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病人护理措施十篇

时间:2023-08-09 17:42:45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护理;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发展为股青肿、血栓后综合征,甚至可引起致命性的肺栓塞(PE)[1]。由于近年来创伤的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呈现高发病率趋势。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进行静脉顺行取栓术[2],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本病治疗效果,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采取静脉顺行取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29~71岁,平均年龄42.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高度肿胀、麻木、疼痛,以小腿为重,病情通常呈进行性加重。45例出现下肢肿胀,59例出现下肢疼痛,11例出现皮肤水泡。彩超检查:中央型21 例,混合型12 例。手术时间在出现下肢肿胀后2.5~18 d。

1.2 术前护理

1.2.1 心理护理 患者往往会紧张、焦虑、恐惧手术,恐惧疼痛,担心不能耐受手术,对预后顾虑较多。护士应积极做好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耐心的介绍整个手术的过程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科学地讲解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相应的成功病例[3]。介绍术前相关处理的目的,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在进行心理护理过程中态度很重要,要诚恳热情,语言通俗易懂,耐心细致,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反应,给予适当引导,疏导焦虑、恐惧感,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使患者消除对手术的紧张情绪,从而愉快的接受手术和配合手术。

1.2.2 一般护理 加强病情观察,测量患肢和健肢的周径,动态观察肢体的肿胀情况,测量患肢的皮温,估计末梢循环状况。应防寒,保暖袜子选择质地柔软、通气良好的棉织品。

外伤:每日清洗足部防止发生溃疡和感染。术前患者禁止剧烈运动或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练习床上排尿、排便,有助于患者度过围手术期。

1.2.3 患肢护理 手术前绝对卧床休息,卧床期间应抬高患肢15°~30°,或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膝关节屈曲10°~15°,可使髂内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也有助于静脉回流,减轻血液淤滞,利于患肢静脉回流,减轻肿胀疼痛。

1.3 术后护理

1.3.1 一般护理 严密监控患者生命体征,术后24 h内测量T、P、R、BP 1次/h和病情变化。观察手术侧肢体末梢循环、患肢皮肤温度、色泽及足背动脉搏动及患者有无感觉异常。每日测量患肢周径并与健肢作比较,密切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术后患肢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抬高15°;生命体征稳定后,主动屈伸下肢各关节运动,以免再发生血栓。配穿循环驱动袜,6 h/d 以促进患肢血液回流,防止继发血栓形成。

1.3.2 溶栓、抗凝护理 常规溶栓(每天用天普洛欣20~30 万u),抗凝(肝素6250 u,每天3 次),治疗至术后1 周,后改为口服抗凝剂:口服培达片50 mg,2次/d,或肠溶阿司匹林片0.3 g,1次/d,共3 个月,溶栓、抗凝目的是溶解血栓、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循环、阻止血小板的凝集,预防新的血栓形成。在溶栓、抗凝治疗时,对出血并发症的观察至关重要。用药前后应定期检查出凝血时间,在治疗中应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咯血及消化道、泌尿道情况,对年老、有脑动脉硬化史的患者,即使凝血指标正常,也应密切观察患者神志、血压、瞳孔、四肢活动情况,一旦出现头痛、呕吐、血压突然升高或意识障碍,提示脑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1.3.3 肺栓塞观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肺栓塞,并发率约10%,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约2%。肺栓塞典型症状是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大汗淋漓,、咯血。但有时肺栓塞症状并不典型,对突然发生的呼吸困难、紫绀,高度提示肺栓塞,要及早诊断、治疗,一旦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及时通知医生。

2 结果

68例采取静脉顺行取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出院时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对护理措施满意66例,满意度达97.05%。

3 结论

对采取静脉顺行取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详细的护理措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增强患者的顺应性,仔细的术前护理,周密的术后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促进疾病的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董国祥主编.实用血管外科学及护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201.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羊水栓塞;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44-01

羊水栓塞是指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过程中引起肺栓塞导致出血,休克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是严重的分娩并发症,产妇死亡率高达70%~80%,也可发生于早孕大月份钳剖术时,其病情缓和,极少造成产妇死亡。我院2013年10月1日成功抢救一例迟发型羊水栓塞的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患者,女,30岁,孕2产1,于2013年10月20日因孕40周入院待产,8月1日9时行缩宫素静滴引产,20时10分顺产一女婴,发育正常,产时失血100ml,产后血压15.0/10.0kpa,,宫缩好,20时30分,产妇自述双目视物不清,体温36.1℃,脉搏120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15.0/8.0kpa,急性失血面容,腹部触不到子宫,阴道流出不凝血1000ml,经输血、输液、应用止血剂、缩宫剂、抗过敏药物无效,病情进一步恶化,继而阴道流出不凝血3000ml,于21时50分紧急行子宫全切术,经以上抢救,10天后病人痊愈出院。

2 护理体会

本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护理人员应沉着、冷静,技术熟练,应变能力强,有高度的责任心,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及时挽救病人的生命。

2.1 术前护理

2.1.1 立即给病人平卧位,氧气吸入,氧流量4-6升/分

2.1.2快速建立2-3条静脉通路,迅速补充血容量。

2.1.3在应用缩宫剂、激素、罂粟碱等药物的同时不断按摩子宫,

以刺激子宫体收缩,减少出血。

2.1.4 密切观察产妇神志、尿量、血压、呼吸、阴道流血情况,预防DIC发生

2.1.5 抢救同时迅速做好术前准备,护送病人去手术室。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每小时测血压一次,观察刀口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渗夜,导尿管是否通畅,尿量、尿色的变化,术后6小时,如血压、脉搏稳定即可取半坐卧位。

2.2.2 预防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每日用碘伏棉球擦洗会阴4次,预防泌尿系感染,并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生

2.2.3心理护理 给病人讲清切除子宫的必要性,鼓励和安慰病人,充分调动病人的心理能动能力,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4饮食护理 根据肠蠕动恢复情况,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刀口愈合。

3讨论

3.1羊水栓塞发生的原因分析目前认为羊水栓塞好发的因素有高龄产妇,多产妇,宫缩过强,急产。常见诱因有胎膜早破或人工破膜后,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宫缩过强或强直性子宫收缩,子宫体或子宫颈有病理性开放的血窦,巨大儿死胎等。羊水栓塞可发生于产前、产时、产后。分娩前的羊水栓塞常有头昏、胸闷、呛咳、气促,较易识别。但产后发生羊水栓塞者,产前无典型前驱症状,直接表现为产后顽固性宫缩乏力,产后出血,且血液不凝很快进入休克状态,出血与血压下降不成比例,只有及时正确的诊断羊水栓塞才能进行迅速、有效及全面的治疗。

3.2产程处理过程中预防羊水栓塞的措施人工破膜时要有专人守护,不同时进行剥膜。掌握缩宫素应用指征,应用缩宫素时要专人守护,避免宫缩过强,在宫缩间歇时行人工破膜,掌握剖宫产指征,预防子宫、产道裂伤等。

总结

孕妇待产过程中要积极正确的处理产程,尽量避免羊水栓塞的诱因发生,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已存在的诱因及好发因素,应密切观察产程及产妇的自觉症状,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助产士应高度警惕,一旦发生产妇在产后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且出血量与休克不成正比,血液不凝,应高度警惕羊水栓塞的发生,及时报告医生,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协助医生做好全面救护。发生羊水栓塞要迅速成立抢救小组,制定救治及护理措施有条不紊,保证抢救器械药品供应,抢救措施得当。医护人员在抢救羊水栓塞患者时,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争分夺秒又忙而不乱,沉着干练,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密切监护病情,施行有效的护理措施,有条不紊的进行。

参 考 文 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1.

〔2〕陈丹,喻坚.迟发性羊水栓塞病例抢救配合1例报告[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14):145-146.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措施 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人体矫形外科中较大的重建手术,它有效地解除病变关节造成的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改善肢体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术后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特别是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关报导达47.1%,直接影响病人术后康复护理计划的实施,亦是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的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手术前后对患者施于有效的预防措施,做好病人护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本科自2007年10月~2009年10月行人工髋关节68例,术后无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8例,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66.5岁,跌倒伤37例,车祸28例,无菌性坏死3例,住院天数14~29天,平均21天,手术前后进行健康教育,术后按计划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2 术前健康教育

告知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任何引起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控制血脂,指导病人正确的深呼吸及咳嗽动作,适度的床上翻身活动方法等,以减少血栓形成的因素。

3 术后预防措施及护理

3.1手术后72小时内是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期,因为手术中制动术后被动体位、仰卧位和麻醉可使周围静脉舒张,加之术中止血带的使用,术后卧位,肢体处于被动体位,都能使患者静脉血流缓慢,此时应及早进行功能训练。

3.1.1功能训练 手术后当天至术后第三天,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应鼓励并督促患者进行患肢足趾、踝关节主被动屈伸活动,指导病人进行肌肉等长练习,即膝关节完全伸直定位后,做股四头肌的收缩松弛运动,收缩10秒,休息10秒为1次。10次为1组,每天至少做10组,同时可以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腓肠肌的向心性按摩,每天3次,每次15~20分钟,以促进静脉血回流,同时注意健侧肢体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缩等运动,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淤滞。

3.1.2手术当天常规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在床上侧翻身,以侧30度为宜,避免髋关节脱位,术后多饮水,24小时饮水量2500~3000ml为宜,避免脱水发生,鼓励病人进行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术后第3天开始利用骨科床架吊环进行引体向上运动,方法是双手抓住吊环,抬起头和上半身,停留5秒,再躺下,每天重复进行3次,每次15~30分钟,此方法目的是增加肺活量,改善血液循环。

3.2手术当天开始到术后5~7天,穿有压力阶差的防血栓的长腿弹力袜,对足背、足跟有不同弹性,可产生由下到上的压力适度压迫浅静脉,增加静脉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静脉压,防止下肢血栓形成。

3.3中药涂擦 术后第1天至第10天,我们选用痛肿灵进行外涂患肢,因为痛肿灵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方法是解除弹力袜,将痛肿灵药水倒在棉花块上,湿度适中,以挤压不滴水为好,由足尖到大腿根处,向心方向外涂擦,力度轻柔以皮肤表面发红为宜,时间为每次15分钟,每天2次,擦完穿上弹力袜。此方法可以使病人舒适,肌肉酸痛减轻,促进血液回流。

4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出院后进行3个月追踪、随访,督促病人进行适度活动,髋关节活动良好,伸髋肌和股四头肌无萎缩现象。

5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关节损害,重建关节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是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只要在术前术后进行静脉血栓知识教育,术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及早采取相应的预防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使病人乐观地配合治疗,可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达到促进病人关节功能恢复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邱贵兴.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09,6.29.6.

[2]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0-190.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篇4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是静脉系统回流障碍性疾病,下肢静脉好发[1]。据报道,骨科大手术后未采取预防措施,DVT发病率高达50%。如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导致下肢功能完

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2]。

随着临床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肺栓塞认识的提高,骨科病人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尤其重要。近年来,我科对骨科大手术后病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大大降低了DVT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观察我科2011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大手术病人106例,包括脊柱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骨折病人手术,对其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1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106例骨科大手术患者,其中男58例,女48例。患者年龄24-92岁,平均年龄为56.2岁。106例患者中,脊柱骨折21例,骨盆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56例,股骨骨折17例。

1.2 方法 该组患者经过护士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①基本预防措施。②物理预防措施。③药物预防措施。由专人负责,主要包括仔细检查患者情况,观察下肢色泽、疼痛、肿胀程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局部颜色瘀紫,表浅静脉怒张,Homans征,皮肤温度升高,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分别观察记录术后7天患者双下肢情况。

1.3 结果 通过护理人员耐心细致的护理和观察,本组10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1.4 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大手术后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根据创伤和手术的不同,发生率也不相同,其高危因素主要为年龄、肥胖、骨折、手术、及人工材料的植入等。深静脉血栓形成容易造成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下肢活动,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严重者血栓脱落形成肺动脉栓塞,可引起猝死[3]。目前认为,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三个病理因素:①血管壁受损;②静脉回流缓慢;③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因此,护理人员采取有效预防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病人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2 基本预防措施

2.1 健康宣教 术前术后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充分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危险因素及其造成的危害,加强患者认知,提高患者警惕性,使患者主动配合进行肢体活动,术后患者对疼痛耐受差时,可由其家属为其被动活动肢体,以达到锻炼的目的,最大程度降低发生DVT的风险。要让患者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包括:指导、床上排便训练、下肢肌肉锻炼及关节活动方法,使用拐杖和助行器训练,为术后康复做准备。

2.2 严密观察病情、临床症状 术后对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进行严密监测,观察双下肢皮肤的温度、颜色、肿胀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将腓肠肌的有无压痛及柔软度与术前比较,注意观察左右腿

的周径大小。

2.3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进食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高纤维素饮食,避免血液粘稠度增加。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能进食者鼓励多饮水,禁食者静脉补液,防止血容量不足。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增加腹压,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 物理预防措施

足底静脉泵(VFP)、间隙充气加压装置(1PC)及梯度压力弹力袜(GCS)均利用机械性原理模拟下肢肌肉泵的功能,促使静脉回流加速,降低术后DVT的发病率。

3.1 麻醉后按摩 全麻可致下肢血流减少50%,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而且全麻可使红细胞变形性减弱,血液粘滞性增高,增加了下肢DVT发生的风险。因此,麻醉后自足部向大腿根部进行循环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4]或应用下肢静脉泵治疗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2 功能锻炼 有研究[5]证明,约50%的深静脉血栓发生在术后第一天,30%发生在术后第二天,因此,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最大限度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在麻醉消失后,主动进行下肢肌肉及远端关节功能锻炼,如:下肢抬高训练,下肢肌肉收缩舒张运动,足背伸、跖屈运动。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及能耐受的情况下在床上做主动屈曲下肢及背伸运动,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3 抬高患肢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抬高患肢的目的和意义,注意患肢保暖,减轻肢体肿胀,增加静脉回心血量,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4 药物预防

应用低分子肝素钠2500U,皮下注射1次/天,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使用期间需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情况。有高出血倾向者应慎用药物预防。

综上所述,由于骨科患者大手术后卧床时间长,术后活动受疼痛影响而被限制,随着目前人口老龄化,老年病人也越来越多,老年人活动耐力降低,大手术后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前术后健康宣教,对病人进行正确的评估,术后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病情变化。才能大大降低DVT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草案)[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2:118-119.

[2] 贺爱兰,张明学.实用专科护士丛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徐桂茹.骨科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5(1)1273-1274.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栓塞;护理

作者单位:453002 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

通讯作者:肖飞 下肢深静脉栓塞(DAT)是血液异常凝结在下肢深静脉腔内,阻碍和阻塞静脉血液回流引起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手术疗效,甚至引起肺栓塞而危及生命[1]。因此,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对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回顾我科46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前预防和术后护理措施,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我科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住院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范振华著[2]《骨科康复医学》中关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适应证。本研究共46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56~78岁,平均(67.4±3.5)岁;骨性关节炎24例,骨无菌性坏死10例,髋部骨折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良性和恶性骨肿瘤各1例;伴糖尿病12例,高血压11例,慢性阻塞性肺炎6例,心功能不全5例。

1.2 护理方法

1.2.1 高危因素评估 医学界普遍认为[3]:术后深静脉栓塞的形成与深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老年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肺功能异常等疾病,在使用各种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溶液以及有机碘溶液等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时,都会不同程度地刺激患者的深静脉内膜,增大了深静脉栓塞和深静脉炎的发生率。无论手术采取脊髓麻醉还是全身麻醉均会扩张患者术中的周围深静脉,减慢了静脉血流,且麻醉作用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而失去收缩功能,进一步减缓了血流,使血流滞缓状态进一步加重。术后,护理人员因切口和其他因素常常嘱咐患者在术后1周内绝对卧床休息,导致下肢肌肉相对长时间处于松弛状态,导致患者深静脉血流缓慢,进而增大了患者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髋关节置换术本身由于手术间较长、患者年龄偏大以及伴随疾病等原因是引起深静脉内高凝状血小板凝聚的主要因素,术中和术后大剂量使用止血药物加大了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

1.2.1 术前护理 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立即采集相关病史、开展相关实验室检查、全面评估病情以及开展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健康宣教。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肺功能不全等易发高危深静脉栓塞人群。遵医嘱,术前1 d使用抗生素和低分子肝素等预防性用药,降低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积极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和家属的顾虑,使患者最大程度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制定科学的饮食和作息计划,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1.2.2 和引流管护理 术后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通过支具将患肢抬高20°~30°,保持右心房低于膝部,膝部低于小腿,通过重力作用引导血液回流心脏。妥善固定引流管,定期检查引流管,保持引流管畅通,密切观察管内物质的形状、量和颜色等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1.2.3 康复护理 科学的康复护理措施能够利于术后患者的深静脉血液回流,降低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4]。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开展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可有效舒缩小腿肌群,进而降低小腿深静脉栓塞以及向上病变的发生率;通过按摩、被动练习等措施,保持股四头肌、腘绳肌以及臀大肌等肌群的等长收缩功能;拔除引流管后,护理人员可适当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等在功能位范围内屈伸的锻炼;术后第7天开始,在床上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注意对患者保护,避免二次损伤。

2 结果

经过积极的预防性用药治疗,配合高危因素评估、术前护理、护理、引流管护理以及康复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本研究46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经彩色多普勒检查,仅有1例78岁患者在术后第8 d确诊为下肢深静脉栓塞,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2.17%,经抗凝、溶栓以及护理等对症处理后痊愈出院。

3 讨论

老年患者本身机体功能器官相对衰退,伴有器质性病变较多,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创伤较大,物以及术后活动受限等诸多因素均会引起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本研究在预防性用药的基础上,配合高危因素评估、术前护理、护理、引流管护理以及康复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2.17%,明显低于俞双莉等[5]研究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因此,重视高危因素、完善相关检查、树立治疗信心、科学选择、密切观察引流管以及系统的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在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张燕,陈睿,许燕杏.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1):29.

[2] 范振华.骨科康复医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74.

[3] 李家增,贺石材,王鸿利.血栓病学.科学出版社,1998:243244.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护理满意度;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5-0116-02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1]。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期间,同时实施有效的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也是溶栓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经严格筛选后符合溶栓指征的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10例。纳入标准:①发病时间1 h,且NIHSS评分4~22分;③头颅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④年龄40~80岁;⑤家属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严重糖尿病、血液系统及出血倾向的疾病。根据溶栓方法不同分为干预组(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10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11例,同时干预组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遵医嘱给予随机对症护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治疗方法

干预组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总剂量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先于1 min内静脉注射总剂量的10%,其余90%的剂量连续静脉滴注,60 min内滴注完毕;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舒血宁注射液、脑细胞活化剂、钙通道阻滞剂及甘露醇等常规治疗。

1.3 护理方法

1.3.1 加强心理护理 由于家属对溶栓疗效的不确定性,多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因此,加强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多关心患者和安慰家属,耐心地向患者介绍溶栓的方法、步骤及如何配合治疗,缓解其紧张、焦虑心理,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1.3.2 积极做好溶栓治疗前的准备工作 护理人员应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溶栓的准备工作。遵医嘱采集必要的血标本,并将检验结果迅速通知医生;备好溶栓药物,建立静脉通路,及时准确应用溶栓剂;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剂量和方法。

1.3.3 溶栓中的护理 配合医生准确输入药物,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血压及心电图变化等,每15分钟测量血压1次[2]。注意是否有出血倾向、再灌注脑损伤、血管再闭塞症状及并发症等。

1.3.4 溶栓后的护理 做好基础护理,溶栓后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同时做好口腔、气道、皮肤及管道护理。督促翻身的患者应建立翻身卡,按时2 h翻身1次。另外,鼓励患者将痰液轻轻咳出,保持气道通畅,保持各管道通畅,如氧气管、鼻饲管、尿管等。溶栓后第1个24 h尽量避免动脉穿刺,避免局部诱发出血;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告知患者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保持情绪稳定,给予营养丰富、优质蛋白、维生素、适量纤维素饮食。患者病情平稳48 h后,应为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的功能锻炼。

1.4 疗效评价[3]

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病残程度为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为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内;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1.5 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观察

制定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人员病房巡视频率、护理人员操作技能水平、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能力、病房环境5个方面,每项20分,满分100分,≥80分为满意,否则认为不满意[4]。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干预组治疗后的痊愈率(60.0%)明显优于对照组(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两组的总有效率未见明显差异。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血脂未见明显异常。干预组出现溶栓后再闭塞1例,患侧肢体肿胀麻木1例,继发颅内出血1例,尿道及牙龈出血1例;对照组出现溶栓后再闭塞3例,患侧肢体肿胀麻木4例,继发颅内出血2例,尿道及牙龈出血2例。干预组上述并发症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2.3 两组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干预组10例患者行有效护理干预后,其服务态度、病房巡视、操作技术水平、沟通能力、病房环境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且干预组护理满意度总分为(96.8±2.1),明显高于对照组(80.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后立即行全身或局部溶栓治疗,是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脑血流、挽救缺血脑组织的最有效方法。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使再通血管达到血流重建,抢救急性脑梗死边缘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且治疗时间越早,疗效就越显著[4]。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治疗后的痊愈率(60.0%)明显优于对照组(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与姜岩[5]报道的观点基本一致,说明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是确切的。同时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严格掌握溶栓指征。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药物的副作用并做好各项护理措施,才能保证患者不仅得到及时的抢救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终达到最大限度地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6]。

综上,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同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王秀容,舒亚梅.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护理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0):315-316.

[2] 谢晓,杜娟,刘芸芸,等. 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护理[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3):105-106.

[3] 黄翠芬.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进展[J]. 蛇志,2012,24(10):63-64.

[4] 王月,任志强,荣维君. rt-PA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 中国厂矿医学,2008,21(6):699-700.

[5] 姜岩.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12例[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0):3245-3246.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脑血栓形成患者;临床护理;效果

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部的动静脉血管出现病变,使其血液流速变缓或血液粘度增加,进而形成脑血栓,造成血管闭塞,多发生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患者中,在老年人群体中较为常见,临床护理是保证患者术后恢复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1]。本文就以6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临床护理的方法和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4年7月收治的脑血栓形成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为脑血栓形成。患者男女比例为39:23,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8.6±5.7)岁,根据脑血栓部位的不同,其中有单侧脑血栓患者51例,双侧脑血栓患者1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失语、抽搐、偏瘫、身体局部感觉障碍等。

1.2方法

1.2.1基础护理 对患者病情进行实时跟踪观察和了解,测量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率、脉搏、体温等数据,给予患者正确的卧床姿态指导,使其平卧或头部高出病床30°仰卧,在帮助患者翻身时,保证头部和身体的同步运动;给予患者呼吸道畅通护理,重点观察患者的颅内压情况,如果出现升高变化时,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医生以采取急救措施。

另外,根据患者具体临床表现的不同,还应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比如大小便失常的患者,应该及时对患会阴和肛周部位用温水进行清理,保持患者自身的洁净;而单纯的小便失禁患者,在利用体外导尿的方法给予患者方便时,要定期将引流袋更换,以免由于引流袋内尿液过多引起逆行感染。

1.2.2药物护理 在给患者配药时,应将用药的注意事项、方法和效果进行详细介绍,以保证患者正确用药;在患者用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情况,若是出现不良反应等异常状况,及时与医生联系,以便获得抢救时间。不同药物的使用方法有所区别,护理人员应该熟练掌握,还要做好血常规检查,以免患者出现皮疹、出血等反应。

1.2.3饮食护理 在饮食护理上,首先要根据患者情况采取不同的饮食方法,比如无法正常吞咽的患者,应该使用鼻饲饮食的方法,而无法做起的患者,在饮食时,需要使患者保持侧卧位,以免出现呛咳问题。在饮食结构上,要以低脂、低盐和低胆固醇的清淡食物为主,以避免患者血压升高,具体种类上,可以多吃蔬菜、水果、瘦肉和植物油等,少吃蛋黄、动物内脏和奶油等,保持患者摄入影响的丰富和平衡。

1.2.4心理护理 脑血栓形成患者由于其多是在较短时间内发病,突然的病变极容易使患者出现烦躁、悲观、痛苦等多种不良情绪,给其康复带来较大阻碍,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主要方法是:①做好交流工作,护理人员要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以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②进行疾病知识宣传,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要适当的向患者进行疾病的治疗方法、成功案例等各种内容的讲解,以使患者了解此病的具体情况,使其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1.2.5肢体护理 患者长期仰卧病床会给其血液循环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不利于脑血栓患者的康复,所以,要对患者进行肢体护理,主要护理方法有:①肢体按摩,对患者的四肢分别进行按摩,时间通常控制在20~40min/次,在按摩时,上肢从手指开始到肩关节,下肢从脚趾开始到大腿和髋关节,按摩动作要保持节奏、舒缓和轻柔,以避免肌肉由于刺激发生痉挛性收缩;②肢体运动,要鼓励患者进行手指和上、下肢的训练和活动,帮助患者进行手指的收缩、伸展和并拢以及上肢的屈伸等训练;同时,每天让患者进行一定的坐姿训练,并辅助患者站立行走;在患者可以独自平衡15min后,可使其独立进行行走训练。

1.2.6语言功能护理 失语是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症状之一,所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功能也是临床护理的重要内容,其措施主要是积极、耐心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引导患者张口,通过长期的伸舌和张口训练,来使患者语言功能逐步恢复。

1.2.7并发症护理脑血栓形成患者在如果护理不及时,还容易出现脑水肿、高血压等并发症,所以,要加强对并发症的预防,具体有:①脑水肿的预防,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若是出现恶心、头痛或意识障碍情况恶化等情况,则应即刻联系医生,采取相应急救;②高血压的预防,对患者的血压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在收缩压没有超过220mmHg时,则无需使用降压药物,保证患者的血流量正常。

1.3评价标准临床护理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患者肢体功能、失语和偏瘫等改善超过2级,则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依然无法生活自理,则为有效;患者的症状没有出现改善,甚至加重,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结果

在本组研究中,6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在给予临床护理后,显效的有38例,有效的为22例,无效的有2例,总有效率为96.8%。

3讨论

脑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脑梗死类型,又可称为血栓性脑梗死或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在老年人群体中有较高的发病率[2]。脑血栓形成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失语、偏瘫等,这些都是由于脑血栓形成过程中对脑组织功能造成一定影响而引起的,比如基底动脉主干受累,会使脑桥出现大范围的梗死,从而使患者出现四肢瘫痪、意识障碍和发烧等症状[3]。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护理人员应该充分了解脑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药物和护理知识,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施护措施,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水平。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对于脑血栓形成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患者改善和恢复各项机体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君颜.6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10(9):167-168.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羊水栓塞;临床护理;并发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08-02

羊水栓塞是羊水及其中的有形成份,进入母血循环,引起肺栓塞、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此征一般发生于分娩过程中,亦可发生于中期妊娠引产后。起病急,无先兆,发生率虽低,但死亡率高,总死亡率>86%,其中有25~50%在1小时内死亡。为一严重而危险的产科并发症,是产妇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对2009年7月至2011年5月间分娩孕产妇中羊水栓塞病例进行分析,回顾护理措施,以便对该病的临床护理积累一定的经验,降低孕产妇羊水栓塞疾病的病死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例患者既往体建 ,无药物过敏史 ,2例妊娠38周 ,1例妊娠40周 , 年龄最小24岁,最大36岁,初产妇2例 经产妇1例。股静脉穿刺离心沉淀物均见羊水成分。

2护理措施

2.1预见性的护理

羊水栓塞病症抢救成功的关键就是早诊断、早治疗、精心护理。[1]但本病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因此应在根据临床表现作出初步诊断后,立即进行抢救,并在抢救时进一步检查以确定诊断。实施预见性的护理,一旦诊断确立应迅速投入救治。

2.2术前心理护理

此病常突然发病,患者易出现紧张,因此消除患者对病情变化所产生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是非常必要的。救治的同时应给予安慰和鼓励,在生活上应专人陪护,使患者的情绪保持稳定,让患者放松,使其能主动配合与医生、护士的治疗[2],加快疾病的康复。

2.3产前 产时 产后的护理

产前应充分准备好抢救物品(急救药物及心电监护仪、吸痰器、吸氧设备等),只要出现羊水栓塞的相关症状,应及时进行抢救。观察宫缩及宫口扩张情况,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有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抢救的同时作好接生准备,产时必须密切观察阴道的流血情况,作好分娩的相应处理,[3]

2.4术后护理

2.4.1特殊护理 对确诊患者应保证专人护理,使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并随时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意识状态的变化,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及时、准确的落实护理措施,注意观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情况并给予相应治疗,避免发生重要器官的功能性损害。[4]

2.4.2观察病情 观察患者尿色和尿量等方面的变化,注意患者肾脏功能的恢复情况。当休克得以纠正,补足循环血量时出现少尿,经使用利尿剂后尿量仍不增加者为肾功能衰竭,故必须限制盐、水度摄入,应进食高糖、高脂肪、高维生素及低蛋白饮食。多尿患者应注意电解质的变化情况。同时应选用对肾脏无损害的大剂量广谱抗生素防治感染。

2.4.3病情已稳定患者的护理 注意宫缩和阴道流血的情况,外保持清洁,勤换内裤等;室内应保持整洁和安静,饮食上要多补充富含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忌生冷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 结果

3例羊水栓塞的病例中2例发生在产后,胎儿产妇均幸存;1例发生在产时,产妇因并发DIC而死亡,胎儿幸存,3例病患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烦躁和呼吸困难等羊水栓塞的典型症状表现。

4 讨论

羊水栓塞是产科中比较少见,但又特别凶险的并发症,发病率低,死亡率在70--80%左右,好发于经产妇,抢救的成功率较低。医护人员应掌握羊水栓塞的诊治原则、产生原因、临床表现等。熟练运用相关救治仪器的使用,确保对羊水栓塞患者实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密切监护孕产妇的生产过程。去除此并发症的诱因及病因,防止此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罗琼英 陈淑芳. 羊水栓塞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142-143.

[2] 吴庆珠. 成功救治1 例羊水栓塞患者的护理体会[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6):2056-2057.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篇9

[关键词]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

骨科大手术主要是指胫腓骨骨折,股骨骨折,髌骨骨折,内外踝骨折等。而在骨科大手术术后,患者易形成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DVT是一种静脉内血凝块阻塞性疾病,而术后下肢DVT的发生可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为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措施,笔者选取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我院发生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2例,女19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3.12±9.32)岁。

1.2研究方法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并与经治医师、责任护士共同探讨病例,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措施。

1.3统计学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分析

2.1基本病情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患者基本病情如表1所示。临床表现为术后患肢肿胀、疼痛、发硬,并在活动后加重,血栓部位出席压痛;部分患者的患肢皮温降低,皮肤呈青紫色,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部分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的患者,出现Homans征与Neuhof征阳性。

表1患者的基本病情分类分析

基本病情 例数 比例

急性 37 72.55

慢性 24 47.06

膝部 30 58.82

髋部 22 43.14

踝部 7 13.73

髂静脉、股静脉血栓 41 80.39

其他 7 13.73

2.2护理与治疗结果本次共调查骨科患者479例,其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1例,发生率为10.64%。均采用了药物抗凝治疗、机械预防措施,对于肿胀的肢体适当给予外敷中药,以迅速减轻患者的肢体肿胀。经治疗并护理后,本组51例患者中,治愈34例,好转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4.31%。治疗1个月后,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复查,显示其肢体静脉血栓消失。随访3个月,所有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3讨论

DVT是骨科下肢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不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极有可导致患者下肢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致残,严重者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有研究指出DVT中肺栓塞高达39%~41%[2],所以,做好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采取各种活动方式加强静脉回流,从而有效避免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首先,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在手术前,对择期手术患者健康教育,讲解静脉血栓形成的,使其了解静脉血栓形成的有关知识。使其明白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并教会其在床上做有利于健康回流的运动,使其能够在术后尽早进行下肢主动运动训练教会患者做下肢、足和趾的主动运动[3],从而有效避免静脉血栓的发生。通过上肢静脉采取静脉输液及麻醉给药,从而避免下肢静脉。在患者手术完成回病房后,卧床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及大声咳嗽,从而利于静脉回流。6h后即鼓励患者做下肢、足和趾主动活动,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从而加强腓肠肌按摩,在术后6~8h可下床活动[4]。在患者的患肢肿胀明显减轻后,则指导其下床适当活动,以增强肌肉收缩,从而加速静脉血液回流,并防止新的血栓形成。活动的过程应循序渐进,必须避免久站。由于遗留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活动后肿胀等的患者部分患者,应在活动时遵照医嘱,穿医用弹力袜,从而减轻症状,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告知患者在休息时也应抬高患肢。

第二,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因肢体疼痛较重、肿胀而担心手术的预后,加之患者长期卧床,与朋友、家人交流较少,本身就存在抑郁情绪[5]。此时,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用微笑与真诚打开患者心,通过讲解成功病例而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

第三,饮食护理与护理。诱发DVT的重要原因是血黏度增高,所以应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饮食,尽量保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从而有助于患者康复。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肢情况,如有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时情况是,则要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调整期,使患肢保持高于心脏水平面20~30cm[6],从而利于其静脉血液回流,以减轻其患肢肿胀。严禁采取热敷、针刺和按摩的护理方式,以防栓子脱落形成肺栓塞。避免对患肢挤压严格制动,以利于静脉回流,促进消肿,并防止血栓脱落栓塞重要器官。

第四,溶栓护理。在急性期患者使用了大量的溶栓、抗凝药物,因此应密切观察其凝血功能的变化,严密监测其出血倾向,一旦发现患者存在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黑便、尿血等出血情况,则应及时通知医师。患者在急性期血栓较疏松,容易发生血栓的脱落。所以在溶栓治疗时,护理人员必须应警惕肺栓塞的发生,并对出现的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咳嗽及紫绀等情况的患者高度重视。一般在血栓形成在骨科大手术1~2周内发生,切多发生在久卧开始活动时,因此在这段时间不仅要做好抗凝治疗的早期预防(可应用双香豆素),同时指导患者卧床休息,且避免动作过大的床上活动时。

第五,加强出院指导。患者出院之前,应由专门的护理人员为其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家属配合,留下患者的联系方式,以保证能够做到定期回访。督促患者做好定期的复查,以提高其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苏子新,彭桂英,席会文,等.血府逐瘀汤加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75-76.

[2]李进.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11(4):521-522.

[3]马荣艳.骨科术后整体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5例护理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5):102-103.

[4]冯娴,崔丽娜,韩轶梅,等.下肢静脉泵在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研究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10):2793-2794.

[5]陈敏,李丽.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2):119-118.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篇10

【关键词】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预防静脉血栓症;护理

静脉血栓症是髋部骨折老年围手术期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 国外研究报告其发生率高达30%~50%, 国内研究说法不一[1]。静脉血栓症也是围手术期老年患者突然致死性疾病之一, 死亡病例中43%发生在1 h内[2], 造成很大的生命威胁, 也容易引发医疗纠纷, 因此围手术期静脉血栓的预防非常重要, 可有效减少患者死亡率, 避免医疗纠纷发生。髋部骨折常因轻微外力引起, 老年人由于自身生理机能下降、反应迟纯, 极易发生, 特别是近些年来, 随着人口老龄化, 独居老人多, 摔伤致髋部骨折老年患者逐年增多,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医院2009年共收治65周岁以上髋部骨折老人32例, 2012年43例, 2011年55例, 2012年66例。因手术治疗能有效稳定关节、矫正畸形、解除疼痛, 恢复肢体功能, 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所以有手术适应症患者首选手术治疗。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是血液黏稠度增高, 血流缓慢, 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加上骨折后卧床并发症多, 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人工关节置换等手术创伤可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 抗凝因子减少, 造成高凝状态, 等因素均易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本科2009年1月~2011年3月共发生静脉血栓症3例, 肺栓塞2例, 抢救无效死亡。2011年4月以来, 本科通过对新入院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及时评估、分析、探讨, 制订并实施了综合预防护理措施, 术前、术后麻醉未清醒、术后麻醉清醒分别采取不同的一般预防加机械预防加药物预防措施收到良好效果。现把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1年4月~2013年3月, 本科收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共136例, 男53例, 女83例, 年龄65~98岁。手术类型:骨折复位内固定术62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53例, 全髋关节置换21例, 手术持续时间1.5~3 h, 卧床时间25例小于10 d, 41例>10 d。患者均治愈出院, 出院后一个月来院复查、随访均无静脉血栓症发生。

2 护理方法

2. 1 做好入院评估, 患者入院后认真进行资料收集, 详问病史, 如有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心肺功能不全, 有既往血栓病史, 有长期吸烟史等患者作为重要评估对象。包括不明原因的腿部疼痛、红肿史、有手足浮肿现象等, 均应认真阅读病历, 预计手术时间, 卧床时间。

2. 2 有研究[3]报道, 合并重要器官基础病是围手术期发生各个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合并不同类型基础疾病的患者往往有相应的检查异常指标, 如高血糖、高血脂、心电图异常等。合并重要器官基础病容易发生术后感染、血栓形成合并疾病加重等情况[4]。老年患者均潜在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 所以本组患者入院后应详细评估, 协助完成各项检查, 填写各种评估单, 针对评估结果进行入院宣教。特别是预防静脉血栓症相关知识的宣教,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耐心讲解静脉血栓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以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高度重视, 并强调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低脂、低盐饮食, 多饮水,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食物。

2. 3 静脉血栓症危险程度评估, 对本组患者, 根据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深静脉血栓防治指南[5]。深静脉血栓分级评估标准中髋部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行全髋关节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65周岁的老年围手术期患者均为高危和极高危患者,所以对本组患者采取综合预防的护理措施。

2. 4 本组136例患者分别按手术前后采用不同静脉血栓症的一般预防加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的综合预防措施。

2. 4. 1 术前护理措施

2. 4. 1. 1 一般预防 ①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抬高双下肢, 促进静脉回流, 但有心功能障碍者注意勿加重心脏负担。包括行下肢骨牵引或皮牵引的患者, 垫高患肢与床面形成20~30°为宜, 避免将软枕垫在患者的腘窝下, 以免影响下肢静脉回流。②老年患者呼吸系统慢性病多, 鼓励患者深呼吸, 有效咳嗽、咳痰, 协助患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 增加肺活量, 改善全身血液循环。③入院时行双下肢血管彩超,证实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后, 即采用勤按摩双下肢, 加强主动和被动运动腓肠肌, 每日≥3次。④入院后即鼓励患者做足踝跖屈, 背伸, 内外翻, 以及“环转”运动, 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并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保持下肢肌泵功能。

2. 4. 1. 2 机械预防 ①使用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双下肢注意平整, 松紧适宜, 露出足背、足趾, 便于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足趾感觉、活动情况, 是否右肢端麻木、疼痛现象, 如下肢有伤口时, 在使用时须避免局部压力对创面的影响, 同时注意保持创面的清洁干燥, 以预防创面感染。②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差, 基础病多, 对动静脉泵、压力泵等机械治疗抵触的人多, 且存在安全隐患, 本组病例中只在患者术后麻醉未清醒或双下肢感觉麻木时, 使用双下肢间歇加压治疗仪[6], 持续进行加压治疗, 直至患者麻醉清醒, 双下肢感觉正常后即停止使用。

2. 4. 1. 3 药物预防 主要为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法华令, 静滴低分子右旋糖苷, 入院后据凝血全套检测结果, 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凝血酶时间均缩短, 纤维蛋白原增加。国际标准化比值降低等情况调整用量或停止使用, 以防术中出血过多。

2. 4. 2 术后麻醉未清醒的护理措施 除术前的护理措施外, 使用双下肢间歇加压治疗仪, 持续进行加压治疗, 直至患者麻醉清醒, 双下肢感觉正常后即停止使用。

2. 4. 3 术后麻醉清醒的护理措施 除术前的护理措施外, 还应注意做到:①关节置换术后患肢抬高应保持外展中立位、必要时丁字鞋或行皮牵引固定, 防止外收内旋, 以防止关节脱位。②术后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做健侧下肢及双上肢屈伸、抬高、肌肉收缩运动, 双上肢拉床上拉环抬高肩背和臀部等主动运动, 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防止血液瘀滞。③术后3天开始可根据病情, 手术方式, 护士开始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7], 应循序渐进, 采取先床上坐起床沿坐立(双下肢下垂活动)床边站立(双手扶住床边护栏)再扶拐或助行器协助下地行走。④每班床旁交接班, 评估患者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因为老年患者感觉差, 反应迟缓, 对健康的自我评估及保护意识差, 实行床旁交接班, 动态评估患者双下肢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肢端麻木、疼痛、肿胀等, 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⑤加强健康教育, 注意营养平衡, 因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差, 基础病多, 应根据不同个体特征予不同的营养支持, 注意电解质平衡。⑥应用低分子肝素钙, 据中华医学会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8], 低分子肝素钙应及时、准确、周期性使用, 术后遵医嘱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 患者体重60 kg以下者予每12 h, 0.4 ml, 体重在60 kg以上者予每12 h, 0.6 ml, 连续使用2~3 d。定时复查凝血全套, 据结果调节药物用量。

2. 5 术前术后均应严密病情观察, 早期发现静脉血栓形成, 手术后, 因手术创伤静脉血栓的症状, 往往被掩盖而不易发现, 因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导致诊断困难, 往往在追查手术后突然死亡的原因而行尸检后才被确认, 所以术后应注意观察下肢皮肤的温度、颜色、肿胀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 如诉有下肢疼痛、感觉异常, 或胸痛等应警惕静脉血栓症形成。如出现右腿径增大, 腓肠肌变硬, Homans实验阳性, 应警惕右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一旦疑有血栓, 应及早明确诊断, 积极治疗。

3 体会

本科自2011年4月开始对新入院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均进行认真评估, 不同时期根据不同个体分别采用不同的综合预防措施进行护理, 观察评价护理效果, 效果良好, 至今无再发生静脉血栓症, 包括本组13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 治愈出院, 术后一个月来院复查, 随访均无发生静脉血栓症,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柳,黄青青. ICU病患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与预防.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9:93-97.

[2] Ota M. Prognositic significance of early diagnosis in 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with circulatory failure.Heart Vessels, 2002(17): 7-11.

[3] 吕健.高龄肺癌围手术期呼吸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医药指南, 2011,9(31):25.

[4] 于学忠,张伯勋,梁雨田,等.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合并疾病和并发症的分析和处理.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6, 5(4):263.

[5] Geerts WH, Pineo GF, Heit JA, et al.Prevntu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the seven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 Chest, 2004,126(3 Suppl):338-400.

[6] 常红,刘治珍,岳鹏,等.间歇式充气压力泵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DVT形成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11,46(7):71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