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1 18:09:39

医学影像管理

医学影像管理范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本院医学影像科室接收的12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接收的1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两组分别接受DR、增强CT、MRI等检查。对照组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63例,年龄在22~78岁,平均年龄为(48.93±5.61)岁;观察组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60例,年龄在22~79岁,平均年龄为(48.62±5.16)岁。两组患者均具有主观判断能力,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管理方法

2015年医学影像科室护理人员主要对患者进行检查护理配合,即做好检查前基本教育,介绍检查的作用及目的等,并告知患者相应的注意事项。2016年医学影像科室护理人员均接受人性化护理管理培训工作,学习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方法,接受护士长及医生的监督,并尽量满足和配合患者的合理需求等。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并专业解答患者的疑虑,消除顾虑,同时依据检查控制患者的饮食,如介入检查需要患者患者禁食。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做好患者状态的评估,观察患者的呼吸状态和心跳状态等,若患者出现不愿配合和其他不良状态,必须及时进行处理,做好心理疏导。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利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由患者进行主观打分评价,非常满意为分数在90分以上,一般满意为分数在70~90分,不满意为分数在70分以下,护理满意度为非常满意度与一般满意度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记录的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加强医学影像科室的人性化护理管理具有重要价值。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认为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44%,其中非常满意68例,一般满意58例,不满意2例,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4.38%,其中非常满意52例,一般满意56例,不满意20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医学影像学的重要性,医院需要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日常工作制度、无菌操作制度、护理人员工作职责等,并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确保护理人员提高专业素质[3-5]。护理人员应当掌握基本的影像学专业知识和护理知识,并了解影像科室的规章制度,能够熟练使用起搏分析仪、心电监护仪等,并在护理期间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原则[6-8]。此外护理人员应当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充分体现人性化护理理念,让患者感受到护理的专业性和舒适性,继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9-11]。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8.44%与84.38%,P<0.05,表明人性化护理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学影像学检查措施,保证检查结果的可靠性,为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综上所述,

作者:倪凤荣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参考文献

[1]于红梅,李垚.探讨护理工作在医学影像检查中的作用[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198.

[2]于美莉.护理管理在医学影像科室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147-148.

[3]张贺诚,谭中建,刘悦,等.中医院放射科临床影像诊断及教学质量管理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14(2):227-228.

[4]黄杰,王晴文,刘艳.MR导引胸腰椎病变穿刺活检术的护理[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12):2237-2239.

[5]阿瓦古丽,马玲.在急诊重症监护室对病人及家属实施规范化护理告知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4,12(2):173-174.

[6]陈捷,邱赛琴,崔志丹.麻醉前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在脑科显微手术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7):1607-1609.

[7]唐文怡,王欣,王扬剑,等.渐进式护理病房在显微外科移植与再植患者术后的应用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6,39(5):514-515.

[8]李金晟,唐亮,沈海燕,等.上臂复合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J].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1,5(4):286-291.

[9]丰波,武宇赤,张霄雁,等.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2,7(4):24-27.

医学影像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PACS;EyePacs;DICOM;HL-7;医学影像;数字化

1引言

近年来,医学影像的存储、传送、后处理,因为电子技术的巨大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慢慢得以实现。可读写的出现、硬盘容量的提升、图像信息压缩技术的应用,为医学影像的存储带来更多的便利,提高医院管理的高效化。我们所要设计的PACS(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系统便是一个数字化的医学影像数据管理系统。PACS又叫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它是一个使用DICOM标准,实现对医学影像进行获取、传输、存储、显示以及管理等功能的系统。该系统可以对医学影像进行智能化的计算机处理,这样医生便不需要依赖于传统肉眼的观察以及主观上的判断,医生对病人的病情会有更加精准的了解[1]。

2系统应用优势

传统的医学影像主要将模拟的灰度值拷贝到胶片上,这对医学影像的储存和传输造成了一定局限性。PACS也运用其数字化的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1)PACS系统不需要使用传统的胶片存储医学影像信息,避免由于胶片脆弱性和不稳定性造成的胶片损坏、变质等问题,胶片的减少也大大提高医院的空间利用率,减轻人力、物力的压力,降低医疗机构的相关支出,也可以将经费更好地用于医学研究中;(2)医生可以利用PACS系统随时随地查看病人的影像图片,无论是在病房、科室,还是放射科,都可以实现,医生可以实时了解病人病情,这极大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减少胶片调取传输读阅的复杂过程,实现医院管理的高效化;(3)PACS系统的普及可以实现医院与医院间相互的沟通,PACS系统所提供的病人影像数据方便医生了解病人的病史,使医疗诊断更加便捷,同时,实时的影像查阅也让异地会诊也成为现实,这样医学影像里所包含的信息才可以有效利用起来;(4)PACS系统自带的影像后处理功能有利于医生判断病人病情的准确性,而传统胶片只是保存拍片室技师认为有用的图像信息,技师的主观性易造成重要信息的缺失,PACS系统自带的影像后处理功能有利于提高医生判断病人病情的准确性。这4点优势很好地解决传统胶片在医疗机构中带来的普遍问题。PACS系统的普及已成为趋势,数字化的医学数据管理为医疗机构诊断的高效性、准确性带来非常大的帮助,这也为医疗机构和病人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为实现医学科研、医疗诊断的高效性、实时性带来便捷。PACS系统的应用将会促进现代医学诊断技术迈向新的台阶[2]。

3医学影像数据管理系统EyePacs结构与功能

我们所要设计的系统主要应用于眼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它将实现以下功能:(1)在医生工作站中显示从不同科室不同设备中采集到的影像数据和所包含的病历信息,将非DICOM标准的格式转换为DICOM格式;(2)实现影像数据的通信传输,将重要的数据上传到服务器里的数据库中保存,方便科研人员或者医生及时查看;(3)可以对医学图像进行后期处理,例如添加、切割等操作,使医生更直观地看到病人状况,也可以增加临床诊断发现的新线索;(4)实现影像数据的异地查阅以及实时调用。PACS系统的服务对象是医疗机构,病人在医生的嘱咐下到相关放射科进行登记、摄片,影像医师把病人病例的具体信息从摄片工作站服务器里调出来,摄片结束后连同影像图片以及诊断报告、诊断数据等一应交给患者,医生再根据影像数据做出相应诊断。为了使PACS系统更加适用于医院的诊断流程,我们总结出系统应该满足的功能:装载医学影像及其数据、保存医学图像和数据信息、查找浏览并从服务器下载影像、对图像的处理。我们将分为以下4个部分设计:图像的显示和装载、以DICOM3.0标准为基础的数据通信网络的设计、服务器相关功能和数据库的设计[3]。

3.1影像及其数据装载和处理子系统

装载医学影像的过程,体现出程序和目标对象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些互动交互,利用Windows消息以及非间接调用实现与对象的互动。我们从主程序中接收装载影像的指令,利用视图对象DocObj调用具体函数,装载结构模式为Study的图像;然后,视图对象会以层次动态基于Study-Series-Image的模式为基础,建立保存影像的结构;接下来,视图对象Viewobj在接收到相关通知后,也会按照相应的层次,设计医学影像的显示结构。在显示结构被创立的过程中,各层次的信息也会添加到个表框列队中;最后,在所选中的布局模式中,影像及信息数据便会显现出来。对于装载过程中出现的非正常状况,我们也应做出相应的设计来解决问题。具体操作包括,利用C语言中错误处理机制,在TRY模块中放置装载过程,如果有不正常的情况出现,就利用THROW将其抛出,并在CATCH模块中依据异常对象的具体情况释放出不正确的创立对象。影像的装载和处理少不了相关用户界面的设计,界面主要使用人员是医生,所以界面的简洁性、易用性、友好性也是设计的基本标准,并实现以下功能。(1)获取并显示单帧图像(.jpg)和医学图像(.dcm)。(2)显示医学影像中包含的图像信息和患者信息,例如摄片时间、患者姓名、患者年龄等。(3)对图像进行放大、缩小、移动等基本功能。(4)将编辑好的影像及其数据信息上传到服务器中。

3.2数据传输网络设计

为了实现将影像信息上传到服务器,完成医生对其查阅和调用的过程,我们需要一个以DICOM3.0为标准的数据传输网络。传输网络的设计分为服务端设计和客户端设计以及两者的交互。遵循DICOM标准,实现它的获取查阅服务类和保存服务类。PACS系统的可靠通信和消息传输需要以TCP/IP和ACSE的有效连接为基础。首先,初始化DICOM标准里的服务类对象。然后以Socket为基础,建立TCP的相关连接,这一过程中附带着3次的相互握手。接下来,基于协议产生的数据包被客户端发送到所要应用的服务端,此时,协议数据包会被服务端进行解析、判断,继而可以发送客户端以接受协商的数据包,待被确认收到后,整个ACSE协商过程便实现,消息交换也可以顺利进行。协商被链接控制之后,我们可以完成DICOM的相应服务类。存储服务类过程如下:首先,一个包括消息表示和具体保存数据信息集合的数据单元被SCU建造并且发送出去,SCP在接收后调用后台的存贮程序并返回相应的反馈状态,例如成果、警告灯状态。重复以上操作若干次,就可以实现服务。而图像的获取查询服务的实现过程如下:目标查询数据集IODSCU基于对象的需求而生产,数据包被按要求封装后会返回C-FIND-RQ具体信息,这一消息又会被SCP不断的查询,并且从按照研究、图像、序列一层一层往下查询。最终,SCU可以使用C-MOVE指令来获取相关的图像和包含数据,完成相信的服务类[4]。

3.3EyePacs系统服务器设计

服务器的设计包括数据管理软件、服务器平台建设、数据库软件等部分。由于PACS系统中包含的医学影像占用数据太大,且被调用被访问的次数过多,正常的数据库平台很难保证这些要求的实现,所以PACS系统会将影像中包含的文字信息,如病人姓名、诊断结果等上传到关系数据库,而影像的存档服务器则用来保存规定格式的医学图像,简称PAS。最终以DICOM为基础,通过创建关系,把数据库和PAC一一对应起来。

3.4EyePacs系统架构

对于小型的PACS系统,其架构主要采用基于C/S的模式,这一模式里,客户端主要包括用户界面、安装相关的应用程序、处理医疗机构业务等功能。服务器端则负责数据的保存和后期数字化处理。因此,服务取得任务相对较少,但是如果客户端慢慢增多的话,整个系统的安全问题也要有所考虑,系统的安装、维护问题都会比较多。计算机应用的发展以及医院客户的实际需求,使得基于B/S的构架模式变成趋势,与前一种模式相反,服务器端用来完成PACS的核心功能,而客户端甚至简化成浏览器,这也为远程会诊创造基础,同时也相应地需要高配置、高性能的硬件环境。此次基于云端的眼科医学数据管理系统EyePacs为适应大量用户需求,将采取操作、维护比较边界的B/S架构,该结构的采用允许医生直接使用浏览器来获取病人影像信息,无论是电脑还是PAD,都可以支持影像的获取,完成信息实时性的要求[5]。

4结语

为实现数字化的医院数据管理,提高医院影像信息的高效利用率,Pacs系统的普遍应用势在必行。其关键技术则是基于DICOM3.0标准进行的设备之间、医院之间的数据交换。同时,非DICOM格式的影像转换为DICOM格式也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EyePacs系统可以把眼科科室的信息、数据、志愿有效地整合,使病人病例信息、诊断报告信息、影像统一化、标准化得以更好实现。

参考文献

[1]唐辰.云计算技术在医学影像计算领域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0(20):190-192.

[2]程颖,张志强,戴飞,等.基于请求授权的医学影像共享机制研究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20,15(8):60-63.

[3]周轩,刘宇轩,彭勇.基于心导管室信息管理系统影像数据安全机制的研究和设计[J].中国医疗设备,2020,35(4):79-82.

[4]霍妍佼,郭彦,王怀洲.影像数据系统在眼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9,18(11):1136-1139.

医学影像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医学影像;PACS/RIS;质控管理系统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医学影像技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支撑,其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水平,从而影响医院整体的医疗水平和稳定发展。近几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持续快速发展,需要不断地提高影像科的工作质量,对技师和医生进行系统化和科学化的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影像科质量控制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1医学影像质控管理的意义

我国的医学影像质量管理活动起步较晚。198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编写的《放射诊断的质量保证》,1988年我国第一个放射质量控制中心在浙江省建立,国家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放射卫生防护分会提出了制定“医用放射诊断质量保证标准”的计划。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以最低辐射剂量获得较高的影像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符合质量标准的图像[1]。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影像科在医疗领域展现出了新的活力,在诊疗流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临床许多疾病都必须通过影像科的检查来明确诊断和辅助诊断,为医生制定诊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随着我国医疗行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影像摄片质量则直接影响到诊断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继而影响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因此做好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管理是医院临床的重要工作[1]。

2医学影像质控管理的信息化

传统的图像存储方式容易霉变和丢失,检索和对比历史图像信息难度很大,医师调阅以及后期图像处理和传递也非常不方便,而数字化医学影像信息系统能够对医学图像进行高效管理以及按照标准化图像存储格式进行大容量存储,能够对受检者的图像资料进行轻松调看和后期处理。按照被调用的频率把数字图像分别存储到相应的磁盘上,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调用速度,减少空间占用和资源浪费,还能节约资金成本,储存时间也相应延长,按照国家对医院数据安全等级的要求,对数据可以进行相应的离线备份和异地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改革进程的推进,各大医院开始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大了对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和影像信息系统的重视程度,以提高医院影像科的整体质量[2]。近几年,我院医学影像数据的增长速度非常快,PACS/RIS系统和影像质控系统的投入使用,明显提升了我院影像科室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影像科的质量控制管理水平显著提升。2.1PACS/RIS系统。PACS/RIS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影像信息的传输,实现了无胶片办公。数字化的图像诊断提高了诊断准确率,结构化的报告书写既提高了效率又能为以后的大数据处理等科研提供支持。PACS系统与HIS系统对接,检查结束图像即可上传到PACS服务器,临床医生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即可快速浏览患者的图像和报告,并可根据患者病史对图像进行评估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如果发现摄片不足即可立刻纠正改进,避免患者耽误病情[3]。PACS/RIS的稳定顺畅运行对患者的疾病诊断以及就医流程的改善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院影像科PACS/RIS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检查预约系统简化了影像科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方便了临床医生更好地为患者制定下一步的诊疗方案[4]。我院影像检查需要预约的项目主要是CT增强和MR,预约系统上线一年多以来,影像科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较大程度地得到优化,明显提升科室工作效率,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改进医患关系。2.2影像质控管理系统。影像质控管理系统对我院日常影像检查的各个环节进行质控评分并及时统计跟踪结果,对科室整体质量提升及薄弱环节整改起着重要作用,使影像科室的绩效和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已成为我院影像科数字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5]。质控管理系统采用分级质控,各个角色通过权限配置模块,可根据科室业务调配质控项目,达到全流程闭环质控(见图2)。2.2.1质控开展形式和评分分类。我院医学影像科的质控开展形式主要有随机质控、集中质控和主动质控三种。在日常影像诊断过程中进行随机质控,根据抽样规则及概率标记检查,在影像诊断工作站中提交报告时随机弹出质控界面,评分完成后方可提交报告(见图3)。科室定期组织进行集中质控,如每日晨会质控、每月集中会审等。质控人员登录质控系统,筛选出特定的检查,对其进行质控评分(见图4)。在日常影像诊断过程中,报告医生主动在影像诊断工作站中选择质控菜单,打开质控界面进行评分,即为主动质控。质控项目评分形式可灵活运用,可根据不同的检查类型自由定义。质控评分类型有规范类和评分类,包括图像质量分析、胶片排版、三维重建质量分析、报告质量、审核报告质量的评分。2.2.2质控报表。质控评分完成后,可以在检查列表中查看评分结果,以质控项、设备类型为区分,精确定位到个人的质控评分情况,包括扣分明细情况和扣分原因,便于评估技师和报告医生的职业能力(工作量、质量),发现存在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提升科室整体水平,为人员的绩效评定提供数据支持。质控管理系统中,报告超时管理模块便于掌控报告的完成情况及哪些设备哪些检查项目超时较集中,系统可以根据预设定的规则列出超时报告,具有审查报告超时权限的人可以判别报告是否超时,可以查询出指定范围内的被评审为超时的报告。

3医学影像质控管理发展的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临床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对影像科技师摄片的质量、医师诊断报告的准确性、PACS/RIS的稳定顺畅运行、就诊流程的改善等质量控制和管理也提出了更高、更严、更新的要求。医学影像质控管理系统可以有效规范科室业务过程和主要操作事件,记录关键环节的质量状态并统计分析质量数据,总结出对提高科室工作质量有价值的规律,使整个科室的工作过程规范化、每一步得到控制。质控管理系统已成为影像科高。

[参考文献]

[1]孙继波.浅谈影像摄片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9):250-251.

[2]黄东兵.放射技术在放射科的重要性及现代影像质量控制分析[J].系统医学,2018,3(2):191-193.

[3]彭朋,蒋涛,李敏,等.PACS/RIS在放射科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7,23(15):54-56.

[4]李达,董楠,段振飞,等.我院放射科检查预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10):81-83.

[5]张贺诚,谭中建,刘悦,等.中医院放射科临床影像诊断及教学质量管理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14(2):227-228.

医学影像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风险管理;大型医学影像设备;风险处理:风险评估

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已成为辅助临床诊断的重要医疗设备[1],CT、MRI、DSA等大型医学影像设备更是保障临床诊疗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石,但由于使用频率高、接触人群广、操作技术性与专业性强、对使用环境要求高、具有电磁与核辐射特性等原因,设备在使用与运行过程中可能造成感染、污染、设备性能下降、诊断不准确等不良事件,进而影响到疾病的诊断以及医师与医院的声誉等。因此,规范并加强CT、MRI、DSA等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风险管理是近年来常被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流程中的一种管理方法,其是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处理和评价,以最小的成本使风险损失达到最低的科学管理方法[2],可有效排查出医学影像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所以,本研究将风险管理理念应用于我院CT、MRI、DSA等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维护与管理过程中,并统计其在防范使用感染、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作用,以促进医学装备安全与有效利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医学影像科进行大型医学影像设备检查的20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实施风险管理前的患者分入对照组(100例),实施风险管理后的患者分入观察组(100例)。对照组男48例,女52例;年龄19~85岁,平均(51.7±3.7)岁;观察组男53例,女47例;年龄19~87岁,平均(54.1±3.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制定医学影像设备风险管理制度(1)建立医学影像设备风险管理领导小组:由放射科主任担任小组组长,医疗设备科主任担任小组副组长,并由影像科、放射科及医疗设备科的医师、专业技术人员、护士等人员组成风险管理领导小组。(2)制定医学影像设备风险管理制度:由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全员参与讨论并制定医学影像设备风险管理相关制度,主要基于设备本身机械操控风险点和使用过程中患者安全两个角度考虑,包括医学影像设备日常维护与管理制度、医学影像设备风险管理制度,并设计《医学影像设备风险评估记录表》与《患者医学影像检查风险因素评估记录表》[3]、医学影像设备培训制度、辐射防护管理制度、医学影像设备临床使用安全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预防性维护分工与排期表》等,同时贯彻落实以上制度的培训与学习,完成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参与医学影像设备的风险管理。1.2.2开展医学影像设备风险评估医学影像设备风险评估分为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根据我院已制定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风险管理相关制度进行日常风险管理评估[4],另一方面根据实施风险管理后患者的切实体验进行评估,具体方法如下。(1)医学影像设备风险评估记录:由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设计《医学影像设备风险评估记录表》,表格内容包括设备种类、临床功能、有形风险、避免概率、事故历史、特殊要求、总分、风险、分类、维护、周期,具体释义与评分标准见表1;参考美国Vermont大学技术服务方案,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量化评估医疗设备风险等级,并以此确定预防性维护的频率,总分13分及以上为每半年维护1次,12分及以下为每年维护1次。(2)患者医学影像检查风险因素评估记录:由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设计《患者医学影像检查风险因素评估记录表》,表格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检查项目、疾病情况、意识状态、身体状况、是否携带仪器与管路等,分检预约护士根据以上内容评估患者情况,然后填写《患者医学影像检查风险因素评估记录表》,并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跌倒风险、检查部位错误风险、怀孕、突发疾病风险等内容进行分级,以此提醒影像科医务人员加强对高危风险患者的关注,做好各种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5],避免检查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保证患者在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的安全。1.2.3医学影像设备风险处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医学影像设备风险处理。(1)患者风险处理:根据分检预约护士评定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具有潜在跌倒风险的患者,应让其家属全程陪护检查,存在检查部位错误风险的患者应由双人核对、签名之后方可进行检查,存在突发疾病风险的患者应由分检预约护士报备相关科室或急诊科之后方可检查;在检查前,分检护士需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相关事宜,包括医学影像检查时间、地点、操作人员、过程、结果查询时间和方式以及注意事项等,如遇上述需陪同或报备相关科室的情况,应提前做好沟通,确保家属可陪同并做好家属的防护工作,告知家属陪同的理由及注意事宜,检查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时,应及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指导患者配合完成检查,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2)设备事故风险处理:根据预防性维护分工与排期表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由设备使用者坚持按规定进行日常维护,维护周期为每天1次,并由医院工程师按时完成预防性维护,维护周期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设备说明书要求制定[6],在保修期内、购买维保服务、厂家免费提供维保服务的设备由厂商负责维护,医院工程师监督、协助和学习,同时要求保存记录;加强备机管理,要求厂商提供设备的资质文件、维保服务工程师的资质文件并存档,医院工程师与设备使用者在此基础上共同制订符合院内设备使用的操作规程,完成医学影像设备风险评估记录,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设备运行、上报、处理并启用备机,秉承医院工程师至厂商逐级上报的原则,积极采取补救、抢救措施,以减轻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3)建立不良事件上报制度:除影像科外,任何临床使用科室发现或可疑发生医学影像设备使用不良事件,立即填写《可疑医学影像设备不良事件报告表》一式三份,分别报医务科(或护理部)、采购部和医疗设备管理中心[7],不良事件分类情况见表2;医务科(或护理部)经调查核实后,将上报表转达质量保证部,质量保证部在科室上报发生不良事件后根据具体情况(对导致死亡的事件于发现或者知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导致严重伤害、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事件于发现或者知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突发、群发的不良事件立即向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并在24h内)报送《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8],采购部联系、告知相关生产企业,质量保证部保存不良事件监测记录,记录保存期不低于5年,同时实行无惩罚上报制度。

1.3效果评价

从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满意度两个维度来评价风险管理在医学影像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统计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根据问卷调研情况统计两组对我院医学影像检查服务的满意程度[9]。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医学影像设备风险评估记录见表3;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00%(3/100),低于对照组的11.00%(11/100),满意度为92.00%(92/200),高于对照组的88.00%(88/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总结

CT、MRI、DSA等大型医学影像设备是现代医院临床诊疗必不可少的设备,其能高效、安全运行对医疗机构的日常运营至关重要[10]。医学影像设备的潜在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设备本身故障,二是由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疏漏所导致的患者安全受到威胁,如被感染、污染、突发事件、差错等。本研究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从以上两方面将医疗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医学影像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11]。从两组对比结果来看,风险管理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处理和评价等内容[12-13]。在风险分析过程中,本研究首先建立了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并分析已知和可预见的风险点,建立了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及编写了风险评估表格等,然后从设备本身和临床应用两方面评估风险,最后制订相关的风险处理预案。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是无法完全避免投诉与不良事件的发生,可见风险管理制度还有可完善的空间。因此,我院应继续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降低不良事件、医疗纠纷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李加荣.医疗设备的风险因素及风险管理方案[J].医疗装备,2018,31(12):58-59.

[2]何灿,宋延波.风险管理在医学影像检查中的临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1):138-140.

[3]余华良,魏坤,俞锴.临床医学影像设备的安全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17,38(12):142-145.

[4]栗凯,张绪雷.分析医学影像设备维修的现状及管理对策[J].养生保健指南,2018(40):239.

[5]杨春花.风险管理在医学影像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探析[J].智慧健康,2017,3(21):1-2,11.

[6]马莉,王志稳,葛宝兰,等.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风险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9,33(21):3676-3680.

[7]吕颖莹,冯靖祎,王吉鸣,等.基于动态风险评估的医疗设备维护策略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8,33(11):140-142,154.

[8]雷硕,林锦穗.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上报情况分析与思考[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9):8-10.

[9]易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实施方案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5):9-10,61.

[10]王鑫鑫,姚世秋,付玉芳,等.整体护理在影像检查中的应用体会[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0):249-250.

[11]刘伟忠,郭明涛.风险管理在放射科CT诊断检查中的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36):41-42.

[12]张宇,张方荣.基于风险分析的预防性维护对医疗设备管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疗设备,2020,35(3):135-138.

医学影像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医学影像设备;规范信息路径;故障;质量管理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等影像设备在疾病诊断、治疗辅助及预后评估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部分,临床医学服务质量与医院影像设备水平密切相关[1-3]。由于影像设备属于机械设备,临床应用中受操作不规范、操作频繁或时长等影响,难免会发生故障,增加诊断误差概率,不利于疾病诊治,重者耽误病机或致人死亡,引发医疗纠纷[4]。为此,加强影像设备维修与保养至关重要。临床路径指的是对某类疾病,制定出由入院至出院具有科学性和时间顺序的系列措施,涉及检查、治疗及护理等多个方面,以规范行为缩减成本,增强医疗质量为目标[5-6]。目前,关于路径护理报道较多,但路径管理在影像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将路径管理与信息技术结合,探讨规范化信息路径管理在影像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以为减少设备故障发生,为提高设备管理质量提供新的干预方向。

1规范化信息路径管理

1.1成立管理小组

成立由医院工程部主任、4名工程师和科室内20名医护人员共25名成员组成的规范化信息路径管理小组。工程部主任为小组组长,统筹事务整体把控;工程师主要职责包括对影像设备定期保养和维护,加强影像维护相关知识培训;医护人员以设备日常检测、使用频率统计和故障报修为主要工作内容。

1.2规范化路径管理

根据医院现有影像设备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结合其他优秀改革成果,进一步规范与完善影像设备维护及保养等流程、监督制度及奖惩制度,要求相关人员严格依据流程和制度操作。①工程师定期临床巡查,加强设备保养,及时发现问题且与科室内设备使用的医护人员交流,告知或商讨出改进措施;②每季度组长组织召开会议,对期间影像设备使用情况进行讨论,引导成员发现问题和制定改进措施,且考核设备操作;③加强科室与工程部等相关部门的交流,工程部收到故障上报电话后需60min内到场,并定期送去相关校定器具,确保科室设备运行良好。

1.3信息技术支撑

将设备全生命周期理念融汇入设备维修,全过程对影像设备选购、应用、维修及报废等过程分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系统,由电子信息系统全面监控;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设置设备信息数据库、临床信息数据库和故障信息数据库。

2规范化信息路径管理在影像设备管理中应用

2.1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9月至2020年10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在用的13台影像设备,包括1台MRI、1台16排CT、1台128排CT和10台X射线相关设备,按照管理模式不同将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的影像设备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的影像设备纳入观察组,实施规范化信息路径管理。选取上述时间段参与设备使用和维修保养的25名在职人员,其中工程部主任1名,工程师4名,科室内医护人员20名;年龄24~46岁,平均年龄(31.00±3.85)岁;男性6名,女性19名;专科9名,本科12名,硕士4名。两组设备及相关人员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可进行对比研究。

2.2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设备资料均齐全;②为影像科常用设备(1年使用>100d),有固定工程师及医护人员操作者。(2)排除标准。①外包设备;②非常规损坏相关设备;③2016年9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报废或新购设备。

2.3管理方法

(1)对照组。采用常规影像设备管理方法,6个月或12个月对设备维护1次,故障发生后对症干预。(2)观察组。实施规范化信息路径管理,成立规范化信息路径管理小组,将路径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对影像设备进行管理。

2.4观察与评价指标

(1)故障率与故障频次。故障率指单台影像设备故障停机时间与设备负荷时间的比值(%);故障频次指每2年的故障次数(次/2年),其原因分为人为因素与设备自身损耗2类,其中人为包括操作不当、责任感差和专业水平不足。(2)设备管理质量。以《四川省医院护理质量管理评价标准(试行)》[7]为参考,结合医院情况,对影像设备管理质量进行评价,其中包括有影像设备应用制度、使用说明书以及设备专人管理等共25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值设为0~4分,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管理质量越好。(3)设备维护质量。自行设计设备维护质量问卷,调查评估两组设备应用涉及的25名小组成员的设备维护质量,包括影像设备理论储备知识、设备流程和制度熟悉度以及设备维修实操3项,各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维护质量越高。

2.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故障频次原因等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x2检验;故障率、设备管理质量及维护质量等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行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6应用结果

本研究共向25名小组成员发放护理质量问卷25份,回收25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回收问卷全部有效。(1)两组故障率比较。观察组MRI设备、CT设备和X射线相关设备故障率分别为(1.12±0.40)%、(2.14±0.76)%和(1.45±0.50)%,均低于对照组的(3.40±1.13)%、(4.29±1.37)%和(5.02±1.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46,t=7.279,t=11.049;P<0.05),见表1。(2)两组故障频次比较。影像设备2年内故障发生次数中对照组38次,观察组17次,观察组故障频次相较对照组下降55.26%(21/38)。观察组设备故障总频次中的自身损耗故障频次占比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93,P<0.05);人为因素中操作不当、责任感差和专业水平不足要素故障频次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2,x2=1.022,x2=0.628;P>0.05),见表2。(3)两组设备管理质量比较。对照组设备管理质量评分为(83.20±5.47)分,观察组为(90.36±4.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4,P<0.05)。(4)两组设备维护质量比较。观察组影像设备理论储备知识、设备流程和制度熟悉度以及设备维修实操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62,t=-8.971,t=-18.597;P<0.05),见表3。

3讨论

医学影像设备在疾病诊治中肩负重要使命,为此加强设备检修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良好运行至关重要[8]。通过循证研究和医院实际经验,医学影像设备存在日常维护不全面、维修技术和水平脱节以及未充分认识到设备维修的重要性等问题[9-10]。因此规范影像设备管理十分必要。本研究开展实施的规范化信息路径管理涉及3方面内容:①成立小组,明确各成员工作内容,各司其职,实施奖惩制度,对优秀者给予实际性奖励,表现差者惩罚,以提高成员对影像设备维修管理的重视,同时制定影像设备维修、保养及故障报修等流程,通过培训增强成员相关知识储备,检修实操水平,这是本研究相比常规管理,规范化信息路径管理能明显提高影像设备相关成员影像设备理论储备知识等护理质量的可能原因;②定期临床巡检,对影像设备保养,加强日常维护,如设备破损与否,是否有灰层等;③设备全生命周期理念应用于设备维修,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设备采购、故障报修、维修及日常保养等系统,形成系统流程,增强影像设备故障发现和及时检修效率,避免问题由小变大,减少维修费用[11]。韩冰等[12]研究发现,相对传统经验维修管理,基于生命周期理念的维修管理能明显减少医疗设备故障频率及维修费用,本研究结论与之相符。本研究表明,新的管理模式能减少MRI、CT及X射线相关设备故障率,除规范化信息路径管理中应用设备全生命周期理念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设备日常保养。本研究中同一批影像设备,规范化信息路径管理2年内影像设备故障频次由既往的38次下降到17次,下降率>50%,进一步表明规范化信息路径管理能减少影像设备故障发生,且原因分析方面,观察组设备自身损耗比例比对照组高,与刘莉等[13]研究结果一致。虽然两组干预方法不同,但通过改进管理均能提高相关人员设备规范操作及检修等知识与水平,重视设备检修,日常保养更全面,及时发现故障上报并处理,此为观察组设备自身损耗故障检出率高的原因。而人为因素方面,可见规范化信息路径管理后因操作不当及专业水平不足等原因导致的故障比例下降,虽然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与样本量少有关),但也可反映出路径管理能减少人为因素的设备故障发生。顾和章等[14]研究表明,规范化管理路径能减少影像设备诊治失误概率与故障率,提高工作人员满意度,本研究与之相符,规范化信息管理路径不仅能降低设备故障发生风险,而且能提高设备管理质量。由于影像设备故障相关因素多,不同品牌、临床实际使用次数以及管理流程杂乱等均可能影响设备故障维修,关于影像设备故障维修管理需不断探讨和改进[15-16]。

4结论

医学影像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医学影像技术的创新发展进程逐步推进,医学影像技术开始引入计算机技术,实现计算机X线影像技术,超声、SPECT、ECT、PET、MRI等等,这些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医疗质量的发展,虽然不同技术的成像原理以及检查手段各有千秋,实际适用范围存在一定差距,但影响技术对影响诊断的影响性越打越大,从传统单一的形态转变到如今多样化的代谢改变,功能与形态的多元化发展,满足综合性诊断的需求,尤其是体层摄影技术(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医学影像诊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特性

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处于饱和状态,但在影像诊断人员十分稀少,一方面由于医学院中影像诊断人才较少,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于影像急速以及诊断的培养目标发生改变,多数院校注重于影像技术的掌握,对于影像诊断的培养实践性不足,因此比较符合医疗结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需求,导致影像诊断人员出现断层现象。熟悉医学影像技术以及医学影响诊断的专业人才处于缺失状态,能够在临床中具备生物医学工程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急需人才。因此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学院校应该强化对影响诊断以及影像技术人才的综合性培养,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实现改革与发展,针对各级医疗机构的需求实现人才与医疗设备的共同发展,从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关联性入手,实现综合性课程的设定,通过医院实践以及案例分析等等,提高医学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医学影像诊断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根本,也是联系两者和谐共进的必要条件。专业独立性是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人才培养特点,由于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因此人才培养中,既需要从电子学,临床医学以及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入手,提高对医学影响诊断技术以及临床影像诊断知识的了解,从X线影像技术,超声、SPECT、ECT、PET、MRI等设备以及技术掌握入手,强化基础理论与操作技巧的提升,实现医学影像学的各个分支理论知识与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影像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对疾病诊断以及医疗设备使用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以及提高患者治疗的针对性。这是目前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

2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2.1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实践工作整体性。在医疗机构中医学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工作是紧密连接的整体,患者通过影像技术的医疗设备进行影响诊断疾病,然后反馈给医生进行治疗,这是医院医疗过程中常见的流程。实际工作中影像诊断工作的开展需要影像技术的支持,患者以及医院对高水平影像诊断的需求,反馈到影像技术的拓展与发展中,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创新,影像诊断标准亦会逐渐上升,如此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之间构成良性循环,互为整体,虽然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双方共同制约以及促进对方的发展。实际工作中纵使成像原理存在本质差异,但是影像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专业性都会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现,无论是超声、SPECT、ECT、PET、MRI还是计算机X线技术,都具有自身的特性以及整体的共性,所以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实惠、方便以及影响最小原则进行选取,以影像金叉信息的客观性和互补性进行综合利用,确保现代医疗技术促进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融合,满足医疗体制改革下临床治疗融合整体的形成,提提高治疗效果以及诊断效率,实现医疗诊断技术整体的共同发展。2.2医学影像诊断中常见的影像技术临床应用。临床诊断中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实现医疗质量提升的关键,在影像诊断中需要减少对人体的辐射与损伤,软组织鉴别中需要优化工作机制,利用影像技术的先进行以及患者诊断的需求,针对性影像技术的使用。(1)CT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于骨骼肌肉或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效率,例如重视系统以及寄生虫等等疾病而言,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故而常用鼻窦疾病、鼻咽早期肿瘤疾病。(2)CR技术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多数临床诊断中都会采用这类工具,因为鉴别能力较高,及时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却可以有效发现软组织中的疾病,所以常用与骨骼或是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3)磁共振技术,对直肠的检查效果高于CT,但肺部的检查低于CT与CR,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看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多用于人体创伤情况、炎症情况、肿瘤情况、子宫情况,肝脏与胰腺检查中不推荐使用。

3展望

总体而言在影响技术临床诊断应用中,需要根据各技术的使用优势,合理分配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及区域,才能够实现高校的综合性影像技术应用,不仅全面提高了诊断范围以及诊断内容,其诊断效果以及诊断技术得到改善,提高临床对患者身体生态指标的掌握,有利于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开展提高影像诊断效果与准确率,便于现代化医疗体制改革下医疗治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03):171-172.

[2]杨东奇.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6):155-156.

[3]谈彩琴.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8):5921+5924.

[4]许凯,于枝秀.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03):146-147.

医学影像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根据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就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下发的通知:要求以我国目前的需要为基础,建立健全相关教学资源库,将教育教学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展开,创新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技术全能型人才。但是,有关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我国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一、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1)有效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促进该专业教学的创新。对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进行有效建设和创新,可以促进该专业在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有效对医学影像的相关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创新,有利于相关专业的教师对新课程进行开发和创新,与此同时,对相关资源库的建设可以对各个领域的资源库进行分类整理,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建立线上资源库网站,让学生能够实现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有效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相关人才。(2)有效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服务能力,满足相关领域的各种需求。对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进行适时地更新建设,可以让相关教师、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社会工作人员在学习医学影像技术相关内容的过程中,获取更为丰富的学习和教学资源,进而可以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服务能力进行有效提高。具体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在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建设的教学资源库,可以运用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性和专业技能差异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目标。除此之外,教学资源库中的相关内容还可以作为优质良好的教育教学资源以供教师进行备课,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率;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进行有效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有效结合,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进行专业知识的搜集,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教学资源库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的同时,还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进行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有效提升该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就业水平;③从社会工作人员的角度来看,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进行全面建设,可以为社会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资源共享的平台,让已工作的人员在工作的同时仍能学习实时更新的专业资源,进而有效提升社会工作人员对社会的贡献和服务能力,满足社会的相关需求。

二、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在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相关院校在资源库的建设方面还没有将建设标准进行统一,重视数量而轻视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相关资源库信息浪费的现象也比较常见。从十年前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国相关部门共设立了上百个各专业的教学资源库,但是其中并不包括有关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满足不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和学生对学习资源的需求,不利于培养医学影像技术等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无法实现该专业的资源共享以及教学、学习成果共享。我国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方面的建设还需努力。

三、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相关思路

建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不仅要在设计方面实现整体统一化,还要在资源方面实现内容细化。以该专业的自身特点为建设依据,将大众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将教学库资源进行更新整合。同时,将所有学习的人员作为主体,建立较为系统全面的资源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加大教学资源库的信息共享力度。(1)建立学校、学院、企业一体化团队。通过建立学校、学院以及社会企业共同合作的团队,对其进行分工合作,明确各方责任,该团队不仅包括校内多个优秀教师,还包括国内以及国外各个医学影像相关企业的专业优秀人士,以及医学影像技术方面的专家,以保证建设的教学资源库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2)成立对应的专业调研小组,科学合理地进行总体资源库的设计开发。要想建立优化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资源库,就必须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内的医学影像专业授课情况、社会对口人才需求现状、行业发展总体趋势、医院对口专业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对国家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进行整体研究分析,明确其基础专业知识储备量及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对我国对口人才岗位需求要求进行分析,对其派定的工作内容、任务以及岗位基础要求有一个综合性的了解。然后,系统地结合各个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库建设探究,清晰社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总体人才需求趋势。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高职院校不同学生的阶段性知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安排,优化固有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体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根据国家总体社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工作需求现状对其人才培养计划、内容进行完善、优化、创新。最后依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总体发展趋势,以及其职业应用化过程,结合现有的教育知识体系、课程化教学内容,系统地开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依据各个层次的基础要求设计资源管控、管理、学习平台,优化整体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系统。(3)以岗位需求为总体教学资源库建立方向,优化设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研究各种数据发现,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大多就职于各个等级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部门,其中包括各种放射线治疗操作技师、超声波检查人员、X射线拍摄操作技师、基础的医学影像核查鉴定技师等等。要切实结合医院对应岗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工作现状、工作内容,而后进行系统的分析、检查,剖析其工作领域发展近况与发展前景,优化其主要工作内容以及工作任务,明确基础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岗位能力标准及要求,并适当结合其相关资格考试进行教学课程设计优化与改善。系统的设计模块教学、核心教学体系,细致地对其教学课程进行划分,可以按照专业必修、专业基础必修、公共必修、公共选修四个模块进行分类,其中可能会涉及医学影像设备具体操作课程、设备基础识别课程、影像检查分析课程、内科基础分析课程、外科基础分析课程、影像诊察诊断课程等等,由此来优化学生自身专业技术知识,加强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医学基础技能,侧重学生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的培养力度,系统性、综合性地进行项目任务能力的教育培养。在此期间,要切实明确教育教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理念,确保其实用性与实践性,落实课程设计初衷,推动专业技术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接轨,要充分确保其专业实践操作性能良好,能够与我国现代医学影像基础技术相接轨,以确保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能够满足基础的社会性人才需求,不断在教育教学课程中优化专业素质、人身素养培养理念。(4)不断完善资源库系统使用功能,加大其宣传推广力度,适时进行创新性教育教学。切实根据社会对口人才需求进行创新性教育教学,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库内部教育方法、教学内容,侧重综合性教育教学质量、效率的提升,融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最大化地挖掘资源库的各项功能,让使用者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资源搜索、资源分析,充分地在各个平台进行问题探究、问题互动。适当引入创新性的教育教学元素,加大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方式与专业资源库的融合建设力度,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思想进行系统资源库的更新、创新。高职院校教师适当增大资源库教学使用频率,融合线上教学、线上或者线下互动、自主学习等方面,而后进行综合性的专业技术教学。同时还可以根据线上学生教学反馈情况进行教学方式的优化与转变,实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创新教育评测与管控方法,突破固有的课堂教学时间限制。这样一来,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专业教学质量,让教师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优化改善,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提供基础教育保障。

四、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

(1)社会行业岗位资源建设。行业岗位资源建设是基础的人才培养标准,要切实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让学生对其专业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使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自己专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究分析。(2)专业技术资源建设。专业技术资源建设作为课程开设的主要依据,系统地综合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各个方面的调研、实践结果,依据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科学合理地设置系列的专业教学课程,根据我国区域教学特点不断进行改善、创新,融合地域性特点,优化专业教学理念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3)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专业课程资源库包括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教学理念、实训教学方式、职业化教学标准、专业教学课件、综合练习试题库等部分,它作为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核心部分,其教育教学趋势紧跟国家行业发现潮流,全国各地共享综合性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五、结语

侧重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的系统性建设,不断优化固有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模式、体系等,适当提升专业化教学效率与教育水平,不断拓宽学生专业学习层面。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作为综合性的教学资源建设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不断根据国家总体教育发展趋势切实进行改善、优化、创新,搭建完善的资源库系统管控平台,确保资源库内部资料处于实时更新状态,实时进行数字资源的优化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岳若蒙.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03):15-16.

[2]唐恭贺.关于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划的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01):142-143.

[3]曾德昕.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开设医学影像学课程的前期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1):133-134.

医学影像管理范文篇8

1什么是医学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断层解剖学、医学影像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以及相关设备的维护管理等。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设备有:CT、B超、X线片、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心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面向21世纪,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医疗第一线从事医学成像技术及影像设备维修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2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生在学习影像诊断中存在的问题

2.1学习积极性欠缺: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生学习的重点是设备的操作上,他们心态也往往有些微妙,总想着自己不是影像诊断方面的,学习起来积极性会比影像诊断的实习生差点。并且刚经过枯燥的在校学习阶段,不少实习生进入医学放射临床后没有具体任务的限制,在思想上会有一个放松期,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1],这也使得学生对影像学诊断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下降。2.2影像诊断学基础不足:由于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生在学校理论学习的侧重点在影像技术,所以影像诊断学的基础会有些不足,这反过来会增加他们对影像诊断学习的畏难情绪。对于刚接触医学影像诊断实习的学生只能在实习过程中由带教被动地传授知识,对于影像诊断的病因、病理、影像学表现方面知识的掌握是一知半解。在实习期间,影像技术学生普遍认为这些专业知识过于抽象、晦涩[2]。基础不足反过来会影响他们学习影像诊断的积极性。2.3带教方法不当:我们带教老师对影像技术实习生的教学方法不当,教学结果也会往往不佳,很多时候学生接受了一大堆知识,常常消化不了,带教老师没有很好地评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程度,致使他们达不到学习的目的。传统带教模式以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不利于培养实习生阅片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已不能满足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需求[3]。另外,有些带教老师对学生放任自由,采取的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点教为辅的方式,致使学生无的放矢,不知道如何学习,这对学生的影像诊断实习是不利的。

3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生在学习影像诊断的策略

3.1鼓励学生学习影像诊断知识,提高他们的主动性:适当给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生灌输影像诊断知识的重要性,告知他们“拍片子”往往需要一定诊断知识才能知道如何拍摄,才能拍出好的影像照片,才能对各种病变有针对性地进行拍摄。以前我们的学生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不了解,技术员也往往被称为“拍片子的”,致使他们对职业产生了误解。在实习带教期间,带教老师可以利用实习间隙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自身、科室内或国内优秀影像技术人才的先进事例的列举,展示影像技术专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从而树立学生的职业荣誉感[4]。带教老师可以尽心尽力地引导他们学习影像诊断知识,通过言传身教,会使学生对本专业认识有所改变,加强他们对学习影像诊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以后从事的影像技术工作大有裨益。3.2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带教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平时工作中,先让学生坐一旁观摩老师书写报告,学习如何阅片分析,带教老师写报告的同时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基础的知识,如影像解剖、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等,让学生迅速掌握影像诊断知识,并要求学生查阅教科书,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复习一遍,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带教老师针对问题进行深入讲解。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对实习生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更加有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实习生对于带教的满意度[5]。3.3放手学生书写报告:学习到一定程度,可以让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生亲自书写诊断报告,带教老师一边批改,一边讲解,学生书写报告会增加对疾病的影像诊断的认识,提高他们影像诊断能力。医学影像技术的实习生转到诊断组时,可要求实习生每日书写几份报告,且在报告系统中备有常见部位的报告模板,让学生先熟悉书写各个部位的正常报告,随后对常见病报告进行书写,最后可尝试书写部分疑难病例的报告。带教老师对报告的书写进行讲解,对报告之间的区别进行分析,由此进行反复练习,使学生在出科时能得心应手的对一些常见病的阳性报告进行书写[6]。通过书写诊断报告,我们发现实习生对疾病影像诊断的掌握会加深,这对他们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各种病变进行拍片起到很大的作用。3.4加大带教经费的投入:带教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要让他们的付出得到回报,就需要支付一定的带教费。经费不足和科室条件差是影响实习生带教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当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费,使带教老师在教学期间能够不受工资绩效等问题的影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习生带教中去[7]。比如我们把小讲课、病例讨论、病理读片的带教经费比原来提高20%,反馈的结果是带教老师会对这些教学活动更加重视,做出的课件质量也更高。3.5鼓励实习生积极参与科室各项活动:我们科室每个月均会开展科室晨读片、病例讨论、病理读片、小讲课等,这为实习生创造了更多的学习平台,这些教学会针对影像技术检查的标准化、规范化等进行细致的阐述和讨论,使实习生积极的参与到相关学术讲座中,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专业学习能力,并且将自身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讲座学习前,会告知学生标题内容,让学生进行先期复习。讲座活动期间,可以提问学生,内容主要是针对技术方面的影像诊断基础知识,带教老师通过循循善诱,深入的讲解,会让学生学习后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对他们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生要巧妙运用一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最短时间内适应临床的工作结构,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为其今后的影像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规范的带教能够促进他们影像诊断知识的熟练掌握,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更好、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成为高素质、能力强的影像技术人才[1]。

参考文献

[1]黄燕涛,冷媛媛,仲建全,等.提升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实习期间临床技能的策略与思考[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20,21(3):262-263.

[2]刘宁,吕晓虹,张祥林,等.虚拟教学法在医学影像技术教学应用中的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7):19-21.

[3]周欢,王佳宁,殷小平,等.PBL教学在影像技术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特别健康,2020,3(27):237-238.

[4]刘欣杰,陈维娟,陈金华,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思考和改革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11):5-6.

[5]张清华.P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MRI检查技术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20(73):233-234.

[6]陈芳,王雪梅,钟李强.带教模式在影像实习生管理中的教学质量影响[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6):252-253.

医学影像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大学生;创新创业;可行性;展望

经过近六十多年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地发展。近几年,人工智能在各个科技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交通、医疗、教育与工业等多个领域[1-5]。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有效的降低了劳动成本、优化产品与服务,创造新市场与就业等方面,革命性的转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医学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主要为医学影像、智能诊疗、智能导诊、智能语音、健康管理、病例分析、医院管理、新药研发和医疗机器人等,其中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最广泛[6-8]。目前国内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企业数量超过一百家。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的结合同时也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以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中的应用为中心,着力探讨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行性。

1医学影像学发展现状

医学影像是临床医生完成对患者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医学影像主要包括MRI、CT、DSA、超声、核医学等。医学影像在临床医学诊断领域目前存在一定的问题[9-12]:(1)影像人才短缺。医疗机构普遍缺乏高水平的影像医师,在疾病诊断中容易发生诊断不准确、同一疾病诊断结果不一致等情况。(2)影像诊断定量分析困难。在影像诊断中,病灶信息呈现高通量、多维度,医生对病灶的定量变化往往依赖于经验,微小的定量变化通过肉眼判断比较困难。(3)医生阅片方式难以满足患者的诊断需求。目前影像呈现方式主要为数据与图像,医生对影像的诊断依赖于自身的信息挖掘、分析,人工阅片速度无法提高。

2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应用可行性

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主要有影像设备的图像重建、智能辅助诊断疾病、智能勾画靶区、智能判断病理切片、智能判断病理切片及诊断方案智能辅助等。2021年2月10日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及《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母的新专业名单(2021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开设新专业智能影像工程。该专业致力于医工高度交叉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人才主要服务于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智能化研究、开发、管理与使用,从而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医学影像创新能力不足、影像诊断治疗水平发展不均衡、全社会健康需求日趋迫切等问题。在目前国家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下,医学院校依托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影像工程、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利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开展围绕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诊疗、影像组学等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创新创业,意义深远,大有可为。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智能影像工程等专业学科涵盖人工智能影像所需的数学、计算机编程语言(C++、PYTHON、OPENCV、NUMPY等)、医学图像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从学科角度完全契合人工智能影像的需求,学科体系可进一步调整以适应人工智能影像的需要。其次,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产业链条比较长,在算法开发上、医学科技创新等方面,需求面广,实际情况就是谁的技术先进、能解决实际问题,谁就占领了先机。再次,目前人工智能影像的相关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机会较多。目前的人工智能尚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医学影像更多的应用于图像识别辅助分析,发展空间较大,未来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将重塑产业,是未来医学创新和改革的强大动力。自从2006年起,国内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的企业逐年缓慢增长,初创型企业的概念项目逐渐落地,受到资本的青睐。医学院校拥有医学影像、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影像学科的优势和人才,在国家大力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背景下,适当引导相关学生开展围绕“人工智能影像”的创新创业,符合大学生双创事业的发展规律,有利于大学生寻找创新创业的“Idea”。

3构建以人工智能影像为基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影像工程、医学影像学的医工交叉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学科体系目前仍在摸索之中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医工交叉的学科发展模式本身需要将工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医学的科技创新,实现医工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学科建设上应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课程与实践教育,增强学生的相关学科的动手能力。使学科趋于完善,适应于当前新医学发展的需要。建立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的产、学、研一体的基地。目前,在国家高度支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医学院校可借助校企合作形式,邀请人工智能医学科技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基地的教师,开展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课程建设,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扶持大学生开展人工智能影像的科学研究,在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上创新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即以技术驱动为导向,孵化大学生创业公司。通过上述各种机制,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4构建医学院校人工智能影像的科研平台

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智能影像工程专业的科研创新体系虽然比较健全,但是由于人工智能影像属于新生事物,在相关科研领域仍然存在着学习、应用困难,如影像组学的发展十分迅速,其本质为一种分析思路的方法,从临床问题出发,最后回到解决的临床问题。其步骤主要包括:标准医学影像数据获取和筛选、图像分割、特征提取、特征选择、建立模型与应用。但影像组学上述步骤需要不同的工具、方法来实施,即工具比较分散。目前,一些医学科技公司针对特定疾病影像组学研究开发出集成的平台环境,其最显著的特征为“零编程”,极大的降低了使用者的学习成本,这种软件平台不仅提高了使用效率,更加速了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使用进程,降低了门槛。此类平台不失为一种大学生人工智能影像创新创业的工具。因此,医学院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创建人工智能影像的科研条件能够极大的为人工智能影像的科研提供帮助、支持,也有利于人工智能影像领域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现。

5结语

医学影像管理范文篇10

国务院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三个标准: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要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医学影像工程技术符合国务院提出的新兴产业发展要求,满足新兴产业的三个标准[3]。2005年美国MDDI期刊指出的十大重要的医疗仪器技术中有医用成像和计算机辅助外科两部分依赖于医学影像相关核心技术[4]。医学影像工程是21世纪大型医疗设备的重要支柱。我国的医学影像工程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晚;在研究方面,理论方法等应用基础研究多,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研究少,核心技术掌握较少。GE、西门子等企业的相关产品纷纷抢滩中国,对医学影像设备形成垄断地位。我国加快高端数字化医疗设备国产化刻不容缓。数字医疗核心装备与关键技术是指有引领性、能影响全局、临床必需、能进入产业主战场的数字医疗产品。为促进医学影像工程理论及应用研究,国家在医疗器械方面制定了很好的产业规划,与医学影像工程相关的教育、科研、开发投资大幅增加,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兼有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理工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医学影像工程专业有着很好的就业前景。

2现代科技和医学交叉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新型的医学影像工程技术人才

医学影像工程主要涉及到CT、MRI、超声等影像设备的开发与医学图像的配准、融合、特征分析、三维重建等理论与临床研究,人工智能及其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PACS系统等核心技术,是当今高科技的综合体,是现代科技和医学交叉发展的杰出成果。医学影像等设备逐渐成为医疗机构的必备设备,使用医学影像设备的人也随着增加,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等一系列的需求。这就对医学影像工程人才的要求与日俱增。因此,培养大量的医学影像工程人才是时展的迫切需要。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走访了国内20余家医院放射科的教授和专家,他们认为现在医院急需这方面的人才,有时CT或MRI等大型设备出的故障,是因为平时对设备维护保养不够所造成。因此,掌握医学影像设备核心技术需要专业性强的医学影像工程人才,医院亟需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3提高我国医疗相关部门影像人才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迫切要求提升医学影像工程人才培养层次

目前,与医学影像工程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迅猛发展的医学影像设备、数字化医疗设备的需求。期初,我国的医学影像工程专业教育一直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现代医学影像工程技术要想得到发展需要的是能适应较高层次以及专业技术能力较高的工程技术人员。自从上海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试办医学影像工程专业,培养医学影像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多进入医疗产品研发和销售行列,少部分进入医疗机构也是在设备科或医学工程科。但这已远远不能满足医疗卫生机构对临床实用型高级影像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加强影像工程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国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医学影像工程人员中专以下学历者占85%。医学影像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就是一批高技术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这远远达不到其专业需求,这就严重影响了现代医学影像工程技术发展的需要,也对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形成阻碍,更不能适应新时期数字化医疗设备核心技术发展的需要。4社会对医学影像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居高不下随着改革开放形势进一步发展,医疗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种大型数字化医学设备的配备日渐普遍,使用率也在逐年上升,几年前还难以推广的CT检查,已成为一种普通的常规检查,CR、DR、DSA、MR、ECT和数字化加速器等也正在快速普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与PACS的建设和使用,迫切需要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工程技术人员。然而,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从事医学工程的技术人员无法满足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专业人员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现实。据一项全国384所各级医院设备与人员的调查表明:医院设备(指1000毫安以上大型X线机器、CT、MR、彩超、ECT等)与人才配备比例,随着医院级别下降而明显减少,尤其是市级以下各级医院,人才落后于设备的引进,导致投入巨资引进的设备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校所做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调查结果表明,有86.6%的单位表示需要医学影像工程的人才。

总之,我国医疗单位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编配比例较低。我国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大多数的医疗单位中只占有很少的比例,要远远低于国外在这一方面的配置。甚至只达到300万元资产配比1人的比例。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现代医疗装备的数量和比例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就医院一体化人才结构的培养与现今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不匹配。以江苏省为例,全省从事医学设备的专业人员定编为7000人,但现在仅有3000余人,实际缺编近4000人,每年补充的滞后性,已严重影响医学设备正常运转和治疗工作,也难以发挥高科技、高性能医疗设备的技术效益。大量培养高层次医学影像工程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仇惠,张宏钰,周志尊,胡明成,高杨.基于“医、理”结合为特色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物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02):311-312.

[2]王能河,但汉久,张志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工程)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02):70-74.

[3]王晓艳,王鹏程,宋莉,邱建峰,谢晋东.培养我国医学影像技术高素质人才的思考[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3,30(03):4212-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