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技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5 17:46:10

建筑科技化

建筑科技化范文篇1

1.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等多个要素,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1]科技创新能促使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漫长过程,技术进步要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必须采取产品的形式。[2]因此,建筑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建筑产品的附加价值,进一步促进企业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1.2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相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和制度创新的新形态,促进了创新知识的循环流转,增强了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对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从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关于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则主要基于高新技术发展方面展开,忽视了经济中传统产业以及服务业的研究。[3]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范式的转变,建筑产业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传统产业,有必要站在行业发展和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2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

在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结构和运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科技创新体系也具有一些新特征。

2.1系统复杂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发生在技术领域、经济领域或管理领域,而是一个涉及科技、经济和社会的综合过程。构建科学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就要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用系统的思想和观点,通过企业内外诸多科技创新要素的集成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人力、财力与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价值和效用。

2.2网络组织性

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研发部门,而应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运营环节当中。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涉及的活动主要有研发、技术管理、组织、设计、施工等。这些活动并不是按照线性方式序列进行,往往存在着多重循环、往复的交叉活动。所以,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应是由多个部门和人员组成并共同发挥作用的群集型网络化组织。

2.3动态开放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制度、组织、管理、资金、信息等诸多方面条件的支撑。在当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里,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同时,纷纷跨越边界,有选择地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结成长期、稳定、互惠的关系,建筑企业的跨越区域边界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创新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强化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交流,淡化企业、部门等边界,使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子体系具有明显的开放特征。

3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建筑知识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是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在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中应该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并借助现代科技的支撑,通过科学技术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实现知识的集成与创新,使知识的创新源动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依托专家等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科技研究、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教育与培训。首先,建筑企业应建立开放的、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开展知识创新活动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研究人才是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而开放并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可以引入知识创新所需的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企业知识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促使原有人才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人才结构上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知识创新激励机制,逐步淘汰不适应企业知识创新要求的人员,形成动态激励机制,从而使知识创新体系充满生机与活力。[4]其次,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还需要与外部进行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企业可以从外部环境不断获取信息,如相关行业最新的研究动态、最新的科技成果等,以增加和丰富企业的知识供给;也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本企业工作或开展讲座,通过交流合作来开阔知识创新人员的视野和思路;还可以经常性地对知识创新人员进行科技教育与培训,以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实验方法。通过开放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使企业知识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再次,在建立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研究体系为指导,加强知识管理。充分利用系统工程、集成管理、信息技术等各领域专家的智慧,面向建筑市场的需求,科学认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及其作用机理,促使建筑企业的科研工作、技术研发、标准化、信息化等工作围绕市场需求展开。

3.2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技术创新体系是由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配置相关的、与利用创新资源相关的各种机构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其运作机制构成的系统,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筑企业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规范、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为调控手段,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中介服务等参与者紧密结合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如图2所示)。一是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速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向企业转移。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基础研发系统。加强产学研的联合研发,形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工艺研发优势和高校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优势。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成果的技术推广应用系统。利用勘察设计企业的深化设计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化能力优势,支持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扶优扶强,提高企业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四是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技术教育、培训、咨询机构为主体的中介服务系统。通过大力促进建筑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建筑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五是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支持协调系统,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化是建筑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在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推进,标准化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标准化的动态演进过程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演进,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结合带动建筑企业的自主创新,标准化与试验、检验相结合有助于推动建筑企业的开放创新。因此,建筑企业构建以标准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标准化的实施,可以整合和引导企业资源配置,激活科技要素,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加速企业的技术积累、科技进步、成果推广、产业升级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3建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管理创新体系,进行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

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创新过程中各层次、各环节以及各要素之间复杂交互作用中,不仅有技术性要素,更有大量的非技术要素,并且非技术要素带动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有时会起到决定性作用。[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业务整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由其引领的管理创新成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有助于及时获取信息,依托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完善建筑企业的数据标准、信息规范、技术交底以及方案优化等,通过制度与管理的重塑实现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科学管理和高效的良性互动。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是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面向市场需求,整合信息资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组织、运行一体,决策、执行、监督协力,政府、企业、高校互动,最终实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与智能化。一是建立市场导向和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意识。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如何界定独特定位、做出明确取舍、加强各项活动之间配称性的谋略。卓越的技术及持续创新是建筑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建筑企业只有通过提供高质量、技术先进、全面和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依靠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职责,为企业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提供充分的施展舞台。建筑企业需要强化科技创新意识,营造一种浓厚的创新氛围,使科技创新主体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全体员工都致力于维护企业的创新精神,不断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二是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心的职能。建筑企业要形成以企业负责人为主要领导、企业总工程师为直接责任人的科技进步决策层和领导层,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为科技进步实施的组织和管理层,以工程项目为科技课题实施的操作层的三级科技创新组织体系。[6]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管理决策层,主要针对能长期影响企业发展的事项。在这一层面中,企业科技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预测创新项目及其经济效益,最后由创新委员会审查决定需启动的创新项目。第二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组织和管理层。建筑企业应设立研发计划部和研发管理部,全面负责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设计任务。在这一层面中,科技中心需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和实施计划,提出完善的科技研究、开发和试验条件,总结和完善企业科技标准体系,形成具有竞争优势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第三个层面是与项目相关的科技创新实施的操作层。建筑企业的研发成果必须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凸显价值。许多情况下,复杂的大型项目都会面临科技创新的挑战,因此,科技中心必须为客户量身定制设计、技术、材料等创新方案。三是强化研发资源体系的管理,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应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对科技创新进行持久性的投入。对于新型结构和技术难度大的工程项目,应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在稳定的研发经费投入基础上,建筑企业要拥有充足的科技研发人才,形成由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才组成的科研人才梯队。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创新氛围;加大对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加强培训,改善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新型创新人才;注重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科技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四是建立畅通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合作。建筑企业要重视相关科技及产品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根据科技研发工作的性质和客观环境,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合作组织形式。在企业内部建立畅通的信息系统,实现各项目信息在企业内部网络的共享、远程的信息分享与交流,同时注重与外部机构的创新合作。开发创新网络,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产业链的各环节之间以及与外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第三方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五是建立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体系,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建筑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体系,在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和知识产权负责人的引导与管理下,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专利并不断推动标准的演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3.4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由建筑知识创新、建筑技术创新、建筑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如图4所示)。其中,知识创新体系依托不同领域专家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强调开放与自主创新,强化科学研究、知识管理、教育培训与科学传播的融合;技术创新体系由技术进步与推广应用来驱动,以标准化为核心,强化产学研一体、政策和服务支撑的需求与价值的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管理创新体系则以信息化为载体,强化管理与制度的重塑。在现代科技发展催生知识社会的背景下,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互融合,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三个体系也是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的,推动着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新形态。

4结语

建筑科技化范文篇2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实施公共建筑、居住建筑节能和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为重点,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展路径,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年度节能工作目标任务。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强化支撑、依法监管、提高能力”的总体工作思路,提高建筑业能源的利用水平,切实降低建筑使用能耗,促进我市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十二五”建筑节能与科技取得新进展开好局、起好步。

二、切实抓好建筑节能

全面总结回顾“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工作的主要经验,科学分析建筑节能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深入贯彻《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一)继续深入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

1.健全完善市、县两级建筑节能管理机制。开展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目标考核,严格落实建筑节能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实现新建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阶段执行率达到100%,施工阶段执行率达到97%以上的工作目标。

2.加强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把有关建筑节能标准的贯彻落实作为质量检查、节能专项检查工作的重点,组织开展全市建筑节能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反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行为。

3.加强建筑节能产品和技术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工作,健全完善建筑节能产品备案制度,重点加强对施工现场使用建筑节能材料质量的监管。同时加大对新型建筑节能技术、材料、产品和设备推广应用实施过程的监管力度,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4.按照《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暂行办法》及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求,加强能效测评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开展能效测评标识试点工作。

5.促进建筑节能管理政策、标准规范应用与新技术推广的对接联动体系的完善,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发挥专家指导作用。

(二)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1.组织对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和应用潜力进行调查评估,因地制宜做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工作,研究制定推广办法、措施和鼓励推广的经济政策。

2.大力宣传贯彻《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标准》。加大太阳能推广应用的力度,重点是规划区范围内新建十二层及以下居住建筑,严格执行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强制性标准。

3.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化发展。积极组织申报2012年国家、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争取国家、省财政资金支持。同时加强已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示范项目工程的实施管理工作,确保实现预期节能环保效益。通过项目实施,完善相关标准、技术导则,总结经验,召开现场会,发挥示范作用。

4.加大对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研究,带动市场需求,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结合的配套技术研发、集成和规模化应用以及产业化等工作。充分利用我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的放大效应,继续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带动市场需求,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结合的配套技术研发、集成和规模化应用以及产业化等工作。

(三)大力推进建筑业节能降耗工作

1.认真贯彻落实市住房城乡建委《关于推进全市建筑业节能降耗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对建筑业节能降耗的监管力度,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工作。

2.积极引导建筑施工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建筑业能源的利用水平,切实降低建筑施工过程的能耗。

3.逐步提高建筑施工的工业化水平。重点扩大适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建筑材料及构筑物使用范围和数量,充分利用工业化、专业化成果,减少现场制作加工作业量,达到保证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保护环境、降低能耗的目的。

(四)推进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建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1.结合《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制定相应的地方配套法规、政策。继续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对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实施能耗统计、能源分项计量、能耗监测工作。

2.大力推广能耗监测技术和节能改造技术,推进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运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开展试点。

3.探索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抓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产业的培育,鼓励、支持开展节能改造试点及相关技术、标准、政策的研制制定工作。

三、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

按照国家、省、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调结构、促转变”的部署,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一)落实绿色建筑管理措施和评价标准。积极开展调研,结合我市实际,探索适应我市气候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节能环保材料、绿色施工等技术,加强引导,实施绿色建筑。

(二)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的要求,积极组织技术条件成熟的项目申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以及部、省组织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逐步开展一、二星级评价标识和管理工作。

(三)加强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围绕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等各阶段的技术需求,开展与绿色建筑配套适宜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提升绿色建筑技术集成水平。

四、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一)强化建设领域节能环保“十大适用新技术”推广工作。进一步完善“十大适用新技术”相关应用技术导则。以示范项目为载体,推动节能环保“十大适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进一步优化墙材结构,提高质量技术水平。深入开展新型墙体材料认定工作,加强对施工现场墙材质量的管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出厂产品质量检测手段,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促进新型墙体材料企业“上规模、上水平”,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适时开展墙材产品质量抽检,向社会公开抽检结果。

(三)加强建筑节能新技术的研究。重点是太阳能系统、地源热泵系统、节能型门窗等方面的研究,使建筑节能在材料和工艺上有新的突破,满足我市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技术的需要。

(四)积极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机制,适时举办建筑节能产品和技术展览、技术论坛和交流会。

五、全力做好各项综合性保障工作

(一)做好规划立法及任务分解工作

1.编制出台《市建筑节能“十二五”发展规划》、《市建设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十二五”发展规划》。

2.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的办法和措施。

3.做好建筑节能工作任务分解,印发《市住房城乡建设委2012年建筑节能管理工作任务分解表》,明确职责,年底对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二)做好各项重点任务宣传培训

1.加大《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的宣贯力度,加强对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充分运用各类媒体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的舆论环境。

2.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同时,切实做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地方设计标准和外墙外保温新技术规程的宣贯实施工作。

3.加强对绿色建筑专家委员会成员以及设计、开发等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适时开展专题报道等宣传活动,召开交流会,宣传绿色建筑发展的理念及实施途径。

4.适时开展能效测评、能耗统计等专项培训,着力提升各方主体推进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的能力。

(三)强力推进建设事业科技创新

1.加强建设事业科技进步工作机制建设,制定出台推进我市建设事业科技创新的工作意见,逐步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

建筑科技化范文篇3

关键词:智能建筑;楼宇;自动化;研究

作为智能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楼宇自动化系统也在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完善,给社会大众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好处。楼宇自动化系统包含暖通空调、消防、电梯、照明、给排水、安全防范等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为智能建筑提供安全可靠、节能减耗、舒适便捷的运行环境。可以说,智能建筑以及自动化是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而发展的,也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智能建筑以及自动化对技术要求非常高,目前主要是包含4C技术,即计算机技术、智能系统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数字化技术和图形显示技术,这是智能建筑以及自动化得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4C技术的发展为智能建筑以及自动化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4C技术的助力下,建筑物的四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能让设计更加优化合理,让居住空间更加优雅舒适、安全环保和智能便捷,最大程度上提升了社会大众的舒适感和满意度,也让社会大众真正体会到科技带来的巨大好处。

1智能建筑以及楼宇自动化的特点

1.1科技感十足

智能建筑与自动化的楼宇充满科技感,无论建筑内部的设施设备等硬件,还是所采用的系统软件,都极具科技感,比如,进出大门,不再需要用手推拉,只要有人经过,通过感应技术就能自动开关门,极其方便,亦或者为了管控需要,采用刷卡或人脸识别技术,也能将传统的安保进行升级,所以说,智能建筑以及自动化的出现,方方面面都闪耀着科技的光芒。

1.2极强安全性

科技的进步以及先进设备的普及应用,建筑的安全性能大幅提升,如今地标性的高楼大厦不断拔地而起,不断刷新着世界高度,而且建筑的安全性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随着更多高科技的运用,智能建筑以及自动化楼宇的安全措施更加周密,比如,指纹锁、密码锁的应用,就避免了传统锁具容易被撬开的弊端,为智能建筑以及自动化楼宇的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与服务,无论人身安全还是财产安全,都得到最大化的保障,让用户更加放心、安心。

1.3高效舒适性

无论在智能建筑以及自动化楼宇中办公还是居住,在心理上、生理上都感到极强的舒适性。因为科技使得空调、照明、消声、绿化等各方面的性能都有所提升,故障越来越少,让住户更加便捷地操作各种设备、电器,并随时提供及时售后服务。比如,智能建筑和自动化楼宇的通风净化系统,通过系统设置,房屋内部的空气与气温、湿度都能保持“四季如春”,这样让人们感到格外的舒适,住起来更加舒心。此外,随着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升级迭代,物业办公、居家生活等方面的效率越来越高,提高了人力、物力、时间、能耗、资源等各方面的使用效率,从而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能。

2当前楼宇自动化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的智能建筑与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很快,总体上为现代化的工程建筑行业带来很大的推动力,成效显著。但由于智能建筑以及自动化系统受到技术、财力等方面的限制,不同地域的发展态势存在差异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2.1后期维护不及时,智能化、自动化系统变成摆设

智能建筑以及自动化楼宇在建成之后,会启动相应的系统设施设备来维持智能建筑以及自动化楼宇的正常运行,这对专业技能及专业操作人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先进的系统与设施设备在高负荷运转下,很容易出现一些故障,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有序正常运行,需要及时维修以及定期保养维护。可是,不少智能建筑以及自动化楼宇在专业人员配备方面存在不足,没有投入相应的经费进行系统的升级,导致很多高科技的设施设备无法正常使用,比如,门禁系统、人脸识别技术等,如出现故障后没能第一时间处理,慢慢就会成为摆设,根本不能发挥出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优势,无法发挥出造福住户的功能,还会造成财力等方面的资源浪费。

2.2监管不到位,出现人为破坏的情况

智能建筑以及自动化楼宇给住户带来极致体验的同时,也会或多或少对住户的行为习惯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忘了带卡,就无法刷卡进入,亦或者在楼道内抽了根烟,会导致消防警报鸣叫。还有,由于智能建筑以及自动化楼宇内的物业管理公司管理不力,导致时常出现人为破坏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智能建筑以及自动化楼宇的良性运行,进而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浪费。

2.3忽略客观物业工程条件,片面追求

“高大上”智能化、自动化系统安装使用要与物业工程客观实际条件相符合,否则会出现两者“不匹配”的情况。有些楼宇或建筑,在智能化、自动化系统或设施设备的选择和安装上,盲目跟风,选择“大牌”,力求“高大全”,而没有从物业工程客观条件出发,选择适合的智能化设施设备,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也不利于后期的日常使用。

3智能建筑与自动化楼宇的建设重点

3.1全方位优化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控制性能

新时期智能建筑与自动化楼宇建设的重点与关键核心在于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而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是否顺利开展,又取决于系统的控制性能。控制性能的好坏直接与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与功能设定息息相关,所以,在智能建筑与自动化楼宇的建设时,首先要重点考察与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智能化、自动化系统,并加强系统控制性能的开发与实际操作培训,让整个智能化、自动化系统保持正常运行。如果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控制性能不完善或日常操作该系统的人员专业技能欠缺,都会影响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控制,无法将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最大化发挥出来,并且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故障,造成系统的破坏,进而缩短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使用年限,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从这个角度来说,全方位优化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控制性能是今后智能建筑与自动化楼宇建设的重中之重。

3.2智能建筑与自动化楼宇的建设要以安全为前提

安全性是智能建筑与自动化楼宇建设的基础,也是检验智能建筑与自动化楼宇建设质量的核心因素。如果没有安全做为绝对保障,如果不能让居住或办公更加舒适便捷,智能建筑与自动化楼宇的建设就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在社会大众安全意识普遍提升的当下,智能建筑与自动化楼宇的建设面临更大的压力,虽然技术层面日臻完善,但是最先进的技术以及设施设备仍需要人去操控,这就为以后的安全事故埋下了隐患,所以,在智能建筑与自动化楼宇的建设过程中,抑或在系统的后期使用过程中,都要时刻绷紧“安全”的弦,安全至上,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安装调试与建筑工程质量的把关。

3.3智能建筑与自动化楼宇的建设要以人为本

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归根到底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是为了提升大众的体验感和舒适度、满意度。这就要求智能建筑与自动化楼宇的建设要以人为本,从使用者的角度来思考智能建筑与自动化楼宇建设的科学合理性,而不是让人们去迎合智能化、自动化系统,否则会本末倒置。

4结语

综上,在国家倡导科学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智能化、自动化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对建筑行业来说,智能建筑与自动化楼宇的建设将获得更大的助推力,对社会大众而言,智能建筑与自动化楼宇的建设无疑能大幅度提升居住和办公的体验感,让每个人都真正体会到科技带来的变革与成果,进而增强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韩超.智能建筑及楼宇自动化技术发展问题[J].工程技术,2017,(12):37.

[2]王叙.智能建筑中的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分析[J].西川水泥,2015,(04):16.

[3]牟翔.智能建筑中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发展与未来[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5,(06):87-90.

建筑科技化范文篇4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工业建筑;设计运用

在我国工业基础不断夯实和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建筑的现代化设计随之向适应生产和制造行业实现自动化、清洁化、精微化、细致化和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为了符合生产与制造的相关要求,现代建筑设计需要与传统的工业建筑设计、社会与民族文化、建筑功能及特点、地域特色和企业优势充分结合,最终达到工业建筑设计理念与环保理念相结合的目的。近年来,在我国对社会和城市建设的资金与人力投入中,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投入比达到了53:47,即我国对工业建筑的规划和投入占据超过国家总体建设的二分之一。同时伴随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工业中心逐渐转移到电子、信息、生化、机械等高新科技产业,工业建筑的设计理念也在发生变化。

1.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概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创新的追求不断提升,这也体现在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审美中。传统的工业建筑设计逐渐难以满足人们的现代审美要求。而创造性思维正是当代建筑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建筑设计的过程只有建立在对场地、环境、人文、气候等因素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符合生活的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并不是仅仅需要符合现代化理念,还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在工业建筑不断朝着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中,需要以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为支撑,只有符合时展方向的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才能够促进工业建筑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理念主要是在传统工业建筑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时代的新兴技术、民族文化、现念,满足人们对工业建筑的现代化功能需要。在工业建筑的现代化设计中,除了需要具备工业建筑的基础功能分区,还应当兼具美观和高科技、环保性等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对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满足,即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理念对工业建筑设计起到了关键指导作用。再者,因为建筑设计还需要遵循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工业建筑设计的环保理念也在不断落实和提升,在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推动下,加强我国工业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环保理念教育,不断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1]。

2.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理念逐渐被应用到工业建筑上,这对提高工业建筑的设计水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中关于环保、节能的理念,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建筑设计走向现代化,同时也能够体现所在城市的人文气息和现代化发展。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工业逐渐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占据了关键地位,并且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要求之下,国家科技与产业需要携手共同发展,为工业建筑提出现代化设计理念应用需要。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建筑设计也不断地形成了保护自然环境、适应绿色环保的节能理念,并向民用和商业建筑汲取设计理念,工业建筑设计不断向现代化发展。在我国飞速发展的同时,新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区的建设也在不断扩大规模与影响力,工业建筑中对现代化设计理念的应用不仅对工业建筑本身形成了推动力,也带动了城市商业区、住宅区、能源供应区的开发和建设。如今工业建筑与城市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发展的关系日趋紧密,工业建筑也成为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技术吸收了许多来自海外的现代工业建筑技术与工艺,使得工业建筑设计也需要不断完善,并实现标准化、多样化,不仅要满足现代城市规划的灵活性、通用性,还要努力实现土地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规划

在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进程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高新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和通讯产业等,这些企业往往呈集聚式分布在工业园区中。随着当代社会市场的各方面竞争日益激烈,工业企业不仅需要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也需要考察相关企业的发展现状,传统的工业建筑设计已经无法与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吻合,为了适应现代化发展,现代工业建筑设计也有了更多样的功能需求,除了外观美化、精心选材、造型创新、顺应发展外,还需要考虑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必要。同时,随着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开发和利用,在整个工业建筑设计初期,现代建筑设计者还需要针对特定产业设立专门的工作区间,适应新能源等新兴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同时,当今社会在不断进步,现代工业建筑的设计也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准则,注重工业建筑的社会文化职能。当今社会,工业建筑不再只是作为生产活动的地点,而是逐渐成为文化传播、商业合作、人际沟通的空间,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应用到工业建筑中的过程中,建筑设计者应该考虑到区域文化特征,将工业建筑的功能与文化相结合,对企业的文化塑造起到促进作用,并与节能环保的理念相适应。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现代工业建筑的设计也需要对世界各种族、民族和文化秉承尊重的态度,以平等的方式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对工业建筑设计的多样化、独特化做出自己的贡献[2]。

3.1设立工业建筑功能分区

现代工业建筑不仅是工作生产的场地,也是文化交流沟通和传播的地点,工业建筑既代表了企业的形象,也是企业文化及内在精神的表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工业建筑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需要。一方面,需要对生产加工进行统一分区,这也是工业建筑的内部规划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有实用性,也需要考虑到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以大规模的场地规划扩大厂房空间,并呈规律性设置休息区域,更加符合人类工作生产的需要。

3.2场区设计

在场地的分区上,需要将坡地和平地混合规划,并以空地区域和建筑区域进行两区划分,根据这个分区具体细化对地面的设计,在以安全为首要条件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用地的利用率,以实现效率最大化。例如除了考虑周边和内部的交通道路之外,也需要有配套的安全措施,特别是根据功能分区来进行层高、周边地面设计等。

3.3综合考虑周边环境

对于外部环境来说,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理念还需要满足周边环境的美观。综合来说,现代化的工业建筑设计需要按照工业生产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除了美化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工作过程中的身心舒畅。

4.工业建筑设计中的现代化理念应用

4.1注重节能意识

由于工业建筑设计与施工的工程量巨大,节能与提高利用率、减少材料浪费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夏季高温和冬季严寒时,就需要在保证室内外工业设备正常运行的同时进行高效利用的方案设计和规划。同时,工业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相关人员对设计方案进行深入讨论与分析,以选取最佳方案进行工业工程建设,不仅需要满足工业建筑外形美观的现代化需求,也需要遵循节能环保的理念,更加符合时展的趋势。

4.2结合建筑内外部的需要

从内部规划来说,工业建筑保证内部环境舒适实用,并有统一的功能区域划分;从外部规划来说,工业建筑的周边环境也需要符合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理念,即美观、环保[3]。

4.3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维

由于当代社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能源浪费问题,结合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工业发展和建筑设计也必须遵守节能环保的方针,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与浪费,其中也包括现代工业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应用到工业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人们需要注重节能意识,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用材和设计方案。

5.总结

随着时代进程中工业建筑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现代化的工业建筑设计理念即便与过去相比较有了进步,仍然还有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完善。随着社会进入信息科技与网络时代,大批新兴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工业产品的生产和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短,现代工业建筑设计也面临着新的发展目标,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中的运用需求正随着时展不断提高,这不仅带来建筑设计的革新,也促使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向各行各业渗透与融合。在当今社会中,工业建筑的现代设计理念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使工业建筑设计达到符合时代要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琳.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6):108.

[2]李阳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科技传播,2010(10):108.

建筑科技化范文篇5

关键词:智能智能;建筑设计;思考

1引言

现阶段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使人们的生产科技信息技术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日常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的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很多高科技的事物;譬如双方或者多方通讯的智能手机譬如双方或者多方通讯的智能手机,还有丰富了现代青年人业余生活的计算机和互联网业余生活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各种技术和设施都开始逐渐向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进展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进展,形成这一局面是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来的必然结果。建筑行业作为一个时代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标志,是否能适应现代科技信息化所带来的重大改变,智能建筑的产生筑的产生、推广以及普及相关过程的发展是必然趋势。本文结合智能建筑的特点结合智能建筑的特点,简单对智能化时代建筑设计探索。

2实施智能化建筑的意义非同一般

我们进行智能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用户提供一个安全全、舒适便捷的生存空间和工作环境,在建筑物内置办的任何设施和系统必须都要符合这一设计理念设施和系统必须都要符合这一设计理念,否则建筑智能化就会失去它本身的价值会失去它本身的价值。因此,充分理解建筑智能化的概念,是设计一个高品质的智能建筑前提设计一个高品质的智能建筑前提。业主方面,设计院,施工承包商是三个相关实体的建设包商是三个相关实体的建设。业主应充分认识智能建筑的概念念,对项目提出合理的智能化要求。设计院则应与时俱进,对项目的可操作性和信息科技发展的前瞻性作出充分的预估项目的可操作性和信息科技发展的前瞻性作出充分的预估,使系统的功能设计恰到好处使系统的功能设计恰到好处。施工承包方则应从系统规划合理性的角度出发理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围绕以下原则协调统一设计思路一设计思路:智能建筑设计,应符合先进技术,经济合理的施工原则工原则;综合布线系统必须与建筑物的主体,尽可能同时设计计,同步施工;明确承包商的工作范围和各自的职责;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应遵循相关标准线系统设计应遵循相关标准;系统设计不仅能满足目前使用各种功能的所有者各种功能的所有者,同时考虑到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需要做出适当的改变和扩展要做出适当的改变和扩展。

3智能化建筑设计实施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建筑设计人员设计的方案要想保留智能建筑的特殊性建筑设计人员设计的方案要想保留智能建筑的特殊性,设计者首先要保持与各环节工作人员相互协调设计者首先要保持与各环节工作人员相互协调,并且在工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设计者由于很难全面地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方法,或者因为业主往往期望值过高,希望自己拥有的建筑物在本地区范围内成为亮点在本地区范围内成为亮点,从而提出过高的建筑需求,而设计者又不能正确地理解业主们的设计要求者又不能正确地理解业主们的设计要求,不能按照业主们的要求进行设计要求进行设计,也不能合理地进行配置,所以这就需要设计者不断的增强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增强自身的业务水平,密切关注科技的发展,不断扩展知识领域知识领域,提高自身素质。(2)供应商供应货物方面问题供应商供应货物方面问题。硬件方面的技术指标没有具体说明有具体说明,或片面强调硬件要求,以及其软件要求的疏忽,导致设计师在整体设计思路上的设计导致设计师在整体设计思路上的设计,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问题。(3)智能化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主体设计完成后开始的智能化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主体设计完成后开始的,往往留给智能化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往往留给智能化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进而给每个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这就需要设计者更加注重与主体设计的相互沟通重与主体设计的相互沟通,对智能化各子系统进行充分地布局局,从设计上避免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阻碍。

4未来智能化发展领域

中国建筑业是未来智能建筑发展的主流中国建筑业是未来智能建筑发展的主流,现代智能建筑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向专业智能型发展向专业智能型发展。智能学校、智能医院、智能工厂、智能图书馆智能图书馆、智能银行、智能住宅等更加专业化的新型智能建筑肯定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对未来建筑物功能的高要求筑肯定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对未来建筑物功能的高要求。(2)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娱乐,美容,购物,健身,医疗,餐饮,住宿,育儿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楼宇也将成为智能楼宇未来的新宠宠,特别是在办公楼和商业楼宇成为各种辅助空间,一定会更全面的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全面的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3)向区域性发展向区域性发展。智能建筑将向区城市系统域和管理系统发展系统发展。

5创造智能化住宅小区创造智能化住宅小区,为用户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我国已经步入科技信息化时代的行列我国已经步入科技信息化时代的行列,依赖科学技术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造舒适的生活空间。智能社区的提出是科技信息化主导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表现生活方式的重要表现。推行智能社区建设符合目前的中国国情情,这样做既可以节省土地资源,同时也加强了城市规划管理理。相比较发达国家中的一些智能社区的建设,我国社区智能化建设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能化建设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从切合实际的使用角度考虑虑,社区网络的建设为未来真正的智能小区创建了基础平台台。要建立实用的智能化住宅,首先要保证工程质量,加强物业管理的规章制度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形成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想要创造出完美的智能社区造出完美的智能社区,就要关注以下两点:①市场定位市场定位:由于智能小区提供的是商品化住宅智能小区提供的是商品化住宅,入住人群是社会上各类人士,所以要符合大众化的需求所以要符合大众化的需求。智能社区与智能大厦相比,市场化特征较为明显化特征较为明显。②经济适用性经济适用性,智能社区的建设必须是经济适用济适用,安全可靠,高效舒适,开放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其中经济适用性最为重要其中经济适用性最为重要。因为人们能够接受的是比较实用型的智能化住宅型的智能化住宅,一些没有实际功能的设施及设备不受人们的喜欢的喜欢。建筑工程智能化和智能化建筑系统赋予了建筑在信息化化、科技化的社会中全新的内涵了。但是,在管理投入不够的国内大环境下国内大环境下,智能系统的许多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个问题制约了建筑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题制约了建筑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社会生活追求是是绿色绿色、环保、节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智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这一行业的重要使命将成为这一行业的重要使命。使用资源和信息共享的集成化的管理手段可以节约资源的管理手段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运营质量,设计出客户满意的智能化建筑客户满意的智能化建筑。

6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智能化将越来越规范化越来越规范化。智能建筑这一高科技产品将会为建筑业创造更好的发展前景更好的发展前景,也为现代建筑行业在各方面发挥了一个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中国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有序的标准化健康中国路的标准化健康中国路。

作者:吴彩霞 范丽红

参考文献:

建筑科技化范文篇6

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古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二是近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从古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到近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技术越变越好。

1.古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

在古代建筑工程技术是比较单一和简单的,对技术含量要求很低。房子一般由树木、石头等材料构成,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由材料搭建起来,一个可以遮风挡雨和休息的地方就可以了,主要是实用性很强,观赏性以及艺术性几乎没有。

2.近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

在近代建筑工程技术就比古代的建筑工程技术有了明显的发展,由于人口的增多,原始的材料(比如石头、树木等)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这个时候,混泥土技术就被用于建筑中。这种技术相比于古代建筑工程技术好了很多,但科技含量仍然不高,人工操作砖块和水泥就可以建筑成功,这种技术对环境破坏很大,在目前的建筑中也依旧在使用。

二、现代建筑工程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用来居住,还用来进行体育活动、娱乐活动,以前的建筑工程技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了。为了适应发展,就催生了现代建筑工程技术,他具备环保、绿色、智能的特点。

1.环保化建筑

环保化建筑就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他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建筑学、设计学、材料学、环境学等,他把这些知识都运用在其中,并为我们创造健康、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2.绿色化建筑

绿色化建筑是指人们的居住环境与大自然环境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这种建筑要求减少对大自然的污染,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平衡,在这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为人们提供自然的、舒适的使用空间。

3.智能化建筑

智能化建筑是指科技含量很高的建筑物,在其中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信息技术、遥控技术等手段为建筑物设计电力系统、安全系统(包括自动报警系统以及见明火报警等)等系统,为人们提供便利、安全的居住环境,实现对建筑物管理的基本自动化。

三、发展趋势

纵观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到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科技技术越来越好,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这就是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还将继续,继续往科技含量更高的计算机信息化、集成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1.计算机信息化发展趋势

现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发展很快,同时也发展得比较成熟,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安装以及装修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对建筑、安装以及装修工程实时监控,如果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发挥其时效性的特点,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从上可知,建筑工程技术向计算机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

2.集成化发展趋势

集成化就是把多种技术一起结合起来用于工程建设,比如把建筑安装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机械安装技术等进行有机结合,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用,进而提高建筑工程的水准,满足人们对居住房屋以及环境的要求。因此在未来集成化也是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3.精细化发展趋势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越来越好,其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比如在钢结构的安装以及钢结构焊接方面体现的十分明显。这些技术的精细化,让钢结构控制以及钢结构焊接的精度和准度得以提高,从而确保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建筑工程技术向精细化发展趋势不可阻挡。

四、总结

建筑科技化范文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智慧化;工业化;双零化;生态建筑学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ulSollery)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推广,绿色建筑的概念被正式引入我国,并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2004年9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选启动,正式拉开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序幕。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陆续出台,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绿色技术不断创新,评价标识日趋规范。然而,尽管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一时还难以根本扭转,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1]。同时,国家战略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行业发展层面的标准强制与品质提升、民众需求层面的“可感知”因素,均提出了绿色建筑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迫切需求。2020年7月,住建部联合七部委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为未来绿色建筑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掀起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新高潮。

1绿色建筑的涵义与基本特征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2]。这一定义明确了通过“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建筑对外部环境影响,提升建筑内部环境品质的核心任务,突出了在全寿命周期内统筹考虑的原则,强调了建筑功能的“高品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与绿色低碳发展路径。1.1节约资源。工程施工过程对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对环境的集中性、突发性和持续性影响,决定了推进绿色施工的迫切性和必要性[3]。绿色施工着眼于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要求尽可能采用绿色建材和设备,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对工程做法、设备和用材提出优化建议,促使施工过程安全文明,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控制环境污染。1.2高品质。基于“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围绕以人为本、性能导向的核心理念,以全寿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的绿色技术集成整合为手段,打造可感知的高品质绿色建筑,强调将绿色建筑内涵扩展至低能源消耗、高健康性能、高建造水平,以及高度智慧运维[4],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1.3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建筑追求充分利用自然,比如直接利用阳光、风向、地形、植被等现场自然条件,采用非机械、近(零)能耗的方式,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回归建筑与自然一体的本原。由此,绿色建筑不仅限于一个个单体建筑的概念,它更是一种理念,追求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与地域风貌和街区环境相协调,以“被动设计优先、主动设计优化”理念打造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创建和谐生态文明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2.1政策推动日趋强化。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是以政策推动为主导,行业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体系均建立在国家及地方的推动政策下。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的相关政策,历经了建筑节能→节能节地→四节一环保→生态城区(绿色城市)的发展阶段[5]。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86)开展建筑节能工作;20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概念引入我国;2004年“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设立正式拉开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序幕;之后,国务院及相关部委逐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陆续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表1)。发展绿色建筑已连续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超过50%”[4]。历经10余年的发展,我国绿色建筑实现从无到有、从单体到城区、再到城市的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现已超过12.5亿㎡,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政策体系、监管和推进机制[6]。2.2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标准共约20部,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标准体系(表2),涵盖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和主要功能类型。其中,评价标准是作为绿色建筑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技术导引,相关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是绿色建筑实践的技术支撑和保障[7]。2.3技术研发不断创新。“十五”时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里,建筑领域仅3个项目,其中就包含建设部和科技部组织实施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十一五”时期,《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中,首次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共设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2个,住建部负责组织实施“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下的2个课题———“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规范与标准研究”与绿色建筑直接相关。“十二五”时期,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启动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8项,设立课题226个。其中,与绿色建筑相关项目数、国拨经费投入均超过50%。“十三五”时期,国家进行科技计划改革,设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了“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研发专项60个。可见,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研发越来越受到重视,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已实现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综合性系统研究,为未来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5]。2.4评价标识日趋规范。为规范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住建部于2007年启动该项工作以来,陆续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修订)》等,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组织管理、申报程序、监督检查等相关工作进行规范。《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后,先后批准了35个省市开展该地区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关于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了逐步推行绿色建筑第三方评价标识管理的指导意见,大部分省市已在积极开展相关实践。

3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展望

3.1绿色建筑健康化发展。2012年8月,卫生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建筑是改善民生、促进行业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的多项政策落地的重要载体。2017年1月,住建部实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旨在通过建筑中的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服务六大要素综合促进建筑使用者的身心健康[8]。我国近十年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发展成效显著,而绿色建筑更多侧重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环境健康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新要求,在绿色建筑得以快速发展之后,健康建筑的发展需求逐渐显现,可以说健康建筑是绿色建筑在健康方面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健康建筑既源于绿色建筑,又“超越”绿色建筑。3.2绿色建筑智慧化发展。“智慧建筑”随着智慧城市理念和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发展应运而生。它不等同于升级版的智能建筑,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是更加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它暂时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作为一个代名词,代表建筑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发展智慧型绿色建筑,需综合运用大数据智能处理技术、物理信息感知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智慧城市技术手段,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促进人、建筑与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提升“以人为本”的绿色建筑运营效果[4]。3.3绿色建筑工业化发展。《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5)对工业化建筑的定义是以“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现场装配化、主体装饰机电一体化、全过程管理信息化”等为主要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全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和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建筑。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的结合有助于两者相互促进,未来绿色建筑采用EPC模式建造,实行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和信息化管理,更有利于实现建造过程的资源整合、技术集成及效益最大化,推动绿色建筑生产方式的转变[9]。3.4绿色建筑双零化发展。这里的“双零”是零碳排放、零能耗的简称。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通过的《哥本哈根协议》指出尽快减少碳排放总量,确保全球平均温度的升幅不超过2℃[10]。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2015年我国领导人在巴黎气候大会上郑重承诺,到203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零碳建筑以“零碳排放”为极致目标,真正实现具有一定难度,其概念的提出对地表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非常现实和积极的意义。(近)零碳排放实现的策略应贯穿于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1)规划设计阶段:绿色设计、优选建材、因地制宜;(2)工厂化生产阶段:绿色生产、低碳生产、高效能源供给;(3)建造施工阶段:绿色施工、工业化建造、信息化管理;(4)使用维护阶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强化节能减排意识;(5)拆除清理阶段:延长建筑使用年限、提高废旧建材和部品部件回收利用率[9]。零能耗建筑指对传统能源高效循环利用,或采用可再生的非化石能源(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的建筑。绿色建筑实现(近)零能耗的路径可包括:(1)被动式技术:采用优异的保温隔热维护结构、高性能门窗、高气密性措施、优化热工设计,尽可能降低对能量的需求等;(2)高效用能系统:利用集成高效空调系统降低能耗,创设舒适的室内环境,降低能源需求;(3)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能源[9]。3.5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2012年,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要求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00多个规模不等的新建绿色生态城区项目,我国正成为世界上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数量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0]。未来,绿色建筑会向规模化、区域化进一步发展,会涌现出更多的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城市。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内涵会不断融入“高端化、品质化、精细化”的发展理念,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

4结语

建筑因“人”而生,绿色建筑顺应生态文明理念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而生。绿色建筑的根本内涵是把建筑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能源,达到保护环境、与自然共生。在政策、标准、技术等多重驱动下,我国绿色建筑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建筑面积现已超过10亿㎡,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创新引领行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协同创新成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新引擎。技术上协同创新可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BIM等新技术有机融入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组织形式上协同创新可实施跨机构(大学、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联合,共同开展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推动我国绿色建筑未来健康化、智慧化、工业化、双零化、规模化发展[11]。

参考文献:

[1]秦旋,王敏,刘艳刚.制约发展绿色建筑的障碍因素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48-56.

[2]王清勤,叶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的编制概括、总则和基本规定[J].建设科技,2019(20):31-34.

[3]肖绪文,冯大阔.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现状分析及推进建议[J].施工技术,2013(1):12-15.

[4]周海珠,王雯翡,魏慧娇,等.我国绿色建筑高品质发展需求分析与展望[J].建筑科学,2018(9):148-153.

[5]王清勤.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绿色建筑标准回顾与展望[J].建筑技术,2018(4):340-345.

[6]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报告(2018)[R].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7]叶凌,程志军.我国绿色建筑标准发展现状及展望[J].建筑科学,2016(12):6-12.

[8]王清勤,孟冲,李国柱,等.我国健康建筑发展理念、现状与趋势[J].建筑科学,2018(9):12-17.

[9]叶浩文.新型建筑工业化与未来建筑的发展[J].城市开发,2019(16):38-39.

[10]王俊,王有为,林海燕,等.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建筑科学,2013(10):2-9+33.

建筑科技化范文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问题

面对传统建筑行业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我国必须加快建筑工程信息化转型力度,引导企业构建现代化管理机制,为区域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方向。利用高端科技构建多功能管理模式,既减小了人工参与调度管理的难度,也有助于提高信息化管理进程,为现代工程管理改革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面对传统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要注重信息化转型与调整应用,发挥新技术在工程平台中的应用价值。

1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中国的市场愈加朝着开放的方向发展,国内外市场的以及企业的互补成为当下经济的一大特色。我国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显得陈旧,而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也只是被提及,并没有真正地运用到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去。因而,鉴于此我们应更加坚定走信息化管理的道路,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另一方面。当今的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几乎是呈现出地毯式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行业能够免于其波及。据此,贵州省内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负责全省质量监督机构考核培训和业务指导。全省除贵安新区正在组建质量监督机构外,其他市(州)、县(市、区、特区)均设有质量监督机构,全省共109个,其中专门从事质量监督的67个,质量安全合署办公的42个。监督人员以建筑工程专业为主,监督面积2.1亿m2,人均监督面积28.85万m2。

2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特点

2.1技术性

基于信息化社会就更加需要对于信息的共享,构建一个透明的平台,使人人能够通过这个平台,监管各项建筑行为的发生,这样,市场才能朝着一个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结合风险识别功能特点,介绍风险识别模式下信息化管理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对策。建筑建筑测量结果需要以图像形式呈现出来,才能为建筑企业提供形象的数据分析,掌握符合建筑建筑实况的开发平台。面对传统工程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新时期建筑建筑测量要坚持科技创新原则,引入GIS作为技术支撑平台,设定更加多元化的建筑图像处理中心,客观地反映出建筑动态。

2.2标准化

运用网络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现代人是否具有文化素养的标志。网络有着其固有的优势,效果的显著已经毋庸置疑。建筑工程的各个项目的管理如果借助了网络技术,则能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工程对地区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搞好项目安全改造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提高区域建筑空间利用率的有效方式。信息化改造标准建设中,要考虑体制、技术、操作、调度等方面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安全建设对策。

2.3管理化

信息系统的优势是要强于这三者的。高效的信息系统在未来建立与否,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管理效率高低与否,对于未来市场是否能够朝着良性竞争的发展方向也是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未来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方向即在于此。要充分利用高科技对工程管理的指导作用,全面推广工程管理作业模式的可行性标准。建筑工程是社会现代化改造重点项目,正式动工前期需做好管理工作,掌握区域地质环境的分布规律,为现场施工作业提供科学的指导。基于数字技术普及应用趋势下,建筑工程管理数字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3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模式

3.1建筑区分析模式

3S为地理信息服务提供各项操作服务,如:硬件设定、数据校准、数据采集等,这些都是管理单位测量中不可缺少的功能模块,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多种数据处理任务。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行业快速发展,取决于各地区建筑建筑勘查的可持续战略,这是对管理行业服务模式提出的全新要求。为了更好地参与建筑工程建设,必须拓展管理单位在地理信息服务方面的创新改革,以新技术为中心指导实地管理方案。信息化发展是建筑工程建设先进趋势,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操作数字化,体现了高科技对建筑工程建设的指导作用。同时,建筑工程管理数字化对实地操作提出了严格要求,这些都是项目规划与执行需要考虑的问题。

3.2数据处理模式

管理人员要结合建筑、构造环境,科学地布局管理系统方案,把各项设备落实到位,确保获得的地理数据与实际情况一致。为了提高地理信息服务水平,管理单位要充分利用3S技术平台,发挥地理信息服务模式的应用优势,解决传统服务机制平台存在的缺陷。科学技术辅助管理单位地理信息数据管理,从本质上解决了传统地理信息数据管理模式上的缺陷,提高了管理单位宽带地理信息水平。管理单位积极引入信息科技作为平台,为数字化操作模式调整提供指导依据。怎样进一步发展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取得新的技术进展,怎样有效运用管理资料进行现场情况的分析和研究,以及怎样通过建筑管理资料来分析当地建筑工程状况成为了当前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3.3现场调度模式

设定现场快速调度与指挥平台,建立建筑区的数据系统平台,为建筑工程管理与分析提供指导依据。我国要从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进行数字化转型,增强自主创新及研发能力,从多个角度研究建筑工程利用模式,为资源开发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赋予技术单位法律功能,有效制止不法数字平台的违法活动。根据勘查程度及模式选择相对应的数据库系统,才能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操控体系。转变企业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为建筑工程开发与建设提供指导依据,标志着建筑区生产作业流程科技化转型。

3.4数字调度模式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传统的管理资料表达方式已经不再符合当前工程发展的要求标准,也就不再适用于当前工程设计工作。通过建筑工程管理与分析,能够为地区建筑作业提供科技化平台,为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提供综合保障。“数字化”是建筑开发重点技术,按照数字系统布局方式进行调度控制,实现了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最优化。我国建筑工程结构形式多元化与利用建设关系着区域发展水平,如何科学利用建筑管理技术是极为关键的。数字技术是现代建筑业的先进技术,以“3S”技术为指导实现资源一体化利用,可以帮助企业构建更加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

4结论

总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要坚持科技创新与改革决策,为工程信息化管理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按照现有科技条件进行设计改造,从多个角度进行信息化改革与调整,为项目工程建设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因此,要发挥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优势,为工程单位构建更为针对性的信息化平台,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工程改造目标,从而创造建筑工程效益最大化。

作者:王绪虎 单位:贵州贵安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世凯.关于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6).

[2]王波,翁小龙,吴维.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01).

[3]刘军军,窦伟.关于做好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和途径研究[J].门窗,2012(04).

建筑科技化范文篇9

“十二五”期间,我市建设科技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贯彻落实省“12223”工程。至少完成科技攻关10项,推广新产品、新技术15项,建设科技示范工程15项,建成住宅产业化基地2处,建成建设技术研发中心3个。

提高建筑节能水平,促进建设行业集约发展。启动新建居住建筑节能75%、公共建筑节能65%节能标准。建设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程10项,完成绿色建筑示范工程10项,完成高耗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25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3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20个低碳社区示范建设项目。通过推进建筑节能,实现节能171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22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0.86万吨,利用废渣1425万吨,节约土地9020亩,使建筑节能对社会节能贡献率达到14.5%以上。

促进住宅技术进步,提高我市住宅建设整体水平。完成2-3处住宅产业化基地,A级性能认定设计方案审查项目数量较“十一五”期间翻一番,争取2-3个项目通过“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审查。

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搞好大环境绿化和园林绿化,完成生态建设投资39亿元,完成中心城区四宝山等山体和猪龙河等水系生态恢复和景观绿化。逐步建立循环产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资源生态循环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循环等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城市综合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加强城乡建设数字化管理和加快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共享与服务技术、遥感监测技术等,基本建立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提高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引导、规范小城镇建设,促进全市重点城镇建设。坚持文化立镇,特色活镇,提升小城镇建设景观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

组织建筑技术科研攻关。争创部级工法10部、省级工法30部、企业级工法50部。积极推行新型工业化建筑体系。形成集群化、集约化和生态化为目标的新型建筑工业体系。

促进多种新型墙材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市年生产新型墙材不低于16亿块标砖,新型墙材生产比例达到90%以上,应用比例达到95%,建制镇以上城市规划区建筑工程应用比例达到100%。培育新型墙材生产基地,赤泥综合利用率达到20%。

建筑科技化范文篇10

关键词:提高建筑经济质量;策略探究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行各业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而建筑行业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最近几年,建筑行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楼耸立。虽然我国政府对建筑行业进行了宏观调控,但是房地产行业仍存在很多问题,而其中的建筑经济质量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所以针对这一现象,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加以管制,建筑行业的内部人士也需要从自身做起,共同努力来解决此问题,实现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

一、我国建筑行业在经济质量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建筑行业相较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这也就造成行业内部中经济质量低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其在实际建筑中的表现为:布局不合理;没有按照设计来完成实际建筑规模;技术人员整体水平不高;实际工作效率不高。

(一)布局分散、集中力度不够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建筑行业起步较晚,大概是在1970年左右才开始起步并发展,可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猛,但是这正因为此,造成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企业的布局过于分散,集中力度较低,建筑经济质量自然也很低。而建筑行业内部中低水平重复,配套问题解决不了,这些问题都阻碍着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当的建筑行业虽然比以往有了些许的进步和提高,但是整体水平仍然不让人满意。建筑行业层次低水平重复,造成多元化发展难以为继,各地区产业结构雷同,竞争态势恶化,造成整体经济质量不高的现象。

(二)多数建筑企业规模较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行业中企业可以自由竞争。这就造成我国的建筑行业中中小企业大规模的发展,而大企业则凤毛麟角。长此以往,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发展的计划就难以实施,造成行业发展不平衡。而大企业相较于小企业而言拥有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竞争力强,带动面广,比小企业更加能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这样小企业最终会被逐渐的淘汰。

(三)多数中小企业专业水平低下

在我国的中小建筑企业中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建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较低。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我国是人口大国,人数众多,劳动力充足且价格低,所以在建筑行业刚刚发展时基本都是手工劳动。而在企业内部,学习过相关知识的人数也较少,不仅如此,企业所使用的建筑设备也非常简陋,基本没有含有高科技和现代化的设备。想要提高建筑的经济质量,拥有现代化高科技的建筑设备和专业的建筑人才是最基本的保证。

(四)效率低,效益低

在我国的中小建筑企业中还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建筑的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而逐渐导致效益也在不断降低。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企业中的建筑员工的专业化程度低,高科技现代化设备少。很多中小型建筑企业快速发展,在进行投资时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员工工作效率低,回收效益慢,造成中小企业很难承接大型、难度高的工程。

二、改善我国建筑行业经济质量问题的措施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有优势必然就会有劣势,所以当建筑行业中出现建筑经济质量问题时,就应该积极应对,深刻剖析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用积极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促进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充分利用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市场经济。而自由竞争和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表现。所以由此看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如果想不断提高建筑经济质量,那么将市场中这一个无形的手利用好就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我国的建筑行业受到国内和国外的双重夹击。所以,就必须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水平和运营模式。在各个层次都实现优化,并利用市场经济将竞争力差、技术含量低的小企业逐渐淘汰掉,而针对相对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进行合理化合并,最终实现提高有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高的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二)分类合并,壮大企业规模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主要呈现出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集中度低、没有多元化层次发展的现象。那么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扭转局面,将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进行合理化合并,扶持大型建筑企业。大企业相较于小企业而言拥有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竞争力强,带动面广,针对这样的大型企业,政府应积极扶持,配置更多的资金和优秀工程项目。长此以往,就会使我国的大型建筑公司逐渐增多,促使建筑行业实现多元化发展,竞争力更强。将这些带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三)依靠科技的力量提高效益

在当今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建筑行业想要更好地发展,就离不开优秀的专业人才和现代化的设备。不论是大型建筑公司还是中小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扩大所占比例,那么就需要不断优化自身,加强企业间专业化程度的竞争。而企业想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就需要不断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引进高科技现代化的设备,提升建筑经济质量。这样才会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三、结语

根据上文,我们不难发现,想要促进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优化行业结构,引进高科技、现代化的设备,吸纳优秀人才,实行优胜劣汰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的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江浩 单位:颍上县建设局

参考文献:

[1]王桂生.论调优结构在提高建筑经济质量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