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在高职院校韩语教学的应用

时间:2022-05-16 10:23:36

跨文化交际在高职院校韩语教学的应用

【摘要】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口语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学是融合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的综合语言类学科,是改革开放后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语言研究门类。中韩两国交流与合作对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韩语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体系,丰富教学方式,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学;韩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是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交际时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直接、实时的口语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过程是语言间互通的过程,准确、恰当地跨文化交际,需交际双方尊重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遵循礼貌原则、合作原则等多种语用策略从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高职院校应用韩语专业教学重点侧重于“应用”,即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韩国文化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中韩两国因文化历史、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了解差异才能求同存异,为将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良好的语言文化基础。本文旨在语用学理论框架下,分析跨文化交际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并将跨文化交际学应用于韩语教学实践中,以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学生学习韩语有所助益。

一、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对于跨文化交际内容的理解,语言学者提出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Imahori和Laniga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外来者和本国人在交际中具备恰当的动机、知识和技能水平,这些要素引向有效的相互关系。杨盈和庄恩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全球意识系统、文化调适能力系统、知识能力系统和交际实践能力系统共同组成,它们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共同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框架。张红玲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需掌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际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跨文化环境中,在心理上主动、积极接受文化的不同,表现出包容和欣赏的态度。胡文仲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与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competence)是否有区别?”的疑问。实际差别则在于“交际”;所谓交际,指社交、彼此打交道,即用语言和行为等方式进行交流,表达情感和意见的全过程。其中语言在交际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必然伴随语言交流的过程,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需掌握该文化背景下的政治、经济、人文、历史、宗教、习俗等相关知识。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推进,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间交流与日俱增。中韩两国的交流存在天然的地理优势,高职院校韩语教师应加强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和理解,并将此融入到韩语教学课堂,降低学生在学习和运用韩语过程中产生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我校为例,应用韩语专业招生对象零基础,学制为三年制,即用三年时间将一门语言从入门学习至可以熟练表达的程度,这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易事。词汇量积累不足,语法学习不全面,对语言目标国文化的不理解,都会造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笔者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还原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高频语用失误现象进行系统归类,尝试探究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原因。

(一)汉字词的语用失误

韩语中汉字词所占比重较高,其有一定的历史渊源。长期以来,中国五千年历史文明对周边国家不断输出影响,逐步形成稳定的儒家文化圈。朝鲜半岛是中国古文明传播的重要对象区域,历史上朝鲜半岛和中原地区历代王朝联系紧密,互通往来。朝鲜王朝时期,在第四代君王世宗大王创制韩文(训民正音)以前,朝鲜半岛官方语言一直使用汉文;世宗大王于1443年开始创制韩文,而后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即便如此,两班、士大夫等贵族阶层仍持续坚持使用汉字很长一段时间。因此汉字词对朝鲜语的影响可谓非常深刻。例1:문장<文章>例1中,“문장<文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표준국어대사전》中释义为“생각이나감정을말로표현할때완결된내용을나타내는최소의단위(以话语来表现完整意义思想或感情的最小单位)”。例2:신문<新闻>例2中,“신문<新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표준국어대사전》中释义为“사회에서발생한사건에대한사실이나해설을널리신속하게전달하기위한정기간행물.(对社会发生事件的事实和解说进行迅速、广泛传播的期刊)”。例1中“文章”汉语解释为成篇的文字,即篇章;而韩语“문장”则指语句表达的最小单位,即句子,二者所指对象意义不同。例2汉语中“新闻”指一种通过媒体表达的文体,而韩语中“신문”指报纸、期刊,“新闻”表达一种抽象的概念,而“신문”指具体的事物。例1例2是汉字词的偏误使用。此类现象的出现是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偏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意着重归类并强调此类词汇,强化学生对该类词汇的敏感度,避免在使用时发生偏误而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二)称谓及敬语的语用失误

中韩两国深受儒家仁、义、礼等思想观念的影响,奠定了思想和封建文化的发展根基。儒家思想强调“礼治”,而“礼治”的根本含义在于“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因此各有其礼,从而使得等级意识在人民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由此迁移到语言体系中称谓和敬语的使用相对复杂。韩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语言中至今仍保留丰富的称谓区别和多层级的敬语表达方式。1.称谓的语用失误例3:哥哥:오빠(女称)-형(男称)《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哥哥”的定义为同父母或父母一方所生比自己年长的男子,也是对同辈男子的尊称;《표준국어대사전》中对“오빠”的解释为“같은부모에게서태어난사이이거나일가친척가운데항렬이같은손위남자형제를여동생이이르거나부르는말”,对“형”的解释为“같은부모에게서태어난사이이거나일가친척가운데항렬이같은사람들사이에서손윗사람을이르거나부르는말.주로남자형제사이에많이쓴다.”。例4:姐姐:언니(女称)-누나(男称)《现代汉语词典》中“姐姐”指同父母或同族同辈而年龄比自己大的女子,也可泛指年龄比自己大的任何女子。《표준국어대사전》中同样区分男性和女性对“姐姐”的称呼。由此可见,汉语中对“哥哥”“姐姐”的称谓不分性别,而韩语中性别不同称谓则有严格的区别。韩语称谓中产生此类差异,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则是语言在发展推进过程中,将人种、地域、性别、年龄等作为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语言中的性意识是普遍存在的,它蕴含使用者的文化心理和社会价值取向,并反映出社会规范与民俗心态。汉语历史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承载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古代汉语中谦敬语也曾非常发达。但20世纪以来,随着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现代化不断推进,语言表达方式不断简化,谦敬语表达方式也随之弱化,保留下来的谦敬语较少,如“您,令尊、令爱”等。而韩国自朝鲜时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至今仍保留“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严格区别意识,因此韩语中“哥哥”“姐姐”称谓有性别之分,相对复杂。除此之外,“오빠”的含义还有一些社会关系的引申,如恋人关系或夫妻间的爱称,这种表达方式明显违背了其原有的定义,但在社会关系中使用频度极高,也易被受众群体所接受。此类社会化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因此需要对语言目标国文化十分了解,才能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2.敬语的语用失误敬语是指说话者表达听说双方的纵向权势关系和横向亲疏关系的语言表现形式。韩国自古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仁、义、礼、智、信”,强调在伦理的支配下遵守道德准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男女有别,父子有亲”这些伦理观念深深烙印在韩国文化中,因此韩国尤其重视等级意识,敬语的表达方式也非常发达。韩语中敬语的表达方式整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即主体敬语法(주체높임법)、相对敬语法(상대높임법)、特殊词汇敬语法(특수어휘에의한높임법)。其中主体敬语法和相对敬语法有规则可寻,但特殊词汇敬语法则比较复杂,词汇掌握不丰富则很容易表达失误。例5:a:부모님께서는북경에께십니다.a`:부모님은북경에있습니다.例6:b:성함이어떻게되십니까?b`:이름이무엇입니까?例5中“께시다”是“있다”的敬语形式,例6中“성함”是“이름”的敬语形式;以词汇替换表达敬语的形式在韩国语中较为常见。而汉语中保留的敬语表达方式相对较少,因此学生在学习韩语时受到母语中敬语不发达的惯性思维影响,交际时极易将敬语问题忽略掉,从而引起表达失误,给听者造成不适,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一定语言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人文知识及交际知识,能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教学学制相对较短,因而专业课程设置学时短;专业基础课程所占比重高,从而压缩了文化等提升类课程的授课比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更高效地利用教学时间,将专业知识传授同语言文化渗透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对韩国文化有基本认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文化储备

韩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应优化课程设置。以当前韩语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大学一年级设置有初级韩语、韩语语音技巧等,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对于韩国文化元素的认知除任课老师偶有渗透和学生自行通过课外网络手段获得以外,并没有系统性的文化类课程设置。二年级后会增加《韩国文化》和《韩国概况》等文化类相关课程,但教学任务一般设置为30学时,学生系统性地接触韩国文化知识机会较少,对语言目标国文化理解相对薄弱。因此在设置教学任务阶段,应根据学生当下学习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文化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激发学生学习韩国文化的积极性,提高对中韩两国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二)更新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先进的科技逐步走进高校课堂,多媒体教学、智慧课室、VR虚拟技术等不断改变着传统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模式。韩语教学,尤其是文化类拓展课程,也应采用现代科技,有效利用学校语音设备教室,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建设中来。如学生亲自参演的体验式教学法、VR虚拟技术辅助的情景式教学法等,通过学生分角色扮演,VR技术模块式场景重现,让学生切身感受韩国文化的魅力,加深学生对韩国文化的理解。任课老师在课堂设计中增加分析、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案例进行评价和讨论,培养学生选择性接受的思维模式。可以小组形式呈现阶段性研究成果,由此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锻炼学生韩语交际能力。

(三)整合教学资源,更新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参考依据,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形式,它系统反映了学科内容的特点并关联着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之间的关系。教师授课一定是以教材为主线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再拓展相关内容。而传统教材的更新速度难以应对现代信息技术瞬息万变的态势,整齐划一的教材标准也难以满足个别单位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因此任课老师可根据具体授课情况,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教材;如可选用活页式教材,适当添加文化元素,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性、针对性。除此之外,在教学资源上应适当增设韩语相关图书板块,定期订阅韩文期刊、杂志等,为学生了解时下韩国文化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可拓展数字图书访问权限,增加学生阅读资料、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课本外知识的积极性。

(四)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它不仅仅考验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检验着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以及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的技巧性。走出基础教学课堂,组织文化实践活动往往更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如举办文化节时增加韩国文化元素,试穿韩服,做泡菜,情景配音等,在文化娱乐中切身体验韩国本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习惯等,加深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还可以发挥交换、访学等项目化教学的积极作用,学校可定期组织与韩国大学交流访问项目活动,利用寒暑假时机,组织学生前往韩国进行体验式交流学习。在与韩国人交流中不断发现自己在运用韩语时存在的不足,如词汇积累薄弱,敬语使用不当等,逐步养成韩语思维表达习惯,纠正母语惯性思维,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韩语的内在驱动力。除此之外,也可发挥外教老师的能动作用;外教是韩国语课堂上最直接的语言和文化的示范者和传递者,通过外教老师的语言表达和行为表现,学生可最直接有效地感受韩国文化和语言表达习惯,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在跨国交流、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韩两国历史上互通有无,文化上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存在许多相通点。但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国情的快速发展和语言的差异仍使得两国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很多阻碍,因此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接受差异和文化传播的过程,在已掌握基本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理解文化是外语学习者自我提升的目标过程。本文尝试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展开韩语语用教学研究,力求为韩语教学提供更多的解析角度。高职院校应用韩语专业的设置初衷在于“应用”,即为学生毕业求职和发展做针对性的专业储备,在学期间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对韩国人文活动的包容度,从而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韩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教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年第6期(总第159期).

[3]程冰.论性别因素对韩国语语言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2.

[4]尹翡翠.韩语敬语形式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6月.

[5]韩玲.“一带一路”视阈下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凯里学院学报,2020.2.

[6]丁梦琳.中韩翻译中的汉字词误译研究[D].山东大学,2018.

[7]이정자.한국어와중국어오래어차용에서본문화적차이[J].中韩人文科学研究.

[8]朴珠燕.韩汉亲属称谓语转称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9]熊颜文.韩语汉字词与汉语词的比较及其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10]胡文仲.试论跨文化交际研究[J].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3卷,1992年第2期(总第50期).

作者:曹丽丹 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