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5-26 14:51:24

建筑业知识

建筑业知识范文篇1

1项目管理过程成熟度模型(PM)2

1.1模型概观

(PM)2模型是综合了先前几个成熟度模型开发出来的用于测评不同的组织和行业PM层次。该模型评估和定位组织当前PM成熟度层次。模型提出了一系列步骤,有助于组织增量性地改革组织整体的PM效果。本文介绍了5级(PM)2模型,以便更好理解了组织PM成熟度层次。(PM)2模型采纳PMIPM知识体,把PM过程和实践分解成9个PM知识区域和5项PM过程(见图1)。使组织可测定当前实施PM的长短处,以便争取高一层的PM成熟度。每一PM成熟度层次都含有PM的关键过程、组织特点和关键区域,见表1.

(PM)2模型采用系统和增量的方法,鼓动组织和员工争取更高的PM成熟度。评估的结果有助于组织提出建议,改进组织对PM专业技术的应用,提供并指导获取PM成熟度高一层次所必须的过程和要求。5级的(PM)2模型如图2.(PM)2模型主要用途是,给那些应用PM实践和过程的组织作一个参考点或尺码。(PM)2模型和其一套评估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到不同的组织和行业中,并被证实非常有效。

适应并采纳PM新的研究成果并付与实施,(PM)2模型不断得到改进。换句话说,(PM)2模型其本身也不断地成长和走向成熟。下面详细介绍(PM)2模型知识区域和项目过程。

1.2项目管理知识区域

(1)项目集成管理,是确保项目不同要素间互相协调。项目成功和组织成功取决于,在不同成熟度阶段,把有效的PM策略与正确利用PM技术这两者相集成。项目管理的集成、应用、过程、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等类似的主题都包括在这一区域。第1级,项目计划没有按结构形式编制,无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第2级,包括基本项目计划和项目组织结构在内的非正式PM工具和实践得到确定。第3级,建立了一套正式的PM方法并按此进行管理,此外,PM信息系统已建立和管理,用以收集、处理、分配必要的数据。第4级,组织已经建立项目控制过程,在不同的知识区域和项目之间进行集成和协调。多个项目经理和项目经理的主管将PM信息系统集成,并用于多个项目。此外,项目控制过程也综合集成,将范围、成本、进度、质量管理等的风险降至最低程度。第5级,整个集成管理过程得到周密计划和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2)项目范围管理,是明确和控制项目所有的要素和可变量的过程,包括项目规划、项目控制、比较分析、项目执业指导、开工会议、工作范围说明、项目范围的合法化,以及控制过程开始实施等。第1级,在混乱状态下指派了项目经理,没有一套方法来实施和控制项目。第2级,确定了非正式的工作分解结构和范围变化控制过程,PM团队同意非正式地开始实施项目。第3级,建立了正式的项目经理执业指导和项目经理的职能,对范围计划、定义、证实过程等进行了管理。第4级,产品和范围管理已经集成,以确保项目成功,范围变化控制和证实过程制成文件并得以集成。第5级,整个范围管理过程已经计划和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3)项目时间(进度)管理,是确保项目按时竣工,这对任何一位项目经理来说都是一项挑战,包括活动定义、活动程序、工期预算、工程进度开发、工程进度控制等。使用各种技术方法,如横道图、CPM/PERT(关键路径法)技术、资源配置和分层次、网络碰撞、快速跟踪项目等,以有效地管理工程进度。第1级,工程进度无标准模板,进度发展过程即不现实又无序。第2级,组织能开发非正式工程进度,用于计划和跟踪。也确定了活动清单和工作分解结构模板。第3级,已获得各种进度计划的工具和技术,可有效控制进度。第4级,已对正式进度控制过程和方法进行集成。第5级,正式的项目进度管理工具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4)项目成本管理,是确保项目在核准的预算内竣工完成,成本管理至关重要,成本超支会导致项目实施阶段严重的问题,甚至导致项目停工,包括资源计划、成本概算、成本预算和控制、已增值分析、贬值和资本预算等。第1级,无成本预算过程,结果很差,原预算很可能突破。第2级,已获得非正式的成本预算工具和技术,成本基线、资源要求、工作分解结构等也已确定。第3级,资源计划和成本预算已协调得很好,生命周期成本也使用,并已经管理。第4级,正式的资源计划、成本概算、预算过程已集成。此外,项目投资人(股东)对不同的项目成本尺度(METRICS)有一个正确的判断。第5级,已经具有正式的成本预算工具和技术,并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5)项目质量管理,是确保工程将符合或超过整个管理职能的各项活动要求,包括质量理念总体审议、质量成本、统计过程控制、偏差和检测、质量改进等。第1级,工程超时、超支。返工普遍,无质量审计、无质量保证,无质量控制过程,只是在现场看一看、检查一下。第2级,组织已有非正式的质量管理体系,但是,通过检查和审计发现的问题只是在项目合同中强制规定的情况下才提出来。第3级,已建立了正式的质量政策和标准,对质量计划和质量保证等各项活动进行管理,在实施这些活动中去发现质量问题。第4级,对获取优质项目管理过程和项目质量的目标进行集成,获取项目质量目标的进程已经量化并开始实施,最后综合集成。第5级,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6)项目人力资源管,是确保最有效地使用项目参与人员,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将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激励和组织,包括项目任务、工作责任、组织报告关系、人员编制、激励动员机制、领导机制、团队发展、冲突解决等。第1级,以项目为驱动力的理念,与组织的管理的矛盾,导致各执行项目经理之间的矛盾冲突。第2级,确定了非正式的组织结构图和人员管理计划。第3级,顾客和供应商也常被纳入为项目成员,共同按受团队建设活动和培训。第4级,个人技能和团队能力的改进得到集成,项目有效实施。以项目为导向的团队,清楚的认识到组织的管理,组织从中受益不少。第5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得到优化,PM过程持续改进。

(7)项目沟通管理,是确保及时地适当地生产、收集、、储存、配置项目信息,在组织各层次计划人员和实施人员之间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沟通,包括信息计划、信息分布通道、进度进展报告、管理层和顾客的信息分享体系等。第1级,组织没有正式的执行报告制度,项目实施检查通常只限于基本状况报告,而且项目检查只是在合同中强制规定的情况下才进行。第2级,确立了信息检索和分配体系,进行了非正式的实施报告和审查。第3级,项目数据按结构分类形式储、维护,定期对项目实施数据进行分析、审查、修改,以供项目评估。第4级,在项目实施报告制度中各知识区域的信息,包括范围、进度、成本、风险、质量、人力资源、采购都已综合集成。此外,项目沟通管理过程和技术也与企业组织结构综合集成。第5级,组织已具备经优化的系统来沟通管理体系,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8)项目风险管理,是对项目风险进行鉴别、分析、反应,包括确认、鉴定并量化风险,编制风险降低策略、开发适当的风险反应和控制程序。第1级,组织无项目风险鉴定程序,风险只是在事情发生后而不是在之前才认识到,没有正式的风险管理计划。第2级,可以对项目风险进行非正式的鉴定和分析。第3级,组织已有正式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风险管理成为整个工程生命周期的一项持续性工作。第4级,组织使用学习中经验教训信息,鉴别、反应、控制风险。对使用其他的PM知识区,潜在的风险源也已准备好并与以审查。对风险鉴定、量化、反应计划在几个项目间进行综合集成,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第5级,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优化,PM过程得到持续改进。

(9)项目采购管理,是确保组织获取外部的货物和服务,包括合同管理、合同风险、合同谈判、组合管理、合同终止等。第1级,没有联系市场状况分析,没有编制采购计划、征求计划。第2级,与卖方、供货商已有非正式沟通,已确定非正式的项目采购管理过程。第3级,对正式的采购管理工具和技术已经管理,采购数据经分析后编制成文,项目经理与供货商们协调工作。第4级,采购审计与整个采购过程进行综合集成,供采双方关系在多层次、多项目、每个阶段展开。业主/供货商之间建立长期关系,项目质量保持稳定。第5级,对PM过程进行优化,PM过程得到持续改进。

2项目的生命周期

(1)初始过程。在初始过程阶段已经认识到一个项目或一个项目的第几期工程应该开始了,PM团队应着手工作了,包括开发和编制一个潜在项目的建议书、分析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如可行应尽早生效。第1级,参与的组织没有初始计划和过程,来开发编制建议书。其结果参与组织既无建议书,也无批准书送达。第2级,参与组织只有非正式的项目建议书计划。第3级,参与组织正式的建议书受到正式审议和评估。第4级,项目建议书开发过程得到综合集成,可以管理多个项目。第5级,初始过程得以优化,PM过程在组织中得到持续改进。

(2)计划过程。导向开发和维护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完成项目的商业需要,包括确定总体范围、说明计划策略、开发成本和进度的工作分解结构,精化预算、分析委托事项、优化项目设计、开发项目风险管理计划、组织项目团队、建立以项目为驱动机制的组织环境。第1级,没有正式的计划过程,通常没有范围计划、进度计划、成本计划、质量计划、人力资源计划、沟通计划、风险计划和采购计划。第2级,开发了非正式的进度计划,确定了非正式的成本预算过程。在开发和计划关键的PM方法区,组织只受到非正规培训。第3级,采用正规的PM工具和技术来管理计划过程,项目团队积极投入参与,为计划过程提供建议。第4级,关键PM知识区与计划过程进行综合集成。第5级,计划过程得以优化,PM过程得到持续改进。

(3)实施执行过程。将一个组织与其他资源协调好,有效地实施项目。第1级,没有项目计划执行过程,项目范围没有证实,项目团队也没有开发和组织起来。第2级,组织已有了非正式的项目计划执行过程,合同管理和信息过程也是非正式确定。第3级,质量保证过程对项目实施进行管理,项目团队积极参与,对实施过程提供意见。第4级,项目计划、范围证实、团队发展、质量保证、信息分布、合同管理等实施过程进行综合集成。第5级,实施过程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4)控制过程。采用检测进度,采取修正举措来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包括收集项目进度状况、分析差异、沟通项目状况等。第1级,项目控制过程没有确立没有控制—变化体系。其结果是项目进程状况即没有收集也无标注更新。第2级,已确定非正式的项目—变化—控制过程,差异被非正式鉴定,用以测定缘由和对整个项目实施的影响。第3级,项目计划和适应性措施对项目实施数据进行控制,项目团队积极参与,对控制过程提供措施和修正。第4级,对项目实施数据的收集、差异分析、状况更新等进行综合集成。第5级,控制过程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5)终结过程。确保工程项目验收,正式终结,并形成书面文字,使一个项目或项目的某一期有序正式终结,包括合同(双方或多方)执行完毕、工程经验、工程教训学习的文件编制、管理终结。第1级,没有正式的结束所有交接的终结过程,无合同执行结束过程,工程文件记载没有收集,没有分类、更没有储存。第2级,明确了非正式的结束过程,整个PM过程的关键性技术和学习和质量进行了非正式审议。第3级,完成所有的终结活动,工程文件已经储存,并得以管理。项目团队积极参与,对PM方法提出总结建议,并将PM最好的方法编制成文。第4级,合同执行终结,管理执行终结,工程文件编制并综合集成。第5级,项目终结过程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3结束语

(PM)2模型也可用到其他行业或以项目为驱动的组织,收集并分享有关信息,对PM进行深化理解和掌控,持续改进组织使用PM的方法和实践,使所有的PM组织都受益。对于那些想努力改进整体PM实践、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率的经理来说,(PM)2模型的信息非常有用。

参考文献:

[1]J.KentCrawford,“ProjectManagementMaturityModel”,MarcelDekkerInc.2002.

建筑业知识范文篇2

1项目管理过程成熟度模型(PM)2

1.1模型概观

(PM)2模型是综合了先前几个成熟度模型开发出来的用于测评不同的组织和行业PM层次。该模型评估和定位组织当前PM成熟度层次。模型提出了一系列步骤,有助于组织增量性地改革组织整体的PM效果。本文介绍了5级(PM)2模型,以便更好理解了组织PM成熟度层次。(PM)2模型采纳PMIPM知识体,把PM过程和实践分解成9个PM知识区域和5项PM过程(见图1)。使组织可测定当前实施PM的长短处,以便争取高一层的PM成熟度。每一PM成熟度层次都含有PM的关键过程、组织特点和关键区域,见表1.

(PM)2模型采用系统和增量的方法,鼓动组织和员工争取更高的PM成熟度。评估的结果有助于组织提出建议,改进组织对PM专业技术的应用,提供并指导获取PM成熟度高一层次所必须的过程和要求。5级的(PM)2模型如图2.(PM)2模型主要用途是,给那些应用PM实践和过程的组织作一个参考点或尺码。(PM)2模型和其一套评估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到不同的组织和行业中,并被证实非常有效。

适应并采纳PM新的研究成果并付与实施,(PM)2模型不断得到改进。换句话说,(PM)2模型其本身也不断地成长和走向成熟。下面详细介绍(PM)2模型知识区域和项目过程。

1.2项目管理知识区域

(1)项目集成管理,是确保项目不同要素间互相协调。项目成功和组织成功取决于,在不同成熟度阶段,把有效的PM策略与正确利用PM技术这两者相集成。项目管理的集成、应用、过程、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等类似的主题都包括在这一区域。第1级,项目计划没有按结构形式编制,无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第2级,包括基本项目计划和项目组织结构在内的非正式PM工具和实践得到确定。第3级,建立了一套正式的PM方法并按此进行管理,此外,PM信息系统已建立和管理,用以收集、处理、分配必要的数据。第4级,组织已经建立项目控制过程,在不同的知识区域和项目之间进行集成和协调。多个项目经理和项目经理的主管将PM信息系统集成,并用于多个项目。此外,项目控制过程也综合集成,将范围、成本、进度、质量管理等的风险降至最低程度。第5级,整个集成管理过程得到周密计划和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2)项目范围管理,是明确和控制项目所有的要素和可变量的过程,包括项目规划、项目控制、比较分析、项目执业指导、开工会议、工作范围说明、项目范围的合法化,以及控制过程开始实施等。第1级,在混乱状态下指派了项目经理,没有一套方法来实施和控制项目。第2级,确定了非正式的工作分解结构和范围变化控制过程,PM团队同意非正式地开始实施项目。第3级,建立了正式的项目经理执业指导和项目经理的职能,对范围计划、定义、证实过程等进行了管理。第4级,产品和范围管理已经集成,以确保项目成功,范围变化控制和证实过程制成文件并得以集成。第5级,整个范围管理过程已经计划和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3)项目时间(进度)管理,是确保项目按时竣工,这对任何一位项目经理来说都是一项挑战,包括活动定义、活动程序、工期预算、工程进度开发、工程进度控制等。使用各种技术方法,如横道图、CPM/PERT(关键路径法)技术、资源配置和分层次、网络碰撞、快速跟踪项目等,以有效地管理工程进度。第1级,工程进度无标准模板,进度发展过程即不现实又无序。第2级,组织能开发非正式工程进度,用于计划和跟踪。也确定了活动清单和工作分解结构模板。第3级,已获得各种进度计划的工具和技术,可有效控制进度。第4级,已对正式进度控制过程和方法进行集成。第5级,正式的项目进度管理工具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4)项目成本管理,是确保项目在核准的预算内竣工完成,成本管理至关重要,成本超支会导致项目实施阶段严重的问题,甚至导致项目停工,包括资源计划、成本概算、成本预算和控制、已增值分析、贬值和资本预算等。第1级,无成本预算过程,结果很差,原预算很可能突破。第2级,已获得非正式的成本预算工具和技术,成本基线、资源要求、工作分解结构等也已确定。第3级,资源计划和成本预算已协调得很好,生命周期成本也使用,并已经管理。第4级,正式的资源计划、成本概算、预算过程已集成。此外,项目投资人(股东)对不同的项目成本尺度(METRICS)有一个正确的判断。第5级,已经具有正式的成本预算工具和技术,并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5)项目质量管理,是确保工程将符合或超过整个管理职能的各项活动要求,包括质量理念总体审议、质量成本、统计过程控制、偏差和检测、质量改进等。第1级,工程超时、超支。返工普遍,无质量审计、无质量保证,无质量控制过程,只是在现场看一看、检查一下。第2级,组织已有非正式的质量管理体系,但是,通过检查和审计发现的问题只是在项目合同中强制规定的情况下才提出来。第3级,已建立了正式的质量政策和标准,对质量计划和质量保证等各项活动进行管理,在实施这些活动中去发现质量问题。第4级,对获取优质项目管理过程和项目质量的目标进行集成,获取项目质量目标的进程已经量化并开始实施,最后综合集成。第5级,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6)项目人力资源管,是确保最有效地使用项目参与人员,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将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激励和组织,包括项目任务、工作责任、组织报告关系、人员编制、激励动员机制、领导机制、团队发展、冲突解决等。第1级,以项目为驱动力的理念,与组织的管理的矛盾,导致各执行项目经理之间的矛盾冲突。第2级,确定了非正式的组织结构图和人员管理计划。第3级,顾客和供应商也常被纳入为项目成员,共同按受团队建设活动和培训。第4级,个人技能和团队能力的改进得到集成,项目有效实施。以项目为导向的团队,清楚的认识到组织的管理,组织从中受益不少。第5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得到优化,PM过程持续改进。

(7)项目沟通管理,是确保及时地适当地生产、收集、、储存、配置项目信息,在组织各层次计划人员和实施人员之间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沟通,包括信息计划、信息分布通道、进度进展报告、管理层和顾客的信息分享体系等。第1级,组织没有正式的执行报告制度,项目实施检查通常只限于基本状况报告,而且项目检查只是在合同中强制规定的情况下才进行。第2级,确立了信息检索和分配体系,进行了非正式的实施报告和审查。第3级,项目数据按结构分类形式储、维护,定期对项目实施数据进行分析、审查、修改,以供项目评估。第4级,在项目实施报告制度中各知识区域的信息,包括范围、进度、成本、风险、质量、人力资源、采购都已综合集成。此外,项目沟通管理过程和技术也与企业组织结构综合集成。第5级,组织已具备经优化的系统来沟通管理体系,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8)项目风险管理,是对项目风险进行鉴别、分析、反应,包括确认、鉴定并量化风险,编制风险降低策略、开发适当的风险反应和控制程序。第1级,组织无项目风险鉴定程序,风险只是在事情发生后而不是在之前才认识到,没有正式的风险管理计划。第2级,可以对项目风险进行非正式的鉴定和分析。第3级,组织已有正式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风险管理成为整个工程生命周期的一项持续性工作。第4级,组织使用学习中经验教训信息,鉴别、反应、控制风险。对使用其他的PM知识区,潜在的风险源也已准备好并与以审查。对风险鉴定、量化、反应计划在几个项目间进行综合集成,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第5级,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优化,PM过程得到持续改进。

(9)项目采购管理,是确保组织获取外部的货物和服务,包括合同管理、合同风险、合同谈判、组合管理、合同终止等。第1级,没有联系市场状况分析,没有编制采购计划、征求计划。第2级,与卖方、供货商已有非正式沟通,已确定非正式的项目采购管理过程。第3级,对正式的采购管理工具和技术已经管理,采购数据经分析后编制成文,项目经理与供货商们协调工作。第4级,采购审计与整个采购过程进行综合集成,供采双方关系在多层次、多项目、每个阶段展开。业主/供货商之间建立长期关系,项目质量保持稳定。第5级,对PM过程进行优化,PM过程得到持续改进。

2项目的生命周期

(1)初始过程。在初始过程阶段已经认识到一个项目或一个项目的第几期工程应该开始了,PM团队应着手工作了,包括开发和编制一个潜在项目的建议书、分析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如可行应尽早生效。第1级,参与的组织没有初始计划和过程,来开发编制建议书。其结果参与组织既无建议书,也无批准书送达。第2级,参与组织只有非正式的项目建议书计划。第3级,参与组织正式的建议书受到正式审议和评估。第4级,项目建议书开发过程得到综合集成,可以管理多个项目。第5级,初始过程得以优化,PM过程在组织中得到持续改进。

(2)计划过程。导向开发和维护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完成项目的商业需要,包括确定总体范围、说明计划策略、开发成本和进度的工作分解结构,精化预算、分析委托事项、优化项目设计、开发项目风险管理计划、组织项目团队、建立以项目为驱动机制的组织环境。第1级,没有正式的计划过程,通常没有范围计划、进度计划、成本计划、质量计划、人力资源计划、沟通计划、风险计划和采购计划。第2级,开发了非正式的进度计划,确定了非正式的成本预算过程。在开发和计划关键的PM方法区,组织只受到非正规培训。第3级,采用正规的PM工具和技术来管理计划过程,项目团队积极投入参与,为计划过程提供建议。第4级,关键PM知识区与计划过程进行综合集成。第5级,计划过程得以优化,PM过程得到持续改进。

(3)实施执行过程。将一个组织与其他资源协调好,有效地实施项目。第1级,没有项目计划执行过程,项目范围没有证实,项目团队也没有开发和组织起来。第2级,组织已有了非正式的项目计划执行过程,合同管理和信息过程也是非正式确定。第3级,质量保证过程对项目实施进行管理,项目团队积极参与,对实施过程提供意见。第4级,项目计划、范围证实、团队发展、质量保证、信息分布、合同管理等实施过程进行综合集成。第5级,实施过程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4)控制过程。采用检测进度,采取修正举措来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包括收集项目进度状况、分析差异、沟通项目状况等。第1级,项目控制过程没有确立没有控制—变化体系。其结果是项目进程状况即没有收集也无标注更新。第2级,已确定非正式的项目—变化—控制过程,差异被非正式鉴定,用以测定缘由和对整个项目实施的影响。第3级,项目计划和适应性措施对项目实施数据进行控制,项目团队积极参与,对控制过程提供措施和修正。第4级,对项目实施数据的收集、差异分析、状况更新等进行综合集成。第5级,控制过程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5)终结过程。确保工程项目验收,正式终结,并形成书面文字,使一个项目或项目的某一期有序正式终结,包括合同(双方或多方)执行完毕、工程经验、工程教训学习的文件编制、管理终结。第1级,没有正式的结束所有交接的终结过程,无合同执行结束过程,工程文件记载没有收集,没有分类、更没有储存。第2级,明确了非正式的结束过程,整个PM过程的关键性技术和学习和质量进行了非正式审议。第3级,完成所有的终结活动,工程文件已经储存,并得以管理。项目团队积极参与,对PM方法提出总结建议,并将PM最好的方法编制成文。第4级,合同执行终结,管理执行终结,工程文件编制并综合集成。第5级,项目终结过程得到优化,PM过程得以持续改进。

3结束语

(PM)2模型也可用到其他行业或以项目为驱动的组织,收集并分享有关信息,对PM进行深化理解和掌控,持续改进组织使用PM的方法和实践,使所有的PM组织都受益。对于那些想努力改进整体PM实践、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率的经理来说,(PM)2模型的信息非常有用。

参考文献:

[1]J.KentCrawford,“ProjectManagementMaturityModel”,MarcelDekkerInc.2002.

建筑业知识范文篇3

论文摘要: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肩负着国家基本建设的重任。建筑农民工是建筑业的主要从业人员,承担着建筑施工一线繁重的建设任务。长期以来,建筑业使用农民工不规范,缺乏针对农民工的有效管理制度,造成侵害农民工权益事件屡屡发生,阻碍了建设行业快速发展,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建立有效的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摆在政府、企业和所有农民工面前的迫切问题。

1建筑业施工企业本民工使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约占GDP的7%。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06年建筑业的就业人员约有540.9万人,其中施工现场操作人员以农民工为基础。广大农民工为建筑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在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劳务市场中,客观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以下几个方面:一些“包工头”随意用工,管理混乱,违法转嫁经营风险,严重侵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严重不足,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给工程建设的安全和质量带来隐患;3、农民工队伍庞大松散,无序流动,给行业管理带来困难;4、工资水平低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严重;5、工作环境恶劣,农民工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6、十余年不变的价格体系,最大限度地去攫取人工费差价,安全、质量等方面很少或者基本不投入,导致部分工程项目施工如履薄冰。

2加强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业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建筑企业通过招聘、甄选、培训、工资支付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农民工进行有效运用和管理,满足建筑企业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需要,保证建筑企业目标的实现和建筑农民工发展的最大化的管理过程。

目前,加强建筑业农民的工人力资源管理十分必要,表现在:

第一,加强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管理是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建筑业只有通过培训和开发农民工,才能使其掌握、熟悉并提高自己的技能,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第二,加强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管理是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适应并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技能、素质。而这一切,只有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实现。

第三,加强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管理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建筑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能够使农民工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工程质量会大大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会有很大提高,从而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提高。

第四,加强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管理可以提高凝聚力。建筑企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企业的理念文化扎根于农民工的心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企业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3强化建筑业农民工管理的对策思考

3.1从政府角度出发

完善并严格执行建筑农民工工资制度。第一,劳动保障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建筑企业工资支付信息网络和工资支付信用制度,对建筑企业工资支付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对克扣、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可以在媒体上予以公布;对有可能转移、隐匿的设备、产品及其他财务,可申请法院对涉案财务依法暂扣。

第二,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目前拖欠工资行为主要承担民事责任,惩罚力度较轻,导致建筑企业选择“不守法”策略。为促使建筑企业守法,应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第三,试行“日薪制”。目前建筑企业实际实行的是“季薪”、“半年薪”,甚至是“年薪”,这为企业最后拖欠工资留下了口子。政府应出台文件,鼓励建筑企业在部分能按日计算工程量的岗位上试行“日薪制”。工资发放时间缩短后,既可应对人员的流动和变化情况,也能更有效地激励农民工提高工作效率。

重视建筑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第一,充分考虑频繁流动与受益的衔接。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该考虑到农民工工作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加强各地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加强要求建筑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费用的力度,对于未按要求给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建筑企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限制其投标权利,对于情节严重的要加大处罚力度。

优化执法环境

第一,明确政府各级部门职责,杜绝行政“不作为”。各级政府相关执法部门尤其是劳动监察执法部门、建设主管部门应认真反思自己的工作失职问题,要坚决查处行政“不作为”。

第二,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建筑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对农民工拥有绝对的控制和支配权,是建筑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制造者。为了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发生争议时应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从建筑企业角度出发

做好农民工的培训工作

第一,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一方面结合工程进度和工程项目对生产技术的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另一方面针对建筑农民工特点,根据农民工实际需要设计课程体系。

第二,完善培训软硬件设施。建筑企业民工业余培训学校可建在工地生活区,与工地食堂或活动室合二为一。企业要为农民工业余学校配备教学必备设施。

第三,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学校的师资队伍由企业负责人、项目部经理、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技能水平较高的工长、队长担任。同时企业应邀请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为农民工授课。

第四,培训方式灵活多样。由于建筑农民工培训是典型的“工学结合”形式,企业即可利用政府的优惠措施,在工程任务不紧张时,开办农民工业余学校;也可给农民工指派“师傅”,现场指导农民工的操作技能;还可鼓励农民工自学成才,学习相关的技能、知识,提高学历水平。

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加强劳动保护

建筑企业应加强与农民工的沟通与交流,关心农民工身心健康。同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完善的生活条件,关心其身体状况和就医情况,注重对职业病的防治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可建造一些低价位的适合农民工居住的住房,制定配套政策出卖给他们,使他们做工有单位,居住有定所。

保障农民工的工资权益,加强社会保障工作

建筑企业应该按照《劳动法》或约定及时支付农民工的主体工资、加班工资、各种津贴和补贴,做到不拖欠、克扣农民工的工资。建筑企业还应按照法律规定为农民工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尤其是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避免劳动争议。公务员之家

做好农民工绩效考核工作

在工作上应注重对农民工工作业绩的考核,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对于那些工作表现突出、业务精良的农民工应给予褒奖。同时允许建筑农民工可参加企业的劳模评比,对工作业绩出色的农民工,企业要提拔重用,为其他农民工树立榜样。

从建筑业农民工角度出发

提高职业技能。建筑农民工应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根据自己在建筑业所从事的工种和自己的兴趣,选择最适宜自己的各级、各类职业知识和技术,特别是不断涌现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夯实职业能力基础,做到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有了良好的专业技能,才能有事业的发展。

加强文化学习。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建筑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更加重要。建筑农民工要自觉主动地学好文化知识,做到持之以恒。建筑也农民工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机会和学习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挤出时间多读书,多看报,多思考。积极参加各地为农民工举办的文化学校和培训班学习。有条件的农民工还可以参加更高层次的学习,如高等自学考试学习,以获得更高学历。

遵守公德、法规。建筑农民工要想获得社会的尊重,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建筑业农民工要克服“小农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注意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树立牢固的守法意识注意养成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选择合法的维权渠道。

参考文献

[1].萧鸣政.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2].余红,丁.中国农民工考察[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3].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建筑业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建筑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制度作为鼓励和保护创新、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成为国家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加入了WTO以后,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面临许多新课题。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更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1.建筑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增长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建筑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到2005年间,国内建筑类专利技术授权13000余项,公开的部级工法256项,被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土木建筑类论文约为3000余篇,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但仅占同期国内全部专利申请的1/30,与建筑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做出的贡献和地位严重不符。透过这些数字,可看出目前建筑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明显滞后,与行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在实际操作中大多存在以下情况:

1.1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制度不完善

建筑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及其相关权利、未公开的信息(商业秘密)等,目前缺乏完善的保护机制和制度,企业的内部核心技术秘密很难得到有效保护:一是从业人员跳槽频繁,进入新企业后,这些技术秘密甚至商业秘密就为新雇主服务,二是在招投标过程中建设方往往把未中标的方案无偿给中标方以“优化实施方案”。这些违反知识产权法的行为严重的扰乱了建筑市场,扼杀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增加了建筑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

1.2专利侵权纠纷日益增多

近几年建筑业开发应用的新发明、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产权官司时也有发生。如建筑设计“盗版“、建筑产品仿冒、招投标过程中技术方案被盗用、建筑业软件被侵权等,这些问题往往是施工方在施工中使用涉嫌专利侵权产品和技术,订立承包合同中没有相关知识产权条款约定等。而且国内建筑行业技术创新水平普遍偏低,行业进入门槛较低,许多企业靠抄袭、仿冒他人的技术或产品特别是专利技术生存,因此频发知识产权侵权纠纷。

1.3行业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尚未建立

建筑行业的侵权现象普遍、维权困难,是业内公认的事实。表现在领域内各环节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少人对《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了解不深,转承包合同中没有相关知识产权条款约定,政府部门审批缺乏对知识产权的前置审查和把关。行业普遍存在有制造无创新,有创新无产权,有产权无应用,有应用无保护的状况。

1.4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过程中执法力度不够

建筑业知识产权侵权的鉴定过程很复杂,企业申请了专利,要防止别人侵权,必须花较多的精力去辨别、收集证据,解决过程漫长,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客观上使建筑企业对专利保护的信心不足。另外知识产权权属分配因难,一个建设工程有开发、设计、施工、监理、总承包、参建、专业分包等单位参加,造成了知识产权保护困难。

2.形成目前现象的主要原因

2.1建筑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

很多建筑企业重生产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即使有创新也层次较低。主要存在以下原因:一是科技创新环境有待改善: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在企业资质管理、招投标管理、评优工作中技术水平还不是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市场体系不完备,很多因素干扰市场的规范竞争,取得市场效益不能有效依靠科技进步;二是科技攻关动力尚需加强:建设行业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明显扭转,工程建设中采用新技术需征求建设、设计单位的意见,处于被动状态,发挥不出科技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三是基础性研究缺乏支持:建筑行业资源消耗大、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程度不够,很多研究因得不到经费支持无法立项。如可再生能源开发、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建筑施工节能及建筑垃圾处理与利用等研究工作都相对滞后于工程建设;四是投入得不到应有保障:建筑企业科技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重大技术难题攻关基本以自筹资金为主,会因经费问题受到影响;五是虽然目前国家对建筑企业资质申请中技术中心的建设有了明确要求,但其认定和评价主要依据工业企业的模式,没有突出建筑行业的特点,在工作定位、考核评比等方面不相适应,造成技术中心的水平参差不齐,在施工企业经营与创新中没有充分发挥用。

2.2建筑企业知识产权应用水平相对较低

当前我国建筑业企业在研发与市场开拓方面还有一些衔接不够的地方,研发成果的应用渠道不够畅通,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水平不高。根据2007年调查结果,授权专利实施率小于30%的占一半以上。

2.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相对薄弱,知识产权管理尚未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调查显数据显示近80%的企业没有设置知识产权管理职能部门,也没有专人来负责这项工作,90%的企业没有对所拥有的品牌进行评估,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发展对策

我国建筑业从内部来讲,亟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从外部来讲,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建筑业要走向世界,尽快改变目前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的状况刻不容缓。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3.1政府层面的对策和措施

其一,改变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制定有利于促进专利保护的政策措施,推动技术发明的产业化;其二,引导建筑企业制定规范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减少因专利保护不充分、不及时造成的高新技术流失;其三,充分重视专利信息的检索、传播与运用,科研中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起点和水平;技术引进中避免侵犯专利权;其四,建立重大技术项目的专利申请和开发实施基金,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从资金上给予保障和扶持;其五,加大知识产权宣传、保护及行政处罚力度,给专利权人以切实有效的保护。

3.2作为建筑企业应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一是学习有关法律规定,能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自身利益,又能规范行为,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二是无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还是设备与技术的二次开发,都应积极申请著作权与相关专利,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三是在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时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法律状态,提高建筑企业品牌意识,注重商标注册,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在工程招投标中要对标书采用技术进行专利检索和图纸版权登记检索,营造建筑业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

建筑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工程建设方遵守法规,尊重工程承包企业,从业人员应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意识。只有环环相扣,全面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推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张建平.中国建筑业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建设科技,2007.2.

建筑业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建筑企业;辽宁省;存在问题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促进国家经济健康发展,为人民提供盈利性以及非盈利性资产,是国民生产生活的基础,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稳定市场环境下,中国宏观经济进入全新的发展周期,全社会固有资产投资总额打破过去发展记录,发展速度迅速提升,并带动建筑业向良好的状态快速发展,建筑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增速也处于较高的水平,建筑业得到了稳定且快速的发展。根据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数据表明截止到2018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35085.53亿元,与2017年相比提高了9.88个增长点。在东北地区建筑业中辽宁省一直位居首位,辽宁省建筑企业的发展对东北地区有着重要意义。2009年6月,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辽宁省建筑业做大做强成为建筑强省的发展目标,再此背景下辽宁省建筑业在2009—2013年快速发展,建筑业总产值取得巨大飞跃在2013年达到历史最高8629.7亿元,仅次于浙江、江苏居于全国第3。但从2014年辽宁省建筑业总产值处下降状态,2018年辽宁省建筑业总产值跌至3528.41亿元。这表明辽宁省建筑企业近几年发展不均衡存在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给辽宁建筑企业发展带来了阻力,使辽宁省建筑业总产值逐年递减进入瓶颈期。与此同时,2016年《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的印发和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的召开为辽宁建筑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前景和挑战[1]。

一、辽宁省建筑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企业结构规模不合理。根据2018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数据表明截止到2018年辽宁省建筑企业单位数为6286个,其中,以中小型建筑企业为主,特级企业个数偏少且远远低于江浙沪等建筑业发达地区,这不仅使辽宁地区中小型建筑企业供大于求同时因为特级企业个数缺乏导致可以支配市场发展的领头企业较少。其次,辽宁省建筑业形式过于单一,建筑业作为一个系统性行业,生产部门多样化,但辽宁省建筑企业多为房屋建筑类。这使得辽宁省建筑企业市场存在过度竞争现象,没有形成良性发展的要求[2],同时由于对其他生产部门的短缺使得辽宁省建筑业存在发展不全面不均衡的现象。此外建筑企业内部中有因为过度扩大发展而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这使得各项资源不能被合理的最优分配最终造成冗余现象影响建筑企业间形成不良发展环境。造成这些原因的情况主要因为辽宁省建筑业投资增多以固定资产投入为例,2009—2014年固定资产投入逐年递增2014年增至637.9万元2014年后虽有所减少但仍然占总资产投入的较大份额。据2018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数据表明2018年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1.16%。投资的增多和市场需求不断增大,以及辽宁地区建筑企业进入建筑市场不需要较高壁垒,使得中小型企业迅速增加,导致规模较大的建筑企业占比较小;其次辽宁省为吸引外来建筑企业而颁布的的一系列优惠和引进战略在吸引其他地区建筑企业落脚的同时,冲击本省大型企业,为其发展带来阻碍。另外,辽宁省建筑企业内部由于规模管理存在相应问题导致企业规模不合理,为增大产值而不断增加投资的手段使企业规模呈递减状态,不利于辽宁省建筑的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型的加快转变,从而难以实现建筑业上市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成本管理意识薄弱。辽宁省建筑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为主,成本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方法不精细,往往存在凭经验办事的现象,不能在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进行成本控制,缺乏总体性,预判性。成本管理的从事人员利用信息数据水平较低,在成本控制上缺乏技术性[3]。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成本管理意识薄弱,成本管理相关知识和技术短缺,例如针对省内建筑行业由于成本管理不当造成资源浪费现象,管理人员因为缺乏管理知识未能意识到应该缩小公司的生产规模,减少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提高产出;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过程中对成本管理细节规划不重视,未能做到各环节各部门协调统一。企业内往往因为没有环环相扣的管理环节导致各部门职能失调;员工责任制履行不清晰,部分员工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没有实施有效的奖罚制度无法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4]。(三)企业技术不先进。辽宁省建筑企业技术效率普遍偏低,省内大中型建筑企业,科技投入经费与其产值严重不协调,对高新技术掌握应用能力较为薄弱,对新材料使用程度偏低,技术贡献率不高[5]。而在辽宁省内占比颇高的中小型建筑企业,几乎少有科技经费投入;根据2018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数据表明截止到2017年辽宁省建筑业从业人员为104.89万人占比4.59%,但整体技术素质较低,技术人员比例失衡,综合性技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是辽宁建筑业公司受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科技力量的影响而发展不均。受大环境的影响,辽宁建筑业整体综合效率不高,同时,建筑业上市公司之间的技术效率差距也较大,缺乏一套完整的资本市场体系,资源配置和资产利用方面效率较低;管理能力的较弱和技术水平低,群众技术革新主动性较差,技术革新往往被视为少部分人的工作,而大多数从业人员缺乏技术革新的积极性。(四)人才培养管理制度不健全。辽宁省建筑企业人才管理理论不先进,缺乏科学指导,人才培养多为师带徒一类的较为传统的方式,缺乏系统性;企业内缺乏全面先进的培养意识,专业知识不足,限制员工综合水平提升;由于地区经济水平限制,人才管理经费不足,激励性策略无法得到落实,导致人才管理积极性不高;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规划和措施不科学,导致人才管理和培养受限;各部门组织协调配合度不够,晋升标准不一,造成人才流失。造成这种不健全的人才管理制度主要因为辽宁省由于经济条件等原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相比江浙沪等建筑大省较为薄弱;缺乏专业人力管理团队,管理理论不先进,注意力集中于人才引进而不是人才培养;此外,省外建筑企业条件优厚,辽宁省面对人才竞争压力较大,人才流失程度高。

二、解决辽宁省建筑企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企业结构规模,促进市场良性发展。基于辽宁省中小型建筑企业占比过大现象,对此应加强对特级企业的培养在辽宁省建筑企业间需要建立发展一个领头企业,政府应配合企业消除整合重组障碍,促进辽宁省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此外,辽宁省应该提高建筑市场门槛,加强资质管理,控制建筑市场进入程度,减轻市场过度竞争状态;提高公司的规模效率,促使公司的经营效率不断提升。但从长期来看,调整产业规模并不能使建筑业实现长期持续稳定增长,还需要注重建筑业上市公司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建筑业上市公司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型的加快转变,以实现建筑业上市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规模已出现饱和状态的企业,需要高新技术产业为重心,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放弃已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产业调整并完善公司核心产业规模,避免因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造成的投入要素的浪费,促进同心多元化产业链的发展。发挥政府的作用,帮助建筑业上市公司合理的调整和完善公司发展规模,同时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能力,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强制关停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企业,并促进建筑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变。(二)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提高效益。成本管理对于建筑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辽宁省建筑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考虑加强成本管理。省内建筑企业应制定完整的成本管理方案,建设责任分明的管理人员体系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进行成本控制。此外要建立合理的奖罚制度,根据成本管理成果合理进行奖罚促进管理人员的从业积极性和责任感。其次企业要增加成本管理意识,在企业内培养成本管理氛围,严格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管,做到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三)提升技术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辽宁省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技术进步,提高建筑企业技术效率,归根结底应该重视科技的发展,形成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建立科技核心作用的体系,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注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水平,增强自身科技硬实力。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时,也应积极借鉴先进的技术经验,与相关高校建立技术合作关系,以增强自主创新为中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倡导使用先进材料,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同时还可以引进国外的新技术,新设备,提升技术效率,实现综合效率最优。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设备的闲置,以实现建筑业的综合效率的提升。(四)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辽宁省建筑企业面临人才流失和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差的问题,建设合理的管理制度,可起到促进人才培养的积极效果。结合辽宁省建筑市场需求,企业发展规划,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分配岗位时,要给人员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其能力,有目的的安排各个岗位,完善考核晋升制度,从而培养综合性全面性人才,提高建筑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做好员工培训,按其专业、岗位进行针对性培训,定期对培训内容进行考察检测,设立相应的奖罚制度。增加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可设立专业课程,也可采用“师带徒”传统方式进行专业培训,可与相关高校进行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制度,为高校提供实训基地,并有计划地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可选送公司内优秀员工到高校进行再学习计划,还可利用网络“云平台”学习先进技术和理论;加强人才储备思想,可采用直接引进方式,利用优厚条件吸引人才与企业签订合同,也可采用较灵活的方式引进人才。(五)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协调发展建筑业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对东北三省作出重要战略指示,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2018年9月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这给辽宁省建筑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6],关键有两点,一是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新突破形成发展新动力,建筑国企改革是辽宁建筑业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另一点是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打开辽宁对外开放的格局。借助地理位置优势与北京、天津紧密合作,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同时也要加强与江浙等地合作,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借助国家重大战略带来的发展新动力,推动辽宁建筑企业振兴。通过加强南北互动从而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辽宁省曾通过自身一系列手段措施使建筑企业飞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近些年建筑行业在辽宁省内并不景气,因此分析辽宁省建筑企业存在的问题,是解决辽宁省建筑业产值不高的思路之一。本文分别从企业规模、成本管理、技术水平和人才培养四个角度指出辽宁省建筑企业存在的部分问题以及对解决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对策。建筑业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响应振兴东北战略决策的关键之一,辽宁省建筑市场的有效合理发展对进一步加快辽宁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功能,推动城市现代化绿色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为辽宁省实现现代化建设打好基础,为融入京津冀协调发展计划,加强南北互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巍,冯星.东北振兴与脱贫攻坚协调推进政策机制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22):63-66

[2]刘光忱,费腾,李子博,等.辽宁省建筑业产业结构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产业集中度视角[J].建筑经济,2014,35(12):5-8.

[3]蔺文虎.建筑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中的问题及防范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41(S2):69-70,73.

[4]张洋.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40(S2):28-29.

[5]孔凡文,姜美月.基于DEA模型的辽宁省建筑业技术效率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252-256.

建筑业知识范文篇6

论文摘要: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肩负着国家基本建设的重任。建筑农民工是建筑业的主要从业人员,承担着建筑施工一线繁重的建设任务。长期以来,建筑业使用农民工不规范,缺乏针对农民工的有效管理制度,造成侵害农民工权益事件屡屡发生,阻碍了建设行业快速发展,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建立有效的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摆在政府、企业和所有农民工面前的迫切问题。

1建筑业施工企业本民工使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约占GDP的7%。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06年建筑业的就业人员约有540.9万人,其中施工现场操作人员以农民工为基础。广大农民工为建筑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在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劳务市场中,客观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以下几个方面:一些“包工头”随意用工,管理混乱,违法转嫁经营风险,严重侵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严重不足,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给工程建设的安全和质量带来隐患;3、农民工队伍庞大松散,无序流动,给行业管理带来困难;4、工资水平低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严重;5、工作环境恶劣,农民工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6、十余年不变的价格体系,最大限度地去攫取人工费差价,安全、质量等方面很少或者基本不投入,导致部分工程项目施工如履薄冰。

2加强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业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建筑企业通过招聘、甄选、培训、工资支付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农民工进行有效运用和管理,满足建筑企业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需要,保证建筑企业目标的实现和建筑农民工发展的最大化的管理过程。

目前,加强建筑业农民的工人力资源管理十分必要,表现在:

第一,加强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管理是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建筑业只有通过培训和开发农民工,才能使其掌握、熟悉并提高自己的技能,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第二,加强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管理是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适应并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技能、素质。而这一切,只有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实现。

第三,加强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管理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建筑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能够使农民工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工程质量会大大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会有很大提高,从而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提高。

第四,加强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管理可以提高凝聚力。建筑企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企业的理念文化扎根于农民工的心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企业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3强化建筑业农民工管理的对策思考

3.1从政府角度出发

完善并严格执行建筑农民工工资制度。第一,劳动保障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建筑企业工资支付信息网络和工资支付信用制度,对建筑企业工资支付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对克扣、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可以在媒体上予以公布;对有可能转移、隐匿的设备、产品及其他财务,可申请法院对涉案财务依法暂扣。

第二,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目前拖欠工资行为主要承担民事责任,惩罚力度较轻,导致建筑企业选择“不守法”策略。为促使建筑企业守法,应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第三,试行“日薪制”。目前建筑企业实际实行的是“季薪”、“半年薪”,甚至是“年薪”,这为企业最后拖欠工资留下了口子。政府应出台文件,鼓励建筑企业在部分能按日计算工程量的岗位上试行“日薪制”。工资发放时间缩短后,既可应对人员的流动和变化情况,也能更有效地激励农民工提高工作效率。

重视建筑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第一,充分考虑频繁流动与受益的衔接。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该考虑到农民工工作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加强各地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加强要求建筑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费用的力度,对于未按要求给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建筑企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限制其投标权利,对于情节严重的要加大处罚力度。

优化执法环境

第一,明确政府各级部门职责,杜绝行政“不作为”。各级政府相关执法部门尤其是劳动监察执法部门、建设主管部门应认真反思自己的工作失职问题,要坚决查处行政“不作为”。

第二,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建筑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对农民工拥有绝对的控制和支配权,是建筑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制造者。为了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发生争议时应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从建筑企业角度出发

做好农民工的培训工作

第一,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一方面结合工程进度和工程项目对生产技术的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另一方面针对建筑农民工特点,根据农民工实际需要设计课程体系。

第二,完善培训软硬件设施。建筑企业民工业余培训学校可建在工地生活区,与工地食堂或活动室合二为一。企业要为农民工业余学校配备教学必备设施。

第三,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学校的师资队伍由企业负责人、项目部经理、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技能水平较高的工长、队长担任。同时企业应邀请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为农民工授课。

第四,培训方式灵活多样。由于建筑农民工培训是典型的“工学结合”形式,企业即可利用政府的优惠措施,在工程任务不紧张时,开办农民工业余学校;也可给农民工指派“师傅”,现场指导农民工的操作技能;还可鼓励农民工自学成才,学习相关的技能、知识,提高学历水平。

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加强劳动保护

建筑企业应加强与农民工的沟通与交流,关心农民工身心健康。同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完善的生活条件,关心其身体状况和就医情况,注重对职业病的防治

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可建造一些低价位的适合农民工居住的住房,制定配套政策出卖给他们,使他们做工有单位,居住有定所。

保障农民工的工资权益,加强社会保障工作

建筑企业应该按照《劳动法》或约定及时支付农民工的主体工资、加班工资、各种津贴和补贴,做到不拖欠、克扣农民工的工资。建筑企业还应按照法律规定为农民工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尤其是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避免劳动争议。

做好农民工绩效考核工作

在工作上应注重对农民工工作业绩的考核,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对于那些工作表现突出、业务精良的农民工应给予褒奖。同时允许建筑农民工可参加企业的劳模评比,对工作业绩出色的农民工,企业要提拔重用,为其他农民工树立榜样。

从建筑业农民工角度出发

提高职业技能。建筑农民工应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根据自己在建筑业所从事的工种和自己的兴趣,选择最适宜自己的各级、各类职业知识和技术,特别是不断涌现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夯实职业能力基础,做到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有了良好的专业技能,才能有事业的发展。

加强文化学习。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建筑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更加重要。建筑农民工要自觉主动地学好文化知识,做到持之以恒。建筑也农民工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机会和学习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挤出时间多读书,多看报,多思考。积极参加各地为农民工举办的文化学校和培训班学习。有条件的农民工还可以参加更高层次的学习,如高等自学考试学习,以获得更高学历。

遵守公德、法规。建筑农民工要想获得社会的尊重,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建筑业农民工要克服“小农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注意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树立牢固的守法意识注意养成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选择合法的维权渠道。

参考文献

[1].萧鸣政.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2].余红,丁.中国农民工考察[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3].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建筑业知识范文篇7

《建筑经济》是建筑经济管理、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建筑财务会计等专业的经济基础课,其内容涉及建筑业的方方面面,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建筑管理类专业开设《建筑经济》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站在建筑业全局的角度,分析建筑业的经济问题,掌握建筑市场的活动规律和规则。高等职业教育所设建筑管理类各专业,一般只涉及建筑业运行中的某些局部环节,所开各课程大多数也是帮助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业务,学生对建筑业的全貌缺乏了解。《建筑经济》课程则弥补这个不足,通过对建筑业和建筑市场的全面描述,使学生了解建筑业的整体状况,知道建筑市场的运作方法,便于就业后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环境,树立建筑业的全局观念,做好本职工作。

因此,我确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济现象,并能用教材中讲述的理论进行联系和分析,从宏观的层面来理解广义的建筑业、建筑活动的主体、建筑产品的特征、建筑生产的特点及建筑市场和建筑市场的交易方式,对自己将来从事建筑工程专业工作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对建筑工程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能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计算,使学生对未来自身在建筑业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学的兴趣,锻炼他们口头表达和沟通的能力,不仅仅学习书本知识,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更好地认识职业中需要的专业工作态度和和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为达到教学目标,在讲授课本上的内容以外,我还做了如下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增加中国建筑史的内容,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教材中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建筑业的形成与发展,其中有我国建筑业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内容,在这里,我为学生补充讲述了中国建筑史的内容,从原始社会的天然洞穴开始讲述,然后是奴隶社会的夏、商、四周、春秋时期、封建社会初期(公元前475~公元581年)的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中期(公元581~1279年)的隋、唐、五代、宋、辽、金和封建社会后期(公元1279~1911年)的元、明、清等朝代的建筑形式和规模,并配上大量各朝代著名建筑物的图片,讲述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和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我国建筑的民族特点,使学生了解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和辉煌历史,更加热爱建筑行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后续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根据教材内容补充相应的计算及分析例题。该书的内容均为文字性的概念和说明,给出的公式只列出了公式和代表符号的意义,没有列举相应的例题,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因此我在讲课中先讲述公式,根据课程内容补充了大量例题,并在课堂上讲述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随后布置作业时视公式难易程度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计算练习题并予以解答,进一步考察学生掌握概念和计算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类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来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

(3)部分课程内容由原先的老师主讲、学生听讲转变为学生主讲、老师讲评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了一部分课程由学生先自学后,然后到讲台上面向其他同学讲授本节课主要概念和内容的方式,抽讲的学生在讲课的过程中,其他的同学可以提问,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对概念讲解的清晰和整个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并予以适当的补充和点评,老师鼓励学生上讲台讲课,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和学习用品的奖励,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逐步地提升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学生积极上讲台讲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

(4)改变作业方式。教材课后的习题均为单一的问答题,在讲述完课程内容后,我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自己设计作业习题的方式,然后自己进行答案的填写,例如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习题的方式可以有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对错、简答等,这样每个学生的作业都不会完全一致,虽然老师批改作业工作量增大,但老师可以详细记录和分析学生作业情况,能够更好地评价每个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程度和水平,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后,进行透彻的评讲,对作业好的学生予以点名表扬,并针对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该书第四章建筑生产第二节建筑生产的主要要素中讲到对劳动力的管理,主要讲到了目前我国劳动合同法的部分内容,没有相应的案例该部分内容在学生走出校门后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将有实际应用,因此在讲课中我重点详细地讲解了劳动合同法的全部条款,补充现实生活中有关劳动合同法争议与判决的案例,增强学生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对社会上各种有关劳动合同的纠纷能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劳动权利在作业布置中要求学生自拟一份去某企业工作进行短期劳务工作而签订的劳动合同,以考察学生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建筑业知识范文篇8

关键词:建筑业;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管理

随着建筑工程项目趋于高层化、复杂化,建筑安全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建筑业既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容量大,吸纳的农民工已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农民工成为了建筑施工主力军,建筑业的兴旺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一个大市场。相对来说,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安全防护意识和安全技能较低,在安全事故中往往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建筑业成为了安全事故高发产业。因此,加强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十分重要。

1建筑行业农民工的现状

据统计,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85%,他们主要从事第一线的施工作业。因此,他们安全操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建筑业农民工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1.1建筑业劳动力的主体

我国建筑企业的改革已经逐渐演变成管理型企业,而施工现场生产工人则由劳务分包单位提供,他们中大多数是由农村剩余劳动力组成。农民工大量涌入建筑工地,在给建筑业带来生机和力量的同时,也给安全生产提出了新的问题。

1.2文化素质较低

我国虽然施行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在农村,因受条件限制,受教育的年限和质量远不如城镇,有的人只是小学毕业,有的虽然初中毕业,但知识水平只相当于小学文化水平。据调查,有半数以上的农民工未参加过技能岗位培训或未取得有关岗位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放下镰刀就拿起灰刀,不具备应有的岗位知识,缺乏必要的安全技能培训教育。

1.3农民工是工伤事故的最大受害群体

当前,建筑施工第一线的各工种绝大部分由农民工承担操作。招聘的民工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培训,就连入场的三级教育也往往是走形式。特别是对那些刚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工,他们不熟悉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不了解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缺乏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能辨别危害和危险。他们的安全生产行为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安全。还有些工程项目对分包单位实行“以包代管”,使得建筑施工中安全生产的有关法规、标准只停留在项目管理班子这一层,落实不到施工队伍手上。操作人员不了解或者不熟悉全套规范和操作规程,又缺乏管理,违章作业现象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事故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整改,导致农民工在违章作业时,并不清楚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他们既是事故中的受害者,又是事故的肇事者。从我国近年来的伤亡事故统计情况来看,农民工的伤亡人数占建筑业伤亡人数的85%以上,是建筑业伤亡事故的最大受害群体。建筑业伤亡事故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受害者与肇事者基本源于同一个群体。

1.4农民工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

在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劳务市场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提供劳务分包的单位,多数属于乡镇建筑企业,在这些队伍中,有些经营者安全观念淡薄、管理混乱,违法转嫁经营风险,损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二是农民工队伍庞大松散,无序流动,给行业管理带来困难。农民工以劳务形式进入建筑工地,大多数是自愿、松散的临时性组合团体。而用人单位则重使用、轻培训,安全教育很难落实,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给安全生产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1.5农民工在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存在认知缺陷。对劳动对象、生产环境、工具使用和工作步骤方法等认识不全面。对设计或设置的防护设施和使用的施工机具的性能、工作原理、适用环境缺乏认识,导致违规操作或不当使用,造成不安全行为;对机械设备的结构性能不了解,不能判断其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对相关支护措施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身在隐患之中而浑然不知,对事故的预见性和隐患的认识能力差。二是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农民工需求层次低,使他们形成干一天活挣一天钱的思想,认为事故隐患不一定都会导致事故,这种侥幸心理降低了对自身安全的防范。三是专业技能不强,缺乏系统的安全操作知识和技能,有冒险蛮干的情况等。

2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管理的现状

2.1农民工培训的方式

2.1.1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建筑安全教育培训主要是根据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的要求而进行的,每年一般是1~2次,培训对象主要是管理人员及特殊工种,较少涉及到普工人员;培训内容主要是对新出台的法律、规范的宣传贯彻。在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下,这类培训带有强制性,是建筑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

2.1.2社会力量办学。各地区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根据建筑业的需要,开设职业技能技术人员的短期培训班。由于学校的教学人员专业素质较好,教学较为规范,故参训人员能较好地获得相应理论知识并确保专业水平。

2.1.3企业自身组织的培训。企业的培训是以三级安全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核心内容是企业及项目部的规章制度和各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以及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文件,培训的主要对象是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

2.2培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上述培训模式为安全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管理部门培训力量有限,上岗作业人员无法普遍得到培训,特别是在施工高峰期,造成无证上岗现象较多。二是部分技能培训考试走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三是培训体制没有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对落后,缺少专门进行技术服务培训的中介机构,行业主管部门也缺乏对此方面工作的引导和管理。

3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与管理的措施

加强对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和管理,要根据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对工程建设的认识少,实践经验少,但勤劳、朴实、能吃苦耐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技能实践教育为主,以理论知识教育为辅的教育培训。

3.1企业应加强岗前安全培训

施工生产人员进入新的岗位或者新的施工现场前,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经教育培训或者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企业应做好培训管理工作,企业管理者应提高认识,认识到培训是法律的职责和义务,认识到安全就是企业的生命和效益。

3.2建立劳务培训服务中介机构

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可以组建劳务培训公司,建筑业协会牵头,与施工企业联合,招聘骨干教师,依法将职工教育经费用于农民工培训。培训可结合工地实践,讲解各项操作规范和规程,然后经考核合格后发放证书。

3.3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培训工作的引导和管理

一是引导组建培训中介机构,既能够从事质量、安全技术规范的讲学,也能够从事有关质量、安全技术的服务和鉴定。二是在每年审核建筑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时,将安全培训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认真审检。三是加强日常监管,严格执法检查。安监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项目施工过程中岗前培训和人员持证上岗等情况。四是与劳动部门联系,探讨建立“建筑劳务市场”,将没有纳入劳务企业的零散农民统一培训管理,保证其有序流动。

4结语

在建筑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建筑业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应不断提高认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推动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使其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作者:赵艳 吴耀伟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建筑业知识范文篇9

关键词:建筑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一、建筑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基本内涵

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指对具有建筑业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建筑业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在建筑行业的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过一定年限的操作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开展的延续性教育活动,目的是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创造能力。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是提高建筑人才资源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完善人才结构、进一步提高其专业水平,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建筑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

二、关于建筑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初期发展模式的探讨

1.由政府或教育管理部门主导型发展模式

政府或教育管理部门推行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相关部门可以独立投资建立一个建筑工程技术网站,鼓励各类行业协会、教育机构、企业利用该网站平台开发继续教育软件。国家投入财力重点支持大型教育机构的软件开发与继续教育活动实施,沿“政府——教育机构群——企事业群——个体群”的信息传播和反馈主线,形成一整套继续教育信息垂直交流体系。

2.行业协会或教育机构主导型发展模式

由行业协会或教育机构主导推行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可自主投资新建建筑工程技术网站,也可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资新建建筑工程技术网站。或者利用现有平台的开放应用编程接口直接开发,逐步形成初级发展阶段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中,教育机构群有利于了解政府或教育管理部门的继续教育政策信息,要积极发现企事业群和个体群的继续教育需求,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各类继续教育软件,提出继续教育方案,以满足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长期继续教育目标,逐步形成“以教育机构群为中心,以政府、企事业群和个体群为卫星”的众星捧月式继续教育信息交流体系。

3.企事业或个人主导型发展模式

由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主导推行的继续教育模式,最能发挥技术平台的优势。在继续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事业单位可利用现有技术平台的开放应用编程接口投资开发,也可以直接注册加入某一个SNS网站,通过临近或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同事、同学或朋友获取继续教育政策信息、新技术新知识等,达到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专业技术人员以自学和相互讨论形式进行的自我继续教育得以强化,而教育机构群对继续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工作趋于弱化;另一方面,因企事业单位或专业技术人员个人会主动搜寻和传播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教育机构、行业协会等的继续教育服务内容(含政策法规),使企事业群或个体群分别与政府、教育机构群间的信息交流同等化。这要求政府与教育机构群同等加大继续教育管理与监督考核工作力度,但难度也随之增加。

三、适合我国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几种模式探索

1.CBE继续教育模式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建筑业成功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经验,可以将加拿大、美国广泛采用的CEB继续教育模式,在我国建筑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中使用。CEB是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的缩写,意为“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该教学模式以满足产业界和社会对继续教育对象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目标和评价标准,强调员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按照企业环境的实际要求开发课程,以职业能力从易到难安排继续教育计划。该模式以培养学员的职业能力为目的,扬弃了传统继续教育模式的以学历文凭为目标并以系统知识灌输给学员的弊端,强调按照企业需求、学员基础进行个性化教学,是围绕个人自我完善、企业生存发展,针对学员自身实际情况而进行的继续教育模式,能够满足新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我国建筑业要培养出具备开拓创新的个性、具有复合型知识体系和技能的专门技术人才,完全可以结合建筑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借鉴并灵活实施CBE继续教育模式。目前对于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存在的授课内容脱离实际,学用脱节,教学内容以"学科为中心"的一系列问题,根据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模式以创新为主导的思路,开展“以能力为基础的”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模式。主要指导思想是:以满足建筑行业和社会对建筑工程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目标和评价标准,强调建筑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按照企业实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开发课程,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从易到难安排继续教育计划。此模式的内容大致有四个系统组成: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目标定位和分析系统、培训大纲和指导体系、自主学习激励措施、学习控制检测环节。它的主要特征为:第一,以培养职业能力作为教学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员知识体系为基础。所要求的能力,是指一种由知识、技能、经验(指活动经验)、态度(指动机情感领域)、反馈(评价评估领域)组成的专项能力构成的综合能力。第二,强调按照企业需求、学员基础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学员的自我学习、自我评价。培训者的主要任务是对继续教育过程进行管理,如提供继续教育材料,编制"继续教育指南",给受培训者注入信心和动力,对受训者进行评价和指导等。第三,继续教育形式上的灵活多样。继续教育时间、继续教育方式可以根据需要和条件决定。可以集中学习,面授课程,也可以在建筑企业作业现场,有条件的改变传统单纯面授的授课形式。CBE继续教育模式扬弃了学科中心继续教育模式的以学历、专业为目标并以系统知识灌输给学员的弊端,是围绕个人自我完善,企业生存发展,针对学员自身实际情况而进行的继续教育模式,此模式能够满足当前而且也能满足新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2.内涵主导式继续教育模式

内涵式继续教育是指通过不增加或减少投资,靠在企业继续教育机构内部充分挖掘潜力,加强各种管理,提高办学效率和通过更新继续教育手段来达到扩大企业继续教育的目的;外延式继续教育是指扩大投入,发展企业继续教育的模式。扩大人、财、物的投入,从总体上讲,是企业获得发展的基本标志之一,因为人、财、物的扩大投入,能够带来各级各类企业继续教育硬件的改善,从而对扩大继续教育规模、改善继续教育条件都是必要的,但对于部分规模不大,效益不好的建筑企业,企业拿不出钱来进行员工的继续教育而言,想要生存发展,可以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以内涵发展为主,即内涵主导式继续教育应是建筑企业继续教育发展首先考虑的模式。继续教育的规模既直接和继续教育的成效及继续教育的产出相联系,又和企业继续教育的人均培养成本相联系,所以应该考虑继续教育的规模效益;而继续教育的效益,包括继续教育的整个产出与整个投入之比和继续教育整个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这两者中因为规模大相对产出才能多,人均培养成本才能降低:而产出多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又高才能反映出效益。因此,效益是规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能以最少的花费取得最大的成效,我们在进行模式选择时应坚持效益原则。经济新常态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发展,应该注重有效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业务素质和基本业务技能,在继续教育模式的探索上应该不拘泥于传统形式进行实践尝试,探索出更好的继续教育手段,实现国家对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终身教育”的目标,以使建筑业继续教育对促进行业发展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曹岁新 安书科 单位:陕西省建筑职工大学

参考文献:

[l]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f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

[2]鲁班咨询.中国建筑业2011回顾与2012展望[R].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公司、2012.

[3]余寿文、王孙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师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2-7.

建筑业知识范文篇10

一、培训的目的、意义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县在东部地区务工的部分农民工已返乡,给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了严峻考验。同时,我县受震灾影响,灾后重建、中央扩大内需等一大批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全县建设任务异常繁重,建筑技工严重短缺。由于建筑技工从业文化要求低,农民工是建筑产业的主力军,我县建筑业从业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比例较低,因此,开展全县建筑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建筑技工,将有效缓解我县技工短缺矛盾,推动我县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转移就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培训的组织实施

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县城建局和县财政局共同成立全县建筑业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建筑业技能培训工作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监督下,由县劳动服务局会同相关乡镇组织实施。具体培训工作应根据各乡镇灾后重建任务、进度以及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实际情况,分期分批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县城建局负责建筑业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培训师资和实训场所的协调工作;县劳动服务局拟定全县培训计划,负责培训工作的日常管理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负责对建筑业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对培训补贴申请进行审核;县财政局负责审定培训补贴资金,对经考核合格的农民工实施职业培训补贴。

建筑业农民工免费技能培训工作以乡、镇为单位。各乡镇负责培训人员的组织和管理,县劳动服务局负责培训的教学工作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

三、培训对象、任务和培训内容

(一)培训对象: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从业愿望,户籍在本县范围内的农村劳动者。

(二)培训任务:全县计划培训1000人。

(三)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常识、职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操作。培训工种主要为砌筑工、钢筋工、抹灰工、混凝土工、木工、架子工等建筑业关键岗位工种。

培训课程、时间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并结合实训生产情况进行安排,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基础知识培训由县劳动就业训练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实际操作训练可依托当地施工现场进行,初级工培训时间不少于80学时,中级工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实际操作训练不少于总培训时间的60%。

(四)培训师资:聘请市汉中建筑设计院、县城建局、县建筑设计院、县建筑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站、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关建筑施工企业高级技工担任培训教师。

五、技能培训与考核鉴定

(一)科学制订并严格执行培训计划。县劳动服务局要按照国家或行业统一的技术工人等级标准和鉴定规范的有关规定,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合理设置培训课程,确保培训的时间和质量。

(二)培训工作要按照灾后重建、建筑市场需要以及农民工的自身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坚持以操作技能培训为主。县劳动服务局具体负责职业技术考核的实施工作,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每个学员都能进行必要时间的实习实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确保参训人员学到一技之长。同时,要按照建筑业职业资格要求和国家标准,本着方便、快捷、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原则,依托本地施工现场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对经鉴定合格的,按规定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