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教育十篇

时间:2023-08-10 17:32:45

大学生素质教育

大学生素质教育篇1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 改进对策 哲学眼光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62-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大学教学内容和方式均难以快速响应社会需求。这就要求大学教育从纯学术教育向基础理论教育,从纯专业技能教育向技术基础教育转变,简而言之,以大学生素质教育为重点,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使大学生具有快速适应社会、快速学习技能的基本素质,以便更好地立足社会。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出最强的呼声。

本人试图以哲学的眼光从不同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素质教育的若干因素中存在的问题,并以联系和发展的视角提出解决问题的若干对策,为提高大学素质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从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朴素的素质教育思想至今,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和丰富。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以大学生的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包括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艺术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等多个方面。[1] [2] [3] [4]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内涵和外延均有不同,基础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而大学生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实践改革的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整体取得很多辉煌的成就,大学生各项能力和整体素质水平均有大幅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显著增强。但根据笔者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多年以来的实际观察,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仍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尚存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弱化、素质发展不全面、创新意识淡薄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资讯的快速流通,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处于形成阶段的大学生产生强烈冲击,有很多大学生受社会消极观念的影响,思想道德观念出现滑坡,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取向受享乐主义、金钱主义等不良思想侵蚀。他们贪图享乐、追求物质、迷恋网络;自我意识强烈,缺少集体主义观念和奉献精神;追求安逸舒适,缺乏拼搏向上的激情;价值取向模糊,易盲动盲从;心理素质低下,心理适应和承压能力不高……

2.受应试教育和部分客观现实因素的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困难重重。随着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和对素质教育的提倡,导致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出现偏差,应试教育完全成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素质教育开始变得包罗万象。

对应试教育的完全抛弃,导致素质教育缺失应试教育中对基础文化素质的重视和关注,谈素质教育就必不能考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导致素质教育在理念上就难以摆正方向。另一方面,将应试教育除外的各个方面均视作素质教育的方面,素质教育的理念大而全,从而导致素质教育大而空,无法落到实处。

3.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大学教师是素质教育落实的重要执行者。但当前依然有很多大学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明确、理解不深刻、思想不开化,对素质教育不愿、不屑或疏于、懒于实施,同时疲于应付巨大的科研压力,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投入的精力较少,甚至连教学工作都难以保证高质量的实施。

4.对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对教育的改革从未间断。尽管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步履艰难、步伐缓慢。教育改革多面出击、零散点化,缺乏清晰的整体规划设计,未能整合素质教育的各方面因素,使之形成改革合力,尚未从根本上奠定素质教育的发展基石,有待进一步深入化、全面化。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强化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社会环境因素作为外因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会产生较大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始终是内在因素,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素质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抵御社会消极腐朽思想的能力、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优良品质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哲学等基础门类学科的设置,并改进基础门类学科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真正掌握有关哲学方法,形成正确的哲学观念,促使其较为理性、客观地看待和分析社会现象,从而有利于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内因的角度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此外,注意营造大学校园氛围,充分重视环境氛围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量,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社会积极、正面现象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主流思想进行宣扬,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从外因的角度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二)客观辩证地看待素质教育及其与应试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应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明确目的,不能空谈素质教育,不能为了素质教育而泛化,更不能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化,全面抛弃应试教育并不理智,也不现实。认清素质教育的各方面内涵和方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补足素质教育现实中的短板,合理地利用应试教育的积极手段,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鼓励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探索。一方面教师应科学统筹和规划科研和教学,适当分离科研和教学,培养教学专业队伍专门从事教学及教学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应从观念和理念入手,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促使教师投入精力,鼓励教师从多个层面进行素质教育的探索,包括对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学生培养方式的变革、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四)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容许改革的步伐停止,落后的教育亟待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深化一方面应着重于改革方案的细化和落实,另一方面着重于改革方案的总体和顶层设计。只有细化的改革方案才能以明确不偏的方式、步伐得以落实,避开应试教育阴影的影响,才能真正实现改革的目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和书面;只有加强总体和顶层设计,才能把握改革的方向,明确素质教育的目标。例如应综合衡量教学课程的设置,不仅要协调好同一专业内的专业课程设置,还要协调好不同专业间的课程设置,综合统筹、合理设置,形成素质教育的最佳合力,并且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分析教育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

(四)采取实际措施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最突出的需求。培养创新能力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多个角度和层面入手,优先形成氛围,其次重视基础。

四、结束语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出已经有较长时间,但距离真正实现尚有较大的距离,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需要大量的努力和行动。大学生素质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综合的顶层设计,也需要细致入微的计划和落实。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的方面也在不断丰富和变化。只有真正落实高质量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素质,使其拥有创新的能力,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和“以变应变”。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阶段,加强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应用和实施势在必行。素质教育尚无统一、固定的定义或模式,也不应有固定的模式或方式。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素质教育进行研究和探索对其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于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仍将持续。本文仅以笔者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实践,浅析当前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但若想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水平,就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参与者和影响者的共同努力。

[ 注 释 ]

[1] 郭晓青.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7.

[2] 尚利.浅谈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J].云南高教研究,2000.

大学生素质教育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生;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010-01

一 素质教育的概念

当前社会已经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生产要素,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时代,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科学知识掌握的程度,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拥有人才的数量,将直接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能否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直接而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素质教育,也愈来愈被更多的教育者所重视。

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技能教育,是一种具有开发性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的教育,使这几方面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素质教育目标的实质,就是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教育条件,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将人类科学、道德、审美、劳动等方面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较全面的素养,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获得提高,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态势。所以,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等院校,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就要把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加强和重视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创新教育。

二 进行素质教育方法

1.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观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修为。它主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影响而形成,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要在学生中大力倡导"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团结友爱、保护环境"等社会公德,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职业道德是学生们走向工作岗位后重要的道德规范,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基本点要围绕诚信和服务意识,要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注重诚实守信,为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成功的基础。正确的舆论引导主要包括价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制定并实施各项保证责任感形成的规章制度,以及其他有利于责任感培养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此外,教师本人应具有责任感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认真搞好教学,带头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以此促进学生的责任感培养。

2.教学方法的变革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特长实行教学,既保证知识的传授,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高素质。可以多开设选修课,增加实践课,尽量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其次,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在课程体系方面应结合社会所需,增设一些综合课和新兴课,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鼓励学生参加本专业外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及特长,更有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第三,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校环境,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应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计划地开展课外科技、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实践及各种能力锻炼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

大学生素质教育篇3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价值观;心理素质

收稿日期:2013-06-12

作者简介:吴戈(1992- ),男,河南大学2010级学生。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思想解放、个性独立、自尊心和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自我感觉良好。同时,他们从小学到大学基本接受的是应试教育,没有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在充满诱惑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在信息庞杂的互联网时代,一部分大学生在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下,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错位,在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竞争压力、就业压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等,使他们的心理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需要实力,实力源于人才,而人才来自教育。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当代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针对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准确把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断完善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培养合格的人才。

一、知识能力系统

当代大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以考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的,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能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这就要求我们转变单一的“填鸭式”教育,全面推进知识能力系统教育,充实人文教育、能力培养内容,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与优势,克服专业教育中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和功利主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量开设人文教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美学等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开拓能力及担当精神,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完成由学知识到长能力的转变,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使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用专业知识武装起来、用人文素养浇灌起来的“能言有为”的一代新人。

二、价值观系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显露出来。贫富差距扩大、分配不公、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对传统社会价值观造成了很大冲击,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并成为一些大学生的价值标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滋长,这些都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另外,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针对性不强,与大学生的实际诉求结合不紧密,甚至个别教师不能做到为人师表,这些问题都拷问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个人的价值观,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就是把个人的价值同国家的前途、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大学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学校、教师应三位一体、合力推进。社会要营造勇于奉献、公平正义、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的良好社会环境;学校要树立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以人为本、厚德载物的良好学风和校风,紧扣实际开展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政治氛围,让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广大教师要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言传身教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心理人格系统

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应有的健康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康的人格等。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对子女的宠爱有了物质上的保证。绝大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自控力弱,以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抗压能力差,心理素质很不稳定。加之家长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导致不少大学生高分低能,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遇到问题和困难往往会走向极端,造成让人痛心的恶果。

大学生素质教育篇4

 

关键词:素质 知识 能力 素质教育 

一、引言 

素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素质的内涵与内容 

1.素质的内涵。素是表示本来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素质用在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给予的基因状态,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内在品格。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并通过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 

2.素质的内容。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素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其总体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三、素质教育 

针对大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内容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观,勤奋的劳动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应明确: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做怎样人的问题。即行为准则——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恶是非、开朗大方、热爱集体、吃苦耐劳、尊师重友、遵守纪律、爱护公物、注重公德、保护自然、行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即思想准则——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远大抱负等。 

3.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导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及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4.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构成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是多渠道、多方面综合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两课”、各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等专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二是学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知识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学科施教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之外的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校园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贯彻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在建设的方针;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通过创建示范工程建设等办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四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业务(专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业务(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点。业务(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有所不同。

1.专业知识的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科学认知和经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积累和存贮。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业余时间的各种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传授并使学生

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也就是学科理论及实践知识。 

2.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已有知识,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品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能力。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发生变化。人的活动领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强。技能,存在于能力之中,但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能力,它是指人体各器官产生运动后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样是从课堂、实践等各教学环节来实现的。从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忠实工作者。 

(三)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专业素质而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这是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方面给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计划去实施,更要通过个人爱好和自我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影响去熏陶,通过哲学、语言、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历史、哲学、法学、论理学等学科领域受教育,受感染,获得人格的塑造和教养的提高。 

(四)身体素质的教育 

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完美要求。身体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体质——完美的构成和健康的质地;体魄——健康和强壮;技能——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卫生知识——人体解剖学常识、防治病常识等。只有在体质、体魄、技能、卫生常识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完美要求。 

(五)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否则,将产生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思维混乱,行事盲目,做不好应做的事,甚至做了坏事。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分析与探索得出:(1)确立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概念;(2)确立了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五项内容;(3)提出了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并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予以论述;(4)对研究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8. 

大学生素质教育篇5

【关键词】思想素质教育 常规教育 系统教育 品德教育 以身作则 应急教育

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基础阵地。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在高校中的素质教育。在众多高等教育学科中,高等学校的体育课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蕴涵着许多的德育内容,一方面,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体育教学又可以培养学生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和美好情操,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紧密联系德育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体育课进行思想素质教育,这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当前加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出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许多的体育老师在掌握基础知识,提到运动技术水平和增强学生体质上都能够做到想方设法,努力创造条件去完成,但在思想素质教育方面,却不够重视,认为是"软任务"而不予考虑。显而易见,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在学习到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受到素质教育的熏陶,做到寓思想素质教育于愉快的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要如何达到"体育""德育"双赢,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非常必要的。

一、结合本职工作和课堂常规进行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我们可以通过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大组织纪律性等教学常规的落实培养学生服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每一个体育教师都应该把贯彻落实体育常规作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认真努力的做好。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许多的项目都寓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而作为一个教师所应该做的,就是善于发掘其内在的深层次含义,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中长跑练习中所出现的"极点"现象,不仅是对学生体力耐力的考验,更是对学生意志力的考验,这个时候正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再例如接力比赛、拔河比赛中,体育教师应该注意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而诸如体操练习和跳跃项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果敢、顽强、机智的品德,又可以增进学生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而体育基础知识的教育和游戏教学,更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在上课的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不仅仅是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一个有经验的体育教师应该在课程中把学生的行为和意志,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结合起来,也会利用在上课过程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对学生队列方面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发挥体育尖子生的带头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事件和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能力;通过对课程中和课程后体育器材和运动场地的爱护,锻炼他们爱护公共财产,热爱劳动的思想;通过课程后期(解散)时的小结,对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的表扬,激发学生不服输,努力向上的拼搏精神。

四、教师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起好带头作用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注重举止文明,衣着整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起一个示范带头作用。对各个体育项目应该重点明确,动作规范,做好学生的楷模。教师应该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同时,也要时刻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到平易近人、诲人不倦、言传身教,这是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五、对突发应急事件应做到沉着冷静的教育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及时、充分利用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在大型激烈对抗性项目中,难以避免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时有部分学生会坚持比赛,此时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激励,这一点对培养学生拼搏进取,勇敢顽强和集体责任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而面对一些突发的不良事件则需要指出不足和要害,进行适当的批评,这能提高学生判断是非的果断能力。

以上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对学生培养和锻炼的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还包括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劳动素质的培养。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努力在正常实施课堂常规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培养。

一是体育教师不应该只会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培养,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求德,求善和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二是对学生进行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增进体魄,提高身体活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学生养成脑体结合,并学会自我综合的运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把心理素质控制在最佳状态。

三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素质培养。可以使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基础技能的形成,使学生认识到"求真,求实,创造"的重要性。

大学生素质教育篇6

关键词:历史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43-01

我国自大学生扩招始,人们不停讨论其带来的各种问题。有人提出现代大学生素质下降,而提倡素质教育是我国各界一直呼吁和倡导的。本文从高校历史课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历史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以及如何增强。

一、高校历史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

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包含丰富的素质教育资源,这决定了历史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素质的主阵地,素质教育又是高校历史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

(一)高校历史教育的基本功能

1、通识教育功能。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非功利、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教育。高校历史教育是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阶段基本的史情和史实。历史就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载。其中某些人或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在一些历史事件中产生影响,要认识这些人如何走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作用。历史就是由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链接成一条线,相邻或相近的历史基点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历史演变的推力。了解历史发展的人事脉络,就要得出某事件或人物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对其做结论。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价值中立,客观公正。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类从事每个时段的社会实践,无不需历史条件作基础,无不需借鉴有关历史经验。对时事有所认知就要对历史有所思考。2、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历史教育也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介绍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使学生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人类生活在物质世界中,人的思想是对物质的反应,历史就是人们对物质世界不断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待历史和现实。②社会主义理想教育: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和必然趋势,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摆在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③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党的方针政策是党根据基本路线要求而制定的具体工作规则。教师要根据党的要求和形式的发展,及时向学生讲解党的方针政策,使学生了解、认同并拥护之。

(二)高校历史教育的方法论训练功能

1、把握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主体是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从那些使历史人物成为那样的历时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其人及其活动,这样研究历史才能站在历史基础上描绘出历史人物、事件的真实情况。2、掌握史学研究方法。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殊研究对象,也都有其特殊研究方法。但各个学科虽有区别又用相通之处,研究方法也可借鉴来用。历史学研究是将人类社会发展演变作为对象,其研究方法大体有:考据法,即搜集与考订材料的方法;历史比较法;统计方法;计量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3、提高历史感悟能力。历史学习是人们概括和梳理以往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从历史中获取的智慧。那些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巨匠、科学家等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思维源泉都能从历史中找到智慧的闪光。学生只有大量的历史知识作为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方可逐步培养历史感悟能力。

二、增强高校历史课素质教育功能的对策

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这明确指出教育的功能是人格培养和完善。高校历史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以事实求是的态度陈述历史事实

历史是已逝去的客观存在,不能也无法改变,绝不允许塑造和想象。须完完全全尊重史实,说真话,讲真史。在史实之外发明创造不存在的“史实”,随心所欲用虚假不实、模糊不清的东西教育学生以达到各种教育目的,不符合教育要求。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辩证地评述历史,这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基本素质的最佳途径。

(二)以丰富多彩的史料展现历史场景

记载历史的手段随文明进步不断增多。结绳记事、竹简石刻、纸质印刷、电子媒体等,今天,人类用现代科技的声光电手段活灵活现地把历史资料展现给我们。高校的历史课教学用丰富手段展示多彩的历史,取得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应注意历史课堂与专题讲座相结合,影视资料与实地参观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汇报相结合,使历史课堂更加生动,使历史资料更加新鲜,使历史知识更加引人。

(三)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化解各种陈见

历史本客观,但由于历史资料不完整,历史记录有矛盾,,传统教育有偏差,对历史的理解往往带有主观性。历史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这些情况向学生说清楚,留给学生甄别、思考、探索的余地。通过讨论分析,变被动为主动,变轻率为深刻,变知晓为记忆。不让历史偏见、陈见左右历史知识领域。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寻求真相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

(四)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实现史论结合

马克思在他的《导言》中指出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区别。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的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历史教育,既要回答是什么,又要解读为什么,不仅提供史料,说明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还要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历史,历史过程中呈现出了什么规律,这些规律对我们今天的价值是什么。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驾驭能力,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牢记历史教学培养全面发展人的使命,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求真、求实,敢于探索、改革,定能发挥大学历史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使高校历史课堂不仅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开阔眼界的阵地,更成为启迪思想,提高素质的重要阵地。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纪超凡(1985-),女,广东广州人,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大学生素质教育篇7

关键词:舞蹈教育 高校大学生 素质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大力推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育也得到了各大高校的广泛重视。实践证明,被称之为“艺术之母”的舞蹈不仅能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而且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激发创造热情、培养良好的协作精神、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一、舞蹈教育的本质

随着社会对全面素质才人的高度重视,各高校都把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课程之一引进了校园。舞蹈以姿体的造型、音乐的节奏和丰富的情感为基本要素,以美化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主要通过人的肢体动作这一舞蹈语汇来展示心灵、表达情感,表现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丑恶的鞭打。早在中国先秦时,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指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必须从学“诗”开始,逐步掌握“礼”和“乐”的全部内容,并且认为这是衡量其人格是否健全、思想道德是否成熟、是否能够独立在世上立身行事的标准,把符合儒家之礼的艺术视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中“礼乐相济”的理论基础。明代的朱载育更是把舞学提升到了“建国之学”、“情操之学”的高度。因此,舞蹈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审美教育。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而言,舞蹈则是一种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培养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全身心、全方位的综合性教育。

二、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一)舞蹈是开启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其本身就为人们提供了发展创造能力的广阔天地。当然,这里创造能力不是指具体的舞蹈创作,而是将舞蹈艺术的欣赏作为催化发酵剂,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发挥想象和培养创造力。舞蹈从动作的设计、编排到表演,都包含着大量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因素,需要身、心、脑全方位的配合,而大脑在这种运动中会得到全方位的锻炼,特别是右脑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从而达到了开启思维的目的。

(二)舞蹈是培养团队精神的一条纽带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溺爱,造成大多数独生子女由娇而横,唯我独尊的个性,普遍缺乏团体合作的精神,而舞蹈训练以整体和谐、相互协作的集体舞居多,在排练时要注意队形是否整齐,动作是否一致,团队协作精神非常重要,平时的训练和有计划的演出,将使大学生由浅而深、逐步领悟和积累与人交往、团队协作的精神,提高其相互沟通、相互包容、相互协助、配合有序的能力,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文艺活动中强化奉献精神、自我牺牲精神,使相互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自然相伴而生。

(三)舞蹈是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件法宝

在我国,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众多专业知识相当丰富的大学生成了新一代有文化缺陷的人,他们虽学富五车却缺乏最起码的艺术践赏力,在高雅的艺术面前所流露出的茫然和麻木常常会让知识分子的形象大打折扣。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情感,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在舞蹈教育中,从丰富多彩的民间舞到经典高雅的芭蕾舞,从韵味无穷的古典舞到充满张力的现代舞,各种舞蹈艺术形态的感性显现也大大扩大了大学生们的视野,对他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历史、人生和探索未来都有深刻的影响。

三、有效利用舞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一)多借助现代化工具,让学生体验美

现代舞蹈教学中,教师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可以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代替我们的辛劳,用多种美育形式打开学生的心扉。如集图像、声音、文学、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能起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藏族舞蹈时,我们可以播放腾格尔的音乐,让学生欣赏青藏高原的美景,用大自然和音乐的无穷魅力打开学生的心扉,然后再进行下一个舞蹈教学环节,这样会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和领悟,从而在学习舞蹈时融入情感,更深的把握每个运作的内涵,增强学习学趣,激起学习热情,提高美的鉴赏能力。

(二)多给学生自主空间,让学生创造美

对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以渔”。舞蹈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但在你教我学填鸭式的教学中,这种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舞蹈教师要改变这种让学生进行单纯模仿的教授方式,而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在舞蹈编排中对于某些舞蹈动作加以讨论完善,引导学生从实际体验中去寻找最能表达自己情感思想的动作词汇等,从而培养、鼓励、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多支持舞蹈团队,培养团队凝聚力

大学生舞蹈团作为舞蹈教育的辅助形式,不仅有助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艺术潜能与兴趣,还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凝聚力和责任感的最好平台。高校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鼓励学生自发组建艺术团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实现在艺术领域自由表现的愿望。可以说,舞蹈团起到了课堂上所起不到的作用,当之无愧于高校舞蹈教育第二课堂的美誉,作为舞蹈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为舞蹈团的健康发展服务,为满足大学生舞蹈团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以大学生舞蹈团活动的影响力来带动大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美国著名舞蹈家肖恩曾经说过:“真正的舞蹈教育也是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得到滋养、熏陶和锻炼”。 我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能走进舞蹈的殿堂,去接受舞蹈的洗礼,去感受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大学生素质教育篇8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赋予学校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建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着力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劳动荣誉感,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素质包含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两个方面。专业素质指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一般由专业教育完成的。而非专业素质指除人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之外的综合素质,它涵盖了观念、品格、习惯、方法、能力和非专业知识等诸多层面的内容。从作用和影响看,非专业素质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地位。依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市场就业岗位的需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应构建由职业基础、职业提升、职业发展、拓展训练四大模块组成的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并将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与专业教学相融合,调整各专业教学计划。职业基础模块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标准。包括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安全素质、英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职业提升模块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提升,让学生增长文学、艺术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和选择能力,培养有爱心、有情趣、心胸坦荡、光明磊落的职业人。职业发展模块注重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技术知识的拓展,为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拓展训练模块主要为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各类竞赛、社团活动和听学术讲座等。以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安全稳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学会学习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九个方面为核心内容的新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素质教育占35个学分,使素质教育教学体系重点更突出,内容更全面,核心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构建安全教育和就业教育新模式

安全教育是化解影响高校学生的安全稳定问题、预防大学生的发生、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安全,始终把大学生安全、校园的稳定视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大学生安全稳定知识教育,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救及互助能力,使其在危难之中懂得保护自己和救助他人,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较多的安全知识,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功走向社会的先决条件。安全教育三年不断线是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一、二、三年级行为规范教育,一、二、三年级安全稳定教育。进行三年不断线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稳定教育),确立了三年不断线的安全稳定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定期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举行防火演练、紧急疏散等系列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三年不断线安全教育的实施,增强学生安全维稳意识和文明行为的意识;提高防范各类案件、事故和抵御非法侵害行为的能力,维护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让文明的行为规范成为了一种自觉习惯。就业教育三年不断线是指一年级职业发展教育,二、三年级就业指导教育,二、三年级创业教育。就业教育全程设计、分段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职业规划发展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为主要公共必修课构建一个从入学到毕业“三年不断线”的全程化就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了就业教育教学新方案。一年级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职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二、三年级进行就业素养及技巧教育;二、三年级引导毕业生择业、乐业、创业。就业教育三年不断线实施,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树立职业意识,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最佳的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同时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及就业创业能力。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便能得到提高。

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构建优秀的校园就业创业文化

中国要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必然要重视创业教育。特别是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就是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和再就业。联合国明确提出,要把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并把创业教育作为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不是一定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去创建自己的企业,而主要是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养成创业素质,锻炼创业能力,让受教育者知道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以及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风险。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高职院校应从创业教育课堂文化、创业教育实践文化、创业教育物质文化、创业教育制度文化等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创业素质,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构建有高职学院特色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文化。举办创业规划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锻炼、增知识、长才干。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定期在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中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竞赛可根据专业特点拟定。这种比赛不同于一般专业比赛之处,在于要求参赛学生围绕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的市场调查,完成一份把产品推向市场的完整而又具体的计划报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按创业活动的顺序逐步体验创业内容。如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经营地点、设计店面、给企业取名字、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广告策划等。

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创建培育

大学生素质教育篇9

 

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特殊群体,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音乐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美育是用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包括音乐、美术。音乐不同于文学,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和美术也不同,不是靠视觉,而是通过音响来塑造听觉形象,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音乐可以用它的旋律来表达不同的情感,高昂急促的旋律使人精神振奋,充满活力,像我国的民乐《步步高》、《紫竹调》,总能给人精神焕发之感。

 

如果在喧闹的环境下,突然来一曲《二泉映月》,或者《江河水》,也会使人的情感一下从高昂转入到悲凉的情绪中,这些都是音乐带来的特殊魅力。

 

音乐就是通过旋律来感染人,让人产生不同的感情。人们看影视剧,常常被剧情感动得泪水涟涟,主要也是画面上将人物动作、语言配上了不同的音乐,才能打动人心的。音乐能够对人产生影响,和文字、画面不同。文字和画面需要用时间去欣赏,一个人在工作中是不会被画面感动的,但却能被音乐感染,因为音乐随时都能进入到人的耳中。

 

就因为音乐有这样的功能,自古以来,人们就将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利用。我国在西周时,贵族子弟接受教育要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就是指音乐教育。我国教育家孔子本人喜欢音乐,也深谙乐律。他听完周朝大夫苌弘演奏的《韶》乐之后,深受感动,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

 

我国古代教育中有音乐,才产生了古典诗歌和词这样的文学形式。诗词不仅用文字表达感情,还将音乐韵律用到诗词中,诗词中的平仄韵,对仗都和音乐有关。我国古代的很多诗人,不仅会写诗,也会弹古琴,甚至有的还是古琴作曲家,像嵇康、李白、柳宗元都有自己的古琴曲。

 

白居易也是个音乐家,他擅长用诗歌将音乐表现出来,在《筝》这首诗中,他形象地将演奏手法和表达的音乐情感联系在一起;而在《琵琶行》中,他用了大量篇幅来描摹琵琶的音响效果。像白居易这样的诗人还有李贺、韩愈,他们将音乐融进了自己的诗歌中,使诗歌具有音乐的美。我国古代诗人和音乐密不可分,可见音乐具有促进个人素质发展的作用。

 

二、音乐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音乐对于个人素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对审美教育的作用,对智力的影响以及对身心健康的作用。

 

(一)音乐与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

 

音乐主要是利用乐器声音来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帮助人们认识大自然,体会大自然之美。音乐不仅用来模仿大自然声音,还可以用和谐的旋律来象征、暗示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情感。

 

人们通过音乐旋律来想象一种景色,一种情感,然后进入到特殊的意境中,像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就是先模拟春江夜晚的露珠声,将人带到一种宁静的意境中,然后随着音乐的节奏,开始想象月出照在宁静的江面上,江水和月色交织,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而《十面埋伏》通过琵琶对金戈声、战马嘶鸣的描摹,刻画了楚汉相争中的战斗场面,给人的感觉既悲怆又激烈。

 

音乐就是这样通过听觉带来美好想象,来激发人们的情感,从中感受美的教育。

 

(二)音乐与智力开发。智力开发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音乐主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声音、旋律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音乐教育除了懂得欣赏之外,还要学会演奏、演唱,只有参与到音乐之中,才会使智力得到更好的开发。

 

学习音乐有演奏乐器和演唱歌曲两种,在演奏乐曲时,需要演奏者用头脑记住技法,眼睛看着曲谱,手随着曲谱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有写吹奏乐器,还需要不断吸气吐气。这样一来,就达到了脑动、眼动、心动、手动、口动,不仅精神高度集中,还锻炼了头脑和手指,以及呼吸器官。

 

长此以往,就会使加深记忆力,而手指越灵活,对左右大脑的开发也有利,这就是音乐和智力开发的关系。因此,在音乐教育中鼓励学生学会一种乐器,要比歌唱更加有利。

 

(三)音乐和心理健康。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劳动强度不大,但容易造成心理疲惫。而音乐可以使人精神放松。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听一首舒缓的轻音乐,或者自己高歌一曲,演奏一曲,都会使疲惫一扫而光,这样的心理调节,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的音乐教育

 

音乐对大学生的素质提高有多方面作用,因此,在高等院校开展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素质,对他们以后步入社会也有帮助。

 

在大学开展音乐教育,首先要给大学生补充乐理知识。我国自上世纪末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对于美育忽视了,很多学生连简谱都不认识,因此要从基础补起,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这样对于学习音乐和欣赏音乐都有帮助。

 

要定时举办关于音乐的讲座,教会学生欣赏中外古典音乐,而不是简单地将音乐和流行歌曲划等号。鼓励学生学会一种器乐,学习器乐不一定要学会钢琴,那样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国的一些民族乐器具有轻便易学的特点,像竹笛、洞箫、葫芦丝、二胡这些乐器,只要懂得简单的乐理,照着教材也可以自己学会。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音乐中,也可以将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除了开展音乐课程之外,在校园文化中也要将音乐和素质教育联系起来,鼓励学生组建小乐队,在学校范围内举办小型音乐会等等。

 

四、结语

 

音乐教育和道德教育一样,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耳渲目染才能植入到学生的心灵中,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持之以恒才能见成效。

大学生素质教育篇10

通过对大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知识技能、和信息伦理三方面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所处的信息环境的敏感度或认知程度根本不了解或不太了解,不具备正确、熟练地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太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遇到生活上的问题。大学生的检索技能和信息备份管理意识欠缺,缺乏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资料收集等从事科研的能力,对常用的信息处理软件的熟练操作程度只是处于基本会用的水平,其中,对Word、PPT、Ex-cel完全不会用或不太会用的人数占小部分。大学生信息伦理反映的情况看,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判断能力和克制能力,能够抵制不良信息,而少部分人的判断能力和克制能力有待提高,对不良信息不能够很好地抵御,也有部分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从事不法活动。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着学科定位不清、缺乏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及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偏移等问题。可见,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与技能相对较为薄弱,不能只注重学生信息检索、信息获取方面的培养,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需要引起学校的重视,加强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英美信息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为内都处于领先地位,英国在初等教育阶段就开设了信息教育课,并于1998年列为必修课,到高中阶段信息通讯技术仍为必修课,对学习内容、达到的目标制定由国家课程标准,采取信息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利用教育和信息资源服务教育,层层推进,逐渐深入。根据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结合国外先进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现提出一些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建议:紧跟信息化发展潮流,建立健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设计差异化的培养;构建良好的环境氛围,创设和谐的校园信息文化;结合专业特点,改善信息类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建立信息防火墙,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

2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

2.1高校图书馆承担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使命我国很早就重视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部于1984年就提出各高校应开设文献检索课,教授大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培养文献检索的能力。大学生信息素养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任务,高校图书馆是信息储藏中心,是原始的知识基础阵地,它凭借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整序、开发、挖掘、利用,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对大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成为主要承担者。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开设电子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光盘检索系统和Internet资源实践操作机会,积极引进电子载体文献,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计算机网络资源,加入全国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它是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具有一支丰富的信息工作经验、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的信息意识、熟练的检索技巧、又熟知信息资源、培养大学生如何获取、利用知识的能力的工作人员队伍,具有高素质及渊博学识于一身的图书馆员,是图书资源和服务的最好推送者。高校图书馆网站开辟“信息素养教育”专栏,也是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通过制作系统的教学软件和视频教学资料把教学内容加以集合,上载到学校或者图书馆的网站中,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便捷的学习资源。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辅导和帮助大学生学习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时,要考虑不同的专业背景需要不同的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人力保障。

2.2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是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文献检索课程开设状况与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息息相关,也为我国全面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文献检索课程的地位,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将文献检索课程作为学校公共必修课纳入到正式教学计划中去,给予充分的学时保证,要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相关课程教学中,使文献检索课程与学生的具体专业相结合,使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化。文献检索课程主要涉及图书馆的规章制度、馆藏分布、借阅流程、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和图书馆学、文献学、目录学的基础知识。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要把理论讲授和上机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接触网络信息检索,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不只是教授学生传统文献和现代文献的检索方法和技能,而是利用信息资源的实践中培养信息意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责任感,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从信息资源中获得情报和知识的一门科学方法。

2.3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使用E-mail、qq和微信方式获取自己所需信息,不受时空限制地与老师和同学进行网上交流指导,通过利用现代化技术提高自身获取、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本领,这对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