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备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14:21:28

建筑设备论文

建筑设备论文篇1

关键词:机械设备管理机械设备维修机械设备人才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对建筑施工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建筑行业的机械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机械设备在施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和重要,在大大促进了建筑施工企业本身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建筑施工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加强了成本核算,对于机械设备管理中采用租赁方式给予重视,建筑机械设备租赁取得了一定进展。

在国有体制下,建筑机械设备的投资,由于受所谓固定资产旧式概念的影响,基本上采用的模式为:单位购买—单位所有—单位使用。就如笔者本人单位而言,其大型建筑机械设备购置时间,从最早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建筑企业,把资金主要都投入到主业中,用于持续投资建筑机械设备的资金几近于无,所购设备使用年限基本上都已超过10年,部分已经报废,在用建筑机械设备陈旧。虽然各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设备进行一些革新,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克服了许多困难,狠抓了建筑机械设备的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但是,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在目前情况下,如何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创新使机械设备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笔者仅就这些当前管理工作的现状作出剖析,并结合工作实际,探讨一下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与措施。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技术层面来讲

①机械设备陈旧,技术状况下降。

②操作人员队伍庞杂,素质高低不一。

③修理技术力量薄弱,维修保养困难。

④配件质量好坏不一。

(2)从管理层面来讲

①对机械设备租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②机械设备租赁市场不规范。

③建筑机械设备租赁专业人才十分短缺。

2产生建筑机械设备问题的多方面因素

(1)国有大中型企业购置建筑机械设备的时间,大多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在用的建筑机械设备大都已进入使用寿命晚期,经过10多年的使用,即使维修保养到位,其设备现状已不具备良好状态,为了能投入使用,企业必须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来保证其使用,从经营上来说,已是一种负担。

(2)我国建筑业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建筑机械是特种设备,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特种作业培训才能上岗,但现在一些培训点,为了更快让人员投入使用,操作人员的培训时间、强度、实践都不够,一些人员可能今天还在人力资源市场等待用工,而明天就成为了一名特种作业操作人员。许多操作人员仅仅只会动按钮,而对一些基本的维修保养作业都不懂,这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作业过程中对安全事故的预防都有害无益。

(3)在90年代初期,国家对大学生毕业分配开始实行双向选择,在此期间,许多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都大量引进了一批大学生,但从此后,却很少招收中等专业人员,这批大学生现在留在建筑企业的,都已成长为管理人员,但对于进行实际操作的维修技术人员,已出现了人员断层现象,基层大量缺少电工、机修工等维修人员,造成建筑设备维修力量薄弱,设备维修保养困难。

(4)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建筑机械设备的维修配件也打断了专营,进入了市场,其利弊众说不一。但有一点,由于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在机电配件市场上,许多鱼目混珠的配件摆上柜台,这些产品并不是不能用,只是使用寿命有限,或强度不够,造成维修工作不力。

(5)国营企业的企业等级是以固定资产总额作为划分的标准,造成各企业重占有、轻效益,对建筑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每个单一的企业都在进行,造成社会财富巨大浪费和资本的低效益,由于多年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现代租赁意识不足,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机械设备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管理长期处于重用轻管、管理粗放、不重视经营成本的状态,经济效益和机械设备利用率较低,成本核算不清,对设备租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现代租赁观念中,追求资本价值的最大化是其核心内容,这种分岐导致我国租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严重滞后。目前我国租赁业在宏观管理上还没有具体的部门统一地对租赁业实施有效管理,难以在政策上协调统一,无法形成一个规范的、具有规模效益的社会租赁市场,对租赁业在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作用估计不足,对机械设备租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6)机械设备租赁市场不规范。我国目前尚无一部系统完备的、旨在保障租赁双方合法权益的《租赁法》,只是在《合同法》、财政部的有关文件及专业银行自行制定的金融租赁暂行办法中对融资租赁有一些简单的规定,致使租赁业近似处于一种“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环境之中,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明显,严重制约了租赁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国际市场竞争的租赁业发展的需要。经营性租赁业无法可依,租赁合同没有统一的行为准则,租赁市场就难以规范运作,租赁合同的合法权益就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在财政税收政策上,没有根据租赁业的经营特点,制定符合其经济规律的财政税收政策。由于租赁业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稳定的资金来源才能够正常运行,而我国则长期将租赁融资视作贷款,在税收上视同一般商业行为,因此租赁业的经营资金和正常利润无可靠保障。企业看不到利用租赁方式进行交易的独特优势,因而影响了其实行租赁的积极性。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竞争,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部分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出现了内部机械设备租赁市场,但租赁市场的建设没有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地位进行筹划,基本上属于盲目的、不规范的运作。主要表现在租赁市场规模小,服务功能单一,用于租赁的机械设备数量少,机型陈旧老化,同时由于租赁企业的资金无可靠来源,更新改造能力不强,租赁市场无法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这种无序的、自发的、粗放的、主要针对企业内部需要的机械设备租赁市场,是一种功能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生命力非常脆弱的市场,虽对降低工程成本起到一定作用,但无法实现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化规模运作和增强投标、承揽工程任务的竞争能力的目的。另外,由于一些私人公司涉足建筑机械设备租赁,其购买的设备均是新设备,并进而和生产厂家联合起来,实施以租代买,在租赁费用上,用较低价位对原有市场进行争夺,对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形成了较大冲击。

(7)设备租赁专业人才十分短缺。租赁业在我国发展虽然已有20年的历史,但它仍然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由于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租赁市场与全国其它行业一样,专业人才十分短缺。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着人员管理水平、文化素质、技术能力不强的问题,加之从事租赁业务的人大多数未从事过租赁专业工作,缺乏专门知识和经验,不能满足租赁业发展的需要,急待调整人员结构,提高和充实专业人员的素质。

3解决建筑机械设备问题可采取的对策

(1)加强教育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首先要抓好管理人员的选配和培养,通过送出去培训、在职自学、函授等形式,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之成为具有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和以法管理的能力,善于在复杂条件下实施有效管理专业管理人员。其次要抓好操作人员的教育训练,要结合本单位实际,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定时辅导与集中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地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积极开展评先创优、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多手段培养职工的爱岗敬业的精神,对于未按规定使用、维护设备的要进行严厉的处罚,同时对严格执行机械设备管理规程、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真正把机械设备管好、用好、修好,确保生产的安全、高效、低耗。最后是要抓好维修队伍的建设,通过单位自培、引进中等专业人才等办法,提高国营建筑企业的维修技术力量,通过较好的维护保养作业,努力提高陈旧设备的活力。

(2)立足现有条件,积极想办法改善管理条件。近年来,客观上由于大部分单位管理条件差,经济紧张,不可能一下子拿出更多的经费来改善设施,这就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因陋就简,立足现有条件,挖掘潜力,千方百计搞好保障。在此情况下,要积极想办法克服当前的困难,要精打细算,堵塞各种漏洞,做到计划开支,制度监控,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找信誉好的经销商购买配件,形成长期伙伴关系,这样质量价格可以得到有效保证。搞好修旧利废,充分利用现有库存,能用就用,该处理的就处理,变死物为活物,以弥补维修经费不足。

(3)广泛宣传机械设备租赁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领导者对租赁的认识。建筑施工企业的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实行机械设备租赁是搞好建筑施工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机械设备租赁既是一种商品交易方式,也是一种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管理方式;认识到机械设备租赁对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和企业的综合效益,充分利用社会经济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的领导者应从集团化运作及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把握机械设备租赁对建筑施工的深层意义,树立“机械设备使用比占有更重要”的现代租赁经营观念。要打破陈旧的思维方式,对机械设备租赁给予高度重视,下大力解决租赁市场运行中的具体问题,统筹安排租赁市场的建设和规范运作。

(4)规范租赁市场,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根据目前大中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机械设备存量资产多、产权界限不清的实际情况,企业应建立内部机械设备租赁市场。采取资产置换、收购、以机械设备折价入股等方式进行企业的资产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机械设备租赁公司既要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市场的需求,真正成为要素市场的骨干,又要面向社会市场创收,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综合效益。各建筑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租赁分公司之间应建立租赁信息网,在保证本企业施工生产需要的前提下,为增加经济效益,可进行相互调剂、拾遗补缺,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租赁市场的规范运行必须排除来自由于传统管理模式形成的陈旧观念以及各方面的阻力,对机械设备租赁渠道、价格、台班定额、交易规则、资金来源及信用等方面经过一个调整和理顺的过程。

建筑设备论文篇2

1.1设备安装中常见问题

(1)噪声与振动建筑设备运行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是噪音,常见的噪音源包括各类通风、空调、给排水,管道泵送、大功率电机等助力机电设备。这些设备运行时产生振动,与设备固定件相互摩擦,产生各类噪音向周围环境传递,给建筑施工,设备运行带来极大的环境影响,从而影响到建筑设备的使用。(2)连接固定机电设备安装的连接主要是安装连接和电气连接。安装连接方法通常采用螺栓或者焊接方式固定。当连接过紧时,接头位置由于受内应力的影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导致设备耐疲劳性下降而引起接头失效。连接过松会导致接触位置使用过程中的振动,摩擦而加大接头处的松动,长期使用会导致接头脱离,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电气连接除了考虑其机械效应还需考虑到设备长期使用中的电热效应,电气设备使用中热效应会导致接触位置存在接触面过热氧化,热量无法及时散去会引起连接处的烧熔,从而造成设备接地短路、断线等事故。(3)电气设备问题由于施工操作的不规范或安全隐患未能及时排查而导致电气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如接触电阻增大,触头过热,电路电压过大甚至电压无法调节设备,内部有异物,封装性能受到破坏等问题,从而影响多电气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而影响到建设工程的施工安全与质量。

1.2人员管理中的问题

作为机电设备管理的主体,由于人员在操作,施工,日常维护保养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导致机电设备不能够正常运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不规范,表现为技术资料不全面,缺少相应的设备档案,设备日常的检查,保养记录不能充分体现当前设备的具体情况。(2)操作不规范,操作人员的技能不足,在具体的施工作业中口口相传,没有注意到设备的具体使用流程和规定的保养,造成设备故障频出。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加上建筑施工人员的文化素质低,对机械设备的原理了解少,缺乏主动学习能力,技术操作熟练程度不够,使用过程中更容易导致机械设备的磨损。还有一些操作人员的不规范的安装,使机械设备的质量遭到破坏。

2建筑机电安装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2.1设备安装

建筑机电安装是要根据各施工阶段各设备的安装工艺和技术要求,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和具体的安装步骤进行安装,以满足工程的技术规格与标准。同时,对整个设备的安装过程要充分考虑建筑工程的实际需要,做好机械设备的调配方案。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要对设备的安装进行严格把关,将在安装过程出现的与设计文件和规范不一致的现象或施工过程中现场修改的情况记录下来,作为后期技术管理的资料,为系统整体运行和调试建立充分的技术管理数据档案。

2.2施工人员的素质

设备安装施工人员在安装前需经过与其安装设备相对应的岗前培训,以掌握一般的安装知识和安装标准。对于一些大型专用设备,需要持证上岗,以保证安装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从而保证设备安装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安装完成后进行设备试运行,以便提前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检修。正式投入使用时,需要再对设备安装的合理性、完整性及安全性等进行全面的检查。

2.3现场安全管理

在机械设备安装过程中必须要做好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定期检查防护装置是否正常,如果对于安全管理没有合理的措施,可能会造成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产生严重后果。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加以控制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①做好人员安全培训,确保安全施工和安全责任意识;②对突发的安全问题要建立起相应的应急预案,保证安全设施能够在第一时间发挥应有作用;③按照国家质量安全管理的相关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保证体系,预防为主,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3结束语

建筑中机电设备技术安装工程是工序多、系统性强的复杂过程,它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给予其足够的重视以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在机电安装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设备安装过程中的规范化、程序化,确保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升与安全意识的深化。

作者:李鹰 单位:山西宏厦第一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万军,于祥民.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4);23-26

建筑设备论文篇3

关键词:建筑设备自动化集中监控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uildingAutomationSystem,简称BAS),实际上是一套中央监控系统。它通过对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各种电力设备、空调设备、冷热源设备、防火、防盗设备等进行集中监控,达到在确保建筑内环境舒适、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条件下,使建筑内的各种设备状态及利用率均达到最佳的目的。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是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中较为复杂的系统之一,现将该系统的设计要点介绍如下:

1中央控制室选址及室内设备布置

(1)中央控制室应尽量靠近控制负荷中心,应离变电所、电梯机房、水泵房等会产生强电磁干扰的场所15m以上。上方及毗邻无用水和潮湿的机房及房间;

(2)室内控制台前应有1.5m的操作距离,控制台离墙布置时,台后应有大于1m的检修距离,并注意避免阳光直射;

(3)当控制台横向排列总长度超过7m时,应在两端各各留大于1m的通道;

(4)中央控制室宜采用抗静电架空活动地板,高度不小于20m。

2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电源要求

(1)中央控制室应由变配电所引出专用回路供电,中央控制室内设专用配电盘。负荷等级不低于所处建筑中最高负荷等级;

(2)通常要求系统的供电电源的电压不大于±10%,频率变化不大于±1Hz,波形失真率不大于20%。

(3)中央管理计算机应配置UPS不间断供电设备,其容量应包括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内用电设备总和并考虑预计的扩展容量,供电时间不低于30分钟。

(4)现场控制器的电源应满足下述要求:

①Ⅰ类系统(650点~4999点),当中央控制室设有UPS不间断供电设备时,现场的电源由UPS不间断电源以放射式或树干式集中供给;

②Ⅱ类系统(1点~649点),现场控制器的电源可由就地邻近动力盘专路供给;

③含有CPU的现场控制器,必须设置备用电池组,并能支持现场控制器运行不少于72小时,保证停电时不间断供电。

3现场控制器设置原则

(1)现场控制器的设置应主要考虑系统管理方式、安装调试维护方便和经济性。一般按机电系统平面布置进行划分。

(2)现场控制器要远离有输水管道,以免管道、阀门跑水,殃及控制盘。在潮湿、蒸汽场所,应采取防潮、防结露等措施。

(3)现场控制器要离电机、大电流母线、电缆1.5m以上,以避免电磁干扰。在无法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可靠屏蔽和接地措施。

(4)现场控制器位置选择宜相对集中,一般设在机房或弱电小间内,以达到末端元件距离较短为原则(一般不超过50m)。

(5)现场控制器一般可选用壁挂式结构,在设备集中的机房控制模块较多时,可选落地柜式结构,柜前操作净距不小于1.5m。

(6)每台现场控制器输入输出接口数量与种类应与所控制的设备要求相适应,并留有10%~20%的余量。

4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布线方式

(1)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线路包括:电源线、网络通讯线和信号线。

①电源线一般BV-(500V)2.5mm2铜芯聚氯乙烯绝缘线。

②网络通讯线需由采用何种计算机局域网及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在数据传输率、未来可兼容性和硬件成本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确定。一般有同轴电缆(不同厂商的产品不尽相同);有的系统采用屏蔽双绞线或非屏蔽双绞线(分3、4、5三个级别);在强干扰环境中和远距离传输时,宜选用光缆。网络传输限值见表1。

③信号线一般采用线芯截面1.0mm2或1.5mm2的普通铜芯导线或控制电缆,对信号线是否需要采用软线及屏蔽线应根据具体控制系统与控制要求确定。

(2)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线路均采用金属管或金属线槽保护,网络通讯线和信号线不得与电源线共管敷设,当其必须作无屏蔽平等敷设时,间距不小于0.3m,如敷于同一金属线槽,需设金属分隔。

5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监控点统计

5.1一般规定

(1)根据各工种设备的选型,核定对指定监控点的实施监控的技术可行性。

(2)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监控点可通过编制监控点总表来进行统计,较小型

统可编制一个监控点总表,中型以上系统应按不同对象系统编制多个监控点表,组成监控点总表。

(3)编制监控点总表应满足下述要求:

①为划分和确定现场控制提供依据;

②为确定系统硬件和应用软件设置提供依据;

③为规划通信道提供依据;

④为系统能以简捷的键盘操作命令进行访问和调用具有标准格式显示报告与记录文件创造前提。

5.2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监控点总表格式

编制监控点总表,应以现场控制器为单位,按模拟输入、数字输入、模拟输出、数字输出等种类分别统计.

建筑设备论文篇4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建筑业的发展迅速和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人们对建筑设计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建筑设计在整个建筑行业起到了决定性的基础作用。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要求。我们就要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加以认识、提高。理念的创新是建筑设计的生命之泉,它对于建筑设计这个行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设计者来说是一种动力。许多的优秀建筑设计都源于创新。只有大胆的创新,大胆的尝试才能有好的作品,这些作品才会被人们所认同。经典的建筑作品已经被作为人类文明的辉煌载入史册。许多保留至今的古老经典建筑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成为城市,甚至是国家的标志性建筑。人们把能够代表和影响城市形象的重要建筑称为“标志性建筑”。它们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前来参观,同时也为城市创造了丰厚的收入。而与之相比,那些枯燥乏味没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已经或即将被历史所淘汰。所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决定了建筑设计师能否成功,也决定了今后建筑业的发展。

一、建筑设计创新理论应具备的基础

创新,就是具有创造新鲜事物的能力。在建筑设计中,就是要具备创造新鲜、与众不同的建筑设计的一种思维能力。这就对设计师们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日俱增,普通的建筑作品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而很多建筑师,设计者们不敢大胆尝试、创新、改革,而是因循守旧,照搬硬套,故而很难有好的建筑作品。往往好的建筑作品需要有好的灵感,没有好的灵感、动力很难有好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更别提好的建筑作品。而创造性思维是现在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他在一个多元化的设计领域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这里的创新性思维是广义的,并不是单纯的创新,它囊括了兴趣、爱好、信仰、独立性等多种心理因素,以及丰富的想象能力、强大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建筑设计经验、阅历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并且对地理、环境、历史、政治、文化、宗教等一系列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有了上述这些强大的理论实践武器来武装自己,这是成为一名一流的建筑设计师的必备条件。所以在千变万化的国际化建筑设计的竞争中,要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不被淘汰甚至于领导潮流,创新是建筑师们重要的武器,创新是设计的灵魂。

二、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理论

1、广泛借鉴国外的经验达到理论的创新

理论本身是一种用于分析推理及构思创作的方法论,一种智力性劳动。在当代建筑的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理论产出,其中包括各种实例分析、观念指导原则及集合了哲学思考与经验实证的系统化理论产出。提高建筑设计创作质量,应该更加广泛借鉴国际领域的理论成果,各种新观念和新思想;应以更加开放的观念,敏锐的思维,求取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成果。在未来新世纪里,推动建筑创作追赶和超过国际的先进水平。

2、建筑设计创作本体规范理论应得到重视

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始终为科学创造所普遍倡导的一个问题。美国科学哲学家T・库恩倡导的科学范式理论学说指出了科学范式的产生对于科技革命的重大意义。

所谓范式,即为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信念、技术方法,即一门科学学科应具备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论体系。建筑设计从提高构思创意水平到工程设计实践,都应强调加强职业设计规范化理论的建设。

3、加强本土论建筑理论的研究

所谓“本土论”,即建筑创作中,要突出反映其个性和民族的审美趣味,民族文化传统同建筑艺术有机相互结合。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传统十分丰饶,推动创造民族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特质的现代建筑艺术精品,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建设,向世界展现民族文化艺术风彩,加强民族的自豪感。在这一点上,理论和实践都富有国际意义。

三、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几点思路

1、提高其在塑造民族文化和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建筑设计产品是经久耐用的产品,艺术因素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建筑师的创作作品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内容。建筑设计创作的这一实质性特点,应该获得全社会的认同与反响。在很大程度上,设计师设计创作的动力激情来自于广大公众对建筑艺术活动的一种积极认可。在我国应当引进和有效组织各类建筑文化交流活动,建筑创作理应得到和其他艺术门类相同的重视程度。

2、引进和创新

建筑艺术是社会的艺术,其艺术特点、风格及式样的变化均代表着对特定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相应的历史继承。也就是说,设计艺术是历史的范畴,它的本质在于不断地创造和革新。要用开放的心态来博览古今,汲取古今中外积累的建筑创作经验与科技成就,从把建筑作为艺术的高度出产具备新品质、反映新观念的设计创作,繁荣新时期设计艺术创作。

3、建筑设计融合于城市设计

众所周知,建筑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外部空间环境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而且包容着建筑形式、空间因素所不能揭示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即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及和谐的逻辑规律。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是创造整体艺术形象,表现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本体特征,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尊重和认同。

4、人文精神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建筑创作不是孤立的,是人们心理认知以及美学意象的转换和映照。建筑艺术形象应具有充实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市政建筑、公司建筑这些迅速增长的新建筑所具有的意义是异乎寻常的,联系着一种公众精神,聚合力和新城市所承载的首创精神;是新的人文景观、心理认知与归属感的凝聚点,体现着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与象征性的表现,市民自豪感相结合的新的美学意象。应通过这些城市重要公共建筑予以反映。

5、数字化技术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

数字化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储存和处理技术,而且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技术基础。国内外的研究者指出并预测了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已经造成和将要发生的变化。一些新锐的建筑师已在探索用电脑手段扩展设计能力,特别是在空间和形体的方面。数字化时代所创造的高科技生存环境,虚拟的和现实的建筑和城市的共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建筑设备论文篇5

关键词:自动化;教学体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54-02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建筑智能设施(部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纳入本科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范围扩展为建筑环境控制、城市燃气应用、建筑节能、建筑设施智能技术等领域,专业名称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新建环”)。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新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许多方面,“新建环”作为我国土建领域高级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单纯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向培养宽口径的各类复合型人才转变,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这就要求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要紧跟社会的需求。

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是新建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暖通、控制、信号分析、网络等知识,有很强的学科交叉特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新建环专业在新形势下有着其他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教师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究

我国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建设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2013年国务院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绿建是今后建筑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其要求在建筑投入使用后应切实地加强建筑的设备自动化运行管理,从而真正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这就更加亟须学校培养建筑设备学科与电气控制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绿建的设备自动化系统中存在了一些问题,如工程建设水平、工程质量、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实际运行效果等,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建设中,一方面工程技术人才缺少理论研究体系的支撑,缺乏理论指导和科学评价,缺少应用系统观念研究设备自动化化系统。另一方面欠缺对实际工程的客观认识,因此如何调整教学内容,使得培养的学生真正具有设计、安装、调试设备自动化系统的能力是极其迫切的。

我校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的教学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从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两个方面对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整体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调整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大纲重难点、上课教材和推荐书目、课程设计大纲及指导书、授课模式等方面。

理论教学时数由24课时的课堂教学调整为32课时。因我校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电工电子学”和“自动控制原理”,未开设“智能建筑”、“建筑电气”等课程,因此学生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相关理论及专业术语不了解,造成学生听课吃力,理论教学效果不好。调整学时后,一方面教师可以抓住课堂的有限增加的课时数及时补充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针对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涉及了多学科的内容这一特点,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主动适应,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点画圆,扩展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比如,在教学中涉及到了控制协议的相关知识,在课程中只能简要地介绍BACnet的知识点,对于其他的协议如Lonworks就要求学生自己去分析理解。教师在课堂讲解变水量控制知识点时,就引导学生分析现在工程应用中温湿度独立控制中水温控制的一些问题,请学生查阅资料,分析症结所在并提出策略。

另外在原有的理论教学中,由于课时数的限制,比较注重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具体部件的性能教学,如传感器、控制器的种类及选用,学生感到枯燥无趣,未能有效地体现出控制系统对建筑环境、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对建环专业的作用。而现在的32学时的理论教学中,根据“环境是目的,系统是手段”这一原则,将系统原理应用于建筑设备自动化教学中,建筑设备自动化按照系统等级层次原理和系统与环境的互塑共生原理,建立建筑设备自动化的教学理论体系。在充分理解掌握服务对象的特性要求基础上,分析控制系统的内扰和外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设备自动化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从而提出合理的控制策略和方案,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通过理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智能的热湿环境、光环境、声环境、空气品质等智能物理环境的要素。

总之,以教材基础,课堂理论教学教学为引子,在建筑大系统的高度,使学生充分了解基本理论的含义,认识到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同时外延到工程实践,最后再回到理论,进一步提炼知识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二、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可以合理分配课堂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内容,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校根据教学研讨,在2010级培养计划中增加了8个学时的上机课时,主要是学习软件Matlab,针对简单案例进行简单的仿真,学生未能建立起对设备控制系统的全面认识。为了能够系统地认识设备系统,尤其是暖通空调系统的子系统冷热源、输配、末端之间的耦合关系,本校在2012级的培养计划中在增加了为期2周的课程设计,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

本校主要从培养模式、命题、指导方式以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在培养模式上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即将相关企业的工程师们请到学校来,给学生进行针对自控设备、系统调试等内容的实践指导,并鼓励学生到企业或者相关的设计院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以尽可能地避免闭门造车。

对于课程设计的命题尽可能体现多元化、宽口径。一方面教师确定选题范围,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命题。因此结合我校的专业特色以及社会的需求,课程设计的主要选题范围包括:建筑内外扰的仿真模拟(如基于Modelica和Dymola等开放性软件)、暖通空调系统的测控系统的设计,如冷水机组、热交换站、VRV多联机、VAV变风量空调系统、风量空调系统、冷却塔、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蓄冷系统等的自动化控制(DDC控制系统、PID控制系统)等。

在指导过程中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往答疑的指导方式,将课程设计分成三个阶段,采取集体讲解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工地实习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高质高效地完成设计。

为了更科学、客观地评定学生的设计成绩,从五个方面综合进行评价:设计方案、图纸绘制质量、设计说明书、答辩情况、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其中答辩的组织形式,采取按设计小组进行答辩的方式,每组推选一名学生用15分钟的时间简要地陈述全组课程设计情况,然后组内共同讨论,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先根据小组的整体设计情况,评定出小组成绩,然后再根据组内每个成员的完成情况,进一步给出每个成员的成绩。

课程设计教学体系改革后,学生组成团队完成设计,指导教师则充当团队的教练,从入门、设计制图一直到编写设计说明书全程跟踪指导。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建筑设备自动化作为新调整的建环专业的专业课旨在培养学生利用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进行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科研、设计、运行及施工管理的能力,在专业内涵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本位结合南京工业大学建环专业的特点和实际,对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等环节的改革内容进行了探讨。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科学、合理的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有利于全面型、创新型建环人才的培养和新建环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2.

[2]干洪,徐达奇.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44-48.

[3]施开良,姚天扬,俞庆森.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和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3):1-3.

[4]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王海涛,王军,陈雁,王海霞,毕文峰,赵晴,刘恺.建筑设备自动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14,(02).

[6]冯增喜,于军琪,何波,李.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与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03).

[7]张广丽.“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开设现状及展望[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

建筑设备论文篇6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设备 教学一体化 改革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工程设备》是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一门课程,内部含有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建筑采暖通风、建筑弱电、建筑燃气等内容,因此也是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门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文化基础又比较薄弱,对这么多的专项内容,一下子难以理解和明白;对于高职高专教师来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使学生既能较快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又能

具有一定实践经验,成为其高职教师的当务之急。

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设备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使他们能够在施工现场协调处理各种建筑设备与建筑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能够读懂、看懂图纸,进行基本的计算,但不要求进行深奥的设计。针对这种目的,本文结合教学改革,进行教学一体化的尝试,以期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我们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高职高专学生存在问题:

(一)生源质量差

学生生源质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整体水平看,高职高专的学生普遍比不上本科院校,学生高考成绩基本处于中下等水平,人生定位不高,对自己的心理预期偏低。这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学习能力较差,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抄袭模仿严重,同时他们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专业课教师经验、精力、热情不足

打个比方,课程是一部戏,学生是演员,专业课教师应该是导演,导演的水平、责任心及经验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工程实践经验、同时要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才行。高职院校目前的现状是,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的年轻教师以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较少的研究生为主体,他们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并且教学技能也完全未形成,在新的岗位上仓促教授《建筑工程设备》等专业性较强的的课程,也确实强人所难。而有专业实践经验且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因有其繁重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任务,精力和时间远远不够,往往是百忙之中疲于应付。另外学校对教师是“重量轻质”,只是一味认为教学质量不高,是课时量不够,因而加大课时数量,却不注重教学效果,这也导致教师教学热情大大降低。

(三)就业活动干扰教学活动

最后一学期是专业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阶段,而这一学期同时也是就业高峰期,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们迫于就业压力,均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找工作,从而导致了日常课程大量缺勤现象,干扰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缺乏必要的建筑设备实验室

建筑设备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内含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建筑采暖通风、建筑弱电、建筑燃气等这些项目,光靠课本、理论教学远远不够,而目前我校仅有结构实验室,比如

钢材物理性能实验、混凝土、土石沙等的相关实验,仍缺乏建筑水、电、暖、气等的实验室。这给教学造成很大困难,往往是教师在上边讲的津津有味,在下边学生听的一头雾水。

二、针对《建筑工程设备》教学一体化改革研究对策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既懂得专业知识,又会实践操作的生产一线的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技能型的新型人才。基于以上原则,我们从如下方面进行研究及对策:

(一)改革部分授课内容:

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弱化工程设计,强化工程实践,注重新技术、新设备、新规范能力的培养。

1、给排水系统中:流体学知识、水头损失等知识可以少讲,结合火灾等情况主要讲授消防系统知识。重点加强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介绍。

2、热水和采暖系统中:可以简单介绍一些传热学的基本知识,而加大对于热水的敷设、保温的方式、以及结合家庭、宾馆等建筑物的热水供应方式与管路检修、维护等有关问题,联系实际进行讲授。针对通风空调系统,加强管道的敷设与安装,通风系统的施工图识图的课件,同时引入热源水泵的技术及设备安装相关内容。

3、建筑电气系统中:

简介电气照明基本原理,重复介绍动力线路、照明线路敷设部位及敷设方式。增加建筑防雷、接地系统的安装调试、验收及安全用电等实用性较强的内容。

4、建筑智能化系统中:

加强弱电系统的布置,增加互联网与建筑智能化等新知识的介绍。

(二)采用教学模型、多媒体仿真模型

由于《建筑工程设备》涵盖面较广,有大量的设备等,按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讲授,学生听起来比较吃力、抽象,想象不出来设备的样子,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引进一些教学模型和仿真模型,比如:给水、排水、消防章节中可以把实物管件拿来,现场讲授管道、管件连接;同时在授课的教室中,观察去除吊顶的教室的顶部,其一般设有消防、喷淋设施,观察内部设有的采暖系统及暖气片等,进行现场教学,在介绍各种设备运行原理时,可以通过仿真软件及多媒体形成展示水电气的运行线路,使学生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三)建立专门完善的建筑设备实验基地

在介绍各种设备运行原理、设备安装、设备调试、设备维修等时,可以建立一些小型实体模拟设备,比如热水、给水、排水、消防、采暖系统混合一起的模拟实体,在模拟二层楼房结构的垂直平面内,设置上供下回式给水、热水,以及单管串联式采暖系统,使学生直接观察到常见的水、暖等系统的连接方式,了解它们的各种部件的布置和功能,既起到了巩固理论知识,也达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作用。由于建筑设备均采用小型的模拟设备,故无需很大的空间,就能

解决实质性问题。

(四)建立现场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设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想切实可行的做到教学一体化,还必须走向工地、走向工程现场,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给学生实地讲解或现场演示,比如到正在建设的房屋实体中现场观察给排水、消防、卫生器具等管件和管线的安装;同时带领学生到大型的已完工装备安装但还未进行装饰装修的综合建筑体(如超市)内,进行参观、讲解,使学生一仰头,就能看到错综复杂的各种管线的衔接与布置,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建筑设备论文篇7

[关键词]建筑施工;机械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141-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施工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也不断的提高。建筑施工的机械设备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对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不当,造成施工机械设备的损坏或者使用寿命的缩短,都会影响建筑企业的施工效率。因此做好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机械设备管理,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更具有强烈的现实工程实践需要。笔者结合自己在工程实践中的经验体会,分析目前建筑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相应的对策研究,以期裨益于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二、当前建筑施工的机械管理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针对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下方面的几个问题:

第一,管理观念落后、专业管理人才匮乏。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大部分员工在对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观念依旧停留在“重供应、轻管理”的落后思维阶段。从施工管理层来说,重视的主要工作是施工进度、工程质量以及安全施工等方面,而忽略了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而大多数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来说,他们重视的是成本核算,即购买施工设备的成本核算。由于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管理的意识淡薄,直接导致机械设备管理机构编制、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得不到有效保证,进而造成机械设备专业管理人才的流失。目前,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管理人员都是一般普通的项目管理人员兼任。事实上,由于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与维护需要相对较为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仅仅具有施工管理经验的项目组管理人员作为机械设备管理人员,根本无法达到专业要求。例如先进的工程机械设备需要要求较为专业的液压油、油、燃料以及零配件,非专业的管理人员在维护管理的过程中如果有不当操作,则会直接影响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以及使用寿命,进而影响施工企业的施工进度以及建筑的完工质量。同时,由于企业领导的不重视,机械管理人员的待遇薪酬也不是非常可观,在企业中的地位也不是很高,导致大量的具有丰富机械管理经验的人才流失。目前我国建筑业内施工企业的机械管理人员的就职现状是:长期从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员工,虽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文化学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偏低,缺乏相应的管理能力和理论水平;而具有较强理论功底的高学历人才因不受领导重用而放弃机械设备管理岗位而选择其他岗位。

第二,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缺乏长期、合理、科学的统筹规划,造成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混乱。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道路,新的施工技术工艺以及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更新换代频率越来越高。作为施工企业,应紧跟时代步伐,建立完善的、长期的、科学的机械设备管理计划方案,在购买一种新的施工机械设备时,应充分考虑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施工环境环保要求以及其他因素,能够正确预测企业所引进的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前景。否则不仅不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自动化施工水平,反而会由于购买无用的机械设备而浪费大量的资金,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强,机械事故频发。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机械事故都是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的。由于施工机械设备需要在不同的施工现场进行流动作业, 而每个工程都具有不同的施工现场环境,因此施工工人需要不断适应不同的施工环境。建筑施工的安全风险系数由于施工环境的变化而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增加了安全施工难度。此外,由于我国建筑业大部分员工都是由农民工组成的,往往文化水平偏低、职业素养相对较差,更没有经历过安全教育培训,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识。而操作人员由于缺乏安全操作观念,在实用机械设备的过程中,不能做到规章操作。综合上述因素,导致了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安全事故的频现。

三、完善建筑施工机械管理的有效途径

针对上述建筑施工的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施工机械的管理工作进行完善: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意识观念。针对目前施工企业领导、员工不重视机械管理工作这一不良现象,笔者认为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企业加强机械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改变施工企业员工特别是领导的观念意识,引导他们从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提高企业的运营质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机械设备管理的观念。同时,应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作为施工企业的领导,应深刻认清机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员工的企业地位和薪资待遇。可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设备管理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明确设备管理人员在各个环节的基本工作程序,制定详细的设备管理实施细则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可进行阶段性的工作绩效考核和专业能力测评,逐渐提高设备管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管理水平。

其次,建立长期科学的机械设备编制方案和发展规划。作为施工企业,不仅要充分认清目前建筑施工机械设备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充分认清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施工规律,按照施工条件以及生产能力,购买适合企业的施工设备型号以及数量。同时,施工企业的机械管理应根据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结合企业现有设备技术装备情况,确定企业设备装备更新机型及规格。同时,在购买采购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采用集中采购模式,不仅能够降低采购成本,而且有利于施工企业进行统一机型配置,便于展开施工机械设备的标准化、模块化管理。

最后,加强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为有效降低建筑施工中机械设备的事故率,建筑企业应大力加强安全施工教育,让每一名施工员工把“安全”这一理念牢于心。同时,坚持安全与施工同步,制定详细的安全防范预案,明确安全施工责任人,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突出安全事故演练,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有效预防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总结

只有不断加强建筑施工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的提高施工设备器材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按期完成施工进度、不断提高企业的施工质量,进而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栗新建.浅谈建筑施工企业中的机械设备管理[J].改革与开发,2012,09.

[2] 唐永杰.浅谈施工机械安全管理[J].门窗,2012,08.

[3] 曹建辉.浅谈如何开展施工企业机械管理工作[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12,03.

[4] 张锋魁.浅谈建筑施工中工程机械管理[J].门窗,2012,07.

建筑设备论文篇8

关键词:民用建筑,火灾,应急照明设计

 

火灾应急照明设置是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紧密关乎人身生命安全财产的重要环节之一,合理的应急照明设置对于人们在火灾等危险情况时快速转移至安全区域、保护重要财产及消防队员救援等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火灾应急照明的设置

1、备用照明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规定公共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置备用照明:“1)消防控制室、自备电源室、配电室、消防水泵房、防烟及排烟机房、电话总机房以及在火灾时仍需要坚持工作的其他场所;2)通信机房、大中型电子计算机房、BAS中央控制站、安全防范控制中心等重要技术用房;3)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民用建筑的避难层及屋顶直升机停机坪。论文写作,火灾。”

备用照明灯具易设置在墙面或顶棚上,因备用照明的作用在于火灾时为仍需正常工作的重要设备及救援人员工作等场所提供足够的照度,是仅设疏散照明所不能满足的,以上部位在设置备用照明时照度值不应低于其正常的照明照度。

除避难疏散区域的避难层及屋顶直升机停机坪供电时间不小于60分钟外,其它消防工作区域供电时间均不应低于180分钟。这是因为在火灾时消防设备的要求供电工作时间均大于180分钟,备用照明必须要满足消防设备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具体设计时要根据其工作环境及作用来划分,切不可一概而论。

2、疏散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

疏散照明的设置部位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均有较详细的说明。以下为火灾应急照明设计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点:1)民规第13.9.8条规定“消防用电设备配电系统的分支线路,不应跨越防火区,分支干线不易跨越防火分区。论文写作,火灾。”在疏散照明设置时应依据防火分区的划分来设置,避免穿越防火分区。2)疏散照明除应满足人员安全撤离的功能外,尚应为手动报警、紧急呼叫、消防灭火等设备的操作提供足够的照度,因此应尽量在在上述设备位置附近设置应急照明,这恰恰是平时设计中较容易被忽视的。论文写作,火灾。3)由于火灾时人们心理恐惧、慌乱,合理设置疏散指示是十分必要的。论文写作,火灾。对于大空间的建筑物的某层及较大的地下层、车库层等,常常被划分为几个防火分区。由于此种情形疏散通道及疏散口较多,而有些疏散口可能会处于关闭的状态。设计时要首先明确防火分区的划分及疏散通道的设置,此时应同建筑专业认真结合,以确保在设置的指示下能借疏散通道安全逃生,切不可跨防火分区设置造成因火灾时防火分区卷帘关闭逃生人员反被耽误逃生的时机。此外在疏散楼梯的休息平台设置疏散指示及楼层指示也是十分必要的。论文写作,火灾。

二:应急照明的灯具选择及线路敷设

1、灯具选择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中规定“应急照明应选用能快速点燃的光源”。如:白炽灯、快速启动的荧光灯等,而因建筑物层高较高选用金属卤化物灯及钠灯均是错误的。此外应急照明灯具尚应带有玻璃或其他难燃材料的保护罩,以进一步保证火灾时规定的供电时间内不至因灯具损坏而失去照明的作用。现代建筑装修中往往因装修效果修改掉原设计施工图中的灯具类型,此时应满足应急照明灯具的要求,切不可因小失大造成应急灯失去应有的功能。

2、线路敷设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11.1.6条规定“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应满足火灾时连续供电的需要,其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暗敷时,应穿管并敷设在不燃烧体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论文写作,火灾。明敷时(包括敷设在吊顶内),应穿金属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并应采取防火保护措施……”。现代民用建筑多吊顶,在实际操作时,施工人员因施工方便一般均希望吊顶内穿管敷设,而采取暗敷结构体内也存在易封堵及后期装修修改造成预埋管的废弃等弊端。笔者认为在不考虑装修及吊顶的环境中应尽量暗敷在不燃烧结构体内;对于装修吊顶环境下可采取穿金属管外刷防火涂料及防火金属线槽等方式敷设,此时金属管建议选择壁厚不小于1.5mm的厚壁钢管,对于薄壁KBG管虽没有明确规定笔者认为不宜采用。一类高层建筑采用阻燃低烟无卤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电线或无烟无卤电力电缆、电线是新民规中新增加的重要内容,设计时要重点把握,不可违背。

三、一类高层中应急照明及走廊照明的配电箱设置探讨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当建筑物消防用电负荷为一级时应按消防分区设置末端双电源自动切换应急照明配电箱,并应有明显的标志;同时民规中对于一类高层建筑中将走道照明用电负荷划分为一级负荷,而一级负荷的供电要求为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因此在一类高层建筑走廊照明设计中对于同一层的走廊照明分为了两类一级负荷:普通走廊灯和应急照明灯。按照规定走廊照明为一级负荷,因此不可引自本层的三级负荷普通照明箱,且普通照明不可与应急照明混用,势必需设置专为走廊照明配电的一级负荷照明箱;而应急照明按分区设置是不容置疑的,因此造成了照明箱种类多,数量多的缺点。对此笔者请教不同的设计者大致有以下几种配电方案:1)对于小面积走廊区域将所有走廊灯均设置为应急照明灯具,此种方案节省了一级负荷照明箱且对于配电设计者来讲变得简单话,但缺点也是明显的2)每层各设置应急照明箱及一级负荷照明箱,此种方案较为浪费3)每层按防火分区设置应急照明配电箱,隔若干层设置一级负荷照明箱,此种方案是使用较多的一种,笔者认为是比较合理的一种。

以上是笔者对设计中遇到较多的几点问题作简要讨论,由于火灾照明设计的重要性,容不得一点失误,对于设计中较为含糊的部分,应引起足够重视,同时也期待相关规定做出较明确的指导。

建筑设备论文篇9

关键词:建筑能耗;建筑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011(2016)02-0003-02

1建筑能耗的基本内容

1.1建筑能耗

建筑能耗主要指非工业建筑耗费的能源,如公寓、小区、花园、商城、旅馆、地铁、体育馆等建筑,它是众多民用建筑耗费能源的总称,民用建筑建设使用过程中,会以照明、供冷、供水、供电等形式不断耗能,能源消耗是民用建筑提供各种服务的基础,见表1。

1.2全球建筑能耗近况

在当今,建筑能耗是能源消耗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极大影响了全球能耗量。建筑用能的规模与国家经济实力呈正比关系,经济实力越强,建筑用能比例越大。建筑用能需要国家支付庞大的能源费用,不是一般发展中国家可以承担的,所以基本上建筑能耗较多的国家综合国力较强。如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美国,全球近20%的能源是美国消耗的,而其中近一半的能源消耗属于建筑耗能。美国、中国的人均建筑能耗位列第一、第二,美国是因为建筑耗能较多导致数据庞大,但是我国是因为13亿的人口导致数据庞大。但是我国城镇人口人均建筑用能数量远远低于美国。

1.3中国建筑能耗近况

以下是建筑运行需要的能耗量:全国总发电量中的近1/5属于城镇建筑能耗,全国非发电用煤量的近3/10用于偏冷城镇的供暖,全国商品能耗超过1/5的部分属于建筑能耗。经分析,不同类型的建筑能耗,除了农村住宅建筑能耗最低外,其他三种建筑能耗差别较小。但这三种建筑按平均单位面积能耗量比较,能耗量差距较大,从低到高为住宅能耗量、采暖能耗量及商业和公共建筑能耗量。

1.4中国住宅建筑能耗分析

城镇住宅用能(不包括采暖)是指除严寒和寒冷地区采暖能耗外,城镇住宅所消耗的能源。2011年我国的城镇住宅能耗为15350万tee,占我国建筑总能耗的22.34%。该类建筑的各终端用能用途能耗相关数据分别占住宅总能耗的10.4%,18.5%,22.2%,31.1%,9.5%和8.3%(见图1~2)。

2建筑节能的定义

建筑节能从广义来看,泛指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能耗降低。建筑全寿命周期是指建筑从收集原材料、设计施工、安装使用、维护保养直至拆毁的过程,该过程涉及到建筑配件的加工、现场施工等环节,可以通过合理技术和手段,降低该过程中能源的消耗。这种定义包含较广的建筑节能范围。但是狭义的建筑节能仅需要在运营过程中实现能耗降低。这一阶段建筑能耗量占总体能耗量的近80%,本文论述的整体内容参考广义的建筑能耗,但是在论述个体建筑群或者绿色建筑时,通常以狭义的建筑节能进行研究。

3绿色建筑

其定义如下:在建筑使用期限范围内,尽可能地避免资源浪费(节约能源、土地、水资源及材料)、避免环境遭受破坏及降低污染程度,从而让人们拥有一个更加健康、适宜且高效的生活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谐调。

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为《绿标》),在国内对建筑进行标准评价时,其把绿色建筑当作核心内容,把“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当作统一标识。这个评价标准遵循“四节一环保”基本原则,在确定某绿色建筑是否达到标准时,主要考虑土地、能源、水、材料的节约使用情况及建筑外部环境质量情况、建筑管理等6个指标。对“绿色化程度”进行界定时,6个指标中又分成3个等级,分别是控制、一般等级和优选项。对所有参加评价的建筑来说,控制项是必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接下来才是根据符合后两项的条件要求,从而确定建筑的级别是属于一星、二星、三星。从这个标准来看,其把绿色建筑进行了类型划分,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公共建筑类型,二是住宅建筑类型。本文重点对后一种类型作出研究。

5绿色建筑的评价要求

1)节约土地和室外空间。其控制项有:建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情况、建址情况、平均每人使用土地的指标情况、建筑每天阳光照射情况、建筑小区绿化情况及平均每人绿地面积情况、有无场地污染情况和施工情况。一般项有:旧建筑循环使用情况、物理声、风、热环境等情况、公共设施设备建设情况、绿化植物适植性情况及品种、数量情况、公交情况、水渗透情况等;优选项有:地下及废弃空间使用情况等。2)能源节约和使用。其控制项有:热工性情况、集中供热供冷情况、以户为单位进行集中暖气供应计算测量及室内温度调控情况等;一般项有:通风情况、光照情况、设备最大化程度运用情况、室内照明情况、能源循环使用情况等;优选项有:最大程度上使用建筑综合能源节约比率及可再生能源循环运用的比率等情况。3)水资源节约和使用。大力倡导推行“开源”“节流”策略,最大程度上运用水资源,尽可能实现节约,在对废水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循环使用,采取控制水使用量、阶梯供应水资源、循环用水、加大雨水利用率等手段,尽可能实现水资源的最大程度使用。4)材料资源节约与使用。申报的建筑项目有没有降低用料量,最大程度上使用本地原料及减少高能耗用料量,尽可能加大可循环可再用原料量,降低纯粹只起点缀作用的构件用量等,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用料对环境、资源产生的负面影响。因为这部分仅是降低纯粹只起点缀作用的构件的用料量和建筑设计存在关联,和其他指标基本上没有关联,本文对其他指标不再进行讨论。5)室内环境质量。该部分在居住建筑方面的控制项指标主要涉及每套户型对日照和采光的要求、室内背景噪声要求以及围护结构隔声性能要求、居住空间的自然通风能力、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的要求;一般项主要包括建筑视野情况、围护机构防结露性能、建筑的耐高温热工性能、采暖系统和空调系统的调控能力、建筑外遮阳使用情况、建筑室内通风换气装置设置情况等相关内容;优选项主要指标有建筑室内新型功能材料的相关要求。6)运营管理。运营管理阶段要求合理处理建筑、住户以及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满足住户对空间环境的建筑安全性、舒适性要求,同时又能达到保护周边自然环境的要求。运营管理部分的评价指标主要有物业对节能、节水、节材、绿化、垃圾、智能化系统等方面的管理。由于该部分主要评价的是建筑使用情况部分的内容,与建筑设计关联不大,本文对其讨论和研究较少。

6建筑节能的主要方式

1)主动式节能方式。指的是在建筑的运营阶段由于使用高效低能的建筑设备和建筑电气而减少的建筑用能。2)被动式节能方式。是指减少甚至取消建筑设备和建筑电气,采用非设备化的方式减少建筑用能。这种节能方式是通过直接利用现有的气候和环境,即风力、太阳能、环境温湿度、植被、场地地形等条件与建筑设计融合来减少与外界的热交换,从而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被动式”和“主动式”是针对建筑对能源的使用方式以及降低方式提出来的,不同的方式对建筑降低能耗的措施也不同。

7目前绿色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生硬套用绿色建筑技术。我国依照《绿标》审核申报的绿色建筑,但是当下众多绿色建筑仅仅是为了满足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生搬硬套地使用绿色建筑技术,不能以合理、科学的手段实现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比如《绿标》中将遮阳设置纳入到绿色建筑技术中,但是很多建筑完全不需要使用遮阳设置,可是为了符合评价标准,设计人员还是生硬地使用类似的绿色建筑技术,甚至没有系统、整体地设计建筑就整合应用多种绿色建筑技术,导致绿色建筑设计非常不科学。2)投入设备过多。建筑需要依靠建筑设备提供相应的服务,根据建筑服务的需求量决定建筑设备的投入量。但是很多时候建筑服务需要的设备数量往往和实际提供的设备数量存在偏差。建筑设备提供过多或过少的情况,都属于建筑资源的不合理应用。投入设备过多,浪费建筑设备资金,同时导致预估能耗的偏差;投入设备过少,会降低建筑的服务能力。3)设计师的惯性设计理念。在如今,众多设计师不能跟着时展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技术都属于新时代的建筑理念,但是很多设计师仍然用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认为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不需要考虑节能减排,而应当由电气工程师等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将设计“绿色建筑”理解为“绿色化”的建筑设计,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去设计新时代下的绿色建筑。4)不能因地制宜设计绿色建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是设计绿色建筑的参考原则。每个地区自然环境、气候不同,这就要求设计师能够将绿色建筑融合到当地环境中。但是我国目前的绿色建筑基本按照统一的模式设计建设,没有体现以上参考原则,缺乏特色。

8建筑节能设计的基本特征

按照建筑节能设计中考虑内容的不同,可以总结它的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需求差异导致需要考虑地区性差异,这是它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建筑节能设计地区不同,地区内不同的环境、自然气候、地域特色以及不同的风俗习惯,都会导致建筑形式和建筑节能设计的不同。其次,自然气候不断变化,建筑能耗也随之变化,这就要求注重过程控制,这是它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每个地区季节的变化、天气的变化都会影响当地的温度、紫外线照射等,这会导致建筑能耗的变化。而且,即使是相似地区、类似环境下,建筑使用者的需求不同也会引起建筑能耗的差异。本文以建筑节能设计的两个基本特征展开讨论,从各种绿色建筑技术(可再生能源系统、自然通风技术等)为论述点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祁会祥.谈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设计[J].山西建筑,2014,40(32):205-207.

建筑设备论文篇10

关键字:民用居住建筑 电气防火设计 消防用电设备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消防用电设备供电系统的设计

研究证实,供电系统的合理性对消防用电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具有直接性的影响。针对此结论,本如下分析:若民用居住建筑突发电气事故火灾,尽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能够第一时间发出报警警示,但消防联动设备需要有可靠的电源方可正常运行,如果此电源没用或可靠性不高,火灾的尽早扑灭或火灾的有效控制根本难以实现。就民用居住建筑而言,消防用电设备种类数量繁多,如消防水泵、消防控制室、消防电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烟排烟设备、自动灭火系统、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电动防火门窗等。针对上述消防用电设备的供电问题,国家有关规范明确规定严格参照建筑物分类以一级、二级负荷供电,同时也明确规定了必须把消防水泵、消防控制室、防烟排烟设备、消防电梯供电的自动切换装置设置到最后一级配电箱内,以此确保有关消防用电设备供电的可靠性。针对除上述消防用电设备以外的其他设备,规范未对供电自动切换装置的安装做强行的规定,而实际工程方面通常要求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设置自动切换点。

针对防烟排烟设备、消防电梯和消防水泵等消防设施,因其具有用电量大、平面位置分布密度大、消防职能较重等特点,必须把供电自动切换装置设置到末端。为了把供电系统的复杂度尽量降到最低,规范未对平面布置密度较小的防火卷帘和防火门等消防设施的末端自动切换做强行的规定。基于此,本文认为可以根据楼层或防火分区合理设置一台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图1-1),同时经防火电缆分别引入各大消防用电设备的控制屏。双电源的回路通常由变电所低压侧的母线引出。

图1-1 基于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的备自投配电系统

二、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设计

消防配电线路通常会选择穿管保护方式,同时会把线路埋设到耐燃烧体结构之中,此线路敷设方式既安全又经济,且该敷设方式已被广泛推广至各大民用居住建筑工程领域,即线路穿管保护敷设到耐燃烧体结构之中,其中保护层的厚度皆应≥30mm。研究证实,如果民用居住建筑突发电气事故火灾,配电线路设计的合理性可有效确保消防用电设备供电的长时间性和可靠性。针对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设计,2005年实施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认为:如果配电线路采取暗敷方式布线,应该做到:配电线路必须穿管;线路敷设到不燃烧体结构内部;配电线路的保护层厚度应该≥30mm,实际工程皆要求火灾自动报警总线制系统的支线部分可以为阻燃型导线,即导线穿过保护管再敷设到不烯结构层,其中保护层的厚度不得低于30mm。

如果配电线路采取明敷方式布线,应该做到:配电线路必须穿过具备防火保护功能的金属管或具备防火保护功能的封闭式金属线槽。如果配线线路为具备高耐火性和阻燃性的电缆,其应该被敷设到电缆沟或电缆井内部,同时可不考虑防火保护措施。如果配线线路为矿物绝缘类不燃性电缆,其对敷设的方式和敷设的路线没有明确的界定。

火灾自动报警装置为目前专门用作火灾预报的设置,即对火灾初期和非火灾起进行预报,以规避或减少火灾所造成的损失。所以,火灾自动报警总线制系统具有回路干线线路长、穿越的防火分区可能不同、线路敷设以明敷为主等特征,如果系统的干线存在故障,其必然会置回路内全部监测点于监视失控状态。基于此,必须把耐火电缆敷设到耐火电费桥架之中,如铜皮防火电缆。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特别强调了:“民用居住建筑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分支干线和分支线路皆不得跨越防火分区”。基于此,本文认为:配电系统分支干线尽量不要跨越防火分区;防火分区对消防用电设备配电干线没有明确的界定;配电系统分支线不得跨越防火分区。其中就跨越了防火分区的分支干线或主干线而言,必须把相应的保护开关安装到防火分区到配电箱的适当位置。

三、消防用电设备的保护与控制

就过载保护而言,《低压配电设计规范》认为:“如果电路突然断电所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因过负载所造成的损失,其过负载保护理应作用到信号方面”;《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认为:“短路保护电器应该与其低压侧的过负荷保护电器和控制电器相配合,其中地位较重要的电动机负荷应该采用2类配合方式。实践证实,规范针对过载保护所提出的措施能够确保消防设备供电的可靠性。

四、消防联动控制

消防联动控制通常有两种形式,即总线制和多线制,其中多线制要求信号线与电源驱动线分开,检测、电源、控制皆占用对应的导线;总线制要求以计算机技术的控制总线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编程技术为控制与监测的手段。一般而言,总线制的布线较多线制少,而监测控制设备较多线制多,目前总线制已被广泛推向大中型项目建设方面。民用居住建筑消防联动控制具体设计通常要求由工程具体情况而定,其中重要消防设备应该同时选用总线制和多线制的消防联动控制,以此提高消防联动控制的可靠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用居住建筑电气防火设计通常应以国家有关规范(如《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低压配电设计规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等)为前提条件,同时坚持“安全可靠性、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原则。研究证实,民用居住建筑电气防火设计应高综合考虑工程实际情况、工程施工要求、消防用电设备的供电系统设计和配电线路设计、消防联动控制等,以此控制我国民用居住建筑电气故障火灾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 任长宁,谢炜.美国电气火灾防控经验之借鉴[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12):1345-1349.

[2] 傅晓杰.高层建筑中的电气防火设计分析[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7):227-228.

[3] 高翔.建筑装饰工程中的电气防火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