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理念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3 17:06:17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篇1

无论是西方国家以文化相对主义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还是中国以汉文化为一体、各少数民族文化为多元的多元一体化模式,其目标的实质都是提供一个机会均等的教育环境,期望透过教育体制和制度的改革,能让每个人、每个民族都能体会和尊重文化的多元现实与相互的差异,并在此中差异之中相互依存,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和谐的国家和世界9。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的意义

(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形成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该课程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使不同民族的学生加深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在了解异族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异族文化,从而最终实现消除民族之间因陌生产生的偏见和歧视,化解不同民族、不同间的矛盾,从而促进不同民族公民的相互理解和和睦相处。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提高新疆高校的竞争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奠定基础新疆地区经济欠发达,高校在人才数量、硬件投入等诸多方面与中国其他地区高校相比处于明显劣势,此外新疆地区高校的学生民族成分众多、民族文化影响深远,不能完全照搬汉族地区高校的办学模式。为了凸显办学个性、发展办学特点、寻找适合本土区域实际情况的办学模式和方法,新疆地区高校需要坚持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贯彻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10。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保留我国丰富绚烂的非主流民族文化,丰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绚烂缤纷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沉淀下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发扬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在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中融入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容,是将我国非主流民族文化继续传承给下一代的切切实实的措施和行为。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的策略分析

新疆高校师生群体的多民族成分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提供了条件,新疆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采取的各种保护政策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提供了保障。在有利的形势和政策下,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革新教学内容,增加多元文化因子,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课堂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方式。

(一)利用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展开教学

由于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在他们的文化中凝结了大量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比如哈萨克族的民间故事很多,截至目前,有关部门搜集整理了六百多篇,民间故事多与骏马、草原、牧场和其他牲畜相关11。蒙古族也一直保持者讲述民间故事的优良传统,故事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维吾尔族也有很多经典的民间故事,其中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经典故事中流传已久的神奇人物,成为智慧的象征。在课堂中,将不同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民间故事作为教学案例,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主动思考;另一方面,能将理论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更快捷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的专题讲授中,教师可以讲述“世界上什么声音最好听”的故事:一天,阿凡提到一位爱好音乐的朋友家做客,这位朋友搬出他所有的各种乐器,一件一件地演奏给阿凡提欣赏。一直过了中午,阿凡提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那位朋友仍在没完没了地拨弄他的乐器,还边拨弄边问:“阿凡提,你觉得世界上什么声音最好听?是独塔尔呢,还是热瓦甫?”阿凡提回答说:“朋友,这会儿,世界上什么声音都比不上饭勺刮着锅的声音好听啊!12”在“大学生恋爱心理”专题讲授中,教师讲授爱情应该专一真诚,可以讲述《可汗与卖酥糖的》的故事:有一个卖酥糖的人,他的妻子异常美丽,被可汗看中抢进皇宫。可汗施尽奸计想占有他的妻子均未得逞。有一天,卖酥糖的来到皇宫附近叫卖,妻子听见丈夫的声音露出笑颜,可汗便命人把卖酥糖的召进宫里,强行与他换了衣服。可汗穿着破烂的衣服进入美人房间,妻子急中生智,大声朝着丈夫喊道,“可汗,快把这个衣衫褴褛的人拉出去砍了。”卖酥糖的穿着可汗的衣服命令侍卫把真正的可汗拉出去砍了,从此,卖酥糖的成了可汗与妻子团聚了13。这样的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作为案例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如可以由教师提前准备,课堂上进行介绍,再鼓励学生对故事的感悟进行讨论或发言,也可以提前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去收集本民族的民间故事在课堂上由代表进行介绍,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二)利用少数民族经典文学作品展开教学

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宝库里,神话、传说、歌谣、史诗、诗歌、谚语等各种题材的民间文学作品犹如琳琅满足的宝石熠熠生辉,记载着、传承者民族文化的精华。如维吾尔族流传的叙事诗《花儿与春天》、抒情诗《爱苦相依》、《塔依尔与祖赫拉》和哈萨克族的爱情长诗《吉别克姑娘》、《豁孜情郎与芭彦美人》都是极具感染力、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歌颂了美丽的人生和伟大的爱情。在教学中,教师讲授大学生应该持有正确严肃的恋爱观时,可以通过作品的介绍,使学生领悟不同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认同爱情应该忠贞纯洁、真诚相处。教师在“讲授大学生挫折应对”专题时,《江格尔》这部新疆蒙古族英雄史诗可以作为很好的素材。作为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是有许多英雄故事组成的一部长篇巨作,是蒙古族男女老少喜闻乐见、引以为傲的作品,不同英雄好汉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各种邪恶和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可以作为讲授的素材。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巨著《玛纳斯》也是本民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旷世之作,可以被教师拿来辅助教学。

(三)利用少数民族的民族习俗展开教学

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交际礼俗、民间禁忌有所不同,通过在课堂中使用心理剧展演的方式或者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有趣地、互动地、真实地情境中了解新疆不同少数民族人际交往的注意事项,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其

将来走入工作岗位与不同民族个体进行交流提供便利,而且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启发学生反思固有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模式,汲取经验、改善人际交往不良的现状。例如,通过心理剧展演,学生可以认识到,维吾尔族男性见面时右手要先抚左胸,点头鞠躬,握手问好,互问“萨拉姆”(祝福之意);女性见面时,相互拥抱、右脸颊相贴,然后互致问候;若遇到贵客或长辈时,双手要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12。维吾尔族的见面礼仪可见民族文化当中传递出的个体交往的谦虚恭敬、亲切相待。蒙古族学生的心理剧展演或者情景模拟给学生展示了蒙古族同胞在迎送宾客时敬献哈达和敬鼻烟壶的讲究和内涵。哈萨克族学生的展演让不同民族学生领略哈萨克族的好客,正如哈萨克族人有句谚语“如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便是奇耻大辱”。

(四)利用少数民族真人真事的代表展开教学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篇2

论文摘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按照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坚持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指高校教师根据社会所要求的理想观念、理想形式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理想体系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

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符合规律、切合实际,从而使之能更适应时展的要求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时展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因此,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研究影响大学生思想形成的背景和因素等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想信念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实践问题。科学的理论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础。wWW.lw881.com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前,特别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去。

3、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理想信念教育只有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扣时代主题,关注社会热点,强化形势政策教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才能让学生自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引导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保持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是根据人的认识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确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构建直接关系到理想信念目标的实现,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

1、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领理想教育工作的全局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才会保障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为高校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

3、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

第一,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所以,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良好保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重点是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的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第三,创新教育。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把这种融合在其他素质之内、由所有素质共同作用的创新素质,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竞争力。

三、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

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对于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性、有效性、针对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坚持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思维更加成熟,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更加强烈,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灌输教育时,必须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使他们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互动教育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实际。大学生处在思想成长阶段,他们的思想既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受到个人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的影响。

3、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胡锦涛同志强调:“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比如,可以组织他们参观伟人故居、历史博物馆、革命展览馆,到革命圣地考察以及调查收集日军侵华史料等活动;可以开展志愿者活动和社区援助活动,比如照顾孤寡老人,用所学专业知识辅导下岗工人及子女学习,为农村或社区捐赠书籍、衣物,到农村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社区办黑板报等活动。

4、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网站,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渠道、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阵地、全面服务大学生的新平台。校园文化建设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正气,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让它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4.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理念 高职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高职教育是一种具有独特的职业特性的高等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种。在对具体的高职教育进行运作的时候,应该在保持高职教育独特的职业特性教育的同时将素质教育的观念渗透进高职教育的过程当中,形成以高职教育为核心、素质教育为骨架的教育体系,这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

1 素质教育理念下进行高职教育改革的意义之所在

一方面,我国的高职教育自出现以来就在不断的发展当中,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进步,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分布在我国的各个行业,形成了不同于高校教育的独特的以职业教育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模式。但是,随着现在高职教育的更加深入发展,我们却发现高职教育渐渐的偏离了自己原本的轨道,而慢慢了驶向了与高校教育同样的轨道之上,没有了自己本来的特色的同时还比不上已经发展起来的高校教育。尤其是在进行校企联合这一事件的运作之上,并没有真正的将该项目的效用发挥出来,没有让企业中的人员真正的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过程当中,使得校企联合之下高职院校的教育还是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企业更多的只是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观念上面的习惯性太强,没有得到及时的改革,使得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比较古老的时段,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就使得高职教育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依据时代的变化进行一定程度的更新,从而构建起能够高效运作的高职教育模式,使得高职教育真正的发挥出其本来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现在高校的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现状,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浮出了水面,高职教育要不就是成为高校教育后的随大流者,要不就是开拓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现在社会中需要更加高学历的人才,于是高校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也造成本来就业形势就不容乐观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未来的就业环境越来越严峻,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专科学生争取获得本科学位,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社会的舆论也倾向于让大学生放低自己的姿态,下到基层中去学习、去工作。因此,高校受到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压力,同时感受到高职教育的优势之所在,更加着重于培养大学生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就让高职学生与大学生也有了相争之处。大学生或许学历比高职学生高,但不一定能力就比高职学生强。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应该就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剖析,是完全的进行素质化教育,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与高校中的学生区别不大,没有竞争力;还是完全的进行技能化教育,使得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很强,但是却没有应有的素质,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如何去把握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之间的平衡,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这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 进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育改革

高职院校在就业这个市场中就是一个生产工厂,负责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使得人才能够在就业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高职院校只是学生们进行学习的一个暂时的地方,学生的成绩如何其实最终是由市场决定的。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这一项目的作用,积极的鼓励企业中的人员参与到高职教育当中,对校企联合中的企业的职能、权限和义务给予明确的规定,在约束企业的基础上又能够让企业更好的帮助高职院校实现技能化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以后在公司中的竞争力。而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些政策上面的支持和指导,帮助高职院校更好的教导学生,帮助企业更好的引导学生,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能够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更好的明天而奋力拼搏。对于高职院校中的素质教育这个问题,关键的地方就是该高职院校的领导人是否重视高职教育。因为只有领导人重视素质教育,才会关注素质教育的实施,才会迫使下面的工作人员将素质教育的相关工作落实到实处,使得素质教育能够真正的在高职院校中生存下去。不仅仅是领导人的问题,归根到底其实是一种理念的问题,也就是高职院校中的人们对于素质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对素质教育是否能够帮助高职教育提高这一方面的意识不清,也就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素质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教育的益处之所在,进行相关素质教育的工作的时候积极性就不会很高,素质教育也就难以进行下去。所以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引起领导人的重视,深入到领导人的思维当中,同时要引起全校师生的重视,让其真正的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在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的时候将其与素质教育联合起来,不止如此,还应该将素质教育相关的内容纳入到学生平常的学业考核当中,这样才能够让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学校中的工作人员都对素质教育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实践当中发现素质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性。

3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应该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结合,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既能够学习到足够的理论知识,也能够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相比较高校大学生多了实践经验这一优势,相比较中职教育的学生则多了素质教育的相关知识,从而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中的就业竞争力,使得高职教育更好的适应现在的时展,使得高职院校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加多紧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袁红冰.试论素质教育在法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实施[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 李春玲.把握机遇,实施素质教育理念 走出低谷,再创立信名牌效应―记无锡立信职教中心校[C]//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2002.

[3] 张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建构[C]//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4.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篇4

摘 要:创新教育是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创新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兴趣性和参与性。体育课程具有极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相对侧重实践的品格,体育教学也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征。但长期以来,体育教学的实践性被过分强调而理论教学长期被忽视,这导致体育教学表现为肢体动作教学而缺乏人格、道德、心理教学的意蕴。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提高学生的兴趣性、参与性以及衡平理论与实践教学对当前的体育教学进行适当的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高等体育教育教学;创新性思维;教育教学理念

体育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道德品质、动手能力的形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中的体育课在提高学生参与性和兴趣性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理念引导和理论与实践品格的提高。如何在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中实现兴趣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度,使学生素质的提高与体育教学的规模化发展相一致是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困境。在创新理念下,通过教育教学方式、模式、方法的创新,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参与性、兴趣性的角度改进高校体育教育是走出困境的关键。

一、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承载在学生身体健康的维持和提升、学生个人能力和人格之形成以及文化的传播等众多功能和追求。但现状与追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高等体育教育教学陷入了参与不高、兴趣不强、实践性过强的困境,处于发展的瓶颈。以下分而论之:

(一)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之“价值”观

所谓价值是指一事无成对他事物的有益性,属于价值学的范畴;所谓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价值及其价值取向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基本问题。自推行素质教育以来,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健身育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基本理念的全新教学思想。在高校大力推行阳光体育。因此,关注和正确认识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价值和价值取向,对高校体育教育改进意义重大。

1、教育价值与教育价值取向的界定

价值强调一事物对他事物的有益性。教育价值是教育本身所具备的对人与社会的有益性。具体而言,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教育价值依赖于它本身固有属性,即教育具有发展人(个体和群体)的素质和改变人的状态的作用;第二,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对人与社会的有益性上。这种有益性不仅表现为静态的促进,更表现为对人与社会的长期、持续的作用。反之,社会、经济的需要催生和推进了教育价值。由此,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对人与社会的功效。

教育价值取向是在教育价值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侧重于主体(社会、个体)对教育价值这一客体的选择,而如何对教育价值进行取向,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灵活性,主体必须适时调整。教育价值取向反映了主体依据其需求和诉求对于教育这一客体所做的选择,是主客观一致的产物。

2、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

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强调的是高校体育教学对个体和社会的有益性。具体而言,对于个人主要表现为身体素质的提升、人文素养的形成和提升、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社会而言,表现为群体身体素质的提升带来的社会福利、提供合格的就业群体、增进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延续传统和传播人文主义理念。

3、高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分析

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体现为科学性与人文性价值取向的融合。体育是关于人文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的一门学科,遵循一定的运动规律和科学原理。同时,人的思想和内心世界有影响人的体育活动。这样的科学过程和理性运动的过程交织就构成了体育学科。因此,体育学科是集人文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的学科,在体育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必须体现和贯彻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品质。

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突出学会体育、终身体育的价值理念。相比中学时期时期的体育,高校的体育更加侧重理论的传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体育动作、技巧、方法,更是教会学生体育的理念、理论和价值观念。高校的体育教学更加鲜明地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哲学观,也是实践高校体育所倡导的终身体育理念的具体行动。

现实性与未来性的价值取向的统一。高校体育教育强调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又强调教会学生如何体育、如何保障身体健康。高校体育既关注学生当下的身体健康,在体育运动的同时对未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又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教会学生终身运动、终身体育的方法和理念,是现实性与未来性的统一。

从某种角度看,高校教育的实质是服务消费,高校的教育也应当突出服务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于改善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高校体育教育也应是如此,应坚持授人以渔的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着力促进、改善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习惯并在此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具体的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

(二)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上存在以下问题:

1、体育教育观念的变革不够深入

据历史来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先后经历了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竞技体育教育观念;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身体素质教育观念;以活跃体育气氛和增强学生练习兴趣为主的快乐体育教育观念;以运动习惯养成为主的终身体育教育观念等变革。然而,这些变革都突出强调学生体质的增强,过多的关注了运动技术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忽视了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赋予的教育任务。

2、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结构过于单一

当前,高校的体育课程存在结构单一化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体育课知识结构单一,一味的强调运动项目技术和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心理学知识、保健学知识、人体学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第二,课程设置与体育活动不匹配,课程设置呈现单一化。高校普遍规定了每周2-3学时的体育课,对此之外的实践则交由学生自由处分,忽略了学生自主体育的重要性。往往会出现,课上一学就会,课后一学就忘,下次上课继续学习的现象。

3、高校体育教学训练性明显

教学与训练是不同的,教育强调的是方法、技能的传授和理念、知识的掌握。训练则更多地是技能的熟练和动作的完善。前者是能动的交互式的教授过程,后者则更多的是机械的重复和改进的过程。当前,高校体育更加强调训练性,强调的是模仿、重复而忽视了理念、价值的传授。更主要的是,训练时的教学压制了学生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

4、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尚显不足、高校体育设施不健全

当前,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上都普遍与高素质的教师存在差距。现在的体育老师基本上都是在运动技术的模式下培养和成长起来的,科研技术能力普遍较低,工作随意性大。从高校来看,体育课程设置单一、体育设施极为有限,特色的、个性化的设施较少,甚至在实践中存在着体育设施被封存仓库不用的现象。

二、创新教育理念综述

“创新教育,特别是面向基础教育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具体举措”。上述定义揭示了创新教育的基本观点:创新是个性、人性得以充分张扬,主体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过程。基于此,创新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创新性,强调从提高创新素质、塑造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和工作方法,是对教育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与判断。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有一点是相同的,实质在于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含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3个维度。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意识和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是基础,锻炼创造能力是提尚。创新意识强调的是创新的冲动和创新的情感,是一种自觉地、自发的意识或思维过程。创新能力则是基于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进行某种创新的技能、技术或者思维。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教会学生创新的基本技能。培养起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突破的精神并使其掌握创新的技能。

实践创新教育理念不仅仅是老师、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引导,也需要学生的参与、行动。创新教育更加强调师生的交互性和能动性。一方面,教学的过程是交互式的过程,是在师生交互行为的过程中进行的;另一方面,教学的过程是能动性的过程,是师生双方能动的交互行为。更加强调参与性和接受性。

践行创新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发展和改进的基本原则,突出反映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反映学生诉求、体现学生需要的服务精神,更加明确的突显了教育的能动性。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在高校教育中不仅仅贯穿于专业课的教育与学之中,也贯穿于体育、通识课程的教与学之中。总之,高校体育的教与学应当反映和体现创新理念。

三、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育改良思路

创新教育理念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更高、格的要求。教师由以往的传授改为引导学习,由授人以鱼改为授人以渔。对于学生而言,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创新成为学习的重心和主要内容。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更应当突出创新教育理念,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的、能动的创新,修改以往过于严苛、固化的标准以适应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确定考核标准和教授方法。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现存的问题,应在创新理念下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革新体育教育理念,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发挥创新性进行体育教育的改革,也要坚持创新的理念鼓励、支持体育教育理念和方法、模式的创新。(2)调整课程设置,将单一的体育课调整为体育课和课后体育相结合的设置,广泛、全面的进行体育活动,用“阳光体育”、“终身体育”的理念引导学生、教育学生;(3)强调体育理论和肢体动作的统一。在当前应更加强调体育理念、体育知识、体育文化以及与体育相关的社会文化、心理学、医学、保健学知识的传授;(4)强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完善、提高体育设施和制度。

(作者单位: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覃阳,高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探析,民营科技,2009年第12期

[2] 李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改革探讨,体育科技,2006年(第27卷)第3期。

[3] 张兴然,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问题研究,硕十学位论文,平中师范大学2006年11月。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篇5

新近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关于“语文素养”有一些重要的立论和命题,如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等等。整个语文课标中,“语文素养”前后出现十多次。于是问题就产生了:过去多用“语文素质”这一概念,现在何以要换成“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如何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要弄清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逻辑前提。教育领域提出一个指向实践的命题,多含有对现实的某种概括,对未来走向的某种判断,并希望对教育实践发挥指导作用。而概括和判断是否准确,指导作用发挥得好坏,命题有无生命力,除了从技术上考虑概念是否周全统一外,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基础,即基本原理是不是支撑得住;二是命题能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能不能经受实践的检验。据此,我们尝试对以上两个问题作一解答。

先说第一个问题。在一定范畴里,“语文素养”和“语文素质”都指称语文教育的一种结果形态和存在(即通过语文课程达到我们希望在学生身上形成的东西),两个概念概括同一个对象及其本质属性,二者相互通用。但如果对这种结果形态进一步作生成上的分析,就会发现,“语文素养”这一概念虽然不便拆开,可是由动词性的词素“养”,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持续的自主发展作用,对应了叶老“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养成”思想。它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如同父母给的手足之于生命),内化的过程伴随语文教育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显然,从概念的周全性看,“语文素养”要比“语文素质”概括得更准确,更能揭示学生语文素养(或素质)生成的主要原因。从概念的统一性上看,“素养”“素质”在教育学概念系统内既是普遍概念又是单纯概念,可以自由组合或限制,形成各自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但在系统内的组合或限制必须保持意义上的同一和清晰。从形式逻辑角度观察,“素质”是上位概念,加上“语文”一词形成一个下位概念“语文素质”,它们是属种关系。如果说“语文素质”这个概念尚讲得通的话,那么相应类比,其他学科也来个“化学素质”“物理素质”或“数学素质”“历史素质”等等似乎也应讲得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看来,“语文”“数学”等概念所代表的学科相对于整个素质教育系统是部分之于整体的关系,概念处理时就不能将它们变成外延上的种属关系。“语文素质”字面意义的通顺,很容易造成它与“素质”概念种属关系的误解,破坏“素质”概念一以贯之的统一性。用“语文素养”作一个单独概念揭示语文学科的独特内涵,表示只反映一个独一无二的对象,避开其他学科类比,可以保证概念关系的统一。如果再纵向考虑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之上还有一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笼统用“语文素质”称之,还面临一个窘境:它们在层次上有没有区别?如有区别,在“语文素质”概念内部怎么区别?显然也有必要引进一个“语文素养”概念。总之,“语文素养”与“语文素质”这两个概念非常接近,区分不区分好像关系不大,但仔细研究,前者更周全更严密,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有助于认识的深入。

再说第二个问题。如上文所说,我们将“语文素养”领会为语文课程实施中学生持续的语言文化内化过程和课程实施后在学生身上生成的某种结果的统一,这样理解的好处是过程和结果相整合,课程目标、实施、评价的侧重点都落在学生身上。但问题是“语文素养”的组成要素是什么、语文自身的内容要求怎么确定仍没有解决。结合语文课标来看,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既有不同时代普遍适用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不同时代作不同的规定,具体到语文课标就是业已确定的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相比,合并了“听说”,加进了“综合性学习”,表明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形态要求。因此,我们就可以把“语文素养”理解为: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这样的界定可以得到现代课程论基本原理的支撑,也可以反映语文课程的基本走势。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注意普遍适用的基础。现代课程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明确基础教育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所以非常强调课程对普通人的适用性。在经典课程理论家看来,课程设定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学生最终会把它作为大学阶段的主修专业,而是“这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的教育有什么贡献,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美国20世纪90年代因提出“文化素养”观点而闻名的核心知识课程专家希尔斯(E D Hirsch,Jr.)教授认为,学生们从学校获得的东西是人们具有的共同的“背景信息”,位于每个人拥有的日常知识水平之上,但位于一些专家学者拥有的高深水平之下,是“普通读者”所掌握的中间层次的文化知识。语文课标所规定的五个方面要求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必需具备的,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机会。这意味着通过语文课程,学生要达到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认知、审美、感悟、运用的水平。

2 注重连贯统整

。语文课程的功能或任务是多重的,过去概括语文课程的功能用到了“知识”“能力”“思维”“语感”“运用”“思想教育”“非智力因素”等多种术语,但没有一个能将语文课程的功能统摄起来,原因就是它们从外部将课程的内在连贯和统整分离开来。在现代课程论里,学科有三要素,“即学科的基本概念体系,这个体系所体现的思考方式,这个思考方式背后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三位一体的”。任何割裂都是对课程内在连贯的损害。此次语文课标设计思路之一,就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化语文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能力,化能力为德性。这需要有一个概念能将语文课程的内在连贯统整概括起来。“语文素养”恰好满足了语文课程发展的这种要求。它包括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评价等基本方面,即:基本事实(主要是语言文化的,如词汇的音形义、作家与作品等)、基本理论(概念、原理、法则,如语法、修辞、篇章)、基本方法(如学习语文的方法、品质)、基本运用(如语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因而能反映语文课程连贯统整的基本趋势。总而言之,“语文素养”及其命题的提出可以启发我们以课程论的眼光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价值和功能,调整我们的语文教学策略。从长远看,它有可能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架之一。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

〔2〕参见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92年版,第20页。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篇6

一、成功素质教育: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走进武昌理工学院,首先映入笔者眼帘是其风光如画的校园,一幢幢别致典雅的欧式建筑点缀在湖光山色之间。早听说该校与拥有未名湖与博雅塔的北大同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丽的校园”之一,果然名不虚传。沿成功广场拾级而上,“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及“成功素质教育”的镀金标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昭示着该校的办学特色,使笔者进门就受到强烈感染。

什么是成功素质教育?该校校长赵作斌教授首先用学者式的语言给笔者做了概括性介绍: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为根本目的,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通过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大体系,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修补素质缺陷,确保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搞成功素质教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与事业成功,让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使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真正做到让党和人民满意。”作为成功素质教育的创立者,赵校长开宗明义指出了这种新型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

“中国高等教育的落后,不是硬件的落后,而是软件的落后,是教育理念的落后,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怀着教育报国的理想,1999年在筹创中南分校伊始,赵作斌校长就提出要突破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束缚,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学校的发展,并先后赴美、英、日等国考察,注重中外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在经过深入理论思考基础上,创立了成功素质教育这种新型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2009年1月,经过近10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专著《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标志着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的形成。

成功素质教育是否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形式?有什么特点?它与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创新民办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有什么关系?赵作斌校长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了笔者的提问:成功素质教育是针对传统高等教育重知识轻综合素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素质教育轻非专业素质教育等弊端而提出的。它不是仅仅在专业教育课外,以某种形式的人文知识教育、心理教育等代替素质教育,而是一种高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模式。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是‘两个同步推进’,即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同步推进。”

“创新民办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项目就是以成功素质教育为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创新教育理念,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知识本位”教育向“素质本位”教育的理念转变;从“灌输传承知识”向“开发内化素质”的理念转变;从专业知识教育向专业素质教育的理念转变;从片面专业教育向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理念转变。二是建立高素质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两个同步推进”。四是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提高培养质量。五是创新育人机制,实行素质导师制。六是创新学生评价制度,实行素质学分制。

该校教务处长李继宗教授,通过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向笔者解读了“两个同步推进”:

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在对传统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层楼”模式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实行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双子座”模式。其基本模式可概括为“一个目标”,即以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为目标;“两大系统”,即专业素质教育系统和非专业素质教育系统;“三大要求”,即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或个性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四组课程”,即必修课和选修课、主修课和辅修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五大体系”,即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

为实现“两个同步推进”,在专业素质教育方面,强化核心课,突出实践课,通过一系列要求,强化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为核心的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大体系”专业素质培养,实现从专业教育向专业素质教育转变;在非专业素质教育方面,将素质理论课和素质实训拓展课纳入课程体系,进课堂、记学分,从而赋予非专业素质教育“法定地位”,避免空泛化、课外活动化或仅仅只是人文知识讲座等弊端;在培养目标上,结合指导学生生涯设计,每个专业乃至每个学生确定了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进行定向培养。

为激励和促进学生自觉培养成功素质,该校每年举办一次“成功素质展示节”,作为全校学生展示成功素质的重要平台。正在展示节现场的该校党委书记郑鹏飞教授,向笔者简要介绍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素质导师制”和“素质学分制”:

素质导师制是指该校改革传统的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制度,建设一支集品德教师、素质拓展培训师、素质测评师、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五位一体”的素质导师队伍。这支队伍以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为目标,以非专业素质教育为内容,通过“五导一管”即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日常管理,引导学生克服“失败因子”,修补素质缺陷,从而实现学生工作由“管”到“导”、由“教化”到“内化”的根本转变。

素质学分制是指扬弃传统的只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评价的学分制,改用素质学分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状况的测评指标体系和学籍管理制度。素质学分反映的是学生综合素质指数,包括显性素质学分和隐性素质学分,或专业素质学分和非专业素质学分,各表现为理论课程学分、实践课程学分、行为表现学分三个方面,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是素质学分构成的基本内容。正如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教授所言:“素质学分制将是对传统学分制和学籍管理制度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实施必将推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的根本转变。”

谈到如何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该校十佳教师、湖北青年教学能手张毅如数家珍:教学内容贴近时代要求,贴近社会需求,贴近学科前沿;教学手段特别是实验、实训、实习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将励志激励法(成功引导法)和失败因子消除法作为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育人方法;将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实战式教学作为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将自主式学习法和探究式学习法作为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学习方法等等,无不让笔者耳目一新。

二、过硬的教育质量初步显现出新模式的人才培养优势

中央领导最近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成功素质教育是否具有人才培养优势?该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笔者走访了该校9个二级学院,走访了老师和学生,一组组数据,一个个典型,犹如一首首赞歌,谱写出成功素质教育的华丽乐章。

近年来,该校学生在学校成功素质展示节上展示的创新成果1600余项,其中,有9项国家新型专利证书;16项成果获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是湖北省连续两年获一等奖的独立学院;13项成果荣获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奖,领先于全省独立学院;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省、市级奖655项。在2009年和2010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该校共有30名学生在湖北赛区获奖,其中6名学生获一等奖;2009年和2010年,在全国高校算量大赛中,该校学生共获得2项一等奖;在“首届全国高校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大赛”中,该校学生获得五个奖项;在2010年湖北独立学院测量大赛中,该校学生包揽了两个一等奖;学生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其中李小波同学一人就发表12篇;百余名学生在校外刊物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摄影、书法、绘画等文艺作品,涌现了“学生作家群”。学生方舒创作出版60多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崩溃》,受到著名作家的赞誉。……

一串串枯燥的数字,蕴含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曾被媒体称为三本“最牛本科生”的该校商学院05级孙志同学创下了多个“奇迹”:大学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多次与专家一道参加学术研讨会,并作为全国唯一的在校本科生受邀参加“孙冶方诞辰一百周年经济理论研讨会”;多次获得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奖,并先后获得1.4万元校长特别奖学金。在给母校的留言中他深情地写道:“应该说我进校时不算是一个优秀学生,是素质导师和班级导师的点拨引导,学校的独特教育方式,使我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掘,个性优势得以发展。成功素质教育成就了我。”

该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吴开胜教授告诉笔者,学校较过硬的教学质量是与成功素质教育形成的良好学风和校风分不开的。全校学生平均到课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英语四、六级考试达到零作弊,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并被评为优秀考点。笔者走访中看到教学楼窗明几净,校园秩序井然,所见学生彬彬有礼。随行的校团委书记徐拥华介绍,文明礼貌是成功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几年来,该校基本消除了高校顽疾――课桌、厕所垃圾文化,形成了无烟校园。在该校拥有4000多个座位的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室座无虚席。面对笔者的随机走访,正在查阅资料的法学0902班副班长张新平同学说:“在这里,提高成功素质、追求成功目标已经成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正是这种“自觉行动”,使优秀团队和优秀学生不断涌现。

该校商学院2005级工商管理实验班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2007年以来,该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4年被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等部门授予“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团(队)”荣誉称号;全校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8名学生先后获得团中央“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宫晓芳同学自强奋进的先进事迹更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教育部和团中央授予“全国三好学生”称号;学校也连续4次被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授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和“湖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称号。这在一所民办高校是不多见的。

让我们还是聚焦该校的“出口”毕业生的情况吧:

笔者注意到,湖北省教育厅公布的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关资料显示,武昌理工学院连续5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当年全省普通高校平均值3个百分点以上,且呈上升趋势;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超过半数毕业生成功进入大、中型企业及国家事业单位就业和考取公务员。他们中不乏像聂本勇和刘超同学分别考取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的公务员的实例。如英语专业的徐海平同学,是2007年世界植物园大会志愿者翻译中唯一的独立学院的学生,也是在世界女排总决赛在宁波所招的4名翻译之一,还是环球雅思的教师;会计专业09届毕业生黄平面对国家电网的招聘官时自信十足,最终从众多名校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被录取的一名三本高校学生。该校学工处处长王海涛深有感触地对笔者说:“价值观、使命感、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非专业素质,在就业竞争中对成功恰能起到关键作用,学校的成功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学校即具备成功素质,一跨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正是凭着优秀的成功素质,该校的酒店管理和高护等专业的毕业生每年都是100%高质量就业。

明确把促进学生创业成功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该校的特色,也是该校的一大亮点。笔者从该校校友会了解到,该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蔚然成风,已涌现出一批资产过百万的校友,其中仅商学院2007届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个班中就有5人,形成了一个校友“创业群”。如杨争国同学自2006年10月创办武汉星时空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来,到2009年年底,已累计在武汉、长沙和南昌创办了6家公司;被同学称为“最牛内衣王”的解砾同学创办的纯派生活(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日前被武汉某知名集团以1200万元并购,26岁的他就跻身于千万富翁行列。面对笔者的走访,该校商学院08级学生谌哲对未来充满信心:“学长的成功经历使我感到,面对社会的挑战,拼搏精神、诚信品格等非专业素质显得更为重要。我现正在创业实验班选修,相信我扎实的专业素质加之过硬的非专业素质,毕业后一定能够驾驭环境,发现和把握机遇,取得创业成功。”

该校成功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整体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没有把学生考研作为教学质量来刻意追求。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该校应届毕业生考取国内外知名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比例逐年提升,仅文法学院法学专业2009届两个班89名学生中,考取研究生就有30名,占总人数的33.7%。

张孜仪,该校文法学院法学0404班学生,从本科生到华中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再到考取博士研究生,仅用了5年的时间。庄晶璇――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时顺利考取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硕士研究生。该校商科在全世界排名一直居于前列,在中国招考的对象仅限于“211工程”的高校学生,庄晶璇同学的入选打破了这一先例。

在从这里告别母校进入社会的毕业生中,成功的例子举不胜举。他们当中,有世界著名高校的博士生,有国家机关已走上领导岗位的公务员,有大型企业的高管,有创业成功的企业老板,有已经拥有文学著作、学术论文、创造发明成果等各行各业的骨干。在素质拓展基地,该校非专业学院副院长黎育松教授向笔者解读了学子们成功的原因:“在成功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下,学生综合素质可以得到全面提高,潜力可以得到更好的开发,因而更显得自信,毕业后就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取得成功。”

三、专家评价和社会赞誉折射出新模式的创新价值

该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几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中新社、新华网等权威媒体多次进行了有关报道,在百度等网站中输入“成功素质教育”,网页达数千万条,100多所国内外高校的领导、专家到该校考察交流,一些知名专家学者考察后纷纷题词或发表文章。这里,笔者列举搜索到的部分专家意见以飨读者:

2008年12月10日,湖北省教育厅主持了由该校完成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高校教学研究项目成果鉴定会。以著名学者、原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该项目研究运用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借鉴和参考国内外相关教育研究成果和教育改革经验,结合本校办学实践,提出并创立了成功素质教育及其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对于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是对高校素质教育理论的创新。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先进性和示范性。对我国独立学院乃至一般高校都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经查新检索证明,该成果属国内首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09年5月30日,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梅生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刊发了署名文章《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文章认为,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以促进大学生成功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大学生的成功素质为根本任务,从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两大系列,全面培养学生“五大体系”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符合高等教育特点和大学生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对于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必将对高等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带来新鲜的血液和营养。

2009年6月7日,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陈金明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认为,成功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成功素质”为切入点,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明确化具体化,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手段和方法,实行素质导师制和素质学分制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破解大学素质教育难题的有益尝试”,“其经验值得借鉴。”

2009年6月15日,《中国教育报》理论版刊发了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教授的文章《一种引发高等教育革命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文章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认为在工业经济背景下专业化特征的高等教育,是对农业经济背景下综合性特征高等教育的一次革命。在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必然孕育新的革命:从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成功素质教育从专业素质教育到非专业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到个性发展,全面推进综合性素质教育,“必将对传统高等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带来全方位的冲击,从而引发对传统高等教育的革命性变革。”

2009年11月3日,教育部国家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周满生在《中国教育报》理论版发表署名文章《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创新》,对成功素质教育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他认为,成功素质教育从素质的内涵挖掘入手,揭示素质教育的本质,探讨成功的本质及其规律,赋予素质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创立全新的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既是“具有突破意义的理论创新”也是“具有样本意义的实践创新”。2009年11月,著名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教授率20余名博士生来到中南分校,专程就成功素质教育进行为期一周的调研。潘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成功素质教育办学理念理论有创新,实践也做得很好。”他希望该校成为一所以成功素质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的大学,在成功素质教育的培养下,使得更多学生将来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并欣然题词:“祝贺成功素质教育实验成功。推进素质教育,引领学生成才”。

在该校展览馆,笔者看到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杨叔子、吴宏鑫、严陆光等著名专家学者,以及丁石孙、张全景等各级领导到该校调研讲学、考察时就成功素质教育所作的讲话、留言或题词,对该校成功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篇7

论文摘要:推行素质教育,得到广大地理教师的普遍认同,由于各人基础不同,在具体实施是采取的方法也各异,但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必然要经历一个复杂的由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否则,素质教育将流于形式,本文通过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素质的提高、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及教学方式的改变阐述了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21世际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摆脱“应适教育”的束缚,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其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他事关国家民族的存亡。

一、注重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发展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并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得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使得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加之某些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地理学科为次要学科的观念的影响,使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师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活动、多回答问题,有的生硬地安排许多无意义教学环节,有的使用大量的教学工具。这些所谓的培养学生能力、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结果是事与愿违,使本来简单的教学复杂化,轻松的学习沉重化,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新的挑战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成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是通过每位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来实现的,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首先,德育素质的提高。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并关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其次,业务素质的提高。知识的传授靠教师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来完成。在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业务水平较低,课堂教学平淡乏味,使课上得死气沉沉,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板书、板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

再次,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堂高质量的课,往往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有地理专业知识,也要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具有较高的修养,要有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了解当代地理学的前沿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化需要。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注重知识更新,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中捕捉地理学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联系社会、跟上时代。

最后,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中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但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要具有轻松愉快的心境、豁达开朗的心胸、振奋昂扬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对于学生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注人、信任人,才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气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地理教师与其它各学科教师一样,首先应树立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不仅要传授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及与当今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四、重新认识教材,确定地位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根据大纲的要求,挖掘教材,确定培养目标,结果往往以单纯传授课本知识,让学生简单地记忆这些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教育的口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公民的素质,这也就决定在地理教学中贵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那么,仅仅传授教材的基本知识就远远不够了。

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地理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及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改变,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在改变,从而决定了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而目前教材的编写滞后于教学改革,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教材观念,突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根据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可以适当调整教材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改变传统的以记忆经验结论为主的学习方法,养成积极探究事物形成过程及成因的习惯。

五、改变教育方式,融入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法制教育;理论融合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98一03

党的十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要求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法制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发展经历了由普及法律常识到增进法律意识再到提升法律素质的奠基阶段、巩固阶段和发展阶段。作为高级阶段的发展目标,提升法律素质是一个不断延续的实践过程,是在制度化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生成途径中形成的,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遵循基本认知规律对创新高校法制教育理论、加强和改进高校法制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构主义是增强高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目前,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教学和极少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效果甚微,实效性不强,很难满足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和渴望。现阶段,高校法制教育重在提高法律素质,培养法制观念,需从建构主义视角加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意义性和情境性,并以此理论观点为支撑,应用于高校法制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

(一)建构主义创新高校法制教育认知方法,增强法制教育实效性

法律知识作为一般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都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组织部分,是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的重要前提。我国高校目前的法制教育存在重知识不重理念,重课堂不重实践,教育内容宽泛,教育手段单一、教育环境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法律知识的获得,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薄弱,制约和影响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而建构主义尊重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大学生法律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提倡自身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法律体系”,优化法制教育内容、剖析案例实质、培养法制观念等,提出许多有效教学方法,对现实法制教育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助于增强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

(二)建构主义促进道德规范向法律规范的正迁移,促进法律素质的提高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主动性、意义性、情境性建构。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大学生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原有经验基础,在法律素质培养中借鉴道德认知,在道德规范基础上主动建构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张会峰认为法律基础教育是“介于‘问题’(知识教育)与‘主义’(价值教育)之间的教育”,“主义”教育是法律基础教育的终点。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必须有效结合,因为二者在促进人的发展和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过程中,具有他律与自律、惩罚与激励、普遍性要求与层次性要求、现实性规范与理想性追求的功能互补性。加涅的智力技能层次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分为三步:辨别学习一概念学习一规则学习。在法制教育中,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就应该遵从此条规律:道德与法律的正迁移一法律基础的学习一法律素质的提高,只有遵循这样的规律,才能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应用的最新成果

“六五”普法规划明确规定,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结合公民意识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高校法制教育要根据这一目标,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过程,推动法制教育活动朝着这一方向发展;要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的需要不断地更新具体的法制教育目标,以适应将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建构主义发展和完善高校法制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它所倡导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对高校法制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是增强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建构主义视角下发展和完善高校法制教育理论,必须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一)以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法治观念为目标的知识观

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法治观念是高校法制教育的最终目标,法律素质的提高源于法律知识的了解运用,要求大学生法律基础学习具有主动性,通过原有法律基础知识的内部建构,并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具体问题,将具体的法律基础知识内化为法治观念,进而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因此,高校法制教育应侧重于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治理念的教育,只有这些才是把握法制教育的尺度,教育主体应该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在现有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加强道德与法理的学习,通过道德与法理原则的结合,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法律素养,进而增强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

(二)以增强法律运用能力为目标的学习观

高校法制教育中的知识观决定着法制教育的学习观,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法制教育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法制教育学习观与其他理论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它更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意义性、情境性,以期在实践中增强法律运用能力。

1.法律基础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法律基础学习是对法律体系的主观系统建构,要求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不仅要接受客观知识,还要积极主动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变知识的单向传输为双向活动转化过程。法律具有稳定性,法律基础学习无论是自我学习还是单向的灌输都要求学习者主动地记忆,学习者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去诠释、认同新知识,赋予其一种新的意义,将其内化为“原有的经验知识”。法律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求法律知识的增多,还需要在客观的“原有的经验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对不同法律规范的理解,增强自身法律素质。

2.法治理念培养的意义性

意义学习的主动建构活动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法制观念、法律素质的培养不同于法律规范学习,学生应把握法律概念、法律原则、法律规则的复杂性,能从法的价值去分析、思考问题,并能在实践中维护自身及他人合法权益,真正理解践行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在要求。高校法制教育的对象大部分是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高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在原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法的精神,运用法律思维,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

3.法律规范学习的情境性

法律规范存在于一定的假定条件中,法律条文的适用在不同的假定条件中有所不同,假定条件作为法律条文的要素之一,相当于现实情境,是大学生理解法律条文、诠释法律意义的重要因素。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具体的情境对大学生理解法律条文、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一条法律条文可能适用于多种情境中,一种情境也可以适用多条法律条文。高校案例教学是学习情境性的最好诠释,从最真实的案例中、从两难的情境中建构法治精神,增强法律意识,贴近实际、易于理解是大学生建构自身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最好途径。

(三)注重自身培养的学生观

认知主义者乔森纳认为,受日常生活经验和过去学习的影响,学习者的头脑中会形成一定的知识经验,即先前经验,每一位学习者在面对新的信息时总是在自己的先前经验的基础上以特殊的方式来建构对新信息、新问题的理解,从而形成个人的意义。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只有大学生个体主动地建构与理解法律知识,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他们接触道德观念总是先于法律知识,将社会道德具体化到个人身上就成了大学生独特的品德。因此,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意义建构和系统建构加强法制观念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法律素质。

(四)以帮助和引导为职责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法律基础学习的主体,通过法律基础知识主动地理解与运用提高法律素质,即借助教师和同学等“专家”的帮助,通过对必要的法律知识的意义建构获得。在建构主义的视野下,教师的作用已不在于给予真理,而是在确定的经验领域里,在概念建构上给予学生支持和控制。高校法制教育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要成为学生法律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强化大学生“基础课”学习,成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过程中苏格拉底式的“助产士”。

三、建构主义视域下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对策建议

加强和改进高校法制教育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意义性和和情境性,并重视学生的观点和经验,要求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中应该遵循“少而精”的原则。针对以上原则,笔者结合建构主义相关理论主要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优化高校法制教育内容,提倡随机通达学习

高校作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其主要途径是“基础课”教学。目前,高校“基础课”教学执行"05方案”,法律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分布在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两章中,内容庞杂,教学课时短,严重影响法律基础部分教学的效率和成效。因而,需要有效地利用时间,整合法制教育内容,将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分为不同层次、不同模块,实现模块化教学,以节约课时,提高实效性;需要探索和创新教学策略以适应“05方案”的要求和教学方式的改变。随机通达学习的教学方式以其鲜明的认知性、灵活性和多元性等特点有利于促进高校法制教育中大学生法律基础学习的正迁移。

(二)采用支架式教学法,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

建构主义者认为支架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起点知识应该高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现有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有充分的了解,通过课堂教学设置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常见的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工具、图标等,通过支架式教学可以对大学生法制素质培养提供有效帮助,使其能够顺利解决遇到的法律困惑,提高学习的兴趣,促进其主动学习,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将外部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提高法律素质。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促进大学生的意义建构。

(三)提高教师自身法律素质,发挥认知学徒制教学方法的作用

教师是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法律思维方式、法制观念等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能通过示范、指导、清晰表达、反思、探究等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对于法律条文的理解记忆,教师只能通过灌输的方法传授僵化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制观念的提高,学生跟随教师从多个角度观察、模仿“专家”在解决问题时所外化出来的认知过程,从而获得可认知的法律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法律思维,从而逐步提高法律素质。

(四)强化实例教学,增强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

高校法制教育强调实例教学旨在增强大学生法律知识认知的真实性、具体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反思,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校法制教育过程中创设具体的问题情节,基于问题的分析方法,对具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进行学习,即创设问题、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学习。要求学生完成对所学法律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让学生掌握对具体案例所反映的法律知识的要点、本质、精神的深刻理解,在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领会,通过聆听或讲解所获得法律知识的适用原则、规则和法的精神实质,培养良好的法律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高校法制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善高校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保障,是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法制社会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步骤。建构主义视域下的高校法制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在原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整合教育内容,建构法律知识系统和意义系统;提倡随机通达学习、支架式教学、认知学徒制、抛锚式教学等有效教学方法;有助于改进和完善高校法制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基础课”改革,增强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陈大文,刘一睿.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提升法律素质的教育――改革开放30年高校法制教育发展回眸[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65―71.

[3]王晓慧.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43-245.

[4]张会峰.思想政治教育视阁下法律基础教育的侧重[J].思想教育研究,2012(8):44―47.

[5]徐继超,郑永廷.论公民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功能互补[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1―114.

[6]中共中央宣传部,司法部.&-t-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1一05―10.--

[7]王迎春.论建构~--~~s学习观和教育观[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49―51.

[8]《中学教育心理学》编写组.中学教育心理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73―81.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篇9

论文摘 要:本文依据素质教育的理念精神,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拓宽对体育素质教育的理念认识,用具体理论指导创新实践方案。

1 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1.1以《决定》精神为指南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性教育处于研讨、争鸣的变革时期,知识时代的到来引起了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我国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教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1994年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制定并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计划”;1997年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又明确提出:在高等教育诸多因素中,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重点和难点;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深层次、多视角地阐述了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内涵。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对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确立的宏伟目标。

1.2以社会与个体的需要为原动力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人才的成长需要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一是社会需求,社会呼唤体育,体育社会化是发展趋势;二是个体人才素质发展的需求,体育之所以能深深的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并伴随终生,关键在于以人为本,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从人们健康的角度来看是如此,从社会稳定、发展的角度亦然。这就是体育的魅力所在,也是新世纪体育生活化、社会化、终身化的趋势。

2 拓宽素质教育的理念

2.1实践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

教育工作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执行者。拓宽本质教育的理念认识是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确立面向未来“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其内涵有二:一是掌握基础体育知识、技能是为更好地探索体育空间领域;二是提高体育健康思想的理念认识是人才具备的基本条件。拓宽教育工作者的理念认识主要表现为:一是体育与健康教育思想的认识:二是体育知识、技能教育的认识;三是体育保健教育的认识;四是自我养成教育的认识;五是体育欣赏、鉴赏能力的认识:六是体育组织工作的认识。

2.2用具体理论指导创新实践方案的形成

素质教育理论是指导创新方案形成的关键问题。素质教育理论是一个宏观的概念,通过宏观的理论概念去定位微观的实践方案,用具体的理论去指导创新方案的形成。所谓具体理论,其一是“健康第一”教育思想,表现为体育知识、技能的认知,健康知识的认知。社会知识的认知;其二是“结构优化”教育观念,表现为知识结构、人力智能结构、物质条件结构、内容体系结构的改变,是指导创新方案形成的关键。

2.3选择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1)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溶入。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工作进行的。教学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教育思想的更新、教学计划的灵活、教学目标的可行、教学内容的实效、教学方法简洁与新颖、考试标准综合性、考试方法严谨性,是体育素质教育溶入、实施的体现。

(2)素质教育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溶人。课外体育活动是教学的补充,体育教学是以运动技能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活动,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经过分化、泛化、自动化阶段,为实现运动技能的提高,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溶入素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个体需要得到自由发展,又能实现课内外的互相补充作用。

(3)素质教育在运动训练中的溶人。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它是在普及的基础上选的优秀体育人才,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提高自身素质和运动能力,达到以提高带动普及的作用。在运动训练中溶入素质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需要。能起到带动性作用,实现共同提高。

3 建立体育素质教育的创新体系

3.1体育素质教育创新体系现状

素质教育是指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使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社会诸因素的影响相结合,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和谐的教育活动。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的专门属性,决定了体育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新的世纪,世界教育思想的变革驱赶着我们必须顺应新趋势的发展,对构建实施体育素质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体育素质教育的构成性要素包括教师、学生、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在各种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谁也无法取代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运用系统论的思想,经过筛选优化组合,在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基础上,构建实施体育素质教育体系。

3.2体育素质教育创新体系的确立

创造力就是依据一定目的,坚持运用一切信念,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食人价值的智力产品。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发展体系,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因此构建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体系必须把创新作为前提。创新素质包括许多成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冒险、信心,好奇是创新的萌芽,冒险是创新的动力,信心是创新的保证。知识的传递将发生深刻性的变化,知识内容的本身,将过渡到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体系的把握,将过渡到知识的形成和共性;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将过渡到对知识的思考和创新。因此,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体系的确立要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力个性的形成,教学要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发现法,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体育素质教育体系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培养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篇10

论文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所培养的人的素质。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较高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指为发展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作为人的素质,则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稳定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知识可以用言传口授的方式,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素质则不能用传递的方法去掌握。人们用言传口授的方法,给予别人的是关于素质的知识,而不是素质本身。

教师素质是指教育教学工作特有的品质和能力,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爱,还要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应树立符合时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随着知识的剧增,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所学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办法对他们的职业岗位赋予的要求将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还对成长中的学生基本能力发展指导有利。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学习的革命”的严峻挑战,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电脑、不会外语、不会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

三、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具有现实性和应用性。培养一支既会教学又懂教育,既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其结果可直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教育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行动准则。教师队伍是一支教育科研的强大生力军,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起着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参与科研实践,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四、开拓创新能力

新的世纪惟有创新才有希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教育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论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发展;在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规律,大胆创新实践。

五、高尚的职业道德

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是具有高尚的社会道德规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学识和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渗透着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所具有的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敬业乐教、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六、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魄健康是指人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敏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既包含脑力劳动又包含体力消耗的艰苦工作,身体健康是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其次,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听力、视力和声音,耳聪目明以及声音洪亮是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

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强。精神乐观向上能造成一种和谐以及生机勃勃的氛围,给学生情绪上的感染。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以积极的情绪对待生活、工作和学生,要经常表现出风趣幽默的健康情绪。宽阔的胸怀和愉快的心境,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持不懈地了解学生及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这种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及教书育人所必需的。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程景民现代素质教育概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