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4:33:35

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范文篇1

关键词:艺术设计;文化艺术素养;创新

一、艺术设计学生创新意识现状

艺术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其基本特点是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即赋予设计物功能和审美的双重作用。设计活动是一项以审美创新为主旋律的创造性活动,设计过程就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审美创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创新,艺术设计失去了生命活力,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在知识产权已经普及的今天,艺术设计本身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更加受到了社会、企业、以及设计者本身的关注和重视。创新已成为艺术设计引领市场的灵魂,对于身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是他们今后走上社会能否很好生存的法宝。然而就目前高校艺术生的创新能力来看,尤其是民办院校艺术生,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一)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有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欲望,头脑中未形成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有的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想超越现实,却又缺乏行动的信心;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在生活中又不够主动,缺乏创新的毅力,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勇气挑战新的事物;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不多。

(二)拓展创新思维的想法不够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提炼、抽象加工,再加上合理的想象和感悟,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和方法的先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艺术理论知识教学模式,缺乏必要的启发教育和学习讨论,学生按照同一思维模式接受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教学内容,在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在观察的细致性和全面性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拓展新思维。有的学生想去创新,可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缺乏指导他们去创新的力量,传统教学模式所灌输的单一思维方式,未能为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

(三)文化艺术知识的缺乏导致创新思维滞后

在全国高考中每年的美术考生大军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由于高考对文化课单设了一个艺术类的文化考试科目,所以在高中时就把学生分了类,优秀的学生学理科,次一点的学文科,文科中再次的学生为了找出路,无奈地报考艺术设计,但他们没有绘画基本功,大部分考生匆忙补习三个月的素描,色彩就应对考试,考生中真正酷爱艺术设计的并不多,再加上本身文化艺术底子就差,在大学的设计学习中,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比其他一些同学滞后。

尤其是在21世纪,流行时尚文化的冲击,偏重于用电脑进行各种活动,轻视了书本的知识,忽视对文史知识的提高,尤其对传统文化,如戏曲、书法、艺术鉴赏等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去进行启发式联想创意了。曾有教师在一堂广告设计课上布置学生以中国传统佳节为主题设计公益广告,要求文案撰写贯穿古代文人诗词作为烘托。不少学生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案中的诗词文不对题,人非人、事非事,不知其意,错字连篇,闹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创新谈何而言,思维方式也只能一度的停留在模仿借鉴上了。

二、文化艺术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没有文化根基,驾驭艺术设计时就难以达到纯熟的境界,难以挖掘艺术的深意。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增强艺术设计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手法。尤其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特色,创意思维的源泉将会连绵不断。

一个典型的实例,中国联通的标志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寓,而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十全十美之意,洋溢着古老东方的吉祥之气。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东方文明的传承观念的提炼,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对创意的影响。

(二)艺术修养在设计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素养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之一。艺术修养,属于美育的范畴,它主要指: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美、环境美的熏陶。艺术修养最终体现为审美的感情、判断和鉴赏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陶冶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判断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支动听的乐曲、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座造型高雅的建筑,无不给人以美的愉悦、感情的升华、心灵的震颤,让人体会到高尚、优美、庄严、宁静,不仅能使人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而且在艺术活动中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灵感。

三、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课堂上综合知识点,积极引导,变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艺术教育是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敏锐的视知觉观察力、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民办高校艺术生的性格特点在于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自控力和自觉程度上很难把握,有些同学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文化理论课时无精打采,更不用说课下读一些有关的专业书籍。对此,我们必须在平常的上课过程中就应该教会同学们养成多读专业书、多了解当代先进的艺术设计思想的好习惯,引发大家学习学科前沿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必须加强整合人文艺术教育的学科资源,让大学的艺术教育课渗透更多的人文内涵,而不仅仅是技艺上的传授。还要注意将美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专业指导和交叉构建。把复杂的艺术评论或者设计史通过简单有趣的方法概括归纳将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调查、收集并研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作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阅历,进行PPT讲解,通过比较鉴赏并挖掘作品背后隐含的意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挺高了。

(二)课堂外给学生提供资源、拓展知识,在实践中激发灵感

利用我校艺术大楼图书阅览室这一平台,每学期购买一定量的图书学习资料,可以包括文学、史学、绘画、书法、雕塑、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集、杂志期刊等,让学生定期的去借阅,并规定一学期至少要读两本书,并写出相应的提纲总结,把学到的知识进行一次公开的或者小班的课堂汇报,然后结合汇报给学生提出一设计主题,让其结合所看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贴近生活的设计体验,要紧密结合绘画技法、知识涵养和审美欣赏这三种与美术相关的能力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体现创作主体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化的元素,同时把这汇报和设计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那么这样学生的课外知识量不仅扩充了,而且也加强了思考的主动性,同时在开展设计活动的时候能自觉的引用课外知识,灵感也随着知识的丰富油然而生。

(三)结合学生要求,举办各种艺术门类的专题讲座

开办校园专题讲座一直是我设计专业所注重的,并且在这方面一直在做,学生从中还是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这方面还做的不够好,应该涵盖各个方面,让学生自愿听讲、自愿参与、根据学生反映意见开展相关的讲座,这样无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高水平的专题艺术讲座集学术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艺知识,拓宽视野,扩展知识面,使学生学到许多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学生看的多,听的多,了解的多了就无形中会影响自己的思维模式,启发创作灵感。

(四)走出校门,参与活动、增长见识、激发灵感

走出校门,多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把知识禁锢于书本或是课堂。可以多参加一些各高校间的作品交流活动,参观一些名人画展,设计展;还可以经常去艺术馆、美术展览馆和历史博物馆去取取经;甚至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源库,目前很多艺术类高校都采取了最后一学期外出采风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旅途中将自己所看的,所经历到的用相机或者笔或者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虚心请教,比较观点、提炼精华、学习经验,慢慢的发现自己在多听多看多问中不断进步,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设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行为,坐井观天的学习方式不可取,要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寻找设计元素和构成方式。

艺术素养范文篇2

“艺术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里面差不多最短的短板,要做好这件事情,不外乎要改天换地,整个学校的面貌要发生重大的变化。”

2幼专生艺术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我们必须培养一群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要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德育为方向,以知识教育为核心,基于体育,艺术教育作为升华。社会的文明和高尚的艺术教育的实施。学前教育的发展和加强学前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是中国教育政策实施的具体体现,也是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科学的手段,多元化的对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行培育。艺术的美让人们在追索的道路上乐此不疲,艺术的灵魂来自于内心的灵感与思想的碰撞,幼专生艺术素养的熏陶与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花架子上,要从艺术修养抓起,增加知识量,让幼专生的心和思想丰富起来!因为只有用思想和智慧体现出的气质才是最具个人魅力的!

3提升幼专生艺术素养的策略

(1)在抓教学的前提下,幼儿教师院校应重视学生的发展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着眼于教室外的空间,依靠学校的美术资源,充分发挥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教育,丰富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艺术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提高他们的艺术品质。幼儿园学校应在第二课堂开设书法,舞蹈,图画书,儿童剧,剪纸,绘画,乐器和北方传统曲艺文化。手工制作等多个课外文体活动特色班。同时,学校应聘请专业老师和学校相关老师于每周三、周五下午集中安排时间进行辅导,让学生们得到全面发展。可以说: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既丰富校园文化,又锻炼提高幼专生的艺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们提供展示风采的机会,生动展示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2)“幼师学校应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长期坚持各种艺术活动开展,学生能力得以培养,课内外相结合,使学生艺术兴趣和爱好得以发展,智力得以开发,情操得以陶冶,审美素质得以提高。”艺术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专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内化幼专生精神上的营养,对于幼专生的成长和终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3)开展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充分的掌握艺术相关知识,有利于艺术素养的渗透,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过程中,艺术修养与审美观念得到了很大程度提升,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更有利于展示学校校园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使活动深入人心,使学生的艺术素养不断提高。

4结束语

人生是一个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艺术质量的来源。在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是一泓清泉,透出香气,滋润心脏和塑造生活。幼专生要热爱生活,学习的好工作,发挥学前教育传播知识和文明的作用,并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幼师学校以建设底蕴厚重、条件一流的最美学校,打造素质过硬、爱岗乐业的最美教师,创建温暖和谐、积极向上的最美班级,润养正气浩然、胸怀大爱的最美学生为目标,打造学校特色名片,办人民满意教育。

参考文献

[1]宋丽博.“儿童戏剧工作坊”对幼专生专业职业能力建设的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6):104-105.

[2]吴爽.幼儿教师艺术素养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以重庆市幼儿教师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8):58-59.

[3]徐华春,胡翔.基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造型基础课程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2):94-95.

艺术素养范文篇3

关键词:领导干部;教育;艺术素养

人的素质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它更多的表现为是靠后天教育和修养的结果,而艺术修养在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人类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无论是古代或现代的还是国内或国外的,他们都无不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可以说,个人的素质与艺术素养之问存在着一定的正比关系。个人素质作为领导者在政治信念、思想意识、品德修养、工作作风、生活情趣等方面所反映的综合素养,它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艺术素养教育,必须注重提高领导干部的艺术素养,这是在新世纪新阶段造就一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

一、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其中特别提到要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问题。这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高尚的心灵,要通过学习不断汲取人类文明的成果,以不断增强自己对文化精神产品的爱好及鉴赏能力,从而自觉抵御低级趣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为此,提高素质不仅是党和人民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领导干部自己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要责任。

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领导干部肩负着双重的责任。领导者的管理艺术、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将对社会大众留下深刻的影响。尤其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除在专业技能上遇到的一些挑战外,领导干部还经常会遇到一些诸如城市规划、环境美化、文艺宣传等决策性的工作,如果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这样的困难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问经济交往的不断深入,各个国家及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这一趋势使我们在接受进步与积极的思想理念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消极颓废和不健康思想理念的侵蚀,这些文化或精神方面的糟粕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毒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扰乱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它是影响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以及培育人们高尚情操和良好素质的毒瘤。领导干部是我们时代的代表,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整个社会的精神与道德风范,他们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良好的素质有益于社会民众的身心健康,有益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有益于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稳定。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人民建设全面小康和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需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需要通过加强艺术素养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艺术作品能够给人愉悦的审美情趣,使人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审美能力是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素质,领导干部对艺术作品如果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就会自觉地倡导那些真善美的事物,并以自己真善美的行为带动和影响社会,使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对那些掺杂不健康内容的甚至是反动的思想倾向予以有力的抨击和制止。注重加强自身艺术素养,不仅有益于提高领导干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甄别能力,同时也将有益于领导干部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并促使个人工作效率、群众威望、社会公信力的极大攀升。因此,提高艺术素养不是可有可无的个人点缀,而是能够在工作实践中产生信任感和凝聚力所应注重的重要方面,也是领导干部自身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良好的艺术素养,领导者才能为自己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工作基础,使这种个人修养的魅力成为向群众的无声命令,故而它理应成为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二、艺术作品作为客观世界与主观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用语言、文学、舞蹈、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但它是比现实更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通过艺术家们的审美积淀而反映社会现实的,是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艺术化浓缩。艺术活动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显示其才能,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艺术作品在形式上的美可以让人们从感观上得到愉悦,其意境上的美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世界。艺术作品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通过艺术家们长期的积累并进行不断实践而进发出的一种精神产品,一件优秀的精神产品,体现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也蕴涵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个性特征、精神追求等元素,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它所张扬的审美意蕴体现了社会大众的主流思想意识和欣赏水准。应该说,绝大多数历史上流传下来艺术作品以及现代艺术品,它们所反映的精神是积极的和健康的,且能够对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产生积极的良好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否则,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也难以源远流长地传承至今,并被发扬光大。由于艺术作品所包含着的丰富精神内涵,使其对人作用的时间越长便越能渗透到人们的灵魂深处,从而能够对人们起到调节思想情绪、促进潜能创造、培育道德观念、激发审美想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搏大精深的文化和艺术宝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的独特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形成为我们民族鲜明的艺术个性,并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确立了自己辉煌的地位,这正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也是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的最好教材。因此,领导干部艺术素养的提高应注重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首先,锤炼自身修养,提高鉴赏能力。一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单位的核心,其工作能力的高低、个人学识的魅力以及美好仪表的展示,将直接影响到他所带领的整个团队的精神状态。在人的素质诸多的构成要素中,智商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它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具体表现。同时,人的情商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人的智商得以充分展现的可靠保证,这在我们当今所处的这样一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领导干部的工作成效反映着其综合的素质修养,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品德修养等方面。在闲暇之余,如果领导干部能够通过艺术(绘画、舞蹈、电影、音乐、文学等)欣赏或阅读,积极进行应有的内功修炼,便能获得很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知识,洞悉为政之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如果认真观赏画作,仔细品味画内功夫和了解画外故事,就能领悟其中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能力。在艺鉴赏中,领导干部应注重使自己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不断提升到理认识的层次,通过提高欣赏水平与鉴赏能力而培养自己更加开阔眼界和敏锐的观察力,从而对履行本职进行更为深层的思考,能认识和洞察社会发展的趋势,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能在工作中生一种亲和力。当然,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经验与感受累的过程,只有探索和选择一个能够适合个人发展的修养途径,才达到促使自己全面发展的预期目的

其次,多角度审视观察,拓展超前意识。现代领导者所面临的环和工作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他们除应掌握一定的专知识外,还要注重以欣赏的艺术目光与外界和他人接触。领导工的要义就是带领好一班人干好工作,并以个人的工作魅力影响自所带领的团队。一个知识渊博和具有修养的领导者,能够以个人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而保证其整个团队工作的协调性。现代艺术只反映和表现生活的狭窄层面,已经扩展到对生存环境及生命意义高度关注的深层追求,艺术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少数专业人员的范围之内,它日渐成为社会广泛参与的一项有益活动,是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审美创造能力所日益关注的一条有效途径。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讲求领导艺术,具备一定的超前意识,就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才干,并调动一班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在有序、安定、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走在本领域工作的前沿,并从较为被动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转变到富有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工作上来。领导干部要注重了解本民族艺术的过去和现在,要注重了解本地区地方艺术的特点,了解现代艺术的发展状况及其趋势,以借古鉴今、博采众长,从而以着眼于未来的眼光为人民执好政。

艺术素养范文篇4

一、乡村教师美育素养提升的时代诉求

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乡村教育能否抓住机遇成功转型升级成为其中的焦点。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灌输着“读书是唯一出路”的应试教育思维且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学校没有美育教师也几乎不存在美育课(音乐、美术等)。教师只重视成绩而忽略学生对于“美”的渴望,学生在学校里整天埋头苦学几乎感受不到“美”的存在。但是乡村学生真的只需要学习不需要美吗?事实上,他们需要,甚至比那些城市学生更需要“美”。乡村教师美育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也是以美“育己”的有效手段,更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必要条件。(一)现实需要:乡村学校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育人目标。早在民国时期,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出“五育并举”思想,然而受到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和选拔制度的影响,“五育”之间并没有得到相对均衡的发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的当前学校教育德智体美劳面临着“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不平衡问题。事实上,这种不平衡问题在乡村学校教育中更加明显,特别是美育更加不受重视。乡村教育的质量体现在重视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素养[5],综合素养不仅仅是指成绩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个人品格、道德水平、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发展,这些素养的提升不能缺少美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的育人价值。在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育人体系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美可以辅德、益智、健体、促劳。美育也是一种无形的感化、浸润式的教育,它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和多么复杂的手段,有时只需要一个来自心灵的感应就可以体会到美的存在。美育也不局限于艺术门类,可以融合在各个学科之中,蔡元培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6],例如语文的诗词之美、数学的几何之美、英语的语言之美等等。因此,乡村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美育的贯穿与融合,更离不开乡村教师“以美施教”“以美育人”能力的提升。(二)内在需要:实现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育己目标。乡村教师是新时代乡村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乡村教育发展的质量。当前,乡村教育除了要建设一批稳定扎根乡土的师资队伍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乡村教师的能力与素养。教师的能力与素养涵盖面很广,除了老生常谈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教学素养之外,还应该具备审美素养和审美教育的能力。因为“以美育人”的前提条件首先在于教师自身是否对于美有足够的掌握和判断美的能力,其次才能评判其是否具有“以美育美”的审美教育能力,如果教师自身对于美没有精准的把控能力,也就很难实现以美育人的育人目标。好的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根本所在,甚至可以说,好的乡村教师就等同于好的乡村教育[7],乡村教师的整体质量代表着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也代表着乡村教育的发展质量。乡村教师美育素养的提升也正是教师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要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其前提条件在于教师是否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标准。提升乡村教师的美育素养,先达到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育己目标,再实现以美育人的乡村教育培养目标,其宗旨是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服务。(三)战略需要:助推乡村振兴达到全方位发展的战略目标。乡村振兴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教育振兴占有核心地位,教育可以制约或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乡村教育的振兴需要优秀教师作为人才支撑,并且需要教师来培养更多乡村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使更多人才汇聚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力量源泉。正如陶行知先生认为,“地方教育及乡村改造的成败,是靠着人才为转移。所以培养乡村师资是地方教育之先决问题,也就是改造乡村的先决问题”[8]。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中公认的知识分子,其美育素养不仅是教师个人基本素养的外在体现,也代表着整个乡村教育面貌甚至整个乡村社会面貌,影响着乡村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密切相关。乡村社会的灵魂是乡村教师。乡村教师之于乡村的意义,不止于乡村教育,而是关乎乡村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进步[9]。因此,关注乡村教师以美育素养为代表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全方位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加快构建以美育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乡村新篇章,进而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乡村的一份力量。

二、乡村教师美育素养提升的推进策略

艺术素养范文篇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成为了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教育模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校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素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实施艺术素养教育不仅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保证。推进艺术素养教育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与德育本身相互交融。

2、高校开展艺术素养教育的意义

在高校中开展艺术素养教育工作,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意义具体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在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是加强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党中央文件曾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艺术修养,通过艺术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使得学生更易接受教育影响,同时也是提高艺术修养的过程。其次,在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能大大地促进学生德育工作的展开。通过艺术教育,使得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改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最后,在高校开展艺术素养教育工作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在校园中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传播先进的文化,展示高品位的艺术作品,引导大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形成了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工作的创新

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达到教育的目的。本文主要针对以下三点进行讨论:

3.1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里,“以人为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一贯立场,也是进行艺术教育工作和实践的基本出发点。

3.2注重个性品质的培养。培养个性品质是艺术创作的根本需求。首先,应该注重学生的性格培养。通过艺术教育来净化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是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和活跃的气氛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智慧,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最后,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是艺术的生命力,具有丰富的创造力的学生,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3应注重人格魅力的塑造。人格魅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对学生人格魅力的培养,对学生具有终身的意义。通过以艺术教育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

4、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

4.1哲学知识的普及活动。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以及思维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一门社会科学。

4.2文艺鉴赏教育活动。文学艺术是通过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来塑造典型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形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语言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和综合艺术等。文学艺术作品既是人们对不同时期人的生存状况的一种描写和反映,同时也体现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通过引导高校学生进行文艺作品鉴赏,能够让他们在领悟美的真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对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评论能力,并且能够借助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能将追求完美的意识渗透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艺术素养范文篇6

1.1朗诵创作。朗诵是艺术创作,是基于文学作品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这是一项综合艺术。虽然关于朗诵的起源在业界还没有比较权威的结论,但其实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朗诵艺术从很早之前就显现踪迹。我国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就曾经有过关于“诵”的记载,《尚书•舜典》中“诵起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让我们看到了“诵”的雏形。宋代诗人陆游对于朗诵尤其喜爱,《剑南诗稿》中“横陈粝饭侧,朗诵短檠前”充分展现了其对于诗歌诵读的推崇。而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就有了朗诵的萌芽,其中,话剧中的独白成为朗诵艺术的前身。长期以来,朗诵伴随我们的生活,那些经过声音再创作的文学作品,让受众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感受下产生情感的共鸣,这绝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见字发声,也不是机械的套用语言技巧实现停连重音,而是朗诵者在深刻理解后用声音勾画出原文学作品中的主要精神和美感。好的朗诵作品,会让人由衷感受到艺术之美,不仅是声音的美、音乐的美、舞台的美,更是朗诵作品的创作者与受众情感连接时的共鸣之美。1.2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播音主持中的“有稿播音”,需要对于稿件内容有充分的理解,调动思想感受,“由内而外”将信息内容传达给受众,满足更多人的信息需求和审美期待。而当“无稿播音”时,能运用自己知识储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出口成章、条理清晰的表情达意、引领受众,这是声音的魅力,更是智慧创作的光芒。向公众客观传达真实信息是播音员的职责,但播音员内心依然需要积极的表达态度,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对稿件的深刻理解,没有对情感的调动是不能真正打动受众,让人信服的。张颂教授提出以“真实的身份、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情感、真切的语气”去驾驭作品,技巧要幻化为自己的利器,但本质的“真”才是最重要的,最后呈现给受众最淳朴的表达但是最深的感动,这才是真正的播音主持创作,想要达到这个高度,只能刻苦钻研,深刻体会,不可一蹴而就,只能持之以恒。

2朗诵奠定播音主持艺术素养基础

2.1专业素养。朗诵是播音主持专业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因为朗诵作为一门高雅的有声语言艺术,与播音主持一脉相承,能为播音主持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作为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功底,从吐字归音到呼吸控制、语言表达等都需要系统的训练培养。在播音主持教学中,朗诵练习运用越来越广泛,并成为不可或缺的培训课程。朗诵中要求规范的语言基本功,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用气发声,并最终学会驾驭自己的声音,用较好的声音弹性,丰富的声音色彩,展现作品中的情感变化。2018年5月,惠州电台交通广播举办《988传递温暖——声音的温度》公益朗诵会,为提升台内主持人播音主持业务素养带来了较明显效果。朗诵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舞台中任何小失误都会被放大,标准的普通话只是起步,应具备过硬的吐字功夫,还要有良好的声音表现力、丰富的语言色彩,这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稳定的气息控制能力。气随情走,“情、气、声”缺一不可,应随内容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本次朗诵会摒弃了“读诵”,全部采用脱稿朗诵创作,这有助于朗诵者对文学作品加深理解,更是有声语言创作中对受众基本的尊重。“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三个月的精心准备、刻苦训练,本次朗诵会取得较好的演出效果,集中展示了播音员、主持人的业务素养,筹备中反复练习和彩排对每个年轻主持人更是最大的收获,既是对自己业务能力的检验,更是一次集中业务学习的过程。朗诵中的声音变化和心理节奏与播音主持相通,但又大为不同,作为语言工作者,更应熟悉两种语言艺术形式,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2.2文化素养。朗诵,以文字为依托,通过有声语言,充分表达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意境,朗诵者必须要学会发现作品精髓,体会文学之美,才能让受众不仅接收到作品文字信息,更在情感上被感染。播音员主持人未来将会面对各种类型稿件或活动,修炼语言技巧更要修炼“内在”,做一个言之有物有文化素养的思想传播者。艺术创作都有共通性,关注当下生活、心灵需求,传播正确价值观,体现文化精神,并根据时代的特点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创新融合,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朗诵创作以文学作品为依托,在深入理解和感受后,让文字入脑进心,只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才能真正了解这字里行间的真情和哲理,这样为创作出好的有声语言作品打下坚实基础。言之有物,心中有情,好的朗诵可以使受众与朗诵者、文学作品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充分感受文字艺术和有声艺术间的交流,与精神世界的共鸣。本次朗诵会准备过程中,不少主持人创作之初遇上类似问题——情感投放与角色认同无法和自己建立有效连接,没有对作品本身的信念感将无法产生好的创作效果。事实证明,播音主持工作其实是一个“拼内在”的过程,如果只追逐技巧,最终将会被其束缚沦落为只有匠技的“空心人”;而“脑中空空”成为一个见字发声的“机器人”,这样的作品将失去灵魂和情感,只有思想的丰满、知识的积累才能让播音员主持人拥有更持久的魅力。2.3个人修养。长久以来生活的提炼、阅历的凝聚、智慧的结晶都会在朗诵创作中体现,但在这个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个人修养,播音员主持人首先应该是“人”,真诚大度、善良勤奋是做人的基本,更是作为播音专业团队一员的根本,谨记“言由心生”,捍卫真善美的信念,更传递真善美的声音。本次公益朗诵会,播音员、主持人与特殊学校的小演员们共同表演,当看到听障、视障、自闭症儿童倾尽全力演出,在场观众、参与这次演出的所有播音员主持人得到极大的心灵震撼。只有发自心底的声音最能打动人,朗诵创作对播音员主持人个人素养提升大有帮助,向受众传递正能量,更对自己的精神境界带来更高的追求。

3互为促进,引领大众审美

艺术的本质其实没有那么深奥和华丽,相反它很朴素,因为它至始至终所描绘的都是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以诗明志的古人通过吟诵传达心境,战争年代朗诵成为仁人志士振臂高呼、激励人心的利器,新中国建设时期朗诵更是为无数投身奋斗的年轻人带来精神力量和心灵抚慰,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用声音记录历史,用声音展现风貌,用声音激励人心,在这一点上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专业的语言工作者责无旁贷。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朗诵是一台晚会的主题,人们愿意排队买票感受朗诵带来的艺术美感和精神享受。但近些年,网络选秀节目、电视真人秀充斥传统和新媒体,惠州电台交通广播公益朗诵会在筹备时对大众的审美需求不无担心,但最终事实证明播音员、主持人精心准备和刻苦钻研,让受众获得了真正高品质的艺术享受。

4结语

艺术素养范文篇7

艺术素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很多事实证明,以美启真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他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以使他们完善品格,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就像郭沫若同志曾经要求科学家“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一样,艺术教育并非局限于几门艺术类的课程,它是融合了相关人文艺术的精华,在融通的基础上,打通不同专业的壁垒,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其创造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学艺术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支撑甚至高于普通类高校的原因。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类专门教育,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势必需要寻求与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来说,面对各方压力,除了必备的职业能力外,全面的综合素质、广泛的知识面和各种技能的掌握都是提升竞争力的祛码,而这一切的培养,都需要基本的艺术素养作为土壤,在此基础_上才能更好的开花结果。因此,如何就这类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素养的培养,是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领域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艺术t养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军要性

艺术素养决定了人最基本的审美观,所以应当贯穿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对所有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而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则显得更加重要。

一方面,艺术活动与艺术教育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艺术欣赏与创造,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于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同时它又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是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

另一方面,良好的艺术素养也是激发艺术设计类李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而创新性是设计师生存的根本,因此,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艺术素养,才能使其在学科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另外,艺术修养所特有的对心灵的松弛作用和自由感,可以适当消除学生在学习研究中过度的紧张与疲劳,从而为创造性想象的充分展开提供条件。

艺术素养决定了人最基本的审美观,因此这部分的学习是最长期也是最无形的,也正是这样,往往很容易被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忽略,但它却恰恰是所有学习的根本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决定艺术创作者最终能否成为“高手”的关键。因此,加强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议。

二、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索养教育的现状及耳因分析

在理论研究层面上,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素养教育还只停留在对整个学生群体的研究,没有深入到艺术设计类学生这一特殊的专业群体,研究的成果也只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体系。

而在所有的艺术设计类学生中,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又有其不可避免的特殊性,对这类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当单独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群体艺术素养的情况

近年来,虽然艺术教育的呼声很高,但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中小学实行的仍是应试教育,多数高中毕业生虽然能以较好的成绩考入高校,但艺术素养普遍较低,大多数人达不到合格的大学新生应有的标准。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致使学生的形象思维潜能挖掘和锻炼不够,亦造成了校园文化生活的单调;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许多高校认识到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先天不足,于是纷纷开设音乐、舞蹈、美术基础理论和相关鉴赏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成果并不显著,忽视、轻视高校人文艺术教育的思想和现象还相当严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艺术素养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高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器材、经费和活动场地严重不足等,给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带来很多不良后果,制约着大学生艺术素养、科学素养的提高,也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的缺失

_离职跳校艺术设计类学生,除了具有上述大学生群体艺术素养缺失情况的共性,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对此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事后与相关兄弟院校进行了沟通,发现反映的问题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教育中普遍存在。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座谈等形式,调查对象为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一、二年级学生,专业覆盖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电脑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五个专业六个方向,学生年龄段在18一21岁。

调查涉及艺术素养调查、人文精神调查、对艺术素养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等三个方面。之所以选择如此多的调查内容,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能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在艺术素养培养方面“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情况比较严重。

1.生源素质较差

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生源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大多因为文化成绩不理想,转而学习绘画,最后通过专业考试,进入艺术类专业学习,这批学生无论是文化基础或者专业水平都比较薄弱。第二类是“画画生”。入校前,他们只重视绘画基本技能的学习,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本身就不够重视,因此导致他们的文化基础很差,艺术素养也无从谈起。

生源素质不理想的客观原因,使得高职院校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艺术素养培养的难度大大增加。

2.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的问题,一是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素质培养。这种以中职教育和传统的师徒制沿袭而来的培养目标及模式,已不再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它与当今和未来社会人才竞争态势不相符。

由于艺术设计类学生目前社会需求量较大,就业形势较好于其他专业,因此,有些教师与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了专业就能找到工作,致使他们对自己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进取心,对艺术品味、格调的需求也一知半解。

二是重课堂轻课外。主要表现在课外实践活动没有组织、没有计划、没有要求、没有系统、没有针对性。通常情况下,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认为市场的需求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他们过多地强调专业教学和实践训练,并以专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双证”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其中就有忽视艺术素养教育的倾向,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较为明显。

3.学校自身师资素质欠缺

通过对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近20名教师艺术素养的调查,我们发现教师的艺术素质同样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改革滞后,教学体系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由于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定位不明确,许多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理论知识认识不够,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缺乏创新。从课程体系的结构来看,许多学校仍然摆脱不了其他层次院校办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课程的内容设置显得相对陈旧或者大而空,知识的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商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t养培养的几种模式新探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培养不能完全遵循其他高校一贯的理论经验,更不能盲目照搬其他专业学科学生培养的模式,而是应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此,我们提出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可以探索以下几种新的培养模式,各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综合实施而定。

(一)课程融入

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科学地增设有关艺术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增加开设《设计概论》、《美学》、《艺术考查》、《风景写生》等提高艺术修养的课程。

另外可根据专业培养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课程中增加或更新必要的艺术素养教育内容,如在《设计概论》中增加现代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方式加强艺术素养教育,如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内外结合

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为辅;基础素质课程为主,研究型、开拓型、综合型、兴趣型等课程为辅的艺术教育体系。兼顾艺术学科的自由发挥、一富于创造性的特点,兼顾参赛培训、社团活动指导等一业余的柔性教育体系建设,使艺术教育能够刚柔结}合,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全面发展提高。

(三)学校情景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进学校教育工作方法,一增加设备、人力等的投入。加强宣传工作,组织形式,多样的与艺术素养相关的各类活动,并且定期做好检一查督促。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火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将各种知识内化为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和创业能力。

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大对艺术类相关专业的支林做好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后备工作,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教育学习环境。

在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对各个艺术门类的兴趣和爱好,这也是我们搞好“回炉”教肯的最终目的。可能当前的艺术类学生仅仅是为了就业找出路来就读艺术设计专业,但是通过几年学校的培养,潜移默化,一定会渐渐地的爱上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将来的前途不可估量。

一综合以上分析,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艺术素养培养是极其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面对目前这类学生的自身状况,我们看到对其进行艺术素养培养的难度也在加大,对一些新的理论模式的一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来检验,总的来说,有几个方面是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的。

首先,从大方向上,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明确培养目标,了解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状况,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人为本、人人成功的理念。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综合测评等方面都要注重艺术素养教育的渗透。

从小的方面看,我们应该从人格、审美、求知、生活、工作等小处,着眼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改变那种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念,树立“和谐发展的人”的价值观念,在教育中提倡专业素质和艺术素养的统一,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原则为要求,从整体上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开展艺术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从而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加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我们感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艺术素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这一方面是因为青年教师步入高职院校之前也受重业务知识、轻人文精神的影响,对艺术素养要求不高。其次有的教师是近几年刚毕业的大学生,直接由普通高校来高职院校任教,人生阅历、社会经验缺乏,对外界环境没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加之不能自觉地对自己加以艺术素养方面的充实、提高和内化,在专业教学中很难融入艺术素养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大力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督促其加深对艺术素养的认识,从自身提高做起,进而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提升艺术素养。

最后,相关部门要重视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教育。一要提高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总体水平,艺术设计类学生升学考试,要加大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的考核力度,使学生从小就意识到这类知识和素质的重要性。

二要建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的评价体系,一来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此方面的学习进展,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培养;二来可以以此方法引起学生对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视,督促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四、结语

艺术素养范文篇8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很难达到应有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艺术素养的先天不足

应试教育使得高中毕业生艺术素养普遍较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群体艺术素养缺失更具普遍性。艺术素养的先天不足导致学生职业理想模糊,缺乏自信与自律,主动学习能力不够,急功近利,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学习缺乏热情,接受与领悟能力不足。

(二)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目标定位模糊

多数高职院校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的认识偏颇、定位偏低,过度侧重技能、忽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趋同化现象严重、缺乏办学特色与教学创新,错误地认为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可以取代甚至超越传统的手工技术,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术单一,缺少创意与创新,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就业需求。

(三)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一些高职院校课程序列结构不合理,技艺课程与综合艺术素养课程的比例失调,课程基本结构碎片化,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相互作用不明确。有些高职院校在浅表的“产学结合”与片面的“市场化”追求下,产生急功近利的课程观,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

(四)艺术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艺术素养培养的缺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些青年教师艺术素养不高,从教之后又没有加以充实提升,在教学中必然缺乏对学生艺术素养的要求。此外,学校存在对艺术素养教育的投入不足、支持力度有限、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客观上导致了对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忽视。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提升对策

艺术素养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维度,对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探索:

(一)人才培养定位与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构建

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是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充分考虑办学层次、地域文化、人才需求、专业特色和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等要素,探寻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艺术素养培养、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培养、知识产权与法制基础培养、专业技能培养、营销能力培养等纳入教育范畴,构建完善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

(二)基于“艺术素养渗透”的课程结构体系优化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着力构建结构清晰、系统完善、序列合乎逻辑的课程结构体系。适度压缩设计软件课程,增设艺术素养课程,适度开设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和辅修专业,培养学生的跨界设计能力,扩大学生在对相关专业了解的同时,满足未来兴趣择业的可能性。理论培养模块通过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对学生专业兴趣及发展潜能的培养;能力培养模块通过实际课题研究、专题项目实践、创新项目研发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意、创新潜能。通过这两大模块的合力构建,形成对接创意文化产业“艺术素养渗透”的课程结构体系。

(三)基于“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创新

首先,应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改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采取“任务驱动式”和“兴趣导向式”的有效结合,引入“案例型”“研究型”等教学方法,运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创意思维,凸显艺术素养在创意、创新中的重要性。其次,建立良好的评判与奖励机制激发师生关注艺术素养,同时,针对学生艺术素养薄弱的现状,开创“艺术素养专题法”教学,对优秀设计案例进行艺术内涵剖析与研讨,运用课程融入式、内外结合式、学校情景式等培养模式,探索艺术素养提升的可行性。

(四)以艺术工作室为平台的艺术素养分层教学探索

当前,多数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都设有艺术“工作室”,它是设计专业对接社会连接课堂与产业的重要纽带,在自愿、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工作室规模选拔优秀生源组建“创意创新班”,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重点培养,通过一到两年的各类讲座、参与设计开发、专题辅导、参加大型赛事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最后依据学生自身特长,在导师引领下竞标社会项目共同设计创作。通过优质生源的辐射作用,在带动周边学生共同进步的同时,创新班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通过“传帮带”机制辅导低年级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增进集体凝聚力。

(五)以兴趣为导向的课外艺术素养辅导体系构建

建立课外辅导机制,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电影、电视、视频、图片等视觉性强的艺术素养素材库,定期下达课外任务,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组织观看素材库内容。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分析优秀艺术作品背后的创作思想,有助于弥补专业课程体系无法兼顾边缘学科的不足,让学生的视野更宽阔、联想更丰富。

三、结语

艺术素养范文篇9

一、艺术素养对高中生的影响

(一)艺术、审美、美术。柏拉图认为,艺术即模仿。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即认识。叔本华认为,艺术即展现。尼采认为,艺术即救赎……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是因为它可以是一幅画、一种行为、一件事乃至一个人。艺术是活的、有灵魂的,并不是某个死板的定性概念。艺术修养是通过对艺术的创作或欣赏,不断地多听、多看、多学等方法而培养形成的。由此可见,艺术素养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辅助剂。“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是美学家李泽厚提出的人的审美能力三层次说。一个人的审美并不肤浅地止于判断一件物品的美丑,更重要的是对美的发现、创造。审美能力也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当你拥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时,会发现你看待一件事物的境界会与常人有所不同。美术,顾名思义,就是一门关于美学的艺术。不止小学、初中和高中开设这一学科,甚至大学都单独开设了美术专业。在高中的美术教学中,良好的美术素养对学生的心境、情绪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二)高中美术的核心素养内容。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高中美术学科有五大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高中生每天面对的都是枯燥的试题,长此以往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会直接导致学生成绩下滑。然而丰富多彩的美术世界能为枯乏无味的高中生活带来新鲜刺激的色彩。不仅如此,拥有良好的美术素养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上一层楼,也会为美术老师的教学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最主要是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由此可见,美术素养对高中生的影响尤其重要。(三)艺术素养的重要性。高中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平凡走向优秀的重要阶段,也是有效提升自身艺术素养的最佳时期。很多学生为了追求心中的归属,会通过美术老师开展的艺术素养活动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有效地进行自我完善。人们总说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只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我们的生活就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对于高中生来说,当他们在学习道路上遇到的五花八门的障碍时,都可以用艺术的方法巧妙地扫除,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二、艺术素养的培养计划

艺术素养范文篇10

一、理工科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培养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短短四十年间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专注经济发展而忽略精神培养带来的问题也一步步显现。近年来,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艺术素养缺失现象普遍,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容易陷入价值观混乱、理想信念缺失的境地,审美情趣模糊、是非标准不明确,容易误入歧途[1]。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已成为最强大的发展驱动力,然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仅需要科学知识的重大突破,也还需要人文素养地积累沉淀。就目前,理工科高校来说,一方面,学校开展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软硬件条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且多数高校是以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玩乐目的更强,对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培养实质意义不大;另一方面,理工科大学生并没有认识到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对人生发展的长远意义,只是迫于学校的规定,随便选修一两门文化艺术课程,拿到学分就结束了。

二、理工科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开设文化艺术类核心选修课程把文化艺术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并不意味着全部设为必修课,相反,选修课更能体现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尊重,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核心课程只是意味着在课时设置、学分要求上作出更严格的规定,避免“水课”现象的出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展开,也都应该通过慎重选择和研讨,将多元、高效放在首位。这就意味着,课程设置不仅要全面,教学手段也不能仅局限在课堂讲授这一种方式,翻转课堂、户外实践都是很好的尝试。高校可以开设文学、美术、音乐三大类型的选修课,有条件的高校更可开设动画、摄影、舞蹈、演讲等学生参与意愿更强烈、参与度更高的课程。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熏陶近年来,崇洋媚外之风盛行,许多青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可度不高,对舶来文化却是趋之若鹜。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而他们又刚好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对高校来说,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如何提高他们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理工科大学应当重视大学生的艺术团建设,辅助和带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2]。高校可以以社团、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组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重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办传统戏剧节,举行古籍分享会,组织古诗词经典吟诵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熏陶,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文化涵养、提升文化艺术素养水平。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活动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促进学生的内化。理工科高校要制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参加以文学、美术、音乐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通常,社会实践的形式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红色之旅、生产劳动、社会服务、科技发明、创业实践、勤工助学、三下乡、四进社区等。高校可以借此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

三、结语

文化艺术素养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感性能力的教育,对人的情感、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具有科学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3]。理工科大学肩负着培养科技人才的重大使命,努力推动科学创新是它的内在要求。随着创新型人才要求的提出,重视、加强文化培养和艺术熏陶成了共识。在新时代,大学生更要肩负起时代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艺术创新,让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焕发出时展新光彩。

参考文献:

[1]陈静,张潇潇.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心灵塑造现状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2(25):152-154.

[2]张远瑛.理工科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对策[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