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师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23:45:04

民办教师论文

民办教师论文篇1

本文作者:姜波刘金凤工作单位:广东商学院

在民办高校所走过的三十多年的历史征程中,应该从整体上来讲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无论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是在师德建设方面都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的。尤其是在师德建设方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视生如子、在工作中勤勤恳恳、踏实敬业,他们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急需解决的问题,表现出了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师德建设方面所存在的固有特点,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受社会外界因素的影响,使部分思政课教师道德出现了滑坡。例如,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滚滚狂潮以及中西方文化交融与撞击,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整个社会的道德出现许多新变化,使人们产生种种迷茫和困惑,例如,小悦悦事件中人心的冷漠,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做好事怕被诬陷等等,当然社会上的这些不健康、不文明、不道德的恶习也在冲击着宁静的高校校园,使部分思政课教师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出现了退化,甚至滋生了一些不良倾向,严重地影响了思政课对学生的教育。例如,有的思政课教师过度关注自身利益,而把教师工作就只视为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从而淡化了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有的不安心做教师,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而是过多地抱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想得过且过,敬业精神急需加强;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顾完成教学任务,不敢大胆地管理课堂纪律,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地位、权益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障,所以导致部分教师缺乏安全感。虽然法律规定了“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但是事实上,一般的民办高校仅仅为教职工交纳了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而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不给教师缴纳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有些学校甚至限制教职工的种种权利,如限制考研、考博、职称评定等,即使有些人评上了职称,但也得不到聘任,教师基本没有申诉权。而且民办高校“以学生为上帝”,这就使学生对师资的期望变成挑剔。教师好不好,行不行,不是依靠专家、同行的评价,而是主要看学生的评教。在民办高校中,学生对教师不满意就主动要求调换教师的比例远远超过公办高校,同时课时量又大,超负荷运转,使很多教师身心疲惫。有些学校往往只注重硬件设施的投入,而师德制度的建设却是非常滞后的。制度缺失和制度建设滞后是导致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问题持续存在的根本原因。首先,培训机制不健全。当前,有一部分民办高校正处于盲目的扩张时期,因而对教师只是重利用,却不重培养,其中也包括师德方面的素养。这种态度使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师德培训上大多只是流于形式而已。例如,在组织新教师培训上,过多的就是强调对学校的认可度,忽略了对其进行教师师德、素养方面的培训。当然虽有一些院校也制定了师德建设规章制度,但大多数都是脱离现实,或者难以实施、操作。其次,评价机制不科学。目前,许多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在师德评价方面还只是流于形式,内容也比较空泛。师德并没有真正成为教师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教师在晋升职称、工资调整时,学校多是凭借其科研成果、课时数等硬件,并没有把学生评教、专家评教、同行评教进行一起量化,所以在这种导向下,势必会造成一些思政课教师师德观念淡薄。再次,激励机制不明确。当前,一些民办高校缺乏对思政课教师的激励措施。很多学校,包括公办院校对思政课教师的地位认可度是低于专业课教师的,认为只有专业课才是本学校重要的品牌特色,而忽视了“两课”的重要作用。所以对于思政课教师的激励措施也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的,这样就会严重地抑制了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的奋发积极性。

解决问题新举措虽然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有其特殊的问题与特点,但是也存在着它本身固有的规律,我们一定要把握其规律,探索建立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是具有其外在性的,是可以测评的,所以应构建多层次的监督体系。首先建立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四位一体的师德监督网络。通过院系领导听课或调研,教学督导委员会不定期地抽查听课,本院系教师互评,学生每学期对教师进行综合测评,学生家长反映等途径及时把握每个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状况。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在学校校园网上建立“师德监督网站”,鼓励学生对教师的师德行为状况进行公开评价,也鼓励教职工之间互相进行监督与评价,督促每个思政课教师提高职业道德。最后通过教育使教师由职业道德的他律转化为职业道德的自律,由师德规范的外在要求、外在规范与约束转化为自己的内在要求、内在规范与约束。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是具有示范性的,这样应该大力宣传、报道那些在实际工作中教书育人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又要注意发现培育身边的教书育人典型。身边的典型更具有说服力和教育作用,要大力宣传表彰和奖励,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不仅包括精神层面的奖励也应该包括物质层面的奖励,例如对师德高尚者在职务评聘、晋级晋职、进修深造等方面应优先考虑。而对于那些违背教师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者,要予以严重处分,使校园的师德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净化。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具有可塑性的,所以应培养教师的自律意识。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是受过多年的高等教育的,对于大是大非、善恶美丑还是清醒、了解的,所以应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培养每一名教师的自律意识,使每一个教师都能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提高。21世纪,科技和人力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这个时代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科技与人才的发展,而科技的进步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赖于依靠良好的教育。而教育的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就是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人们把教师比作“红烛”、“春蚕”,这是教师奉献精神的写照。笔者认为作为21世纪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能够照亮别人,自己也要学会使自己永远灿烂,这样能使我们传统的道德美德永恒地得到传承下去。

民办教师论文篇2

本文作者:邵百艳工作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新时期,现代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将我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相融合,形成一种真正的“以人为本”,关怀自我价值,自我发展,追求人生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现代精神。正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民办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现代人文精神,才能跟上新时代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民办高校教师的现代人文精神包括正确的价值观和敬业精神,丰富的人文知识,健康的心理素质,与时代接轨的现代意识、创新精神等。具体说来,民办高校教师应该真正的“以学生为本”,用高尚的言行关怀、尊重学生,用强大的人格魅力打动、感召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巧教育、启迪学生。而重构民办艺术高校教师人文精神,促进民办艺术高校教育质量发展,必须从创新思维、培养环境、创新制度等方面着手。(一)更新管理理念,“德才兼善”是选才的“基石”艺术专业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成效取决于教师人文素质的水平高低,这就要求民办艺术高校应该拥有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等艺术教育人才。民办艺术高校首先应树立“以德兴校”的管理理念,完善人才招聘的准入机制,在选择人才方面把好关口,聘用教师不仅仅要考量其专业水平,而应把道德素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其次,在教学管理中把道德品质作为考核评价中的重要项目,鼓励教师朝着德艺双馨的目标发展,改变传统的专业技能好的教师就“一好百好”的观念误区。(二)提高人文素质,培训、养成是“充电器”“师者,人之模范也。”民办艺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决定着其教育对象———艺术类大学生未来的人格完善和学业成就。民办艺术高校应该针对教师的实际,把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多途径开展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教育工作。首先,民办艺术院校可以举办培训班,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和师德培训,组织学习模范教师的先进经验。其次,随着激烈的竞争和不断的分流,广大教师应该自主学习,不断“充电”,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三)培养创新精神,融会贯通、终身学习是“催化剂”民办艺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不断创新求变。因此,民办艺术高校应该不断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更新人才选拨模式,聘用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现代意识的艺术专业人才,把新理念和新方法运用于教育教学中,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接轨的创新型高等艺术人才。创新精神的形成需要民办艺术高校教师坚持不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创新精神的形成也不是仅凭学校教育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那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四)营造浓厚人文氛围,加强制度建设是“助推器”民办艺术高校应该结合艺术院校的自身特色,加强管理制度和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增加文化品位和艺术内涵,在全院范围内营造出一种浓厚的人文氛围,为教师人文精神的构建提供必备的平台。首先,民办艺术高校应该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和关怀。长期以来,民办高校与教师之间的“企业”与“打工者”的关系使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淡化。因此,民办高校应该真正的关心每位教师的情感、心理,未来的发展和幸福,增强教师对学院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的教育激情,释放他们的生命活力与创新意识,增强他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自豪感;民办高校应该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引导教师学会对常见心理困惑进行调试,增强教师的职业适应能力等。其次,民办艺术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师薪酬结构不合理、工资待遇偏低的问题也使民办高校教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从而丧失工作的积极性。要想使教师真正产生“爱校兴校”的使命感,真诚地关心学校的前途命运、建设发展,薪酬待遇、身份地位与公办学校接轨无疑是一剂良药。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民办艺术高校教师人文精神的失落已经成为制约民办高等艺术教育创新求变、良性发展的瓶颈。因此,民办艺术高校教师应该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文化底蕴,不断修炼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

民办教师论文篇3

目前,民办幼儿园虽在发展速度与规模上有较好的趋势,但在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仍存在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民办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培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培训机会少、不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教育理论基础薄弱、工作方法缺乏科学性等方面。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为民办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教育理论

民办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特别是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工作要点对民办教育改革的鼓励,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当前民办幼儿园虽然在发展速度与规模上表现出较乐观的趋势,但在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在众多的问题中,如何促进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幼儿教育研究中一直关注的问题,更是民办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线的民办幼儿园教师,一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这是对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二要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教育智慧,二者缺一不可。理论学习是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是提高幼儿园教师素养的保障。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理论水平,带动幼儿园教师观念、思想的碰撞。因此,民办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关键且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就是教育理论的培训。本文对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论培训需求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其对现有教育理论培训的认识及需求现状,为提升民办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长春市民办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培训的现状

长春市的民办幼儿园约有503所,占该市幼儿园的64.2%,根据规模分成两种:大型民办幼儿园(包括连锁幼儿园、幼儿人数多于200的幼儿园)、小型民办幼儿园。笔者分别选取大型民办幼儿园20所、小型民办幼儿园30所,对这50所民办幼儿园的教师进行调查访谈,发现以下问题。

1.培训机会少,不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民办幼儿园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特别少,只有一些大型民办幼儿园的园长、骨干教师参加过省、市举办的培训,普通幼儿园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即使参加过的幼儿园教师也普遍认为当前培训的内容对他们的实际工作来说意义不是很大,而且培训时间长,还要兼顾幼儿园的工作,往往是两边跑,一个培训下来不仅没有学到什么知识,还搞得身心疲惫。在这一点上,民办幼儿园教师认为当前的培训完全没有考虑他们工作的实际情况。而其他形式的培训,如园本培训在大型幼儿园相对较多,种类包括外出培训的教师回来后分享培训感受、介绍经验;骨干优秀教师传授自己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观摩;还有一些园长自己组织的教学理论培训等等。但在一些私立的小型幼儿园,教师很难有机会外出培训,连最基本的园本培训都很少见,教师的任务就是上课、带好儿童,在园内根本没有学习的机会。教师们普遍反映这就是一份工作,岗位固定,每天的任务都没完成,根本没有自我学习的空间,工作遇到的问题也只能简单处理,没有科学的方法。在这类幼儿园教师的心目中,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带好孩子,满足家长的需要、让园长满意。谈及自身的发展时,他们也希望有提升自我的平台,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根据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实际情况,急需一些和工作实际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来提高专业化水平,切实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2.理论基础薄弱,工作方法缺乏科学性。幼儿园教师的实践能力都很强,唱、跳、写、讲都很自如,在一线工作中最大的挑战是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遇到一些教育中常见的基本问题不知道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去思考,尤其是在家校合作中,明知家长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但却不知如何运用科学的理论去做家长工作。例如,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对于幼儿成长不利,但为了家长的要求,保持入学率,幼儿园还是得教写字、教算术;针对日常生活中幼儿表现的心理问题或呈现的现象也不知如何去解释、去解决;除此之外,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智慧、幼儿活动组织和管理技能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一线的幼儿园教师,他们也希望通过相关的培训来武装自己。从总体调查结果来看,民办幼儿园教师缺乏相关教育理论、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难题也使得他们认识到自身应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并及时更新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解决幼儿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调查也发现,长春市民办幼儿园教师对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意义有了更准确的认知,他们希望在工作时间内既可以完成幼儿园的教学任务,又可以进一步更新自身的教育理论知识,从而保证幼儿教育质量。民办幼儿园教师对教育理论的急切需求,足以说明他们已认识到教育理论是自身专业成长的基点,脱离教育理论的专业成长是很难实现的。目前,民办幼儿园教师还缺少参与相关培训的资源,可行且有效的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还有待加强与完善。

二、民办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培训的几点建议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文件中指出: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创新培训模式,为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培训。当前由于民办幼儿园的性质,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少,应该增加其培训资源,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使民办幼儿园教师也能拥有和公立幼儿园教师一样参加培训的机会。民办幼儿园在幼儿教育中承担着和公立园一样的任务,甚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对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以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为基础,开展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的前提是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结合有效的培训原则来保证培训效果。

1.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时间。针对民办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培训的特点与需求,培训时间的确定上要考虑到教师的实际工作,切实解决教师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的问题,把僵化的培训调整为适合民办幼儿教师的工作安排,机动灵活、力求合理。例如,可以采用网络授课、切割培训时间等方式,满足教师自由选择学习时间的需求;同时,集中培训在时间安排上也应尽可能不影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时间尽量缩短、内容尽量实而精,保证教师拥有正常的生活作息。

2.选择切实有效的培训内容。民办幼儿园教师对教育理论有着很强的需求,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培训的准备工作就是对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入的调查,对他们的层次水平、心理需求进行分析,以设计相宜的培训内容;尽量做到难易比例不同、讲解深度不同,最终达到不同层次幼儿园教师均衡受益的效果。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幼儿园教师感受到教育理论培训是个动态的过程,关注教师的参与、教师的需求,要始终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去帮助他们用理论解读教育实践,引发幼儿园教师的共鸣,保证参培幼儿园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3.创设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幼儿园教师参加培训意味着角色的转变,即教育者转变为受教育者,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很难发挥作用,这就对培训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必须得将原有的被动接受培训模式改成“以参培教师为主体,以参与、互动、交流为主导,以情感共鸣为主线,构成网络互动培训、现场小组讨论、参与体验等一体化的多维培训模式”。由于幼儿园教师在工作性质、岗位起点、专业成长等几个方面与中小学教师有着很大差异,以往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在运用到幼儿园教师培训中时,必须要进行调查、分析、论证等方可借鉴,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园教师培训形式的新颖、可行。

4.开拓培训的新途径。民办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的一个瓶颈在于教师没有时间外出参加学习,幼儿园在人员设置上很紧张,针对这种情况,建立远程培训平台是解决民办幼儿园教师外出培训困难的可行且有效途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在全球都受到欢迎,在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教育理论培训就可以开设“SPOC”,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教师培训网络平台,既可以为教师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条件,还可以节约培训成本,如人力成本、距离成本。民办幼儿园的现状是教师人数少、一人多岗,外出脱产培训将给幼儿园带来很大不便,因此,培训形式更应倾向于远程培训,这种培训形式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可行性上都更符合民办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民办幼儿园教师远程培训平台可设置成模块菜单式,每个模块下为学员提供可选择式菜单,满足不同幼儿园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所需要的课程。民办幼儿园教育理论培训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其还需要学者、行政管理者、培训者以及一线幼儿园教师等群体的通力合作、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创设有效的民办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培训平台,实现提升民办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长久目标。

作者:李涛 单位:长春教育学院教育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05.

民办教师论文篇4

民办高校教师和学生有其特殊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审视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一是情感关系的异化。私有化的民办高校,充斥着较强的市场氛围。身为打工者的教师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活,学校给的待遇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能否全心全意地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教学和爱护学生身上,全凭其职业道德水平和社会良知。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花了远高于公办高校的学费,按照市场规则,他们期望能够从民办学校获得更好的教学和服务,认为学校和教师为他们服务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这种思想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尊师、敬师的伦理秩序,无法和教师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和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些买卖关系的意味,不能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虽然公办学校也存在此类现象,但民办高校表现更甚。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客体与教育主体的情感关系相异化。二是教与学的异化。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大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较差,但市场意识较强,最关注的是未来的就业问题,所以多数大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人文学科,尤其是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不端正,表现为逃课、厌学等。同时,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去迎合学生,片面追求课堂气氛,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无法形成良性互动,也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化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党委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弱化

公办高校采取党政联席会议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直接实现党委对高校的领导,能够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主导地位。而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民办高校实行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法人治理结构,由校长负责学校的管理,同时由政府派代表进驻民办高校,担任党委书记,并对高校的办学进行督导。但在实际工作中,民办高校多采用家族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举办者及其亲属才是民办高校的真正决策者和管理者,虽然党委书记作为政府代表可以在总体上监督学校的办学方向,但在具体参与学校的方针政策的讨论和监督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局限。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多是自筹资金办学,很少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政府对民办学校没有资助或资金帮扶少,相应地在民办学校的发言权也小,对民办高校的影响也就小,因此政府派驻的代表———党委书记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的领导力不从心,造成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的弱化,助推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异化现象。

(二)一些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办学目光短浅

较多的民办高校的举办者把办学当作投机性的盈利企业来做,没有办教育的公益性意识,举办者及其家族急于从办学中获得回报,也没有办一流名校的梦想,不愿在教学、科研和人才的培养上加大投入,更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等人文学科对国家、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办一流学校的重大意义,只是把目光放在眼前的市场需要上,片面追求学生当前的就业和节约资金,不考虑培养出来的“产品”的发展潜力和学校的未来前景。当然,国内民办高校的外部生存环境和国外私立大学相比差距很大,它们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办学投资和发展的力度受到很大的制约,只能把有限的资金投在立见成效的环节上。因此,民办高校在教学与管理的实践中表现出较为严重的重理工、轻人文,重应用、轻理论的现象,这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异化的重要原因,并有可能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没有思想,只会操作机器的“工具人”。

三、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化的应对思考

(一)政府应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正能量

政府欲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首先必须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和监督力度,这既是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支持,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统领民办高校的重要手段。

1.适当予以财政资助

对私立高校实施适度的财政扶持,为私立高校创设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中国的民办高校发展了几十年来,对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促进国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政府有责任对民办高校进行扶持,尤其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加强领导和给予资金支持。当前,公办高校拥有政府的拨款,资金较充裕,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以及教学、科研提供保障,而在民办高校,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和评估,也会提供一些经费预算保障,如生均15—20元的教学、教研预算计划等,但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紧张以及办学者、管理者办学理念的偏差,实际上很少会动用这些预算经费,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相对较低,无法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高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场所,政府有责任为民办高校创设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并提供适度的支持,至少要对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促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2.给予人才培养支持

目前,民办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构成。外聘教师多为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年纪轻,教学经验少。专职教师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极少数公办高校退休教师;二是在民办高校服务多年的本科生,后经过在职学习拿到硕士学位;三是新招聘的硕士研究生。从民办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构成来看,专职教师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的主体,但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极少,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教师的水平明显要低得多,这与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与公办学校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不相称。为了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应设置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门培养计划,如博士培养计划,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进而提高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仰教育,培养他们对所从事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关心和照顾,使教师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去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培养国家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3.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

要提高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针对民办高校的实际和特点,在对民办高校施以帮助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和严格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和促进民办高校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动民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防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流于形式,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评估检查,通过检查和指导,推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质量不断提升,推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二)民办高校应凸显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职能

1.强化党委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

作为政府代表的党委书记,应想方设法为民办高校争取政府的各种支持,履行好督导职能,加强在民办高校中的话语权,领导党委充分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4],指导和监督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等,加强教师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沟通、合作,构建党委、学工部门、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的全员育人机制,营造浓厚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为培养合格人才把好正确的政治方向。

2.转变思想,着眼长远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私立高校、尤其是一些名校,如哈佛、耶鲁等高校,特别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获得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更容易取得成就,获得成功,相应也提高了毕业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我国民办高校的举办人和管理者应摒弃重理轻文,尤其是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学习发达国家私立高校的成功经验,要有长远眼光,善于总结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充分认识自身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民办高校面临的机遇是发展的外部环境将会越来越好,挑战是在生源逐步减少的情况下如何自保和发展。民办高校应紧紧抓住机遇,树立质量立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的名校意识,不断强筋健体,才不会被历史所抛弃。民办高校要学习发达国家私立高校重视人文学科的做法,对学生进行多学科、跨专业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思想、懂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中重要的一个学科门类,更应引起民办高校的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思想保证和政治保证,是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5],民办高校应把它作为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工作来抓。

3.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民办教师论文篇5

【关键词】 ESP理论;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现状;指导作用

现如今国际交易频繁发生,不论是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还是税务咨询等岗位对具有英语背景的财会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作为不断输出就业人才的砥柱力量,肩负着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而民办高校作为高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基于自身定位,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财会人才。

随着国际市场开放,就业市场对财会行业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求职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熟练地英语使用能力。民办高校面对这一就业市场变化,在加强会计专业知识应用性教学的同时,应该强调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财会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英语课程,结合了英语知识与财会专业知识,应该受到高校的重视。尤其应该重视财会英语课程教学,其中包括财会英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分类、教材选择、师资水平以及成果体现。对此,笔者基于ESP(专门用途英语)的部分理论知识探讨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

一、ESP理论概述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就是“专门用途英语”或“应用英语”,例如法律英语、医学英语、新闻英语、旅游英语、财会英语等。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分别包括了语域分析阶段、语篇分析阶段、目标情景分析阶段、技巧策略分析阶段以及以学习为中心阶段[1]。与ESP(专门用途英语)相对应的是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就是我们日常所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所教授的“普通英语”或“公共英语”。根据专门用途英语的专业领域又可分为EST(科技英语)、EBE(经贸英语)以及ESS(社会科学英语)。本文所讨论的财会英语即是经贸英语,它需要遵循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自身教学的独特性。

二、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现状

现如今,民办高校专业英语教学未受到相应重视,导致专业英语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不理想。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无法产生对专业英语课程兴趣,导致不能把所学专业英语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在这一背景下,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还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财会英语师资匮乏,教师学习背景单一:民办高校教学力量是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构成,在某些情况下兼职师资多于专职师资。在师资条件不稳定的情况下,聘请具有财会知识背景和英语教学能力双重学习背景的合格教师成为民办高校师资聘请的难题。教学内容不分类,教材使用无针对性:民办高校未能根据专业特色、知识构成、就业岗位需求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致使教学内容尚未根据需求进行分类,大部分专业学生所学财会英语课程内容一致,人才培养无差异性。教学成果不理想,教学过程不能结合实际需求:学生在就业中不能利用财会英语知识提高就业平台;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未能利用已学财会英语知识进行正确的论文摘要翻译。

三、ESP理论在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涉及到若干问题,本文中笔者分别从财会英语课程设置、财会英语教学内容分类、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材选择、民办高校财会英语师资培养以及会计英语教学成果体现等方面探讨ESP理论应用。

1、财会英语课程设置

财会英语课程设置应注意两点,分别是财会英语课程与财会专业课程的衔接性以及财会英语课程与公共英语课程的关联性。

财会英语课程与财会专业课程的衔接性:一般高校专业英语课程往往设置于高年级阶段,目的在于学生学过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专业英语知识,民办高校财会英语课程自然也遵守这一设置特点毋庸置疑。但是,根据自有学生学习水平及所学知识深度,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结合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必要时调整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的授课比例,设置适合本校学生的会计英语课程。

财会英语课程与公共英语课程的关联性:公共英语是财会英语的基础,财会英语是公共英语的延伸。根据李春兰于2008年发表文章《浅析“普通英语”和“会计英语”的关系》一文中所述,首先,财会英语没有自己的语言系统,仍然属于“普通英语”的语言系统;其次,固然财会英语有很多专业术语, 它的基本词汇都是普通英语所具有的;最后,财会英语没有自己独立的词法和句法, 所使用的语法构造与普通英语所使用的是一致的。据李春兰文章统计,在一本财会英语书里普通词汇占 80- 90%;财会英语中约有 80%的专业词来源于基本词汇[2]。在此分析基础上,民办高校应加强公共英语课程重视程度,在财会英语授课过程中融合公共英语教学方法及理念。例如,财会英语中多出现结构复杂的长难句,教师应按照公共英语的教学方法,结合公共英语语法知识,明确句中结构成分,抓住关键词语,从分析公共英语的简单句入手,从而分析语句意义。

2、财会英语教学内容分类

ESP课程具体内容的制定在于对目的语的真实使用情况(Target Language Use)的分析,从而确定课程的任务内容,因此,ESP的课程内容应建立在行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3]。而行业需求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岗位就业需求。由于财会行业需求及就业岗位不同,财会学生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不同,未来就业方向亦有不同,可能从事的岗位包括会计核算类、财务管理类、审计、税务咨询类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未来就业需求,民办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设与专业贴合度较高的财会英语课程。例如,从事会计核算岗位的学生开设的财会英语课程应贴合企业会计实务,教师应着重讲解企业从经济业务发生进行建账到最终编制会计报表整个财务流程,其中可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增加英文模拟训练完成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实务操练。

3、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材选择

Dudley-Evans和St. John(1998)指出了在ESP教学过程中使用ESP教材的四个重要原因:其一,ESP教材是语言的来源;其二,可作为学习的指出;其三,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可作为一种参考资料[4]。财会英语教材的选择是财会英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部分,它是教学内容的基础和来源,需要和具体分类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同时,它需要结合授课对象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高校趋向选择国外原版英文教材,旨在使学生接触第一手的会计信息,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财会知识的能力。但是,由于国外原版英文教材学习难度大、生词较多,如果民办高校直接选择国外原版英文教材会削弱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一定适合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在此,民办高校应该有意识地选择国内知名出版社或会计专业人员编写发行的中英文对照教材,这不仅较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且便于学生课后自学与复习,达到财会英语学习从简入难、循序渐进的效果。

4、民办高校财会英语师资培养

Hutchinson和Waters(1987:163)认为,ESP教学并不侧重于专业教学而是属于语言教学,ESP教师应该是由语言教师发展而来。宁天舒认为,ESP教学作为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属于语言课程,ESP教师应该首先是一名合格的基础英语老师。而我国目前ESP教师教育专业空缺,专业英语课程由专业教师承担,ESP教师队伍不稳定[5]。实际上,民办高校由专兼职教师队伍组成,兼职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师资团队不稳定,师资背景无法保障。同样地,民办高校也面临缺乏能够有机结合财会知识与英语知识的合格老师。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不得不选择专业课教师或英语教师担任财会英语授课任务。不论是专业课教师或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例如专业课老师缺乏英语教学经验,无法进行双语授课,只能基于自身专业知识理解语篇内容,从而进行课程翻译。而英语老师欠缺专业知识,只能做到直面释义,无法扩展专业知识,形成知识关联性与完整性,甚至造成专业英语课上成翻译课、语法语句分析课。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应努力培养双语授课教师,可以针对专业课老师进行英语知识培训或培养外语教师考取国际会计执业证书,例如ACCA、AICPA、CMA等。

5、会计英语教学成果体现

根据Widdowson提出的“目标定位”需求,即学生想从课程中获取什么和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做什么[6]。民办高校应该以反观的角度重新思考财会英语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或者成果,而不是仅仅授课结束就是完成教学目标。笔者分别从毕业论文摘要和就业岗位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

毕业论文摘要,阶段学习成果体现。据笔者统计陕西地区某民办高校2013年毕业论文英文摘要发现,80%的学生英文摘要采取机器翻译,句中多出现无主语,结构混乱,用词不当的现象。论文作为大学生阶段学习成果体现,英文摘要可以被看作学生财会英语课程的学习成果体现,不能在现阶段学习的汇报中体现财会英语学习成果,应该引起民办高校及财会英语教师的深思。

就业岗位需求,面试环节的加分项。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民办高校毕业生需要体现出自身的就业价值,拥有熟练地英语表达能力无疑成为就业的加分项目。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水平能够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平台。对此,民办高校应加强会计英语学习重要性的引导,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添加授课内容,例如,论文摘要翻译、专业英语面试模拟训练等。

四、结论

面对如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民办高校需要迎合就业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引导学生财会英语课程学习,合理设置财会英语课程,使财会英语课程与公共英语课程的相互促进,努力培养双语师资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的财会英语学习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成果,为就业做好铺垫工作。

【注 释】

[1] 程世禄,张国扬.ESP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23.

[2] 李春兰.浅析“普通英语”和“会计英语”的关系.中国成人教育,2008.3.30.

[3] 陆伟成.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计原则、程序及教学指导.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

[4] 高嘉.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建设,2009.06.

民办教师论文篇6

关键词:正负激励理论;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5.027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高水平师资的竞争。教师作为民办高校的主体,他们的人生目标,与高校经营、管理和发展的目标并不会完全一致,然而教师的生存和发展,却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矛盾,高校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那么,体育教师作为民办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如何将其有效地整合到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及各项活动中去,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在工作岗位上的积极性是目前民办高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从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现状调查入手,试图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对正负激励理论在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中反向运用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以期对民办高校体育体育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有所裨益,为最大程度地挖掘体育教师的能动作用提供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河南省14所民办高校(能独立颁发学历文凭的学校)体育教师激励现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利用期刊网搜集了大量有关高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研究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1.2.2访问调查法

采用实地调查和电话访谈的方式,对河南省14所民办高校的部分领导、体育部主任及部分教师进行了专访,就高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及现状进行讨论与分析。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查阅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关的研究结果。

2结果与分析

2.1正负激励理论的释义

关于激励的理论,美国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是其中影响较大的理论之一。按照强化理论,激励可区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两大类型。所谓正激励,是指对人们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支持、鼓舞和奖励,使这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强化,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从而满足人的需求,实现组织目标。所谓负激励(威胁激励),是指对人们的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制止和惩罚,使之弱化和消失,朝着有利于个体需要满足和组织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1]。

2.2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的激励现状

2.2.1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满意度及激励因素的调查分析

根据体育教师需要层次的分析,对调查内容即体育教师激励因素作了具体的分类,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显示,满意度较高的类别为校园环境(占51.6%,)和同事关系(占44.3%),这表明大部分体育教师对目前民办高校的校园建设还是比较赞同的。作为高校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涵养和自身素质,学术意识较浓,而社会上的“官本位”意识较淡,也因此使得人际关系相对简单,所以教师们也普遍对人际关系感到较为满意。但从表1中也可以看出教师们对收入水平、社会保障、科研环境、培训机会、工作发展感觉到非常欠缺。在调查中,教师对部分调查类别的不满意度已超过了50%,例如,对社会保障感到不满意的教师占67.0%,对科研环境感到不满意的教师占61.9%,对培训机会感到不满意的教师占68.0%。 由此可见,河南省民办高校不能很好地满足体育教师最基本的安全需要,也不能很好地对体育教师给予各方面的激励,大多数教师自然也就不具备自我实现需要的条件。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核心,要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从体育教师抓起,而给予体育教师良好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的更大的工作积极性,所以,民办高校管理者应该对体育教师的激励措施引起重视,应更加注重体育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

2.2.2正负激励在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激励中应用现状

不同类型的民办高校在不同发展时期都会借鉴不同的激励理论来构建学校教师的激励制度、薪酬激励机制和组织文化导向。从表2可看出,建校初期的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多采用负激励的激励方式,比例达到了43.3%,而处于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的民办高校,更倾向于选择正激励的激励方式,分别占到了48.6%和39.8%。

2.3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中正负激励理论反向运用的分析

2.3.1基于激励疲劳现象的正负激励理论反向运用的分析

所谓激励疲劳现象是指长时间运用一种激励方式,导致激励作用不断衰减甚至失效的现象。激励疲劳现象可以从心理学上得到解释:当某些外部或内部激励因素,反复以同样的方式、强度和频率呈现时,人体大脑皮层对这种刺激的反应就会变弱,甚至不起作用[2]。有资料显示,正负激励方式反向运用是有效解决激励疲劳导致的激励衰减乃至失效问题的可行性思路。那么,当民办高校体育教师出现激励疲劳现象时,也可适当地采用正负激励方式反向运用的方式对体育教师加以激励,比如当某体育教师长期以来很希望受到领导的重视和表扬时,恰巧正好得到了领导的赞赏和鼓励,此时正激励方式的效用会很高,但若当他已经拥有各种各样的奖励时,此时对于他而言,正激励方式的效用会很小,甚至不起任何效果,但是偶尔一次负激励,比如在肯定他的成绩时,同时批评指出他做的不足的一面,也许会使其重新认识自己,在工作中更加奋起直追,此时负激励方式的效用就会显得很高。所以,民办高校对体育教师的激励要想获得更为有效的激励效果,在政策的设计和制定上也应考虑正负激励理论反向运用的方式。

2.3.2基于激励预期现象的正负激励理论反向运用的分析

所谓“激励预期”现象,是指人们做了好事之后,会有一种可能获得正激励(奖励)的心理预期,犯了错误之后,会有一种可能获得负激励(惩罚)的心理预期的现象[2]。那么民办高校对体育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可根据“激励预期”现象对体育教师采取适当的正负激励,实施正负激励反向运用的方式对体育教师的行为进行干预,即当某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犯了错误预期获得负激励的时候,适时适度给予其正激励;当某位教师在工作中偶尔表现突出的时候,适时适度给予其负激励。当然,此时所谓的正负激励反向运用并不是对教师所犯的错误给予正激励,而是从中找出可以供大家认可的一面给予其正激励,不是一棒打死,以致其一次失误而丧失工作的积极性;同样,正负激励反向运用也不是对教师的突出业绩给予负激励,而是找出其本应做好但没有做好的事给予其适当的负激励,避免其光看到自己光环的一面,而失去了追求完美的上进心。

2.3.3 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中正负激励理论反向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正负激励理论有其各自的优缺点,运用得当则会多方共赢,运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关于正负激励理论反向运用的方式在很多企业、机关中已经实施,并且也有了很多典型的成功案例。如“末位淘汰”形式中最负盛名的通用公司的“活力曲线”, 通用前CEO杰克・韦尔奇命令各层管理者每年要将自己管理的员工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区分,从而产生20%的明星员工,70%的活力员工以及10%的落后员工,落后员工视其实际表现会得到一到两年的改进缓冲期,逾期无改进者则被解雇,通过坚定不移地“不断裁掉最差的10%的员工”,通用在韦尔奇领导的近20年内,市值增长30多倍[3]。通用公司的“末位淘汰”制就是一个典型的正激励疲劳现象反向运用负激励的成功案例。又如日本本田公司设立失败奖,这是一个出现负激励预期现象反向运用正激励的案例,“奖励成功,惩罚失败,似乎天经地义”,但日本本田宗一郎的座右铭是:1%的成功建立在99%的失败的基础上,所以本田公司反传统作法而行之,出人意料地设立了表彰失败的奖励制度,旨在奖励失败者的挑战精神,让其从失败中寻找成功的因素,把失败真正作为成功之母,本田公司设立失败奖的作法,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特别是那些失败者的创新热情,许多人最终获得了成功,并使本田公司长久地保持了在世界的领先地位[2]。由此可见,正负激励理论反向运用有一定的可取性,所以,民办高校对体育教师采取正负激励理论反向运用的激励方式有一定的可行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河南省民办高校不能很好地对体育教师给予各方面的激励,其中对社会保障、科研环境、培训机会均有60%以上的体育教师感到不满意。

3.1.2建校初期的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多采用负激励的激励方式,而处于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的民办高校,更倾向于选择正激励的激励方式。

3.1.3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中正负激励理论反向运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即基于激励疲劳现象的正负激励理论反向运用、基于激励预期现象的正负激励理论反向运用。

3.2建议

3.2.1建议高校应将正负激励进行有效的结合,建立切实可行的正负激励评价体系。

3.2.2高校管理者应结合具体的工作,实事求是,采取灵活的激励手段,丰富激励艺术,便于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有效地促进学校工作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美)凯范・大卫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1989.

[2]陈喜庆,孙健.正负激励方式反向运用:一种新的激励思路[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52-56.

[3]杨永哲,杨星星.论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8):78-79.

民办教师论文篇7

一 民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教师的所指

民办高校是高校中的一种类型,主要指的是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利用筹得的资金,面向社会办学的一种教育机构。从民办高校的内涵上我们可以得知,首先,民办高校的主体是社会组织或者个人,而不是由国家举办的;其次,民办高校的经费通过自筹方式获得;最后,民办高校服务的对象是全社会。所以,民办高校是一种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特殊教育机构。

民办高校教师指的就是那些在民办高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工作人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他们是构成民办高校教师群体的主体力量,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 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 能力结构比例失调,从教能力不足

纵观我国目前民办高校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和国家对于专职教师的要求相差较远。自教育改革实施以来,高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就对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已极其迫切。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实现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的全面过渡。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复合型能力不但包括基本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还包括科研能力以及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这些能力不能独立而单一地存在,而需要整合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综合而全面地发挥作用。

2 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厚积薄发

我们知道,学生接受到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越充足,受到的教育越充分,接受的信息量越大,知识越精深,智力的开发和发展就会越迅速、越深入。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民办高校教师群中却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本身所获取的信息量很少,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就会出现教学索然无味、手段单一老套的现象,在课堂上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效果,无法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3 教学设计能力不足,现代化手段运用较少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多数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不足,有待提高。很多教师缺乏对教学设计的了解,不能明确教学设计的目的和意义何在,认为其是无关紧要的。其实合理而系统的教学设计对于提高教学成效、获得课堂成功具有关键的作用。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在民办高校教师中还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足。就目前比较流行的“微课”“慕课”来说,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基本没有涉及到,绝大部分的教师依然沿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仅限于多媒体教学。

4 科研意识不强, 科研能力较低

在民办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大多数教师只关注日常的教学工作,对于科研的关注较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积极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去。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第一,民办高校教师的学历普遍不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科研意识不强;第二,民办高校教师没有形成专门的科研团队,整个教师队伍的科研氛围不够;第三,民办高校教师对于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热情不高。

三 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个人层面

1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崇高职业理想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筛选和确立职业目标,并制定适合自己的方案和计划。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是否成功,将直接影响就业之后的工作成效。而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最具有影响力的因素就是个人的兴趣,以兴趣为出发点做出的职业规划,通常能够收到比较好的工作成效。因此,对于准备进入民办高校就业的毕业生,如果能够从自身的兴趣出发,端正自己的择业心态,确立起为民办高校教育事业奉献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理想,以饱满的热情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投身到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必然能够收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成效。

2 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树立坚定的师德信念

作为教师,应当把教学当做一项神圣的使命,育人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则是育人的基本手段。只有真正认清人才培养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意义,才能真正摒弃一切杂念和纷扰,确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教育信念。具体来说,民办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的素养:首先,打造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提升学习中共中央理论的自觉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民办高校教师要摆正自己灵魂工程师的位置,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最后,要积极参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将心中的信念实现,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作为民办高校教师来说,要想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功驾驭课堂,就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用坚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自身,用广博的知识面来征服学生。教师要对教育教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通过思考和探索,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摒弃错误的教育理念。尤其在全球化经济大潮下跨文化、跨学科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本专业的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民办高校教师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要加强对教材的钻研,大量阅读相关学科的知识,广泛涉猎,才能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广泛而深刻的知识系统,向着专而博的方向前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适应时代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二)学校层面

1 民办高校要推进高校教师职前培训的改革

对于高校来说,对教师的职前培训所针对的对象是刚刚进入教师岗位的,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新进教师。职前培训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快地了解教师岗位、适应工作环境、具备从事教育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顺利转变。而就目前的民办高校职前培训来说,大多数只是一种入校前的必要程序,通常只是没有多少实际内容的过场,并未发挥职前培训应有的作用。因此,民办高校要积极推进职前培训的改革, 将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相关政策,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加入职前培训,丰富培训的手段和方法,真正实现职前培训为教师服务的目的。

2 现代化教学手段应得到广泛运用

数字教学媒体一直以来都在教学活动中被广泛运用,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育实效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校的课堂中,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加之“90后”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传统而单一的教育手段已经无法适应大学课堂的要求,因此就迫切地需要民办高校教师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植入到课堂中,无论是微课、慕课还是翻转课堂,都是民办高校教师应当掌握的全新教育方法。对于教师来说,这些手段的运用不是一种表面文章,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要作为一种思维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需要民办高校教师认真学习、深刻反思、不断实践。

3 民办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教学与科研向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民办高校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把科研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给教学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内容,不至于枯竭断流。具体来说,民办高校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密切关注教育领域的学术前沿思想,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学术讨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及水平;第二,要经常参与专家讲座,寻找可以作为科研对象的课题,经常与同事交流讨论、协作磋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民办高校,教学工作都是高校工作中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环节。民办高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率,而能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就在于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就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综合情况来看,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教师自觉学习、不断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不断促进民办高校的良性发展。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民办高校更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将教育活动最终落实到以人为本上来。通过优化学校管理,坚持“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三管齐下,全面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的后顾之忧,帮助民办高校教师打破心理障碍,做好自我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心甘情愿地投身到民办教育事业中,共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正芝,洪松舟.我国教师能力研究三十年历程之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07(1).

民办教师论文篇8

关键词:教学实践;短期培训;长期培训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无论是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是生活中的实际操作技能都是必须掌握的个人能力。但是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直接从高职院校毕业以后任职的,其本身掌握的理论知识普遍高于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院校的老师基本有三种来源:(1)科班出身,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都略显稚嫩。(2)通过成人高考或者其他的考试获得学历的教师,所以不论是基础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是不合格的。(3)来自一线的实战老师,他们经验丰富,可依然有他们自身的劣势,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来帮助他们设计和完善自己的教育计划。因此,为了帮助高职院校教师提高职教能力,我们在增强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时,应当做到理论与操作相结合。

一、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的缺失

本文就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进行简单的分析,要想对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有一个好的理解,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否缺失,缺失的原因又是什么。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师资力量不全面,人才引进不及时,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轻实践、重理论这一现象。学校挑选教师时只是单纯地注重学历和文凭,造成教学质量严重不达标,更谈不上发展和研究职教教学能力。

二、培养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以教育为先”这一理念,高职教师应该努力让自己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全面的、完善的理论教育知识、教学教育能力等。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做到专业精通,更要在精进能力的同时努力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增强自身的专业意识。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基本的专业能力,良好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课程内容的把握、对于课程目标的把握、课堂上的授课经验、必要的自我课程评价都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例如课堂内容的把握,老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把书面上的课本知识转化成带有自我授课风格的知识,要把课本上专业的行业知识转化成必要的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要贴近日常生活。教师在选定教材的基础上,赋予知识新的面目和学习方式,让学习更快乐、更生动、更有趣,例如承办能力拓展比赛,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意义,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民办高职老师面对的问题更加具有多样性和不易掌控等特点,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实际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书面上的学术研究结合生成新的科学常识,做到理论实际相结合,努力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栋梁。

三、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的措施与途径

民办教学虽然有着自身的缺点,但是民办教学所拥有的优点也是不容忽视的。民办教学胜在少束缚,教师可以大胆创新和尝试,这就给了教师和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为了培养教师的职教能力,我们应该明白好的教学职教能力是离不开实践培训的,可以进行一些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短期培训较为普遍,获得了刚进入岗位的年轻老师的青睐,旨在提高个人职教能力和培养老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帮助教师不断地巩固和提高自己现有的职教能力。短期培训的代表就是安排试听课,让老师在听课过程中反思自己授课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长期培训则是定期参加教学活动,全面学习和发现自己授课的一些优缺点。只有结合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两种较全面的培训方式,教师的职教能力才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杨先梅.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2]武俊梅.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职后培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0.

[3]郑志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

[4]吴泽.高职专业教师职教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

民办教师论文篇9

【关键词】陕西民办高校 双师型 教师队伍培养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原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也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可见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对于教育发展、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对于起步较晚的民办高校更是如此。

当下“大学生过剩”与“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并存的局面正体现出社会对技能型应用人才的迫切需求。而教师队伍的改革和建设则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双师型”教师主要指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又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师资队伍。因此民办高校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吻合,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国知网近十多年在民办教育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核心论文及硕士、博士论文的参阅研究,可以看到国内外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

一、国外的情况

从目前能够阅读到的国外职业教育文献中可以看到,尽管他们没有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但在实践操作层面提出了明确的、严格的、切实可行的要求。

德国把对教师的培训作为提高其总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法规,规定教师参加培训进修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把参加培训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而德国职业学院本身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产物。与企业共同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为职业教师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说明,职业技能只有通过实践性教育环节才能落实。职业教育教师只有自身把握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出技能型高级人才。

美国职业技术院校聘用教师时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非常重视其直接工作经验。因此除了从各大院校引进职业教师以外,更重要的是从各行各业中挖掘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丰富职业教师队伍。

二、国内的情况

国内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成果较多,而关于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则较少,且针对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缺少系统、全面的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在“双师型”教师的涵义方面,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双师型”界定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方面的混乱,从整体上制约着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常见的有“双证说”和“双素质说”等。“双证说”认为教师一方面应当取得教师资格认证,另一方面也应当在涉及社会生产和实践的其他行业取得一定的专业资格,即应该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双素质说”认为教师应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要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和素质,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二要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即具备深厚的实践功底。然而也有研究者认为,当今人们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有一定的误区,误认为“双证”即“双师”,导致一些教师为了拿证而拿证,这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正确导向。

然而姚贵平在《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一书中提到,当今人们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有一定的误区,误认为“双证”即“双师”,导致一些教师为了拿证而拿证,这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正确导向。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方面,许多研究者就“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队伍结构、培养模式及职称评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健全完善制度、强化师资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和构建监控考核机制等方面献计献策,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在“双师型”教师内涵、“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对我国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的研究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很多,实证调查研究很少;宏观方面的研究较多,具体的、针对性强、可操作的研究较少。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除了上述问题之外,陕西民办高校与现有的高职院校相比,在办学性质、办学层次、地域特征、学校特色等方面又具备其独特之处,现有经验并不能照搬照用。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研究者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在“双师型”教师内涵、“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对我国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的研究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很多,实证调查研究很少;宏观方面的研究较多,具体的、针对性强、可操作的研究较少。除此之外,陕西民办高校与现有的高职院校相比,在办学性质、办学层次、地域特征、学校特色等方面又具备其独特之处,现有经验并不能照搬照用。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促进陕西民办高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应用人才的迫切需要、提高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方面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项目名称:陕西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GH140874,项目类别: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

参考文献:

[1]应毅等.民办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三江高教,2012.

[2]李建江等.民办高职院校“建设探究与分析.职教幼教,2012.

民办教师论文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实验人员队伍;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7-0094-02

根据我国高校现有的情况,实验人员队伍可分成三类:实验教学人员,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实验管理人员。其中这三类人员的区别是:实验教学人员是指在日常的实验课程活动中进行授课或实验课程研究的教学人员;实验技术人员是指在实验教学中提供技术支持或在科研项目中提供技术支持与技术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实验管理人员是指在日常的实验室中负责安保、安防、保洁等运行保障工作的相关人员。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校现由实验室管理员兼任实验技术人员,理论教师充当实验教师。我校实验室人员分工不明确,职责不分明,导致我校实验室管理较于公办院校相对落后。教育部印发《关于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粤府[2012]99号)等文件精神都指示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民办高校中实验教学人员队伍也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在科技越来越发展的今天,高校对实验教学环节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实验教学人员队伍地位与重要性也提升了,我认为实验教学人员队伍建设的研究尤其重要。

1 民办高校实验人员队伍的现状

在高等院校中,先进的实验室是进行教学实践的保证, 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而一个先进的实验室需要有一批专业的实验人员队伍来支撑。长期以来,民办高校普遍都忽视实验人员队伍建设。其中问题归结有以下三点:1.民办高校实验人员的数量缺乏、质量不高、结构不均衡。2.民办高校对于实验人员队伍的重视程度不够。3.民办高校对实验人员队伍在实验室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当前, 互联网迅猛的发展, 出现了不少新技术,新挑战。[3]缺乏高素质、高技术的实验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教学将会出现严重的技术滞后问题,因此实验人员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1]

2 民办高校实验室关于实验人员队伍的问题详解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高校都还没有设立独立的实验教师队伍,对于实验人员招聘仅面向实验员及实验室管理员,两者虽然能够辅助教学,但是还是不能替代实验教师的重要位置。同时我发现民办高校的实验室人员队伍建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民办高校实验人员的数量缺乏、质量不高、结构不均衡。据了解,我国高校实验人员队伍一般仅为教师编制的三分之一,民办高校的基本没有设置实验教师的编制。我国公办高校实验室人员合理配置应达到以下基本标准:涉及危化品的实验室,一个实验室应配备2名实验技术人员,相应专业的实验教师;一般理工科实验室,两个实验室配备1名实验技术人员,相应的专业的实验教师。按照我校为例,现在的实验室分配是一名实验室管理员兼任实验室技术人员,同时负责4~5间一般实验室,工作量和专业技术能力都超出实验室合理配置的范围。当下,高校科研的发展远远超过高校办学初期的规模和水平。各高校都对实验仪器及设备成倍投入,高校不断引进大型精密仪器以及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技术。高校实验室的改进导致实验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数量的需求增多,技术及管理能力要求逐日提升。[3]

其次,民办高校对于实验人员队伍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民办高校里普遍对实验和实验室工作比较轻视。以我校情况为例,我校从建校至今仍然是由实验管理员兼任实验技术人员,理论教师充当实验教师的模式。民办高校中重理论、轻实践,实验课程只有实验技术人员作为辅助,没有专业的实验教师为实验课上课。这也导致了民办高校中实验教师的编制缺失。高校专任教师只作为理论课老师讲课,理论教师不懂得带实验课,也不愿埋头到实验室做实验课程研究和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初次接触高校实验课,理论老师在不熟悉实验室的情况下,只能在实验课堂上将大量的时间用于介绍实验原理、仪器的使用规则、实验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实验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最后,民办高校对实验技术队伍在实验室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需要人来掌握, 不同的实验项目包括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课程及高新实验项目需要专业的实验人员来改革。民办高校对实验室里面的技术工作复杂程度、艰巨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上层领导对于实验教学教师岗位理解仅停留在实验室管理员的层次,在实验课程中,实验项目研究,开发,改进都需要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实验室管理员三者互相协调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符合现代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实验室。

3 民办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意义

根据省教育厅的指示,广东民办高校培养目标为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较之研究型大学或公立教学型本科大学所培养的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略有不同。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特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有着鲜明的职业指向性和针对性,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在区域性的市场、行业、技术产业等有着比较直接、紧密的关联,面向社会上需求量较大的职业或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相比于公办本科大学更强。因此民办高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相对于公办高校更注重对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绝对离不开实验人员,由此可知实验人员队伍建设对于实验教学的质量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省教育厅文件精神,民办高校里建设一支满足实验教学需求的高校实验人员队伍,是民办高校提高人才培养效益的重要措施。[2]

4 民办高校实验人员队伍建设的设想与研究

1)提高民办高校对实验人员队伍的重视程度。民办高校在认识上要统一对实验人员队伍的看法,首先就应该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教学不可分割的,改变一直把实验人员当做“教辅”人员的落后想法,而应紧跟时代步伐承认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是教学第一线人员,并应在民办高校学校政策上得到体现。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确保各级各类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员享有和教学、科研相应职称的同等待遇。民办高校对于实验人员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技术方面的工作应予以重视,合理地计算其工作量。让实验技术、实验课程改革、实验教具开发等多方面能力,在实验室建设规划的制定、仪器设备的修理保养、实验室科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等方面的成果, 作为实验人员的期末绩效考核的内容,并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于优秀的实验室人员给予奖励措施,提高实验人员从事实验室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更多的高水平的教师投身于民办高校的实验室工作。[4]

2)民办高校的实验室人员队伍梯队合理化。首先民办高校高层需合理调整编制,增加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编制,保留实验室管理员编制。然后确定各职务层次在整个队伍中的比例,其中层次划分可以以学历层次或者职称高低来划分,形成高、中、低比例合适的梯队层次结构。较合理的梯队应该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及中级以上职称作为实验教师的基本指标,本科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作为实验技术人员的基本指标,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初级以上职称作为实验室管理员的基本指标。根据实际需求,强化实验人员队伍的各层次人员,坚持高层次人员作为指导力量,中层次人员作为中坚力量,低层次人员作为储备力量。民办高校对于实验人员队伍的编制计划应该随着民办高校每年招生规模的变化或者实验教学工作量的增大而适当调整。

3)民办高校实验人员队伍改革可参考“双师”型教师的前路。具体建议如下:在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实行“双师”,让实验教师做到实验课程教学能力与理论课程教学能力同时兼备。实际操作就是让实验教师专职实验课程教学,并且兼职少量相关理论课程教学,这样可以让实验课程中理论与实验的相互融合,以提高实验教学的连贯性;除了课程上,职称也可进行“双师”设置。实验教师除可评得教师系列职称之外,还可获得实验师等另一系列的技术职称,如讲师+实验师或者讲师+工程师等。促使实验教师既往教师职称方向发展,又往技术职称方向发展。

4)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实验人员队伍素质。例如通过参加校外培训,校内邀请专家进校定时或不定时的讲座,网络培训等,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进行实验人员队伍素质提升。有计划地选派人员进修、在职培训,在技术水平以及学历层次都得以提升,定期选派实验教师去高科技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与实习,让实验人员学习并融会贯通新技术、新工艺、新平台、新思维、新理念,有利于在实验教学中进行较高层次应用实践的能力提升。

5)民办高校加强对实验室工作的领导与管理。为了加强领导,一般民办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管理机构。我校也非常重视实验室工作,由董事会及校长办公会指派一名副校长亲自分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同时由教务处协助副校长对全院实践教学工作进行领导和决策。结合校内多方部门以及实验实训中心,对关系和影响全局的实验室建设重大问题进研究分析。选派得力的,有水平,有经验的实验实训中心主任,根据实验室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对于实验室的规划、实验人员队伍建设等进行详尽的考虑、研究并组织落实与实施。

民办高校的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提高实验人员重视程度及人员梯队合理化的基础上,坚决落实各项相关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措施,切实加强实验人员队伍的素质提升。这是民办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更是民办高校培养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希望在民办高校中,实验人员队伍可以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加强,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范姣莲.对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0):11-14.

[2] 祝宏.浅谈独立学院实验教师队伍定位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4).

[3] 王福兴.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浅谈[J].实验室科学,2008(6).

[4] 齐志广,赵宝华,刘书广,等.高校实验技术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J].实验室科学,2009(8):7-10.

[5] 谭冠中.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高教论坛,2010(1):102-104.

[6] 贾贤龙,许正荣,王碧清,等.谈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5):171-174.

[7] 孟丽君.关于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5(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