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8 15:16:03

学术期刊论文

学术期刊论文篇1

论文摘要目前,学术期刊稿件中存在功利性稿件对正常来稿的排挤、内稿对外稿的排挤。这种排挤对稿件流向、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都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使稿件的淘汰向着合乎学术精神和学术规范的方向演进,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一是学术期刊逐步市场化;二是学术期刊必须走专业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学术期刊品牌;三是学术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要转变观念,正确定位。

挤出效应是经济学的术语,意指一部分资金的投入对另一部分资金形成压力,从而将后者挤出市场。借鉴这一术语来考查学术期刊的来稿及采用情况,会发现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一些稿件的增加对另一些稿件形成压力,从而减少后者采用率的一种现象。

一、稿件“挤出效应”的表现

1.功利性稿件对正常来稿的排挤

所谓功利性稿件是指有明确功利性目的的来稿,如职称论文、研究生毕业或学年论文、科研任务指标性论文等等。毋庸讳言,有相当大一部分功利性稿件是应付之作,缺乏新见,甚至陈旧过时、模仿抄袭。这些稿件对正常来稿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其一,影响审稿。审稿人精力和时间有限,功利性稿件量多质次,审稿量却多于正常来稿,造成了审稿资源的浪费。其二,影响采用。两篇水平相当的稿件,如果只能选用其一,在知情的情况下,编辑部大多会选择功利性稿件,显然,这对正常来稿有失公平。

2.内稿对外稿的排挤

在高校学报中,内外稿有很大的分别。早些年,学报主要刊发的是本校人员的稿件,校外来稿录用很少。内稿对外稿的排挤,充分体现在内稿的优先权上。不仅是同等水平的稿件内稿优先,即使是内稿稍逊一筹,如能修改后发表,也会是内稿优先,这当然是因为学报作为学校资源,“是为本学校老师办的”。这个观念,在作者中有,在编者中有,在学校(报)管理者那里也有。不难想象,外稿的投稿量大于内稿而刊发量少于内稿,加上人情关系的影响,最后能够被采用的正常来稿是少而又少的。而内稿作者心理上存在着投外比投内更好的倾向,结果学报接受的内稿大多是不便外投或外投退回的稿件。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质量相对较高的外稿还是要让位于内稿。

二、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

学术期刊对功利性稿件与内稿的宽容或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客观事实是,期刊的容量是有限的。对功利性稿件和内稿的宽容,是将稿件的学术水平向后退了一步,“挤出效应”对稿件流向和刊物本身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对稿件流向上的影响

这里有两个方向的流动。从正向说,优秀稿件、专业研究的稿件流向权威刊物及核心期刊。为了文章能被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刊载,研究者总是将其最好的稿件投向这些期刊。与此相对应的,从负向上说,就是由于政策的导向,加上学报内稿的优先权,自然地造成低水平的稿件大量流向本校学报和一般学术期刊。

2.对刊物的影响

首先是对核心刊物(和一些部级刊物)的影响。优秀稿件向优秀刊物集中,这本应是值得庆幸的事,其实不然。与稿件水平的提高相比,功利性目的可能提得更高。为了能被有特别意义的核心期刊所刊载,作者们早已展开“公关”了,核心期刊面临庞大的关系稿、人情稿难以招架。其畸形发展已为人诟病。

其次是对为数众多的高校学报和其他一般学术期刊的影响。当低水平稿件大量流向这些期刊之时,它们面临着一种奇怪的“稿源充足而可用稿枯竭”的矛盾。没有好的稿源,刊物难以进一步提高质量,其发展空间无形中受到扼制,从长远看难免有生存之忧。学术期刊的优胜劣汰并不难理解,但可悲的是,目前的这种“挤出”,不是市场和学术的作用,而是体制的作用,是人为的结果。

3.对学术研究本身的影响

顾名思义,学术期刊应当是为深化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推广学术成果而创办的期刊。在明确的定位下,学术期刊应当选用能反映自身特色、表达栏目内容、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及新意的稿件。所以,学术期刊对其来稿的审理和采用,除去政治上的把关外,应该只考虑学术因素。而如今,受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一些稍有名气的刊物,副教授以下职称作者的稿件根本就不送审,职称、学历这些非学术因素成了稿件初审的标准之一,研究者在学术期刊的门口就被挡住了。这对那些真正潜心于学术研究的人、对那些新生的学术研究的力量、对学术研究本身都是一种伤害。不难想象,受功利左右的“学术”,回避公正的“学术”,对学术研究本身有着怎样深远的消解、破坏意义;在“学术繁荣”的表面下,学术的贫乏、创新的缺席,对学术期刊来说又会有多么深刻的消极影响。

三、解决稿件“挤出效应”的对策

显然,出现稿件挤出效应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政策(体制)方面的,如职称政策、学位政策、科研政策等等;二是认识方面的,如作者对一般学术期刊的低估,普通高校对本校学报的把持;三是期刊本身的,如期刊定位不当,无特色栏目,编辑方针不鲜明、意图不突出等等。

学术期刊本身是应该存在一个挤出效应,但它应当是高水平、高质量稿件对低水平、低质量稿件的挤压与淘汰,是那种正常的自然的挤压与淘汰。解决目前存在的不正常的“挤出效应”,笔者认为应当主要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学术期刊逐步市场化

只有进入市场竞争,用质量说话,期刊才可以完全走出恶性循环的“挤出效应”。虽然目前学术期刊市场化条件的确还很不成熟,但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出版单位应当对市场进行预测与分析,明确期刊定位、作者群、读者群;尽快建立自己的读者数据库,建立自己的发行队伍,建立方便、快捷的订阅市场。[1]

2.走专业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学术期刊品牌

一些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相互交流的地步,发行量都少得可怜。因为性价比太低,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因而对个人根本没有吸引力。要改变局面,必须先从“综合”上动刀子,切下赘肉,丢下包袱,固定栏目,明确特色。学术期刊一定要有学术个性,要以“唯一”求“第一”,“与其开百货公司,不如开专卖店”,宁做“焦点访谈”,不做“新闻联播”。[1]这才是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而且,专业化本身就可以抵挡大部分的功利性稿件,在同一学科来稿的对比中,自然淘汰低水平稿件。

3.高校学报需要转变观念

在学报办刊宗旨中,有两点是导致其处于非学术的学术期刊境地的原因,一是“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落到实处这就是内稿为主、内稿优先;二是综合性,不论社科版、自科版还是综合版,都是多学科的大拼盘,其结果就是千刊一面。学报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这个旗帜实质上是对低水平重复的鼓励。学校是否需要这样一个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平台,它是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网络时代,有没有更好的反映本校主要最新科研成果的方式等等一系列问题令人深思。笔者认为,大学需要学报,应当是将它作为促进学校学术文化(科技)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展示本校成果的窗口;学报应该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品牌,一种文化(科技)影响力,它可以从学校本身的优势、校内知名学者的影响、本地经济文化历史的特点等等众多方面寻找适合它发展的方向,但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重要的是它能够代表学校的活力、反映学校的文化信念,影响受众,并为受众所喜爱。它的作者群、读者群都应该以外为主,而不是自己办给自己看,竭泽而渔。

至于政策方面,如改变政策上对核心期刊评价角色的曲解、改变职称评聘中对科研成果的不合理要求等等,就不是学术期刊本身力所能及的事了,不书。

我们期待着学术期刊中的挤出效应向着合乎学术精神和学术规范的方向演进。

学术期刊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赋予了学术期刊编辑特殊的文化使命。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传播者、建设者、服务者与创新者的学术期刊编辑,理应明确自身肩负的文化使命,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一、弘扬文明: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传播使命

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弘扬文明的过程亦即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华文明的传承延续和发扬光大,有许多传播者为之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术期刊编辑与其他传播者一样,都是文明的记录者和弘扬者。期刊编辑活动本身既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行为,也是文明载体与传播受众之间的中介环节,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任务与建设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对学术期刊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个新的要求之一就是努力提高先进文化的传播力,自觉肩负弘扬文明的文化传播使命。学术期刊编辑如何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需要在编辑工作中积极考量,并解决如下问题。

1.?增强文化担责意识。文化担责是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意识在行为责任方面的主要表现,它根源于编辑主体内心的文化自觉意识。学术期刊编辑应该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身的传统角色,明确编辑文化的发展历程,在多元文化的世界格局与学术期刊日趋剧烈的竞争中确立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高先进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和能力,勇于担负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通过自身的努力重塑先进文化传播者的编辑形象,完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的文明传承和文化传播的神圣使命。

2.?提升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检验学术期刊编辑文化传播成效的实践标准。根据不同的划分,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传播效果有以下几种情况:正(积极)效果与负(消极)效果或零(无)效果,长期效果与短期效果,潜在效果与显性效果等。传播者的主观愿望当然是希望获得积极长期的显性效果。但是,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传播效果往往会受传播主体的科学素养、传播客体的接受心理、传播内容的信息质量以及传播环境的氛围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充分了解每种传播因素的影响规律,正确掌握科学的传播规律和传播技巧,努力消解文化传播中负面因素的影响,积极避免传播负效果的发生,方可提升文化传播效果,促进学术期刊文化传播使命的完成。

3.?扩展传播价值。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传播过程内在地包含了文化价值的判断、选择与建构过程。在编辑活动中,选择、组织什么样的稿件,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或要求进行编辑加工,如何刊登出版等,这一系列的编辑活动都有一定的价值判断,编辑可以根据自身价值倾向做出合理取舍,甚至可以按照刊物的用稿要求进行一定的价值重构,扩展传播价值。但是,编辑的价值选择和建构不是无限的,其价值重构过程也并非为所欲为。每一个学术期刊编辑在文化传播中都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明确期刊发展的指导方针,切不可是非不分,甚至恣意妄为。

二、繁荣学术: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建设使命

学术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规律的科学化研究,是学与术的有机统一。其中,“学”即学问、学理、学说、理论,亦即古人所谓的形而上之“道”;“术”乃谋略、对策、办法、措施、手段的统筹,即古人所说的“策”。由于学术期刊具有专业性、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公共性,因而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必须按照学术共同体集体约定的学术标准与出版规范来对学术论文承载的学术信息进行选择、审核、编辑、出版和发行,从而完成学术共业的传播、交流与发展。因此,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生命所系,而繁荣学术则是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建设使命的集中体现。如何借助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进一步促进学术期刊品位、质量、效益的提高,完成繁荣学术的文化建设使命,是每一个学术期刊编辑应该认真思考并着力践行的课题。

学术期刊论文篇3

国际在线消息:据新华社电,世界著名的英国学术期刊《自然》23日报告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近年来上升势头强劲。

该报告调查了全球范围的科研论文数据,结果显示,在引用次数排名最靠前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由中国研究人员发表或参与发表的论文比例在2011年达到11.3%,居全球第四位。该报告还显示,在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的研究者的论文所占比例居前。

该报告预计,到2014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将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

学术期刊论文篇4

    论文摘要 分析了我国学术期刊分级理论研究的现状,认为对我国的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在标准和依据的把握上不能片面化,而是应当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察。学术期刊的分级在掌握科学的学术期刊分级方法的前提下,主要从学术期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掌握和考察。

    一、 我国学术期刊分级的现状

    学术期刊是以学者为作者和读者对象、报道学术研究成果的定期出版杂志。

    因为决定期刊水平高低的因素是复杂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既有规律性的东西,又有偶然性的人为的因素,由此导致那些被认为是着名的期刊也免不了刊登了平庸的论文,而那些所谓无名的期刊却常发表令人拍案叫绝的高质量论文。所以,要对期刊进行准确的分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1994年国家科委就认为:学术期刊分级工作“有必要做,但这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常设机构,目前条件尚不完全具备,国家科委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着手进行准备。”[1]但是时间过去10多年了,国家科委没有开展这项工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1年也承认:“迄今为止,尚未从各类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这一角度制定过标准,因为衡量学科众多的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准是一件非常复杂、难度非常大的工作,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可以简单地作出评价的。”[2]

    无论是《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国家科委,1994年),还是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关于学术期刊有关问题的答复(2002年),着名编辑学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前副署长张伯海先生对此概括为:①期刊无部级、地方级的区别;②目前国家与地方关于期刊的评比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无关;③“核心期刊”的认定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④目前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权威标准;⑤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举办过国家期刊奖、全国一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等期刊方面的评奖活动,不能认为获得这些奖项的期刊中的学术期刊质量就是高的,不能作为评职称时入选论文的依据。[3]我们认为,这种概括是准确的。

    然而,客观现实不允许目前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因为这牵涉到大量的职称评定、成果鉴定、科学研究工作量计算,等等。大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都在考核管理等工作中自行确定了期刊的级别。可见,全国性的期刊分级,尤其是学术期刊分级又是一项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任务。

    期刊分级意义重大:1.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能为学术期刊确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起到积极而科学的导向作用;2.建立学术期刊分级制度,有利于期刊评估工作的进行;3.学术期刊分级能为学术成果的评定提供重要的依据,为学术和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提供科学的依据;4.学术期刊分级制能进一步调动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5.有利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管理。[4]

    由于当时处于该问题的起始时期,缺乏定量分析的相关文献。

    二、 我国学术期刊分级实践的简要回顾

    尽管国家主管部门没有对期刊进行分级,但现实是我国的期刊品种数却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期刊数已超过1万余种,其中科技期刊5000余

    种,社会科学期刊6000余种。面对如此多的期刊,人们自然要有选择地利用期刊,这样一来,期刊分级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

    20世纪80年代末核心期刊理论引入我国以后,期刊分级有了相对合理的、科学的和定量的标准。随着分级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学术期刊管理部门和行业在分级问题上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国内许多单位都采用核心期刊理论对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如国内大部分高校在认定期刊级别时,主要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名录、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名录、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名录、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等单位组织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数据库的期刊名录作为期刊分级的依据。有些单位采用这样的学术期刊分级方法:同时被上述两种以上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而且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列为一级期刊;同时被两种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列为二级期刊,没有被权威数据库收录的列为三级期刊。如此从重要核心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名录中遴选,并结合有关计量指标和专家评审的方法进行期刊分级,虽然还不能视为十分完美无缺,但目前在没有更科学的分级方法问世之前,此类的分级方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借鉴。

    三、 对理论界关于学术期刊分级讨论的审视

    1. 1994年尹玉吉认为,对我国的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在标准和依据的把握上,不能片面化,而是应当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察。强调仅仅用一项指标来确定期刊级别的做法显然有失公允。确定学术期刊分级的依据是做好学术期刊分级工作的基础。我们认为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应主要从学术期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掌握和考察。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主办的学术期刊水平和档次;第二,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也是确立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和级别的客观依据; 第三,培养人才的情况;第四,学术期刊发行量的大小,也是确立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指标;第五,学术期刊装帧、编排、校对、印刷质量问题;第六,学术期刊创办历史的长短也应是确立学术刊物级别的一项标准;第七,学术期刊的转载率也应是确立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标准;第八,就目前来看,应该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以及他们联合组织的学术期刊评比是比较全面、客观的,更具有权威性。[4]

    当然,尹玉吉的这一探讨,由于当时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显得抽象的东西多一些,定量的东西少一些。

    2. 1996年和1998年于鸣镝[5-6]

    两次撰文认为,期刊的级别划分依据是:1.依据期刊主管单位划分期刊等级;2.依据期刊出版形式划分期刊等级;3.依据期刊在学术上的重要程度划分期刊等级(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4.依据期刊质量的综合指标划分期刊等级(包括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发行标准和管理标准共计六项标准)。作者关于“依据期刊主管单位划分期刊等级”是对国家科委《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重复,并且规定已经申明“依据期刊主管单位不能代表期刊级别”。他关于“依据期刊出版形式划分期刊等级”,因为每个人对“出版形式”有着各自的理解,所以说这些不应该成为划分期刊级别的依据。他关于“依据期刊在学术上的重要程度”,这正是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文章作者最终并没有给出答案。

    3. 2000年上半年,《统计与信息论坛》编辑部的崔国平先生认为,决定期刊级别的因素取决于以下11个方面: (1)学术技术水平;(2)转载收录率;(3)权威评价分值;(4)印刷效果分值; (5)裁切装订质量分值; (6)技术加工水平; (7)错字率;(8)编排规范程度;(9)办刊基本条件具备完善程度;(10)规章制度健全程度; (11)出版秩序合格率。[7]

    应该说崔国平在期刊级别划分依据问题上,真正有了突破,他由1994年尹玉吉主要找定性依据,转变到了在定量上找依据。

    4. 2000年下半年,徐威、刘飚、胡健飞撰文建议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期刊作为一级期刊。[8]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很模糊,既然是划分级别,就应该有一个以上,即有一级就应该有二级,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并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确定的“重要期刊”与我们编辑学界的界定不可能是一样的,应该还要深刻,更有根据。

    5. 2001年,汪继南、张丽霞就学术期刊的分级问题撰文认为:“以质量分级是较为科学、合理的分级方法,是最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分级。”[9]但文章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施办法。

    6. 2001年底,陈图文等撰文认为:“期刊级别划分是当前一个热门话题,是衡量论文质量的唯一依据。”[10]我们认为,陈图文等人所提的“期刊级别划分是衡量论文质量的唯一依据”是不科学的,应该说衡量学术论文质量的是论文本身。

    7. 2004年,傅锦彬、张磊等撰写了《高校如何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一文;[11]2005年,《重庆大学学报》编辑部的傅旭东探讨了“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分级”问题。[12]实际上,傅旭东在这里没有谈学术期刊分级问题本身,而是谈了与之相关的问题。

学术期刊论文篇5

英文名称:Acta Electronica Sinica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732-2112

国内刊号:11-2087/TN

邮发代号:2-89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A 科学文摘(英)(2009)

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高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电子学报》(月刊)创刊于1962年,是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高级学术刊物, 刊登电子与信息科学及相邻领域的原始(original)科研成果。 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反映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

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反映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

本刊设有:学术论文,科研通信,综述评论等栏目。凡以电子与信息科学为主体(交叉学科论文必须侧重电子与信息领域),在理论与应用实践上具有创新的,代表我国研究水平的学术论文,有科学依据和可靠数据的技术报告,阶段性成果报告,以及属于前沿学科,并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展望评论性文稿,均可向本刊投稿。

由于本刊覆盖的学科专业较广,出版时有意识地将相关学科和专业集中:第1、4、7、10期主要是通信与信号处理;第2、5、8、11期主要是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及相邻学科;第3、6、9、 12期主要是电子物理、真空电子学、微波与电磁场及相邻学科。

学术期刊论文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术事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作为这种繁荣景象的标志之一的是:我国的学术期刊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我国有4000多种科技期刊、约2000多种社科期刊,两项合计,学术期刊的总数已逾7000种。

学术期刊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学术理论阵地。要使学术期刊高质量、高效应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努力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素质。对于学术期刊编辑,在素质方面,我们可以提出多种要求,但是,最重要的,也是必备的一点就是必须努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便使自己在编辑工作实践中更好地履行职责。

1.学术期刊编辑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必要性

1.1 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是由学术期刊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学术期刊是指刊载具有专业性、科学性、理论性学术文章并定期编辑出版的期刊,它是一个时期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真实反映,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历史的反映。它可以从多个侧面反映某个课题、某个学科、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或某个科研集团力量学术研究的历史。它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高等院校的师生、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等。学术期刊有别于新闻报刊,它不像新闻报刊那样着力于反映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事件,而是侧重于各学科领域的理论的阐发和论证,它也不同于一般理论性的宣传刊物,它一般不直接指导当前工作,不将现实一般性的宣传工作作为主要内容,而是侧重于各门类各种问题的科学研究和理论探讨。但是,和党领导的所有出版物一样,学术期刊姓“社”,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学术期刊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因而,学术期刊必须遵循党的方针、政策和原则,因为党的方针、政策和原则是体现和服从党的路线的基本方针。学术期刊编辑方针的制定,必须以此为依据,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认定,也必须以此为根本[1]。

1.2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是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内在要求。

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和学术期刊是整个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论文是学术期刊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是其智力劳动的结晶,这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正是这种创造性劳动的延伸。学术期刊作者完成了自己的论文,还不能算是一种完整意义上的精神产品,只有经过编辑加工,并进行物化处理,才能成为完整的精神产品。所以说学术期刊编辑也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学术期刊编辑的劳动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主要表现在编辑对作者来稿的鉴审、选优、加工以及对学术期刊的装帧设计等方面。学术期刊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具有附着性,因为学术期刊编辑的劳动必须以作者提供的来稿为基础,离开作者来稿就不会有学术期刊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学术期刊编辑的创造性劳动还具有隐匿性,因为学术期刊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基本上没有自己独立的表现形式,而是物化、消失在作者的精神产品之中[2]。

2.学术期刊编辑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长期性

从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实践来看,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努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应是长期性的。

目前,在社科学术期刊中较为普遍地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纯理”类的、“论古”类的文章明显增多了,触及现实的文章也多为缺乏理论深度的一般性的理论宣传和经验介绍。究其原因,在学术期刊编辑方面,其心态多为:对现实保持一定距离,可避免犯错误。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新成果、新理论不断出现。闭着眼睛不看社会,对现实保持距离,害怕矛盾,回避问题,无所作为,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切有事业心和社会使命感的学术期刊编辑,都应当正视现实,拥抱现实,使学术期刊工作面向四个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学术期刊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积极组织和优先刊发对经过认真研究,对现实问题能作出正确的理论阐释并且能积极解决问题的、有创见的学术论文,使学术期刊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学术期刊是学术性刊物,学术期刊缺乏学术性就失去了它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而学术性的生命活力之所在,又是它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因此,学术期刊必须坚持双百方针,提倡探索,鼓励学术争鸣。我们贯彻双百方针,是以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在学术问题上,不问意见的互相争鸣,可以促进理论和学术的发展与进步。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开放性理论体系,它永远面向实际,面向世界,在实践中不断自我丰富、完善,在同各种挑战的斗争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不断发展。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在工作实践中,长期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不断获取新的智慧和力量,把学术期刊办得更具活力,更有生气。

3.学术期刊编辑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方法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笔者认为也应该说:刊如其人。学术期刊是人办的,有什么样的编辑,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术期刊。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本学术期刊质量的高低是学术期刊编辑业务和理论水平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提高学术期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首先必须提高编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作为一个学术期刊编辑,对一些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己还没有弄清楚,又怎么能选编好稿件呢?编出的文章理论观点似是而非,根本没有说服力,又怎么能使读者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呢?甚至还可能把一些有错误的稿件当作理论水平高的好稿选编出来,使学术期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学术期刊编辑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时需要做到一下几点:

(1)选题。学术期刊的选题是根据刊物的性质、办刊宗旨及实际需要产生的工作计划。选题这一主观认识的形成,是以广泛调查研究、大量了解客观信息为基础的。选题的确立过程,应始终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认识是对客观实践反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2)组稿。学报选题组稿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方针。这是制定编辑方针必须遵循的一条根本原则。它不仅是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编辑拟定和挑选文稿论题,组织作者撰写文章时,一定要坚持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研究学科中的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根据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和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提出有实用价值、学术价值的系列选题计划.坚持学术为政治服务,就是指学术为党和国家一定历史时期的战略任务、目标服务.从现阶段来说,就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总目标服务。而且,它是通过学术上的理论论证、科学分析的方式和途径来实现其任务的。

(3)审稿。编辑要做好学术期刊的审稿工作, 首先要有正确的审稿态度, 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指导我们的审稿工作, 要坚持质量第一、社会效果第一和在稿件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全面理解作者和文稿, 对全文宏观把握, 辩证地看待,“ 无私于轻重, 不偏于憎爱” , 不求全责备, 这样才能做出准确而客观的评价。其次还要博观, 就是扩大社会经历, 广泛接触学科, 全面掌握信息, 开拓学术视野, 加强编辑的学识修养。这样才能通过各种具体方法, 提高编审文稿的能力。

参考文献:

学术期刊论文篇7

英文名称: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7857

国内刊号:11-1421/N

邮发代号:2-87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A 科学文摘(英)(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中科双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科技导报》1980年由杨振宁、李政道等美籍华裔科学家倡议在美国创办,1984年转至中国办刊并正式建社,1986年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会刊。钱宁教授、孟昭英院士、朱光亚院士先后任主编,现任主编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长根。

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综合性学术会刊,《科技导报》立足于科学发展前沿,以面向世界报道中国最优秀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成果为己任,将刊物办成中国的Science和Nature为奋斗目标,积极反映国内外科学技术领域的新理论、新发现、新创造、新方法,广泛地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力图展示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水平。

《科技导报》以发表国内外科学技术各学科专业原创性学术论文为主,同时刊登阶段性最新科研成果报告,以及国内外重大科技新闻,快速、全方位、高密度、大容量地提供科技信息,力争办成一份有影响、有特色、有品位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学术期刊。

《科技导报》以“刊登原创学术论文,报道前沿科技成果;涵盖科技各个领域,关注重大科技问题;重视理论研究创新,鼓励学术观点争鸣;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探索强国兴邦道路”为办刊宗旨,以“处理来稿周期短,报道成果时效强,探究问题起点高,研讨思路视野宽,提出对策着眼远,争鸣学术气氛浓”为办刊特色,在全国众多的科技类学术期刊中独树一帜。

学术期刊论文篇8

关键词:音乐编辑学;音乐期刊;特色办刊;选题组稿;同行三审;编辑原则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3)04003606

音乐编辑,是根据一定社会文化需求,对“音乐产品”(如录音、录像、乐谱、学术论文等)进行选择、鉴定、整理、加工、出版、发行,使其以完备形态呈现于受众的过程。音乐编辑的成果形式直接表现为音像制品、传媒节目、图书、期刊、报纸等载体,是音乐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音乐编辑学即对音乐编辑的对象、方法、目的、意义、历史与现状等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涉及期刊、著作的编辑、出版和各类音像作品的编辑、传播等诸多领域,具有较强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的特征。

早在1987年,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第1期便列出“音乐编辑学”栏目,成为较早明确提出该学科建设的音乐理论期刊;1994年,西安音乐学院开设“音乐编辑学概论”课程;1997年,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再次发出“倡导音乐编辑学研究”倡议,对音乐编辑学的作用、意义和研究内容等问题作集中说明,并开辟专栏予以探讨。①2001年《中国音乐年鉴》刊发的蔡际洲先生综述《一个悄然兴起的研究领域——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编辑学研究》,在系统梳理音乐编辑研究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该学科的定位,推动了这一新兴学科的完善发展。②

音乐学术论文,是音乐理论研究的重要“产品”形式之一。对其进行系统汇总、整理、编辑、出版等,是学术成果公之于众的重要形式,也是音乐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音乐期刊的发展,如果从李叔同创刊于1906年的《音乐小杂志》算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期间由于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音乐理论期刊在社会文化的颠簸中艰难前行,但总体呈现出“涓涓细流汇江海”的发展趋势。③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类音乐理论期刊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无论刊载论文数量、理论研究深度还是学术领域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呈现出名副其实的“知识爆炸”局面。面对当下每年数以万计的音乐学论文流通量(包括撰写、答辩、投稿、发表等),音乐理论期刊如何在大学术环境中生存,进而以自身努力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学术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是每位期刊编辑人员难以回避的问题。本文仅就音乐理论期刊编辑中涉及的期刊定位、选题组稿、论文评审、编校出版等问题,结合实例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期望能为期刊编辑工作提供参考。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

一、以“创新精神”锻造特色期刊

音乐理论期刊要想在学界拥有一定影响,得到大多数同仁的关注和认可,首要问题就是明确自身学术定位,创办出刊物的特色。当前全国十几家主要音乐理论刊物中,大凡做得比较好的,都有自身较为明确的定位和特色。例如,《音乐探索》对音乐教育理论的探讨(包括专业音乐教育和师范音乐教育、大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对音乐文献学、西南地区民族音乐文化和王光祈学术成就等前沿问题的关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和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艺术》依靠各自音乐学院的理论传统,对作曲技术理论和西方音乐文化的关注;《交响》依托地缘优势,长期对西安鼓乐和汉唐音乐文化的关注;《黄钟》对以曾侯乙墓乐器为代表的古乐器特性和荆楚音乐文化的挖掘;《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对岭南音乐文化的关照等。这些专题依托刊物各自学术资源和地缘优势而设,无形中为期刊的定位和特色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那么,一本音乐理论期刊又该如何明确学术定位,办出自身的理论特色呢?有学者曾将音乐学术期刊办刊特色的形成归纳为三方面影响:一是地域条件,二是学术氛围和环境条件,三是编辑者的思想主导和学术素养。④这一总结无疑为特色期刊的创办提供了可循之途。笔者认为,音乐理论期刊的定位和特色,直接取决于办刊者的学术理念和创新精神。集优秀音乐理论家和编辑家于一身的期刊负责人,如能充分依托主办单位的学术资源,在全面把握音乐学各领域现状的基础上,秉持学术研究的创新精神,敏锐抓住当前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力求使刊物对学术研究有所补益,期刊的定位与特色自然得到明确。我国卓越的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对期刊特色与编辑工作创新精神之间的关系曾有如下论述:“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刊物的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这种尾巴主义的刊物便无所谓个性或特色;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要造成刊物的个性或特色,非有创造的精神不可。”⑤

如同学术论文必须要有创新观点一样,一份音乐学术期刊的创新精神,也是其在学界立足的根本,是系统整合包括自身传统、学术资源、地域文化等因素在内的核心力量。以创办于1985年的《中国音乐学》为例,该刊与其他兄弟刊物相比虽然创刊较晚,但却能够以其独特的个性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众多音乐理论期刊中的佼佼者,其中之因与办刊者清晰的学术定位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密不可分。诚如有学者所论:“在过去20年里,《中国音乐学》已成为许多学术事件的引航者,引发了一系列的学术争鸣和思想、观念的撞击,特别是在80年代以来的思想解放过程中,《中国音乐学》敢于把许多有争议的话题公开发表,为音乐学界学术思想的活跃提供了一个高起点、高质量的开放性平台,在保障知识分子的话语权、捍卫知识空间应有的独立性方面,彰显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为学术刊物摆脱旧有模式提供了例证。这恰恰是《中国音乐学》最突出的学术品格。”⑥如今,《中国音乐学》正以“全面展示老一辈学者研究成果、充分展现中青年理论家风采、为学术争鸣提供平台、积极开展与海外学界的交流、及时反映国内外学者最新研究动态”为建设目标,为繁荣我国音乐学术研究而努力。

1930年,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不入流。此古今学术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⑦学者治学需要与时代学术“预流”,音乐理论期刊的定位同样如此,这是锻造刊物特色的重要前提。办刊者若对音乐学领域的新材料、新问题茫然无知,只知奉行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尾巴主义”,必将被时代潮流所抛弃。一位成熟的音乐理论家,除拥有扎实的学术基本功和优秀的创新才能之外,更需要对国内外音乐学术乃至整个民族音乐文化,拥有一种高远的志向和过人的识断,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在文化上有所建树。⑧音乐理论期刊要明确定位,成为中国音乐学术事业的担当,就需要以积极参与学术潮流的勇气和志存高远的学术境界,在传统与现代的学术交汇中找到自身的立足点,走特色化办刊之路,真正成为音乐学术发展的引领者和见证人。

二、以“问题意识”指导选题组稿

期刊的定位与特色,直接决定了每期的选题与组稿。一份音乐理论期刊虽然不能像学者那样,通过“撰写论文”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但却可以通过对栏目的设置和稿件的有效组织,策划选题重点、集中研究方向,传达办刊者的学术理念,表达对当前音乐理论研究的看法并引发理论界关注。这是特色化办刊必须坚持的做法,也是期刊充分利用自身有限资源,集中打造若干品牌专题或栏目,构建新的学术共同体的有效途径。具体说来,音乐理论期刊的选题与组稿,应该“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栏目策划。在专栏和专题的选择上,应体现出灵活性,不必纠结于是否跨学科,而始终应把问题意识置于核心地位”,同时“构建以特色栏目为平台的学术共同体。特色栏目的组稿不应盲目地只选择名家,而要找到最合适的作者,并培养其归依感,形成良性的互动”。“只有以特色化为办刊理念,以优质的编辑团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高层次的学术共同体为支撑,以科学的组稿、审稿和用稿制度等机制为保障,才能切实做好特色栏目,才能引领学术期刊走出目前的困境。”⑨

音乐理论期刊以问题意识为中心进行选题与组稿,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案例可举《音乐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刊组织了“随县出土音乐文物专辑”(1981年第1期)、“近现代音乐史学术讨论专辑”(1982年第1期)、“民族多声部音乐研究专题”(1982年第3期)、“音乐史学方法论专题”(1985年第1、3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专题”(1992年第2期)、“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专题”(1993年第1、2期)、“《乐记》研究专题”(1995年第1期)等,表现出编辑者较为强烈的问题意识。其中许多选题准确把握最新学术动态,有力地推进了理论研讨的深入开展。据有学者统计,上世纪后20年《音乐研究》类似的策划案例达10次以上,说明该刊已经形成一种积极有效地参与学术研究进程的传统。⑩

为更好地配合期刊的选题与组稿,编辑部还可依托自身学术机构,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交流活动,提升刊物影响力,打造学术品牌。《中国音乐学》在创刊之初,就以积极介入当下学术研究的勇气和热情,联合其他单位组织了“中青年音乐理论家座谈会”“全国通俗音乐研讨会”“当代音乐研讨会”、各个学科方向的“读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奖”等活动,开辟了“回顾与思考”“大学生研究生论稿”等栏目,将目光准确聚焦于音乐生活的现实问题,以带有前瞻性、鸟瞰性的宏阔学术视野,真正成为时代学术潮流的领航者。为扩大中国音乐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中国音乐学》还策划出版了英文版,主动与海外学术界沟通交流。这些举措对当时国内音乐学界都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B11

应该承认,从当前音乐理论期刊的选题、组稿和栏目设置来看,虽然“特色化办刊”已成为大家公认的理念,但真正形成或始终保持自身特色的刊物却是凤毛麟角,甚至远不及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这固然与当前出版管理体制和大学术环境相关,但直接原因则是编刊者缺乏鲜明学术立场和高远学术情怀,对当下音乐生活和薄弱研究领域关照不足,对音乐学各前沿问题缺乏清晰认知,对新学人和新兴学科扶植不够等因素使然。诚如陈荃有先生所论:“反观今日的音乐学术期刊,这种主动办刊、引导性的办刊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刊物在被动维持,甚至已经变成定期‘论文集’,沦为教师评定职称的‘敲门砖’。这种状况虽然与目前不尽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审体系有关,但也不能说与我们办刊人的奉献不足、随意放手、策划缺位无关。”B12音乐理论期刊理应站在学术最前沿,引领和把握学术发展动向,而前提就是编辑者对音乐学各领域有透彻了解,对学术发展前景有敏锐的洞察。如果每种音乐理论期刊都拥有“以学术成就兼济天下”的胸怀,充分表达对音乐文化的深刻见解和对未来学术发展的热切期盼,“千刊一面、选题重复”的现象将不复存在,期刊的明确定位和理论特色也便彰显出来。

三、以“同行三审”严把学术质量

严格高效的论文评审制度,是期刊高水平学术质量的重要保障。从目前我国音乐理论期刊的运作情况看,论文审核方式大致可分为“主编审核制”和“三审制”两种。前者即期刊来稿能否发表,全部由主编一人审阅决定。这种审稿方式具有效率高、时间短等优势,但由于主编专攻的研究领域有限,审稿中难免存在学术盲区,加之个人学术偏好、主观情感、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牵扯,刊发论文的质量很难得到充分保障,无形中降低了刊物的学术质量。国外同行对此类刊物的学术认定,同样是比较低的。“发表于这类刊物上的文章不被视为主要的学术成果,只被认为是与篇幅较短的书评和已宣读而未出版的学术会论文属于同一类型的次要成果,在评定研究成果、评职称、晋级、求职时分量很轻。”B13

相比“主编审核制”,“三审制”由于增加了若干审核门槛,论文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当下我国音乐理论期刊中,所谓的“三审制”实施情况也不尽相同,仍可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可称为“传统三审制”,这是明确写入我国行政法规的出版审核制度,1952年在《关于国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中首次提出,之后在历次法规调整中不断予以认定。1997年公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对这种三审制操作方式有清晰表述,简言之即“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其目的旨在对稿件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倾向、学术质量、社会效果、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等方面做出评价”。B14从相关法令规定可以看出,传统三审制基本是一种在出版社或编辑部内运行的审稿方式,带有较强逐级申报的官僚色彩,审稿目的首先侧重于思想政治把关,学术质量判定并非审核稿件的唯一标准。这种新中国成立之初从苏联引进的审稿模式,其“理论渊源——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都发表于无产阶级革命期间,革命年代与和平年代的方法一定有重大区别。因此,不假思索地机械搬用战争年代的办法,无疑是不合适的”B15。

三审制的第二种类型,即“同行三审”制度。这种制度源于15世纪诞生于威尼斯共和国的专利“同行评议”制度,1752年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将其正式引入学术期刊审稿。B16同行三审的具体操作有多种方式,如“盲法审稿(blind peer review),匿名审稿(anonymous peer review),双向匿名审稿(也叫‘双盲审制’,double blind peerreview,DAPR),匿名的、外部人审稿制度(anonymous outsider refereeing),单盲法审稿(也叫单向匿名审稿,single anonymous peer review),实名审稿(real name system),公开审稿(open peerreview),量化审稿(quantizing manuscript proof),预审制度(preliminary peerreview),顺序审稿法(order review method)等等。这些方法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同行审稿制度为基础的,本质上都是同行审稿的延伸和具体化。”B17

下面以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双向匿名审稿”为例,说明同行三审制度的具体操作方式:

(1)编辑部在编辑部主任和业务副主编主持下,初步审读、筛选所有来稿;

(2)编辑部在初审基础上,将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稿件作匿名处理,交付与论题相符的专家审核,请专家给出翔实审稿意见;

(3)编辑部接到专家意见后,与作者沟通稿件完善、修改等事宜,将专家意见作为论文能否刊用的重要依据;

(4)在主编主持下,编辑部根据刊物选题、栏目设置等情况,对所有拟刊用稿件作集中刊发安排。

“同行三审”中参与审稿的学者,可以期刊编委或主办单位科研人员为主,同时也要考虑适当聘请编委之外专家,不断构建更为广泛的学者资源库。

相比其他方式,“同行三审”由于突出了“学术”在审稿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极大地削弱了非学术因素对期刊的影响,确保了刊载论文的质量,是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普遍采用的审稿方式。目前国内一些较重要的社科期刊,如《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地方志》《清史研究》《文学遗产》等,都已公开宣称实施“同行三审”或“双向匿名评审”制度。相比之下,音乐学术领域的十几家重要刊物,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却不多见。与国际知名音乐学术期刊(如学界公认的刊物Ethnomusicology,其撰稿人、评审者、读者都是国际范围的,期刊也因此拥有数量庞大的审稿专家档案库)相比,我们在审稿制度化建设层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保障“同行三审”正常运行的良好学术环境也亟待净化。

四、以“传播理念”组织编校出版

如本文开篇所论,音乐编辑本质上是对包括学术论文在内的“音乐产品”进行鉴定、整理、加工、出版,使其以完备形态展现于世的过程。“在社会音乐生产体系中,音乐编辑处于音乐传播生产环节的重要位置。所有的音乐文化形态,如知识观念性的音乐文化(文字语言组合),艺术形象性的音乐文化(音符语言组合)等等,都将经过音乐编辑这一关键性环节进入社会。因此,音乐编辑环节,是联系音乐家(引者按,包括音乐学家)与社会的枢纽。”B18音乐编辑活动的传播本质,直接决定了音乐期刊编辑、校对、出版等环节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即:以最为明晰、简练的文本形态,以最有利于学术传播的媒体形式,展开文稿的后期编校与出版。

编辑与校对是对原始稿件的再加工、再提升,它决定着论文将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由于编校的最终目的是更为高效地传播学者原创成果,具体工作中必须首先把握两个前提:其一,维护作者原有论点,不可随意更改。即或审稿专家对原作有修订意见,责任编辑也要务必与作者沟通,共同完善文稿;其二,保持原作文风,彰显学者个性。每位成熟的音乐理论家都有自己的学术语言和表达习惯,期刊应鼓励学者彰显个性,将自身打造成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在坚持以上两原则的基础上,编辑对文稿的逻辑结构、史料运用、文字表述等方面的不足,可与作者沟通作进一步修改。这些问题在知名文史类期刊中可能并不突出,但对音乐理论刊物而言则并不鲜见。“由于音乐领域的行业特点和历史原因所使然,从业者的文化根底偏弱、驾驭文章和文字的能力有限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样致使刊发的音乐类学术论文的写作和编校整体水平欠佳。”B19音乐理论期刊编辑必须认识到这一点,真正肩负起编辑的责任,字斟句酌,惜墨如金,确保文稿以“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领异二月花”的清新面貌问世。当下一些音乐理论期刊实行每篇文章责任编辑制度,是对编校工作的有效督促。高水平的编辑工作,一方面能确保所刊文稿质量,同时也可缓解刊物版面压力,在有限篇幅内为更多作者提供平台。从这种意义上讲,每篇论文的责任编辑实际都在与作者共同参与学术创新。

此外,引文、注释、谱例、图片、版式、封面、彩页、印刷、装订等出版形式,同样影响着音乐理论期刊的流通和传播时效。一般说来,这些格式尤其封面、装订、版式等,是决定期刊外在面貌的重要因素,一经确定便不轻易更改,以便在读者心目中形成特定的期刊风格。另一方面,期刊的引文、注释、版式设计等,也要充分考虑到中文阅读的传统,不可盲目“与国际接轨”照搬外文期刊格式,或一味追求“载文量”而致使字体小到难以辨认的地步。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在全国音乐理论刊物界仍未达成共识,有待于科研机构与音乐院校携手,共同创建出一套中文通用的音乐论文规范体例。

五、未结束语:音乐理论期刊,任重道远

以上所论四点办刊感悟,可说是编辑界的老生常谈,并无多少新意。但之所以老调重弹,原因就在于这些看似普通不过的道理,在我们的音乐理论刊物中却是如此缺乏,甚至连最基本的要求都难以达到。据笔者对“十一五”期间中国知网(cnki)所收论文的不完全统计,各主要音乐理论期刊共计四千余篇,论文数量持续攀升,写作水平有一定提高,学术规范得到一定程度重视,显示出音乐学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的局面。“然而,由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国家奖项、职称等评定制度的弊端,以及学术期刊管理体制的混乱,导致学术腐败现象仍屡禁不绝。毫不夸张地讲,本时期已发表的音乐学论文中,几乎60%以上为‘应景’甚至‘抄袭’之作,真正在学术上有新意、有创见的好文章数目寥寥。如此大量的学术垃圾被不断制造,已成为音乐学科建设中的严重问题。”B202003年4月,中央音乐学院、人民音乐出版社、《光明日报》文艺部等媒体曾举行“学术道德建设问题”座谈会,《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学》等16家期刊发表“联合声明与建言”。但时隔多年,学术抄袭和造假行为却依然泛滥,并未得到有效遏制。B21

当前音乐理论期刊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局面,既有整体学术环境恶化和音乐界痼疾的侵蚀,也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如职称评定、科研考核、期刊管理等)的影响,更有期刊负责人、编辑者自身的原因,可以说并“非一日之寒”。B22笔者深知,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见效,也绝非一介音乐刊物编者所能左右。然而,作为一名音乐理论期刊编辑,只要我们在其位一天,便应该“谋其政,尽其职”——拿出“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奉献精神,坚守为音乐学术发展尽力的自律信念,不断为音乐学界提供创新智慧之源,使承载着我们工作与梦想的刊物,真正成为推动音乐学术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至少,当我们多年后扪心自问曾经的编辑生涯时,能够坦然对自己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中国的音乐理论期刊,任重道远。

注释:

①《黄钟》编辑部:《写在前面——倡导音乐编辑学研究》,《黄钟》,1997年第4期,第34页。

②参见蔡际洲《一个悄然兴起的研究领域——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编辑学研究》,《中国音乐年鉴》(2001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③参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李文如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编》(上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④参见李宝杰《音乐学术期刊办刊特色探微》,《黄钟》,2000年第2期,第3336页。

⑤雷群名编著:《韬奋论新闻出版》,学林出版社,2009年,第82页。

⑥范晓峰:《学术期刊的使命和音乐学家的成长——〈中国音乐学〉创刊20周年暨“音乐学研究在当代”学术研讨会综述》,《黄钟》,2006年第2期,第141页。

⑦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36页。

⑧黄翔鹏先生在评价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的历史地位时曾说,大凡“在文化上有所建树的人,根基在‘学’,施展在‘才’,作为才、学统率的关键则是‘识’”见黄翔鹏《律学史上的伟大成就及其思想启示——纪念朱载堉〈律学新说〉成书四百周年》,载《黄翔鹏文存》(上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第384页。

⑨康敬奎:《特色化:学术期刊的真正出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17日第440期。

⑩相关论述,参见马一飞《音乐研究五十年办刊特色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3132页。

B11参见范晓峰《学术期刊的使命和音乐学家的成长——〈中国音乐学〉创刊20周年暨“音乐学研究在当代”学术研讨会综述》,《黄钟》,2006年第2期,第141页。

B12陈荃有:《音乐学术期刊重待辉煌——有感〈黄钟〉创刊20周年》,《黄钟》,2007年第1期,第199200页。

B13杨沐:《再谈学术规范与文德文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27页。

B14《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新闻出版署令(第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7年26期,第1207页。

B15尹玉吉:《学术期刊的同行审稿与三审制比较研究》,《现代传播》,2012年第2期,第50页。

B16Kronick D A. Peer review in 18th century scientific journalism. JAMA, 1990, ( 10) : 13211322.转引自尹玉吉:《学术期刊的同行审稿与三审制比较研究》,《现代传播》,2012年第2期,第48页。

B17尹玉吉:《学术期刊的同行审稿与三审制比较研究》,《现代传播》,2012年第2期,第4849页。

B18曾遂今:《关于音乐编辑科学定位的思考》,《黄钟》,1997年第4期,第5页。

B19陈荃有:《音乐学术期刊重待辉煌——有感〈黄钟〉创刊20周年》,《黄钟》,2007年第1期,第199页。

B20李宏锋执笔,李玫修订:《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研究状况与“十二五”规划建议·音乐学部分》(内部资料),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学术期刊论文篇9

一、河南大学社科期刊群体

《河南大学学报》创刊于1934年,是河南省历史最为悠久的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该刊一贯坚持严肃的学术方向,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创新发展,目前开辟有“历史学研究”、“文学研究”、“经济学研究”、“哲学研究”、“法学研究”、“管理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编辑学研究”等主要栏目,组织刊发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为国家和河南省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成果和理论成果。该刊牢牢把握学术方向,组织并刊载了许多优秀理论稿,不仅使刊物质量持续提升,也在国家层面收获了优良的学术评价。

《史学月刊》创刊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最早创办的史学期刊。该刊始终坚持学术期刊的品格,以学术前沿研究与理论研究为重点。目前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史学理论”、“史学评论”、“专题研究”、“社会经济史研究”、“城市史研究”、“乡村史研究”、“学者访谈”等。该刊不仅刊发学术专家的文稿,还重视学术新人的培养,以“学术品质”为唯一标准,严把学术质量关。几十年来,刊物培育了大批史学名家,刊发了许多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的史学理论稿,已经成为部级“名刊”、“大刊”。

《心理研究》创刊于2008年,2007年之前刊名为《心理世界》。目前开设的主要栏目有“理论论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学校心理研究”等,所刊发的大量心理学研究理论成果与实践探索经验,为该专业学科发展作出了理论贡献,对推动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该刊作为同行专家关注的理论刊物与研究平台,受到了国内本学科高层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了高规格的心理学研究期刊。

《汉语言文学研究》创刊于2011年3月,虽然仅有两年时间,但刊物已经在本学科学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刊除刊发了许多本学科前沿性的学术成果,受到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与重视之外,还组织了不少海外专家理论稿,以引领学术发展的势头。刊物目前已引起国内同行的高度关注,并获得了省内期刊界的良好评价。刊物不仅开设有本学科研究的基础栏目,还开设了独具特色的栏目,吸引了学界精英的优秀理论稿,丰富了国内外汉语言文学研究园地。

二、期刊学术研究与社会影响

《河南大学学报》作为老字号河南高校学术期刊,始终坚持学术期刊的学术定位与学术品质。刊物除保持前述常规栏目之外,还先后推出了“名家代表作”、“新秀展台”、“宋代研究”等特色栏目,发表了一系列优秀理论文章,还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有特色、有价值、有影响的笔谈和专题研究,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

《史学月刊》是多年来一直活跃于学术界,且获取较大影响的国家名刊。该刊长期在全国同类学术期刊的综合质量排名中,稳居前三名的位置。十几年来,刊物的复印转载率和复印转载量,一直在国内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学术品质和学术影响走在同类期刊的前列,在整个学术界具有良好的口碑。该刊对发文作者不计名分,无论是知名高校的博导教授,还是普通高校普通讲师,或是在读博士研究生,对来稿一视同仁,以学术价值定取舍。该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刊方针,把刊物做成了精品。

《心理研究》重新进入学术期刊队伍的时间还不长,但是主办者积极参与国内重大学术活动,组织并参与高水平的学术研讨,因此在同行专家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学界高度关注。在学术研究蓬勃发展的当今,高校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直接影响到该校本学科在国内的学术影响和发展潜力。河南大学的心理学理论研究,以及联系实际的跨专业心理研究等,已经在国内同行中具有显赫的学术地位和领先优势,并形成了能够影响本地区学科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与该刊的正能量推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汉语言文学研究》创刊不久,即专题组织了一批国内专家撰写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为刊物学术影响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刊还以本校知名校友为主体,组织起高水平的专家学术委员会。其中有老一辈专家刘增杰、刘思谦、佟培基、王立群等,有国内影响较大的中青年专家关爱和、程光炜、解志熙、沈卫威、孙先科、孙克强、张云鹏等。新的编辑委员会也发挥出强势的学术影响力,使得该刊的学术声誉不断提升。

三、对于成绩及荣誉的认识与评价

就河南省学术期刊的整体影响力来讲,目前在国内的排名还较为落后。河南大学作为一所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能够获得的国家资金支持和地区财政支持很有限,但是,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了学术期刊关键性的精神鼓励和资金支持。以上各刊,做出了令人鼓舞的非凡成绩。

《史学月刊》一直是国内学术界的一个品牌,拥有良好的学术影响。在2003年、2005年国家期刊评奖中,荣获“国家期刊奖”;连年被评为“河南省社会科学二十佳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连续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持续历届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0年,该刊在与众多知名高校学报和高校专业期刊的激烈竞争中大获全胜,跻身“教育部名刊”之列,成为国内高校社科期刊的前30名之一;2012年,该刊获得了首批国家社科期刊的基金资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部级学术期刊。该刊创造出了优异的学术品质和学术影响,打破了不利的地域因素,获得了超出地域地位的影响,走在了国内前列。

《河南大学学报》也是敢于激流勇进,创造出了良好的学术品牌和学术影响。1999年、2002年、2006年被评为 “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连年被评为“河南省社会科学二十佳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2004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2008年,再度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同年,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0年,正式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心理研究》与《汉语言文学研究》两刊,尽管创刊时间还不长,但两刊不仅在办刊的技术工作和专业学术方向上有了突出的进步与收获,也在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相关学科的国内影响不断提升。它们从期刊创办开始就注重发挥引领学术的重要作用,给予期刊发展以大力支持,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有着值得认真分析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学校领导的重视。作为中原名校与历史悠久的老校,长期重视学术发展,始终把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学术影响与学术创造性等,作为提升学校品质和学术影响的一项重要工作。

其次是期刊队伍的建设。学术期刊编辑队伍是一个服务团队,为学者的创造学术产品服务,同时还是一个学术团体,编辑要参与学术活动,成为学术专家,不断提升学术能力。自觉的理论学习、学术活动的积极参与、高品质来稿的审稿收获等等,都可成为期刊编辑加强学习的良好时机和方便条件,也是加强期刊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

学术期刊论文篇10

关键词:情报科学;载文分析;引文分析; 文献计量学

《情报科学》是教育部主管、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与吉林大学共同主办,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学术性刊物,是我国情报学研究领域较具影响的专业核心期刊。先后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吉林省科技类一级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著名数据库收录。他所刊载的论文基本反映了我国情报学领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动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选取《情报科学》2012年(1-12)期所刊载的387(书评除外)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载文及引文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统计分析,并从中总结一些规律和特点,为促进图书情报学科研工作者学术交流提供参考数据。

1 载文统计分析

1.1 载文量

载文量就是某种期刊在一定时期所刊载论文数量的多少,是衡量一种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情报能力的主要指标[1]。一般来说,反映期刊信息含量的主要指标是期刊的载文篇数、平均每期的载文量、平均每篇文章所占篇幅页数及篇密度等。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总页数1907页,载文量为387篇,期均发文量为32.25篇,篇均页数为4.93,篇密度为0.20。以上数据表明该刊文献数量较多,文章篇幅适中,读者获取信息量相对较高,是图书情报学科研工作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学术性期刊平台。

1.2 基金论文统计

基金论文的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学科科研实力的水平、科研组织能力及学科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2]。基金论文率,即某一刊物所载的基金论文在刊载论文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基金论文率数值的大小,可直接反映刊物吸纳基金论文的能力,同时也可从侧面间接反映刊物报道本专业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的能力。期刊刊载的基金论文率高,说明期刊学术水平较高,这是评价期刊和论文质量与学术水平的重要而客观的指标之一[3]。统计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所载基金论文192篇,占论文总数的49.61%,在同类期刊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国家基金论文77篇,占论文总数的19.90%,有效地保证了《情报科学》明显的创造性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1.3 关键词

关键词是文章检索点的入口,同时也是论文论述的核心及重点,它为研究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检索此文献的最便捷的路径。统计结果表明该刊2012年全年标引关键词为1468个,篇均关键词3.79个。说明该刊比较注重提示论文的主题和标引深度,为用户检索利用和文献的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表3列出的是使用频次前十名的关键词,从表3可以看出关键词词频最高的是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这充分表明《情报科学》发表的学术论文,是以图书情报学为主的刊物。

2 引文统计分析

引文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表明论文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背景,又能显示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多个学科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与区别;另外,引文也能表明作者对前人成果的尊重以及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提高、发展与创新[4]。由此可见,引文是衡量学术期刊信息吸收能力和相互渗透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引文数量、引文类型、引文语种、引文年代、引文期刊和引文专著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1 引文量统计分析

引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作者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文献情报的了解和吸收能力。一般情况下,引文量越大,说明作者吸收文献信息的能力越强。从表4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篇均引文量13.46条,远高于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平均引文量8.86篇[5]。这说明《情报科学》作者掌握的相关资料全面,注重科学知识的继承和发扬。

2.2 引文类型统计分析

引文类型把引文分为期刊、图书、网络、论文集、学位论文及其他(包括报纸、报告等),统计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情报科学》的引文主要来自期刊,占总数的68.46%,略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学者利用信息的40%一60%来源于期刊,期刊之所以成为引文中的主要情报来源,是与其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内容新颖、传递速度快、出版连续和检索方便等特点分不开的,今后期刊仍将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获取信息的首选情报源。随着各种文献资源开放存取的不断扩大及人们对网络资源的认可,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占总数的12.00%,略高于图书。这也是图书情报学科研工作者利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逐步增强的具体体现。

2.3 引文语种统计分析

引文语种的分布是测试期刊发文作者利用国内外文献和情报吸收能力的指标。从表6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全年引文外文文献达35.73%,说明该刊作者注重和善于吸收国外的最新研究信息,载文具有较高的信息容量。但引文语种较单一,获取英文以外的外文专业信息不足。

2.4 引文年代统计分析

对引文年代分析可反映出文献的传播利用及老化规律,从表7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引文高峰区在09-11年,这与国际公认的科技期刊的有效利用率的高峰期是三年的观点吻合。同时普莱斯指数在50%以上,比科技期刊各学科普赖斯指数的平均值50%高[6]。说明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善于吸收和消化新知识,保证了本刊知识更新的速度,同时也说明本刊是图书情报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刊物。

2.5 引文期刊统计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引用21次以上的期刊有19种,引用次数合计达1255次,占总的期刊被引次数的35.19%(1255/3566),被引最多的期刊是《情报科学》,为174次,其次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杂志》、《中国图书馆学报》和《情报学报》,被引次数分别为165、119、105、102和94次,这六种期刊的被引次数远高于其他图书情报学刊物,说明这六种期刊是目前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利用的主要情报源。他们代表着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水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情报科学》,被引次数最多,这肯定了其核心期刊的核心地位,同时也说明了该刊办刊比较有连续性,有自己的学术风格和专业特点。

参考文献

[1]董小燕.2003年《情报科学》载文、作者与引文的统计分析[J].情报科学,2004,22,(5):551-553.

[2]高 凡,王慧翔.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基金论文产出力调查研究与定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4,(10):12-16

[3]夏 旭.《图书馆论坛》基金论文产出力的定量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6,(4):40-44

[4]董文鸳,袁顺波.2002-2004年《情报科学》载文、作者与引文统计分析[J]. 情报科学,2005,(9):1348-1352

[5]赵阳.《图书情报工作》1989-1996年载文、作者和引文的统计分析与评价[J]. 图书情报工作,1998,(9):29-36

[6]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