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法十篇

时间:2023-04-03 04:52:03

交际法

交际法篇1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lpose)的兴起,语言理论界和教学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语教学界的主流——听说法和情景法——逐渐被交际法所取代。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生成”理论、海姆斯(Dell 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韩礼德(M.A.K.Halliday)的“功能”理论以及威尔金斯(D.A.Wilkins)的“意念”学说等,在外语教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并得到普遍赞同。交际法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

交际教学法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也叫“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或“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戴尔·海姆斯提出)。其核心思想是: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包括语言结构,而且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

交际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与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发展的特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主要是由交际法的理论基础决定。而以下两个理论可以说是交际法赖以建立的支点:Dell Hymes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论。他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处世的能力,即使用语言的能力。交际能力是指一个人对潜在的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乎语法;适合性;得体性;实际操作性。M.A.K.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他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体系,不是产生结构的体系。他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提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runetion)。基于语言学理论基础的交际法,强调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优势与误区

较之其它教学法不同的特点及优势。交际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运用所学语言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交际法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交际法强调语言的流利性(fluency),忽略语言的准确性(accuracy),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话以培养交际能力,而不需要急于纠正学生出现语言错误,以免影响学生的思路和积极性;交际法以交际活动为课堂主要方式,选用的材料应具有真实性,根据人们处理这些真实材料的行为方式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有双人活动(pair work)、小组活动(group work)、班级活动(class activity)、角色扮演(roleplay)、短剧(short play)、采访(interview)等,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知识;交际法重视对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国家文化的学习,同时注意介绍中西文化差异和培养跨文化交际知识,以便进行有效且恰当的口头或书面交际,避免受本国文化的影响,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理解的误差或差异。

不难看出,交际教学法的这一系列特点使之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首先,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与互动性。其次,它注重学以致用,倡导让学生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学习英语,有助于真正培养其语言的运用能力。另外,它转变了传统语言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和单一的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应用中,由于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很多教师走入了交际教学的误区:把交际能力狭隘地理解为口头表达能力,而忽视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在运用交际教学法时,忘记了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原则,把课堂教学重点放在组织口语训练上。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技能得不到及时巩固,基本功不扎实,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也会下降。

对交际中语言错误听之任之。一些教师认为交际教学法强调的只是语言的流畅性,而不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学生无法认识到表达中出现的错误。

过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忽视或否定教师的作用。交际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所以,不少外语教师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转入以学生为中心,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但是又把精讲多练中的精讲理解成少讲,甚至不讲,缺乏对语言知识的系统讲解,以及对文化背景和交际原则的介绍:把多练简单地理解成增加练习的数量和时间,忽视了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强调语言的运用。而忽视词汇和语法教学。一些教师认为交际教学法只重视语言的使用,而忽视词汇和语法的讲解。语法是重要的,没有语法,我们与别人交流时,语言就没有逻辑性。所以把语法教学从训练交际能力中分离开来是错误的。

走出误区,让交际教学法更好的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语言结构性知识与功能性知识并重。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同等重要,语言意义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形式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偏重任何一方都无法实现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其次,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变主体为主导。课堂上,教师应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进度,鼓励并提示内向胆怯的学生并适时地参与到活动中给以引导及纠正。

更好的运用交际教学法

对交际教学法有正确的认知。要将其运用到英语教学实践中,必须与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首先,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是在一个非英语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只能是一种把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这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国家有本质的区别。其次,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英语教学绝大多数是在六、七十人以上的大班进行的,尽管教师想方设法在课堂上创造英语环境,但大容量的班级却常使这种努力大打折扣。此外,不少学生在中学里只学了一些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听、说、读、写训练,他们已习惯于一套不太科学的外语学习方法,进入大学后,很难一下子纠正过来。不少学生阅读能力尚可,但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欠佳便是例证。因此,教师宜遵循循序渐进、范围广泛、由易到难的原则开展交际法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课堂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搞活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交际法主张教师设计和创造交际环境,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参与交际活动。教师是交际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教师也是反馈信息的收集者。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明确交际就是交际活动的主体这一概念,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必须围绕这个核心。课前,作为交际活动的策划者,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参与交际活动的动机、兴趣及实际语言能力:课上,作为交际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促使交际活动发生,按预定计划发展:课后,作为反馈信息的收集者,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对交际活动的体会和建议,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

交际法篇2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 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143-001

1.引言

交际教学法的理论背景是交际能力。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社会语言学家Hymes首次提出(Canale, Swain 1980)。该概念被提出后,就引起了语言学家,教师和其他对语言感兴趣人的广泛关注。在交际能力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法称之为交际英语教学法。本文将从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出发,着重讨论在中国英语语言教学背景下如何运用交际教学法。

2.交际能力

Michael Canale和Merrill Swain认为,交际能力是语法能力(亦即语法规则知识)与社会语言能力(亦即语言使用规则知识)之间的关系和互动(1980:6)。它是实际交际所需的潜在知识和技能,而实际交际是在心理和环境限制条件这种知识和技能体现(Canale 1983:5)。简而言之,交际能力的核心意思是指学习者运用语法规则,组成正确的句子,并知道如何适当地使用句子。

Michael Canale 和 Merrill Swain(1980)在他们的论文中提出了交际能力的理论框架,该能力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他们对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和交际运用(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做了区分。后来Canale又将原框架中社会语言能力下的话语能力提升为第四种能力,把交际能力构建为四大部分组成,将早期的术语“交际运用”改为“实际交际(actual communication)”,并相应地对交际能力和实际交际作了区分(1983)。交际能力的组成见下图:

Michael Canale和Merrill Swain的理论框架表明二语学习者必须学习很多规则以积累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些规则并不局限于语法规则,而是应包括语言的各个方面。

3.交际能力与英语教学

要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入手,亦即如下几方面:

语法能力包括词项,词法规则,语法规则,句法规则,句法语义学规则,及音韵学规则等知识(Canale, Swain 1980:29 )。在二语学习中,由于学习的二语环境非常有限,通过语法学习语言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但是,课堂教学中,语法能力只是一部分。

社会语言能力是指话语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适当地产生并被理解的程度;这种社会语言环境取决于语境因素如参与者的地位,互动的目的,及互动的规范或约定(Canale 1983: 7)。课堂中对社会语言能力的培养应重点放在跨文化的差异上。但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而社会语言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很欠缺的,学生更多地应该从其他途径获得并提高自己的社会语言能力

话语能力主要指思想表达能力,以达到形式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Canale 1983: 9)。话语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学生写作的方式进行。策略能力指由掌握口头和非口头的沟通策略,用于弥补因语言运用变量或语言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交际障碍(Canale 1983:10)。对二语学习者而言,必须具备策略能力,因为在实际交际中,经常发生交际障碍,需要立即补救。但作为二语学习者,他说的是中介语,他的语法、语用、话语等知识远远不足于实际交际。因此,在语法,话语和语用知识受限时,二语学习者需要一些技能告诉自己该怎么做。策略能力并不依附于其他的语言能力,所以教学中应培养策略能力,例如鼓励学生在说话卡壳时使用诸如well,I mean, you know, I see what you mean等填充词(初期可能会出现过度使用的情况);或者通过解释或者描述等迂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或借助于模仿、体态语等达到交际的目的。

4.结论

尽管目前国内应用交际教学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无法达到;中国传统的非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会妨碍交际教学法(周大军,汪云2001)。但是,在保持传统语法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样化的多媒体手段,设置尽量真实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在表达不畅时借助于语言和非语言的策略达到交际目的。同时,在现代多媒体技术条件下,鼓励学生通过其他手段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对语言输入中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消化,以加强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同时,作为教师自己,也应该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充电,提高教学技巧和英语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

[2]Canale, M & M. Swain.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J].Applied Linguistics, 1980, 1(1): 1-47.

交际法篇3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交际教学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创设出多种交际语境,并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实践和交流等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对话、班级发言、复述等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互动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的应用能力

众所周知,语言学习不仅仅只是词汇和语法的积累,更应该能够运用学到的这些词汇和语法进行交流。英语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行交流。交际教学法正式符合这一目的,他强调以英语语言实际交流为教学目的,倡导课堂上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运用英语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师生角色和单一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听的角色。交际教学法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师生之间的角色,它强调语言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和协调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角色变为主体角色。同时,这种教学法也改变了过去以“语法-词汇”为教学方式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词汇和语法的教学,非语言表达的方式得到运用,比如说肢体动作、体态和表情等肢体语言。这些肢体语言的运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和互动性。

二、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显著,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创设多种交际语境,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英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英语学习不单纯是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更应该能够运用所学到的词汇和语法进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把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交际”上,即以语言交际教育为中心。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英语语言技能的掌握需要学生亲自体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够积极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作为英语教师应该转变过去单纯的主体角色,应该把学生视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该创设多种符合学生身心特征和兴趣的教学情境,合理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培养他们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三、结语

交际法篇4

 

国际法往往涉及国家的重要利益。为充分发挥学术界在国际法研究方面的优势,助力中国在推进国际法治、促进国际公平正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并“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国际法咨询委员会应运而生。

 

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国务委员杨洁篪曾专门就此批示:“成立‘外交部国际法咨询委员会’是我外交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加强涉外法律工作的实践创新。祝该委员会在服务我对外工作中发挥重要咨询和科学研究支持作用。”

 

根据外交部向《瞭望东方周刊》提供的信息,全称为“外交部国际法咨询委员会”的架构中,曾任国际法院院长的史久镛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戈平、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刘楠来共同担当这一委员会的顾问,而中国国际法学界的知名学者如江国青、易显河等十一人担任委员会委员。

 

中国官方设立这一机构,其意义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中不言而喻。

 

当下,从外层空间到大洋底土,从南极科考到北极合作,从气候变化到环境保护,国际规则几乎无所不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015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审时度势,努力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

 

按照业界的判断,中国势必要加强国际交往,而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需要由国际法进行调整。当今中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妥善解决海域划界问题,都离不开国际法的支持。

 

而国际法研究和实践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面对世界逐步敞开胸怀的一个写照。

 

前三十年总数的近六倍

 

19世纪中期以后,国际法传入中国。但江国青说,当时的西方列强从来不把中国当作主权平等的国家,也不按照国际法处理他们与中国的关系,而是将一些殖民主义的不平等条约或制度强加给中国。因此,在鸦片战争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际法在中国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这种情况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改变。新中国为当代国际法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如与其他国家共同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不过,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国际法研究,大多停留在翻译著作与编辑出版文件集的层面。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国际法界翻译了诸多外国国际法著作,如苏联的《苏维埃国家与国际法》、《国际法中的领水问题》,英国劳特派特的 《奥本海国际法》、萨道义的《外交实践指南》、希金斯和哥伦伯斯的《海上国际法》。此外,一些条约和外交文件也被集结出版。联合国国际法院、国际法图书馆和国际法学院所在地荷兰海牙和平宫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对外关系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的迅速发展,中国开始重视国际法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要大力加强对国际法的研究。

 

正是在那一年,江国青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之后,江国青被分配到湖南湘潭电机厂工作。当时恰逢该厂要与法国合作生产轻轨电车,当时的机械部为了这个项目专门到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去要法语翻译。但是江国青发现,对于谈判时的一些专业法律问题,翻译都不甚理解。由此,江国青发现实践中非常需要国际法人才,因此他决定报考武汉大学的国际法研究生。

 

也是在这段时期,中国国际法学界出现了一派新气象。1980年2月中国国际法学会正式成立。该学会由外交部主管,秘书处设在外交学院。

 

1981年,中国出版了第一部全国通用的国际法教科书——《国际法》。次年,中国第一本国际法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国际法年刊》创刊。

 

那一时期开始,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外交学院分别成立了国际法研究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相继开设了国际法专业;国际法的课程设置,也逐渐趋向科学、合理。2008年,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学者杨泽伟曾统计,从1979到1987年这九年间,中国报刊上发表的国际公法论文约350 篇,相当于前30年论文总数的近六倍。

 

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后,将国际法专业分为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进一步扩大了国际法研究生的招生规模。

 

加入WTO的挑战

 

中央高层对于国际法的重视也在与日俱增。

 

1997年12月9日,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听取中共中央第四次法制讲座——关于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说:“所有代表国家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等工作的同志,也都要学习国际法知识。有些地方和部门的干部,由于缺乏国际法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吃了不少亏。这种教训应该引以为戒。办法就是加强学习,加深了解国际法所确认的基本原则、通行惯例及发展趋势。”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在其发动的科索沃战争中悍然袭击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

 

当天,江国青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和“世界报道”栏目的采访,从国际法特别是外交关系法的角度剖析了北约的违法行径。他以《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有关规定为依据,强调使馆的不可侵犯性,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在该事件的后续处理过程中,他参加了外交部等有关单位的调研活动,主张并支持用外交谈判方法而非诉诸国际司法程序解决有关索赔和国际责任问题。该事件最终以外交谈判方法较快得到了解决。

 

江国青也曾于2000年4月29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国际法与国际条约的几个问题》的法制讲座。

 

而在十七大报告中,国际法也首次进入了全国党代会的文件。报告中提到: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

 

不过,作为国际舞台的后来者,中国要补的课还有很多。2015年7月13日,学员和专家在厦门国际法高等研究院2015年暑期研修班开学典礼上

 

例如,传统的国际法主要调整国家间的政治、外交、军事和文化关系,而现代国际法越来越注意调整国家间的经济、金融(货币)和贸易关系等。“这势必要求我们对国际法有更全面的研究和了解,对国际法专门人才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江国青说。

 

进入新世纪后,这一点尤为突出。

 

2001年,中国加入WTO。随之而来的是,中国需要一批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及相关国际公约、娴熟掌握涉外案件审判技能的专家型法官,也需要一支具有同样水平的律师队伍。

 

江国青说,目前中国虽然还没有接受国际法院的管辖权,但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中已经是第四大被告当事方,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和印度。

 

由于相关人才短缺,在许多情况下,目前中国到WTO去起诉或应诉都只能聘请外国律师做,或在决定起诉或应诉之前请他们进行论证或评估,这不但要对外付出大量的费用,而且还存在很多隐忧。

 

健全中国外交外事法律体系

 

2011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是,有关国际法的内容仍有缺位。例如,关于条约在中国国内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问题,现行宪法、立法法和专门的缔结条约程序法对此均没有明确规定。

 

江国青认为,基本法律规定的缺位,导致了有关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和无所适从,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条约与国内法相互脱节的状况。有鉴于此,他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推动《宪法》的修订,在《宪法》中增加一般国际法和条约地位的相关条款。

 

除此之外,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作为外交学院课题组的负责人,他主持完成了外交部条法司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实施条例》研究项目”。作为最终结项成果,他向外交部条法司提交了一份约10万字的课题调研报告和共计58个条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实施条例》建议稿,并建议在国内法中明确国际法的地位,建立起健全的中国外交外事法律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草案公开对社会征求意见期间,江国青曾就原草案中的第二十八条提出修改意见,建议删除其中“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字样,将其修改为:“国家依法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机构的安全和合法权益,保护国家的海外利益不受威胁和侵害。”

 

他的修改理由是:首先,该条应该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规定制定的。宪法第五十条和第八十九条第(十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利和利益”,现条款只提到“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这不全面”;其次,保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机构的安全也要依照所在地国家的法律和相关国际法,包括有关条约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而现条款也完全没有提及这方面的内容。

 

改为“依法采取必要措施”后,可以理解和适用为同时包括了以上几个没有提到的法律方面的内容,更加全面准确。

 

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正式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采纳了他的建议。

 

在亚非法协不辱使命

 

2014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在国际法关系中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用统一适用的规则来明是非、促和平、谋发展”。

 

而在近些年,中国也在推进国际法治、促进国际公平正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015年4月13日,中国在北京成功主办亚非法律协商组织第54届年会,43个成员国和8个国际组织约250名代表出席会议,取得多项重要成果,被誉为亚非法协历史上最成功的年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开幕式,发表题为《加强亚非团结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公正》的主旨讲话,并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将出资设立“中国-亚非法协国际法交流与研究项目”,助力亚非法协发展,促进国际法治合作。

 

亚非法律协商组织(简称“亚非法协”)成立于1956年11月,始称亚洲法律协商委员会;1958年吸收非洲国家入会,改称亚非法律协商委员会;2001年改名为亚非法律协商组织。

 

近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在研究“习惯国际法的识别问题”,为了对国际法委员会的相关成果作出回应,发出亚非声音,亚非法协在2014年成立了一个“习惯国际法非正式专家组”。

 

受中国政府推荐,易显河成为专家组成员,并当选为专家组特别报告员。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官方国际组织专家机构当选实体法律问题的特别报告员。

 

2015年3月,易显河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12条对国际法委员会成果的评述。专家组对报告“作出一些细小的文字修改后”,予以通过。

 

在2015年4月召开的亚非法协年会上,会议表示注意到了专家组的推荐并赞许了易显河的工作,决定亚非法协秘书长在与国际法委员会交换意见时应提到专家组的工作成果。

 

2015年8月,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专题特别报告员Michael Wood公开评价说:“亚非法协评述是有洞察力的和建设性的”,在他“即将要为结论草案撰写评述之时,这些评述特别有帮助”。

 

这是第一次有国际法委员会特别报告员对亚非法协非正式专家组及其特别报告员的工作作出专题评论,鉴于国际法委员会的权威及课题的重要性,作为第一位担任实体法律问题特别报告员的中国人,易显河觉得“不辱使命”。

交际法篇5

心理医生:我是一名刚步入社会不久的大学生,也许是性格的原因,我不太善于与人交际。学生时代体会还不太深刻,参加工作后,人际关系搞的有些紧张,好象人们不太喜欢我。我的朋友不多,知心朋友几乎没有,有时感到孤立无援,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请您给予指导,谢谢。小敏

小敏朋友你好: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许多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如果人际关系不顺利,就意味着心理需要被剥夺,或满足需要的愿望受挫折,因而产生孤立无援或被社会抛弃的感受,笔者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望你在人际交往中注意以下原则和方法:

一、人际交往的原则:1.平等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切忌因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年轻、美貌而趾高气扬。这些心态都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2.相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3.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4.信用的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格言。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取得别人的信赖。

二、注意以下交往技巧:1.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6.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交际法篇6

论文摘要:以学习语言的语法系统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界长期使用的传统教学法,它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完善,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为语法翻译法对应物的交际法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发展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它重视培养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交际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并受到很多限制。采用折中法是目前外语教学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普遍趋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国际间的交流和贸易活动不断增多,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入关、人世的前景为大多数人所看好,社会对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诸多因素造成了当今社会对外语(尤其是英语)学习的普遍重视,外语教学也就显得日趋重要。语言学习者不再单单满足于发展语法能力和阅读能力,而是迫切需要提高听、说、读、写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好外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成了摆在外语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现通过分析比较最为广泛应用的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探讨将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到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可能性。

1 语法翻译法及其优劣势

语法翻译法历史悠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在大多数国家的外语教学中一直占统治地位。它是以学习语言的语法系统为中心的方法,我国外语教学界称它为传统教学法。它过分强调语法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而忽视了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语法翻译法的应用过程一般是:教师先描述一种语言的规则,然后用词汇和翻译练习进行强化,最后是课文的翻译。[1]这种教学法在目前的外语教学中并不罕见。

语法翻译法之所以能有辉煌的历史,原因在于它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第一,语法翻译法以语法为中心,可以帮助学生打下较为牢固的语法知识基础,使学习者的表达较为准确。第二,语法翻译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母语优势,能帮助教师节省时间。在教学中有很多复杂的结构和抽象的概念用母语解释起来较容易而且较直观,学生也易于接受。第三,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和写作,因此有助于书面技能的提高。第四,由于母语的介入,语法翻译对教师和学生的压力相对小一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完善,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有时不能适应需要,曾经受到猛烈的批判,因为它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它过于强调语法规则和语法结构,而忽视语言技能。在语法翻译法中,阅读课成了语法分析课,语法课更是只啃语法条条框框,学生只是机械地通过强化训练记忆语法规则和词汇,但无法在交际场合将其正确、流利地运用。[2]第二,它只注重书面形式,忽视了语言使用能力。往往学习者学到的是“哑巴英语”,只会读写,不会听、说、运用,其结果只能是语法条条头头是道,外语讲得结结巴巴。第三,语法翻译法的教学过程较为单调、枯燥,教学步骤常常是固定不变的。第四,教师自始至终控制着课堂,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的作用过于被动,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2  交际法及其优劣势

当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使民族间、国际间的交流大大超出书面阅读的时候,人们发现一些传统的诸如语法翻译法之类的外语教学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语言学家们便开始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交际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应物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发展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它重视培养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不仅指运用语法规则生成语法正确的句子的能力,而且包括能在特定的交际场合正确且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交际法有很多优点,因而成为风靡一时的教学法,并在许多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成功。那是因为:第一,交际法重视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在具体交际场合的灵活运用,改变了“学无以致用”的情况。第二,交际法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真实情景,发展和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第三,交际法能创造融洽、自由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从古板、枯燥、压抑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寓教于乐。第四,交际法发展了学生的话语能力。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不同,交际法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语言运用活动,学生接触到的和使用的不是孤立的词汇和句子,而是连贯的表达。[3]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交际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并受到很多限制。第一,交际法排除了语法教学,造成语言质量下降。交际法在推动学生应用外语交际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学生语言运用的质量并不高,往往是流利有余,准确不足。第二,交际法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交际法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能力和适应性,同时还需在外语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这样造成压力过大。第三,交际法较难评估。测验和检查学生的语法能力较容易,但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那么容易。第四,教材和教学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交际法的运用和交际活动的开展。此外,教学设备比较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运用交际法。第五,外语考试的形式影响了交际法的应用。学校和国家的各类考试大都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不是交际能力。大多数外语教师和学生都把精力用在做各类与考试有关的习题上,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由于考试的负面效应,使交际法较难实施。

通过对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二者在有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即语法翻译法的优点是交际法的不足,语法翻译法的不足恰好是交际法的优势。因此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应用到教学中,可以使其互相补充,更好地为外语教学服务。

3 折中法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文化的发展及人们学习外语目的的改变,外语教学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一些旧的方法被抛弃或改革,而一些新的方法也不断形成和发展。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兼容并包和融合其他方法的长处和优点,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融合的趋势称为折中。采用折中法是目前外语教学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普遍趋向。这一方法在很多国家的外语教学界都得到了赞同。因为它利用各种语言教学法的长处进行教学,适合于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折中法(或称综合法)在很大程度上比其他方法更适应我国外语教学的状况。[4]

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我国外语教学相对于国外外语教学起步较晚,还没有适合我国国情的系统的外语教学法体系。第二,大多数学校班级人数偏多,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践和交际活动的开展。第三,许多学校缺乏高质量、高素质的外语教师。语言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取决于教师本身。正如robinet所说的:优秀的教师总是充分利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最好的教学材料。教师应该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习过程的监督者,而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者。第四,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以“考试”为指挥棒的现象,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考试的通过率上,而忽视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第五,文化的差异和思维方式不同给外语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主要表现为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却不能正确地使用语言。针对以上我国外语教学的具体问题,折中法恰恰体现了它的可行性。首先,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综合法提供了必要的语言知识讲解和练习,使学生能掌握正确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它给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能正确地运用语言。其次,折中法使教学变得多样化,改变了传统教学活动中死板的模式,采用诸如结对、小组活动、角色表演等形式。最后,折中法可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阶段。在基础阶段应侧重语言能力,偏重语法翻译法来培养语言能力,并兼顾交际能力;在中高级阶段,折中法可以帮助实现从培养语言能力向培养交际能力的转移。

4 结论

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教学要有合适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保证。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法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并决定着教学的效果。然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情况。情况不同,教学方法也会随之改变,所谓“一劳永逸”的万能教学法是根本不存在的。[5]正如asher指出的那样:教授第二语言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方法就都解决了,要想长久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方法的多样化是其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能拘于某一教学法,必须了解各教学法的特点、技巧,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对象和教学阶段进行优化选择,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法,将国外外语教学的先进理论与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努力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法体系。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 c.&t. s. rodgers. approaches and me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6

[2]leech,g. deuchar,m.&hoogenraad, r. english grammar for to-day. basingto:lmacmillan, 1982

[3]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

交际法篇7

1.分享 不懂分享的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都很难找到合适的伙伴。作为家长,首先应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榜样,并创造机会让孩子尝试一下,同时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要给予积极的引导。比如,当孩子和一个小朋友为了某件玩具发生争吵时,你可以启发他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要么两人轮流玩,要么大家一起玩,关键是小伙伴在一块儿要友好相处。

2.耐心等待 当其他小朋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时,当自己喜欢的东西还不能立刻拥有时,孩子应耐心等待。不要在此时此刻比高低、争输赢,家长可帮助他逐渐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秩序,学会“依次”办事儿。

3.遵守规则 首先是在家庭内,年轻父母与孩子游戏时要给孩子讲清游戏应有的规则,以及大家为什么要遵守;执行时尽量严格,不随意迁就孩子的喜乐。如果孩子仅仅是为了取胜而多次破坏规则,你完全可以停止游戏,避免滋长他的自我优越感。一旦孩子养成了遵守游戏规则的好习惯,他在与家庭外成员交往时,也就容易运用普遍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

4.学会沟通 鼓励孩子说出他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当他想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时,他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去说:“能不能让我玩玩你刚才玩的玩具?”而不是粗暴地把玩具从别人手中夺过来。孩子如果能学会沟通,尽量用平静的语气与人交流想法,这会使他赢得更多的朋友。

5.赞赏 鼓励你的孩子赞赏对方。当其他小朋友做了好事时,要由衷地赞扬他们。除了通过语言外,也可以用拥抱、牵手之类的友好举动表达他对小伙伴的好感。如果一个孩子能经常地以积极态度来对待别人,他就能获得社会的接受。

6.自信 有一位母亲曾对孩子说:“如果你不会游泳,别人就不会邀请你到游泳池玩。”这位母亲说得很有道理。如果孩子有某方面的特长,他们的信心便可以建立起来,并能利用这种特长结交朋友。专家认为:友谊是以共同爱好为基础的,如果孩子的朋友不多,你可以帮助他以某种爱好赢得更多的朋友。

交际法篇8

论文内容提要:国际法为国际交往提供了制度保障,其功能在于通过产权界定、促进信息交流等方面来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国际合作。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为分析国际法的功能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降低国际间的交易成本是分析国际法之“合法性”的内在依据。

在一个没有中央权威的平权社会,缺乏强制执行机制的情况下,国家为什么要服从国际法?在国际法学4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际法始终面临不断的质疑。在法学领域,普芬道夫认为独立国家不受条约的束缚,可以随时解除协议,所以国际法没有约束力。约翰·奥斯汀则根据其定义的法律三要素:者、命令和强制力,否定国际法的法律性质,将国际法归结为一种“实在的道德”。[1]詹宁斯、瓦茨、哈特、阿库斯特和路易斯·亨金等尝试从国际法的法律性质和外部效果来分析国际法的实际约束力。但“国际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得到了有效的遵守和执行”[2]的论断并没有真正回答“国家为什么会自愿遵守国际法?”这一长期困扰的问题。

任何真正意义的法律都不完全依赖于外部的强制,其效力依据决定于其内在的“合法性”,国际法也同样如此。小约瑟夫·奈认为:法律作为规则的两个特征——“可预见性”和“合法性”,这是国家需要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两个理由。[3]那么何为国际法的合法性?笔者认为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为分析国际法的“合法性”提供了新的视角,降低国家间交易成本之经济功能才是国际法得以普遍遵守的内在依据。

一、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一词是科斯在1937年《企业的性质》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并在《社会成本问题》中对交易成本的含义作了比较详细的解释。科斯指出:任何一项交易的达成,都需要契约的议定、对合约执行的监督、讨价还价以及了解有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与需求的信息等,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就是“交易成本”。[4]由于市场交易不是处于一种没有摩擦力的真空状态,所以,“零交易成本”是不可能存在的。相反,有时候因成本过高而使交易无法达成。为了克服市场交易的固有缺陷,企业应当尽可能地降低交易成本。

在研究方法上,交易成本理论从法律降低交易成本的基本功能出发,为论证法律的合理性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并进而通过主体对交易规则的理性选择而实现法律的优化,正因如此,交易成本理论才成为经济分析法学之法律经济分析的基本路径。

二、国际交往中的交易成本:基本范畴的契合

经济分析方法作为应用于法律等非市场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假设它们具有与市场问题相似的属性,假设存在着一个与经济市场相似的法律市场。法律的经济分析理论就是把法律舞台模拟为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对各项法律的运行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交易成本理论来分析国际法,其前提是国际法具备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前提,即在国际社会中必须存在与交易成本理论相契合的基本范畴。笔者认为,竞争性的市场、可交易的权利、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等交易成本理论的基本范畴都可以在国际社会中找到与之相契合的对应物。

(一)国际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国际性的“交易市场”

竞争与合作是国际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形态,变动不居、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国际关系,总是表现为竞争与合作混合状态。由于权利的稀缺性使竞争成为国际关系的常态,也正是由于权利的稀缺性促使国家必须进行权利的交易以满足各自需要。而全球化的浪潮更是“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6]

(二)国家权利的界定与交易

在成本交易理论中,“交易”一词“不是在最广泛的实际‘交货’那种意义上‘物品’的交换,它们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对物质的东西的未来所有权的让与和取得。”[8]权利的交易才是市场交易的本质。这种把交易的本质定位为权利让渡的思想,为我们把交易成本理论应用于国际交往的分析提供了可能。

交易的前提是权利的界定,笔者认为,在国际社会,除了大量与国内社会同质的、发生于国际经贸领域的市场交易之外,更广泛地存在着国家间权利的交易。国际社会的无政府并不意味着无秩序,原则是构成国际秩序的基石。

三、交易成本理论视野下国际法的“合法性”

布坎南在《自由、市场和国家》一书中说:市场是一种制度过程。[11]而交易成本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制度供给对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交易的重要意义。如同人们产生对商品的需求是因为商品能给人们带来效用一样,行为主体对制度的需求来自制度给它们带来的利益。那么对于国际交往而言,国际法的意义何在?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视角分析,这实际上是在问国际法是否有助于降低交易的成本,以及如何降低国家间的交易成本的问题。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本身就是对国际法之“合法性”的经济分析。笔者将国际法降低国际交易成本的作用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降低产权界定费用

在任何类型的市场交易中,产权的确定是交易的前提。在国内法中,物权法的权利界定是物之交易的前提,不能想象在产权缺失的情况下,会出现有序高效的交易行为。简言之,没有权利或权利不明,就不可能有交易。如前所述,国际社会的交易本质是国家权利的相互让渡,故国家权利的界定依然是交易的前提。

(二)促进信息交流,降低信息成本

在国际交往中,尽可能多地获得与交易有关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有关交易的信息披露不充分,或者是对已披露的信息认知不足,或者是当事人的机会主义动机所致的信息扭曲都会导致交易的信息成本。这种信息成本主要是交易主体为寻求充分信息和规避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而支出的费用。

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彼此的交流和交易条件就显得至关重要,条约和惯例为国家的交流提供了均可接受的“共同语言”,以条约和惯例为主要形式的国际法历经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大量的原则和规则,而且这些原则和规则在形成过程中已经兼顾了各种现实的差异,并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大多数领域,也赢得了大多数国家明示或默示的接受。

(三)提供契约解释标准以减少机会主义

由于国家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存在,任何国家间的条约安排都是不完善的。履约过程经常会出现对条约内容的不同理解或交易安排不能预见的突发事件,这些都会影响整个的交易安全。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为弥补“条约漏洞”进行“答疑补缺”。例如,《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解释规则已经成为国际条约解释的一般标准。国际交易中的争议可以以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制度来进行解释和评价,预先存在的国际法标准会极大地减少国家因机会主义的倾向而可能做出的“违约行为”。

四、国际法之经济分析的意义

法律的产生实际上就是寻找能优化人们社会行为的组织秩序的活动引致的,国际法作为一种国际制度,其主要功能就在于降低国家间的交易费用,促进国际合作的实现,使国家获得因合作而带来的潜在收益。正是在此意义上,交易成本的存在及其节约是国际法的经济本质及其“合法性”的内在依据。故国际法之经济分析的理论意义在于,当汉斯·摩根索和爱德华·卡尔等现实主义学者对国际法作用产生质疑时候,国际法的经济分析论证了国际法在国际社会的基本功能。

注释:

[1]JohnAustin,LecturesonJurisprudence,orthePhilosophyofPositiveLaw,London:ScholarlyPress,Inc.,1977,pp.5-11.

[2][英]阿库斯特:《现代国际法概论》,汪瑄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14页。

[3]参见[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4]R.H.Coase,TheProblemofSocialCost,3J.Law&Econ.1(1960),p.15.

[5]OliverE.Williamson,Transaction-CostEconomics:TheGovernanceofContractualRelations,22J.L.&Econ(1979),p.233.奥利弗•威廉姆森因其新制度经济学的贡献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页。

[7][英]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胡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8][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3页。

交际法篇9

外语教学是实践性和交际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这是外语教学本身的职能和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所决定的。然而,多年来,中学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形式,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忽视培养交际能力和掌握语言运用能力。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不得不花过多的时间讲解繁杂又枯燥的语法规则。这种重语言形式,轻语言交际的教学思想,长期笼罩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是交际为语言服务,还是语言为交际服务,一直成为英语教学争论的焦点问题。本文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从理论上就如何用交际法教语法作了初步探讨,通过运用交际和模拟交际指导语法教学。 一、在语法教学中,明确英语教学的核心就是交际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际。交际是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师生作为教与学两个主体是平等、合作、协商的交际关系。学生是认识的承担者、实践者;教师也是认识的承担者,只是任务和角色不同而已。学生学习外语,靠自己主动地学,直接与英语信息源(如所学材料)发生作用;教师是指导者、助学者和引路人,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不单是我教你学,也不仅是我讲你听,而是师生双方互动的结果。 师生双方的认识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学生认识的客体是英语,教师认识的客体是教学规律。学生认识英语进展的快慢,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依赖于教师对教学规律认识的深浅,当然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离不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客观效应。教学双方都以对方提供信息,教学就是为了促进这种交流。 实现教学过程的交际化。我们要努力通过人的交际的最优化促进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有效运作,不断实现学生认识结构的重构,在语法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方向,明确英语教学的核心就是交际,既要扎实地掌握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交际的能力。 二、在语法教学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交际能力是语言的构成规则和语言的使用规则在一定情景中的具体运用。具体而言,交际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交际能力才具有实际意义和有效性。为了培养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相关三个方面的关系: 1. 英语与母语的关系。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是培养交际能力的一个方面。以往教师在课堂上汉语满堂,缺乏必要的英语学习氛围,有些学生由于不会读,怕念不准,不得不使用汉语语言去注音。遣词造句时,他们大都依照汉语思维去造英语句子,结果说出来的句子错误百出,不伦不类。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实际表达中,由于一味寻求汉语的帮助,把先要表达的想法在大脑中通过汉译英,然后再表达出来。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要采用直观教学手段,把英语和要表达的事物直接联系起来,让学生直接理解,直接记忆。其次,必须要用英语教英语,让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英语,直接用英语下指令去做事情。第三,要尽量使用英语,在必要时使用汉语。适当使用汉语是必要的,进行适当汉英对比也是必要的,但不宜过多。 2.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是整个交际能力的基础,学语言和学游泳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只教会学生学游泳的知识和要领,而不让其下水练习,那是永远也学不会的。反之,如果一开始就把初学游泳者扔到河中或大海里去,任其自然,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学到本领。所以,语法教学也同样,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交际性,不但要“活学”,而且要会“活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所谓“活学”就是将语言结构运用到一定的语言情景中去。由此可见,语言形式不再是以机械的、枯燥的、无意义的形式来教学,而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直观的、真实的交际化的形式来教学。 3. 听说与读写的关系。听、说、读、写,即通常所说的“四会”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部分。它们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在教学中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没有听,就不可能有说,离开了说,听也受到限制。只有听懂了,才能进一步学习说,听准了才能说得对。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提高。听和说要一起抓,同时练,以听保证说,以说提高听。写能加强读,读能促进写。读是写的基础,要在读的基础上开展写的训练。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有词、有句、有内容。读和写要一起抓,使之相得益彰。真正做到听说领先,读写跟上,使听说读写教学的立足点,着眼点落到实处。 三、在语法教学中如何实施交际法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强化交际功能 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科书在教材的编写中为了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其主要特点有:1、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2、使用循环式编排方法,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不断反复,多次循环,逐步扩展、加深。3、在用中学,积极地运用语言,而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4、教学内容力图密切结合学生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兴趣,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动机,又能做到学以致用。 教科书的设计有助于学生运用语法结构实施大纲中规定的交际功能,如问候、道歉、建议、邀请、描述人物和行为等。另一方面,现行初中英语教材大都采用句型教学教语法,这为实施用交际法教语法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以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第一册第7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语法核心是“确认所属关系”。用交际法教语法,首先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对语言现象进行了分类,鼓励学习者学会表达“归谁所有”的意义;其次,从实际需要的角度揭示所属关系功能,更具备实际意义,更符合学生语言的认知特点;第三,交际语法以更为结合生活的实用的分类形式把传统语法所谓的“物主代词”和“名词所有格”的概念包容在一个门类之中,这就为学习者的正迁移提供了方便,为了使学生对物主代词的运用有真实的感受,教师可把学生已学过的实物名词(室内用品、食品、交通工具等)进行比较,从而进行灵活的小组对话(涉及交通工具时可用图片代替)。这样的交际会话充满生活气息,把句型放在一定的语言情景里教,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句型表达思想,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拓宽教学思路,体现交际多样性 语法教学的原则决定了交际法的多样性。多样性的语法教学使语法教学摆脱讲解规则、举例说明、练习印证的刻板教学模式,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交际多样性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不同类型的项目采用不同的方法,另一个是同一项目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教。如句型转换训练对掌握基本句型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但它的缺点在于单调,学生容易不动脑筋而随声附和地进行口头操练,为此,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训练节奏, 因为快节奏可以激发接受训练人的参与兴趣; 2)每一单项操练应严格控制时间,务必不要使此类训练显得冗长; 3)不断变换学生训练的组合方式,齐声操练,分行分组操练,个人操练应当穿插进行; 4)用竞赛或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奋程度。 (三)假设语言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根据培养交际能力的目标和构成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语法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策略、情意策略和智力策略。其中情意活动策略是关键。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让学生用英语来表情达意,进行各种不同的活动。同时,培养情感意志,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主人翁和远大理想,激励浓厚的兴趣、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自信心。融洽师生关系,强化互助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运用鼓励、表扬手段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传授语言知识、进行语言技能训练和交际活动都是在社会语言情景中实现的。语言是语音和意义结合的统一体,是客观情景的反映和代表。如果没有情景语言就丧失其意义,语言就不能反映和代表什么。因此,社会语言情景决定着使用外语词、句、篇的形式和意义。可利用客观实物,图片、图画、录音、投影、电视等多媒体,眼神、脸部表情、身体动作,外语上下文和学校教学等真实情景假设情景。用交际法教语法,就是为了运用语言,语言运用不仅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且更要培养正确、流畅、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四)讲究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第一册第二十单元,本单元的语法重点是:there be 句型,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放上一堆学习用品,先让学生确认事物,进行操练,操练分两步进行:一是机械操练,二是意义操练。机械操练从范句开始;或由老师口述,学生耳听;或用课本里现成的范句,还可用课文里的典型句。范句熟练后,老师可用实物提示(或给学生提示词),然后逐渐加快速度,先提示学生熟悉的词或词组,逐渐添加不够熟练或已被某些遗忘的词,使句型操练和词汇复习、词组用法练习结合起来。当然在操练之前要给学生观摩例句的时间,在操练过程中要给学生体会理解句型的余地,操练之后还要给学生回味、记忆,甚至与头脑中出现的其他易混淆句型进行比较的时机。因为机械操练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句型结构的形式、语序、搭配,同时达到上口。然后再进行意义操练。意义操练要从问句着手,不断诱导学生变换回答方式。一会儿用肯定,一会儿用否定,肯定、否定交替进行,有时用单数,有时用复数,单、复数交叉出现,时而机械操练,时而意义操练,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种语言交际的实践,学生随着感性认识的英语材料的不断积累,通过对语言材料加以整理,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归纳出语言规则,升华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能动地回到实践,即归纳掌握了语言规则又回到和指导听、说、读、写交际活动的实践中来。 总之,用交际法教语法方法很多,笔者选取上述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其用意就要明确中学所教的语法是实践语法,而不是理论语法,语法教学要以实践为纲,以交际为中心,以技能为核心。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对语法不要进行过分的思辨。对语法学习的目的要有较深刻的认识,把语法作为手段来学,作为桥梁来用,克服为学语法而学语法的偏向,以为语法就是为考试用的,是死的,要死记硬背。另外,老师还要有意识地把学习语法的目的引导到实用和交际方面来,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外实践中运用,增多语言交际的机会与数量,正如李庭芝教授在《英语教学法》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英语教学里的交际性原则,要求教师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教,也要求学生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学,还要求教师和学生课内课外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用。”因此,用交际法教语法,正是通过一系列的交际活动的实践,达到交流思想感情,最终达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胡春洞主编:《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交际法篇10

关键词:传统法;交际法;大学英语

一、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选定

根据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检测以及我们大学英语教师多年的教学观察,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大致表现为:“被动”英语能力,即“读”、“听”英语的能力普遍较好,“主动”英语能力即“写”、“说”英语的能力普遍较差。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大学生们的以下因素:(1) 在选用教学方法和安排教学内容时,我们既要考虑学生在“读”和“听”等被动英语能力方面的强势,同时兼顾他们在“写”和“说”等“主动”英语能力方面。(2) 必须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的统一。(3) 必须考虑东西方文化的差异。(4)教师的业务水平、客观教学环境等也不可忽略。

二、我院大学英语教与学之现状

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我们学院大学英语的教与学现状却不太令人满意。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听说能力欠缺,词汇量小;其次,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中国人的面子问题等,使他们难过英语口语关;语言文化的负迁移问题,在母语环境下学习外语,课堂是接触英语的主要场所。一方面要通过教学与交际活动熟悉掌握外语,另一方面也会十分自然地借用与母语相关的语言知识来理解、认识、掌握外语的语言功能和形式;另外,工科学生的专业学习任务繁重,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则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英语就对付着学;总之,大学英语教学的客观实际是:学时少;人数多;差异大。由于我国的英语学习环境无法保证学生大量接触英语,所以,提高大学生英语课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向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质量,尤为重要。

学时少、人数多、差异大,使口语训练难以进行。因此,就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培养目标始终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教学资源的安排也要始终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最高,加强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心环节和重头戏。因此,教师给予阅读的关注最多;(精读、泛读)。听力理解能力和写作技能一直是我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薄弱点,也是教师竭力想促成的两项内容;词汇量的大小关乎一个学习者英语整体水平的高低,词汇教学因此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难点,引起了相当一部分教研人员的关注与研究。从这个意义来讲,比较适合大学英语实际的教学方法,仍然是“阅读领先法”为主,辅以“语法翻译教学法”、 “直接英语教学法”、 “沉默法”等其他方法。

三、教学启示

加强阅读教学,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以读促听,带动词汇学习。以具体、灵活多样的方法,给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注入变化,提高英语教学的吸引力。激活学生自觉参与,自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课文教学也好,词汇教学也好,都是为阅读服务。具体做法:

(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题目推测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为寻找信息而阅读):介绍背景知识、东西方文化差异、典故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等,这些都非常重要,而阅读技巧对学习者更有帮助。

(二) 多方法激活精读课课堂教学。采用《大学英语》(修订本)的班级,学生手里有课文译文和练习答案,课文题材多为名篇故事,优美的文学语言居多。要让学生能理解进而欣赏到其中的美,学习之后在运用中能举一反三,决非易事。但要激活传统的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增加师生互动,也未尝不可。

(三) 课内教课外学。课堂教学再怎么高效率,也是有限的。“英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教师课堂的教是为了学生课外的学。以读促写,以读促听最大的空间还在课外。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真实语言材料,如文字材料、声像资料以及电子教材等。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有关材料,迎合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也能使他们兴趣大增;增加学生“上机”的时间,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大学英语》修订本精读、听力多媒体光盘等现代化教学软件。

教师除了教学生以方法和技巧外,应给他们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系统地指导学生自学。方法是多样的。笔者的做法是每周布置两篇,根据文章主题设计系列问题,让学生写相关人物介绍或简述故事情节,字数不限,多多益善;其次,有意识地让学生查英文资料,如查世界几个著名大城市的天气预报、体育消息、英美地图、查索引、查字典(双解、全英)、车站时刻表、电话号码、商品价格、等。这样学生可以阅读各种材料,报刊杂志、广告、说明书、时间表、教科书等;另外,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英语,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用英语交流信息(教师适时监控);还可以鼓励学生与世界各国的英语学习者、老师、英美当地人士交笔友等。

四、结束语

总之,根据我们学院的实际情况,结合上述分析,本文作者倾向于以下教学的思路:1、“听说读写”不如“读写听说”;2、七分传统法三分交际法:3、课内教课外学。结论:大学英语教学要尊重客观现实,讲求实际效果,培养出来的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外语水平还是以读写工夫为重。这不是靠做选择题就能解决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何好的教学方法都是相对的,并且是在不断发展的,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时,要综合考虑,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能动作用,在教学中不断地丰富和改造已有的教学方法,积极地去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建夫. 大学英语教学法旧话新说[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3).

[2]谢邦秀.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概述[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2)

[3]夏纪梅. 坚持符合客观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路子[J]. 外语界,1999,(4).

[4]周福芹、刘秀云. 当前外语教学法的理论动态与实践走向[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