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康复训练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1 17:13:54

血栓康复训练

血栓康复训练范文篇1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护理;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疗效

髋关节置换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髋关节疾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髋关节置换术是指使用人工髋关节假体替换患病的髋关节,帮助重新建立新的髋关节功能[1]。本文使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病人进行护理,并观察其临床护理效果以及对于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旨在找出有效的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出院的护理手段,具体实验结果如下文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近一年收治的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患者15例,女7例,男8例,患者年龄55~70岁;对照组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患者年龄57~69岁。患者均由同手术组完成手术治疗,患者使用假体统一采用陶对陶假体,排除意识障碍以及配合度较差患者,患者无其他相关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进行护理,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组患者专门成立护理小组,成员包括科室主任和患者主治医师以及患者护理人员。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组内成员各自监督其完成情况,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安全意识,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锻炼,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焦虑心理,患者术后在搬运患者回病房时,小心谨慎,在患者双腿之间放置软质枕头,放置患者双腿内收,患者术后给予药物帮助减轻患者疼痛,术后镇痛至少进行5天时间,指导患者穿有弹性的衣物,防止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伤口处应随时注意观察换药,避免患者感染。术后第一天即可对患者进行指导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如何正常进行日常生活,防止患者出现跌倒事件,根据患者康复状况适当对患者康复训练增加强度,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患者屈曲达到60°,外展达到15°,外旋达到10°时,患者可借助拐杖等外力下地行走,患者出院后仍需进行康复训练,禁止患者术后半年内进行容易造成髋关节脱位的行为,例如曲髋超过90°等。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术后三个月进行观察和随访,针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一周患者康复效果,术后并发症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伤口延迟愈合、脱位。患者康复一周内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显效:患者术后身体恢复以及康复训练进行快速;有效:患者术后身体恢复以及康复训练进程在正常范围内;无效:患者术后身体恢复和康复训练进展缓慢。1.4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所得计量资料使用(t)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表示,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分析,表示方式为(x±s)、(n,%),若P<0.05,则表示本次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实验组疗效(93.4%)明显高于对照组(73.4),对比两组术后疗效,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对比差异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髋关节疾病患者呈逐渐上升趋势,在对于患者术后进行有效护理也显得至关重要。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患者具体病情进行分析后采取的个性化护理,对患者病情的密切观察,可以有效避免患者进行错误的行为,指导患者正确的用药以及康复训练和患者心理健康,帮助患者减少住院时间,加快患者身体健康的康复,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2-4]。

综上所述,使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能加快患者身体康复,同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胡敏,葛蓓,陈丽萍,段华.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应激及术后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0,18(01):130-132.

[2]郑雪芳,陈广秀,黄艳容,夏真洁.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及功能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02):118-119.

[3]杜棣,马慧芳,乔静静,白艳,徐晓燕,杜晶晶,赵南南.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0,41(01):168-172.

血栓康复训练范文篇2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血管供血障碍,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最新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59.8%[1]。脑梗死通常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病,约占90%;其次为糖尿病和高血脂症[2]。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发病危重,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预后差。现将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本院收治的122例脑梗死病人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2例中男73例,女49例;年龄52~85(65.1±7.76)岁。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脑CT或MRI确诊。其中基底节脑梗死38例、脑栓塞4例、大面积脑梗死15例、小脑梗死9例、脑干梗死12例、腔隙性脑梗死26例,多发腔梗18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96例;冠心病史38例;风心病史8例,糖尿病42例;脑卒中病史16例。

1.2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11例,其中嗜睡8例,浅昏迷至重度昏迷6例,另有5例患者入院时神志清楚,住院1~3d渐至嗜睡昏迷;以头痛为首发症状2例;以四肢抽搐起病2例;35例以言语不清、肢体乏力起病。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血压升高50例,失语15例。

1.3治疗原则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及时应用脱水降颅压,消除脑水肿,对一般梗塞灶则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钙拮抗剂、血管扩张剂以改善脑循环,神经营养剂和预防感染等治疗,结果死亡7例,自动出院6例,余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严重后遗症。

2护理

护理人员必须熟悉脑梗死的病因、分类、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这样才能按照病程的不同时期采取各种预防和护理措施,将所致的后期损害降到最低。

2.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根据病情每1~2小时监测T、P、R、BP,如有意识障碍加重、头痛剧烈、频繁呕吐、躁动不安、颈项强直、瞳孔大小不等、血压升高、呼吸、脉搏慢,即有梗死面积增大、出血或者脑疝的可能,如突然失语,肢体偏瘫程度加重、意识障碍加深等。可能有新的血栓形成,应及时通知医生。意识障碍者取平卧位,头部抬高10~15°,并偏向一侧。意识不清者发病24h内应暂停进食,24h后给予鼻饲饮食记录出入量。

2.2药物护理使用甘露醇快速滴入,一般250ml20~30min内滴完,防止外渗。应用抗凝时,定时监测KPTr,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有无口腔黏膜、牙龈和皮下出血及血尿、黑便等,备好鱼精蛋白锌、6一氨基己酸等药物对抗治疗;应用血管扩张剂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时,应缓慢滴注,并且要严密监测血压变化,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供血不足加重脑损害。

2.3气道管理保持良好的氧合是脑卒中治疗的基础,如有低氧存在,应立即以2~4L/min吸氧,并加强呼吸道管理如保持头侧位、淸除口腔分泌物、定期拍背、吸痰等,尽快纠正低氧。对于有意识障碍(GCS评分小于8分)又有高度误吸危险者,应尽早实施气管插管[1]。

2.4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入院后即对病人进行Braden评分,必要垫气垫床。不能自主翻身病人,协助每1~2小时翻身扣背一次。刺激咳嗽,及时排痰。使用便器时避免擦伤皮肤。床铺保持平整、干燥。予口腔护理、会阴护理bid。做好导尿管护理。由于病人长期卧床,活动量小,肠蠕动减少,很容易引起便秘,所以,在补充营养的同时,要注意粗纤维食物的补充。对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急性期应严格要求患者绝对卧床,切忌饱餐,帮助病人翻身时动作要轻,并保持大便通畅。合并糖尿病患者,局部神经营养障碍,压迫过久会引起皮肤破溃,形成“褥疮”,更应加强皮肤护理及足部护理。

2.5心理护理脑梗死发病急,患者往往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难难以接受,往往陷入绝望和担忧的状态中。心理护理的目的是给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以及应抱有的态度,同时使之引起情绪改变和积极自我治疗的意志行动。护士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的健康宣教资料,可采用发放宣教小册子或集体看康复录像带的形式,还可请康复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的宣教。要富有同情心,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对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为患者康复提供有利的社会支持系统,激发患者进行康复的兴趣,激励病人配合治疗。

2.6康复护理

2.6.1肢体功能障碍的护理偏瘫侧肢体处于良肢位,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肿胀。双下肢尽量避免输液,以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在脑梗死急性期,一旦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进行康复训练。主要以预防并发症及继发障碍的出现,并为今后的康复训练做准备。功能锻炼主要采取床上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活动偏瘫肢体,做肢体按摩,被动活动和坐起、站立、步行锻炼,防止肢体挛缩、畸形。

2.6.2语言康复训练向患者解释语言锻炼的目的、方法、告诉患者失语是暂时的,语言功能的训练,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互动练习[3]。体贴关心病人,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

2.6.3饮食护理对吞咽障碍病人进食前予提供适当休息,能坐起的患者取躯干垂直头正中位。坐起患者,一般采用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喂食者位于患者健侧。这种体位可以减少食物向鼻腔返流和误吸,可让其进食粘稠食物,如稠粥、软饭等。避免过稀过干的食物,鼓励患者自己进食,进食过程中让患者充分咀嚼,确信吞咽后继续进食。床前要有吸引装置,如所进食物滞留,鼓励患者头转向健侧,并控制舌头向麻痹的一侧,消除残留食物。如果食物误吸入呼吸道,轻者引起肺部感染,造成吸入性肺炎;重者可能因窒息而死亡。

2.6.4日常生活训练患病后除了要尽早而正规地训练患肢,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衣服要做得宽松柔软,穿衣时先穿瘫痪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练习洗脸、如厕、进食、转移等生活技能,倡导“自理模式”,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2.6.5安全护理评估病人,做好病人及家属安全宣教,根据病情,采取床头警示标识,床栏、约束具等保护措施,下地、如厕搀扶防跌倒、坠床。

2.7做好出院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出院时大多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言语障碍、悲观失望等问题,予心理卫生指导尤为重要,树立信心,家人支持;康复训练是脑梗死康复的主要办法,要持之以恒;指导患者避免复发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紧张、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坚持定时测血压、血糖、血脂。如出现手指麻木乏力或短暂的说话困难、流涎、口角歪斜、步态不稳等脑缺血先兆应及时就诊。嘱患者按时服药,定期门诊随访,出现任何不适随时来院诊治。

3体会

脑梗死病人虽然不及脑出血凶险,但是病人大多年老体弱,诸多慢性病缠身,梗塞区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病人发病急、病情重,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病情观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才能为抢救赢得时间;切实做好各项生活护理,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心理卫生指导,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促进脑梗死患者康复的依从性,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减少合并症;做好出院指导;从而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病后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张悦怡,庄一渝,程丽君,等.急重症救护新概念与新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79-181.

血栓康复训练范文篇3

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应把心理康复作为机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能康复。

术前功能锻炼:①训练床上排便:目的是防止术后因体位不习惯而致尿潴留及便秘。②指导下肢肌锻炼方法: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秒后放松,再绷紧→放松,以此循环。等张收缩训练,做直腿抬高、小范围的屈膝屈髋活动、小腿下垂床边的踢腿练习。直腿抬高时要求足跟离床20cm,空中停顿5~10秒后放松。③关节活动训练:指导其健肢、患肢的足趾及踝关节充分活动,患肢屈膝屈髋时,髋关节屈曲度<45°,并避免患髋内收、内旋。④指导正确使用拐杖:准备合适的双杖,使拐杖的高度及中部把手与患者的身高臂长相适宜,拐杖底端配橡胶装置(防滑),拐杖的顶端用软垫包裹(减少对腋窝的直接压力),对术前能行走者训练其掌握使用方法,练习利用双杖和健腿的支撑站立,以及在患肢不负重状态下的行走。

术中配合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要求手术间空气、物面要符合Ⅰ类手术间要求,所有器材用物尽可能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不能高压蒸汽灭菌或无可能送环氧乙烷灭菌的电池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时,要注意电池表面的清洁及干燥,以免影响灭菌效果;手术切口皮肤覆盖皮肤手术薄膜以保护手术切口免受皮肤细菌污染。限制手术间参观人数,监督参观人员,洗手护士及手术医生的无菌操作。

术后护理

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情况,并经常询问病情。高龄、高危患者术后病情变化大,应提高警惕。

体位与制动:保持正确的体位要做到三防。一防:防过度屈曲和伸直,术后在膝关节下垫一软垫;二防:防内旋,术后穿防旋鞋或下肢皮牵引,保持外展30°中立位;三防:防内收,两下肢间放软枕,肢体外展位防健侧肢体近患肢而过度内收。目的防人工假体脱位。

疼痛的观察及处理:术后24小时内患者疼痛较剧,我们及时采用药物止痛措施,防止引起其他病的加重。术后3天仍疼痛较剧者,注意体位的变换和牵引的调整,保持正确舒适的体位,抬高患肢利于静脉血回流,避免患肢肿胀而致的胀痛。

创口负压引流管的护理:术后行创腔持续负压引流,必须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创口内积血而致感染及术后血肿形成,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若引流量多且鲜红,引流袋术后10~12小时内持续出血量超过500ml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以免发生失血性休克,术后引流量<50ml/日则可拔除引流管。

饮食指导:严格执行饮食医嘱,术后的饮食因人而异,因病制宜。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病人伤后卧床、患肢制动、血液黏度增高有关。下肢使用长筒弹力袜,抬高床脚,鼓励病人进行患肢的床上早期活动。帮助病人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同时观察皮温、颜色、肢体肿胀程度等。②术后感染:病室空气清新,作好口腔护理,指导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协助翻身叩背、防止肺部感染;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患者皮肤清洁、协助翻身、及时按摩受压部位;有留置导尿者每日更换尿袋,保持会阴部清洁;指导病人多饮水、预防切口感染,保持敷料清洁干燥,观察体温是否升高。③预防髋关节脱位:人工髋关节脱位也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为0.2%~6.2%,绝大多数发生于手术后1个月。导致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很多,如手术入路、术中假体的放置、患者体位不正确、肢体活动不当或不正确的翻身均可造成髋关节脱位而致手术失败。髋关节脱位最主要原因是外展肌乏力,反对术中做无谓的软组织松解,术后恢复软组织张力是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最重要的措施。正确搬运,术后穿丁字鞋,保持外展中立位,两腿间夹枕头。侧卧时需保持屈膝,两膝间垫枕头,防止内旋造成髋关节脱位。术后放置便盆时,注意保护患侧髋关节,防止外旋和内收动作。④预防压力性溃疡。

康复训练

功能锻炼可增加肌力,有利于关节稳定。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指导病人循序渐进。术后第1天即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关节充分活动,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定时给予下肢由下往上的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术后3~5天可将床头抬高45°~60°练习坐位,4~6次/日,20~30分钟/次,并指导病人进行患肢直腿抬高训练,要求足跟离床20cm,在空中停顿5~10秒再放下,如此反复。根据病情在医生同意后可下床活动,护士必须在旁指导,由健肢先下床,上床时则患肢先上床,注意使患肢始终保持外展中立位,下床后指导患者做髋关节屈伸、外展动作。术后1周在适应下床站立练习后6周内不能负重,3个月后弃拐行走,术后6个月内避免两腿交叉,不能坐低凳和马桶或下蹲,持续坐位不能超过1小时。

血栓康复训练范文篇4

1.1护理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

1.1.1心理护理

膝关节退行性疾病的病程较长,且发展缓慢,具有极明显的多样性与长期性。老年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卧床时间较长,行动不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衍生出不良情绪,例如紧张、焦虑、恐惧等,因此护理人员要详细观察老年患者的心理波动变化,及时进行疏导,以尽快稳定患者情绪,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的沟通交流,以详细患者的病史与病情发展情况,并注意语气的和善与语言的浅显易懂,通过对患者的积极、主动关心,改善较为紧张的护患关系,避免护理人员的低落情绪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护理人员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变化与病程,并详细向患者介绍手术程序,通过成功病例的介绍,来显示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治疗方法的成熟性,以消除患者的顾虑与不安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手术恐惧度,提高患者配合医生治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1.2感染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年龄较大,自身的免疫力下降明显,术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发生感染,因此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若是患者发生感染的话,会造成手术的失败。患者伤口无压痛或者是压痛轻微,但是患者一活动,会增加膝关节的疼痛感,造成患者伤口的红肿与体温上升,要引起护理人员足够的重视。术后护理人员需对老年患者的伤口与体温进行详细观察,并对患者的引流管进行详细观察,避免伤口处出现血肿,一旦发现存在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以得到有效处理,而伤口愈合不良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协助医生进行清创处理。

1.1.3术后护理

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治疗以改善与恢复膝关节功能为主。术后,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与麻醉反应进行详细观察,特别是患者足趾活动与肢远端的血液循环情况,并把患者患肢抬高20~30°,有利于患者静脉回流,大大降低患者的肢体疼痛。同时,护理人员要观察患者伤口是否存在肿胀或是渗出液情况,并对患者伤口绷带的松紧性进行观察。术后在放置好引流管后,需对患者膝关节进行持续灌洗。对患者的术中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切口出血等情况进行观察,术后1d可使用冰袋冷敷,以起到止痛、止血的作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使用止血药物与抗生素,以降低患者的出血与感染发生率。若是患者的膝关节存在关节积液或是明显肿胀,可进行穿刺抽液。

1.1.4康复训练

术后患者麻醉效果消失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跖屈运动与踝关节背伸等运动进行指导,并对患者下肢肌肉进行辅助被动按摩。在术后1~2d内,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小腿肌肉收缩与股四头肌收缩等多种下肢功能训练。同时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的训练,并活动骸骨,术后3d,护理人员即可建议患者进行屈膝活动,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大大缩短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术后康复速度与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指导患者开展下床活动训练,并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情况,严格控制下床活动量与下床活动强度,保证患者在下床活动中感觉不到疼痛与疲劳最为理想。

①股四头肌收缩。护理人员需重视患者股四头肌的锻炼,预防患者出现潜在性膝关节不稳定的情况。术后24h,需保持膝关节休息,并将患者膝关节垫高约30°,进行收缩锻炼,开展背伸裸关节练习,尽量保持伸膝姿势,时间为5s,200次/d,分4~5次完成,以锻炼股四头肌的收缩功能;

②膝关节功能锻炼。患者的膝关节锻炼使用被动关节活动完成,初始角度设置为20~30°,以5~10°/d的频率增加,1h/次,2次/d。患者在使用被动关节活动机锻炼后,可下地活动,以锻炼患者膝关节的伸屈,患者可在病床旁进行重力锻炼关节屈膝,并保证被动活动与屈曲两者之间角度的同步性,但是膝关节锻炼需遵循无疲劳、无痛苦的原则。

③直腿抬高锻炼。患者保持平卧姿势,伸直腿抬高,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首次可以30°开始,随着锻炼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不能超过45°,患者在抬高腿后,需静置5s,然后再缓慢放下,5~10min/次,每间隔2h进行1次。

1.1.5出院指导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并一再强调出院后来院复诊的重要性,并要求患者根据制定的康复训练方案进行有目的性、有计划的康复训练,以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减轻患者的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护理效果判定标准

优:关节肿痛完全消失,且功能与活动范围皆正常,正常工作与生活;关节肿痛消失,活动范围大大改善,但关节功能受到限制,且在活动后存在疼痛,休息后消失;差:患者的关节肿痛、活动范围以及关节功能无改善或者是存在病情加重情况。

1.3统计方法

使用SPSS14.0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量资料使用(x±s)形式表示,检验使用t,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2讨论

血栓康复训练范文篇5

转子间骨折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骨折,老年患者常并存各种疾病,非手术治疗需要患者长期卧床,易引起心肺功能下降[1],而手术治疗具有早期负重、功能恢复好和并发症少等优点。2001年11月至2007年11月桃花县桃花江中心医院对救治的28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注重围术期护理,制订并实施有效的康复训练计划,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76~85岁,平均78岁,致伤原因:摔伤20例,车祸8例,全部患者术前均合并一种或一种以上脏器疾病,入院后均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全部康复出院,住院18~32天,平均住院天数为22天,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未见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及畸形病例。

2术前护理

2.1术前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本组患者均为老年人,而转子间骨折多是由于不慎外伤或车祸等意外原因造成,而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差,身体突然受到伤害,心理平衡失调,此时极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烦躁不安心理,然而情绪变化可致血压升高或原有的高血压病情加重,活动时引起疼痛也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做好术前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1)通过与患者沟通收集基本资料,分析患者状况、病情及其实际情况,根据患者的不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性格和信仰等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的病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介绍疾病治疗的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2)耐心解释疾病,并详细阐明手术中治疗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麻醉的效果,以及术后可能留置的多种引流管、导尿管、胃肠减压管等的目的和重要性,并告诉患者术后出现伤口疼痛是术后的必然现象,且疼痛持续时间短,在介绍病情时,医护人员的谈话内容应保持一致,以免因内容不一致引起老人的猜疑,加重老人的心理负担;(3)注意交谈态度和技巧,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不要轻易打断他们的谈话,或表示不愿听、不耐烦的情绪,交谈时注意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友善的态度,可使术前患者高度紧张的心情得以松弛。对高度紧张的患者应多使用解释、鼓励性的语言。护士微笑的面容、乐观开朗的情绪,整洁美观的仪表,稳重大方的姿态以及合适而亲昵的称谓都能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并且能感染患者,诱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唤起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增强安全感;(4)对新入院的患者,安排一个舒适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搬动患者时动作要轻柔,在治疗之余的交谈中给予适当的称谓,使他们感到亲切,帮助克服心理障碍,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也会使患者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对每一项护理操作放心满意;(6)介绍同种疾病康复病例,或让患者观看救治成功的图片,有机会时可让康复者与患者直接交谈,客观地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展过程和预后情况;(7)对于伤情重,疗程长、易产生抑郁,烦躁、焦虑不安、恐惧的患者,我们应加强病房巡视,关心体贴患者,鼓励其讲出心中感受和需求,并给予细心、持久而热情地悉心照料,鼓励家属多给予探望、陪伴和关心;(8)详细解释住院、卧床及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解康复训练的目的、意义、方法、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说服患者术前2周必须戒烟,并指导患者多做深呼吸,教会患者咳嗽的方法和有效的排痰,以保持气道通畅和增加肺泡通气量,对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有重要意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消除其不健康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治疗和护理。

2.2运动训练及指导入院当天责任护士适时详细了解患者入院前的准确运动量、日常生活能力、思维判断能力[2]、既往病史、生活习惯,与患者及家属一起制订康复最适宜的运动量和计划。入院次日至术前日,实施术前的运动训练计划:(1)双侧踝关节、背伸、跖屈、旋转交替运动,术前需踝套牵引者,患侧踝关节可在牵引下保持髋、膝功能位,并做患肢踝背伸,跖屈运动或取下踝套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旋转交替运动;(2)双侧股四头肌舒、缩运动;(3)健侧下肢直腿抬高运动,要求抬离床面>50°;(4)健侧膝关节屈、伸0~90°,利用床上吊环,屈健侧膝关节,用健康足蹬床,保持患肢伸直或牵引下抬臀部运动,早期或手术后需在护士指导帮助下完成,要求保持整个臀部平衡,不能歪斜,要求抬离床面15°~30°,维持3~5s;(5)利用床上吊环抬高身体及做扩胸运动,要求胸背部抬离床面>30°;(6)采取吹气球或吹气泡等方法进行深呼吸训练,以增大肺潮气量,增加膈肌力量,减少气道阻力和无效腔,以上锻炼均按照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及平时的运动量来制订实施,切不可强制执行,护士每天至少督促2~3次,在指导患者进行训练和护理过程中,要经常与患者交谈,了解其感受和需求,检查训练方法是否正确,有无按要求做,是否有进展及运动范围有无变化[3],以热情、诚恳的态度用安慰、鼓励的语言,及时纠正、指导、鼓励、表扬患者,充分维护其个性,以增强其信心,对合并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者,训练前需监测生命体征,再从深呼吸-踝关节运动-扩胸运动、股四头肌收缩-抬臀运动-直腿抬高运动逐渐进行,运动量以患者能接受为宜,每项运动后均应监测生命体征,合并肺部感染者,加强深呼吸,有效咳嗽,扩胸训练并给予雾化吸入等辅助治疗。

2.3饮食指导让患者明白合理饮食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特别是术后饮食,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每日均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可少量多餐,鼓励多饮水。高龄患者由于钙质流失严重,易形成骨质疏松,还应适当给予补钙,如喝牛奶、豆浆、骨头汤等,不宜吃得过饱,不宜吃过甜、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糖尿病患者应采用优质蛋白的饮食,如动物食品中的奶类、禽蛋类、水产类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高,利于保护肾脏[4]。

2.4大小便的护理由于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后,加之术后长期卧床,胃肠功能减退易引起便秘和腹胀,术后除给予清淡、易消化、含粗纤维营养丰富的饮食外,还可沿结肠走向,按摩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使大便通畅,以免便秘时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留置导尿者,应每日早、晚消毒尿道口及擦拭尿管分泌物,同时钳夹尿管,每3~4h开放一次,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2.5合理用药对需要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向患者讲解药物的剂量、用法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同时要向患者说明擅自乱用土方、秘方等会影响治疗和护理。

3术后康复训练与护理

3.1术后卧位正确的卧位是骨科护理的基础,术后应在患肢的内外侧各放置一砂袋,膝关节下垫油布软枕,双下肢间放一软枕,保持患肢于外展10°~15°中立位,避免下肢内收外旋及髋部活动大于80°。

3.2康复训练因动力髋螺钉具有滑动加压作用,骨折能达到牢固内固定,促进骨折迅速愈合,使患者早期负重等优点,因此,术后即可鼓励、指导患者早期无痛主动的功能锻炼:(1)术后24h,嘱患者做患肢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足趾伸、曲及踝关节的背伸及跖屈旋转运动,以促进静脉回流和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2)24~48h引流管拔除后,即可在床上半坐位练习肌四头肌的收舒运动及屈曲髋,膝关节活动,幅度由小逐渐增大,对于不配合运动的患者,协助以患者的足根部开始做小腿、大腿肌肉压力递减的挤压运动,每天3次,每次15min。术后第4天开始使用下肢功能康复器(CPM)行髋、膝、踝关节被动活动,起始角度以患者所承受的最小角度为宜,逐日增加角度,每日2次,每次30~60min;(3)术后1周,除继续功能锻炼外,可增加坐位、站立位功能锻炼,2周后可扶拐下地不负重行走(老年伴骨质疏松的患者,应推迟下床活动时间);(4)术后3~4周,可嘱患者扶拐做部分负重练习,但负重控制在感到疼痛范围之内[5],然后逐步锻炼至无疼痛时方可弃拐。

3.3预防并发病

3.3.1预防褥疮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预防褥疮的重要性,予以卧气垫床,并指导患者利用牵引床上的扶手及健侧下肢蹬床抬臀部,训练床上大、小便,对无力抬臀的患者,护士应定期用双手托住患者臀部,协助将整个骨盆托起,以预防褥疮。

3.3.2预防肺部感染定时翻身,扣背,教会患者有效咳嗽,排痰,以预防坠积性肺炎发生。

3.3.3预防泌尿系感染骨折术后卧床患者易发生泌尿系感染,应嘱咐患者多饮水,并做好会阴部的清洁,减少细菌入侵的机会。

3.3.4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1)预防静脉血流滞缓。护理查房时,当患者患肢肿胀,疼痛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小腿肌肉饱满紧韧性强的患者,应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及时通过医生,切勿将血栓形成引起的疼痛,误以为一般刀口疼痛,以免延误处理时机;(2)避免血管内膜的损伤,提高静脉穿刺技能,穿刺争取一次成功,尽量不在同一静脉上进行多次穿刺,穿刺部位如出现炎症反应,应重新建立静脉通道,局部外敷中药消炎,进行注射各种刺激性强的药物及高渗溶液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穿刺,特别是大隐静脉的穿刺部位,持续滴注不超过48h。如局部发现炎性反应,应立即用中药消炎液外涂,同时重建静脉通道,减少静脉血管内膜的损伤;(3)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外伤、应激、麻醉等均能使全身血液进入高凝状态,特别是骨折患者在围术期由于创伤反应,制动体位等因素,加重了高凝形成。

3.4出院指导(1)指导患者不可坐太低的椅子或沙发,患肢不能做盘腿动作,睡觉时应尽量向健侧翻身;(2)下地活动时,务必有家人保护,注意安全,以防跌倒再次损伤;(3)骨折愈合不牢固时,应始终保持患者外展位,忌内收,患肢无论有无负重,均应全脚掌着地,防止骨折成角畸形;(4)2~3个月复查,X线摄片骨折愈合牢固后,可弃拐负重行走[6]。

4结果

本组病例28例,术后功能均按功能恢复情况依行走步态,有无疼痛,关节功能,生活处理能力等方面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1)优:行走步态正常,患肢无疼痛,关节功能基本正常;(2)良:轻微跛行,患肢无不疼痛,关节功能轻度受限,生活能自理;(3)可:患肢轻微疼痛,扶单拐行走,生活基本自理;(4)差:患肢病痛,行走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本组28例患者术后功能评价为:优18例,良8例,差0例,无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及畸形,优良率92.8%。

5体会

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和护理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缺一不可,要求医、护、患者相互配合,尤其手术前、后的观察和护理,早期正确指导功能锻炼对患者康复极其重要。同时,做好出院指导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和好转率,并且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改善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唐世斌,彭吉,黄承月.安全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湘南学院报,2006,1:36.

2赵云鹤,朱延兵,王伟华.股骨颈骨折病人的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12.

3张学琦,付万炎,梅贤良.实用临床外科非手术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11.

4张雪梅,冯岚,杨晓燕.高龄高危患者行膝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实习护理杂志,2002,181:27-21.

血栓康复训练范文篇6

【关键词】预见性理论;精细化护理;脑卒中偏瘫;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运动功能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高致残、高病死的特点。有学者指出,80%的偏瘫由脑卒中造成,是导致患者生活无法自理、丧失行走能力的罪魁祸首[1]。有研究发现,由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较少、长期卧床,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回流缓慢,引发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影响康复而威胁生命[2]。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根除脑卒中偏瘫所致VTE,但临床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降低患者VTE发生率。有研究显示,全程预见性护理服务链可提高高危下肢VTE产妇生活质量[3]。此外,王新娟等[4]发现,精细化护理可有效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基于此,学者提出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模式,将二者有机结合,充分利用“预见性”“精细化”理念,针对性给予患者人性化主动预防,旨在以预见性理论为基础,分析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给予有效预防,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且该模式已充分应用于高龄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与生理状态[5]。但国内采用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相关报道尚且较少。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我们对10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给予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2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6]者;②首次发病,伴有下肢偏瘫者;③心、肾功能良好者;④均知情同意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入组前已确诊VTE者;②合并坏疽等其他下肢功能障碍者;③存在血栓病史者;④患有周围血管病变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32~78(55.49±17.38)岁;病程3~27(14.39±4.68)d;左侧下肢偏瘫52例,右侧下肢偏瘫48例;脑梗死63例,脑出血47例。观察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33~76(53.98±16.24)岁;病程4~29(15.67±5.32)d;左侧下肢偏瘫49例,右侧下肢偏瘫51例;脑梗死61例,脑出血4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康复训练等。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首先,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其心理问题,并及时给予疏导;其次,关心、陪伴患者,满足其合理要求,使其以良好心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后,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加强VTE预防相关知识健康教育,使其充分了解VTE相关知识,提高认知度。②饮食护理:督促患者多饮水,防止血液黏稠度过高,以高纤维、低脂、易消化食物为主,戒烟酒,禁忌生硬、辛辣等食物,推荐多食用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食物。③体位护理:以舒适体位为宜,注意观察下肢症状如出现疼痛、肿胀等情况时,嘱其绝对卧床休息,并将患肢抬高20°~30°,缓解不适,避免挤压患肢,做好制动护理,为防止栓子脱落诱发肺栓塞(PE),尽量避免患侧进行针刺、按摩、热敷等。④预防措施:有效维持循环血量,在输液时采用静脉留置针,防止多次穿刺,避免患肢输液,以防血管损伤,依据实际调整激素、脱水药、止血药物等使用剂量。⑤定期检查:每天观察患者下肢状况,规范加压弹力袜的穿戴如早穿、晚脱,避免长时间缺血所致溃疡。⑥药物使用:遵医嘱注射抗凝类药物,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并进行相应处理。⑦早期运动锻炼:制动期以呼吸运动等小关节训练为主;在解除制动后,指导患者进行膝或髋关节屈曲、旋转等下肢运动,3次/d,运动期间注意保暖。

1.3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下肢VTE发生情况及疾病认识程度:疾病认识程度包括健康饮食、良好心理、并发症与预防、治疗手段、药物不良反应、运动功能锻炼及疾病症状与原因。②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7]评估两组干预前和干预5d后下肢运动功能,包含3个方面,采用0~2分评分法,其中仰卧位3项,合计0~24分;坐位2项,合计0~6分;站立1项,合计0~4分,共计0~34分,运动功能与得分呈正相关。③步行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8]评估两组干预前和干预5d后步行能力,0分表示不能行走或需要两人帮助行走,1分表示需要一人帮助维持平衡,2分表示在一人帮助下能够行走,3分表示无须接触性帮助,4分表示独立平地行走,5分表示正常独立行走,即分数与步行能力呈正相关。④比较干预5d后两组下肢VTE发生情况、疾病认知程度。⑤血常规: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5d后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下肢VTE发生情况、疾病认知程度比较见表1.2.2两组干预前后FMA、FAC评分比较见表2。表2两组干预前后FMA、FAC评分比较(分,x±s)2.3两组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比较见表3。2.4两组干预前后血常规比较见表4。

3讨论

血栓康复训练范文篇7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下肢骨折;常规护理;护理有效率;满意度

骨科患者由于疾病自身的特点迫切需要一套关怀备至的护理服务去对骨科患者进行护理,以有效缓解患者病痛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人性化护理便是这样一项行之有效地护理模式[1]。为更好地掌握人性化护理在临床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笔者特结合100例临床下肢骨折病例进行了实证探究,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本院自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骨科科室接诊的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下肢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47例,年龄在46~73岁,平均年龄为(62.2±4.8)岁,其中胫腓骨骨折45例,肱骨骨折55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为(62.8±5.1)岁,其中肱骨骨折54例,胫腓骨骨折4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骨折类型等基本信息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2]内包括必要的护理评估、患者入院初协助患者办理相关登记、严格执行医嘱、发现病情及时上报等。观察组患者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主要内容时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术前教育:很多患者在手术进行之前都会感到紧张和焦虑,此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做好积极的术前教育工作,要求做到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将手术前的一些注意事项详细讲解于患者,如禁食禁水、戒烟戒酒等,同时告知患者进行术前药物过敏试验和抽血检查的必要性,帮助患者能够初步了解整个手术治疗的过程;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开导患者,帮助患者做好心里准备,缓解其恐惧和紧张等不良心理;再次,对于骨折患者,护理人员还要特别注重教育患者要加强营养摄入,特别是蛋白质和高热量的摄入,指导患者讲究个人卫生,防止术后感染;②术后指导:术后护理期间,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去掉针头,采取平卧位,同时结合患者的病情选择最佳床位,并将骨折手术术后的一些注意事项如进食时间和进食中忌口物要明确告知患者,指导指导如何去排出排泄物;密切关注患者手术切口情况,督促患者保持个人卫生;如骨折患者在治疗期间经常会遇到一些石膏、夹板和牵引固定器等来固定患者患肢,因此当患者在翻身时要特别注重观察患者的末梢循环情况,采取平卧位减轻患者局部受压情况,防止骶骨皮肤长时间与床单的摩擦,避免褥疮发生;此外,对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还要注重加强对患者静脉的保护,输液过程中尽量选择不同部位进行穿刺,如果在注射一些对血管刺激较大的药物时,要适当减缓输注速度,避免下肢血管损伤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③对于骨折患者而言,在术后卧床静养期间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强化监督作用,督导患者康复训练的执行及效果。此外,需要指出康复训练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要指导患者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列管的心态,持之以恒;④出院指导:患者出院之后,护理人员做好必要的出院随访工作,嘱托患者合理饮食与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通过定期的电话随访及时了解患者康复情况,密切护患联系,直至患者完全康复为止。1.3判定标准。针对护理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统计;其中护理有效率分为以下几个标准:①有效:患者压痛、肿痛、红肿等症状明显减轻;②显效:患者压痛、肿痛、红肿等症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③无效:患者压痛、肿痛、红肿等症状无任何减轻现象甚至有加重趋势。有效率=(有效+显效)/例数×100%。患者满意度以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具体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标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比较在护理有效率方面,详细情况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下肢骨折患者由于康复周期比较长,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工作往往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人性化护理就是一种“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和“一切为了病人”的全新护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其更加注重护理的人文性和患者的差异化,注重对患者需求的满足。大量临床实践也竞相表明,在下肢骨折患者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实施,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发挥出了更为显著的作用与效果,其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满意度,同时也有力地保证了护理效果,在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和预防并发症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4]。

参考文献

[1]王佩珍.临床护理与健康教育的关系及实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7):130.

血栓康复训练范文篇8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达80%以上[1]。此类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促进病人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的近况作一综述。

1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

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缪鸿石等[2]认为,通过反复的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使脑损伤区丧失的神经功能由原不承担该区功能的脑区部分代偿。经失神经超敏反应,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及轴突出芽等机制[3]可实现CNS的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大脑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形成,周围神经组织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可能使临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复针对病灶周围半暗带,通过增加脑血流量(CBF),从而改善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细胞。李飞等[4]的研究证实,早期康复组大脑平均CBF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BF的增加对减少半暗带区神经细胞死亡有益,反复的感觉冲动传入中枢,对轴突出芽,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早期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

以前普遍认为脑卒中后半年以内开始的康复治疗都属早期康复治疗。目前,康复医学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即可开始康复治疗,也有学者认为早期康复在生命体征稳定后12h开始[5]。对于中枢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过程而言,有研究认为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可在发病数日开始,1~3个月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3个月后恢复减慢,6个月后有90%的病人恢复达到顶点[6]。由此可见,脑卒中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

目前还有学者提出了超早期康复训练。宋成忠等[5]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12h)、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24h),观察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且比较安全。

3早期康复治疗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脑卒中康复治疗都是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尚没有单纯使用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报道。目前广泛应用的康复疗法有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MRP)、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反复抗阻力练习等等,以及其他一些借助于机械的训练方法。大量文献报道以上康复方法均是有效可行的。程立山等[7]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基础上,运用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脑梗塞偏瘫患者200例,与单纯静脉滴注和口服药物治疗作对照。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疗法的康复质量高于对照组。目前国内倾向于常规康复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形成综合的早期康复方式,临床上应用的康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早期康复治疗与药物结合这一方式在国内应用较多,多是早期康复疗法与西药或中药相结合。这一方式的临床疗效也被大家认可。

3.1.1早期康复与西药结合李国辉等[8]用早期康复结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入院后第1天开始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3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次/d,14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结果治疗后30d依达拉奉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提高,但依达拉奉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张新等[9]采用早期康复加低分子肝素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52例,显效率(痊愈+显著进步)88.5%,与对照组51.9%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

3.1.2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吴佳明等[10]应用早期康复结合中药制剂金纳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与早期康复加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血脂、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肢体运动功能及ADL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曾凡均等[11]采用早期康复并三七提取物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取得显著疗效。刘惠宇等[12]采用早期康复训练结合应用中药水蛭干粉及血栓通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也取得明显疗效。

在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这一方面,还有其它许多方式,如早期康复与中药烫疗、中药足浴等理疗方法的结合。如王恰如等[13]针对患肢有血液循环障碍及易出现患肢的肌张力过高和肌挛缩的特点采用中药烫疗疗法治疗,同时开展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治疗,有效地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

3.2早期康复治疗与针灸结合在早期康复治疗时常将现代康复方法与针灸疗法相结合,如康复结合头针、康复结合体针、康复结合头体针并用,疗效以康复结合头针最为显著[14]。马来莹等[15]用早期康复及针灸治疗脑卒中38例,取得满意疗效,还指出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合理的针灸与现代康复既注重局部,也注重整体,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指导,标本兼治,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陈增力等[16]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针刺结合康复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ADL的影响,总结出针刺结合康复给脑细胞早期运动的信息,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单纯的神经内科治疗,并且指出针刺结合康复的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3.3早期康复治疗与治疗仪器结合张德梅等[17]用早期康复配合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脑卒中25例,治疗组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用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同时使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20~30min/次,1次/d,5次/周,总疗程3~6个月。治疗后Brunnstrom分级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尚有肌电生物反馈仪、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等等其它诸多仪器,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3.4早期康复治疗与其它方法结合苏国栋[18]将早期康复治疗与高压氧结合起来治疗脑卒中,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高压氧治疗在两组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1次/d,10d为1疗程,平均2~3个疗程,康复组在脑梗塞生命体征平稳48h,脑出血病情稳定、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10~14d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经过30d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康复组FMA评分和MMSE评分的提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王艳玲等[19]用静脉充氧(高氧液)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观察对脑梗塞病人愈后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氧液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对改善肢体功能预后,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满意的疗效。田贤先等[20]还将点穴疗法和早期康复治疗结合起来用于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早期康复疗法。此外,与早期康复结合运用的还有推拿、按摩等等。

4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脑卒中患者大多起病急,无心理准备,得病后对预后情况不了解,病人表现为痛苦、悲观等不良情绪,因此,必须做好心理工作。适当的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唤起病人的积极情绪,发挥心理防御能力,还可改善、消除病人的抑郁情绪。早期康复治疗的同时开展心理干预,不但能帮助病人改善运动功能,而且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病人的日常自理能力[21]。早期康复训练要注意因人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训练方式,由易到难逐步适应。训练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肌力改善情况。尽量不引起患者疼痛,训练要缓慢进行,勿使患者疲劳,切勿过猛粗暴地活动每个关节[22]。此外,在康复过程中正确地判断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是偏瘫运动功能能否恢复好的关键[23]。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要把握好治疗的时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遵循规范的治疗模式,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以促进脑卒中病人各种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21世纪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脑卒中的发病率将继续上升。因此,对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研究应该更进一步深入,康复的方法可以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

[2]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一)[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5,1(1):1.

[3]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八)[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7,3(3):97.

[4]李飞,邓时慧,谷德祥,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等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6,2(4):152.

[5]宋成忠,崔爱庆,李义召,等.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09.

[6]张昕红.脑卒中的康复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4,25(7):29.

[7]程立山,高朋杰.早期康复治疗偏瘫的疗效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3):68.

[8]李国辉,陈惠.依达拉奉结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1):51.

[9]张新,蒋居臣.低分子肝素加早期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3):8.

[10]吴佳明,陈冬青.金钠多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12):985.

[11]曾凡钧,陈宗华,蒋庆华,等.三七提取物并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7078.

[12]刘惠宇,朱丽芳,何小燕,等.早期康复训练并活血化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153.

[13]王恰如,刘泰,甘照儒.中药烫疗配合早期运动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22.

[14]唐强,张慧敏,王艳,等.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2,27(4):302.

[15]马来莹,艾诗奇.针灸及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38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21.

[16]陈增力,蔡红庆.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中的效应[J].现代康复,2001,5(8):119.

[17]张德梅,孟贤芳.神经网络重建配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24.

[18]苏国栋.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4):221.

[19]王艳玲,桂林,代景儒,等.静脉充氧(高氧液)和早期康复对脑梗死病人愈后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8):98.

[20]田贤先,赵仲和,林正豪.早期点穴与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8):609.

[21]马平都,陶慧娥,黄国秀.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治疗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8):2098.

血栓康复训练范文篇9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达80%以上[1]。此类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促进病人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的近况作一综述。

1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

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缪鸿石等[2]认为,通过反复的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使脑损伤区丧失的神经功能由原不承担该区功能的脑区部分代偿。经失神经超敏反应,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及轴突出芽等机制[3]可实现CNS的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大脑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形成,周围神经组织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可能使临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复针对病灶周围半暗带,通过增加脑血流量(CBF),从而改善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细胞。李飞等[4]的研究证实,早期康复组大脑平均CBF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BF的增加对减少半暗带区神经细胞死亡有益,反复的感觉冲动传入中枢,对轴突出芽,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早期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

以前普遍认为脑卒中后半年以内开始的康复治疗都属早期康复治疗。目前,康复医学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即可开始康复治疗,也有学者认为早期康复在生命体征稳定后12h开始[5]。对于中枢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过程而言,有研究认为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可在发病数日开始,1~3个月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3个月后恢复减慢,6个月后有90%的病人恢复达到顶点[6]。由此可见,脑卒中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

目前还有学者提出了超早期康复训练。宋成忠等[5]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12h)、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24h),观察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且比较安全。

3早期康复治疗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脑卒中康复治疗都是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尚没有单纯使用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报道。目前广泛应用的康复疗法有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MRP)、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反复抗阻力练习等等,以及其他一些借助于机械的训练方法。大量文献报道以上康复方法均是有效可行的。程立山等[7]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基础上,运用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脑梗塞偏瘫患者200例,与单纯静脉滴注和口服药物治疗作对照。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疗法的康复质量高于对照组。目前国内倾向于常规康复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形成综合的早期康复方式,临床上应用的康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早期康复治疗与药物结合这一方式在国内应用较多,多是早期康复疗法与西药或中药相结合。这一方式的临床疗效也被大家认可。

3.1.1早期康复与西药结合李国辉等[8]用早期康复结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入院后第1天开始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3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次/d,14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结果治疗后30d依达拉奉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提高,但依达拉奉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张新等[9]采用早期康复加低分子肝素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52例,显效率(痊愈+显著进步)88.5%,与对照组51.9%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

3.1.2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吴佳明等[10]应用早期康复结合中药制剂金纳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与早期康复加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血脂、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肢体运动功能及ADL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曾凡均等[11]采用早期康复并三七提取物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取得显著疗效。刘惠宇等[12]采用早期康复训练结合应用中药水蛭干粉及血栓通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也取得明显疗效。

在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这一方面,还有其它许多方式,如早期康复与中药烫疗、中药足浴等理疗方法的结合。如王恰如等[13]针对患肢有血液循环障碍及易出现患肢的肌张力过高和肌挛缩的特点采用中药烫疗疗法治疗,同时开展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治疗,有效地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

3.2早期康复治疗与针灸结合在早期康复治疗时常将现代康复方法与针灸疗法相结合,如康复结合头针、康复结合体针、康复结合头体针并用,疗效以康复结合头针最为显著[14]。马来莹等[15]用早期康复及针灸治疗脑卒中38例,取得满意疗效,还指出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合理的针灸与现代康复既注重局部,也注重整体,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指导,标本兼治,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陈增力等[16]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针刺结合康复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ADL的影响,总结出针刺结合康复给脑细胞早期运动的信息,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单纯的神经内科治疗,并且指出针刺结合康复的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3.3早期康复治疗与治疗仪器结合张德梅等[17]用早期康复配合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脑卒中25例,治疗组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用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同时使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20~30min/次,1次/d,5次/周,总疗程3~6个月。治疗后Brunnstrom分级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尚有肌电生物反馈仪、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等等其它诸多仪器,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3.4早期康复治疗与其它方法结合苏国栋[18]将早期康复治疗与高压氧结合起来治疗脑卒中,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高压氧治疗在两组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1次/d,10d为1疗程,平均2~3个疗程,康复组在脑梗塞生命体征平稳48h,脑出血病情稳定、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10~14d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经过30d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康复组FMA评分和MMSE评分的提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王艳玲等[19]用静脉充氧(高氧液)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观察对脑梗塞病人愈后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氧液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对改善肢体功能预后,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满意的疗效。田贤先等[20]还将点穴疗法和早期康复治疗结合起来用于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早期康复疗法。此外,与早期康复结合运用的还有推拿、按摩等等。

4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脑卒中患者大多起病急,无心理准备,得病后对预后情况不了解,病人表现为痛苦、悲观等不良情绪,因此,必须做好心理工作。适当的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唤起病人的积极情绪,发挥心理防御能力,还可改善、消除病人的抑郁情绪。早期康复治疗的同时开展心理干预,不但能帮助病人改善运动功能,而且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病人的日常自理能力[21]。早期康复训练要注意因人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训练方式,由易到难逐步适应。训练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肌力改善情况。尽量不引起患者疼痛,训练要缓慢进行,勿使患者疲劳,切勿过猛粗暴地活动每个关节[22]。此外,在康复过程中正确地判断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是偏瘫运动功能能否恢复好的关键[23]。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要把握好治疗的时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遵循规范的治疗模式,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以促进脑卒中病人各种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21世纪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脑卒中的发病率将继续上升。因此,对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研究应该更进一步深入,康复的方法可以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

[2]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一)[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5,1(1):1.

[3]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八)[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7,3(3):97.

[4]李飞,邓时慧,谷德祥,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等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6,2(4):152.

[5]宋成忠,崔爱庆,李义召,等.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09.

[6]张昕红.脑卒中的康复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4,25(7):29.

[7]程立山,高朋杰.早期康复治疗偏瘫的疗效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3):68.

[8]李国辉,陈惠.依达拉奉结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1):51.

[9]张新,蒋居臣.低分子肝素加早期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3):8.

[10]吴佳明,陈冬青.金钠多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12):985.

[11]曾凡钧,陈宗华,蒋庆华,等.三七提取物并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7078.

[12]刘惠宇,朱丽芳,何小燕,等.早期康复训练并活血化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153.

[13]王恰如,刘泰,甘照儒.中药烫疗配合早期运动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22.

[14]唐强,张慧敏,王艳,等.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2,27(4):302.

[15]马来莹,艾诗奇.针灸及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38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21.

[16]陈增力,蔡红庆.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中的效应[J].现代康复,2001,5(8):119.

[17]张德梅,孟贤芳.神经网络重建配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24.

[18]苏国栋.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4):221.

[19]王艳玲,桂林,代景儒,等.静脉充氧(高氧液)和早期康复对脑梗死病人愈后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8):98.

[20]田贤先,赵仲和,林正豪.早期点穴与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8):609.

[21]马平都,陶慧娥,黄国秀.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治疗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8):2098.

血栓康复训练范文篇10

1.1成立骨专科小组由医院护理部领导下成立成立骨专科小组。由组长、副组长及组员组成,负责全院骨科专科护理及会诊工作。专科护士的任职基础:由广东省卫生厅选派香港培训的骨专科护士及高年资熟练掌握骨专科理论和能解决骨科复杂疑难护理问题的主管护师以上人员担任。1.2制定骨科专科护理规范骨专科小组负责全院骨科护理指引的制定与落实。制定与控制骨科疑难危重病例的查房与会诊制度、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及骨科各项质量指标的等,并参照广东省护理规范制定的包括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假体脱位等专科护理单。1.3查房方法及时间由护士长组织专科护士、责任护士每天对骨科病房查房;其他科室在关骨专科护理方面疑难问题,先由需要科室申请,由专科护士到申请科室会诊,先由责任护士汇报病情,现阶段的护理措施及需要专科护士解决的问题,后由专科护士与责任护士一起对患者进行查体,询问有关专科问题。查房结束后到一起讨论,由专科护士对病例进行整体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及康复计划。并提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解答其他科护士提出的问题。1.3做好健康教育的宣教工作骨科专科护士根据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如制定如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须知、深静脉血栓防护,弹力袜、肌肉泵等的护理使用指引方等宣传卡,或以讲课形式对患者或家属进行骨科专科知识及康复知识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康复能力。1.4组织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专科护士外出培训学习,学习回院后向本院护士授课、床边示范等,对包括专科护理、用具使用及功能锻炼等进行培训。提高骨科护士的临床护理与康复护理的能力,有利于降低患者如压疮、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等的术后并发症,减少了患者的卧床时间,加快了患者康复时间。1.5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专科护士每天进行护理查房,对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实施评估,根据当前存在问题,制定适当及预见性护理措施,促进患者的康复,加强患者的安全管理,总结分析缺陷与不足,并进行质量持续改进。1.6护理能力考核方法理论部分:以广东省卫生厅[4]编写的《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及贺爱兰等[5]编写的《实用专科护士丛书(骨科分册)》为教材,培训前建立培训考核题库,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卷对实施专科护理前后进行考核。试卷的平均难度系数为0.51,平均区分度为0.36;技能考核标准统一使用2007年卫生部管理年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使用的《护理技术操作项目考核评分细则》的考核标准。心肺复苏必考,包括手卫生,无菌技术等50项。两项总分均为100分,≥80分为优秀,60~79分为良好,<60分为差。

1.2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骨科护理人员护理能力比较

实施专科护理后骨科护理人员专科护理知识优良率和专科技能考核优良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比较

实施后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实施前后康复效果比较

骨科功能恢复情况依据《骨科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第3版)》分为优、良、差。实施后的优良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3.1成立骨科专科小组有益于提高骨科护士的护理能力

本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高年资护士虽然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及专科知识,但有些操作流程欠规范,专科管理能力还处于初始阶段,许多教学、带教都是粗放型感性教育。成立骨专科小组,由于其成员为受过专科培训的专科护士及高年资护士,而专科护士是有高等教育的背景,在其护理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护理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其在临床一线起咨询指导作用,其权威定位得到认可[6]。有研究结果显示:专科护理提供高素质和成本效益护理服务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7]。骨科专科护士利用在骨科护理领域的知识制定骨科护理操作规程及指引,通过外出学习培训和教育,丰富了骨专科的护理及康复知识,帮助和提高本院护理人员的骨科专科护理知识。提高了本院护士的整体水平,如对疾病的整体评估能力、专科指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等。表1示,本院实施骨专科护理后,骨科护士专科护理知识、专科护理技能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5)。说明成立骨专科小组,开展骨专科护理的,可显著提高骨科护理人员的专科护理能力,更能发挥专科护士的作用,较好地服务全院的骨专科疾病患者。

3.2推广骨专科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随着综合性医院分科越来越细,临床及患者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也需要高水平的专科护士参与其中。传统的常规护理主要是凭经验对骨科患者进行感性评估,而专科护理有统一的系统评估体系及各种指引,明显增强了评估的科学性,并能较好预见可能发生的问题。通过评估,制订方案、组织实施、反馈监督、加强了护理过程的系统性、有效监督和不断强化。同时,骨专科小组利用较专业的骨专科知识对骨科患者在治护过程中所遇问题如:髋关节置换、假体脱位等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能有效解决骨科患者面临的各种疑难问题。并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预测并防护,为骨科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表2和表3示,实施骨专科护理后,骨科护理质量有所提高,压疮、跌倒、深静脉血栓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而护理记录合格率、护理评估准确率、患者满意度等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5)。说明积极开展骨专科护理的实践,可显著提高骨科患者的护理质量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专科护理的专业价值在护理质量得到体现。说明成立骨专科小组对提高骨科专科临床护理有重要的意义。

3.3骨专科护士参与康复护理,有益于增强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