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化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4 01:22: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艺术文化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艺术文化建设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推动文化建设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高校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也是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高校加强艺术教育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切实加强和完善高校艺术教育,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动大学先进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艺术的有机融合,既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与深刻内涵。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内涵

艺术教育是以情感教育为特征的一门学科,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生命本体教育,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念来培养人正确的审美理想,并通过具体生动的审美形式和审美实践训练,以提高人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高校艺术教育是在普通高校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以艺术为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对大学生的身心施以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以其特有的功能和途径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发展,具有开发智力、提升境界、有益心智、提高文化修养的作用,可以陶冶情操,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善良的情感。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建立健全艺术课程教学体系、创新艺术教育实践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的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正是要培养能够传承人类文明的人才。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唯有完整的教育才能实现真、善、美在受教育者身上的有效统一。艺术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在高校大学文化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交流,品格得到完美,对于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陶冶情操、调整心理,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所具有“辅德、益智、促体”的独特功能,对于提高青年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培养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高校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培育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所高校如果重视艺术教育,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总是具有更健康的人格,更富有活力和创造性,具有更开阔的胸襟和精神境界。

三、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查看全文

歌舞艺术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受到世界趋势的影响,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重视自己所居住的环境,以及族群特有的文化。通过探索达州文化进社区的行动,进而使达州居民了解达州,而表演艺术团体也本着艺术推广的目的,纷纷将表演舞台从剧场转换到社区,这样的举动,使得欣赏艺术的群体更广泛,同时,表演艺术团体,透过对于族群文化的学习,将富有族群文化内涵的歌舞加以推广。本文以达州社区文化建设与巴渝舞为研究对象,对巴渝舞进社区进行分析,可做其他艺术文化进社区的相关研究工作的参考,同时,透过研究成果,提供巴渝舞文化传承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歌舞;达州;社区文化;巴渝舞;文化建设

每个族群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价值、集体记忆等,都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存在而流传至今的,而舞蹈正是其中的方式之一。由于形式并非是一种孤立的实体,因此,它无法离开人类而单独存在,并且我们通过对肢体对舞蹈的诠释并赋予意义之后,便能够表达出人类内心的情感或感受。因此我们以歌舞艺术为切入点,展开达州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探讨。

一、歌曲艺术与社区文化发展

社区的实质内涵,通常有三种看法:一是一定的区域范围;二是具有某种类似背景的人民;三是这些人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因此,由于家族间的维系与伙伴关系,凝聚某一地区的人民,而构成聚集或社区的形态。社区教育者普遍认为,社区内的所有单位团体或功能系统,皆担负着提供小区教育的责任,以促成小区居民与社区整体的成长与发展。在所有表演艺术活动之中,歌舞最容易产生人际互动关系,同时也是一项强化身心的活动。从小区活动的相关文献归纳出社区舞蹈班是小区中最受欢迎的一项休闲活动,歌舞是呈现社区文化的方式之一,因为它的外显性质,时常是被最先选择为对外展现的方法,对于歌舞文化相当丰富的原住居民而言,十分容易成为社区发展的主要形式。而了解舞蹈的最好方式,便是亲自参与活动本身,因而任何事物若不能转换成经验形式,便很难获得理解,例如:当我们看戏剧演出时,会随着表演者的呈现,而产生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这是因为自己曾经感受过相似的经验所产生的。在现今的时代中,舞蹈已成为重要艺术精神的表征之一,只是在我们所处的社会,这些手舞足蹈通常都受到压抑,使得一般大众对于肢体的感受大幅降低。但是,肢体语言是人们最开始作为沟通工具而用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随着先前的艺术进社区活动,以及其后的充实乡镇展演设施等政策的实施,艺术活动已不再是都市精致殿堂的特有品,越来越多的艺文团体主动地走入社区,使得社区居民有更多的机会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欣赏到各型的演出。当我们不断强调文化艺术发展该具备在地域性、主体性同时,事实上最能凸显一个地方艺术特色,使地方文化长远生根,将艺文活动推进基层社区,让歌舞艺术成为民众生活的必需品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巴渝舞的歌舞文化展示

查看全文

艺术实践中的国家形象塑造(和谐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并且要不断地“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些论述深刻表明,我们党对文化建设、对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自古以来,国家作为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种族人群的共同生活家园,一直是艺术家精神召唤、文化归依、艺术抒咏的诗意对象。在全球化现实语境下,加强艺术实践中国家概念、国家意识的培育,通过当代中国艺术塑造和传播“艺术中国”形象,对于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全体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各类艺术家应自觉承担起这一神圣使命,以更强烈的自觉意识和更精湛的艺术创造,参与到当代中国全面构建国家形象的和谐文化建设之中。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这一点上,它同政治、法律、道德、宗教一样,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艺术家生长在一定的国度,受到本民族人民的养育和民族文化的滋养,他通过自己的作品艺术地再现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状态、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艺术作品既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形成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了解这一国家和民族形象的重要途径。数千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和艺术家以巨大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天才,运用文学艺术、造型艺术、舞台艺术、影视艺术等各种艺术形式,塑造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团结的古代中国形象以及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和平发展、团结和谐的现当代国家形象,涌现了大量艺术精品。一些艺术形式及其经典代表作品生动地凸显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反映出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在国际交往中已被当作中国形象的艺术符号。国内外观众在欣赏它们的同时,很自然地产生关于中国国家的美好联想。

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简单摹写,而是积极能动的表现。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作实践的产物,艺术作品反映什么生活、如何反映生活,必然要受到艺术家自身思想情感和艺术水准的制约。当一个社会形态发生重大变迁时,与过去那个时代相适应的思想和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并不会自然地退出历史舞台。这体现在艺术实践和艺术作品中,就会呈现优劣并存、良莠不齐的现象。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的诞生,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进步方向,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社会主义国家要求意识形态必须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艺术家要在寻求艺术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的积极社会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我们越来越重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应当也必然会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灿烂辉煌的篇章。艺术作品是精神文化和价值理念的现实载体,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挑战面前,我们必须从国家文化战略层面,高度关注艺术作品中传递的国家形象讯息,重视发挥艺术作品在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独特性。它是一种审美反映,通过唤起欣赏者的内心愉悦,对社会生活尤其是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正如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所指出的那样:“人在艺术上表现基本原因与基本规律的时候,不用大众无法了解而只有专家懂得的枯燥的定义,而是用易于感受的方式,不但诉之于理智,而且诉之于最普通人的感官与情感。”也就是说它是通过一种通俗化的方式把最高级的内容传达给社会大众。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多变性日益增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要通过正面教育使人们在理性认知上得到提升,更要懂得并善于借助艺术这一特殊形式,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使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渗透到社会大众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审美体验中获得高尚的价值感知和精神洗礼。只有使人们不仅在书本理论上,而且在现实生活和艺术形象中,都体会到同样的价值理念的感召,才能在心灵深处获得真正的教益。

如何在艺术实践中塑造“艺术中国”的良好国家形象,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各专业领域艺术家认识上的高度自觉和实践中的协同动作。

查看全文

彩灯城市文化建设艺术论文

摘要:彩灯,作为元宵佳节的民俗表征物,体现着华夏民族不断嬗变的文化精神。近年来,随着城市文化兴起,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民俗传统发生了深刻变革。分析目前的社会文化环境可以得出:彩灯艺术与城市文化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文章以自贡彩灯为例,探讨民间艺术和城市文化之间如何实现共赢发展。

关键词:自贡彩灯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人类进化到城市生活水平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城市中创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文化是城市的人格化表现,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化表述,体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的建筑风格、城市的形态格局,反映了城市市民的综合素质、文明程度、价值取向、思想情操和精神风貌。①历史文化名城自贡,以“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和“南国灯城”饮誉中外,闻名遐迩的“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为自贡彩灯赢得“天下第一灯”的美称。近年来,评选“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城市”“中国魅力名镇”等系列活动,使“城市文化”这一概念深入人心,许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后来者居上。怎样保持和利用“天下第一灯”这个民间艺术品牌,加快自贡城市文化建设,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必须进行深入探讨。

一、自贡彩灯历史

自贡灯会历史悠久,南宋淳熙年(公元1174年)正在荣州(今自贡荣县)做县令的大诗人陆游就留下“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的词句。据民国《荣县志》中记述:“新年灯会甚盛……而楼台为甲观,乡人通命曰亭,一城数亭,一亭各式,其高数重,构栋雕镂,临春组合,彩笺书画,嵌灯如星,一亭燃四五百灯,辉丽万有。西人来观亦欣然,京邑所不见也。”进入上世纪,“提灯会”“放河灯”“瞒天过海”等风俗盛行,颇具地方风情和民间色彩。

1964年新春,自贡举办了“迎春灯会”,此为自贡灯会的发端。此后,自贡人民政府于1965年到1986年举办了二至七届自贡灯会。第七届时,中央电视台摄制了电视片《逛灯会》,自贡彩灯走向全国。1987年自贡举办第八届灯会,即第一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政府提出“以外为主,内外结合;以文为主,文贸结合”的办灯宗旨,自贡彩灯由单纯的娱乐型转化为文化经营型。1988年6月,自贡应北京国际旅游年组委会邀请承办“北京国家旅游年北海龙灯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灯会新闻会开始连续报道灯会实况,其间新华社多次向国外报道灯会消息,《人民日报》多次刊载灯会文章图片,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灯会开幕式及领导人观灯的场景,摄制并播出了《龙年龙舟龙灯》的专题片。自贡彩灯蜚声海内外。灯展期间就收到国内外的展出邀请,自贡彩灯从此开创了对外展出的新局面。1990年秋,“中国自贡灯会”在新加坡裕华园开幕,在举办当局赠送的锦旗上,赫然出现了“天下第一灯”的题字。②作为艺术精品,自贡彩灯不但凝聚了中华彩灯文化的精华,更以其新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名扬四海,使自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得以“南国灯城”的美誉;而不断举办的“自贡国际恐龙灯会”让文化活动和经济贸易结媒,灯会搭台、经济唱戏,走出了一条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良性发展之路。在自贡,彩灯已经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特色文化产业。

查看全文

形体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能

一、形体艺术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能

(一)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

近年来,为了响应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我国各所高校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致力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十分积极地开展各种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舞蹈比赛、诗歌朗诵、音乐表演等,力求通过丰富的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舞蹈活动,更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常见形式,但是其较为专业,对大学生舞蹈基本功的要求较高。而形体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组成部分,更加符合大学生的情况和要求,可以有效地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形体训练中各项以身体表现为主的舞蹈和运动项目的基础训练内容,如健美操、体育舞蹈、韵律操等动作简单易学,运动量可随意调节。在形体艺术教育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基本动作的练习、气质养成等方面的训练和教育,对大学生身体柔韧性、协调性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突出的效果。可以说,形体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形式和效果,更容易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支持,能够切实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提高高校校园文化的品位。通过有效开展形体艺术教育,大学生可以自行组织健身操表演和比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团体或者个人形体表演,享受形体艺术的魅力,让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二)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育人的重要环节,是以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不应仅仅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知识型人才,还要培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要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需要。大学生处在青春发育的后期阶段,身高基本定型,体重明显增加,同时由于刚刚进入大学,在生活及学习中都很不适应,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形成孤僻的性格。而形体艺术教育恰恰可以对此有所改善。形体艺术教育使大学生在做动作时享受音乐,在活泼明快的伴奏下一起做出各种跑、跳、扭摆、转动,在身体得到伸展的同时,体能也得到增强,能够强化身体素质的锻炼,完善学生形体;通过对色彩、着装、发式、化妆及言谈、举止、礼仪等形体语言科学规范的训练,培养大学生出众的气质;帮助他们学会如何着装庄重、举止优雅、言谈得体,塑造学生昂首挺胸、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的健康形象,并且还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坚韧的毅力、良好的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陶冶情操,消除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三)促进和谐活泼的校园风气

查看全文

高校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摘要:高校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教育;校园文化;情操;和谐德育

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门学科,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在新的教育大纲中已经不仅仅是辅助课程,他的作用力已经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构建和谐德育的今天,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举措。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围绕着和谐德育,落实科学发展观来推进的一个长期的,战略的,系统的工程,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也具备了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提升教育质量的作用。如果说,艺术教育是高校的“水”,那么必须肯定地说: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水”中的“鱼”,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依靠地发展的。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的艺术教育除了它原有的特征以外,历史性的社会环境和德育教育的内因赋予了它更高的一个杠杆作用。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似乎不能单纯地依靠说教和课堂上生硬的书本知识来完成了,如果一味地把建设校园文化套上一个什么样的架子,那么势必违背建设校园文化的和谐初衷,激化引发一个潜在的矛盾。然而艺术教育的外延就是有效地通过先进的精神文明,通过有机的,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核的。下面就高校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1发掘艺术教育的创造性,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性

查看全文

艺术设计在先进文化建设中作用论文

一、艺术设计的审美性促进了社会文明风尚的养成

审美性是艺术设计区别于其他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标志。艺术思维是最接近完美的思维,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艺术设计活动本身的审美属性,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增强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风尚。艺术设计作品通过其特有的审美性,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感悟与共鸣,要积极发挥艺术设计的普遍审美性对大众的引导作用,通过美的艺术熏陶,坚持正确思想导向,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社会诚信意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这样充满真善美的的艺术设计作品,不仅可以感染成年人,还可以做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用雅俗共赏、妇孺皆知的艺术形式,“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用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艺术设计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众的世界观,培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风尚,这也是我国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更易为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接受。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风尚随之受到冲击与考验。一部分人走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精神上趋向于浅薄、颓废。但也有人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对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转向更高的精神生活追求。正是因为艺术设计产品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艺术设计所倡导的绿色设计、人文设计、国际化设计、民族化设计等,会对人们的消费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其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艺术设计追求美的内在精神价值,不仅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充实和丰富,从而引导人们树立更加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态度,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意识形态,树立新的社会风尚。

二、艺术设计的双重属性提高了人的精神毕活质量

艺术设计是伴随着人类的劳动而产生的,从其诞生就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情况下提出了“艺术生产”这一概念。其目的,就是把精神或艺术也作为一种产品放到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工艺流程中去考虑。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首先,生产艺术产品需要生产者付出一定的脑力和体力,因而是劳动的产品;其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艺术设计作品需求者通过交换获得艺术品的消费权,艺术设计作品生产者则通过交换实现其产品价值,这种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物,当然属于商品。还有,艺术设计作品生产出来是供人们使用的物质生活需求与精神生活欣赏的满足,这种艺术设计作品中凝结着生产者的抽象劳动,因而也具有价值。由于艺术设计生产的动机和目的不同,使其物质与精神的属性并不是等量的,而存在一定的偏差。人类进入到文明社会以后,便产生了两种基本需要,一种是物质的需要,另一种是包括美的需要在内的精神需求。尽管作为不同社会时期的人,在任何生产中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但是物质生产从一开始所追求的是产品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则是其附属价值。而艺术设计产品则有根本的不同,作为美的创造思维的成果,集中了一切美的高级意识形态的艺术品,其目的是在精神上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从美的陶冶和净化中得到特殊的愉悦,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

从远古到现在,虽然时代变迁,然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艺术设计作品揭示了人类的生存、衍变和发展的无限奥秘,艺术设计作为特殊的生产活动义不容辞地担当重任。社会在发展,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也要有大的发展。因此,开创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极其关注的大事,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水平,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艺术设计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提高国民精神境界和素质,打造民族品牌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三、艺术设计的创造性丰富了先进文化的内容

查看全文

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1理工科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现状

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比较特殊的教育内容,是高等院校传播人文正能量、培育高素质艺术人才的主要路径。校园文化是基于校园环境,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能传承文化历史、能反映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理工科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政府为院校发展所划拨的资金有限,在充满竞争的行业中要站稳脚跟并且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是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许多高职院校都想通过扩大招生就业来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技能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师资和教育资金,但是对文化素质教育明显不够重视,真正关注文化素质教育的高校,大都因为运动场地、文艺汇演的场地以及学生宿舍楼、教室、图书馆等基础设施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使用需求而无法可持续地推行文化素质教育。学生群体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当前数量有限的文化教育设施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甚至由于场地设施有限,一些课余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文化活动场,在双休日往往选择在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度过,聒噪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仅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而且还可能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带来较大的阻碍。理工科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由于职业学校教育偏重技能培训,倡导一技傍身、就业无忧,在校学生比较注重其所学专业、教学内容以及与专业对口的就业方向,对艺术教育课程不重视。(2)目前艺术教育课程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属于选修课程,学院领导对艺术选修课的特点、教学内容及其在发展学生能力方面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艺术类选修课的课程定位不准确,师资结构不合理,相应的教学体系和课程管理机制不健全,教学评估不全面,并且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数量非常少,艺术类选修课的功效得不到充分发挥。长期以来,社会对艺术类课程的评价并不高,加之教学行为选择上存在原则性错误,许多高校没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更没有设定固定的岗位编制,致使每个学期都会更换授课教师,不同教师的授课内容存在差异,部分课程甚至毫无章法。另外,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将艺术教育课程安排在周六日或晚上,而且由于学生人数不固定,授课时间特殊,课堂讲学中师生之间互动较少,教学组织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仅仅是将选修课作为修学分的路径,带着功利心去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并且缺乏积极性。另外,教师“一言堂”现象非常普遍,教师的日常授课侧重技能、技巧的学习,忽视了对人文素养的培育,并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这些做法有违艺术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师生间对话交流少,取而代之的是自问自答,更谈不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无论在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学水平、师资建设等各方面都相对薄弱。

2艺术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

从宏观意义上讲,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根据校园文化主体不同的特点,可将校园文化分为师生文化、后勤文化和管理文化;深入分析校园文化的内容,又可将校园文化分为素质型心理文化、意识型观念文化、协同型文体文化、技术型实践文化、情感型审美文化和智能型知识文化。

2.1艺术教育对校园物质文化的促进

开展艺术教育,必然要在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建设演出厅、画室、图书馆、书吧、钢琴房等,以艺术教育场所为引领,必然配套改造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社团活动和兴趣班的学习容易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理工科院校的技能教育过程中,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一定会引入企业文化,按照企业工作环境进行校园建设,往往成为理工科院校的特殊的校园物质文化。目前全国各地为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的推广和传承等方面的关键作用,积极推行技能研习、技术培训和行业交流等活动,建立了一大批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是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

查看全文

艺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摘要: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的今天,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教育具备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在高速发展的人才培育过程中,教育方式随之调整。现如今的人才培育中,学生的专业能力、自身素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等深受重视。艺术职业院校学生有着普通大学生的共性,也有其独有个性。近年来,艺术职业院校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本文根据艺术职业院校的相关背景,对艺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对策。

关键词:艺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职业素养

文化是社会和历史积淀共同创造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类高职学生长期浸润于丰厚的艺术沃土,思维活跃,浪漫性情,但也存在社会实践能力不足等局限,为进一步增强其与现实社会接轨能力,加快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刻不容缓。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涵义及其意义

1、校园文化建设的涵义。校园文化建设是指以在校园内的学生及教师为主体,通过丰富校园活动、建设校园环境、完善学校制度等方式,突出学校的文化气息。作为艺术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要发挥自身的特点,保留自身的个性且突出学生的职业素养。

2、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职业院校是以学生就业、服务区域发展为目标的学校,所以其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使得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二是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当下的艺术职业院校普遍由具有较长办学历史和优良办学传统的中等学校整合升建而成,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常融入吸纳除本校之外的其他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三是具有鲜明的特点。艺术职业院校是以艺术为技能的学校,具有自身的个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保留其个性,突出其特点,彰显鲜明的艺术文化气息。

查看全文

传统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就传统精神与文化方向、传统道德与文化品格、传统艺术与文化娱乐等问题,系统地论述了传统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力图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理性思考与实际运作的双重参照。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传统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一项重大决策与重要任务,文化建设又是整个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一、传统精神与文化方向

新农村文化建设,自始至终都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精神,就是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这种传统精神的神髓,就是民族精神。弘扬传统的民族精神,必须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让传统的民族精神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