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范文10篇

时间:2023-05-26 14:51:07

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范文篇1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外语跨文化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出现的文化失误,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指出外语教学应转向语言教育和语言文化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近年来,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许多语言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

对于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2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错误

目前,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并能直接与讲英语的外国专家、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等进行交际的大学毕业生。有些毕业生即使会说一些,也往往会在对外交往中使用不得体,犯上了“文化错误”。

北外语系的博导胡文仲(1994)调查指出,中国学生常犯的与语言有关的文化错误有四类:1)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不适当的。如路遇外国人时,开始谈话却用“Excuseme,Whereareyoufrom?”;拒绝外国朋友的提议时却用“I’llthinkitover.”等等。2)在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如邀请外国朋友参加社交活动时不邀请其配偶,用沉默来回答外国老师的提问,在表达感激之情时要千恩万谢地说上许多许多等等。3)不同价值体系的冲突。如与外国朋友久别重逢时说“You’vegotnochangeatall.”未经允许翻看外籍老师的影集等等。4)过于简单化或过于笼统化。如认为所有的美国人都爱吃麦当劳,所有的英国人都寡言少语等等。通过这项调查,胡文仲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它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如何地道而得体地运用语言不但与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同等重要,而且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3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弊端

现代毕业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之所以比较薄弱,部分原因是对语言运用能力、对目的语文化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从教学角度看,大多数的大专院校没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文化类的课程,即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英语文化课,也涉及面不广或没得到足够重视;教学中使用的大部分教材资料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了这种语言形式的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及语境中的运用;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很少会涉及到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形式,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涉及到也是随心所欲,缺乏系统性;测试中更是没有涉及到语用能力及文化知识。从学生的角度看,非英语专业学生过于依赖英语教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只是学习基本的语言规则,不学习语用知识,更谈不上运用语用知识了,这样便认识不到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密切关系了,因而也不能在正式的外交场合用得体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了。

4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外语教学中,语言文化传授的必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掌握语言规则和语言使用规则,即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这里的语言能力指的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几部分,即英语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这里的语言使用规则指的就是所用语言是否得体的文化因素方面的规则。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大纲对语言能力的三要素(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体系,然而对于跨文化教学应该包含哪些要素还没有明确的体系。下面就从教和学的视角及认知来谈谈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4.1要从价值观取向的视角来认知汉英两种文化。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即整体观念比较强,集体重于个体。而西方则更重视个体,讲究个性,讲究独立奋斗。

4.2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和学校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建构一种合理的跨文化教学体系,比如说,课堂教学毕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把文化列为教学目标与内容,制定出分阶段目标,这样目标明确,教师也便于操作;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从多个视角了解其文化;利用直观电教手段体验异国文化,教师可以多方面地寻找资料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不仅了解西方文化更可以通过实际的语境(context)学会如何进行这种语言的社会运用;注重文化差异,加强文化对比,提高文化意识,做好知识文化介绍,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教师自修及教材、试题的再研究。要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较高的要求和革命,教师必须花较多的时间来搜集合适的资料。而且在教学时还得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删减,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时还需将语言文化的考核考虑进去。

5结语

语言和文化是个统一体,语言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传播文化,且文化因素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自觉、系统、更好地完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并正确处理和摆正文化知识和其他训练项目的关系,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层次上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潘晓慧.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学刊,1996(2).

[3]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外外语教学,1998(4).

[4]刘爱真.文化认识与言语得体.外语界,2000(2).

跨文化交流范文篇2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跨文化交流;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紧密,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也越发频繁。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加强跨文化的交流,推动跨国企业更好的发展。在国际经济贸易趋势下,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紧密性越来越突出,但文化交流的问题也越发严重,所以在这种趋势下突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分析影响跨文化交流的因素,找到加强跨文化交流的应对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一、国际贸易趋势下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1.国际贸易趋势下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国际贸易的发展促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交流,世界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大的经济发展体,而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也进行了深度和高层次的交流。而在这种交流过程中,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以及文化冲突显得更为明显,而这种差异性对世界各跨国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各国之间在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逐渐实现了一体化的交流,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更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然而在这种便利下必须要加强跨文化的交流,促进各国在文化上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为贸易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国际经济贸易趋势下各跨国企业要抓住机遇,突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鲜动力,促进我国企业更快、更好的走向世界,实现国际化的经营。由此可见,国际经济贸易趋势下加强跨文化交流,对促进我国企业和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2.国际贸易趋势下影响跨文化交流的因素。第一,时间差异。中西文化有着不同的时间观念。在中国对时间观念要求的比较宽松,而西方国家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将时间作为追求经济发展的利器。这种时间上的差异性也导致双方在经济谈判上容易产生分歧,从而影响跨国经济的发展。第二,空间差异。中西方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对空间领域的认同感也是不同的。中国人热情好客,喜欢与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的空间,而西方人却有着不同文化认知,这种空间文化的差异性也很容易使两国在经济交流时产生冲突。第三,人情与法制差异。在经济交流中,中国是一个注重人情的国家,而西方国家却有着非常严格法制观念,尤其是在商务谈判中中西文化之间的人情与法制差异性,对双方的商务合作和经济往来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由此可见,各国文化的差异性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的差异性也对跨国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必须要得到跨国企业的高度重视。

二、如何在国际贸易趋势下加强跨文化的交流

1.突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国际贸易趋势下跨国文化的交流是一个必然趋势,所以突出对跨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知是非常必要的。在国际一体化趋势下,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越发紧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越来越频繁,所以突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是促进跨国企业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有效手段,也是为跨国企业提供发展便利、收获企业利益的合理方式。第一,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管理者在企业发展中具有决策性的作用,提高领导者的重视能够很好的促进企业员工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视,从而更好的进行跨文化管理。第二,注重跨文化交流人才的培养。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不仅有利于企业与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也能够通过人才的宣传和感染作用,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从而促进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趋势下做好跨文化交流,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2.加强跨文化的平等交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具有十分明显的文化差异性,但各自文化的形成都是符合本国、本民族国情的,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因此,想要在国际经济贸易趋势下加强跨文化交流就要树立平等的文化理念,促进跨国文化的平等交流。国际经济贸易下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而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辅助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跨文化交流应该突出体现互帮互助、和谐共赢。因此,加强跨文化的平等交流,实现各国之间的平等对话才是促进发展的关键。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日本之间具有非常大的政治、军事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中日两国关系一直低迷,但在经济发展中必须要摒弃这种民族不满观念,树立平等的文化交流理念,实现两国在经济、文化上的平等交流和互动,从而更好地推动两国经济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3.实现跨文化的交互融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际经济贸易之间的往来也越来越频繁,跨国企业想要在外国立足就要实现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从而加强企业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第一,了解当地文化。跨国企业要做好当地文化的了解与调查工作,了解跨国企业管理者的心理,从而为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保障。第二,尊重当地文化。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但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当地文化,本着积极健康的交流心态促进双方的文化交流。第三,突出本国文化。文化是一个交流的过程,跨文化的加强不仅要尊重当地文化,还要突出本国文化,使本国文化逐渐渗透到他国文化当中,逐渐与之融合,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跨国文化的交互融合。4.提高跨文化的交流能力。第一,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不同文化具有各自的优势,企业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利用文化的这种差异性促进交流和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平衡点,实现优劣互补,营造出适合跨国企业发展的特色企业文化。第二,突出文化差异性的积极影响。文化具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跨文化交流中不仅要注重文化差异性的消极影响,更要突出文化差异性的积极性,客观公正的看待和理解不同文化的不同影响,从而提高跨文化的交流能力。第三,加强企业员工的文化教育。企业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进行文化教育,不仅能够加强员工对文化差异性的认知,也能够提高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在提高员工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同时,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贸易加速了各国之间沟通和往来的速度,也促使更多的中国企业不断走向世界。因此,跨国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交流能力,采取积极的交流态度,从认知上突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他国文化进行平等交流,逐渐实现文化的融合贯通,不断为自己注入新动力,完善自身的管理,从而推动本国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推动中国企业迈向世界舞台,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吉律.国际经济贸易趋势下如何加强跨文化交流[J].经营管理者,2015,(02):356.

[2]孙道明.跨文化交流下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6,(3):137-137.

[3]朱伶瑾.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5,(9):7-8.

跨文化交流范文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日语;教学;创新

一、引言

近年来,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合资企业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实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需要通过商务日语实现两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能力,每个人至少需要掌握两种语言,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了很多东西。随着中日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增多,国家对高素质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商务日语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不仅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全面地讲授,还要将学生的实践学习放到第一位,并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商务日语交流渠道,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商务日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每个人所需要掌握的跨文化知识及相关技能的综合表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实践中体现了跨文化交际与商务日语教学之间的密切联系。高职院校中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的实践性教育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但同时也表明了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学人性化的体现,更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在此背景下的商务日语教学,不能够只注重对商务日语语言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思想及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实现商务日语教学的目标,完成当今时代赋予高职院校商务教学的使命。而在商务日语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并掌握基础语言技能,逐步接触中日文化知识,有针对性地建立跨文化交流的观念意识,进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商务日语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背景下商务日语教学的培养现状

随着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逐渐密切,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商务日语的重要性,所以为了能够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与人交流,学校可聘请一些商务日语外教,教导学生怎样才能正确有效地掌握商务日语,用最短的时间来掌握一门语言。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来激发高校学生对日语的兴趣。此外,学校还可与中日合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在实习或毕业找工作时,有机会进入中日合资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并借此来锻炼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商务日语交流能力,还可以加深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虽然商务日语和日语有很大不同,仅是日语的一个分支,但教师如果因为教学经验不足,对商务日语不够了解,那么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学生。所以在商务日语的教学之中,教师不能出现盲目性、流水式教学,这样不仅课堂中没有学习氛围,学生感受不到商务日语的重要性和意义,也更没有心思进行学习。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也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导致学生只注重知识学习,不会进行交流,很难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建树。让学生既能掌握商务日语又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着实有点困难。

四、当前商务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水平不高

我国自从开始注重跨文化交际之后,各大高校都开始转向外语学习,日语专业则是目前需求最大的专业之一。随着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社会对精通商务日语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也逐渐加大。但是我国高校商务日语教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偏低、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教学理念保守,进而影响了学生对日语学习的专业性。尽管我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但是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拥有在日本生活的经验或者留学的经验,这样才能够从经验出发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商务日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现如今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还是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教学。语言学科与其他技能学科不同,商务日语需要的是交流和沟通,如果学生不会交流,光记住日语知识并没有什么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让学生写、记,却不带领学生进行简单交流和学习,那么学生积累不了任何经验。即使最后获得了毕业证书,但也无法从事任何有关商务日语的工作。所以教师随着时展,要优化自身的教学理念,提升自我认知和素养,帮助学生学习商务日语。

(三)学生缺乏实际交际能力

现阶段高校学生都普遍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学校在商务日语方面的资料教材较少,所以教师在学习内容安排的难度大大增加,也使得学生毕业之后对商务日语的应用能力较弱,不能适应如今社会的需要。因此现阶段加强学生的现实交际能力最为重要。

五、加强培养商务日语教学创新的方法策略

(一)加强商务日语课程的创新及安排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断进步,教师想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在商务日语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创新。当前众多高校的商务日语专业,在课程安排上缺少跨文化交际和文化类课程,只注重商务日语的语法和用法,并不能满足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商务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就需要对以往的教学课程进行创新调整。在商务跨文化交际过程之中,除了要具备商务日语交流能力,还要了解各种日本文化商务礼仪,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所以在进行课程创新时,教师还需要增加一些商务礼仪的课程,以此来提升学生商务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提高日语教师文化素养水平

在学校学习语言,都是由教师负责教导学习。所以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商务日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需要日语教师拥有较高的商务日语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而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可以通过学习中日文学作品,加深对中日两国之间文化的理解,或者是经常做一些翻译工作,锻炼一下自己的口语,还可以参加一些日语培训,这些都可以来提升教师的日语水平。

(三)优化日语课堂教学方法

商务日语不像其他语言那样简单,商务日语需要学生记住的词汇特别多,还需要学会各种专业术语,而学生在学校学习商务日语专业词汇是比较单调和乏味的。日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讲述大量的商务日语词汇,这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那么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精力,学生也掌握不了太多知识,这时就需要改善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在讲授商务日语知识时可以播放一些商务日语交流或者商务谈判的视频,供学生参考学习,以此来提升学生对商务日语的理解,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四)定期举办文化交流节

随着国际商务日语发展越来越迅速,整个市场对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但是并不是学生在学校攻读一个商务日语专业就能解决问题,学生还需要学会跨文化交际,这时学生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去学习跨文化交际学。所以学校可聘请一些外教或者日企中的优秀人员,到学校参加文化交流节,让学生通过文化交流节,和外教及企业人员进行商务日语交流。这样不仅能够促进中日文化的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日本文化,还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商务日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商务日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六、结语

通过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的商务日语能力,需要教师改变课堂教学过程,对商务日语课程进行创新,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借此来帮助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提升自己的日语水平及交流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或者通过一些商务日语交流短片、歌曲、小说、奇闻趣事、演讲等,来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进入日企进行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得到锻炼和提升。因此现如今教师的教学模式一定要以教导学生掌握商务日语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做好课程创新和改善,合理地教导学生,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韦大伟.培养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研究[J].学园,2014(27):93.

[2]张艺.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商务日语教学设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9):145-147.

[3]李亮.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基于研讨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人文之友,2020(15):261-262.

[4]李叶萌.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J].现代交际,2020(10):180-181.

[5]赵冠宇.商务日语教学改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新西部,2018(3):157-158.

[6]金冬梅.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J].学园,2018,11(30):104-105.

[7]钟金铃.探究商务日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5,1(9):21.

[8]韩秀钰.商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5(6):320.

[9]魏萍.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商务日语及其教学[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8):107-109.

[10]郑玲玲.浅谈商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351,356.

跨文化交流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素养;文化

差异文化是完整掌握一门语言的前提,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汲取该门语言的背景、发展历程等内容,能够帮助人们切实感受语言的魅力与底蕴,体会到其所承载着的文化底蕴。而从语言教学的层面来看,教师在讲授语言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传播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元素,因此高校外语教学不完全是在传递外语语言知识,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们对外语背后的文化的感知力。外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掌握该门外语提供了帮助,但如果缺少了外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学生则无法真正领会并熟练运用该门外语。在高校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如果不能处于相同的文化背景当中,很容易造成误解,导致文化交际失败。基于上述假设,高校外语教师如何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了目前高校外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文化教学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外语教学主要以英语为主,而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通常更侧重于“词汇”与“语法”,导致国内许多高校学生对于英语的掌握局限在书面上,不能将外语口语化,在外语环境中表现得不如预期。基于此种现状,近年来我国大多数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将培养目光着重放在了听说能力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性效果,但却没有极大改善高校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设定一个中外学生交流情境,当一名中国学生想向他的外国朋友介绍自己的文学作品时,将如何翻译“鄙人拙作”这种自谦的语句呢?———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Thisisaclumsyarticlebyyourhumblefriend.”很有可能会让外国朋友不明所以,类似这样的误会还有许多,说到底均可归结为“文化差异”造成的语义理解偏差。说明了在目前的高校外语教学环节中,即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词汇量与外语的听说能力,却依然会由于忽视跨文化交际的训练而导致交流障碍。文化教学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早期的语言学家古德诺夫(H.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与语言学》一书中认为:“文化与语言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影响关系,社会文化反映在语言中,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同时期社会文化的相应特征。”“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不断完善,同时也作为人们与社会相交流的工具被不断填充。”足以体现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密切关联。同时这些观点也可以被理解为:理解文化是正确学习并运用外语的前提,所以,在高校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外语背后的文化底蕴,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外语交际能力实际上对应的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中国高校学生在运用外语的同时,如果考虑到外语国家的生活习惯、普遍生活状态、民族精神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那么其所表达出来的外语一定是更有滋味、贴合实际外语语境的。

2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不足之处

从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来看:虽然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已经逐渐被高校普遍重视,但是重视程度各不相同,且实施的效率也参差不齐。截至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仍存在些许不足之处。下面将对教师方面与学生方面出现的问题分别进行分析。

2.1教师方面的问题

尽管各个高校在全国范围内均开始意识到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还有部分高校没有将对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现实情况与理念存在一定差距,甚至距实现预期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导致这样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点,高校教师水平能力有限,虽在词汇、语法等方面知识储备合格,却缺乏跨文化交流经验,实践经验匮乏。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外语教师均是毕业于国内师范院校,这些教师在高校接受教育时就很少接触跨文化交流的相关课程,硬件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缺乏。故当这些教师教授高校学生时,虽能够意识到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却难以通过自身经验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第二点,部分教师具备跨文化交流的经验,也比较重视对高校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过程,却因为自身授课能力不强,无法将自身所掌握的跨文化交流经验推向高校学生。以上这两种可能性都会使高校教师在教授学生外语的时候内容过于传统化,难以将有用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渗透给高校学生。

2.2学生方面的问题

作为高校外语课堂教学中接受知识内容的主体,高校学生在课堂中呈现的学习态度也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教师传授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顺利程度。一方面,当代高校学生脱离了来自家里长辈“关照”,要约束自己自觉完成学习内容势必会付出很多自控代价,而在中国,这类型的学生还不占少数——他们对待外语学习的态度普遍都是存在于“高分”“词汇量”与“语法”上,并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重要的外语元素,就能够实现与外国人流畅交流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与指点下,很容易通过单一的渠道接受外语知识,这里所说的单一渠道泛指英文教材、参考文献以及试卷习题等。这些都是获取外语知识的主要途径,却不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且课余时间里高校学生也很难抽出时间专门培养自身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目前高分万岁的教育背景下,即便高校学生拿出课余时间充实自己的外语水平,大多也不会选择通过了解外国文化习俗、发展历史等元素来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总结起来,高校学生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积极性不足,且没有掌握良好的提升途径与方式。

3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基于上述对于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能力不足之处的分析,主要可以从“课堂教学”与“课余学习”两个方面来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

3.1课堂教学中的对应策略

在外语教学课堂中,教材与习题试卷所提供的均是语言知识与技巧上的传递,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课余时间的记忆丰富自己的外语能力,然而教师传递给学生们的外语文化却可以充斥在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中。首先是词汇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在摸清词汇重难点的基础上,在浅显的层面延伸一些相关文化内容。例如:当课堂上出现表述颜色的外语词汇时,可以延伸出一些词汇的深层寓意———“blue”除了本意“蓝色”之外还表示“忧郁”,“red”除了本意“红色”之外还表示“危险或生气”,“white”除了本意“白色”之外还表示“吉祥,纯洁”等等。如果教师在词汇教学中经常补充一些诸如此类的延伸寓意,也能够达到传播文化、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其次是对话操练环节,高校外语课堂中经常出现整句教授的情况,这些句子除了提供语法与句式结构之外,还可以作为专题文化的内容对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给予一定帮助。例如:当教授美国文化五大象征(“FiveFamousSym-bolsOfAmericanCulture.”)一文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传递给学生更多的西方国家背景文化,并和中国传统文化做对比。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使课堂内容更活泼,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外语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3.2课外学习中的对应策略

课堂中的提升内容普遍得益于教师的能力发挥与底蕴积累,那么在课外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出来的就是学生的自觉能力与实践交际潜力。对于课外学习的对应策略,与前文相对,主要是针对于学生的调整策略。首先是课外文化的补充,在课外时间内补充外语相关文化的方式有许多种,且相比于外语课堂要更加轻松,同时也更考验学生的自觉能力。类似于“海外剧集”“外文原著”“外文刊物”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海外文化。因此,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可以适当培养阅读外文原著、观看外文剧集的良好习惯。

其次是参加课余文化活动,高校生活并不紧张,相反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课余时间都比较丰富,有多样化的活动让高校学生参与。这些活动中自然也存在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交流水平———在活动中多接触外文文化,有时甚至比课堂的外语学习更加事半功倍。

4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化教学在外语教育中的特征与优势,再结合目前国内高校外语教学现状,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提出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不足之处,最后针对这两方面的不足从“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两方面分别提出对应策略。综上所述,无论何时语言都是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内容。在高校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体会跨文化交流的环境,并增强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学生才能在课余时间里主动培养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习惯。当学生对一门外语所适用的地区内全部的风土人情、乡土习俗、民族信仰以及普遍三观都具有一定了解时,这门外语才算真正地被灵活运用且掌握。

参考文献

[1]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李红恩.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D].重庆:西南大学,2012.

跨文化交流范文篇5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交流活动,不是简单的从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而是把一种文化中的语言代码转换成另一种文化中的对应语言代码。因此,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应该接受跨文化交流学的理论指导。长期以来,翻译经常被视为一种语言艺术,被人们用超越时间的语法规则加以描述和考察。“对等”问题长时间的困扰着翻译工作者,而翻译研究也始终围绕着一个问题:怎样把原文意思忠实而准确的表达出来,让译文读者达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

跨文化交流新的形势和特点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传统的翻译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新的形势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考察翻译。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将翻译研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交流语境下。翻译不再被视为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对等转换,而被看作是一股塑造文化,文学的重要力量,是一种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行为。因此,用跨文化交流学的理论对待和处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来讨论: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翻译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对翻译的影响。

二、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翻译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跨文化交流活动源远流长。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古代巴比伦王国法典中就记载有到国外购买奴隶的规定。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流的历史。毋庸置疑,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来看,当今时代的跨文化交流活动都是史无前例的。本世界60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就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此后不到半个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交通和通讯技术日新月异,整个地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工作或学习在不同文化的人群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互相学习,了解和交流。在这种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学(或称为跨文化传播学)应运而生,以解决跨文化交流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寻求有效的交流途径,提高交流的层次和水平。

与同文化交流相比,跨文化交流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双方文化共享性差。文化共享性指的是人们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征,即人们对同一客体给予和拥有共同的编码。同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的交流双方共享一个文化,而后者的双方则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其各自文化中的认知体系,规范体系,社会组织,物质产品,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的符号系统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即文化共享性差。当双方进行语言交流时,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使用的是不同的语言编码模本。语言符号编码的不同体现在:(一)编码的发音和形状不同。例如对同一种圆圆的,脆甜可口水果,中国人编码为“苹果”,而英国人则把它编码为“apple”。(二)词汇量不同。例如汉语中有关烹调的词汇有50多个,而英语中只有10余个。一句简单的英语“Youshouldtalktomyuncle.”就会让汉语读者产生歧义,因为不知道uncle指的是叔叔,伯伯,舅舅还是姨父等等。(三)共有词汇的文化涵义不尽相同。例如中国人形容女人温柔会说“她像一只猫似的”,而英国人对此的理解则是这个女人脾气大,爱骂人,因为两种文化赋予“猫”不同的内涵。在中国人眼中“红色”代表喜庆,成功或顺利,在英国人看来则暗示者血腥和残忍。(四)编码顺序不同。例如早上起来打招呼我们汉语里说“早上好!”,编码顺序是早上→好,而英语则是“Goodmorning!”,编码顺序是好→早上。不同文化语言符号编码的不同构成了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

要解决上述问题,使跨文化活动顺利进行,就需要一个既懂双方语言,又熟悉双方文化的中间桥梁-----翻译工作者。在全球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引进外来文化或者传播本国文化,为人类拆除语言文字障碍,促进不同社会,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文化传播的必然途径,是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纽带,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基础条件和直接因素。人类得以共存与沟通,人类文明得以融会和发展,正是因为有了翻译工作者的努力。

翻译研究发展至今,众多学者对翻译现象和翻译实践从语言学,文学,哲学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描述,均不同程度的取得了成果,推动了我国翻译事业的进步。但考察过去的成就,我们会发现翻译研究始终围绕“对等”问题,以“忠实”等原则为指导。翻译工作者曾一度被比作是同时侍奉两个主子的仆人,要遵循忠实,客观的原则,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丢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做的结果好像是达到了理想中的等值效果,但实际操作中往往达不到准确无误的文化交流目的。翻译首先是一个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应该植根于两种文化的土壤,翻译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因素,最大限度的消除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歧义或误解。

举例为证:

美国法庭上,法官正在盘问来自拉丁美洲的被告,一人做翻译。法官询问被告姓名,被告回答“JoseManuelGomezPerez-Marin”。法官不解,问“Whydoyouhavesomanylastname?”,被告回答说,“Theyaremyfirstlastnameandmysecondlastname.”译者根据自己对拉丁文化的了解,将其翻译为“Theyaremyfather’slastnameandmymother’slastname.”这样处理不但避免了法官长时间的盘问,而且还避免了法官怀疑被告用假名字来掩盖其真实身份的嫌疑,使这种特殊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在翻译中,如果一味的追求语言的等值,机械寻求两种语言的等值转换,往往忽略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其实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深层次的转换。看似忠实的翻译其实很可能导致种种矛盾的产生。因此我们需要重新界定译者的地位:在翻译中,译者首先是精通两种文化的文化交流使者,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一种文化的含义在另一种新的文化语境和接收空间中获得再生,在文化交流的层面达到意义的对等。

全世界目前仍然在用的语言约有6800种,其中三分之一拥有独立的书写系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多元的文化共生共融有不断的衍生了新的文化形态,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总体进步。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三、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对翻译的影响

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人们之所以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就是由于思维能够对进入大脑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加工。而人们进行思维活动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语言。可以说语言既是思维的主要载体,也是思维的主要表现方式。思维方式因人而异,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之间差异就更大。以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时间和空间的表达方式为例。中国人写地址的顺序是从大大小,先标明国家,然后依次是省份,城市,行政区,街道,住宅区,门牌号。而美国人正好相反,顺序是从小到大,依次是门牌号,住宅区,街道,行政区,城市,州名,国家。在时间表达上,中国人的顺序是年→月→日→时;而美国人则是时→日→月→年。这里就包含了两种文化的思维方式的差别: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即思想上倾向于把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而美国人偏好分析思维,即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成分,或者是将他的各种属性,方面等区别开来。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构成了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之一。

人们的思维方式决定着对周围信息的编码结构,所以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语言编码方式,即不同的语言文化的遣词造句,断落安排,篇章结构都是有区别的。在跨文交流中,人们容易受到先入为主意识的影响,倾向于认为对方也用于自己相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用自己的文化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对方的文化行为。一席讲话或一篇文章,在甲种文化里的人看来是思路清晰,符合逻辑的,在乙种文化中的人看来却思路混乱,比较费解。由一种思维方式编码出来的语言信息发出后,接受者使用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去解码或重新组织,就可能产生歧义,出现误解,甚至导致文化冲突。所以,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中间桥梁,翻译工作者必须了解跨文化交流的特点,明白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翻译活动中灵活转换思维方式,消除跨文交流的障碍。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翻译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的转换。下面以中英文的遣词造句,行文安排等方面的对比为例说明思维方式对翻译的影响。

汉字是象形文字,是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三维文字,这是典型的综合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产物。而英语是典型的表音文字,不考虑英,形,意的结合,这也体现了英国人倾向逻辑思维的习惯。在说话和行文的遣词方面,中国人倾向于用形象的思维方式,喜欢用华丽的词藻,形象的比喻等修辞使文章鲜明生动,有声有色。在报刊,电视,电台上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华丽,抒情的文章或报道,并且拥有忠实的读者或听众。然而对于国外的读者或听众来说,文章里华丽的词藻,煽情的描写不但不能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反而会减少交流的清晰性和效果,甚至被认为是空话连篇,夸大宣传。例如我国某城市举办的桂花节上印刷精美的宣传单上,其中一段文字如下:

…各种桂花竞相开放,争艳媲美。有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花开得四季桂等。进入桂园,阵阵芳香扑鼻而来…

这段文字大量使用四字成语,词藻华丽,对习惯形象思维的中国读者而言倒也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达到宣传的效果。而对于能读懂汉语的国外读者,他们会认为这段文字不仅不知所云,而且充满过度的夸张色彩,引入发笑。如果把这段文字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英文,不仅在英文里很难找到对应的修饰词汇,而且过多修饰词的叠用也会给英文读者重复,堆砌之感,达不到宣传的效果。所以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英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删减掉累赘的修饰性词汇,改用简单概括性的语句。参考翻译:

Theparkofosmanthusisnotedforitsprofusionofosmanthustrees.Flowersofdifferentcolorsareinfullblossomwhichpervadethewholegardenwiththefragranceoftheirblossoms.

思维方式还可以影响到人们说话及写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形式,以及说服人的方法等。中国人的思维和写作方式是曲线式的,作者多围绕一个主题绕弯子,可称为“曲径通幽”法。古人有言“文似见山不喜平”,“平”则呆板,枯燥,很难动人。所以在叙事或议论时,中国人往往不是直接切入主题,而是运用比喻,类比等修辞,引经据典,最后达到要说的要旨。而西方重逻辑思维方式,多运用直线式的叙述方式。行文往往直接切入主题,然后将主题分成一系列的小的论点,用例子或者阐述支持小的论点。再看上面举的例子,正文宣传单里首先罗列出各种各样的桂花,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最后出现总结性的句子:“进入桂园,阵阵芳香扑鼻而来”。而在英语翻译文本中,译者充分考虑到中英文在篇章布局上的差异,首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点明主题,再做详细解释说明,这种结构安排符合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所以翻译活动中,译者要在两种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中灵活转换,用一种文化的思维模式对另一种文化的信息进行重新编码,使其容易被受众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使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四、结语

在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球村”的村民们之间的交往更加的便利和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密切的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而翻译在跨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更加明显和重要。从跨文化交流学的角度来探讨和阐释翻译,可以摆脱目前语言学派脱离社会意识形态,孤立进行研究的方法,注重翻译活动中社会文化因素和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充分发挥翻译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使翻译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LanguageandCulture.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2.LarryA.Samovar,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3.Severn,WernerJ.,CommunicationTheories:Origins,Methods,andUseintheMassMedia.NewYork,LongmanPublishersUSA,1997.

4.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年。

5.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6.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跨文化交流范文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自然拼读法;中国传统茶文化;跨文化交流

一自然拼读法概述

自然拼读法最早在20世纪就已经产生并流行,在这个时候,英语教学产生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思想。尤其是在英语的教育中,依照人本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也引入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包括自然拼读法。(一)教学理念。英语的字母通常有一定的发音规则,在不同的拼读环境下,按照这些规则发出相应的读音,这样的规则就是自然拼读法的自然拼读法在产生和流行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引入一些游戏、口诀等不同的手段,通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记忆,来完成整个自然拼读法的教学过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二)教学内容。自然拼读法首先被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由于其生动的教学形式和多样的课堂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记忆英语发音规则相关知识点时有更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根据本国语言的特征,在自然拼读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发音特点进行开发,形成许多国家自身独有的自然拼读教学法。自从自然拼读法广泛流行以来,自然拼读法通常在英语教育中的拼写教学、单词教学和阅读教学这三个方面。自然拼读法的教学内容围绕着26个英文字母展开,不仅要学习字母本身的发音,还要学习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方式。例如,a在egg这个单词中发/æ/的音,b在book这个单词中发/b/的音,c在cake这个单词中发/k/的音,d在dog这个单词中发/d/的音。在完成这个阶段的基础发音学习之后,进阶阶段的学习内容是掌握拼读规律。拼读规律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在见到一个单词的第一眼时就可以根据拼读规律的内容自行推测出读音,在听到一个陌生单词的发音时可以自行根据拼读规律推测出单词的拼写方式。拼读规律阶段的学习内容通常按照元音、辅音和字母组合的顺序来完成学习过程,从而达到上述的学习目标。完成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之后,自然拼读法第三阶段的学习主要任务是对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加强学生对拼读规律的记忆和熟练运用能力。主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检验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自然拼读法的运用。(三)教学模式。目前,对于国内英语教学而言,自然拼读法属于新兴的教学方法,在国内主要流行于英语教学辅导机构,以比较新颖有趣的教学模式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校范围内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因此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已经应用自然拼读法的英语课堂上,可以总结出自然拼读法教学模式的一些特征:第一是以特殊的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字母的发音与特定的视频场景相结合,结合口诀帮助记忆;第二是重视有规律的训练过程,例如,自然拼读法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游戏的教学模式,在每个单元学习任务结束以后,可以设计一个包含单元中所学单词和对应音标的连线游戏,在每个单元不同的单词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发音规律在学生记忆中的印象;第三是鼓励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定期举办发音竞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鼓励学生们发挥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读音接龙等竞赛形式加强学生对拼读规律的应用能力。自然拼读法不同于传统的国际音标教学,并不直接采用系统的音标教学内容,而是将拼读规则的教学分解渗透进入平时的语音教学之中,以小见大,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最终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英语教育中突出传统茶文化的必要性

(一)传承与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茶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其中“儒释道”等不同流派的思想体系早已根植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缺乏对优秀的传统茶文化的学习的途径。另外,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不断提升,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代表,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将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去粗取精,用英语进行文化输出,是我国高等教育英语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英语课堂应该成为一个双向交流的交换地,在英语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到西方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学习传统茶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们去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然后将中国的优秀传统茶文化进一步弘扬发展下去。(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如何使用英语这一语言进行跨文化的双向交流,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学生们在以往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超过我国传统文化。例如,学生们对于用英语表述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可谓如数家珍,但是对于用英语表述我国传统节日却感到大脑一片空白,这就是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单向文化输入的结果。英语作为跨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英语课堂应该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以文化的双向交流作为教学内容,不仅要教会学生接受西方传统文化,还要教学学生将中国传统茶文化传达出去。(三)促进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在中国加入WTO的第十七个年头的今天,中国的对外茶叶贸易和交流已经越来越频繁深入,今日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位于世界前列。经济实力是文化对外交流的坚实后盾,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人民开始对中国的中医、中药、饮食、书法等传统文化感兴趣。例如在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上,我们可以在一些外国运动员的脖颈后面、后背等处发现拔火罐的痕迹,由此可见,拔火罐、针灸等中医养生文化已经悄然在西方流行起来了。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输出形势大好的今天,为了使大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向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需要高等教育英语教学将传统茶文化教学纳入英语课堂的任务中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方式教给学生,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三自然拼读教学背景下、在英语教育中突出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提升教师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与素质。教师是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主导人和直接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了跨文化交流的教学效果。要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教师除了具备合格的英语教学能力和西方文化背景之外,还需要对中国传统茶文化有较深的研究和理解,换言之,要在英语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茶文化,需要英语教师具备中外双重语言和文化素质和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自身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意识,能够主动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体系中的茶语言和茶文化知识。跨文化交流教学中无法避免会遇到文化冲突的情况,作为英语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要教会学生保持“和而不同”、“去粗取精”等思维方式。遇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文化习俗,先不要急于否定激化矛盾,保持和谐交流是跨文化交流的第一要求,在和谐交流的前提下,正确认识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对其保持尊重。对于个人来说,遇到新的文化现象,要有选择性地接受,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中必备的素质,教师将这种思维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将对学生日后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产生很大的帮助。(二)改革英语课堂上的跨文化教学方法。教师除了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素质之外,还要形成科学的跨文化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对中国传统茶文化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知,将其中精华的部分选取出来教给学生,同样,教师对西方茶文化也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鉴赏能力,教会学生选择性接受的能力;其次,教师自身要保持学习,不断地提升自身知识水平,拓宽知识范围。同时,教师应该保持自身的国际视野,在中国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强的今天,积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我国自身优秀的传统茶文化,形成文化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茶文化对外交流的意义,掌握对外交流的方法。例如,2017年年末引起广泛关注的《国家宝藏》栏目,采用新颖的节目编排,邀请众多实力演员助阵,讲述了躺在九家博物馆内的文物的前世今生,节目一经推出就引发了学生群体的广泛讨论,极大增强了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心。可以将这样的优秀节目引入英语课堂,不仅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传统茶文化,还可以让学生们分组,为节目配上英文字幕,节目的中文文案本身就包含比较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古代汉语表达,这种训练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三)利用课内外活动开拓学生知识领域。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英语是交流的工具,交流的载体形式多样,学生们在课堂上接触的英语载体是十分有限的。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学生必须对英语相关知识和传统茶文化相关知识都有一定量的知识储备,这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课内活动作为引子,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更多学习,拓宽自身知识领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著作和文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汇的活动,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手机上订阅CHINADAILY英文版等微信公众号,这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达到拓宽知识范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艳.新媒体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茶文化的举措[J].福建茶叶,2018,(6):472.

[2]杨润华,胡哲.传统茶文化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7,(2):290-291.

[3]魏艳伶.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174-176.

[4]廖宁芳.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下的传统文化英语教学[J].福建茶叶,2016,(6):206-207.

跨文化交流范文篇7

现阶段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的概念由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EdwardHall)于1959年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提出,此后许多学者展开了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如史密斯,霍尔,萨默瓦、波特,克莱默,刘扬等都出版了具有影响力的专著。跨文化交际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其研究方兴未艾,从而得出了很多成果,如关世杰对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论证;王学松从第二语言教学方面进行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青松、阿荣和佘欣然从专著的评介入手,探讨了高校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贾少宁和贾浅浅则探讨了中华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并介绍了相应的导入策略和原则。实际上,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多学科综合应用。确切地说,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民族与其他民族进行的语言交流,也指杨蕾(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454003)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82102311103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加深,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对此,为顺应新时代商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英语教学应制定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通过使学生掌握不同国家的文化知识、风俗习性,从而培养学生精准表达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跨文化交流能力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商贸往来日益频繁,各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然而,各国家与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语言文化、地理位置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各国在商贸交往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英语作为世界普遍应用的语言,是链接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纽带,也是各国家、各民族互相交流的中转站。所以,英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高校的英语教学,其成为了国际交流的桥头堡。自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其加速了商业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这就要求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和语法能力方面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重视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优化现代英语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实际运用能力是构建新时代高校英语教学的新要求。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在英语教学中依然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其大多依然处于“中文式”教学,学生所学知识与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实际应用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一定的脱节。(二)教学缺乏目的语和本族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均形成了自身的语言文化,只有深入了解各国家和地区文化形成的背景,才能加强与其语言交流中听说的理解能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其过去很多都是是英语国家的殖民地,这些国家和地区所说的语言除了由殖民国家学习得来,大部分还继承和结合了本民族的语言习俗、地理文化、风土人情、行为方式等。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只是为了应对等级考试,其只顾及词汇和语法,从而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了解不多,这就导致了其在与国际友人的交流中,因为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欠缺或对本民族的文化解释不详而出现领会错意的尴尬局面。(三)教学缺乏对学生多元文化的熏陶。在我国现阶段的高校英语教学中,绝大多数学校依然采用纸质的教材或是资料对各类考试试题进行汇编,学生在学习时缺少趣味性。并且,教师的教学呈现“满堂灌”,仅注重讲授词汇的理解与语法运用,而学生的理解仍然是停留在对表面知识的理解。老师的课堂教学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难以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无法体验新时代多元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其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多是通过书本来理解和感悟,缺乏生活中的实际体验和情境感受,从而难以获得国际交际能力。对此,学生只有通过在生活实践中的锻炼,增加英文对话交流,才能在对话交流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掌握,只有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才能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仅限于教室内学习,缺少学生出去与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众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限于语言的交流,还应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只有在实践中互相了解、互相学习,才能将对方国家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以及各自国家的价值观以最合适、最精准的语言进行表达。(四)教学缺乏完善的跨文化课程体系和内容。高校学生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的跨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校学生学习英语除了学习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更应该深入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政治、文化、地理、历史、宗教等更多方面的知识。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英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都是书本知识为主,缺乏目的语国家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了解不多,难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民俗习惯和价值观,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和目的语国家友人交流时出现沟通误差。另外,要想使学生在与外籍人士进行无障碍沟通,还需要学好本国语言和文化知识。所以,我国的语言教育要系统的开设母语的通识课程,只有学好我国本民族的文化知识,才能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达给外国友人。这要求学生在学好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自己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只有在学习中对中外文化进行对比研究,从多元文化的角度解释各自文化的内涵,掌握中外文化的差异,才能用英语准确地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从而促进国家间友好交流沟通。

构建高校英语教学的新模式

经济全球化时代不仅是世界经济的大发展时期,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经济复兴时期。由于我国在早期走了一些弯路,对英语的教育的起步较晚,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才真正放开英语的学习,这导致了我国国民英语学习的滞后。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家对高校英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国际贸易活动的巨增,我国对商贸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为适应新时代商业经济人才的培养,大学英语的教学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大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转变授课方式。在现有应试教育的驱使下,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都是为了过级考试,或者是IELTS、TOFLE、GRE的考试,其基本没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把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以此激发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在进行英语读写教程中的授课时,学校可在课程题材上广泛选取,可将和英语国家的礼仪、文化、风土人情相联系的内容及英语国家的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相关知识纳入课本。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充分了解相应的文化信息背景,那么其理解文章就会有不小的困难,对此就需要教师及时将学生学习的难点与其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要将文化背景融入课堂教学,挖掘这些课文的文化涵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学习积极性。例如,课文Pygmalion就存在许多文化内涵。文中Higgins教授偶然间碰到卖花女Eliza,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Higgins教授把这个口音糟糕、说话粗俗的卖花女培养成一个跻身上层社会的淑女。教师在讲解这一课本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萧伯纳的作品特点和他本人的人生经历,还要熟知《Pygmalion》的故事内容、“Pygmalion效应”心理学的影响以及当时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Pygmalion》故事中的Eliza由社会最底层的卖花女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下蜕为上流社会淑女的经历,以及ProfessorHiggins和ColonelPickering对她的态度变化。如ProfessorHiggins称她为“Yousillygirl”,而称呼上层社会的ColonelPickering为“Mydearman”,从这些细节中学生可以很好的了解ProfessorHiggins对社会底层人Eliza的鄙视来源,以及对ColonelPickering的虚伪。另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在课后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状进行讨论,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文化背景印象更加深刻。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表意见,使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辩论,在不同文化的冲突中引发同学们对社会的思考。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表演英语话剧、英语rap、英语演讲等。在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英语原版电影、阅读英语报纸杂志、查看英语资料,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还能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这也提高了学生对跨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二)掌握文化差异。我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仁、义、礼、智、信”。如,我国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礼貌,因此我国国人在说话做事时较为谦虚,而美国人大都比较直爽,对别人的优点大加赞赏,同样对别人的缺点也直抒己见。对此,在与美国民众谈话中,若如果太谦虚则会导致美国人的误解与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模式,消除学生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因素,加强学生在口语交流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三)加强实践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所以学生只有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才能得到锻炼。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多元文化的环境里体验跨文化交流的技巧,这是体验式教学的内涵。教师设计课堂时,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理解、掌握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将一节英语课设计为一次商务洽谈,这一洽谈可具体到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企业。这就使得让学生必须提前了解该国的历史、文化、民俗等知识,并阅读本次谈判的文案内容。课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和总结本次课堂的效果。虽然课堂模拟会与实际的商务洽谈存在一定差距,但也可让学生真切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此外,海外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好方式。我国部分高校和国外高校存在交换和短期留学项目,这种形式的交流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留学国的文化。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不仅能培养双方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四)重视信息化教学。在当今网络高度发达的新时代,高校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高校的英语教学质量。相比传统的纸质教学材料,现代的音频视频资料更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目的语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比如在讲授美国历史文化时,可为学生播放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美国往事》等,让学生在电影故事中体验异域文化风情,而影片中的人物对话和故事情节或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使其对美国的历史文化更加深入了解。在电影故事中,学生可以体会美国人的直率与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了解美国人的价值观。而讲授英国历史文化时,教师可结合英国的标志性建筑、交通工具,以及当前英国与欧盟的政治经济关系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既完成了教材规定内容,又通过电影音频的播放加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切身体会到英语的实际用法。互联网平台的快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学习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现状与发展。学生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和全球各国人民进行实时交流,并利用这些渠道进行英语的学习和应用,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改变自身“中式”英语的思维方式。(五)加强中外文化课程体系开发。学生只有学习丰富的跨文化知识,才能提高跨文化交流时的听说和理解能力,只有更多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对目的语国家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规范、人生价值观等有深入了解。所以,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加强对目的语国家的通识课教育。另外,学生想要准确表达自身意愿涵义、讲好中国故事,这更离不开其汉语水平的提高。母语文化素养是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只有做到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素养并重,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精髓,才能使其精准使用英语向外国传达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因此在课程体系开发方面,应注重综合汉语知识的培养,加强中外文化知识的对比。通过对中外文化的对比研究,能够培养学生辨别中外文化中的是非,提高学生跨文化知识的批判意识,让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角度解释不同的文化现象,这丰富了学生的多元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跨文化交流范文篇8

1大学英语加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1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由于社会文化不同使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语言表现形式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交流环境中,由于文化认知不足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根据科学统计,文化错误现象出现的频率要远远超过语言错误现象,并且语言技巧出现失误至多会造成词不达意,不能清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而文化错误往往会使跨文化交流双方产生严重的误解。只有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才能有效的避免这种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对英语文化具备一定的认知。同时,加强文化领域的教学可以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表达技巧的提升。此外,将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1.2加强跨文化教育是新时代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加深。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贸易顺利进行、国际事务的处理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国的国际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还要充分了解国外的文化以及交往礼仪,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为了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的力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根基。

1.3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人是一种社会型动物,每个人又拥有特定的社会角色,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就必须使自身适应社会,不断加强自身对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以及自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知,提升社会阅历,从而塑造适应自身的情感、经验、知识、能力,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道德。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的社会交往对象以及社交方式都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跨文化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有效的促进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

1.4加强跨文化教育是实现民族自立自强的需要

目前,中国经济在国际上仍旧处于弱势地位,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就必须不断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交往也越来越频繁,面对异域文化,中国对于了解国外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跨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英语文化的距离,另一面也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有鉴于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5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我国对于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的认知与了解,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行创新探索,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可以说,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进步关键性措施。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环境也在随之变化,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可谓意义重大。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会增加,国家对于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必须重视跨文化教育。其次,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促进本国经济与国际社会的交流。英语是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工具,因此,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

2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现状

2.1教师缺少跨文化教育意识

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都没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的相关语言培训及生活经历,对于英语语言的教学只停留于语音、语貌、语法、句法、篇章等方面的教学,教学内容多以考试所涉猎的内容为主,可以说应试教育的理念大于通识教育。由于缺少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习俗的切身感知,导致其对教学中所出现的跨文化问题不是十分敏感,往往不会提及或一句带过,不会深入挖掘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内涵,不能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能联系事实热点、社会信息将跨文化内容渗透到教学中,不能透彻地分析两种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源及应对策略。这种“重语言输入轻文化输入”的教学现象,导致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不强,教学效果不加,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

2.2教材中跨文化教育教学内容所占比重低

大多数高校英语教材的编写侧重于词汇、语法、句法、篇章、写作等方面的训练,内容紧密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范围,应试教育的目的性强,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英语教学实用性的要求。教材中涉及跨文化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虽课文内容涉及相关的文化知识,但在课文之外未做扩展,没有进一步介绍跨文化的知识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忽略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3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的主体力量以国内教师为主,且少有海外留学或进修背景;教学中能匹配英语外教的高校所占比例也不是高;学生第二课堂的英语活动也缺少跨文化教育的锻炼。因此,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导致了学生接触跨文化教育的资源有所局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解决,当学生真正面对跨文化问题时,会产生理解困难,无法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无法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3.1平衡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教育

在进行语言课的教学时,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民族文化生活相关的知识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了解认知语言文化的规则以及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当前阶段,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于跨文化教育缺乏详细的规定,导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缺乏一定的指导,在英语教材中关于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因此,想要顺利的实施跨文化教育,就必须使英语文化教育与纯粹的语言知识的教学达到一定的平衡。首先,国家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添加跨文化项目,为跨文化教学做出指导。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技能的同时,也要强化培养跨文化教育。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跨文化教育的经验和成果,明确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英语跨文化教育内容,确保跨文化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持久性。以此为基础,可以在教材编写时添加一定数量的文化知识,切实落实跨文化教育,改善教材偏重语言知识的状况。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的积极效用。高校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也是英语文化的传播者,高校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有关跨文化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内涵,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树立中西方文化观念,客观公正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积极引导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最后,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要同时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集合起来,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共同提升。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能充分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案例进行解析,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国外媒体,如报纸、新闻、电影等语言材料,将英语知识的教学同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相结合,通过对比分析及延伸,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及习俗,真正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3.2将跨文化教育与跨文化交流实践结合起来

想要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切实提升,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中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对此,教师集合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材料,有针对性的设计案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讨论分析。第一阶段:组织学生通过阅读熟悉案例,获取语言文化知识,提升阅读能力。第二阶段: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考探索。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活动,对学生的辨识能力以及判断能力进行锻炼,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第四阶段,教师针对实践活动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精准。教师也可以进行情境模拟训练,挑选一个主题,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语境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拓展课外英语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期兴趣为根本动力,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根本目标。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找出存在的差异,分析其根源及原因,找出将差异或矛盾缩小的办法。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寻找文化差异,有意识地感知,真正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3构建跨文化教育多维平台

由于跨文化教育不仅包含英语学科的专业知识,还涉及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可以通过构建跨文化教育平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高校可以对英语学科的课程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设置一些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一个跨文化知识学习的课外平台,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的英语课堂还应积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其次,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整个大学教育中,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堂及课外的跨文化教育确实有限,且英语语言的学习无法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求学过程。学生一旦结束了大学英语的学习,就会降低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别说积极主动培养跨文化知识了,因此在专业课中进行有关跨文化知识的渗透和讲解十分必要。例如,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就可以在讲授专业课时适当的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再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一个专门为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提供服务的网站,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激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兴趣,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将其所整理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案例分析、优秀课件等资源到网上,使学生在课下也方便下载,共享学习资料。最后,高校可以通过与跨文化相关机构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锻炼自身的能力。跨文化知识的获取并不能仅仅凭借书本上的介绍和教师的讲解而真正获得,其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必须要到实践中去。因此,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积极的参与者与主体者。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的工程,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真正实现高效、切实可行的跨文化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更应主动担负起改变现状的重任,教师只有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才能有效的落实跨文化教育,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作者:国佳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参考文献

[1]尹立颖.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工作探析[J].高教学刊,2015(11):34-35.

[2]刘珊珊.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渗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247.

[3]董兵.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培训,2016(8):159.

跨文化交流范文篇9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作者阐述了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就扣何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交流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思想交流,被称为“跨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交流双方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但在许多情况下,交流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影响.误导信息的获得,造成交流障碍。”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给异国语言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极可能在国际交往中引起误解。在我国,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学习英语来了解异国文化,这使得英语教学在学习异国文化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过去传统的教与学过程中,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贝}1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干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进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较差,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所以,如何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变的异常重要。

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由干交流的双方来自干不同的文化环境,分别受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各自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因而人们在交流中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使他们得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教学,一味地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强调语言的正确性,致使学生不顾场合、时间、交流对象及其他因素的差异,一开口常常是“汉语思维,英语形式”。这容易引起文化冲突,造成双方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我们应该抓住不同语言交流产生误解和冲突的焦点,突破文体障碍,把跨文化交流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英文化的差异范围较广,大至社会阶层、家庭结构、职业活动,小至约会、打电话、饮食起居等。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人们在交流中就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而导致交流失败。为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应只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语用教学,而应向学生不断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他们把握主要的语用差异。

1.1文化意识渗透的内容

文化意识渗透的内容可以说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但其实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即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识文化包括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学术思想、民族、宗教、文学、艺术、地理、历史、科技等。交流文化则包括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日常行为准则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针对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内容,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强化和渗透。此外对干非语言形式的文化如手势语、体态语、声音声调控制,服饰、环境因素、时间语言等,教师也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恰如其分的渗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以前,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少强调文化教育,近年来跨文化交流已成为英语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许多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厂跨文化交流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教学中也有意识地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这就给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浑然一体。要使外语教学从只注重培养语言素质和文学欣赏能力向培养文化素养过渡,使文化规则成为交流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教材采用原汁原味的语言素材、语言规范,实用,内容丰富,涉及语言、文化、教育、生物等多方面,其中有很多体现了英美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这样的选材有利于教师结合文化背景、文化蕴iii,通过对比,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很重要的是要了解中西方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审美趣味方面的根本差异。”

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差异的传授,会加深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交流中不至干造成语用失误。每一种语言都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应该尽力引导学生去认识文化差异,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生在理解语言时只注重表层结构,往往忽略语言所反映的深层语义。有时只靠表层结构分析并不能完全正确领会说、写者的真实意图,这时,就需要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文化知识对英语语言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推论,以正确理解其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

1.2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人类的交流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要成功地教授一门外语就必须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最主要任务是培养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美国社会学家海姆斯曾提出过交流能力的四个要素: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其中得体性和现实性直接和文化有关。得体性主要是指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的情况下,要使用不同的得体语言,这就涉及到文化背景的问题。现实性主要指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这也是只靠语言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差异往往会给语言学习及国际交往带来诸多不便,因而,作为语言学习者,了解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极有必要。

1.3文化教育是语言交流的关键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指出:“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这里的内涵就是指这种语言的文化成分比如英文谚语中有“allroadsleadto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习语,汉语是用最简洁的四个单词“殊途同归”来表达的,意思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同样的目标”,但英语中这个习语的意思来源于西方人对他们文化根基一古罗马圣地的崇拜。所以要是不了解英语的文化历史,难以真正弄明白这个习语的确切含义。

2、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交流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其本身便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它通过语言的教学,向学生传递着异文化圈中的异文化模式,使学生得以全面了解异域文化,并按照我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积极地对之扬弃,从而实现我们民族主流文化的创新,这便是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涵。

其一,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是通过客观的、非判断性的对比,正确理解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在摆脱民族中心论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另一种文化。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对于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新奇而富有异国情调;第二,对于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难以置信或难以接受;第三,与第二个层次类似,区别只在于通过道理上的分析认为可以接受;第四,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接受其文化。因此,文化导人应通过对比来认识与本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逐步建立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这些文化现象不再显得新奇和富有异国情调。

其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外语学习当成乐事,是外语教学的最佳境界,也是学生学习进步最快的时候。在以往的教学中,文化知识的缺乏常常成为学生理解语言知识的障碍。而在教学中导人相关文化知识,则会大大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从而使其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这与第一步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导人与英语教学一样,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介绍,而应要求学生共同参与。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实现这一文化目标,如角色表演、情景对话、电影及文学作品赏析、专题讲座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正确理解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外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无论我们对英美文化理解得多么宽广,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努力使其减少到最小程度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文化的共性,同时也要更好地理解自身。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有利于他们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3、文化交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跨文化交流是双向交流过程,交流双方都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并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是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中国“人世”以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更加频繁,人们将面临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沟通、交流、合作的问题。教师应培养学生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更深刻地揭示西方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加深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辨、分析能力,从而也加深对中国文化本质特征的了解。训练他们使用英语中介语,宣传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使他们不仅能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也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使他们不仅了解本国的文化,还乐于接触、学习其它文化,这不仅是学习表面的细节,在日常生活、商业交往、国际事务中能真正尊重西方人的文化,也向他们传递中国的文化,在互相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往来,才能跨越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

教师要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几个原由:即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适合性原则等。

(1)实用性原则:指文化导人要注重与日常交流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流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

(2)阶段性原则:要求导人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人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

(3)适合性原则:要求所导人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人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地与语言教学同行。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遵循了以上几个原则,通过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历史背景的循序渐进的介绍,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文章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1文化教学的内容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曾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艺术等文化知识;交流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流文化的教学。

文化教学应注重知识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为主,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及思考问题的方式等。交流文化的传授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手,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跨文化交流范文篇10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涉外商贸谈判中跨文化沟通,是国内企业谈判者难以把握的内容。如何处理好涉外谈判中的文化沟通,如何避免谈判中的误解……,是国内许多涉外谈判者十分关心的问题。论文从谈判中常见的中外商务谈判的文化冲突分析出发,结合东西方思维方式、商业习惯、社交禁忌与法律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涉外谈判中的跨文化沟通的策略

商务活动开展必须依跨文化沟通来实现。跨文化沟通往往会受到不同的文化差异因素的阻碍。这些文化差异包括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法律规范、风俗习惯等因素。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的沟通,应采取适当的沟通途径,克服文化差异的不利因素,加强理解和融合。

三、选题的学术前史

跨文化沟通是跨国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方面。文化、文化层次及文化差异在跨国经营中对跨文化管理和谈判的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的基础有着重要影响。肩负跨文化沟通任务的跨国管理者们应该认识文化差异、尊重其他文化及努力协同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跨文化沟通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

四、选题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沟通问题的重要意义。

2、商务谈判中的文化语言文化差异。

3、商务谈判人员的跨文化交通能力。

难点:商务谈判人员应该具备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五、计划采用的方法

6月到9月查找资料,10月整理资料,11月完成初稿,12月修改,定稿。

将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进行论述。既对跨文化交流学进行论述,又结合涉外秘书的具体工作进行分析。把跨文化交流学的理论有效的运用到商务谈判的具体工作中去。

六、论文纲要

目录

第一章商务谈判中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关于跨文化交流学

第一节内容

第二节文化交流学研究的目的

第三节跨文化交流学的基础研究提高跨文化意识

第四节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第三章商务谈判人员应该具有的跨文化语言修养

第一节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文化差异

第四章商务谈判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七、参考文献

⑴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第1版

⑵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⑶王兴孙,陈洁,报道国际贸易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介绍国际商务知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北京)

⑷王健宜、滑本忠编著:潘雪辉、滑本忠、刘肖云、张季芸,书中所讨论的问题是由三方面的专家共同认为在国际商务沟通方面至关重要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第2版

姓名:

学号:

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