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6:45:19

民办大学

民办大学范文篇1

学风是一所大学重要的无形资产,优良的学风也是大学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的一张重要名片,更是民办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2、民办大学学风问题

2.1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很多大学生误以为大学就是个玩游戏和谈恋爱的天堂,四年对他们来说似乎长的看不到尽头,可以肆意地挥霍,不用考虑之后的生活。于是,整天浑浑噩噩,无故旷课、早退、迟到,沉迷于网络等也就随之而来。2.2外表的叛逆掩饰内心的自卑。部分学生对于自己考入民办院校心里一时间接受不了,表面上瞧不起学校、瞧不起老师、瞧不起同学,用旷课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认为自己在这样的环境里不会有发展的机会,看不到自己的未来,索性破罐子破摔。2.3缺乏自律性和吃苦精神。民办院校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相对较差,但是多数学生还是主观上要求上进的,同时也重视团队性的,期待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相对较好,从小养成了懒惰和畏难的习惯,导致开学初期有很强的积极性,但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表现出懈怠情绪。2.4不能严肃面对考试。考风是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风不正必然导致学风不正,总有那么一些学生,平时缺乏学习,到考试时就想方设法作弊,在学习上搞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甚至有学生通过作弊通过了英语等级考试、拿到奖学金。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学生并不把作弊当回事,甚至连没有作弊的学生也不会对作弊学生有任何道德上的非议。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3、学风建设的主要对策

3.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民办院校的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让学生从思想层面深刻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及其重要性。高校大学新生正处于人生定位与理想选择的时期,具有可塑性。辅导员通过年级大会或班会等途径及时地让新生了解学校的历史、特色以及取得的成绩,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上大学的意义,并正确引导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学习的关键在于提高自身能力,乃至于出生社会后能够承担一份责任。同时,高校的辅导员应该带领学生认真学习学生手册的要点,在平常学习中可以导入评奖评优等文件的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认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提升对学科竞赛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兴趣,辅导员还应该加强学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消除对大学生活的错误印象,及时纠正“迟到早退、逃课是正常现象,上课玩手机、睡觉没人管”等错误观念。另外,辅导员应该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对学生渗透就业形势和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3.2发挥优秀朋辈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擅于运用榜样的力量,在学生群体中应该着重培养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个别尤为突出的学生给予嘉奖,将其优异的成绩表现作为案例加以表扬,甚至可以将其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为其在同学树立榜样,引导他们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然后在通过各种分享形式将其学习经验和成长经历分享给大家,让同学们都明白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弄虚作假,也并非考前突击,而是通过自身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习出来的,然后,把他们所获得的优异成绩通过视频、微信、微博、海报等形式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形成榜样效应,让对民办大学没有信心的学生看到在这所学校里也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出类拔萃的学霸就在自己的身边,只要肯努力也有机会成为这样的人。指引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拥有良好的学习兴趣才是重点,把兴趣投放到课程学习中去,诚信面对各科考试,养成一种良好学风。通常评选出来的榜样在学风建设中都应具有独特的优势,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在平常生活中,高校环境中他们与同学接触广泛而又紧密,上课一起学习,课外一起生活,在大学期间充分地掌握同学们各个方面的情况。学生们之间在各方面都更能了解学生们自身需要的是什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更好的处理各种问题。所以,在学生群体中建立这样一支队伍在高校的学风建设中开展工作更恰当,更能让同学们接受其思想。3.3以考风促学风。一方面,监考教师应该严格监考,不给存侥幸心理的学生可乘之机;学校应尽量安排教师跨学院监考,避免监考教师因为与学生熟悉而留有情面。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创设新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不完全以一张卷纸的分数判断学生该课程学习的好坏。民办大学应结合本校的培养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确立以实践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比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客房管理》就可以将实践考核的比重增大。3.4鼓励学生参加学风建设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技能竞赛。3.4.1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邀请从本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向新生传授学习经验,或请他们到宿舍、自习室与新生交流等,从不同角度帮助新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改进学习方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3.4.2设专业学习型社团。专业学习型社团可以将有志于某一学科、专业或某一方向研究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与兴趣自愿组织而成的学生群众性团体,在课堂学习之外给学生提供更加充分的科研实践机会及广阔的科研实践平台,在传播专业知识,营造学习氛围,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关注、研究专业问题的兴趣,在引领良好学风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4.3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就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例如全国饭店技能大赛、全国导游员大赛等,专业教师给予学生竞赛期间专业指导,学生取得的优异成绩可以折算学分计入该专业成绩。3.5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参加社会专业实践,将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加社会经验,锻炼他们人际交往、处理问题的能力。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各地酒店定岗实习之后,普遍能够发现自己在学业上的不足,找到自己与一名职业酒店人的差距,例如有的学生在酒店接待外国客人时才真正发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再回到学校会更加珍惜学习机会。3.6对于全勤学生给予奖励。大学除了对于学生旷课、早退、迟到等违纪行为进行扣行为养成学分、通报、处分外,也应该对于严于律己、遵守校规的学生给予鼓励,除了奖品奖状外,可以在评选学习奖学金上给予一定的加分。这样学习习惯好的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表现是看在眼里的并且是引以为荣的,这会促使他们再接再厉。3.7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良好学习环境的熏陶下,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应该有效地利用学院的宣传栏、教学楼的教室和走廊,将这些都当作学风建设的宣传阵地。例如每学期开学让全班学生在教室的后墙贴上自己本学期要实现的目标,以经济学专业为例,可以在教学楼里每周更新一句经济学家格言,更新一张寓意深刻的图画等。短期看可能对于学风建设的作用并不明显,但只要有学生在漫不经心地看到之后有所触动就是一种成功。

【参考文献】

[1]杨毅.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陈宁,周翔.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塑[J].北京教育,2011(13)

民办大学范文篇2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工作必须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达到教育效果必须找到合适的途径和载体,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

民办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的同时,加强党员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发挥学生党员在学校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大学生党员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使学生党员正确对待名与利、得与失、享受与奉献,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力争用党员自己的言行和人格力量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提高学生党员在生活中的影响力。当前我们要继续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继续巩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活动,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上党课、举行教育活动及外出实践等活动,把“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工作重心贯穿于各项业务工作之中,不断提高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并注意以效果检验工作。我院经济系在学生思想教育中推行“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06级本科6个班,原来只有几名学生党员,后发展到80多名,在学风建设中,他们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和表率作用。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广辟教育途径,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深入社会实践

在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的同学,为增强学生党员切身感受以接受生动的和现实的教育,我院党委广辟教育途径,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深入社会实践。为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进一步加强我院精神文明建设,我院党委邀请贵州省国防教育艺术团于2010年5月18日晚上为我院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表演乐大型现代红色歌舞剧《红军魂》。现场观众无不被女红军的精神所感动。演出结束后,来自经济系的张同学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好好学习红军舍己为人、甘于奉献、不向恶势力低头的精神。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校园,是教育学生党员的又一重要形式。我院党委从2008年以来一直注重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以走进四会市江谷镇江谷村结对帮扶活动,深入考察了农村基层党建的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向当地群众宣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十七大的相关精神。通过“走出去”的形式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农村,了解社会,在个人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三、因势利导,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党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永恒主题,是整个学院的学风、教风、学习主动性的集中体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以促进学风建设。高校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按党的教育方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使我们的大学生始终成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党组织要保持先进性,必须坚持执教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创造优越条件,营造优良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8-2009年,我院开展了创优良学风班风暨学风建设的各项活动。为积极响应学院“加强学风建设”的号召,我院经济系在学生党支部的号召下,召开了由党员、预备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的学风建设动员大会。会上,全体同学表明了决心,争做学风建设带头人。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所有的党员都坚持做到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使得经济系的迟到、旷课率有了明显的下降,班风、学风有了明显好转。

为了树立学生党员形象,2009年3月初经济系学生党支部举行了“亮身份、树形象、带党徽”的仪式。在鲜红的党旗下,78名学生党员佩戴党徽,再一次重温入党誓词。活动旨在提醒学生党员要时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争当先锋,在同学当中形成了表率作用。事实证明,加强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对民办高校的改革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学风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开拓创新,不断加强和完善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学生中的基层组织,是党实现对高校学生思想领导的可靠保证;是学生党员维护党的先进性的关口;是党在高校学生中宣传马列主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同时担负着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职能。新形势下,必须要切实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不断壮大学生党员队伍,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建设一个有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生党支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党支部建立在年级和班级上,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党支部的一项日常且重要的工作就是党员的组织生活。此项工作是提升党员意识、提高党性、保持党内团结的重要内容。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党支部应坚持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又意义深刻的组织生活和社会实践。

2.建立灵活的党支部的运行机制。建立学生党支部党员个人档案,以充分发挥党员个人的特殊作用。为了配合党员评议工作,应加强对党员的监督和激励,党支部应建立党员个人档案,主要汇总党员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图片、文章、总结、对支部的建议书等相关文本资料。

3.建立发展新党员的培养与考察机制。党支部应严格按照发展新党员相关基本程序发展新成员,坚持从入党第一步抓起,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熟知入党基本程序及相关注意事项。为此,党支部应不定期对入党积极分子所掌握的党课知识进行考查。有计划地选拔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学习,发展党员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民办大学范文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工作思考

随着民办高校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出来。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时间较短,体制和机制与公办高校有所不同,因此民办高校的学生工作多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在此,笔者试就结合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略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供大家思考。

一、民办高校学生工作遇到的困难

1.信息化技术给传统学生工作提供新手段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首先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从学校获取知识的权威性受到怀疑。其次,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孳生地和传播地。有些不良信息使得大学生难以判别和低御,带来比较负面的影响。

2.社会环境的复杂和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学生工作难度增大。现阶段大部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居多,很多由于家庭教育等方面形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很多存在逆反心理;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移,理想观念淡薄,讲实惠、追求金钱、贪图享乐思想迅速滋长,加上在人际交往中功利性因素增多,原则性逐步淡化,容易产生不服管的问题。

3.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给民办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球化趋势中,民办高校在与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交流与竞争中,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方式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学生工作必然与世界先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接轨,带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4.民办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在民办高校中,专职辅导员自身政治觉悟不够高,许多辅导员都是本科院校的应届毕业生,缺乏相关的经验。此外,辅导员普遍想转岗或成为专业课教师,流动性较大。因此,建立学生教育与管理专业学科,培养学生工作的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

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外,高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影响学生工作的最根本因素。相对同批次A线高校而言,民办高校生源的功底较差,生源的养成习惯和学习基础远远落后于公办院校。具有明显的特点:

1.心理方面:思想上要求独立,但行为上未能独立,在生活与情感上又对家人有过多的信赖。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中心主义思想比较强,总是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不用任何人管理。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倾向于与家长或老师对抗。但实质上,他们还没有具备完全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一旦遇到问题就想逃避,把责任都推到父母或者学校,甚至用一些比较极端的方法来解决。

2.思想政治方面:学生思想进步、积极活跃与政治道德意识模糊并存。当代民办高校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心国内外大事,但多数浮于表面,政治学习的兴趣无法持久,缺乏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他们能够积极接受新鲜事物,但抵御外界的干扰能力不强,道德是非标准模糊,特别是不少学生对网络中的虚拟世界认识不清,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3.学习方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较差,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很多学生,在上大学的几年时间内,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什么都想学,又什么都没学好。虽然他们的抽象思维发展欠缺,但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并不差,不少人在文学、艺术和动手能力上都有自己的爱好与特长:有的学生电脑知识、技能特别好,有的学生文学水平比较高……对这些人扬其所长,引导他们充实技能的同时,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才能让其成为有用之才。

二、学生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以人为本

针对民办高校学生工作遇到的困难与学生的特点,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学生工作:

1.重视两课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学校的性质、特点,制定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教学评估、教师队伍建设等计划,切实保证课程和课时。根据中央和省里的规定,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建立形势与政策报告制度,针对各时期国内外时政热点和重大突发事件,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到学校给师生作形势报告。此外,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与其他高校合作的办法,加强两课教学管理工作。例如,定期邀请名牌高校教师到学校开展报告会,与公办高校建立两课教学网络,互通有无。还有,在重视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的同时,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重点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确保每年不少于30%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2.加强学生党员发展和学生干部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作用,并在学生中积极发展党员,这是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为有效的一个途径。一方面,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一员,对学生的问题比较了解,对学生的心态比较容易掌握。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成为学生干部让他们有更多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学生干部是学生与教师的桥梁和纽带,应充分发挥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作用;要严格对学生干部进行考核,健全学生干部组织,规范工作制度,做到奖罚分明,促使每位学生党员和干部带动全体同学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

3.加强网络的引导教育。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在强化思政网站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拓宽沟通渠道,充分重视学生BBS论坛、校友录、手机信箱、电子信箱、QQ群等各类网络交流工具的运用,建立思政网络课堂,开通辅导员网上工作室等,主动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高尚的情操陶冶学生。

4.建立一支强而有力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民办高校应努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心理健康成熟、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首先,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彻底否定空洞说教型的思想灌输,应更加注重在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师德情操等方面对学生的陶冶,积极引入交流机制,让学生能充分地各抒己见,最终统一认识。此外,要把关心学业和关心生活统一起来,从而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良好互动的模式。还有,由于老师们普遍存在着做学生管理或思政工作者没有出路的思想,认为做专业课教师前景更好,为稳定思政工作队伍,应考虑让专职政工干部在编制、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住房等方面的待遇都有比较稳定的保证,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提升平台,从而专心工作。

三、民办高校开展学生工作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处理好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保证学生毕业后不与社会脱节。学生工作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在校内有良好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有良好的表现。很多时候,学生在学校接受了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社会后正面的价值体系马上面临冲击,这正是当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解决这问题的方法关键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应当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争取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社会现实而展开,否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现实生活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在结合学生专业的前提下,学校应该主动与相关单位联系进行实习,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提高学生与社会的结合度。

2.要注意处理好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即转变管理模式: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学生工作的主体。传统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习惯于用各种规章制度管理学生,而忽视学生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了学生的情绪对立和消极行为。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一方面我们除了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关系,更要注意重视柔性管理方法的运用,改变以往实行的在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下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另一方面,推行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不单纯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对学校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在充分享受自由发展的同时,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从而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公务员之家

3.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校园文化这个概念具有多重内涵。它不仅是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而是关系到学校育人环境的建设,包括校风、学风、校园的整治、校内的舆论导向、学术气氛、道德风尚、文化娱乐品味等。因此,营造宽松、和谐、自由、开放的校园环境,对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重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可以从以下途径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第一,结合革命或传统纪念日,开展主题纪念活动,如举办各类先进典型人物、英模报告会、志愿者活动、专题团组织生活等,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紧密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使其更具时代教育意义。第二,举办各种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文学创作赛、寝室文化设计、人文社科讲座、户外采风活动,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常规管理、人文素质和学风建设的提高结合起来,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升华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胡卫.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李玉华,李景平.大学生素质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3]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民办大学范文篇4

关键词:产权;分析;法律保护

一、民办高校产权现存问题及其影响

民办高校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民办高校的产权不明晰,产权的不合理分割,产权要素重组的不对称,部分产权要素主体虚设和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产权不明晰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发展。

1.产权不明晰的因素分析

由于民办高校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不同的主体在使用着不同渠道的民办高校资源以及同一民办高校资源具有的不同属性。这一复杂的现状使得现实中的民办高校产权显得十分复杂,不同主体拥有的民办高校产权既受到多方的限制,又难以得到明确的界定。主要表现在:

(1)办学主体多元化导致民办高校产权主体的多样化。在我国民办高校中,办学形式多种多样,有社会承办学校、公立“转制”学校、私人办学、事业单位办学、股份制办学、教育集团办学、中外合作等办学形式。由于办学主体办学资金来源渠道不一,且资金的性质也各异,使得民办高校产权主体多样化,产权本身的组成形式繁杂,公有与私有成分混杂,使产权的界定成本太高。

(2)民办高校资金的投入也是多渠道的。从目前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来看,主要有政府资助、国有和非全民所有制企业投资、社会资助、港澳台工商业者捐助、外资和华侨出资办学、公民个人出资办学等形式。投入的多渠道导致产权界定缺乏明确的标准与依据。

(3)很多民办高校在初创时期,属于“三无”学校,主要是通过滚动发展,民办高校产权没有得到初始界定,民办高校的整体产权属性在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间徘徊。在民办高校不断发展壮大之后,民办高校本身包括着更多的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因素,这使得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产权有着不同甚至是矛盾的认识,在具体政策层面对民办高校产权的归属划分也存在着分歧。

(4)民办高校的办学积累,包括教育机构中的由于国家政策的优惠而形成的,或由国家直接投入的资产、社会各界的捐赠、个人或企业投入到教育机构及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办学积累。办学过程中积累的资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交纳的学杂费及其他费用超过教育机构对其所使用的教育成本的部分;二是教育机构将资金用于其他经营的所得。办学积累也是民办高校产权界定的一个难点。

2.民办高校产权不明晰的影响

(1)为新的投资主体进入造成障碍。产权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举办者对预期收益的不明确,国家对此也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影响资本进入民办高校领域。

(2)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作为教育投资,属投资大、资产专用性高的产业。民办高校的产权不明晰,其激励与约束机制也就无法有效运转。投资是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寻利行为,投资主体目标具有资本增值或寻利倾向是无法掩盖的,它也符合国家提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但是,产权模糊将使民办高校产权处于公共领域,这部分资产的使用必将面临使用效率降低的问题。产权模糊使得各主体与经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尤其是举办者的收益权的不明确,导致举办者事实上缺乏动力。由于国家相关的制度法规没有对产权明确界定,所以举办者与经营者都难以产生稳定的预期收益,这既不能激励对民办高校的规范管理及进一步投入,也不能从利益关系角度对他们进行约束。

(3)资源配置效率低。国家的相关法律对民办高校的终极所有权不明确,收益权、处分权也就更难保障,这种产权关系的不协调必然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益。民办高校所有权主体虚置和缺位还导致举办者追求短期效益,为学校埋下了民事责任和侵权债务等诸多的隐患。

二、民办高校产权的法律保护

为了建立适合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制度,使民办高校摆脱目前产权关系不明晰的状态,迫切需要在法律上界定以下几个问题。

1.民办高校营利与非营利的区分

目前,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不加区分地对所有民办高校和非学历民办高教机构实行同等的优惠政策,让投资办学特别是回报率很高的办学与不要任何回报的捐资办学,即营利型与非营利型学校,享受同样的免税优惠。这不仅未起到提倡和鼓励办学的作用,而且严重挫伤了社会捐资办学的积极性。投资办学与捐资办学的不分,营利民办高校与非营利民办高校的不分,将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区分私立教育机构的营利和不营利,比传统的区分公立和私立教育机构更具有实际意义。因为非营利的私立教育机构从它们的使命和结构来看与公立教育机构经常是非常相象的”。应严格界定投资办学与捐资办学、营利与非营利的区别,对营利性民办高校依法征税,用税收杠杆加以调节,根据我国民办高校筹资运行状况分类进行管理。首先以是否捐资办学为基准,把民办高校分为捐资举办的民办高校和投资举办的民办高校。捐资举办的民办高校,一般由捐资形成的财团法人举办,又称非营利型民办高校,而投资举办的民办高校又以是否合作投资为标准分为独资举办的民办高校和合资举办的民办高校。其次,在投资办学中,根据民办高校的教育服务类型以及学校盈余的分配状况,又分为准营利性民办高校和营利性的民办高校。非营利民办高校是指由捐资形成的财团法人举办的民办高校,这类学校不以营利为目的,学校的盈余只能用于民办高校的再发展,不得在举办者及管理者之间分配。准营利性民办高校一般是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举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可以获得适当回报的民办高校,如有一定结余,学校可以在保证学校发展的基础上,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回报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及管理者。这应是我国在特殊时期的一种过渡状态。营利性民办高校,特指以营利为目的,实施各种教育培训服务的教育机构,这类学校一般由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或个人、合伙人举办,学校的盈余由学校内部解决。当前,在不明确民办高校是捐赠资产举办,民办高校的财产所有权归非营利法人而不归举办者(捐赠者)个人的前提下,单纯限制民办高校的举办者不得对学校的收益或盈余进行分配,不仅在实际中做不到,而且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

分清民办高校的性质后,国家对不同性质的民办高校应给予不同的免税优惠和资助。对于非营利性学校,即以捐赠资产举办,履行非营利法人登记手续并把捐赠资产转交非营利法人所有,捐赠人和与其有关系的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取得回报,分配办学结余,学校解散时剩余财产不得归属任何人和营利组织。这类学校才能享受政府给予的各种免税,如所得税、土地税、房产税等优惠,才能接受社会和个人依法以扣除税收的捐赠,才能得到政府的资助。因此,只有实行非营利法人制度才可能解决民办高校的产权问题。从美国等国家的实践看,民办高校要依法进行非营利法人登记,即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将办学资产依法转交非营利法人进行登记。在登记后,营利性民办高校和其他民办高校方可招生,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提交的全部材料和证明进行审查并进行必要的实地调查后,才能确认其营利性质和是否具备营利法人条件。

2.明确界定民办高校不同性质资产的所有权

根据产权的性质及其功能,对民办高校资源的不同属性应交由不同主体使用,对各方主体的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进行必要的界定,明确民办高校的各产权主体之间的产权关系,保证民办高校资源配置的效率及形成有效竞争激励机制。产权明晰,指的是产权归属主体的明确和财产权内容的明确,以及权能范围的界定。民办高校产权主体的明晰,不仅要做到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支配权、使用权等四大权利的合理分割与重组,保证产权的充足权能,而且要做到各产权要素内部的相对完整,以便产权分割和重组的各产权要素能独立发挥作用。产权是否明晰不仅影响个人、社会投资方面兴办民办高校的积极性,而且也影响民办高校资源配置效率。

由于政府无力给民办高校很大资金支持,在大力提倡社会力量捐资举办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同时,政府也应允许个人或企业投资举办营利性的民办高校及社会力量混合集资举办准营利性的民办高校。准营利性和营利性的民办高校的财产归属权的初始界定应坚持收益与风险、权利与责任匹配的“对称原则”。民办高校筹资的来源及其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办高校产权的界定,而民办高校的产权界定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力量对民办高校的筹资规模与多样性。根据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实际,确定各类各级民办高校组织的性质,明晰民办高校组织的产权,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保障民办高校健康有序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归纳起来,民办高校的财产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1)举办者的投入;(2)社会各界捐资赞助;(3)国有资产;(4)办学积累。

3.明确界定民办高校剩余财产的分配办法

首先,因享有国家优惠政策所形成的资产在学校存续期间归属学校所有。《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36条规定,民办高校资产中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民办高校接受的捐赠的使用和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于增值部分的财产,按照条例,归国家所有。这显然忽视了对举办者利益的保护。如果违背了比例风险与收益相一致的原则,不利于发挥举办者的积极性。当然,将全部的剩余财产权全部归举办者也违背了教育公益性原则。因此,可以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比例或方案。产权分配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进行民办高校产权分配时,必须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原则,所有的收益分配或资金预算方案,都必须要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投入的资产与增值资产的主要部分应用于学校的再发展。二是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的原则,学校拥有财产的使用权,但所有权全部归举办者各方。三是比例风险与比例利益原则,举办者对资产增值的拥有比例应与投资比例相当,增值部分每年应由国家进行审计,并按比例进行所有权分摊。这相当于产权的再分配。

其次,要体现公平与效率。应明晰产权,发挥产权的激励功能,激发举办者的投资兴趣,使民办高校稳定、健康、持续地发展。《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处理剩余财产的基本原则是:国家对民办高校的投入所形成的财产和民办高校受赠形成的财产,由审批机关统筹安排,用于发展民办高校事业;由举办者出资(不是捐资)形成的财产,返还举办者。当然,在目前以投资而非捐资为主的办学形势下,允许学校在终止清算并有剩余财产的情况下返还原始投资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竞争法则的,有利于鼓励教育投资和保护私有财产。遗憾的是,这些原则还缺乏可操作性。出资人的收益权在现有法律规范下,事实上都是得不到保障的。实际上,民办高校的出资人所关心的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出资人对其投入部分所形成的校产是否拥有所有权与收益权;二是出资人对办学增值的校产享有什么权利。在澄清民办高校财产权法律关系的权能上,要区分举办者、管理者的各项权、责、利,特别要归还他们对财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

4.明确负责民办高校资产监管的主体

办民办高校与办其他事业不同,学校需要稳定,而举办者又需要减少风险。国家规定举办者为办学而进行的投资仅作学校存续期间使用,其产权归属举办者所有,学校以其办学收益回报举办者以作补偿。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即政府对民办高校资产流向的监管。这是政府监管民办高校的最重要的方法,其核心不是学校的经费如何使用,而是学校的产权是否明晰,收支是否清楚,以防学校不正当盈利。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财务实际上是比较混乱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的财务开支基本上不过问。在这种情况下,健全和完善民办高校财务监管的法规和规章至关重要。

因此,国家在不干涉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情况下,应该对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和财务拥有监督检查权和评估权,对其资产有审计权。

5.健全民办高校的学校法人制度与内部治理结构

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法人应当属于民办非企业法人。虽然非营利民办高校的财产归学校法人所有,学校法人对它所拥有的财产依法享有独立运用和支配的权利,但学校法人本身无法行使财产权利,必须通过一定的法人组织机构来行使,即通过董事会、监事会等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机构来行使。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民办高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在举办者(出资人)、决策者、管理者和教职工等权益相关人之间建立的有关学校运营与权利配置的一种机制或组织结构,以及通过这种组织结构形成的责权利划分、制衡和配套机制等一整套制度安排。在这种组织中,不同机构依据不同的职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与制衡,以保障学校的正常决策和管理秩序。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既要遵循法人治理结构的一般原理,又要受到教育规律的制约。违背教育规律所构成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既不能体现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又不可能适应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体制的最大优势是形成一个责任明确、权力制衡的民办高校决策与管理体制,各司其职。所以,健全和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对产权的有效运行有重要的意义。更进一步来说,学校的内部产权治理的建立就是把属于学校法人的那部分产权权利在学校内部进行再配置,即通过有关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能划分,使围绕着学校法人财产所形成的权利义务一体化,提升学校内部资源和资产的经营效益。在学校管理体制的一般模式中,学校内部的产权治理结构一般表现为,学校的法人代表一般赋予学校董事会的董事长或校长,在出资人或举办者多元化的情况下,所有权的分散导致所有权人组成董事会,并确立董事长作为所有权的代表。

民办大学范文篇5

用“民办”来命名非公有制的教育体系,概念不清,弊端颇多。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包含集体所有制和私有经济制的各种组成部分。教育体制改革也从原来政府包办教育的办学体制转变为多层次、多样化的办学体制。经济结构中的民营企业的名称逐步称为私营企业。然而,对非公有制的学校校名始终忌讳“私立”的名称。1993年8月17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第二十二条特别指出:“民办高等学校校名要根据国家关于高等学校名称有关规定确定,一般应与其办学层次相符,同时须在校名前冠以‘民办’二字”。殊不知中央和地方办的高等学校是否须在校名前冠以“国办”或“省、市、自治区办”?校名应与其办学层次相符是正确的,而冠以“民办”二字,给人以“另类”的感觉。名称问题反映了民办高等学校的地位问题。至今,民办高等学校没有像公办高等学校按其层次和性质有对口的领导部门。成立较早的“民办高等学校委员会”是个学术团体,不是直接属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而是下属于中国成人教育学会,据说发起者为此花费了很大口舌才得以批准。依我们看,“民办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但现实离此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由于“民办”的概念不清,导致了冠名的混乱,也导致了办学体制上的混淆,出现了“公办转制的民办学校”、“国立大学”设置的民办二级学院,甚至国营企业离开主营业而举办的各类“民办”学校。它们实际上是国有资产,也是各级政府财产的延伸。从十年来全日制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涵盖了公有制、集体所有制、上市公司、社团乃至公民个人举办的高校,这给“民办”大学的界定上造成极大的混乱。在对外宣传上,“民办”的概念用“社会力量办学”、“非政府财政经费办学”,而极力避开国际通用的“私立”学校名称,造成了在国际交流中,对民办大学性质难以准确鉴别。

一些学者论证用“民办”较之于“私立”更确切、更科学、更广泛,并非仅仅是私人所办,私人所立,更非私有之意,这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私立学校”,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现。

所谓“公立”和“私立”,或者“公办”和“民办”是从资产的所有权来鉴别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私立高等学校在所有权上早已不再是个人所有者的称谓,而是从办学经费的来源区分,主要来自政府的学校叫“公立”学校,主要来自民间的学校叫“私立”学校。那些以创办人命名的私立学校,早已失去学校资产归于个人所有的概念,而是属于学校所有的社团法人——董事会,并建立“基金会”以实行对私立学校的资产管理。像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私立大学的名称仅仅具有一种历史的纪念意义,它们不是个人或家族的私人财产。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创办人大隈重信和庆应义塾大学创办人福泽谕吉的铜像树立在校园里,是表彰他们的历史功绩。拥有大学最高决策权和领导权的董事会(理事会)成员来自创办者、学校领导、社会名流、出资者、热心教育的各界人士,一般并非终身制,私立大学已成为社会教育资源。

美国最好的大学几乎全是私立大学,日本大学的78%是私立大学。私立大学强大的生命力不在于名称上,而在于办学的“自立性”和“公益性”。其“自立性”表现在依法办学,自筹资金、自行管理、自我发展,排除任何干扰,具有面向社会办学的活力。其“公益性”表现在不以营利为目的,多方集资充实财力,并逐步发展为能吸收顶尖的教师和录取优秀的学生,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

综上所述,在我国加入WTO的今天,在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前提下,参照国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类私立学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我们建议将各类“民办”学校正式命名为“私立学校”,以克服各类所有制兴办的学校在“民办学校”概念下,出现上述混淆不清的状况,有利于国有资产的管理,避免将“民办”学校作为牟利的手段,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二、教育的公益性问题

目前,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处于无序和混乱的状态。据说民办高等院校超过1300所,这在经费来源、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三方面是很难保证的。这些年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推动教育思想的大讨论,争论的焦点涉及民办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不少同志主张“教育市场化”,应该允许“营利”和“回报”,以吸引企业界资金发展教育。我们认为,教育服务于国家的振兴,目的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公民,使他(她)们服务于国家,要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办事的公正性,因此教育界,特别是各类学历教育应该是公益性、非营利的。学校运行中“多渠道集资”盈余和增值,均应用于教育的发展和改善办学条件。我们还认为,教育应面向市场,引进企业管理中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政策意识和效率、效益(成本)意识,可不断改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造更多的优秀教育资源,服务于人民大众。而“教育市场化”的论点是混淆了教育的“公益性”和市场“营利性”的本质区别,前者是非营利的机构,后者是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舆论导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说什么群众个人储蓄的10%,甚至25%是用于子女的教育。这一可观的数字使不少资产者甚至上市公司,把资金投入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大学。大多数民办教育举办者希望拥有部分产权,并得到相应的回报。我们这里不评论根据我国的国情是否允许举办者从办学盈余中取得一定的回报,而是呼吁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制订《私立教育法》,按国际通常的做法,把私立大学根据“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不同的社会需求,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大学两类,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管理措施。使得“非营利”高等学校按照公办高等学校同样的待遇合法办学,而“营利性”的高等学校主要服务于非学历教育,按照市场法则,缴纳税款,得到合法利润。这样才能使那些热心捐助教育,支持公益性私立大学的发展,不图个人回报的企业家和爱国人士,因国家的优惠政策而受到鼓舞,并得到社会的尊敬。在市场竞争的规则下,优胜劣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只有那些保证教育质量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私立高校,不断地将捐资和学校运行中的增值资金,继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学科建设,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使学校成为优质教学资源的私立大学,才能体现教育“公益性”的理念。

三、认识问题

目前,民办高校较多处在生源困难、资金不足、举步维艰的状况,发展并不乐观,急待国家的立法和各种政策支持。这里存在政府部门,学校举办者的认识问题。

首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不少同志对朱镕基总理“发展民间办学,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办教育,才能实现大国办大教育。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不走多种形式办学的路子,别无选择”的论断在认识上还存在差距。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且国有经济占主体,不具备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条件;中国已经形成庞大的公立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公立高等学校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私立高等学校可有可无。因此,中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个长期和艰苦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太地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私立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韩国1996年私立高校258所,占全部314所高校的82.2%左右。印度8000所学校中有三分之二以上为私立学校。印度尼西亚政府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私立大学,1990年关于高等教育的30号公法,确定了私立高等院校的合法地位,私立高等院校发展到1159所,而公立院校只200所。菲律宾1185所高校,其中私立高校950所,占到约80%泰国公立大学21所,私立大学为32所。马来西亚高等教育传统上是公立事业,70年代政府对私立高校的政策从严厉控制转变为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有控制发展,目前正制订更为合适的政策以取代限制政策。

从政府部门来说应该解决三个认识上的问题:

第一,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改变了劳动者的知识结构。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也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政府重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追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积极发展私立高等教育,避免将有资格上大学的人排斥在校门之外。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把人口众多的资源变成人才优势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的任务。

第二,在国家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尽快制订发展私立学校各类税收政策,甚至国家从证券业务中建立教育发展基金,扶植和支持民间集资和鼓励有识之士兴办私立学校,推动私立大学的发展,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只要政策适当,私立高等教育就能健康发展。

第三,私立大学在竞争中发展,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在保证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公平竞争的条件下,有利于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其次,学校举办者正确的办学理念是民办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保证。

现在,有一种错误认识,好像举办者就是投资者,我们认为举办者应包括出资者和创办者两部分,举办者的办学理念是私立大学的灵魂。

纵观世界著名私立大学的历史,创办人无不追求为社会造就人才。捐资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念,或者为办学者的精神所感动而慷慨解囊,没有一例是为了追求自己的个人回报。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建于1858年,创办人福泽谕吉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从西方列强的炮舰背后看到经济、科技的坚强后盾,决心创办学校,“教育救国”,研究西方的政治、经济、法律,取人之长为己所用。他的“独立自尊”、“民主思想”是庆应义塾大学的传统,他的名著《劝学篇》在日本家喻户晓,他的务实精神成为庆应义塾大学办学的传统。

日本早稻田大学建于1882年,创办人大隈重信是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自由民权主义者。他所确定的建校宗旨为:“学问独立”、“学术自由”、“造就模范国民”。他倡导三个精神,即在野精神、进取精神和庶民精神。早稻田大学时刻准备通向创始人大隈重信的办学终极目标:世界的道路通向早稻田!

日本明治维新政府一贯的方针是国家办大学。在财政经费主要拨给国立大学的条件下,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和早稻田大学被世界高等教育界视为日本私学“双雄”,百年不衰,其根本的原因是创办人崇高的办学理念。在优良的校风和学风的熏陶下,他们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也得到了企业的支持和资助。而那些贪图眼前利益、以营利为目的私立大学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那是十分自然的。

以哈佛命名的哈佛大学并不属于私人所有,更不属于哈佛和其后代。成立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的前身是剑桥学院,早期移居美洲的英国清教徒以崇尚实用、关心教育著称,由他们组建的马萨诸塞州议会决定拿出其当时税收的四分之一(400英镑)建立一所学院,以重视科学和实用的剑桥命名。1638年,移民中的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生约翰·哈佛因病去世,临终遗嘱将其财产的一半约800英镑和全部图书400册捐赠给这所学院。为了纪念哈佛,1639年该校更名为哈佛学院,到1780年扩展为哈佛大学。这种通过政府拨款与民间集资相结合的方式兴办大学,后来成为美国的一种传统,但其性质仍然属私立。

斯坦福大学,原名小李兰德·斯坦福大学。1885年参议员李兰德·斯坦福及其妻子珍妮创建这所大学,是为了纪念他们于1884年在欧洲因伤寒致死的独生子。斯坦福夫妇的儿子未达到上大学年龄就夭折,所以他们要建立一所大学,帮助有才华的青年通过学习获得成功,以此怀念爱子。斯坦福大学的创办人在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对所有学生敞开大门,只要他们符合入学资格。学校在1920年前不收学费,1920年开始收每人每年120美元的学费。今天,斯坦福大学的资金来源是:36.7%来自学费,22.1%来自捐赠,17.4%来自会议、项目基金,20.3%来自非政府拨款,另有3.6%来自联邦政府。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私立大学,主要是历经几代办学者以崇高的理念精神办学,他们的办学思想决定了学校的兴衰。哈佛大学组成教授会作为校长的咨询机构,不留自己人是哈佛选择教师的原则,毕业生必须离校,到有了真正的学术水平后和其他竞争者同样向哈佛大学申请教师职务,哈佛选择的各科教师的标准是这一领域的美国或世界上的领先人物。哈佛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子,他们是一批精英人才。三百多年来,哈佛培养3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2位普利策奖得主,6位美国总统和一大批知名的科学家、诗人、作家、评论家和新闻记者。哈佛成为世界顶尖大学与其优良的办学传统密切相关。

斯坦福大学教授中有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985年学校被评为全美大学的第一名。然而直到1920年,斯坦福大学不过是一所“乡村大学”,无法和东海岸的哈佛、普林斯顿大学相比。1920年斯坦福大学电机系的毕业生弗富德里克·特曼,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担任斯坦福大学的副校长,他认为大学不应该是一个象牙塔,而是一个研究开发中心。他和校长华莱士·斯德林决定把斯坦福的土地8800英亩的7.5%出租给高科技工厂,称为斯坦福工业园区,让土地变成金钱,通过高薪聘请名教授提高学校学术上的威望。到1960年,斯坦福的学术成就已名列前茅,它所培植的“硅谷”早已名闻世界。

综上所述,办好一所大学,出资者为学校创造了初步的物质基础,而创办者和办学者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永葆青春的保证。世代相传的办学特色,重视教育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是一所大学威望的源泉,雄厚的资金是提高三个水平的基础,而三个水平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追求。因此,办好一所大学需要永无止境的资金投入,才能保证三个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办好一所大学的规律。这一规律,也是我国为加快培养各类人才,并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所必须遵循的。

四、办学资金问题

困扰我国民办大学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资金缺乏。国营企业负责人是国有资产的责任人,企业的利润是国家的财富,企业负责人有权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无权用于民办教育。由于我国私营经济起步较晚,一般私营企业没有经济实力,或者没有相应的减免税政策而在举办公益事业上却步。而那些“富豪”怕给自己带来麻烦而“财不外露”。有些私营企业主把教育看成“商机”,以不多的资金期待再“回报”,利用政府扶植私营企业的政策,以公司方式运作,开办“民办大学”,同时吸收大量银行贷款以增添设备,建设校园,采取了收“赞助费”、“建校费”等名目,或者是降低录取分数扩大招生名额,增加学费,从而影响了民办大学的名声。民办大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知识界或社会团体发起创办的,较注重教育的公益性,大多缺少初期资金,只能靠收取学费来运作,为了保证教育质量,择优聘请离退休教授、副教授代教,靠精简机构、勤俭办学,争取积累办学资金,并在各地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获得一点的银行贷款,购置土地和设备,兴建校舍,发展较缓慢。如所在省市民办大学数量较多,这类民办高校为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也不得不采取降低录取分数线来扩大招生,以增加学费收入。加上一些省市和地区的公办大学在扩大招生的同时,又以各种名目的“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这就使得民办大学的生存条件更加困难。

我们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民办高等教育不宜发展过快,民办大学不宜太多。为了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急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采取措施,根据其教育质量分类。对办得好的民办大学给予资助,对资金困难教育质量无法保证的劝其停办,对资金虽有困难,但认真办学,教育质量有保证的,用资金资助(如低息贷款或有偿提供搁置的教育资源等)的杠杆对专业相近的民办大学合并办学,增强实力。各国政府对私立大学资助的方式有非常规资助(如提供办学士地)、间接资助(税收优惠政策)、提供部分资助(图书、设备等)、提供固定资助(支付教师工资),我们可以参照。

同时,整顿办学层次,对公办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应该责成其提高办学水平,而不是降低办学层次,大批招收专科层次的学生与民办大学争生源。应该把普及的任务更多的让给民办大学担负,形成合理分工,既保证了名牌公办大学提高的任务,又使民办大学有较好的生源从而获得办学的资金。

我们赞成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则,公办大学也应该实行“优质优价”的原则,但是对于那些在公办大学下面设立所谓二级学院,用原有资产收取高额学费,甚至从二级学院的收费中提取比例的做法应明令禁止。它混淆了两种所有制的性质,又变相的加重了家长的负担,特别是未经评审,依托公办大学授予学位,使民办大学处于不公平的竞争中。民办大学本身应积极进取,锐意改革,行政机构和人员少而精,以诚信对待社会,以严谨的教学管理取信于社会,以提高教育质量回报社会,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吸引有志于民办教育的专家、学者,吸引学生报考民办大学,吸引企业家捐资办学。只要有正确的办学理念,锲而不舍的精神,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民办大学的资金缺乏的现象是会改变的。

五、教育质量问题

质量是民办大学的生命线,民办大学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业务质量和思想品德两个方面。

由于民办大学起步晚,资金不足,学费较高,办学条件不如公办大学等原因,目前生源还不能和公办大学相比。摆在民办大学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就是如何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大步,在毕业时能在就业市场上和公办大学的毕业生竞争。

首先,要使新生进校后从各种思想的干扰下解脱出来,热爱所学的专业,热爱学校,激起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唯一的办法就是狠抓教育质量。

民办大学中的一部分新生,带着不得已的情绪进入民办大学。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聘请高水平的教师作为教师骨干。民办大学上课的老师大多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而又循循善诱的老教授。即使是年轻教师,也是通过好中选优聘任的,保证了师资质量。优质的师资使学生强烈感受到一种幸运,从而激起求知欲。这样稳定了他们的情绪,也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了条件。

其次,民办大学的专业设置应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实用型为主,符合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前途,热爱自己所学专业。

第三,民办大学应办出自己的特色,使社会有强烈的印象。上海杉达学院重视外语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为办学的特色,给各专业的毕业生增加了就业市场竞争的优势,毕业生找到了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

第四、教育质量还表现在国际大学承认民办大学的学分。上海衫达学院先后有几十名毕业生去加拿大尼亚加拉学院,美国美利坚大学、英国兰凯夏中央大学等校留学,直接攻读四年级课程。2000年,日本千叶商科大学在上海招收了35名本专科毕业生,其中5名杉达专科毕业生经一年学习后,在该校的成绩排序为第一、二、三、五、九名,给中国民办大学争得了荣誉。

教育质量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业务水平上,还表现在学生的思想品德上。上海杉达学院重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把人格教育视为教育的基础。学校班主任配合教师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严格执行学生规则,毕业生的思想品德得到社会认可。杉达对毕业生做了一项跟踪调查,有95%的用人单位肯定毕业生工作认真、主动,事业心强,能较快适应工作,人际关系融洽。对五项综合素质的评估,95%的毕业生为好和较好,64%的毕业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

教育质量保证了毕业生的出路,得到了社会声誉,又保证了较好的生源。2001—2002年的招生计划中,杉达学院是上海唯一一所在规定录取分数线上完成招生计划的民办大学。

六、领导体制问题

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个变化颇多,争论颇多的问题。民办大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一个和国际上私立大学相吻合的领导体制。如何协调“领导”和“负责”的关系,是保证民办大学健康发展的关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就能使学校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学校办成有活力的实体。团结、奋发的领导班子就能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依靠社会力量办学,使民办大学越办越好。

首先,建立有活力的学校董事会。董事会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和最高决策机构,由热心教育、懂得教育、关心教育的各界人士组成,其主要功能是:

1.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坚持办学“自主性”和“公益性”,保证民办大学的正确办学方向。

2.选好校长、常务副校长,聘任懂教育、会管理、有献身精神,能团结师生,积极进取,锐意改革的党和行政领导班子。

3.筹措办学资金,扩大办学经费。依靠董事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和个人魅力,吸引热心教育的各界人士资助民办大学,为办好民办大学提供物质基础。

4.审核学校预算和决算,决定学校人员的工资待遇,使学校经费合理使用。

校长的负责主要表现在:

1.贯彻和执行董事会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坚持教育平等权”,坚持“不谋取个人回报”。

2.聘任优秀教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首位。

3.制订学校规划、规章、制度、严格学校管理,做到行政人员“少而精”,提高办学效益。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实现双语教育,把学校办成有特色有质量的国际认可的民办大学。

处理好董事会的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董事会不干预行政管理是实施校长负责制的保证。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以”三个代表”为指针,中国民办大学有着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批有活力有质量的民办大学将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强连庆,张晓鹏,王留栓.中美日三国高等教育比较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2]杜作润.世界著名大学概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3]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亚太地区私立高等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1996.

[4]华中一.硅谷夜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5]秦国柱.试论民办高等教育的界定与立法[J].江苏高教,2000,(2).

[6]强连庆,袁济.杉达学院的改革与实践[J].复旦教育,2002,(2):53—56.

民办大学范文篇6

关键词:民办大学;高等教育;发展

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民办教育立法列入九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草案)》,历时近四年,于2002年6月至10月先后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从最近报导的审议过程中,存在不同的意见和分歧,如何办好民办大学,谈一些我们的看法。

一、名称问题

用“民办”来命名非公有制的教育体系,概念不清,弊端颇多。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包含集体所有制和私有经济制的各种组成部分。教育体制改革也从原来政府包办教育的办学体制转变为多层次、多样化的办学体制。经济结构中的民营企业的名称逐步称为私营企业。然而,对非公有制的学校校名始终忌讳“私立”的名称。1993年8月17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第二十二条特别指出:“民办高等学校校名要根据国家关于高等学校名称有关规定确定,一般应与其办学层次相符,同时须在校名前冠以‘民办’二字”。殊不知中央和地方办的高等学校是否须在校名前冠以“国办”或“省、市、自治区办”?校名应与其办学层次相符是正确的,而冠以“民办”二字,给人以“另类”的感觉。名称问题反映了民办高等学校的地位问题。至今,民办高等学校没有像公办高等学校按其层次和性质有对口的领导部门。成立较早的“民办高等学校委员会”是个学术团体,不是直接属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而是下属于中国成人教育学会,据说发起者为此花费了很大口舌才得以批准。依我们看,“民办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但现实离此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由于“民办”的概念不清,导致了冠名的混乱,也导致了办学体制上的混淆,出现了“公办转制的民办学校”、“国立大学”设置的民办二级学院,甚至国营企业离开主营业而举办的各类“民办”学校。它们实际上是国有资产,也是各级政府财产的延伸。从十年来全日制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涵盖了公有制、集体所有制、上市公司、社团乃至公民个人举办的高校,这给“民办”大学的界定上造成极大的混乱。在对外宣传上,“民办”的概念用“社会力量办学”、“非政府财政经费办学”,而极力避开国际通用的“私立”学校名称,造成了在国际交流中,对民办大学性质难以准确鉴别。

一些学者论证用“民办”较之于“私立”更确切、更科学、更广泛,并非仅仅是私人所办,私人所立,更非私有之意,这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私立学校”,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现。

所谓“公立”和“私立”,或者“公办”和“民办”是从资产的所有权来鉴别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私立高等学校在所有权上早已不再是个人所有者的称谓,而是从办学经费的来源区分,主要来自政府的学校叫“公立”学校,主要来自民间的学校叫“私立”学校。那些以创办人命名的私立学校,早已失去学校资产归于个人所有的概念,而是属于学校所有的社团法人——董事会,并建立“基金会”以实行对私立学校的资产管理。像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私立大学的名称仅仅具有一种历史的纪念意义,它们不是个人或家族的私人财产。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创办人大隈重信和庆应义塾大学创办人福泽谕吉的铜像树立在校园里,是表彰他们的历史功绩。拥有大学最高决策权和领导权的董事会(理事会)成员来自创办者、学校领导、社会名流、出资者、热心教育的各界人士,一般并非终身制,私立大学已成为社会教育资源。

美国最好的大学几乎全是私立大学,日本大学的78%是私立大学。私立大学强大的生命力不在于名称上,而在于办学的“自立性”和“公益性”。其“自立性”表现在依法办学,自筹资金、自行管理、自我发展,排除任何干扰,具有面向社会办学的活力。其“公益性”表现在不以营利为目的,多方集资充实财力,并逐步发展为能吸收顶尖的教师和录取优秀的学生,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

综上所述,在我国加入WTO的今天,在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前提下,参照国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类私立学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我们建议将各类“民办”学校正式命名为“私立学校”,以克服各类所有制兴办的学校在“民办学校”概念下,出现上述混淆不清的状况,有利于国有资产的管理,避免将“民办”学校作为牟利的手段,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二、教育的公益性问题

目前,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处于无序和混乱的状态。据说民办高等院校超过1300所,这在经费来源、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三方面是很难保证的。这些年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推动教育思想的大讨论,争论的焦点涉及民办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不少同志主张“教育市场化”,应该允许“营利”和“回报”,以吸引企业界资金发展教育。我们认为,教育服务于国家的振兴,目的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公民,使他(她)们服务于国家,要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办事的公正性,因此教育界,特别是各类学历教育应该是公益性、非营利的。学校运行中“多渠道集资”盈余和增值,均应用于教育的发展和改善办学条件。我们还认为,教育应面向市场,引进企业管理中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政策意识和效率、效益(成本)意识,可不断改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造更多的优秀教育资源,服务于人民大众。而“教育市场化”的论点是混淆了教育的“公益性”和市场“营利性”的本质区别,前者是非营利的机构,后者是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舆论导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说什么群众个人储蓄的10%,甚至25%是用于子女的教育。这一可观的数字使不少资产者甚至上市公司,把资金投入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大学。大多数民办教育举办者希望拥有部分产权,并得到相应的回报。我们这里不评论根据我国的国情是否允许举办者从办学盈余中取得一定的回报,而是呼吁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制订《私立教育法》,按国际通常的做法,把私立大学根据“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不同的社会需求,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大学两类,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管理措施。使得“非营利”高等学校按照公办高等学校同样的待遇合法办学,而“营利性”的高等学校主要服务于非学历教育,按照市场法则,缴纳税款,得到合法利润。这样才能使那些热心捐助教育,支持公益性私立大学的发展,不图个人回报的企业家和爱国人士,因国家的优惠政策而受到鼓舞,并得到社会的尊敬。在市场竞争的规则下,优胜劣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只有那些保证教育质量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私立高校,不断地将捐资和学校运行中的增值资金,继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学科建设,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使学校成为优质教学资源的私立大学,才能体现教育“公益性”的理念。

三、认识问题

目前,民办高校较多处在生源困难、资金不足、举步维艰的状况,发展并不乐观,急待国家的立法和各种政策支持。这里存在政府部门,学校举办者的认识问题。

首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不少同志对朱镕基总理“发展民间办学,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办教育,才能实现大国办大教育。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不走多种形式办学的路子,别无选择”的论断在认识上还存在差距。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且国有经济占主体,不具备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条件;中国已经形成庞大的公立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公立高等学校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私立高等学校可有可无。因此,中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个长期和艰苦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太地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私立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韩国1996年私立高校258所,占全部314所高校的82.2%左右。印度8000所学校中有三分之二以上为私立学校。印度尼西亚政府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私立大学,1990年关于高等教育的30号公法,确定了私立高等院校的合法地位,私立高等院校发展到1159所,而公立院校只200所。菲律宾1185所高校,其中私立高校950所,占到约80%泰国公立大学21所,私立大学为32所。马来西亚高等教育传统上是公立事业,70年代政府对私立高校的政策从严厉控制转变为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有控制发展,目前正制订更为合适的政策以取代限制政策。

从政府部门来说应该解决三个认识上的问题:

第一,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改变了劳动者的知识结构。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也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政府重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追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积极发展私立高等教育,避免将有资格上大学的人排斥在校门之外。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把人口众多的资源变成人才优势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的任务。

第二,在国家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尽快制订发展私立学校各类税收政策,甚至国家从证券业务中建立教育发展基金,扶植和支持民间集资和鼓励有识之士兴办私立学校,推动私立大学的发展,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只要政策适当,私立高等教育就能健康发展。

第三,私立大学在竞争中发展,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在保证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公平竞争的条件下,有利于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其次,学校举办者正确的办学理念是民办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保证。

现在,有一种错误认识,好像举办者就是投资者,我们认为举办者应包括出资者和创办者两部分,举办者的办学理念是私立大学的灵魂。

纵观世界著名私立大学的历史,创办人无不追求为社会造就人才。捐资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念,或者为办学者的精神所感动而慷慨解囊,没有一例是为了追求自己的个人回报。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建于1858年,创办人福泽谕吉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从西方列强的炮舰背后看到经济、科技的坚强后盾,决心创办学校,“教育救国”,研究西方的政治、经济、法律,取人之长为己所用。他的“独立自尊”、“民主思想”是庆应义塾大学的传统,他的名著《劝学篇》在日本家喻户晓,他的务实精神成为庆应义塾大学办学的传统。

日本早稻田大学建于1882年,创办人大隈重信是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自由民权主义者。他所确定的建校宗旨为:“学问独立”、“学术自由”、“造就模范国民”。他倡导三个精神,即在野精神、进取精神和庶民精神。早稻田大学时刻准备通向创始人大隈重信的办学终极目标:世界的道路通向早稻田!

日本明治维新政府一贯的方针是国家办大学。在财政经费主要拨给国立大学的条件下,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和早稻田大学被世界高等教育界视为日本私学“双雄”,百年不衰,其根本的原因是创办人崇高的办学理念。在优良的校风和学风的熏陶下,他们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也得到了企业的支持和资助。而那些贪图眼前利益、以营利为目的私立大学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那是十分自然的。

以哈佛命名的哈佛大学并不属于私人所有,更不属于哈佛和其后代。成立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的前身是剑桥学院,早期移居美洲的英国清教徒以崇尚实用、关心教育著称,由他们组建的马萨诸塞州议会决定拿出其当时税收的四分之一(400英镑)建立一所学院,以重视科学和实用的剑桥命名。1638年,移民中的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生约翰·哈佛因病去世,临终遗嘱将其财产的一半约800英镑和全部图书400册捐赠给这所学院。为了纪念哈佛,1639年该校更名为哈佛学院,到1780年扩展为哈佛大学。这种通过政府拨款与民间集资相结合的方式兴办大学,后来成为美国的一种传统,但其性质仍然属私立。

斯坦福大学,原名小李兰德·斯坦福大学。1885年参议员李兰德·斯坦福及其妻子珍妮创建这所大学,是为了纪念他们于1884年在欧洲因伤寒致死的独生子。斯坦福夫妇的儿子未达到上大学年龄就夭折,所以他们要建立一所大学,帮助有才华的青年通过学习获得成功,以此怀念爱子。斯坦福大学的创办人在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对所有学生敞开大门,只要他们符合入学资格。学校在1920年前不收学费,1920年开始收每人每年120美元的学费。今天,斯坦福大学的资金来源是:36.7%来自学费,22.1%来自捐赠,17.4%来自会议、项目基金,20.3%来自非政府拨款,另有3.6%来自联邦政府。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私立大学,主要是历经几代办学者以崇高的理念精神办学,他们的办学思想决定了学校的兴衰。哈佛大学组成教授会作为校长的咨询机构,不留自己人是哈佛选择教师的原则,毕业生必须离校,到有了真正的学术水平后和其他竞争者同样向哈佛大学申请教师职务,哈佛选择的各科教师的标准是这一领域的美国或世界上的领先人物。哈佛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子,他们是一批精英人才。三百多年来,哈佛培养3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2位普利策奖得主,6位美国总统和一大批知名的科学家、诗人、作家、评论家和新闻记者。哈佛成为世界顶尖大学与其优良的办学传统密切相关。

斯坦福大学教授中有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985年学校被评为全美大学的第一名。然而直到1920年,斯坦福大学不过是一所“乡村大学”,无法和东海岸的哈佛、普林斯顿大学相比。1920年斯坦福大学电机系的毕业生弗富德里克·特曼,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担任斯坦福大学的副校长,他认为大学不应该是一个象牙塔,而是一个研究开发中心。他和校长华莱士·斯德林决定把斯坦福的土地8800英亩的7.5%出租给高科技工厂,称为斯坦福工业园区,让土地变成金钱,通过高薪聘请名教授提高学校学术上的威望。到1960年,斯坦福的学术成就已名列前茅,它所培植的“硅谷”早已名闻世界。

综上所述,办好一所大学,出资者为学校创造了初步的物质基础,而创办者和办学者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永葆青春的保证。世代相传的办学特色,重视教育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是一所大学威望的源泉,雄厚的资金是提高三个水平的基础,而三个水平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追求。因此,办好一所大学需要永无止境的资金投入,才能保证三个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办好一所大学的规律。这一规律,也是我国为加快培养各类人才,并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所必须遵循的。

四、办学资金问题

困扰我国民办大学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资金缺乏。国营企业负责人是国有资产的责任人,企业的利润是国家的财富,企业负责人有权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无权用于民办教育。由于我国私营经济起步较晚,一般私营企业没有经济实力,或者没有相应的减免税政策而在举办公益事业上却步。而那些“富豪”怕给自己带来麻烦而“财不外露”。有些私营企业主把教育看成“商机”,以不多的资金期待再“回报”,利用政府扶植私营企业的政策,以公司方式运作,开办“民办大学”,同时吸收大量银行贷款以增添设备,建设校园,采取了收“赞助费”、“建校费”等名目,或者是降低录取分数扩大招生名额,增加学费,从而影响了民办大学的名声。民办大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知识界或社会团体发起创办的,较注重教育的公益性,大多缺少初期资金,只能靠收取学费来运作,为了保证教育质量,择优聘请离退休教授、副教授代教,靠精简机构、勤俭办学,争取积累办学资金,并在各地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获得一点的银行贷款,购置土地和设备,兴建校舍,发展较缓慢。如所在省市民办大学数量较多,这类民办高校为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也不得不采取降低录取分数线来扩大招生,以增加学费收入。加上一些省市和地区的公办大学在扩大招生的同时,又以各种名目的“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这就使得民办大学的生存条件更加困难。

我们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民办高等教育不宜发展过快,民办大学不宜太多。为了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急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采取措施,根据其教育质量分类。对办得好的民办大学给予资助,对资金困难教育质量无法保证的劝其停办,对资金虽有困难,但认真办学,教育质量有保证的,用资金资助(如低息贷款或有偿提供搁置的教育资源等)的杠杆对专业相近的民办大学合并办学,增强实力。各国政府对私立大学资助的方式有非常规资助(如提供办学士地)、间接资助(税收优惠政策)、提供部分资助(图书、设备等)、提供固定资助(支付教师工资),我们可以参照。

同时,整顿办学层次,对公办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应该责成其提高办学水平,而不是降低办学层次,大批招收专科层次的学生与民办大学争生源。应该把普及的任务更多的让给民办大学担负,形成合理分工,既保证了名牌公办大学提高的任务,又使民办大学有较好的生源从而获得办学的资金。

我们赞成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则,公办大学也应该实行“优质优价”的原则,但是对于那些在公办大学下面设立所谓二级学院,用原有资产收取高额学费,甚至从二级学院的收费中提取比例的做法应明令禁止。它混淆了两种所有制的性质,又变相的加重了家长的负担,特别是未经评审,依托公办大学授予学位,使民办大学处于不公平的竞争中。民办大学本身应积极进取,锐意改革,行政机构和人员少而精,以诚信对待社会,以严谨的教学管理取信于社会,以提高教育质量回报社会,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吸引有志于民办教育的专家、学者,吸引学生报考民办大学,吸引企业家捐资办学。只要有正确的办学理念,锲而不舍的精神,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民办大学的资金缺乏的现象是会改变的。

五、教育质量问题

质量是民办大学的生命线,民办大学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业务质量和思想品德两个方面。

由于民办大学起步晚,资金不足,学费较高,办学条件不如公办大学等原因,目前生源还不能和公办大学相比。摆在民办大学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就是如何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大步,在毕业时能在就业市场上和公办大学的毕业生竞争。

首先,要使新生进校后从各种思想的干扰下解脱出来,热爱所学的专业,热爱学校,激起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唯一的办法就是狠抓教育质量。

民办大学中的一部分新生,带着不得已的情绪进入民办大学。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聘请高水平的教师作为教师骨干。民办大学上课的老师大多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而又循循善诱的老教授。即使是年轻教师,也是通过好中选优聘任的,保证了师资质量。优质的师资使学生强烈感受到一种幸运,从而激起求知欲。这样稳定了他们的情绪,也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了条件。

其次,民办大学的专业设置应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实用型为主,符合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前途,热爱自己所学专业。

第三,民办大学应办出自己的特色,使社会有强烈的印象。上海杉达学院重视外语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为办学的特色,给各专业的毕业生增加了就业市场竞争的优势,毕业生找到了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

第四、教育质量还表现在国际大学承认民办大学的学分。上海衫达学院先后有几十名毕业生去加拿大尼亚加拉学院,美国美利坚大学、英国兰凯夏中央大学等校留学,直接攻读四年级课程。2000年,日本千叶商科大学在上海招收了35名本专科毕业生,其中5名杉达专科毕业生经一年学习后,在该校的成绩排序为第一、二、三、五、九名,给中国民办大学争得了荣誉。

教育质量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业务水平上,还表现在学生的思想品德上。上海杉达学院重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把人格教育视为教育的基础。学校班主任配合教师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严格执行学生规则,毕业生的思想品德得到社会认可。杉达对毕业生做了一项跟踪调查,有95%的用人单位肯定毕业生工作认真、主动,事业心强,能较快适应工作,人际关系融洽。对五项综合素质的评估,95%的毕业生为好和较好,64%的毕业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

教育质量保证了毕业生的出路,得到了社会声誉,又保证了较好的生源。2001—2002年的招生计划中,杉达学院是上海唯一一所在规定录取分数线上完成招生计划的民办大学。

六、领导体制问题

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个变化颇多,争论颇多的问题。民办大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一个和国际上私立大学相吻合的领导体制。如何协调“领导”和“负责”的关系,是保证民办大学健康发展的关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就能使学校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学校办成有活力的实体。团结、奋发的领导班子就能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依靠社会力量办学,使民办大学越办越好。

首先,建立有活力的学校董事会。董事会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和最高决策机构,由热心教育、懂得教育、关心教育的各界人士组成,其主要功能是:

1.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坚持办学“自主性”和“公益性”,保证民办大学的正确办学方向。

2.选好校长、常务副校长,聘任懂教育、会管理、有献身精神,能团结师生,积极进取,锐意改革的党和行政领导班子。

3.筹措办学资金,扩大办学经费。依靠董事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和个人魅力,吸引热心教育的各界人士资助民办大学,为办好民办大学提供物质基础。

4.审核学校预算和决算,决定学校人员的工资待遇,使学校经费合理使用。

校长的负责主要表现在:

1.贯彻和执行董事会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坚持教育平等权”,坚持“不谋取个人回报”。

2.聘任优秀教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首位。

3.制订学校规划、规章、制度、严格学校管理,做到行政人员“少而精”,提高办学效益。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实现双语教育,把学校办成有特色有质量的国际认可的民办大学。

处理好董事会的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董事会不干预行政管理是实施校长负责制的保证。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以”三个代表”为指针,中国民办大学有着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批有活力有质量的民办大学将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强连庆,张晓鹏,王留栓.中美日三国高等教育比较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2]杜作润.世界著名大学概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3]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亚太地区私立高等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1996.

[4]华中一.硅谷夜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民办大学范文篇7

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办学伊始,便确立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办最负责任教育”的教育理念、“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并注重在践行这一理念的过程中把握民办高校生源特点和师资队伍构成等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师德建设宣传工作。民办高等教育兴起后,多数民办高校生源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有关于国家时事的热情,但政治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缺乏政治鉴别力,对深层次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二是有积极向上的态度,但功利思想比较突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和定位比较肤浅,注重眼前利益,心理素质不太强,心理成熟度不够高;三是有为社会做贡献和为他人献爱心的道德信念,思维比较活跃,但出现问题时缺乏理性思考,立场不够坚定,容易跟风、盲从,经不起诱惑。师资队伍基本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师资队伍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局面,即刚从大学毕业或入职不超过五年的年轻教师和学校从公办大学聘请的离退休教师,占学校整体师资力量比重较大,而在校工作时间较长、对学校有一定归属感且具备较强工作能力的中年教师比重较小;二是受生源质量影响,教师的价值感、事业心较差,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足;三是受体制影响,民办大学教师专业思想不够稳定或归属感不强。综合这些特点,需要民办大学师德建设宣传工作既要保持传统的工作方式,又要创新出适应不同年龄群体易于接受的现代方式。在新形势下,发挥新闻宣传工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对推进高水平民办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二、明确民办大学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任务

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做好师德建设宣传工作首先要明确其重要意义和主要任务。(一)师德建设宣传工作是落实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经过22年的探索,形成了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师是落实办学理念,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和实施者。这不仅要求教师深刻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更新教育思想,而且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的办学目标提出,在2020—2030年,使华外与国际接轨,进而建成百年大学。要建成百年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突出学术成就、优良教风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教师队伍。因此,宣传学校实现百年大学的教育梦想,宣传“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为广大教师树立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增强教师的教育使命感,是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二)师德建设宣传工作是学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现实需要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为高学历和高职称,更表现在高尚的职业道德上。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正确处理中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差异,坚定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学校当前工作重心,积极配合学校党委和工会组织的师德建设工作,主动设计,专题策划,开展丰富多样的师德宣传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三)师德建设宣传工作是改进教风、带动学风的迫切需要多年来,学校致力于用端庄的办学思想建设华外,用优质教学服务打造华外,用良好的形象展现华外,培育出了“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和“自强自律、求是求新”的学风。如何使这良好教风和学风发扬光大,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准则,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师德。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加强教师的教风建设,以教师的良好教风,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是学校发展前进的迫切需要。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工作的广泛宣传,挖掘优秀教师的生动事迹,坚持立德树人,让青年教师学习优秀事迹和践行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让青年学生感受优秀品质和践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是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

三、探索民办大学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有效途径

师德建设宣传工作即利用宣传形式和舆论载体,开展触及教师思想深处的有效方式,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实现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所以,积极探索民办大学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有效途径,方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一)完善宣传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加强宣传队伍和宣传媒介的建设,确保宣传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新闻宣传工作在师德建设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在办学历史不长的民办高校,往往是宣传工作的组织机构相对薄弱,难以保证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注重宣传工作秦和校长看望学校派送到韩国庆南大学留学的学生的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制度建设的完善,通过成立由学校行政和党委双重领导的新闻中心(宣传部)、教师发展中心、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组成的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机制,制定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制度,明确校内宣传、对外宣传、校园网络建设以及信息上报等工作的管理办法和运行模式,为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组织保证和工作指导;通过组建以新闻中心为核心,由校报编辑部、网络中心、广播站和电视台等部门组成的新闻宣传机构,配备专职、专业的人员,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了校园网、校报、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媒介的传播功能;通过构建以大学生记者协会为主体,由负责广播、电视传播内容的华外传媒学生队伍、各单位宣传信息员、各学生社团的宣传队伍等组成的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学生记者的主力军作用,采取对宣传信息员和学生记者进行业务培训和定期考核的方式,在提高他们的新闻素质和写作水平的同时,提升他们对师德建设典型事例的关注度,提升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整体水平,加强与各单位宣传信息员和各学生社团的宣传队伍之间的联系,同时负责与学院内外新闻媒体的联络与沟通,深入挖掘基层的优秀人物和事迹,提供即时信息并落实采访工作,为保证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有效落实,奠定了基础。(二)高举公益旗帜,确保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校园主旋律。在师德建设宣传工作中,学校坚持高举公益性办学旗帜,以端庄的办学思想指导、感染、推进师德建设工作,使广大教师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增强教育合力。学校新闻中心围绕秦校长的公益办学理念,确立了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主旋律,即围绕“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博学善导,求真务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遵纪守法,乐于奉献”这一师德建设内容,宣传秦和校长的先进办学事迹以及学校科学的顶层设计和端庄的办学思想,使广大教师了解华外“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使华外成为中西合璧之桥梁,中华儿女走向世界之桥梁”的办学理念,明确百年私立名校的远大目标;宣传学校“简单做人、踏实做事”的作风,宣传学校日臻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为广大教师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使老教师们在民办教育的岗位上再次焕发激情,使年轻教师们以饱满的精力投入教书育人的实际工作中,全心投入,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宣传教师队伍中的先进事迹,树立师德典范,以真实的工作事迹教育人,以真诚的教育情怀感染人,以坚守的公益精神引领人,从而使广大教师以培育优秀人才为己任,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成为学生们努力学习的典范。(三)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围绕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主旋律,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一方面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电视台、微信、微博以及宣传栏等载体,发挥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结合社会时事热点,加大教育方针、办学理念和育人思想等正能量的宣传力度。比如,学校及时关注社会动态,于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开展学习号召,并针对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重要学习指示通知要求,提供相关学习材料,组织讲座、报告等学习活动,使广大教师能够深入理解会议精神,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为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学校党委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了学习活动,通过座谈、研讨等形式,学习讲话精神,交流心得体会。校报、校园网、微信、微博等媒体,对学习活动进行报道,刊发学习心得,进一步增强了学习活动的影响力。2017年2月下旬,省委、省政府决定追授黄大年同志“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并在全省广泛开展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活动之后,学校党委立即对学习黄大年活动进行了安排和部署。5月,对黄大年事迹重要指示发表及接到省高校工委关于在高校师生中进一步做好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宣传活动通知后,学校党委立即发出通知,要求以学院为单位组织师生认真学习的重要指示、教育部决定、省委省政府决定和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学校专门印发了重要指示、教育部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决定,以及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学习讨论会、撰写学习体会等方式,联系个人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畅谈学习体会。学校还通过校报、校园网等对学习活动广泛进行了宣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党员领导干部组织开展宣传活动,面对面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加强广大教师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学校组织开展了自我教育和读书活动,提倡教师读一本提高教师素养或师德建设的书,撰写一篇文章,交流一次思想;组织法制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对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等,以学习促进提高,以交流营造氛围。(四)策划“立德树人”等师德建设主题宣传形式,引领校园文化在师德建设宣传工作中,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通过主题策划“立德树人”等师德建设主题宣传形式,不仅树立先进典型,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还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引领校园文化风尚。每年教师节期间,学校组织开展师德师风主题宣传活动,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整合校园多个媒体的传播特点,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利用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彰的“三育人”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等典型开展宣讲报告和座谈,重点宣传“爱教育、爱华外、爱岗位”的感人事迹,弘扬高尚师德;在每月三期校报中开设固定的师德建设栏目,如“立德树人,璀璨华外”“特色课堂”“党建创新”“华外论坛”“公益华外”等,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举办“最美教师”评选活动,通过在校报开专栏,制作专题视频等,展现我校优秀教师的精神风貌;召开各种层面座谈会和举办师德论坛,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宣传工作常态化;开展“感动华外”“最美华外”等征文和摄影大赛活动,为广大师生开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空间;及时关注校园网以及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的舆论动向,适时宣传引导,加大正能量的传播力度。通过典型人物事迹的宣传,加强了学校优秀教师及工作经验的广泛传播,加大了榜样的示范作用。几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国家、省、市、校级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和师德标兵,在2017年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评选中,秦和校长牵头的教育学院教师团队光荣入选。优秀教师的生动事迹通过校园媒体,在校内外得以广泛宣传,在广大教师、学生当中引起强烈反响。学校党委还策划组织教师节专题宣传活动,通过校园媒体,以专栏、专版的形式宣传师德典范,报道师德建设活动,传递执教心声,表达从教情怀,正面宣传与侧面报道相结合,为师德建设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师德建设工作深入人心。2014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好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中最首要的品性;宣传工作是传递正能量,提升师德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探索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创新途径,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宣传工作,是推进高水平民办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也通过校园网、校报等媒介,将优秀民办教师事迹向社会广泛宣传,为社会各界了解民办大学的教育宗旨和目标,建立百姓的口碑,扩大社会影响力,搭建了桥梁;同时,也为民办大学教师确立了引以为荣的学习榜样,在全体学生心中树立了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为培养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端正做人、做事的态度,鼓励他们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7.29.

[2]李念良.民办高校教师基本特征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4).

[3]马发生.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民办大学范文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民办高校学生自身原因、社会对于民办院校的偏见,民办院校学生心理上呈现一些特征。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民办高校应该充分整合网络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新模式非常有必要。

一、网络环境下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民办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关注。2001年3月16日,教育下文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民办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重视,纷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

(二)民办高校设置心理辅导与咨询室

为了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民办高校已经加大投入建设心理辅导与咨询室,或名心理咨询室、或名心理咨询中心、或名心理辅导站、或名心理服务辅导站,根据需要设置类各个功能模块,一般来说,包括接待室、心理测量室、心理阅览室、沙盘游戏室、情绪宣泄室、个体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咨询室、放松室等。(三)民办高校开始培育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民办高校已经培育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校级设置2-3名教师,二级院系安排学生管理人员兼职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但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还不能满足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网络环境下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亟需构建

根据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但民办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只在大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门课程,课时基本在16-24学时,难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

(二)民办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应用程度有待提升

民办高校已经设置心理辅导与咨询室,但是由于心理辅导与咨询室条件比较简单、或者教师专业性水平、学生传统认识限制加上心理抵触等,民办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应用程度有待提升。

(三)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优化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还比较少,全校一般就是2-3名专业教师,二级院系配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性不强,一般由团总支书记、书记员、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者担任,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上只进行知识宣传,无法对于学生心理困扰、心理矛盾进行专业心理辅导和指导。

三、构建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移动互联网依赖日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发生变化,因此充分运用互联网,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社交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用平台化模式,打破时空限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极大方便。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共享

民办高校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可以通过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与其他高校共享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先进经验、优秀做法、精美视频等,积极地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建设,推进高校之间心理健康网络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社交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人数不断增长,推动了社交网络的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中离不开微信、微博、博客、QQ、陌陌等社交工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社交化有助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民办高校可以运用社交协作软件,同时和收集信息,减少资源损耗和人员占用。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用平台化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包括开发利用心理健康知识与资源、建设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的专业网站,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校园内高度共享,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云”化。

(四)优化建设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为了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必须重视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构建专业教学团队,进行教学研究从校外积极引进专业从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课程的教学指导,同时要民办高校应该重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在职学习和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等多种方式提升任课教师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总之,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然发生变化,民办高校应该跟随时展需求,重视课程资源共享、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辅导与咨询室的建设,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作者:任静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民办大学范文篇9

1.普通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现状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在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而做着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由于受各种外在和内部条件的制约,对于培养出优质的管理类人才还是有一定难度和挑战的,大多数的高等院校还是更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对于创新能力这一重要的部分还是有很大的缺陷。老师和学生都习惯于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考试的时候按照笔记来背这门课的知识内容,为求得成绩合格而学习,在实践环节往往只留于形式,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一般也很少主动的提问和互动,只倾向于老师抽人回答问题的传统模式,这些都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脱节,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一般的高校专业课程学习的流程基本相同,都要学习财务、人力、会计、运筹等方面的知识,但对专业技能的积累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专业的教学特色更是无从谈起的,最后导致学生们对本专业的知识都是只知片面,而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最重要的是毕业后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出现了毕业等于失业的惨淡现象。

2.民办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现状

民办院校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手段也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育则是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传递知识的方法还是传统的以口述的方式来讲解相关知识,而且,民办院校较普通本科院校的不足还在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民办大学的学生由于资金的缺乏和教学资源的不足,相对于学生规模扩大的速度而言,专任教师的数量则明显不足,这也影响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程度。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不到相应的锻炼。民办大学由于资金和现实的一些原因,其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书本的讲解内容多,具体的方法少,具体的业务少,教授的知识实用性不强,与现在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不够,对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缺乏有效地途径和手段。民办大学的师资力量主要依托于公立大学,而公立大学能它提供的教师则大部分是闲置师资和退休教师,而随着国家扩大大学教育的规模,公立大学的学生人数大幅度的增加,民办大学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师资聘用问题,缺乏稳定的师资力量。

二、普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去向

1.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工作情况是复杂多样的,不仅是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服务业和外贸等需要众多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农业、信息业和金融业等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非常多的但是普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就能应聘上岗管理职位的人才却是寥寥无几的,因为工商管理类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很难满足这类岗位的职位要求,他们的水平还远远不够胜任这些职位,所以大多数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不停地忙于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也是五花八门的,多数做的是销售和财务等方面的工作,或者备考国家公务员。

2.还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希望能在学术上得到更高的肯定,获得更优越的教育资源有些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认识到了国内对于管理人才培养的缺陷后,选择去国外“镀金”希望能从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中得到更有价值的收获,相比较我国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来说,大多数企业对于受过国外培养的管理人才还是从某种程度上给予认可的,这也取决于进修学生真正具备的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他们在拥有了优越的条件和优势后回到国内来崭露头角,实现自我价值。

三、工商管理专业的培训目标及要求

1.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分析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2.对毕业生的要求

掌握专业所需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业务素养;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和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能力。

四、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素质培养

针对我国工商管理本科应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我总结出一下几种方法:

1.加速教育方式的改革,突破传统单一式教学方法

要想能够培养出全方面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学校必须要改变现在传统单一的讲授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提高学生的管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学校应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企业的实习机会,把实习项目也当做必修课程,同时可以增加一些案例学习、角色扮演、企业家讲座的学习的活动,让同学们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得到更大的进步。

2.调整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

传统的教学课程主要是以必修课为主的理论学习,学生们一味的追求必修课成绩的合格,而忽略了选修课的兴趣培养,对于充当着辅修作用的选修课却不能实现同学们对所学的知识发挥补充辅助作用,我们的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是十分可惜的,所以有效地调整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分配是很重要的。为此,可以以学分制为基础,向选修课制逐渐过渡,即在学分基本不变的基础之上,降低必修课的学分,增加选修课的学分。这样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可以使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达到更有效地学习效果。

3.建设优质的教学团队

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教学氛围不浓。因此应逐步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影响力,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首先对于专职教师而言,他们是民办高校教师的主要组成成分,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因要采取多种形式来培养其双师型素质。

4.增加校企合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民办大学范文篇10

【摘要】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独立学院外部机遇、外部威胁和内部优劣势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立足和服务于社会,培养高等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建成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民办大学。【关键字】机会;威胁;优势;劣势,趋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化和多元化发展给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分析独立学院的竞争态势?一、导论(一)SWOT分析方法简介SWOT分析法来自企业战略,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达到正确估计形势,选择最佳战略的方法。S是指企业的内部优势(Strengths),W是指企业内部的劣势(Weaknesses),O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T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s)。(二)独立学院的界定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利用公办母体高等学校的部分资源,实行严格的独立办学,是社会力量与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有益结合,它的性质是公办大学和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学校,按照民营机制来运行的,重点在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可探索的新路。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独立学院竞争态势进行分析,试图探求独立学院发展趋势,指明独立学院的未来归宿。其中机会是指环境中对独立学院发展有利的各种因素,威胁是指不利的因素,优势和劣势是指独立学院所具有的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各种资源优劣因素。二、外部机会(一)时代机遇1.高等教育大众化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了的空间。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任务的提出,独立学院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各类在学学生的规模将达到3000万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以上。早在2004年,公办全日制本科院校校均规模已达14000人左右,专科学校校均规模8000人左右。整个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校均办学规模已经达到10000余人,师生比为1:18。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容纳能力已经趋于饱和,扩张能力有限。公办高校正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发展模式转变。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任务将主要由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和职业学院承担,独立学院将因其特殊模式将优先获得发展。2.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教育市场化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中国高等教育也将以某种方式接受教育市场化观念并纳入教育市场化过程中,只是时间早晚和程度差异而已。独立学院教育是适应高等教育市场化而发展起来的,独立学院教育正经历着高等教育市场化过程。相对于公办高等教育而言,独立学院教育对市场化显然具备较强的适应性。3.多元化发展是未来高等教育需求的趋势。过去30年里,我国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平衡,需求大而供给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高等教育需求是一种“机会需求”,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教育提供了满足这种“机会需求”的供给,“机会需求”提供了独立学院发展的空间,使得民办高校形成了一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得到了较快发展。(二)发展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形势要求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加快发展,但加快发展又将面临教育经费投入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巨大困难。这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国情。不少公办高校把发展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因此,高等教育规模要继续有发展,必须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总的趋势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必然的选择。独立学院顺势而生。(三)各方扶持独立学院的发展普遍得到了大学、投资方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许多地方政府认识到,独立学院的发展对提高本地高等教育入学率、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等的巨大好处,也纷纷在土地使用、校园规划、资金贷款、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以政策支持。三、外部威胁(一)公办院校无论高等教育怎么样发展,公办院校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的优势不言而喻。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民众的高等教育需要将会从“机会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变,竞争高等教育机会转变为竞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二)民办大学民办大学是在公办高校因体制和机制原因所致的空隙中发展壮大的,是高等教育中的市场长利基者。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仍将处于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地位,民办高校一般定位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教育,占领低端应用型人才市场,做中国高等教育的基座部分和补充。(三)公办高职院校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蓝海。近年来,公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虽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多数由中等专业学校改制升格而来,其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虽然还有一个不断改善和提升的过程,但在这些方面,公办高职院校与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相比并不逊色,随着公办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品牌的提升和特色的形成,将会从某种程度上挤压独立学院的空间。(四)资金问题[1][2][3]教育本身属公益性的事业,是非赢利性的事业,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可以有合理回报,但实际上这种回报将不会是很大的。是大学就必须以公益性为独立学院的基本价值定位。这要求投资方要在公益性与逐利性、事业与产业之间找到平衡点,解决如何在办学公益性的前提下,处理好资本天然所固有的逐利性特征,处理不当势必会对独立学院的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四、内部优势(一)性质优势独立学院是戴着红帽子的民办大学,适合中国的政治形态、意识形态和百姓的文化心理。独立学院的发展如此迅速是独立学院的性质决定的。独立学院的性质定位既不姓“公”,也不姓“私”,而是姓“社”、“社会资本”的社,服务社会的“社”、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二)定位优势独立学院填补了“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空挡”,是“应用型和教学型的结合”。在母体高水平本科院校纷纷向教学科研型或研究型大学迈进,出现“教学型”空挡;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原行业部委院校在体制改革中划归地方为主管理后向综合性迈进,出现“专门学院”空挡;职业技术学院学制由三年向二年转变,出现“高层次应用型”空挡。独立学院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学型学院”,发展空间很大。(三)特征优势独立学院有三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优、独、民”字。“优”字是独立学院的一个很好的特征,也是独立学院的优势所在。名牌独立学院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和宁波理工学院,都是充分利用大学和社会力量的优质资源组合,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树立的新典范。在市场上,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表现在:第一是成本优势,即生产同样产品的成本比别人更低;第二是产品优势,即产品的差异化优势;第三是品牌优势,即在技术性能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愿意为品牌多付钱。教育是一个品牌价值很高的行业,独立学院可以授予本科的文凭与学位,利用母体的品牌优势;民办的运营机制又可以发挥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的成本优势。因此可以说独立学院占据着计划字眼和市场机制的二重利惠,享有品牌与成本的双重优势,这必定会对其他提供同类服务的办学机构带来很大的冲击。五、内部劣势(一)管理体制问题1.由“资本营利性”产生的问题。我国《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许多独立学院实行的是股份制、提出的是公司经营的观念;出资人又来自教育外部,制度约束及理念限制较少,有些出资人要求对学费按一定比例事先进行分配;独立学院直接办的是本科教育,市场需求较大,一些出资人为缩短投资周期想盲目扩招生。这些行为是不符合教育规律且还有可能突破有关教育法规的规定。实践中出现的招生欺诈行为等问题就是由此而生的。2.由“独立性”产生的问题。独立学院要健康发展,需要规范管理,要真正独立于母体学校。为了保证独立学院的质量,教育部2003年8号文件又规定母体学校“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保证办学质量”。事实上,许多母体学校直接控制或投资于独立学院,使独立学院更像是母体学校的下属单位。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不独立不符合规矩,太独立又不利于保证办学质量。于是“脱钩”“扶持”“营利”与否的问题出现,这直接导致母体学校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出现三种态度:一是极为支持;二任其发展而收取管理费;三是限制支持。(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师资队伍构成不合理。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方面,独立学院自主师资数量少,临时聘用的教师多,年轻教师和退休教师多,且采用的基本是“计件工资制”,教师与学校的关系简化为金钱关系,教师归属感差,流动性大。这就很难保证学校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对管理人员而言,他们一般包括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或者是新近留校的年轻人,雇佣意识强,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上,缺乏创新性和开放性。六、未来趋势独立学院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作用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既享受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又承载着社会资本的期盼,还必须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如同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独立学院的竞争态势进行全面的分析的结论一样,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试办”二字,独立学院的未来还未有定论,但通过分析已经一个清晰的思路:1.独立学院这一新的办学模式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2.由于内生机制的缺陷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独立学院的发展将会面临诸多困难和考验,甚至还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如果独立学院举办各方失之于对形势的正确估计,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未来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的风险也是存在的。3.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独立学院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办学体制,建成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民办大学才是其应有的归宿。七、结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独立学院这一新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多层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是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和[1][2][3]政策支持;其次是申办方和合作方共同的远见卓识、恪尽职责;再次是独立学院自身要有正确的办学理念、合理的办学定位、清晰的办学思路和科学的内部管理。尽管独立学院的发展和成熟可能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但是,通过政府、社会的关心支持以及独立学院自身的不断完善,少数追求教学质量、注重办学特色的独立学院将会脱颖而出,成为民办高校中的典范。【参考文献】[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3]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06]31号).[4]甘德安.独立学院“热”发展的“冷”思考[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