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信息化十篇

时间:2023-04-04 05:07:10

外语教学信息化

外语教学信息化篇1

一、四川省职业院校外语教学信息化现状

就整体而言,四川省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少,根据2014职业院校外语教学信息化问卷调查显示,职业院校外语教学信息化水平总体偏低。

(一)外语教师整体信息化素养较低,缺乏培训机会

67%的受访院校认为该因素严重制约了外语教学信息化发展。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的教育培训活动往往侧重于专业,忽略了基础学科的培训及在职进修。

(二)开展教学信息化的基础网络环境已经具备

受访院校校园网全面建成并实现网络接入,WIFI及4G网络已基本实现校园内无盲点覆盖,可无障碍联入国际互联网。

(三)外语教学与信息化融合程度较低

所有院校已经告别了单一的粉笔加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室普遍配备了投影设备,教学PC已联入互联网,全面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讲解词汇、语法和课文成为外语教学信息化最主要的体现。

(四)职业院校外语教学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与制度配套

在教学管理及考核上,15所院校无一对信息化条件下的外语教学进行制度匹配。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与信息化教学根本无法兼容,由此也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外语教学信息化的推进与发展。47%的受访职业院校认为缺乏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工作量考核方案,教师积极性无法发挥。

(五)重硬件投资,轻软件建设

职业院校很少投入资金采购有关外语学习训练及考试软件。外语信息平台的应用极少。这相当于建设了高速公路,但是路上没有车在跑。应用的缺乏也导致信息技术对外语学科教学无法发挥应有的助力作用,毕竟技术要为人所用,才能发挥应有的生产力。

二、网络环境下的职业院校外语教学认知与审视

以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给外语教育带来了极大变化。联入INTERNET的信息终端,已经成为学生知识构建及教师进行信息管理的工具,教师及专家可以实现实时在线指导,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伙伴可以实现协同学习。学生、同伴、教师、家长、专家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网络学习社区的构建,实现了全新的交互。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裴纯礼教授认为:网络环境下,教育可以真正实现教与学在资源、交互和心理上的零距离,可以实现师生与教学资源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零距离,真正打破国家、地区、学校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均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理位置从Internet获取资源。网络环境下,借助于教学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库的分析记录,教学评价实现了由终结性评估向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一)网络教育环境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1.基于网络的交互实现了师生的平等网络交互的多元性使师生角色随时处于不断的交替与互换: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辅导与激励,而学生创新思维反过来会促进教师学术的进一步发展。作为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学生熟悉互联网,熟悉软件应用,易于接受新事物,习惯使用各类手机APP软件。在基于网络教学的交互过程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也会给教师极大的启迪。

2.外语教师要实现单一学科教学专家到网络学科教学专家的转变信息化背景下的外语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既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又要有网络意识。要切实把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要实现网络信息技术为外语教学所用,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充分发掘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善、美。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实现真正的互动,才能切实把网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二)网络教育环境中外语教学方式的转变

1.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由授向个性化教学转变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已经由集体教授学习转为小组协作学习、个人自主学习。在传统外语教学方式下,进行分层式小班制教学改革等,也可对学生开展个别辅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按照学生的学业水平开展教学,但是受限于教师的时间精力,离真正的个性化教学差距甚远。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有组织的学习活动中,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的难度分级,结合智能评测,可以根据学生在入门评测时所取得学习成绩,让学习者直接从适合自己的级别开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体的学习效果进行学习资源的推荐,教师通过管理端,也可以随时了解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以及学习效果,进行适度的个别指导,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2.信息化条件下的交互方式实现了当面沟通向虚拟情境沟通的转变集体面授变成了不限时间、地点的网络交流,借助于流媒体及网络建设的日益完善,音视频及文本的交流可以便捷地实现。在不远的未来,随着三维全息投影等新技术的普及应用,甚至可以实现“不是实景胜实景”的立体影像再现,让基于网络的语言教学互动更具真实感,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外语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3.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资源介质的转变传统外语教学的教学资源主要以纸质教材、教参、词典等纸媒及磁带为主,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则以无纸化及网络化为特点,教学资源介质的变化也带来了资源建设、整理、利用的极大差异。由于资源的多样化与无边际化,教师对资源要进行收集、开发与组织,并且设计、建立与完善语言学习环境与情景。包括自主学习的环境(基本学习内容,扩展学习内容,检索查询获取相关知识和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交流与协作学习的环境(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专家之间)和动态教学评估的环境(随时动态地进行有关教学的调查与评估,畅通师生信息与心灵交流的通道)。

三、外语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素养的途径

“外语教育信息化要经历两大过程,即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在外语教学的应用过程是外语教育工作者、教育对象的信息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我们身处一个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信息化发展也推进着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教育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学模式的改革。大数据、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逐渐成为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中的高频词汇。外语教学如何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成为时代赋予我们外语教师的新命题。传统教学论认为学生、教师、教材是基本教学的三要素,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是否就可以没有教师参与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建立网络学校与开展网络教育,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机遇。但是最基本的教育形式还是传统教育,网络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只能对传统教育起辅助作用,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传统教育。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在认真比较各类教育的优缺点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优势。应该为我所用,而不能为其所误。“道路”(硬件)建设完成了,“车辆”(软件)也配备了,而要把“货物”(课程资源)运送给客户(学生),司机(教师)是决定性因素。司机的驾驶技术及资源配置能力是关键,反映到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外语课程的性质,教学的需要,结合学校所能提高的硬件设备及软件资源,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完成教学过程。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为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获取信息、整理信息、运用有关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实行教学测试,进行教学管理的能力。那么,外语教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呢?

(一)多渠道获取教学信息化培训与会议的信息,积极参与培训及交流

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还是为了课程教学服务,那么,在有关教育技术培训的课程设计时,重点应该是信息技术在外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强调课程与技术的整合,而非技术本身。不应该让繁琐的操作成为教师投入信息化教学的阻碍。

(二)进行网络自主学习

通过一些免费的在线课程,国内外知名的教育技术网站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

(三)积极投身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尝试新的教育

技术手段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作为外语教师,应该提高对有关信息技术的敏感度,在实践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如微课、微弹幕、微信等,均有教师尝试在教学中应用。浙江理工大学的王艳娟老师就把“微弹幕”方式应用于课程教学,通过在PC端安装弹幕软件,设定课程名称,学生关注“微弹幕”公众号后,就可以在微信中输入相关的文字图片,这些文字图片会以字幕方式在投影屏幕上实时滑动,形成“微弹幕”。“微弹幕”让“低头族”纷纷抬起了头,它的魅力在于把更多的自交给学生,老师走下讲台,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学习。王艳娟老师还尝试了微信在教学中的使用,注册了“浙理小娟老师”的微信公众号,利用公众号后台分析微弹幕的运用实效,推送课程公告,教学安排、题库与考试事项,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前沿资讯。更好地实现了新形式教学互动。

(四)积极参与的有关信息化教学的大赛

比赛提供了极好的实践机会,通过备赛、参赛过程中的实际操作及比赛过程中与同行及专家的交流,既可以加深职业院校外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认知,又可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电子课件大赛等早已有之,而近两年随着翻转课堂的兴起,微课也成为一个热词。从院校到学会,甚至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纷纷开展各类的微课大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举办了第一届外语微课大赛,教育部高校网络培训中心也举办了两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四、职业院校外语教师教学信息化实践

善于发现并利用免费的网络外语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形式,建设个人外语教学资源平台,引导并协助学生实现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及移动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一)充分利用各类电子图书馆资源

可以引导学生办理一些大型市政图书馆、知名大学图书馆的阅览证。包括成都市图书馆在内的很多图书馆都对会员开放了可以远程登录的数字图书馆。一般都是持证免费办卡,通过专用的客户端,可以免费查阅海量的图书资源,实现对有关学习资源的按需搜索。比如成都图书馆,远程登录后,可以免费查看包括超星、方正APABI电子图书、龙源期刊、新东方多媒体学习资源库等所有成都图书馆采购的海量数字化学习资源,资源的形态是多样的,有音频、视频、文本、动画,也有PDF等格式的数字图书。

(二)引导学生注册各类在线开放课程

中国MOOC、网易云课堂、腾讯云课堂等,均可免费注册学习,教师可以协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外语课程并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指导。

(三)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免费应用,助力教学双方

1.优选手机APP应用,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移动学习现阶段智能手机在中国已经实现全民普及,在校园范围内通过WIFI及4G网络实现了便捷上网的智能手机。运算能力强大,音视频播放流畅,屏显效果出色,完全具体多媒体终端的硬件条件。当下学生、老师经常都在通过智能手机发微信、刷朋友圈,网上淘宝等,那么,如何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学习英语呢。这个时候,安卓、苹果及微软的系统中,各类APP应用就可以大显身手了。应用适度的情况下,测试评价、教学互动、技能训练方面,皆能大有所为。技能训练的平台类APP,有也网易云课程、高教爱课程等在线课程的手机客户端。基础训练的背单词APP有乐词、拓词、百词斩、扇贝等,各具特色,可以让学生在下载试用后按需选用,适合自己的,能有效提高记忆效率的就是最好的。

2.优选手机应用及网上平台,创新课程设计及教学模式想做微课的老师利用“微播江湖”可以查找丰富的视频学习资源,小影,延时摄影等APP在微课制作中在手机视频拍摄及后期处理各有所用,EDpuzzle更是微课利器,老师们可以运用EDpuzzle制作视频,非常自由,可以在线剪辑,在线配音,并且可以随意使用并保存别人共享的视频,插入包括Youtobe、可汗学院、TED等很多视频网站的在线视频,甚至支持在线给视频插入试题,就像MOOC中的视频一样,可以统计答题情况等。当然,录屏和编辑时,喀秋莎Camtasia软件也不可或缺,功能强大,但是需要收费。至于音频软件方面,Avplayer在音频处理时候可以实现变速播放,是教师播放语音课件必备利器。音频处理,老师们用得最多的是Goldwave,体积小巧,功能强大,集声音编辑、播放、录制和格式转换于一体,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数字音频编辑器。另外ADOBE出品的AUDITION,也可提供先进的音频混合、编辑、控制和效果处理功能,并且有PC和APP版本。想做翻转课堂的可以试试PC平台上的Edmodo微博社区。国外软件,国内即可登录注册,可选择中文。自己组织班级,添加成员分组后,教师和学生们可以分享视频、发送文字、附件、创建投票、设置讨论,甚至进行测试,将学校学习和社交网络结合起来。支持学生成绩跟踪、支持教师资源库、并且有学生奖励徽章系统。国内有部分院校的老师已经进行过这些EDOMO的外语教学实践。时间精力有限,技术无极限。不想成为技术控,又想进行创新型教学设计时,轻应用设计平台的傻瓜式设计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利用互动大师、云起及、一起秀等轻应用,可以进行交互式的精美的HTML5动态页面制作,微场景及微网站创建也不在话下。一切都本着博采众长为外语教学所用的原则。

五、网络环境下职业院校外语教学的未来

外语教学信息化篇2

 

关键词:校园网络 信息化 计算机辅助教学 外语教学 网络应用

    在全球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信息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把“利用电脑和网络实现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课题。学校是人类知识诞生与传播的主要场所。在网络大行其道的信息时代,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和远程化的进程中,校园网络成为了教育三化基础平台,校园信息、化应用是将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教学设备联成网络,配备必要的软件系统,开成集教学管理、网上信息、网上教学与信息交流、无纸办公为一体的校园信息系统。校园网络信自、技术作为教育的基础,主要体现在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校园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的同时又对校园网络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现代高等教育开成了新的冲击。

    校园网络信自、化应用不仅仅是学校自身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1校园网络信息应用工作的社会性

    为了迎接21世纪人类将要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种种挑战,要求学校培养出的新世纪接班人应当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却很难适应信息社会对信息能力与创造能力这方面的强烈需求。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起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其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至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加工能力,由于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学生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环境,井且与社会上、国际上的信息资源完全隔绝,因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种信息自理的能力更加难以培养。

    当前以多煤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和必将进一步的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换言之,在基于Internet教育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多媒体相结合,发展成一种有可能适应求学网需求的全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的教育体制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工作与学习可以完全融为一体,每个人都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或娱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毕生都可以享用的终身教育。基于Internet教育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学习地点甚至指导教师的选择。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才能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校园网络信息化应用的系统性

    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Internet和WWW技术的出现,发迹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学生通过网络在Internet上查询所需的各种资料,电子邮件、公告板也被学生普遍采用。现在的学生和教师对校园网络的应用提出和更高的要求,是因为学生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希望在校园网络中学到各种技能,发展自己的种种潜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对教师而言特别是许多年轻教师,他们既是教学者,又是学习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劳动强度,他们必须掌握各种信自、技术的应用方法。作为教学的管理者,他们所考虑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测试方法等的改革同样需要通过校园网络来加以实施。校园网络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网络应用的多媒体综合集成却不是简单地技术和数据堆砌,不是把各种技术和系统拿来放在一起进行演示的展示台,多煤体综合集成是要在各种媒体内容融合的基础上,把系统、设备、网络、数据、信息、知识以及人员都紧密有序地统一在应用的统一框架下,按应用的需要进行连接、配置和整合,以达到系统的总体目标。

    校园网络信息化应用的多媒体综合集成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在认识统一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各方面的资源,逐步趋势向多种媒体的综合集成。

3校园网络信息应用的理论依据及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信息应用是多方面的,但教学的应用是重点。下面就以外语教学为例,谈谈网络信息应用的理论依据。在网络外语教学课件的设计中,必须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语言学、心理学理论作为开发的理论依据,使应用开发更具生命力。现代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一直互相促进,密不可分。著名心理学专家斯金纳对行为主义和程序教学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奠定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软件设计中主导地位。以后随着认知理论、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共同发展,使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软件的设计中得到了一些具体的应用。

外语教学信息化篇3

关键词:课程范式;外语信息资源;整合优化;共享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3-0054-0005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并开始整合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通常情况下,任何技术一旦被引入某个实践领域,便会引起该领域的极大改观,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就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以及其对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有着明确的表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具体到现代信息技术对外语课程的影响,陈坚林(2010)认为“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整合后,外语课程的构成范式也就从传统的‘2+1’模式(理论、方法+课程或教材)转变为‘3+1’模式(理论、方法、技术+课程或教材),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体现于课程或教材之中。课程构成范式的改变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外语课程定位的首要特征之一。”在“3+1”课程范式下,信息技术作用的实现要通过信息资源这一载体和媒介来得以完成。外语信息资源既可以指一切与外语教与学相关的软件信息内容,比如书本、课件、电子材料、多媒体光盘以及其他网络外语学习内容等,又可以指外语教与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创建者以及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的基于课堂的教育已经开始向基于资源的教育进行转向,因此外语信息资源的建设水平,以及对外语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以发挥其最大效益,对于提高我国高校外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尤为重要。

1 我国高校外语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

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信息化教育从本世纪初开始提速并迅速在全国展开。准确地讲,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信息化教育的快速发展与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息息相关。本轮改革酝酿于2002年,从2004年开始在国内部分院校进行试点,2007年正式在全国高校展开。外语教学信息化教育以信息资源为依托,经过若干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信息化教育以及外语信息资源建设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1热情高,投入大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正经历的改革规模之大、力度之强、影响之广,在我国外语教学史上前所未有(陈坚林,2010),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改革。此次改革与以往改革的一个重大不同之处就是对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和使用,教育部以及相关部门希冀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来解决外语教育资源的严重紧缺问题,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进而达到改变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状况的目的。以信息资源中的大学英语教学系统为例:在改革起步阶段,通过学校申报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法,教育部批准了180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院校,试点院校的教材和学习系统的使用费用约2000多万元全部由教育部高教司来承担,后来教育部又陆续评审了三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并分别给予一定的配套经费。张尧学(2008)指出“全国高校陆陆续续几乎都采用了新的基于计算机的英语教学模式,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全面铺开。目前全面使用计算机教学软件系统参与教改的大学接近1000所左右……”。西北工业大学先后投资400万元进行校园虚拟英语教学环境平台建设,北京交通大学投资600万元建设大学英语教学基地。王守仁等(2011)利用2009—2010两年的时间对全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总数为427所学校中,回答建有大学英语教学专用网络机房的有227所,占53.2%。排除10座以下,1500座以上的极端数据后,在204所建有专用网络机房的学校中,平均每校有343个座位。”我国高校外语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热情可见一斑。

1.2资源类型和开发模式多元化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进行整合后,外语信息资源可以大致分为非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两类。非网络信息资源包括纸质材料(书籍、报刊和杂志等)和电子材料(课件、光盘和电子文稿等)。网络信息资源包括校园网外语信息资源(网络课堂、精品课程以及网络学习平台等)和互联网外语信息资源(专门的外语学习网站和具有学习价值的外语网站资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高校外语信息资源主要以纸质材料为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电脑的日益普及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外语信息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开发和丰富,从最初的以纸质材料为主发展到多媒体助学光盘和电子教案,随后发展到基于校园网的大学英语学习系统(为了保障本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教育部向全国高校推荐使用了几套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系统,这些学习系统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模式)。陈坚林(2007)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大学英语教材进入了第五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就是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纸质平面教材向以多媒体网络为依托的立体式教材方向发展。现在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系统、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等也不断出现,这充分说明外语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和多元。此外,外语信息资源的开发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外语信息资源的开发模式主要是相关院校独立的“作坊式”开发,现在则走上了学校、专业公司以及出版社合作开发的道路(庄智象,2007),这种开发模式的改变为外语信息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1.3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投入的加大、开发主体的变化以及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与多元为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可能和保障。但我国高校外语信息资源(特别是电子资源)利用率偏低、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冯霞、陈坚林(2012)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调查、问卷与访谈的形式,对国内部分高校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多元化的现代信息资源更多地成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捷径,学习自主性较差”,“大部分教师对学生使用多元化的外语信息资源来促进大学英语学习的理念认知不够,很少给予学生现代化信息资源使用意识的引导或是技术上的指导,多达85%左右的教师很少布置网络平台的作业或是对网络平台的作业进行指导和总结,能够经常给予学生信息技术指导的教师仅占28%。”现在各高校普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除了纸质版外,一般都配有相应的光盘以及基于校园网的学习系统,但学生的英语学习还主要以纸质教材为主,纸质资源的利用率高于电子材料及网络资源。

1.4资源共享性较差

各高校在外语信息资源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信息资源也日益丰富和多元,但当前高校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存在着一定的自我意识和封闭性,同时由于相关技术规范的不完善,各高校在信息资源建设上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突出,重复投资建设的现象经常发生,资源共享性较差,进而导致“信息孤岛”的情况较为严重。甚至在同一高校内部,由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英语专业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交流并不十分畅通。客观地说,我国高校大学英语信息资源建设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领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如火如荼,其直接推动力就是本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相比之下,英语专业信息资源建设由于多重因素的制约则处于滞后状态。因此,我们在信息资源共享、教学理论相互沟通以及教学实践相互借鉴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2 我国高校外语信息资源优化策略

外语信息资源的优化建设与应用是指在外语教学与管理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对外语信息资源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从而达到整体优化和实现整体最大效益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针对我国高校外语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特点和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和坚持以下策略。

2.1坚持硬件、软件、人件并重

硬件指的是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各种物理设备的总合,而软件指的是依存于一定介质或载体的抽象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必须以硬件与软件的匹配、兼容、和谐、互动为前提,而外语信息资源利用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各高校在外语教学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建设理念。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不匹配、不协调、不能协同共进,硬件建设速度往往快于软件建设速度,资源不能合理配置进而导致利用率偏低。马俊波(2003)认为,“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若只有硬件而没有软件,那么硬件设备也只是一堆废铁,所以软件的开发比硬件更重要。”以目前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几套大学英语教学软件为例,这些教学软件大都由出版社统一开发制作,对于推动外语教学信息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教学软件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陷,比如软件与实际的教学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分教学软件信息超载、交互性和兼容性差,且不具有可编辑性。针对这些问题,陈坚林(2010)提出,教学一线的教师、教育学专家以及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应共同参与到软件的策划、设计、开发和制作的整个过程中,并通过分工协作共同来完成。教学一线的教师负责各种文本、图像、动画和影音视频学习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筛选;教育学专家从教学法和认知学的角度设计安排内容,确保知识结构安排合理,内容难易适中,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而软件开发工程师则负责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优化组合教师筛选的各种文本、图像、动画和影音视频学习资源,将教师和专家的设想变为现实。

人件建设是信息化资源建设过程中极其重要但同时又极易被忽视的重要一环。“2+1”课程范式下的外语教学人际关系相对单一,主要涉及到教师与学生双方,而“3+1”课程范式下外语教学人际关系就变得复杂和多元,师生双方关系仍然存在,但无论是在内涵还是深度上,他们之间的关系都与先前有着极大的不同。此外,随着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全面整合,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资源管护者之间、学生与资源管护者之间的新型关系也随之出现。外语教学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多元对人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外语信息资源的优化和合理应用,教师、学生以及资源管护者需要对信息技术和资源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念,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熟悉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方式和规律,能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效,促进教学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并于2008年1月正式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ICT—CST)》规定,为了使教师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成功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构建学习环境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3+1”课程范式下,教师角色必将发生深刻的转变,教师再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他们应当承担起更加多元的角色。这些角色在具体情境中会有特定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建设者和设计者这一角色应始终贯穿于其中。

2.2突出学生中心和个性化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式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提高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可以说,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式学习的养成是衡量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以外语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为保障的。因此,在对外语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和建设时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学生的外语学习需求和外语实际水平,学习者不能游离于外语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之外。先前的外语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面向教师“以教为主”的“助教型”资源,而新形势下外语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应该是面向学生“以学为主”的“学习型”资源。建成后的外语信息资源要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既有终结性评估结果,更要有形成性评估意见。与此同时,还要能够为教师提供具有信度和效度的学习者学习信息以便教师及时对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我国高校外语信息资源建设的个性化并不鲜明,比如王守仁等(2011)发现“在参加调研的学校中,约2/3的学校拥有并使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库,但在不同的学校,其资源库的来源也有所不同。网络资源库较多的是来自出版社,较少由学校自主开发。985工程学校、211工程学校和非211工程学校使用学校自主开发网络资源库的比例分别为23.5%、21.9%和6.5%。”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外语信息资源建设的个性化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在信息化资源建设过程中,各学校应针对学生个性化教学需求与实际的外语水平和能力,合理选择投资和优化利用外语信息资源,建立信息技术引进与信息资源优化和组织的教学生态机制。

2.3统筹协调,加强资源共享力度

资源共享的理念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得到了充分的强调,该意见明确指出“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完善和优化课程共享系统,大幅度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教育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统筹规划,加强高校间的协作沟通,尽最大可能地实现资源共享,尽最大可能避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和重复建设的现象,特别是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上要突出统筹和共享的理念。教育部在“关于开展2012年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中针对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推荐条件明确指出“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丰富多样,特色鲜明,实用性强,适合网络公开传播共享”,“课程基本资源须全部上网免费共享。”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高等学校采取校际联合、学校与社会联合等方式,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优秀信息资源与其他高校共享,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让更多的学校和学生能够分享到优秀的外语信息资源,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至于同一学校内部大学英语与英语专业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丁文(2012)认为各学校应该树立“大外语观”以及英语教学的“全局观”,打通英语专业类和大学英语类教学各自为阵的壁垒,深化资源共享意识,共建外语教学环境,共享外语教学信息资源,避免人力财力的浪费。

2.4建立监管和评价机制

信息资源建设必须要有过程监管和评价机制作为保障。就过程监管来说,我们要建立信息资源论证、选择、执行、整合和优化等各个环节的监管机制,确保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井然有序,对信息资源建设结果和效果进行及时和准确的反馈,以便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处理并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按照科学性、可行性、实效性和方向性的原则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对信息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进行合理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形成闭环模式,确保信息资源整合和优化反馈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外语信息资源建设过程可以通过下图来表示。信息资源建设的几个阶段(资源创建、资源管理、资源利用和资源评估)互为前提,相互联系,始终处于一种动态交织的循环过程中。每个建设阶段都有特定的要素作用于其中,这些要素通过这种动态循环也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密切联系。

2.5新课程范式下的外语信息资源与课程设计

外语教学信息化篇4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信息技术;转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6-0034-04

以往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实践过分专注于信息技术的作用,而忽视了信息技术实践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笔者通过分析本校前后长达七年时间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中的信息技术具体实践案例,从科学实践学派的“行动者网络”角度对信息技术实践进行探究,划分出信息技术在实践过程中构建的学校、学院以及学生不同的行动者网络层次,指出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中的决策者、教师、学生、技术等行动者网络要素及其在信息技术实践中的作用,对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中的信息技术实践进行认真总结与反思,认为信息技术实践受社会文化因素制约,具有开放性、构造性等特征。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背景

行动者网络理论也称为异质建构论,巴黎学派的理论家往往把科学描述成由所有的行动者共同构成的网络。“行动者”概念包括了科学实践中的一切因素,既可指称人(actors),也可指称非人的存在和力量(actants)。凡是参与到科学实践过程中的所有因素都是行动者,行动者存在于实践和关系之中,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其最基本的特性,表示不同的行动者在利益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是不同的。[1]

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为了对称地看待教育环境中的自然和社会在信息技术实践中的作用,要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要把它放在动态的关系网络中,而不是孤立地谈论信息技术的价值和作用。首先,整体观的分析方法可以把自然和社会、主体与客体等有机地放在一起, 在实践中共同博弈性地建构信息技术世界;其次,参与式观察本身所要求的“自观”与“他观”,能够克服信息技术建构中的偏见和主观性;第三,把信息技术看作是一种实践过程,是各种异质文化因素的建构过程,期间穿插人类学的“深描”与“反思”,这样信息技术活动和信息技术成果本身是值得相信的;最后,行动者网络理论并不去获取信息实践表象后面隐藏的秩序, 而是寻求可见的文化多样性,从而构成一种信息技术内在的动态发展空间, 这种空间中并不存在着什么隐藏的秩序。[2]

信息技术隶属于科学的范畴,拉图尔认为“科学活动并非针对本质 , 而是为了建构实在性而进行的一场激烈的战斗”,从而把信息技术科学活动拉回到现实中。基于拉图尔所提出的强对称性纲领,无论是从实证主义角度还是哲学思辨角度都不能解释信息技术知识的形成。而应该把信息技术当作活动或实践过程的集合。信息技术知识主要是在专家、教师与学生的语言交往、教学活动乃至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想真正了解和把握信息技术的本质,应该把信息技术理解为“动词”。第一,把信息技术作为文化现象来研究,把信息技术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宗教、艺术、语言、习俗等文化形式和现象相并列。第二,对信息技术的社会研究采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 选出某个信息技术集体活动的场所,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详细的记载、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二、外语教学改革中的“行动者网络”构建

拉图尔在《重组社会》中指出,社会科学应当完成三个任务:“展开(deployment) ”,如何通过追踪生活世界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来展现社会世界;“稳定( stabilization) ”,如何跟随行动者去解决由不确定性造成的争论,并将处理办法承继下来;“合成”(composition),如何将社会重组为一个共同世界(common world) 。[3]依循此思路,对本校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实践进行考察与探究。

1.展开:学校的行动者网络

从2007年《课程要求》颁布后,我校开始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010年,随着我校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示范学校,在推广和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外语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继续探索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价值和定位。

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着众多难题:教育教学理念滞后,教学软硬件资源匮乏,外语教师信息素养不高、工作量大、多校区运行,教学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关注度相对不够、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师资水平相对不高以及教学目标的矛盾都是新建本科院校信息技术实践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共性问题。学校由副校长牵头,外语学院、网络中心、教务处、人事部、学生所在学院共同组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课题小组,实行各相关单位分块负责制,以教改课题立项的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外国语学院利用各种机会以不同形式向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各专业院系进行沟通交流,汇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展和观念,取得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院系领导的积极沟通与协助下,使得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教务处、教学管理部门等纳入到教学改革的行动者网络。

首先,教学改革需要信息技术硬件资源配置与管理。学校基础建设任务繁重,无法投入大笔经费专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直接影响着教改的硬件保障,为此学校采取了统筹其他部门计算机房,给学生免费上机时间,对相关部门适当补贴等一系列措施进行保障。

其次,外国语学院现有服务器软硬件设备陈旧,无法配置相关网络环境,不能支持相关软件运行服务,阻碍了外语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和外语网络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学院和网络信息中心积极协调沟通,获取服务器空间及相关网络服务。

最后,为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改革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学校专门组织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实行外语教学选课制度。

2.稳定:学院的行动者网络

外国语学院为了支持大学外语教改,充分有效地利用外语系现有的网络平台和教育资源,整合本系网络教育应用平台以及相关外语教育教学视音频资料,提高外语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外语学习能力,为外语系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教学服务和支持。

第一,外国语学院内部举办教育教学思想讨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邀请相关专家作专题讲座,在校人事处的资助下,外国语学院先后举办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英语语料库”、authoware课件制作等系列讲座,三年共计32场;另优先选派教改教师出国进修或短训,达成一定程度上的教学改革共识。

第二,全面提升教学软硬件资源。首先,外国语学院积极引进各类教学资源平台,包括外研社新视野和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新东方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等。其次,外国语学院组织教师等相关人员自主开发教学课件、教学网站等网络教育资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外语系编制完成《新视野大学英语1》(第二版)多媒体教学课件,现有包括外国语学院网站、外语教学网、外语教学视频点播系统等多个网络教学应用平台。最后,外国语学院在经费预算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大学英语实验室建设计划,组建大学外语教师备课系统,采取了语音室可兼做自主学习中心等方法,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资源,推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开展。

第三,外语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转换。随着新视野、新理念网络课程的引入,外语视频公开课资源平台的搭建,传统的教学模式被协作、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所取代,同时教学评价模式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大学外语视听说课程评价体系中,借助于语音室教学系统,引入了口语评价模块。课程评价方式也由传统的广播式评价转变为更为灵活的自主视听方式。外语系英语专业教学借鉴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改造课程体系,强调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师介入下的自主学习”,强调教师的任务设立关联性、监控督促即时性、检查评估科学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发展:学生行动者网络

首先,积极引导学生社团与外语专业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外国语学院下设外语广播电台、外语俱乐部等学生社团。外语教学电台面向全校学生,为全校英语学习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开拓视野、提高水平的平台,使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内享受英语带来的乐趣。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初期,外语电台除了播放同学们精心制作的精彩节目之外,还负责播出期末英语听力以及CET考试听力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外语电台学生的努力,在原有调频广播的基础上,外语电台还搭建了网络收听的平台,为同学们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在微博等新媒体技术环境下,面向本校学生的双语双平台(网络与纸媒双平台)《外语之声》杂志编辑部已经正式成立,并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外语课外教学活动。每年举办的外语文化交流节除了前期进行精心策划、加强宣传、扩大规模和影响外,还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在形式和内容上作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各项活动的设计中,注重通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将素质教育渗透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力求内容多样、主题深刻、创意独特、形式别致,在轻松活泼中传达深刻的文化精神,营造浓厚的素质教育氛围。在外语文化交流节中增加了异域风情图文征集汇展、经典外文影视展播、“声光伴我飞”――英文经典电影片段真人重现等节目。口译大赛的报名选手初选,采用语音室录音方式,减轻了外语口译大赛实施与组织的困难。英语演讲比赛、外语歌曲大赛中的投影仪、微博墙等在学生活动中的应用,增加了外语课外活动的参与性与趣味性。外语文化交流节在整体上凸显“创建外语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增强外语技能,提高信息素养”的活动主题,追求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同时增强了广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但增添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外语信息技术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外语文化素质。

三、“行动者网络”的推进要素分析

信息技术推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首先,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了外语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实现了教师职业良性发展。在近五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外国语学院取得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丰硕成果。外国语学院教师成功申请了教育部课题,大学英语教改作为校级重大教研项目(已结题)和教改项目立项,大学英语课程获校级精品课程资助并建设完成。外国语学院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获得江苏省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青年教师申报校内青年科学基金等信息技术相关课题多项,并与校外公司展开横向课题合作。此外,外国语学院还成功举办2010年江苏省外语电化教学年会等相关活动。

其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外语教学改革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据统计,学校2008级参加教改的同学第四学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为82.33%,超出非教改班16.64%。近三年,学校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人数达到350人。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满意度由2008年的 70.6 %上升到现在的 90.3 %。此外,英语专业教学也借鉴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改造课程体系,强调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再次,信息技术提升了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了良好的校园外语文化氛围。英语专业学生“外语电台网站的建设和实践”获得校内大学生科技竞赛一等奖,《外语之声》双语双平台大学生读物获得省级大学生重要课题科技立项。外语电台网络教学资源建成后,教学课件、影视资源等通过网络获得广泛传播,在校内外形成积极影响。外语文化交流节、口译大赛、英文歌曲大赛、外语广播电台节目等逐渐形成校园文化传统。

在信息技术推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决策者、教师、学生与技术人员等行动者的聚集,推进了学校、学院、学生等不同层级的行动者网络形成,教学改革力量经由信息技术转译,推动外语教学改革不断前行,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学生的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决策者的力量、技术的推动,共同构成了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中的行动者网络要素。

1.决策者的力量

权力(power)是理解教育环境的核心术语,在教育场域中,力量关系的沉淀及其持续影响是无所不在的。[4]决策者是教育环境中权力的拥有者,是保证行动者网络顺利展开的决定性力量。首先,决策者自身需要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其次,决策者是学校、学院、技术网络之间理解、沟通、协调、达成共识的基础与保证。本校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决策者同时具有教育技术专家的特殊身份,而外国语学院决策者对信息技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有力地保证了自上而下进行的教育改革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2.教师专业发展

研究表明,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师,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发展。(吴宗杰,2005)外语教师职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自我驱动力。信息技术环境下,外语教师职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面对复杂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教师在外语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增进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外语教师的职业成长,即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和“解放性”知识的养成,离不开探索性、反思性外语教学实践。” [5]复杂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境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校外语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积极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学习,亲身参与到制作外语教学多媒体资源的过程中,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协作与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提高了外语教学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深化了信息技术教学理念,教师的能力与水平也在外语教学改革中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3.学生群体参与

福克斯(Fox,S.)以行动者网络理论对高等教育中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学习过程的实质是组成网络的技术、事物与变化的知识等力量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持续搏斗的过程。[4]外语教学改革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决策力量,同时又需要自下而上的积极参与,学生参与是检验外语教学改革和信息技术实践的标准。如果缺乏学生的广泛参与,那么所有的改革措施都将是一席空谈。信息技术对外语教学改革介入与转译是学生群体参与的必要条件,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对新技术、新媒体理解接受能力强,是信息技术的积极传播者、接受者与使用者。本校外语教学改革实践中,各种网络课程的顺利开展,丰富多彩的外语文化课外活动都表明了学生参与的群体性与积极性。

4.信息技术转译

新技术与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既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的兴趣所在,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展开过程中知识与智慧产生的沃土。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还扮演了另外一种角色――转译。

所谓转译,是指行动者通过问题化(problematisation)、旨趣化(Interessement)、召募(enrollment)和动员(mobilization)等方式,重新界定和分配自身与他人的利益、角色、功能和地位,以及交互环境的过程和最终取得代言的结果。[6]转译可以改变、扭曲和修改所传达的意义。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中的转译主要包括:决策者的权力转译、学习者的参与转译、教师专业发展的转译以及信息技术文化转译。新媒体、新技术本身转译了社会与教育变革发展的方向,决策者则通过技术的推广把决策力量转译成教师专业发展力量,教师通过新媒体等把学生的兴趣转译成对学习资源的关注和动力,教育变革、决策者的决策、教师的职业发展与学生的学习互相连接,构成紧密的行动者网络。

四、总结与启示

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角度来对信息技术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进行考察,把信息技术推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作为行动者网络来研究,为我们考察信息技术提供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使得信息技术与宗教、艺术、语言、习俗等文化形式和现象相并列,改变了信息技术仅仅被看作是工具的观念,使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具有外语教育实践建构的本质力量。

第一,信息技术环境是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必要前提。信息技术的介入和参与是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根本,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过程,各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才具有生发的基础。协作式、探究式、自主学习等学习理念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可以说,离开信息技术环境,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无从谈起。

第二,信息技术的构造性。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视频技术、网络教学平台、大规模开放课程等催生并构造了新式的教学模式与课程内容。

第三,信息技术实践受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并不是信息技术的力量改变了大学外语教学现状,而是信息技术、决策者、教师以及学生各种教育教学因素相互博弈,共同推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不断前行。

第四,信息技术的开放性。行动者网络并非是封闭的、确定的和不变的,而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和可变的。基于此信息技术所构建的网络效应影响才可以不断扩大,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中,扩大了外语教学改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俊立.巴黎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哲学意蕴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

[2]刘世风.科学即文化:拉图尔科学实践观的人类学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吴莹,卢雨霞,陈家建,王一鸽.跟随行动者重组社会――读拉图尔的《重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J].社会学研究,2008(2).

[4]左璜,黄甫全.行动者网络理论:教育研究的新视界[J].教育发展研究,2012(4).

外语教学信息化篇5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信息平台;资源共享

一、建立小语种语言教学信息平台

新世纪的大学生在适应跨世纪的科技发展背景下。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同时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语言学习环境学习专业外语。但是目前单纯靠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求知者的欲望,而且由于小语种的特殊性,本身资源的匮乏,课堂上教师传授的有限语言信息也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需求。学校很难根据语言更新提供语言学习教学相应资源,所以学生不知如何有效地利用自主学习中心,自我寻找有效有用资料。根据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发展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学习潜能。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是盲目的,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不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学习资源,由于缺乏交流的平台,造成教学资料分散利用率低甚至造成教学资源短缺的假象。可见,建立一个供师生们交流教与学的信息平台是急需的。

二、创设情景,引起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为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其他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信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些多媒体能清晰地把动态的画面展示于学生眼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加深情感体验,为深入理解文本作铺垫。转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强调学生的兴趣在整个教育过程的主导作用。教师身份必须实现角色转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是学生学习上的促进者、顾问,辅导员,学习资源提供者。为落实上述教学理念,建立一个供师生交流教与学的信息平台是必要的,将这种“以校园网为依托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类外语语言教学资源而建立的,具有互动交流,便于更新和共享教学资源的外语语言教学资料信息源(库)称为外语语言教学信息平台”,它是学习者必要的经过加工的信息学习资源平台,利用这一信息平台学习者可以更好地自主地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外语语言教学信息平台的构建

1.对现有外语音像教学资料进行数据化处理,盘活语音资料资源。但是这些丰富的甚至比较经典的音像素材,大多以磁带、录像带方式存储,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复使用次数的增多,磁带和录像带都面临脱磁粉、带基损坏等老化问题,长此以往,丢失珍贵资料的损失将是巨大的。因此,保护开发现有资料是刻不容缓的,目前最有效的办法是将资料数字化。将学校以及教师个人的音像资源进行整理,这样是资源长久保存以及共享的最佳途径。

2.应用有线电视网络采集语言影像教学信息,便于实施分类教学。有线电视网是全国最普及的语言影像资源之一,内容丰富,语音影像效果质量好,也易于采集编辑,录制外语节目,经过编辑存人电脑硬盘或刻成光盘保存,信息平台建立后,学生就可随时点播到所需的信息资源,可以按需要反复听,达到提高听说能力和实施分类特色教学的目的。

3.因特网更新采集最佳教学信息资源,丰富外语语言分级教学内容。网络时代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在规定的时间,在规定的地点,向规定的人学习规定的课程”的模式。互联网、校园网庞大的信息量常常让学生们无法下手点击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资源,在检索查找过程中浪费很多时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互联网、校园网海量信息中精选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水平的各类信息视听资源,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构自己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去探索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

4构建 “网络外语角”,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外语角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是公认的,开展外语角活动需提供一个公共场地、固定时间,通知外语爱好者面对面进行外语信息交流。因此,它的局限性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时间空间的限制,交流群体较小的缺陷,初学者害羞心理等都是外语口语学习交流的障碍。而网络外语角的设立则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跨时空的特点,在这个语言(视频)信息平台,学习者可以避免面对面对话的尴尬,可以放心、大胆地用外语进行交流。也可以由主持人有计划有目的地提供各类交流信息和主题,让世界各地的外语学习爱好者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比如竞选、和平、污染)进行时交流以达到学习语言、应用语言的真正目的。

四、小语种教学信息平台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开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提高听说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由语言来体现和表达,而语言中无处不显示文化的存在,文化的不通比语言的不通带来的隔阂更大。可见,一个人的文化知识底蕴与听力理解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在信息平台中开辟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心是必要的,通过阅读和接听交流中心提供的文字音像资料,不仅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而且还可以学习到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精选一些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的经典之作比如中国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圣经、佛经等内容开展主题讨论。随着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知识的深入,在听的过程中,自然就容易理解听到的内容的真正含义,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掌握文化背景知识,讨论某些文化背景的话题自然也容易了。总之,外语语言信息平台有效地整合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语种教学,重新配置了教学资源,达到高效配置外语语言教学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外语教学信息化篇6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化高校外语教学

一、高校外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

“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的建设及使用。各高校进一步增加了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资源建设中的投入,以实现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交互性和时效性。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数字化资源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视听说音视频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覃幼莲,2014)、开发信息化平台建设、外语语音实验室建设(王凤鸣,2016)等方面,这些教学设备及资源的广泛应用充分体现了高校对于外语教学趋向数字化的大力支持。基于互联网中的外语数字化教学资源为高校的外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信息,创造了教学环境的仿真性、交动性、实效性。陈坚林,张笛(2014)认为充分发挥并且利用互联网中大量的信息,提高学生外语的学习效率是各高校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根本目的。目前,我国高校外语资源建设已初步形成,但是外语教学中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力度还有待提高,集中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高校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利用止于计算机多媒体展示阶段(如PPT文稿演示、播放课件、光盘等),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局限性和校内技术支持不到位等不足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应用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王凤鸣,2016)。高校外语教学中利用的教学资源相对统一且信息更新缓慢,造成教学内容滞后,教学过程仍以教师教授为主,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效果不显著(覃幼莲,2014;王林海,张晴,马兰,2014)。因此,在各高校建立较为完善的数字化教学设备的基础上,实施完整的校内信息技术管理制度,整合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大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力度是提高高校外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概况

“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广泛性和时效性,其体现在教学中的根本形式是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根据张力(2008),徐中云,伍文进(2016),数字化教学资源涉及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的“计算机软件或相关平台系统”,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等。数字技术是支撑计算机更新、网络信息建设的基础,基于网络信息传播环境下应用的各类新媒体、电脑教学软件、网络学习平台等都可以被统称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的网络环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海量的数字化教学信息以及优质的教学平台。在网络学习平台中,MOOCs(慕课)是国内外较为有名的“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张岩,2016)。到了后慕课时代,SPOC翻转课堂作为其产物,促成了外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王娜,陈娟文,张丹丹,2016),同时还有SEE、Coursera、MIT、网易公开课、国家精品课程等平台(张莉,2014)。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趋向成熟,移动学习(张莉,2014)为外语教学的方式提供了便捷性和灵活性,如学生可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更为轻便的移动设备中的外语学习软件进行听写、跟读等练习。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互动性。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外语教学中的必然性

“互联网”是实现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传播载体,高校外语教学是语言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因此,将数字化信息技术与语言教学活动相整合,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实现语言教学技术化达到了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胡加圣,陈坚林,2013)。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使“互联网”基础下的高校外语教学的教学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外语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和开放;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授课方式由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加强对教学活动和对学生的管理。根据陈娟文和王娜(2016),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其多元、广泛、开放、微型化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拓宽了外语学习的深度,有效地达到了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和自主性,推动了外语教学的革新。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其必然性。

四、结束语

多数高校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还存在疑问和局限性认识时,杨现民、余胜泉(2014)提出了关于数字化教育转型的理论,介绍了基于信息数字化技术衍生出的“泛在教学、智慧教学、智能管控”等教育理念。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更新加速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推广。但是由于各高校的教学水平、教学设备建设等客观因素影响,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还不够完善。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加强、深入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对顺应数字化教育的转型、创新应用新的教育技术和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

[2]张力.数字化学习工具的发展对信息化教学的作用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8

外语教学信息化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研究;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199-01

在信息技术运用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以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技术对中国外语教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为高等教育提供支持,有时还可以引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在于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创新人才、探索新型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继续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在于建设网络环境下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所带来的方法手段的变化将成为外语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

1.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7)》提出"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以往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改革实践过分专注于信息技术的作用,而忽视了社会文化因素。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环境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前提,协作式、探究式、自主学习等学习理念均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同时,信息技术实践又受社会文化因素制约,其本身不能改变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只有信息技术、决策者、教师以及学生等处于"行动者网络"内的各种教育教学因素相互博弈才能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前行,然而, "行动者网络"也并非固定的,而是开放的,基于此,信息技术所构建的网络效应才可以不断扩大,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中,扩大外语教学改革的影响。

信息技术和语言技术结合,在国内外外语教学中得到了普遍重视.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在近几年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例如:在"云存储"技术迅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下出现了新一代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Prezi,这为实现互动口译教学与学习提供了新途径。教师利用Prezi自由布设不受尺寸拘束的画框,自主设定互动资源存储区域,学生上传自己口译的音视频资源,师生还可以同时在线对同一项目进行编辑和共享,这就形成了师生,云端网络和离线终端之间的信息交互,促使制作者之间实现教与学的资源共享与创新。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探索慕课、微课、微信等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模式,例如:微课就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它将学科知识碎片化,内容简短,结构完整,既可用于课堂上的集体教学,又可用于课堂外的个别化教学,有效应用于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混合学习或翻转课堂、电子书包、MOOCs等多种网络学习环境。如何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教学名师、教育服务商等协作制作高质量的微课,是微课资源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对推动大学英语教育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2.信息技术对教师的影响

在今天大数据时代,外语教师能力除了外语专业知识、汉语基础知识、教育与心理基础知识等,还应具有在教学中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而目前大多数的PPT可见还停留在用文字提纲或段落呈现课本内容的水平上,大多数的大学课件还采用静态方式。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内容需要、数量方式三个因素,遵循多媒体外语教学的设计原则。为提高外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就应从内容培训、分级培训、组织培训三个方面进行。

对教师来说,学会技术并不意味着就能运用技术来进行有效教学。要想促进和加强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把技术、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整合,获得且发展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具有将"学生使用语料库、网络工具等现代技术查询资料的能力、运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创建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程的生态学习环境,开展仿真"英语学习工作坊"和虚拟实践共同体,建设英语课程网络平台等手段。由于学生不是课件的欣赏者,教师也不是"放映员",信息技术与课程要常态化融合,不能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只有当信息技术真正地同课程进行科学性的融合,技术才会"失去独立的身份,不再作为一个独立教学要素存在,完全融入教学各要素中。因此,教师要重新审视教学实践并进行反思,根据当时的教学情境来设计新技术,或利用新技术发展新的教学空间。

在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大数据时代,学习分析在高等教育中被广泛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校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学习分析技术是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有关学生及其学习环境的数据,其目的是理解和优化学习及其产生的环境。对学生学习生成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应用实时和基于数据决策的工具进行决策,可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并增强相关学习服务。

网络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积极推广网络培训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广大教师不断增长的将继续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目前针对教师专业成长和培训学习的网络平台很多,但不足之处是培训后的评价环节没有跟上去,因此不利于后续培训的改进与提高,科学的网络培训评价将有助于评估参加培训的教师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情况,了解培训的不足及问题,为后续培训提供经验借鉴与数据支持。而当前网络培训评价中存在着实践匮乏、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材料单一、评价主体不全面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人们就要构建一个网络培训评价体系,并遵循评价层级完整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材料丰富化、评价主体全面化的原则。

3.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更加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大学英语教学当中。MOOC、微课、翻转课堂、微信、QQ平台等这些创新的教学手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使用。在信息技术辅助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探索如何将技术、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开放资源和即时通讯的功能,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真正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使技术不再是一种独立的辅助手段。

外语教学信息化篇8

关键词:英语专业;外报外刊阅读;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medialitaracy)指的是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to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to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to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to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tocreateand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abilitytorespondthoughtfully)[1]。该概念始于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F.R.Leavis)与汤姆森(Denys.Thompson)发表的《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CultureandEnvironment:TheTrainingofCriticalAwareness)一书,他们认为,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造成极大冲击,且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内容过于浅薄,误导读者,而不利于有机社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培养国民审美鉴赏能力,抵制大众文化。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文化工业机制逐渐完善,文化民主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在捍卫传统文化时,文化精英们不得不正面大众文化,媒介素养教育也就从早期完全抵制转变为对辨别能力的培育。不容置疑的是,媒介文化已成为我们当下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大众媒体,我们及时获取世界各地信息,认识不同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促进自我成长。但大众文化中毕竟掺杂了各种低劣甚至具有危害性的文化产品,因此媒介素养不容忽略。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媒体文化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各种媒介良莠不齐,商业化、娱乐化、低俗化等问题都普遍存在。很多大学生面对媒体材料时,常显得无所适从,甚至被负面信息误导或利用。播客、抖音等自媒体出现后,各种不健康的信息更是如洪水猛兽般侵蚀着青少年的意志,这已引起教育界的重视。1997年社科院卜卫引入媒介素养概念,以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重视。截至当下,已出现大量相关研究成果,并且这也已成为传播学的必修内容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媒介素养培养的相关实践探索还存在一定滞后,多数高校尚未单独设立相关课程。即便开设课程后,也不能针对学生的差别进行分化处理,而多将大学生视为同源性整体进行研究。

二、英语专业外报外刊阅读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该专业学生除了需要接触国内媒体材料,还要接触国外媒体材料,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对待一般媒体的能力培养,也要考虑到对英语语言国家媒体的接受能力。可见,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难度上,较之其他学习者,他们所要面对的媒体就显得更具有挑战性;另外,因为要接触大量国外信息,其媒体中的意识形态性尤为明显,在该专业教学中更应加强批判意识的培养;再者,在国际舞台上,英语专业学生是国际交流的主要媒介人员,他们肩负着文化信息的引入与输出的重要职责,需要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按照目前国内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英语专业学生接触国外媒介首先是从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开始,现有研究也多从该课程的教学情况展开。研究显示,在媒介素养方面,我国英语专业学生中存在整体媒介素养水平较低的状况。如端木义万在对南京部分高校学生调查后指出,“学生缺少新闻文化知识,对报刊英语的规律和特色了解较少,缺乏对重大新闻的关注和主动吸收知识和常用词语的兴趣。”[2]47范雯通过研究也指出学生的英语报刊阅读学习仍处于语言层面,媒介素养能力很薄弱,学生的阅读肤浅化、偏食化、同质化、盲从化等问题仍很突出[3]56。如何通过外报外刊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这成为当下英语专业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已有少量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如张明芳认为可以将媒介知识普及于视、听、说课程,把媒介讯息解读能力培养渗透于阅读教学中,并将媒介讯息阐释能力培养贯穿于写作教学中[4]87。钟兰凤则尝试将评价理论应用于外报外刊教学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报外刊材料背后的意识形态;孙娇夏则从语篇角度,认为可以通过解构教材中所学语篇结构、解读其中的隐喻认知过程、解析其中的评价意义等策略进行教学[5]118;端木义万则立足外刊课程教学总体,提出“增强媒介素养教育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新闻文化,熟悉报刊语言特色;着力建设媒介素养高水平教师队伍;开展多种多样的新闻制作实践活动”[2]46-47四条有效建议。由此可见,现有研究能够注重外刊阅读中语言能力、文化意识的培养,且强调了外报外刊材料背后的意识形态,凸显了外刊阅读中批判意识的重要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然而,批判意识的培养不应忽略信息的选择与生产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直接涉及到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信息输入和输出,这在目前研究中尚未引起关注。另外,目前研究多注重现象分析与理论引荐,而较少关注课程与课堂具体设计,这就给教学实践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笔者将围绕媒介素养内涵,探讨外报外刊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信息选择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与外报外刊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

三、外报外刊阅读教学思考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外报外刊课堂通常设置在二年级以后,经过一年至两年的专业学习,多数学生已具备语言与文化自我学习能力。鉴于此考虑,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经验,转移课堂重心,将语言文化的理解转移到学生课外学习当中,让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内针对疑难点进行解答和讨论,并将媒介意识贯穿其中。应该指出的是,注重媒介素养并不是忽视具体文本阅读,相反,学生的阅读强度增大,阅读数量大幅增长,因为传统的阅读教学只是将文本视为简单的语言材料,阅读多停留在语言表层理解。如提高到媒介素养角度,则需要读者凌驾于文本之上,不单要理解其表面意义,还要理解其文本生产的语境以及文本目的等更多因素,这显然就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个人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四个环节:

(一)导入

鉴于国内大多高校媒介素养课程的缺失,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是多数英语专业学生接受到媒体教育的唯一途径。因此,课程前期,有必要针对媒介素养的内涵与必要性进行一定解释,以提高对该问题的重视度,这大致可从两方面展开: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媒体的本质与社会功能。其中要阐明的是,媒介提供的所有信息都不是简单的现实事件报导,而是信息生产者精心选择和判断后的结果,因此读者应和媒介信息间保持一定距离;同时,应提醒学生在接触各种媒介信息时,不能忽略媒介对个人以及社会的反作用,如个人的认识框架、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会在媒介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得以形成。再者,针对英语专业的特殊性,应明确外报外刊阅读中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外报外刊阅读不仅涉及到普通的媒介素养,还涉及到跨文化的问题,故有必要让学生清楚外报外刊阅读学习中媒介素养培养的特殊之处,鼓励他们树立正确文化交流观,尽早承担起文化引入与文化输出中的社会责任。目前,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国与其他国家交流将愈加频繁,且交流层面逐渐微观化,媒体作为引入信息和推送信息的重要领域,需要具有较好媒介素养的外语专业学生不断加入。

(二)英语信息选择能力培养

因特网的出现为信息获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加上信息生产速度的加快,当今社会已变得信息过载。在外报外刊材料方面,英语专业大学生已完全摆脱早期无材料可读的境况。然而,各种报刊的发行都设定了特定读者群,在质量上也存在很大差别。“究竟读什么”成为教学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传统教学中,学生不必为此困惑,因为所读材料往往由教师提供,教师多以教材为纲,进行适当拓展。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也很自然地会将教师提供的材料视为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语言、文化也顺理成章成为课程学习的重心,而忽略外报外刊作为媒介的本质,不能根据自我需求对信息进行自我选择,在后期自主学习中,他们对信息的掌握往往就会出现偏差或错误。为了在课程结束后让英专学生具备自我选择信息能力,首先应让学生对国外媒体形成整体认识,了解各种媒体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通过外报外刊阅读课堂,英语专业学生应对以下英美国家主要期刊报纸的内容和特点有大概了解:《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芝加哥论坛报》、《今日美国》、《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卫报》、《金融时报》、《星期日电讯报》、《观察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快报》、《每日邮报》、《每日镜报》、《星期日快报》、《世界新闻报》、《格拉斯哥先驱报》、《旗帜晚报》、《新闻晚报》、《读者文摘》、《时代周刊》、《生活》、《人民》、《世界妇女》、《美国家庭》、《美国儿童》、《美国文学》、《美国科学》、《花花公子》、《美化家庭和园林》、《家庭圈》、《好管家》、《麦哥氏》、《电视指南》、《经济学家》、《旁观者》、《新政治家》、《妇女界》、《妇女之国》、《科学通讯》、《地理杂志》、《新科学家》、《科学世界》、《未来音乐》、《学科进展》等。其次,也应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出版的英语类报刊,如《中国日报》、《韩国先驱报》、《莫斯科时报》、《日本时报》等,这些媒体材料同样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再次,在选择过程中也要尽量保证信息的系统性和时效性,兼顾不同媒介的视角与观点,以形成对问题的整体认识,避免信息碎片化倾向。例如,“鉴于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此类文章在各类媒体中大量涌现,这为英语专业的外报外刊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切入点。然而,面对繁多的信息,如何进行选择?这其中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在已获得的信息中读什么?二是如想拓展对此问题的理解,还应读什么?很显然,不同国家的主要媒体都立足于本国经济利益,我们在阅读时就应能兼顾国内报导、美国报导和第三方报导,而且对于美国各种媒体信息,我们也应能兼顾共和党和民主党两个党派他们各自的媒体,通过多视角进入此话题,避免认识上的盲区。而且,在对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后,还应继续查找资料,了解中美贸易的缘由和本质,并时刻跟踪事件进展,动态调整对此问题的认识。

(三)跨文化批判能力培养

按照叙事学理论,任何文本都可以理解为特定作者在某个语境下,为实现某叙事目的,采用某种叙事策略,针对某个或某类读者进行叙述。因此,为了更好理解信息文本,就需要从作者、叙事语境、叙事目的、叙事方式、目标读者和叙事内容等六个维度来综合考虑,这也是一般媒介素养的批判能力培养所注重的主要内容。但在阅读外来媒介信息时,由于文化差异,加上语言上的障碍,批判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艰难。因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注意不到作者和目标读者的存在,也更难识别出该信息产生的语境,以及作者的叙事目的。这直接导致了目前很多英语专业学生在阅读外报外刊时存在的两个极端:要么全盘接受,要么一概否定。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批判能力,首先在接触任何信息时,应都能时刻谨记所读信息为上述六要素的结果。除此之外,在思考中还应增加社会话语维度。按照社会学观点,“话语”(dis-course)指的是一个社会内在的价值、信念、权力斗争等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话语之下,任何行动都是社会话语的产物,而且我们也总是在无意识中参与到社会话语的生产当中。同样,媒介材料也源于某个特定社会话语,是社会价值理念的强化剂。外报外刊材料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产品,其中渗透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因此,在教学中理应加强跨文化批判能力,避免价值观的完全西化。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偏见,很多西方媒体在提及中国问题时,往往会不遗余力贬损中国形象,将自己的价值观视为普世化标准进行推广。而且少数国人在接触此类信息后,也产生强烈自卑情绪,并成为负面信息传播者的帮凶,四处唱衰中国。有的则盲目自信,将外媒中所有对中国的指责都视为偏见。为避免此类情况在英语专业学生身上发生,在外报外刊教学中,应督促他们通过外媒中的中国形象反思自我,也应引导他们思考该形象生成的背后原因,而不是简单接受或一味排斥。

(四)媒介创造和生产能力培养

在对外来媒介信息有了较好把握后,媒介素养教育也应拓展到信息的创造和生产层面。其中包括信息内引与外输两方面:信息的内引是指如何将国外媒体材料转成中文传播给国人;而信息的外输就是指如何将国内的信息传播给世界。在信息内引过程中,需要能在对外来信息的充分掌握基础上,有所选择、有所批判,避免引入误导性信息。信息的外输是当前我国一带一路的重要任务之一,需承认的是,当前中国文化在外输方面往往浮于表面,其结果就是一提到中国文化,进入西方人印象中的就是太极、风水、阴阳、水饺等,而对中国的思想内涵以及新时代下的文化心理全然不知,各种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常被堆积在图书馆而无人问津。造成此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外输过程中忽略了他们的接受心理和文化需求的深层理解。相对于其他渠道的信息,外报外刊更能真实反映出当下欧美国家的深层心理结构。因此,通过对外刊材料的批判性阅读,能更精准地把握西方受众心理习惯和变化,从而在信息输出中,不断调整叙事策略,以便用他们能够接受的形式呈现信息。

外语教学信息化篇9

[关键词]信息沟 高职英语 交际能力

一、交际能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职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性原则已成为高职外语教学最根本的指导原则。李岚清明确指出,我们当今英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并非是培养研究英语语法的专家,而是培养大批的能够进行英语对话与外国人直接交流的普通劳动者。可见,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高职英语交际能力通常要求学生在各种不同情景、不同语域的口笔头交际中做到准确、地道、贴切、连贯、得体和有效的应用英语进行相关职业信息的沟通,进而提高他们的从业能力。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只有在真实的言语交际过程中才能为人们最有效地掌握,而真实的言语交际是建立在信息沟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信息沟,就不可能有真实的言语交际。利用参与交际双方的信息沟,才能生成真实交际英语课堂教学,让英语课堂交际生动起来。

二、信息沟在英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

在日常交谈过程中,谈话者有话可说,听话者觉得话中有新鲜的内容,值得一听;或觉得有疑问,听完之后,了解到原来不曾知晓的事情,这种新鲜的内容我们称之为信息。信息沟是指对话的一方拥有另一方所没有的信息,从而导致双方信息拥有上的差异。信息沟的存在是交际双方进行语言交流的原动力,交际的目的就是疏通二者之间的信息沟。

课堂上的信息沟活动就是学生被给予不同片段的信息,学生通过交流,分享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以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它是英语交际教学的核心。在外语教学中,信息沟的存在与否是判别教学中是否把外语作为交际工具来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判别学生能否通过课堂教学学到新知识提高语言技能的重要标志,也是判别课堂教学是否使学生感兴趣的重要标志。

在外语教学中贯彻交际性原则要求我们运用信息沟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把所学语言用之于真实的(或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实的)交际目的。具体来讲,就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在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教学活动的组织上,从不同的角度设置一些存在信息沟的情景,多为学生创造一些人为的外语交际的条件和语境,从而促使学生通过大量的交际学习,逐步获得交际能力。在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的角色可互相转换,每位学生既可进行口头交际,亦可进行笔头交际,使信息沟的存在不只是单一型的,而是交叠型的,使听说读写交替进行,全面训练。这种“四会并举”的训练不仅可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疲劳感或焦虑心理,而且可以在形式多样的交际活动中有效地促进语言习得。

三、巧用信息沟,优化交际教学的几点方法初探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创设制造信息沟,使外语交际教学的课堂“活”起来,以下是我经常进行的几种教学创设的方法。

1.创设讨论主题,引发信息沟

此法较适用于课堂中新课文的呈现阶段。教师可依据所学内容引出一个交际的主题。这些主题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或者是热门的话题。此法要求教师必须既注意学生信息交流的动力也兼顾到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即教师要提出一些并不是预先知道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同时又要将问题向着预先已设定好的知识目标方向进行下去。比如讲授《当代高职高专英语》第二册第三课《HOLIDAY》时,我就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讨论,“你如何看待某些西方节日气氛胜过我国传统节日”这个主题,学生兴奋点上来了,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再向预定的方向引导,节日是文化的一种象征,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更多的宣扬和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

2.创设情景对话,引发信息沟

在学生对教材熟悉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展开各类对话,使学生有强烈的交际需要和交流欲望,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交际训练。对于这样的方式,教师在组织交际教学中可以信手拈来,避免单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鼻、手等器官来进行交际,从而产生信息沟,让学生获得信息的需求更加强烈。经常采用各种不同的交际方法,让广大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口语实践也相应多样化起来。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各种道具,同时伴随着做出各种动作和表情,尽量把真实的交际情景表现出来。

3.运用小组合作,创设信息沟

在《当代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中,每一课中都有一部分SPEAKING是用来给学生进行交际的,这就是小组合作活动。在这里,学生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或多人交际。例如:第二册中的《LOVE》这一课,学生可以根据文中对话的内容进行分角色表演,如“考验爱情”这一段,三个角色学生表演的就很精彩;也可以分组进行不同观点的辩论对抗,如“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和“嫁得好胜过学得好”等等。总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信息意见,交流和口语训练是教学的目的。

4.布置项目化作业,拓展信息沟活动的课外延伸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我们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信息沟活动外,也将课外作业从以前的抄抄写写改为以项目为主导的作业形式,即让学生在课外完成与本课主题有关的活动。

(1)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信息沟是牛津英语教学中最常见的通过信息的输入、输出进行的任务活动。在调查过程中调查者必须通过不断询问被调查者才能获得答案,从而形成彼此之间的信息差,学生就会乐于通过调查进行交际活动。

(2)口头拼板阅读。口头拼板阅读一般以三或四人为一组。每个学生只读文章的一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给小组其他成员听。通过共同分享各人所获得的信息,其他成员可以针对自己听不懂的地方,提出相关问题要求解释。由于每个学生所掌握的信息有限,他们渴望从同伴那得到更多信息,因而饶有兴趣的聆听。拼板阅读较之开火车式的复述全文效果要好。

实践证明,项目化作业存在信息差,在所设计的任务中,学生必须通过交流,才能掌握所涉及人物的不同信息,进而完成任务。因此,项目化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英语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审美情趣、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都得到发展。

总之,只要教师能真正树立起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的观念,充分发挥课堂活动组织者、监督者、启发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将传统的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传递转化为学生之间和学生自身的教学信息传递,达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相互合作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就一定能依据各自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总结出更多更好的为实现课堂真交际而创设信息沟的办法。

参考文献

[1]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胡春洞,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张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的“信息沟”.

外语教学信息化篇10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意识 信息能力 大学英语教师 

0 引言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类在进化;观念在更新,世界在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个人电脑为操作工具,互联网为运行平台,数字化为技术特征的信息化时代。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提到:“大学英语课程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大学英语教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革命促使外语教学法进入了一个后方法时代:当代信息与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下文简称itc)的发展在全球引发了教育信息化热潮。在这种宏大背景之下,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外语学界也不例外,英语教师更是首当其冲。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演变而来,对其进行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如今,信息素养已成为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专家重要的研究课题。zurkowski(1974)第一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定义,他强调信息素养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普遍认可的“信息素养”的定义是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在其发表的信息素养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即信息素养是人们能够充分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能力。 

1 理论背景 

“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理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克林顿政府宣布,“美国将实施一项永久地改变美国公民的生活、工作和沟通方式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柯有安,2007)。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不但是“信息高速公路”理念的倡导者、也是这个术语的创始人之一、更是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计划的坚定支持者。(eliot,1994/2007) 

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总统克林顿根据“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presid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isory committee)的调查建议,从美国信息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加大了政府投资的力度,支持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方面的长期技术研发工作(the white house of the press secretary,1998)。新世纪以来,“信息高速公路”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传播与认可,并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信息化的传播与发展,信息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作为一个新元素,信息已经和物质、能量一起,构成了自然界三大要素,“相应的有三类学科:物质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郭广灿,2005:116)。信息化对于新时期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显然是一个挑战。 

2 大学英语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面对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的学生群体,作为语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改革成败的关键。许多研究表明: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英语教师能有效地将ict与英语教学结合,创造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促进语言的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 

信息素养被认为是21世纪重要的能力(critical literacy for the 21 century)(bruce 2008:7)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实现教育兴国的国策,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2002年以来,教育部分别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扩展项目”,旨在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鼓励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这两个教学改革项目明确提出了“立体化”、“分级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改革思路。因此,无论是从教学改革发展和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的角度,还是从教师自身发展需要的角度,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3 大学英语教师信息能力的内涵 

doyle(2008)在《国家信息素养论坛最终报告》中指出,一个具备信息素养的人应该具备分辨、获取、评价、组织、整合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余胜泉(2004:18)指出信息能力包括“信息工具的使用、识别和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师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可细分为以下五种类型的信息能力:获取、处理、整理、沟通和研究精神。 

3.1 获取能力:是指运用ict获取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能力,包括信息的检索和下载。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资源,如何快速、高效、准确地获取这些资源是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的信息能力。google并非只是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它还是一个资源检索工具、语言学习工具、词典、资源库,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老师,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google的高级搜索技巧。 

除此之外,大学英语教师还必须学会通过一些专题性教学资源网站和一些相关软件或工具获取并下载相关英语教学资源。

3.2 处理能力:是指运用ict对大学英语教学资源进行加工的能力。因为大部分语言教学素材是非语境化的,必须首先对其进行加工,将其转换成符合自己教学特色的教学素材,如加工后图像、音视频能为英语教学提供更贴切、真实的输入,使学生对此更感兴趣,英语教学的效果也更为明显。为此,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熟练掌握一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如microsoft word、cool edit、total recorder、total video converter、photoshop等,才能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加工。

3.3 整理能力:是指运用ict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资源进行收集、组织、整理和储存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对网络资源的获取、管理与应用水平已成为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适应时代变化、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网络资源的管理。除了传统的资料保存工具,如移动硬盘、u盘和dvd光盘等,网络硬盘、网络收藏夹、网络笔记本等,也越来越多的被使用。 

3.4 沟通能力:是指运用ict与专家、同行及学生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经验沟通交流的能力。网络交流打破了地域或时间的限制,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简单、快捷。利用ict进行的跨时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是理所当然应该掌握的技能。目前,网络交流软件或平台包括qq、msn、bbs、博客等。 

3.5 评价能力: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是学习外语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紧张热烈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3.6 研究能力:是指运用ict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能力。高校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作为高校教师,除了完成应承担的教学任务外,还需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所以,研究型也是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的特色,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掌握现代化的高速快捷的信息与交流技术,要不断跟踪国内外最新技术,获得反馈信息;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此外,不断跟踪国内外学术动态、学术会议,获得第一手资料,为课程体系的修改提供依据,使自己成为掌握现代信息与交流技术的专家型、通才型和智慧型人才。 

4 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主要是指运用ict的能力,即获取,处理,整理,沟通,评价和研究能力。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信息化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保证,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培养终身学习、反思实践、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全面掌握和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当然,随着网络技术、信息与交流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英语教师信息能力的内涵也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改革的潮流。 

 

【参考文献】 

[1]黄维跃.信息时代高等教育须着重提高学生信息素养[eb/ol].pep.com.cn/xgjy/gdjy/gjyj/xxh/200807/t20080704-482677.htm,2009-03-14. 

[2]zurkowski p g.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m].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