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9:27:48

血栓

血栓范文篇1

1临床资料

本院2007年3月~2009年12月关节、创伤骨科Ⅲ级以上手术120例,发生DVT3例。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38~76岁。120例中多发伤71例,其中合并骨盆骨折30例;髋、膝关节置换手术49例。多发伤根据不同类型骨折采取相应的内固定方法。手术后3~5d发生DVT2例,术后4周发生DVT1例。本组均有患肢疼痛,压痛明显,皮肤颜色青紫、淤血、皮温升高等症状,查体可见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双侧下肢相应平面的周径相差0.5cm以上等。

2观察及护理措施

2.1观察早期DVT症状多发伤术后患者,大多肢体不能搬动或需要固定,术后患者往往感到肢体疼痛,伤肢亦多肿胀,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主诉,如患者有下肢沉重、胀痛感,要警惕有DVT的可能。注意观察对比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压痛,必要时测量双下肢相应不同平面的周径。若发现两侧周径相差0.5cm以上时,及时通知主管医生。对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所有病例术后尽早行下肢主动或被动运动,重点观察髋、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同时比较与前一天有无增加,观察下肢肿胀程度,如活动范围无增加或肿胀进一步加重,立即报告医生。

2.2观察肺栓塞症状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心悸、咯血等,严重者休克。如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生处理。本组未发生肺栓塞。

2.3护理措施

2.3.1明确高危人群对于拟行大手术的患者,特别是存在慢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术前除进行各项常规检查外,应特别注意完善凝血四项、肢体血管彩色多普勒等有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判断有无心脏、腹腔、盆腔、肢体等处的血栓,明确DVT高危人群,如有漏检查,向主管医生提出建议。

2.3.2心理护理同术前谈话一样,护士对患者的术前宣教在骨科大手术前的准备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术前应指导患者适应卧床大小便,熟悉各种功能锻炼的方法,使患者在术后能顺利地开展床上功能锻炼;对于高龄患者及接受能力较差的患者,要反复、耐心解释,使其最大程度地理解、配合和掌握;肢体的疼痛、明显的肿胀会使患者产生烦躁不安、焦虑、恐惧心理,容易对治疗失去信心。此时应耐心告知下肢血液循环的特点和肢体制动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鼓励患者按照医生的指导系统地进行功能锻炼,并教会患者使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来减轻疼痛。

2.3.3针对病情护理观察(1)对于高度怀疑并发DVT的患者,早期症状和体征亦可能不明显,故应对患者术后的生命特征及肢体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通知医生。观察的重点内容包括:若发现患肢突然肿胀,应严密观察皮肤色泽、温度及患肢肿胀程度的变化,并与健侧对比;若患者自觉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周径明显增大,皮肤发绀、潮红、皮温增高,表明静脉回流障碍;同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烦躁不安等肺栓塞症状,若同时伴有血压进行性下降,或久卧开始活动后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应高度怀疑肺栓塞的可能。(2)术后常规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1]肌注低分子肝素或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预防性地抗凝治疗,此时需密切观察药物的过敏反应,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手术切口渗血情况,鼻腔、齿龈有无异常出血,有无血尿、黑便等,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给予饭后服,定时复查大便、尿潜血、凝血酶原时间,为准确用药提供依据。

2.4预防措施

2.4.1一般措施

术后应抬高患肢,避免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而影响静脉回流;术后及早(一般于麻醉作用基本消失后即可)鼓励、协助患者主动行趾、踝、膝等关节的活动,并指导、督促家属经常为患者抬高患肢,做各处关节的被动活动,对下肢各处肌肉作向心按摩,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促进血液回流,并尽早离床活动[2];因手术麻醉、长时间卧床等原因,术后患者消化功能一般相对低下,应指导患者在术后早期以粗纤维、易消化的饮食为主,避免大便结燥而使腹压增加、静脉回流阻力变大。

2.4.2器械辅助

器械辅助护理的基本原理亦是促进静脉回流,降低DVT的发生率。笔者用有梯度加压弹力袜,可产生由下到上的压力,适度压迫浅静脉,增加静脉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可早期穿戴,使用后,在预防用药期间不予去除,并可以长久使用。

2.4.3用药护理

应遵医嘱正确使用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等抗凝药物预防DVT;围手术期尽量避免下肢穿刺输液,同一血管避免反复穿刺;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包括伤口引流的量和性质、伤口外包敷料的情况等,发现特殊问题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2.4.4疼痛护理

疼痛作为术后应激反应的首要表现,严重、长时间的疼痛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凝血功能异常,以致发生DVT的危险增加,且不利于术后康复锻炼的开展。因此,应观察、了解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嘱其通过聊天、看报、听音乐等方式分散注意力,配合医生及时使用镇痛药物、镇痛泵等减轻疼痛。这样才有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预防DVT的发生。3结果经整体护理、系统观察及用药,无死亡病例。髋关节置换术后1例在治疗1个疗程(7d)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疼痛、肿胀基本消失,皮肤颜色正常,1个月后能下地行走。骨盆骨折术后1例经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虽有好转,但站立或活动后仍有肿胀现象。多发伤1例左下肢呈股青肿状态,转专科医院行血栓取出术。

血栓范文篇2

【关键词】临床药师;药师培养;血栓性疾病;动脉血栓;静脉血栓;血栓方向药师

2019年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做好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考核工作的通知。文中提出,合理用药是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1]。现国家已对合理用药提出更高要求且公立医院已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所以医院药师的转型势在必行。时至今日在我国,以合理用药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服务体系已经初现规模,医院药学服务内容从药品供应保障转移至临床药学服务为中心,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疾病防治和药物治疗需求[2]。随着社会发展、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血栓栓塞性疾病现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3]。为了更好服务广大血栓患者,组建有药师参与临床多学科团队(MDT)是大势所趋。所以培养血栓药师已成为临床药师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四川大学华西临床药学在国内拥有悠久的历史,1989年华西成为全国首家设立临床药学本科专业的院校,2006年华西医院第一批药师开始进入临床工作,几十年来,华西的临床药师培养一直位居国内先进水平。下面将结合华西医院血栓方向药师教学经验,初步探索和思考国内血栓临床药师的培养模式和未来。

1血栓性疾病的危害性

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具体疾病种类详见(表1)。血栓性疾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在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卒中和肺栓塞是导致死亡的前三位病因。其中,冠心病位居全球死因的首位。每年全球因冠心病死亡人数估计为892万,2013年中国冠心病死亡总人数为139.4万,较1990年冠心病死亡人数增加了90%。一项国际合作研究显示2016年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人数已达400万左右,据预计,2030年AMI发病数将高达到610万[4]。在美国,静脉血栓塞症(VTE)发病率约为1.17/1000人/年,每年约新发35万例VTE[5]。在我国,VTE近年来的确诊例数也迅速增加,一项国内90家医院2007—2016年的10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VTE住院率从3.2/10万人增加到17.5/10万人,增加5.5倍[6]。因此,血栓性疾病现已极大威胁到全球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培养血栓专业药师的必要性

血栓性疾病的危害性现已不容忽视,但我国血栓方向的药师却较为缺乏。我国现有部分医疗机构设置了抗凝药师,但是多为动脉血栓疾病方向,忽略了目前日益严重的静脉血栓疾病。而动、静脉血栓性疾病中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治疗都以抗栓药物为主。所以,设置全面覆盖动、静脉血栓疾病的血栓方向药师专业非常具有意义。抗栓药物是治疗动、静脉血栓性疾病重要治疗手段,但其应用常需权衡血栓和出血风险。其治疗具有出血风险高、药物需长期监测和调整、药物种类繁多和患者用药依从性低等特点,从而导致血栓患者用药致出血和复发栓塞的风险均较高。多项研究表明药师开展药物治疗管理可以提高抗栓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血栓临床药师需求也日益凸显。血栓药师可对患者开展系统、规范和全面的用药指导、建议和随访,从而提高抗栓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和患者依从性,降低患者用药风险[7]。同时,随着新型抗栓药物不断问市,血栓专业还是一个需要药师不断学习,且极富挑战性的专业。目前在我国血栓专业的临床药师缺口极大,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血栓专业的临床药师,是亟待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3设置多学科交叉的血栓课程

血栓性疾病涉及全身多个系统:按照解剖学分类可分成头颈部血栓、胸部血栓、腹部血栓及四肢血栓等,常需要临床多系统、多学科的紧密合作。因此,培养熟悉和掌握多学科知识基础的血栓药师更符合临床和患者需要,可更好地开展血栓性疾病药学监护工作。因此,血栓药师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也应以抗栓药物为主线,含括多个临床和药学专业学习,具体课程推荐详见(表2)。通过多学科、多专业血栓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石。

4构建多学科合作的血栓教学团队

华西医院临床药师团队近年来逐步扩大,截止2020年6月,已形成40人的专职临床药师团队,已覆盖内科、外科、急诊和ICU等30个临床科室。虽然每名药师都有不同专业方向,但华西药学团队均以团队精神为荣,互相协助共同前进。如同临床医学需要MDT一样,临床药学内部同样需要跨专业的合作。从不同药学专业出发,在不同角度和层面上探索临床药学领域的难点和疑点,充分发挥药学团队的综合优势,最终实现提高对患者服务水平的目的。华西的血栓带教药师团队正是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和血液科等临床药师组成多学科药师团队。该团队在动、静脉血栓疾病防治上相互合作,在抗栓药物的用药指征、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等方面共同进行药学决策与监护。在临床工作中,某些疑难病例可能同时合并多种血栓疾病,需同时使用多种抗栓药物,而药物联用又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在这样血栓和出血风险均高的疑难重症患者用药抉择中更需要抗栓药师团队紧密合作。多学科的血栓方向药师团队培养出的药师,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为学员构建完整的血栓疾病整体观,对血栓性疾病和抗栓药物认识也可以更加全面和系统。

5构建基于“工作现场”血栓方向药师培养模式

临床药学是一门基于临床工作现场的实践型学科,目的是帮助临床更合理选择药物治疗方案,以实现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最终目的。但在现有临床药学的教育体系中,实践正是最需加强的教学环节之一,如何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已经成为临床药学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华西血栓临床药师会将教学融入临床实践中,先根据学员的专业水平、培养目标等划分不同的教学层次,加强临床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教学相长,通过启发学员提问,培养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员的反馈,常常又能有新的启迪和思考,包括对临床问题新的思考和对患者更全方位的监护等。在带教工作中,华西血栓药师最常使用的是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联合使用。CBL和PBL教学方法在医学临床教学中已广泛应用,通过真实血栓病例用药问题进行引导式教学,启发学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其解决血栓性疾病相关用药问题的能力,也让学员真实体验作为血栓临床药师为患者服务的过程。

6加强血栓专业药师培养的人文关怀

因血栓性疾病的高危性会对患者心理产生较大影响,所以药师在进行药学监护时要注意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要对患者有同理心。但在培养血栓专业药师的过程中,药师学员本身的心理问题同样需要关注和理解,才能真正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有职业操守和医德仁心的药学人才。华西医院药师培训包括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临床药师培训,毕业后规范化药师培训和进修药师培训,同时还承担了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临床药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临床实习和见习带教工作,所以不同的培养对象的培训的需求和表1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分类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静脉血栓栓塞症,即肺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心房颤动动脉缺血发作脑卒中表2血栓基础学习课程血栓临床专业课程血栓药学专业课程呼吸系统临床药理学循环系统临床药物治疗学血液系统等药物代谢动力学等基础都不同。为了符合学员个体化需求,并充分体现对学员的人文关怀,华西药师培养会根据学员层次来细化培养大纲,在药师学员入学前,会先填写华西药师培训学情调查表,以实现与学员充分沟通,再根据学员具体需求微调培训内容,并设置了反馈机制以实现实时与学员互动交流,具体学情调查表内容见(表3)。在血栓药师培养的过程中,还要随时注意与学员沟通,及时了解学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学员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及社会,指导其正确面对工作和生活中困难与挫折,培养药师学员的自我调节能力,保持身心健康。同时带教药师也要注意自己的心理状态。如果有心理问题不能调节,应及时向专业的心理辅导求助。

7血栓相关临床科研能力培养从

事科学研究是许多医院临床药师重要工作之一,培养血栓药师的临床科研能力也是能力培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具有巨大的就诊体量,即大量的血栓性疾病相关病患数据,十分适合开展大数据和真实世界研究。真实世界研究起源于实用性临床试验,是指在较大样本量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意愿非随机选择治疗措施开展长期评价,并注重有意义的结局治疗,以进一步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国际药物经济学与结果研究协会(ISPOR)均将真实世界研究中的真实数据定义为除开传统临床试验以外的数据[8]。与传统临床试验相比,来自真实世界数据可反映真实医疗环境、实际诊疗过程和真实条件下的患者健康状况。通过培养血栓药师开展药学相关大数据和真实世界研究能力,可以很好地将临床与科研相结合,提炼临床血栓问题,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思考,再用研究结果反哺临床血栓性疾病药学监护工作的开展。

8总结和讨论

综上所述,血栓方向药师可以大大提高和改善血栓性疾病在医疗安全、药物合理应用和患者服务等领域,所以培养高质量血栓方向药师迫在眉睫。合格的血栓方向药师开展工作需要长期扎根于在临床,与医、护、患各方面都建立起相互信任、友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所以在血栓方向药师培养方面也要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目前我国临床药师培养模式也还在逐步摸索中,血栓方向药师这样跨专业的药师培养更无固定模式,目前也还存在许多困难与阻碍,如新型抗栓药物暂无较好的药学监护方案等,所以探索如何培养血栓药师需要更多临床药师参与其中,共同努力和摸索。在通往未来的路上,血栓方向药师们还需加强交叉学习与交流,与全国千万血栓相关专业药师一起共同摸索和前进,在血栓药学表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药师培训学情调查表内容背景调查实践经历培训意愿培训反馈学习背景临床药学相关实践经历此次参加培训学习动机近期反馈工作背景实践中的困惑和思考此次参加培训预计目标远期反馈细化专科建设上集众家所长,发展自身工作特色模式,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血栓药师工作和教学模式,争取为中国的临床药学事业添砖加瓦,更好的为医疗事业和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医政医管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做好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考核工作的通知[EB/OL].(2019-12-20)[2020-07-14]

[2]席晓宇,姚东宁,黄元楷,等.我国三级医院临床药学服务现状及问题研究(一):研究简介及临床药学服务基本条件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18,53(6):472-476.

[3]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专家委员会.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36):2861-2888.

[4]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8,10(6):1-129.

[5]OfficeofSurgeonGeneral(US),NationalHeart,Lung,andBloodInstitute(US).TheSurgeonGeneral’sCalltoActiontoPreventDeepVeinThrombosisandPulmonaryEmbolism[EB/OL].(2008)[2020-07-14].

[6]ZHANGZ,LeiJP,ShaoX,etal.TrendsinHospitalizationandIn-HospitalMortalityFromVTE,2007to2016,inChina[J].Chest,2019,155(2):342-353.

[7]侯珂露,崔向丽,刘丽宏.药师参与抗凝治疗管理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8,24(3):565-570.

血栓范文篇3

肺血栓栓塞(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是内源性和(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发生急性PTE时,肺脏中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必然会引起循环血管活性多肽合成、分泌、释放等方面的变化[1]。因此,作者对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20例肺血栓栓塞患者血浆中内皮素(ET)在溶栓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测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例患者中男14例,女6例;年龄(55.8±10.7)岁,大面积PET4例,次大面积PET16例。正常对照组男15例,女5例;年龄(56.5±11.6)岁;两组在年龄和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

1.2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2001年5月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制订的《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的诊断标准[2],并至少符合以下3项中的1项:(1)肺核素通气/灌注扫描结果高度可疑者;(2)螺旋CT/电子束CT或MRI检查发现肺动脉内血栓直接证据;(3)肺动脉造影检查阳性者。根据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确定PTE患者诊断:(1)大面积PTE在临床上以休克和低血压为主要表现,即体循环动脉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值下降>40mmHg,持续>15min。新发生的心律失常、低血容量、感染中毒症等其他原因所致血压下降者除外。(2)次大面积PTE不符合大面积PTE诊断标准,但是在超声心动图上表现为右心运动功能减弱(右心室壁运动幅度<5mm,或舒张期右心室前后径/左心室前后径>0.6)或在临床上出现右心功能不全表现,即为次大面积PTE。(3)非大面积PTE,除大面积、次大面积PTE以外的即为非大面积PTE。

1.3入选标准

(1)年龄<75岁;(2)大面积PTE及次大面积PET者。

1.4排除标准

(l)年龄>75岁;(2)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无近期新发急性PTE;(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4)6个月内有活动性内出血或自发性颅内出血;(5)在2周内曾行大手术、器官活检或不可压迫的血管穿刺;(6)2个月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7)10d内胃肠道出血;(8)15d内严重创伤;(9)1个月内神经外科或眼科手术;(10)心肺复苏术后;(11)血小板计数<100×109/L;(12)妊娠、分娩后2周内;(13)患出血性疾病;(14)合并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

1.5方法

(1)血样采集:健康受检者取肘前静脉血5ml,肺栓塞患者均于溶栓前、后0、2、8及24h取肘前静脉血5ml。血样均用10%伊地酸二钠30μl抗凝;30min内3000r/min4℃离心10min,分离出血浆立即-20℃保存。(2)ET浓度的测定:测定前所有血样冷水复溶,再次3000r/min4℃离心10min,取上清液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购自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所),操作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患者均行血气分析,常规血液生化、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及心电图等检查。

1.6溶栓方式

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10mg加入生理盐水10ml10min内静脉推注,然后将rt-PA90mg加入生理盐水90ml110min内静脉滴注。

1.7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x±s),统计方法采用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均在SPSS11.5软件包上进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溶栓效果

患者溶栓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主诉症状减少,血压心率平稳,血气分析及心电图检查有明显好转,溶栓后1周内经同位素检查发现原缺损部位不同程度重现,表明血栓已经不同程度溶解,血管部分或完全再通。

2.2肺栓塞组溶栓前后ET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见表1。肺栓塞组血浆ET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溶栓后ET浓度较溶栓前显著增高(P<0.05),有显著性差异;随后逐步下降但均高于溶栓前水平,于24h恢复到溶栓前水平(P>0.05)。表1肺栓塞组溶栓前后ET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略)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溶栓前相比P<0.05

3讨论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1988年Yanagisawa等[3]从猪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基中提取分离出的一种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生物活性多肽,具有很强的血管收缩作用,可能是目前作用最强、持续时间最久的内源性血管收缩因子[4]。

本研究显示肺栓塞发生后,血浆ET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可能的原因为:肺栓塞时,由于血栓阻断了肺部一定范围内血管的血流,虽然肺脏是双重血液供应且侧支循环非常丰富,但较大的血栓仍造成大范围内的肺血液供应的中断或明显减少,使肺通气/血流严重失调,肺通气、换气功能不良,及肺栓塞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严重减少,并可出现肺不张、肺水肿等改变,同时阻塞血管的血流转流到未阻塞的肺血管,使该处呈高血流状态,进一步加重通气/血流失调,加重肺通气换气功能不良,机体严重缺血缺氧,而缺血缺氧及局部pH值下降,是ET生成最强的刺激因子,同时由于ET主要在肺灭活,肺栓塞后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故ET在肺栓塞后产生、释放增加,而清除减慢,故此时血浆浓度明显升高。Schmeck等[5]在离体的兔心肺器官研究中发现,肺栓塞时ET水平较栓塞前明显升高(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应用ET受体拮抗药及ET抗体时,均可以防止冠状动脉收缩,并防止右心功能衰竭,提示ET在肺栓塞心肌缺血中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还提示在溶栓过程中,血浆ET水平呈动态变化,于0h达高峰,24h恢复溶栓前水平。溶栓后,随着症状的改善,ET水平逐渐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血管再通后,缺血缺氧状态得到缓解,且随着血管不断开通,肺清除ET的能力逐渐恢复;同时,溶栓后由于神经内分泌及循环内分泌的后续作用,循环内分泌因子对ET的反馈作用及内分泌系统的自身调节作用,恢复血流一定时间后使失衡的内皮细胞功能逐渐恢复,使肺的清除作用进一步恢复。因此,推测溶栓后ET下降,是血管再通的一个标志,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艳梅,翟振国.肺血栓栓塞症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4,24(5):273~275.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5):259~264.

3YanagisawaM,KuriharaH,KimuraS,etal.Anovelpotentvasoconstrictorpeptideproducedbyvascularendothelialcell.Nature,1988,332(6163):411~415.

血栓范文篇4

患者,男,70岁,身高165cm,体质量65kg。2015年9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右下肢痛,疼痛未向下肢放射,无肩背痛,无尿频、尿急,无下肢麻木及肿胀。无发热,无胸闷、气促,恶心、腹胀,无呕吐、腹痛。2016年2月疼痛加剧,无法行走,2016年3月前转身时突然疼痛加剧,无法站立,到我院就诊,发现右股骨干病理骨折,PET-CT显示右股骨异常放射浓聚,行局部固定术,病理提示浆细胞瘤。为进一步诊治到我院就诊,门诊以“多发性骨髓瘤”收入院。

2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行血常规示:WBC9.4×109•L-1,Hb126g•L-1,Plt451×109•L-1;纤维蛋白原(FIB)4.6g•L-1,D-二聚体(D-D)3.28mg•L-1,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7.7mg•L-1。生化检查:ALT35U•L-1,AST22U•L-1,SCr122μmol•L-1。血免疫球蛋白G(IgG)25.70g•L-1,κ轻链(KAP)28.40g•L-1。行骨髓检查骨髓瘤细胞占41%。可明确诊断多发性骨髓瘤IgG-κIII期A(DS分期)。入院后于2016年5月4~7日行TAD方案化疗:沙利度胺100mgqn,多柔比星脂质体40mgd1,地塞米松40mgd1~4,过程顺利。医嘱给予阿司匹林100mgqd预防血栓形成。5月9日应用沙利度胺第6日,患者右上肢及右下肢水肿(患者10d前已完善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未见明显异常),并再次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5月10日深静脉彩超示右小腿腓静脉、肌间静脉血栓,D-D3.99mg•L-1,FDP9.9mg•ml-1,主管医生咨询临床药师给药方案,药师考虑下肢静脉血栓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疾病本身和使用沙利度胺联合多柔比星的化疗方案相关,患者Ccr45.8ml•min-1,建议给予低分子肝素钠1mg•kg-1,ih,q12h抗凝治疗,无需调整剂量。主管医生采纳,但降低了给药剂量,给予依诺肝素钠注射液40mg,ih,q12h抗凝治疗。同时,血管外科会诊与临床药师一致,建议低分子肝素严格抗凝治疗,及时复查凝血指标,观察D-D变化,并嘱患者卧床制动,抬高患肢。5月16日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1周,患者D-D1.34mg•L-1,FIB441.7g•L-1。5月20日患者复查彩超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较前减少,凝血指标D-D1.63g•L-1,FIB451.2g•L-1,医嘱继续予依诺肝素钠注射注40g,ih,q12h治疗。

3讨论

3.1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肿瘤患者VTE与多种因素相关,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指南[2]指出肿瘤患者VTE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肿瘤相关因素,治疗相关因素、患者因素和生物标记4大方面,其中包括的危险因素与国内2015年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指南[3]和NCCN在2016年的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指南[4]基本一致。(1)肿瘤因素:肿瘤本身是VTE发生的重要高危因素。恶性肿瘤细胞及其产物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产生高凝状态,引起机体防御血栓形成的功能减低。恶性肿瘤患者多有凝血机制异常,表现为FDP增高、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纤维蛋白溶解低下和高FIB血症等。普通人群中静脉血栓栓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年发病率为0.1%[5]。肿瘤患者发生VTE的风险较非肿瘤患者至少增加4~7倍[6,7],并导致其存活率显著下降。该患者多发性骨髓瘤,高黏滞血症,发生VTE的风险增加[8]。(2)治疗因素:主要包括化疗、放疗、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药、促红细胞生成素、输血、手术、深静脉置管等。本例患者的化疗方案为TAD方案,含有沙利度胺和地塞米松。沙利度胺为免疫调节药,可多靶位攻击浆细胞微环境,使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和细胞因子环路,并产生其他抑制作用,在初诊和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均有显著疗效,而且价格便宜,国内2015版指南[9]将其推荐为初始治疗方案的药物,但是NCCN2017V2版多发性骨髓瘤指南认为沙利度胺毒性较大(包括血栓风险等),已不再推荐,仅保留DT-PACE一个含有沙利度胺的方案。沙利度胺促使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如下:①在沙利度胺治疗的第1个月内,抗凝途径辅因子血栓调节蛋白的血清水平出现暂时性降低,并在随后的2个月逐渐恢复[10];②暴露于蒽环类药物后,沙利度胺可增加内皮细胞表达蛋白酶激活受体-1(proteaseactivatedreceptor-1,PAR-1)[11],可导致与血管内皮结合的凝血酶增加,并可部分解释沙利度胺与某种蒽环类药物联用时所见的血栓形成风险增加;③一项研究表明,接受沙利度胺治疗的MM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和FⅧ的水平极高,而在普通人群中,已知这两者与发生VTE的风险增加有关[12];④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s)的基因分析显示,在药物转运/代谢、DNA修复和细胞因子平衡方面重要的基因和通路中富含与MM患者的沙利度胺相关性VTE事件有关的那组SNPs[13~15];⑤通过免疫调节衍生物(如沙利度胺和来那度胺)下调PU.1可导致骨髓成熟阻滞,进而引起早幼粒细胞蓄积,而早幼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含有较高水平的组织蛋白酶G[16]。组织蛋白酶G是一种血小板功能激动药,可促进VTE的风险。然而,研究证实,沙利度胺单药治疗并不会显著增加血栓形成风险[8]。但是,多发性骨髓瘤采用基于沙利度胺的联合化疗方案(包括高剂量地塞米松、多柔比星和其他多药联合方案)会使VTE风险增加[8]。该研究指出与地塞米松合用VTE发生率可达26%,与多柔比星合用可达27%。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CooperativeOncologyGroup,ECOG)一项大型随机试验,在102例接受thal/dex方案治疗的患者中,17例(17%)患者出现DVT发作;而在102例仅接受地塞米松治疗的患者中,仅有3例(3%)。另有报道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的方案,VTE风险明显增高约35%,并与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呈相关性[17]。值得注意的是,糖皮质激素单药也与VTE风险增加相关[18]。一项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对比了将近39000例VTE患者与无VTE的年龄性别匹配对照组中糖皮质激素使用的比率。相对于之前使用过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为VTE前超过3个月),最近使用(少于3个月)与VTE风险增至前者的1.2到2倍相关。该风险在初次使用者中最高(发生率比3.06,95%CI2.77~3.38),且随着累积剂量而增加(以泼尼松龙等效剂量计,泼尼松龙1~2g的发生率是小于10mg的2倍)。并且,此相关性似乎与基础疾病的严重度和存在已知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的疾病等混杂因素无关。糖皮质激素致血栓形成的机制可能是:使血浆中凝血酶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抗凝血酶水平增加,纤维蛋白原和纤溶酶原水平下降。此外,Tran等[19]研究报道,在血液肿瘤患者中,中心静脉置管VTE的发生率为7.8%,但发生主要是上肢深静脉血栓。本例患者化疗方案包括了沙利度胺、地塞米松和脂质体多柔比星,而且使用PICC置管,因此VTE发生风险较大。(3)患者因素:主要有高龄、种族(非洲、美洲人高,亚洲人低)、肥胖、既往VTE病史、合并症(感染、肾脏疾病、肺部疾病)、遗传因素等。(4)生物标记:主要包括WBC(≥11×109•L-1)、Hb(≤10g•dl-1)和Plt(≥350×109•L-1)3项,本例患者Plt为451×109•L-1。本例患者年龄70岁,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入院时Plt451×109•L-1,FIB4.6g•L-1,D-D3.28mg•L-1,FDP7.7mg•L-1,采用含沙利度胺和地塞米松的多药联合化疗方案,均为VTE的危险因素。患者入院前检查没有静脉血栓,在TAD方案治疗第6日右上肢和右下肢水肿,下肢静脉彩超示右小腿腓静脉、肌间静脉血栓,D-D3.99mg•L-1,FDP9.9mg•L-1较前升高。根据血栓形成的时间及VTE危险因素分析,临床药师认为本例患者右小腿腓静脉、肌间静脉血栓形成与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和多柔比星的化疗方案密切相关。3.2患者抗凝治疗方案评价国内指南鼓励对所有住院肿瘤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对于无抗凝治疗禁忌的所有肿瘤住院患者(或临床疑似肿瘤患者),若患者的活动量不足以减少VTE的危险(例如卧床)或属于VTE高危患者,则应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抗凝治疗应贯穿整个住院期间。对于联合使用沙利度胺、地塞米松和多柔比星化疗的患者推荐预防性抗凝治疗,低危患者推荐使用阿司匹林预防,高危患者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或足量华法林。目前主要推荐的VTE风险评估量表主要有Khorana预测模型和Caprini量表等,在ASCO及NCCN指南中推荐Khorana预测模型用于预测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而该模型仅包括了危险因素中肿瘤相关因素及生物学标记2部分6项内容,临床药师认为此模型方便操作,但缺少患者因素及治疗因素,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门诊或初始治疗患者的评估可能更合适,而NCCN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指南引入了Palumbo[20]提出的针对使用沙利度胺、来那度胺或泊马度胺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VTE危险因素的风险评估模型,适用于本例患者。在Palumbo的评估模型中,使用含沙利度胺方案治疗的患者,对于无危险因素或只有1个危险因素推荐阿司匹林预防;而≥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则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或足量华法林。本案例中患者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即为1个危险因素,加上使用多柔比星脂质体(地塞米松160mg每月属于低剂量),以及血液高黏滞共3个危险因素,应该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或者口服华法林预防性治疗,指南认为新型口服抗凝药用于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支持的证据不足,因此不推荐使用。医生在开始化疗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qd预防静脉血栓栓塞,不大适宜,但是考虑到华法林治疗窗较窄,且与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较多,需要密切抽血监测,一旦使用不当患者出血风险明显增高,低分子肝素长期使用,需要注射不方便,还会出现皮肤青紫,也会带来出血风险。临床药师认为顾虑到以上情况,患者开始的抗凝治疗方案选择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是存在风险的。3.3患者腓静脉和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后治疗方案的调整该患者发现左腿胫后静脉血栓时,临床药师首先建议医生停用沙利度胺,并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按NCCN和ASCO指南推荐1mg•kg-1ihq12h治疗,国内2015年版指南推荐治疗量需要80~100U•kg-1(0.8~1mg•kg-1)ihq12h,患者体质量65kg,需要剂量为52~65mg,ih,q12h。临床医生认为患者70岁,Ccr45.8ml•min-1,给予40mg,ih,q12h。10d后再次复查患者静脉彩超时未见腓静脉血栓,肌间静脉血栓减少,同时患者D-D1.63mg•L-1,FIB451.2g•L-1,较前下降,可见使用低分子肝素对于肿瘤患者新发血栓治疗作用是肯定的,表明在肿瘤患者新发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使用低分子肝素钠40mg,ih,q12h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但可能足量给予治疗效果会更加显著。3.4后续防治建议及药学监护通过对既往方案以及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药师建议:沙利度胺作为免疫调节药对多发性骨髓瘤具有很好的反应率,特别是对于经济基础较差的患者,仍是首选药物之一。患者出现静脉血栓栓塞并积极治疗后,可以重新考虑恢复使用沙利度胺,同时积极预防静脉血栓栓塞。如果患者继续使用含沙利度胺的治疗方案,根据Palumbo模型,目前已有多发性骨髓瘤、血液高黏滞、联合使用多柔比星、既往VTE病史4项危险因素,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钠40mgqd或口服足量的华法林预防,不推荐阿司匹林预防。应注意的是,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需要对患者抗Ⅹa因子活性进行监测,并定期监测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口服华法林需监测INR值,以提高用药安全性;如果患者采用不含沙利度胺的化疗方案,可以考虑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应嘱患者沙利度胺在睡前服用,如果出现严重皮疹等过敏反应,咳嗽、咳痰、发烧等感染征象,以及严重的头晕等须立即就医。

4小结

血栓范文篇5

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采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来消融血栓。手术疗法适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主要采用球囊导管取栓术。

1.1非手术疗法的护理

1.1.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4周,患肢抬高30°,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

1.1.2绝对卧床在床上进行一切活动,并要避免咳嗽、深呼吸、剧烈翻身等。这些行为均可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

1.1.3抬高患肢这是为了增加静脉回流,应用患肢抬高架,由专业护士指导使用。

1.2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

在国外应用肝素后改为口服抗凝剂3~6月的抗凝疗法,已被确立为DVT的标准治疗方案,静脉滴注肝素的时间一般为5天,可减少DVT的复发率,注意肝素滴入速度不能过快,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等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薛连等认为,治疗时凝血酶原时间应维持在正常的3~4倍,超过7倍则有出血的危险,溶栓后患者不宜过早下床活动,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的血栓脱落致肺栓塞。

1.3出血的护理出血是下肢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颅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最严重的出血并发症,护理上应加强病房巡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要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齿龈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cm处压迫止血,渗血量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块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加用沙袋压迫。对于其他部位出血,需停止抗凝治疗,给予鱼精蛋白或维生素K1,必要时给予新鲜血浆或凝血酶原浓缩物,待值恢复后再重新抗凝治疗,主要原因可能与抗凝溶栓药物剂量控制欠佳以及机体对药物耐受性的个体差异有关。

1.4病情观察

1.4.1观察并记录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及患肢皮温、色泽、动脉搏动的情况。如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1.4.2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的变化,并和健肢比较,列表判断疗效。

1.4.3肺动脉栓塞的发现及处理肺动脉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急,死亡率高,因此是护理的重中之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血压下降时,应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使患者平卧、避免活动、4~6L/min吸氧,并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1.4.4止痛剂的使用疼痛时不可过分限制止痛剂,以免因疼痛引起动脉痉挛。

2手术疗法的护理

2.1术前准备常规术前准备:备皮、禁食水,术前鲁米那肌注2.2术后护理患肢抬高30°,及早活动。

2.3药物治疗观察术后继续应用抗凝药,观察内容同非手术疗法护理中的药物治疗观察。

2.4病情观察同非手术疗法护理中的病情观察。

2.5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促进深静脉再通及侧支循环建立。

3预防

3.1卧床期间定时进行下肢肢体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护士进行指导、监督并检查病人的活动情况。定时更换体位,1~2h/次,膝下垫枕,避免过度屈髋,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咳嗽。

3.2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尤其是使用刺激性药物更要谨慎。

3.3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

3.4注意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重视病人主诉,若病人站立后下肢有沉重、胀痛感,应警戒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如有改变应及时通知医生。

3.5低脂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腻之品,多食纤维素丰富食物,必要时用开塞露、麻仁软胶囊等,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3.6各种术后病人应慎用止血药物,可适当垫高下肢或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或尽早下床活动,以利静脉血回流;应用下肢弹力绷带包扎等。长期卧床的病人应鼓励病人作足背屈活动,必要时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3.7勿使用过紧衣物避免血液瘀滞。

3.8高危病人应适当服用活血化瘀中药或抗凝药物。

3.9戒烟由于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故应告知病人及时戒烟。

4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较易发生的并发症,如果护理不到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将严重影响到病人的健康及预后,有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因此护理上我们要积极预防,杜绝发生,如果发生要认真细致地护理,使患者尽早康复。

血栓范文篇6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作用

DVT(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不能正常凝结与深静脉内而引起静脉回流性障碍的一种疾患,多数DVT患者发生于制动状态,如骨科手术后卧床类患者[1]。分析认为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血流缓慢等是DVT诱发因素,一旦血栓形成,除少数发生在局部位置或能自行消除之外,均可能扩散至全部肢体深静脉主干,治疗方法不当或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均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严重者还可合并肺栓塞而威胁生命安全[2]。我院针对骨科手术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预防DVT发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1500例骨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19例、女性431例;年龄23~52岁,平均(45.8±2.9)岁;膝关节骨折128例、股骨骨折212例、髋部骨折271例、胫腓骨骨折139例。观察组:男性352例、女性398例;年龄20~60岁,平均(45.1±2.5)岁;膝关节骨折152例、股骨骨折186例、髋部骨折223例、胫腓骨骨折189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记录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抬高患肢。观察组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具体为:①考虑大部分患者对术后并发症了解不多,护理人员要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心理宣导,让患者和家属更多的了解DVT的发生及预防知识。术前要积极与患者沟通,介绍骨科手术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危害,告知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是DVT形成的高危因素,要在条件允许下积极进行康复治疗,消除DVT形成风险。对于肥胖、糖尿病、高龄患者要提高警惕;②协助患者正确摆放体位,对四肢定期进行轻柔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控制手术时四肢及盆腔、静脉邻近等位置操作力度,避免损伤静脉内膜。完成手术后抬高患肢,避免小腿深静脉回流受影响。尽量阶梯使用压差性弹力袜来调整弹力绷带的松紧程度,保证压力合适及局部血液循环畅通;③饮食干预遵循“四低一高”原则,即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纤维,控制摄入的热量,肥胖者要严格控制饮食,每天摄入热量要控制在8300kJ以下。骨科术后早期荤素搭配,确保血脂代谢正常。多吃瓜果蔬菜,也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④指导患者术后积极进行被动活动、主动活动,继发患者主动进行锻炼的积极性,提倡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着重锻炼股四头肌。抬高肢体配合肌肉收缩锻炼,但不宜进行不利于术后移植骨瓣愈合的相关活动。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术后1个月DVT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观察患者下肢皮肤颜色、肿胀、疼痛感等发生情况,一旦下肢肿胀发热、沿静脉压痛明显、超声扫描可见大静脉血栓形成则为DVT发生。护理满意度以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评估,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者满意度越高。1.4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7.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检验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差异在P<0.05时差异显著。

2结果

观察组DVT发生率0.80%(6/750)明显低于对照组DVT发生率2.13%(16/750),组间差异显著(χ2=4.6131,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92.5±1.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86.9±3.1)分,组间差异显著(t=43.9616,P<0.05)。

3讨论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DVT发生率极高,一旦出现DVT会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发病初期多数患者会出现下肢疼痛,严重时不能正常行走,若及时得当的治疗可阻止病情进展,反之,若治疗不及时则可能丧失行动能力、遗留偏瘫等[3]。因此,临床上对于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都会积极主动采取预防护理措施来避免DVT的发生。骨科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或制动状态下下肢血流不畅,这是导致DVT发生的主要原因[4]。另一方面,骨科手术后快速止血下会激活凝血功能,增加血栓形成风险。便秘也会增加腹腔内压力,间接提高下肢负担,不利于血液流动。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DVT发生非常必要[5]。护理干预主要经过科学的、全面的护理措施来改善血流不畅情况,确保下肢血液循环良好,从而预防DVT发生。本组研究中观察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骨科术后DVT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武超,吴颖,宋艳莉,等.典型无缝隙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河北医药,2017,39(16):2534-2536.

[2]张宁宁.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7):91.

[3]徐华平.关于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的分析[J].现代养生,2017,23(2):123.

[4]龚锦,岑刚,普鹰,等.无缝隙护理策略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3,13(3):70-72.

血栓范文篇7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骨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指血液在下肢静脉血管内凝结,阻塞血液循环的一种病症,多发于骨科患者。由于骨科患者术后下肢长时间难以进行运动,使血液流动滞缓,形成DVT[1]。术后的有效护理可以降低DVT的形成,预见性护理是一种有效防止并降低DVT产生的护理方式。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探讨其护理效果及对DVT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26例,女13例;平均年龄(42.13±5.87)岁;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例。观察组男24例,女15例;平均年龄(42.68±5.51)岁;股骨颈骨折2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骨折患者;②未接受过有创治疗;③单侧手术。排除标准:①伴肿瘤及血液疾病史者;②已使用过抗凝制剂者;③伴精神疾病或沟通障碍者;④不配合研究者。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术前、术后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术前。①对患者进行评估,为病情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预防方案,做好术前相关知识的指导与宣教,向患者以及家属介绍DVT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症状表现以及其他并发症的预防,使患者积极参与护理治疗。②保证患者卧床体位,患肢应抬高于心脏20~30cm,可减轻疼痛、水肿。(2)术中。①手术进行穿刺时尽量一次性成功,降低多次穿刺对患者的伤害。②尽可能缩短止血带的包扎时间。③手术时穿上弹力袜,结束后立即脱掉。(3)术后。①监护患者患侧疼痛的时间、程度,根据患者主诉,进行镇痛、镇静处理,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给药时经腹壁皮下脂肪注射,密切观察生命体征。②定时查看伤口有无出血或引流现象,定期检查手术切口,查看伤口变化,并更换敷料。③做好饮食护理,指导患者食用粗纤维、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多饮水,杜绝动物内脏等寒腻食物的摄取。④下肢静脉保护。尽可能避免下肢输液,保持血管内壁完整性,输液时严格执行无菌化操作,并避免同部位的反复穿刺。⑤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腿部肌肉中的比目鱼肌与腓肠肌有很多静脉窦,静脉中血液只有在肌肉泵的作用下,才能向心回流。术后患者可以进行股四头肌和踝关节活动,术后3d进行髋关节与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在护理人员的辅助下,进行髋关节内外旋动作练习。1.3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的DVT发生时间、DVT发生率及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③比较两组患者的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计量资料用n/%、x軃±s表示,用χ2、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DVT发生时间、DVT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的DVT发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1)。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干预后,两组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加快,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P<0.05,表2)。2.3两组患者的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的其他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3)。

3讨论

有研究表示,骨科患者术后形成DVT的发生率高达40%~60%[2],由于肢体损伤或手术切口疼痛,减少下肢活动力度,降低肌肉的活动量,使下肢静脉回流处于滞缓状态,致使DVT形成[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DVT发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预防DVT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究其原因,预见性护理在术前根据DVT的危险因素制定护理方案,并对患者进行DVT相关知识的宣教,增加患者对DVT的认知度;让患者保持正确且舒适的体位,减少疼痛与水肿。术中尽量减少穿刺次数,降低对患者静脉壁的伤害,抬高患肢,降低对血流速度的影响[4]。术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对下肢静脉进行保护,监护患者病情变化,查看伤口恢复情况并及时更换敷料,根据患者主诉疼痛进行镇痛处理。从饮食、锻炼、心理等全方面进行干预,如指导患者保证高维生素、高蛋白质、低脂肪食物的摄取,以及日常的饮水量;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早期锻炼;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及时疏导负性情绪,积极面对康复[5]。本研究通过对比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加快,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为预见性护理干预时,指导患者食用高蛋白质低脂肪的粗纤维食物,减少动物内脏等食物的摄入,强调患者补充水分,指导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均有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提高血流速度[6]。

本研究通过比较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其他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原因在于预见性护理在术前评估患者可能会产生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嘱咐家属重点关注患者变化,医护人员也会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并做好相应预防[7]。术后根据制定的方案进行执行,随时关注病情的发展变化[8]。本研究中,对照组出现伤口感染3例,而观察组并未出现,原因在于预见性护理中护理人员会加强对患者伤口的检查,定时查看伤口变化,及时更换敷料,降低伤口感染的风险。如对照组出现下肢肿痛5例,而观察组无此症状,观察组护理人员会根据患者疼痛的程度、时间等因素进行记录,听取患者主诉疼痛,告知医生后,遵医嘱进行止痛,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感,强调患者出现疼痛要示意护理人员,不能忍住不说,独自强撑。因此,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改善骨科患者症状,减少DVT等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袁雪萍,姚丽文,吕伟波.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中西医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34):4420-4423.

[2]闫娜,安翠红,杨小丰,等.超前镇痛对干预下肢骨科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5):833-835.

[3]呼芳,孙江艳.间歇充气压力泵联合TED压力袜预防骨科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22):2768-2771.

[4]谢渊,牟绍玉,张川林,等.3种血栓风险评估表对骨科大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9):1243-1245.

[5]文燕.骨科护士岗位管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技能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5):855-857.

[6]李叶红.骨科集束化护理策略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5(23):2169-2172.

[7]黄莺,刘长俊,江雪莲,等.骨科特殊护理预防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6):1064-1065.

血栓范文篇8

【关键词】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治疗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superior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SMVT).Methods:Aretrospectivestudywascarriedoutin8patientswithSMVTduring2003~2007,soastosummarizetheclinicalsituationandthehighlightofdiagnosisandtreatment.Results:Theywere5menand3women,withmeanageof47yearsold.Allofthemhaddifferentdegreesofabdominalpainaccompaniedbynauseaandvomiting.Thesymptomswerenotinaccordancewiththeabdomensign.Sixpatientsunderwentsurgery,theothersunderwentthrombolytictherapy,noonediedofSMVT.Conclusion:SMVTisveryeasytobemisdiagnosisedbecausethesymptomsusuallyarenotinaccordancewiththeabdomensign.Ultrasonograph,CTandMRIaremainmethodstodiagnoseSMVT.Thecriticalitytodegradethemortalityandrecurrencerateisearlydiagnosisandpromptlyoperation.

【Keywords】Superiormesentericvein;Thrombosis;Diagnosis;Treatment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SMVT)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疾病,1985年首先由Elliot报道。其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与体征无特异性,从而导致临床上认识不足,容易误诊,一旦发生广泛的肠梗塞坏死,预后凶险,死亡率很高。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4月~2007年5月收治的8例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的诊断与治疗,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32~58岁,平均47岁。其中脾切除术后3例,阑尾炎术后1例,肝硬化、门脉高压2例,原因不明2例。其中2例在其它医院诊断为重症胰腺炎而转入我科。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并先后出现恶心、呕吐,有3例出现血便。腹膜刺激症2例,腹穿5例(抽出血性液体3例,阴性2例)。患者生化检查均有异常,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不同程度升高。

1.2诊断与治疗:6例患者术前得到确诊,3例经CT确诊,1例经MRI确诊,2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2例诊断肠梗阻行剖腹探查得到确诊。其中手术治疗6例,切除坏死小肠及受累肠系膜,切除的小肠长度1~2M(平均1.3M),术中1例切开门静脉取栓,术后均予以抗凝治疗。2例经检查无肠坏死行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肠外营养;予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天2次,并予尿激酶静脉滴注,50万U每天1次,1周后口服华法林,维持3~6个月,常规监测出、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2倍左右。

2结果

本组6例患者行小肠切除手术,其中1例并门静脉切开取栓;保守治疗2例,病情恢复顺利,无死亡病例。

3讨论

SMVT是临床上的少见病,误诊率比较高。它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因此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在出现肠坏死后才得到确诊,此时已失去最佳治疗时机,且治疗效果欠佳,复发率和死亡率较高。因此早期诊断对该病的治疗及其重要,本组2例早期行CT及彩超检查确诊,经溶栓治疗愈后较好,避免了肠坏死及开腹手术。

SMVT的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的病因不明确,可能为移动性血栓性静脉炎的内脏静脉表现。继发性的病因常与腹部手术史、血液高凝状态、既往静脉血栓史、心力衰竭、门静脉高压症等有关[1]。临床上常表现为进行性的腹部不适,同时多伴有腹胀、大便稀,次数增加,肠坏死时可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的症状。本组有4例患者入院3~5天出现呕血及黑便。腹痛部位常不固定,临床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压痛较轻而腹部疼痛不适显著。如出现肠坏死则出现腹膜刺激征以及全身中毒性症状。

对于该病的诊断,首先医生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于有腹部手术史、血液高凝状态、既往有静脉血栓病史等患者出现腹部不适、阵发性绞痛、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而腹部无明显体征者应意识到SMVT的存在。本组病例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对SMVT的早期诊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检出率。同时要注意动态观察疾病的发展,重视辅助检查的应用,尤其是影像学检查。(1)X线:腹部X线摄片是一种常规的检查手段,6例行立位腹部平片,有4例显示肠管扩张,肠积气,膈肌抬高等非特异性的肠梗阻征象。但它对本病的诊断特异性较低,不能作为诊断SMVT的依据。(2)CT:文献报道CT对SMVT的诊断符合率达到95%[2],增强扫描的静脉期发现静脉内充盈缺损,由于静脉壁强化而血栓不强化可出现典型的“靶环征”,为确诊的重要依据,平扫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增宽以及腔内高密度影是提示本病的直接征象。增强扫描显示静脉腔内无对比剂充盈或低密度充盈缺损是明确诊断的“金指标”,对于临床高度怀疑血栓形成,但平扫静脉腔内显示不清时,应行增强扫描以明确诊断。本组2例从下级医院转来的患者均在当地医院行CT扫描,但未增强,由于对该病的认识不足而造成误诊。同时CT还可看到肠道缺血性改变:肠壁增厚,肠管横断面呈“面包圈”样改变;肠腔狭窄和腹腔积液;肠系膜水肿增厚呈“脂肪混浊征”改变等征象。CT不仅可以发现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脾静脉的血栓,还能显示发病后腹腔内的病理改变,对疾病的评估及指导手术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当CT未显示有透壁性肠坏死的征象时,说明此时病程可能处于早期阶段,可进行保守治疗,一旦发现肠坏死征象应果断手术治疗。本组有4例行CT扫描均发现静脉血栓以及肠坏死而手术治疗,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发展。(3)MRI:MRI影像所见同增强CT相似,如肠系膜静脉增粗,其内有低密度血栓影、血管壁分界清楚、边缘致密等,它对SMVT的诊断敏感性可达100%。其优点是不用造影剂,但费用比较昂贵。本组有1例经MRI确诊。(4)超声检查:该检查方法能直接评价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提供半定量血流信息,可以证实血栓的存在或肠系膜静脉血流中断。及时的超声检查可发现腹腔内积液,肠管扩张,肠系膜上静脉内径增粗和低回声血栓充填;CDFI可见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无血流信号或血流异常。彩超可作为该病的初级筛选检查,本组2例经彩超发现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存在。但其诊断率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彩超医师的水平、彩超显像仪的质量以及腹部超声检查条件等[3]。急诊超声检查还可帮助对其他急腹症做出鉴别诊断,不能确诊时应进一步行CT扫描。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它是一种可靠的诊断方法,同时还可以经动脉注射药物,作为介入治疗的途径,但为有创性检查,所以临床应用较少。SMVT早期在肠缺血尚未导致透壁性坏死和穿孔时,可以进行保守治疗。予肝素以及尿激酶溶栓,口服华法林维持3~6个月[4],溶栓治疗期间监测凝血功能,根据结果调整药物用量,防止脑出血、胃肠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还可采用介入治疗,包括经肠系膜上动脉内直接导管溶栓、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进行机械性取栓同时配合门静脉内直接溶栓治疗[5]。介入治疗为局部溶栓既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又可以避免全身应用抗凝药带来的并发症。但是介入治疗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并发症比较多,只有少数医院可以开展,制约了它的广泛应用。

对于已经发生肠坏死的的SMVT必须尽快手术治疗,目的是切除坏死小肠以及受累的肠系膜,减少毒素的吸收。但是要尽可能的保留正常的肠管,以免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对于不能准确判断坏死小肠范围的还可再次手术探查,避免切除缺血但可逆转的肠管,以达到尽可能保留有活力肠管的目的。同时要注意SMVT造成的血管阻塞往往十分广泛,血栓分布的范围往往超过肠管坏死的范围,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内经常有血栓存在,而门静脉血栓是术后再发肠坏死的重要原因,因此合并有门静脉血栓时还需切开门静脉取出血栓。手术后必须继续抗凝治疗可以使血栓再发率以及病死率减少。

参考文献:

[1]KumarS,SarrMG.KamathPS1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J].1NEnglJMed,2001,345:1683.

[2]KashyapAS,KashyapS,WarshauerDM,etal.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J].AJR,2002,179(4):1072.

[3]张健,段志泉,罗英伟,等.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0:23.

血栓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8月~2011年7月收治老年患者90例,年龄60~80岁,其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包括子宫内膜癌2例,子宫脱垂1例,卵巢癌2例。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2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中度贫血和冠心病1例;术前检查出凝血时间提示,部分活化凝活酶时间均降低。本组经腹行筋膜外全宫+双附件切除术2例,经腹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腔顺铂化疗2例,阴式子宫切除1例。手术时间2~6小时,患者术后当天全部应用止血药物。

2.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发病时间为术后4~12天,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37.6~38.5℃,无肺栓塞病例。患者主诉患肢疼痛,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剧,活动受限。查体发现患肢无肿胀,腓肠肌压痛明显。本组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查确诊,彩超显示静脉管腔内无彩色血流信号。治疗方法:患者均采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排除抗凝禁忌证后采用抗凝或溶栓治疗。主要用药为低分子肝素钙4100U皮下注射,1次/12小时;复方香丹注射液2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1次/日;口服肠溶阿司匹林25mg。连用10~15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定时查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时间,以指导用药,测量记录膝上下周径变化,并监测生命体征,加强护理,随时注意有无栓子脱落现象。

3.护理

术前健康宣教: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75岁)、肥胖、止血药运用、雌性激素治疗、下肢水肿静脉曲张、凝血异常、基础疾病、手术时间长、输血失血量等,故术前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对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给予重点宣教,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常见症状和预防措施,指导患者练习术后床上主动翻身的方法和下肢关节的有效活动,包括踝关节与膝关节屈伸运动,使其了解早期活动的好处。输液护理:避免选择下肢静脉输液及深静脉置管,首选上肢静脉输液及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置管,每天定时冲管,防止微血栓形成,对有DVT史或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要补充足量水分,降低血液浓度。病情观察:资料显示,血栓多在手术过程中已开始形成,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应从术前开始。①对肿瘤手术创面大、老年患者有高血压及高血脂病史者,术前应常规化验血流变学及凝血功能,必要时术前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因禁食或灌肠引起的脱水。②患者应输新鲜血或成分血,尽量不用库存血。③避免下肢输液和应用止血药。④手术操作轻柔细致,减少不必要的血管解剖暴露及刺激。⑤术后鼓励患者尽早做下肢活动,在麻醉完全恢复前,指导按摩患者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做足踝被动运动、足趾运动和下肢屈伸运动,待自我感知能力恢复后改为主动运动;告知患者床上活动、深呼吸及咳嗽动作的方法。⑥术后严密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若发现下肢肌肉酸胀感时,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30°,并严格制动10~14天,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当局部压痛消失后,即可行轻度活动;要保持大便通畅,并注意观察患肢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局部有无破损及感染等,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应用抗凝或溶栓药物,要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定时监测凝血功能,溶栓后患者不宜过早下床活动,患肢不宜过冷或过热,以免造成血栓脱落;手术时间>3天的高血压或晚期癌症患者,下床活动时要穿弹力袜。

血栓范文篇10

【关键词】血栓;风险评估;心内科疾病;预防对策

心内科在临床上属于血栓风险较高的科室之一,多种疾病都是血栓的高风险病种,需要进行血栓风险评估,做好预防措施,降低血栓发生率。心内科患者大部分属于中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比较差,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加上心内科疾病病情变化快,多有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患者对于疾病的耐受性各不相同,因此需要特别关注。本院心内科收治的95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研究,采取caprini预测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血栓评估,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1日~2018年6月953例心内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7例,女426例,年龄41~86岁,平均(65.9±4.2)岁;所有患者在参与临床研究前均签署同意书全程配合医护人员,排除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等疾病,确保不会影响研究结果。

1.2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caprini预测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血栓评估,具体评分项目和标准如表1:每一例患者评分大于等于3分时为高风险血栓患者,评分低于3分的为低风险血栓患者。

1.3观察指标

统计953例心内科疾病患者血栓评估结果,评分大于3分的高风险患者采取合理的预防对策,旨在降低血栓的发生率,促进心内科疾病患者早日康复,也为临床上心内科疾病患者血栓的预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2结果

953例心内科疾病患者经过caprini预测评分系统的血栓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血栓评分为高危的有89例患者(9.3%);血栓评分为中危的有234例患者(24.6%);血栓评分为低危的有630例患者(66.1%);血栓高风险患者采取合理的预防对策,最终953例患者在出院时前发生血栓的有6例患者,血栓发生率0.63%,明显得到改善和降低。

3讨论

血栓风险评估系统在国内的应用目前还不普及,缺乏大样本的社区人群和住院病人的流行病学研究。过去大多数临床专家认为血栓在亚洲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些年来随着对血栓报道的增多,人们对血栓的认识越来越多,也更加重视血栓的预防。血栓的发生对于心内科疾病患者来说不仅影响其生活质量,增加住院天数及治疗费用,严重的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心内科住院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保障患者安全和减少住院费用。血栓风险评估是指判断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级别,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为了让临床医务人员更好的评估血栓风险,诸多学者致力于血栓风险评估的研究,包括危险因素的研究和风险评估工具的设计与应用,本次研究采取的是caprini预测评分系统,根据评估结果显示953例心内科疾病患者经过评估,血栓评分为高危的有89例患者(9.3%);血栓评分为中危的有234例患者(24.6%);血栓评分为低危的有630例患者(66.1%);血栓评分为针对血栓高风险患者群采取如下预防对策:

第一是非药物预防,为了降低心内科疾病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要督促患者采取适当的活动,也可给予机械性预防措施,例如使用逐级加压长筒袜。机械性预防血栓是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价值的,可通过不断的施压推动浅静脉血流进入深静脉系统,增加深静脉血流速度和容量,增强局部和全身纤溶活性,缩短血栓溶解施加;而且机械性预防最大的优势是不增加出血的风险。有学者提出早期活动是预防血栓发生的有效方法,但针对此说法尚存在争议,因为在实际临床中发现很多发生血栓的患者发生于活动过程中。机械性预防措施虽然不增加出血的风险,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患者如果穿加压袜会影响患者的活动;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病,加压袜还可导致皮肤皮损或溃疡,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几率。

第二是药物预防,心内科住院患者在药物预防血栓方面是给予抗凝药物,有研究发现心内科住院患者通过使用抗凝药物能够降低症状性血栓的发生率,但对全因病死率没有改善作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是用于预防血栓比较经典的药物,但最新的研究表明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的作用比较有限;也有部分心内科学者认为阿司匹林用于预防血栓比抗凝药物更安全。普通肝素:临床上预防血栓使用时间最长的药物是普通肝素,过去有研究者将普通肝素和安慰剂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普通肝素在预防血栓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安慰剂,因此推荐作为预防血栓的常用药物。在心内科住院患者中预防血栓中使用的肝素剂量存在一定差异,但对于如何选择剂量目前仍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低分子肝素:多种低分子肝素已经用于血栓的预防,其血浆半衰期明显长于普通肝素。FDA批准依诺肝素和达肝肝素可用于内科住院患者血栓的预防,其他多种低分子肝素没有进行过直接的对比研究,但达肝素标明了要谨慎用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磺达肝癸钠:磺达肝癸钠也是FDA批准可用于内科住院患者血栓预防的药物,注射给药后通过抑制活化的X因子达到抗凝作用;磺达肝癸钠通过肾脏排泄,其半衰期比其他低分子肝素要长,通过与安慰剂在60岁以上内科住院患者中对比研究发现,磺达肝癸钠可显著减低血栓发生率。

综上所述,血栓风险评估在心内科疾病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可通过风险评估筛选高风险患者群,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降低血栓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范肖春,余小春,程旭峰.心内科患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4):874-876.

[2]冯玉,魏素花.产科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6,10(1):116-118.

[3]罗华,李小青.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8):3367-3369.

[4]孙媛,李保,王绪太,等.苛养颗粒链球菌致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173-174.

[5]陈晓春,彭春仙,卢伟力,等.医院相关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7):3864-3866,3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