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写作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6 01:25:01

外语写作论文

外语写作论文篇1

关键词:权力距离 不确定性规避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男性度-女性度

一、Hofstede的文化心理模式与写作

荷兰跨文化合作研究所的霍夫斯特德(Hofstede,1980)做过一项著名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他曾对IBM公司在40个国家、地区中的10余万雇员,用20种语言进行了一项长达7年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即“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男性化与女性化”。这4个方面也就是民族文化差异的4个维度,每一种文化的特点都可以用它在这4个维度上的强弱来表示。

1.“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指一种文化对社会地位差别和等级重要性的看重程度。也可视为上级对下级,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大小。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中,整个社会是一个等级较鲜明的组织系统;而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则会使人们有较为平等的观念。

2.“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ence),指社会大众面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情境所产生恐惧感的强弱,及是否采取措施消除这种恐惧感。不确定因素规避指数高的文化信赖权威,避免分歧和不确定;而不确定因素规避指数低的文化乐于冒险和接受新奇、陌生的事物。

3.“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pidualism-collectivism),指一种文化依赖和忠于个人自我的程度。个人主义倾向的社会,注重自我需要的满足,追求多样化的生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集体主义倾向的社会则重视集体的利益及个人对集体的责任。

4.“男性度-女性度”(masculinity-femininity),指一种文化是看重自信、成就和财富拥有,还是更看重社会支持、生活质量等其他方面。男性度指数高的社会崇尚成就和野心及其他阳刚行为;男性度指数低的文化中,工作和成就则是次要的,提倡的是人与人的相互依赖与和谐相处,同情弱者,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文化属于社会结构的概念,是社会形态的组成部分,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因此,文化模式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结构、形态、运行等总的社会意识。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必然负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模式。美国应用语言学家罗伯特.凯普兰(Robert Kaplan,1966)便发现,语言和写作是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修辞习惯,篇章的组织方式反映了人的思维模式。他总结了五种文化不同的段落组成类型,其中英语的段落模式与汉语的段落模式便有很大的不同,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是"直线型"(linear),即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进行论述;汉语学生典型作文方式呈"螺旋型"(circular/spiral),即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在主题"兜圈子"或"旁敲侧击",最后进入主题。卡普兰有关思维模式和写作的研究导致了对比修辞研究的发展。文化和心理模式的研究成为探讨第二外语写作的重要角度。本文便想从霍夫斯特德的四种文化思维模式来透视中国学生英语论文与英语母语论文的差异。

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模式

1.中国文化中较大的权力距离

中国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儒家礼教的熏陶,整个社会都笼罩在“三纲五常”的等级观念中。上下级甚至父子、兄弟之间都有不同的权力等级。虽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等封建观念已然过时,但“长兄如父、官大一级压死人、师道尊严”这些上下观念依然深入人心。较大的权力距离使得中国文化中的人们比较尊重上级、长者或已有的权威,习惯顺从和接受。与之相比,英语国家封建社会的历史都较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希腊文明的民主议会制度,说英语人数最多的美国和澳洲又都是年轻的大陆,英语文化的权力距离相对较小,人们崇尚平等,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2.中国文化中较高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

不确定性和标新立异往往与社会等级化的程度成反比。在即成的、稳定的社会组织系统中,不确定性自然不受青睐。因此,中国文化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也相应较高,人们对尚未被社会舆论或权威确定的事物往往采取规避态度,不太喜欢竞争和冲突,追求有秩序的社会生活,力求将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降低到最低限度。另外,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处肥沃之地,以居住地为根,衍出“家本位”,更导致人们对不确定和模糊情境的较强恐惧;而多数英语国家探险和迁移的传统使得英语文化中的人们较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敢于冒险和面对挑战。

3.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

在英语文化中,个人主义(inpidualism)包含着自我认知、自我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突破等优秀品质(Waterman,1984)。但在中国文化中,个人主义常有自私、不考虑集体利益、特立独行等负面内涵。中国的文化更重视互相依赖和共享的集体利益。自我的价值实现、成就的追求会受到有意识的压抑和贬低,以求得同集体中其他成员的和谐。

4.中国文化的女性主义倾向

根据霍夫斯特德的界定,男性主义的文化崇尚成就和野心;而女性主义文化提倡的,人与人的相互依赖、重视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虽然中国有男尊女卑思想,且对物质和金钱非常崇拜,表面上看是一个男性度高的社会;但本质上,对追求成功、重视成就、崇尚力量、速度、高大等男子气概并不认同。相反,中国的儒家精神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规范自觉能力,人的价值通过“内省”、“克己”来表现,形成中国人内倾的性格。 林语堂先生在其成名作《中国人》上,把中国人的性格概括为,“老实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滑,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虽然有些偏颇,但也真实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女性主义倾向。

从以上四种文化维度的内涵和数据上都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对第二外语写作也会产生一定的负迁移作用。Connor(1997)在《对比修辞——第二语言写作中的跨文化层面》一书中提到,霍夫斯特德的四种文化维度可以用来进一步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跨文化写作的差异。 Nelson & Carson(1995)和SU-YUEH WU也都分别对中国和北美学生英文写作中的各自的“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倾向进行过研究。本文想通过将中国学生用英语写的学术论文与英语母语学者用英语写的学术论文进行对比,从霍夫斯特德的四个文化维度角度来找寻差异的原因,以改进我国学生的英语论文水平。

转贴于 三、中国学生的ESL学术论文和英语母语学者学术论文的对比

1.引用时附带的尊称

英文母语论文中每逢引用名家或其他作者的原文时,往往只加上“According to(根据xxx的话)”、“As xxx says(如xxx所说)”,或直接在引号后注上所引的出处。英语母语的论文很重视将别人的话加上引号,标明出处。但标明本身即意味着尊重,很少再附加其他的尊称。但中文的论文在引用名家之言时,仅仅说明出处似乎远不能表达对作者的尊重,“xx先生”、“xx教授”、“xxx翁”、“著名xxx家”等标签常常可见。中国学生的英语论文中在引用时也相应地有“the well-known(famous/great/experienced(知名的/著名的/伟大的/资深的))”等恭维性修饰词,或“其观点对xx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奠定了xx的基础)”等推崇性句子,以表明其所引话语的权威性。这种对权威的恭维明显是受中文传统的影响。而这种传统可能是源于中国较大的权力距离造成的习惯思维。在权力距离大的社会中,直接提到长者的名讳是十分无礼的,甚至有砍头之罪。这种传统流传下来,便造成了习惯性的附加尊称,在用第二语言写作时,也难以避免。

2.引用成语或俗语的频率

这里所说的成语或俗语是指已在语言中固定下来的表达法,这些引用在英语论文中并不得到欣赏,被称为“cliché”(陈词滥调),英语的论文中喜欢使用某些自创的隐喻,或灵活使用一些惯用语,却很少照搬已有的成语或俗语(在统计的5篇文章中,这种“cliché”的数量为零)。而中文论文却把这些固定成语、谚语或格言看作是全篇必备的“华彩乐章”,一种文采的体现。因此中文中的引用不仅仅包括英语中常用的“观点回顾”(literature review),更重要的是用名家之言、古诗、古谚使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这种应用成语俗语的习惯也常常被沿用到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中,动辄“as the old saying”(古语云)等。然而,这种引用在英语中却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对成语、名家的引用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权威的态度以及对不确定性的规避程度。中国文化不确定性的规避指数较高,权威之言意味着被社会广泛认可,因此,引经据典可以尽量避免分歧,减少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相反,英语文化喜欢竞争与冲突,因此,自己的观点尽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避免步人后尘。英语文章不仅不喜欢使用“陈词滥调”,对自己的观点还常常从不同角度反证其可能性。而中国学生的论文则追求自圆其说,尽量减少不确定性。

3.结论中第一人称复数和第一人称单数的使用频率

从数据上看,中文的5篇论文与英语的五篇论文使用第一人称复数(we/us/our)的频率似乎相当,但实际上,5篇英语文章的结论都在700-1000词左右,而汉语的结论则都在200-300字左右,中国学生的英语论文的结论也很短,都在200词左右。在这样的字词总数比例下,第一人称复数在汉语文章中的使用频率就远远高于在英语文章中的使用频率。英语文章结论中使用较多的是第一人称单数(first singular pronouns)和个人的观点(personal anecdotes)。在有的文章中达到12次之多,如

By way of concluding, I would like to make four comments.

I have now stated that…

I have suggested that…

I consider it important to …

I want to make it clear that…

My second/third comment relates to

I have pided…

I have outlined…

I believe that…

My concern here is …

第一人称单数和个人观点的使用体现了文章作者对自我的展示和肯定,体现了英语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倾向和男性主义倾向。他们认为个人的经历最有说服力,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才能说服读者。而中文论文却相比之下,对自己的观点比较谦虚,常常出现“以上各点信手写来,全是一孔之见,还望行家不吝指正”(李观仪,2003)等谦辞,以保持学术界的和谐。这种对和谐的追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和女性主义倾向。中国学生的英语论文对自己的观点评价不够自信,更多使用的是第一人称复数,也显然受此影响。

四、结语

外语写作论文篇2

关键词:构思性写作;英语议论文;教学启示

一、影响英语议论文写作的因素

1.无构思性自由写作

写作过程可分为感知、构思和表述三个阶段,构思是介于感知和表述之间的重要环节。构思性写作不仅包括写作前作者对写作材料或给定题目的感知和体验、写作主旨的酝酿和确定以及写作材料的选取和提炼,而且还包括作者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思索以及表达方式、表现技巧和表现手法的预想。对于构思环节的重要性,徐龙年教授认为,构思是作者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是文章表述的先决条件,构思是形成写作的通道,是感知与表述之间的桥梁,是决定文章质量的关键。

构思虽然是写作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在英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常常被很多学生忽视。笔者从事普通高师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教学4年来,发现学生在课堂限时议论文写作时往往没有经过构思就进行写作。笔者曾经对所教“大二”学生进行了一项议论文写作构思情况的追踪调查:

表一 第一次议论文限时练习之后的调查表

从上表可知,连续四届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在初次进行英语议论文写作时只有7%左右的学生在写作前有构思的习惯,有8%左右的学生知道要进行构思但不知道如何进行构思,有85%左右的学生没有构思的意识。本人利用参加教研活动的机会,与同类师范院校英语写作课程教师交流时得到了一致性的看法。这足以解释为什么学生TEM4和TEM8考试的成绩与自己估计的分数相差甚远了。笔者把这种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即进行构思、想到那里就写到那里的议论文写作称为“随意性写作”或“无构思性自由写作”。这就是许多学生在TEM4和TEM8写作项目中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2.英汉语思维差异对英语议论文写作的影响

英语专业学生参加TEM4和TEM8水平测试在写作项目方面成绩普遍存在偏低的现象。从语言表层错误看,这些错误属于“词不达意”、“语言干瘪”、“连贯性差”、“中式英语”(Chinglish)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习惯于将母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定式移植到了英语议论文写作中。众所周知,思维和语言紧密相关,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则依靠语言来表达。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而西方传统是尚思。汉民族重形象思维,而英民族重抽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明显地反映在英语议论文写作的篇章结构上,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主要呈直线型,而母语为汉语的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则呈螺线型。

不同的构思直接影响作者写作的表现手法。中国学生在表达思想时惯于绕圈子,常避开主题,从宽泛的空间和时间入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往往把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保留到文章最后才拿出来或采取含而不露的所谓“不言而喻”的模式。这种写作方法常常叫西方人摸不着头脑。英语思维模式采用直接切题的方法,以逻辑、分析和线性为特点:在遣词造句谋篇上普遍从一般到具体、从概括到举例;在写作结构上习惯于把“果”置于“因”之前,以达到开门见山,引起读者注意的效果;在表现手法上,通常是以一个主题句(topic sentence)开头,然后再按照一条直线展开,在以后的支撑句(supposing sentences)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相比之下,这种直线型语篇结构显得更为直观。由此可见,汉语式的思维模式不仅是学生在TEM4和TEM8的写作中得分偏低的原因之一,也是他们在写作中没有掌握英语构思性写作技巧的关键所在。

3.缺乏足够的英语议论文教学资源的输入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构思性写作的另一原因还与他们的英语议论文输入量不足有关。Paul Davies认为,写作首先要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和观点,然后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信息和观点,接着把它们构建成段落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最后编辑文字并写出篇章。写作的每一个步骤都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和储存相连。有效的写作需要作者调动大脑中的已有图式。

图式理论认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只有激活已有的知识结构才能写出文章。有学者把写作过程划分为积累、构思、表达的过程论和强调写作过程的构思论。该理论强调积累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也符合语言学家Krashen“大量的输入”和“可理解性的输入”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关于“刺激-反应-强化”对语言表达的促进作用等理论论述。Krashen的输入假设“i+1”也解读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积累与创新的关系。因此,写作者平时阅读并分析大量的议论文对日后无论是限时作文练习还是TEM4和TEM8考试以及今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均大有益处。然而,笔者对学生平时阅读英语议论文的情况调查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

表二 学生平时阅读英语议论文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笔者所教学生在“大一”时很少阅读英语议论文,更不用说分析优美的议论文了。由于他们没有平时的大量积累和有效的输入,自然在写作时就不知道需要构思和如何进行构思了,当然也就会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写不出符合西方思维模式的英语议论文了。

二、培养学生构思性写作的途径

1.培养构思性写作意识

构思是作者对写作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提炼主题是构思的切入点,它自始至终制约着构思的全过程。

英语议论文写作构思有两种基本方法:扩散型构思和收敛型构思。前者是作者有目的地围绕主题展开思路,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将大脑中原先存在的各种信息沟通和联结起来,从而产生形象性和观念性新信息的构思过程。以Friendship(友谊)为题进行三段论构思,三段的主题句为1)Friendship,in abroad sense,exists between allhuman beings.2)Friend ship betweenfamiliarpeople iS also important.3) FriendshipbetweencloseJHendsshouldbeconsistentandlasting.这样的构思有利于作者从三个侧面,由大到小,从广义到狭义,层层深入、层层递进铺展成文。在每一段落中,作者均可以概括性地举二至三个事例进行说明或论述。这样的构思能以主题为中心、以平行结构为主线一脉贯穿全文,巧妙地呈现作者的观点。收敛型构思是指作者对文章的材料进行整理,将那些与主题有关的材料进行集中或回拢,舍弃与主题无关的信息,对与文章有关的尤其是主要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论述与推理的构思过程。写作时,作者通常以别人的观点作为引子,最后亮出自己的观点。以“Divorce:A Good Thing or a Bad Thing?”(离婚:好还是不好?)为题进行三段论构思。其第一段通常为Different people hold different views on the issue of porce(主题句总揽全段和全文).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porce means social instability or immorality…(从一个方面).On the contrary,other people think that marriage should not be an inescapablechain to bind a men and a woman……(从另一个方面).If the couple have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and can no longer be compatible with each other,the author thinks the best way out is to get aporce(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文章的论点)。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将对上述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最后一段,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总结并提炼自己的观点。

2.强化英语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

英民族善直线思维,重抽象思维,重视形式逻辑和辩证思维。在英语议论文写作时,学生应以逻辑、分析、线性为基准点,力求把要点放在句首、段首,以达到直截了当的效果,突出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运用有形的联结手法以达到句法形式的完整,使其表现形式严密,受逻辑形式的支配。因此,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学生不仅要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还应该遵照英民族在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表达习惯进行表达。

在用词方面,应当尽量使用丰富多彩的短语;在句法结构方面,应遵循重心在前的原则;在使用主从复合句时,通常将主句置于从句之前;在语态使用方面,学生应多使用被动语态,以符合英语重物称的表达习惯。为了能更有效地用英语思维,学生平时可尽量使用英语词典,学会以英语思维的方式直接去理解生词或短语,逐渐达到对英语词义抽象化理解的境界。

3.增加英语议论文的输入量

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其中,“读”与“写”的关系最为密切。“读”是输入性技能,是“写”的基础;“写”是输出性技能,“写”的终点就是“读”的起点。尽管有不少的学生见到所给题目后便觉得有很多话要写,内容也充实,但由于词汇贫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最终也写不出内容切题、意义连贯、语言得体而令人满意的议论文。实践证明,多读多写是提高英语议论文写作水平的唯一途径。

大量的英语议论文输入还能有助于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先在脑海里用汉语构思,然后将构思好的汉语腹稿译成英语的习惯问题。当学生以后遇到给材料作文时,他们便会下意识地从自己已有的相关文章的结构信息中提取与之相关联的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来帮助自己构建新的文章的框架。

参考文献

[1]毕建模.略论写作构思与问题规范[J].岱宗学刊,2002(3).

[2]吴效刚.写作过程:构思与非构思的共存互补[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3]徐龙年.试论写作过程中的运思[J].兰州学刊,2005(1).

[4]周丽娜.英汉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大学英语,2006(1).

外语写作论文篇3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商务英语;写作课程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16)01-0195-04

商务英语写作作为国际商务往来经常使用的书面沟通方式,是开展国际交流和商务活动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写作尤其是商务英语写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商务英语写作既涉及英语写作知识与技能,又涉及一定的商务知识与技能,还与跨文化交际、国际商务沟通、国际商务礼仪等有一定联系。无疑,商务英语写作这种跨学科性、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必然加大该门课程的教学难度。目前我国商务英语写作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实施评价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从事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共同努力,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社会文化理论从人类社会文化历史和人际交流互动等视角,对语言学习尤其是二语/外语的学习提出全新的诠释。同样,该理论也为创新商务英语写作课程改革带来了全新的非常重要的启示。本文基于社会文化理论所倡导的语言观、学习观和评估观,对商务英语写作课程目标、教学实施及评估作了全面系统的探究。

一、社会文化理论概述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theory),也叫维果茨基文化心理学或文化———历史心理学,在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领域常被称为社会文化理论。该理论因强调个体心智发展的社会来源和文化中介而得名。社会文化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十八九世纪的德国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学、经济学,但主要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社会文化理论包含了维果茨基本人的思想及其同事在他去世后对其理论的发展,以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引入西方后所形成的体系。社会文化理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文化理论包含维果茨基文化心理学、语言社会化、情景学习理论、批判话语和社会关联理论等。狭义的社会文化理论主要是指维果茨基的文化心理学。社会文化理论主要包含中介(mediation)、控制(regul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支架(scaffo1ding)、私语(privatespeech)/内语(innerspeech)、活动理论(activitytheory)以及心理发展研究方法(ge-neticmethod)等核心概念和思想。其中,与语言学习(含二语/外语学习)密切相关的概念有中介、内化、最近发展区、支架、活动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认为语言的学习是由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决定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语言学习过程中,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互动的重要性。这为语言习得(含二语/外语学习)及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非同寻常的理论视角。

二、社会文化理论语言观与商务英语写作课程目标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包含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信息,语言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相互渗透,互为一体,无法分离。每个国家、民族、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特色,这些文化特色都与其对应的语言息息相关。另外,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存在于社会交际活动中,人类语言的认知与学习是他们和自身所处的环境,尤其是社会文化历史环境通过中介持续不断互动的结果。因此,中介在人类语言的认知与学习以及社会环境交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介一般通过调节工具如文化制品、概念和活动等发挥作用,文化制品含物质工具如笔、电脑和心理工具/符号如语言等,其中语言是最重要的心理工具。社会文化理论学者指出,物质工具和符号工具如语言的使用本身就是“活动”。据此,他们提出了“活动理论”(ActivityTheory)。活动理论强调社会活动是人的认知学习和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形式。中介和活动理论告诉我们,语言的认知与学习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语言学习者(二语/外语学习者)借助中介工具展开的认识外部物质世界和调节内部心理世界的一系列活动及过程。中介和活动理论在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学习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联系。传统的商务英语写作课程目标通常为:培养商务背景下学生五项语言技能中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商务英语写作字词句段篇以及商务文体的写作规范,在国际商务背景下运用英语成功进行书面沟通的能力。显然,该目标背后的理据是传统的结构主义学派的语言观。结构主义学派认为语言是由语音、词汇、短语、句子、段落、篇章等语言结构单位组成的一套符号系统,认为各语言结构单位互为基础,呈层级关系,是抽象的,静止不变的。结构主义学派把语言当作一套由不同层级结构组成的符号系统有其合理之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便于教师开展教学。但是,随着人类对语言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语言并不完全是由一套脱离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抽象的符号系统组成,语言是活生生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存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之中,语言是具体的,会不断发生变化。由此,根据社会文化理论,按下述来确立商务英语写作课程似乎更为科学合理:商务英语写作是以商务书面英语为中介,以国际商务活动为载体,主要培养学生撰写语词准确、格式规范、结构清晰的商务英语文书的能力,培养学生在跨文化商务环境中运用英语成功进行书面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商务英语写作过程中关注写作对象的商业心理和心理接受程度的思想意识。

三、社会文化理论学习观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

社会文化理论学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心理内化的过程,Lantolf(2006)将学习定义为:“社区成员通过交际活动获得交际需要的符号工具,继而转化为心理活动工具,作为心理活动中介的过程”。Lantolf指出内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人际交流(Interpsychological),即学习者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与社会各成员的互动习得社会文化符号工具———主要是语言;第二阶段为人内交流(Intra-psychological),即学习者通过自身探索学习,将社会文化符号工具如语言转换为个人内部心理交流的工具。Swain(2006)认为语言产出是人内交流活动与人际交流活动的接口,是促进语言学习者思维发展,帮助他们理解复杂概念的重要媒介。也就是说,语言产出使得语言学习者个人内部的心理与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相联系,这一联系主要通过中介和活动(包括个人内部心理活动和与外部社会文化互动的活动)进行。由此可见,语言产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基本技能中,写作属于语言产出技能,是一项能够反映出语言学习者语言综合能力的重要输出技能。写作是一项高级思维活动,是写作者内部心理和外部社会文化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写作,语言学习者把内部活动与人际交流联系起来,并达到向他人传达自己意图的目的。商务英语写作主要是在跨文化商务环境中,结合相关商务知识和商务礼仪,在掌握和了解对方商业心理情况下开展的一项书面沟通方式。纵观目前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过于注重单项写作技能如词句选择、句子仿写、段落重构等写作基础知识讲解与训练,写作任务设置脱离真实社会文化语境,写作课堂成了教师一言堂,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很少甚至近乎没有。鉴于此,有必要以社会文化理论为依据,改革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理念,创新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基于任务驱动开展教学从社会文化理论可知,商务英语写作既是学习的对象也是学习的工具。而任务型教学法倡导通过用语言做事,在完成相关任务过程中掌握习得语言技巧,即“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因此,在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虚拟真实商务环境,布置相关英语写作任务,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在与他人讨论协商过程中、在与他人不断互动过程中,学会商务英语写作技能。2.基于案例分析开展教学商务英语写作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书面英语在涉外商务环境下与国外客商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处理国际商务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把跨国公司或涉外企业真实的写作案例,作为写作教学素材分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案例内容,撰写出相关商务英语写作作品。案例分析过程本质就是个人与外部社会环境、个人与自身内部心理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这一点与社会文化理论所倡导的语言学习观不谋而合。3.基于网络平台创设学习情境如前所述,商务英语写作既涉及语言又涉及商务,还与跨文化交际、商务沟通与务礼仪等有一定联系。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各种商务环境下熟练使用英语成功进行书面沟通的能力,商务英语写作跨学科性、实践性和情景性的特点需要教师模拟或创设真实商务文化情景和国际商务工作环境。基于网络平台的数字化资源如网络课程、微课视频等可为教师模拟或创设真实商务文化背景和国际商务环境。另外,教师还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仿真商务工作场景,培养学生商务英语写作能力。

四、社会文化理论评估观与商务英语写作评价

社会文化理论学者指出,影响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是社会文化环境和人际间的动态互动;认为人的语言认知与发展的过程实质就是他们与社会互动的动态历程,学习障碍学习者是社会互动环境不佳所致,经由教学介入与引导,可予以克服。由此,社会文化理论倡导者对语言学习效果评价提出动态评估观。动态评估观核心思想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论和“支架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经验的成年人指引下或与能力高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所体现出的潜在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个体的最近发展区。“支架”,是指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在父母、老师或有经验的同伴引导下不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随着自身经验的逐步积累,他人给予的协助便越来越少,直至儿童最终形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主要以课堂小测、期中(期末)考试、水平测试(考证)如BEC资格证书等静态性评价为主。这种评价存在着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标准机械、评价环境脱真、评价主体一元、评价结果不科学等弊端。另外,这种静态性评价因过份强调写作结果、过份关注学生写作能力在其群体中所处的水平,忽略了学生的写作学习过程,忽略了学生在写作学习过程中认知行为和内部心理方面的变化,一直以来广受诟病。因此,有必要依据社会文化理论动态评估观,改革商务英语写作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第一,评价内容要全面。依据商务英语写作课程目标,商务英语写作课程评价内包含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评价。(1)知识评价主要指对学生商务英语写作知识如商务词汇、基本句型、段落篇章等掌握情况进行评价。(2)能力评价主要指对学生商务英语写作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评价。(3)素质评价主要指对学生学习态度、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团队精神、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评价。第二,评价主体多元化。商务英语写作评价主体除写作专任教师外,还必须含有学生本人、教学督导、学生家长、企业人士、第三方专业写作评价机构等。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发挥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效果服务。第三,寓评于教,评教相融。社会文化理论评估观认为评估与教学是一个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任务的辩证统一体。换而言之,教学即评估,评估即教学,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商务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各种反应,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评估,必要时给他们提供帮助。

五、结语

外语写作论文篇4

[关键词]读者意识 英语写作 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41-02

引言

英语写作历来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互动写作论和社会建构写作论认为,写作是把自己的论点和想法传递给读者的行为活动,若不对写作产生需求,那么就很难写出优秀的文章。而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大部分是出于完成一项任务或作业的想法。这种想法就反映出英语写作的一个重要缺陷――缺乏“读者意识”。著名修辞学家Bruke(1969)曾提出,写作时,最核心的应是明确内容是写什么,表达何种思想和观点,当明确目标后,再确定阅读对象,即写给什么读者看。这样,写作者只需把要表达的观点、思想向理想中的读者表达清楚就可以了。本文针对上述讨论,探讨英语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对读者意识的关注程度;研究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力;并提出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加强学习者对读者意识的认知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方法和思路。

一、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是指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读者信息需要的关注(Kirsch & Roen,1990)。早在2000多年前,Aristotle就已提出演讲中应把读者视作一个关键因素来考虑,强调为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演讲者(作者)的观点,应对读者进行分析。随着当代修辞学的发展,美国修辞学家Burke提出了“同一理论”,此理论把读者放在了首要位置,他认为读者是存在于写作活动中的,是写作者必须考虑的因素。为实现交际目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必须不断寻找自身与读者在情感、思想、理智、态度等方面的统一。

语言学家Berlin(1984)曾提出,在教师教授写作的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考虑以下四个因素:(1)读者(reader);(2)作者(writer);(3)行文中的语言渊源(sources of language in written texts);(4)写作内容的真实性(reality and truth)。可见读者在写作中的中心地位已受到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

在写作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读者意识和认知的重要性已受到了关注。在最初的“过程写作理论”中完全将作者看作是一个创作者,把写作看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该写作教学模式把写作分为8个步骤,这样表面上使写作教学拥有良好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此后发展起来的“互动写作理论”把写作看作是“与读者的对话”,因为阅读文章本身就是一方与另一方的对话。教师要求学生把他们的标题、论点、论据、文章结构清晰地展现给读者,这正是互动写作理论显现出来的实践作用。目前的“社会建构主义写作论”认为,写作是作者针对某一特定读者和语言环境的社会行为。因此,文章的语言、结构、形式等都来源于差别各异的语区,而非作者自身的发明创造。如果文章作品想获得某语区的接受和认可,那么它一定要遵循和了解该语区的表达特点,而不同的语区正是由不同的读者构成(Ivani,1998)。从以上写作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可以发现,随写作理论的不断发展,对读者的关注程度也正在逐步提高。“过程写作论”对读者的关注度较少,它把写作行为看作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写作过程也被单元化、过程化,从而形成了以作者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方法。“互动写作论”和“社会建构主义写作论”则侧重关注读者在写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他们不仅把读者视作接受者,还视作写作过程的参与者。但是,作为和语言、语境密切相关的读者还是时常得不到应有重视。因为读者在写作过程中并不总处于被激活的状态,仅仅在某一特定语篇或运用某些修辞时才被想起(Kirsch & Roen,1990)。

二、写作者的读者意识

写作是人类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和文字来纪录资讯、表达意向,通过所表达的意向和信息来影响读者的一种行为活动(蔡基刚,2001)。从表面看,似乎写作是由写作者决定,与读者无关,读者是被动接受的位置。实际上,文章只是写作活动的结果,而写作活动的价值则要通过文章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来实现。任何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拥有读者的身份,这一点作者在写作时必须要意识到。当写作者在写作中创作语言、描述形象时,他读者的身份也会同时出来检阅作者的创作和描述。(黎保荣,2007)。

由此可知,写作者的读者意识就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读者身份。他和现实中的读者不同,现实读者的阅读是被动的,阅读的是已经完成的文本,而作者的阅读身份是主动的,阅读的是未完成的文本,阅读不是写作的结束,而是写作的进行。写作者的读者意识可以归纳出以下三个特征:(1)同时性,写作者既是作者也是读者。(2)异构性,一方面是写,另一方面是读。(3)同质性,阅读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创作。“写”侧重生产,而“读”侧重检阅。作者创作作品的过程同时也在阅读作品,这种阅读中形成的潜意识会在创作中来检验和指导作品的完成,这两种阅读在写作过程中是同步的,是领悟旧阅读与创作现时作品的融汇(黎保荣,2007)。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应对写作者的读者意识予以重视。

三、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读者是写作的动力源泉。心理学家Edward Deci(1996)曾提出,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学习的动机是内在动机,获得他人的赞赏、认可则是外在动机。作者通过文章表达思想、观点并与人交流是内在动机;同时通过文章获得读者的认可、赞赏属于外在动机。培养读者意识,不仅利于激发写作的内在动机,而且利于激发写作的外在动机。

读者意识对写作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具体可分为三步骤。第一步是选材,树立读者意识有利于学生选取合适的写作素材,只有知道读者是谁、读者是否了解文章的话题之后才能知道写作的目的,才能筛选出对写作有用的素材。第二步是谋篇布局,就是将前一步中搜集到的素材组织起来,并加以合理衔接和论述,使文章成为一个完整的逻辑整体。这一步骤,读者的思维模式会影响文章布局、衔接、论述的逻辑顺序。如:中国读者是螺旋型思维模式,进入主题前习惯先做铺垫;而西方读者是线型思维模式,通常会开门见山、目标明确、直切主题。因此,在写作的谋篇布局阶段作者要充分考虑不同读者的思维方式。英语文章所面对的读者通常是西方读者,因此,作者应该遵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写文章。读者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谋篇布局也起很大影响作用。若读者对文章的题材不熟悉,作者就应该在论述要点时,进行提前说明或解释。例如,在西方新闻写作中,对写新闻有一个遵循为读者服务的做法:读者最想知道的最先说,想知道的接着说,还想知道的继续说,不想知道的就不说。这些说明了服务意识对写作的有利影响。写作的第三步是修改。虽然修改是在文章初稿完成之后进行,但此阶段在整个写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读者意识在该阶段就是指导写作者依据读者的反应、反馈信息进行修改,即是否使读者认同并接受你的观点,Burke(1969)曾提出,寻求并争取与读者最大程度的统一。

四、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读者意识在改进英语写作教学和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前文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改变传统单一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加强对读者意识的理论学习

目前,在写作课上,教师习惯先向学生灌输写作理论,虽说这些理论不缺乏精华之处,但老师传授理论的目的总是指向应试写作,为学生讲解应考作文的写作对策,剖析文章结构,建立写作模板,有的甚至要求学生背诵经典范文,进行仿写(许恒,甘文凝,2007)。其实要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读者意识,首先要弥补相关写作理论教授的缺失,使学生能真正从理论的高度认识读者在写作过程中的意义与重要地位。对学生而言,读者意识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因此,教师在写作课上应加强对读者意识的理论学习,阐明培养读者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读者意识实际上是一种观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观念,并意识其重要性,教师们在教授写作时可给学生提供同一个话题文章进行论述,但由于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而风格迥异,以此来帮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读者意识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

(二)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扩大文章的读者群

首先,教师应以读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写作训练,认真阅读学生的文章,把自身的阅读体会反馈给学生,从而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值得一提的是,文章阅读中的教师评语与读者阅读反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重在以“师者”的身份从具体语言点和文章结构等角度对文章加以评阅和指导,而后者则重在以“读者”的身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进行信息反馈,体现了读者与作者间的平等交流(李莉文,2011)。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始终意识到他背后有读者,意识到写作是他在跟读者进行心灵间的交流,从而在写作构思中把读者因素包含进来。这样能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会组织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鼓励学生发表文章,激发写作动力

缺乏读者反馈使学生体会不到写作的价值,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而发表文章是学生面对真实读者的有效途径。发表途径可以丰富多样,教师可鼓励学生向各类杂志报刊投稿,实现作者与读者间的真实互动。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将文章传到自己的博客、空间、论坛,或者通过教师把学生的文章在班上公开朗读、展示等。学生的文章一旦被公之于众,便拥有了读者。学生普遍十分关心来自读者的肯定或批评、否定意见,这样,写作时就会全心投入,尽量发挥自身的最佳水平,而这就是“读者效应”。让学生置身社会这个写作的大环境中,了解读者需求,对学生树立读者意识与提高写作水平都是大有益处的。

五、结语

读者意识的建立和运用是一个长期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语言学习,逐步掌握和运用深层次的语言表达特点和使用习惯。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从读者意识角度培养学生对写作的把握能力,引导学生从读者意识的角度积累写作技能,有意识地运用读者策略,合理构思。总之,读者意识的认识和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并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个实际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Bruke,K.A Rhetoric of Motives.New York:Cambidge UP,1969.

[2]Berkenkotter,C.&T.Huckin.Genre Knowledge in 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Cognition/Culture/Power.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1995.

[3]Berlin,J.A.Writing Instruc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Colleges.Carbondale,IL:Southern Illinois UP,1984.

[4]Connor,U.Contrastive Rhetoric: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language writing.Cambridge:Cambridge UP,2001.

[5]Corbett,J.“Contrastive Rhetoric and Resistance to Writing.”Contrastive Rhetoric Revisited and Redefined.Ed.Clayann Gilliam Panetta.Mahwah:Lawa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0:34-36.

[6]Edward Deci.Why We Do What We Do:Understanding Self-Motivation.New York:Penguins Books,1996.

[7]Ivani?,Roz.Writing and Identity.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8]Kirsch,G.&D.H.Roen.A Sense of Audience in Written Communication.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1990.

[9]蔡基刚.英语写作对比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0]黎保荣.论“作者的读者身份”.山西师大学报,2007(5):93-96.

[11]李莉文.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与思辨能力培养――基于教学行动研究的探讨.中国外语,2011(3):66-73.

外语写作论文篇5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英语写作;写作教学;角色转变

引言

社会文化理论促使人们站在更具创新理念的角度来思考第二语言的习得。在社会文化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更加充满了现代化与人性化的教学色彩,其推崇的多角色转变理念更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逐渐推广开来。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文化理论的深入应用和广泛普及,该理念也逐渐应用到教育事业中。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区别于传统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角色,教师的定位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和开发学生的方面,并积极实现多角色的转变。下面笔者站在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围绕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学主体的多角色转变进行展开讨论,目的是更加清晰地分析出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发挥的效用和发生的角色转变。

一、社会文化理论概述

社会文化理论最初是由苏联心理学者维果茨基提出的,其认为在社会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方式会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会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二语习得行为的创新化发展。应用在语言学习领域中的社会文化理论,其推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主体角色的转变,在更为多元化的角色角度上完成全方位的第二语言教学活动。社会文化理论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性,可以被看作为在多元化语言环境下完成教学行为,同时在文化理念的互动过程中实现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角色互换,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语言的学习效率[1]。在社会文化理论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分支组成:第一,教学对象。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第二,教学内容。围绕英语知识的听、说、读、写、译五大方面展开教育,立足于全面化和综合化的写作视角进行高效化的英语写作教学;第三,教学环境。社会文化理论构建出来的整体环境极具开放性、平等性与和谐性的氛围,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可以说极大地体现了该种教学模式的真实概念,正是由于极具开放化与自由化概念的整体教学环境,使得英语写作教学工作展现出更强大的吸引力和实践性。

二、社会文化理论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特点

第一,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由于在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而教学内容也是由教学者层层“下发”给学生。从教学的互动性来看,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是单方向的互动。然而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中的主体是学生,其更加突出了学生在写作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提升了学生在教学行为中与教师的互动性和沟通程度。而教师被定位为写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负责教学活动的纪律、节奏、覆盖面积等,更多的是教师服务于学生,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英语写作教学与学习氛围。第二,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更具个性化特点。这种个性化的特点主要展现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式。学生以社会文化理论为学习理念,并以该理论下营造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为基础,在信息量更大、与外界接触更多并且与教师、与同学互动程度更高的前提下,完成对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译五大方面的学习。因此,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营造出来的教学环境非常丰富,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倾向、学习特点来选择极为个性化的英语写作学习内容,使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更加充满了主动性意味。所以说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具备了个性化的特点,也满足了现代化英语写作教学理念的个性化需求[2]。第三,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由于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是利用文化交流理念和开放性学习平台理念为基础,而开展英语写作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行为。在语言、文化交流形式为基础的开放性平台的背景下,其提供的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或者开展多种类型的英语课后辅导活动以及课余时间的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等。这样能够使学生在随时随地的状态下完成对英语写作的学习,多角度的英语写作教学方式也更是展现了多元化发展的特点。第四,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工作更加突出了听、说环节。在社会文化理念的带动中英语写作教学工作更加注重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多方面培养。其立足于全方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功能,并更加突出了英语听、说环节,以此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同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相比,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哑巴”英语教学,利用更为先进和即时性的文化交流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表达水平。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通过不同形式的写作环节和“英语角”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英语环境中,以此来利用开放性的心理沟通与互动平台积极推动学生进行英语写作和英语写作学习心得的交流。第五,教学管理被收集到更具人性化的教学模式体系中。所谓教学管理,是针对教学活动的一项全面管理活动,其是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集合了教务部门、教师和在线管理系统等环节而组成的。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将教学管理纳入其中,并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效融合了规范的教学管理行为,使整体教学工作更为规范化和科学化,进一步完善英语写作教学平台,为良好的教学内容提供有效管理。

三、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教师多角色分析

1.信息收集者

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尽管建立在开放性极强的社会交流平台基础上,也需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为学生带来更加全面和丰富的学习信息。所以说,教师在该理念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工作中扮演了信息收集者的角色。在教师进行信息收集的过程中,由于语言信息过于繁杂,信息良莠不齐,那么针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抉择便非常重要。教师便发挥了对信息的有效筛选的角色职能,挑选出对学生有益、促进英语写作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相关学习信息,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信息分配与信息整合,形成更加适合学生进行学习的信息资料,以此来为后续的英语写作教学行为奠定基础。

2.教学内容安排者

课堂教学内容是既定的,要想充分展现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感,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安排与规划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应该提前制定和安排,形成非常具体和极具层次感的教学计划。这样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能够保证课堂教学节奏,与开放性环境实现科学融合,从而提高英语写作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为有步骤、有规划地完成系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此同时,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立足于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从而明确教学行为的直接目标,以此在更具条理性、导向性的环境中完成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教学信息输出和教学工作[3]。

3.课堂引导者

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集合了现代化教育理念和传统教学方式二者的优秀之处,并加以高效融合,形成了极具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学系统。那么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的创新教学氛围中,会由于信息过于繁多,不仅具备积极的、有益的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料,同时也存在负面的、消极的相关信息。然而学生无法在自主抉择的状态下完成独立的英语写作学习活动时,教师便需要发挥写作课堂的引导性作用,作为英语写作课堂的引导者带领学生实施有效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本身作为教学计划的实施者,在开展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性职能,立足于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从而推动学生更为准确和科学地学习英语写作并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4.教学管理者

建立在开放性教学理念基础之上的社会文化理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其具备了更为广阔的“头脑空间”自由和学习自主选择性。教师作为更加直观的教学行为管理者,学生在英语写作课堂中可以根据自身的英语喜好和英语兴趣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英语写作材料。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过于开放和自由的教学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课堂管理的难度。因此,教师要良好把握社会文化理论的教学思想,正确发挥对英语习作课堂的管理职能,作为课堂的教学管理者来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并形成良好的英语写作课堂模式和学习习惯,以此来带动学生在自律的前提下完成学习行为,同时也带动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4]。

5.学生培育者

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更为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沟通性程度,主张学生在信息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完成正面的信息获取,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行为。为了在课堂中更好地培育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应该发挥学习培育者的效用,实现自身教学角色的完整发挥,作为培养和教育学生学习英语写作行为和学习理念的培育者,提高英语写作课堂知识输出与输入的效率。

四、社会文化理论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多角色转变

1.由知识灌输者转换为学习引导者

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定位与扮演的角色同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区别于传统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角色,教师的定位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和开发学生,并积极实现多角色的转变。针对教师角色在传授英语知识的目的来说,教师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定位更为倾向于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行为的引导者,而不是传统教学行为中的英语知识灌输者。为了充分实现我国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的高效性和教学行为的科学性,教师作为英语课堂的重要“领路人”,需要积极锻炼学生独立选择英语写作学习导航的能力,引导学生选择更加适合自身的学习板块[5]。2.由教材执行者转换为教育研究者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具备更为高素养和高水平的专业研究能力,从而由英语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英语教育的研究者,发挥教师的真正存在价值。立足于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学生在积极丰富自身学习行为的同时,教师更要实现自我角色和定位的转变。社会文化理念构建出更加开放的学习平台,其赋予了教师更加广阔的教学心得交流窗口,教师可以把握英语写作教学信息的多样性,不断学习、充实自我,积极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和对英语写作学习方式的见解互动。以此来成为真正的教育研究者,而不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材硬性执行者。

3.由教学管理者转换为学习促进者

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发挥了教学管理环节的积极效用,然而很多情况下会过于重视教学管理的死板规定和强制性。这样就会导致英语写作的教学课堂失去了本真的乐趣和轻松,不利于营造更为欢快和自由的英语写作教学氛围。因此,当下在英语写作教学行为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管理者角色,充分利用社会文化理论中的“前进性”原则,向学生的学习促进者角色发展。所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要求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行为中利用高效和多元化的文化理念交流与互动的教学行为,将各个学习目标制定得更加人性化和轻松化,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写作的乐趣,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理念,体现对学生学习英语写作行为的促进职能[6]。

4.由品德培育者转换为情感支持者

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播英语知识的教学者,也承担了学生思想品德、个人行为的管理者。为了使教师角色的定位与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实现高度融合,教师也需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转变,即由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品德培育者向与学生进行良好交流、实现心灵沟通的情感支持者角色转变。以此来更好地保持师生关系,营造充满爱和关怀的师生相处氛围,为构建科学的英语写作教学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站在社会文化理论的背景下,提出满足学生对英语写作学习需求的新兴英语多角色教学模式,即在多角色转变的环境中完成高效的英语写作教学工作,其利用现代英语课堂的全新理念完成更高效的学习计划并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本文指出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作为施教者的教师扮演的角色区别于传统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角色,教师的定位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和开发学生,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多角色转变,以期弘扬更具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推动我国英语教育事业走上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哲,张跃.大数据方法与外语教学创新研究———以“2015年百万同题英文写作研究”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5(5):3—8.

[2]王娜,杨永林.“三级评议模式”在创新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来自“体验英语写作”团队的报告[J].外语教学,2016(6):36—40.

[3]叶洪.批判教学法视野中的英语写作教学改革———以中南大学2010级英语专业写作教改为例[J].外语学刊,2014(4):118—122.

[4]邵春燕.社会文化视角下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多角色参与模式[J].外语界,2016(2).

[5]于书林.教师反馈与同伴反馈———社会文化活动理论视角下的差异与融合[J].现代外语,2013(1).

外语写作论文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研究综述

1 引言

英语写作是中国学习者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培养中的一个重点,但也是最难培养的能力之一,往往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获甚微。因此,怎样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是中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师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回顾英语写作教学的历程,先后出现了各种教学方法的演变及各种辅助教学的应用。为了使研究者更好的了解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本文尝试对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描述和分析,以促进写作教学的进一步提高。

2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大学英语写作研究的文章(2000年以来的)进行检索,发现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内容广泛,主要有以下两类:

2.1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长期以来处于停滞或徘徊状态(姚兰,2005)。在句法上,中国学生多使用简单句,其次是复合句,最少是并列句。在词汇上,多依靠低级词汇。倪岚(2000)发现,一级词汇在作文中达81%。语法上的误用更多,包括冠词的误用、句首状语句较多、because引导的状语从句等使用不足现象。书面语中口语化倾向(文秋芳等,2003)。母语对英语写作的影响的研究:母语思维参与英语写作过程,并在写作过程中起着多重作用,王文宇、文秋芳(2002);等等。

2.2英语写作教学法的讨论。

为了解决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水平,大量的学者提出了有效的写作教学法。其中以以下几种为主:

成果教学法(the product approach)

20世纪60年代之前,成果教学法在写作教学领域占据主导。其教学步骤为:教师先提供范文,进行分析讲解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最终由教师评改。余苏、连燕华(2006)指出了该方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利弊。Hyland(2005)也指出了传统的“成果教学法”只注重于写作成果等方面。这种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形成了学生单独写作,教师单独评阅的单向交流模式,从而不能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魏艳,2010)

过程教学法(the process approach)

最早由美国西北大学教授Wallace Donglas 提出,由此引发了写作教学中的“过程化写作运动”。过程教学法把重点放在学生写作过程和写作能力上。过程教学法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但相对费时费力,对语言形式的正确性重视不足。 国内进行英语写作过程研究的研究者有:王初明等(2000)、王文宇、文秋芳(2002)等等。

2.2.3 体裁教学法(the genre-based teaching approaches)

20世纪80年代,体裁教学法在美国等国家盛行,而后逐步得到英语教学及研究者的推崇。《体裁教学法述评》(秦秀白,2000)系统的介绍了体裁教学法的理论背景。国内学者也纷纷将体裁教学法运用到写作教学中来。体裁法指导学生分析作文情境,根据交际目的计划文章结构,选择其表达形式。但这种方法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赵秀凤在《语体研究与体裁性写作教学》、曾祥娟在《体裁分析与科技英语写作教学》都有体裁教学法与写作教学的研究。

2.2.4写长法(the length approach)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初明教授(2000)是“写长法”的首倡者。“写长法”强调以写的方式去学外语,即以写促学,而非学习写作。要求从提高学生自信心入手,针对学生的困境,设计出激发学生表达的写作任务。在写作过程中,通过逐步增加作文的长度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写长法”被提出以后,引起了全国外语教学界的极大关注:李力《从课程论的角度看“写长法”》(2004)、郑超《以写促学:英语“写长法”的理念与操作》(2004)、文秋芳《评析外语“写长法”》(2005)等等。

3 语言学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中

随着语言学的深入研究,许多学者将语言学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中来。其中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从语言功能角度分析语篇,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平台。其功能语篇分析早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Flavell 于20 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元认知概念,于1979 年被广泛应用于发展心理学和二语习得的研究中。《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3期发表的吴红云、刘润清的《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构成的因子分析》一文,探索了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的构成要素,成为国内第一项已发表成文的写作元认知实证研究。

4 多途径的辅助教学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中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英语教学与网络环境相结合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因此,多媒体、网络日志(blog)、E-mail等多种形式的辅助教学模式被广泛的应用于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中。辅助教学模式是对现作教学的有益拓展与合理补充,为英语写作教学增添了活力。学生在写作时,有了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调动了其积极性。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过程。王琦(2000)、许绍菊(2003)、林文娟(2006)等都对此方面进行了研究。

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语料库作为新兴的研究方式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语料库容量大, 材料真实,为大样本定量统计分析和个案定性文本分析提供了可能。将语料库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是对传统大学写作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杨慧中、曾用强、刘泽权等在此方面都有自己的建树。

结语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得到了国内研究者的重视,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内容趋向多元化,研究方法也日新月异,语言学、辅助教学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使写作教学日趋合理化,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Hyland,K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Writ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2]Hyland, KGenre-based pedagogies: A Social Response to Process.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3(12): 17-29

[3]Halliday M A K..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75

[4]Brown G.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5]MC Carthy M.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刘泽权. 小说中的报道性动词翻译: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中美外语. 2004(8): 48-54

[7]姚岚,程骊妮.我国20世纪80 年代以来英语写作研究现状之研究 [J] 外语界 2005(5):2-16

[8]倪岚. 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写作词汇的研究. [J] 国外外语教学. 2000(2):38-41

[9]文秋芳,丁启仁、王文宇. 中国大学生英语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168-274

[10]王文宇, 文秋芳. 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J] 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a(7): 9-15

[11]余苏、连燕华. 成果-过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集美大学学报,2006(3):27-30

[12]魏艳.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综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2):71-74

[13]王初明,牛瑞英,郑小湘. 以写促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07-212

[14]秦秀白. 体裁教学法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1):42-46

[15]赵秀凤. 语体研究与体裁性写作教学 [J]. 外语教学,2004(3)

[16]曾祥娟. 体裁分析与科技英语写作教学 [J] 外语教学, 2001(5)

[17]王初明. 外语“写长法”的教学理念.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J]中央编译出版社.1:99-105.2002

[18]李力. 从课程论的角度看“写长法”[A] .郑超(编) 以写促学:英语“写长法”的理论与操作[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44-47

[19]黄国文. 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

[20]文秋芳. 评析外语“写长法”[J]现代外语,2005(3):308-311

[21]吴红云、刘润清.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构成的因子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187-195

[22]林文娟. 基于博客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3]王琦. E-mail 与现代英语写作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0(3)

[24]许绍菊. 网络下计算机辅助英语写作的作用及途径[J]. 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4)

外语写作论文篇7

关键词: 英语写作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必要性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1992年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是否还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硕士阶段的英语教学与本科阶段的英语教学到底有何异同?作为语言输出性技能之一的英语写作在这两个阶段的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又如何?笔者主要从英语写作的角度探讨改革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建议,以期对改进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1.研究生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对比

大学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和写作能力上各有不同的要求。根据1992年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其对英语写作能力的要求分基础英语部分和专业英语部分。基础英语部分,即公共英语部分对写作能力的描述为:掌握基本写作技能(如文章结构、段落展开和起承转合等);能按具体要求,在一小时内写出250词左右的短文(如文章摘要和常用应用文等);正确表达思想,语意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1992)。

根据2007年教育部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并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对英语写作能力的描述分别为:能用常见的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事件、观感、情感等,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篇连贯,能在一般或应用写作中使用恰当的写作技能;能写日常应用文,能写自己专业论文的英语摘要,能借助参考资料写出与专业相关、结构基本清晰、内容较为丰富的报告和论文,能描写各种图表,能就一定的话题在半小时内写出16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条理清楚,文理通顺;能就一般性主题比较自如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做到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逻辑性强,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技术报告、论文,能在半小时内写出200词的说明文或议论文,内容完整,文理通顺,思想表达清楚。

由教学大纲的对比可以看出,研究生英语教学目标和本科生的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仍然把阅读能力作为培养重点,后者则更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精、尖专门人才,对英语特别是写作上要求必然要高”(杨平,1997:99)。王景惠(2002)也认为,研究生的英语学习不同于本科生英语学习,后者侧重外语知识建构,前者注重外语能力培养,特别是说和写的能力培养。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研究生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掌握基本写作技能(如文章摘要和常用应用文等)”和“能用英文书写论文摘要”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的描述有些重合。虽然在两个大纲中都提到了“常用应用文”这个写作体裁,但具体包括哪些应用文的类型并没有详尽的描述。即使是英文书信,包含的类型也很宽泛,如邀请信、求职信、推荐信、感谢信、道歉信、咨询信、辞职信等。因此,研究生教学大纲中的规定显然已经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相比存在滞后的现象,“制定符合新形势的研究生英语教学要求势在必行”(何莲珍等,2005:4)。

2.改进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建议

2.1开展需求调查。

“研究生的英语教学要以需为本,对旧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提高研究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何莲珍等,2005:5)。为此,教师在学期初可以设计问卷,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可把主题写作、广告、告示、通知、海报、标示语、外贸信函、个人简历、留学申请信、论文摘要、读书报告、调查报告等写作列入教学内容,增加练习机会,使学生得以全面的锻炼。

2.2注重研究生与本科生英语教学的衔接。

教师有必要了解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英语教学的异同。通过对比教学大纲、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等,掌握两者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学生需求等方面的不同,避免教学内容的雷同,使衔接教学自然顺畅。何莲珍等也认为,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应该首先考虑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除了开设帮助学生巩固其在大学英语阶段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的课程之外,还应该根据各类研究生的需求开设出大量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尤其是有利于提高研究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2005:5)。

2.3运用原汁原味的英文阅读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感谢信的写作时,笔者有意识地挑选了林肯总统在1864年写给一位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光荣牺牲了五个儿子的比克斯比夫人(Mrs.Bixby)的信。这封信兼有感谢信和慰问信的特点,且语言简练,句子精美,篇幅短小,非常适合用来作为学生的经典背诵材料,从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感谢信的书写格式,还可以了解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体会英语语言的魅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4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写作是应用语言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融词汇、语法、篇章、修辞于一体,是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最好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网上查找资料、网络英语写作、主题讨论、学生习文分享、大脑风暴、同伴互评互改、研读范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训练他们用英语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2.5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教师的水平和素质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新时期的研究生英语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和理论素养,研究学习理论、学习需求和学习策略。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国外文献阅读,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学术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并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杨平.关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写作的一些刍议[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1):97-103.

外语写作论文篇8

在高等学校,一方面学生要撰写毕业论文,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通过撰写科技论文来达到交流科技成果与推动科技发展的目的,因此论文写作能力就成为论文撰写的关键。从目前国内高校教师的任职经历来看,大多数教师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是通过自学、模仿或导师指导的方式而训练获得的。这种形式的能力训练突出的是自我学习和总结。作为一种科技交流,科技论文的写作有其自身的要求与特点,比如论文的框架组成、描述的用词与语句安排、图表与文字的搭配等等,都有着与其他语言作品显著的差别,而这方面的能力如果通过专门的训练会取得显著提高。目前能撰写外文科技论文(特别是英文)已成为对高校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但通过初步调查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在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培训方面还没有固定的机构或者组织,且已有的培训多注重形式,没有考虑到实践可行性,更没有可持续性的规划与实施思路。[3]最近几年,由于职称评定或者考核的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还需要发表足够数量的科技论文,这种要求可能导致出现论文重复发表、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虽然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论文写作的系统培训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国外大学写作培训项目中,通常会安排专门的课程来讨论如何分辨重复发表、抄袭等行为,从而避免出现因疏忽而引发的不良影响。对比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大学(CSM)的语言培训项目可以发现,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如何撰写论文(包括学生毕业论文、科技论文、研究报告等)、论文的语法与表达、对英语是第二语言人员(ESL)的语言培训、论文相关的伦理与道德等。而国内写作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学术规范知识。另外,CSM写作项目的初衷与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更具竞争力、更有自信、更易成功,并最终取得更高职位从而影响他们所从事的领域甚至是整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开展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目的明确、意义重大。

二、写作培训的形式与方法

当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写作培训项目还比较少,尽管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推出了在线培训课程,但课程只针对教师,且无法系统考虑写作培训目的,因此对比美国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探讨适合国内高校的写作培训形式与方法尤为重要。作为一种能力培训,讲授与训练必须相结合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培训首先应该明确培训的目的,根据目的制定培训课程大纲。可以通过集中讨论授课、集中专题讨论(针对某一方面开展专题研讨,如针对论文用词、语法和表达等)、分散教学讨论(针对某问题所涉及小群体开展的讨论)等形式进行培训。另外,还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在线培训。从实践情况来看,网络在线培训具有方便、灵活等优点,但也存在针对性差、不能起到积极督促作用等缺点,因此建议综合这两种模式,开展面授讨论与网上在线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以达到高校教师写作(包括学生写作)能力培训之目的。在具体培训方法方面,由于培训对象多数已具备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培训以理论方法为辅,实例讨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培训进展以及教师正在准备的论文进行实际训练点评,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由于培训内容涉及的面较广,因此针对不同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科技论文伦理道德培训方面,除了讨论辨别重复、抄袭的技术定义与方法外,更需要结合实例,辨明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等行为。另外,对学术不端涉及的法律、规范方面要做出解释,培养良好、严谨的治学与研究操守,这也是我国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写作培训机构或平台

1.培训机构高校写作培训项目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如何去实施、如何保证实施的效果则还需要软硬件方面的保障。从国内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都已经具备开展写作培训的条件,特别是有外语系或学院的高校,都已具备了培训所需的基本师资力量。但作为一项系统培训工程项目,建立相应的培训组织机构非常必要。[4,5]在CSM,写作培训是由人文科学与国际研究系来承担的,在美国的其他高校也基本是由语言与人文学科系来承担写作培训项目。通常情况下,培训机构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但多数人员都是兼职工作。培训机构有自己的办公室与培训场地,机构运行所需费用来源于学校拨款和社会捐赠。2.人员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包括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志愿者以及特聘的专家。人员数量根据学校规模不同从3~5人到十余人不等。专职的工作人员通常具有文学、语言学、科学与哲学方面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并具有多年从事培训的经验。可以看出,国外高校对写作培训人员有很高的要求,以确保在用词、语法、表达方面的准确性。在我国,培训人员多由有中文语言学和英文语言学、文学等专业背景,同时兼顾科技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除了安排固定的培训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聘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讲座或讨论,特别是可以聘请国外的专家,开展英文科技论文撰写的讲座。3.网站网站是现代社会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也离不开网站的建设与支持。培训机构的网站通常挂靠在所在学校的院系下面,主要作为两个方面的平台:信息平台与培训平台。信息平台用于介绍机构、培训科目的设置、培训人员组成,以及培训信息等。培训平台更多是一种交流平台,提供在线培训课程、培训相关资料,以及培训教师与学员之间的问题交流。从CSM多年的培训经验来看,写作培训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非常好的能力训练,这与学校的重视、培训教师的认真负责是分不开的。培训机构印刷了大量的培训资料,并免费发放给学员。同时,培训机构与其他高校的培训机构也建立了多方合作关系,以保证新思想、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快速推广应用。

外语写作论文篇9

关键词:“写长法” 大学英语 写作教学 教学设计

Abstract:Based on the idea of “the Length Approach” ,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 totally new teaching design of the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course.

Key words:“the Length Approach”;college English;the teaching of writing; teaching design

本文为武汉市教育局科研项目《“写长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09k115)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

长期以来,写作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由于写作只是精读课中的一个部分,而精读课往往班级大、课时紧、内容多,致使教师往往无暇顾及费时费力而又难以见成效的写作教学。因此,为应付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而进行的突击性作文辅导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真正的交际愿望,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造力备受限制。写作教学的严重滞后造成了输入与输出的严重失衡,影响了学生语言知识的内化。在此情况下,王初明教授的“写长法” 应运而生,给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二、“写长法”的基本理念

王初明教授根据我国英语教学“投入大、产出小”的现状,认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出路在于强调英语的应用,训练学生多使用英语。一种本土化的写作方法——“写长法”应运而生。该法以写长作文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多写、尽量写长,即通过逐渐加大写作量来学会运用外语。

“写长法”的理论基础是著名二语习得专家Swain(1985)的可理解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理论。Swain指出:学习者需要发展正确运用英语语言和表达的机会,通过写和说的产生性运用有助于学习者检验目的语句法结构和词语的运用,促使语言运用的自动化,从而有效地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桂诗春认为,写作是一种输出,而且是一种“可理解的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语言产生促进语言习得必须有一个条件,即“只有在学习者被推动的时候”。“推动”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部的。而写作,特别是写长作文,是迫使学习者更多地做可理解的输出。如果这些输出得到及时的反馈,作用会更大。

“写长法”原则是先有再完善。让学生放开写,不限字数,越长越好,以量促质;少讲作文法,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悟出写法,通过写长开阔思路,释放创新潜力,增强学生学外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才规范语言的使用。由于平常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字数限定、作文题目的无关痛痒、三段式作文模式的机械呆板等使学生难以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因而学生易对写作产生厌倦情绪或写作焦虑。而写长可使学生放开手脚,释放创新潜力,加大他们尝试使用丰富多彩的词汇、表达法、句法的机会,加强知识内化,扩大知识面。

三、“写长法”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大量的自由写作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加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产出性的写作帮助学生巩固已掌握的英语句法结构和词语的使用,将英语知识内化成英语运用能力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帮助学生掌握英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引导学生掌握讨论、评价、分析、论辩等思维技巧。

2、教学方式

教师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写作激情的写作任务。设计好题目后,学生自主寻找与各话题相关的阅读材料,经教师筛选、组织后发给全体学生共享。每个写作任务都要求学生先阅读已有的相关材料,然后围绕该话题自定题目,自由写作,越长越好。

3、课堂教学

学生仔细阅读同学对自己作文的批改意见,与同学或老师商量解决争议和疑惑;教师选出典型的优秀作文或较差的作文进行分析,点评优点,分析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有选择地介绍或引导学生总结文法知识、写作技巧等。较好的习作当作范文让作者给大家朗读,教师当堂结合范文对本体裁的写作技巧方法进行适当讲解和指导。

4、评估反馈

不再沿用以往“学生单独写作、教师单独评阅”的成果写作法,转为以“过程写作法”为中心。强调交上来的作文须经过“自查、互改、讨论、重写”四个步骤。为了保质保量,教师鼓励学生课前课后相互批改作文,对有争议和疑惑的地方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学生要根据同学的批改和老师的评析重写自己的作文。注重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三个环节紧密衔接,力求作文在准确度上达标。内容上有深度和广度的作文会被贴在班级后黑板上供全班阅览。这样的评估反馈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长度与准确度相结合的要求促进了写作高质量的输出。教师每次课前及时有针对性的点评,易于别的学生对照发现各自作文的错误。这样一来,既降低了学生的写作焦虑,又及时反馈了信息,学生也乐于接受。

四、总结

“写长法”是以写的方式促进外语学习的方法。它针对学外语多年而不会运用的困境,以设计激发写作冲动的任务为教学重点,在一定的学习阶段,顺应外语学习规律,通过调节作文长度要求,逐步加大写作量,使学生在表达真情实感的过程中,冲破外语学习的极限,由此增强学习成就感,提高自信心,将外语知识加速打造成外语运用能力。“写长法”符合中国国情,可以加速外语知识的内化和习得,易于克服外语学习心理障碍,是专为中国学生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初明,牛瑞英,郑小湘.以写促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O0,(3)

2.桂诗春,‘以写促学’——个人的经历和看法[A],郑超.以写促学:英语“写长法”的理念与操作[C].科学出版社.2004.

外语写作论文篇10

【关键词】话语分析 学位论文 研究方法 多元化

一、引言

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水平,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毕业论文写作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学习掌握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本文针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研究方法上的问题作了较深入的剖析。

二、文献综述

研究方法,是指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新的现象、事物,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揭示研究对象本质及发展规律的工具和手段。蔡鸣龙(2002)将研究方法按使用范围、概括程度划分为三个层次:基本方法,一般方法和专业方法。在语言学等一般学科的研究领域一般使用一般方法:主要为以下四种:1.定性分析和定量的分析相结合;2.分析与综合相结合;3.归纳与演绎相结合;4.比较和分类相结合。

刘晶波、丰新娜、李娟(2007)的《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研究方法的运用状况与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学前教育领域常用的思辨法、文献法、质的方法、量的方法、行动研究法、混合方法等六种研究方法的总体运用状况以及六种研究方法各自的运用情况从不同级别的学位论文、不同校别、不同的研究选题进行了分析。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文献为样本,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对所选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了解研究生在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及研究方法一章撰写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语料中某外语大学的10篇论文,来自该大学图书馆的自建数据库。本文中的“全国英语优秀论文”是指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随机选择的话语分析的硕士论文。

本文主要的研究问题:第一,话语分析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种类的使用情况。第二,话语分析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撰写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某外语大学话语分析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使用和撰写与相应方向的全国英语优秀论文是否存在较大差距。

四、数据分析与结论

1.对研究方法使用种类的分析。通过对比话语分析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的使用,发现某外语大学与其他高校的话语分析方向的研究生在研究方法的选择方面差别不大。基本情况均为:研究方法种类使用比较单一,主要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只有个别论文在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搭配调查问卷、访谈、语料库研究或多模态的分析方法。

2.对研究方法撰写规范性的分析。以文秋芳的论文研究方法的撰写要求为参考依据,分别分析了20篇论文的研究方法一章的撰写是否完整,清晰。具体的分析情况如下:

在所选的20篇论文中,大部分全国优秀论文研究方法的写作相对比较完整,思路较为清晰。例如《基于需求分析理论对中国专门用途英语教材评价的实证研究――以外贸英语函电教材为例》一文,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开设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两所院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及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在研究方法这一章对研究设计和本章概况简述的非常明白。对研究对象做了详细的阐述,写明了研究对象的人数,背景情况和挑选程序,以及研究价值。在研究工具部分,详细介绍了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概念,优缺点及选择的理由。在研究过程部分详细分析了调查问卷和访谈的过程,保证了研究数据的信度。

3.研究方法写作改进方案。针对研究方法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首先,应该学习全国优秀论文研究方法写作中的优点,保证写作格式正确,写作内容完整。对此,建议参考文秋芳《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中,“研究方法撰写”一章的内容。此外,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于具体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的介绍要简介明了。最重要的是在写作过程中要保持思路清晰,保证论文写作的逻辑性、连贯性。

五、结论

通过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某外语大学话语分析方向的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的使用和撰写方面与全国英语优秀论文的相应方面存在一定差别。第一,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为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有待于向多元化发展,如个案研究以及混合研究。其次,部分研究方法的撰写不够严谨,缺乏完整性和规范性。应加强研究生对研究方法的研究与训练,提高对研究方法的驾驭能力;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重视定量与实证方法在研究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蔡鸣龙.谈谈毕业论文写作中的研究方法[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