文化旅游开发的总体思路

3.1全力打造西北地区“花儿”旅游品牌花儿文化旅游开发本质上要求加快该文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步伐,而花儿又是莲花山对外主打的一张旅游王牌。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花儿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建设。具体地说,就是要围绕“花儿”文化艺术开发设计出一系列能够体现当地花儿文学积淀和历史积淀的精品旅游产品,同时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形式进行包装、宣传和促销,从而使莲花山花儿成为能够深入人心的明星旅游产品。

3.2进一步审视旅游环境下“花儿”文化的革新在新的时代,莲花山“花儿”不仅要在文学、音乐、唱法等领域进行革新,而且必须面对旅游开发的客观环境,科学合理地开发出一些群众参与性广泛、喜闻乐见、生动有趣、雅俗共赏同时能够利用宣传推介打开旅游市场的花儿旅游产品。例如宁夏连续成功举办四届“西部民歌(花儿)歌手邀请赛”就是很好的一个花儿产品开发思路。

3.3组建“花儿”专业表演队伍对于“花儿”专业表演队伍建设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培养机制,提高表演队伍的整体专业技能和素质,例如可在甘肃省省内具备一定基础的高校以及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花儿专业学历层次完善和人才培养。建议由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与国家教委及相关部门协调在全国的艺术院校、师范院校和专业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同时还需要进行群众性娱乐表演团体和学院派专业表演团体培养相结合,以及就地挖掘当地花儿“原生态”表演人才和团体的建设形式,使花儿表演队伍建设更具有专业能力上的层次性和适应性。

4花儿面临的文化生态保护

莲花山花儿会的形成时间较早,据丁作枢《莲花山花儿会初探》一文中考证,莲花山花儿会大约形成于明朝嘉庆年间(公元1521-1566)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莲花山“花儿”无论从内容、唱法、润腔技巧还是表现手法都深刻反映了这一地区各族群众的生产劳动、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性格气质、、语言特征、地理环境、审美意识等。关于花儿的文化生态保护我们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是:①防止在商业利益的利诱下花儿文化内涵的变质以及社会历史价值的扭曲和缺失,②避免过度开发造成花儿文化发展过程的脱节。因此在保护过程中要坚持政府主导,专家学者介入,全民参与的方针,力争在体制上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在资金上、制度上、人力上还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证。

参考文献

[1] 梁学成.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6,(6):16-17.

[2] 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 广西民族研究,2005,(4):174.

旅游文化开发篇7

关键词:历史文化;旅游;旅游心理;影响因素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随之提升的是人们的文化素养与艺术情怀,当前历史文化旅游成为人们喜闻乐见并非常热衷的旅游形式。历史文化旅游涵盖历史信息考察、历史知识学习、历史情怀研究以及旅游娱乐等,这种旅游方式已经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历史文化旅游开展过程中,由于对旅游者心理行为把控不到位,以至于旅游项目开发效果不尽人意。下文将以历史文化旅游者的心理行为特征为主,剖析可能存在的对旅游者历史旅游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

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视角下的旅游心理行为特征

(一)猎奇心理——对历史架构的猎奇

历史文化旅游,顾名思义旅游项目的载体是历史的遗存之物,如府衙、宫殿、陵墓等,这些都是历史文化的主体架构,虽然被遗留在现代与现代信息之间紧密相连,但是其存在的形式与现代文化载体有较大差异之处。社会整体发展会带动现代信息的延伸,现代建筑设计与历史遗留建筑之间的差异化会越来越明显,这将是突出历史建筑文化的便捷途径。由此,历史遗留建筑的特异性就会引发旅游者的猎奇心理,这些建筑会在游客心理形成巨大的问号,这种对历史结构的猎奇是游客心理行为最直接的表现。

(二)求知心理——对历史文化的求知欲

文人墨客对历史文化的求知欲是非常强烈的,历史遗留下的文字、图像显示出的是当代的文化环境,游览名胜古迹是游客增长文化底蕴、丰富人生阅历的一种方式,也是游客倾向历史文化旅游的动机。

(三)励志心理——对精神需求的汲取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有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史书记载、修建庙宇、修建人像、以人名命地名、立纪念碑等,这些都是当代人怀念历史的一种方式,也是传承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历史精神的途径,同时也会对负面人物用物化的形式将此永远的钉在耻辱柱之上。为了让现代人了解并牢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灾难与耻辱,为了不再让屈辱的历史重蹈覆辙,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历史遗迹规划为重点保护单位,以历史上血泪教训让现代人铭记当下的美好生活,是千千万万无名英雄换来的。以此来看,红色文化旅游项目是希望通过历史文化旅载体,谱写一曲历史英雄的赞歌,培养现代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工作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红色文化旅游汲取精神食粮。

(四)学术心理——对历史知识的钻研

历史文化旅游吸引的不仅是大众游客,也对一些专业学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为诸多历史文化载体多存在争议或者学术问题,学者对于历史知识的钻研程度是不可忽视的。如秦始皇陵、三星堆遗址等,这些历史文化载体都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单一通过历史古籍来分析,需要学者对感兴趣的历史遗迹进行实地的勘察研究。

(五)唯美心理——对历史文明的情怀

所有历史遗留下的产物都是古代人们的智慧,都是当时社会艺术的结晶,许多历史文化载体呈现出的情怀是现代事物无法企及的,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历史文明中徜徉,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获得身心的满足,是一种唯美心理需求的体现。如位于扬州的五亭桥,被专业人士称为古典建筑中最美丽的桥梁。五亭桥建在瘦西湖上,分开为五亭,每座亭四角昂然翘起,黄瓦红柱尽显芙蓉之美,五亭合则为一桥,桥体选取的建筑材料是青石,青石所堆砌的是清中叶的历史情怀,也是清中叶人们的劳动与智慧。美不胜收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对游客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三、对旅游者历史旅游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

(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规模

旅游心理会受历史文化旅游规模影响,通常情况下,历史文化资源规模较大的旅游景点会对游客旅游心理产生积极影响。一直以来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北京故宫、兵马俑、长安古城等。这些旅游资源的共同特征是具有浓厚历史文化魅力,由此对游客产生巨大吸引力。相交于历史文化浓厚的景点,一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规模较小的景点,对游客产生的吸引力也有明显差异。如伪满皇宫、古镇怀来县等。怀来县如今只剩两座城门和三个小景点,虽然是历史文化气息非常浓厚的景点,但所开发出的旅游项目并不十分具有吸引力,历史文化资源规模小是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样,根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珠海市具有历史文化建筑旅游资源多达二十一种,旅游资源单体有一百六十个之多,且有十八处属于省市级单位。一次来看,珠海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可展开的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也有很多种。但是,从单体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来看,规模非常小,可展开、可利用的旅游空间较小,这些不可忽视的弊端使珠海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得不到发展,以至于无法对游客产生吸引力。

(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地区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否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会对后期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产生直接影响。开展历史文化旅游要注重两方面的工作:第一,确保地区内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保护;第二,在文化保护基础上去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使景点不仅富有历史文化气息,还符合现代人的旅游心理需求。历史文化旅游,顾名思义以历史文化为主,但在开发过程中要明确区别游览历史文化与研究历史文化。从旅游心理行为来看,游客选择历史文化旅游是享受历史文化美的过程,从中获取心灵上的满足,也可以说通过历史文化旅游来放飞内心的飘逸感,所以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应围绕形式美来展开。那么,一些被侵占、损坏、未修缮的景点是很难激发游客旅游兴趣的,甚至有一些景点的建筑已经被移作他用,虽然有一部分景区已经被保护起来,但是作为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来看,缺乏形式美的亮点而不具备旅游吸引力。所以,只有被保护、开发的比较完整的历史文化景点会受到游客的青睐。

(三)历史文化旅游游客素养

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对游客的历史文化情怀、个人素养是有一定要求的,游客自身的文化素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文化旅游心理行为。通常情况下,游客自身文化素养高、文学积累较深厚的话,在接受历史文化能力方面要高于文化素养中等的游客,而且文化素养极深的游客能够积极主动的接受历史文化旅游,并能够从旅游产品中汲取精神文化食粮。正因如此,对历史文化旅游感兴趣的游客大多数是具有极高文化素养的,同样一些文化旅游景区的景观是需要具有较高文学修养的游客,才能真正领悟景观蕴含真正的情怀与文化。

(四)历史文化旅游导游素质

导游在历史文化旅游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能够从本质上影响历史文化旅游游客的心理。历史文化旅游涉及的专业知识、历史背景、艺术情怀、文学素养,需要导游逐一进行讲解,才能保证普通游客也能理解、感悟历史文化旅游景观背后的含义。如果没有专业导游进行讲解,普通游客在历史文化旅游过程中可能仅通过眼观来了解景观的外在形式,对于景观的内在情怀、背后的历史文化并不能充分的理解,所以对历史文化旅游并不会产生非常深刻的感悟,这将很容易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以此,可以看出历史文化旅游中导游的存在于历史文化旅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专业、优秀的导游能够将历史文化、历史情怀生动的显现在游客面前,能够更深层次的激发游客旅游兴趣,并且对历史文化充满好奇、充满向往。

(五)历史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

旅游文化开发篇8

1.对旅游者的影响

在民族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根据个人阅历、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自身差异,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民族文化产品,通过参观静态、实物民族旅游产品,参与体验动态性、互动性的民族文化活动,让自己有身临其境和身心沉醉的感受。对民族文化的完整体验,有助于旅游者全面认识民族文化内涵;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民族文化内容进行旅游体验,有利于旅游者加深对民族文化内涵的认知和感受。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有目的进行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学习,都能促进民族文化持续传承。文化旅游开发中科学合理地利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根据旅游者的心理需求,设计生产相应的文化旅游体验产品,不仅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而且有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效果。

2.对旅游地的影响

(1)有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化旅游的开发,首先可以拉动旅游目的地经济的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和促进招商引资力度;其次可以改变当地单纯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以旅游业为首的第三产业和与之相关的第二、第一产业共同发展的新产业格局。文化旅游开发有利于目的地加强与外界的横向联系,通过经济的发展最终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

(2)有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发展

民族文化是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开发,必然要求重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收集和整理,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文化旅游的开发有助于强化目的地居民的自我文化认同感,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旅游开发,他们自觉地保护、修葺和恢复原有的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对民族文化采取保护、开发、利用一体化一系列科学举措,不仅使当地旅游业更具特色、更具魅力,而且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文化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传承的模式

民族文化传承模式是旅游开发者根据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旅游活动,社区居民作为旅游接待服务者或社区自然人参与到民族文化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在民族文化旅游活动中,通过参与、体验、学习等方式感知民族文化内涵;民族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与旅游者的外部认可一同增加社区居民的民族自豪感,并由此促进社区居民自觉、主动学习与掌握民族文化内涵。

1.物质民族文化的传承机理

(1)民族饮食文化

民族饮食文化在直接利用型开发模式中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向旅游者展示原生态的饮食过程,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给旅游者全新的内心感受;在整合提升型、集合开发型开发模式中,通过浓缩当地各个民族饮食文化,由旅游接待服务者统一向旅游者展示。旅游开发者要求旅游接待服务者学习、掌握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烹饪技巧;在历史复原型开发模式中,为了扩大旅游客源市场,必须对当地民族饮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研究,才能制作曾经消失的菜肴。在不同开发模式中对民族饮食文化的研究、探索、制作等过程,不仅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促使旅游者学习当地饮食文化,为旅游开发者和社区居民带来经济效益,而且促进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实现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承。

(2)民族建筑文化

建筑为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场所,民族建筑不仅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展的基本服务设施,而且是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旅游资源。在直接利用型、原地开发型开发模式中民族建筑就是直接利用当地的建筑群,旅游开发者必须以“保护第一”的原则对其进行规划开发;在整合提升型和集合开发型开发模式中,旅游开发者必须对当地原生民族建筑文化进行详细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建筑物进行统一修建,运用创新思维把各个民族特有的民族建筑组合在一个景区;在历史复原型开发模式中旅游开发者通过查找历史资料、文献等方法,通过对历史古建筑进行维护、重建,创造新的旅游资源。生态博物馆的开发模式中,民族建筑要求原汁原味地保护原有民居;在其他旅游目的地中,除了修建生态博物馆和生态旅游点,还可以修建具有本民族建筑文化风格,更适合现代生活要求的民族建筑。在保持不同民族建筑特点的同时,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改善居住环境。

(3)民族服饰文化

日常生活中民族服饰较少或者无法在当地居民身上出现,如何传承民族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直接利用型和原地开发型开发模式中,大部分旅游目的地居民并不经常身穿民族服饰,除非是直接参与文化旅游相关活动时和举行民族节庆时,通过安排社区居民或旅游接待者穿着民族服饰等方式向旅游者展示;在整合提升型和集合开发型模式中,出于营造“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氛围的需要,旅游开发者要求旅游接待服务者必须身穿民族服饰,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求旅游开发者了解民族服饰文化的内容,设计符合民族特色的民族服饰,旅游接待服务者掌握民族服饰文化的内涵,更好地向旅游者进行展示和介绍;在历史复原型开发模式中旅游开发者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资料,尽可能设计生产随着社会发展消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款式、图案、花纹等,让旅游者全面了解当地民族服饰文化的内容,促进了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

2.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机理

(1)民族歌舞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者对文化内涵的追求越来越高,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之一,为旅游者呈现制作精美、体现民族文化内涵的民族歌舞表演,才能满足旅游者的内心需求。在直接利用型和原地开发型开发模式中,旅游开发者通过安排组织社区居民或旅游接待者为旅游者表演民族歌舞,满足旅游者的视觉需求;在整个提升型和集合开发型开发模式中,需要根据各个民族的歌曲特色进行设计编排,开发出体现各个民族歌舞特色的旅游节目,让旅游者获得全面的心灵感受,旅游接待者学习掌握民族歌舞技巧和动作要领,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当地民族文化内涵;在历史复原型开发模式中,旅游者通过创新编排历史上的民族歌舞,创作消失的民族歌舞,只有不断完善民族歌舞文化,才能让旅游者更全面地认知民族歌舞的文化底蕴。

(2)民族民间工艺文化

民族民间工艺、技艺等是一项科学技术,是民族群众制作生产生活用品的方法和手段,是民族文化中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化事项。民族民间工艺、技艺文化是具体通过制作手工艺品等进行表现,具有参与性强,传承时效久的特点。不同文化开发模式中旅游开发者通过组织民族技艺者进行展示,挖掘、恢复消失的民族民间技艺;社区居民自发学习民族民间技艺;旅游接待服务者主动、被动地学和旅游者主动地学习传承民族民间技艺。

(3)民族节庆文化

旅游文化开发篇9

[关键词]地方文化;旅游文化;桂东南;开发

近十多年来,全球旅游业开拓发展的趋势,已从强调传统的“3S”(Sunlight,阳光;Sandy beach沙滩;Seawater,海水)向强调更为广袤而深邃的“3N”(Natural,自然;Nostalgia,怀旧;Return N—ative,回归乡土)转变。美国联邦政府旅游顾问、夏威夷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朱卓仁先生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当前全球普及的四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是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参号性旅游、休闲保健旅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从过去对经济属性的关注,过渡到对文化属性的关注,旅游的发展与文化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这种趋势,为世界各国旅游业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

1991年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LAS)为文化旅游下的概念性和技术性相结合的定义:人们离开他们的日常居住地,为获得新的信息与体验来满足他们文化需求而趋向文化景观的移动;包括到文化吸引物所在地,如遗产遗迹,艺术与文化表演,艺术与歌剧等的一切移动。也就是旅游者感受、了解、鉴赏和探索无形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自然风景虽美,但要蕴涵文化的内涵才会更加引人回味。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每到一个地方,某个区域的文化必然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旅游过程中,尤其是文化旅游过程中,地方文化自然就成为旅游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整理研究地方文化,开发地方旅游文化资源,是发展地方旅游的必要手段。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形成一方文化。地方文化是一方居民为适应自然环境、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需要而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它包括社会风气、自然环境、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等多种因素;是某一地方历史发展的文明载体,蕴涵着丰厚的文化知识。如一段古长城记录着古战场金戈铁马的喧嚣,一座寺庙、一个道观再现出人们的宗教信仰,一条河流、一座山峰深深地刻着某一地方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的地方文化,主要有:(1)旅游与文化构成联系的历史遗存,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2)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3)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4)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宗教文化层。富有个性的地方风物、人文景观或是自然景观都是历史的沉积,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以“文化的形态和艺术结构的形式表现自身的追求和思考”。她既是独特的地理环境所致,也是地方先人的审美情趣的蕴藏。地方文化独有个性美、奇异美,既可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又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要。“人类审美活动与审美需要的产生,符合人类生活本质的某种必要性,它与其他的行为方式一样,也是人的一种生存本能和适应性行为。”旅游者观光、欣赏,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淀,去品评、审美某一地方文化,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实际上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人们之所以旅游,是想走出长久生活的圈子,放松自我,猎新猎奇,获得新知识,地方文化具有的深邃的知性美就可以满足旅游者求知心理。地方文化是旅游文化开发的基础,使旅游更有意味,而旅游可以使地方文化得到承载和传播,让文化与旅游发展共赢。因此,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的地方文化的开发越来越显示了它的必要性。

一、桂东南地区的旅游文化及其特征

桂东南,指地处北回归线上的广西东南部,(主要指玉林市和贵港市)属山林地势,融丹霞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花岗岩地貌于一体,自古有控扼南海、海南、越南的通衢要道的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特色明显的旅游文化。这些旅游文化资源中,既有“林秀、石奇、泉甘、茶香”的桂平市西山,天降瑶池的山水盆景陆川县龙珠湖,被誉为“小三峡”的桂平市大藤峡,丹霞地貌的代表博白县宴石山等优美的自然资源,更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因此玉林市、桂平市在2001年和2002年分别被评为部级优秀旅游城市。据了解,桂东南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并在国内旅游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旅游景点至少在十个以上,具体分类见表1。

桂东南旅游文化资源,以开发的程度来分,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已经开发,有一定的建设规模的,如桂平西山、容县都峤山、北流市勾漏洞、容县真武阁、经略台、谢鲁山庄,这些景点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中以桂平西山、容县都峤山的宗教旅游发展表现较为成功;另一类是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建设尚未有规模的,如金田起义遗址、鬼门关(天门关)、铜石岭、桂平麻垌镇白石洞天仙宫牌楼,历代文人留下了石刻碑文、楹联诗词,这些作为历史文化遗迹,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景点残缺,不成规模;还有一类是知名度不高,亟待开发的,如桂平市白石山、罗丛岩、美女绿珠、杨贵妃的故里、语言大师王力的家乡。尤其是桂东南的民俗文化,可以说,在桂东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几乎是空白的。

诚然,桂东南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全国的其他文化旅游资源相比,它没有长城的厚重,没有江南园林的精致,也没有云南丽江的奇异。与区内的其他地区相比,它缺少以桂林历史名城为底蕴的桂北山水文化,也没有桂西的壮瑶少数民族风情为依托,比起桂南的海上丝绸文化还要弱势,似乎没有鲜明的主题。但是,特有的“鬼门关”意象的桂东南文化,正是以其兼容、鬼灵而显示了她的特征。桂东南文化的多元化色彩是吸引游客眼球的元素。在各个景点里,都体现了一种兼容的品格。桂平西山从南梁王朝起就设郡治理,以其“林秀、石奇、泉甘、茶香”而闻名于世,历代文人如苏轼、徐霞客等慕名而来,留下了大量的石刻碑文、楹联诗词,融宗教、历史遗迹、自然风景于一体,成为部级4A游览胜地,自有“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有浔城半边山”之称。容县都峤山,佛道合一为一大奇观,并以多姿的丹霞地貌为依托;北流的勾漏洞道教与喀斯特地貌兼之的景观,宗教圣地与优美的环境相互融为一体。应该说,桂东南的旅游文化资源特色是她那丰富的色彩。

但是,迄今为止,在桂东南旅游经济中,其经营效益未够明显,许多景点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旅游业存在本地游客走出去的多,省外游客走进的比例偏少的局面,难以形成一种炙热的趋势,持续性发展更有待加强。

二、开发的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的策略

建设旅游大省是1997年广西区党委、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而且十多年来,从政策到财政的投入,都体现了区政府的决心。所以,如何开发地方文化,加快文化旅游发展的步伐,是目前桂东南地区旅游业的首要工作,根据桂东南地区的实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第一,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营造文化氛围。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营造景点文化氛围,是提高旅游品位的保证。

挖掘地方文化,首先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文化形态彰显出来。从以上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到,桂东南地方文化丰富多彩,宗教、历史、民俗等等,都是很好的卖点,可以说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里的许多景点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底蕴不厚的情况。如容县都峤山的佛教景观,只有赵朴初手写的“佛”大金字,具体的景点较少体现;陆川的龙珠湖,如果恰当地挖掘出一些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会让那优美的环境令人流连忘返。

挖掘不是造文化,文化是活态的,是一种氛围、一种空间。活化的文化不是放几个雕塑、摆几个玻璃柜子和凳子椅子,牵强附会地加入一些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就能显示出来的,博物馆之类的景点难以受游客青睐,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活化文化。

在挖掘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开发。对于那些已有知名度但尚未开发的景点,应加大力度。如太平天国起义的发起地金田起义遗址,只有一间简单的纪念馆,其中的展品多是赝品,价值不大,难以吸引游客。此外,民俗文化和工艺品的开发在桂东南地区是薄弱环节,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突出地方特色,使其系列化、文史化、艺术化、通俗化、功能化,只要特色鲜明、脉络清晰、生动形象,就可以提高地方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使其成为旅游发展推动力。

营造景点文化氛围,基本设施的建设是关键。景点的基本设施包括景点的布局策划、景点的命名、周围环境,甚至景点简介牌等等,都应该协调一致。

第二,突出特点,打造精品。所谓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桂东南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化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上。日益紧张的现代社会生活,对物质的过分追求所产生的焦虑,使人们渴望从梵天清音的社会中寻求一种补偿和解脱。尽管许多游客对宗教的理解分明是囫囵吞枣式、实用主义的,但宗教文化以其不可挡之势介入旅游,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桂东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宗教旅游文化资源是有她的竞争能力的。现存有宋代的桂平西山龙华寺、清代的洗石庵、观音岩等宗教遗迹的桂平西山;道教“二十洞天”、“二十二洞天”、“二十七洞天”的容县都峤山、北流市勾漏洞、桂平市白石山;还有全国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天南福地”桂平市的罗丛岩,都拥有其盛誉,浓郁的宗教氛围,优美的环境,使人们能暂时摆脱繁忙的工作、焦虑的生活,享受清静的忘我境界,获得对生命和世界的诠释。而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的发起地金田起义遗址、唐代练兵台经略台、古代江南四大名楼真武阁,还有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鬼门关(天门关),岭南重要文化发祥地之一的铜石岭,这些历史文化遗迹会使游客睹今思古,增长知识。所以,我们努力打造精品路线游,利用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提升旅游开发层次与水平。

所谓精品,是指精良、上乘的作品。旅游文化精品不仅能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构成新的旅游吸引力。旅游文化精品就是制作精良、演艺精湛、能够代表当地文化艺术水平、深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优秀文化产品。打造精品,应该对地方文化作进一步挖掘、提炼、升华,使形式上更具美感,程序上更紧凑,场面更贴近游客心理。把景点的景观与文学、历史结合起来,寓文化于山水之问,让文化融入旅游之中。特点不突出,应该利用其多元性的特点,综合分析,制定好旅游主题,策划好旅游线路;另外,通过举办各种大型节庆活动和以文体竞赛作为载体,既更新文化活动内容,又丰富文化内涵,扩大影响力,使活动本身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桂东南的旅游资源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景点尚处于“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情态,对广西的旅游资源,省外的游客只识桂林、北海,对桂东南的旅游资源,连真武阁,许多人都未曾听说,这既有未能打造精品的原因,也与我们的宣传不足有关。

现代宣传的手段很多,召开各类旅游招商会、旅游交易会和风景名胜区博览会,邀请旅行社、有关旅游经销的单位人员前来旅游考察,借外力扩大宣传等。

导游员是地方文化的无形载体,更是地方文化的代言人。优秀的导游员,能抓着地方文脉、理解其精髓,道出地方文化的神韵。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大多是传统的、历史的、静态的物象,只有通过讲解,才能显示出文化意味,由静变动,才有鼓动性。由于体制的原因,桂东南的许多旅游景点尚未安排有专业的导游员,而旅行社的导游员文化素质偏低,多是停留在组织照顾游客的工作上,以至于许多前来旅游的游客到来以后不知看什么、怎么看。就连桂平西山风景区也没有专业的导游员。所以培训导游员,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对宣传地方旅游文化举足轻重。

同时,编写出版精美的景点导游词等有关资料和录制DVD光碟,让地方旅游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也是有效的宣传途径。

第四,联动策略。联动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联合行动。玉林市和贵港市,20世纪90年代以前属于同一个地区,有相通的人文环境,属于同一个文化圈,资源类似,但竞争优势不突出。长期以来,出于行政体制、经济利益的考虑,各县市之间,甚至在一个县市的局级单位,出现“各布各的阵,各下各的棋”的现象,没有形成统一规划、统一营销的区域布局。以桂平市为例,西山和大藤峡由旅游局管理,金田起义遗址又由文化局管理,而西山上的寺庙又由佛教协会管理;容县亦然,都峤山和真武阁由旅游局文化局分别管理。另外,桂东南的旅游文化资源较分散,往往有必要各县市之间、各经营单位之间整合资源,突出优势,联合开发旅游产品,共同塑造和提升旅游整体形象,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根据桂东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以下的联动工作:

(1)行政联动。各县市、局处构建联合机构,统筹安排,共同营销,建立分工合作的营销模式,做好协调指导管理工作。

(2)景点联动。妥善处理各景点之间的关系,把周围相关景点连接起来,形成旅游系列,推出主题旅游,提供一条龙服务。这样,可以让游客游览得到较大满足,提高旅游兴趣。

(3)项目联动,即在一个景区内,多种旅游文化项目同时进行。景点是静态的,适当举行一些民俗活动,游客进行互动,让声音、影像等让人感受文化的氛围,借以增强景色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

(4)企业与研究机构联动。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宣传、研究,对有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光靠行政和企业还不够,应加强和研究机构尤其是地方高校的联盟。地方高校既有一定的研究理论,又熟悉当地情况,具有较大的能力优势。

通过联动,可扩大整体区域和旅游线路的知名度,打造出如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客家文化等,古民居文化等品牌。

(5)科学利用,合理保护。旅游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科学合理的利用,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应掌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保护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推出以历史文化、生态环保、休闲娱乐为主导的旅游产品,将地方文化有效地融入生态旅游中,丰富旅游内涵。所以一方面及时组织有关的专家对民俗文化资源环境进行研究评估,科学地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定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

旅游文化开发篇10

而更加引起笔者兴趣的,则是此书所述的山海胜境与连云港旅游所挖掘的海洋文化十分合拍。在这一点上,《镜花缘》显然比《西游记》更切合海洋主题,也更有理由得到本地文化研究者以及旅游产品开发者的重视。《镜花缘》的故事围绕两部分展开,前部分叙述了唐敖因唐代徐敬业、骆宾王勤王反周的牵连而科举落第,由此萌生隐遁修仙之念,继而在其内弟的协助下出海访十二名花,经历一番海外异国奇境后,终得在小蓬莱成仙;后半部分则讲述了唐敖之女——因口舌之故堕落凡尘的百花仙子引领百花托生的才女们应试女科而各显才华的故事。故事的前半部分——唐敖出海的情节十分引人入胜,作者充分利用了古代传说掌故,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察世之眼,为我们描述了沿途经历的各种奇人异事。其中既有令人倾慕的服食妙方,如传说中的“肉芝”“朱草”“蹑空草”,也有那些传说千年而难得一见的灵禽异兽,如“当康”“鱼人”“麒麟”“狻猊”等等。而最富特色的,莫过于沿途所见海外各国的奇人奇事。如所经历的“君子国”“大人国”“劳民国”“聂耳国”“无肠国”“犬封国”“毛民国”“深目国”“跂踵国”等,其民形象大多极富漫画特质,例如讽刺嫌贫爱富、虚伪奸诈的“双面国人”,讽刺心术不正、狼心狗肺的“穿胸国人”以及讽刺好吃懒做的“犬封国人”等等。此书记神仙之事却以游记笔体,意在漫画众生百相,无心者为之喷饭,有意者更可为之扼腕。如此以烂漫之笔书现实之世的,中国文学史上大约止此一部。明清小说中《儒林外史》《三言二拍》也述众生心相,却少猎奇气象;《封神演义》《西游记》有猎奇气象,于众生心相却并不明朗。反复比较,《镜花缘》前五十回中所涉海外国人,显然极为适合视觉形象的设计。

举例来说,《封神演义》与《西游记》中都有哪吒三头六臂的形象,其意在于渲染哪吒超乎凡人的神力,而《镜花缘》中的三面国人,也有三头,却是告诉人们次国人喜怒爱恨之情尽形于色,从无遮掩。《西游记》中的女儿国王只写其缠绵,而《镜花缘》中写的女儿国王,却重在揭露统治者利用公权满足一己之私无视民生荒淫的本质。这些被讥刺、揭露的劣根都会于外在形貌上加以特别显现,如何将文学中的这些形象转化为视觉的形象,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笔者根据《镜花缘》中的形象描述,大致上将其分为四类:其一为传说中的神异的草木禽兽,诸如用于服食的“肉芝”、吃一粒饱一年的木禾、象征太平盛世的“当康兽”以及人形肉翅的“不孝鸟”等等;其二为根据传说想象虚构出来的海外诸国国民形象,如人身蛇尾的轩辕国民、耳垂及腰的聂耳国民等等;其三为常见的神仙佛道,如其中的王母、嫦娥、麻姑等等;其四则是较为写实的凡人百姓,包括那些应试女科的百花才女。就特征性而言,第三类和第四类在古代小说形象中十分常见,第一、第二类形象则有很大的再创作空间。本文将重点针对第二类形象,并结合《山海经》《三才图会》等古代文献记载作出整理,力求创作出符合原著精神的产品形象。

二、形象采选的原则

对于《镜花缘》中的涉及的大量形象的采选,笔者原则上主要从娱乐趣味性、现实讽喻性与风格特征的整体性三个方面进行。娱乐趣味性是指力求选择那些外形生动有趣、体貌特征鲜明诙谐的形象,而对于那些不便于视觉传达的形象则加以舍弃。例如书中记载的君子国、大人国等人物形象,尽管文学描述十分有趣,但是其形貌特征并不鲜明,难以用漫画式的形象加以表现,创作过程中便只能从略。这种娱乐趣味性还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后期产品的流通性和经济效益。现实讽喻性则是指所采选的形象应在最大程度上具备思想针对,或刺面目的虚伪、或刺文人的酸腐,将人性中的贪婪、吝啬、懒惰、虚荣诸般劣根鲜明直观地揭露出来。而原著中轩辕国人则是上古国民风俗淳朴的代表,也可加以表现。这条采选原则充分显示了原著作者的内在精神旨趣,是李汝珍“察世之眼”的延伸,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神话文学形象的重要特征,它显示了产品形象的思想深度,是产品形象获得长久生命力的保证。对于第三点风格特征的整体性,是指在采选中摒弃那些不必要的风格手法因素,或增添一些利于整体风格传达的因素。由于系列形象主要是静态呈现,而劳民国人“其身摇摆不定,终日无歇”的特征就不适合表现,而穿胸国人胸口有个孔洞,表现乏力,则可据《三才图略》中有关穿胸国所记,“尊者去衣,令卑者以竹木贯胸抬之”加以补充。风格特征的整体性同时使得整体产品形象的创作具有较强的标识性。

三、创作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