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翻译理论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06:39:32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1

关键词:科技文体;交际翻译理论;翻译策略;逻辑

一、引言

当今时代背景下,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科技进步迅猛,各种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同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增加对科技领域内的交流要求迫切。因此科技文体的翻译工作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二、科技文体的特点

科技文体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1]。方梦之曾指出:“科技文体粗分为:科技论文、科普文章、科技文本。”[2]其具有以下不同的特点。

1.专业性

科技文体涵盖范围较广,常常涉及到不同的特点和专业知识,也就促使大量的专业术语和词汇使用频繁。因此这不仅要求译员有较高的翻译功底,也要有专业知识背景。

2.严谨性

科学研究工作周密而严谨,往往不允许有任何的纰漏,这也就决定了科技文体有着较高的严谨性。因此科技文体中往往使用大量的复杂长句,内容紧凑,层次分明,文字严密又具有较强逻辑性。

3.客观性

科技文体内容往往叙述科技成果和科学发现,不需要调主观思想,所以常常使用无人称句式和被动语态来突出客观对象本身,也多采用一般现在时,用于强调客观真理和科学事实。

三、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

英国著名翻译学家彼得・纽马克提出了语言的四个功能:表达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他提出了翻译的两种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是指“在目的语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地再现出来”[3]。可以看出,语义翻译更多地以原作为基准,尽可能还原原作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遵循作者的逻辑思维,力求原作和译作的内容及形式达到一致。交际翻译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3]。

四、交际翻译理论下科技文本的翻译策略

1.顺译法

顺译法即不改变原文结构顺序就能得出准确无误的译文。当英文句子的句法结构和逻辑顺序与汉语接近时,可采用顺译法。

例1:A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 originally developed for electronics and now being deployed to detect biological activity in cells is a compelling proof of principle for transdisciplinary endeavors.

译文:半导体量子点是电子学领域的发明创造,但现在却用来探测细胞内部的生理活动,这是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一个有力例证。

分析:句子的主干是…quantum dot is a compelling proof…,中间的developed for …cells做主语的后置定语。该句句法结构按照逻辑顺序罗列,且与中文的逻辑顺序相同,采用顺译法能在原作的结构下遵循作者的思维逻辑,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逆译法

英语和汉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英语通常先说结论后说研究过程,而汉语先描述过程后引出结论。因此译者要根据原文内容,采取逆译法去贴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3:A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an take place independently whether the system is constructed of electronic hardware or human nervous tissue-or, no matter whatever or whoever is processing the information.

译文:不论控制系统是由电子硬件构成的还是由人的神经组织构成的--或者说,不论是有什么或由谁来处理信息--对信息处理过程进行分析都是可以的。

分析:whether前为句子的主干,后紧跟两个并列的让步状语从句。汉语的表达习惯是最后引出结论,因此译文采用逆译法,将目光放于目的语的语言特色上,将让步状语从句所揭示的条件提前,将主干置后,以使译文更好的被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五、结语

科技文本翻译工作的难度不容小觑。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时刻把握科技文本的特点,认真分析句子结构,灵活的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反复推敲以得出逻辑严密,准确通顺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宋雅智.基于科技文体特征的翻译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 2008, 21(3):6-9.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2

关键词: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 费米尔 诺德

一、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简介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出现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1971年凯瑟琳娜・赖斯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以“目的论”为其核心理论,强调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它从新的视角审视翻译活动,在宏观上将翻译纳入人类行为活动,强调其目的性,而不是传统语言学翻译理论所追求的简单的“文本对等”。它从译入语的视角重新诠释翻译,把翻译从原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翻译不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语码转换,而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活动。它不仅是译者操作原文本的过程,还涉及翻译发起者或委托人、原作者、译文读者等一系列相关因素。译者应根据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读者的具体情况,决定原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对这些相关因素的关注也就构成了功能翻译理论学派区别于传统语言学派的显著特征。

二、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费米尔(Hans J.Vermeer)

费米尔是德国海德尔伯格大学翻译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语言和翻译研究。费米尔是翻译家卡塔琳娜・莱斯的学生,并与莱斯合著《普通翻译理论框架》。在该书中,他提出该学派核心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Skopos”是拉丁语,即:purpose。“目的论”学者认为,作为交际行为的翻译,它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因此,原文本在翻译中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为适应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需要,更加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功能,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照的不应是“对等”理论中倡导的原文及其对等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这些因素决定了处于特定译语语境中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手法,而不必拘泥于与原文对等导致在异语文化环境中的交际功能受到影响。费米尔提出翻译过程应遵循的三大规则,即:目的规则、连贯规则和忠实规则。目的规则指译文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连贯规则也被称为“文本内一致规则”或“语内连贯”,它反映的是文本内的关系,及译文能否被接受者所理解,具有可读性,并在译语文化及其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规则或称“文本间一致规则”。它反映原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译文文本不能随意创作,过多地偏离原语文本。费米尔把目的规则放在第一位。它贯穿整个文本,适用于文本的各个部分,连贯规则和忠实规则从属于目的规则。在翻译过程中,如果目的规则要求原文与译文的功能不同,那么就放弃忠实规则;如果目的规则要求译文不通顺,那么就要放弃连贯规则。费米尔的另外一个突出贡献就是合适度原则。合适度指译文是否达到翻译目的及要求,以及在哪种程度上达到翻译要求。功能派学者认为,一句译文本身无所谓合格或不合格,只有当它与所预期的交际功能相对照时,才能作出这种区分。以“合适”为标准来指导翻译。扩大了翻译的范围和翻译技巧的适用范围,翻译被看成是一个从原文化到目的文化的连续体。

2、诺德(Christiane Nord)

功能翻译学派另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诺德。她是德国马格德堡理工大学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代表作是《目的――析功能翻译理论》。这本书详尽地整理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整个发展过程,用简明浅显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阐释了其思想,将理论中纷繁复杂的概念和术语特别是其核心概念“翻译目的论”和“翻译行为理论”进行阐述;针对功能理论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忠诚原则”;根据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的关系,提出了“纪实翻译”和“工具式翻泽”两大翻译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功能翻译理论体系。

“忠诚原则”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尊重原作者,也要对译文读者负责。翻译的原则是尽量求得与原文的一致,不能离原作的意图太远,协调译文目的和作者意图,力求原文作者、翻译活动发起者、译文读者在译文中达到一致。“忠诚”指译文目的必须与原作者的创作意图一致。即译文既要为读者负责,也必须尊重原作者。通常,原作在翻译时,原作者希望作品的意图可以在译入语中得到忠实的传达。虽然翻译过程中改动是不可避免的,但只有当译者对原作者保持“忠诚”时,原作者才情愿将作品交给译者。诺德所指的忠诚是一个伦理概念,指译者与他人合作的翻译活动中的责任心。诺德的“功能”方法论立足两大原则之上,即“功能原则”和“忠诚原则”。她修正了“目的规则”的不足,克服了翻译的随意性,避免了把翻译当作一种“用目的语写作”的趋势。

她还提出“纪实翻译”和“工具式翻译”两大译法。“纪实”指“为译语文化的读者如实记录原文文化交际互动的情景”。“纪实翻译”强调源语文化,重在“再现原文化发送者与原文接收者之间交际时的情境”。“工具”指“以原语文化交际互动为模型。做异语文化交际互动的工具”。“工具式翻译”强调译语文化,重在表达“原文发送者与译文接收者之间在新的交际情境下的互动”。在纪实翻译中,交际语言虽已改为译文语言,但交际情景还是源语文化。源语文化的语言特征仍得以保留。在工具式翻译中,交际语言和环境变成了译文语言和环境,原文的语言文化特征仅做交际中的参考,重点是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传递原文的实际内容。

三、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贡献及其不足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3

关键词:关联理论 情景喜剧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79-02

全媒体时代,科技的发展带动媒体迅速发展,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其中英文情景喜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的关注和同步播出使情景喜剧字幕翻译逐步发展走上翻译前沿。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及语言能力的差别,字幕翻译水平大相径庭。因此本文提出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对情景喜剧字幕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一、理论研究

(一) 关联理论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初,语言哲学领域兴起关于关联理论在语言交际方面的解释。关联理论创始人Gutt在他的著作《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阐述了关联理论的定义、内涵以及相关内容,引起了翻译界的广泛关注,继而关联理论受到译界重视研究成果丰厚。 随着关联理论的逐渐发展,在宏观翻译理论构建方面以及围观翻译现象解释领域,关联理论都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在国内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关联理论的特征做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了关联翻译模式。

(二) 翻译策略研究

翻译理论研究起步很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关于翻译策略的研究就受到了很多西方学者的关注,大量的研究成果涌现,如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理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理论、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内容。在字幕翻译研究领域,我国无论是学术论文研究还是相关的理论著作研究都有待加深,而国外对字幕翻译的研究已经成系统,无论是对字幕翻译的特点、翻译策略以及标准等内容都有详细的论述。其中丹麦学者戈特利布针对字幕翻译提出了包括意译、省略、释义和替代等常用的翻译策略,并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二、情景喜剧及字幕研究

(一) 情景喜剧

情景喜剧是一种喜剧演出形式,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广播黄金时代期间出现。如今作为一种流行的影视作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已经成为影视作品中最受欢迎的电视类节目之一。在美国,电视连续剧包括肥皂剧、情景喜剧以及情节系列剧,虽然三者之间互有联系和共同之处,但情景喜剧与其他两种剧的差异很大,因此在电视剧评奖时情景喜剧单独列出。从拍摄的角度讲,情景喜剧分为三类:现场拍摄,有观众,现场收音;现场拍摄,无观众,后期配音加入录制的笑声;外景拍摄,处理声音。从本质上讲,情景喜剧仍然是演员在观众熟悉的情境中用特定的情节、表演、笑料来娱乐观众。随着情景喜剧的拍摄手段、技术日趋完善,30分钟的情景喜剧越来越贴近大众生活,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情景喜剧的传播越来越迅速,影响越来越大,受到各国年轻人的追捧。

(二) 字幕特点

情景喜剧字幕是在情景喜剧影视作品中以文字形式显示出影视作品中对话等内容的非影像内容,同时也泛指影视作品后期的文字加工。其中,对话字幕一般出现在屏幕下方;一些特殊内容可能出现在上方或两旁。从语言角度来说,字幕包括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语内字幕指把原语台词以书面形式展现在屏幕下方的内容;语际字幕是指把原语内容译成目的语的字面含义配在屏幕下方。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情景喜剧翻译策略

(一) 关联理论-最佳关联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主要应用最佳关联视角。关联翻译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能指导译者以最佳关联为前提选取最恰当的翻译策略用以还原本身的效果,使译者在把源语译成目的语的过程中,以最佳关联为原则,从文化角度和翻译角度对众多因素作出全面关照,避免翻译的单一性以及内容的单薄性。

(二) 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情景喜剧字幕的特征使情景喜剧字幕的翻译异于其他文本翻译。多种常用的翻译策略也大量出现在情景喜剧的字幕翻译中。由于字幕翻译具有有限时效性以及空间限制,由于所有的信息转瞬即逝,无法重读,译者必须针对这一特点考虑字幕翻译的长度与语速和屏幕之间的关系,省略翻译非常重要。并且,对于一些话语中出现的需解释的文化特征或专有名词等内容,译者则需要采取释义的方法。

1. 直译法与意译法

直译:关联理论视角中,Gutt把对按源语设置的语境做完全等同于源语的阐述解释称之为直译,这种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最能直观地表现情景剧中的语境效果。在影视剧作品中直译是最直接有效的翻译方法,也是使用最多的翻译策略。这种翻译策略大量使用的前提是,在这类语境中,语言以及文化冲突的内容在直译翻译策略使用后,并不影响观看者对剧情的理解,可以使观看者通过直译内容最直接地接触到源语的语境内容。

在翻译领域,意译被广泛应用。与直译相对的意译并不需要对原语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推理对原语进行大意翻译。在情景喜剧字幕翻译中,原语与目的语有众多文化差异,这种差异性在简短的字幕翻译中无法进行解释,因此如果要在有限的内容中连接不同语言的文化载体,意译实为明智之选。

意译与直译有最直观的区别,意译并不像直译一样做逐字逐句的对等翻译,而是译者指根据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这种策略通常在原文与目的语之间有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使用,并且多用于短语、短句或者意群的翻译中。从关联理论的角度上来看意译也连接了不同语言文化体系的关联性。众多的翻译实例说明意译更能够体现出目的语的语言特征。

2.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

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提出了两种翻译模式,语义翻译是其中之一。语义翻译是在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作者在目的语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翻译并再现出来。语义翻译在任何翻译作品中都是最常见和最基本的翻译策略。

从Gutt的关联角度来看,另外一种交际翻译是译者通过对原语使用者想表达的意思进行推理而作出的判断,这种翻译是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完成的。由于不同语言当中存在大量的文化差异,想在情形喜字幕中准确译出字母的交际含义并不容易。原语中语言信息所暗含的交际意图通过一些明示手段展现出来,但是这种明示会因为译者对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认知性差异,在翻译时很难被识别出来,此时交际翻译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交际翻译法的优势集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于一体。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把原语的交际含义准确译出,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这是交际翻译的重点。在交际翻译中,译者可以解释原文,调整文体、排除歧义,甚至有较大的自由度去修正原作者的错误。

众多学者认为翻译即是一种交际活动,通过推理观众从内容中推理出说话人想表达的意思。在字幕翻译过程中,情景喜剧的译者采用交际翻译的目的是以目的语语言的特征为基础,根据译者对原语内容的了解,利用目的语的文化和语用方式翻译出来。译者在字幕翻译中如果采用交际翻译策略,除了可以完成翻译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以最佳关联方式去解释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后的信息。译者可以跳出文本翻译的限制,还原原语的交际意图。

3.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在英美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策略之一是归化翻译法,这种策略使用的原则是使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非对称的文学关系取得一致。基本是强调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和阅读者的理解能力。归化法即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异化的翻译主要通过文化移植达到交流的目的,为了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原语国的文化、风情以及语言特点,在尽量保留原语的文化与语言特点的前提下,用异化的翻译方式弥补本国文化的类型,丰富异域文化对本国文化的补充。

4. 缩减翻译法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任何对语篇的认知或翻译的理解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情景喜剧的字幕翻译,由于时间、空间的制约,字幕译者常常要采用缩减的翻译策略。由于影视作品的特殊性,一些内容如音响、自然声响、背景音乐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如听觉或视觉来获得,还可以通过背景镜头等进行弥补。因此字幕翻译中,译者要帮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避免不必要的干扰,最大程度获得信息。在这种翻译背景下,省缩减略翻译的作用十分突出。情景喜剧的篇幅和语句在字幕中出现的时候,删除和节略是必不可少的,关联理论认为如果让观众付出不必要的努力来认知翻译内容不但干扰观众的欣赏过程,而且达不到最佳关联效果,失去了关联翻译的意义。

5.释义

除了与语言信息文本直接匹配的字幕信息外,遇到须解释的文化特征和专有名词,在屏幕中利用释义对其进行解释,这种翻译方法可以使目的语观众更好地获取文化背景后的信息。

此外情景喜剧一般多讲述发生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的故事,台词中具有丰富的口语内容、笑话以及俚语内容。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情景喜剧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语中的语言内容译出,而且还要把原语背后的文化信息内容传递给目的语观众。因此,译者必须了解情景喜剧背后的文化背景,并把它们融入到原语到目的语的翻译中,此时交际翻译、意译等策略必不可少。

6. 流行词汇的翻译策略

由于情景剧的时代性强,流行语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其中使用的语言与当代的语言差异性小,剧中的语言多样性以及文化特征对于同一年代的不同的文化背景观看者都并不完全陌生。在这一背景下,译者根据剧中的场景,在翻译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流行语翻译,使观看者归属性强,更好地对于异域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了解,而这一策略的使用也使该剧文化的融合性增强,更加吸引观众。

四、结论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情景喜剧字幕的翻译优劣直接影响到情景喜剧的传播和影响,采用的策略可以影响情景喜剧的质量,因此字幕翻译策略的选择要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考虑文化因素、语言环境以及认知环境。由于翻译涉及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认知的不同只能通过合理的翻译策略进行调节。

从字幕翻译的策略使用情况上可以看出,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不自觉地以关联理论的指导原则为基础,即以最佳关联性为翻译的前提,力求在同等条件下,使观看者付出的处理努力小但获得关联性强。无论应用哪种翻译策略目的,都是使语境效果与关联性紧密连接。因此,译者在翻译情景喜剧字幕的时候,要结合不同情况,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使翻译内容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对翻译缺省问题的关联论解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3:117.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4

关键词:科目理据;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70-02

“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是部分高校面向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有专家提出其“设置缺乏理论支撑,培养目标不明,需要进一步加以论证,丰富其内涵”(许钧,2001:222)。本文以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与翻译及翻译研究的关系为基础,以译学建设与翻译教学之目的为切入点,认为“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应以“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之名称统一术语,确立科目名称。

一、翻译教学不仅是培养翻译人才的有效形式,而且也是译学思想具体化的过程

翻译教学及教学研究不仅对译学建构和其学术地位的确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翻译学理论对翻译教学更具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从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看,翻译教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翻译的学科发展同步而行,其指导思想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当翻译是一门技能的时候,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教学所能做的只是传授自下而上的语言技能(bottomupskills)。当翻译被视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时,教学则根据语言学理论在目标文本中寻求恰当的对等语言单位。当翻译被视为是一种跨语际文化交流活动时,以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为目标的功能主义翻译教学法兴起。从中外译学研究和相应的教学模式看,主要有释意―交际型译员培训模式;翻译语言学的教学模式;翻译文化论的教学模式;文理渗透型翻译教学模式等。尽管各种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对比研究及其理论是翻译教学的主干理论这一点,在中外翻译教学实践中却基本一致。

翻译教学的过程是一定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证实、证伪的科学论证过程,是使理论深化、升华、系统化、模式化和科学化等学科构建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因此,译学建构、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密不可分。虽然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但翻译过程本身却始终是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活动。因此,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翻译教学和教学研究就不能忽视两种语言文化转换规律的研究。所谓的转换规律,就是两种语言文化对比分析所得的结果。

要对翻译进行理论探讨,首先应明确翻译的性质。语言学翻译理论认为,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是翻译研究的直接理论和方法。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话语在保持其内容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成另外一种语言话语的过程,而转换这一术语指的是两种语言之间言语单位的等值关系。对于翻译学作为研究翻译的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威尔斯形象地描述为:翻译学好像古罗马神话中长着两副面孔的守门神雅努斯。一方面涉及翻译过程,并研究其内在的转换技巧,是一门前瞻式学科;另一方面又研究其推出的成品,是一门后顾式学科,从译语出发对比译作与原作的质量,通过对比两者以找出译语话语形成的过程,并确定如何恰当地达到预期的目的(廖七一,2000:112)。释意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旨在两种不同语言表达的篇章间建立等同,这种等同不是以译出语和目的语为基础,而必须永远以两个篇章的种类、对象,以两国人民的文化、伦理、知识、感情氛围等为基础,以不同时期的各种情况为参照”(刘和平,2001:1)。“等同”即转换的单位与标准。

虽然,释意派翻译理论强调摆脱原语的语言形式,用另一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但是,在理解原文、摆脱原语形式和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的研究描述和“等同”转换中,它始终都未离开对双语的对比分析。而“等同”的单位是语篇并非语词或句子这一点,恰好又与语篇语言学的翻译理论相吻合。这就说明释意理论与语篇翻译理论的基础理论和对比研究的方法殊途同归,摆脱语言形式并没有脱离双语的语篇表现形式所含意义的“等同”转换。同时也说明翻译的语言对比研究不仅不再囿于语词、句子和语篇的范围,而且还从交际的目的出发强调文化的因素,从而增加了文化对比的内容。因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其目的无不是为了寻求交际双方的沟通,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无一不是要用译语形式所含的语义和交际功能再现原语形式所承载的语义与交际功能的符号转换途径,而是否工于达意则是衡量翻译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译者和论者所关注的都是如何才能使原文的语义得以“传达”,怎样才能让交际的双方达到“相互理解”而实现交际的目的。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两种语言文化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支持。

由于受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等值”的标准已被侧重目标语系统(targetsystem)的翻译规范所取代。翻译规范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文――译文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将中心移向译文和译者;另一方面又将研究的目标和分析的对象从个别译者或个别作品的翻译转向有机连贯的翻译文本语料库。翻译要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建立自己可靠的方法论和明确的研究步骤,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分析,使个人和局部的研究结果能够在“同一个语料库或另一个语料库中”得到重复或验证(廖七一,2001:394)。很显然,译者之所以会更倾向于选择某些翻译策略和方法而放弃或避免另一些可能的翻译策略,恰恰说明这一切都只能通过对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进行大量的对比分析之后做出的抉择。因此,侧重目标语系统的翻译规范还是离不开双语文本的语言文化对比分析。况且,我们尚未建立起英汉翻译的语料库,正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作为研究型翻译人才培养的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更是责无旁贷。

二、英汉翻译文化对比研究的重点是特定语境中的言语交际文化和非言语交际文化

语言对比层面的划分早已在一般外语教学和翻译研究中达成共识,在此就不赘述。文化层面则需参照语言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划分。其中,物质形态层,涵盖人类以器物形式所体现的文化及一切与人的生活发生关系的“物态文化”实体;典章制度层包括“为维护有序社会而创制的规约、体制和机构”;行为习俗层既包括集体性的习俗又有个体性的身势语言等(刘宓庆,1999:34-38);精神文化层主要指该语族特有的“、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等观念形态”(陶嘉炜,1998:4―5)。深层的认知心理层对比可包括认知系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倾向等方面的研究。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工作对象是语言,就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对象和层次而言,两种语言的词语内涵和表现形式不仅在深层上与文化相融交汇,而且在各个层面均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重叠或完全重叠的现象。因此,无论是翻译实践还是翻译研究,始终都要面对如何跨越横亘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这种语言文化相互渗透、交织重叠的文化语言障碍,即交际载体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两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翻译和翻译研究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语言的表现形式,研究语言和文化这两个不可分割的内容连体。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比较与翻译,无论是作为一个基础科目,还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其内涵都是“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的合二为一,对比研究的重点是特定语境中的言语交际文化和非言语交际文化系统。杨自俭(1997:616-619)先生认为,文化对比研究应以共时法为主,内容包括词汇―语义、词组―成语、句法―篇章、语用―交际、身势语、信号和标记等七个系统。由于普通文化的因素绝大部分蕴涵在常用词语、常用句法和常见语用系统中,普通交际文化的对比研究应与语言的对比研究同时进行,而且应从语言对比入手,从语言之间的差异追踪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刘宓庆(1999:28)先生认为,对比描写应当是汉语翻译理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对比应该是“多向度的”,特别是语义一文化及语用一文化方面的研究。要用科学的方法加人文关照,描述双语转换过程中的各个机制,找出客观规律与普遍性,即找出语言的哲学机制和文化深层的内核,以此确立语言翻译的科学依据和依归。正因为翻译和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对比与语言对比研究的对象、层级、方法和目的完全相同,因此,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将语言对比与文化对比合二为一并非是异想天开,而是教学的实际需要,是翻译应用研究的必然。正如许余龙(1997:58)先生所说,汉外翻译本质上就是在对比中展开的。对比语言学对翻译的理论、规律以及技巧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可以用它探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通过对比,可以确定两种语言中哪些语言成分是翻译对应的、在什么语言层面上对应、对应的程度如何等等。

三、结语

毛荣贵(2003:序言)先生在为邵志洪教授的《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的序言中写道:六年之前,杨自俭教授在为志洪的第一部专著《英汉语研究与对比》写的序中,曾引用了赵元任先生的一句话: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的科学结论。大学者原来如此观察“语言学”,如此简单,又如此经典!在这里,我是否可以对赵元任先生的话略作推演:所谓翻译理论,实际上就是译文的比较,就是各种译文的综合比较的科学结论。所谓的“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即“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无论是作为一个科目,还是作为一个学科,都是英汉翻译的“语言对比研究”和“文化对比研究”的合二为一,既是英汉翻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也是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科目和培养方向之一(班荣学、赵荣,2003:142-4)。由于学界在“对比”和“比较”两个术语的使用上彼此不分,从而造成术语概念混淆,导致学科界定不清。因此,用“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统一术语确立学科名称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许钧.从高校外语专业博士点建设看翻译学科的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刘和平.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5]杨自俭.关于建立对比文化学的构想[A].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7]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8]陶嘉炜.写作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5

关键词 关联翻译观 文学翻译 文化缺省

abstract as a theor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relevance theory also provides literary translation wit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dealing with cultural default. this paper firstly expounds on and further analyzes reasons for cultural default. based on principle of optimum relevanc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translator adopts different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gnitive context to realize purpose of original-language authors and its aesthetic value and cater to expectation of target-language readers.

key words relevance theory literary translation cultural default

一、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法、英学者d. sperber,和d. wilson在其合作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专著中提出来的,1995年二人又出版了该书的修订版。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互明的前提是在于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机制包括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最大关联(most relevance)是指在交际中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了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是指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的足够的语境效果。从关联理论的途径研究翻译,就突出了翻译的认知特性,它研究译者的交际能力,也就是翻译能力。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成是一个语际间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翻译不是静态的,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依据不同编码对符号进行再解释的一个无止境的过程(王治琴,2005)。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关联理论认为,对语言的使用有两种方式: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翻译是对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在语言的解释性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原语和表达该话语的语句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两个话语的解释性相似程度越高,所共享的明说和暗含意义就越多。翻译活动源远流长,研究翻译的文献亦可谓汗牛充栋,但学者们对于“翻译”从未达成过共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是很强的,它统一的理论框架可以“框住”人类的一切翻译活动,而且还可以根据关联理论平息翻译界经年不息的争执(赵彦春,2003)。任何一种翻译理论都强调翻译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原语,译者靠什么来推理作者的交际意图呢?关键是靠寻找最佳关联,推断出语境暗含。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对原文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译者要尽可能根据话语内容去推理原语交者的交际意图,而译语接受者同样也在自己动态的语境内对译文进行阐释和解读。所以,根据关联理论,我们可以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三、对文化缺省和关联理论的认识

认知科学表明,人的知识和经验以图式(schema)的形式储存在人脑的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之中,每个图式由数目不等的空位(slots)组成。每当感官记忆(sensory memory)输入了某种信号时,认知机制中的记忆搜索(memory search)功能就会自动在长期记忆中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最终激活整个图式。认知是由记忆中的图式作用于未知实现的。因此,在语言交际中,新的话语必须以某种方式激发相关认知领域中的其它认知结构,理解才能达成。

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交际和认知,强调认知语境在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中的作用。关联理论把交际看成是明示——推理的过程,设想每一个明示性的交际行为本身都具备最佳关联性(optimal relevance),即受话人在理解话语时用恰当的处理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作为一种语用理论,关联理论必然包含了语言交际所遵循的“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说话人在明示过程中,为使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必然会对受话人的认知语境和先有知识图式进行合理预测,对双方认知环境里共有的无须赘言的内容会在话语中省去,处理为预设信息。而受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会结合自己的认知语境,激活记忆中的心理图式,填补未表达的细节,通过推理,找到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从而获得语境效果。

四、怎样运用关联理论在译语中重现原作品的文化关联机制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个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语读者三方的互动过程,话语的两次输出和理解不可能完全相等,故对等原则不能衡量翻译的成功与否。“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是在保证效度的基础上求其信度” (张今,1987)即在保证交际效果的前提下,译作应尽量向原作趋同,提高信度(忠于原作者)。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是一个明示—推理的动态阐释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完全对等(asymmetrical)的:防止和避免译语读者误解的责任完全在译者一方。因此译者必须将原作者的意图用明确的方式再现给译语读者,才能使读者解读原作者语用预设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交际的成功取决于话语与语境的最佳关联,译者应尽可能为译语读者营造出一个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语境,以获得与原语读者趋同的语境效果。这就为对文化缺省的翻译重构提供了两点重要启示:一译者必须识别原语语篇中的文化缺省,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并以明示的方式再现给译语读者。二译者要对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

进行合理推测,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合理补偿,为译语读者构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语境,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的翻译观没有说必须译成什么,只是说明在最佳关联的指导下可能译成什么。

1、重现(representation)。当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在表达与语义上都相近时,采用重现法,也即直译法,以达到同原语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最佳关联。如: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水;百花齐放: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om;纸老虎译为paper tiger.下例就是通过重现的手法传达了原文本的艺术境界:

(1) a melody is heard, played upon a flute. it is small land fine, telling of grass and trees and the horizon. the curtain rises.横笛吹起,优雅的旋律诉说着芳草、佳树、天涯,幕起。

2、替代(replacement) 。当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征象不同时采用替代法,它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如:he that lies down with dogs must getup with flea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 romeo: what have thou found? mercutio: no hare, sir. (《罗密欧与朱丽叶》,act ii,)《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用了hare一词。hare本为野兔,俗语是娼妓之意,相当于汉语中的“野鸡”,谐“野妓”,故梁实秋先生将hare译为“野鸡”。

罗:你发现了什么?

墨:倒不是野鸡,先生。(梁实秋译)

3、转换(reproduction)

当原语中文化征象在译语中出现缺省时采用转换法或意译法,如:

(3)现在合同已签了,真是木已成舟,生米煮成了熟饭,只好如此了。

as the contract has been signed, what’s done is done and can’t be undone. (刘季春,1996:90)

(4) “i beg your pardon,” said alice very humbly: “you had got to the fifth bend, i think?”

“i had not!” cried the mouse, sharply and very angrily.“a knot!” said alice, always ready to make herself useful , and looking anxiously about her. “oh, do let me help to undo it!”(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chapter 3)

“……你说到第五个弯了,不是吗?”

那老鼠很凶很怒地道:“我没有到!”

爱丽丝道:“你没有刀吗?让我给你找一把吧!”(赵元任译,转引自《翻译批评散论》

4、重构(rebuilding / recreation )。重构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与手段来疏解或化解原语的文化信息,再现原文的关联性。

(5) it was a splendid population—for all the slow, sleepy, sluggish-brained sloths stayed at home.

译文: 这帮人个个出类拔萃———因为凡是呆板、呆滞、呆头呆脑的呆子都呆在了家里。《翻译批评散论》,p87)译文较好地重构了原文的意境,连用六个含“呆”的短语再现了原作中五个以s开头的词汇的艺术效果,堪称艺术的再创造。 (6)“if you mean darcy”, cried her brother,“…but as for the ball, it is quite a settle thing, and as soon as nicholls has made white soup enough i shall send round my cards”.

(上海译文版)“如果你指的是达西”,她的哥哥大声说,“……舞会已经决定了非开不可,只等尼可尔斯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就下请贴”。

(人民版)“……至于舞会嘛,那是已经定了的事。只等科尼斯把白汤备足了,我就下请贴”。(一种用白肉[如小牛肉、鸡肉等]加蔬菜熬制的汤。舞会结束客人离去前通常飨以热腾腾的白汤、咖啡或其它饮料。)

white soup是西方舞会上一道必备的汤,原文作者在此运用借喻手法借白汤指舞会的各种准备。“白汤”很容易激活原文读者记忆中“舞会”的原型画面,使他们领会到作者的意图。而对于中文读者而言,记忆中并没有相关图式,在理解上很可能会形成连贯“空位”。因此,上译版采用文化过滤法,把作者的话说白,这样一来,中文读者根本不用花费努力就能获得连贯理解;可是,这又有一个问题:译文除了给读者一个阅读方便,并不产生其它任何语境效果。因为译者代替了读者在思考,而文学作品的的魅力就在于读者能动地参与。相较之下,人民版采用的文化诠释法更为可取。 “白汤”直接译出给读者以原滋原味的审美感受,文外脚注也不须读者花费过多的心理努力对文章获得连贯理解,并增强了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语境效果和读者的处理努力相比要大得多,因而,人民版译文更具有最佳关联性在翻译的再表达阶段,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的存在,译者则不得不面对意义的再表达的种种选择和取舍。其中的得失,既有语言转换和文化播迁中难以解决的困难所构成的客观原因,也有译者面对两种文化所做出的文化意义上的选择,以及个人审美情趣的主观因素的影响。选择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关联原则。译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是否再现了原作品的最佳关联性,是否符合读者的期待,是否

达到交流的目的。译者要传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找出原作品中的最佳关联性,并将其再现在译语作品中,让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同样的最佳关联而达到正确解读译语作品的目的。

五、结语

关联理论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做出解释,它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

文化缺省是符合关联原则的交际策略,而翻译是一个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读者三方的双交际活动,要排除文化缺省在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障碍,译者肩负着重大责任:一方面,译者要能达到原作者的理想读者的水平,识别原文的文化缺省;另一方面,译者要对他的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合理预测,并根据最佳关联原则,选择适当的重构策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合理补偿,为译语读者构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语境,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和指导翻译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以关联性抓住了翻译问题的本质特征,把它纳入翻译研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具积极的指导意义。尽管关联理论不能解释翻译中的一切现象,但我们不能否认它对翻译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申连云,张少雄.翻译研究的哲学层面考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

2.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3.王治琴.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诠释及对语言形式翻译的指导[j].上海翻译,2005;(2)

4.李延林.英语文化翻译学教程[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5.王佐良.翻译:思考与随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欧阳利锋,彭玉.关联理论对语言翻译的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

7.赵彦春.关联理论和翻译本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8.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9.陈宏微.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研究.刘重德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10.孙会军.译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j].中国翻译,2000;(5):11-14

11.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31-32

12.金圣华.桥畔译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6

摘要:作为第一个被引入中国,继而在不同时期形成两个“言必称奈迭”现象的西方译论,奈达翻译理论有其自身魅力。本文介绍了奈迭的翻译思想,对其翻译理论进行了分析,对奈迭理论在翻译界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翻译研究的重大影响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西方现代翻译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并且随之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翻译研究热潮。尤其是美国学者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和思想对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影响巨大。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是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奠基人之一。他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其理论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奈达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力图把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奈达以现代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符号学、交际学理论和信息论的方法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问题,对中国翻译理论界从理论意识、研究方法、研究的系统性和理论化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借鉴作用。

一奈达的翻译理论

1翻译即交际

在翻译研究中,奈达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其中,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用于交流的工具,翻译就是交际。按照这种观点,任何信息如果不起交际作用,都是毫无用处的。也就是说,译文如果不起交际作用,不能被译文接收者看懂,这种译文就是不合格的、毫无用处的。而要使译文被读者看懂,翻译时就必须考虑语言交际活动的一切有关要素。“语言交际产生于社会场合,把它从这个场合中抽象出来,它就不可理解。相反,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环境中加以分析,其中包括语言参与者和语言的关系,话语参与者作为特定语言群体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把信息源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串联起来的方式”。简单地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从作者、作品内容、读者、作品背景、作品表达手段等各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然后转换成有类似原作交际功能的译文。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得翻译更富有实用价值和意义。当今世界,全球化的交流机会正在迅猛增加,由于翻译最终的目的是交流并且分享,翻译作为国际交流媒介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

2“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适当的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语义结构来进行交际。因此,译文应当尽量做成让译文接收者喜闻乐见的、符合接受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奈达认为,翻译正确与否必须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并取决于一般读者能在何种程度上正确地理解译文。由此,他提出了他的“动态对等理论”。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1964)一书中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他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的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所谓自然,是指使用译语中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翻译中使用归化,而不是异化。对于动态对等翻译,奈达是这样描述的:“定义动态时等的一种方法便是将其描述为‘最切近自然的对等’。这个定义包括三个基本术语:1)对等,它指向源语言信息;2)自然,它指向受体语言;3)最切近,它在极度相似的基础上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动态对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所谓最切近,主要是指在意义上的最切近,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在动态对等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等。按照奈达的定义,动态对等翻译不等于传统上的“自由翻译”或“活译”,因为动态对等翻译有严格的要求,它要求译文在不同的语言结构里尽可能完美地再现原文意旨;而“自由翻译”或“活译”则没有此种要求,“自由翻译”往往是译者毫无节制的自由发挥。很明显,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和原文章之间获得等价。然而不论是语内交际还是语际交际,两篇不同的话语之间并无绝对的对等可言。译者寻求的应当是最切近的对等,也就是说,应当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切近原文。此外,还应使译文行文自然,不带翻译腔。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翻译者应当考虑源语言的交际意图,目标语的文体规范并对目标语读者的能力进行解析。

3翻译受众的感觉

奈达对读者的反应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他认为,译文应该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读者里产生反响。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作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映是否基本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好比进行市场调查,测验公众对市场产品的反应。不管理论上认为某种产品多么好,也不管它在陈列室显得多么美观,如果公众反映不好,那就不会被接受。奈达的这个观点无疑是有其道理的。翻译如果不考虑读者因素,不估计和测验读者的反应,就可能产生对牛弹琴的译文。比如,把《论语》翻译成现代英语,如果为了强调原文古味,而在译文中使用古英语,一般的现代英语读者就很难接受。当然,少数精通古英语的研究者可能会接受,但《论语》的读者不应该只是少数几个研究者。再如,莎士比亚的作品脍炙人口,给英国读者带来了欢乐,如果这些给英国读者带来欢乐的作品译成中文后,却给中国读者带来了晦涩难懂甚至是对作者思想的曲解,这样的翻译绝不是理想的翻译。因此,译文不能脱离产生原文的背景,译者还要考虑译文接受者理解其内容的思维方式。

二奈达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随着世界各种翻译研究学派迅速发展、壮大,翻译研究逐步走向全球化时,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也出现了许多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如斯坦纳和施莱尔的诠释学派,费美尔和诺德的目的学派,霍姆斯、勒菲费尔和巴斯奈特等人的文化学派,本雅明、德里达、德曼、韦努蒂等人的解构学派,贝尔曼等人的翻译诗学理论,勒代雷的释意论,勒非维尔的操控论学派等。众多的翻译理论学派对中国翻译理论界从理论意识、研究方法、研究的系统性和理论化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借鉴作用,使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在前人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朝着系统化、科学化方向迈进。在西方,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当时对西方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当80年代初期引入中国时,奈达翻译理论以其自身特色、较强的系统性和动态性以及注重读者反应的新视角,给中国译者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甚至避免了“直译和意译”之争。与当时大多数重形式、轻内容的中国翻译理论相比较,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重内容和读者反应,避免了形式和语言上的差异。

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特点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将

译学置于跨文化语际实践之中,凸显跨文化共通的译学规律,并加以系统的对照。其研究途径为在研究中时考虑本学科与跨文化语际实践的整合,既注意事实概括与理论分析,又注重实证研究与理论升华的统一;二是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力图从文化层面来研究翻译理论。中国学者谭载喜把翻译学定位为“多边缘交叉性科学”,其基本任务是对翻译过程和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进行客观描写,以揭示翻译中具有共性的、带规律性的东西,使之上升为理论,作为某种准则,以指导具体的翻译工作;刘宓庆则提出“翻译学学科构架”,因为“翻译并不是封闭型而是一门开放型、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范守义认为“翻译是一门综合性学问”,是把技艺、艺术和科学“三位一体的结构”。当代翻译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是相关自然学学科等多种学科进行交叉渗透研究的学科,翻译理论体系的多元化、研究视野的开放性及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将是中西方翻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结语

综上所述,自从20世纪80年代奈达等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进入中国之后,我们很有必要在吸收西方翻译理论模式和利用这些理论对翻译共性的描述基础之上,根据汉语自身的语言特点,透视汉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精髓,构建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当代翻译理论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并且成为语言学、文化学、文学理论、哲学、美学、认知科学、社会人类学、国际政治学以及相关的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交叉渗透研究的综合门类。因此,理论体系的多元化、研究视野的开放性以及研究领域的综合性等将是翻译学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

Nids,E A.Language,C~m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Nida,E A,Taber Charles,Sdence D,Translat~n[J],Language,1969(45):483-498

[3]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

Wolfram Wilss The Science D,Translation:Problem and Method[M],Tbingen:Gunter Narr Verlag,1982

[5]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9

[6]杨平,对当前中国翻译研究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3(1)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7

>> 框架理论指导下的关于犬类的汉语成语英译解析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新词英译 论关联理论指导下的隐喻理论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研究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阅读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文化翻译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等值翻译 浅析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字幕翻译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活动 关联理论指导下幽默语言的翻译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影视剧字幕外译原则探析 接受理论指导下的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 阐释学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术语英译过程研究 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政府工作报告》英译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口译策略的选择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策略 关联理论指导下《围城》中的幽默语言翻译 浅谈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汉语谚语英译探析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汉语谚语英译探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孕育了大量修辞丰富且意味深远的谚语,这些谚语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简练通俗的语言中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生活的感悟。然而,受汉英语言表现形式及文化差异的影响,汉语谚语的英译并非易事。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其主要目的是保证人们的交际活动顺利完成。本文将从关联翻译理论入手进行分析,为汉语谚语的英译提供一些建议,使帮助说话人的意图得到通顺流畅的表达,为读者充分理解。 关键词:关联理论 汉语谚语 英译

一、引言

汉英有许多谚语具有相似性,真实地反映了各自的文化,但它们又在许多方面,如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和历史等方面有很大差异。曾自立曾指出“谚语的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忠实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求译者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形象比喻、修辞效果以及民族特色;不仅要求译文语言通顺流畅,而且要求译文语言有谚语的味道”。(曾自立,1983)因此,要想做好汉语谚语英译,译者必须深谙我们的民族文化,掌握一定的谚语翻译技巧和方法,令目标受众从译文中获得最佳语境效果。

斯波伯和威尔逊在1986年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关联理论,后来他们的学生格特又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解释传统翻译研究中未能给予很好说明的现象,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理论观点。关联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框架,拓展了研究空间,带来了新的研究热点。从此,国内外学者便开始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进行翻译研究。赵彦春认为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并试图建立关联翻译模式:一价元-推理模式与二价元-推理模式。他认为翻译是“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归宿,尽量使译文向原文趋同的动态行为”。(赵彦春,2001,2003)

二、关联翻译理论回顾

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格特首次将关联理论与人的认知联系到一起,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言语交际行为。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关联理论将翻译假设为交际的一部分,是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一种交流。对于译文读者,译者是传播者,译者的任务就是向读者展示原文作者在原文中所说所想,与读者进行交流,实现交际目的。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关联性涉及两个因素,即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文本话语的内在关联性越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付出的处理努力就越少,也就是说,翻译与译文读者的认知关联性越高,越能获得好的语境效果。斯波伯和威尔逊还提出了最佳关联的概念。最佳关联是指人们在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可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格特认为“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译者的责任是“要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预期相吻合”。(格特,1991)

众所周知,语境是影响言语交际者交际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语境在翻译中发挥重要作用,译者“要从整体的动态语境出发,正确评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言文化语境…译者必须努力营造合适的交际语境,使得交际各方在语境认知中取得最大化的交集,使三方交际取得成功,求得在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的同时也能够让译文读者充分理解原文含义及领略源语文化精华,从而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陈彩丹,2009)

要做好汉谚英译,译者需要找出原文与翻译之间的关联性,还要对译文读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认知。要做到以上两点,译者可以将自己置于原文语境中找出原文的确切含义,再把自己置于译文读者的语境中,将之前在原文语境中的认知与目标语境相关联。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译者能够认识到读者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带来的特定的语境信息,当然这也取决于读者对译文与原文达到的相似度的期待。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语谚语的英译策略

谚语反映的多是人们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汉语谚语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宗教、地理、风土人情等。这就要求译者对文化和历史有较好的掌握。

在汉语谚语英译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翻译方法是归化和异化。奈达提倡归化,他强调目标语的重要性,关注译文读者的理解。韦努蒂则认为必须要承认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译文应可能与原文保持一致。此外,还有一些由以上两种方法衍生出的其他方法,如逐词翻译、意译、音译加解释法等。不论采用哪种翻译方法,译者在翻译时要谨记译文在交际中的目的和语境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成功的翻译。

关联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汉英不同的语言特点,不应在所有语境下采用同样的语言形式进行翻译。

1.利用英语中现有谚语进行直译

两个国家的人民生活环境大体相似,在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共性。在翻译汉语谚语时,译者可能会发现汉英有一些相似或相同的事物,这意味着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关于某些谚语的认知环境相同。译者应该可以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联性,采用直译法的话,译文读者不必付出太多的处理努力,就能清楚原文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例如:

(1)眼不见心不烦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2)知识就是力量 Knowledge is power.

(3)滚石不生苔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交际的目的是了解他人并为他人了解。听话人要明白说话人在讲什么,说话人要清晰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宗教文化负载谚语的翻译在翻译界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例如,霍克斯和杨宪益先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翻译谚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霍克斯强调原文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关联性,套用英语中已有的谚语将该句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但杨先生把God替换成了Heaven,译为“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这表明汉英两种文化对译者的影响。因此,遇到汉语谚语在英语中已经有相似表达句式时,建议译者采用直译法。

2.转换形象翻译法

人们受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不同的语言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译者在翻译时如果遇到有典型中国特色的谚语,尤其是碰到与动物有关的谚语时,应将文化差异考虑在内。翻译时最好不要直接字对字翻译,以免贻笑大方。 例如:

(1) 阎王不在,小鬼跳梁 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

(2)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Every cook praises his own broth.

以上例句包含的词语带有典型的中国词语,在英语中并不存在“阎王,小鬼,王婆”等词的对应词汇,英语读者根本不清楚这些词背后的故事。如果译者直译为“Yama, little devil, the old woman Wang”,读者会感到困惑,不易理解译文要传达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需要转换形象,在英语中寻找能表述这些中国特有的文化词汇的替换词,转换这些词汇的形象,以便读者理解。

3. 省略法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几乎每个谚语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故事,也有许多谚语是由历史事件和历史著作中延伸而来,句中涉及一些历史人物。如果逐字逐句直译,译文读者会对居中的人名,例如“诸葛亮、东施、西施”等不熟悉、不理解。例如:

⑴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Three common cobblers are better than one.

⑵ 情人眼里出西施

Every girl may be a Helen in her lover’s eyes.

⑶ 班门弄斧

Show off one’s skill with axe before Lu Ban.

关联理论认为译者必须在翻译中考虑读者在阅读译文时所付出的处理努力,译出与原文关联性最强的译文。事实上,在翻译上面三个谚语时,译者会发现很难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解释清楚“臭皮匠、诸葛亮、西施、鲁班”等人物。直接采取音译法译为common cobbler、Zhu Geliang、Xi Shi、 Lu Ban,读者会不知所云。如果读者只想知道谚语的含义,对其历史渊源没有兴趣,译者可以将上述谚语译为:

⑴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⑵ Beauty lies in lover’s eyes.

⑶ Try to teach your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

再比如,在翻译“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谚语时,要想单凭一句译文就让读者了解曹操实在是有一定难度。直接不翻译曹操本人,将该句译为“Talk of the 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显得更合适。当然,如何翻译谚语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的需求。如果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谚语的历史和起源,译者就要首先简要介绍历史来源,辅以一定的解释,使文字表述更为清晰。例如“东施效颦”可试译为“Dong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eye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四、结语

关联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双语交际行为,涉及原作者和译者以及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关联理论和不同翻译方法的讨论,人们可能会发现,关联理论强调的是语境和关联的重要性。有时语境必须包括所有的背景资料,否则有些设想就很难处理。而译者是目标受众与原文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或纽带。他们不仅需要了解原文的意思,还需要考虑语言表达形式、选取恰当的词汇在译语中将原文意义表达出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有在疑问中增添或删除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交际的权利和义务”。(张新红,何自然,2001:290)关联理论从交际和认知的角度出发,以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为考量,对汉语谚语的英译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Gutt, Erne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Oxford: Blackwell, 1991.

[2] 陈彩丹.从关联理论看汉谚英译[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3] 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对翻译缺省问题的关联论解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5)

[4] 赵彦春.“不可译”的辩证法及翻译的本质问题[J].外语与翻译, 2001,(3)

[5]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8

【关键词】语用学;翻译;语用等效翻译理论;语用学关联理论

一、语用学与翻译

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新兴起的一个领域,它是研究如何使用语言的一门学科,也就是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意义。翻译是译意,而语用学正是对话语意义的研究。把语用学引入翻译领域,就会给翻译带来新的活力,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释翻译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使译文与原文达到语用的等效。

二、语用等效翻译理论

翻译等效论是翻译学本体理论之一,可以追朔到公元7世纪。伟大的中国翻译家玄奘提出翻译的指导原则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19世纪末,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拓者严复更进一步明确了这个概念:“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经过古今中外众多翻译学家长期的探索、研究,其已得到充分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交流的加深,等效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日益受到关注,因为等效论本身是翻译的一个目标和实践原则。而语用翻译是一种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也属于一种等效翻译理论,它强调语用下的翻译等效。换言之,译者是在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运用语用学原理指导自己的翻译达到最大程度的等效,从而显示出语用学与翻译的密切关系。语用学的翻译观主要探讨口头语言和艺术性语言的翻译,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的顺利进行。

语用翻译等效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即通过对比两种语言来实现最大程度的等效翻译。这种翻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但求保存原文内容。它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相仿,即以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译文来再现原语内容,以实现等效。二是社交语用等效翻译。这种等效翻译则是从社交语用学的角度切入,是一种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服务的等效翻译。这类语用翻译可以通过多途径来实现等效。译者只需根据原作所提供的语境依从读者的文化习俗,在忠实原作内容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他们易于接受的译文而不必拘囿于原文的形式。

例一: Every time I come back from a business trip it makes a new man.如果翻译成“重新做人”,就和原文意思大相径庭。原文含义是:跑完生意回家,疲劳消散,精神得到慰藉,从而感到自己“仿佛换了一个人”。因此该句可译为:我每到外头跑一趟生意回来,就叫我耳目一新,精神一爽。

这种翻译实在精湛,值得学习。

例二:“金利来”是一个中国男装品牌,它的英语译文是Goldlion。因为在西方狮子象征着名流和高贵的身份。翻译成中文“金利来”而非“金狮”,是因为“狮”在粤语中和“尸”、“输”同音,有不吉利之嫌,而“金利来”可以使人联想到滚滚而来得财源,正符合中国人喜欢旺财的心理;英语译文是Goldlion,又象征者高贵的名流身份。如此翻译,东西方的客源都会很旺,实为佳译!

因此,翻译时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本着等效的原则,但不拘泥于完全等效或等值,力求打造达意传神,恰如其分,明白畅达的译文。

三、翻译中关联理论的应用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理论,强调了语境效果及推理模式;翻译是一个对语言进行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二者都是对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进行研究。关联理论把翻译看做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了翻译的本质。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译文语篇的连贯性涉及译者及译文读者在交际过程中的认知推理和心理消化,它产生于交际参与者对话语关联性的寻求。因此为了与最大关联相一致,译者有必要提供与译文读者最相关的语境假设,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以最小处理努力来获得最大语境效果。

根据关联理论,语用等效翻译即强调译者首先要正确认知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识别源语的意图,然后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找出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差异,正确评估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以及考虑译文在译入语环境的可接受性等。译者若一味地照搬原文形象和表达方式,完全不顾译文读者的认知背景和差异,就会给读者带来超负荷的阅读负担,导致读者对译文失去兴趣或者不理解,导致交际失败。因此,从语用学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译文无论怎样处理,只要能传达原作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就是一种可行的译法。只要有理论的正确指导,翻译的技巧是可以灵活运用的。

例一: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说到:“请慢走!”很多时候被翻译为:Please walk slowly. 实际上简单地译为:Goodbye!或者 See you!反而更能让人感觉明白易懂。这是因为此译法已经把原句的语用含义表达出来了,达到了语用效果。

例二:我们在受益后经常向施益者说:“你辛苦了!”用严格的“等值翻译”是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译文,于是我们可以根据语境,按照语用学的等效原则和关联理论,翻译成:All your efforts are highly appreciated. / Good job, thanks. / Thank you for your work!

可见,关联理论可以用于应对各种复杂的翻译现象,给翻译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使人们对翻译的本质有了彻底的认识,从而更有利于进一步对翻译开展科学合理有效的研究。

四、结束语

中外翻译学家对翻译标准提出了因人而异的见解,但是每一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离不开“信”。然而要做到两种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完全对等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如何在此情况下把原语所传达的信息用译语表达出来,这是译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随着翻译学与语言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特别是语用学最新研究成果对翻译学的渗透, 语用等效翻译理论和语用学关联理论成了译界的两大焦点。二者视译文的效度为翻译的首要标准,强调译文在实现与原文同样的交际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与原文语言、意义内容及风格等方面趋同。由于原文作者的认知与译者的认知之间存在着差异,而译者的认知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于读者的认知,因而,翻译中对原文的语言形式、意义内容及风格特点等的绝对忠实我们不可企及。译者的职责在于采用动态的阐释法把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以明确的方式再现给译文读者,从而适应读者的认知期待。只要译文取得了与原文同样的语用效果,译文就达到了翻译的效度。译文没有效度,也就无信度可言。总之,为保证译文的质量,作为译者我们必须追求一种建立在译文效度基础上的信度,这样才能较好地处理了译文的效度和信度之间的关系。

总之,语用等效理论和关联理论为翻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要在翻译中正确运用二者,使译文和原文尽可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最大程度的信效对等,从而更好地进行忠实流畅,达意传神,恰如其分的翻译,使翻译的花园更加绚丽多彩,五彩斑斓!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07-108.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9

交际教学法最初又被称为“功能法”、“意念法”、“功能—意念法”,是一种发展语言能力、训练交际能力的语言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它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由Candlin和胡文仲首先将其引入中国,目前已得到教学界的普遍认可。但交际教学法在以非语言教学为目的的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几乎还没有。事实上,翻译教学与交际教学法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而且交际教学法对翻译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交际教学法所强调的语言使用和交际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与职业交际翻译更为相符的翻译观念。其次,通过交际翻译任务的布置可以使已经具备一定英语交际能力的学生更为顺利地适应旨在发展交际能力的翻译课堂。由此可见,翻译教学完全可以借鉴已广为语言教学所使用的交际法来进行。

二、交际翻译课堂模式的构建

交际教学法的核心思想乃是教学过程,即交际过程。交际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手段。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设定相应的翻译任务,强调采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来帮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语言。为此,大学英语翻译课的教师可以设定以下任务模型:

(一)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不仅是学生完成翻译任务的主要途径,还是一种促进职业翻译能力习得的有效方式。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需明确讨论的问题应该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并且有真实的交际目的,置于现实的语境中。其次,课堂讨论要做到在学生间讨论,教师只负责监督课堂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解决学生间的矛盾。角色扮演是交际教学法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它在翻译教学中同样适用。一般地,教师选用自身先前亲身实践过的、具有真实职业交际场景的翻译任务,含有真实的参与者,如顾客、客户、项目经理等,有真实的场景,如购物、询价、介绍产品等。学生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职业译者是如何在特定的场合下与该翻译任务的其他人员进行互动以确保翻译质量的。在任务的执行阶段,教师可以扮演主持人的角色,挑选发言者,对学生各自所扮演的角色的表现情况给予客观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二)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是翻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翻译理论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意识,也就是使学生在力求以翻译理论指导自己翻译实践的自觉性的同时,也能够以翻译理论的准绳自觉地指导或检验自己的译作。简单地说,翻译理论是用来指导翻译实践活动的。因此,翻译理论不能脱离翻译实践而成为一个孤立的教学模块。无论是翻译理论的选取还是教学策略的采用,都必须结合翻译实践。在交际翻译的教学过程中,翻译理论的选取要尽量选择与翻译过程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合同文本的翻译技巧、策略等,给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巩固其对翻译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方法上同样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例如,可将待学习的翻译理论作为任务分给小组,要求他们课下查找资料、讨论,形成发言稿或演示文档在课堂上展示。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小组陈述进行提问、讨论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讨论的最后,陈述小组最好能够给出具体的翻译实例来说明自己对此翻译理论的真正理解,教师对此进行评价和补充。

(三)翻译工具

翻译工具包括互联网、机器翻译以及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等的使用,被认为是翻译能力中非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百度、谷歌、在线词典、双语语料库等工具是译者的翻译助手,其在翻译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此外,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更是大型翻译公司必备的工具。因此,学会这类软件的使用是职业译员该有的基本素质,熟练掌握这些辅助工具的使用方法对翻译学习者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进而更加适应今后的翻译工作将不无益处。基于此,翻译工具的使用应该作为交际翻译教学中又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教师在教学中以翻译任务的形式将翻译工具的使用结合到现实的翻译实践中,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这些工具的使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工具给翻译实践带来的便利,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总体来说,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使用可以活跃大学英语翻译课堂的气氛,模拟社会工作模式,培养学生之间协作、共赢的团队意识,顺应交际教学法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四)翻译作业

翻译作业是学生每天的必修课,是课上、课后讨论的基础。根据课堂任务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向个人或小组布置课后作业,使其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作业题材要多样化,作业的内容要适量,难易程度要适中,要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能实际地反映教学情况。翻译作业的完成应辅以一系列的活动,译前的准备工作学生要在课堂讨论前完成。课堂讨论结束后,学生要将所得到的建议和启发融入到自己的翻译中,最后交给教师,等待反馈。翻译作业主要由教师进行修改,但也可以尝试由学生互评、互改。批改后的作业交还给学生本人,学生根据他人的反馈意见再进行完善。每次修改过的译文都要收集整理成册,于期末交给教师评分。在学生课后作业的翻译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

三、总结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10

[关键词] 关联理论;字幕翻译;最佳关联;翻译策略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作为重要传媒手段的西方影视剧作品不断涌入中国市场,成为通俗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影视翻译也应运而生。国内相关研究虽然在质和量方面呈上升趋势,但多以经验法则为主,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如何翻译好外国影视作品,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因此,本文拟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出发对西方影视剧字幕翻译进行探讨。

一、关联理论与翻译

1.关联理论

Sperber 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以其巨大的解释力在学术界引起了愈来愈多的关注和推崇。该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示意―推理的过程,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关联依赖于语境(话语理解前的一系列认知假设),对话语理解过程的解释至关重要。语言交际中,听话者通过思辨推理寻求关联;思辨推理的依据就是一系列与话语相关的语境假设。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听话者大脑中形成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认知背景,并从中获取新信息。人类的认知以最大关联为导向,而言语交际则以最佳关联为导向。话语理解的过程即相关联的新旧信息的结合,也应遵循最佳关联原则:以最小的处理努力得到足够的认知效果。如果话语既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又只需为此付出最小的处理努力,那它就具有最佳关联性。

2.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Gutt在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利用关联理论对翻译这一交际行为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了翻译研究的转折点:从研究翻译过程转向研究人类的认知心理机制,在翻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指出翻译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赵彦春,1999)。它涉及大脑的认知机制,并不只是单纯的语码转换,更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由于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都处于动态中,因此为了取得一定的交际效果,译者只能尽可能地根据话语内容进行动态的推理,以便识别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并把它正确地传达给译语受体;同样译语受体也根据自己动态的认知语境对译语文本进行推理理解。这个过程涉及两轮交际活动,同时译者也具有双重身份:首先,原作者和译者构成交际双方。原作者是交际者,提供源语文本;译者是受体,译者依据相应的认知环境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阐释;其次,译者和译语接受者构成交际双方。译者是交际者,译语接受者是受体。译者将原作者的交际意图通过译文传达给译语接受者,译语接受者再结合自己相关的语境假设来理解译文。

与以往的翻译理论采取的静态描述法不同,翻译在关联理论框架下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采用的是动态的阐释法。在动态的推理过程中,关联原则制约了译者对源语的理解和目的语语码的选择。由于原作者和译语接受者之间的认知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作为信息中介的译者应对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不同做出正确的估计,根据交际意图、不断变化的认知语境和译语接受者的期待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寻求最佳关联,进而引导译语接受者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实现翻译的目的。

二、关联理论下的影视字幕翻译

影视字幕可分为两种: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 (李运兴,2001)。通常所说的字幕是指语际字幕,即在保留影视原声的情况下将剧中人物对白和必要的视觉信息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

字幕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其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部影视剧的成功与否。“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将原声的口语浓缩为书面语”(赵宁,2005)。它包含语言文字类型的转换及语篇的高度简化浓缩两项内容。其主要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传达交际信息,帮助观众跨越语言障碍,以便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它受时空因素的制约,要求字幕声画同步。通常一个画面屏幕至多出现两行字幕,每行字数不超过15个;快速更换的字幕必须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因此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选取通俗易懂的文字。

Gutt认为“寻求最佳关联”应作为译者翻译的指南(Gutt,2000)。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尽可能利用各种适当的翻译策略,引导观众产生充分的关联或为观众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在表达方式、内容取舍方面,译者要保持影片的艺术类型及人物的语言风格,准确评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使观众无需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便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将翻译看做是涉及大脑机制的言语交际行为,因而影视字幕翻译也可视为源语电影制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观众之间进行的交际行为。字幕翻译中关联性是主要考虑的因素。首先,译者的信息意图应符合观众的认知能力与期待;其次,翻译策略的确定要以最佳关联原则为指导。总之,在进行影视字幕翻译时,译者为观众提供具有最佳关联性的信息,引导观众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三、译例分析

综上所述,在关联理论框架下,成功的字幕翻译不仅要由关联决定,符合关联原则,还要依赖观众的认知环境,因为话语的推理依赖语境。下文将从两个层面即语义和语用层面利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对一些字幕翻译采用的策略进行分析。

1.语义层面

语义层面主要讨论功能性词汇的翻译。由于影视剧的语言偏向于口语化,所以在影视对白中有许多拟声词、感叹词、套话以及应答词等。这些词汇属于功能性词汇,虽然无足轻重,但是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也会影响整个字幕翻译的质量。对于拟声词,为了使观众只要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译者可根据发音进行音译。例如,“oh”可译成“哦/噢”;“ha ha” 可译成“哈哈”。而感叹词由于英汉语音系统的差别,若进行音译则观众根本无法理解,那么找出汉语中的对等词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例如“oops”一般是失手掉落了东西时发出的感叹,可以翻译成“哎呀”;“Hooray”是在为别人鼓劲时呐喊的口号,与汉语中的“加油”意思相符。

口语对话时,说话者为了让话语听来顺耳,在交谈中不时穿插一些套话或应答词。这些功能性词的语义价值小,在翻译中可将它们省略。例如,在电影《廊桥遗梦》中有一例:

例1:Robert: Did you love teaching?

Francesca: Yeah,sometimes I did.

罗伯特:你喜欢教书吗?

弗朗西斯卡:有时候喜欢。

在回答罗伯特的提问时,弗朗西斯卡用了表示肯定的应答词“Yeah”,其语义价值小;而且将它略去不翻译也符合关联理论翻译观的经济原则。此类表达还有“you know”“get it”“you see”“as I say”等,翻译时都可采取省略的策略。

2.语用层面

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理论之一,所以字幕翻译的语用层面也可以用关联理论来阐释。字幕翻译的语用层面主要围绕语境展开。观众通过最小的处理努力来寻求最佳关联,也就是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从语用层面探讨字幕翻译需依赖语境;其翻译策略的选择需以最佳关联原则为指导,包括缩减、增译、意译等。

(1)缩减法。在电影《阿甘正传》中,许多语句可采取缩减的翻译策略。例如:

例2:And I make his breakfast,lunch,and dinner everyday.

我每天做三餐给他吃。

这句话中“breakfast,lunch,and dinner”被缩减为汉语的“三餐”。观众根据常识能很快理解“三餐”的意义,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认知努力。

(2)增译法。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认知习惯也不一样。为了使目的语观众在欣赏影片时的认知努力降至最低,译者翻译时可适当增加些信息。例如:

例3:Ann: “Arethusa arose from a couch of snows in the Acroceraunian Mountains”.Keats.

“ 阿瑞俊莎水神从亚克洛尼西亚山中的雪榻上醒来”济慈的诗。

电影《罗马假日》剧情轻松:安妮公主本想饱览一下罗马风光,却被侍从拒绝并注射了镇静剂。公主假装睡着,待侍从们出去后,她偷偷越窗溜出并睡在路边。这时,穷记者乔恰好经过,租了一辆车想把她送回家,可是公主睡得特别沉,怎么也叫不醒,无奈,乔只好把她带回了住所。由于镇静剂的作用,安妮公主恍恍惚惚向乔背了一句济慈的诗。但英语对白原话中只出现了“Keats”,若仅翻译成济慈,大部分观众由于不懂英国文学会云里雾里,不符合关联理论的原则。而译成“济慈的诗”则适当增添了对话中缺失的背景信息,使意思明确清晰,符合观众的语境假设。

(3)意译法。影视字幕翻译经常涉及一些文化信息的处理问题。由于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原文提供的信息所暗含的交际意图难以被目的语观众识别;加上时空的限制,翻译的字幕需与人物对白、动作和画面同步,因此对于一些文化色彩较浓的信息不宜采取冗长的加注法,意译法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例如在电影《阿甘正传》里有一句话:

例4:I was a national celebrity,famouser even than Captain Kangaroo.

回国后我成了名人,比巨星还出名。

这句对白中的“Captain Kangaroo”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它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美国的著名儿童电视剧,曾获美国电视最高荣誉――艾美奖(Emmy)。其主演鲍勃•金塞恩也因扮演袋鼠指挥官而家喻户晓。在孩子们眼中袋鼠指挥官就是巨星。绝大多数中国观众对于这一文化背景知之甚少,所以将其意译为“巨星”更加简洁且易接受,使目的语观众很容易就能识别其交际意图。

四、结 语

关联理论为西方影视字幕翻译研究带来了全新的阐释。关联理论框架下,影视字幕翻译是语际间的动态阐释。字幕翻译者应以最佳关联原则为指导,正确理解电影制作者的意图;以观众的认知能力和期待为准则,对观众的认知环境做出恰当的判断,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以便提供具有最大关联性的信息。影视字幕翻译需简洁生动、通俗易懂、清晰流畅,并能引导观众以最小的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来理解欣赏影视剧。

[参考文献]

[1] Gutt,Ersnst -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Brookland: St.Jerome Publishing,2000.

[2] 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04).

[3] 王荣.从关联理论看字幕翻译策略――《乱世佳人》字幕翻译的个案分析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2).

[4] 赵宁.试析电影字幕限制因素及翻译策略 [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5(10).

[5]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J].现代外语,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