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毕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4:38:56

旅游毕业论文

旅游毕业论文范文篇1

毕业论文

论维西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

地处部级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中心腹地的维西,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又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所辖的傈僳族自治县,是迪庆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维西素以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厚、饮食文化独特而著称,有“横断山中绿宝石”、“天然杜鹃花园”、“灵灵家园”、“兰花之乡”等美称。

金沙江、澜沧江流经维西境内,怒江离维西县境仅十几公里之遥,与金沙江、澜沧江并肩而流,形成了三江夹两山,两河入两江的地势。县境内从最高海拔4880米的查布朵嘎雪山到海拔1480米的碧玉河,海拔高差3000多米,形成了比较典型的立体气候植被带,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地貌奇观。境内大江滔滔,峡谷重重,林海莽莽,高原湖泊晶莹透明,构成了奇特的三江自然景观。

全县三大景区中,澜沧江景区以峡谷、雪山、高原湖泊、傈僳族“阿尺目刮”为代表;塔城景区以滇金丝猴、热巴、藏传佛教、生态为代表;保和镇以古乐、兰花、杜鹃、傈僳族对脚舞、饮食为代表,三个景区集中展示了维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特别是叶枝阿尺木刮、塔城热巴、永春地脚舞、维西古乐,可谓是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的奇葩,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维西通往兰坪、中甸、丽江、德钦的公路有5条,有一个旅游开发公司,一家三江并流旅行社,六家酒店,5家涉外定点接待单位。有1600余个接待床位,100余个标间,三条旅游黄金线路和一批通过严格培训的导游队伍和服务人员。

历史上,居住在境内的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互相依存、互为影响,因而在宗教、民俗、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既有融合又各具特色的特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教育现象。傈僳族特色文化,是维西各族人民长期融洽相处的结晶。

继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州”战略目标之后,为了使维西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维西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定对策和建议。

一、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

维西素有“兰花之乡,金丝猴家园”,“横断山脉中的绿宝石“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维西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维西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维西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维西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7个方面:

1、多样性

维西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而雄奇壮伟的"三江并流"核心腹地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的区位,形成维西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维西众多的景观与州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维西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构成旅游资源优势。

3、地域性

维西旅游资源分布极为广泛,除塔城、保和镇、叶枝、永春、攀天阁等乡镇的旅游景观已享有一定的盛名之外,在澜沧江沿岸的维登、中路、白济汛、康普、巴迪等乡镇旅游资源大量分布,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集中。全县各乡镇几乎都有景点,并各有特色。但是,各类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却受一定地域限制,例如塔城、叶枝两大旅游片区的显著差别,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性等等

4、多民族性

维西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云南有51个民族,维西有13个。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构成了维西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5、融合性

在维西,不同的地学景观与各异的动植景观、气象景观和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组合,形成风格、特色不同的景区,各类景观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

6、生态性

维西生物旅游景观极为丰富独特,素有“横断山中的绿宝石”、“灵灵家园”、“兰花之乡”等美誉,不少动植物类型观赏价值极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主题,成为香格里拉一大生态旅游景观。

7、潜力性

维西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但绝大数未加以开发利用。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还很大。例如:位于维登乡境内的新化湖、叶枝镇的查布朵嘎等,到如今仍处于未开发状态,应不断补充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潜力。

二、维西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为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迪庆州委、州政府,维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决策,加快了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步伐。

目前,维西已开发和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基本上形成了以县城保和镇为中心的三大旅游线路,重点建设了县城、塔城镇、澜沧江流域为中心的三大旅游区。目前维西旅游资源开发已取得了喜人成绩的同时,仍然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当前,维西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行业管理差

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维西旅游地的形象。

3、保护意识差

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

4、开发资金不足

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而目前维西县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基金,分年度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因此,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制约着维西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景观资源,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设施落后,可进入性差,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鲜为人知。

5、环境管理差

许多景点,由于环境管理差,有损于维西旅游形象。虽然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环境卫生,但成效不大。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损害了高质量的旅游资源,造成游客滞留时间较短。

6、宣传力度不够

维西诸多的名胜风景旅游点,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而维西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较低。

此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约维西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

“十一五”是维西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力量对维西县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评价,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开发力度,立足于充分发挥维西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和人文旅游源优势及区位优势。

2、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使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走向正轨。

3、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4、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

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5、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

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维西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6、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开发维西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一项、见效一项、保护一项,使维西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以“兰花节”、“阔时节”为契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之机,实现维西旅游业的持续增长和强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周国星:《香格里拉—维西旅游指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维西县旅游局:《三江并流腹地·灵性香格里拉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外事旅游局:《维西傈僳族自治且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草案)》,2005年3月。

论文提要

二十一世纪,旅游作为新的产业,以无烟工业的角色在全球得以迅猛发展。国家确定迪庆为我国中西部旅游开发重点地(州)之一。随着“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申报、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迪庆州建立“旅游支柱产业”等战略目标的确定,为维西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结合维西实际,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维西旅游资源的优势及其开发对策,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一、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

1、多样性;2、奇特性;3、地域性;4、多民族性;5、融合性;6、生态性;7、潜力性。

二、维西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2、行业管理差3、保护意识差4、开发资金不足5、环境管理差6、宣传力度不够。

旅游毕业论文范文篇2

一、概论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依照《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关于2004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实施细则》,我们坚持对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大学阶段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高职阶段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在毕业论文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尤其要着重培养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1、检索[replyview]文献的能力。

2、独立思考,对方案进行论证、分析与比较的能力。

3、实际工作的能力,旅游实践工作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4、使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

5、撰写实验总结和论文,表述研究结果及答辩的能力。

二、选题原则:

1、毕业论文课题的选择基本满足本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保证了基本能力的训练。能结合实际,使产、学、研有机结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毕业论文课题的选择因材施教,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和能力基础上有较大提高。分量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能按时完成或者相对独立地做出阶段性结果。

3、学生一人一题。

三、综合训练情况

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在具体操作中,指导教师积极协助学生选好毕业论文课题,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审定学生拟定的总体方案和详细工作计划,并检查执行情况和进度、指导和答疑,着重于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预审学生的毕业论文并提出意见,督促学生修改。最后,根据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论文质量、考勤等方面的情况写出评语,提出评分的初步意见。做到了每名学生都必须参加答辩才能取得毕业论文的成绩。

四、经验

毕业论文的成绩根据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书的情况、文献查阅、文献综述、综合动手能力、论文质量、论点的学术价值、论述的重要性、系统性、逻辑性和文字表述能力、答辩情况及工作态度、尊师守纪情况等综合评定。给出的成绩严格按照《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关于2004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实施细则》之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及成绩作教学档案保存。专业指导教师在具体指导环节,工作认真、踏实,从论文批改到答辩环节,均能认真对待,较好的完成了毕业实习阶段的工作。

旅游毕业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体验旅游导游新型要求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心态的日益成熟在经历了多年“黄金周”的培育之后我国旅游业已经出现了由较低层次的“观光旅游”向更为高级的消费模式—以情景化、体验化为特征融高品味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一体的“体验旅游”逐步过渡的趋势。美国两位闻名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姆在《体验经济》中认为以后世界经济已经步入“体验经济”时代。所谓“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旅游”是在体验经济规模不断膨胀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崭新旅游产品其最大的特征是注意旅游者的体验效能本质是“以人为本”终极目标是快乐感、亲切感、自我价值。因此“体验旅游”特殊强调游客自身的积极参与和自身体验使游客真正感受到旅游中的乐趣。

旅游从本质上讲就是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寻求某种体验的一种活动。“体验旅游”将“体验”的概念单独提炼出来意在突出“体验”的强烈性。从旅游业的发展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现代旅游更多的是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体验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它强调游客对旅游地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体验旅游将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

体验旅游与观光旅游是在体验经济和服务经济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下的产物二者在产品形态、消费心理、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同。体验旅游用个性化旅游产品代替原来的标准化旅游产品。面对同样的景区景点或娱乐设施不同的游客亦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即使为了同样的一种体验(犹如样的道教旅游的体验)不同的游客也会选择不同的实现方式、地点等。因此体验旅游时代旅游者将不再满意被动接受设计好的、标准化的旅游产品而是希望能亲自参与设计自己的旅游线路和旅游经销商共同完成其所需旅游产品的生产。个性化特征由此凸现。

从游客追求的价值目标看体验旅游不仅重视旅游结果更重视旅游过程。观光旅游阶段游客的旅游观念尚处于较低水平基本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走到景点拍拍照”旅游体验不深重游率不高。体验旅游时期的旅游者不仅关注得到什么样的旅游产品而是更加重视在哪里、如何得到这一产品。

在体验旅游中旅游消费心理转向更高级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中提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类的最高需要。注重以人为本的体验旅游将使人们的旅游消费心理从消极的逃避转向积极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体验旅游更加强调与旅游者的沟通并以此触动其内在情感加强旅游体验。体验旅游的第二个终极目标是使游客产生亲切感而亲切感产生的首要条件就是与旅游者的沟通。只有导游与游客之间有了良好的互相沟通才能使游客全身心的放松充分融入到景物中情景交融从而加强旅游体验。

导游行业现在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行业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现在导游的社会声誉不佳普遍印象是“素质不高”工作雷同。根据国家旅游局人教司对全国导游队伍人力资源状况的调查截止2002年8月底全国已有人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书但导游队伍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等级结构来看低等级(资格和初级)导游人员占导游队伍的绝大多数为96.3%;中、高、特级导游员人数尚不到4%。从学历结构来看我国导游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其中高中、中职、中专学历者占41.7%大专学历者占39.4%本科以上学历者占18.9%。外语类导游人员的学历比中文导游员稍高但大专及以下学历仍占52%。此种现状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导游就是导购”以及宰客、甩团、强行索要小费等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而千篇一律的导游辞、线路安排、游玩项目等等使得游客在旅游过后对导游工作的认同更无从谈起。

尽管如此不论导游自身或旅行社对体验旅游时代导游环节都未引起充分重视。导游作为连接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的中介因素是旅游目的地、旅行社、旅游者三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验旅游时代的到来导游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对高素质的新型导游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体验旅游对导游的详细要求

(一)提升文化素养

从景区景点的层面看体验旅游是观光游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更广层面的拓展;从游客的层面看日益成熟的游客消费心态以及日益提高的游客文化品味是“体验旅游”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体验旅游阶段导游应该让游客体会到美在其中乐在其中轻松在其中感悟在其中。由此导游就必须针对景区景点所需要、所能够传递给游客的体验自己先停止的深入思索并揣摩不同游客的审美特点、心理习惯、消费观念乃至身体状况来“量身定做”旅游产品(包括景点选择、导游辞的选择、线路的选择、景点停留工夫的选择景区内互动项目参与程度的选择甚至导游自己组织开展的小活动的选择等等)。“体验旅游”呼唤高素质的导游也只有高素质导游能够让游客深刻理解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使“体验”更深。

(二)自身素质专业化

传统观光旅游阶段旅游者还未挣脱“眼睛旅游”的方式;体验旅游阶段随着旅游者对个性化旅游产品的购买对高品质旅游体验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导游的穿针引线来深刻了解、感受旅游区的人文环境和历史脉络从而加深对景点的印象提高旅游体验层次。有学者提出“一流的导游应该是博士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导游只能千篇一律的复述相同的导游词真正能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风俗习惯、文化渊源的高素质导游极少。这些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游客感慨不深更别说获得某种终身难忘的体验。其实不论从景区景点的角度还是从游客的角度都希望导游能够在深入了解、发掘景区特色的基础上将景区景点的优势贯穿旅游过程的始终并不断发挥到极致。因此培育专业化导游的时机已经成熟如专业的红色旅游导游专业的宗教旅游导游。知识的专业化会使导游对某一类旅游资源、某些旅游景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甚至有创新的见解这样就克服了传统导游什么景点都讲但都讲解不深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旅游体验的缺点。因此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熟知中国革命史的红色导游将大量出现在井冈山、延安;熟读道教、佛教经典的宗教导游将带领游客领略武当山、普陀山的道义、佛文化;而九寨沟、张家界是山水导游大显身手的地方。同时景区自身也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定点导游并把此纳入旅游景区规划中这样便可以在最快的工夫以最高水平的讲解来向旅行社、旅游者宣传本景区并以此扩大景区的知名度。公务员之家:

(三)重视差异化服务

这主要是从游客的社会角色来考虑。前面已经提到体验旅游时代游客要求个性化那么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的游客参与其中时即使针对同一旅游项目也应有不同的服务侧重点。比如同样的山水旅游对于一群老年朋友来说在游玩过程中就应该多留些工夫给他们悄悄的品味、欣赏;而对于一群青少年而言导游则应充分调动他们的感观和四肢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这样才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放松的感觉。同样即使是同一个人重游同一个景点导游也要因其扮演的具体的社会角色而采用不同的讲解。

(四)具备强健的体魄

体验旅游阶段从“走马观花”到“下马看花”个性化旅游产品要求导游更多的亲身参与身体力行的引导游客融入景物中并和他们一起体验。导游只有在和游客一起经历的过程中才能激发游客的兴致并在思想上达到共鸣使两者之间产生信任感产生如同朋友之间的情谊最终实现体验旅游的第二个目的——亲切感。

参考文献:

旅游毕业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

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旅游毕业论文范文篇5

【摘要】本文分析了民族社区人力资源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优劣势,结合调查的结果对如何开发民族社区的旅游人力资源,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期望能带来一定的参考作用。旅游人力资源是旅游的开发和发展的驱动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等原因,民族社区的人力资源明显不足,成为抑制旅游发展的瓶颈。

随着旅游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提供服务主要载体的人也面临着新的要求,旅游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加快民族社区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民族社区人力资源的研究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人力资源性质做过探讨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生物性,表明是一种活资源,可以替代和发展延续下去的,是人力资源的最基本特点;第二,可再生性,是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可以更新;第三,个体时效性,指人力资源的形式、开发和使用受到时间的限制,具备生命周期;第四,文化性,在地域的差别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文化性,因为每个地域的群体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质;第五,主观能动性,人是一种具备思维和创造力的高级动物,这就决定了他们能发挥其内在的潜力改造自身和环境的能力;第六,社会性,人是群居的族群,一起的生活必然导致他们之间存在种种的关系。

目前,国内关于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研究还比较少,经过期刊网的搜索,发现主要有两个国家课题对其进行直接或相关的研究,第一是杨红英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新边疆建设研究——西部边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的《从文化对人的模塑作用看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文章主要是从民族文化性的角度研究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民族发展的问题。第二个是梅端智主持的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资助项目“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青南地区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研究》,文章主要是从青南地区藏族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历史、生产及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等角度论述了青南地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特殊性,从而提出了一些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本人倾向于杨红英的观点,即少数民族开发是特指少数民族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少数民族的发展能力,促进其经济社会以至少数民族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认为在民族地区进行旅游的开发,要结合民族地区的文化性和资源的独特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切实开发好少数民族社区的人力资源,为民族社区的旅游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民族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的分析

1、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的优势

事实上,我国每个民族都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独特性吸引着千百万的异族人,特别是游客,这是一种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而当地的居民就充当了这种资源活动型的载体,参与旅游的人力资源更是动态地展示了这种文化。另外,每个民族存在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一面,正因为这独特的一面,使得每个民族之间出现了百花争鸣的局面。

(1)文化性优势

C.克鲁克洪曾指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们借符号的使用而被学到或被传授,而且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认为是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可以看出,文化不单单是指物质展示出来的那一面,更多的是在人的活动中展现,人的种种思维和行为无不接受着本民族文化的启导和约束,因此都深深的烙上了本民族的印记,具备了一种民族的排他性。外界的人员就算很刻意地去模仿,也无法体会内在的神韵,更没有把民族的文化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因为外来人员一开始就是脱离了该种民族文化机理的培育,这种文化的符号在他们的脑海里是缺陷的。据我们针对民族歌舞表演队的调查结果显示,一些长期外出的本民族人员都没有办法具体地展现本民族的歌舞内涵,他们认为自己对本族文化产生了隔阂。在旅游开发中,这就是一种潜在的差异性竞争优势,紧紧抓住这种异质性的文化,才可能铸造出一种活生生的优质的旅游人力资源,才能在旅游开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垄断性优势

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有着垄断性的优势,因为本土的旅游人力资源无论对本族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民间传说、语言等更能精确地把握,在旅游开发和服务中能将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并将其带活,更能把民族独特风情展现给游客,这是外界旅游人力资源无法替代的。比如说侗族的风雨桥和大歌,如果叫苗族的人

来唱侗族大歌或者由瑶族的人去讲授风雨桥的构造,那肯定会大打折扣。

2、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的劣势

少数民族一般居住在我国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和外界接触很少,信息交流断层,总体上的素质过低,观念落后,旅游人力资源存量过低等都是他们的劣势。

(1)生产力低下,素质不高,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过高

少数民族生活在边远的山区,生产力很低,和外界交流过少,很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农耕时代,过着一种自足的生活。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他们除了小部分人参与旅游活动,大多数人每天忙于生产劳作,以续生计,无暇顾及别的事情。以贵州岜沙为例,整个村没有一个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接受高中教育只有3人,绝大部分人都是小学及以下的学历,他们也没有能力让自己或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这样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投入的成本也就随之增加。

(2)观念落后

少数民族有着浓厚的急功求利观念,他们觉得对自己有直接的快速得到收益的事情才有做的意义,否则有种排除的意向;而有的民族社区安于现状,害怕也不愿意和外界的社会有过多的接触,害怕给本民族带来变化,甚至采取了一些激进的措施进行抵触和逃避,结果使整个社区慢慢走向更边缘化。贵州岜沙苗寨就是类似这样的社区。

(3)人力资源存量低,不能满足需求

少数民族接受教育的人数过少本来就是一个瓶颈,面对外界的诱惑,很多青年人一般都在接受完初中教育甚至没有毕业就外出打工,这就给当地旅游开发带来了难题,出现了外面的人不愿意进来或者用不上,本地旅游人力资源缺乏的局面。以通道县皇都为例,整个村寨90%的青年都选择了外出打工,结果传统的节日都无法热闹搞起来。可想而知,缺乏了文化载体的参与,旅游开发的展开难上加难。

(4)缺乏高精尖人才

由于少数民族社区整体的素质低,学历结构也不合理,能灵活掌握本地资源和吸纳外界信息的人才少,缺乏能起到很好带头作用的高精尖的人才,在旅游开发中很多方面无法展开。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当地居民参与的旅游活动多是歌舞队、买工艺品,少部分人能开餐馆,但是竞争力很低下,采取的是被动式旅游经营活动,效益普遍不高。公务员之家

三、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的对策

1、抓住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整体素质

紧紧抓住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的教育优惠政策,合理调配有限的资源,实现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在发展高级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大众的教育,提高每一个人的素质,达到众化教育中又有尖化教育,切合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的需要。

2、转变观念,实现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

转变民族社区的观念是有效开发旅游人力资源的关键,因为观念往往决定思维和做事的行动,而做事的优劣直接关系着经济收入,生活得到改变与否。所以要积极引导当地政府和人民转变落后的传统观念,主动与外界先进的理念接轨,来武装思维,来指导行动。要做到这一步,既需要地方政府认识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对社区旅游扶持力度的加大,引导人民转变固有的思维,又要人民的积极配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和接受新的观念,此外还需要非政府的第三方的宣传与协助,帮助民族社区旅游人才的培养。

3、改善人力资源生存环境,提高人力资源的存量

改善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的生存环境,主要包括硬质环境和软质环境两方面。硬质方面,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培养基地的营造等,良好基础设施的建造,既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指标、培育人才的温床,也是本地旅游发展的载体之一。良好的培养基地不单单传达了重视人才、培育人才的讯息,还是一张具备强势吸引力的招纳人才的明信片。软质方面,主要包括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投入、培训队伍的健全等,良好的政策是改善旅游人力资源生存环境的助推器,只有政策上的重视,才能获得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才能营造一种重视人才的氛围;适量资金的投入,无论是对吸引外来人才,还是培育本土人才都注入了新的动力,培训队伍的健全是培育优秀旅游人才的关键,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师资,才能够授之以渔,提高人才的层次和质量。

4、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差异式开发

由于每个民族所在的地域不同,生产力水平会有差异,价值观等也不一样,形成了相互之间的差异,会通过人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而且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人力资源开发时要考虑到这种行为和习俗的差异,扬长避短,合理地利用差异点,让长处变成强势,短处转成有利点,或者构成互补的形式。

5、引进外界人力资源,“借鸡生蛋”式融合开发

引进外来人才,带来技术和信息,构成人力资源的互补。外界人力资源在观念、技术上都比民族地区的先进,更是时代潮流的领跑者。这种先进模式的引入无疑为民族社区旅游的开发注入新鲜的血液,对外界优秀人才的引入,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借助外来的“鸡”来孵育出更加多的“蛋”,衍生出更多本土具备特色的人才。

6、扩大职业培训,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的力度

各类技能培训,挖掘歌舞、建筑能手。全民动手,丰衣足食,这句话对加快旅游人才的开发也有借鉴的意义,通过政府、民间各种力量开展广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才的素质和操作能力,同时注意挖掘具备潜能的歌舞、建筑等能手,加以培育,使之成为民族社区旅游人才开发中的栋梁。

7、合理运用民间的社团组织

组织能工巧匠,各类协会,传播民间各业技术。非官方的机构、协会等社团组织站在中间的立场上,更能组织民间的能工巧匠,以团体为形式,通过各种的会议、比赛等活动来促进民间优秀文化和技术的传承,从而可以有形或无形中为民族社区的旅游输送急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旅游毕业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肺炎;毕业论文;实践教学

2019年末,肺炎疫情突至,我国高等院校春季开学延期。根据教育部有关肺炎疫情防控通知精神,各高校做出“推迟开学不停学”决定,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标准不降低。但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科毕业生面临着资料不全、实验室“停摆”、外出调研受阻、导师指导难等问题[1-3],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近年来,“严把质量关”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共识[4]。因此,本研究于2020年6月针对湖北某省属本科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试图摸清当时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状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疫情防控背景下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一定参考。

一、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分析

笔者于2020年6月对湖北某省属本科院校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2016级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两个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和访谈。其中,2016级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38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77名。两个专业共计110人(地理科学专业36名,旅游管理专业74名)参加问卷调查,占该院毕业生的95.65%。本届学生的指导老师共3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讲师22人。本次问卷调查共设置了23个问题,包括总体满意度、选题阶段、写作过程和网络答辩四个部分。根据问卷调查数据以及指导老师反馈的情况来看,本研究样本中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良好,基本能在毕业论文工作安排的时间节点前完成相关工作,但疫情仍对各实践教学环节造成一定影响。1.疫情是造成学生对毕业论文总体满意度偏低的重要原因参与线上问卷调查的毕业生中95.46%的人清楚毕业论文开展的全过程,且76.36%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较大。但是,只有45.45%的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满意,认为自己的毕业论文一般或不满意的达到54.55%,超过总调查人数的1/2,说明本届毕业生对自己毕业论文的总体满意度偏低(图1)。其中,地理科学专业满意人数19人,占本专业参加调查人数的52.78%;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毕业论文满意的比例明显低于地理科学专业,仅有31人,占41.89%。问卷调查的数据还显示,认为自己的毕业论文一般或不满意的学生中,有76.47%的人认为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技能不熟练是无法满足研究需要的主要原因。41.18%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够努力是导致毕业论文满意度偏低的原因之一。疫情期间无法返校获取资料、居家期间导师指导难、无法返校进行实验以及家里缺乏计算机等设备这四种疫情因素导致毕业论文一般或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64.71%、47.06%、29.41%和11.76%①。2.疫情导致部分毕业论文选题调整疫情全面防控时期,该校2020届毕业生已经完成选题和开题工作。调研数据表明,由于疫情影响,导致11.82%的学生毕业论文重新选题,44.55%的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了调整,67.27%的毕业论文进度重新进行了安排(图2)。在文献资料检索方面,90.91%的学生居家期间都能利用网络数据库检索文献。能够阅读20篇以上外文文献的同学占到27.27%;阅读11~20篇外文文献的同学占21.82%;阅读5~10篇外文文献的同学占14.55%;阅读5篇以下外文文献的同学占36.36%。此外,44.55%的学生认为开题报告最难以撰写的是国内外研究现状,仅有0.91%的毕业生认为论文工作阶段难以撰写。3.疫情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论文写作困难地理科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均较强,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需掌握室内和野外调查、观察、观测、采样及室内分析的基本功[5]。然而,调研结果显示本届学生毕业论文的数据主要来自网络公共数据的获取(占参加调研人数的63.64%)。疫情期间平均每周学生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2次以上的人数占52.72%,交流沟通1次的人数占38.18%;此外,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学生与指导老师交流的模式多是按照指导老师安排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占比为50.91%),45.45%的学生能积极主动联系指导老师,但仍有3.64%的学生每到时间节点被指导老师催促。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74.55%的学生认为论文的排版能力得到提升,44.5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对图表进行合理、正确的分析能力提高了。综合毕业论文各部分的写作情况,学生认为最难以撰写的部分为文献综述,其次是数据收集与方法,再次为结果与讨论部分。4.疫情对网络答辩环节影响较低调查问卷数据显示,98.18%的学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网络答辩,后续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最终全员完成网络答辩。仅有3.64%的学生不满意毕业论文网络答辩。98.18%的毕业生清楚答辩前需做的准备工作,92.73%的学生了解本学院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此外,77.27%的学生正式答辩之前进行了网络预答辩。53.64%的学生能利用PPT来展示自己的论文内容(图3)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虽然所有学生的毕业论文按时完成了,但疫情防控仍对地理科学和旅游管理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的毕业论文各教学环节造成了一定影响。疫情期间无法返校获取资料是造成学生对毕业论文总体满意度偏低的重要原因。少部分学生论文重新选题,近一半学生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了调整,2/3的学生的论文进度重新进行了安排。此外,疫情期间学生与导师沟通交流不畅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论文写作困难。

二、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提升的方法体系

本文就如何减少这些影响,从学校、导师和学生三方面做出一定分析,构建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提升的方法体系(图4)。1.学校资源保障,严格管理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如何有效地执行高等教育部门的政策并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当务之急[6]。疫情防控背景下为满足毕业论文线上指导的需求,学校应积极组织各方资源。具体来讲: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技能不熟练是学生研究欠缺的主要原因,学校需联络各大在线学习平台,如超星尔雅、学堂在线、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帮助毕业生学习毕业论文写作相关知识和技能。针对疫情期间无法返校进行实验实践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联系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实验空间),开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以供学生做实验。为解决无法返校资料不全以及文献检索困难,学校可与校图书馆以及各数据库供应商协商,网络中心开通VPN服务,以助师生访问校内资源。虽然疫情防控对完成毕业论文造成一定影响,但毕业论文质量不能因此降低。为确保毕业论文各项工作落实,学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具体来讲:春季线上开学初,学校组织各二级学院逐一摸排毕业生情况,找准困难学生;3月初,组织开题情况检查,确保所有毕业生顺利开题;4月初,组织中期检查,掌握学生论文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精准帮扶;5月初,组织指导老师和学生参加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网络研讨会;5月底,制定答辩工作方案,布置论文和答辩工作;6月,所有专业完成答辩工作。2.导师悉心指导,认真督促指导老师的悉心教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重要保证。导师可以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邮件、线上会议等多渠道进行线上指导。居家期间平均每周学生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需在2次以上。在论文选题上,部分学生实验数据获取困难。这就要求学生与导师尽快沟通,细致评估在4月初完成实验并获取数据的可能性。如果时间不能保障,应立即重新选题,调整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重新安排毕业论文进度。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需从论文内容、数据获取、分析与处理,到语言表述以及论文的排版等方面全方位指导。此外,疫情期间部分学生易出现压抑和焦虑的情绪,甚至排斥毕业论文写作工作。指导老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困难情况,针对不同情况制定解决措施,经常和学生聊天沟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悉心指导不代表大包大揽替学生完成全部论文工作,要秉持严谨的态度,注重方法的指导和科研精神的培养。在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应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PPT汇报过程和答辩质疑均做出详细规定。建议每个答辩小组建立专门的答辩QQ群,要求学生提前将毕业论文提交到QQ群,以便答辩教师提前查看答辩学生的论文。正式答辩前需进行预答辩,帮助学生及答辩教师熟悉流程,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3.学生积极主动,坚定信心学生是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主体,因此,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态度。和平时线下指导相比,线上学习要求学生更加积极主动,不能每到时间节点被指导老师催促。每次和指导老师沟通前先梳理问题,列出清单,尽可能让提问目标更明确。这样即可保证学生的逻辑更清晰,指导老师也能迅速理解学生面临的具体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另外,线上指导更要求学生及时反馈,每次与导师交流沟通后形成文字记录反馈给导师,确认自己的理解正确与否。此外,为了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学生还需要有战胜疫情、顺利毕业的坚定信心。这一方面需要学校、导师、家长、亲友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学生心态的自我调整。在忙碌的论文写作之余,适当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魄。

三、结语

肺炎疫情使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完成上遭遇危机。疫情导致部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调整,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论文写作困难,是造成学生对毕业论文总体满意度偏低的重要原因。虽然学生们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但我们应该吸取疫情发生前、后不同阶段的经验,寻找不足,从学校(资源保障、严格管理)、导师(悉心指导、认真督促)和学生(积极主动、坚定信心)三方面着手,努力提升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质量。

参考文献:

[1]铁铮.毕业遇到疫情,高校如何做好“摆渡人”?[J].北京教育(高教),2020(5):5.

[2]石义军.浅谈特殊时期高校有机化学专业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完成[J].广东化工,2020,47(8):211-212.

[3]周金.肺炎疫情之下的民族高校信息类硕士毕业生现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5):20-21.

[4]马昌前.如何写好本科毕业论文[J].中国地质教育,2019,28(3):77-81.

[5]张伟,张丽丽.浅析实验选题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6):31-34.

旅游毕业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肺炎;毕业论文;实践教学

2019年末,肺炎疫情突至,我国高等院校春季开学延期。根据教育部有关肺炎疫情防控通知精神,各高校做出“推迟开学不停学”决定,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标准不降低。但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科毕业生面临着资料不全、实验室“停摆”、外出调研受阻、导师指导难等问题[1-3],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近年来,“严把质量关”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共识[4]。因此,本研究于2020年6月针对湖北某省属本科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试图摸清当时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状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疫情防控背景下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一定参考。

一、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分析

笔者于2020年6月对湖北某省属本科院校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2016级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两个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和访谈。其中,2016级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38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77名。两个专业共计110人(地理科学专业36名,旅游管理专业74名)参加问卷调查,占该院毕业生的95.65%。本届学生的指导老师共3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讲师22人。本次问卷调查共设置了23个问题,包括总体满意度、选题阶段、写作过程和网络答辩四个部分。根据问卷调查数据以及指导老师反馈的情况来看,本研究样本中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良好,基本能在毕业论文工作安排的时间节点前完成相关工作,但疫情仍对各实践教学环节造成一定影响。1.疫情是造成学生对毕业论文总体满意度偏低的重要原因参与线上问卷调查的毕业生中95.46%的人清楚毕业论文开展的全过程,且76.36%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较大。但是,只有45.45%的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满意,认为自己的毕业论文一般或不满意的达到54.55%,超过总调查人数的1/2,说明本届毕业生对自己毕业论文的总体满意度偏低(图1)。其中,地理科学专业满意人数19人,占本专业参加调查人数的52.78%;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毕业论文满意的比例明显低于地理科学专业,仅有31人,占41.89%。问卷调查的数据还显示,认为自己的毕业论文一般或不满意的学生中,有76.47%的人认为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技能不熟练是无法满足研究需要的主要原因。41.18%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够努力是导致毕业论文满意度偏低的原因之一。疫情期间无法返校获取资料、居家期间导师指导难、无法返校进行实验以及家里缺乏计算机等设备这四种疫情因素导致毕业论文一般或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64.71%、47.06%、29.41%和11.76%①。2.疫情导致部分毕业论文选题调整疫情全面防控时期,该校2020届毕业生已经完成选题和开题工作。调研数据表明,由于疫情影响,导致11.82%的学生毕业论文重新选题,44.55%的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了调整,67.27%的毕业论文进度重新进行了安排(图2)。在文献资料检索方面,90.91%的学生居家期间都能利用网络数据库检索文献。能够阅读20篇以上外文文献的同学占到27.27%;阅读11~20篇外文文献的同学占21.82%;阅读5~10篇外文文献的同学占14.55%;阅读5篇以下外文文献的同学占36.36%。此外,44.55%的学生认为开题报告最难以撰写的是国内外研究现状,仅有0.91%的毕业生认为论文工作阶段难以撰写。3.疫情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论文写作困难地理科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均较强,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需掌握室内和野外调查、观察、观测、采样及室内分析的基本功[5]。然而,调研结果显示本届学生毕业论文的数据主要来自网络公共数据的获取(占参加调研人数的63.64%)。疫情期间平均每周学生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2次以上的人数占52.72%,交流沟通1次的人数占38.18%;此外,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学生与指导老师交流的模式多是按照指导老师安排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占比为50.91%),45.45%的学生能积极主动联系指导老师,但仍有3.64%的学生每到时间节点被指导老师催促。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74.55%的学生认为论文的排版能力得到提升,44.5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对图表进行合理、正确的分析能力提高了。综合毕业论文各部分的写作情况,学生认为最难以撰写的部分为文献综述,其次是数据收集与方法,再次为结果与讨论部分。4.疫情对网络答辩环节影响较低调查问卷数据显示,98.18%的学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网络答辩,后续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最终全员完成网络答辩。仅有3.64%的学生不满意毕业论文网络答辩。98.18%的毕业生清楚答辩前需做的准备工作,92.73%的学生了解本学院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此外,77.27%的学生正式答辩之前进行了网络预答辩。53.64%的学生能利用PPT来展示自己的论文内容(图3)。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虽然所有学生的毕业论文按时完成了,但疫情防控仍对地理科学和旅游管理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的毕业论文各教学环节造成了一定影响。疫情期间无法返校获取资料是造成学生对毕业论文总体满意度偏低的重要原因。少部分学生论文重新选题,近一半学生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了调整,2/3的学生的论文进度重新进行了安排。此外,疫情期间学生与导师沟通交流不畅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论文写作困难。

二、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提升的方法体系

本文就如何减少这些影响,从学校、导师和学生三方面做出一定分析,构建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提升的方法体系(图4)。1.学校资源保障,严格管理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如何有效地执行高等教育部门的政策并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当务之急[6]。疫情防控背景下为满足毕业论文线上指导的需求,学校应积极组织各方资源。具体来讲: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技能不熟练是学生研究欠缺的主要原因,学校需联络各大在线学习平台,如超星尔雅、学堂在线、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帮助毕业生学习毕业论文写作相关知识和技能。针对疫情期间无法返校进行实验实践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联系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实验空间),开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以供学生做实验。为解决无法返校资料不全以及文献检索困难,学校可与校图书馆以及各数据库供应商协商,网络中心开通VPN服务,以助师生访问校内资源。虽然疫情防控对完成毕业论文造成一定影响,但毕业论文质量不能因此降低。为确保毕业论文各项工作落实,学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具体来讲:春季线上开学初,学校组织各二级学院逐一摸排毕业生情况,找准困难学生;3月初,组织开题情况检查,确保所有毕业生顺利开题;4月初,组织中期检查,掌握学生论文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精准帮扶;5月初,组织指导老师和学生参加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网络研讨会;5月底,制定答辩工作方案,布置论文和答辩工作;6月,所有专业完成答辩工作。2.导师悉心指导,认真督促指导老师的悉心教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重要保证。导师可以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邮件、线上会议等多渠道进行线上指导。居家期间平均每周学生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需在2次以上。在论文选题上,部分学生实验数据获取困难。这就要求学生与导师尽快沟通,细致评估在4月初完成实验并获取数据的可能性。如果时间不能保障,应立即重新选题,调整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重新安排毕业论文进度。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需从论文内容、数据获取、分析与处理,到语言表述以及论文的排版等方面全方位指导。此外,疫情期间部分学生易出现压抑和焦虑的情绪,甚至排斥毕业论文写作工作。指导老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困难情况,针对不同情况制定解决措施,经常和学生聊天沟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悉心指导不代表大包大揽替学生完成全部论文工作,要秉持严谨的态度,注重方法的指导和科研精神的培养。在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应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PPT汇报过程和答辩质疑均做出详细规定。建议每个答辩小组建立专门的答辩QQ群,要求学生提前将毕业论文提交到QQ群,以便答辩教师提前查看答辩学生的论文。正式答辩前需进行预答辩,帮助学生及答辩教师熟悉流程,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3.学生积极主动,坚定信心学生是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主体,因此,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态度。和平时线下指导相比,线上学习要求学生更加积极主动,不能每到时间节点被指导老师催促。每次和指导老师沟通前先梳理问题,列出清单,尽可能让提问目标更明确。这样即可保证学生的逻辑更清晰,指导老师也能迅速理解学生面临的具体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另外,线上指导更要求学生及时反馈,每次与导师交流沟通后形成文字记录反馈给导师,确认自己的理解正确与否。此外,为了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学生还需要有战胜疫情、顺利毕业的坚定信心。这一方面需要学校、导师、家长、亲友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学生心态的自我调整。在忙碌的论文写作之余,适当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魄。

三、结语

肺炎疫情使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完成上遭遇危机。疫情导致部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调整,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论文写作困难,是造成学生对毕业论文总体满意度偏低的重要原因。虽然学生们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但我们应该吸取疫情发生前、后不同阶段的经验,寻找不足,从学校(资源保障、严格管理)、导师(悉心指导、认真督促)和学生(积极主动、坚定信心)三方面着手,努力提升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质量。

参考文献:

[1]铁铮.毕业遇到疫情,高校如何做好“摆渡人”?[J].北京教育(高教),2020(5):5.

[2]石义军.浅谈特殊时期高校有机化学专业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完成[J].广东化工,2020,47(8):211-212.

[3]周金.肺炎疫情之下的民族高校信息类硕士毕业生现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5):20-21.

[4]马昌前.如何写好本科毕业论文[J].中国地质教育,2019,28(3):77-81.

[5]张伟,张丽丽.浅析实验选题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6):31-34.

旅游毕业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创新性;研究

对于英语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要想顺利获取学士学位证书,其毕业论文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特色,展现其专业水平。进行毕业论文题目的设计不仅能够反映出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的掌握情况,还能够体现出毕业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而当下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时,不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考虑,这也主要表现在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时没有创新性。因此,研究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创新性十分有必要。

一、英语专业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缺乏创造性的原因

根据调查表明,许多高校的英语专业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毕业论文的题目和英语专业没有直接的联系。例如,“得体的礼貌”、“日本的茶文化”等。第二,选题的题材过于单一和传统。大多数的学生多是选择文学类的题材作为自身选题的主要方向,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分析,在毕业论文中更是十分普遍。例如,关于世界名著《呼啸山庄》,英语专业的学生就只是简单地将题目设计为《呼啸山庄人物分析》或是《呼啸山庄人物性格特点分析》。借用别人的毕业论文题目进行局部修改,再次套用,缺乏自身的思想和观点。第三,题目设计没有立足于实际,过于空、大。

二、提升英语专业在毕业论文选题创新性的建议

(一)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

英语专业作为一个大的专业方向,不仅有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还有英语技能的掌握,有着非常多的英语语言学习方向。例如,英语语言学专业、英语文学专业、英语翻译学专业、旅游英语专业、科技英语专业等。所以,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之前,要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方向,并运用自身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对写作材料进行收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就要有创新意识,对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地收集,不可只局限于文学方面。当前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没有创新性,主要是由于大部分的学生将文学方面的题材作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方向。除了一些学生偏爱文学题材以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文学资料相较于其它的资料,方便查找和理解,可供参考的文献也比较多。所以,许多学生认为选择文学类选题更好进行毕业论文的创作。针对这种情况,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立足所学专业,根据自身的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同时,还要勤于观察和思考,着眼于大处,着手于小处。例如,英语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时,就可以将落脚点放在语言方面,针对我国公民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情况进行论文创作。而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将旅游和英语有机结合,针对旅游和英语的关系进行论文创作,而不必要将选题局限于文学方面。

(二)专业知识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

将专业知识结合日常生活,就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总的来说,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方面有许多的素材。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速度加快,英语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商务英语;英语教育;英语电影、英语歌曲等都可以作为论文题目。当然,理论来自于实践,应当为实践服务。因此,英语毕业论文选题的创新性必须要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只有具备了实用性,方可谈创新性。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时,要选择那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还要考虑其是否具有理论价值和认识价值,是否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是否能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综合认识。对于那些与实际生活相脱离、过分咬文嚼字、追求时髦没有意义的题目,要果断摒弃。除了将专业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以外,还可以将专业知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社会热点问题就是指那些在社会上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人们都高度关注的问题。而且对于学生来说进行这方面的论文创作,其好处在于,第一,在一定的时间里,各种媒体都会对该事件进行跟踪报导,资料便于收集。第二,在现实生活中,关于这类问题有着自身的切身感受,更加容易找到切入点。第三,由于许多人都关注这类问题,更加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通过把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加能够体现出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锻炼。例如,有一段时间里,美国枪击平民案件经常见诸报纸,引起了我国公民的广泛关注,不少人都在讨论这些问题。结合这种现象,英语专业的学生就可以把“美国枪支文化”当做毕业论文的题目进行相关的论文创作,以此,做到题目上的创新,独具一格,吸引老师的眼球。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的选题方面,其创造性还有待加强。本文简单地对一些方法进行了介绍。但是,对于强化毕业设计选题的创新性还有许多方法,需要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和创新,从而更好地提出问题进行毕业论文的创作。

作者:王连双 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旅游毕业论文范文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势头最快的产业,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调查显示,2007年1-11月,中国主要城市接待旅游人数为近四千万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37%。其中接待外国游客23330404人次,接待香港同胞11176899人次,接待澳门同胞722831人次,接待台湾同胞4740206人次。入境游客中外国人人数为23938139人。其中,入境举行会议或商务活动的为6434616人,入境观光旅游的为12049859人,探亲访友的为72866人,入境的服务员工为2122858人,其他入境人数为3257940人。预计到2010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1226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0%左右,相当于GDP的7%。很显然,旅游业将会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文化旅游产业有了蓬勃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调查报告,文化旅游在世界旅游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参加文化旅游的国际旅游者每年有两亿四千多万。文化旅游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它以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又因它具有的文化性、变化性、可持续性和季节性不明显等特点和优点而受到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可以说文化旅游己经成为当前世界旅游的一种潮流和趋势,并将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旅游发展的亮点和主流。深层次、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因而成为个性化、知识化时代背景下最具有持续发展前景的一项旅游产品,可以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支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群体也在不断的扩大中。传统的旅游项目是针对一些城市白领以及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退休人员。这群人的特点是有工作或者生活压力,他们需要一种方式来释放自己,而且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支付旅游费用。传统的旅游模式是由旅行社组团出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类似于自助游等旅游新模式逐渐出现。针对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消费计划,已经成为各个旅行社提高业绩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这一类群体在未来的十年内存在一个很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他们所需要的旅游模式是打破传统模式的。研究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是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业的重要方面,也是旅行社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相对比上班族来说,大学生的空余时间要多出很多。也就是说大学生存在旅游时间的可能性。传统的旅游消费群体又的仅是在假期或者是黄金周出游,除去这一周期,很多旅行社和景点都处在不饱和的状态,而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恰好来填补这一不足。避开旅游高峰出游已经慢慢的成为大学生旅游新观念。所以,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制定大学生旅游营销策略,不仅可以给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增加新的盈利模式,而且也能缓解目前旅游业出现的假期爆满,平时无人的现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篇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旅游消费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推广和运用制定一个营销策略。基本内容分为以下几点:

(1)从我国旅游事业和旅游政策入手,分析传统模式的旅游消费模式成功的因素和不适应时展的原因;

(2)分析我们旅行社的营销模式,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3)研究当代大学生特点,作为一个新的消费群体存在的商机和挑战;

(4)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个以大学生为旅游消费群体的新的营销策略。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的营销策略。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打开大学生旅游消费这一道大门,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研究,了解大学生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优势;

(2)通过对旅行社的调查分析,结合国家旅游政策,深入探究旅行社生存环境;

(3)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针对大学生,作出一份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问卷调查,主要在在杭高校中做一次普遍的调查,了解大学生消费心理,可以给研究提供一份可靠的数据。

(2)文献分析法。收集相关研究文献、期刊、报纸,对文献进行分类分析。

(3)案例分析法。寻找营销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来证明研究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作出正确的且具有创新性的营销策略。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

总时间:本届毕业论文从2009年10月--2010年6月.

第一阶段:确定选题阶段

第二阶段:毕业论文实施(2009年11月—2010年5月)

1.2009年11月20日(第12周周五)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设计工作要求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公务员之家

2.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前根据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撰写等工作。

3.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4.2009年12月22日(第16周周二)根据开题论证小组修改意见,将完善后的任务书、开题报告修改后交指导教师。

5.2010年1月中旬,上交经指导老师审核的论文提纲,提纲详细至三级目录。

6.2010年3月初(第二学期),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7.2010年5月初(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将毕业论文提交指导老师。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答辩(2010年5月—2010年6月)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柴松,王洪武.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指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31.

[2]王婉飞.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6.

[3]刘丹平.旅游凝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87.

[4]张文.旅游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6.

[5]陶虎.旅游广告——远离与创新[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68.

[6]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1.

[7](澳)赖辛格(Reisinger,Y.),托纳(Torner,L.W.).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65.

[8]耿步健.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12.

[9]李浪.心理学从书-旅游心理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67.

[10]高舜礼.中国旅游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5.

[11](英)摩根(Morgan,N.),安妮特•普里查德(Pritchard,A.).旅游休闲业的广告创意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43

[12]张小红,陈全.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4,9

[13]洪燕,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5,3.23

旅游毕业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毕业设计;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肩负为我国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专业学习、实践教学、企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环节都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其中毕业实习及论文写作是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专业学习的一次总结和检验,也是提升理论研究的一个尝试[2]。通过毕业实习和论文的完成过程,可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环节分析

(一)毕业实习岗位对口性不强

旅游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进入门槛低、学历层次不高、工作流动性大、岗位工作强度高,行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脆弱性,大多数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采取集中实习的原则,但行业有淡旺季差异,旅游淡季对实习单位的确定有很大的困难,旅游景区或旅行社等企业用人需求量不大,实习单位很难落实,酒店相对旅行社用人需求量较大,因此,旅游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人数比例较高,由于实习岗位不对口,专业技能无法得到提升和锻炼,实习效果欠缺,对就业的推动作用受到一定影响。

(二)毕业实习缺乏针对性指导

毕业实习是学生专业实践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地提升专业技能,为就业做好准备。旅游专业面向的岗位主要在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服务型行业,由于旅游专业的特性,以实践技能为主,属于服务性行业,主要还是以师徒制学习为主,因此学生在企业有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学校有专业指导教师[3]。就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工作看,企业指导量及指导效果都不理想,指导形式单一,指导内容不够专业,由于旅游专业顶岗实习的非确定性,学生在工作中得到的有效指导非常有限,缺少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指导。

(三)毕业设计重理论轻实践

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行业应用型人才,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是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展开,以理论研究为主的毕业论文对职业教育的作用不明显,无法满足高等职业院校育人的目标。职业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研究能力相对较弱,学术论文的写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用不突出,由于写作质量不高,学术研究能力不足,毕业设计在整个过程中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职业教育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毕业环节的体现较为欠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创新与尝试。

(四)缺少专业化的思政教育

“三全育人”理念在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毕业环节作为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除了完成必要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的总结提升外,如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职场心态、抗压能力、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同样是人才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重要内容。旅游业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强调人际沟通能力,旅游作为文化产业,成长教育、人文教育、思政教育等应成为毕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目前,绝大多数职业教育院校,思政教育的开展都以课程为载体,在专业学习中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而在毕业实习环节,面对即将进入的社会,毕业生缺少面向行业的思政教育。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指导方案

(一)明确毕业设计目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毕业设计环节应减少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所选内容应基于毕业实习岗位的实际,有针对性,有实践性,能够符合旅游行业发展、企业需求、能够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育人目标和育人理念,设计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及行业有关,能够让学生在实习环节,通过观察、调研、思考、体验等,将实习成果作为研究内容,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选题突出企业实践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应结合行业发展和实际岗位需求,选题避免假大空,要与自身的工作实践相关,结合专业学习、实践体验、企业经营、行业动态等,可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以企业调研、营销策划、产品设计、岗位分析、创新创意等方式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能够从工作实际出发,真实地了解旅游行业发展的现状,总结行业发展的规律,新的经营理念,前沿的行业资讯,发现存在问题,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实现职业教育产、学、研、用的融通发展。

(三)优化毕业设计指导

毕业设计指导应采取“双导师”制度,即校内任课教师与企业实践导师的双重指导。校内教师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理论构思及研究方法等指导,重点是提升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旅游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总结,指导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4]。企业导师则重点结合工作实际,负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双提升。在教师指导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指导方案,从指导内容、指导方式、指导频率、指导效果等方面,建立全过程深入指导体系,保障实习环节的指导效果。指导过程要留有记录,能够对学生毕业实习的全过程成长有较为清楚的记录和分析,作为学生就业指导的参考文件。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毕业实习环节及毕业论文是专业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毕业环节的考核评价应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和手段,既能公平公正地进行客观评价,也要满足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考核体系的建设可以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三方面改革。评价内容:职业教育的考核应以岗位能力为考核重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重,考核内容以能力和技能为主,以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人际沟通、专业技能、工作成果、企业反馈等方面作为评价内容,重视学生实习中的学习过程、参与度、合作意识、人文及道德修养等非专业能力的考核。评价主体:职业教育的评价主体不应只依赖任课教师的评价,尤其是毕业实习阶段,要增加评价的参与者,力求评价结果的客观、科学、合理。首先,建立学生自我评价机制,根据自身实习效果及学习状态建立自我评价制度;其次,建立小组合作的互评机制,将同单位实习或相同行业的实习同学组成实习学习小组,交流学习心得和学习成果,分享经验和实习感受,小组进行互评;再次,教师评价,教师根据指导学生的实习情况及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实习评价;最后,企业导师评价,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实习情况、工作效果、客户反映等,公平客观地给予评价。评价方式:职业教育的考核方式可以根据专业和学科的特点,企业岗位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常规的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外,旅游产品项目开发、实验设计、项目创作也可作为考核方式。

三高职旅游专业就业教育实践创新设计及效果分析

(一)就业教育活动设计目的

学生毕业阶段,要完成教学计划中的毕业实习和毕业答辩任务,经过一整学期的实习,学生接下来面临的就是进入到工作岗位,转变为从业者,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多的是在毕业论文及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而学生毕业后的从业心理转变及未来职业发展的指导方面则较为缺失,目前各院校开展的教育更多的是体现在就业指导方面,结合本专业的就业教育,也应成为毕业环节的重要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从业、执业,为未来的发展做好指引[5]。

(二)旅游专业就业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1活动对象搞好就业教育,不仅对毕业班的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指导作用,对在校的其他年级学生也能有一定的示范教育意义,因此毕业就业指导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班全体同学、院校主管相关领导、全体任课教师、企业指导教师,新生代表等相关人员。2活动地点结合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性及代入感,体现旅游专业的专业特色,毕业教育活动地点选择在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中开展,分别是故宫和颐和园,两处景点不仅是北京地区旅游的代表性景点,也是学生未来工作岗位中接触较多的地点,能体现出旅游专业的专业性。3活动内容为了提升活动的丰富程度,增强教育意义,活动分为“专业最后一课”“毕业寄语赠言”“学生职业发展档案的建立”和“人生第一课”四个环节。第一,专业最后一课:活动过程主要由专业课教师根据景点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要,在故宫为学生讲解专业学习的最后一课,授课内容教师可根据自身的研究领域自拟,通过授课环节,不仅是对相关主要知识的一次回顾,教师为学生进行示范讲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中,为学生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起到一定的教育目的。第二,毕业寄语赠言:通过参观颐和园益寿堂,感悟共产党人进京“赶考精神”,深入地体验即将面临的就业,活动过程中,院校领导及企业导师分别给予学生寄语和赠言,专业教师结合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学生评价和毕业赠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为就业及未来职业生涯给予指引。第三,学生职业发展档案的建立: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尊重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学生职业成长档案的建立,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变化,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教师给学生进行一定的评价及指导,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进行职业选择。主要包括的部分:个人基本情况介绍、个人气质测评、性格测评、职业兴趣和能力测评、职业价值观测评等,以上作为基础资料,是为了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教师根据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从知识掌握程度、性格特点、优势劣势、专业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第四,人生第一课:专业教师及企业指导教师根据行业的特点及未来岗位需求,以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为主线,为学生讲授人生第一课,内容包含:处事哲学与终身学习、生活艺术与幸福人生、美满婚姻与和睦家庭、自我发展与家国担当等。课程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专业特点、行业特点,以个人未来成长为核心内容,给学生讲解毕业就业的一些指导和建议,为学生未来的人生指引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良好的就业及成长教育目的。4毕业手册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毕业,将就业指导及成长教育可持续化,将毕业教育内容可视化,结合旅游专业特点,在活动中印发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手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项。第一,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锦囊:求职心态;职业生涯“锦囊”;遇到加班怎么办?如何应对加班?社保是什么?有用吗?跳槽需要考虑什么?跳槽的时机?与领导、同事的相处之道;工作中易出现的困难、问题及心态调整。第二,导游服务规范与标准操作流程:迎接服务流程;参观游览服务流程;餐饮与购物导游服务流程。第三,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旅游证件遗失的处理;钱物丢失的处理;旅游者走失的预防与处理;火灾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第四,附录:北京导游带团常用电话;导游带团物品清单。

(三)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教育活动效果分析

就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毕业和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对毕业学生而言,学生通过活动参与,更好地完成了专业的学习总结,也为未来的从业和成长有了一次较为深入的心理感悟。其次,对于大一新生,通过观摩参与整个毕业教育活动,学生可以对专业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再次,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通过专业教师的精心策划,活动内容丰富,手册使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最后,思政教育在整个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就业从业心态、党史学习教育、职业素养提升等方面通过活动的开展都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6]。

四结语

旅游学科与旅游行业本身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强,职业教育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高职旅游教育中毕业环节的改革创新要突出学生的实践及就业能力,就业教育环节的创新开展可以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中的研究内容可以为同类型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中利.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0,(11):23.

[2]马林.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探索—以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系为例[J].旅游学刊,2019,(12):19.

[3]丁春文.校企合作框架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构建[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

[4]刘任熊,杨财根.引进第三方评价: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综合探讨,2018,(25):45.

[5]张丽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