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建设研究

时间:2022-09-28 16:25:11

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建设研究

一、研究背景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聚焦于培育服务于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需求的跨文化、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在我国对外开放经济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培养服务国家与企业“走出去”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校商务英语教育如何实现学科教学育人的目标?这就要求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应该着眼于从政治立场与专业素养出发,培养出精通商务英语专业知识,拥有坚定的政治导向,具备服务国家与行业能力的人才。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扮演着传道授业的角色,思政课程则承载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因此,把思政与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的课程教学是每个专业课教师都要兼顾的重要课题。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借助“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的教学模式,将理想信念贯穿于隐性教育中,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中发掘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资源是商务英语专业课的创新方向。

二、理论基础

(一)“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理念诞生于上海德育综合改革中。该理念注重将爱国主义、正确的三观、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与绿色环保意识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渗透进各门课程中,强调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交织。这一理念要求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整体课程体系当中,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健康发展,从而达成传道授业与育人理念的有机结合。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的课程主要划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指的是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而“隐性课程”则是指通识教育、专业课程、社会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由于“隐性课程”是我们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课程体系的要点,因此不仅要落实好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更要积极推动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

(二)渗透理论

人们普遍认为“渗透”意为一种事物循序渐进地进入到另一种抽象事物中。其中,“隐性”与“显性”相对,它指的是事物性质不外现的一种抽象概念。本研究中“渗透理论”是要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有效渗透思想政治内容。渗透的目是以受教育者易于接受的形式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并以循序渐进的状态推进,进而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度与有效性。如若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统一,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商务英语教学之间的隔阂,唯有借助渗透。“渗透理论”是高度契合新时代高校教学需求的理念,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符合时展需求的。

(三)“隐性教育”理论

与“显性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是“隐性教育”,它与“显性教育”相对立。“显性教育”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主要是通过多种公开途径相结合、多种方式相辉映的方式。但是,“隐性教育”的教育方式却与之大相径庭,它无时无刻都存在于我们身边,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了更好地建设服务于社会和学生的教育,改善各门课程各自为政的局面,在其他各门课程中进行隐性思政教育是重中之重。如若培养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英语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高校在英语教学中贯彻隐性思政教育。

三、《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思政现状

为更好地知道当前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情况,编制了《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思政”的现状调查》问卷,对大三商务英语专业8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53.9%的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高校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说明还需要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工作。50.6%的学生对外语文章或者西方影视中的个人英雄主义支持认同,10.6%的学生表示反对不认同。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外来文化是全盘接收的,缺乏辨别能力,会受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思想影响。38.9%的学生表示英语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分析课本内容所反映的人生哲理,而61.1%的学生表示英语老师偶尔会涉及。说明英语教师很少拓展思政内容,缺乏“课程思政”能力。大多数学生在《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思政”路径这一问题上认为可以从英语电影赏析或者英语竞赛等中进行;18%的学生认为可以从课本章节内容结合思政元素;7.7%的学生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环节开展思政教育。本文将从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多方面探究如何在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调查,可以总结出目前《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脱离

当下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不能把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要避免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脱离的问题,明确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和重要性。增加思政教学目标和思政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上的思政教学元素,改变课本词汇内容和思政元素脱离的现状,提出思政教学元素有效融入教学的方法。

(二)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应用相脱离

目前《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建设存在缺乏与信息技术衔接的课程平台和通道,不能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应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加快课程建设实现从理念到具体操作实施层面的改革。

(三)理论与技能培养相脱离

在现有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特征依然明显。另外,在介绍西方文化、礼仪和知识时,往往侧重于具体英语知识的讲解,而将价值判断搁置一旁,没有及时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工作。

四、构建“隐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建设模式

(一)“隐性思政教育”理念下《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改革路径

教育要协调、均衡地锻炼与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做到“全面发展”,它主要由显性和隐性两个部分组成。它们所体现的内容各有侧重,其中显性部分侧重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而隐性部分则侧重于学生的人格、三观等。这两者相比较之下,对一个人来说,学习难度更高、对人影响更大、可迁移度更高的是隐性部分。所以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之中不能仅仅止步于培养自己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方面,也要进一步地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注重塑造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助力其全面发展。通过“课程思政”的相关教学实践,“传授知识+价值引领”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更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但是想要培养出真正的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只靠单纯的课本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对国内、国际金融与经济热点事件进行了解与学习,对学生们的理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进行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使它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加其民族荣辱感与使命感,使他们将爱国、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推进“线上+线下”多样化课堂,实现隐性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1.设置德育目标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摆在首位,根据《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课程性质,设置知识、技能和育人目标,要关注思政教育与章节内容之间的融合,将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为最终实现课堂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为一体的教学目标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促进教学。通过引导同学们提前了解课文相关文化与知识背景,掌握知识架构,使同学们对课堂内容有更加完整的了解,为课堂的讨论环节增加支撑,促进课堂更加高效。2.拓展思政内容,革新教学设计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合渗透思政元素,持续革新外语课堂思政教学实践,才能达成良好思政育人目标。重整教学内容。拓展思政主题,深入挖掘教材版块主题的思政元素,整合专业课程内容,将主题一致的版块与思政话题进行归类教学。同时从版块、单元、习题等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拓展与主题相关的社会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政新闻等课程思政内容。重构教学模式。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以思政与专业知识输入为导向的线上学习为主,课中注重能力输出,课后聚焦于价值塑造与知识内化的语言输出,通过“驱动———促成———评价”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元文化素养、爱国情怀、长远眼光与国际视野。教学实践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其参与度和获得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合作式学习;进行混合式教学,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实践的全方位融合。重建评估体制。考核评估分为平台、教师、学生等三个评价主体以及思政、知识、能力三个层次,从思政选题价值、思政内容表达、思政知识学习等三个层次考查,并将课堂思政学习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二)教学设计范例发掘

《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中的隐性思政教育元素,以第四章文化价值对比为例,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三个方面,努力实现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为一体的教学目标。把握课程的类型与特点、专业的校本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与可迁移能力。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比如在讲到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和collectivism(集体主义)时,学生需要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熟练掌握词汇,比如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dimension等,特别是重点的词组与核心的单词,还要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2.能力目标:学生要从文章结构领悟所涉及中外差异的内涵,辩证批判地看待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从而提升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文本的学习,深刻领会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内涵,引起学生对价值观的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集体主义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本章的主题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用英语表达两者的区别,在教学环节中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加强价值引领。个人主义文化强调的是自我和个人的成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松散,相互依赖程度弱。集体主义文化强调社区或集体的和谐,与集体、社会联系紧密,相互依赖度强。重视个人主义的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人权利与自由。先让学生观看一个中西抗击疫情的视频,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对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疫情期间采取的措施进行对比,在中国大家积极配合,佩戴口罩,尽量减少外出;而在西方提倡个人权利与自由,很多人都觉得不让出行、在家隔离违反了个人权利和自由,所以并不配合防疫措施,造成疫情感染率越来越高,疫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分析文化背景,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另外课前已布置任务,让学生搜索钟南山、李兰娟以及其他抗疫医生护士,课堂上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他们报效国家、国家利益至上的集体主义,以问题为导向提炼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和家国情怀。惯例的传统课堂内容单一,所以很难达到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当下社会背景,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为多样化课堂的实现提供了机会与保证,使得课堂打破时空的限制,并延伸了课堂的作用。如今我们主要借助各项网络工具创建“线上+线下”多样化课堂,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混合式课堂设计方案:1.课前:提前线上上传与individualism和collectivism相关的文字、音频资料至学习通,便于学生预习。并布置任务让学生搜索中国为抗疫所做出的贡献的人物,并了解如何用英语表达。2.课中:开展“线下”课堂,面对面进行知识的教授,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隐性思政教育思想及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注意中西抗疫在国家和个人层面的区别,潜移默化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激发爱国之情和使命感。根据课前布置的任务,课中让学生用英语讲述他们所了解的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个人故事。在章节主题、课文结构、词汇学习时都可以融入相关思政元素,通过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提升跨文化素养。3.课后:“线上”开展小组讨论活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将讨论成果上传,老师进行批阅,“线下”开展课堂汇报活动,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传授、思想价值引领及批判性思维培养,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线上学习平台的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帮助他们自主挖掘学习的深层意义。例如课前教师提供的各种相关课程材料,在后续各个阶段的学习中也能得到学生们分享的有意义的视频材料。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多样化学习方式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多元思维、多方面知识交流对话的舞台,有助于学生们英语语言知识的提升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五、总结

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背景下,《跨文化商务交际》作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之一,具有独特的育人元素和育人价值,在多样化商务英语课堂中融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专业知识找到价值的所在,可以保证学生的价值引领方向,帮助培养更加全能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线下”和“线上”的英语融合教学设计方案,不仅能够多方位的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和家国情怀,能够唤醒学生们的爱国之心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国家与自身荣辱与共的意识,从而承担起民族大任,在时代的浪潮中创造新的成绩。

作者:张帆 单位:新乡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