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教育十篇

时间:2023-03-31 17:00:28

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道德教育篇1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提高,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人只对金钱感兴趣,人们总是以经济地位的高低来进行评价,而思想道德总是被忽略。尽管国家教育政策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一大部分人根本不管什么社会道德,简直就是有钱就是爷,于是不顾道德的约束,违背常理的道德作风,干些不合情理的、违背良心的、与社会不相融的事情。其实思想道德教育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学生在获得各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使其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尊敬父母之念,关心他人之情,热爱人民生活之趣,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要将思想品德教育抓真抓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在他们的心底生根结果。小学美术教学课程同样也担负着这个重托。我想从以下几个美术教学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理论教育的同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思想教育

孩子从生下两三岁时,对一些小鸟、小鸭等小动物都感到好奇,有时候跟着大人在地上圈来画去,感觉很有趣;到了青少年时期,大多数孩子也都喜欢写写画画,更多的孩子(尤其是一、二年级段学生)对手中带有颜色的画笔更感兴趣,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有体会,很多孩子非常喜欢上美术课,他们也特别欣赏自己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哪怕是很不像样子)。基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中入手,严格要求。在抓好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取得好成绩,树立自信心,为班级增光,为学校增光,将来为祖国争光,培养自信心,荣誉感,自豪感,坚定信念。在理论教学中,我让同学们识别不同的颜色并讲出他们各自对每种颜色喜爱的感受。红、黄、蓝等每种颜色对同学们反应是不同的,有的人想到蔚蓝色的大海,有的人想到硕果累累的秋天,有的同学看到红色想到了红领巾和血,此时我便及时抓住这点,联系着讲了红旗、红领巾、为人民利益牺牲的革命先烈等大家熟知的故事。讲红色是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具有顽强旺盛生命活力的色彩,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讲解,其实在理论教学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思想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一次机会。

二、在欣赏课教学中对品德思想的教育引导,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品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正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比如,在五、六年级的欣赏课中,由于年级高一些,学生的视野相对开阔一些,安排这些课程可更胆大些,所以我更多地收集了一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56个民族大团结画,还有中国画家及作品。像齐白石的《祖国万岁》,徐悲鸿的《风雨鸡鸣》等,《风雨鸡鸣》这幅画构图简洁大方,用墨浓淡、虚实处理得当,栩栩如生的雄鸡神态昂首站立在风雨吹落之地,面向东方引吭高歌,大家都知道雄鸡往往是迎接黎明到来时才去鸣叫,而作者将雄鸡画在风雨之日鸣叫,暗示着当时黑暗的旧中国就要过去,表达了作者对光明追求的强烈向往之情。这样不仅使学生看到画中高唱的雄鸡,而且也理解了作者的深刻寓意,激发了人们奋起自强的勇气,以此唤起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中华民族的艺术是悠久的,在课堂上让学生讲出自己所见所闻的我们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伟大作品,剖析作品所包含的深刻意义,使学生的思想与之相交融,由此产生共鸣,使爱国主义思想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升华、结晶。

三、在创作课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学生创作的作品内容往往是他们自己在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比如《堆雪人》《划船》等,对这些作品我采取几个方面的不同引导,使学生明确爱祖国、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这些都是高尚的思想品德,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这样思想道德教育就得到了具体体现。我在确定《我帮妈妈做家务》

《假如我在敬老院工作》等这样的一些命题时,引导学生围绕这些命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要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好孩子,最后我总结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小事,帮老人做件善事,让我们把言行付诸行动。通过这些命题画的创作使学生懂得要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百贤孝为先的道理。有时尽管收到的效果不是百分之百,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教育引导,就会使这种思想的传播与影响越来越广、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人民大众的关爱与支持,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使道德教育在整个社会起到积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随着十会议的胜利召开,我们将以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十会议精神为契机,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干足干实,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把基本的道德思想教育贯彻到教学当中去,使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锦文.当好课堂“主持人”,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美术课教学效果[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

学术道德教育篇2

关键词:专业史学 专业史学教育 学术品德 学术品格

学术界存在的学术腐败行为,使学术规范建设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时断时续,对于科研浮躁、缺少学术创新和学术腐败已成为学界的一致评价,并被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但讨论的问题还过于浅泛和抽象,对各学科具体的规范化问题虽有涉及,但尚有待深入。而对其处理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均为社会舆论谴责、行政和刑事处罚等他律方式,显系事后堵塞和纠偏之举。本文试从专业史学教育角度,通过建立与完善专业史学教育,弘扬优秀的学术研究传统,以此通过教育引导、内化于心的过程,遏制学术浮躁和腐败之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一、专业史学教育概述

(一)专业史学教育的涵义专业史学教育是专业史学与教育两个概念的组合。(1)专业史学的涵义。史学是社会科学中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直接用经验和事实说话,是史学的根本特点和根本优势。史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概述史学一般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史学概论,研究史学本身之发展的史学史,研究史料及其运用方法的史料学等。专业史学是历史学科与其它专业学科的结合(如会计史、经济史、财政史、金融史,文学史等),属于跨专业的交叉学科,是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专业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为其研究对象,探讨专业的历史的连续性,力图揭示专业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专业史学由于其特殊性而被人们提出来单独研究。(2)教育的涵义。专业史学教育概念是教育的属概念,具有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促进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从本质上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强调在注重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身体、道德、审美、情感、态度、品格、价值观、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在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强调过程与方法、道德情感态度、品格与价值观。教育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受教育者知识、能力、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3)专业史学教育的内涵。专业史学教育则是侧重于传播各专业学科不同历史时期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以培养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是从历史的视角传播各专业的成果、知识和经验从而影响和塑造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其同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史学教育泛指形成和发展各种专业学科史学的传播活动;狭义的专业史学教育主要指通过学校传播各专业史学发生、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对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施加影响活动。

(二)专业史学教育的内容、目的与方法在内容与目的上,专业史学教育应兼顾专业史学教育的学术性和社会性,分层次培养高质量专业史学人才,建立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生的系统培养模式,本科生教育应以基础知识为主,硕士生主要指导其研究方法,而博士研究生教学则应侧重于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每一阶段都应体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从专业史学学习中自觉形成和主动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实事求是、严谨扎实、承前启后、代代相传,创新始于继承。在方法上,专业史学教育将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传播相关专业知识,坚持古今中外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方法,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注重的原则是一个中心:以人格、人德教育为中心;三个结合: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和培养素质三结合。

二、专业史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一)专业史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学术界流行一句顺口溜:“解放了哲学,活跃了文学,繁荣了经济学,沉默了史学。”史学界的忧患意识相当强烈,“史学危机”影响了专业史学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1)史学的政治功能边缘化,专业史学教育沦落为可有可无。1949年至1979年,因为政治的需要,在历次运动中,史学都活跃其中。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史学的政治功能日益弱化、边缘化,史学对于政治生活和市场经济似乎无用武之地,史学有何社会功能,学科内外产生疑惑。在市场经济思潮下,因为史学不像经济学、法学、金融学等社会科学与现实的关系紧密,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进而影响了专业史学教育的开展。专业史学教育的伦理教育功能、经验借鉴功能、文化积累与传播的功能、对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功能以及对人生的作用等被忽视。表现在大学教育中,专业史学课程教学不受重视,要么财政拨款不足,专业史学研究的物质条件和客观环境太差,资料搜集困难,影响教师教学热情;要么社会对专业史学的态度冷漠,专业史学市场狭窄,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以至于专业史学教育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专业史学教育缺失现象严重。(2)专业史学研究范式的困惑,影响专业史学教育的范式。专业史学作为专业学科和历史学的边缘学科,也作为独立学科,应有其独立范式,其范式必然介于两者之间,既有专业学科范式特点,又带有史学范式特点。但就我国现状来讲,对于专业史学研究范式,专业学者和历史学者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以经济学为例,对于历史学家来讲,经济史是“经济的历史”,仅研究历史中经济的部分,是用历史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经济史属于历史学;而对于经济学家来讲,经济史是从时间上解释经济理论、方法、结构、实绩等的演变,是用经济学方法来理解和阐释历史,经济史应作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其范式与经济学范式更接近。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经济学者大多不重视经济史的研究,忽视了经济史对于经济理论发展的作用,还没有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经济的历史;另一方面由于从事专业史学研究的学者大多出身于史学界,所接受的专业学科训练比较少,还不习惯于用专业学科知识思维。所以,专业史学教育范式的困惑是用专业学科的信念、观点和方法,以及专业理论模式,传播专业史学的相关知识;还是用史学的信念、观点和方法,以及史学理论模式,实现专业史学与历史学的有机结合。专业史学研究,在依靠史实说话时,如何用史实说话,是要依靠专业学科提供的观点和方法,还是依靠历史学为指导。虽然方法论问题已经受到部分学者的注意,然而各专业学者关注的焦点仅集中在专业理论本身,仍忽视对专业史学的关注。这种现象对于经济史、金融史、财政史、统计史等专业学科都存在。(3)专业史学教材、教学方法急需创新。专业史学教材少,大量专业史学教材,叙述形式呆板,多为史料堆积,简单地叙述

史实,史实本身并不是专业史学,而仅是史学的原料,英国历史哲学家沃尔什认为,历史并不单纯是历史材料和历史数据函数。专业史学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式的向学生灌输专业历史知识,难以调动其学习专业历史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利用专业史学的内在特征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专业史学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中心,偏离了人格教育的主旨。长期以来,专业史学教育的价值,除了反映为政治价值外,就是反映在接受性方面,定位于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成为一种主流,强调对学生知识的教化和能力的发展,这种定位虽能澄清史实,借鉴启迪、传播文化,但却使专业史学教育工具化、实用化,偏离了专业史学教育应有的人格教育的宗旨。人格教育本意应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信念,使学生具备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文化意义上的道德情怀和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等。

(二)专业史学教育缺失及定位不准确的危害一是专业史学教育缺失的危害。专业史学教育缺失,使学生缺乏运用基本的历史分析和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边缘化了史学从更深层面上塑造人文精神,传播道德准则和人生哲理的社会功能;没有了历史文化修养,不自觉中使受教育者发展了不健全的人德、人格,不再习惯于传承文化,自身定位,关注自身乃至人类命运,社会历史责任感严重不足;缺少了沟通过去与现在乃至未来的桥梁,滋生急功近利、浮躁、腐败等不道德行为;长此以往将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思维智愚、言行文野及事业的成功等。二是专业史学教育定位不准的危害。专业史学教育存在,但定位工具化、功利化,只关注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是将育“人”当制“器”,忽视对人的思想与精神的塑造,不注意学生的人格、人德教育,也不注意从社会环境方面去界定人格教育的价值作用,人格教育的实际内容和实在价值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使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缺失,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素质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

三、专业史学教育完善措施的对策

(一)探讨专业史学教育对形成良好学术品德、学术品格的功效通过反省专业史学教育缺失对学术道德、学术品格养成的负面影响及危害,探讨专业史学教育对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学术品格的功效:专业理论是从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专业史学教育可以揭示和探讨学科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认识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专业史学不仅能为理论提供验证的实证资料,也是学科的理论思想来源,是形成学科之源;开展专业史学教育有助于发展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继往开来的襟度;发挥史学应有的人格、人德教育作用,树立博古通今的视野,探究史实中的某种指导思想,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学术品格,养成严谨的学术继承与批判精神等。

(二)开展专业史学范式研究,完善学科体系要建立或完善专业史学范式,首先,必须在世界观层面上明确专业史学家应具有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观;其次,界定专业史学的任务,即为相关专业理论提供证实与证伪,包括提供更多更可靠的经验事实,证实或修正相关专业的假设和命题,并在历史经验基础上提供更新、更可靠的假设和命题;再次,坚持以专业史实为实证依据,以专业理论为研究出发点,特别强调专业史学与专业学科的有机结合,即会计史与会计学,经济史与经济学,金融史与金融学,统计史与统计学的有机结合;最后,采用共同的专业史学语言、工具和方法,形成为追求科学而百家争鸣的专业史学派研究群体。总之通过专业史学范式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专业学科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为整个专业研究范式的完善创造了良好的逻辑起点。

(三)提升专业史学的社会地位呼吁学界弥补史学研究和教育的空白,认清是现代文明危机的思想起源,历史的继承性是研究者的积极定位,良好的内化于心的学术研究惯例,形成于健全完善的学科体系,任何专业的建立健全均不可偏废专业历史,专业史学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整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史学教育缺失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而远见和洞察力来自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知识。

(四)以人德、人格教育为中l心人们决不是为了过去而学习历史,也不可能单纯为了发展思维能力而学习历史,更不可能为了附庸优雅而学习历史,否则难以消除“史学教育无力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里的“大道”应是史学教育的核心,人格教育的主旨,即将学生培养成有知识和技能、讲道德、有责任心、懂得社会发展规律、明智的、积极的世界公民,着眼于全人类的责任和幸福。讲道德是指文明社会中人们应崇尚基本的人格准则,包括尊重他人的成果、确立知识产权的观念、恰当运用史料、杜绝抄袭和剽窃等内容,褒扬什么、谴责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应有基本的常规社会准则;有责任心是指学生将对其行为负责任,承担尊重历史知识、历史文化和民族多样性的责任,为自己作出负责任的决策等等;懂得社会发展规律是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充分的史实支撑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社会不可持续发展。成熟的专业史学教育,以人格教育为最高目标,实现对个体人格的培养和整体民族素质的提升。

(五)树立学术品德观,抑制学术腐败面对科研浮躁、学术腐败、缺少创新的现状,我国还没有形成治理学术腐败的规范程序,也没有常设监督管理机构。在现有条件下,从专业史学视角使受教育者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亲历文明薪火的传承,感受每一次科学史上的创新都非一日之功,往往离不开几代人的不懈探索与追求,这种探索来不得半点浮躁与腐败,学术的浮躁与腐败只能导致倒退乃至消亡。历史经验告诉学者良好的学术品德,必须秉持实事求是、资源共享、严谨扎实、承前启后、代代相传、求真创新,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学术成果,创新始于继承的信念,强化学者的道德约束,树立良好的学术品德和共享价值观,从自律角度抑制学术腐败,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使学者养成自愿地履行既定道德规范,自主地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准则。

(六)树立学术品格观,倡导学术创新通过专业史学教育使学生将厚德博学的价值观深深扎根于学术理念之中,严格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与规范,自律自强,夯实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养成学术领域研究的基本风格和态度:淡泊、宁静、诚实、守信、寂寞的纯真品格,以及执着、严谨、求真、创新的奋进精神,塑造行为主体坚韧、持久、纯粹、宁静的力量,不从众,有独立的思维,能够客观的反省自己,对己对人都有益的学术品格。学术品格包含着做人与治学两方面的内涵,同时又延伸到学术道德方面。我们提倡真诚、求实、创新三者相统一,把服务人民大众,探求科学真理,作为自己的基本价值取向。

学术道德教育篇3

一、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一)示范作用

唐代韩愈曾对老师的作用进行了明确的描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可见,老师对学生具有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的作用。研究生读研期间,大多数学生都以导师为核心,围绕导师给予的课题或者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导师是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观察、学习的对象,因此,导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的敬业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勤奋严谨的科研态度、良好的学术道德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据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赵莹所做调查显示,认为导师的言传身教对研究生“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受访者比例高达79.1%。导师总体上学术道德素质较高,能够在科研活动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但不可否认,研究生导师群体中不乏学术道德败坏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研究生导师自身的学术道德素质低劣,科研行为不端,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示范,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治学态度。因此,导师应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不弄虚作假,杜绝各种科研不道德行为,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在研究生的学习和未来的人生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规范导向作用

从导师与学生的学术指导关系上来看,导师在研究生学术研究中具有学术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因此,导师应大力提倡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教育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学术讲座、指导课上,导师应该向学生大力宣传和解读有关学术道德教育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对科学道德规范的全面深入解读,使学生在学术伦理、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具体地,导师要利用上课时间或课外交流的机会有意识地向研究生介绍著作权和写作论文的基本常识,如撰写论文引用他人著作要注明参考文献,不要一稿多投;督促研究生在学习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自觉遵循学术道德规范,向研究生灌输只有严谨、求实、创新的文章才是好的学术作品,只有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才能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有所发展的思想;要使研究生明白,做学问要先做人,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做好学问,德才兼备、具有高尚的品德素质才可称得上是“人才”。

(三)监督管理作用

研究生阶段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同研究生的接触、交流领域更为广泛。所以导师要担当起对研究生的管理职责,不但要管理他们的学习、生活,更要管理他们治学的态度。导师作为学生学术、人生道路的指导者,应该指导学生学业,尤其在研究生发表科研成果和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要做好监管。在学生投稿前,要对文章进行检查,若发现学术不端现象,应立刻禁止学生投稿,并责令重写。导师应严格按照学位论文管理办法规定,对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和终稿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使学生认识到要取得真正的研究成果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以此引导学生走上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科研道路。

二、导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有效作用不够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具体实施者,在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养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导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有效作用不够,成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

(一)导师自身学术道德失范,示范作用失效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益最大化”、“金钱至上”的观念日趋为人们所接受,社会功利化思潮不断涌现,这种思潮也渗透进了学术界,使学术价值染上了功利的色彩。部分研究生导师在面对金钱和名利的诱惑时道德的天平失衡,学术目的日趋功利化,违反学术规范。在这种功利风气渗透影响下,研究生学风也渗入了功利的思想,导致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诚信现象频频出现。

(二)导师忽视学术道德教育

有的导师潜意识里存在这样的观点:研究生的科研时间有限,应当用来完成本职科研工作,道德教育是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此外,研究生是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更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学术道德源于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所以导师不需要多加强调说明,在导师群体中的这些思想观念是导致学生学术道德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

(三)导师与学生缺乏思想沟通交流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也在增加,导师与研究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加上导师自身有着科研、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压力,时间与精力有限,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的时间非常有限,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以及引导不够,研究生难免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失范行为的成因调查中,49.2%的研究生认为“导师缺乏明确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指导。”

三、发挥导师在学术道德教育中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导师自身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对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做出了一些明确的要求,但大都忽视了导师本身的道德品质对研究生的激励及影响作用。导师不仅要“教书”,更重的是“育人”,而导师要育人必须先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在学识学风、为人处世方面“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因此,要加强对导师的学术道德教育,加强导师自律意识,担任导师的教师,就应当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其次,在评选导师的工作中,不仅要考虑导师在科研成果方面的条件,更要注重对其师德和学风方面的筛选。最后,对导师要经常进行专门的学术规范培训教育,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的自觉性。

(二)完善导师责任制

学校应该把“导师教书育人”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实行“导师负责制”,把负责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品格作为导师培养研究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强化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同时建立和健全“导师教书育人”的管理和监督制度,把研究生导师能否做到培养研究生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作为对研究生导师工作绩效考核的项目之一,强化导师责任意识。使得导师注重对自己学生的学术道德品质的培养。另外,学校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导师对于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连带责任,学生如果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导师将负连带责任,并受到严惩,通过这些规定和措施使得导师重视对学生学术行为的规范和管理,负起自身作为导师的责任,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改善学术不端现象。总的来说,“导师责任制”一方面强化了研究生导师的“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有利于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学术道德教育篇4

关键词:艺术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创新研究

doi:10.3969/j.issn.1006-8554.2016.05.250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开放,各种思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这些思潮一方面对原有的固化单一的思想有很好的改良作用;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思想的混乱,尤其是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思想的泛滥,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在校大学生特别是艺术专业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何把握好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是当前最主要的任务。

1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和特点

现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常规教育中的单一化理论灌输已经脱离了教育本身,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亟待改善提升。因此我们要针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1)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维敏锐活跃、乐观向上、富有创新精神,对真善美的追求热烈奔放。同时,由于他们往往感性多于理性,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意识薄弱,对过去那种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传统价值观逐渐淡漠,在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问题的选择上会觉得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而不愿再单纯无私地给予奉献服务。2)在道德情感方面,他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据相关研究表明,艺术专业学生善于表达,不容易走极端,钻牛角尖,在遇到一些困难时容易通过创作美术作品、演奏器乐、唱歌等方式调整情绪和心态。但是,由于校园文化相对单纯,很多学生在家长过分保护中长大,导致缺乏同龄人应有的辨别是非的能力。3)随着网络和通信行业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依赖手机和网络,大多数艺术专业学生都是“手机党”。网络信息多元化渠道一方面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不喜欢集体活动,而是喜欢“宅”,使大学生的集体与合会的归属感消失,在现实世界交往中产生了人际交往关系的障碍危机。

2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创新教育

2.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和道德标准,也是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价值取向。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的整体素质水平。因此必须保证在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一些消极的、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在缺少警惕的艺术专业学生间进行传播,导致他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思想困惑和价值迷失。因此,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特别需要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知真假、明是非,保持对不良思想的甄别能力和抵抗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国家、社会、人民三个层面确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自身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知行合一。

2.2加强全面发展、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创新培养

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群体,他们对于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的侵入,需要思想道德的一杆标尺,要教导他们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社会思潮,加强对有益思想的吸收,培养他们良好的个人素质。但个人的道德不能只靠外部的命令和规范来制约,而是要让他们有道德上的自觉,通过感受和了解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社会道德认知。最重要的是为他们指引正确的成长道路和发展方向,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

3提供特色主题活动,进行创新实践教育

针对现实主题所开展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受到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热烈欢迎。根据现实中所发生的国家大事、时事、社会热点问题,鼓励艺术专业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显示出对时局的关心、对社会的关注,并从中接受良性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诸如组织学生开展抗震救灾、支援灾区等关爱受灾同胞为主题的创作募捐活动等,这些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而且传递了正能量,顺应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自身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宣传效果,极易感染学生的内心,深入他们的心里,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

4结语

高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因地制宜地开展艺术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进一步进行教育改进和创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专业大学生成为祖国的后备军,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赵野田.思想道德素质解构[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6).

[2]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李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研究[J].教改创新,2013(5).

[4]任文.浅析艺术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10).

学术道德教育篇5

[摘要]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道德教育的内在依据。大学生在从事学术研究开始就应该培养学术精神和学术责任,自觉接受学术规范和学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并在学术实践中恪守学术道德。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实现大学学术自由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确立马克思主体性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制度保障作用,激发学生内在道德需求,走道德教育自律之路。

[

关键词 ]主体性 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精神 学术规范

[作者简介]徐萍(1968-),女,江苏南京人,常州大学工会副主席,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64-03

大学生学业水平、科研能力及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乎我国的学术之风,而且关系着国家未来科技人才素质的高低以及经济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在课业、考试、毕业论文、项目申报、学术等环节中频现道德失范现象。虽然各主管部门已颁发文件强调要予以整顿,高校也纷纷开展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教育相关活动,但高校学术道德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一、主体性德育和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引导和启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德育需求,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的教育活动。主体性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确立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道德教育意识根植于受教育者心中,为受教育者道德素质提升提供无限的自身动力。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对道德的自主需求和自主教育,在面对道德情境选择时,能理性思考并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抵制诱惑,积极主动地履行道德规范,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和结果负责。在主体性德育语境下,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就是把学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外在的道德命令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自我要求,即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主体实践途径强调实践活动在学术道德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师生的主体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形成和发展,大学生主体性学术道德教育其本质是通过师生主体实践性的外显,让大学生在现实实践中不断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认知、自我内化和自我行动,实现学术道德规范内化为学术道德品质。

二、主体性视角下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学术精神

学术精神反映学者的理想、信念、情操、价值观和道德观水平的高低,主要包括“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独立不羁的自由精神、勇于进取的献身精神、敢于批评的无畏精神和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等。学术精神是学术活动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学术储备人才,从踏上学术研究之路开始,就要内修学术精神。然而现实中,为了拿到学位而无视真理的追求,学术研究媚俗现象盛行。究其原因,市场经济对教育的侵蚀、功利思想的盛行虽然要负一定的责任,但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对科学精神的坚守不足造成的。

(二)学术责任

进行学术责任教育,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学术责任意识。大学生虽然处于学术研究的起步阶段,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而自觉内化为强烈的学术责任感,在学术研究中严格要求自己,勇于为自己责任范围内的行为后果担负责任。其次要明确学术责任的具体内容。学术责任主要包括“服务公众和社会的责任、研究发现的责任、学术成果发表的责任、诚实的责任、技术转让的责任以及社会变革的责任”等内容。最后要自觉承担学术责任。当学术研究从纯粹的探求真理变成一种可以获取荣誉、权力和福利,能得到社会广泛资助的高度组织化社会化的职业时,学术研究就具备了利益性的特点,初入学术研究行业的大学生难免在权力的介入、利益的诱惑面前放松学术责任心。因此,抵制诱惑.自觉承担学术责任是学术责任教育的根本。

(三)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包括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等内容。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各部委陆续了《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学术规范,对规范学术行为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如果高校不将学术道德规范纳入德育教育的范围,并将学术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学术道德品德,仅仅采取事后处理的方式,很难改善目前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整体情况。

(四)学术法制

法律法规是维护学术道德外在的强制手段,是学术研究者必须遵循的普遍行为法则。宪法、民法通则、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国家法律法规都对学术研究的不同侧面进行了强制性规定。但由于全社会学术法制氛围不浓,高校本身对学术法律制度的宣传、普及和教育不够,致使大学生学术法制意识淡薄。为了维护学术研究的净土,高校应该通过加大宣传、开设讲座和专门课程等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学术法律规定,提高自身的法律自律能力,尊重他人的学术劳动和学术权益,自觉保护知识产权,减少和杜绝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三、主体性视角下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确立学术道德教育的目标

学术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是学术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学术道德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引。主体性学术道德教育以培育主体性的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教育目标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大学生作为学术道德教育的主体,不仅要充分认识和积极发挥自身主体性,也要尊重和肯定他人的主体性,自觉维护学术秩序,抵制学术道德不端行为,为学术道德教育树立好的榜样。其二,塑造人的主体人格。主体人格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综合,是主体道德修养成果的集中体现。在学术研究中,只有具备主体人格,才能在实际研究中不惧怕权势的威胁,不受利益的诱惑,潜心学术,攀登科学的高峰。其三,开发人的主体能力。学术道德从来都是通过学术研究实践体现出来的,大学生作为学术活动的主体,如果既具备主体意识,又形成了独立的主体人格,但没有超越客体的主体能力,就无法完成赖以体现学术道德的学术研究活动,学术道德教育也成了一句空话。

(二)发挥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

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必须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道德、科学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治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道德素质,做好学生的学术“带头人”。而且,高校在处理学术道德事件上,对教师和学术也应该一视同仁,给全体师生传递学术道德素质底线不可触碰的信号。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术道德引导和学术规范教育,在课堂、定期见面会、科研活动和论文指导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有意识地传授学术道德规范的相关知识,并明确提出学术道德应该达到的要求,对于学生在学术、科研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要及时纠正和教育,甚至惩处。

(三)激发大学生学术道德内在需求,走自律之路

自律是指人们在无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法度,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是道德实现的最高形式。社会和学校要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引导,确保大学生逐步走上学术道德自律之路。第一,端正学术动机。高等教育不仅培养学术型人才,也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让其对自身的优势和理想有清醒的认识,选择适合自身兴趣的培养方向,杜绝功利性学术研究行为和动机。第二,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增强自身科研能力。虽然道德修养是学术道德失范的最直接成因,但科研能力的缺失却是学术道德失范的直接诱因。从实际情况分析,学术道德失范的实施者除了部分学术功利之人,还有部分是研究能力欠缺之人,因此加强科研能力训练也是道德教育的辅助手段之一。第三,自觉增强学术规范和学术法制意识。高校极少有在培养方案中专门开设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课程,大学生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认识主要从导师的指导和零星的学术讲座中获得。在学校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就只能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去自修学术法律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的知识,增强法律和规范意识,把握学术道德的标准与尺度。

(四)健全学术道德保障制度,为主体性道德教育保驾护航

1.健全学术管理制度,确立正确的学术研究导向。学术研究受到研究对象、研究者知识范围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不能简单用数量来衡量。然而,毕业论文要求、研究生毕业资格对学术论文的“过量化”要求、项目申报结题对论文的要求以及高校对高等级期刊发文数量的追求等因素导致了高校急功近利的学术价值观。可见,学术研究的行政干预是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一个重要诱因.要想净化学术研究的环境,真正实现学术自由,减少学术研究的行政干预十分必要。

2.革新学术评价制度,营造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学术评价制度其本质涉及两个问题:谁来评价和如何评价?大学生的学术活动涉及课程论文、学术论文、参与课题、研究实验、毕业论文等,评价主体涉及任课教师、导师和专家组。对于不予公开发表的成果,高校通常将评价权力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是结合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价,受条件和知识的限制,一般不会将学术道德纳入评价范围。对于公开成果则是按照数量和成果等级简单评价,不十分注重成果实际质量,也没有将学术道德纳入评价范围。这样的评价方法纵容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而学术道德教育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在评价环节纳入道德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学术道德教育篇6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网络道德教育 渗透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它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网络道德的缺失。初中生的群体特性决定他们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难以正确分辨网络信息的对错。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采取行动之前了解初中生使用网络的现状及存在的有关问题,有利于教师采取有效的行动策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初中生使用网络的现状

信息化时代,使用网络进行信息查阅是大多数学生生活中的常见景象。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了解许多书本与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知识,弥补了课堂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度有限的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其看待问题的视角更加独到,对中学生形成独立成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必须指出的是,网络是一个相对虚拟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初中生的社会阅历并不丰富,心智也不够成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往往有可能无法正确认识网络的作用,在无意中吸收垃圾信息,这是十分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的。

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网络信息的更新是十分迅速的,从信息课程在中学校园中大量普及到如今,网络上所包含的信息已经愈加丰富,各种网络游戏、聊天工具等娱乐性强的网络内容越来越吸引人,部分初中生在面对这些吸引力较强的内容时,往往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很容易就会深陷其中,影响生活与学习。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于网络有着理性的态度,能够正确使用网络浏览对自身发展有益的信息,也是十分可喜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往往比较严格,家长在其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进行了指导,给予了正确合理的监督。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要使其能正确使用网络,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二、如何引导初中生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均有,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接受,要从根本上让网络发挥其最大的积极作用,必须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那么,这个引导的过程应该如何进行呢,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意见,与相关教学工作者共同探讨。

1.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对症下药。网络更新的速度快,学生思想转变的速度也快,一个多年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工作者会发现,几乎每一届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思想状态,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想学生之所想才能做到对症下药。例如,了解到一些学习喜欢通过网络看视频,教学者可以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并且有趣的影视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关注点进行引导。又如,了解到一些学生喜欢玩网络游戏,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讲解一些网络游戏的制作过程与技术,尝试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对技术的关注上,总之,要善加利用学生的兴趣,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引导。

2.对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潜移默化。道德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也要注意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过程相对漫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首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一些使用网络的常识与基础知识;而后向学生讲解什么是有利的信息,什么是不良的信息,让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分辨;最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不能说教般进行,应该将一些道理融入到小故事或者相关案例中,提高学生兴趣,让其乐于接受。同时,教师应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3.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努力。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毕竟有限,在大多数学校中,信息技术每周只有一两节课,要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学生彻底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进行网络使用的引导还要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家长对待网络要形成正确认识,部分家长见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就禁止孩子上网,也有部分家长觉得要广泛涉猎就不管孩子上网,这两种都是较为极端的情况,家长要认识到,网络有利有弊,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完全禁止与完全放纵都是不恰当的。家长应该与孩子多沟通,常交流,有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训练孩子的自制力,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初中生涉世未深,对其使用网络进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联合家长一同进行道德教育,让初中生具备分辨信息的能力,学会选择浏览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从而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信息时代受益。

参考文献:

[1]刘琼.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03):34-43.

[2]熊东卉.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07):45-56.

学术道德教育篇7

一、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

五年制高职教育自1985年恢复发展至今, 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有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也有别于中等专业教育,五年制高职生是从未成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一个逐步走向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点。他们的年龄正处在学知识,立志向,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同步发展,有利于他们系统的接受专业教育;但同时思想上的不成熟,对事物的审美水平与鉴别能力不全面,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但道德自律意识有待提高。调查发现,现代五年制高职生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群体,关注自我,崇尚独立,在价值观、道德观方面他们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潮流在不断改变,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更新,同时也不可避免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使部分五年制学生受到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导致思想意识败坏,行为习惯堕落等。开放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但认知不成熟,容易产生片面性。

二、加强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有关职业道德的著述以及理论并不在少数,并且在最近几年有关提升艺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著作也不断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从较深层次去研究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比如,媒体类工作者职业道德、戏剧类艺术工作者职业道德等等这方面的著作非常多,于此相对应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在艺术类高校等学校开始普及。但是目前对于艺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研究并不够,有关的理论基础也并不是足够完善,没有触及到所有的艺术领域,而且很多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在众多艺术高职院校也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大众艺术发挥的主要社会作用体现在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从而无形中全面提升了我国国民道德素质以及高尚的个人人格,但若艺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很难创作出优质的作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加强艺术类高校学生,尤其是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

三、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职业道德是一种普遍性的职业道德意识以及行为,艺术专业学生也应该遵循的基本职业准则。但是,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市场经济洪流当中,出现了各种为了功名利禄,自利和排他现象出现,尤其是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令人担忧,集中体现在对工作不够敬业、诚信意识太弱、团队协作精神偏差、对工作忠诚度不足。在目前的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中,高尚的、纯洁的职业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大一部分学生仍然信仰“生存主义”以及“消费主义”。不少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职业选择上,多出于家长的意愿,处于被动状态。就业之后,单纯把就业看成一种“谋生的手段”,缺乏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精神和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奉献品质。而且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常以自我为中心,在团队协作方面,缺乏互助精神,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对艺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得职业核心价值观能够占据主体地位,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较高的职业信仰。

2.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在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不少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意识淡薄,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忽略,甚至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没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相关内容和学时的安排。还有少数教师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有偏差,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会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耽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和劳动部门的保障制度、行业准入制度尚未很好地协调起来,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与企业要求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部分高职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单调缺乏,系统性不强,少具专业性与实践性。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授课,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不能吸引学生,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

四、培养艺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途径

1.构建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体系。首先应该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艺术职业道德培养理论体系,不管是关于职业道德理念方面的普及还是说在课程体系方面的构建,都应该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以此为依据。构建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基础职业道德教育;其二是艺术职业价值观教育;其三是艺术职业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教育;其四是艺术职业伦理以及法律教育。

2.加强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培训。 教师的特殊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范。特别是就业指导课的教师,更要努力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真正做到言传身教,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以无形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当教师按照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时,会使职业道德要求具体化、人格化,从而使学生在富于形象性的榜样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师所期望学生拥有的良好思想品德和工作职业道德,无形增强教师教育的可信度、吸引力和有效性。总而言之,良好师德风范的形成,将会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显现最直接、最有效的榜样作用。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培训对艺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小觑。

3.将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就业指导的全过程。目前,我国不仅仅需要在自身有关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方面加强员工培养,同时还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经验,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以及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综合素质表现状况做有针对性的素质培养。实践检验,通过加强就业指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原因在于,就业指导不仅仅关系到如何解决学生即将面临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关系到学生在未来的职场生涯中如何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和更高的工作平台。通过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当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之后便能够由于兼具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精湛的职业技能而受到用人单位的特殊鼓励和培养,从而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在课程开设中,当然我们不仅仅可以开设相关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讲座,还可以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培养课程,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工作、处事理念,为学生正式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4.社会各方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五年制高职院校要发挥教育主渠道的优势,要根据企业、社会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艺术高职院校可采取搭建艺术教学实践和产学结合的有效平台,改变脱离舞台、远离观众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舞台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的艺术知识,进行感悟、思辨,提升其艺术修养和理论品格;同时,学校也可积极探索构建演学结合的新体系,促进艺术人才与艺术作品的市场化,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以及剧团的合作,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以及学生技艺训练与岗位要求对接,从而完成“学生”到“职工”的角色转换,真正实现职业道德“零距离”上岗。各方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可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基本内容的了解,帮助他们树立职业思想,为成功就业构筑桥梁。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共抓共管,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产生良好的成效。

学术道德教育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

国家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构建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必须要加强道德教育,成人与成才两条轨道要并肩而行。

1.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在中考或者高考不理想的情况下接受职业教育的。因此,他们本身的文化素质乃至道德素质总体上来说要低于考上普通中学或高校的学生。他们思想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文化基础差,使得自己的进取心不强;社会责任感缺乏,对他人和集体缺乏热情;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生活缺少目标。同时还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而对带有这些不良习惯和思想上有有问题的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显然要比其他学生难度大一些,这就使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难度加深了。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总投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中职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家总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却连年下降。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逐年扩张,另一方面国家队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投入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这增加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负担,使学校建设不能满足招生规模的扩张,不但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反而会阻碍其质量的提升,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有些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以承诺就业等方式进行招生,致使一些学生以及家长盲目认为进了中专校门,就一定会有好工作。因此一些学生不愿努力学习,不注意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坐享其成,结果毕业应聘时笔试、面试屡屡碰壁,于是自暴自弃,这种情况甚至影响到正在学习的低年级学生,形成了恶性循环,似乎是一代不如一代的学生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越来越难开展。

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广泛性、生动性试试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不能满足的,网络会带来平等与快乐,现实生活必须面对的,在网络中可以暂时逃避。而且网络传输信息速度快、影响面广、几乎不受约束,这给学生管理带来巨大困难。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是一种以社会为本位、教师为主体,以德育知识为主要内容,以灌输为主要方法的道德教育模式。毋庸置疑,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本身也有其优点和长处,但其对知识经济时代德育的不适应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需要相对闭塞和稳定的教育空间相配合,而这在以网络为标志的现代开放社会是绝对不可能的。其次,它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和生硬,不能让大学生产生共鸣和内化,从而不能实现其教育目的。

教师是学校的主导力量,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力军。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师素质相对较高,但专业课教师德育意识不足,兼职教师队伍更是良莠不齐。虽然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哥们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但由于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弊端的影响,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可有可无,导致很多专业课教师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

2.有针对性地进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

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普遍面临着就业机会少而难的巨大压力,产生了厌学、辍学、考试焦虑、悲观沮丧等不良情绪。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学生为自己定位。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大多对未来一片迷茫。学校的紧迫任务就是要加强职业理想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专业的魅力。同时要鼓励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专一行,帮助其找准自己的位置。

坚持思想教育经常化,行为习惯制度化。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要渠道的作用,把思想教育贯穿到各科的教学中,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而且要贯穿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并通过制定措施、完善制度、健全体制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班级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育内容具体化,形式多样化,办法系统化,活动经常化。道德教育应该贯穿在活生生的生活中,存在于学生与学生的交往、学生与老师的交往中。因此,德育教育不能停留在高调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上,爱国要与爱家相结合,爱校要与爱班相结合,爱师长要与爱自己相结合,爱学习要与爱劳动相结合,爱科学要与爱创新相结合。同时,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作用。当然,思想道德教育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需要长时期艰苦努力的工作方能奏效。

社会环境对中专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对提高中专生的道德素质非常重要。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电视、网络等作用,举行网络班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要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特别要注意加强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怪现象的引导,满腔热情地肯定青少年的进步,旗帜鲜明地反对与时代的要求、与公民道德建设需要相违背的倾向。要重视互联网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加强网上的正面宣传和管理的力度,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同时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开展道德教育。要不断推出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优秀精神食粮,加强对青少年审美观和审美情趣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之中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要依托各级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对中专生开展生动形象的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教育。要抓住重要节日、纪念日的契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让中专生在参与活动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要为青少年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特别是身边的好人好事,让广大中专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学术道德教育篇9

关键词:巴音学院;会计电算化;职业道德教育

本人对巴音学院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80份。调查对象涉及会计电算化专业一、二、三年级学生及商务经济管理学院部分主管领导和专业教师,不同年级采取随机调查的方法,对其部分从事会计专业的相关教师20人和主管领导4人进行了走访和电话访问。本次调查问卷中,汉族学生有140人,占总数的28%,少数民族学生360人,占总数的72 %;其中在校生430人,占总数的86%,顶岗实习生70人,占总数的14%。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巴音学院的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缺少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尽管会计电算化专业早已开设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但是却没有认真落实,没有同专业知识教育并驾齐驱。研究中发现,会计电算化专业所开设的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而学生为了取得会计资格证,必须通过本课程的考试,致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出现偏差。

虽然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也涉及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但只是在相关的章节有所提及,在教育内容上并没有专业针对性。正因如此,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迷失职业道德规范,出现不顾法律的规定帮助公司领导弄虚作假的现象。

(2)没有明确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上,只是讲述一些道德规范,让学生了解有哪些内容,而没有强调让学生去执行这些规范,当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道德迷失,甚至在违背了职业道德后,自己却没有意识到。

(3)没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环境。当前,在利益的驱逐之下,一部分人会放弃职业道德,去损害集体和他人利益。部分学校也没有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环境。不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对顶岗实习的学生来说,从学校走向企业后,校企之间也缺乏职业道德教育的连续性,这些都动摇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根基。

2.探索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策略

(1)使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要想出色地完成会计工作,就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使自己的思想在学习中进步。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帮助他人,乐于助人,达到基本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会计职业道德教学内容非常抽象,而且很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要帮助他们认识学习职业道德的目的及重要性,使他们对此有深刻认识,互相鼓励,在互帮中推进学习,在班级中形成非常好的学习氛围。

(2)使学生廉洁自律。在会计电算化的学习中,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职业道德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它指引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使学生在工作中时刻保持自身的自律性,不被社会物质利益所诱惑。

(3)对学生进行创新性职业道德培养。时代在不断变化,随着网络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应运而生,给会计核算提供了更加快捷的技术。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根据形势进行调整,从内容上进行创新,只有这样,职业道德教育才会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更大发展,才能使学生以后走上岗位坚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为会计行业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职业道德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我们在教育中,只有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他们才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更能在物质利益面前认清自己,坚守会计行业的净土。

参考文献:

学术道德教育篇10

一、引言―大学生科学道德现状探究

所谓科学道德指的是进行科学研究者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对于大学生而言,科学道德则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大学生面对科研和学业应该具有的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树立端正的科学道德观;二是大学生在科学活动中要遵从基本的科学道德规范。自觉做到诚实守信,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受思想文化多元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的影响,大学生科学道德缺失现象日益严重。作为未来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的中坚力量,努力提升大学生科学道德水平,大力加强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构建贴合大学生实际的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可以有效约束违反科学道德行为的发生,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科学道德素质,为最终形成良好的校园科学道德氛围和学术规范风尚起到促进作用。

二、构建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意义

1、客观反映大学生科学道德水平,为大学生科学道德养成起到监督和导向作用。

作为科学工作的初学者,大学生对于科学道德的内涵尚未有深入理解。对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缺乏判断力和鉴别力导致学术示范现象屡有发生。通过构建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将原本较为抽象的科学道德评价标准具体量化,客观反映大学生科学道德水平。学生在获取评价结果后,可以正确对个人科学道德水平做出评价。进而明确目标,改进方法,主动地纠正相关行为,提高自身科学道德水平和修养。

2、及时反馈大学生科学道德信息,为大学生科学道德教育提供依据及反馈。

在大学生科学道德教育被日渐重视的今天,作为大学生科学道德教育主要倡导者,辅导员在进行科学道德教育的同时要不断获取学生对此类教育的相关反馈,根据学生反馈对教育教学方案做出适当调整。为了取得更好的实时反馈效果,特制订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来满足高等教育一线工作者的需求,通过对大学生科学道德行为的具体量化,系统收集大学生科学道德相关信息进而对被测评对象进行考察,通过得到的评价结果和相关资料对大学生科学道德现状进行综合评估及分析。根据以上结果采取不同手段对学生进行进一步引导和教育。同时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接受评价体系的反馈确认教育效果以便进行修正。

3、综合反映大学生科学道德水平,为构建“学术诚信型校园”、“诚信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构建并结合实际实施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有助于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科学道德教育。真正做到将学术不端行为扼杀在大学校园里,让作为未来科研工作中坚力量的当代大学生养成“诚信科研,诚信做人”的行为准则。将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成果和资料放入学生档案,伴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保持科学道德记录及综合评价的持续性。为构建“学术诚信型校园”、“诚信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三、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研究方法选择及讨论

目前,针对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思路:一是注重评价的内容,通过枚举法对评价内容进行罗列,相对较为繁琐;二是思路一的基础上对枚举法罗列的评价内容进行筛选归类,通过引入适当评价方法对大学生科学道德做出最终的评价。

使用枚举法对构建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可以将评价内容分为两个大类:科学道德行为和科学道德认知。其中科学道德行为可以分为学习过程道德行为、学术成果道德行为,而科学道德认知分为科学道德观、科学道德意识、科学道德态度和科学道德意识四方面。

针对目前的评价体系,结合评价对象特点及评价体系自身要求选择科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备选的评价方法包括:模糊评价(专家打分法)、SPSS因子分析法、加权平均法、聚类分析法等。对于科学道德行为(学习过程道德行为、学术成果道德行为),学校各部门已有相关记录,只需确定明确标准进行统一评价。设定科学道德量化评价的初始分值为100,根据相应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内容所占分值,进行评价时若发现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根据其程度进行扣分。得到个评价内容的相关分值之后对其进行加权平均,最终得到学习过程道德行为分值、学术成果道德行为分值。

对于科学道德认知(科学道德观、科学道德意识、科学道德态度、科学道德意识),无法确定统一标准,进行具体量化较为困难。采取互评形式,让彼此最为了解的同学通过朝夕相处获得的了解进行互评的模糊评价法(专家打分法)较为科学。模糊评价法是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总体评价的方法。其结果清晰,系统性强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问题的解决。在同学互评打分算法中,首先需设定四个评价等级,暨优秀(100分)、良好(80分)、合格(60分)、不合格(40分)四等。选取参评个人的同班同学10人组成评价小组,大学生科学道德所属评价等级进行评价,选择某一个等级人数所占小组总人数的比重作为该指标对应所属等级的隶属度,这样就得到大学生科学道德认知的一个隶属度向量。使用求出的隶属度向量与各等级相应分数相乘并进行求和运算,最终得出科学道德认知分值。

在得到科学道德认知分值和科学道德意识分值及其相应权重之后,对所得数据使用加权平均法进行加权求和,得出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的最终结果。

四、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实践和运用

1、建立大学生科学道德档案

通过建立大学生科学道德档案,可以客观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科学道德表现。大学生科学道德档案将客观、公正、全方位的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术表现,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论文撰写情况、学术活动出席情况、考试诚信情况等。尽管大学生科学道德档案只是一个简单的档案,但它不仅是学生科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术失范行为的动态反映。

2、建立大学生科学道德数据库

高校作为大学生现阶段开展科学研究、接受科学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的科学道德现状及相关资料负有收集、整理、评价的责任。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并根据统一量化标准进行科学评价,进而将得到的学生科学道德数据整理建立大学生科学道德数据库。该数据库在对学校相关部门及用人单位开放的基础上同时对学生开放,可以实时查询本人的相关科学道德数据,以保证数据库精确、严肃、真是、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