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质控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4 10:14: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学质控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学质控管理

医学影像质控管理实践探讨

[摘要]目的:本文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影像科质量控制管理水平。方法:通过对影像科的整体工作流程进行细致分析和梳理,并结合我院的个性化需求,设计高效的医学影像质控管理系统。结果:医学影像质控管理系统的合理布局可以实现对影像科工作各个环节的有效监管,明显提升影像科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结论:医学影像质控管理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人员能力,显著提升影像科的质量控制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医学影像;PACS/RIS;质控管理系统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医学影像技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支撑,其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水平,从而影响医院整体的医疗水平和稳定发展。近几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持续快速发展,需要不断地提高影像科的工作质量,对技师和医生进行系统化和科学化的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影像科质量控制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1医学影像质控管理的意义

我国的医学影像质量管理活动起步较晚。198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编写的《放射诊断的质量保证》,1988年我国第一个放射质量控制中心在浙江省建立,国家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放射卫生防护分会提出了制定“医用放射诊断质量保证标准”的计划。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以最低辐射剂量获得较高的影像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符合质量标准的图像[1]。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影像科在医疗领域展现出了新的活力,在诊疗流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临床许多疾病都必须通过影像科的检查来明确诊断和辅助诊断,为医生制定诊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随着我国医疗行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影像摄片质量则直接影响到诊断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继而影响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因此做好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管理是医院临床的重要工作[1]。

2医学影像质控管理的信息化

查看全文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质控管理的思考

摘要:将“治未病”的防患未然与防胜于治思想运用于医院的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分析以未来为导向的发展趋势必要性、规划方案、标准化执行与实施方案。将中医临床治疗思想中“治未病”融合于复杂的管理工作中,为组织管理战略规划进行科学规划、及时应对,使医院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整体观、预防观、全局观、科学统筹发展观。中医治疗体系中,从不等到病情延误或者病入膏肓的适合再出手相救,必当走在病情发展之前,去解决,去阻断,来治病救人。中医治疗体系中的全局观也是值得在科学管理的过程中借鉴。中医看病不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望闻问切四个步骤中,把各个脏器与气血津液之间的内在联系,检查的通透,治疗的及时,这在中医诊疗的过程中是医生的必修课,也是个人医术领悟的内在要求。在医学管理中,如果能有框架全局观念去处理管理过程中的四大步骤: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在这四个步骤中,能从大局观出发,设计有逻辑的管理流程,发出科学的管理指令,完善借鉴中医体系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智慧结晶,最终形成与时俱进的“已病防变”的科学管理体系。

关键词:治未病;质控管理;战略管理;防胜于治;全局观;预判机制;科学规划;防患未然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祖国亦需认为最佳的医疗方式是降低患病几率的医学。“治未病”即治疗未来疾病,重视健康养生理论。“治未病”形成于中医名家扁鹊的思想,《黄帝内经》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防患于未然在健康管理中卓有成效,同理可推论,对于医疗质量管理一样有效。战略管理规划是当下常用的管理工具,组织内部管理部门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元化,要求医院质控管理岗位中融合前瞻性的目标战略管理理念,并指导实践。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需要融合以“治未病”为思想的战略管理方针,科学的制定管理目标与管理机制,再集思广益,广开言路,不断修正后,形成最适合组织内部的管理思想与实践方案。

1质控管理现存问题

1.1管理意识薄弱。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工作繁忙,相对于法律意识而言,目前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意识相对薄弱,认为临床工作只要按部就班达标不出错即可。作为公立医院,在提升医疗质量的道路上,远远不够。一些医务人员,确实工作繁忙且任务量大,但对于电子病志程式化记录,机械化填写交班本,术前核对匆忙,仍有手术申请时左右侧写错的低级错误,病历书写超时时有发生。1.2管理惰性思维。医患矛盾实际上可解决的,虽然患者投诉率高,但是在未产生矛盾之前,医务处可提前介入协调,将矛盾化解在未发生之前,防患未然,减少医患冲突,营造和谐医患氛围。医务部可每日安排医务处急诊管理工作者,进驻急诊科参与早会工作,了解急诊与专科和患者之间的三方矛盾,提早发现,提早解决。医疗管理相关行政科室,对于急诊医患矛盾、科室间收治的困难充耳不闻,导致矛盾激化,互相推诿。指责划分清楚,建立赏罚管理策略,将医生的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病救人的专业领域内,医疗管理科室支撑起医患管理的指责与担当,疏通好、处理好当下发生的问题,不搁置,不懒惰,积极面对,科学管理,把可能发生的危机及时处理,减少未来医患矛盾管理工作的冲突与纠纷。1.3处理问题缓慢。患者来反馈,问题才得以记录反馈,个别问题,在患者视角是长期无人解决。其中有两个方面,第一,从患者自身的角度出发,患者不具备医学常识或者较少的医学背景知识,试图干预医院临床科室的治疗工作,反馈后医疗管理部门与临床解决后并未及时告知患者;第二,医疗管理部门本身处理问题能力有待提高,主要因为合适的人并没有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分配过程中,除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以及年资等客观原因外,工作人员性格特点和处事方法也时常影响着工作推进。如中医治病用药,用对配伍,见效快,没有用对药,可能起到反作用。工作人员的安排和用药也是同样的道理。1.4工作分配混乱。其一,会诊工作是一项直接对接临床一线的重要工作,最先掌握临床医疗质量情况的信息枢纽,没有预判就配备不到经验最丰富的、临床专业出身的工作人员去负责会诊,就无法第一时间处理急诊和ICU的专科分流顽疾,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往往是医务处的会诊主持者得知最新进展,没有立刻解决。几日后必定等到患者家属的投诉与不满,这时候会诊管理者与家属解释和沟通,负面情绪已经在急诊蔓延,又拖到医务处,急诊请会诊就是希望专科分流,尽早收治患者。医务处在明知道个别科室因为平均住院日等原因不愿尽快收治患者,也没有主动事先调节矛盾,增加医患矛盾的发生概率。其二,手术核对和手术分级必须分配外科专业的医务处工作人员负责,一些医院将此工作交给管理岗工作人员负责,专业背景知识无法做到对岗位职责的全面掌控,这也是分配工作的混乱现象之一。

2科学探索与思考

查看全文

浅议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医院医疗设备质控工作是维持医疗设备质量稳定,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方面,医疗设备档案完整,可以为设备质控提供基础依据,降低损坏率,确保使用质量。本文从建立设备档案的意义入手,根据当前医疗设备档案的现状,探讨如何加强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从而提高设备质控管理水平,最终提升医院医疗质量。

关键词:档案管理;设备控制;医疗质量

医疗设备质量的稳定性,影响着医院医疗质量,近年随着医疗设备技术发展,设备的稳定性不断加强,故障率降低。同时,另一个影响因素,就是等级医院的评审工作,推进各基层医院精细化管理,设备质控工作得到不断加强。我院近三年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控制,因设备引发的不良事件逐年递减,设备维修率不断下降,三年累计为医院节约资金70余万元,因此医疗设备质控成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涵盖采购前论证、采购、安装、使用、日常维护、维修到综合评定、报废每个环节,涉及安全、质量、成本和效益四方面管理,因此详实、完整、全面的设备档案在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议二级以上医院设备科建立专门的设备档案室,专人专管,确保设备质控体系各项任务的落实。

一、完善医疗设备档案的意义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能否在医院顺利实施,能否促进其本身的发展壮大和提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而其中的基础数据离不开医疗设备档案。我们可以从实现质控的一种重要管理方法,即PDCA循环管理法中看出设备档案的作用贯穿始终。在此方法中要达到既定目标首先要计划(PLAN),而计划的首要就是收集相关资料,同时在同一环节的最后一项处理(ACTION)中,只有总结经验即做出相关档案资料才可能实现质控的持续改进。因此,完善的设备档案可以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提供管理、督查、改进依据,并促进质控质量不断提高。一套完整的医疗设备档案必须抓好医疗设备论证采购、临床使用和设备工程维护保障三关的基础资料收集,确保资料的完整性、连续性、专业性,并独立成卷,方便查找使用,避免出现“死”档案。同时,要强化设备使用和维护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引导工作人员以专业数据为工作依据,变被动为主动,变维修为预防维护,将“事后”处理改为“事前”干预,不断提升医院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内涵,积累医院安全文化。1.设备前期论证方面的完整档案能为医院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医院采购设备前期论证材料包括设备准入标准、可行性分析报告、安装场地条件、财务预算及收费标准等综合评价资料。如果医院的设备准入标准中的市场调研、论证的可行性材料不全面,就可能带来决策上的失误。比如,对医疗技术发展动态信息缺少灵敏性,可能花大力气购来的新设备,在其他医院已经是普通产品;安装场地条件没有充分的论证,有可能设备到了,无法安装使用,影响医院长远规划。前期完备的论证材料可以帮助医学工程部门制定设备购进、安装方案,也为设备使用阶段质控提供基础数据。2.设备采购验收完整档案是医院开展高质量设备质控的保障。根据以往所购设备的档案记录,建立优秀的供方名录和供应信息链,可以为下一步查看相似功能的设备档案,拟定采购设备技术指标、采购各环节的依据、流程方面资料提供依据;接受公开监督和审计的资料,对新引进的医疗设备完成场地工程规划是确保设备进院后顺利安装的保证;一套完整的设备验收档案可以反映设备厂家、物流、设备性能、技术参数符合国家、医院、临床需求,以技术指标为基础的质量检测资料和临床功能验证等资料是一台完好设备开展高质量质控管理的基础依据。3.设备使用期间产生的完整档案材料是开展设备质量控制的基础,也是医院制定工作制度和操作规范的依据。医疗设备使用的质量控制是设备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涉及人员、制度和规范、标准等内容。完整的人员培训资料、设备日常维护保养记录单、故障维修记录单等档案基础材料为日常设备质量控制提供督导依据。通过基础资料可以看出工作任务是否完成,是否按标准进行,如果达到既定目标,如设备故障率降低,完好率提升,说明质量控制有效,质控人员可以将该措施标准化,方便以后执行和推广。例如,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设备操作流程,既要符合厂方对操作要求,又要符合医院质控管理要求,通过分析不断改进操作规程,直到符合医院高质量控制标准,该项目就可以作为一项规范确定下来,因此设备使用期间的档案数据,是医院制定制度和规范的依据。也是实施质量控制工作之根基。4.完整的设备档案为设备报废提供依据。完善的设备档案将提供设备使用年限、使用率、完好率、经济效益分析,确定设备是否达到报废标准,同时也是财政部门对国有资产进行核减的依据。以上数据的开发利用,可以避免设备的过度使用,减少医疗隐患,避免医疗纠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医疗设备档案现状

查看全文

放疗精准质控管理在患者安全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放疗精准质控管理在提高肿瘤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肿瘤放疗科从2018年7月开始将精准理念引人放疗质控管理,推行质控规范化建设,选取肿瘤放疗科2018年1~6月(精准质控管理实施前)期间接受放射治疗的187名肿瘤患者和2018年7~12月(精准质控管理实施后)期间接受放射治疗的193名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精准质控管理实施前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放疗相关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放疗相关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放疗精准质控管理有助于降低放射治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及药物计量误差,减少和预防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安全保障水平。

关键词:放射治疗;精准质控;安全管理;应用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医学技术也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放射治疗已经成为目前针对肿瘤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放射治疗作为一种经典的肿瘤物理治疗手段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最常见的放射治疗技术有立体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放射治疗是利用高能射线来破坏癌细胞的DNA使其失去分裂与复制能力达到缩小乃至消除肿瘤组织的目的,据统计大约有70%的肿瘤患者在其病程的某一阶段需要接受放射治疗,可以说放射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1]。近些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几乎22%的全球新发癌症病例及27%的癌症死亡病例发生在我国,2015年中国有429.2万例新发肿瘤病例和281.4万例死亡病例,并且癌症预后一般较差且生存期较短,癌症已成为我国因疾病死亡的第一大原因[2]。恶性肿瘤患者在大约17%是通过放射治疗治愈的,放射疗法的治疗程序比较复杂,需要各项专业人士互相配合与协作[3]。医院从2018年7月开始将精准理念引人放疗质控管理,推行质控规范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肿瘤放疗科2018年1~6月(精准质控管理实施前)期间接受放射治疗的187名肿瘤患者和2018年7~12月(精准质控管理实施后)期间接受放射治疗的193名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前的187例肿瘤患者中男117例,女70例;年龄39~76岁;泌尿系统恶性肿瘤41例,生殖系统恶性肿瘤33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56例,神经组织恶性肿瘤28例,其他恶性肿瘤29例。实施后的193例患者中男121例,女72例;年龄38~77岁;泌尿系统恶性肿瘤43例,生殖系统恶性肿瘤35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58例,神经组织恶性肿瘤29例,其他恶性肿瘤28例。两个时期的患者在年龄、性别占比、肿瘤类型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在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中排除意识不清或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在由工作人员对患者进行关于本研究的详细讲解后,由患者或患者委托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1.2方法。放射治疗质控管理是指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放射治疗过程的安全执行,通过不断修改服务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实现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放疗精准质控管理是对整个治疗计划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确的执行。治疗计划的设计需要较好的剂量分布以时间-剂量-分次模型为标准,划分“临床计划”和“物理计划”两个阶段,前者是计划的基础出发点和治疗将达到的目标,后者是实现前者的途径,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加强剂量仪的保管和校对,加强加速器常规剂量的监测和射野等有关参数的定期检查,保障模拟定位机和TPS性能等,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确保靶区范围确定的准确[4]。患者体位及固定的质量会影响到患者体位重复的精度,并进而影响到治疗的精度,利用CT信息上的虚拟模拟技术和数字化模拟定位机实现患者的靶区和正常组织的准确定位,制定影像检查规范,提前确定扫描范围、患者的体位及固定装置、体表坐标系标记物、扫描参数及使用造影剂的细则,确保图像的质量获取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实现患者位置的信息的精确获取与准确传输。物理师和放疗技师是放疗计划的执行者和参与者,明确物理师和放疗技师在整个放疗质量控制中的职责,使其参与放疗质控,保证了放疗计划的准确实施。构建放疗工作流程信息化、标准化及统一化,。以数据统一存储与管理为基础对治疗各流程进行优化,建立有效质控的放疗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此外还需加强加速器的晨检管理,加强加速器的输出剂量、均匀度和能量的检查,准确填写晨检记录单,如有某项参数不符合要求则需要暂停治疗,通知物理师和维修工程师进行修理,直至各项参数符合要求方可开始当日治疗。1.3观察指标。根据《RECIST对肿瘤测量的定义和疗效评价标准》对管理实施前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和统计[5],评定结果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为疾病稳定(SD)及疾病进展(PD)四种治疗效果,总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根据《放疗反应国际标准》统计并比较管理实施前后患者的放疗相关症状评分(TRSC),放疗相关症状评价包括4个部分(皮肤黏膜、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重要脏器),每个部分为25分。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放射反应相关症状越严重。统计并比较管理实施前后患者的不良反应(血象异常、消化道反应、放射性炎症及神经损伤等)发生情况,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1.4统计学方法。利用Epidata3.1进行数据的录入与核查,利用IBM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检验,α取0.05。相关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百分比形式进行统计描述。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医疗设备质控管理论文

〔摘要〕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管理是设备时刻保持待用状态的有力保障。本研究主要阐述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进行质控管理,以确保设备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或待机状态。

〔关键词〕急救;生命支持;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信息管理系统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是在紧急救治中所用到的医疗设备,包括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除颤仪等[1]。三级儿童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中特别指出:对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设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2]。因此,加强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全院临床科室正常的医疗工作和危重患者的救治任务,有效降低医疗风险。然而目前我院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仍停留在固定资产或仓库管理上,其他包括设备维护维修、质量控制管理、不良事件监测等工作还依赖于手工登记记录,不利于查询和统计,无法高效的在医疗设备使用周期中对设备进行实时监管和质量控制管理。因此需要设计一套质控管理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保障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随时处于待用状态。

1工作需求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和报废全过程必须有章可循,在使用过程中通常伴随着质量控制、维护维修等环节。1.1质量控制我院设备质量控制采用内部自检为主、外送外请为辅的检测方式。现阶段我院设备质控管理人员定期对心电监护仪、除颤仪以及婴儿保暖箱等3类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性能及参数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配合负责该科室的维修工程师进行设备的维修校正。按照不同设备类型的风险评分,测试周期分为半年或1年。1.2维护维修各维修工程师应督促所负责的科室定期检查设备及其配套部件的完整性,对电池进行充电,开机试运行及调试,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预防性维修保养,消除设备隐患,保障设备时刻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对临床使用科室提出的设备维修申请,维修工程师及时予以响应和处理[3],并在维修完毕后,在维修单上详细记录维修内容,若由厂家或院外工程师进行维修,需记录所用配件和总维修费用。对返修率高的医疗设备,维修工程师应及时汇报,以作为后期是否避免采购相同类型设备的参考依据。

2系统设计与实现

查看全文

消毒供应室质控管理的预防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循证支持的消毒供应室全程质控管理对器械消毒质量的影响及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4月为本院消毒供应室全程质量控制管理前后观察时间段。自2018年5月本院消毒供应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通过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寻求循证支持,对工作各环节实施质量控制管理。对比质控管理前1年与实施后1年内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调查各科室医护人员对消毒供应室工作满意度。结果实施全程质控管理1年后,器械回收合格率、清洗合格率、灭菌合格率、包装合格率、无菌物品发放准确率均高于质控管理前,差异显著(P<0.05);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质控管理前,差异显著(P<0.05);B-D实验合格率及生物监测合格率高于实施前,差异显著(P<0.05);临床各科室医护人员对消毒供应室工作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基于循证支持的消毒供应室全程质控管理可显著提升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提高器械清洗消毒合格率,切断细菌经器械传播途径,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室工作满意度。

关键词:全程质控管理;循证支持;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医院感染

消毒供应室是对全院手术器械及其他复用医疗耗材进行集中清洗、消毒、灭菌的场所,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医疗用品的无菌水平和使用安全,任何一个工作环节均可成为医院感染病原体的来源,导致医院感染暴发,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大多数消毒供应室仍采用使用科室对污染物品预清洗后打包送往消毒供应室进行集中处理的传统工作流程,严重影响物品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甚至在后期无菌物品打包、发放环节也存在漏洞,工作质量不高,为医院感染埋下隐患[2]。为此,本院自2018年5月1日起,在循证支持下采用消毒供应室全程质控管理,规范工作流程、细化工作内容、加强各环节质量控制,有效提升了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循证支持

选取消毒供应室五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两位医院感染控制人员,共同组成全程质量控制管理小组。全程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广泛听取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及流程的意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对消毒供应工作流程及管理方法进行认真总结分析,提出消毒供应室工作流程问题,包括各科室对污染器械及用物的清洗水平参差不齐,清洗设备不专业,导致清洗效果不佳、清洗不及时、不彻底等现象,影响消毒灭菌水平;消毒供应室在无菌物品打包、发放环节流程不规范,易导致无菌物品污染,诱发医院感染发生。根据上述问题,质量控制小组对消毒供应室工作流程进行全面改进,提出基于循证支持的全程质量控制管理方案。

2方法

查看全文

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三级质控管理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三级质控管理在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6月于医院消毒供应室实施常规管理的500件医疗器械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于医院消毒供应室实施三级质控管理的500件医疗器械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器械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发放合格率及管理质量。结果观察组器械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发放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级质控管理可提高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发放合格率,利于提升管理质量。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三级质控管理;管理质量

消毒供应室承担着医院内一切可回收利用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发放等工作,其工作质量与医疗服务质量及医院感染密切相关[1]。临床亟需提高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管理质量,以此来预防医源性感染,降低医疗事件发生风险。以往主要对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实施常规管理模式,不能有效地对各个环节实施质控。而三级质控管理模式可分级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管理工作责任分明,管理内容细化,可有效地对各个环节实施质控[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三级质控管理在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8年1-6月于我院消毒供应室实施常规管理的500件医疗器械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消毒供应室实施三级质控管理的500件医疗器械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止血钳140件,拉钩28件,扩张器27件,手术刀245件,其他60件;观察组止血钳141件,拉钩27件,扩张器28件,手术刀244件,其他60件。两组器械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我院消毒供应室有25名工作人员,其中男1名,女24名;年龄28~55岁,平均(40.91±1.42)岁;工作年限3~14年,平均(10.26±1.36)年;护士15名,护师5名,主管护师3名,副主任护师1名,护士长1名(研究期间未发生人事变动)。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具体如下。(1)流程管理:由副主任护师制订工作计划表,采取由“污”到“净”的流水作业方式,明确各岗位职责,要求回收器械时核查回收数量及缺损情况,并详细记录核查情况;然后统一进行清洗操作,即使用流动纯化水冲洗器械表面污渍,待冲洗完毕,将器械在含酶洗液中浸泡5min,然后使用软毛刷在纯化水中擦洗器械上血渍、污物附着部分,重点擦洗器械各腔隙、齿缝处,接着使用高压水枪(北京精科华美科技有限公司,ML510型)冲洗,对于有锈斑的器械,将其浸泡于除锈剂中5min除锈;所有器械清洗干燥后,将其置于高温消毒柜(北京市益友共用设备有限公司,YY-40型)中消毒5min;消毒完成后将器械有序摆放在配套的硅胶垫上并放入灭菌箱(上海东麓仪器设备有限公司,GRX-9403型)中,注意轻拿轻放;明确不同医疗器械的包装等级后,先使用气动包装机[扬州诺亚机械有限公司,BY(F)系列]进行内包装,然后传送到洁净区进行外包装,在完成外包装后进行灭菌处理,明确包装无破损后发放至各科室,在发放前仔细核对配送清单及物品,避免发放出错。(2)环境管理:安排护师对各科室实施紫外线消毒2次、空气培养1次,并限制人员流动,要求非本处工作人员禁止入内。(3)监督管理:由副主任护师带领主管护师不定期对各个环节进行抽检,认真做好回收查、存时查、放时查、对物名、对数量、对日期、对科室的“三查四对”制度,及时指出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予以改进。观察组实施三级质控管理,具体如下。(1)一级质控:成立一级质控小组,组内成员包括护士15名、护师5名,并选取1名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担任组长,由组长将组内成员平均划分成5个小组,分别负责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发放等工作,并由5名护师分别担任小组长,组内成员严格遵循工作规章制度完成相应工作,并进行组内自查自纠,由小组长建立Excel表格,做好每日完成情况及存在的不足等记录,以备监督。(2)二级质控:成立二级质控小组,组内成员包括主管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1名,由副主任护师担任组长,3人共同负责检查器械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发放的合格情况,期间严格执行“三查四对”制度,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责任到人,实施奖惩制度。(3)三级质控:由护士长进行三级质控,通过定期组织讲座、多媒体教学等活动进行相关技能培训,针对工作中易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示范,确保工作人员熟悉消毒供应室各科室工作职责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操作;定期开展专项质量总结与汇报会议,会上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避免再次发生类似问题,确保日常管理过程中实施效果较好的措施标准化,再次商讨仍未有较大改善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会后主动上报存在的重大问题,建立风险预案。1.3评价指标(1)比较两组器械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发放合格率。(2)采用医院自制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管理质量评估问卷评定两组的管理质量,问卷重测效能为0.896,内容包括医疗器械无菌管理情况、工作流程规范情况、质控实施情况三部分,总分30分,分数越高表示管理质量越好。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中医质控小组在肿瘤内科护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在肿瘤内科中质控小组对中医技术应用的管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在肿瘤内科中实行中医质控小组管理,通过规范标准化操作流程、培训考核及病房巡查问题反馈等方法对肿瘤内科进行中医技术的规范化管理。医院内科于2019年7月建立了中医质控小组管理模式并实施。将2019年1~6月设为实施前。2019年7~12月设为实施后。评价质控小组实施前后护理人员中医技术掌握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后护理人员中医技术掌握率、患者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肿瘤内科中采用中医质控小组管理模式,能显著提升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优化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质量控制小组;肿瘤内科;中医技术;护理管理

肿瘤内科主要治疗手段为静脉化疗及腹腔化疗结合热疗等方式,化学治疗极易引起化疗相关恶心呕吐、便秘、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我科采用中医技术结合药物的方法,能有效的改善上述症状。由于中医技术涉及内容广泛,操作内容精准度要求高,而我科护理人员存在中医知识储备不足、缺乏标准化的系统指导等问题,使得临床中医护理工作缺乏规范化管理[1],容易导致治疗效果缺失及患者满意度下降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肿瘤内科中医管理,为患者准确的开展中医技术、彻底发挥其治疗效果,我科施行了中医质控小组管理模式,收效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肿瘤内科中实行中医质控小组管理,通过规范标准化操作流程、培训考核及病房巡查问题反馈等方法对我科进行中医技术的规范化管理。医院内科于2019年7月建立了中医质控小组管理模式并实施。将2019年1~6月设为实施前;2019年7~12月设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内科各收治150例。实施前男93例,女57例;年龄35~82岁。实施后男86例,女64例;年龄33~81岁。实施前后18名护理人员没有发生变动,实施前后患者和护理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实施前采用传统的中医质控模式,即参照2018版《浙江省肿瘤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标准作业书》,由护士长单独进行质控管理。实施后基于原管理架构下增建一个4人组成的中医质控小组,由质控小组根据作业书对我科开展的所有中医技术进行规范化管理,并依据我院《中医护理专项质控检查标准》将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工作群内,并按要求记录在质控管理册中。1.2.1成立中医质控小组质控小组由我科护士长、两名主管护师职称的责任组长及一名护师组成。护士长负责全病区的统筹管理及全程监督,其余组员明确细分职责后负责具体实施及效果评估。1.2.2建立标准技术操作流程质控小组对我院的中医标准操作流程进行学习后,再通过咨询我院中医专家的方法,最终确定了我科的中医技术操作流程;包括(肝、脾、胃、神门)耳穴压豆、(中脘穴)隔盐灸热熨、(中脘、下脘、双侧足三里)药物罐及(神阙穴)止呕贴等中医技术的具体实施细则。该操作流程详细规范了适应症、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宣教条目及禁忌证等情况。1.2.3质控实施过程质控组成员先行学习SOP标准后必须先在护理部层级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再对我科质控小组以外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培训方式为PPT业务学习后两人为一组进行实操演练,由质控组成员进行考核、评分及错误纠正。质控小组每周三下病房对被实施中医技术操作的患者进行抽查,检查内容包括取穴是否准确、各项宣教是否落实到位等。质控组将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患者心声反馈在工作群内并记录在当月的质控检查手册中,还要提出具体、有效的整改方式,由护士长负责跟进、督促整改落实情况。1.3观察指标(1)护理人员中医技术掌握率:比较质控小组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中医技术掌握率。掌握率=(完全掌握例数+部分掌握例数)/总护理人员例数×100%。(2)患者满意度:比较质控小组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患者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患者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率表示,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手术室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手术成功,同时对患者术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1]。在整个围手术期,将质控护理管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实践中,对“医闹”和避免患者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和合并症危害。本文为探讨分级质控护理管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成效,特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30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临床资料查证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手术室收治的300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护理管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男134例,女16例,年龄11~69岁,平均年龄(39±1.25)岁;观察组男135例,女15例,年龄10~70岁,平均年龄(39±1.7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行手术室分级质控护理管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常规手术室护理包括:无菌操作环境、配合医生的护理、对行动受限患者的体位护理、术前严格的仪器检查和麻醉药品的准备及手术用具护理等。手术室分级质控护理管理包括:建立健全的手术室目标管理责任制、术中密切患者的生命体征检监测活动并做好手术配合;及时的术前安抚工作和沟通工作,对年龄较小患者家属的疾病宣教工作。定期组织护士进行手术室护理培训、严格与医生的沟通协调工作;严格手术流程和操作规范,避免任何细微差错对患者造成的损害。将监督和管理部门的意见建议是质控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做好外部信心反馈护理质量管理工作。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手术满意度、手术效果及肺部感染情况。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33%(2/1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20/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查看全文

骨科护理质量管理实践与成效

摘要:目的:探讨全员参与骨科护理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成效。方法:选取2017年1~4月骨科收治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的管理方法,观察组应用全员参与骨科护理质量管理方法,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危重患者护理、基础护理、静脉置管护理、病区管理、护理隔离巡视等方面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在骨科护理质量管理的实践过程当中,全员参与的护理管理效果理想,可以提高骨科护理管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全员参与;骨科;护理质量;管理护理

质量是指提供优秀的服务及技术,科室护理质量的高低决定着科室名誉的好坏,控制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中的核心内容[1]。护理质量管理主要由护理部质量控制委员会、护士长、病区质控员这三级质控组成,骨科为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引进全员参与质控的护理管理体系。医院在骨科护理质量管理的实践过程当中,应用全员参与的护理管理,取得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4月骨科收治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的管理方法,观察组应用全员参与骨科护理质量管理方法。骨科医护人员中,年龄为21~36岁;护理人员11人,包括主管护师2人,护师6人,护士3人;大专6人,本科及以上5人。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2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的管理方法,观察组应用全员参与骨科护理质量管理方法。(1)成立小组。护理质量的管理以小组为单位,护士长通过调查医护人员的意见,结合各医护人员的能力确定骨科的参与管理人员及医护人员的工作任务和内容[2]。护士需要明确护理目标,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护士长在日常的决策中需要与护士进行有效沟通,采纳合理有效的建议。科室中建立意见箱,护士长需要鼓励护士积极提出意见,收集并采纳合理的意见。(2)制定管理制度。全员参与骨科护理质量管理制度由护士长和有高级职称的护士制定,将骨科全体护理人员分为A、B级质量控制人员,对各项目级别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定,优化护理管理流程,有利于护士明确职责[3]。护士长需要定期组织骨科医护人员培训,并制定行为规范来规范护士的行为,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护理质量。(3)质量评估、监控。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质控员,应对自己所属的工作进行评估、监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上报并记录在案,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及时反馈各项目的情况[4]。对于存在问题的项目负责人进行专门培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监控水平。护士长每月定期对护理质量管理进行总结,赏罚分明,对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合理的整改方案,不断完善质量管理。(4)建立奖惩机制。科室制定适宜的奖励制度,有利于全员参与骨科护理质量管理,对于在护理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成员可以给予奖励,激励护士认真对待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5]。对于能在规定时间内改进护理质量问题的医护人员可不处罚,对于在规定时间内未改进护理质量问题的医护人员予以处罚,对于存在问题的责任人及护理人员应记录在案并扣除奖金。护士长每月组织评选,进行业绩的评比,不断增强护士对于护理管理工作的热情,激发医护人员的荣誉感,推动科室奋发向上[6]。1.3观察指标。(1)护理质量。科室应用全员参与骨科护理质量管理,比较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主要内容包括危重患者护理、基础护理、静脉置管护理、病区管理、分级护理巡视、总分数等。医护人员详细记录相关数据,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好。(2)护理满意度:科室自行设计护理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医护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统计患者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100分,其中满意:90~100分;基本满意:60~90分;不满意:60分以下[7]。1.4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计量资料应用χ2及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