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师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1 17:01:44

外语教师论文

外语教师论文篇1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本研究以周星和周韵[14]、李素枝[5]和谢晓燕[22]的3次研究设计为参考,以两所同层次高校内执教交际性口语课程的中外教师为研究对象,拟研究中外教师在EFL课堂话语总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中外教师在课堂互动中提问的类型及其比例,以及中外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反馈的类型及其比例。(二)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同一城市相邻的两所同层次高校内的4名中国教师(CT)和5名母语为英语的外籍教师(FT)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国教师都承担着2009级中文专业大学英语口语四级课程,5名外籍教师则承担了2009级英语专业口语四级课程。(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和描述国内EFL课堂语境下中外教师课堂话语的特点,而不涉及任何课堂话语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因果探讨,因而采用以课堂观察为主的自然调查法,并对教师进行了访谈。数据采集共持续两周,其目的是获取不同教师讲授相同课程相同章节时的课堂话语。在未事先通知和不干涉课堂教学的情况下,笔者对9位教师进行跟班听课,对各自讲授的两课时(50分钟/课时)进行了完整录音,在课后与同事一起转写录音,并对音频和文字材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与讨论

外语教师论文篇2

[关键词]课程;生活世界;超越;自主发展

一、引言

过去的几十年里外语教学研究经历了从教学方法到二语习得的理论变革,从片面强调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发展到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源自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学习者自主”(learnerautonomy)概念。学习者自主是学习者能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内容以及学习方式并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要求转换外语教师的传统角色,把更多的学习控制权和决策权授予学生。而在这个赋权予学习者的过程中,自主性已不再是一个仅仅属于学习者的概念。若外语教师自身都不知道怎样去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话,何以期望培养出学习者的自主性。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前提就是教师的自主发展。这一点钱晓霞作了详实的论述。所以,教师的自身发展已经成为今天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外语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笔者曾就本地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师资作过一项调查,除了职称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单一、工作量过大等系列问题外,在需求方面集中地体现在要求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自我发展”以及培训进修、减少工作量等方面。这份调查统计与周燕所作的49所院校920位高校英语教师的调查结果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充分说明外语教师尤其是近年来处于蓬勃发展中的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然而,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自我发展”这个概念被多数教师简单地理解为继续培训或进修。因此,在教学任务繁重和进修资源紧缺的环境下,我们目睹甚至经历了整日忙忙碌碌却又无所适从的疲惫与怨言。如果对这种疲惫与怨言进行课程意义上的解读和批判,我们是否可以领悟点什么,并由此走出这份疲惫与怨言而走向自主发展之路呢?

二、工具理性的束缚

教学一线的外语教师长期以来被某种无形的秩序定位在简单技能培训者和课程传递者的角色上,在一个狭隘的课程范畴里背负着语言外壳重复着一些技术层面上的字、词、句解释和听说读写意义。吴宗杰对这种教学活动模式作了实事求是的课程结构剖析,以一种批判的视角揭示了西方工具理性(instrumentalrationality)支配下的Tyler原理现代课程范式以及其中外语教师的生存方式。

Tyler(1995)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科学课程思想的四大焦点——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要提供什么教育经验以便达到这些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课程的构建。现代课程由此发展并分解出了目标、大纲、教材、教法和评价等一系列由不同教育机构和社会群体来操控和制约的课程要素。这些课程要素以预定的、逻辑设计的、序列化的步骤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这流水线上“无个性”地接受工作指令,用各种标准化指标去完成符合某种技术评价体系的“产品”。在我们熟悉的语言课堂里,同样被理解为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测试评价的外语课程按社会分工的需要强行划分专业科目,我们的外语教师则围绕着它们摒弃一切其他的经验和学科内容,根据预设教学目的及以此为目标内容的教材组织统一的课程进度和教学方案,以线性方式滔滔不绝地讲授着系列序列化的语言知识点和技能。不难发现,我们的外语教材是序列的、逐步的次序,教学大纲也是如此,甚至作业和考试也体现这一次序。在这种封闭的以1、2、3、4累加步子前进的课程模式里,语言“被科学思维表面化、标准化、分类化和可测量化了”,内在的思想被抽空了,教师成了机械的传话筒,学生成了盲目的吸尘器,教与学之间“只交换能量但不交换物质”。一旦失去了作为其本质内涵的内在精神,语言这个载体便具有了实际意义上的工具性,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功利目的和技术目标,束缚甚至封锁了教师选择、重组、发展的主体性课程空间。

三、超越课程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教育科学领域对Tyler工具型课程思维模式提出了挑战。英国Sten-house,L.的过程理论,美国Schwab,J.的实践理论以及Doll,w.E.的转化理论把课程的开发、实施推向了后现代主义课程的理解,出现了“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话语构成的社会文本来理解。在这里,课程概念不仅从框架上跳出了以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为特征的科学理性范式,甚至从内容上消解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目标并把它们融合到一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去。教师作为这个过程中的生活世界思想者存在去解读课程活动的社会教育意义。“教师的发展就是培养这样一种能读能力,并能与学生一起构建符合人心灵发展的所需要的,自己的活动课程‘文本’。”

在我们周围,教师的发展一直以来或部分或全部地被定位在专业培训与教育上,但“仅仅通过教师培训我们不可能达到包含在学生自主性概念里的教育目标。只有教师控制自主的职业发展,才能接受学生作为探索型伙伴的挑战”。在这种专业培训尤其是当前新课程师资培训中,教师依然是作为一个受训者去接纳外界施予的教育,教师的自主性——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学生自主的“支架”力量——依然没有被充分开发。所以对于教师发展,吴宗杰道出了其课程视角下的本质的东西:

……theessenceofteacherdevelopmentistheincessantdeepeningoftheirauthenticunderstandingabouttheeverydaynessoftheirlife.includingthenor-malandmundaneteachingactivities.regardlessoftheauthorityofdominantdiscourse.Curriculumisunder-stoodasthearticulationwithstudents0fteachers''''be-inginunderstanding.

这种东西就是超越课程的自主发展,就是重构包括课堂在内的教师生活世界并改变制约他们生活方式的机构权力话语(institutionaldiscourse)。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视野,找到了一条通往教师自主发展之道。

(一)寻找教师课程话语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教师的发展更需要自身的语言文化环境。后现代语言课程观认为,学校里发生的一切语言活动都是课程,尤其是其中的课程管理方式和领导方式,作为组织机构的形态存在而成为决定教师发展的行政权势话语和决策理性话语。在工具理性的现代课程框架中,我们显然长期以来就被这些教育管理者以及专家学者对教育科学的、实证的话语如“目标、大纲、教材、考试、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所支配,而作为教育和课程的直接实践者,教师自己却失去了话语。当我们的学校反复用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方法等概念去讨论课堂教学的时候,当我们用考试成绩、教学评价、专家考核等方式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我们的教学活动就被限制在了课堂里、教材上和分数中,教师想当然地认为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是专家们的权威规定,只要接受并把它们传播给学生,让他们考出合乎这些规定的标准成绩就行。在语言课程中,外语教学更是纠缠于选择题勾出来的数字及其权势话语或理性话语所赋予的效益,外语教师完全脱离了语言课程的本质,失去了“我”的思想,“我”的言说,在教学活动中用自己的脑子在说着别人的话,丧失了作为一个主体应该展示的自我精神话语。

所以,当我们提到教师的发展,首先就要教师仅仅是一整套目标、教材、考试等课程体系中的执行者的定位。课程是一种社会过程,教师是其中的核心,“是凌驾于一切现代课程文本之上的上帝,是课程的主宰者。如果把这个上帝贬低到了一种教育工具,别人决策的执行者,那么课程就失去了灵魂”。教师必须去思考和挑战隐藏在课程背后的话语控制权,争取自主发展的社会语言环境,找回自己的课程话语,用“我”的存在去思想,用“我”的思想去言说。中国(二)实现教师课程创生

西方学者在课程实施取向研究中曾归纳出了忠实(fidelity)、调适(adaptation)以及创生(enact-ment)三种取向。应该说,随着师生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的弘扬,课程实施由忠实取向转向调适取向进而发展到创生取向是一个重大的进展,教师由完全被动的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知识、教育经验的主动阐释者。但是笔者认为,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仍然没有超越课程的现代范式概念,仍然在“特定的话语情境——教育机构,特定的话语内容——教材乃至特定的话语方式——教育方式方法”中作一个实施环节的改造。尽管这种改造中可能没有社会权势话语的强制性命令,但在作为实施者的教师领域中,这种对课程文本的再阐释还是以此为导向的,体现不出教师自身主体实践的价值。教师超越现代课程的自主性不应仅局限于课程活动的实施环节,而应全部体现在包括课程决策、设计与开发、研究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实现“教师的课程创生”。

教师的课程创生这一命题给外语教师的课程自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语言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思想载体,外语教学就是融化情景和人的思想为一体的生活方式,语言课堂的教学完全可以实施课程创生模式和策略,把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模糊性引入语言课程的教学情境中,因境而生,即兴创造新的有挑战性和干扰性的课程资源,在整个课程运作中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意义以及课程理论的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新变革。教师在决策、设计、实施的创生课程活动中,实际上是在开拓教与学的一个开放系统,让教师、课程材料与学生在看似无序、混沌、不平衡的活动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高级能力“自组织”。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课程意识以及教学行为、价值取向,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得以改造和重建,这也标志着教师在课程创生过程中的不断成长与发展。

在这里,有必要提出的是,构建校本课程无疑是有意义的教师课程创生,特别是目前在广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里,如何去开发适应当地经济区域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材料,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重要保证。多数高职院校从无奈采用普通高校外语教材到目前热衷使用各类高职版外语教材,教师自身并没有从已有的疲惫困惑中解放出来,反而陷于传统教学方法与应用人才培养规格的矛盾之中。“教师的无能化就是从那些披着‘神圣’光环的教材开始的。教材让他们感觉到教师的权威,却剥夺了他们知的权力。”因此,抛开那些自上而下的权威性课程教材,带着实践性的价值取向以及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校为本的民主理念,去探索与研究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符合学生认知需要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教师掌握课程自主性、用周围的真实生活世界去言说并实现自主发展的真正尝试。

(三)回归课程反思教学

正如上文中所反映的,后现代课程视角下的教师发展的焦点在于教师思维的转变,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理论构建或教学技能训练。那些既定的教学理论、方法以及内容无论怎样去解说和诠释都不能让教师去理解、把握“过程”这样一个后现代的转变性课程概念。多尔曾言,在这种课程作为过程的框架之中,学习和理解来自对话和反思。Bruner(1986)也认为,“教育过程很大程度上包括一种能力,即通过反思自己的思想从而以某种方式将自身与自己所知道的区分开来”。只有当我们用一种批评性的反思性思维——转变借以发生的工具——去解放课程的工具理性束缚,把教学从技术理性和谋略理性的目标、方法控制中摆脱出来,教师的教学才能回归到自然的状态,教师与课程文本、学生之间才能进行平等的主体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自主的教师应对自己的课程教学行为进行不断的反思,在理论与实践中验证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甘正东在总结反思性教学特点时指出,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反思所探究的问题或领域往往是教师本人觉得最有意义的,也是源于教师自身的需要,它不同于专家型的理论研究,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行动过程,伴随着教师本人大量系统性的观察、艰苦的思索和理性的选择。所以教师的教学反思过程也就成了教师自主意识提高、职业能力发展的过程。

课程教学反思一般通过教学日志、课堂录像观摩、行动研究来进行,贯穿着自我质疑、自我解惑的思索行为。面对一系列的目标、大纲、教学方法以及教材、考试等习以为常的传统课程要素进行习惯性的批评与反思,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发展出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视野,最大限度地开拓自主决策的空间,解放自我,发展自我。

外语教师论文篇3

从任职资格来看,随着国家对师资队伍达标的新要求,中小学教师在学历上面临新挑战,相当多的教师必须进行学历上的再提高,将近一半的英语教师尽管有专科或本科学历,但并不具备从事英语教学的资格,他们在专业方面没有接受深入、系统的学习,其语言能力和教学技能不足以保障教学效果,给英语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从年龄结构来看,结构不合理,师资缺口大。教师队伍年轻,经验丰富的中老年老师偏少,年轻教师居多。这些年轻教师拥有新颖、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语言技能,但是教学阅历肤浅,教学经验欠缺,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从接受培训来看,大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不足,觉得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自觉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意识淡薄,不注重在教学实践中的提高;教学任务过重影响了教师理论学习与研究,制约了教师发展的“后劲”。同时由于专业基础欠缺,丧失学习兴趣和动机。此外,培训也忽略了接受培训的教师的认知方式和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教学实践所形成的个人教育理念及这种理念在他们接受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加之时间短、内容多,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也不现实。因此培训工作也是流于形式,搞“一刀切”,而没有采用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的作法,构建一种“分层要求、分类推进、多种形式、多方结合”的培养模式。

二、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及有效策略

外语教学有其特殊规律性。培训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历,也是为了加强语言能力、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技巧和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exam-orientededucation)的现象。从根本上讲,教师培训就是开发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s),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提高性和实效性。由于年龄、经历、性格、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要发挥其应有功效,培训务必确保差异性、应用性和实效性。正如优秀教师所具备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一样。培训所涉及的内容也应是全方位的。为了真正将培训落到实处、卓有成效,根据社会发展对英语教育提出的要求,再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实际情况及教育现状,教师培训应涵盖以下方面:

1、完善培训机制

完善的培训机制是确保中小学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培训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或者说还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再培训,再上岗”的原则,不断加强适合中小学英语继续教育课程的教材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从而在机制上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2、明确目标定位

培训旨在唤醒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和专业自觉,促进教师的角色重建(rolereconstruction)。根据叶澜教授的观点,未来中小学英语教师理想的风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二是多层复合知识结构,突破“传统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三是形成更高要求上的新能力,如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等;四是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这就是我们期望的未来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理想风采。

3、更新教学理念

结合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观,培训的目的是使接受培训者完成对培训中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摈弃根据经验和教学实践所形成的教育理念中的不合理成分,树立相应的现代教育理念,能运用大教育观、学习观对教育行为进行反思(reflection),探索新的教学行为。中小学英语教学应以交际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应充分领悟语言教学思想的内涵。克拉申(Krashen)认知理论认为,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新旧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而这种结合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由主体变主导,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组织参与交际活动。

4、提高教研意识

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师教研水平低下,难以适应外语教学改革的要求。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外语教学应根据个体认知差异(cognitivedifferences),把握语言教学的规律及特点,科学实效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就要求外语教师掌握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培养良好的教研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教研能力。教研能力的培养说到底就是培养用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在正确的外语教学理论指导下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技巧,这是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必然挑战,也是教师的必备本领。科研工作应以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结合外语教学理论,在教材、教法等方面开展实证研究(empiricalresearch)。研究不能凭感觉,而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回顾课堂教学行为过程,总结自己的优缺点并适时加以调整,形成新的教学决策能力,开展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提高科研水平主要是培养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5、强化信息技术

仅有良好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还不够,还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能切实理解当今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把握如何选择合适的信息通信技术来呈现中小学英语知识体系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应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利用网络搜集获取信息、加工利用信息、整合交流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实践的整合。

6、形成整体衔接

我国的外语教育要不断改善宏观调控措施,立足整体,统筹安排,应根据国情(缺少语言环境、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不高等),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外语教育整体方案。中小学、大学外语教育应形成系统,环环相扣,“三位一体”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一条龙”的整体衔接。这就要求三者在大纲、教材、方法、考试等方面有可行的衔接安排,避免衔接不利而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生对机械重复、炒现饭的外语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不相衔接的问题严重违背了教育学原理:前一阶段的学习要为后一阶段打基础,后一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深化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当前外语教学中出现的“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尴尬局面。

三、结语

外语教师论文篇4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把英语课程分为九级目标,其中1―2级是小学阶段的目标,4年级学生应完成一级目标,5.6年级学生应完成二级目标。《标准》对实现各级目标具体要能做什么也作了详细的描述。要使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达到以上目标,英语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英语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英语专业知识

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是构成教师向学生“授业” 的基本内容。英语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对于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掌握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是适应英语教学的保障。英语专业知识一般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一定的贴近儿童生活的词汇量,牢固的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的知识以及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领域的文化知识。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是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专业素养。

系统而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言语技能是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语言素质。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修养几方面。良好的言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几方面。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听、说、读、写等教学理论与技巧,应该具有如何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具备上好新授课、复习课等课型的良好的专业授课技巧等。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较为系统和扎实的现代英语语言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只有达到这样的专业水平,才能全面地掌握教材,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与课内外知识有关的问题。学习外语学科的语言知识、基本技能及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加强自己所教语言材料的储备能力对小学英语教师基本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还涉及到相关的其它专业知识。就理论素养而言,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具有现代外语学习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外语教育心理学、课程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①外语学习理论。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英语测试、英语教育史、英语教学法等对小学英语教师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不掌握现代语言学习理论,就不能使自己在现代教育系统中自觉、准确地定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外语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 ,小学英语教师应了解不同教学法的历史和体系的特点,汲取长处,掌握外语教学中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丰富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知识和教学技能,改进课堂教学; ②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具有科学性,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指导,特别是素质教育更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理论的指导。21世纪的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小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外语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遵循教育规律,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儿童学习外语的心理特征。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现代化的新成果,小学英语教师要善于把教育科学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自己把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使教育科学理论真正发挥作用;③课程理论知识。了解课程方面知识是未来小学英语教师必备的素养。在新一轮课程改中,小学英语教师首先应当明白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小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课程方面的知识,本次课程改革以及(标准》提出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的目标,要求教师至少理解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课程结构等理论知识和观点;应该懂得课程设计、开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对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有深刻的了解,对课程理论方面的知识和教学大纲设计原理,以及对小学英语教材的分析都应该具有相当的认识。能够清晰地解读

三、教学能力

教学技能是评价教师的核心技能。它是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实施、课堂教学组织和在课内外充分展示英语在交流中的工具性的能力。

儿童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班级特点、学生年龄与语言水平的制约,教师不仅要始终明白一节课的要求,并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帮助自己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要求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于较为复杂的活动,教师除了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讲解外,还要做示范动作或通过歌唱、表演、画简笔画等等更为直观的手段来帮助教学,更好地完成目标。艺术、文体技能、绘画、书法、唱歌、指挥、编导等艺术表能力能使小学英语教师有效地组织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要使英语教学寓教于乐,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听、说、读、写的技能外,自身的艺术、文体素质也是他们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技能。总而言之,

四、教研能力

由于教育活动是极具个性的实践活动,所以,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小学英语教师的教研能力是指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收集到的小学英语教育事实材料,依据一定的理论,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研究,从而解决存在的问题,揭示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研究可以逐步培养教师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探索精神。小学教师要具有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对教纲、教材、教法、课程设置等进行研究实践。小学英语教师要学习教育科研方法的知识,学会观察,具有创造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英语标准和教材的分析能力、教学法乃至语言教学研究能力、课堂教学方法技巧的研究能力、小学生语言学习心理研究能力、教育调查与教学评价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能力、教学行动研究(反思)的能力以及课题研究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外语教师论文篇5

关键词:学位论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87-03

学位论文是学位授予制度的产物,是相关研究人员为获得不同级别学位候选资格、专业资格而提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结论的书面报告。学位论文是论文撰写者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的直观反映,也是学校培养质量的一种外在显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招生至今只有短短的五六年时间,在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模式运转、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学位论文来考察汉教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为推进汉语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汉语师资队伍建设,国务院学位办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从2007年开始在部分院校开展招生培养工作。《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2007)中提到①:“目前,我国的学科设置和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满足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独立的对外汉语学科;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现有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对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对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技能训练不足……”因此,分析认为,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满足海外汉语教师巨大需求的必要举措,也是解决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汉文化传播能力[1]。但从毕业学生的学位论文来看,无论是2007年开始招收的在职研究生还是2009年开始招收的全日制中国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其第二语言教学技能或汉文化传播能力距《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尚有不小的距离。如何缩小这些距离?本文通过对J省S大学汉硕学位论文的分析,来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特点与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既招收中国学生,也招收外国留学生。招收的中国学生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对本科专业没有特别的要求;招收的外国留学生要求具有汉语言及人文社科类本科以上(含)学历,具有较高的汉语水平和较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经历使他们在感性上比中国学生更清楚对外汉语教学的诸多规律,在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有很强的国别意识。而中国学生来源复杂,各种背景的都有,加之S大学所招收的均为全日制培养对象,所有学生基本上没有从教经历,也缺乏汉语言和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知识或体会。加上中外学生在S大学是分开培养的,中国学生大部分由中文系教师在指导,留学生基本上由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指导,这些最终导致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在学位论文的撰写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倾向,外国学生的论文更符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撰写指导性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性意见》)的要求。

本文旨在结合中外学生不同的学习背景及培养方式,通过对两部分论文的比较分析,探究汉硕培养中的缺失,为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除了对论文文本进行分析外,也利用笔者的教学管理者及指导教师身份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式调查。

三、汉语国际教育学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009年至2012年6月,S大学共有46名中国汉硕研究生和54名外国汉硕研究生毕业。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对这100篇学位论文进行了分类。分类依据《指导性意见》分为: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教学设计和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一类,又根据论文实际,分出汉语本体、中外语言对比、教学、文化、汉语习得、教材、测试等几个具体小类,并对某些小类有进一步的细分。

根据《指导性意见》,最能体现汉硕学位论文实践性的应是采用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形式完成的毕业论文。通过分类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只有4人写了相关论文,占比8.7%,而外国学生的这一比例是42.6%。在专题研究中,汉语本体的比例,中国学生17.4%,外国学生5.6%;而中外语言的对比,中国学生8.7%,外国学生18.5%,这是各自优势的体现。在教学研究这一类,中国学生的为40%,外国学生为24%;文化研究中国学生19.6%,外国学生只有3.7%。其他研究中外学生比例相差不大。从论文分类可以看出,外国学生学位论文的实践性要远远高于中国学生。

具体到论文内容可以进一步看出,中国学生的论文缺乏实践性还表现在选题大而空,缺少针对性上。如《关于韩国学生在中国习得汉语情况的报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研究》、《对外汉语课堂趣味性教学研究》等,要么题目很大,但实际涉及范围很小,要么过于宽泛,属于宏观研究范畴。再如《论现代汉语中词语的超常搭配及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成语使用偏误分析》、《现代年轻女性社交称谓语研究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等,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缺少对留学生学习汉语情况的了解,也就无法发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真正问题,因而论文缺少针对性。还有一些论文貌似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如《关于存现句的教学设计》、《汉语条件复句的教学设计》、《中华狗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研究》等,但细看文中设计或策略可以发现,这些东西明显不合时宜,不是真正实践的提炼[2]。

反观留学生论文,其实践性、针对性要明显高于中国学生,如《无锡韩国人学校教学调查》、《中韩近音词对比及其对韩教学方案》、《越南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怎么教“了”――针对将汉语作为外语的日本学生》、《对法汉语同义词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等。当然,留学生论文也有其不尽如人意处,主要是失于经验论,自我学习汉语的经验色彩过重,专业性、学术性单薄,只描述“是什么”,不回答“为什么”,往往只是一种感性的学习、工作总结。

实践性可以说是专业硕士培养的灵魂所在,是其区别于学术型硕士最主要的特征。《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9)(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明确提出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其中提到的“技能、能力、应用型”等,均需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而实践性在汉硕培养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学生来源。在招生对象上,汉硕主要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是在职攻读的,也大多没有从教经验。这与其他专业的教育硕士不同,其招生对象一般为具有三年以上第一线教学经历的基础教育的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这些学生不仅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更有教学的现实经历。对这些学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其教学、管理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是一种职业提升培养。而汉硕学生,由于普遍缺乏职业经历,其在学应是一种职前培养。这一特点决定了汉硕培养更应该像职业学校那样,要把实践放在学生培养极其突出的位置,要有全程教学实践的培养意识。但是目前对于这个问题,任课教师和学生多数不是很清楚,或者不是很在意,导致不论是在培养方案设计、培养计划制订、课堂教学形式还是在论文选题与写作过程中,都比较含糊。汉教硕士作为专业学位,尽管是以汉语言、中国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为依托,但其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决定了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要突出实践性,课程要强调案例教学。但是,考察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授课内容,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的比例严重失调。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硕士专业学位在国内的高校教育中是个新生事物,目前的教师队伍基本由一直担任学术型学位的授课教师和导师组成。教师习惯于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和理论讲解,加之多数教师缺乏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和经验,使得汉硕培养质量难以达到客观要求。二是教学资源的欠缺。实践课程强调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为教学资源支撑课堂教学,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所拥有的教学案例,尤其是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极其贫乏。三是实践环节疏于管理。尽管培养单位在培养方案中都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运行过程中也设置并执行了一系列实践、实习等课程,但是教学效果如何评估,学生实习如何管理,却往往没有明确的规定。

四、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建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汉硕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实践性不够。加强培养的实践性,我们应该从观点、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及质量保障等几个方面来下功夫。

汉硕培养缺乏实践性,最根本的是一个观念问题。专业硕士是培养高层次的职业人才,但在人们既有的认知中,“学位”是对人们在某一知识领域所达到的知识专门化、系统化和创造性程度的确认。学位和社会职业生活没有必然的、内在的和直接的关联。甚至一提到职业性,往往认为应该是一种低于大学教育的培训。尽管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反复强调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同等重要,同等规格,但是要想短期内在全社会尤其是知识界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学位观念是不容易的。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无可避免地遭受着和其他专业硕士同样的“歧视”。而这种“歧视”给汉硕培养带来的不良后果,要远大于其他专业教育硕士。前已述及,其他专业的教育硕士培养是一种职业提升,培养单位对学术的重视虽然会削弱其实践性,但也可能有助于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提升理论修养。而汉硕的招生对象决定了其培养过程是一种职前教育,学生对本职业的认知和实践都要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这种培养要求决定了汉硕培养首先应该是一种职业培训,在此基础上才能来谈专门知识、理论提升。因此在当前的汉硕培养中,各高校一定要改变既有的“学位”观念,从现实出发,正确认识汉硕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和特殊性。有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才可能在培养方式上有别于其他学位,真正从职业培养的角度去制定培养方案,完善、落实各项配套保障体系。

主管部门可以考虑放宽汉硕指导教师聘任条件。专业硕士培养应实行研究型教师与教学型教师联合教学的教师指导体制,形成大学学术型教师和各级学院机构教学型教师与学生多方合作、多向互动的学习网络[3]。目前国内其他的教育专业硕士培养队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大学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一是有高级职称的中学教师及管理者。但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大多在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教师由于学科所限,在高校统一的职称评聘体系下很难评上高级职称,这导致汉硕的培养任务主要由不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及中国文学等方向的教师所承担,而一大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对外汉语教师却被排除在外。如能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制定一个有别于其他专业硕导的聘任标准,如规定任教多少年以上,有多少时间的海外教学经历,有几篇跟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论文的教师可以被聘为指导教师,则可以使我们的培养队伍更具专业性和实践性。这样的教师组合在满足相应的理论需要与指导的同时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现学术化倾向,另一方面也将可以实现以实践性为核心。

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资源上。一些理论课可以适当压缩课时。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学位核心课程,一般规定授课时数为72课时,但实际上这门课的部分内容学生在准备入学考试时已学习过,另外有些内容跟拓展课程重合,因此可考虑减至36课时。同时应适当增加案例观摩课等实践课的课时,但大多数学校案例缺乏,尤其是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建议国家汉办牵头建立案例库,以无偿或有偿的形式对相关学校开放。

对于同时招收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学校,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汉语水平,可适当增加一些汉语言和中国文化知识方面的课程,有些理论课程,也是分开授课为好。而有些拓展课程,如案例观摩及偏误分析等,中外学生一起上课,来自不同国家学生的学习教学经历可以丰富汉语教学的国别差异,避免中国学生一提中外差别就是中英差别;同时中国学生也可以帮助留学生深入分析汉语的一些特点,提高他们的理论分析水平。

在实践环节,培养单位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实习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不能流于形式。其次,可以在对学生的毕业要求中凸显实践性。这主要体现在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一是从论文选题开始,严把实践关。实践是最富个性和特殊性的,只有通过认真实践,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选题,才可以发现真问题,进行真研究,不具备实践性的选题应在开题时坚决予以否决。二是可以规定学习者在课题学习、实习过程中撰写的相关的有质量的实习报告或课题设计均可视同毕业论文[4]。

总之,培养院校应充分考虑汉语国际教育的特殊性,紧扣专业硕士培养的实践性要求,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建设师资队伍、设置培养方案、完善质量管理。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现实出路。《培养方案》明确指出,设立汉硕专业学位是为了解决汉语国际推广的师资培养问题,教指委专家也在不同场合多次申明,我们的汉硕研究生培养应该面向海外汉语教学,特别是美国的中小学汉语教学。但现实的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虽然国外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大量的汉硕研究生并不能顺利去海外实习,更不用说扎根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大量的学生,最后还是会服务于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一方面要尽量落实《培养方案》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学生来源、本校师资及地方经济发展诸方面的因素,综合考量,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独具个性的培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发挥学生积极性,培养出真正合格的汉教专业硕士。

注释:

①方案及指导性意见文本或见于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工作通讯》第1期(2008)、第2期(2009),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监制;或另见秘书处的其他会议材料。

参考文献:

[1]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2]杨启亮.偏失与合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选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8).

[3]廖湘阳.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路径与重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4]高亚杰,饶丛满.日本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与特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6).

外语教师论文篇6

关键词:后方法 语言教育理论 自我反思 自主性

一、引言

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课程,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综合英语技能、提高语言意识和获取人文素养。一直以来,国内的教育家及教师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综合英语教学进行了探索,总的来说,这样的探索基于国外流行的教授语言的方法和理念,在教学上或是跟从国外流行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暗示法、听说法等,或是试图从教师中心(teacher-centered)、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ed)、语言中心(language-centered)和学习中心(learning-centered)某一个方面找到“一套理论上统一、能适用于广泛的语境和学习者的课堂步骤”(郑玉琪,陈美华,2007:33)。从笔者的个人经验及对周围同事的观察,被多数教师接受的教学法有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以及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法,教学过程多遵从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却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在一个班级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在另一个班级却不奏效、在一个单元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在另一个单元却不奏效、以学生为中心有时并不能实现等等。所以在这个有多种教学法可供选择的时代,教师依然不能找到一种万能的、可适合各种语境的教学方法,可见万能的教学方法并不存在。而后方法理论则印证了万能的教学方法确实不存在,它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为综合英语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二、后方法观及其研究现状

从“方法”到“后方法”是二语/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巨大转变,甚至被认为是过去十五年来二语/外语教学研究三大显著转向之一。后方法教学观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在二语/外语教学上的反映,其所奉行的理念与“后现代主义”思想不无关系。

国外最早对后方法进行研究的是语言教育专家Stern(1983,1992),另有Pennycook(1989),Prabhu(1990),Allwright(2000,2003)等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后方法教学思想。而对后方法语言教学研究最为著名的是美国应用语言学教授Kumaravadivelu,他认为“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具有三个参数:实用性、特殊性和可能性,并提出十大“宏观策略”(macrostrategies):“最大化学习机会”“最小化感知失配”“提高学生自主性”“促进协商式互动”“激活直观启发”“培养语言意识”“情境化语言输入”“综合语言技能”“确保社会关联性”“提升文化意识”,并在后方法领域逐渐深入(Kumaravadivelu,1994,2001,2006)。国内近年来有不少人对后方法进行了研究,束定芳、庄智象(1996)认为外语教学要对“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但他们没有提及后方法这个术语;陶健敏(2007)对“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进行了述评,认为正确认识这一理论有助于外语教师实现个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突破;郑玉琪、陈美华(2007)提出了“后方法”时代的英语教学一系列教学原则;郑玉琪(2014)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论证了教师角色的重要性;董金伟(2008)探讨了后方法视角下外语教学特征与要素;邓志辉(2008)结合教师赋权增能理论强调尊重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性等等。

概括起来说,他们的研究或是从理论层面或是理论结合实际对传统教学、传统教师角色等进行反思,以期后方法理论对外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的目的也是探讨后方法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由于现有的研究很少涉及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教学,所以笔者拟结合自己教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的经历,从后方法视角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教学进行思考。

三、我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教学现状

综合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在当今对英语专业课程进行改革的背景下,许多课程被删减甚至去除,而综合英语课程一周则至少有4节课时,因此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其意义不言而喻。综合英语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综合技能训练及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等知识、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并形成一定的思辨能力,可以说,综合英语课程是英语技能类课程中的素质教育课。那么综合英语的教学现状是如何呢?笔者在此对我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现状作简单介绍。

(一)教材使用

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何兆熊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教程第2版教材。基础阶段共有四册。第一册14单元涉及的话题分别有亲情、科技与教育、礼仪、疾病、独生子女、做人准则、帮助他人、节日、地方介绍、人物、宗教、语言、心理问题和教育。第二册14单元涉及的话题分别有帮助他人、成长、运气、英语语言、战争、学生、全球变暖、快乐、牛仔衣的起源与发展、宽恕、儿童良好品性的重要性、名人介绍和婚姻。第三册14单元涉及的话题分别有初入大学的尴尬、工作、汽车、快乐、谎言、写诗歌、爱、知识、食物、写作、学生、团队职责、时间安排和家。第四册14单元涉及的话题分别有激励人们不要放弃、个人空间、网络、核武器、朋友、民族归属感、人物、医生与病人、个人成长、城市生活、地震、种族歧视、婚姻和米奇、唐老鸭。总体来看,第2版教材比第1版教材较为理想,涉及话题较广,但也有些问题。如传递英语国家文化类的话题虽有一些,但更有不少文章类似于心灵鸡汤类的散文,很温馨但欠缺深度;有些话题安排不符合学生具体情况,如第三册第一课讲初入大学的尴尬;“帮助他人”“快乐”这样的话题不止在一册中提到,容易让学生厌倦。有的文章比较老,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另外从语言难度层面上看,第二册、第三册梯度较小。

(二)教学形式、手段

多数老师采用交际法或任务型教学法,注重与学生互动,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以讲授一个新单元为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初的学生报告、教师与学生评论、教师的总结及导入新的背景话题、学生围绕相关话题讨论并发言、教师点评、教师介绍新的单元内容及写作、修辞手法、教师介绍文章大体框架及讲解语言点、组织学生对相关话题讨论或辩论、课文结束及教师总结、附加讨论、完成练习。所以这样的过程基本是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讨论、发言相结合。教学手段包括电子教案、板书、视频、网络平台等。教学形式与手段看起来不算单一,但是不少教师会有本文第一段列举的困惑。

(三)学生自主性

虽然每个班都有少量的学生学习主动而积极,但多数学生学习不具备自主性。课前一般不会主动地去预习课文,课上习惯于听教师讲和记笔记,而不会主动地去寻找学习机会。笔者通过与其他教师交谈的方式做了一个粗略的调查,几乎80%的学生不会在课堂上主动向教师提问,而在教师安排的group-discussion中,有些学生根本不发言,自己放弃学习机会。因此整体来看学生虽然是在学习,却是缺乏热情、缺乏自主性的学习。尤其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因为要考专四,心思更不在课本上,没有什么自主性。

四、后方法理论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使用素材多样新颖、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及有梯度的教材

根据Kumaravadivelu的十大宏观策略,尤其是“确保社会关联性”和“提升文化意识”策略,教师必须对教育环境及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孤立于社会的外语教学是不可取且没有意义的。教师的教学不应只是语言教学,还应是文化教学,即让学习者理解和认同目标语群体的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因此适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课程的教材应该是素材丰富的,紧密联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且在语言难度上具有一定梯度的教材。

(二)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与提高

根据Kumaravadivelu的十大策略,尤其是“最大化学习机会”“最小化感知失配”“提高学生自主性”“促进协商式互动”“激活直观启发”“培养语言意识”“情境化语言输入”“综合语言技能”的策略,教师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意义的协商互动及合作,教师对学生的、学生对教师的、学生对课程的充分了解可避免理解偏差,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来对学生进行直观启发,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形式、结构、特点,通过情境化的语言输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及文化意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不能被某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牵住鼻子,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经验,针对不同的学生与教材,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形式,经常思考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并能够扮演不同的角色。做到这点很不容易,需要教师具有语言储备、角色储备、文化储备、方法储备等等,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批判性

根据Kumaravadivelu的十大策略,要想教学成功进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批判性也至关重要。教师可通过语言灌输、设计活动、安排任务的形式逐渐让学生养成课前好好预习、课上通过提问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形式获取学习机会,在与同学的共同讨论及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与别人的合作能力,主动获取并加工知识并对问题作出批判性思考。

五、结语

后方法理论不致力于寻找某种特定的方法或模式,而是从更广阔的视野,寻求新的教学理念和途径。本文从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角度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教学作出了思考,希望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及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玉琪,陈美华.试论“后方法”时代的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33-35.

[2] 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3] Stern H. 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4] Pennycook A.The Concept of “method”,interested knowledge,and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89(23):589-618.

[5] Prabhu N S.There is no best method―Why?[J].TESOL Quarterly,1990(24):161-176.

[6] Allright R L.Exploratory Practice:An “Appropriate Method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 Development?[R].Paper presented at the 8th IALS Symposium for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s,Edinburgh,Scotland,2000.

[7] Allright R L.Exploratory Practice:Rethinking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3(7):113-141.

[8] Kumaravadivelu B.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94 (28):27-48.

[9] Kumaravadivelu 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537-560.

[10] Kumaravadivelu B.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2006.

[11]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2] 陶健敏.Kumaravadivelu“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评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6):58-62.

[13] 郑玉琪.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1):59-64.

[14] 董金伟.后方法视角的外语教学:特征与要素[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1):8-12.

外语教师论文篇7

小学英语教师首先是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具有普通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情意几方面素质。因而,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养、教育能力素养、身心健康素质应该是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此外,小学英语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由于小学阶段英语教育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指从事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方面素养的总和。本文所探讨的专业素质主要指英语专业知识、英语教学相关的理论素养、英语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四个要素。

一、英语专业知识

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是构成教师向学生“授业” 的基本内容。英语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对于从事未来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掌握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是适应未来英语教学的保障。尽管小学英语教学的内容是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是很难胜任未来的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英语专业知识一般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一定的贴近儿童生活的词汇量,牢固的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的知识以及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领域的文化知识。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是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专业素养。

系统而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言语技能是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语言素质。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修养几方面。良好的言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几方面。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听、说、读、写等教学理论与技巧,应该具有如何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具备上好新授课、复习课等课型的良好的专业授课技巧等。此外,他们对语言测试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也应有所了解。国家教育部门规定,小学教师应达到大学专科水平,那么,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就应该达到英语专业大学专科水平。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较为系统和扎实的现代英语语言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只有达到这样的专业水平,才能全面地掌握教材,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与课内外知识有关的问题。总之,学习外语学科的语言知识、基本技能及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加强自己所教语言材料的储备能力对小学英语教师基本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理论素养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还涉及到相关的其它专业知识。就理论素养而言,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具有现代外语学习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外语教育心理学、课程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1.外语学习理论。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英语测试、英语教育史、英语教学法等对小学英语教师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些知识有助于小学英语教师充分认识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规律及科学的教学测试评价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必备知识。不掌握现代语言学习理论,就不能使自己在现代教育系统中自觉、准确地定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外语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外语教学史上有多种外语教学流派,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暗示法、沉默法等等。这些教学法都是在一定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小学英语教师应了解不同教学法的历史和体系的特点,汲取长处,掌握外语教学中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丰富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知识和教学技能,改进课堂教学。

2.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具有科学性,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指导,特别是素质教育更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理论的指导。21世纪的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小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外语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遵循教育规律,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儿童学习外语的心理特征,如儿童的记忆、观察、思维和兴趣、习惯、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现代化的新成果,如课程、教育测验与评价、教育研究方法等,特别对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对儿童发展的内涵和特点、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有清晰的了解。小学英语教师要善于把教育科学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自己把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使教育科学理论真正发挥作用。此外,教师还必须懂得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外语学习心理。少年儿童学习外语具有记忆力好,心理负担轻等特点,这正是儿童学好英语的优势所在。但是他们注意力不易长期集中,不喜欢单词的重复和机械的训练。如果让他们背记语音和语法规则,理解复杂的语言知识,就忽略了儿童学习语言的优势。所以,教师要对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规律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师要重视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根据小学生动机和兴趣形成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和激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根据小学生观察的特点和思维的规律安排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和调整教育教学策略,设计恰当的真实语言情景和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根据小学生的记忆规律和遗忘规律布置作业,组织复习;发挥小学生的年龄优势,在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训练中侧重听说;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根据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生理特征和认知过程,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教学是-F]艺术,高超的教学艺术应该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智能发展和英语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努力提高外语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所以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外语教师也是十分重要的。

3.课程理论知识。了解课程方面知识是未来小学英语教师必备的素养。在新一轮课程改中,小学英语教师首先应当明白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为小学课程是基础中的基础,身心各方面都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儿童远远没有定型。在小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和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结合起来,特别是在目前小学阶段的活动课程中,能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自主性探索活动,丰富他们的亲身经验,锻炼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他们积极的态度、情感,使得英语课程对小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能够实现。小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课程方面的知识。以往教材的编写、审定与一线教师没有多大关系。教师就是一丝不苟地把课程知识系统地教给学生,以应对各种考试或检查,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的问题,而不是课程设计的问题,充当的是一个课程执行者的角色,而不是参与者的角色,课程理论知识比较少且浅。而本次课程改革以及(标准》提出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的目标,要求教师至少理解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课程结构等理论知识和观点;应该懂得课程设计、开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对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有深刻的了解,对课程理论方面的知识和教学大纲设计原理,以及对小学英语教材的分析都应该具有相当的认识。能够清晰地解读

三、教学能力

教学技能是评价教师的核心技能。它是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实施、课堂教学组织和在课内外充分展示英语在交流中的工具性的能力。

儿童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班级特点、学生年龄与语言水平的制约,教师不仅要始终明白一节课的要求,并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帮助自己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当然,由于英语是中国学生的外国语,要使学生明白做什么和如何做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的课堂指令不清楚而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将使英语教学变成空谈。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要求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于较为复杂的活动,教师除了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讲解外,还要做示范动作或通过歌唱、表演、画简笔画等等更为直观的手段来帮助教学,更好地完成目标。根据《标准》的精神,小学英语教师还要能自觉地利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来指导英语教学;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意和语用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并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语言教学的人文性。除了知道如何教以外,更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教的目的。所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知识。尤其是儿童心理学知识对小学英语教师特别重要。英语教师应当研究和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原则,熟悉教学组织的步骤和措施,把英语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理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英语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

艺术、文体技能、绘画、书法、唱歌、指挥、编导等艺术表能力能使小学英语教师有效地组织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要求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要学会演唱15—4o首英语歌曲,说、演英语歌谣15—4o首,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童话剧,也就是说,乐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被《标准》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要使英语教学寓教于乐,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听、说、读、写的技能外,自身的艺术、文体素质也是他们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无论课内课外,小学生喜欢玩游戏,游戏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也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竞争与失败。英语教师要能组织并带领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英语,游戏结束了,英语也学会了表演是小学生施展才能、彰显个性的好机会,具有表演才能的教师能很好地带领学生把课文内容排成剧本进行表演;音乐和节奏也是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唱歌是小学生特别喜爱的活动之一,美妙动听的英语歌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和参与欲;朗朗上口的英语小歌谣,利于培养并增强学生的节奏感与语感,巩固与扩大英语词汇;绘画,特别是简笔画,在小学英语教师英语教学中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小生年龄征,他们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明显,简笔画能生动、形象地把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有时是口头难以表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快乐地接受并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总而言之,

四、教研能力

由于教育活动是极具个性的实践活动,所以,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的关键。缺乏科研指导的教育只是一种工匠式的教育,不可能有创新的教育。小学英语教师的教研能力是指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收集到的小学英语教育事实材料,依据一定的理论,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研究,从而解决存在的问题,揭示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研究可以逐步培养教师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探索精神。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新问题,特别是《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因而,小学教师要具有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对教纲、教材、教法、课程设置等进行研究实践。小学英语教师要学习教育科研方法的知识,学会观察,具有创造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英语标准和教材的分析能力、教学法乃至语言教学研究能力、课堂教学方法技巧的研究能力、小学生语言学习心理研究能力、教育调查与教学评价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能力、教学行动研究(反思)的能力以及课题研究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等。

以上所讨论的是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四项专业素质,同时也是我们培养小教英语专业学生的目标。总之,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先进的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小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言学习理论的知识,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唱、玩、画、演的教学技能,具有良好的语言知识、言语技能,具有能够开展多种语言实践活动的较强的基本教学技能等专业索质对一名小教英语专业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还要能够具有利用和开发教育资源的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多样的语言实践机会;同时具有善于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和面向社会的适应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3]Sarah Phillips.少年儿童英语教学(Young learners)(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课题组.全国首届小学英语优质课大赛课堂教学观摩分析报告(下) [J].中小学外语教

外语教师论文篇8

关键词:模因论 英语教师 课堂教学能力 

 

近年来,模因论为我们的外语教学与师资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值得关注。模因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项新理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其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该术语是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写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里首次提到的。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模仿要经历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前后有序、周而复始的运行阶段。同化意指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该能够“感化”受体,被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记忆指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否则就不是模仿。表达指模因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必须从记忆模因中出来,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传播指模因传播需要有形载体或者媒体,这些载体或者媒体应该有很强的稳定性,能够防止信息流失或者变形。 

自模因论引进我国学术界以来,不少研究人员对国内外模因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但从实证性的角度阐述相应的教学实践还未有人涉及。本文以模因论为切入点,以参加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以期实现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模仿是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国高校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由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等四个维度构成。其中,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和外语教学观均与课堂教学能力,即教学方法的选择与驾驭相关。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呢?笔者认为,模仿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模仿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天性。模仿理论的创建者Gabriel Tarde在1890年出版的《The Laws of imitation》一书中,认定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模仿的历史,是模仿得以使某一个人的发明灵感成为大家共有的财富。模仿的目的是创新,而创新又是模因传播的动力。模因论认为人是模因的主人,也是模因的机器。在语言交际中,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是传播模因的过程,也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交际者可以根据表达或语境需要将储存在大脑里的各种模因信息激活,直接套用,或在旧模因的基础上类推而模仿出新模因。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语言学和教学法理论知识或操作,两者关系密切。课堂教学活动的选择和教学能力的发挥与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密切相关。外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来,最终又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单纯理论和认识上的提高。师资培训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必须回归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应该尊重和重视中老年教师在常年教学中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发挥其传帮带和示范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效果。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通过模仿学习语言知识、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模仿在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师培训方法中,通过模仿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很多,如进修培训、说课、听课、课件比赛、教学比赛等。本文结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学院的教学实际,以教师参加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探讨模仿在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的应用。

外语教师论文篇9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位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连接着小学语文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与小学、高中相比,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多有不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在难度与小学相比有所提升,要引导初中学生正视语文学习内容,教师需要丰富教学方法,加大语文教学改革。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语文教学,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为主题,展开了探讨与分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若干思考。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设计

在教育改革快速实施的今天,加强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具有较强的必要性。要开展多元化的语文教学,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设计。

一般来讲,初中语文学习的内容主要有教材中的课文以及写作两个主要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解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除此之外,当代初中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联想能力的提升。像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多元化设计。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进行解析。教师先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究文章的大意,发现文章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再让学生从自己个性角度去谈个人体验,促进初中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文章。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一个观点。像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审题,发现作文题目的层次性,就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想法的多元化,让学生的写作结果更加丰富。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开发不同的教学手段,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工作。

(一)丰富初中语文课外活动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普遍缺少课外活动,教师过于关注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忽视了课外活动的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只有让学生具有学习兴趣,他们才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多元化教学的实施,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动,强烈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让学生乐于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所以,当代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外活动的作用,利用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去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未知欲望。课外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课内教学需求,通过课外活动去扩展学生的视野,让语文学习变得更有乐趣。

比如在开展写作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针对写作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像在以“我的自然之旅”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组织学生来一次自然之旅。教师要结合当时的季节,选择不同的自然之旅项目。在春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春游,在夏季,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森林公园,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深入观察,与大自然合为一体,有利于其收集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将个人情感与初中语文写作学习结合在一起。

(二)加强分组讨论活动

课堂讨论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学氛围的活跃。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更能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得以形成,共同探究语文学习内容。分组讨论活动的开展,会让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形式更加丰富,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思维活跃度高与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一组,让学生之间建立学习支架,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选择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促进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得出小组讨论结果。

比如讲解《背影》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父亲的背影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作者从父亲的背影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组织学生讨论,有利于学生分享他们的个性化想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合作学习。在讨论之后,教师让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向其它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

结语

外语教师论文篇10

关键词:务实;对外汉语教学;体现;建议

一、引言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涉及多方面,不仅包括语言教学,而且还包含文化教学。纵观文化教学模块,教授给外国学习者不止是文化的内涵,还需要对外汉语教师运用相关的文化思想或文化理念到教学中去。

中国古代文人的教学、治学思想理念丰富,例如:《礼记·学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论语·为政》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离娄下》中的“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等等,这些思想给我们在教学、治学上提供了启示与建议。而其中的“务实思想”也是十分丰富,例如:《论语·为政》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子》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这不仅为对外汉语教学教学补充了可教学的案例例文,也为对外汉语教学指引了正确的方向。所以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务实”思想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

(二)本文研究的现状

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习者了解、掌握目的语语言以及目的语文化,而“务实”思想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也得到了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的研究和关注,如庞荣飞、梁惠红、郑应、王丽波(2009)在《务实备课与有效教学》中谈论了务实备课与有效教学的关系,他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如今许多老师备课不深、不细、不实,上课非常随意、宽泛、低效,他们抓住“务实”与“有效”这两个关键词,从备课上课这一实践的层面谈论自己的感受。苏会(2009)在《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务实与创新》中从教室课堂教学的角度论述务实与创新的重要性,主要论证了务实是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根本,创新是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催化剂的教学观点,通过课堂教学实例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说明如何正确做到务实,从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语言论证创新的方法,做到务实不失创新,创新不忘务实,力求完成解决务实与创新的关系,达到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但是上述的文献中,大都讨论的是“务实”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且从收集的材料看,基本很少谈论“务实”思想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所以本文以现有的部分对外汉语教材为研究根据,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来讨论“务实”思想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

二、“务实”思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何谓“务实”?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也是中国人的一种民族精神,这说明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务实精神作为传统美德,仍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熠熠生辉。“务实”思想与对外汉语教学也有着密切联系,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一)现有对外汉语教材中“务实”思想体现

现有的对外汉语教材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有众多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等,其中一项原则就与“务实”思想有所关联——实用性原则,务实讲究实际,实用性原则正是其最好的解释。据观察,现有的教材内容编写中,不仅会注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而且也会有实用专题的教材出版。例如,《长城汉语——生存交际课本》中都会涉及到平时生活实用,像打招呼、打电话、买东西之类。此外,还有专门的实用教材,例如,《商务汉语》、《旅游实用汉语》等等。所以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务实”思想到处都有体现。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务实”思想体现

现在不论是高校教学还是企事业单位,都要求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这不仅是响应、配合国家的政策方针,也是对每个人的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也是如此。因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外国学生需要通过对外汉语教师来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知识,他们自身不能判断知识正确与否,只能依赖于对外汉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将“务实”思想运用到教学中去,对外汉语教师教学务实思想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需要做到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人要求做人诚实,知道自己“不知”本身实是一种进步,如果以不知为知,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进步,还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如果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师不能解决,超过能力范围外,对外汉语教师应该诚恳、耐心地向学生解释,并及时学习、讲解,当然对外教师应在课前备好课,这样才可以应对课堂上会出现的任何突发状况。

其次是需要做到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在对外汉语教学,不止是讲大道理,学生还需要学习相关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可能会涉及到极其微细的语言知识,作为母语学习者,可能会不以为然,但是学生很有可能因为微小的细节就会弄混淆语言知识点。所以只要是学生感到疑惑的,即使是细小的语言知识点,也要讲解到位。

此外,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做到的“谨于言而慎于行”。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凭一时冲动而鲁莽行事。

三、“务实”思想给对外汉语教师的建议

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而言,教学要植根于一切从发展实际出发,一切从发展出发,一切以师生自主发展为本,回归教育的本质,挖掘潜能,促进师生发展,使教学工作在务实的轨道上获得持续的发展。

(一)制定计划,突出条理

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学习和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大纲,以此为根据制定符合本班学生情况与进度的教学计划,最好能精确到月、周、日及课时,避免教学的随意性。

(二)备好课本,突出规范

在上课前,需要备好课、写好教案,需要考虑到课堂上会发生的任何突发状况及应对措施。哪怕是最细小的教学细节,都要考虑到相关的情况。

(三)把握课堂,突出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容量需要适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精心点拨,总结运用的规律。注意问题在情境中生成生成,引导学生总结语言规律,做到“学的全会,会的全对”,狠抓课堂效率。

(四)狠抓训练,突出能力

训练学生听懂的能说出来,说出来的能写出来,写出来的要清晰、流畅,而且更加规范。因为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所以课堂上的练习相当重要。此外,课后应当布置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五)做好听课,突出学习

抓住听课的机会,学习其他老师是怎样把握课堂,学习他人的教学思路,学习并借鉴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不断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四、结语

“务实”思想与对外汉语教学密切相关,它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多个方面,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将“务实”思想运用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泉.对外汉语教材通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