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概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6 17:32:56

建筑工程概论

建筑工程概论范文篇1

工程管理专业是近年来,应社会建设的需求设立的的专业。随着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业务激增特别是高铁等技术输出带来了大量的国际工程。对项目经理的全面掌控能力要求提高,对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法规以及项目的实际管理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对学生有较高要求的专业。

一、提升建筑工程管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学生,仅仅依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有局限性的。所以从教学目标上来考虑还是从以后的就业单位的要求来看,本专业学生必须对项目管理有融会贯通的的变通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依据课本教条的去搬用。根据对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有将近75%的学生在施工企业、咨询公司或是监理公司从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预算或者招投标工作。而实践能力是本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正是这样在教学中开展实践环节是把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历联系起来的丝带,是学校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提高教学多样性的不可缺少的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工程的出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工程实践经历也逐步提高,为了让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步入社会能够很快的适应工地高难度快节奏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迫在眉睫。

二、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在教学实践中的引入

沙盘模拟是让学生通过各种项目管理里的角色以及和同组人员配合参与合作完成一个模拟工程。是从项目的调研开始--项目的立项--项目的合同签定--项目的实施过程--项目的最后完工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进行沙盘模拟操作的时候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有效贯通。在进行操作过程中,让每名学生根据要求代表一个施工岗位角色按要求完成各种实际操作,最后通过规则和软件来考核判定每个队伍的管理成果。沙盘管理模拟环节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期策划阶段、执行阶段、收尾阶段。

(一)前期策划阶段

前期策划阶段是整个项目管理模拟中第一个阶段也是最难掌握的一个阶段。也是讲授和实践耗时最长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某一个小组就代表一个项目管理团队。项目管理的团队的每个成员-经营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财务经理、项目经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策划阶段最主要的就是要根据项目情况团队合作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并且进度计划是实际项目应用最核心的知识。学生经过对项目资料的阅读和理解,以及自己曾经在课堂上学过的理论,要学会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是平行施工还是流水施工等等。生产经理负责编制施工个进度计划。经营经理负责计算每月报量以及工人进出场的时间,采购经理负责根据计划进行原材料的采购。

(二)执行阶段

执行阶段是沙盘项目的具体执行的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依据规则进行计算,按照沙盘所约定的步骤一一执行。在这个阶段所有队员必须以大局为重,以策划阶段的数据为指导在项目经理统一安排下按操作流程表进行操作。为了保证项目实施的完整性真实性,严禁跳跃操作,不可以私自操作,也不能一味求快。如果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下达有工程变更,应在项目经理的带领下,团队一起分析工程变更事件对整个工期的影响,是不是在关键工作上的变更,在核查变更后对现金流的影响。如果有影响应该适当调整材料、机械以及劳务班组的计划。

(三)收尾阶段

收尾阶段主要是对每个施工项目管理团队策划和成果进行检测进行总结的过程。根据每个管理团队提交的策划和表格,运用沙盘规则和软件对团队进行打分,为下一个项目策划积累经验。

三、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教学中的问题

沙盘教学管理是在学习完理论课后的一个应用实践教学。要想立刻进入项目管理角色,跟管理团队其他人员配合好,所有团队成员都应有一定理论基础。但是实际情况是同一个班的同学水平有高有低,对于理论掌握差的同学,有跟不上进度的情况,进入更复杂的案例,反而会滋长厌学情绪,最终导致一个管理团队就几个人在操作。所以一开始操作的引导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互动和等待。并且要注意及时沟通,尽量让团队每个人都再进行操作。项目选取要由易到难,等清楚简单的操作后,再进入更加复杂的项目。

四、结语

现在职业高校注重实践是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思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虽还有很多问题仍在探索当中,但这对实践教育来讲,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对其教育模式也能提供一定的借鉴。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教学的应用恰好契合这一点。

作者:刘宏霞 黄磊 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冰.经营决策沙盘教学系统及其改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01).

[2]张莉莉.关于ERP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J].今日用友,2004,(09).

[3]毛鹏.沙盘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2,(03).

[4]戴晓燕.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应用[J].实践技术与管理,2011,(12).

第二篇: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课程教学研究

建筑工程概论是房地产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涵盖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园林绿化、工程造价与管理等几大部分,而每一章节的内容实际上又是一门课程或是一门学科。该课程的最主要特点是内容庞杂繁多且知识更新速度快,具有专业化、模块化的特征。鉴于此,要做到较好的讲授这门课程,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需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因此,传统的单个教师主讲的“灌入式”教学模式已经较难满足房地产专业教学需求。另外,由于房地产专业学生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1]不同,因此,房地产专业不能完全照搬土工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方法,而应根据房地产专业的特征,研究探索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模式与改革,对于建构与完善房地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较大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在系统识别与阐述房地产专业定位和相关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现行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现状,归纳与总结现行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在教学计划、授课方式、教学内容、理论和实践课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以期有效解决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契合房地产行业对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备一定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进一步提高房地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课程特色

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房地产相关行业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特别是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兼备工程技术与开发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据统计,高校房地产专业毕业生社会人才需求量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2-3],房地产相关专业也开始在各大高校开设,并逐渐成为热门专业。对于本科房地产专业的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术界和业界之间一直以来存在较大冲突。对于房地产这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而言,冲突尤为严重。学术界在参考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定位的基础上,认为房地产专业人才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对建筑行业相关专业有所了解,并具备一定的建筑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从而建立起复合型、专业化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而业界则认为,高校房地产专业课程设置重点不突出,范围广,本科毕业生具备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不高,工作后仍需要较长时间的实习甚至重新学习才能承担相应岗位的工作。在整个冲突的过程中,建筑工程概论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地位尤其重要。统计表明,房地产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范围广,涵盖咨询、评估、房地产营销、造价等诸多行业,工作中会大量接触到建筑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4-5]。因此,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房地产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综上所述,房地产本科专业的建筑工程概论课程具备以下特色。(1)建筑学、建筑结构与工程管理并重。房地产专业的特色是“工程+管理”并重,这就决定了房地产专业必须同时注重建筑学与建筑结构等各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工作。通常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教学大纲中,建筑学与建筑结构的学时各占总学时数的30%以上[6],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差异很大,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概论课程更注重讲授建筑结构专业的基础知识。(2)“行业能力导向”特征明显。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岗位订单式的,而应用型本科房地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相关行业从业能力。即本科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是为房地产行业设置的,而不仅是为具体某个岗位设置,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应初步具备在房地产行业不同岗位(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估价等)工作的能力。(3)与其他管理、经济课程联系更紧密。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等基础知识,能够为后续的其他管理、经济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当前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现状

目前,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再进一步通过相应的实践环节来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课程理论教学环节与工程实践脱节严重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且属于综合性课程。对于施工机械、施工技术或工艺等实操性强的内容,仅进行课堂理论教学无法使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相关授课内容,即使讲授过程中配合以幻灯片、图片、动画等教学手段,其效果与在施工现场的教学效果相比也相去甚远。然而,目前中国本科院校的教学现状是学生无法采取像顶岗实习等高职高专院校采用的教学方式来获得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直观认识。因此,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理论教学环节与建筑工程实践脱节严重成为房地产专业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2.2课程学时偏少,难以全面涵盖完整的建筑工程知识点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涵盖建筑学、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园林绿化、工程造价与管理等几大部分,内容庞杂繁多,且每部分知识均不可或缺,从课程内容知识点而言,课程知识结构涵盖建筑力学、材料、结构与构造、造价、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要满足以上教学内容的要求,提升教学效果,必须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然而,在房地产专业教学计划中,建筑工程概论课程周学时多为3学时,总计48学时。据分析,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合理学时(包含实践环节)应为64学时以上,即周学时达到4学时以上[7]。因此,课程学时偏少,难以全面涵盖完整的建筑工程知识点。

2.3不同模块之间脱节严重,相互关联少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专业化、模块化特点显著,具体表现为课程章节内容的跨度大、知识点零散、联系少。这一点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有很大不同。例如,钢筋混凝土工程与土方工程在内容上几乎没有联系,然而,工程建设的复杂性特征使这些原本毫无关联的知识点被放到同一课堂进行讲授。因此,在传统的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同模块之间联系较少,跨度大,脱节现象严重等问题。

3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针对以上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改革措施。

3.1合理优化专业培养模式,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迅猛,对房地产业相关人才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相关企业引进房地产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越来越高,具备复合型的知识体系的专业人才日益受到青睐。因此,合理优化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必然。首先,增加建筑工程概论课程学时,包括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基本涵盖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与内容;其次,调整部分实践环节的授课方式,使其易于进行专业化、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如分散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等。

3.2以案例为主线,实训为手段,进行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具有显著的模块化特点,具体表现为授课内容的专业化强、跨度大、知识点零散。因此,笔者尝试进行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改革,即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以实训为手段,借助实践性教学环节开展。具体实施过程为:首先,按照课程讲授内容将建筑工程概论课程分解为建筑学、建筑结构、给排水工程、暖通空调工程、园林景观、工程造价与管理六大模块。其次,分别针对上述六大模块设计课程实践环节,以一个典型工程案例为主线,模拟案例项目的建设全过程,通过平面设计、造型设计、园林设计、工程造价与管理等实训任务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进而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熟练程度。

3.3建筑学与建筑结构并重,凸显房地产专业“工程+管理”特色

为了进一步凸显房地产专业“工程+管理”特色,在优化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修改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调整授课内容、模块之间的学时分配,做到建筑学、建筑结构与工程管理并重。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调整学时分配,在学时上保证建筑学、建筑结构的教学效果。(2)在建筑结构教学模块中,穿插进行相关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与技术等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与实践,由点到面,从而能够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结构体系。(3)将课程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分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即实践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从理论教学一开始,教师便布置课程实践设计任务书,按照理论教学的进度,同步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并定期开展指导与点评工作。例如,在建筑学的教学模块中,教师可同步下发住宅功能与造型设计任务书,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

3.4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一直是实践教学环节。原因在于一方面,教师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递——接受”方式)难以适应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理论课授课结束后再集中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鉴于此,笔者建议构建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上述划分的六大模块,分散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完成建筑工程概论课程设计等实践性环节,即在完成某一模块理论教学之后,立即进行专题设计、现场参观调研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际工程案例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5有的放矢,强化宏观整体的教学理念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由于涵盖内容庞杂繁多,而课时相对较少,其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进行讲授内容的取舍。而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强化宏观整体的观点,弱化具体的技术指标、参数。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全面地感知建筑工程各相关专业的内容,能够从另一个视角鸟瞰将要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由于各类工程技术指标和相关参数具有更新速度快、数量庞大等特点,往往学生还未毕业走出校门,各类技术指标和相关参数就已发生变更。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各类工程的技术指标和相关参数等内容仅是作概略讲授。

4结语

建筑工程概论是本科房地产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学生对本专业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关乎就业与职业发展。因此,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现状,以确保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建筑工程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目前房地产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中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从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特色入手,分析了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而着重探讨了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有效改革路径,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房明 庄大昌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冯晓彤,倪红.“土木工程概论”教学实践与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2):43,61.

[2]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何忠明,胡庆国.高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100-101.

[5]郑元勋,蔡迎春.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62-65.

[6]杨柯.“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与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1):10-14.

[7]龚昕,王玉娥,杜晟连.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探讨[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10(1):10-14.

第三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思考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也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应用型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掌握建筑工程造价的计量与计价基础知识,具备建筑工程造价的计量与计价能力,对工程造价专业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起到主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工程造价基础知识、建筑工程清单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文件编制等,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而课程总学时较少,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课程涉及基础知识多,教学难度大

根据造价员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及职业成长递进规律,在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之前,必须会识图,懂得房屋构造,熟悉建筑材料性能,掌握施工工艺,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不是计量计价规则等课程本身的内容,更多的是建筑识图、建筑材料、结构构造原理、施工工艺等方面的问题。由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不理想,导致了学生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难度大增。

(三)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从总体上看,中职学生的一大特点是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学习意志薄弱,采用“先教后学”“先学后做”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少真正主动参与实践,动手能力普遍不强。综上所述,如何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思路

(一)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为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范例,按实际计量与计价工作过程为主线开展课程教学,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去,按工程造价基础知识学习—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能力学习—工程量清单计价能力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能力实训层层展开。通过计量与计价过程的各个环节,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二)拓展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好本课程内容,也要回顾基础课程内容,引申后续教学内容,并且要打破专业界限,同时传授与此课程内容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内容,真正做到在一堂课上达到多个教学目标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内容上,将相关的知识体系系统化、全面化,如在教授砌筑工程量计算时,需回顾砌筑工程的类型、砌筑材料和砌筑工程施工图,讲授项目划分及工程量计算规则、清单项目设置及工程量计算规则,并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突出“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工作过程知识,并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原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进教学方法,采用范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案例、PPT、录像、现场参观以及展示以往学生的实训成果等多种途径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认识;同时组织设计制作了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范例,结合范例开展教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等也全部围绕范例进行教学。为了直观地认识建筑物,准确地进行计量与计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以校园里的真实建筑物——宿舍楼作为范例,在计量与计价的第一次课中就带学生到宿舍楼去参观,将宿舍楼施工图纸交给学生,提出建成这幢宿舍楼需要耗费人工、材料和产生哪些费用等问题,并且给学生布置任务:作为业主计算该工程的标底或作为施工方给出该工程的最低报价。由学生自愿选择完成一个任务。这样,在任务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

(四)重视实践教学

本课程实践性教学主要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它是对学生工程思想、工程观念、工程量计算、清单计价等多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训大纲的要求,编制实训任务书及指导书,按照实际编制工程造价文件的工作方式、方法和要求进行实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学生学习为主,以教师辅导为辅,独立编制工程造价文件。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范围,采用范例教学,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的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既可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使教学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罗思红 单位: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段永萍.关于高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实践教学[J].职教论坛,2012(23):44-46.

[2]郑庆平.中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模式改革浅析[J].科学中国人,2015(2):149-150.

第四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教运用

1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课程特点和定位

我校选用的教材是江苏省国示范重点建设教材,本课程信息量很大。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中等职业学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土建专门化方向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理论二重构课程体系的一门新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并为使学生具备高素质专业技能劳动者和中高级管理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图1)。在教学计划中,主要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基本理论以及工程预算的编制方法。其中又包括很多方面,有建筑工程造价的构成以及定额的内容、清单计算规则和清单计价的方法,课程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线,任务驱动,让学生更生动具体的熟悉、掌握、确定具体建筑工程的工程量计算及工程造价的方法。此外在中职阶段本课程授课时间非常有限,专业课程的学时会有不同程度的压缩。例如我校开设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因专业方向不同,课程开设的学时也是不尽相同的,多则96学时,少则32学时。所以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这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如此众多的教学任务,难度可想而知。本课程综合性强,本课程是在《土木工程制图》、《建筑构造与识图》、《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结束后开始接触的一门专业方向性课程,学生前面所学专业知识的储备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影响非常大。

1.2学生现状

中职阶段的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缺少探究思考问题的主动性,易受挫折,对学习中的“拦路虎”存在敬畏心理,基于这样的学生特点,在课堂教育中,我们要想办法化繁锁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死板为生动。

2基于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具体措施

2.1转变教学观念,采用趣味化教学,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让“教与学”突破时空的限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决定了课堂的学习成效,当下又是信息化爆炸的时代,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已不能够叼起学生的胃口。对一些零碎的知识点,可以制作成动画视频,并且设置问题,学生手机操作答题,如微信美题。在教学中制作微课,并把微课发放在公众平台中,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随时随地学习。对一些学生缺乏感官认知的构件,如散水、挑檐、屋面上的构架以及钢筋骨架和钢筋分布等等可以制作成效果图,增强学生的认知。在教学中,经过我的尝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自主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2重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图纸作为依托

课程的信息量大,我们从对课程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进行调研分析,结合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招投标市场规则,确定每个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再对每个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进行划分,最终整理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典型工作流程如下:工程图纸识读→清单工程量计算→清单投标报价→施工预算→进度款结算。根据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得出需要达到以下主要职业能力:能够熟读建筑施工图、按照计价规范正确列项、准确计算工程量、会进行市场询价定价、会按照程序确定工程造价、会根据施工进度进行工程结算、会最终进行工程决算和工程造价审核。考虑达到以上职业能力的要求,我将课程情况进行重新安排,课程重构情况如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的按这样的职业能力要求培养学生,选取一套结构全面,平面布置规则的图纸为依托,逐步实施任务。图纸的选取也是非常的关键,太简单没有代表性,太复杂,学生看不懂,图看不懂,下面的工作也就没有办法开展,所以我一般选择办公楼或培训大楼等,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情况良好。

2.3坚持工学结合,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真正的用途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一门课程是在学生实习前的一个学期学习,本门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我们会让学生走进工地、走进造价咨询公司参观学习,也会定期邀请校企合作的施工单位负责人来校座谈,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工程算量技能之后,我们还组织学生和校企合作单位的员工进行算量技能比赛,以赛促学。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我们会拿公司的工程图纸和他们的计算书让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的重要性,实用性,对自身要求较高以及有从事这方向工作的同学学习积极性特别高。

3结语

整体来说,《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一门很有挑战性的课程,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想要达到预期设想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充分考虑诸多因素,需要根据学生的所学专业方向以及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从而实现很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提高的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几年的教育实践,使我积累了一些经验,运用以上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工程算量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一学期下来基本都能完成不同难度、不同规模工程的工程量计算,但在计价方面,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说,明显存在不足,施工工艺的不熟悉,导致工程内容计算不准确,定额查找缺项、漏项现象普遍,在今后还期待能与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提高《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学成果。

作者:戴梅林 单位: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赵志伟.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集[C].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

[3]陈映明.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教学方法讨论[M].北京:国家科技技术出版社,2013.

第五篇: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应用型教学研究

一、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应用项目教学法项目划分实施的过程

(一)确定项目任务

联系实际与理论的过程就是确定项目任务,这也是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也是进行实训教学的初始阶段。在选题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对难度和内容的适当进行保证。在对项目内容进行确定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能力与知识现状、工作岗位要求等进行考虑[1]。项目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这些项目的主线为建筑生活活动,这些活动之间互相联系,最后完成专业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素质培养目标。在现实运行实施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能力以及理论知识都包含在每个项目中,其专业教学由具体项目带动,其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将素质、能力和知识由浅入深的进行渗透。例如,本专业的建筑施工专业课,按照实际施工过程,可以设置为施工准备、施工工序、竣工验收三大模块。在此基础上将其细分为无数个小项目,随后教师以素质、能力和知识培养为依据,对其中无数个小项目进行选取,最后再应用项目教学法,在学校的实训工地进行实践教学。

(二)制定项目计划

教师需要与企业一线人员一起进行针对项目进行探讨交流,围绕着需要完成的项目任务,确定项目组织形式和工作流程的整个交流的过程就是项目计划制定[2]。在进行项目教学的时候,可以先将学生聚集起来,将其分为若干个人数相等的小组,随后让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从而制定项目计划。分组教学是项目教学法所常用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一般会结合班级基本情况,让学生进行分组,随后适当调整小组成员,将小组长选定出来,随后将项目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教师需要向每个小组发放已经准备好的项目任务书,让其进行核对,在对项目任务分析的时候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需要以项目有任务分析结果为依据进行本组项目计划的制定,对组员分工和项目工作程序进行确定,进而使得项目工作的组织更加方便。

(三)实施项目计划

在实施项目计划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进行培养,从而进一步转化理论知识,从而教学围绕着职业能力这一点展开。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学生要做的就是将项目作为目标,在已经约定好的时间内完成各阶段的项目任务,并且提供实际的项目活动记录。学生在实施项目内容的过程中,如果碰到无法顺利解决的问题,教师就需要采取措施,指导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掌握程度,对自己指导的力度和范围进行调整。让学生对自身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进行提升,将理论知识自行发现为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将指导的尺度把握好[3]。学生即使有问题存在,教师也应该注意保证自身的指导是非全面、非正面的,这种指导具有启发性,不但能够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够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施工工序中的砌体施工项目实施的过程,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序就是中砌筑墙体,项目成功失败与否与其息息相关。由于施工生产经验的缺乏,且对质量标准的要求和规范并不熟悉,使得许多学生在进行墙体砌筑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都会出现,学生也有许多疑惑产生。这些问题的出现,能够使得学生在问题中将知识发现,使得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对各种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得学生对自身水平不断地进行提升。

(四)评价项目成果

比较和评估项目成果就是评价项目成果,也是对归纳和总结项目教学的阶段,其也是重要的实施项目教学的环节。在评价项目成果的过程中,可以以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为依据进行综合评分[4]。例如,对项目成果的质量、完成情况以及项目计划的合理性等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要对项目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性、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工作态度等表现进行评价。

二、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进行合理的学生分工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的的实施应该将小组作为单位进行,在项目实施整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做好分工合作。所以,要以项目各阶段的特点为依据,将学生的能力结构状况相结合,进行合理分工,进而将学生的特长充分发挥,对项目完成的顺利进行保证,从而使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成长,从而将教学目标实现。

(二)保证项目运用的数量合适

一个学期每门课程的计划学时正常情况下都在80节之内。所以,要合理的在每门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对其应用项目数量进行控制,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优先应用,进而将项目教学展开。除此之外,还需要对项目教学法进行应用,每个项目大概在2-4学时,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需要在课外进行许多前期工作,将项目成果评价和项目计划实施这两方面的工作安排在课堂上展开[5]。

(三)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在项目教学法中,引导者为教师,主体为学生。在项目中,教师所担任的角色为指导师、策划师和总设计师,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所以,项目教学法对教师和能力和知识的要求更高。首先,教师需要具有更加广泛的知识面。项目内容的综合性需要很高,因此教师的知识面也必须十分广泛,对此可以对课程教学团队进行建设,对培训教师的力度进行加强,从而使得教师知识面得到拓宽。其次,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以及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学校要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视,将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起来,对投入的经费也应该进行增加,从而使得教师的实践渠道得到拓宽。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一些实践活动需要积极参加,从而使得自身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三、结语

本文就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应用型教学项目划分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应用项目教学法项目划分实施的过程,随后阐述了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专业的教学中,能够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地提升[6]。作为专业教学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项目教学法应该被广大教学工作者进行借鉴和学习。

作者:韦霜 单位: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尹子民,孙晖,徐兰英.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化人才培养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13-116.

[2]代礼涛,周向阳,孙玮.基于数字化资源应用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管理与思考——以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例[J].四川建筑,2014,04:46-49.

[3]赵盈盈,涂中强.BIM技术在建筑类课程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建筑工程施工图识读”课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08:66-68.

[4]陶桦铭,墙新,曾仁书,袁小平,沈存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和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1-13.

[5]陈建国,李秀明,刘德银,曾大林.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及其优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5:135-139.

[6]蔡小玲,李继明.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02:13-16.

第六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作为贯穿工程建设过程的一条重要主线,在工程建设中起着记录建设过程、监控工程质量、实施安全管理、监督及协调建设各参与方的重要作用;是工程建设及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也是对工程进行检查、维护、管理、使用、改建和扩建的原始依据;更是认定事故责任、还原建设过程的重要依据。鉴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重要性,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专业近年来陆续开设《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根据资料员岗位的需求进行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资料员的岗位能力,拓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面。

1.课程概述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最初是根据资料员岗位的需求而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资料员的岗位能力,拓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面。该课程涵盖的专业知识面非常广泛,建筑工程中所有的子专业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资料系统。通过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工作特点分析和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课程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培养资料员岗位能力,还具有对其他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的作用。因此,唯有对此课程进行正确定位,并根据定位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置与设计,才能使该课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程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通过近年的教学实施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存在相应的问题如下:(1)理论内容抽象杂乱,实践环节难体现岗位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课程设置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体系通过教材结合规范,配合案例分析和实物图片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随后进行知识能力板块实践,结合相关资料管理软件进行实训,但多数以填表形式为主的实训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在校学生普遍反映理论内容抽象、杂乱、缺乏感性认识,实践环节单一、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毕业生建议增加实践性训练课时,并结合岗位特色调整课程结构及内容。如何将分散、复杂、实操性强的专业知识在有限的课时和条件内传授给学生,是本课程需探索的问题之一。(2)教学方法待探索《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普遍沿用传统的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虽结合相关资料管理软件模拟真实化的工作环境,但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导致毕业生难以快速胜任资料员工作岗位。如何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是本课程需探索的问题之二。(3)各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对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的书面记录,能够反映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技术。《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学习有助于综合应用专科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具有专业知识回顾、总结和加深认识的作用,这是其他课程难以实现的。所以,如何通过课程设置达到串联整个学科知识,使学生完整、系统化地了解与掌握学科的主干及其分支,是本课程需探索的问题之三。《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作为一门实用型课程,在课程内容中应注重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知识的培养,通过结合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项目的工作任务,训练学生具备真实环境的工作能力,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化,从而使毕业生无需培训即可上岗,真正实现教学与生产的完美对接。

3.课程改革方案内容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重新探索和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设置侧重于培养资料员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知识。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改革方案,并按照改革方案编写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及能力考核标准。具体如下:(1)教学内容梳理根据用人单位对资料员岗位能力要求情况调研及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基于资料员岗位工作过程的综合性强的工作特征,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结构进行梳理,课程内容不应局限于资料管理理论知识传授、表格填报及档案管理实践技能训练。实施改革如下:①减少纯理论教学比例,部分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中渗透;②实践部分以真实工程案例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资料的形成与编制为主线,增加施工计划编制实训内容,通过施工图识读、施工技术及方法、施工进度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知识点向专业知识面拓展;③将实训内容划分为几个学习情境,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表述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构成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使教学实践过程与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资料的形成过程保持一致,学生实训过程中逐步掌握工程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和归档的岗位职业能力。④增加职业素养的培养环节,端正工作态度、树立责任意识,提高学生沟通协调能力,自主学习、分析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未来发展空间。(2)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打破原有的较为传统的归纳、分析、综合等教学方法。基于资料员岗位工作任务,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场景认知等教学方法具体化学习领域,实现理论和实践环节相互渗透。主要改革如下:①采用真实工程案例结合工程图纸讨论、施工计划编制的案例教学;②学生分组完成、组内成员按照参建各方进行角色模拟,以真实工作情景促进知识吸收;通过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具备资料员岗位职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知识运用能力。(3)各学科衔接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作为贯穿工程建设过程的一条重要主线,建筑工程资料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工程项目的逐步成型过程,其工程资料管理与工程施工是同步的,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各方主题的互相配合和协调。《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之一,课程与工程实际具有很紧密的联系,学生毕业后的各个岗位(施工员、监理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等)工作任务都与工程资料的形成、收集、编制有所关联。所以,课程设置方面通过着重考虑如何使学生实现对土建专业各学科之间、建设行业各岗位之间关系的理解,得以巩固和加深的专业知识,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建筑施工现场的各技术岗位和贴近第一线的管理岗位。部分体现如下:通过图纸“讨论”和施工计划的“编制”使学生熟悉施工技术和施工进度,学科间承上启下;对工程资料的“填写”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巩固、拓展和思考;通过对工程资料“收集、整编”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于工程中施工依据、施工控制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结论

通过该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借以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为载体,根据资料综合反映多专业、多岗位、多单位的相关性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土建类高职毕业生能够适应建筑施工现场的技术岗位和贴近第一线的管理岗位。同时,也相应提高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及分析的能力。针对资料员岗位的职业能力主要培养文档的分类和管理能力、施工过程中事件的记录能力、资料的整理装订能力和施工图的阅读能力等,通过对工程资料中对试验检验,方案编审质量、安全生产管理等工作的记录和反映,培养或进一步巩固施工技术的应用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建设行业通用能力。使毕业生无需培训即可上岗,缩短其适应时间,促使学生更快地在工作岗位中进行自我提升。

作者:郭可 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芳.高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教育,2015

第七篇:建筑工程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普通高等学校的“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党中央对“思政课”教学高度重视,为“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了贯彻好中央的精神,切实提高我院“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我院社科部陆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内容涉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用空间等诸多方面,取得一些成效,受到师生的好评。但要把“思政课”教学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以适应新形势对“思政课”教学的要求,需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与反思。2005年以前的“思政课”教学与中学政治课内容重复比较严重。大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中学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部分“思政课”教学内容较陈旧,跟不上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思政课”教师、各教研室及相关部门习惯于常规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对于如何促进“思政课”教学,并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去认识、去解决。教师普遍有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认为自己在学校教师队伍中是“二等公民”,甚至“三等公民”。他们把自己定位在几门课程上,作用的空间限于课堂内,囿于书本中,感到有劲儿使不出,作用无处发挥。

一、改革措施及实践

1. 对“思政课”教师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认识

针对“思政课”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们组织教师对自身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认真思考和讨论。大家认识到:我院作为一所工科院校,社科部是学院唯一的人文社科类教学部门,在学校德育工作、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中,有着其他部门或院系无法替代的学科优势,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为此,我们提出了“发挥学科优势,扩展作用空间,以作用求地位,先有作用,后有地位”的口号,并以此指导我们的工作,从而打开工作新局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 调整“思政课”设置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思政课”课程设置的规定》,我们调整了“思政课”课程设置、开课顺序,并根据新的课程体系特点和各门课的内在逻辑重新整合了教研室及师资配置。现在社科部共设五个教研室:即马列原理教研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研室、德育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军事理论教研室。

3. 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是“思政课”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长期的“思政课”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内容能否正确取舍,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要想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必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新上下功夫。“思政课”教师在选择、安排和创新教学内容时,要力求实现“七结合”和“三贴近”。所谓“七结合”,即把“思政课”教学与指定原著篇目的学习结合起来;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前沿观点和动态信息结合起来;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结合起来;与当代国内外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与历史知识,特别是国际共运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与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的科研结合起来。所谓“三贴近”,即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力戒“假、大、空”。我们的调查表明,关心时事政治、积极要求思想进步是学生的主流,他们对许多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思考热情,只要“思政课”教师及时把教学内容同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解答,就一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4. 改革教学方法

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增强实效性,我们抛弃了过去单一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突出多环节教学,特别是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把教师的课堂讲授与专题报告、课堂讨论、电化教学、答疑、课外读书、论文写作等教学环节和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尝试探索出一套整合性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引导大学生思考问题、调查问题、研究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5. 扩展“思政课”教师的作用空间

我们在搞好“思政课”教学的同时,积极扩展作用的空间,把作用的范围从几门课的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如:社科部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为学生、教师、党员、干部开展讲座、报告,既对师生进行了形势政策和文化素质教育,又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深受师生好评;主动承担学院的党课、团课教学以及党员、干部的学习辅导工作,积极为学院的党建、团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做贡献;主动兼任学生班主任和政治辅导员工作,直接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帮助学生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有关部门一起共同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积极参加张家口市组织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等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宣讲活动,教师们经常下到各区、县或大型厂矿企业进行宣讲,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6. 在教学改革中提高教师素质

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关键是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应有两层含义:一是政治上的高素质,二是业务上的高素质。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塑造自身的教书育人形象,以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同时以渊博的知识、较好的理论水平、高超的讲课艺术培养学生。几年来,为了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第一,组织教师开展经常性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鼓励教师深入到改革开放第一线参观、考察,了解社会,了解改革的新动向、新成果。第二,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以教研、科研促教学。第三,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层次的进修培训,及时为教师“充电”。经过几年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我们理顺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克服了教学内容上的重复现象,提高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在最近几年学院组织的问卷调查中,许多学生把“思政课”列为最受欢迎的课程。社科部先后有3位教师被评为学院“十佳教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被学院评为精品课程。

二、对“思政课”教改实践的思考

多年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使我们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但也有过失误和教训。总结过去,我们深深地感到:

1.学生并不拒斥德育工作,并不反感“思政课”。他们反感的是那种脱离实际,脱离现实的空洞、僵化的教学,反感的是那种大道理讲得满天飞,却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德育工作。他们渴望与自方合林等: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身贴近的,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德育工作和“思政课”教学。所以“思政课”教学关键看教师怎么讲,讲好了学生非常喜欢,讲不好当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思政课”发挥作用、提高地位,最关键的是教师素质。“思政课”教学是改造思想、塑造灵魂的工程,这种课程的教学与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其他课程相比,有着更大的难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和高水平的教学艺术,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

3.改革要循序渐进。“思政课”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完成不能急功近利地一蹴而就。我们只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决不能不顾现实地一哄而上,那样只会浪费教学资源,打击人的积极性。改革一定要分清类别,按轻重缓急、难易程度,稳妥运行。

4.各级领导的重视、职能部门的支持是“思政课”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思政课”教学各环节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涉及的范围广、难度大,不是单靠“思政课”教学部门和“思政课”教师所能完成的。多年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取得成果,离不开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但要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真正伏下身子苦干、实干,发挥作用,做出贡献,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支持。内因、外因结合起来,才能把“思政课”教学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5.改革的措施要配套,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重点和难点,而教学内容的改革又涉及讲授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否则难以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整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和解决,涉及观念的改变、社会的承认和资金的保障等各个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思政课”教学改革要进一步深化,还需要许多相关环节的调整和改革。只有学校、社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改革才能顺利发展,直至最终完成。

作者:方合林 刘建军 李秀芳 吴永强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第八篇:建筑工程学校建筑施工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特点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结合起来,构建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以行动为导向进行教学方案设计,以小组化学习为主要组织特征进行教学组织,在对学生分组中实行隐形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因材施教,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这一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探索和实践,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提升学生的素质,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实施过程

1.深入调研,了解多方需求

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全面了解行业企业、学生的真正需求,是我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依据。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指导下,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由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带头人曹文萍组建教学模式改革小组,带领小组成员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小组通过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和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遇到的阻力进行分析,完成了调研报告,初步确定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2.专家论证,确保改革方向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是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行动指南,其方向把控至关重要。因此,2012年9月下旬,我校邀请了部分行业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方案进行论证,并给出了可行性建议。

3.制订计划,规范实施流程

精细管理,计划先行。为确保“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得以顺利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小组制订出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实施计划和实施流程。(1)综合评估,确定试点对象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实施,不管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教师需要熟悉所教课程,能设置工作任务,掌控教学进度,熟悉“行动导向”的基本理论、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试点班的人数不宜超过40人,人数太多不便于分组学习。综合权衡以上条件,我们确定2011级建筑2班为教学模式改革试点班,率先以施工组织、施工技术和计量与计价为试点课程,分别由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专业教师曹文萍、辛勐和许雪任教。为比较新的教学模式的效果,教改小组选择了2011级建筑1班和2011级建筑3班两个平行班作为对照班级,在这两个班级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2)落实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次教学首先,学生分层。通过平时对2011级建筑2班学生的观察、任课教师反映、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教师依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采用隐性分析分层,将学生分为A(高层)、B(中层)、C(低层)三个层次;根据学生层次合理搭配,建立5~7人异质合作学习小组,每组整体水平相当,由1名A层、2~3名B层和2~3名C层同学构成。其次,目标分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体现统一的项目要求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小组中各层次的学习水平,制订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再次,因材施教。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要,每个工作任务须精心设计分层教学片段,选择符合学生心理、身体、知识基础和认识实际的教学方法,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步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学项目。(3)以行动为导向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设计是“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的关键。学生手中的教材多数是系统性、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式教材。教师在进行“行动导向”教学设计时,要提前考虑到学生在项目完成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者易犯的错误,以便在完成任务时及时提醒和指导学生,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教学设计要考虑在内容上分层次,为落实分层次教学,实施因材施教,调动全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项目内容上要体现分层次的要求,项目要求可以一致,但项目作业要布置不同的任务。(4)以小组化学习为主要特征进行教学组织基于任务的“行动导向”教学主要通过布置工作任务,确定工作任务完成计划方案,引导个体学习,教师集中讲解、检查、评价等几个环节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小组式的组织形式便于学生在一起沟通合作。教师除了设计好学生学案,更要学会掌控课堂,发挥组长的组织带动作用,及时鼓励引导学生,激发其完成任务的积极性。(5)确定多元化、动态化的课业评价机制“行动导向”教学法摆脱了学科导向的课程设置标准,以能力导向为价值需求,在考核评价标准的设计上考虑了过程性评价(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各方面表现)和结果性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情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做记录,记录考核小组中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小组每完成一次任务,教师都要围绕项目设计一组答辩题目,让小组内每一个学生自主选择答辩题目,保证每一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后,师生依据考核表作出自评、组长评、教师评的三方综合评价。

二、保障措施

1.把握教学理念,统一教改认识把握正确的职教教学理念,统一教改认识是教学改革实施的前提条件。目前在40~50分班制教学中开展小组化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只有转变观念,统一教改认识,建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全校才能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认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争取各部门的理解与支持。

2.激励与评估机制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为提高师生的积极性,确保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顺利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小组所取得的成果将作为年终绩效考核以及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对在教学改革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班级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3.教师专业能力为使“行动导向”教学长久开展下去,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学校要有既懂职业教育理论,又具有深厚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目前,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要求。因此,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既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也是我校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

三、实施成效

1.“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的分组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均有很大的挑战。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小组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并以点带面,以建筑专业带动其他专业,打造了一支具有学科研究特色的名特优教师队伍。经过近两年的时间,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小组硕果累累,改革成果荣获山东省首届教学成果评选三等奖。曹文萍撰写的论文,荣获全国教育创新成果评选一等奖。曹文萍荣获山东省特级教师,任波远被评为“齐鲁名师”,许雪的公开课荣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许雪、赵真、刘青三位教师均有。

2.“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学生在教学改革中受益匪浅,试点班与传统教学模式班级相比,无论是学生的课业成果质量还是动手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更活跃,学习主动性更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学生普遍学会了根据教师的引导,主动去搜集信息,通过查阅资料、制订计划、解决问题、反思问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得到了磨砺和提高,尤其是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即使是学习基础特别差的学生,也能做到上课不睡觉,并且能主动起来回答问题。多名学生在国家、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特别是李玉良同学荣获2013年建筑装饰技能大赛国家一等奖。学生顶岗实习获得了单位的一致好评,单位接收率为100%,并且我校后期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学生满意度调查反响良好。

四、展望未来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的分组分层次教学,已逐渐融入我校的教学之中。它不仅是一种新教学模式的介入,还带给师生一种思考。不论什么类型、什么方式的教学改革都会大费周章,这对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人人想做,是否人人能做,即便做,又是否能够长久坚持下去。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和探索,“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的分组分层次教学给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以良好的启示。今后,如何将教学改革进行到底,如何使教学模式改革之路越走越宽,是我校重点研究的课题。由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教法多元化,因此教师在学习环境的建构、学习资源的提供、学习过程中的咨询、引导方法等方面的探讨是无止境的,这将是中职学校教师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辛勐 吕红校 单位:淄博建筑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陈玲.谈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2]陈冰梅.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3]孟玉茹,钱孟杰.“以行动为导向”教学方法的分析与比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第九篇:建筑工程概预算教学弊端及改革方法

《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是高等院校中土建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所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其自身价值显而易见。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内容范围特别广,不仅有建筑工程类,还包括土木工程类、建筑工程造价类以及工程管理类等专业内容。它不仅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同时也对技术性和实践性要求严格。然而目前《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传统的教学已经不满足现状,所以一系列的改革势在必行。

1《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手段落后,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建筑工程概预算》这么课程的教学手段还是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手段,用一份课件讲一个学期。这样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让学生拘泥于小小教室中,只能通过教师的课件来学习这门课程,缺乏技术性和实践性。此种教学方式不仅不会激发学生对《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相反还会增加惰性。例如当涉及到实际操作的内容时,学生只能通过想象来了解和学习,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所以这是不成功的教学手段。

1.2师资水平低,教学质量差

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关键取决于学校的师资水平高低。然而目前我国关于《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的师资水平很低,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仅仅是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演讲,非但从不顾及学生们的感受,还去要求学生们认真听讲。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不会教会学生这门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而且还会增加学生们的惰性,或者光用脑不思考,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差,让《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难以继续下去。

1.3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且理论性强

不仅是《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中的教材内容都过于老化。没有及时地更新教材内容,使得学生们学到的知识都比较落后,步入社会后遇到实际问题不会处理,或者还是用老方法去解决,比较滞后。除此之外,《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理论性太强,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性。使得学生们不能去实际操作,有些问题难以理解,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会比较吃力。学习吃力就会让学生们产生厌学心理,缺乏积极性,降低了教学质量。

1.4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足

《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偏重于理论教学,只是单一的去学习书本知识,而缺少实际操作。其实,《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讲究理论联系实际,或者说偏重于实践性和技术性。因为它所涵盖的知识面很广,无法在书本中全部学到,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足,使得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不会处理。并且大多数学校没有课程设计这一教学安排,学生得不到实际操作,或者有课程设计,结果学生在面对自身的课题时难以下手。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校的教学质量。

2《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法

2.1改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改进和完善《建筑工程概预算》这么课程的教学手段,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去取代传统的教学课件。这样的教学手段比较全面,不会让学生感到拘束,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例如当涉及到实际操作的内容时,学生可以亲自上手,去设计、去指挥、去实践,而不是只能通过想象来了解学习。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技术性和实践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显著地提高教学质量。

2.2提升学校的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要论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这所学校师资水平的高低。而作为学校的校长,这个时候就要想方设法的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将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关键的做法就是要提升学校的师资水平,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而提高学校师资水平的方法有很多,有长期的培养计划,也有短期的改革措施。其中,主要的方法有:(1)学校应选择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学人才,提高师资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学校应从教师抓起,首先提升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水平,然后才可以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技能水平。所以应加大投入力度,可以通过进修的方式来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3)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一定要灵活,并且自身也要参与到课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2.3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近年来,建筑工程行业飞速发展,相关的专业内容和专业知识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而学校的教材内容则过于滞后与老化,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这很直接地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所以要不定时的去更新教材内容,让学生们学习新的知识。并且教学方法也过于传统,因为《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理论性太强,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性。有些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去理解,学的比较吃力。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改善教学方法来解决:(1)采用PPT的讲解方式,脱离书本的束缚,让学生们一目了然,更好的去理解;(2)具体建筑工程问题可以通过实例来讲解,必要的时候插入图片,不仅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改善教学质量;(3)可以不定时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技能水平。

2.4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实践性和技术性

由于课程内容的全面性与专业性,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还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具体事例教学。并且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技术性。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工程专业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创新。所以根据教学要求,《建筑工程概预算》这一课程已经不再合适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本文重点在于《建筑工程概预算》的教学弊端及改革方法,致力于以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我国整体的建筑工程水平。

作者:曹金保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慧,吉俊.浅议《建筑工程概预算》的教学弊端及改革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8):03-03.

[2]王媛媛.建筑工程概预算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1(1):142-143.

[3]张伟喜,党曼丽.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1(13):256-281.

[4]马芸.《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3):176-177.

[5]吕娟,周建晶.《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创新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5):105-105.

第十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室制教学改革

一、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以建筑工程所对应岗位知识为基础,为学生提供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有效方法和实用工具学习,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学科。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投资建设项目管理等职业资格考试都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列为必考科目之一。学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有利于学生提升职业竞争力,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反映学生兴趣不高、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如何通过有效的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是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

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的三大方向

(一)工作室制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地进行讲解,学生在讲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教材是教学的材料和工具,却绝对不是唯一依据,“尽信书不如无书”,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首先需要从教学内容上着手。借助工作室模式,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代替传统“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工作室开展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活动,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为学生布置学习项目,通过任务项目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6人小组,分别扮演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经营经理、生产经理、财务经理、采购经理角色,要求学生在典型任务分析之后,依据工程进度,各自编写项目施工计划、工程进度计划、劳动力资源计划、材料采购计划、机械进出场计划、资金计划,完成工程任务。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项目的有效选择,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项目,才能保证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全程参与学习,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设计科学的项目任务,指导学生参与项目任务。

(二)以赛促学教学活动,改善教学方法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所有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纵观现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理论课占据了一大半时间,实践课少之又少,学生空有理论、不会技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应当将目光投向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上,兼顾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比重,培养出专业知识全面、职业技能较强的综合型人才。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学科竞赛的方式,利用竞赛活动促使学生参与课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深化知识理解程度,在应用过程中巩固所学理论。例如,举办一次“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调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竞赛活动,学生自由成立竞赛小组,对中国保障性住房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合理分析未来趋势,提出自己的看法。自21世纪以来,不断飙升的房价使房地产问题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以保障性住房为竞赛内容,正是符合社会趋势,体现了课程学习的实用性。学生通过对经济适用房的实地研究,综合调动专业所学知识,有力促进了学科综合能力的提高。轻实践、重理论历来是各学科教研改革的重点关注对象,重视实践课程、深化实践课程改革的口号已喊了一遍又一遍,但在具体教学中,总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难以深入开展学科实践,学生没有参与技能实践的兴趣。通过学科竞赛,开展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有关的竞赛活动,能为学生营造自由竞争氛围,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学科竞赛可设置适当奖励机制,以现金、物品等物质方式和证书等精神鼓励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推进学科实践课程改革工作的进行。

(三)关注工作室模式的综合过程性评价,改革教学评价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综合性较强,传统以知识考核为主和“一卷定论”的考试模式与新课改教学要求格格不入。工作室模式的课程考核应采取技能测试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倾向,将过程性评价纳入考核内容。过程考核要对学生在每个教学任务中的任务成果、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工作责任心、团队精神和互助互利等因素进行考核。

三、结束语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在当前急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改革,需要每一位教师的不断探索。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传统教学存在诸多掣肘,教师务必要通过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使本学科教学朝着实用化、专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作者:任大鹏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概论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行业标准;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就要按照职业岗位(群)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并随时按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进行新建或调整。行业标准是由我国各主管部、委(局)批准,在该部门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能够反映企业对岗位人员能力的要求,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参照行业标准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可以缩短职业教育与行业要求的距离,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将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与行业标准对接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

1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相对接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1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问题,建筑行业岗位繁多,各岗位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不一,行业的标准也比较复杂,有些知识和技能比较零碎,无法单独地分成某门课程,这就需要在相关课程的内容设计上给予调整,兼顾这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点的学习。1.2课程设置先后顺序问题,在根据行业标准设置课程时会遇到知识的逻辑先后问题,这就要求根据专业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设定专业知识课程的先后顺序,以保证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和具有逻辑条理性。1.3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问题,职业资格考试是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的测试和评价,随着建筑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持证上岗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充分考虑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对接。

2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专业工作岗位繁多,行业的标准也比较复杂,从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建筑行业标准,才能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适用、经济和美观等。与行业标准对接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导向,以行业标准为基础。首先根据建筑行业职业岗位要求分析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据此设置出所需的职业技术核心课程,再确定核心技术课之外的、专业必须的专业技能课程;然后根据确定的职业技术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结合专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集中实践教学;并从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设置通识课程。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3.1课程体系结构。本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和集中实践三部分组成。结合行业标准采用“五六一”的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1)五门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CAD》、《建筑结构》,该五门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从事建筑施工管理、工程监理、建筑设计等岗位打下基础。(2)六门必修的专业集中实训。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开设六门必修的专业集中实训,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做到专业知识的应用和专业能力的递进培养。(3)一个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职业岗位证书。为贯彻国家对高职学生提出的“双证”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前需考取施工员(建筑类),使学生在就业时已具备上岗能力和上岗资格。3.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本课程体系的建立,按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遵循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根据现行行业标准,采用“必修+选修”的学分制课程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选择所修课程。(1)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培养学生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和创业素质、信息技术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公文写作能力等。通识必修课程有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体育与健康、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专业英语。通识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和公民道德,要求学生选修其中的一门。(2)职业技术课程设置。职业技术课程俗称“专业课”,根据行业职业岗位要求确定,包括职业技术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通过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技术必修课有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CAD、建筑结构、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设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法规工程经济学。前五门课程为职业技术核心课程,其他为专业技能课程。职业技术选修课共四门,建筑工程文件编制、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质量事故分析,要求学生选修其中两门。(3)集中实践。集中实践是针对职业方向技术能力要求开展的专项集中实训。必修集中实践有建筑识图与构造实训、建筑CAD实训、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工程算量实训、生产顶岗实训、毕业设计。选修集中实践为大地测绘(GPS仪器操作)与安装算量(安装算量软件操作)两项,要求学生选修其中一项。

作者:王文汇 单位: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概论范文篇3

关键词:建设单位;工程项目;预结算;管控

工程预结算管控方法最早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趋于完善。我国在早期主要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实现对建筑工程的管控,为满足建筑工程管控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在各阶段均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随着建筑工程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日益激烈,传统的工程预结算制度无法满足建筑工程发展需求,严重制约了我国建筑工程的市场发展和有效管理。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预结算中存在的问题,对工程项目预结算管控提出几点建议。

1工程项目预结算概论

工程项目预结算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前,建设单位根据审核好的各项信息资料编制相应的施工工程费用文件,实现对工程项目造价的整体表述,各部门审核资料主要包括施工图纸、市场估价表、工程预算定额、收费标准及相关管理部门具体规定等。简而言之,根据建筑工程特点进行造价计算的过程称之为工程预结算,由工程估算、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及工程决算等共同组成。在工程项目中,工程预结算需要计算的内容有很多,如在施工过程中,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机械费用等都包含在内。

2工程项目预结算的管控存在的问题

工程项目预结算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对建筑工程费用进行全面的指导。尽管在我国建设单位中,工程项目预结算管理方法和制度已经比较成熟,但由于市场需求逐渐增大,传统的工程项目预结算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建筑工程的发展速度,导致工程项目预结算工作没有发挥其实际作用,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

2.1相应的法律法规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

我国在对建筑工程造价市场实施有效管控时,相继出台了《建筑法》、《价格法》及《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但由于市场客观因素存在很大的变动性,导致相应的法律法规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如今,虽然我国建筑市场正逐渐与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是与国际市场的法律法规存在很大的出入。

2.2工程造价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由于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工程造价逐渐成为热门专业,许多高校都将工程造价作为重点专业,工程造价师资格考试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工程造价专业高素质人才逐渐增多。但就目前形势看来,尽管许多工程造价师通过了资格考试,也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但实际工程造价经验还相当匮乏,工作能力也还不够。在建筑市场迅速发展的环境下,高素质工程造价技术人员不足,工程造价技术人员职业素质普遍偏低,无法满足建筑市场发展的需求,加强工程造价技术人员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2.3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存在问题比较严重

由于我国建筑工程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较晚,导致工程项目造价控制集中在工程项目后期施工阶段,还有些则集中在结算阶段。由于工程造价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建设资金容易超出限额,在项目竣工后结算严重超出预算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损害了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在国际建筑市场中,主要通过事前预控及事中控制来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我国工程造价控制阶段与国际相去甚远。加强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工作,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经济成分,在施工阶段实现对工程项目预结算的有效控制,改善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被动局面。

2.4工程项目预结算市场竞争力不足

我国建筑工程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市场化进程时间较短,工程项目预结算计划经济特征明显。尽管相关管理部门逐渐完善市场化工程调价政策,但政府参与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没有实现市场影响的决定性作用,导致工程项目预结算市场竞争力不足,建筑工程市场化进行也相对缓慢。

2.5工程造价指导市场不够完善

在建设工程日益繁荣的市场下,逐渐兴起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但这些咨询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专业水平低、整体性不强、应变能力低下的问题,无法对建设工程造价实行有效指导,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由于专业素质良莠不齐的技术人员、上级部门的限制、薄弱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及不完善的市场制度等诸多因素,共同制约了我国工程造价指导市场的迅速发展,导致我国建筑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缓慢。

3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预结算的管控办法

3.1严格落实合同条款

建设单位需要坚持以合同内容为依据,严格落实合同内容中的各项条款和具体事宜。参加单位都需充分了解合同,并认识到合同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根据合同内容做好自身工作,履行相应职责,严格遵守工作流程,实现对工程项目预结算的有效管控,控制建筑材料,保证工程质量。

3.2完善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机构

设置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机构时,需要确立好相应的组织形式、管理职权以及职责,制定组织管理制度,保证其严格性。同时,还需要各部门相互相互协调,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共同实现工程项目计划。在工程项目施工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制度,结合物质利益原则,合理分配权、责、利各方面职能,确保工程质量、建设规模及工期不受影响,采取合理的奖惩制度,完善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机构,促进工程项目预结算管控有效进行。

3.3加强成本控制

加强工程项目施工中成本控制,保证建设单位经济效益。完善工程项目费用估算体系;在设计施工图纸时,需要制定施工图预算,将其作为工程结算的凭据;对具体用款和费用控制制定相应的计划,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实现各项目的合理安排,简化项目进程,减少重复支出;严格管控预算外费用。对工程项目施工中成本进行有效控制,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减少经济损失和意外发生。

3.4健全财务预结算管理制度

由各个分项目部组织人员组建专职预结算小组,实现对各分项目部预结算工作的有效管控。制定健全的财务预结算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进行工作,避免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在健全的财务预结算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购置、工程款拨付、费用开支范围及相关手续进行明确规定,确保制度得到落实,工作有章可循。同时,需要领导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5提升工程造价技术人员专业素质

尽管工程造价专业在众多高校都是热门专业,但这些高素质专业人才还不具备实践工作经验,无法满足建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建设单位可以通过与高校之间建立联系,建立专业的工程造价技术人员培养队伍,提升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以满足自身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为广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建筑工程作为比较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质量管控方面存在范围广、难度大、周期长等问题,还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对建设单位工程项目预结算进行有效管控,需要运用现代管理学中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促进建设单位发展,提升建设单位市场竞争能力。

作者:倪琼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敏燕.试论建设单位对工程预结算的管理[J].科学之友,2011(02):99-100.

[2]张国萍.建设工程项目预结算审核存在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探讨[J].四川建材,2010(01):222-224.

[3]王炎.建设工程项目预结算审核控制[J].中国建设信息,2010(05):66-67.

[4]陈德锋.建设施工单位在工程预结算方面的控制措施[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11):45-46.

[5]靳小燕.工程预结算在建设项目中应用技巧探析[J].山西建筑,2014(33):239-240.

[6]蔡琦,蔡瑜.建设项目工程预结算管理创新研究[J].低碳世界,2014(21):214-215.

[7]查琨彬.工程预结算的审查内容与方法探析[J].新经济,2014(08):117-118.

[8]赵征.探讨建设工程项目预结算审核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1):232.

建筑工程概论范文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注浆技术;应用

1前言

建筑工程十分繁杂,不仅包括建筑修建的策划,还包括建筑修建的工作,以及后面维修养护的工作。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建筑技术也不断的成熟,注浆技术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而且可以更好的使用与建筑过程中,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也遇见了很对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努力解决,还需要国家多颁布政策激励大家进行解决。注浆技术就是将合理比例的淤浆通过一个特殊的注浆设备注入土壤层,虽然过程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在其运用过程中也有难以解决的问题。注浆技术运用于建筑工程中的主要优点就是:一定比例的浆料往往有很强的粘度,可以将土壤层的空隙紧密结合起来,填补土壤层的空隙,最终起到防水加固的作用。注浆技术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没有什么实际的突破,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进行研究探索。

2注浆技术的基本概论

2.1注浆技术原理。注浆技术的理论基础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完善,越来越适合用于建筑工程中。注浆技术的原理十分简单,就是将有粘性的浆液通过特殊设备注入建筑土层中,填补土壤层的空隙,提高土壤层的密实度,使土壤层的硬度以及强度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样当风雨来袭,建筑能够有很好的防水基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同的建筑需要配定不同比例的浆液,这样才可以很好的填充土壤层缝隙,起到防水加固的作用。如果浆液配定的比例不合适,那么注浆这一步工作就不能产生实际的作用,造成工程量的增加,也浪费了大量的注浆资金。所以,在进行注浆工作前,要根据不同的建筑配备合理的浆液比例,这样才有利于后续注浆工作的进行。而且注浆设备也要进行定期的清理,不然在注浆的,容易造成浆液的堵塞,影响后续工作的进行,而且当浆液凝固在注浆设备中,难以对注浆设备进行清理,容易造成注浆设备的报废,也对造成浆液资金的大量浪费。2.2注浆技术的优势。注浆技术虽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是却已经广泛运用于建筑工程中,其主要的原因是其具有三个优势:第一个优势是工艺简单;第二个优势是效果明显,第三个优势是综合性能好。注浆技术非常简单,就是将有粘性的浆液通过特殊设备注入建筑土层中,填补土壤层的空隙,提高土壤层的密实度,使土壤层的硬度以及强度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且注浆技术可以在不同部位中进行应用,这样就有利于同时开工,提高工作效率;注浆技术也可以根据场景(高山、低地、湿地、干地等等)的变换而灵活更换施工材料和设备,比如在高地上可以更换长臂注浆设备,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施工需要。注浆技术最主要的优点就是效果明显,相关人员通过合适的注浆设备进行注浆,用浆液填补土壤层的空隙,最后能使建筑能够很好的防水和稳固,即使是洪水暴雨的来袭,墙壁也不容易进水和坍塌。在现实生活中,注浆技术十分重要,因为在地震频发的我国,可以有效的防治地震时建筑过早的坍塌,可以使人民有更多的逃离时间。综合性能好是珠江技术运用于建筑工程中最明显的优点。注浆技术将浆液注入土壤层中,能够很好的结合内部结构,不产生破坏,不仅可以很好的提升和保证建筑的质量,还可以延长建筑结构的寿命。也就是这些优势,才使注浆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如此受欢迎。

3注浆技术的施工方法分析

注浆技术有很多种:高压喷射注浆法、静压注浆法、复合注浆法。高压喷射注浆法在注浆技术中是比较基础的一种技术,而静压注浆法主要应用于地基较软的情况,复合注浆法是将高压喷射注浆法和静压注浆法结合起来的方法,从而起到更好的加固效果。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优势,相关人员在进行注浆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注浆方法,这样才可以事半功倍,而且还可以将多种注浆方法进行结合使用,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下面进行详细介绍:3.1高压喷射注浆法。高压喷射注浆法在注浆技术中是比较基础的一种技术。高压喷射注浆法最早不在我国运用,早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日本首先应用了高压喷射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国在几年引入高压喷射注浆法运用于建筑工程中,也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我国相关人员总结经验结合实例,对高压喷射注浆法进行了一定的改善,使其可以更好的运用在我国的建筑过程中。高压喷射注浆法主要运用基坑防渗中,这样有利于基坑不被地下水冲击而崩塌,保证基坑的完整性和稳固性;而且高压喷射注浆法也适用于建筑的其他部分,不仅可以使有效的进行防水,还进一步提高了其的稳定性。高压喷射注浆法比起静压注浆法,具有很明显的优势,就是高压喷射注浆法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复杂环境中,而静压注浆施工方主要只能应用于地基较软的环境。但是静压注浆法比起高压喷射注浆法,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就是静压注浆法可以对建筑周围的环境也能给予一定保护,而高压喷射注浆法却不可以。3.2静压注浆法。静压注浆施工方法主要应用于地基较软、土质较为疏松的情况。注浆的主要材料是混凝土,其自身具有较大的质量和压力,因而在地基的最底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延伸。混凝土凝结时间较短,在延伸的过程中,会因为受到温度的影响而直接凝固,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环境的温度局部会有不同,因而凝结的效果也大不相同。3.3复合注浆法。复合注浆法具体来说即是由上文介绍的静压注浆法与高压喷射注浆法相结合的方法,所以其同时具备了静压注浆法与高压喷射注浆法的优点,在应用范围上也更加广泛。在应用复合注浆法进行加固施工时,首先通过高压喷射注浆法形成凝结体,然后再通过静压注浆法减少注浆的盲区,从而起到更好的加固效果。

4房屋建筑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注浆技术应用

注浆技术在房屋建筑土木工程施工中也被广泛应用,主要运用在土木结构部位、墙体结构、厨房与卫生间防渗水中。土木结构部位包括地基结构、大致框架结构等等,都需要注浆技术来进行加固。墙体一般会出现裂缝,如果每一条缝隙都需要人工来一条一条进行补充,不仅会加大工作压力,而且填补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这时就需要注浆技术来帮忙,通过将浆液注入到缝隙中,可以很好的进行缝隙的填补,既不破坏内部结构,也不破坏外部结构。人们在厨房与卫生间经常用水,所以厨房和卫生间一定要注意防水,而使用注浆技术能够很好的增加土壤层的密实度,提高厨房和卫生间的防渗水性。下面进行详细的介绍:。4.l.土木结构部位应用。随着注浆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特别是由于注浆技术的加固效果,使得各施工单位乐于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注浆技术。土木结构是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有结构稳固,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基本质量。注浆技术能够对地基结构进行加固,其他结构部位也可利用注浆技术进行加固,尽管注浆技术有如此多的妙用,在利用注浆技术对土木结构部位加固时,要严格遵守以下施工规范:施工时要用合理比例的浆液,而且要原则合适的注浆设备,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保证土木结构的稳定性。4.2在墙体结构中的应用。墙体一旦出现裂缝就容易出现坍塌的现象,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安全。为此,需要采用注浆技术来有效加固房屋建筑的墙体结构,以防止出现裂缝,保证建筑质量。在实际施工中,应当采用粘接性较强的材料进行裂缝填补注浆,从而一方面填补空隙,一方面增加结构之间的连接力。另外在注浆后还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更好的提高建筑的稳固性,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而保证人民的人身安全。4.3厨房、卫生间防渗水应用。注浆技术在厨房、卫生间防渗水应用中使用的最频繁。注浆技术主要为房屋缝隙和结构进行填补加固。厨房、卫生间是用水较多的区域,它们与整个排水系统相连接,如发生渗透现象将会迅速扩散渗透范围,严重的话会波及其他建筑部位,最终发生坍塌的严重现象。因此解决厨房、卫生间防渗水问题,保证人民的人身安全时,要采用环氧注浆的方式:首先要切断渗水通道,开槽完后再对其注浆填补,完成对墙体的修整工作。

5结论

建筑工程概论范文篇5

[关键词]专业群;“1+X”证书制度;“411模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研究背景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三大特征是跨界、整合和重构[1]。当前“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建筑产业变革和行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主动对接建筑的“产业链”“岗位链”,有效输出“人才链”。特别是加快掌握新型建造技术和管理的一专多能复合型现代建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1+X”证书制度

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简称“1+X”)试点工作;提出将“学历证书”与“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衔接举措,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重大创新[2]。

(二)“411”人才培养模式

“411”人才培养模式是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二十多年教改实践中总结出的研究成果。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建设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图纸识读、工程计算分析、施工技术应用、工程项目管理”四项专业能力,一项综合实务能力,一项就业顶岗能力,简称“411”[3]。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组群逻辑

依托省双高建设,2020年6月我院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专业群组群是基于建筑产业链施工员岗位群内在逻辑关联及匹配度,经过系统、科学论证,将建筑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管理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5个施工管理类专业集合成群,深度挖掘“技术+”潜能,在“互联网+”的催生下,凸显最大的专业集群优势和办学效应,见图1。

(一)基于产业链,构建现代建造技术专业群

工程建造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成本、使用和寿命起关键作用,影响千家万户和国计民生,也是施工企业赖以生存的立足点。原有高职施工类专业注重本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养,相关专业岗位能力拓展不足,严重制约建设类人才可持续发展,不能满足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生态化”“智能化”“国际化”和转型升级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急需培养以建筑最终产品和综合效益为目标,适应“新产业、新技术、新应用”一专多能复合型现代建造技术技能人才,助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享、系统集成和联动发展。

(二)基于岗位链,明确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基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技术链,形成以大土建施工岗位群为主线的岗位链,专业群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专多能复合型现代建造技术技能人才。

(三)基于任务链,形成群内资源多维度互融

基于建筑施工过程的任务链,按照人才培养规格确立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全方位提升的目标,以“底层共享+中层特色+顶层拓展”三层次构建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强调群内相通、相近的专业基础课和相近、相关的专业课程建设,强化群内专业课程内容整合。同步对接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成果,实时更新教学资源;以技术应用为目标配套开发教学资源,以能力培养为本位设置模块化课程,以素质养成为导向改革通识教育课程,以合作培养为路径开发校企课程和校本课程;通过数字一体化、新型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系统构建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实现共建共享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实训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深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如模拟教学等,仿真教学与真刀实枪相结合,提升“手的教育”,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三、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关系逻辑

专业群以建筑工程技术为核心,市政工程技术、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管理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为支撑,创新一专多能复合型现代建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使群内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并配套开发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展开魅力课堂改革。

(一)集群基础共享:体现共享特征,培养专业群通用能力

以基本素质养成为根本的集群“专业共享课”,位于课程体系底层。主要培养专业群通用能力,面向专业群内所有专业学生开设,是群内所有专业共同必备的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帮助学生形成职业领域的全局认知,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基本素养、职业通用能力。基于专业群“知识相通、技术相近、岗位相关、资源共享、互惠创新”原则,我院专业群现具备开设的课程有建筑材料、BIM技术应用、智能建造概论等相同专业基础共享课;技术领域相近,均面对土木建筑大类施工,现场一线岗位群包含施工员、测量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发展岗位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二级建造师等;共享包括课程资源、专业发展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数据等教学资源;通过各专业创新主体要素实现知识共享、协同创新、资源优化,达到行动最优同步、高水平的系统匹配目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如文末图2所示。

(二)专业特色模块:体现方向特征,培养专业核心能力

属于第二层次的专业特色模块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现代建造技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面向建造技术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关键岗位所需的各项专业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专业模块特色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课内训练及课内单项训练、综合实务训练和顶岗实习等课程。专业群内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必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对应专业模块特色课程。专业特色模块课程是依据各个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必需的核心职业能力确定。专业特色模块课程的设置同时考虑了专业差异性和专业特色模块横向可拓展性。开发专业特色核心模块,主要针对现代建造产业行业新兴的、高技术技能含量的岗位群,通过这些模块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具备通用职业能力,聚焦工作岗位,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岗位能力[4]。

(三)群内自选拓展:体现个性特征,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路径

属于第三层次的专业群自选拓展课程,需要密切跟踪建筑产业链发展动态与岗位变化,同步更新开发专业群自选模块课程、第二专业辅修课程、就业指导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个性选择学习,也可以根据专业设置课程做选择性学习。培养学生较强的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拓展学生的职业成长空间。群内自选拓展课程包括网络资源课程、第二专业辅修课程、X证书辅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群内专业拓展课程、通识文化课程及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

四、基于“1+X”(BIM)证书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建筑工程技术的“411”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教育教学探索的凝练成果,结合“1+X”背景,研究“同心圆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1+1+X”课程体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X”(BIM)的课程一般分为三大类:专业群共享课、专业特色课和自选拓展课,如图3所示。1.“1”———素质教育课程模块,体现高等教育属性。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把“1”做好。对应的是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职业精神等对学生职场生存关键的通用技能[5]。2.“1”———专业教学课程模块。如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识图等。面向岗位群设置课程,课程的设置要基于本行业和产业发展中岗位的需要,以建筑施工岗位群、岗位工作流程、岗位工艺等作为要求,使课程学习体现教学做统一、知行统一、学用一致[6]。3.“X”———课证融合模块,直接对接建筑行业企业需求。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具有面向一线岗位、从事一线业务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统筹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设计时,必须研究把握建筑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操作证书,安排匹配的教学、训练和考核,职业教育具有生命力的要求[6]。

五、结语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基于专业群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和改革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抓手,也是《方案》中进行“三教”改革的基础。在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中深入落实三层构架的课程体系,需要引入和建设各类标准,如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师资队伍标准等[7];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分制度、结构化教学团队、教学资源建设等组织和制度的保障,才能保证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12.

[2]杨屏,屠光明.1+X证书制度背景下汽车专业“三教改革”的实施路径[J].时代汽车,2022(3):34-35.

[3]杜世贵,李强.“411”模式下企业真实情境实践的模糊综合评价[A].“四一一”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论文集[C],2006.

[4]冯新广,郭庆志.面向职场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7):67-70.

[5]梁克东,成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逻辑、特征与行动方略[J].教育与职业,2019(13):9-16.

[6]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4,35(10):103-105,111.

建筑工程概论范文篇6

关键词出版;教材;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本文结合笔者出版工作经历和教材实例,介绍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教材出版向全媒体形式发展的一些有益探索,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1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教材概述

教材品类繁多,对于出版单位来说,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教材是院校教材板块中的一小部分,教材受众和销量远不及中小学教材教辅,但由于专业性较强,并不是所有出版单位都能够或适合出版土建类专业教材。很多出版单位在专业编辑不齐的情况下,贸然上马专业教材出版项目,结果只能是生产滥竽充数的产品。这种只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既浪费了社会资源,也扰乱了图书市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作为唯一一家专门出版土木建筑类全专业、全品种的科技类图书出版单位,为每个细分板块(如结构工程、建筑施工等)配备了足够的土木建筑类专业的硕士、博士编辑,建社60余年来只做土建类图书,因此在专业性方面远超其他出版单位。

下面概述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教材。1)教材分类。按照层次分:本科及以上、高职、中职。按照专业分:土建施工类、建筑设计类、建筑工程管理类、建筑设备类等。按照课程类型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等。2)内容规划。不同专业对教材的内容要求不同,这是很好理解的,但不同专业会同时开设相同名称或内容相近的课程,此时就要认真研究相关教学标准的具体要求,因为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作用是有差别的。比如高等职业教育土建施工类专业中,建筑设计专业学习的《房屋建筑学》和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习的《建筑工程概论》中很多内容是相同的,但《房屋建筑学》应侧重讲述建筑设计和构造方面的知识,而《建筑工程概论》则应侧重讲述建筑施工技术方面的知识。3)教学要求。不同专业和层次(如中职和高职),都有各自的教学基本要求或教学标准,对教材开发者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简单来说,同一课程的中职教材相对高职教材体量要少一些,难度要简单一些,中高职贯通的“3+2”教材属于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但为了简单处理,可以按照高职教学要求开发。4)教材征订。院校教材征订一般要经过招投标的程序,但是具体选用哪家出版社或者哪个版本的教材,任课老师是有极大决定权的。另外,教材形式和内容质量对征订也有影响。职业院校土建类专业教材,收录的都是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也就是实际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成熟内容,虽然难度相对简单,但是要编排出一本形式和质量上乘的教材,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2传统教材内容与形式

1)组织内容。传统教材通常由主编负责拟定大纲并统稿,主编个人的工程经历和教学经验决定了教材的开发方向和质量,编辑的参与程度稍低。这也是很多非专业编辑能够策划出版专业教材的原因。此类教材只涉及文图表,对作者计算机操作能力要求不高。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各社编辑千方百计争取作者,很多不具备编写教材能力的老师开始“创作”,加之没有专业背景的编辑无法辨识书稿质量,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同质、低质”的教材。2)正文设计。专业教材与大众图书不同,其正文设计一般都按照传统开本、版心、字体字号、文图表罗列进行。版式设计不够新颖,也不够跳跃,再加上枯燥的内容,容易引起阅读疲劳。读者一般都有这样的体验,从进入学校到学成毕业,专业课教材的正文设计都差不多,最大的区别可能只是这本教材是黑白的,那本教材是双色的,还有少量教材是彩色的。3)印装形式。传统教材对印装没有特殊的技术要求,所以教材在大多数印刷厂都能印装,设计人员只要将内文封面纸张类型、封面工艺、尺寸、色彩等要求明确交底印厂即可。4)教材营销。传统教材营销主要依赖各出版单位的商渠道,一家商往往经营很多出版单位的院校教材,特别是实力强劲的商,在地方院校教材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些商为了追求更多盈利,会选择低折扣教材向院校推荐,而不关注哪些教材内容质量更好、更加适合教学。

3全媒体教材内容与形式

1)组织内容。编辑在组织全媒体教材内容时的参与程度更高、作用更大。全媒体教材中,除了传统文图表的内容外,还需要配有新型数字资源,比较典型的有教学动画、音视频、习题及答案、VR和AR、模型文件等。编辑在选题策划阶段就应认真研究选题内容,必要时要自拟大纲初稿,以便参考数字平台(PC端平台、App或微信小程序)功能提前规划好各部分的资源分配,这就要求编辑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2)正文设计。全媒体教材的版式需要考虑更多的设计元素。如前文所述的MOOC全媒体教材,其中需要编入大量的二维码,因为不同二位码对应的资源类型不同,功能差别较大,其位置安排在教材钉口还是切口、文前还是文末,都需要逐一研定。3)印装形式。除传统教材的印装要求外,全媒体教材印装往往需要印厂支持一书一码的“套打”技术,目前还不是所有印厂都具备“套打”条件。一书一码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教材盗版的行为。4)教材营销。全媒体教材营销工作需要编辑主导、全程跟踪。编辑除了借助社发行部门和商渠道推广教材外,还应多借助负责资源开发技术公司的渠道推广、多借助公众号和朋友圈推广。如前文所述的MOOC全媒体教材,负责开发配套资源的深圳松大科技有限公司做了很多市场开发工作,举办了一些师资培训,并在期间做了教材推广活动。

4策划全媒体教材选题注意事项

1)按内容布局数字资源。“内容为王”一直是出版界广泛认可的原则。全媒体教材数字资源要结合书稿开发,做到两者“内容”一致,绝不能出现两者矛盾的情况。数字资源要多向教材重难点布局,编辑认识不清时,要多向作者团队请教,有经验的主编往往会给出建设性的建议。2)数字资源类型选择。数字资源的类型丰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涌现出更多类型的内容呈现形式。不同类型数字资源的性价比是不同的,如AR、动画、模型的形象直观,更能吸引读者,但是开发成本较高。PDF、音频、录屏资源的效果稍差,但是开发成本较低、开发时间较短。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编辑应秉承宁缺毋滥的原则,多开发呈现形式好的数字资源。3)突出辅助教学的目的。数字资源开发中要突出辅助教学的目的。如教学中要讲解古建筑构造相关知识,而因知识内容太多无法编入教材,可在知识点旁放入二维码链接供读者使用;如老师需要演示打桩流程,可开发简单动画;如老师需要演示Reivt软件操作流程,可以通过录屏视频解决。4)明确数字资源的版权。数字资源版权的归属是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决定了资源能否在教材中使用和使用时间。如从网络下载视频资源直接使用,是不合适的,单由出版社出资开发资源成本较高,与相关技术公司探索各取所需的合作方式是可行的途径。

5小结

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教材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进步,已有多家出版单位联合技术公司开发了大量随书教学资源,极大地拓展了教材承载内容,传统黑白印刷教材将陆续退出历史舞台。教材编辑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探索适合自身条件的教材开发路径,为发展职业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胡兴福.建筑结构[M].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建筑工程概论范文篇7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课程体系;实验实践;人才培养

2017年,随着“‘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的提出以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的,“新工科”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下简称“胜利学院”)新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下简称“建环专业”)。如何在符合学院发展定位及体现地方高校特色的前提下,建设和发展建环专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环专业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依托从事供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燃气等方面的各企事业单位,着力培养“基础实、适应快、能力强、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可为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单位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作为胜利学院油气工程学院新建专业,结合“黄蓝战略”区域特色,学院在课程体系建设、综合性实验实践教学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完善设计,力争将建环专业发展为优势特色专业。

1课程体系建设

建环专业知识体系庞杂,截止2018年8月,全国共有197所高校开设此专业。各高校间课程体系差别大,各有侧重,有暖通方向、制冷方向、建筑电气方向、燃气方向等。胜利学院是一所石油天然气特色鲜明的独立学院。油气工程学院作为胜利学院的特色学院,除了建环专业外,还设有三个本科高等教育专业分别是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结合学院自身特点与现状,建环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上遵循以下几点:

(1)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及专业限选课五大模块。在大二结束前完成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其中,专业基础课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和建筑环境学。

(2)选定暖通、燃气和绿色建筑工程三个主流方向。在专业课设置上,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供热工程、空气调节及相关课程设计。能满足学生的考研和参加各项竞赛的基础知识要求。在保留建环专业前身暖通专业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储运工程和土木工程“双师型”较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社会需求,部分专业课和专业限选课更侧重燃气与绿色建筑工程两个方向。燃气方向的专业课有燃气燃烧与应用、城市燃气输配、流体输配管网,专业限选课有燃气工程施工、液化天然气技术、城市燃气安全管理和天然气集输技术。绿色建筑工程方向的专业课有房屋建筑学、市政工程概论、建筑节能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设备安装技术、建筑给排水和工程造价与管理。

(3)根据年级特点增设《专业导论》和BIM相关课程。建环专业招生一般每所高校50-80人。但结合2017年胜利学院建环专业的招生情况,以及走访各名校的实际情况———在转专业时有不少生源损失。建环专业的就业率,各高校均能保持在98%左右,其中考研率30%-50%。但由于工科专业共性———知识储备量大,专业基础课多。学生对专业认识较为模糊,同时专业宣传不到位,引发了此类尴尬情境。所以在第一学期增设《专业导论》课能极大地缓解此类现象。《专业导论》课不局限于理论,可以结合认识实习、专业课的验证实验演示以及相关专业软件的操作,更早的让学生对专业形成认知,不盲目选择。另一方面,结合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逐年增设BIM的相关课程,让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AutoCAD、Naviswork、Revit-MEP、BIM-VR等软件的应用。

2综合性实验实践教学

胜利学院建环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两大模块———实验和实习。实验包括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各类课程设计。在实验实践教学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好现有资源。专业基础实验的各实验台,已搭设完毕。例如,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实验可以和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共用,工程流体力学的实验可以和石油工程共用。且将相关的实验台进行整合,在实验台上加装轮子,极大地节省实验室用地,形成“少台套、大循环”。另外,燃气方向的相关实验可利用油气储运工程的现有的燃气输配实训室等资源。

(2)对于新建专业课实验室,进行大类整合,分为建筑环境实验室、热工实验室和通风实验室三大类。将理论验证性实验转化为虚拟仿真,其他实验和课程设计注意数据真实性,可与设计院、企业、大赛课题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尽快熟悉相关工作流程。另一方面,能为教师科研提供平台支撑。

(3)形成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积极与地方周边企业进行联系,例如学院已和华润燃气初步签订联合培养方案,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下一步,将继续拓宽,例如大金空调,海通物业等。另一方面,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例如,图书馆的中央空调控制系统、校内换热站的锅炉情况等。即使不能实际操作,但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

(4)充分利用小暑期。单科课程设计紧跟课程完成,并在第七学期毕业实习前,添加综合类课程设计。及时串讲知识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3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充分重视社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师资力量引进和培养。大力引进本硕博三位一体的学科带头人和“双师型”人才。强大的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的保障。胜利学院建环专业现任教师的最高学历为硕士,学院现正在积极引进建环专业的博士或支持教师再深造。现任教师中全部有现场工作经验,能更好地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2)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等,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例如,“BIM建模大赛”、“节能减排大赛”、“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制冷空调大赛”、“人环奖”等。

(3)设立图书角。教材选用上不在照搬相应本科院校的教材,鼓励教师编写适合生源特征及就业形势的教材。将本科院校选用的教材,或专业工程师相关的资料,放入图书角。引导能力较强的学生自发学习。

4结语

针对胜利学院建环专业的现有情况以及对各地名校的调研,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从课程体系建设、综合性实验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三个不同环节协调发展,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晓坤,朱泓,李志义.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2):17-24.

[2]辛艳萍.油气类专业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建设的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8,32(02):66-68.

[3]王一晓,张大鹏,付国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探讨[J].江西建材,2016,(2):270-270,273.

建筑工程概论范文篇8

土木工程也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

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土木工程有其重要的属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技术经济与艺术统一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土木工程至今已经演变成为大型综合性的学科,并已经出许多分支,如:建筑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特种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土木工程共有六个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道路桥梁工程。

通过一个学期土木工程概论课的学习,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土木工程涵盖的广泛,体味了前人取得的成就,也领悟了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的重大责任。当然,我们不能沉浸于现已取得的辉煌成就,止步不前。我们还应当与时俱进,去挖掘,去发现,去思考,去想象,去创新。在此,作为一名中国未来的土木工程师,我想结合土木工程的历史,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世界形势,谈一谈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EnglishSummary)

MyknowledgeaboutcivilengineeringhasbeenbroadenedsinceIbecameastudentofTongjiUniversity.

Civilengineeringisaformofhumanactivity.Humanbeingspursuedittochangethenaturalenvironmentfortheirownbenefit.Buildings,transportations,facilities,infrastructuresareallincludedincivilengineering.

Thedevelopmentofcivilengineeringhasalonghistory.Ourseniorshadleftalotofgreatconstructionstous.Forexample,ZhaoZhouBridgeistherepresentativeofourChinesecivilengineeringmasterpieces.Ithasahistoryofmorethan1300yearsandisstillserviceatpresent.

Civilengineeringhasbeensorapiddevelopmentoftheperiod.Alotofnewbridgeshavebeenconstructed,andmanygreaterplansareunderdiscussion.Chinaisalargecounty.Andsheisstillwelldeveloping.SothiserawillbebothexcitingandrewardingfortheChineseCivilEngineers.Andofcourse,civilengineering’sfutureispromising.

However,civilengineerswillbefacingmorecomplexproblems.Weshouldpayattentiontothegrowingpopulationandalotofdeterioratinginfrastructures.Weshouldprepareforthepossibilityofnaturaldisasters.Tomeetgrowneedsinthefuture;weshouldalsotrytoupdateallthetransportationsystems.

Todealwiththeseproblems,wewillhavetodevelopinnovativeandenterprisingskills.Andweshouldchooseawaythatwecangocontinuously.HazardMitigationmaybeagreatchoice.Notonlycanitsavemoneyinthelongrun,butalsoavoidgettingintoanembarrassingsituationinwhichwehavetorebuildallthebrokenbuildings.Andweshouldalsousemoreenvironmentallyfriendlymaterialswhendesigningorconstructingnewbuildings.

Well,tobeabrilliantcivilengineerisnoteasy.Today,engineeringisasyntheticsystem.Itnotonlydependsontraditionalmechanics,butalsocloselyrelatedtoadvancedscience.SoPhysics,Chemistry,MaterialScience,ComputerScienceandperhapsmoreareallinourcivilengineeringprogram.

Tobeagoodcivilengineer,weshouldhavetheabilitytoapplytheknowledge,todesignasystem,acomponent,oraprocedureofconstruction.Weshouldalsobeabletoconductexperimentsandexplaintheresults.Furthermore,anengineerneverworksalone,soweshallcooperatewithworkingteam,andtryourbesttocommunicateeffectively.

I’mverygladtobeastudentinthiswonderfulfield.AndIwilltrymybesttobeasuccessfulcivilengineer,tomakecontributionstoourmotherland.

1.对土木工程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

1.1.1古代土木工程

古代土木工程具有很长的时间跨度,它大致从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到17世纪中叶,前后约7000年。在房屋建筑、桥梁工程、水利工程、高塔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些文明古国的不少传世杰作,至今巍然屹立。譬如我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公元6世纪建成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式拱桥,于1991年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选为世界上地12个土木工程里程碑。

1.1.2近代土木工程

近代土木工程的时间跨度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前后约300年时间。在此期间,建筑材料从以天然材料为主转向以人造材料为主,建造理论也从主要以总结长期建造经验向重视科学兼顾经验转变。建造技术方面,一些性能优异的大型机械伴随着各种极为有效的施工方法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能建造结构复杂或所处环境恶劣的土木工程。期间建成的埃菲尔铁塔、帝国大厦和金门悬索桥,至今仍不失为伟大的土木工程。

1.1.3现代土木工程

现代土木工程起始于20世纪中叶。发展至今,土木工程在建筑材料、结构理论和建造技术方面都取得了极其巨大的进步。

建筑材料方面,高强度混凝土、高强低合金钢、高分子材料、钢化玻璃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建筑上。结构理论方面,利用电子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绘图能力,力学分析和计算的结果更加符合结果的实际情况,使得在结构设计上更为可靠。对于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机—电—计算机的一体化,施工过程中,不论是上天、入地还是翻山、下海,都已不是施工的障碍了;而焊接技术的普遍使用,也使得钢结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土木工程造就的举世瞩目的建筑有:我国台北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金茂大厦,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石油大厦双塔楼,法国的诺曼底斜拉桥等。

1.2对土木工程的现状的认识

现今的土木工程,正日益同它的使用功能或生产工艺紧密结合。

公共和住宅建筑物要求的建筑、结构、给水排水、采暖、通风、供燃气、供电等现代技术设备日益结合成为整体。

工业建筑物则要求恒温、恒湿、防微振、防腐蚀、防辐射、防火、防爆、防磁、防尘、防高(低)温、耐高(低)湿,并向大跨度、超重型、灵活空间方向发展。

另外,高层建筑大量兴起,地下工程高速发展,城市高架公路、立交桥大量出现,并逐步实现交通运输高速化、水利工程大型化。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已具备更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条件,如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工程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型水利工程。

1.3对土木工程未来发展的认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将面临一个更大规模的建设高潮。可以说,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伴随着国民经济飞跃的土木工程大发展的大好时期。而且这样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已经受到并将继续受到西方国家的急切关注。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这一大好形势为我们提供了空前难得的施展才干、向国际水平冲击的良好机遇。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合作”与“竞争”交织、“创新”与“循旧”相争的时代,如何把握世纪之交时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开创具有中国特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土木工程学科的新纪元,是对我们跨世纪一代人的严峻挑战。

2.我的感受和认识:中国的土木工程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的土木工程有自己的特殊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项大资源被13亿一除即变得微不足道,而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就成了大问题。”刘西拉教授此语切实道出了我国的困难之所在。我国的煤、石油、天然气、水、森林总量均居于世界前列,而人均占有量却全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能源、教育、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所面临的四大严酷问题。走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而土木工程,也必当立足长远,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放眼世界,美国的现代化进程可谓先进,而现今资料表明:未来美国要投入16000亿美元来解决已建工程的不安全状态,譬如,氯离子所引发的建筑锈蚀等等。作为当代土木工程师,在传承前人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必须多多吸取已出事故的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创新改良,实现可持续发展。

2.1发展高新技术,应用结构健康监测,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木工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或性能退化,这将影响起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甚至引发严重的工程事故,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从建筑建成的一刻起,就要做好健康监测、修复和加固的准备。

随着现代传感技术、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及结构动力分析理论的迅速发展,人们提出了结构健康监测的概念,给土木工程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通过在结构上安装各种传感器,自动、实时地测量结构的环境、荷载、响应等,对结构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科学有效地提供结构养护管理的决策依据,确保结构安全运营,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近年来,大型土木工程特别是大跨度桥梁结构的健康监测技术成为国内外工程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通过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国内外近年新建的许多大型桥梁都安装了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如我国的上海徐浦大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东海大桥、香港地区的青马大桥,韩国Seohae桥和Youngjong桥、美国CommodoreBarry桥和加拿大Confedration桥等。

像这样,通过发展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预警,在第一时间发现建筑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复与加固,既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建筑事故,也基本解决了建筑过快老化损坏,不得不拆去重修的尴尬局面,及由此造成的大量经济、资源、时间上的浪费,实现建筑使用的可持续发展。

2.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重既有土木工程设施的再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在不牺牲后代并满足其需要能力的条件下,满足当前的需要”。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则要在土木工程的建设、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土木工程师主动做到节能节地,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既有土木工程设施的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绿化,在夏季有效降低灰砖墙表面温度,从而减少空调的使用量;可以使用节能保温型的多孔砖或复合墙体作为墙体材料,达到冬季保温隔热的作用;还可以太阳能、地下热能等新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用量的减少。

另外,对既有建筑的再利用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方面,上海已经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大量不用的厂房,很多已经转变为展览厅、办公楼、艺术家工作室等。这样的改造再利用,既符合现代使用的要求,又节约了能源,避免了浪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2.3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和绿色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世界上每年拆除的废旧混凝土,工程建设产生的废旧混凝土等均会产生巨量的建筑垃圾。我国每年的施工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达4000万吨,产生的废混凝土就有1360万吨,清运处理工作量大,环境污染严重。此外,我国是20年来世界水泥生产的第一大国,而这本身是一项高耗资源、高耗能、污染环境的行业。

与其他材料相比,钢材和再生混凝土较为符合绿色建材的标准,应当大力发展这样的绿色建材。

对此,日本的爱知世博会,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材料方面,世博会的各种建筑材料表面上看很高档,但是很多都是废物利用。许多木版都是由建筑用木材废料加工而成,到处摆放的坐椅,是电视机壳粉碎后制成。丰田展馆内壁由回收的废纸加工而成,长久会场日本馆,既追求了人与自然和谐,也节约了经济开支,所使用的大部分钢材和木料,都可以回收利用。同时,竹壁的优越性在3到9月爱知的酷暑也显现无遗。竹子本身的性能大大降低了室内温度,空调的使用也明显减少。这一点给了我众多的思考:在建筑选材方面,在合适之处应用自然的可再生资源,节约开支的同时,也实现了生态与建筑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在日本爱知世博会长久手会场,茧状日本馆为减少热负荷,利用墙面绿化、生物降解塑料材料和间伐木材(森林中被砍掉的细木材)实现了环保功能。以“自然的智慧”为主题的爱知世博会,展馆建设大量应用现代科技成果,突出环保性和功能性,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美的孜孜追求。而这,也应当是未来土木工程师要学习和发展的方向。

我国建筑中,李国豪教授设计的扬浦大桥也堪称经典。引桥部分的螺旋式上升结构,节约人民币数亿元,是土木工程实现经济性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当然,可持续发展,绝不是一味地追求节省,而是要寻求一种最合理的中间状态,既要保证建筑有足够的创意,也要追求完美的技术经济指标,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我们依旧还是要创造经典,但是绝不能建立在挥霍金钱,建立在耗费更多的资源、能源的基础之上。现今,建筑世界已经进入到生态美学的时代,注重文化、生态、工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注重人性化、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才是当代工程师的着眼方向。

3.身边的土木工程实例

我已经在上文中提及了许多土木工程实例,也述说了我对它们的一些认识。下面,我想注重谈一下对苏通大桥的了解。

苏通大桥连接苏州与南通两座古城,如今正在显露雄姿。这座全长32.4公里的大桥,是在建中的世界第一大桥。

据苏通大桥建设副总指挥何平介绍,苏通大桥由跨江大桥工程和南、北岸接线工程三部分组成。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大桥总投资约64.5亿元,预计2008年底建成。苏通大桥的建设过程将攻克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并创造四个世界之最。

最大主跨。苏通大桥为斜拉桥。斜拉桥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修建,世界上已建成的各类斜拉桥有200余座。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跨径斜拉桥为主跨890米的日本多多罗大桥,在建的香港昂船洲大桥主跨1018米,苏通大桥跨径1088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跨径斜拉桥。

最深基础。苏通大桥主墩基础由131根长约120米、直径2.5米至2.8米的钻孔灌注桩组成,承台长114米、宽48米,面积有一个足球场大,是世界规模最大、入土最深的桥梁桩基础。

最高塔桥。目前已建最高桥塔为多多罗大桥224米钢塔,苏通大桥塔为高300.4米的混凝土塔,比在建的香港昂船洲大桥桥塔高6米,为世界最高的桥塔。

最长拉索。苏通大桥最长拉索为577米,最大重量为59吨,比多多罗大桥斜拉索长100米,为世界上最长的斜拉索。

交通部总工程师凤懋润说,苏通大桥是世界第一跨度斜拉桥,将成为中国由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转变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

4.土木工程专门人才应具有的素质

成为优秀的土木工程师,必须具备“四要素”,即知识结构、实践技能、能力结构以及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

知识结构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首先,优秀的土木工程师必定有扎实的公共基础知识,并且,在熟悉了解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也必不可少。

其次,优秀工程师还必须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工程数学、流体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等都要有扎实的理解和较强的应用能力。

第三,还要有深入的专业知识。不论是从事铁道工程、隧道工程、地下工程还是建筑工程,每一个工程师都要对所偏重行业有着先进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土木工程事业,走在世界的前列。

土木工程离不开实践。因此,工程师要具备高超的实践技能。譬如:制图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工程测量技能和结构检测技能等。

作为土木工程学院的本科学生,我会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努力掌握好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技能,珍惜每一个上机实习的机会,并在大学物理实验、材料实验和结构实验中掌握一般结构实验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结构检验的技能,做好技术实习、课程设计,争取在结构设计大赛中获奖。

此外,工程师与科学家的不同在于不仅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还会受到社会规律的约束。工程技术人员的的每个工程方案的完成都是某种“社会活动”,绝不可能靠一个人在房间里单独完成。因此要有足够的能力与社会打交道,遵循好社会规律。

在学习生活中,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从学习中提升工程能力,在学生工作中提升管理能力,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中培养出科技开发能力并在表达能力和公关能力上多下工夫。

不过,这些技能还构不成一个真正有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土木工程师。因为工程师最重要的是具备高尚的道德文化修养和思想品质。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献身祖国的事业。为了国家的荣誉,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具备唯物辨证的思想方法,有蹋实、严谨、苦干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土木工程师。

我们还应看到,我国的土木工程事业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譬如国内的不少高层建筑(包括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其工程设计几乎全部由国外承担,钢材几乎全部从国外进口,工程总承包也大多由国外承担,只有钢结构制作与安装等工作由国内单位承担。获得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实现工程建筑的国产化,赶超国际水平,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去完成!

作为祖国未来的土木工作者,我将努力做到:

1.达好基础,学好外语,承认不足,不甘落后,不断在创新、质量和美学上下工夫。

2.提升自己的竞争意识,敢于参与国际大赛并获得奖项;

3.工作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考虑由于人口负担过重造成的能源不足、水资源和耕地缺乏。特别注意不使西方发达国家在他们发展过程中由于当时对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造成的错误与严重后果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

我将不断提升能力,鼓足干劲,与其他同学一道,走出一条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土木工程发展之路,共同将我国的土木工程事业推向新的高潮!

附录:

参考资料:

《土木工程》(英)斯科特(Scott,J.S.)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土木建筑文献检索与利用》肖友瑟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土木工程总论》丁大钧,蒋永生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土木建筑工程概论》王继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土木工程学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木工程学报编辑部

《土木工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科学出版社

《土木工程概论》上海交通出版社

《土木系统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INTRODUCTIONOFCIVILENGINEERING》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听课纪录:

2007.09.19朱合华土木工程与土木工程师

2007.09.26刘西拉21世纪土木工程师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2007.10.10周顺华铁路的现状与发展

2007.10.17陈以一建筑与结构

2007.10.24吕西林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高新技术

2007.11.07卢耀如地球、科学、人生

2007.11.14楼梦麟水利工程与水工结构

2007.11.21孙立军交通运输工程概况

2007.11.28范庆国现代施工技术

2007.12.05孙柏涛地震的研究与预防

2007.12.12项海帆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新进展

建筑工程概论范文篇9

1、建设工程经济与管理主要内容建设工程经济与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建筑经营与管理概论,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技术方案经济评价,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招投标及工程合同,价值工程,建筑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和IS09000系列国际标准,预测和决策,建筑企业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房地产经济与开发经营,线性规划在管理中的应用。建筑工程经济总论、建筑产品价格、成本、利润、价值原理及应用、资金时间价值与等值计算、投资方案评价与选择、建筑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及经济核算、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项目资金筹措、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后评价、项目经济评价以及价值工程等。

2、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2.1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1成本管理观念僵化。目前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大多局限于项目施工成本中资源消耗的控制,没有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全面的研究,不注重资源供应过程中成本支出的优化,更没有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着眼对企业战略成本作出规划。

2.1.2组织管理上缺少拥有权力、承担责任的成本管理部门经营部门、财务部门、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等各自为政,没有建立环环相扣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

2.1.3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成本管理只是成本管理部门或成本管理人员的职责,经营思想总体上属于“重揽轻干”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忽视成本的事前、事中控制。这样不利于企业的成本管理,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1.4缺乏权责利相结合的科学的成本绩效考核制度体系。某些建筑企业经济责任成本管理流于形式,项目经理职责不清、权力不大,企业内部没有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对成本管理起不到实质性控制与促进的作用。

2.1.5成本管理目标缺失或不科学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经济成本管理仍然局限于狭义的成本降低本身,尚未形成良好科学的成本目标体系。有的企业甚至没有目标成本,是盈是亏只有等工程完工决算后才知道。

2.2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

2.2.1从整体性来分析传统经济成本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以最小的成本支出求得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但这种“最大化”的目标表现形式在微观层面的实施上都是针对不同的分支目标来展开的。传统的成本管理将工作目标分解到各责任中心、各级组织甚至个人,期望通过控制个体绩效以求企业整体绩效最佳,人为割裂了各个部门、各个作业面之间的有机联系,易导致各个责任个体片面追求单一的责任目标,而忽视履行其他方面的责任,破坏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2.2.2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分析企业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相应的组织作保障。现代企业管理强调的是“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的成本管理,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则主要是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个别部门的职责和功能,成本管理的观念并没有渗透到企业每道环节中去,没有形成员工的自觉行为。

2.2.3从开放性分析传统成本管理仅把企业内部资金运动的价值耗费当作控制对象,而现代企业采用开放思想,不仅要研究企业的内部条件,还要研究外部环境,如产品市场信息、竞争对手情况、产业技术及产业变革发展趋势等,进行战略成本决策。

3、如何加强建筑企业成本管理

3.1提高项目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责任感,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督力度,对哪些未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未按规定持证上岗,业务不熟悉,核算能力有限,无法保证成本核算的质量和工作的人员组织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同时应制定相应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成本核算员行使职权提供必要的保障。成本核算员要对施工生产中发生与施工成本相关的工程变更项及时收集整理并办理签证手续,定期向公司经营部门上报审核,以便及时准确地控制施工成本并掌握工程施工情况以防给工程竣工结算造成损失。项目经理作为企业法人在项目上的受权委托人,以项目经理为代表的项目管理班子的素质很重要,如果项目管理人员素质低,将直接反映整个项目的管理水平低下,因此,要想方设计法提高项目承包班子人员的素质,特别是项目经理的整体素质,组织进行内部交流学习,向同行吸取先进经验,不断提高项目经理的管理水平。

3.2抓好项目成本核算管理和监督建筑项目成本核算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依据和基础,没有成本核算,其它成本分析考核、成本控制、成本计划等工作就无从谈起。企业经营核算部门要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挖拙其内在的潜力,调动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项目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施工成本管理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抓进度、质量的同时,严抓施工成本核算管理。改革现行的成本核算员管理体制,由公司对各项目成本核算员实行统一委派,集中管理,不定期轮岗,定期或不定期学习、交流、考核、激励竞争上岗,使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员切身利益与工程项目分离,才能建立健康有序的施工成本管理与核算工作网络程序。

3.3深入成本预测预控和经济合同的履行项目的各项成本测算出来后,公司与项目部签订承包合同,在项目工程签约后,同时开展编制施工预算、成本计划,另外编制工程施工任务单和所需机械台班。根据数据进行对比、校正,再结合现行、当地人工、材料、机械的市场价,测算出工程总实际成本。在承包合同中,对项目成本、成本降低率、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等详实约定。通过合同的签订,确保项目部和公司总部责、权、利分明,双方按合同中的责任,自觉地履行各自的职责,以保证项目施工顺利完成。

3.4劳务分承包商的使用和激励的关键性选择一班信誉好、实力强的劳务队伍进行综合评议,定期考核,建立相对稳定的合格劳务分包商很关键。劳务分包应实行招投标制度。公司成立招标领导小组,评委由项目经理、生产、劳资、质安等人员组成,制定招标文件,邀请三家及以上的分包方投标,根据投标方的标书、资信等确定中标队伍,劳务分包从招标到签约自始至终要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运行,杜绝暗箱操作。从中还要积极根据WTO的有关规则,建立健全适应市场发展的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核算制度和相应激励制度,调动项目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的运行质量,把工程项目部建设成一支懂经营、善管理、优质低耗的施工队伍。还有就是要加强劳务资金的集中管理很重要。项目部每月要对劳务队伍的当月完成工作量进行核算,汇总后由项目经理进行审核、签字,报公司施工管理部门,施工管理部门根据劳务完成量与项目部报公司的已完成工作量表进行核对,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根据劳务分包合同核定拔付劳务费用的额度,报公司经理审批,工程发生变更的劳务增加费,如无经济签证,公司不予确认。项目部尽量避免分包合同以外的诸如时工、杂工等费用的发生。

3.5抓好材料管理在建筑项目成本控制成本中材料管理很重要。从项目成本中比例,材料成本一般都占55%以上。要做到把材料管理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那么在项目中标后,公司和项目部组织施工技术人员编制施工预算。审批后的施工预算即是作为项目部编制材料需求量计划和项目部对操作层限额领料的依据。施工预算报材料部门,由材料部门根据项目部编制的采购计划和企业的资金情况采购材料,如施工过程中发现超额用料,材料管理人员必须立即查核原因,如属工程变更造成,必须有工程变更证明材料方可领用,强化材料计划的严格性。公司材料采购实施招投标,各项目部的施工预算中的主要材料由公司材料采购部门采购,其它材料由项目部自行采购,采购时采用“总量订货,分批采购”避免积压和浪费。材料的采购量和单价要有专门机构监控。项目部应使用委托书约定所委托的采购材料的质量、价格、服务、验收办法、交货时间。

3.6质量控制有的企业片面强调工程的成本控制,为了追求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而忽视了质量,可能会增加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费用,还给企业带来了名誉上的损失。即使单从利益的方面来说也是不可取的,为了降低成本而使质量降低,也许降低了工程项目所消耗的费用,但是也降低了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名誉,明显是涸泽而渔的做法。而有的项目经理为了免于承担质量责任,往往就片面地强调质量,而不进行成本的控制,这就降低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快而好的发展: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应该定期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检测,做到工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并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些新技术,以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也提高效率,从而节约了成本。

建筑工程概论范文篇10

关键词:“大土木”人才培养模式宽口径厚基础

1998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公布的目录中,将土木工程专业做了重大调整,将原来的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隧道工程、港口工程、海洋工程、给排水工程等8个专业综合为土木工程。调整后的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学科方向多、专业口径宽、综合性强、人文素质要求高等特点。因此原有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合新形势下“大土木”的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尽快适应土木工程向“大土木”的转变。本文结合浙江大学土木系的教改实践,谈一谈新形势下“大土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情况。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定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其他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样,都要迎接时代的挑战,都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和继承,专业化分过细,口径过窄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大土木的教育新理念,拓宽专业口径,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强化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个性教育的观念,从“重专业、轻素质”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转变,从单纯传授专业知识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创业的能力转变,增强质量意识、改革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意识,努力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人才。

二、修订教学计划,架构培养体系

浙江大学土木系从1998年开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建筑工程专业调整为土木工程专业,并从1999年开始按“大土木”招生,实行宽口径教学。在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土木办学思想指导下,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发挥原有的学科优势,柔性的设置了六个专业方向,它们是:建筑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经济与管理、水工结构工程。并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按大土木招生和按土木大类培养计划教学。土木工程专业向大土木的转化,使得原有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课程及实践环节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想适应新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必须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架构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浙江大学土木系在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时,按照“拓宽专业、一专多向、适应发展、灵活设置”的指导思想,实行前期按大类培养,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新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具有以下特色:

1.体现“宽基础、多模块”的原则学生入学后,前两年基本上按大类统一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人文与科学素质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从第三学年开始分别按专业方向模块进行分流教学,在六个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中,学生可以任选一个模块以上。在168学分的教学计划中,各课程模块所占比例如下:

1.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34%

1.2人文与科学素质课程模块8%

1.3学科基础课程模块35%*专业方向课程模块10%

1.4实践环节课程模块13%

2.突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设计类课程只侧重解决和分析本课程领域的内容,较少涉及其它方面。为了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设计的整体把握能力,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土木工程设计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力求做到设计教学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各门设计类课程在教学过程分布如下:第一学年:土木工程概论、建筑制图与CAD基础第二学年: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AutoCAD、结构概念与体系第三学年:计算机辅助设计、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基础工程、建筑施工、钢混、道路勘测设计、城市给排水工程第四学年:钢结构设计、大跨空间结构、市政结构物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毕业设计第一学年开设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聘请工程院院士、教授及建筑设计单位的设计大师等讲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入学初期能够对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解决的问题以及土木工程发展的前沿性课题和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逐渐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后续开设的结构概念与体系、大跨空间结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土木工程AutoCAD课程,大大加强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对工程设计的整体把握能力。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基本上形成了以计算机制图为基础、各门设计课程为框架、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为主线、毕业设计为目标的一套完整的相互衔接、互为条件的课程体系。

3.结合专业教育评估制度和注册工程师制度我国的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评估工作始于1993年,目前我国已有18所学校通过了建筑工程专业评估。实践证明,专业教育评估在提高教育质量、改革专业教育、改进教学管理、加强教育界与工程界的联系和合作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以及与发达国家相互承认学历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土木工程教育走向世界打开了通道。实际上,我国的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制度已与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挂钩。我国注册工程师(结构)管理委员会规定,凡是经专业评估合格的学校的毕业生可以提前一年参加专业部分的注册考试。以培养土木工程师为主要目标的土木工程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计划,除了考虑一般工科人才的要求外,还必须重视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和注册工程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因此我们在制定适应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土木人才培养计划时,综合的考虑了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的要求和土木工程注册工程师的考试内容,经过改革后的教学计划,淡化了原来划分过细的专业界限,打破了学科课程壁垒,更加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训练内容,充分体现出了加强基础、拓宽面向、优化体系、注重创新、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发展方向。

三、整合系列课程,改革教育方式

随着专业设置的调整和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确立,原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已不再适合宽口径和厚基础的大土木教育模式,必须对其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采取“删、减、并、增”的思路,对于一些落后的、趋于淘汰的课程予以删除,对于仍有部分保留价值的课程通过改造,并入相关课程予以吸收,对于保证专业质量、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通过进一步充实和创新后予以保留。在整合系列课程的同时,我们还加大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先后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十几门课程获得了学校及学院的经费资助。通过几年的建设,出版了一批精品教材,制作了一系列多媒体课件,并将教学成果应用在了实际教学当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在有效的时间内,丰富了课堂教学信息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1世纪,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已经并将深刻地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为了保障一系列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我们还加大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并改善了教学条件,优化了教育环境。浙江大学土木系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先后投入230多万元(211工程建设项目和高等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项目),建立了100多平方米的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和工程结构设计实践基地,购置了一系列软、硬件设备,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目前已有土木工程AutoCAD、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施工、钢筋混凝土CAI、流体力学CAI、高层建筑CAI、结构概念与体系、房屋建筑学、建筑制图、大跨空间结构等一大批课程在教学实验室完成教学活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比如像建筑施工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量多,许多技术性的东西,如施工工艺、施工机械的性能和操作过程、施工器具的构造和工作状态,施工技术应用的运行过程等实际操作内容,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不但繁琐,而且很难叙述清楚。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对一些路途较远但采用新工艺、新方法的具有代表性的施工工程,选派教师到施工现场进行拍照和录像,如:杭州黄龙体育中心工程施工、广州动物园水族馆模结构体系、福建漳州后石电厂123米巨型网壳结构、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和长江二桥施工等十几个代表不同施工内容的资料,经过剪辑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演示给同学们观看,既形象生动,又内容丰富,经过几届同学的应用,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同学们的欢迎。目前我们正在着手将这些资料进一步系统化,放到网络上供学生随时观看和参考。

四、抓住机遇,与时俱进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引发了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21世纪,信息技术将广泛影响经济的各个领域,同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土木工程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经历了各个阶段的技术进步以后,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同其他领域相比,土木工程领域的技术含量还不是太高。另一方面,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要求已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产业的人才模式,社会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以及企业技术的升级,都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建行业在科学技术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催化下,其传统产业正面临着变化和革新。但是,由于受国家专业目录的约束,专业改革的重点基本上放在了拓宽专业口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2002年6月,教育部率先批准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6所高校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自主设置新的专业。这一好消息,无疑也给土木工程的发展提供了良机。因此,土木工程专业要想发展,必须抓住机遇,结合自身的科研特色和社会需求,努力申请筹办新的目录外专业或专业方向,如土木工程可以向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土木工程智能化,就是在古老的土木工程中融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后期维护等阶段实现高度自动化、信息化。目前土木工程智能化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施工以及智能化的物业管理等。

目前我国在土木工程智能化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从事智能化方面的人才非常短缺。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深入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土木工程智能化人才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社会给土木工程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动力和优异的社会环境。在新的形势下,土木工程这门古老的学科,要想获得新的生机,只有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古老的土木工程开拓创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沈祖炎主编.挑战与突破.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

[2]陈云敏等.土木工程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02年第3期.

[3]沈蒲生等.论我国注册工程师制度和土木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机械工业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