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1:31:32

学术道德论文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科研不端行为学术道德科研评价防范措施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中国科技教育水平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科技界科研道德失范、学术腐败等不良现象屡屡被新闻媒体披露。目前,高校学术腐败现象呈现出不断递增的趋势,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学科建设,阻挠了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对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并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是极为重要的。

1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

美国联邦政府2000年12月通过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OSP)了科研不端行为联邦政策,其中对科研不端行为作了如下界定: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准备、实施、整理以及发表等科研环节中出现的造假(fabrication)、窜改(falsification)以及剿窃(plagiarism)行为。美国联邦政策除了对作假行为做出界定和分类之外,还规定了判断作假行为的基本条件:①是否明显背离相关科学研究共同体的规范;②行为是否具有故意、明知以及草率特征;③是否有充分的证据。

中国科协已出台《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专门对科研不端行为做出了具体界定: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剿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表现是: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作虚假的陈述,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证明、文献引用证明等;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抄袭他人作品;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等。

中科院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六条认定标准包括:在研究和学术领域内有意做出虚假的陈述;损害他人著作权,包括侵犯他人的署名权、剿窃他人的学术成果,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研不端行为,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同时明确界定,在研究工作中非有意的错误或不足,如对评价方法或结果的解释与判断错误、因研究水平和能力原因造成的错误和失误等,不能认定为科研不端行为。

2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

与社会生活中道德环境恶化现象同样,国内的科研活动中,科研不端行为虽说不上泛滥,但也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行为不外乎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2.1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主观原因

科学家缺乏学术道德,不重视学术规范。科学工作者的人品、高尚的科学道德是科学家之魂。科学道德对于科学工作者自身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自律作用不可替代。一些科学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科学知识地运用却忽视了自身科学道德和素质地培养。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中为了得到成果便不择手段,明知是不正确或违法的做法,但是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往往置科学道德、国家法律于不顾,缺乏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缺乏诚实、公正的科学道德和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对科学道德和科研精神的无知,是科研不端行为泛滥的内在原因。

科学家受急功近利思想的支配,为在科学职业化地位竞争中取胜而不择手段。科学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和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取得一定的成果,必须经过多年的积累,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每一位研究人员除了运用正确的方法外,还要能够苦学深钻,持之以恒。在现代,科学的体制化、科学家角色职业化,使得追求真理不再是科学活动的惟一要求,功利性已开始成为科学活动的目的之一。由于科学内部的运行机制是通过奖励系统实现的,谋求独创性的成果,争取社会承认,自然会成为科学家行为内在的激励因素。当科学家有了被社会承认的强烈渴望以后,就难以用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科学研究,因此就出现了科研创新中急功近利的现象。急功近利对我国科研创新的危害十分严重,常常导致违反科研设计实验的程序和要求;导致不尊重客观事实,甚至伪造实验数据和结果;导致研究者在研究创新中对同行封锁信息,不愿合作;甚至导致学术腐败、抄袭、剿窃、弄虚作假的严重后果,使研究动机扭曲,科学精神丧失。一些科研人员为了申请经费、、岗位升迁、工资待遇等,忽视了对知识的追求,淡忘了对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只热衷于追逐名利,忙于资源的获取、占有和垄断;不在研究和学问上下功夫,而是擅于捏造事实、编造数据、骗取科研经费。

科技管理部门揭露不力和有意庇护为科研不端行为的存在提供了“土壤”。一些科研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在工作中违背职业道德,或是视而不见,不制止、不纠正,或是根据自己的好恶对某些科研人员予以“特别”关照或报复,故意制造了一起起不公正事件。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报处分了一些在项目申报中的科研不端行为,部分是在申请中伪造人员信息。作为高校科研处或高校院系科研秘书是非常清楚本校有关人员情况的,完全能够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为了能充实项目组的研究实力,增大项目中标的可能性,高校科技管理部门表现出了听之任之的“不作为”。一部分高校为了获得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奖励,而许多项目暂时又不能达到相关要求,特别是距离相关要求差距不是太远的时候,科技管理部门便协助项目申请者隐藏或伪造一些信息,表现出非常积极的“作为”态度。高校科技管理部门揭露不力和有意庇护在无形中为科研不端行为的存在提供了“土壤”。

2.2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客观原因

科学作假行为不只是学术现象,也是社会现象。一系列具体而实惠的科研奖励诱使部分“学者”身在学术界,心在学术之外;学术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不端行为的处罚制度不完备使得一些科研工作者敢于并且能够成功地挺而走险。

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是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体制原因。在现行的科学体制中,缺乏科学、公正的科研评价机制,科学奖励系统在运行中失范。上世纪80年代末,以量化为指标的学术成果考评体系从管理部门借鉴到了高校科研改革中来。由于这一方法改变了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的无秩序状态,因此受到了普遍欢迎。实事求是地说,此项改革对高校教学、科研的高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发展到今天量化指标考核体系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出来。现行的学术科研量化考核制度的核心是,根据的数量确认学术研究成果的大小,根据学术论文所发表报刊的行政级别来判定学术研究成果的质量,而且学术评估和科研考核的周期很短困。在这种轻质重量的量化评价机制下,数量成为科研人员追求的现实目标,由此造成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追求数量而不惜弄虚作假、抄袭剿窃,甚至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信誉。

奖励应是对科研工作者首创性工作的强化激励,是实现科学价值目标的手段。奖励重要的是精神性荣誉,而我国的奖励制度却侧重于功利性的物质奖励,且奖励与报酬挂钩,报酬产生派生效应,与个人的晋升、福利、分房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奖励就失去了其以精神激励人们追求真理,进行科研创新的作用,而蜕变成为人们从事科研活动的目的。这种目的和手段的本末倒置,就有可能导致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正是由于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的失灵使防范科研不端行为失去了外在的屏障,这是科研不端行为普遍发生的体制原因。

对科研不端行为处罚的透明度和力度不够,是造成科研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对很多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缺乏公开透明性,譬如对汉芯事件的处理不了了之,说明对处理科研不端行为不够公开透明,尽管对陈进个人有了处分,但是对他能申请到巨额资助的幕后原因,以及责任负责人并未进行相应的处理。尽管某些人的科研不端行为经过了媒体曝光,但是处罚却没有达到同其实施科研不端行为相当的程度。1997年12月25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青岛某大学教授侵犯著作权案做出终审判决,要求侵权者向被剿窃者赔礼道歉。但是在结案一年时间里,该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依然稳坐破格教授的交椅,并仍然保留“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头衔。这种处罚结果所造成的后果不仅不会减少科研不端行为,相反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造成科研不端行为的大量出现、屡禁不止。

“官本位”的不良思想侵蚀了神圣的学术殿堂,污染了学术环境。在一些高校与科研院所,无论是校级课题,还是部级、部级课题的申请、审批、考核等诸多环节都难以摆脱“官本位”思想的影响,结果是领导者科研课题多、科研成果多、奖励奖金多,“官大学问大”成为这种现象的经典解读。所以,不论学识高低,只要弄上一官半职,就可以凭借现有的官本位笼罩下的学术体制,轻而易举地搞到项目和经费,晋升高级职称,继而很快就成为“学术名流”。而且,官做得越大,越容易获得高层次的项目和奖励,越有人为之捧场。这种“官本位”思想对科学研究的侵蚀,污染了学术环境,衷读了学术形象,败坏了学术风气,成为某些当权者谋求个人利益的工具,同时也极大地挫伤了科研人员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阻碍了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公务员之家

出版与编辑环节存在的漏洞及某些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为科研不端行为摇旗呐喊,助长了学术造假之风。我国期刊、论著的出版与编辑环节缺乏制度管理。不少学报和期刊每年都编印增刊或专辑,花上几百元至上千元版面费,任何低劣论文都可以发表。交上个上万元,就可以出版一本专著,而论文审查人和责任编辑一般都不承担因发表的论文系抄袭剿窃之作而事后追究的责任,使得论文审查者和责任编辑的责任心大大降低。新闻媒体对某些不负责任或失实报道的行为缺乏法律监督与约束机制,在出错甚至违法而不受惩罚的背景下,有的新闻媒介为了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和时效,对一些虚假的科研成果甚至是伪科学及一些靠弄虚作假出名的“学者”进行报道和吹嘘,其中不乏有偿新闻。这些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对科研不端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摇旗呐喊的促进作用,助长了科研造假之风。

3科研不端行为的防范和治理

对科研不端行为的防范和治理,可参照国外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3.1重视对科研工作者的科学道德教育,重视科学道德的自觉培养

科研不端行为本质上是一个伦理问题,很难通过规范来防范所有的不端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提倡道德自觉意识、加强舆论的引导,特别是要重视对年轻科研人员的道德规范教育。在极端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更应倡导求实、创新、自由、独立的科学精神,无私、诚实的科学道德。只有当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内化于科学共同体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科学共同体获得了自身道德伦理的主体地位,才会使科学共同体对其成员产生道德上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才不会致使其成员由于道德上的迷茫、价值观的混乱而在金钱和权力的魔笛声中翩翩起舞。加强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应当加强正面教育,强调在学术研究中加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强调在学术活动中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同时,针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和人员,要严肃对待和认真处理。

3.2建立规范的学术管理机制,形成科学、透明的学术评价体系,加强与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中国现行的学术管理制度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行政式管理方法,过于量化和僵化。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建立一套规范的学术管理机制,以法治、法律的力度从根本上遏制恶性竞争。另一方面,科研过程中的不端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项目、课题经费分配的行政化,以及学术评价体系的形式化。所以,除了合理的学术管理制度之外,还要建立相关配套的透明、科学的学术评价体制和激励机制,制定严格、严肃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和检查的条例规定。以期严格、公平、公正地进行学术资源分配,从而杜绝学者、教师为了争取立项,分得高数额的科研经费而不惜违规甚至违法做出不端的科研行为。此外,还可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发挥报纸杂志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曝光力度,倡导政府机构和民间机构,甚至个人对学术行为的监督和批评,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实行真正的自治与法治、大学微观管理与社会宏观监督相结合。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就于日前表示,科技部计划为学术造假者建立“污点”档案以遏制日益猖撅的学术不端行为。此举对于净化社会风气、荡涤学术氛围、提高学者的学术道德、加强学者自律有重要意义。

3.3加强编辑工作者的学术规范教育,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做好学术期刊的“守门人”

根治科研不端行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作为学术期刊“守门人”的广大编辑最终决定着读者能够看到哪些内容。因此,他们的责任重大,更应该对各种科研不端行为提高警惕,不给学术不端者以可乘之机,守住学术领域的一方净土。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加强编辑工作者的学术规范教育,增强编辑职业道德意识。确实坚持双向匿名审稿制,杜绝关系稿、人情稿,树立诚信意识。对管理部门来说,要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刊物扩版。此外,还应控制审批增刊数,加强编辑的道德建设。有些杂志学报的编辑不讲职业道德把办增刊当作创收的手段,只要交钱什么文章都敢发,甚至于出版盗版学报,从而导致学术质量下滑,平庸乃至劣质文章遍地。作为编辑不能为讲人情而不讲原则,应本着对读者、对刊物负责的态度,树立诚信意识,不发注水文章,切实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

4结语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篇2

1.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是增强药学研究生有效抵御各种错误、腐朽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必然要求。由于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功利化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一部分药学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为了走捷径、快速出成果或是其他特定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有时不惜铤而走险,违法犯罪。比如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一切以自身为目的,实用为原则,奉行无利不起早、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的腐朽价值观,为了实现个人利益,不惜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尤其在科研活动中,不讲诚信,抄袭、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药学研究生群体加强学术道德培养与教育。

2.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是其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立足社会的现实需要。学术道德也是每位药学研究生应该具备的一种道德品质和素养,它在理论上应该从属于思想道德素养的范畴和领域。德才兼备,是衡量研究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德就是重点指思想道德品质,包含着一个人做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在研究生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接受外在的、一般性的道德教育外,不能忽视或否认学术道德培养和教育。

3.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是不断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这是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来的。如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培养符合社会、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药学研究生作为药科大学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将会成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社会中坚力量。毋庸置疑,他们会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医药卫生发展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发挥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药学研究生学术培养与学术建设方面失范现象日趋严重,致使药学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不断下滑。为了真实反映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机制运行现状,我们对沈阳药科大学部分在校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是通过发放问卷和参与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2份,主要涉及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机制相关问题。

1.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与研究生日常教学培养工作相脱节。根据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0.5%的药学研究生认为学校能够有组织、常态化地开展学术道德规范教育,69.5%的药学研究生认为学校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是通过相关讲座或是有关活动进行的,另有10%的药学研究生选择了“不太清楚”。在关于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环境的问卷调查中,有29.8%的药学研究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有着浓厚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环境,51.2%的药学研究生认为学校基本不具备这种环境,存在着大量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另有19%的研究生选择了“不太清楚”。

2.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不能与研究生教育的其他环节有效衔接。在调查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能否在教学实验、学年考评、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协同展开时,有16.8%的药学研究生认为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能够与研究生教育的其他环节相协调,71.7%的研究生认为不能协同开展,另有11.5%的药学研究生选择了“不太清楚”。

3.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不能满足学校培养和提高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实际需要。在关于“捏造数据、图表,抄袭他人成果”、“学术造假和一稿多投”、“伪造和修改实验数据”、“论文署名混乱或请他人”的选项调查中,分别只有6.3%、23.5%、20.4%的药学研究生认为自己在上述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方面“好,没有再提高的必要”;而34.8%、59.7%、43.8%的药学研究生认为自己“一般,需要进一步提高”;49.9%、10.5%、35.8%的药学研究生认为“不太好,有必要进一步提高”。

三、构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

1.加快研究生学术治理的法律法规建设。目前,我国尚没有完善的、健全的学术法律体系,如果想彻底切除日益盛行的学术腐败的“毒瘤”,必须将学术治理的行政规章上升到法律效力的层次,将学术行政规章转变为学术法律。一方面,要强化学术道德对学术行为的约束,进一步完善教师的学术道德,急需法律保证;另一方面,通过学术立法的形式对高校学术治理机制进行严格管控是最根本、最有效的现实保证。尽快将高校教师、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纳入相关法律体系,配套相关政策法规,这样才能使得国内的学术活动有法可依,学术成果得到有力保障。

2.加强药学研究生诚信道德教育,发挥其诚信道德主体作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要把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列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修环节,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诚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在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诚信道德主体作用。而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不能单纯地依靠外在的社会道德教育手段,要着重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学生应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强诚信修养,提高诚信道德的认可度与践行度,不断提高诚信道德境界与水平,以诚信实现人生价值与立足社会。

3.加大对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教育、监督与处罚力度。当前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构建处于不健全的状态,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较差,对学术失范行为的主观恶性与危害性认识不足。因此,要加强对研究生的道德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要强化研究生导师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通过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药学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与能力。此外,还要加大对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目前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无法采取全部盲审的方式进行,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学术失范行为的监督主要靠研究生导师及论文评阅人,监督力度不够。为此,应该加大对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教育、监督与处罚力度,真正实现让不讲诚信者想而不敢、敢而不能、能而必究。充分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TMLC)加大对科研论文的检测力度,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揪出论文制假造假行为。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学术道德;工匠精神;内涵教育

近年来,高校学术界科研数据成果造假、抄袭剽窃科研成果的恶劣事件屡见不鲜,威胁学术道德体系的纯洁度和完整性。党的报告中提及的“工匠精神”,再一次成为全国各界热议、学习的主题。本文试图从精神层次探讨,探索将工匠精神融入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塑造符合时展、具有精神内涵的学术型研究生的有效举措。

一、工匠精神融入学术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认识事物之间的一致性,通过分析工匠精神与学术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本质上为工匠精神融入学术道德教育提供解决途径。1.基于传承主体的一致性。首先,让我们回归工匠精神的最初本源主体。在古代,传统的手工作坊大多通过口传心授来传承技艺,“工匠”一词本身就包含了专业技能、精巧之意,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我国匠人来说,技艺的传承更包含了广博的艺术内涵和心灵感知。作为我国科研事业的主力军,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主体,科研事业同样是一方领域,从这一角度来看,现当代的“学生”身份与过去的“学徒”身份具有一致性。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强调由教育的本质驱使,聚集多元人群参与教育过程,这与工匠精神的主体培育逻辑具有一致性。2.基于内涵要求的相似性。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工匠”二字,更侧重对于“精神”二字的解读,工匠精神也在现当代社会具有了更丰富的延伸。工匠精神具有普适性,在实践中指导着各类“专业”,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和信念支撑。学术活动的重点不仅在于求真,而更在于求善,现当代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呈现一种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最主要的思想基础是实现“立德树人”,即培育崇高的思想品德和高素质人才。工匠精神所强调的深远内涵,与基于立德树人的基本准则进行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在价值旨归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这为工匠精神融入学术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3.基于时代需求的协同性。工匠精神的产生,是社会进程中历史发展的客观需求。早在2016年总理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未来中国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最新的报告中,再一次明确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样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也要求对研究生教育尽快确立新的培育目标。时代使命要求我们立足于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推动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推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建设,推进双一流高校的创建。二者的时代需求尤为一致,传承与深化融合工匠精神的学术道德内涵,是时展的需要。4.二者的融合创新形态。结合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而言,融入“工匠精神”的学术道德内涵可以延伸为:研究生在从事自己擅长的学术科研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和行为,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运用敬业的专业精神、严谨的专业态度、优秀的科研能力、创新的学术追求,不断向前、不断追求最优化产出和振兴祖国科研事业的精神理念。

二、工匠精神融入学术道德教育的路径分析

传统思政教育较多采用“主-客二分”的思维范式及教学模式,学生因被灌输较多内容,故而较易产生抗拒和反感,甚至部分教师认为学生不会主动思考和参与实践,以致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径使学生对学术道德内涵认知、习得和认同。本文围绕深化学术道德精神的四个内涵———“热爱学术事业,追求精益准则,定心专注科研,秉承创新思维”,结合当代研究生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通过内在精神构建,结合外在力量保障,探索切实有效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路径。1.通过网络思政,聚力传播热爱。推广精神内涵,突出围绕敬业和热爱的精神内涵进行网络推介,引导学生针对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规划于思政教育微信平台推出科普板块,由研究生组成团队,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撰写结合时代热点、灵活有趣的科普短文,例如针对苹果手机直接替代交通卡一事,邀请博士生联合撰写“解密你的手机为什么可以做交通卡”推送,以此提高学生对科研学术的热爱,同时发挥社会影响力。只有学生主动热爱、主动付出,才能对自己的科研事业有更多认知。2.打造实体活动,塑造专注意识。开展以教授、优秀校友等为代表的学术讲座活动,分享专注科研的过往经历,从入校伊始即为学生植入楷模形象,以此为典范,坚定不移地投入科研生活。饱含仪式感和契约精神的实体活动也备受学生喜爱,各高校教育团队可尝试研发推广微信小程序,或借助现有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平台,打造“实验室打卡、图书馆打卡”小活动,设计具有高校文化和学术道德内涵的周边产品作为奖励,鼓励同学们走出宿舍,投入科研和学术生活,培养“专注”的意识。3.推进课程思政,渗透精益原则。各大高校从2017年开始,逐渐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加入了“工程伦理课程”公共课。该课程旨在普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学生在尽心呈现完美科研成果的同时,从意识形态渗透“精益”精神,拓宽视野和心境,将自己的科研事业与祖国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紧密相连,弘扬传承、爱护和细致的科研精神。以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最终达到立体化、多角度拓宽精神内涵。4.依托学科特色,培育创新思维。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具有更多科研经历和实践经历,因此具有更多创造力,特别是走在时代前沿的AI技术、互联网+等领域,更需要研究生们迎难而上,百尺竿头。学术科研中的创新,需要在前三个环节稳扎稳打之后,方能有所突破。鼓励学生走出实验室,走向国际平台,积极参加诸如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国际比赛,在创新领域有所突破,也为我国的科研创新领域补充良好的动力。5.建立保障机制,形成良性引导。健全研究生质量评价机制,培育衡量研究生科研产出、高端参会的同时,也要将学术道德评判机制纳入其中,健全研究生赏罚机制,对于创新意识的人才,或具有特别贡献的优秀学子应给予奖励,创造良好的激励环境。在研究生评奖评优过程中,着重体现学术道德精神内涵,鼓励推选不仅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且能够认真贯彻实践学术道德内涵的研究生参评,形成奖励机制,构建良性竞争。6.优化师资队伍,推进师德实践。推进工匠精神融入学术道德建设,不仅要从学生教育寻找突破点,更需要师资队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长。在日常生活中,德艺双馨的教师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长,倘若为师者都在杜撰科研数据、抄袭学术论文,又从何而谈引导教育学生成长。优化师资队伍,保障学生所模仿、学习的典范具有精神内涵,学生自然也会受到感染,规范自己的学术道德,最终达到精神与实践的统一。

三、总结

融合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生学术道德精神,就是在锤炼一种使命感,培育一种隐形的目标和驱动力。心中有使命,投机取巧的想法就会淡化,随之带来的还有满满的情怀。使命感加深,每一位研究生也能将每一步科研路走得更踏实、更稳健。如果我们速度太快了,记得停一会儿,让精神也跟上来。希望通过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内涵的构建,使学生始终守护内心的标准,不图一时之快。立德树人,以内化外,高校将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培育越来越多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苗苗.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篇4

论文摘要: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落实到各行各业的工作中去。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所在,针对现在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作者认为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不久前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这是一次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等中央领导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即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还强调必须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因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有了人才,社会才能进步与发展;有了人才,国家才能巩固与强大;有了人才,民族才能兴盛和繁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应该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键在于落实,在于要把中央关于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具体化。高校的历史使命就是培养人才,确切地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造就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而衡量人才要从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品德被列为评价之首,有着深刻的意义,因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而且清正廉洁、奋发有为的条件。

建国几十年来,高校为祖国培养了大量有用之才,他们活跃在建设行业的各个部门,为祖国做出了很大成就。但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200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不容“七宗罪”砧污科学》的文章,文中列出七种不端行为的表现:

1.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在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科研成果中抄袭剿窃他人的实验数据、图表分析,甚至大段的文字描述。

2.伪造墓改实验数据。在实验数据、图表分析中,随意编造数据或有选择性地采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论点,丧失“求实、诚信”的职业道德,影响和误导其他科技工作者正确地开展科技工作。

3.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利用职权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或成果上署名,把他人科研成果据为己有;在论文被录用或成果获奖后任意修改作者排序和著作权单位;为了论文顺利发表或成果获奖私自署上知名科学家名字;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或求得职称晋升,无关工作的同事、同学、亲友之间相互挂名。

4.重复。通过一稿两投,甚至一稿多投的方式把同样内容的一篇论文同时投给多个刊物。

5.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的不负责任。部分学者为提高自己论文的数量,将原本可以用一篇完整的的科研成果,分为多,.ni投稿,降低了论文质量;部分教授、博导为完成科研任务招收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研究生为自己工作,在挂名发表大量论文的同时,无法全面有效教育培养好研究生。公务员之家

6.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科研成果评审、科研基金与项目的申报和评定、科研成果和科技产品广告的宣传过程中,因人情关系、利益驱动等原因,不能正确评价他人的成果,利用自身的职务权力和学术地位,走关系、拉选票。在与自己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尽量抬高对他人的评价,滥用“国际先进、国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等词语;在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贬低前人或他人科研成果,自我夸大宣传。

7.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噪之风。部分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一些已有一定学术成就、在学术界有一定地位的科技工作者,兼任太多的社会和学术职务,如客座教授、名誉教授、顾问教授、兼职教授、委员会委员等等,整天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重复获取各类资源,如项目经费、房屋、汽车、工资、资金等,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很少。

所列七种现象,还只是常见现象,严重程度已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引起重视并予以杜绝。而要杜绝和防止科学道德及学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出现,最重要的还是教育。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主任刘恕说:“特别要加强对青年一代,尤其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读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将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学术培养同步进行”。

因此高校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重视并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工作。

三、加强道德教育的必要措施

1.加强道德教育,不仅要倡导教师认真上好“邓小平理论”课和“品德教育”课,而且要结合社会活动宣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宣传“三个代表”的根本理念,让学生分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只有充满正气的学习氛围,洋溢着精神文明的生活环境,才是健康的校园环境。

2.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各级领导和教师首先要洁身自好,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对高尚品质的认识,不只局限在理论上,而是在自己身旁,就有可学习的榜样。

3.建立一支学术评论队伍,有如影评、书评家一样,专门评论学术界的各种优良品质和不良行为。

4.建立诚信档案,对于有不良行为者要记录在案,对于不良行为也可以起到制约的作用。

5.建立建全学术规范制度,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并定出道德与违法的界限;使违反规定者有所顾忌。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篇5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现状分析

互联网络时代信息共享,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国家对于高校学术科研发展愈加重视。对于高端海归人才引进、大型科研设备购买、国家重大项目实验室建设已然投入大量的资金与物资保证,高校教师发表重大科研成果的学术论文在国际相关专业核心期刊影响地位愈加提升[2]。但是,令人痛心的是部分高校教师为了个人职称评聘、科研项目申报过审和科研经费追加、博士后顺利出站等等私人利益,对于国家相关法律条例、教育部门相关规定和学校科研管理制度置若寡闻,抄袭论文、篡改数据。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现状表现为以下若干方面:(一)部分高校教师科研学术目标较为功利。高校对于教师从事科研学术研究均积极鼓励并且力求配备完善实验设备与实验所需材料,但是对于考核高校教师科研转化成果的压力也是愈加增大。互联网络时代,国内外各大相关学术科研网站上传的科研学术论文数量较多,科研视角较为丰富,科研成果较为新颖。对于科研能力不足与科研日常投入精力不足的部分高校教师就会产生蒙混过关的心理,试图通过拼接抄袭手段,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科研成果,完成申报科研课题所需的相关学术材料,以获取高额学术科研经费或者为竞聘高级职称添加砝码,以致部分高校教师对于学术科研目标充满功利色彩。(二)偶有高校教师科研创新动力不足。身居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师,专业学识丰富,科研能力相对较强,对于国家相关战略产业发展贡献了诸多力量。在建设日益富足美丽和谐中国社会过程之中,涌现出一大批令人敬佩的学术科研人员。但是,随着高端科研技术不断发展,高校教师科研压力逐渐增大,学术科研成果研发效率稍显滞后,个别高校人才流失明显。部分高校获得学术科研经费比经济发展较好地区高校较少,学术科研投入相对不足、学术科研成果转化效率需要提升等等诸多现实状况,致使偶有高校教师学术科研创新动力不足,对于相关专业学识没有借助互联网络深刻研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倚老卖老思想时常伴其左右。为了能够完成学术科研项目所需学术科研论文或者学术科研成果,不顾学术道德伦理,四处抄袭,七拼八凑。长此以往,偶有高校教师运用互联网络技术,查找相关科研文献资料,撰写相关科研论文如同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对于增强自身学术科研创新能力更是无暇顾及,终究会自食学术道德失范恶果,造成名誉与地位双双旁落的严重后果。(三)尚有高校教师枉顾学术监管。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于高校学术监管措施不断完善,学术造假、学术抄袭和学术不端现象得以管控。但是,尚有教师不顾学术监管规定,对于学术监管体系所制定的相关学术道德失范惩治措施解释更是无从知晓,未能将国家相关学术道德失范案例最新惩治管理规定了然于胸,严格把关论文关卡、严审学术科研项目上报情况、严肃对待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运用互联网络作为媒介手段,未经他人允许,私自引用他人学术科研数据以及盗用他人学术科研阶段成果。为个人一己私利,枉顾因学术道德失范造成降低职称待遇、去除行政职务、开除现有公职、追回相关经费和限期之内不得申报学术科研项目的严厉惩处后果,凭借各类不法手段完成自己所承担学术科研项目,诸如此类学术道德不端事件时常发生。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现状原因分析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学术道德总体状况较好,高校学术道德建设愈加受到国家相关部门以及高校主管部门领导重视,各项学术监管措施能够有效落实,学术不端、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有所减少,高校学术道德建设氛围总体向好。但是,部分高校教师学术科研论文抄袭、偶有高校教师伪造学术科研成果数据、尚有高校教师私自引用他人学术科研著作等等若干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依旧存在,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部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责任认知意识不强。高校教师时常运用互联网络技术,查找相关学术科研论文,多维解析自身所承担的学术科研项目,为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夜以继日开展学术科研攻关。但是部分高校教师由于自身学术科研水平有限、学术科研能力不强和自身对于学术科研要求不高以及对于学术道德失范惩治心存侥幸,常常对于日常学校学术道德督导与整改工作,推脱回避、敷衍应付、糊弄过关。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或追求“学术科研速度”,登录互联网络相关学术论文期刊平台,查找相似学术科研成果著作,私自引用他人学术成果,截取他人科研参照资料为自己伪造科研数据。一经查处,对于所在高校社会信誉与自身专业发展造成极为不良后果[3]。(二)尚有高校教师对于学术道德失范与学术交流界定意识不清。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入各个重要科研领域,高校教师掌握较为先进的学术科研数据处理方法是当今时代对于高新科技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尚有高校教师由于自身学术科研能力有限,运用相关网络技术能力尚需提升,加之对于所从事的学术科研领域先进技术与优秀成果应用前景缺乏前瞻性思维,以致所从事学术科研项目进度缓慢或者学术科研项目成果已被他人率先取得。从另外一个视角分析,高校偶有学术科研人员钻研能力不足,也是可能长期依赖互联网络现有学术科研数据的相关信息,没有较好地开展相关学术科研信息筛查与过滤;更有甚者直接将相关学术科研数据信息应用于自身所从事的学术科研项目之中,东拼西凑完成相关学术科研项目结题报告或者结题论文,自身主观能动性与学术钻研能力没有充分发挥,以致所从事的学术科研研发工作进展迟缓或者学术科研成果偏离实际应用的不良后果。笔者认为从以上两个不同视角能够说明尚有高校教师自身学术钻研能力不强、学术钻研视角单一、学术钻研精力投入不足,致使学术道德失范案例时有发生。(三)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监管体系尚需完善。随着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以及各大高校积极筹建学术道德建设监管体系,遏制时常发生的学术道德失范与不端行为,告诫高校各类从事专业学术科研人员,遵守相关国家法律规定,切勿抄袭他人学术科研成果。但是,部分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监管体系,需要与时俱进,动态掌握自身学术道德建设情况,应从学术道德失范突发事件应对响应预案、日常学术科研项目管理审核、加强学术科研人员日常学术道德素养培训等等若干方面强化自身学术道德监管体系建设。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监管体系筹建部门与相关领导及时发现自身学术道德监管体系不足之处,力求尽早、尽快、尽力完善自身学术道德建设监管体系,防患于未然,预防与处置并重,避免因处置不及时、不彻底、不严肃,造成社会媒体报道失实、波及其他人员声誉和影响高校社会信誉等等严重后果[4]。高校应构建适合于自身学术发展与学术研究的学术道德建设监管体系,积极听取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加大学术道德监管体系建设力度,力求做到监督与建制并行,督查与整改并重,遏制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发生。

三、互联网时代完善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对策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应该依据高校自身学科发展现状、自身学术道德建设现状、自身学术道德建设督查体系构建现状、自身教师学术意识培育现状与互联网学术道德交流平台运行现状等等诸多方面,制定卓有成效的完善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的相关政策。高校学术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共同维护本校学术道德和谐氛围,遵守本校学术道德建设制度,以此充分调动高校全体人员对于本校学术道德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协调完善本校学术道德建设监管体系,积极做好防范学术道德失范工作。(一)持续稳步推进高校教师学术道德教育。高校教师身处互联网络时代,查找学术科研文献资料、学术科研技术阶段成果、学术科研交流等等方面均与互联网息息相关。高校相关部门应该调用网络技术人才与学术科研监管人员组建互联网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平台,将国家相关高校教师的学术科研相关规定、国家相关学术不端与学术失范处理文件、近期发生学术道德失范案例以及学校开展本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交流相关活动的资料挂接相关平台项目之下,使全校教师能够通过互联网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平台,了解、知晓相关学术道德失范处理办法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条例规定[5]。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定期开展本校教师学术道德交流线上线下交流活动,促使广大教师深刻认识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接受学术道德教育,以身示范抵制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真正在做学问、做科研、做人师方面提升自身学术自觉性、学术严谨性与学术创新性,更好地维护高校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二)多方共促高校教师网络文化素养。高校教师参与学术科研申报、学术科研成果转化、学术科研均与网络平台发生联动效应。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在学术科研项目网上申报、学术科研成果网上、学术科研论文网上刊发过程之中,严格遵守网络媒体相关规定,自觉遵守学术科研项目网上申报规定、学术科研成果网上手续、学术科研论文网上刊发步骤,力求做到学术科研项目申报透明性、学术科研成果独有性、学术科研论文网上刊发独创性,并且动员社会、高校和科研组织监督高校教师相关网上学术科研项目申报、学术科研成果、学术科研论文刊发等等学术科研相关行为,有效促进高校教师提升自身网络文化素养,完善自身网络言行,保持严谨高尚的学术道德态度、刻苦耐心的学术钻研品格和敏锐发散的学术科研思维,踏实高效地开展学术科研攻关工作,为国家重大项目取得较好进展贡献自身的科研力量。(三)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与学术道德监管并重。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与学术道德监管工作,应该借助网络媒介之中他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体系与学术道德监管制度以及相关学术道德失范案例妥善处置办法,结合学校自身教师学术道德建设与学术道德监管情况,有机融合,互为促进、互为完善、互为提升,二者并重。高校相关部门在制定本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标准之时,应该以学校教师学术科研发展为首要目标,制定详实可靠的本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实施工作细则,使其在落实、应用以及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之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构建本校教师学术道德监管制度过程之中,应该充分考虑本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现状,并针对现有本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的薄弱之处,做到全方位、立体化和多维度监管,确保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学术科研不端行为、学术科研论文抄袭现象有效减少。同时,高校应该加强全校教师学术科研项目申报、学术科研成果和学术科研的网上监查与动态抽检制度,促使高校教师能够真正遵守学校相关教师学术道德建设制度与学术道德监管制度,为学校真正取得重点学术科研项目独创性成果增能添效。高校教师身处信息快速传播的互联共通时代,借助网络搜索相关学术科研文献已是寻常之事。但是,高校应有效加强教师学术道德教育,恪守网络学术道德,增强自身网络道德素养,强化自身学术科研能力,提升自身科技研发能力,携手净化学术科研环境,为实现国家科学技术蓬勃发展贡献出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茂聪.高校学术道德生态系统:意蕴、境遇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4):5-9.

[2]欧阳礼辰,龚业莉.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成因及治理策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2):84-85.

[3]田芳芳.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2):73-75.

[4]薛莲莉.高校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问题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16-117.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篇6

当前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一般来讲,研究生不具有学术权力,学术腐败在研究生群体中基本不存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学术失范、学术不端两种行为。(一)学术失范由于学校和研究生导师常常忽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尤其是对研究生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缺乏指导,导致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意识不强,对基本的学术规范常识不了解,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时有发生。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由于研究生不了解学术行为的“规范”与“不规范”,对于科学研究中的著、译、署名、引据等概念模糊不清,学生的失范行为便无意产生。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等入门课程,但由于缺少关于该学科科学研究中学术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的系统介绍,因而导致学生学术失范。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您所在学校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频率”,选择“从不”或者“很少”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占31.6%,仅有20.0%的高校“经常”进行学术道德教育。(二)学术不端《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列举了7种学术不端行为,即: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1.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在研究生群体中时常发生,逐步演变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的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16.3%,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30.6%。“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12.0%,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31.8%。2.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少数研究生在科研课题或相关项目研究中,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花较多的时间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不甘于做一些枯燥乏味的实验或调研,在种种非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弄虚作假,不惜篡改、伪造实验数据。这类学术不端行为在研究生中表现也较为普遍。调查结果显示“,伪造或篡改实验、调研、统计数据等”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9.2%,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25.0%。3.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在科研、学业的压力下,少数研究生在学术科研中,未参加创作而在学术成果上署名的现象有一定的代表性。一是没有产出的研究生托关系在他人成果上署名,完成学校、学院对自己科研的要求;另外是有产出的研究生之间,通过互相挂名的方式,不断增加自己的产出,以期达到各类评奖评优的标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经常和有时发生占29.1%。4.一稿多投。所谓“一稿多投”,是指著作权人将其同一作品的同一项使用权,同时授予多家使用单位的行为。有些研究生由于发文章的压力大,一次性就把自己的文章投向好几家杂志社。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一稿多投”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9.1%,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22.7%。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比较普遍。调查中,“经常或有时将他人论文拼凑改成自己论文”的学生有46.9%;“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不加标注”的有43.8%;同时,一稿多投、在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替人或请人论文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调查还发现,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表现最为严重,其次是理工农医类研究生。其中,人文学科类研究生“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的学术不端行为“经常或有时”发生比率分别达到57.4%,52.9%。除了上述常见的4类学术不端行为外,还存在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如替他人撰写论文或请他人论文等。此外,笔者也不赞成有的研究生把本人中文发表的论文翻译成外文再投稿或外文期刊发表的论文翻译成中文再投稿等做法。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影响因素分析

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总体来讲,既有研究生个体层面的原因,也有导师方面的因素,还有学校教育层面的原因,同时,也涉及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一)研究生个体的影响因素分析1.学习投入不足。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只有5.5个小时。43.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48.8%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每天平均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在4小时及以下;而每天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以上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分别只有10.5%和8.3%。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之间用于学习的时间也有较大差异。教育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分别仅为4.00小时,4.12小时;而理学和工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最长,分别为6.25小时和6.37小时。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专业有50%以上的研究生“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不足4小时,而每天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比例最高的为理学,也仅为19.6%。2.诚信意识淡薄。首先是研究生对学术道德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稍微抄点不要紧,稍微凑点不要紧,挂个名字不碍事”等一系列的想法。其次是诚信意识比较淡薄,对一些学术不端行为态度比较暧昧,一方面表示反对或不支持学术不端行为,另一方面对于明令禁止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持理解的研究生还不少。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研究生对“伪造或篡改实验、调研、统计数据等”,“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虚假罗列参考文献”和“替他人撰写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持反对态度。同时,有近40%的研究生对“引用他人作品中资料而未注明来源”,“在自己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一稿多投,但没有一稿多发”,“一稿多发,但在成果登记时只取其一”等不端学术行为持理解态度。3.价值选择趋利。部分研究生学习科研有较强的功利性;在学习科研过程中,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缺乏基本的是非标准。调查结果显示,有74.3%的研究生认为“部分研究生求学目的功利,缺乏专业兴趣和专业精神”,73.8%的研究生表示“社会风气浮躁,大家都这么做”,62.4%的研究生表示“受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部分研究生做出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二)导师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1.导师对研究生学术规范缺乏指导和教育。我们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接触频率与研究生数量做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频率和研究生的科研产出呈正相关关系,即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频率越高,研究生科研产出越多。在导师与研究生中接触频度影响科研产出的调查中,那些每周一次与导师接触的学生在“发表国际期刊论文数”、“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发表一般论文数”和“获得专利数”等方面均高出每学期只与导师接触一次的学生接近一倍。由于我国在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师与研究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导师带5名以上博士生和10余名硕士生非常普遍,由于导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缺乏对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和引导,研究生难免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调查中,49.2%的研究生认为“学校或导师缺乏明确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指导”。2.少数导师不端行为对研究生产生负面影响。少数导师的论文专著不再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而成为获取研究经费、满足考核要求的一个手段;少数导师转向追逐金钱、名誉与权力,学术腐败;更有少部分导师在学生的学术成果上强行署名,侵占学生的研究成果等。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调查中,有45.4%的研究生认为“少数教师自身存在学术不良行为,对学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三)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1.评价体系不科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来,各高校对研究生的奖助体系进行了改革,通过设立基本奖学金、助研助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等多种奖助项目,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和全面成才。然而,在研究生各种评奖评优条件上,科研成果占据重要份量。部分研究生受利益驱使,为争取奖助学金,不择手段,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论文质量。调查中,68%的受访者认为“研究生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制度不健全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契机”,62.4%的受访者认为“受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部分研究生做出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2.诚信教育缺失。学术道德教育的薄弱,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模糊、学术道德观念淡薄,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术不端行为。在本次调查“您所在学校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频率”的选项中,选择“从不”或者“很少”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占31.6%,仅有20.0%的高校“经常”进行学术道德教育。3.监督机制不完善,失范处罚力度软弱。调查显示,有71%的研究生认为“监督机制存在漏洞,能利用就利用”,65.6%的研究生认为“学术失范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部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存在投机和侥幸心理”。学术不端行为一旦没有相应规章和惩罚机制的制约,就会在研究生群体中酿成传染、仿效和扩散等一系列后果。(四)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1.社会浮躁现象的辐射蔓延。社会浮躁病既是一种心理病又是一种社会病,它产生于个人的内心,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之后又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与互动中彼此转化、交叉感染,最后导致整个社会弥漫浮躁之风。社会浮躁心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社会转型期的重要表现之一。首先,人们对物质的狂热追求蒙蔽其认知和判断的能力;其次,在剧烈的社会变化面前,缺乏自主判断力的人往往会手足无措、难以抉择,就会产生从众心理;再次,浮躁的心理蔓延至整个社会,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73.8%的研究生认可“社会风气浮躁,大家都这么做”。2.网络便捷的推波助澜。调查数据显示,67.3%的研究生受访者认为“网络便捷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技术支撑”。现在的研究生已生活在网络时代,便捷的网络除了给研究生带来丰富知识和资讯外,也为抄袭大开了方便之门。在网络时代,研究生要把别人的几篇论文变成自己的一篇作品,通过搜索、粘贴、复制就可以大功告成。由于立法的缺陷和人们对自身合法权益保护的漠视,再加上网络的普及率和便捷性日益提高,网络抄袭行为愈演愈烈,有的研究生甚至把他人的文章整段、整块地复制、粘贴到自己的文章中来。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科研诚信;学风建设

1研究背景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营造良好科技环境、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就科研诚信、科技界的作风学风建设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办、国办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科技部《关于印发〈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的通知》对规范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江苏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科研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要把科研诚信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科研诚信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加强对科研人员、教师、青年学生等的科研诚信教育,在入学入职、职称晋升、参与科技计划项目等重要节点必须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导师和科研项目负责人要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方面的言传身教作用,重点加强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思想方面的诚信教育。研究生是科研工作的储备和支撑力量,在科研工作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在科研工作的起始阶段,养成良好的科研诚信和学风作风显得尤为关键。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是遏制学术腐败、保证中国学术研究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2文献回顾

2.1科研诚信。2000年以来,学术界开始对诚信相关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以知网(CNKI)为例,输入“研究生科研诚信”这一关键词,所查询到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数量按年份分别显示为:2005年1篇、2010年8篇、2015年29篇、2019年40篇,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1)。周湘林[1]指出,我国高校应从完善科研诚信问责制度体系建设、重点加强知责和察责阶段的问责机制建设、加大追责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及加强校内科研诚信问题综合治理的组织机构建设等方面来加强科研诚信问责机制建设;彭灵灵等[2]借鉴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提出借助外部力量实现研究生学术道德由他律转向自律,以促进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建设的思路;王雨田[3]从机构设置、培训课程、科研不端行为处理流程等方面研究分析了英国杜伦大学科研诚信建设现状,并提出对我国高校的借鉴意义;方明等[4]分析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多种原因,并从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分隔、导师-学生模式培养机制以及研究生自身的学术道德建设3个层面分析如何建立关于研究生教育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长效机制;刘仕勇等[5]提出过大的科研压力不仅造成研究生心理创伤,更是导致学术腐败的根本原因。2.2学风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对学风建设相关问题开展学术研究。输入“研究生学风建设”这一关键词,截至2020年10月底,在知网(CNKI)搜索到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共计688篇。从2012年开始,关于学风建设的论文数量呈迅速增长趋势,按年份分别显示为:1986年1篇、2000年1篇、2005年11篇、2012年62篇、2014年79篇、2020年27篇(见图2)。周宁等[6]提出了党建“促学风、带科研”的创新路径;杨嵩松[7]分析了研究生道德失范行为的原因,认为内在道德约束与外部制度规则相协调可以解决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白莉[8]提出建立健全的学术制度、建立研究生学术诚信档案等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措施;李安萍等[9]指出改善研究生外部环境是促使其从他律到自律的必要途径。

3我国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现状分析

3.1研究生常见科研不端行为。经调研,目前高校研究生常见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包括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一稿多投;考试作弊;不当或滥用署名等方面(见表1)。3.2深层次原因分析。3.2.1学校科研诚信教育缺失。我国高校科研究生科研诚信的教育仍是非常薄弱的环节,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对科研规范、提倡的科研行为、不予提倡的科研行为了解不够,缺乏全面、系统的科研诚信教育。许多大学把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相关宣传编入入学手册,或在开学第一课时进行“温馨提示”,而未针对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设立专门的思想教育课程。导师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与研究生进行零散、不成体系的学术道德教育,研究生对于学术诚信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恪守学术诚信的意识和理念淡薄。3.2.2学术评价机制不合理。我国高校将的数量、级别作为研究生是否能够毕业的必备条件;部分学校在奖学金评定以及其他奖励活动中,将研究生参加的课题、发表的论文数量作为重要依据。为在竞争中胜出,一些人员不惜铤而走险,采取不正当的手法。因此,承受较大压力的研究人员成为科研不端行为的高发人群。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委托盖洛普公司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在164名科学家所报告的疑似科研不端行为中,最大一类人群为博士后人员,占26%,第二大人群为教授或高级科学家,占20%。3.2.3科研诚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近年来,关于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文件相继出台,部分高校也逐步建立了科研诚信管理机制,包括成立专门负责科研诚信管理的部门、委派专人负责科研诚信工作,建立高校内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工作机制、科研不端行为查处机制和流程等,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与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违反学术不诚信行为的“违规成本”太低,许多研究生抱有侥幸心理等。

4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路径

在科研诚信自治和制度建设方面,我国高校近些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高校科研诚信体系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4.1建立高校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管理机制。4.1.1建立研究生科研诚信档案。在高校内部设立研究生科研诚信档案,在参与科研项目、之前都应签署信用承诺书。在毕业离校时,科研诚信档案随学生档案一起移交工作单位。4.1.2建立校内守信激励、失信处罚机制。主动遵守科研诚信、记录良好的研究生,在评奖评优、参与科研项目等方面享有优先权;违反科研诚信规定,有不良科研信用记录的研究生,在评奖评优、获取助学贷款、参与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等方面将受到限制,且不得担任班干部、入党。若失信行为产生严重后果,则接受相应校纪校规或法规处理。4.2加强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教育与宣传。4.2.1加强科研诚信课程系统建设。“课堂教学”是对研究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要形式。研究生通过系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奠定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特点,以丰富的教学内容、立体化的教学方法和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增强课程的实效性。4.2.2设立实践活动教学课程。将实践性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计划,理论结合实际,提高研究生运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模拟教学的方式,让研究生感受因遵守科研诚信获取的喜悦和因违背科研诚信受到的限制和处罚,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4.2.3关键节点加强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教育宣传。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参与科研项目的关键节点,学校科研诚信管理办公室应召集人员进行科研诚信宣讲活动。对于校内研究生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及时通过谈话提醒等方式指导研究生及时改正。导师也应对参与研究课题的研究生进行科研诚信教育,对其提供的实验数据、发表的论文要承担审核的责任。4.3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氛围。4.3.1完善科研评价机制。高校应理性、科学地看待学术论文,按照分类评价、注重实效的原则,鼓励研究生发表高质量论文。督促研究生确保发表的论文严谨规范、数据真实,严禁发生论文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实行以高质量成果为核心的分类考核评价机制,不将数量、影响因子与研究生评先评优挂钩,适当降低对研究生毕业数量的要求。4.3.2发挥校园文化的先导作用。通过板报、晚会、集体活动等形式,从侧面加强对研究生法律信仰和科研诚信文化的学习,着力培养研究生对法律法规的崇尚和信仰。加强导师在道德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引导和影响作用,不断加强导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师德形象,真正做到言传身教。4.3.3发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作为第一课堂,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孩子诚信意识的影响,父母利用自身对生活的感受,充分探索子女内心的真实想法,加强沟通,建立起基于诚信的家庭关系,这对帮助研究生形成诚信意识,养成诚信品质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周湘林.高校科研诚信问责机制:归类、现状及其改进[J].现代大学教育,2020(5):84-91.

[2]彭灵灵,林蕾.研究生学术道德发展的特点分析——基于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J].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0(4):103-106.

[3]王雨田.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经验借鉴——以英国杜伦大学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10):3-7.

[4]方明,张东华,薄红,等.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反思与长效机制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14(6):1116-1118.

[5]刘仕勇,刘彦,黄春基,等.疏导科研压力培养研究生科学诚信[J].西北医学教育,2006(4):389-390.

[6]周宁,屈彦伟,孙天楠.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党建促学风带科研”创新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2020(9):31-32.

[7]杨嵩松.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9):22-24.

[8]白莉.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浅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11):43-44.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道德教育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高层次人才水平的高低,继而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下,研究生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然而,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事件频发,给研究生健康成才带来消极影响,也暴露出当前高校学术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是规避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维护高校学术安全保障机制的需要,有助于营造高校和谐学术环境,促进研究生健康成才。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是维护高校学术安全的重要保证

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以及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当下,在校研究生已经成为高校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频发,一些高校相继出现“最牛毕业论文抄袭”事件,这表明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素养与其科学研究能力尚未匹配,同时也警示高校必须强化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工作。针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频发的现实状况,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等相继出台各类文件予以规范。2014年,教育部与团中央联合出台《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对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高校要实现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的有机统一,强化对失信行为的监督与惩戒。其中,诚信档案涉及到学业、学术、就业等多个维度。同时,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也被纳入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学科建设工作之中。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频发以及全社会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的广泛关注,要求高校必须充分认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重要性,依托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进程。

(二)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是研究生健康成才的需要

研究生是当代青年中的佼佼者,其能否健康成才不仅关乎个人发展,而且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伟大“中国梦”能否实现。“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1]。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与其正确价值观生成紧密相关。受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生活科技化、思潮多元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研究生的学习目标呈现多元发展态势。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研究生学习已经不再单纯为了提高自我知识素养与专业技能,而是成为延缓就业的一种手段或者顺利就业的“敲门砖”。因此,研究生往往会确立功利主义式目标,为了完成与毕业挂钩的科研任务、完成毕业论文以顺利通过答辩而采取各种手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对于青年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2]。研究生是否具有相应的学术道德素养,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发展轨迹。

(三)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是提升高层次

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研究生已经成为高校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其学术道德素养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和谐学术环境的营造。从学校整体学术氛围的角度来说,一旦出现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尤其是类似于毕业论文抄袭的重大事件,对于学校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更重要的是,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还关系到学校能否真正做到学术立校,能否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切实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是“双一流”大学的立身之本,必须将学术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相结合,继而以高层次人才的有效输出和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彰显学校风范。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是以打造“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双严”型学校为基础的,如果所培养的学生连基本的学术道德素养都不具备,学校各类拔尖创新型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也就无从谈起。当然,能否真正做到学术立校,反过来也影响着研究生教育质量以及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频发,严重冲击着高校学术安全保障机制,这是多维因素影响的结果,比如,认知层面未能对学术道德进行充分了解、思想层面未能切实理解恪守学术道德必要性、实践层面的投机行为等等。

(一)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学术道德教育缺失

当前,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并未专门设立学术道德教育课程,主要还是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硕士)、《自然辩证法》(硕士)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等课程,开展类似于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尚未设立专门课程来讨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工作,往往只是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研究生新生入学指导的范畴。当然,研究生新生入学便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进校之初便知道需要恪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诚信。但是,他们仅仅只是“知道”而已,效果远非依托课堂开展系统化的学术道德教育所能比拟,导致学生在认知层面未能对学术道德进行充分了解,由此给高校学术安全保障工作带来隐患。

(二)“导师负责制”下的育人工作缺失

我国研究生教育大都实行导师负责制,相关文件也对研究生导师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为第一责任人,承担研究生学科前沿与科学研究方法指导、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职责,研究生违反学术道德现象一旦发生,导师需要承担相应责任。但实际上,部分导师往往更为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而忽视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对研究生毕业设立了相应的科研要求。比如,西南地区某高校《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中明确指出: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要以第一作者发表与学位论文研究相关、第一署名单位应为本校的学术论文1篇,方具备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资格。这类文件从导向上来说,要求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科研工作,使其能够按时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同时,当前部分高校科研考核对学术论文量化考核的青睐以及到账经费的过分看重,都会致使导师忽视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工作。部分导师,尤其是工科院校的导师培养研究生流程往往是流水线式的,即从学生入校到毕业的每一个环节,导师都进行明确规定,从而实现研究生三年学习与所需完成科研任务的有效衔接。这种流水线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是着眼于研究生顺利毕业、推动科研创新的培养工作,有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迅速生成与显著提高,但却容易导致部分研究生将科学研究视为一项工作任务,逐渐丧失对学术的信仰,为完成相应任务而出现侥幸心理,为了毕业而采取投机行为,最终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甚至出现类似于“最牛抄袭硕士论文”事件,严重冲击着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

(三)研究生自我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

研究生适时开展学术道德自我教育,对于提升研究生自律能力、恪守学术信仰、规避学术不端行为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研究生们更容易表现出焦虑、浮躁、缺乏安全感等不良状态,更有可能走向学术的功利主义。一方面,当前学术研究中的各类失范现象,导致部分研究生走向功利化与浮躁化,并在思想上存在侥幸心理。部分研究生没有接受较为系统的学术道德教育,他们缺乏对学术诚信的系统认知,进而出现对学术不端现象的偏差认识,比如,“大家都在抄,多你一个也不多”“文章撰写全靠抄,就看技术高不高”等观念就在部分研究生中拥有较大市场。同时,当前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往往是坚持“科研为主”,且过于注重的数量,再加上市场上各种“、”中介机构的大量存在,导致部分缺乏学术严谨态度、意志不坚定的研究生,抱着侥幸心理,做出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实际上,很多违反学术道德的研究生都属于“明知故犯”。另一方面,部分研究生科研能力不强、学习动机存在偏差。当前部分研究生在学习上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往往以消极的态度“应对”学习,缺乏科学研究中的刻苦钻研精神;也有部分研究生将学习单纯视为个人发展的一个途径,进而在社会上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功利化。正是部分研究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导致他们在学期间不重视科研训练,抱着得过且过甚至投机取巧的心态学习。但是,研究生学习期间相应科研任务以及硕士毕业论文并非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扎实的知识积累以及系统的科学训练,因此,部分研究生科研能力相对较差往往也会诱发学术不端行为。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有效开展的对策思考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是诱发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高校学术安全保障机制遭遇严重冲击的重要因素。对此,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应对,引导研究生恪守学术规范,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一)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专项教育工作

针对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系统性不强的现实状况,高校需要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专项工作,以构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从而为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以及研究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此,需要充分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良好学术环境建设的积极作用,应把学术理想、学术安全教育纳入研究生思想教育和管理中,从价值观的层面、安全的高度认识和对待研究生学术问题[3]。比如,开设专门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课程,或者依托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设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专题,引导研究生在学习、科研生活中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自我诚信意识,恪守学术规范、践行学术严谨,助推个人高尚学术品格的形成历程。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专项课程建设可尝试多元主体参与模式的建构,不断创新学术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与方法,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素养与道德素养,巩固高校学术安全保障体制。

(二)强化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责任体系建设

高校大都实行研究生导师负责制,而当前部分研究生导师履行学术道德教育职责不力,因此,应强化研究生导师权责体系建设。要强化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的定期审核制度,对研究生导师承担项目情况、现有科研成果以及指导学生学术道德水准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在导师遴选环节,增加对其科研诚信和科学道德素质的考核,将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教师充实到研究生导师队伍中[4],指导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学校下拨指标自行考核,确定本单位继续招收研究生的导师名单,继而组织开展研究生导师培训工作,提高导师指导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的意识与能力。同时,需要注重研究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引导研究生辅导员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摄入学术道德教育元素的必要性,通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强化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工作,实现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与学生党建、班团活动、就业指导等工作的有机统一。积极推进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选取优秀研究生担任学生辅导员,充分发挥朋辈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对于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维护学校学术安全也会产生明显效果。

(三)强化研究生自我教育意识与自律能力

积极引导研究生开展学术道德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工作,对于预防、规避学术不端行为发生,保障学校学术安全机制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需要为研究生自主学习营造良好氛围。对此,可以依托学校图书馆、小班教室等,为研究生自主学习提供相应的书籍资料、实验场所与研讨中心,为研究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环境。变革现有单纯看待论文数量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健全以高水平成果为主、综合考量多维指标的奖助学金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等资助奖励工作的导向性作用,全面提升研究生提高自我专业素养与学术道德水平的积极性,实现推进科技创新与个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其次,积极引导研究生提升自我学术道德素养。对此,需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其正确认知学术道德建设,规避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校学术安全保障机制。其中,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实行社区式教育管理模式,强化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针对研究生群体中的热点话题或敏感话题,用符合规范的学术观点客观评判事情的真伪,用权威的声音引导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情感[5],实现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延伸与发展,对于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生成、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恪守学术严谨性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石立春 赵晨 于博伦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1.

[2].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2).

[3]章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学术安全探究[J].教育评论,2016,(8):75-78.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篇9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10]由此,道德两字合起来就是讲人们的主观行动必须符合自然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11]而学术道德就是从事学术活动的主体在各种学术活动中的主观行动必须符合自然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在这里,我们可以很明确地认识到,学术道德的养成是学术活动主体通过自己内心自省不断加强对社会伦理规范的体悟并以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过程这种社会伦理规范即指整个社会学术活动中人们所必须遵守的符合社会运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即学术规范陈通明杨杰民认为学术规范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有明确规定及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和技术上的操作要求,前者如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后者如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第二个层面是约定俗成并得到学术界认同和共同遵守的观念道德和价值取向;第三个层面是学科研究的方法自身的理论框架和概念范畴体系[12]无论从哪个层面理解,学术规范的缺失或不健全都会使学者们难以有对规范的内心自省,并以此来指导学术行为;而学术规范又必须通过有得于己才能真正发挥对学者行为的规范与制约作用,才能具有其社会价值由此,促进学术道德建设,首要的就是建立健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学术规范,通过规范的不断完善来促进学者的内在自省,即学术道德修养的不断养成高校学报在学术规范的建设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报编辑对来稿的审稿加工编辑处理实质上就是以学术规范来审评作者是否存在学术道德失范的过程作为期刊,高校学报和普通刊物一样具有信息传播的特殊功能和价值属性;同时它又有别于普通刊物,其传播的信息不是普通的信息,而是严谨严肃的学术信息隐匿于学报中的一些不端文献的发表,是对学术规范的公然破坏,将使个体的不良行为转化为社会的不良效应,这种不良效应又因学报的特殊性被不断扩大,对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学术道德教育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尽最大可能杜绝不端文献,维护并加强学术规范的建设,是高校学报的应然之责和重要使命。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恪守学术道德防范学术腐败的呼声日益高涨,为规避相关责任,学术道德失范的行为表现在学术论文中也越发隐蔽,主要表现为以下多种形式:单纯抄袭转变为多处拼接大段的抄袭行为容易被同行发现,所以抄袭已逐渐由单一的抄袭某个人的作品转变为从多个作者的多件类似作品中进行拼接,这既不容易被发现,也很难被立刻定性为抄袭以参考文献的标注来为抄袭打掩护有的作者在借用了他人观点论据甚或是结论后,为了显示为自己的自创性,在行文中不作任何标引,但却巧妙地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以开脱抄袭的嫌疑参考文献的虚假标注一些作者在未做深入研究的情况下,为了表白做了大量工作,虚假多标引参考文献以充数笔者在工作中对此种行为时有发现,有的参考文献与文章关联不紧密,有的标引差错大,一旦与作者联系进行核对时,作者会立刻对参考文献进行删减或替换这种行为,虽然不能完全否认作者文章的原创性,但也是有违学术道德的,并且其形式更为隐蔽,其潜在危害更大主动制止一稿两发或多发,或多发稿只申报一份作为学术成果在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诟病的当下,有的作者在冒险一稿多投并多中的情况下,为免于指责,会主动通知编辑部停止刊发已在他刊发表的文章而对于那些未来得及制止的多发稿,在学术成果申报时只填报一份无论是否已防止了一稿多发还是只申报一份成果,只要有一稿多投行为发生,就说明作者存在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因为一稿多投本身是对编辑审稿专家劳动的不尊重,同时给期刊之间埋下了知识产权纠纷的隐患,损害了多个期刊的利益,造成了出版资源的浪费三学报加强学术规范机制,推动学术道德建设由上分析得出,学术规范的不健全将为学术道德失范留有滋生土壤,从而导致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学报是学术论文的与传播平台,把好质量关,能够对学术腐败的蔓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从学报工作的角度明晰现有学术规范所存在的不足与尚需完善的地方,能够从外部的学术规范的健全促进学者内在学术道德约束机制的完善。树立正确的办刊思想学报担负着加工生产和传播学术成果的重要使命,学术水平是学报的生命线,策划选题组织优质稿源是学报工作的重点但是,推进学术规范维护学术风气倡导学术道德更应该成为学报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学术规范是学报生命线的底线,如果学报缺乏学术规范,不能明查文章中的学术不端,即使在短时间内发展较好,也终究会刊败名裂因此,高校学报要树立正确的办刊思想,在不断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同时,更要坚守学术规范堡垒,促进学术道德建设,在学风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

加强编辑人员学术道德修养学报肩负维护学术规范的重任应由主编总体把关,具体落实在学报编辑的身上学报编辑的学术道德修养对维护期刊声誉至关重要如果编辑不具有较高的学术道德修养,不具备起码的学术不端甄别能力,就难以保证学报不被各种学术不端侵蚀提高学术道德修养,一是要加强专业素质,熟知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大量阅读相关文著,日积月累之后才能对各种花样的不端行为具备判断力二是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在当下的科研考核体系下,研究生毕业教师评职称申报课题等都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高校学报成为庞大高校作者群攻关的对象,学报编辑在相对于作者的优势情境下,应该坚守职业道德,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只有自身身正,才能在与学术不端行为做斗争中充满底气与豪情。

建立学术不端审查制度

1.坚持真实署名,明晰责任真实署名制度看似简单和无足轻重,实则是对作者责任的严谨确认一般来讲,文章署名表明的是作者身份,同时也是文章内容责任人的一种认定高校学报应该建立相关的制度,指导作者遵守基本原则,保障署名的真实性对于来稿,一律请作者签署诚信声明,首先表明作者的署名为真实,其次对于多个作者的文章,要明确表示所有作者都已阅读过文章并都同意文章的刊发更为严谨的,标明每个作者对文章的具体贡献,如命题的提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文献的收集与引用文章的撰写与修改等等这种声明,因学科不同要求也各异,人文社会科学类文章不像理工类文章有一系列的实证模型实验等成文基础,多个作者分工也不会像理工科那样明确,可不必强行要求一一注明每个作者的分工最后,建议指定某个作者或全体作者共同承担文章内容的诚信责任,以进一步确保署名的真实性。

2.规范引文注释,防范虚假标引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ǎ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ο中明文规定: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学术论著应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13]毋庸置疑,在许多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引文的不规范却是大量存在,间接引用的文献虚标为直接引用译文引用虚标为原文引用毫无关联的文献硬做成标引重要文献却故意漏标等等高校学报应该建立严格的引文规范制度,督促作者进行真实标引在收稿时,除了论文选题内容写作规范的初审外,要着重检查作者的标引情况现在各种期刊数据库收录比较全面,查找原始文献比较方便,编辑初步的核对都能查出个一二即使文章尚可,但只要标引存在不规范,就应该退修,请作者端正治学态度,强化真实标引意识;如果标引不规范的情况严重,即使文章再好也应该做退稿处理这样操作,虽然加大了很多工作量,尤其是有的文献不好查找,但是只要大多数的学报在收稿时严格审查,在编稿时再次核对,对作者就能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就能比较有效地将虚假标引率降低。

3.利用检测系统,审查抄袭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为防范学术不端,中国知网在2008年开发了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也与越来越多的编辑部签订合作协议共同防范学术不端高校学报在收稿时通过该检测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查到来稿是否存在抄袭他人自我抄袭一稿多投等情况,也能对抄袭的文字进行仔细的比对,从技术的层面上阻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当然,任何好的系统都有不足之处,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就发现,该系统由于没有收录学术著作,主要收录的是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所以无法辨识抄袭著作的行为这就需要编辑多练内功,多读自己专业对口的学术著作,尽最大可能从源头上抑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扩散与危害

结语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篇10

一、同行评议原则

这是针对学术期刊的审稿程序。从审稿程序看,我国出版制度明文规定了三审制,其中,对学术期刊至关重要的是要遵循同行评议原则。同行评议制度源于英国,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学位论文、课题的立项结项、学术奖励等,成为学术评价的基本方式。同行评议是学术期刊遴选论文、保证并提高学术质量的重要途径,国际上通常将是否同行评议作为学术期刊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尽管同行评议制存在着少数学者滥用权威,存在裙带关系、专业嫉妒、个人偏见和利益冲突等破坏性影响,但它仍然不失为最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人们把同行评审看成研究成果的质量声明。[8]在我国的科技期刊中,同行评议原则基本上得到了落实;在人文社科期刊中,遵循同行评议原则的情况不尽如人意。遵循同行评议原则依靠审稿专家,但并不意味着由审稿专家主导审稿,外审专家只能提供参考意见,不能取舍稿件。这是因为,编辑审稿与专家审稿是一种主从关系:编辑审稿具有主体性,编辑是职业审稿人角色,是专家审稿人的选择者,是稿件刊用与否的决定者;专家审稿只具有从属性,审稿专家是编外审稿人角色,被动地接受所审稿件,主要对稿件内容作学术评价,没有稿件刊用权,只有有限的稿件否决权。[9]编辑审稿和专家审稿的不同职业角色、作用和任务决定了编辑必须主导审稿的全过程。主导审稿是编辑的职责,编辑应提高专业学识水平,消除过分依赖专家的心理,发挥主体作用,主导稿件评审的全过程,否则,把稿件刊用的决定权完全托付给外审专家,自己反倒成了边缘人,忘记了编辑在审稿中的主体地位,放弃了一名编辑应该承担的义务,有违编辑的职责,无益于学术期刊的审稿工作。[10]基于编辑主导的同行评议制度,才能双剑合壁,最大程度地发挥审稿的作用,只有这样,编辑才能把握审稿工作的主动权。

二、公正性原则

这是针对审稿者的道德态度。前文提到的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兼容并包原则和客观性原则,都是事关审稿评价的公正问题,这几个原则名称虽然不同,但体现的都是审稿者的道德态度,因而,本文在审稿者的道德态度这一视角下,将其统称为公正性原则。因为要评价公正就必须做到质量面前人人平等,拒绝偏见,兼容并包,尽最大努力客观地评价稿件。公正意味着客观理性。审稿者要秉持理性的态度,一切从文稿的内容出发,不先入为主,排除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拒绝主观偏见等不公正行为,避免根据自己的好恶偏执来筛选和判定文稿,力求客观公正、审慎负责地评价稿件。公正意味着人人平等。在稿件评审时,不因国籍、民族、信仰、性别、年龄以及所属机构而歧视作者,认文不认人,对作者一视同仁,不故意抬高或压低特定的作者。邹韬奋曾经说:“我对于选择文稿,不管是老前辈还是幼后辈,不管是名人来的或是无名英雄来的,只要是好的我都竭诚欢迎,不好的也不顾一切地不用。”[11]唯质是从,人人平等,审稿人要坚持审稿的独立性,不因领导、权威和亲友的干涉而降低学术标准。公正意味着兼容并包。西方哲言有云: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利。学术期刊要有兼容并包的气度,有门派之别,无门户之见,对不合己意的标新立异之说不轻易否定,不搞学术垄断,提倡学术民主,百家争鸣,只要言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给予肯定,以活跃学术气氛,鼓励学术创新。当然,兼容并包只能是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并不包括导向有问题的稿件,也不包括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

三、导向性原则

这是针对稿件内容———政治导向和学术伦理导向问题。用政治性或思想性来概括这一原则,似乎不大准确,因为无法涵盖学术伦理导向。政治导向是否正确是审稿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术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对各种伪科学。审稿时要注意国家领土和主权问题、民族尊严问题、涉外问题、历史与宗教问题、涉及国家和军队的机密以及引用和报道秘密资料和科研成果问题、地图边界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和讲话引用问题、其他政治问题,等等。在学术伦理方面,应审查研究者是否遵守了学术道德,是否存在抄袭剽窃、伪造窜改数据资料、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对不端行为要勇于揭露。此外,要注意稿件中有无违反法律、侵犯他人权利、有无违反实验伦理的问题。遵循导向性原则要消除两个认识误区。(1)漠视科技期刊的政治导向,以为科技期刊探讨科学问题,没有政治导向问题。科学研究,看似无国界,同样存在政治导向问题,上述的各类问题都有可能出现在科技稿件中。科技期刊的编辑也要讲政治,提高政治敏感性和辨别力,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严守出版法规和纪律,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12](2)导向正确与言论自由的认识误区。有人以为强调政治导向有违言论自由,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言论自由有其限度,违反法律规定,就会损害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在处理政治和学术的关系时,涉及政治问题的,不以学术研究为由,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有关政策;当然,也不能以政治正确为由,压制学术自由,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只能通过学术争鸣取得共识。

四、学术性原则

这是针对稿件内容———学术质量问题只要是学术期刊,就须遵循学术性原则。当然,因稿源状况的不同,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可以从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价值性)三个方面来衡量论文的学术质量,因为这三者代表了研究成果评价的三个维度。[13-15]创新性是论文评价的核心指标。创新性从层次上可分为原创、再创、补创,大多数论文属于再创和补创的范围。[16]创新的分量有轻有重、有大有小,未必一定是石破天惊的宏论。开拓新的领域、提出新的理论、推出新的方法,固然是创新;以新视角、新方法论证老问题,完善、验证和补充原有的知识或技术,运用理论工具解释新的现实问题,参与学术争鸣,提出不同意见,等等,都可以说是创新。科学性是论文评价的基础指标。学术研究有其研究规范,这就是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的科学完备性,包括研究资料的详实性与准确性、研究方法的规范性、研究逻辑的自洽性、实验的再现性、论证的充分性、结构的严谨性、表述的精炼性、术语的规范性等等。学术论文必须反映出这种研究规范,才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价值性)是评价稿件的重要参考因素。实用性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新观念、新思想,也可以是新做法、新技术。理论性论文要看是否揭示了相关领域的发展规律,对学科的发展是否有推动作用;应用性论文要看对生产、教科研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是否有实用价值或指导意义,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可读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