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融合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1 17:13:54

艺术融合教育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融合;策略

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对专业教育内涵的丰富,同时也是体现现代社会教育工作综合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条件。从钢琴音乐教育的角度上来说,作为艺术类的教育教学内容,其所需要的素材和资源在丰富性上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另外,从思想和文化的维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抓好专业教育和文化教育两方面工作,才能确保茶文化在钢琴音乐教育中的融合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1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育的融合价值

1.1丰富钢琴音乐教育的素材

钢琴音乐教学的开展所需要涵盖的内容有非常高的丰富性要求,对于教师来说,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更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通过搜寻多样化的素材为钢琴音乐教学的开展提供服务。只有在丰富的素材支撑下,钢琴音乐教学的过程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主观需求,促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茶文化作为文化维度的素材和内容,其与钢琴音乐的教学融合也具有一定的适宜性。作为一门具有艺术特征的专业教育内容,钢琴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中不仅要重视专业教育的严谨性,还需要结合不同的教育对象做好思想上的引导和渗透。教师在开展钢琴音乐教育时,应当积极从实际出发,可通过引入较为经典的传统文化,为钢琴音乐教学素材的丰富提供支持,同时也为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提供便利条件。例如,在钢琴音乐中融合茶文化后,一些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名言或诗词就可以成为钢琴音乐教育中的一种具有灵活性和文化内涵的素材。教师可结合不同的钢琴音乐作品和思想引导需求,融入不同类型的茶文化内容,将其直接作为引导素材进行应用,通过讲解茶文化相关内容的内涵和意义,使学生对相关的钢琴音乐作品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起到辅助素材进而促进钢琴音乐整体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

1.2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的提升在现代社会的教育工作要求下提出了更高水平层次的要求。钢琴教学在具体的落实开展中所包含的内容也具有典型的丰富性,通过钢琴音乐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也是一个具有可行性的路径。而茶文化的融入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与音乐艺术领域的融合,本身对于学生的文化储备丰富和文化素养提升就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作为学习艺术类课程的学生,其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水平的培养与提升是学习中应当重视的一项重点内容。当钢琴音乐教育中融合了茶文化的部分内容,意味着传统的钢琴音乐教育中融入了一部分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的内容。同时,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其与钢琴音乐教育实现融合也能够促使学生的综合文化内涵和素养得到培养和提升,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培养其艺术气质,提升学生对钢琴音乐学习价值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1.3促进传统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和发扬是促使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得到普及和传播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言,将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实现融合,从学生的维度出发也是激发其带动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当重视文化维度的传播和渗透,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为目标,通过融合教学的开展达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的目标。从教育工作开展的具体落实角度上来讲,传统文化教育是现阶段教育系统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强调在教育工作的开展中重视传统文化的融合,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品质。钢琴音乐教育课程与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合促使茶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有了更加丰富的空间和平台,为学生接触和学习茶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在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接触并学习到传统文化的内容,也有利于其通过学习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且认识到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价值,从而逐步承担起传播与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2钢琴音乐教育与和传统文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分析不足,融合切入点缺乏适宜性

教师本身对于茶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对于相关的文化传播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突出的。只有教师首先对融合教学的开展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思路,进一步的教学工作的落实开展才能切实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对于茶文化本身的认知和了解在全面性和准确性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育的融合属于教育教学工作融合中的一种创新尝试,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开展融合教学的实际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茶文化的研究分析积极性以及所应用的研究分析方法也存在缺乏适宜性和有效性的问题。大部分教师都是从茶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茶道方面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内容进行了解和学习的。这会使教师感受到茶文化本身与钢琴音乐教育的联系紧密性不足。另外,由于教师对茶文化的了解停留在了文字和概念的层面,其在寻找融合切入点时也就存在切入点寻找缺乏适宜性的问题。这都会影响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育融合的有效性。即使部分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以理论知识或文字内容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部分茶文化的内涵和相关内容,但从学生的主观学习感受上来讲,学生并不能直接从教学过程中明确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也会因此受到直接的影响。

2.2教师所应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性和丰富性

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应用对于最终的教学效果的影响同样是非常突出的。不同类型教学方法的融合应用本身也符合钢琴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只有结合不同的内容学习其重点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应用,才能最终取得更好的实际教学效果。基于融合教学形式的新颖性,在具体将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学实现融合时,也存在融合的方式方法上缺乏适宜性和丰富性的问题。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直接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方式将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学的内容实现融合,或者选取一些具有一定联系的茶道文化内涵与钢琴音乐艺术作品,将其通过对比或联系的讲解方式进行讲解,并不注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与先进教学技术和方法的应用。这会影响融合教学的实际开展效果,也无法促使学生体会到融合教学的优势和作用,两者融合教学的价值体现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3基于融合教学的实践力度存在不足

融合教学背景下的实践不仅包括了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实践教学过程,更包括了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相关的竞赛或演奏会等形式的实践教学。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学校方面客观条件和课时安排等因素的限制,钢琴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组织力度存在不足,且实践教学中对于茶文化这一传统文化主题的强调力度也存在不足,这不仅会影响教师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观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状态,也不利于在实践活动的熏陶和影响下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和钢琴演奏能力水平。

3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育融合的科学路径

3.1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为融合教学打好基础

作为从事钢琴音乐教育的教师,其自身首先就应当确保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达到一定的层次。从事艺术类的专业教育,不仅要重视面向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教育,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和自我提升意识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首先应当从自身出发提升个人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为钢琴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另外,为了给融合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教师还应当针对茶文化本身的内涵进行分析和研究,力求结合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寻找能够与钢琴音乐教育实现融合的教育教学素材和内容,确保融合教学在实际开展中能够顺利进行。例如,茶道中,煎茶、泡茶的工序都需要人们用平静的气韵和气息完成整个工艺流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大意。从钢琴教学的角度上来说,在基础的钢琴音乐教学阶段,整个过程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且练习的过程中也容易遇到困难和挫折,只有教师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重视依托茶文化的思想和状态,引导学生在遇到学习苦难时保持平静的心态,发扬细致入微的工匠精神,为取得更好的基础阶段钢琴教学效果提供帮助。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学习一些茶道工艺流程的操作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匹配演示的方式促使学生感受到茶道中倡导的淡定从容的心态,使其在钢琴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3.2应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为确定更好的融合教学效果提供支持

融合教学的开展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进具有先进性的教学模式,具有匹配性的教学工具,也需要同步进行应用。作为教师,应当结合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学融合的切入点找到科学的教育教学引导方式,并且积极引入一些多媒体工具和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平台与系统,为提升融合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提供帮助。例如,在一部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鉴赏课上,教师就可以融入微课视频或音乐作品背景纪录片等方式,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引入这些素材和资源帮助学生了解钢琴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创作背景。例如,《彩云追月》就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著名钢琴曲。教师在将这部分课程教学与茶文化进行融合时,可通过茶道背景音乐这一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具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茶室中,这类钢琴音乐作品可作为背景音乐融入,从而提高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使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西洋乐器的演奏进行体现,这也是体现茶文化与钢琴音乐之间密切联系的重要条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的创新教学模式包括微课视频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等。另外,纪录片以及相关素材的引入也是对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3.3提高教学实践力度,为融合教学深度的提升提供支持

融合教学的深度提升主要是指教师可引导学生参观一些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或茶道模拟演示馆,用更为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到茶文化本身的文化魅力和文化传播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钢琴比赛或艺术节活动为学生的钢琴学习搭建实践平台。在具体的实践活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以传统文化宣传和发扬为主题的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在选择钢琴曲进行演奏时,应当选取一些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的钢琴曲目,依托西洋乐器为载体,实现传统文化维度的宣传和教育。例如,茶文化中强调的沉静自然的心态和精神,就可以成为学生表演钢琴音乐作品时所依托的切入点,以一种镇定自若的态度完成钢琴演奏,也是学生钢琴音乐素养的一种体现。

4结语

综合本文的分析可知,在钢琴音乐教学中融入茶文化不仅是传统文化宣传和发扬的核心要求,也是对钢琴音乐教育内涵的有效丰富。教师应当结合茶文化的基本内涵和要点,找到其与钢琴音乐教育融合的科学切入点,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具有创新性的思路为融合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科灵.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钢琴音乐教育研究——评《钢琴音乐教育新评说》[J].高教探索,2020(02):136.

[2]章荔怩.音乐教育中钢琴课程理念的建构与创新——评《钢琴艺术的发展与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05):150.

[3]王芳.钢琴教学理念与技术训练方法——评《现代钢琴教学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9(08):113.

[4]白云.基于现代教育理论视角的钢琴教学实践与运用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5):61-62.

[5]丁菲菲.新时代中国钢琴基础教育的思考——基于三百年钢琴教育发展演变的启示[J].中国音乐,2019(02):154-160.

[6]杨煦熔.高校现代钢琴教学方法发展探析——评《钢琴艺术的发展与教学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03):86-86.

[7]孟爽,万书亮.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教学实效的达成——评《中国艺术歌曲选(1996-2003)(上下册)》[J].中国教育学刊,2019(04):147.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语文;音乐;数学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养,有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应,课程改革日益深化,新的课程标准对于一些课程教学提出了跨学科融合交叉的要求,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美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小学美术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逐渐丰富多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日益广泛深入。很难想像,一个文化修养不高,艺术取向单一的美术教师能够上好一堂优质的美术课。把小学其他学科的教学元素,把其他学科引入美术课堂,多学科条件下实施融合性教学,不但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而且能够促进教师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教育能力,无疑具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多年来,笔者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小学美术教学的多学科融合,取得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1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美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此来形容美术与语文两者的关系相得益彰是最好的了。而用成语“诗情画意”来形容山水之美,画面之美则表现了美术与语文两者相互促进、融合和美。也可称之为美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最佳诠释。美术是一种造型视觉艺术。“书画同源”———祖国古老的象形文字最初的模样,就是一幅幅的线条流畅的美术作品。将语文融入美术,能更好地彰显艺术的起源与传承,发扬与光大。小学美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教学,不但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而且能够促进小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实施小学美术与语文(主要是诗词与成语)学科的融合教学,有利于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而且对于学生的自身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从语文写作教学的“看图作文”得到启发,对低年级采用“先说后画”;中年级的采用“看字作画”,给自己的同学的家人的姓名作画;到了高年级则为古诗、成语作画。例如,初唐杰出诗人骆宾王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许多学生在幼儿时期就已熟悉了。诗歌的“曲项”与“向天”,写出了鹅颈的线条美;“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则表现了鲜艳色彩的对比美。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给学生画鹅的简笔示范画,让学生临摹仿画。待大家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让大家用线条白描,在线条之间填涂色彩。然后可以让大家画水彩画、水墨画,循序渐进,加深难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语文艺术,可以彰显语言文字中的图案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促进美术教师文学素养的提高也有积极的意义。

2与音乐学科的融合,让画成为凝固的乐曲

音乐是听觉艺术,极富感染力和想象力。音乐在语文、体育等学科早已有出色的应用,但在美术课堂中的运用还是不太多。一般传统的美术教室都是鸦雀无声的。其实优秀音乐的魅力可以给人无限想象的广阔空间。激发艺术的振撼,产生情感的共鸣。美术是视觉艺术,具有鲜明的空间性,静止性;音乐则具有鲜明的时间性,流动性,美术与音乐一静一动,动静相宜;二者融合教学,符合动静搭配原理。小学生的生活充满了幻想。美术与音乐的联姻,课堂显出生机勃勃的教学效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将无形的流动的音乐旋律,凝固为画。最后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我们尝试把音乐融入美术课堂,开展“听音乐、画音乐”的活动。让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使思维洞开,通过图音并茂、视频音频双重组合的多层视角及多方的互通和转换,为学生搭建审美的桥梁,引导他们将美术线条色彩与音乐旋律节奏紧密结合起来。在耳听音乐,心驰四方的同时,手执画笔呈现音乐表现出来的意境。通过各种线条与色彩搭配、淋漓尽致地彰显音乐和美术的艺术魅力。

3与数学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创意思维

美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不能独立于其他科学、艺术而孑然遗世。数学的几何图形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对提升小学生美术课程的作画能力可以起很好的辅助作用。近年来,几何图案愈益流行。从平面设计到室内设计,从服装设计到建筑设计,几何图形无处不有,给人以强撼的美学视觉冲击。缺乏数学几何图形的知识,学生的美术学习就会遇到困难。因此,小学美术教学亟待强化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强化数学几何图形的学习,融合数学学科元素,为小学美术教学加油打气。为此,我们开开展“数学图形创意画”“几何图形想象画”教学活动,用数学课里的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图形,激发学生创意思维,拼搭出画面生动、千变万化的图形组合。我们还实施“纸柱造型”美工活动,运用数学的立体图形,通过折叠、剪接、粘贴等手法,制作纸雕作品。将二维平面纸化为三维立体雕塑。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联系日常生活中用品与建筑,形成各种立面、立柱与立体实体,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审美能力。

4结语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需要吸收与语文、数学、音乐及其他基础学科的养分,相互融合,互补共生。有效彰显语文的诗情画意、音乐的韵律节奏、数学的立体思维。将诸多学科的优势和特点有机融入小学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当然,这样的融合前提是,美术教师必须具备多学科的基本素养———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音乐教师的素养数学教师的。只有这样,我们的美术课堂的多学科艺术的交融、才有底气,才能激发美术课堂的生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艺术涵修养。

参考文献;

[1]金丹.多学科综合教学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2]李懿人.多元性教学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的重要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5.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幼儿教育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篇章。艺术与科学,在幼儿教育中,是被看作成迥然相异的两种文化、两门学科,它们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目的、内容和方法,如何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来改变现代科学对整个教育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简述

1、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也经历了从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科学教育方法到强调“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现代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幼儿正是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身心的发展尚未成熟、完善。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当是科学启蒙的教育,让孩子开始接触科学。通过科学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并掌握一些初步的技能,积累科学经验,培养创造力,、为以后的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

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而艺术审美教育又有对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的审美内容。“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更多的重合,艺术教育是艺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艺术美是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核心内容,艺术审美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基础。”

由此可见,幼儿艺术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艺术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评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建立在艺术与科学、儿童的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基础上,还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致的关系。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展。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促进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二者的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情感和态度上的目标都着眼于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和生命的热爱,在能力的培养上,都重视儿童主动地探究和独立大胆地表现,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都强调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联系。

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探究和表现。幼儿科学教育通常是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艺术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

3、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一致性

二者都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探索、交流、创造和表现。不论是幼儿艺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主张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自由探索、大胆表现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艺术教育通过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三、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

通过以上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分析,我们从中教育的基础上找到了实施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的可能性。艺术和科学作为儿童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它们在教育中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从而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总结在幼儿教学中的多年经验,一下几个模式可以实现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

1、相互渗透式

相互渗透式的融合是指在艺术分科的课程中渗入科学教育的内容,或者在科学分科的课程中渗入艺术教育的内容。通过我在实践教学中的总结发现,目前我国各个幼儿园大多数还在采用分科教育的形式,所以在此基础上推行幼儿艺术科学教育是可行的。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的一个单元,我们可以安排如下的教学:

主题:我们喜欢的动物(小班)

(1)小鸡的一家

通过感知和观察大公鸡、母鸡和小鸡,讨论对小鸡一家的认识和感受,师生共同创编儿歌,表现小鸡一家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对鸡的情感。

(2)可爱的兔子

感知和观察兔子的形态、特征,了解兔子的毛色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兔子喜欢吃什么食物,制作兔子头饰,模仿兔子跳跃或唱小兔子的歌。

(3)机灵的猴子

感知和观察猴子的形态和特征,通过观看录像或参观动物园发现猴子的灵巧和聪明以及猴子的种类和习性,制作猴子的面具进行自由游戏。

单科渗透式的融合,是在保持单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它与其它学科的核心联系,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基础上,促进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连接和互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表现。

2、多科并列式

多科并列式融合是分科教育向综合教育过渡的一种融合,它以分科的形式为基础,选择艺术与科学学科中的共同概念、原理或主题,从不同的学科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儿童获得相通的理解。如艺术与科学中共同的对比概念,我们可以选择轻和重,冷和暖,柔软与坚硬等主题,分别从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数学、常识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活动。[6]

例如在以“冷和暖”为主题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下列活动达到对主题的认识:

(1)夏天和冬天

比较冬天和夏天的不同特征,如气候,动植物,河流,雨雪,人们的穿着,

饮食,活动等方面,获得对冷暖的不同感受。

(2)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通过文学故事和情境表演体验作品中温暖与悲凉的感觉。

(3)热情的音乐与悲伤的音乐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中传达的不同情感,如欢快、低沉等或用其它象征性语言来描述,了解不同音乐的特征,如音高、音速等,用自由舞蹈或抽象画的形式表现热情的与悲伤的音乐。

(4)冷暖的变化

谈论生活中的冷暖变化,了解制冷和取暖的工具与方法,并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如取缓可以将房间装扮成暖色,围着火炉唱歌,讲故事等,将日常的感受和审美的感受结合起来。

3、主题网络式

主题网络式的融合适用于综合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它是围绕一个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对主题所涉及到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主题网络中的活动可能与特定的某个学科相关,更多的活动是与多个学科相关,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而多科并列式的融合其活动更多的是与特定的学科相关。在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中,艺术与科学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是幼儿园主题网络中的一部分,与其它领域、其它方面的活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幼儿来说,主题网络式的融合是比较充分的,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不是从学科的关系出发,而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做到生成和预成相结合。

下面以“桥”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参观桥;

(2)在参观活动的基础上,自由谈论“桥”,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

(3)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有关“桥”的资料;(教师在儿童的话题和资料中选择下一步的活动内容:欣赏和了解不同种类的桥。)

(4)“我最喜欢的桥”。欣赏有关桥的图片,感知桥的不同造型和态势,初步了解桥的不同种类,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不同材料和方式表现“我最喜爱的桥”。

(5)“怎样造桥”。在上一次的活动中生成,讲“赵洲桥的故事”,孩子们进一步用自选材料搭桥;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篇4

一、相关概念简述

1、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也经历了从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科学教育方法到强调“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现代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幼儿正是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身心的发展尚未成熟、完善。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当是科学启蒙的教育,让孩子开始接触科学。通过科学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并掌握一些初步的技能,积累科学经验,培养创造力,、为以后的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

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而艺术审美教育又有对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的审美内容。“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更多的重合,艺术教育是艺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艺术美是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核心内容,艺术审美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基础。”

由此可见,幼儿艺术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艺术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评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建立在艺术与科学、儿童的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基础上,还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致的关系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展。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促进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二者的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情感和态度上的目标都着眼于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和生命的热爱,在能力的培养上,都重视儿童主动地探究和独立大胆地表现,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都强调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联系。

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探究和表现。幼儿科学教育通常是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艺术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

3、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一致性

二者都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探索、交流、创造和表现。不论是幼儿艺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主张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自由探索、大胆表现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艺术教育通过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三、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

通过以上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分析,我们从中教育的基础上找到了实施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的可能性。艺术和科学作为儿童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它们在教育中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从而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总结在幼儿教学中的多年经验,一下几个模式可以实现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

1、相互渗透式

相互渗透式的融合是指在艺术分科的课程中渗入科学教育的内容,或者在科学分科的课程中渗入艺术教育的内容。通过我在实践教学中的总结发现,目前我国各个幼儿园大多数还在采用分科教育的形式,所以在此基础上推行幼儿艺术科学教育是可行的。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的一个单元,我们可以安排如下的教学:

主题:我们喜欢的动物(小班)

(1)小鸡的一家

通过感知和观察大公鸡、母鸡和小鸡,讨论对小鸡一家的认识和感受,师生共同创编儿歌,表现小鸡一家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对鸡的情感。

(2)可爱的兔子

感知和观察兔子的形态、特征,了解兔子的毛色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兔子喜欢吃什么食物,制作兔子头饰,模仿兔子跳跃或唱小兔子的歌。

(3)机灵的猴子

感知和观察猴子的形态和特征,通过观看录像或参观动物园发现猴子的灵巧和聪明以及猴子的种类和习性,制作猴子的面具进行自由游戏。

单科渗透式的融合,是在保持单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它与其它学科的核心联系,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基础上,促进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连接和互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表现。

2、多科并列式

多科并列式融合是分科教育向综合教育过渡的一种融合,它以分科的形式为基础,选择艺术与科学学科中的共同概念、原理或主题,从不同的学科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儿童获得相通的理解。如艺术与科学中共同的对比概念,我们可以选择轻和重,冷和暖,柔软与坚硬等主题,分别从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数学、常识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例如在以“冷和暖”为主题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下列活动达到对主题的认识:

(1)夏天和冬天

比较冬天和夏天的不同特征,如气候,动植物,河流,雨雪,人们的穿着,

饮食,活动等方面,获得对冷暖的不同感受。

(2)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通过文学故事和情境表演体验作品中温暖与悲凉的感觉。

(3)热情的音乐与悲伤的音乐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中传达的不同情感,如欢快、低沉等或用其它象征性语言来描述,了解不同音乐的特征,如音高、音速等,用自由舞蹈或抽象画的形式表现热情的与悲伤的音乐。

(4)冷暖的变化

谈论生活中的冷暖变化,了解制冷和取暖的工具与方法,并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如取缓可以将房间装扮成暖色,围着火炉唱歌,讲故事等,将日常的感受和审美的感受结合起来。

3、主题网络式

主题网络式的融合适用于综合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它是围绕一个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对主题所涉及到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主题网络中的活动可能与特定的某个学科相关,更多的活动是与多个学科相关,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而多科并列式的融合其活动更多的是与特定的学科相关。在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中,艺术与科学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是幼儿园主题网络中的一部分,与其它领域、其它方面的活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幼儿来说,主题网络式的融合是比较充分的,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不是从学科的关系出发,而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做到生成和预成相结合。

下面以“桥”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参观桥;

(2)在参观活动的基础上,自由谈论“桥”,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

(3)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有关“桥”的资料;(教师在儿童的话题和资料中选择下一步的活动内容:欣赏和了解不同种类的桥。)

(4)“我最喜欢的桥”。欣赏有关桥的图片,感知桥的不同造型和态势,初步了解桥的不同种类,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不同材料和方式表现“我最喜爱的桥”。

(5)“怎样造桥”。在上一次的活动中生成,讲“赵洲桥的故事”,孩子们进一步用自选材料搭桥;

(6)“桥的形状。”孩于们搭出了不同形状的桥,并且争论谁的桥最漂亮。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艺术专业;大学生;德育

所谓德育教育,包括了政治、思想、道德、个性心理等品质的教育,是我国现代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不仅为大学生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还与学生智体美等个体发展联系紧密。艺术类高校的艺术专业特色明显,具有很强的审美、艺术、品味提升功能,教育本质与德育教育相呼应,两者在方法上相得益彰,在教育实效上相互促进。在融合教育中不仅更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技能,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出有信仰、有担当、有艺术才华的时代艺人。

一、艺术类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联辨析

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都是艺术类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指导学生在艺术专业的学习中,提升专业技能和审美能力等。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健全人格,两者本质上是统一的。因此,艺术类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关系。

(一)艺术教育促进德育教育发展

总书记曾指出:“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作品传递思想、价值,提升道德品质,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艺术教育是促进德育教育发展形式,并通过一定的艺术作品如歌曲、舞蹈、艺术文本等来传递一定的文化、思想及道德,从而使学生从中获得美好的精神体验,提高审美情趣,从专业学习中提升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美术作品的学习和欣赏中,提升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将道德情感融入于艺术作品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德育教育提升艺术教育内涵

在艺术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能够为学生的艺术学习指引正确的方向,推动学生的正确成长,提升艺术教育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身处于元多社会形态中,只有在高尚道德的支撑下,大学生的个性才能够得到自由发展,成长为人格独立的人才,才能够避免受到不良艺术文化的影响,才能够追求更高的道德与艺术境界,实现完美人生。因此,“德”与“美”的统一,艺术教育是实现道德进步的方式,德育教育为艺术教育提供有效的支撑与方向。

二、艺术类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兼容实施的困境

(一)艺术教育中忽视文化渗透

据调查,由于学校教育、学生自身的问题,有多于一半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而且艺术类学生进入大学主攻专业课,对其所学专业课程情结更加浓厚,而文化基础以及人文素质都相对比传统专业大学生薄弱。艺术院校的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中,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和说明,忽视了艺术中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只是机械化接受,并没有真正理解艺术内涵。其次,专业教学中,还忽视了艺术情境的创设,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导致文化水平相对低的艺术类大学生,在艺术专业学习中更加体会不到文化的滋养,艺术、文化严重脱离。

(二)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手段单一

艺术院校的教师一般都是一些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匮乏,在艺术教育中受限于专业技能,对艺术元素的引入主要集中在简单的图片、视觉文字等方面,融合手段较为单一,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既有德育的机械性问题。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但是,在各种专业课程中,融入德育的方式只是口头“蜻蜓点水”式引入,没有针对专业内容融入相关的德育内容,导致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效果不理想。

(三)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实践匮乏

在调查中了解到,90%的学生参加艺术实践都是参加学校的艺术社团,其他方面的实践活动很少。虽然社团实践具有一定的教育性,但是融合教育目标远远不仅如此,教师组织的融合实践过于匮乏,没有根据学生德育情况、专业内容及学生的思政动态等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导致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修养等得不到有效地提升。再加上互联网时代,艺术类学生思想多元发展,逐渐出现功利性、物质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偏移,审美人格丢失。为此,教师应该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来洗涤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误区。

(四)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扭曲发展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化,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涌入,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相对于其他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具开放性、叛逆性等特点,更加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部分艺术类大学生逐渐变为“两面人”。社会的转型升级,促使人们更加功利化,金钱至上也成为了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应对事物的价值标准,很多大学生出现依赖物质、精神空虚、信仰缺失的现象,大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发展。大学生的这种表现也为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艺术类大学生专业与德育功能兼容的创新路径

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兼容发展,能够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丰富情感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艺术类大学生专业与德育功能兼容的创新探索中,通过汲取多年教育经验,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应该遵循科学性、渗透性、内化性等原则,从加强文化教育、创新教育方式、重视教育实践、强化自我教育四方面入手,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尝试将德育内容予以兼容,将艺术审美立美理念贯穿于德育过程中,塑造能全面渗透德育内容的艺术教育。

(一)加强文化课程学习,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修养

艺术专业学习固然重要,但是也需要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才能够使学生得到艺术的升华。从古至今任何一个在艺术上取得极高成就的艺术家,无疑都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由于我国的教育、社会环境、学生自身等因素,艺术类大学生人文底蕴差于普通大学生,再加上他们心理上对文化课程的忽视与疏远,而且社会上很多人对艺术专业本身就存在偏见,很多人认为学习艺术专业无非就是学习吹拉弹唱舞蹈画画,对其文化知识要求不高,导致艺术类学生感觉学好专业课是最重要的。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凸显其重要性。首先,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在对其进行人文素质修养培养管理时,应主要以疏导方式为主,尽量不要采取单一说教,否则不仅不能够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提高的重视,还会令其产生叛逆心态。比如在文化课程中结合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邀请知名艺术家到校讲座、答疑,通常艺术类大学生对老艺术家都是比较崇拜的,对这些艺术家话语重视程度更高。除了教师授课方面,还需要学生干部及党员不断支持教师工作,首先提升学生干部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及榜样带动作用,能够起到榜样激励的作用,带动艺术类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积极性。其次是针对提高文化素质修养,要全面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上。可借鉴国内开展这类活动成功的高校经验,比如早在2006年我国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为了提高校内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就开始着手建立实施文明修身文化活动工程。另外,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并将文化考察的结果加入到学生期末德育考评之中,不断强化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加强日常管理。针对那些对文化课程学习懈怠的学生,要采取一对一教育指导,纠正其错误认知。1.创新融合教育方式,全面渗透德育教育在当下这个社会发展变化复杂的时代,大学生能够随时获得全球各地的多元化信息,其不仅受到校内文化熏陶,还受到社会各界的影响,因此若不能在校内强化纠正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那么学生很容易进入社会后就走向歧途。而且,艺术院校传统的显性教育,直截了当的教育方式,对于个性强、独立性强的艺术类学生来说,其教育效果甚微,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适得其反。因此各大高校需要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特点,多采用隐性渗透教育方式,将德育内容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于无形,提升品质修养。(1)贯彻渗透式教育方法。渗透式教育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充分运用教育载体条件下,创设艺术、德育氛围,创设相应情境,让环境影响学生,让氛围带动学生,引领学生深入艺术学习,感悟有品质的艺术人生,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思想。整个教育过程是不自觉、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育需要借助各种多样的教育载体,比如教学活动、环境、多媒体、文化以及管理措施等,通过这些教育载体充分将教育内容和目的融入其中,并借此来向学生传递核心的教育理念,从心灵深影响学生的情感认知,实现内化于心的教育效果。渗透式教育也要考虑到艺术类学生的创新性、对新生事物的新鲜等特点,利用其特点进行渗透教育。如运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新鲜的网络指导、竞争性的比赛活动等激发学生的热情,深陷情感熏陶中,出发心灵的感应与认知。同时教学中还需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创新艺术、科技文化等活动节日,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特长,而且这些权威的艺术活动其文化氛围也是极高的,可以让其在参与过程中逐步感受较强的文化氛围,以此逐渐步入一条良性健康的发展道路。(2)发挥艺术类专业课程德育功能。德育教学工作不能仅仅体现在文化课程中,艺术类大学生本身对文化课程重视程度就不高,其兴趣多集中在艺术类专业课程上,因此要真正对其实施德育教育,还是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实现艺术类专业的德育功能上。校方首先需要对艺术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教师要先改变自身教育理念,从培训中不断学习如何将德育工作自然融入到艺术专业教学之中,并用自身的高尚气质、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以此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其次是高校对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目标定位不能够仅仅局限于静态传授专业知识,要将静态课堂转变为动态课堂,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三维教学内容贯彻到专业课堂之中,在专业学习中受到文化精神陶冶,让其德育精神得到全面深化,真正化入广大艺术类大学生的精神之中。最后,从两者结合点出发,运用理论渗透教育方式,展示图片、文字、视频等创设教育场景,促进德育的升华。如音乐专业的教学中,考虑将红色歌谣文化因素纳入艺术教育的声音和美术课程中,在教材编制中充分考虑艺术类大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发展特征,使红色歌谣传播价值趋向和主流意识符合艺术类大学生思想品质、核心价值观培育发展需求。2.重视融合教育实践,提升德育教育效能实践是落实教育的重要形式,如实习、社会服务、校园活动、比赛等丰富的实践形式都能够将德育内涵展现出来。创新的融合教育实践,应该融合艺术教育的红色艺术资源、文化资源,融合艺术资源的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凸显出课程的德育性、思想性,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与人文性。高校可以根据其实施情况,在校内创设各类文化活动,比如读书节、党史学习活动等,以此来提高艺术类学生内在修养,让其充分受到人文文化的熏陶,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还可以组织名人艺术品进校园展览,在观看高雅艺术的同时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品位,让学生透过艺术感悟生活,树立生活自信,更加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学艺”的道理。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社会,如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等进行参观,延展自己的艺术范围,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将社会实践成果化,体会到成功的感觉。移动互联网时代为高校的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途径。教师注重网络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利用好校园网、抖音等网络平台,创新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新的教育平台中大放异彩。教师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艺术类学生推送教育资源,资源渗透教育,传递正能量,展现真艺术,如在网络搜寻更多的名人、艺人的艺术作品,在网络学习平台运用VR技术、全景技术对艺术品进行360度无死角展示,并加以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高科技的欣赏中陶冶性情,启发心灵,拓展思维,发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参与也是网络教育的新形式,如舞蹈、音乐专业的学生到社区进行文艺慰问演出;艺术设计类的学生走进山区,为山区人们设计房屋结构、装饰等,使山区面貌焕然一新,提升山区人们的幸福感等,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实践活动制作成“微视频”形式进行推广,激励其他学生的参与,用自己的艺术才能为社会添彩。

(二)强化学生自我教育,建设有效引导机制

无论是学习哪门专业的大学生,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不仅仅需要通过教育提升,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自我教育,只有自己知道学习、知道改善,才能够有根本上的改变。自我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自发、自觉、主动、积极地认识自我,并不断通过激励、监管、构建、凸显以及超越来实现自我提升。艺术类院校的自我教育并不是说放任自流,学生怎样发展都可以,这样会带来相反的教育效果,这需要教师从中进行监督和引导、调节和纠正。同时,教育工作者是需要隐性地引导学生帮助去自觉、积极地提高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并为学生制定自我教育目标。早专业教学中,需要教师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思维方向,帮助学生辨明是非真伪,如区分学校、社会中存在的善恶美丑以及真伪。另外,还需要建立自我教育监督评价机制,需要教师、同学对自己的监督,通过学生的表现、艺术作品等指出学生还需要提升的方面,并且对学生的提升方式进行指导。然后,还可以运用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参与等进行评价,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表现,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改进与提升。大部分艺术类学生都没有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行为,因此校方应通过建立有效的自我教育引导机制,来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教育。该引导机制需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是要有榜样学生作为示范对象,将自我教育方式给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时才有一个模板用来参照;第二是要充分涵盖我国从古至今以及国外等文化资源,提取其中先进的思想理论提升学生自我教育思想境界;第三是要大力弘扬正气,利用社会正能量真实事件进行教育引导,给学生明确思想道德发展方向,注意将正面和反面教案相结合向学生进行指导,以此提高其自我教育的主动性。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德育效能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应承担起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有效融入德育教育,提升意识、创新教学,不断提升自身“育人”能力。新时代艺术教育给教师带来了新的考验,教师不仅仅要传授艺术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将艺术学生培养成有担当、有素养的高水平艺术人才。这就需要高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教育素养。完善学校培训机制是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渠道。首先,要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艺术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要尊重艺术类学生的发展特点,摸准艺术类学生的需求点,准确把握教育方向,根据课程内容进行针对性融入,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其次,在学校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艺术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自身素养提升、教学方式的创新等,有效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鼓励教师参与艺术德育融合学科方面的学习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实践经验。最后,学校创设学习平台,促进思政教师与艺术专业教师的沟通与交流,鼓励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探讨,有效提升双方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知识融合,提升育人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艺术类大学生专业教育中融合德育教育,要基于其成长轨迹和性格特点,在当下这个多元化文化互相冲击的环境下,其在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分析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困境的基础上,通过文化教育、隐性教育、实践教育、自我教育、教师提升等方面提升两者融合的实效性,为艺术类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服务,引导学生追求知、情、信、意的统一,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朱金艳.心存高远,上下求索——谈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J].艺术教育,2019(07):288-289.

[2]蔡莉莉,黄海.高校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12):73-74.

[3]张晓宁,张群.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14):272-273.

[4]张霞.新时代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策略的思考[J].品位·经典,2021(15):104-106.

[5]刘维佳.音乐艺术院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的实践[J].今古文创,2020(14):82-83.

[6]郑玮.现代化德育融入艺术设计院校的板块设计研究[J].设计,2020,33(19):119-121.

[7]张绍华.艺术实践教学的德育教育探讨[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02):37-39.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中学教育;艺术教学;舞蹈教学

引言

在中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突破的方向有很多,但是如何选择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办法则更重要。音乐教学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是现阶段教师们最为推崇的。音乐这一门类相比其他的艺术类有着简单易操作、教学难度低等优点,但是仅从音乐这一个角度来说是不够的,为了辅助教学,适当加入其他艺术形式也是必要的,本文主要就以舞蹈和音乐这两方面的结合作为例子来展开思考。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融合程度过浅

综合艺术课程设计的初衷便是力求各个艺术门类的高效融合,将艺术的多样性体现出来;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没有做到综合教学这一基本点,粗暴地将舞蹈和音乐杂糅起来。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歌曲鉴赏后直接转向舞蹈鉴赏,中间不加入任何的过渡过程;或是将这些教学过程看作是任务,急功近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的学习感受。在这些错误理念指导下的综合艺术教学根本无法做到多个艺术门类之间的有效教学,还有可能顾此失彼,最后导致学生什么都没学好。每一种艺术门类之间都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下联系,教师粗暴地忽略这些联系是对综合教学的错误理解。对于音乐和舞蹈而言,它们两者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倘若教师无法掌握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那么教学效果不可能会有提高的可能。

(二)过度强调艺术共通

忽略单科艺术的特征综合艺术课程能够有效施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每一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性,教师正确地把握这点就能做好综合艺术的教学。但是与第一点类似,教师对教学综合的过度强调也将破坏这些艺术门类之间的平衡,最后导致艺术教学效果低下。以民族舞蹈和西方音乐的教学为例,虽然我国传统民族舞蹈可以和西方音乐产生交汇点,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是生硬地将这两者综合起来教学,片面强调民族舞蹈的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共通之处,结果却忽略了民族舞蹈和西方音乐的独特魅力所在,虽然教师要重视不同艺术之间的综合教学,但是这种忽视艺术特色,片面强调共通的教学策略明显是不妥的。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设计好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教学对策,尽量兼顾到多方面。

(三)错误的教学引导

由于综合教学是多种艺术门类相互融合的古城,因此良好的教学引导使必要的,但是这一正是大多数教师容易犯错的点:教学引导思路的错误。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赏析西方的探戈舞蹈或是俄国的天鹅舞时,常常会利用类似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舞蹈能让我们联想到什么音乐呢?”“这些舞蹈形式你们觉得是从什么音乐中感悟出来的呢?”,虽然这些问题可以将学生的角度由舞蹈转向对音乐的思考,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利用一种艺术形式来作为另一种艺术形式的铺垫或是出发点,这不是对这一艺术形式的不尊重吗?从教学引导角度来说,这一教学策略似乎是没问题,但是这种方式却将学生带入了一种误区,使学生觉得不同的艺术之间有主次之分,从而对这些艺术门类产生片面的想法,误解了艺术的本质,那么这种综合艺术教学就是失败的。

二、教学中的可行对策

通过上文的分析,教师们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错误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但是这又不免地让教师产生思考:如何克服这些教学难点呢?实际上,教师们只要从“艺术内涵”“教学形式”“艺术素养”这三方面出发就可以有效规避这些教学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就以“现代舞和音乐的联系”这一主题的教学作为案例,阐述自己对教学对策的一定思考。

(一)艺术知识、技能的高效教学

在课堂教学的开头,教师首先要思考如何在现代舞和音乐之间构建起联系,这一过程即教学的导入过程,为了避免上文中的错误引导现象的发生,教师可以转而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向学生展示现代舞的视频资料,例如舞蹈家金星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语言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而是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放在心中,在后面的环节再一一抒发出来。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实际上是将现代舞引入并让学生正面欣赏到现代舞的魅力所在,为接下来的意识知识、技能教学做铺垫。艺术教学并不是一种形式固定的教学过程,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很有可能盘活整个课堂。针对艺术知识、技能的教学,教师就要意识到拓展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在欣赏这一环节结束后,教学氛围已经渐渐营造了起来,因此教师就可以尝试着围绕《时间》这一舞蹈形式和作者金星展开教学拓展,将艺术知识传授给学生。诸如金星这位艺术家的生平轶事或是现代舞的基本概念等都是教师们所能利用的教学资源。另外,教师所选的教学知识要能够使舞蹈和音乐之间产生对比,在综合教学的同时又凸显出舞蹈、音乐之间的特点所在,避免以偏概全的现象发生。总之,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现代舞到底是什么?”

(二)多种形式结合教学

在学生已经对现代舞有一个清晰认识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尝试着将生活与艺术结合,并利用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将学生带入艺术教学中去。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言语展开教学:“现代舞原本就是艺术家们在生活中感悟而创作出来的,因此它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们也能从生活中想到什么事情能用舞蹈来表现的吗?”在教师这样的语言的鼓励下,学生们就能很轻易地将舞蹈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实现教学目的。艺术虽然是一门较为开放的教学门类,但是倘若教师在教学中不对学生多加关注也容易导致学生思考方向错误,最后教学失败。因此在学生思考的这一过程中,光靠学生自身是不够的,教师要尝试着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深化学生的思考程度,从而培养起他们的艺术素养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升华教学成果

虽然前面两个教学环节已经将学生完全带入艺术综合课程,但是对于音乐和舞蹈的融合还是还尚未深入,因此在这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所需要考虑的重点就是如何做到音乐、舞蹈之间的深度融合。从舞蹈角度来说,金星老师的《时间》这一舞蹈意在向我们展示出现代舞的优雅和内涵,并向欣赏者传达出“时间”这一概念。因此教师就需要针对这些要点有针对性的选择歌曲来与之对应,这其中《时间都去哪了》《光阴的故事》《童年》等与时间有密切联系的歌曲都可以作为教师们在教学中的好选择。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舞蹈《时间》再欣赏这些歌曲,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感悟其中的共通之处,并积极地鼓励学生表达出来,从而做到学习与体验兼顾。倘若课堂时间足够,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创编舞曲并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利用这种形式的课堂总结不仅能将课堂成果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还能有效升华教学成果,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本文从教学的误区、教学实际对策这两个主要方面抒发了笔者对现阶段综合艺术教学的一点思考。从这些思考过程中可以发现,综合艺术教学不仅仅只是一种素质教学形式向的教学产物,它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诚恳希望各位教师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在这方面积极探索,为我国艺术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家贵,王佩贤.论中学艺术趣味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篇7

在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许多学校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教育与的整合并不重视,导致二者的整合教学课时安排得较少。加上许多学校都缺乏专业的电子美工教师,使得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教学始终处于边缘地带。要想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教学的教学质量,其一,学校领导务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加大信息化教学软、硬件的建设和投入,加快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建设;其二,将信息技术教育新课改精神落到实处,开发新的学科教材,促进学科的交互融合,逐步建立学校艺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其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师培训、校外学习等形式,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例如,学校可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的整合,将电脑美术广泛应用于美术艺术教学,开展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介绍、电脑美术(音乐)作品欣赏、信息技术与美术嫁接、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等专题的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的交叉融合。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可灵活进行信息技术渗透,以突出艺术教育的立体化特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美术学科知识,体现信息技术服务于艺术学科教育的实效性。

二、加强信息技术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教学与传统计算机教学和艺术教学都有一定的差别,教师要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要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相关操作,还要能通过计算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对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学习,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教学目标,结合艺术学科自身的特点,选取最能体现教学目标的信息技术知识内容开展教学,寻找信息技术与艺术课程的融合点,将计算机图形、文字、色彩等信息表达方式运用到艺术教学中去,促进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的对接,提高教学水平。换而言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单纯教、学生被动学的做法。还可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每节课的内容制作成新颖而内容充实的课件,变直观抽象的知识为动态立体的知识,开展情景教学,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初中美术“卡通天地”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葫芦娃》《熊出没》等卡通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相关知识讲解中,展示文字、图片和影像等各种资料,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优秀的美术作品用幻灯片的形式予以展示,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指出学生作品中的问题,予以分析、更正,并通过演示教学讲述相关问题的优化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见,在艺术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教育手段,能够快速提升学科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精心进行课堂设计,拓展学生思维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要求是利用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个人身心健康是初中美术和音乐等艺术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在二者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科的综合性与独立性,在培养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以及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构建与培育。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关注资料下载、资料整理、课件设计、信息资源展示等细节问题,将最新、最近、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整合到教学中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有效性。这就意味着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络音乐资源库中挑选优秀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也可以在网上下载现成的教学课件、教学资料,经过修改加工,开展音乐教学。同样,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觉感受,优化教学过程。例如,在初中美术的“水墨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预先让学生欣赏一些有关小桥、流水、森林之类的水墨画作品,配上柔和的音乐,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然后结合资料讲述与水墨画有关的知识,并注意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说出与水墨画相关的中国绘画大师。接着就是通过电脑绘画展示,让学生学习线条勾勒、笔尖运用的技巧,通过演示教学,让学生画出不同粗细、色彩浓淡不同的线条。最后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开展小组挑战竞赛,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玉雕专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玉器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一直受到人民的重视,也受到古代皇家贵族的青睐。中国的玉雕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经过无数人的传承与创新逐渐演变到现今的玉雕形式。玉雕文化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发现古拙的玉器,同时对着时代的发展,玉雕技术以及工具的不断完善,玉雕变得更加得精美,但是现今玉雕手艺的传承逐渐成了一个问题。

1玉雕职业教育的现状

1.1招生问题严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玉雕职业教育行业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但是由于我国现代的玉雕职业教育行业起步较晚,就导致我国的玉雕职业教学模式很不够完善,导致在玉雕职业过程中问题频出,对我国的玉雕教育行业的招生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由于近些年来我国的玉雕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来自玉雕世家或者从事玉雕工作家庭。但是玉雕行业受到环境影响严重,所以就导致很多的家长对于玉雕行业的前景发展失去信心,同时由于信息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传统手工行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学生对玉雕行业缺少兴趣,也是造成近些年来玉雕职业教育招生困难的主要原因,严重阻碍了玉雕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

1.2学生就业困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玉雕行业的就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创造力以及艺术表现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与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对美的追求,所以对于玉雕工作的创造能力以及美学功底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就导致学生自学习过程中,知识积累严重不足,技能水平低下,以及职业素养的严重缺乏,学生进入社会后,难以达到岗位的职业要求,导致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自动化的玉器雕刻技术的不断发展,机雕行业的发展对于传统的手工行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玉雕行业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从而导致玉雕毕业生就业困难,严重阻碍了玉雕教育行业的发展。

1.3教师能力低下

由于玉雕教育的特殊性,就需要教师在玉雕过程中,进行亲身的示范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这种边演示边教学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很多的教师都是高校毕业,这部分教师理论知识充足,但是缺乏实践教学能力,以及玉雕技术水平低下,难以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目标。同时很多的学校邀请玉雕的老手艺人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玉雕技术,但是由于这部分手艺人缺少教学机会锻炼,以及未接受过专业教育,就导致这部分人才缺少合适的教学方式,从而导致难以将自己的技术完美的对学生进行传授。从而因为教师的综合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技术水平严重脱节,严重阻碍了学生全面综合水平的提高,对于玉雕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想要推动玉雕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一定要注重对于高级技术型人才,以及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引入,不断加强玉雕职业教育行业的师资力量,从而住进推动玉雕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

2产教融合对玉雕教育的作用

2.1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逐渐应用于玉雕的职业教育当中。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更注重于通过教育与产业的融合,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以及核心素养。从而逐渐推动玉雕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通过产教融合模式的不断推进,对于玉雕教育课程进行了不断的优化与改革,使得课堂教育内容更加适合社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通过产教融合,可以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个教育以及科研的平台,从而就可以玉雕职业教育学校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逐渐增加学校的师资力量,从而逐渐解决玉雕职业教学过程中因为师资问题以及材料成本等问题导致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的问题。通过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从而逐渐提高玉雕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玉雕教育行业的发展。

2.2融合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素养

通过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的进行,可以使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充分的融合,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产教融合的不断推进,使产业文化,企业文化以及校园文化逐渐实现融合,通过这种融入文化逐渐走进课堂,对于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逐渐推动玉雕的职业教育向人才的全面发展方向进展,使得学生既具备优秀的技术能力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1]。

2.3招生就业融合,促进学生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想要逐渐提高玉雕行业竞争力,以实现玉雕行业的平稳发展,就需要玉雕行业以及相关企业与玉雕教育行业的不断融合。通过这种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就可以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定向培养,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同时通过产教结合的模式,使学校能够更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逐渐改变人才的培养方案,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产教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平台,对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以及玉雕技艺的传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2]。

3产教融合下玉雕职业教育的创新

3.1通过产教融合理念,改变招生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产教融合教学在玉雕的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不断深入,对于玉雕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这就需要根据产教融合理念,对玉雕职业教育模式进行创新,采用传统的学徒制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进行融合,从而逐渐建立现代化的玉雕职业教育招生模式,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奠定坚实的玉雕专业基础,从而逐渐促进玉雕行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将产教合作理念进行彻底的贯彻,通过产教合作理念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影响,逐渐建立招生委员会,通过企业以及学校的影响力进行玉雕专业的招生,通过校企合作招生,可以通过企业的影响力逐渐打消部分家长对于玉雕就业困难的顾虑。同时通过产教融合模式的不断进行,对于提高校企以及玉雕行业的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从而逐渐提高学生对玉雕行业的兴趣。这对于提高玉雕专业的招生效率,提高玉雕专业的学生数量都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玉雕行业的发展以及玉雕技艺的传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3]。

3.2根据产教融合思想,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想要推动玉雕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以及玉雕行业的整体进步,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理念。从而在玉雕的职业教育过程中,通过与民间的优秀的玉雕大师以及玉雕技术的手艺人进行联动教学,通过邀请优秀的技术人才,可以使学生更够在学校教师以及专业玉雕人才的共同教育下,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以及玉雕技术水平。通过大师以及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地学习氛围,对于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不断推进,使得学生玉雕核心素质不断提高,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4]。

3.3根据时代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于玉雕行业的发展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想要逐渐推动玉雕教育行业的发展,就需要在玉雕的职业教育过程中,根据产教融合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思路进行优化与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在保持传统玉雕技术的前提下,对于传统的玉雕工艺进行深化的研究,从而挖掘出更多的传统玉雕技术,同时还要对玉雕产品的创意进行大胆的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延续传统的玉雕工艺,就需要逐渐将玉雕工艺与美术元素,工业元素,以及科技元素进行不断融合,以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这据需要教师一定要注重全面人才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了解传统的玉雕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具备现代化的设计能力,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以及传统技术的传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5]。

3.4根据产教融合理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玉雕教育行业有着其独有的特殊性,所以就导致在玉雕的职业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学校在玉雕的职业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产教结合的教育理念,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通过产教合作为学生多争取企业实践的机会,从而通过大量的企业实践增加学生的玉雕实践能力[6]。同时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玉雕比赛,通过邀请知名的专家作为裁判,学生通过比赛的形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学生能够通过比赛发现其他学生的长处以及自己的不足,从而做到取长补短,这对于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举行,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玉雕实践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7]。

4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玉雕职业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产教融合理念逐渐在玉雕职业教育过程中应用起来,对于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玉雕职业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有着重要意义,从而逐渐推动了玉雕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对于玉雕技术的传承也有着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应用型高校玉雕专业方向的教学改革[J].美与时代(上旬刊),2020,(1):135-136.

[2]李光宙.高校玉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得失分析[J].保山学院学报,2019,38(2):84-89.

[3]王富康.基于传承与创新视角下的中国玉雕艺术的当代表达[J].音乐时空,2020,(9):178-179.

[4]李超.浅谈玉雕艺术的创新与融合发展[J].文化月刊,2019,(8):186-187.

[5]王海涛.应用型高校玉雕专业方向的教学改革[J].美与时代(上旬刊),2020,(1):135-136.

[6]张清雷.造型艺术风格视角下的玉雕创作研究[J].天工,2019,(1):14-15.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篇9

近几年来,基于云平台的教育市场呈现良好势头,并呈现井喷式发展趋势,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大。中国作为“世界制造的工厂”,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来解决未来中国制造产业的需求。2007年11月,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开始牵头资源库建设工作,[1]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课程尝试。在此背景下,启动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艺术设计资源库项目组对历年毕生开展跟踪调研,并走访大量用人企业,发现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知识体系不健全,岗位能力不足的问题对于高职教育,除了学制的限制以外,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从用人单位的反馈看,现行艺术设计类高等教学的培养体系脱胎于传统的纯美术教学,与社会职业需求脱节导致毕生很难直接融入工作环境,缺乏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2]。缺少优秀的企业师资和企业案例为职业教育带来助力。(二)国内外职业教育水平差距较大国内外职业教育差距明显,主要体现在国内职业教育的培养路径不成熟,缺少有效的职业提升途径,并且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水平不一致,难以适应国际人才市场竞争;同时,国内环境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造成了社会不重视职业教育,更无从谈及接受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在德国、日本等先进的国家都是国经济命脉的保障。除了树立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坚持职业教育的信念,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更应该从培养的途径上下狠功夫。(三)教师忙于重复性授课工作,无力进行研究和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导致以小班授课为主,这难免会导致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同一知识点上重复性授课,降低了教学效率,加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也影响了教师个人知识储备的增长。

二、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

为解决以上艺术设计专业的普遍问题,于2012-2016年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示范院校承担了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将努力解决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作为己任,针对教学资源库存在的诸如顶层设计系统性不足,专业教学资源匮乏,个性化学习功能缺失,质量监控体系落后等普遍性建设困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遵循“能力本位、混合教学、动态评估”的理念,打造“促学、辅教、助研、协管”的功能,采取了以下的解决路径:(一)国际对标,建立职业教育的标杆体系,设计“能力本位”框架国际对标德国的职业教育,调研了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学校以及中国内地的近1000家学校和企业。针对企业设计流程、专业岗位(群)需求、岗位能力要求、专业技能要求、职业综合素质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学生就业去向等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素质和能力要求。[3]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的学习和研究,联合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学习其先进性的教学思路,提高了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师资团队的眼界。结合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标准。参照教学标准完成了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群开发(如图1)所示。(二)搭建专业教学资源网站,校企“联动研制”资源基于网络平台,项目建设团队共原创开发在线资源素材视频/动画近4000多条、文本1500多个、教学课件近1200个及和产业密切相关的图片资源30000张,资源总数大大超过了课程搭建所需的数量,形成了数据冗余,给今后的课程更新提供了极好的素材支持。分批次开发的资源兼顾到不同层级的用户需求,为教师、学生、企业用户、社会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和企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的专业资源中心(如图2)所示。(三)以“混合教学”为样态,实现了教师教学逻辑的应然回归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通过线上资源、线下实践的混合教学样态,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资源进行专业研究和自我提升,遵循教学的应然逻辑。1.以“课程类群”为主线,完成了专业知识及岗位技能培育项目建设团队在SCAMPER教学法和TRIZ理论方面展开了系列性学科研究,对课程知识点进行拆解,提炼出艺术设计各个岗位能力中的重点,针对不同岗位能力,建设完成涵盖艺术设计主要岗位的45门专业课程类群,举例(如图3)所示:2.开发了涵盖专业重要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的微课同时对课程知识点进行拆解,将核心及重要知识点的资源制成了微课,完成了338门微课建设,微课针对各岗位能力中的重点进行讲解,涵盖了专业重要的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微课满足了碎片化的学习需求,有效地弥补了学习者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通过体系课程不能深度理解的现象,加强了学习的效能。(四)以“产教联盟”为依托,整合了先进性、示范性培养体系。按照教育部要求,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由院校牵头,行业企业也要参与其中,但是企业参与的形式主义比较严重。[4]为了避免这个问题,项目组建了“产教联盟”,累计举行了十几次联盟活动,开发20余企业案例,建设400余视频资源,辐射引领20余家院校及企业。集长三角、珠三角、中国台湾等地区的艺术设计优质教学教育资源,建立网络化多元一体教学资源体系。

三、艺术设计资源库的推广应用实践

(一)示范引领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1.资源库结合产业优势,通过制定艺术设计专业标准,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区为核心辐射全国,带动了各地的校企合作,促进了教育和产业的共同进步。项目组与浙江机电主持工业设计行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标准制定工作,指导常州机电、广东科学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学院完成了校内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2015年10月底,工业设计行业指导委员会和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邀请项目组介绍建设经验,共享建设成果。2016年入选深圳全国艺术设计教育十年回顾的典型案例;应邀在2016年全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会议上作办学经验专题发言;连续2年在全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院系领导与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海)进行授课,向全国各地推广。推广了一批创新性的高职特色课程及教材。在收集、总结、提炼国内院校专业建设成功经验、课程改革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资源库基本完成了具有高职特色课程的教材、讲义、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编写、案例库和项目测试库的构建工作。推进国内艺术设计类院校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截止目前,项目建设团队共开发了资源库相关的立体教材,同时也发表了相关的论文多篇。2.随着项目的推广,项目组10多次受邀在全国性的职业教育大会上进行经验交流发言。建设成果对全国同类院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借用智慧职教等网站,截至2017年9月底,智慧职教艺术设计专业慕课平台在线学习人数超21000人,学生用户约19000人,教师用户约1400人,课程人均参与数超2000人。人均在线学习时长超400小时/学期,人均学习课程数超6门。(二)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平台培育优质艺术人才1.对相关专业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成果显著项目带动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品质提升。上海工艺美院产品设计团队获得上海市级精品课程3门,《产品设计二维表现》获部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遴选机会。《慕课时代工业设计网络实训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等课题评为上海市教学科研项目,发表了《基于翻转课堂的工业设计技能课程教学探索》和《基于能力本位的工业设计教学资源库建设》等6篇相关研究论文,出版专业教材5本、获邀在各类会议上进行经验分享20余次。2.对接企业项目培育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就业率通过慕课平台及校内SPOC的课程教学,多元联动的培养机制、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形式与项目本位的培养机制,与海内外多所院校完成了课程互换,利用资源库项目资源实现师资与生源的交流,通过项目本位的培养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三年内参与各类竞赛20余次,其中2016年荣获IF入围奖;2016年上海市“汇创青春”大赛中获得了3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的优秀成绩;2017年,教师带队获得米兰优秀设计奖等各类奖项30多次。获奖数量明显超过未使用教学平台之前的成果,同时为迪士尼、东风汽车和上汽集团等知名品牌提供了设计服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三)艺术设计联盟促进了跨区域跨行业深度融合的资源共享机制资源库建设融入了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建立校企跨界合作和校校合作的网络化教学体系,展示了艺术设计专业领域中著名企业的设计理念、企业工作案例和技术培训资源,它既体现了行业的标准,又涵盖了各个高职学院的教学特点和地域特点。院校与院校、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常态化的联盟机制。1.2013年10月,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设计训练营。2.2014年至2015年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和台湾华梵大学完成了课程互换,双校之间利用资源库项目资源实现师资的交流。3.2014年,中国汽车造型学组利用资源库项目的资源完成对全国教师及企业初级设计师的培训。4.借助联盟体制,校企合作的力度被最大化,联盟企业院校与上海艺术设计协会通过平台建立企业与院校之间“作品——产品——商品”的运作模式[5]。目前由院校完成设计作品100多件,量产作品30余件。5.2016年7月5日-13日,中国台湾华梵大学工业设计学系师生12人和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师生20人在上海举行工业设计联合训练营。6.2017年8月,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师生17人赴华梵大学参加暑期联合夏令营活动。通过近几年的联盟运作模式的探索,艺术设计资源库项目组建设团队之间形成了高度的默契和共识。以资源库项目建设为契机形成的专业组织是保持资源库项目持续不断发酵更新的核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教学联盟形成了以学术活动、校企合作、科研创新活动带动资源库资源更新的思路,在联盟活动中检验资源的品质,不断提升资源建设的水平,形成良性的资源建设机制。

四、基于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带来的创新

(一)创新确立了“能力本位”的系统性人才培养路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从专业顶层设计入手,积极谋求与国际先进职业教育体制的对接,打造了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思路。完成了基于能力本位的专业教学平台建设。(二)创新打造了“混合教学”的动态化互动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资源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项目本位教学与校企合作教学。帮助学生提高了与企业实际项目对接的能力[6];同时由教师组成的孵化团队完成近20次企业项目合作,引入横向课题多项。为迪士尼、东风汽车和上汽集团等知名品牌提供了设计服务。毕业生连续多年进入上海大众和比亚迪等名企就业。通过该模式,学生收获了比传统课堂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教师的授课过程更加轻松,在引导学生从被动获取知识到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借助在线教学资源自学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点,极大地提高了自己对专业的信心。(三)创新建设了“多元联动”的一体化资源更新机制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通过各校之间的优秀师资互访、讲座以及工作坊等形式完成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并将活动转换成资源库的教学案例等,形成了一套能够满足资源更新的机制。并基于智慧职教平台,保障中西部地区相关专业教师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到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了新型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四)创新实现了“产教融合”的整合性人才培养机制借助联盟机制与产教融合模式,校企合作的力度被最大化,“作品——产品——商品”的运作模式,不仅实现了整合性人才培养机制,同时还实现了设计成果产业化。结语教学资源库项目是近年来教育部为数不多的重量级课题,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圆满完成了相关验收指标工作。对于专业的教学、科研、国际交流和产教融合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艺术设计资源库“能力本位,校企联动,混合教学,多方共享”的做法对同类资源库项目的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勇.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核心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03):80-81.

[2]彭亮.中国当代设计教育反思——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J].创意设计源,2013(01):24-29.

[3]王华杰.基于能力本位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A].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市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管理委员会.2017全国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暨国际工业设计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市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管理委员会:,2017:5.

[4]蒋梦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05):104.

[5]王斌贝,王华杰.基于项目管理理念的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为例[J].艺术教育,2018(02):113-114.

艺术融合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联合教学;创业教育;能力提升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学生创业活动不仅能够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促使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缩短到岗位的最后一公里,而且能够以创业促进就业,提升就业创业工作的整体工作成效。但是,创业过程艰难,正值从象牙塔迈向社会的过渡期,具有持续活力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少之又少。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为20%,我国大学生创业表现最佳的省份为浙江省,成功率不足5%,创业能力较国际水准有一定差距,很多创业项目随着毕业相继失败。

1影响大学生创业表现的团队因素

(1)人际交往壁垒现象明显,独木难成林。创业过程是一个不断摸索试错的过程,需要不同类型的团队成员互相鼓励共同配合。很多大学生选择的创业伙伴也多来自于自己平时的交际圈,团队成员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相同背景成员难以形成优势互补,容易出现项目雷同、思路单一等问题,容易犯相似的错误而不自知,难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经不起市场和竞争的考验。(2)创业周期现象明显,团队平均寿命有限。多数大学生创业项目存在不良的发展周期,即大一的萌芽期、大二的观望期、大三的尝试期和大四的衰退期。创业项目刚刚成型便面临毕业期间的各种压力。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意志力薄弱。加之大学生创业者缺乏社会经验,在决策时常会犯“想得多、做得少”的毛病。大学生创业团队平均存续寿命不足2年,极大程度上影响创业团队成长和创业成果养成。(3)看重短期的回报,忽略长远的规划。大学生创业者现有意识到创业应当作为职业选择之一,结合个人职业生涯进行长远规划。难以将打磨相对科学合理的项目团队和运营模式作为大学期间的学习实践重点。由于国家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各类优惠政策扶持,局限于学习之余获得一定程度的经济回报,满足于现状,不再进步和革新。

2联合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提出和特征

2.1联合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提出。随着教育改革研究深入,跨学科、跨年级、跨地域教学研究与探索越来越多。笔者认为,联合教学是以任务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为适应时展和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模式的变革,通过学科之间、年级之间以及地域之间的互助学习、共同培养,以产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实践模式。联合教学模式在艺术教学、戏剧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大大提高。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和培养综合能力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是大学教育当下的改革要点。大学教育为便于知识体系的讲授和评估,通过划分不同课程,由具有专业性的任课老师教授完成。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效完成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便于考核教学成果。但不利于学生对于整体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任何一个创业项目的构思和实现都需要基于专业能力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可以培养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自身能力。创业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属于融合了多学科背景和多层次实践能力的通识教育。有研究表明,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是环环相扣,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改进。按照其周期性,整个创业过程分为孕育期、尝试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完整经历每一个环节会大大降低创业项目的执行效率。必须打破课程间、学科间、年级间甚至是地域间的界限,通过联合教学加强融合,实现校内资源、社会资源的整合,缩短创业项目的成长周期,才能带来更好的教学成果和更好的项目表现。2.2联合教学模式的特点及推广意义。(1)以学习产出为导向,注重综合能力提升。注重学习效果,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以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能力,让各学科专业的学生打破专业和时空限制,在基本知识和能力方面互通有无,不断循环,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较为丰富的常识体系和一技之长。(2)以能力整合为核心,注重学生自主管理和同伴教育。注重综合能力的整合,一方面是接触到多学科多专业知识,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是加强跨学科跨年级学生间的交流和融合。联合教学的核心,就是把知识和能力输出作为最终目的,从整合多方资源的角度实施创业教育。联合教学的这一特点,补充了目前学科教育相对割裂独立的不足,合理互通不同专业背景和性格特质的学生间的能力结构,形成相对科学合理的团队雏形,为创业实践奠定坚实基础。(3)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以学生为本开展教育教学便于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和主观能动性;建立不同学科和年级学生间的沟通途径,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团队结构应对市场竞争。但仍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即如何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高效结识创业搭档。(4)以科学评价为标尺,建立反馈机制。评价标准要坚持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理念,注重联合教学带来的综合能力提升和学习实践成果。因材施教,加强分类发展,以各类人才都在创业教育中实现卓越为标尺。建立任课教师、专业教师、实践教师的综合评价小组,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推向市场,解决存在的市场需求点。找到虚拟项目的实际价值是优化联合教学模式的重要方法。

3基于联合教学实践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1)跨年级融合,打造年龄梯队,提升团队专业素养和心智成熟度。跨年级开展创业教育,为不同年级间同学的结识和了解提供渠道,促进不同年级、不同专业间学生的交流,将创业课程在学生间进行“整合”,即安排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同一创业实践项目推动下,形成年龄梯队。一是跨年级开展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通过课堂互动互相学习;二是鼓励不同年级间班级间形成兄弟班级,共同组织班风建设和集体活动,增强平时互动;三是畅通专业互助渠道,鼓励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课程中互相指导、请教答疑。(2)跨专业融合,鼓励组建科学合理的团队结构。大学生创业团队常常会遇到成员专业背景单一、知识结构类似、思维局限性大等问题。这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行业发展特征,围绕当前投资和创业热点,以项目实践为载体,建立自主学习小组,推动学生运用专业知识链接社会需求,把知识转变为价值。(3)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掌握交叉知识技能,打造自身优势。

结合“互联网+”思想,将传统学科与时展有机结合。如传统美术类艺术生特长为手绘。“互联网+”思维下的平面和三维动画软件技能的交叉技能背景更加迎合市场需求。除了常规的创业理论课之外,将各专业间的优劣势互补,形成专业能力互补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2]王晓芬,田菁.联合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新美术,2016,37(5):130-132.

[3]丁如如.中央戏剧学院“导演,表演混合本科班”联合教学研究报告(2002-2010)[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1,(2):73-83.

[4]杨爱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