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术期刊改革

时间:2022-12-25 04:28:20

综合性学术期刊改革

综合性学术期刊以高校为支撑,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学科交叉性,在期刊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化出版对传统纸媒的冲击等因素带来了出版行业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专业性学术期刊的队伍呈不断扩张之势,与综合性学术期刊争夺作者和读者资源,其影响力日益扩大。此外,学术评价因素的影响也导致综合性学术期刊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所以,适应出版形势的新变化,促使综合性学术期刊实现突围、转型与发展,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一、综合性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

综合性学术期刊有过自己的辉煌,但是在新的环境下它的发展举步维艰。目前主要面临着如下几种大的挑战:(一)互联网与数字化阅读的冲击。互联网已经深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互联网普及率为54.3%,高于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6.3%,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促进我国消费升级、经济社会转型、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推动力。①与此同时,随着各种电子书、中国知网数字图书馆、百度文库、谷歌学术等专营或兼营数字阅读的平台及其用户数量的不断扩大,传统综合性学术期刊的读者群体逐渐缩小,有关期刊著作权、发行权、复制权等的权利之争也日趋升级。如何应对大众读者数字化阅读的趋势,在保护版权的前提下拓展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数字化服务,成为学术期刊持续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二)专业性学术期刊的挑战。相对于专业性学术期刊的“专”而言,综合性学术期刊的融合性似乎逐渐变成一种劣势。“千刊一面”,定位不准确,缺乏特色成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共性的短板。尽管高校学报逐渐面向社会征集稿源,但受校内教师评职称、课题结项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相对于专业性学术期刊而言,高校学报的稿源呈明显的内向性,校外优质稿源不足;同时,由于专业性学术期刊每期刊载同类题材的作品载文量大,刊发周期比高校学报更短,这也使得部分校内优质稿源外流。此外,由于数字化出版的普及,专业性学术期刊和综合性学术期刊在相同的条件下被读者搜索,原本占据公有图书馆传播优势的高校学报丧失了传播渠道上的优势,不少学术研究人员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更倾向于阅读同类题材载文量更大、栏目划分更明细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因此,专业性学术期刊对综合性学术期刊传统地位的挑战不容小觑。(三)综合性学术期刊分散化的弊端综合性学术期刊多为个体期刊,由各高校或者科研单位主办,“一校一刊”成为当前综合性学术期刊界的典型格局。这种分散化的办刊模式容易助长学术界一稿多投、自我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同时由于从稿源到出版的资源未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无形中增加了高校学报的办刊成本。另一方面,高校学报受到高校工作人员编制的限制,大多为一名责任编辑管理多个学科,且各高校学报同类学科编辑之间的信息交流较少,由于编辑掌握的知识和获得的信息资源有限,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综合性学术期刊对专业性特别强的学术成果在品鉴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四)学术评价的客观冲击带来的系列影响学术评价主体(行政管理部门、数据库、期刊评价中心、学术共同体等)的多头化、学术期刊评价的简单化一直受到学术界和期刊界的诟病,某种程度上出现学术评价倒逼学术期刊选稿用稿,学术期刊选稿用稿方式再倒逼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现象,这一现象也成为一个难以走出的学术怪圈。但是近年来改革学术评价、期刊评价方式的呼声却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具备现实变革意义与实际操作性且被广泛认同的办法并不多。

二、综合性学术期刊改革的必要性

(一)新媒体时代的必然要求。2017年7月11日,以“深化转型、创业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在论坛上了《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报告指出,201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5720.85亿元,比2015年增长29.9%。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17.5亿元,电子书达52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达9亿元,博客类应用达45.3亿元,在线音乐达61亿元,网络动漫达155亿元,移动出版达1399.5亿元,网络游戏达827.85亿元,在线教育达251亿元,互联网广告达2902.7亿元。网络广告收入占数字出版收入的50.7%,移动出版收入占24.46%,网络游戏占14.47%,网络广告在2006至2016年的11年间连续大幅度增长,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②2014年8月18日,主席提出了推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思想。2014年9月19日,40多位期刊界领军人物云集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共同进行了主题为“学术期刊转型与发展”的探讨,在跨平台和全媒体、学术期刊数字化方面达成共识[1]。由此可见,数字化出版和数字化阅读已是大势所趋,与新兴媒体的博弈成为综合性学术期刊改革的助推器。面对更生动、便捷、环保的电子出版物及其多元化的多媒体载体,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微博微信平台,综合性学术期刊需要推出更具吸引力的衍生产品,以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二)高校学术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学报的刊文具有学科交叉性的优势,加之高校背景的学术支撑平台,使其在学术创新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出经费办刊的模式在短时期内不会有较大改变,高校学报在中国高校学术创新中的地位也不会动摇。因此,学术创新责任的担当成为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改革的重要任务。当前高校联合办学、优势学科共建、交叉学科建设成为学术研究的新方向和新趋势,综合性学术期刊也需要适应这种新的科研模式,在联合办刊和协同创新上有所作为,如朝着集约化、系统化的方向改进。(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国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实现学术的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其综合性以及在学术观点上海纳百川的优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增强国家软实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要阵地,综合性学术期刊具有强大的产业功能,因此必须把握大方向,紧跟新时代的要求,树立和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为人民群众提供比专业性学术期刊更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光荣使命。

三、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改革与创新路径

(一)以理念创新为前提。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改革首先要具有问题意识。一直以来,问题意识薄弱、原创精神匮乏、学术氛围浮躁、人均论文数量低、国际影响力弱等问题困扰着学术界。由于综合性学术期刊的读者比专业性学术期刊更趋大众化,这就要求编辑关注基础学科的发展方向,瞄准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性稿件,分析问题并探寻原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为社会热点难点解决问题服务。注重原创精神是学术期刊办刊的基本原则。当前,各高校在教师职务聘任、研究生导师遴选和各类成果评比中实行学术道德问题一票否决制,以高校学报为典型代表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也应当据此对抄袭剽窃、无偿占有学生成果、低水平重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采取“零容忍”措施,大力倡导在科学研究中百家争鸣,营造生动活泼、真实原创的学术氛围。关注学术前沿是创新的源头活水。综合性学术期刊应当学习专业性学术期刊关注学术前沿的办刊思想,借助高校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的平台,高度重视学术前沿和交叉学科研究成果。比如《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既有传统综合性学术期刊根据一级学科设立的分学科栏目,也有根据武汉大学的研究基础与特色设立的交叉研究栏目。比如哲学板块下的教育部名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栏;经济学板块的“低碳经济”系列研究等突出最前沿成果的前沿专栏。综合性学术期刊还应当依托高校海外学术周以及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拓展国际视野。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需要实现从办刊理念到办刊形式的根本性转型,实现作者国际化、编辑国际化、审稿专家国际化,最终达到读者国际化的目标。各编辑部可以通过与SSCI的长期联系和定期座谈,积极按照国际规范改版,与国外数据库公司接洽并免费提供样刊,通过专家学者向国外大学图书馆推介刊物等多种方式,扩大刊物的国际影响力。勇于担当责任,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制作出更具可读性的刊物。营造高校创新的学术环境是实现高校学者追求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学报人不懈的精神追求和使命。综合性学术期刊作为高校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应该深刻认识到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服务科研事业发展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敢于承担责任,综合性学术期刊才能在压力和动力的合力中再创佳绩。(二)以体制创新为保障。依托科研主管机构,创新期刊管理体制是综合性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综合性学术期刊可以发挥其高校背景的优势,依托科研主管部门办刊,挖掘重大科研项目的成果。例如《武汉大学学报》于2010年初挂靠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而该院是秉承“以事务服务为基础,以管理服务为核心,以发展服务为目标”的理念,为学术研究提供管理服务的社会科学研究主管部门。《武汉大学学报》就是在科研主管部门的指导与协助下,依托学科和知名学者与科研项目的优势,发挥学术引领作用,选择重点学科和重点课题作为特色栏目,成功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期刊资助,成为“湖北省十大名刊”,并获得“湖北十大名刊成就奖”。只有完善投审稿制度,保证学术发展规范有序,才能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奠定基石。严格的投审稿制度不仅可以保证刊发稿件的质量,还可以提高审稿效率,缩短用稿周期,降低人情关系在稿件刊发过程中的负面影响。综合性学术期刊应当坚持集稿讨论制度,对稿件实行专家双盲审稿,做到编辑自校与互校相结合,采取会议终审等多项措施,细化编辑流程,提高工作实效。专家组稿是提升综合性学术期刊稿件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改进专家组约稿制度,还能借助专家的“火眼金睛”杜绝系统发现不了的、某些隐蔽的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等学术不端行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可以邀请相关领域重大招标项目的首席专家和部分知名学者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组稿,利用专家学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优秀稿源,刊发系列化的专题研究成果。综合性学术期刊还应当着力提升编辑素养和学术水平,构建学习型组织。编辑专业素养、品格魅力、学术眼光等对吸引优质稿件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编辑的持续学习与不断进步、成长对期刊的办刊质量提升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全媒体时代,编辑早已不是“剪刀+浆糊”的操作者,而是智能化时代的全媒体人。编辑应当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业务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学术研究前沿动态,掌握新型编辑与推广技术,把握政策方针和正确价值观取向;学术期刊编辑部应当坚持编校费从优,以保障编辑初审与专家外审的质量。另外,当前许多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编辑是执行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作时间,即并不是实行行政部门的坐班制。但由于编辑部诸多日常事务需要及时处理,各编辑部可以考虑实行编辑值班、轮班制度,以解决编辑部日常事务性的工作。(三)以学术创新为核心。综合性学术期刊应当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国家教育部1998年曾发文把高校学报定义为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园地。但在2002年,该定义被修订为“高校学报是高校主办的、发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2]。由此可见,高校学报不应仅仅反映本校的科研成果,而应当是一个面向国内外,面向社会各界平等征集优秀稿件的平台。这样高校学报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科研机构之间、跨省份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能更加畅通。特色栏目是综合性学术期刊的重要优势所在。综合性学术期刊可以借助高校交叉学科、特色学科的独特资源网罗优秀稿件,创建特色栏目,摆脱综合性学术期刊普遍性的“千刊一面”的尴尬现状。据统计,教育部高校社科类学报第一批“名栏”的17个栏目中近一半是基于各高校优势学科创立的特色栏目,比如《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的“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和《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的“民族音乐研究”等[3]。各综合性学术期刊可以效仿上述学报,根据自身或临近高校的优势学科,创办特色栏目,实现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品牌化。倡导栏目共建是增强综合性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综合性学术期刊受其载文量的限制,在各学科板块的载文数量不及专业性期刊多,栏目共建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期刊界成功的案例有由《求是学刊》《厦门大学学报》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共同创建的综合性栏目“现代性研究”,该栏目持续刊发了跨省份的同类题材作品,受到读者的好评[3]。其他综合性学术期刊可以参照该成功范例,依据地域优势或者各自研究方向的优势强强联合共建栏目。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是学术创新的重要保障。当前学术界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职称评聘、课题考核等因素使得原本纯粹的学术研究变得功利化。期刊界当前检测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工具是中国知网开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该智能化的系统虽然能通过比对查找出送检论文与已刊发作品相似内容的来源,但有些学者利用该系统的检测缺陷,把部分重复内容通过文字上的粉饰来掩盖其抄袭的事实,或者利用知网文献更新的滞后期一稿多发,或者利用书籍未收录知网大库的漏洞实施抄袭行为。《浙江大学学报》编审张月红在美国“国际出版链接协会”年会上的由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资助的项目研究报告——《全球学术期刊编辑对学术剽窃容忍度的研究调查报告》,获得了国际出版界的高度认可。该报告披露的学术期刊剽窃行为令人咋舌[4]。学术创新的学术期刊办刊的首要任务,也是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根本源头,因此综合性学术期刊必须把好学术规范的关卡。(四)以手段创新为基石。网络投审稿系统是助力编辑工作的有力工具。当前,许多期刊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开设了网络投审稿系统,这一点值得欣慰。但问题也客观存在,由于经费、重视程度、编辑工作规范等因素,不少期刊网络投审稿系统的开发并不尽如人意,比如有的期刊投审稿平台时常出故障,而投审稿平台多为外包给其他公司运营,因此由于网络故障给作者投稿带来不便的情况较多;有的期刊投审稿系统设置不完善,在稿件处理进度实现与作者共享、退稿或撤稿等方面功能不健全;还有些期刊的编辑在工作中并不使用投审稿系统,导致该系统成了闲置的资源,还可能延误作者的发稿时机。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数字化出版是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手段。广义的电子期刊是指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期刊,是以电子媒体形式产生并能以此媒体获得的期刊[5]。综合性学术期刊应当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授权用户数量较大的媒体网站创办电子期刊,或者在自有的网络投审稿平台上、主管单位的公共网页上开设电子期刊栏目,在纸质期刊发行时同步推出电子期刊,为作者和读者提供更高效便捷的阅读服务。虽然目前智能媒体的大量应用对出版周期较长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是传统媒体与智能媒体的融合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那就是随着学术传播平台、学术传播工具以及传播特性的逐步趋同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尽管传播方式有很大不同,而其边界正在消融,开始相互融合形成新的产物,推动媒体形态的不断完善、进化与升级。如高校学报可以借助其高校平台,创办高校学术手机报,面向社会开设微信公众号,一次制作,多次,以此向潜在读者和作者主动推荐具有学术期刊特有的具备深度阅读效应的优秀作品,进一步扩大期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联合办刊也是实现综合性学术期刊专业化、集约化、一体化发展的成功范式。中国知网联合全国多家获得名刊荣誉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办了“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专业化网络期刊,该平台的运作流程为:首先由各原刊推荐优秀作品,然后各学科的资深专刊编辑挑选10-15篇最优秀的作品汇编成分学科的专业网刊。该平台整合了各高校学报每期刊文中的精品,分类为《政治学报》《经济学报》《法学学报》《三农问题研究》等10余个专业网刊,实现了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与专业化,拓宽了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传播渠道,为读者高效阅读综合性学术期刊提供了便利。参照国际标准转变办刊风格加快综合性学术期刊版式改革,这也是综合性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综合性学术期刊应当瞄准国际学术期刊的办刊风格和规范,与国际一流期刊接轨,实施期刊规范改革,还可以在人力、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创办英文版期刊。据统计,2011-2012年我国240余种英文版期刊大多已与国外出版商合作出版,其中近140种被SCI收录[6]。同时,综合性学术期刊还应与国际大型学术期刊数据库加强沟通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刊物的国际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