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十篇

时间:2023-03-18 21:08:56

国学经典诵读

国学经典诵读篇1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教学计划了。为了让您不再有写不出教学计划的苦闷。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范文1__街道东平社区主动按照上级要求,广泛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广泛发动,精心组织

我们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提高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路径和有效抓手,在组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注重社区未成年人高尚道德情操的塑造和优良文明习惯的养成。为了扩大活动的参与面,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效果,在上级领导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制定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本着鼓励社区居民、社区未成年人参与、全员辅导、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号召社区未成年人主动参加经典诵读活动。

二、注重宣传,营造氛围

把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社区宣传栏、板报、小黑板等空间和角落,精心布置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以及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作品,营造浓郁的文化环境,让更多的社区未成年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让“诵中华经典、做美德少年”,“与经典同伴,与圣贤为友”的理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载体丰富,高潮迭起

在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办事处突出了两个结合。即常规与大赛相结合,诵读与表演相结合。在抓常规方面,办事处号召社区结合中秋、国庆、重阳节等重大节日,组织社区未成年人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推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区里比赛,通过这种逐层晋级的比赛方法,为特长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锻炼技能的广阔舞台。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范文2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一个学期以来,我们社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验的过程中也感觉到学生的诵读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指导,活动的形式还可再多样化。这都需要今后我们更加努力开展活动。

一、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生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路子,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2)初步建立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新学习管理,办人民更满意的学校。

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2)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三、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去。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范文3在比赛中,选手们用动听的声音和真挚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对亲爱的祖国的赞美与歌颂。他们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台下同学们的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选手们的朗诵充满着自立、自强的精神,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神采飞扬。主要为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增加同学们对读书的兴趣,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和舞台;为团队成员提供一个相互了解、认识的平台,给了大家共同成长,增强团队凝聚力的平台,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书籍带来的乐趣。

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本着公平公正、好中选优的原则,产生了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

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在舞台上锻炼了自己,并切实参与到诗歌学习中来,加深了同学们对诗歌的领悟、对祖国优美语言的热爱。增强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次诗歌朗诵举行得非常成功,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掀起了诗歌朗诵的高潮,在语文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期待着下一次朗诵比赛的到来。同学们在这次比赛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增加了他们的勇气,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诗歌朗诵比赛给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为我校今后参加朗诵比赛提供了大量的后备人才。这次比赛可谓是沙场大练兵,通过本次比赛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普通话的练习,在比赛中,老师针对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声音响亮、普通话语音标准方面作了点评,纠正了同学们发音错误,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

从个人角度来讲,我自己还是收获颇多的,这是我第一次组织诗歌朗诵活动,做之前我甚至有一丝恐惧,我担心自己做不好,担心比赛过程中出什么问题,但是到真正做的时候我发现其实也并不难,只要自己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明白的多向他人请教,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虽然比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只要肯努力,肯去学,肯用心,任何事都会迎刃而解。同时我对自己也更加有信心,我会慢慢积累经验,弥补不足争取做得更好。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习新事物不难,关键是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去学,有没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只有迎难而上才会真正进步。

本次活动提前计划并筹划,整合各方面的智慧,讨论并确定实施方案,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活动的细节考虑全面,落实具体负责人员,使活动能有序开展,统筹规划。学生倡议与升旗仪式相融合,号召并激发了师生的活动热度,让每一个人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

但是,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创新形式的活动可以更多一点;部分活动可以再贴近少先队员的心理需求等等。总之,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会再接再厉,争创更好。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范文4我市主动响应语委组织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全市各校园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营造主动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诗教文化氛围,激发师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让师生喜爱吟诵古代经典,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丰厚精神底蕴,营造优良的读书氛围。经典诵读在全市校园中逐步掀起高潮。我市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度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做到了每一项活动从计划到实施方案,活动经过到项目总结,每一项都做到完善。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不遗余力的宣传经典诵读的意义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

各学校领导在思想上重视,率先垂范,利用教师例会、教研会、升旗仪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实施经典诵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班会、诵读课向学生明确不学诗,无以言,小学生,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等经典诵读益处。学校开展的有关活动通过全课程教育网及时报道,扩大影响。

二、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未成年学生优良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文化发展。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参与诵读活动,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使经典诵读课程化,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成果的展示及诵读的评价。同时加强诵读的资料积累。学校定期组织专人进行诵读检查,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

2、经典诵读课程化,确保诵读时间。

各学校根据上级的工作安排,利用每天上午上课前10分钟和每天下午上课前10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由语文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诵读,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时间;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学校有专人检查,确保诵读时间。

3、开展活动,坚持小型多样。

国学经典诵读篇2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读后感

《增广贤文》是一本好书,它不但读起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且故事生动有趣,以格言的形式讲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也是教我“做人的准则”。

《增广贤文》中的许多精辟的格言警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这些格言警句都蕴藏着前人丰富的智慧。

读了《增广贤文》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百读不厌。特别是:“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则《贤文》让我听后肃然起敬。它的意思是小羊为了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父母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时,小羊跪下来用乳汁喂养父母。小乌鸦为了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父母年老不能外出捕食时,就将食物口对口地喂养年老的父母。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仅是人类的美德,甚至连动物界也在奉行。羊与鸦就能如此何况人呢?总不能够忘记自己的父母,它告诫我们要对长辈孝

《增广贤文》教我学会了感恩,它能让我乐于面对人生中每个阶段面临的每一个境遇;它能让我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更多的影响身边的人;它能让我的人生旅途摧生出更多美好的回忆;

《增广贤文》教我学会感恩,懂得知恩图报,不忘恩负义,滴水之恩要以涌泉相报,受人一把土,还人一座山;《增广贤文》教我学会感恩,懂得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已机会;《增广贤文》教我学会感恩,赠人玟瑰,手留余香。今天拉人一把,明天陷入困境时也会有人拉自已一把;《增广贤文》教会我,对生活时时保持微笑,生活也会还你微笑。人人都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正因为有了它,所以爱才显得伟大!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增广贤文》这本书能丰富我的内心世界,使我在做人做事感触良多,毕竟这本书也是人们经历了千百年才感悟出来的。

《增广贤文》这本书容易启发我的思考,培养我的独立意识;学而时习,一以贯之,经典的魅力让我的心灵学会了感恩,也找到了学习自信,学习成绩稳步提升。

《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800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学瑰宝似满天繁星,数不胜数。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老子》作为国学的精粹,它像春风细雨丝丝入地,慢慢的渗透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感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老子》是一部智慧之书。无论是其宇宙论还是其人生观,无不放射着照耀四海的理性光芒,充满了一种彻察彻悟的大智慧,体现出人类从原始崇拜时代走入理性思考时代的文化进步。而且,正如多数中国古代圣贤一样,其思维的焦点在于人生。虽然老子对宇宙本原、宇宙生成、宇宙运动变化规律都作了深刻的追问和解答,创造了独特而且自洽的形而上体系,但他所最关心的,仍是人生和政治问题。他敬畏自然、尊重规律,强调人要“道法自然”,都是在启发人们从“天道”体察“人道”,引导人们顺从规律而少犯错误。

道,这一课告诉我们: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可以用概念来表达的“名”,不是永恒不变的“名”,“常无”和“常有”同出于道,名称却不同,同样叫做微妙。

国学世界的知识是无限的,是永不泯灭今后,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更应该加强学习,要多读书,读好书,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骄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国学,必将世代相传!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珍宝。四言诗经,五言古风,唐诗宋词,构成了诗歌国度中无比壮丽的景象;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瑰宝之一。清词丽句,恢弘奇伟;遨游诗海,美不胜收。

古诗是什么?要让儿时的我来说,那就是一些稀奇古怪,难以理解的句子。而这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在考卷上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在低年级时,背古诗对我来说是最复杂不过的了,背个诗简直比登天还难呐!可当我今天看了《国学小名士》后,我看到各位哥哥姐姐们那脱口而出的背诗速度,实在让我惊呆了!他们口中那一句句优美的古诗,都是祖先留下的财产,这一份份财产,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灿烂文化的启明灯,照亮了我们对古诗热爱的激情。

古诗句的境界也很高,不只是字面上的描写风景、人物、心情等,更重要的还是隐藏在诗句里的深层意义。“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句诗句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时间是不会倒回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句诗告诉我们要像竹子一样坚强,顽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告诉我们做凡事都须艰苦锻炼,不断磨砺,才能取得成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诗是劝告我们小时候要努力,不然长大了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古诗句的意境也很多,读着读着,眼前就出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伊人独立花下,落英缤纷,一双春燕在细雨中飞翔。晏几道把相思都描绘得如此浪漫,在下真是佩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妙哉!妙哉!

可是自从有了电脑、手机这些高科技的东西后,人们有什么问题就会使用它们查询,可以搜到很多的满意答复。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变得很少去通过书籍查找资料。那就更没有多少人会去在意故事词了。

我通过看《国学小名士》对古诗词加深了理解。古诗词已不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了,古诗词是每个中国人必须了解的文化,古诗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也包含了我们祖先的智慧。

中国,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也发生了多次的变化,从古人说的文言文到现在说的白话文,文言文现在也成了学习的一种,它们都被挖掘了新的价值,这种价值是无价的。

国学经典诵读篇3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价值;合格大学生

国学教育,现已逐渐在许多小学铺开,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认识到了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儿童读经,已不是少数学校的创新教育。但在大学,虽然有一些学校成立了国学研究机构或国学系,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早年成立的国学研究院和国学门,2001年武汉大学创办国学试验班,2005年人民大学成立的国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国学研究基地,2006年安徽大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等等。但多数大学往往只是中文系师生较关注国学,国学经典的文化精髓并没有以切实有效的方式浸入大学生的心灵。很多大学生不知国学为何物,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毫不重视、崇洋、浮躁空虚。在此背景之下,明确国学经典的含义,大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浸润大学生的心灵,对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必将起到较好的作用。

一、国学经典的界定

国学可以说是学问之根。邓实在1906年《国学讲习记》一文中认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大师吴宓先生认为,国学是一个国家学术的总体,是本国学术的整体。也就是说,它应该包容中国学术的方方面面。张岱年先生则认为: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由此看来,国学应是一国固有之学问,它是一个国家民族性的传统精华。而中国的国学从二十世纪以来一般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它也包括了中医、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或者说是广义的国学。狭义的国学,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主要表现在对《四库全书》的研究。其中经、史、子、集,应以经、子部为重,尤其倾向于经部,或简称对《四书五经》的研究。

儒、道、佛是传统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请钱穆先生作了系列讲座。在讲演中钱穆指出有7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这些传统典籍,无不闪耀着中国国学璀璨的光辉,堪称国学之经典。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价值

顾名思义,经典诵读是对一些经典文本的诵读。从词源上分析,诵读由“诵”和“读”两个词复合而成。在《说文解字》中,“诵”被注解为“讽也”。段玉裁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注解:“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读”,《说文解字》释为“籀书也”。段玉裁同样作了进一步解释:“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段玉裁甚至对“诵”和“读”的差异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综合以上,“诵”指的是通过有声语言来达到背的一种阅读活动。“读”则是一种通过理解来把握文本意义的阅读活动。“诵”和“读”合称为“诵读”,是在秦汉以后。有研究者将诵读界定为:“一种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全面深入理解文本的读书方法。”从这一诵读的定义可以看出,诵读是一个逐步深入文本的过程。经典诵读就是引入学生生活经验作为经典诵读的支架,从认知、评价和审美三个层面具体参与,借助诵读这一阅读方式,通过眼、口、耳三种器官的联合活动,先使文字符号通过视觉进入大脑,转换为声音,再通过听觉进入大脑,让文字符号和相关的言语同时刺激大脑,以实现对经典意义的深入掌握。这种活动是全身心的一种活动,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润物无声的一种心灵浸透,对当代大学生优秀品格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熏陶有着无可替代重要的作用。

三、合格大学生的界定与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一个完美的人应该做到立德、立言、立功,尤其把“德”看得最重。传统文化中“德”主要指人的心性、文化、情操、信念、审美、学问、修养等品性,其内容丰富,包括仁义礼智信,也包括民族至上、国家为本的情操;重义轻利、尊师重孝的修养;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信念;和谐持中、持续发展的品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精神。

大学阶段,本是学问的深入阶段,大学生完全可以脱下应试教育的战袍,一方面,进行专业性的学术科技研究;一方面,进行传统文化等人文素养学习,这二者均不可偏废。《弟子规》甚至强调:“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只有德才兼备,才可成为一位合格的大学生。

但是,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少与传统美德不相符合的现象。尤其是作为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师道和孝道在当今的很多大学生身上体现得不够充分。大学生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较差。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

这种现状从表面上看形成了一个链条,即:大学生学习的功利化和阅读面的狭窄――人文知识的欠缺――文化的缺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混乱――功利主义的盛行。从本质上看,此链条的中心环节就是文化的缺失,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正是文化缺失的重要方面。

四、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大学生优秀的素养和品质

国学经典诵读就是让大学生沐浴国学经典的光辉,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核心内容,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人文精神、民族意识以及健全的人格。这种活动极具价值、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一,诵读国学经典可以传承经典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国学经典诵读能让学生传承优秀文化,提高修养。《美丽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说过,“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真有一种危险,那就是一个人信息灵通和这个人有修养很可能是互不相容的两件事情。要信息灵通,就必须快速阅读大量仅提供信息的指南之类书籍。而要有修养,就必须慢慢去读、细细去品味很少的几本书,那是一些生活、思想和感情都有声有色的人写的书。”网络解决了快速阅读大量信息的问题,却带来了浮躁取巧的风气。美国学者詹明信称此为后现代主义特征,就是“平面化或没有深度”。如果年轻人想有所成就,得养成读经典和思考的习惯,不要被这个什么东西都来去如风的时代牵着走。学生静下心来,学习传承、品读背诵国学经典,能逐渐内化为一种涵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的人文素养。实践证明,无论是著名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或是取得巨大成就的自然科学家都具有非同一般的人文素养,只有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为个人今后的发展提高提供强大的后劲。

第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凝聚力。

世界经济虽趋全球化,但民族特色文化反而更显珍贵。世界各国也在传承本民族文化。如基督教文化、伊比利亚文化、伊斯兰教文化,黑非洲文化等。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最坚韧的纽带,维系着华夏民族的和平与发展,这种精神也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绵延成长之根,是炎黄子孙永不枯竭的精神宝藏。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中国籍院士张隆溪说我们可以从诵读《诗经》、《楚辞》等古典作品中汲取营养,这些作品在我们的审美经验中都存在于此时此刻,与我们没有隔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从没间断的文化、智慧、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前进。

第三,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开拓力。

没有传承,无以言延续;没有创新,无以谈发展。传承,使中国悠久醇香、文明傲世:诸子百家、儒道文化……延续成滔滔长河;创新,使中国发展壮大、领先潮流:四大发明、工巧科技……开拓出股股清泉。传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开创。我们的国学经典本身就是一种海纳百川般不断吸收壮大的学问,比如其对印度佛学的吸纳汉化就是一种“苟日新,日日新”的创新精神,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应以国学经典为基础,圆融新学,开拓创新。曾提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这也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是人文素质得以提升的基本保障。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而不衰,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我们一定要肩负重任,把国学传承下去。现在全球一体化,彼此之间都在取长补短,相互交流改革,我们也必须开拓创新,但万不可崇洋,全盘西化,数典忘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应秉承大儒张载之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让国学经典诵读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于源溟.诵读法的历时演化与现时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2] 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3] 王富仁.“新国学”论纲[J].社会科学战线,2005(1).

国学经典诵读篇4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018-02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灿烂瑰宝,其蕴含的语言力量与文化精神值得每一位国人学习。“文以载道”,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与文化的浓缩体现,其传承不仅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为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构建学生积极健康的精神家园提供了有力支柱。诵读模式在古时即被广泛用到语言教学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学经典的诵读需要引入新的方式方法,才能起到将经典真正带入学生心中、提高学生语文鉴赏水平的作用。本文将从诵读国学的目的、经典诵读的方式方法和国学诵读的课堂实践3个方面阐述笔者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思考。

一、明确国学经典的种类,传递学生诵读目的

1. 国学经典的种类与诵读资源的选择

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学生对传统国学知之甚少,不少学生对国学的了解仅局限于课本中的《三字经》《论语》等,然而,中华国学博大精深,在语文教材中选取的不过是九牛一毛,若想让学生真正开始接触国学,首先须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范畴。

“国学”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中《周礼・春官・乐师》篇,指古代的学校。随着明末西学等的引入,有人便提出与之对应的“国学”,国学的定义变为研究以经、史、子、集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学问,经部主要为儒家经典,包括《周易》《尚书》《春秋》《孝经》等,史部为各种历史著作,如《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子部为诸子百家之著作,阐述百家之思想,如《老子》《庄子》《墨子》等,集部是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品统称,包括《楚辞》《乐府诗集》《全唐诗》等。最经典的国学当属“四书”和“五经”,在不同A段和不同版本的语文教学中,四书和五经的内容都有所选取,其在经典国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随着对国学越来越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如今的国学经典泛指那些影响深远、价值高、具有传承价值的资料。

在对国学经典诵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筛选。对开始接触国学的学生,可选择《弟子规》《三字经》等进行诵读,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具有实用性;对中阶学生,唐诗宋词、《论语》《史记》等是不错的选择,这些经典既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又能结合语言环境进行相关揣测,还能为学生提供语言素材积累,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对高学段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涉猎可以更为广泛,《诗经》《楚辞》《大学》等都是经典书目,这些书籍或意境深远,可提高学生文学底蕴,或讲述圣贤之道,传授为人处世之法,都能使学生获益匪浅。

2. 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

明确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是塑造良好诵读环境的前提。中学时期正处于精神文化培养的初始阶段,学生的世界观和对社会的认知还处于探索时期,学生越早诵读国学经典,越能尽早树立基本的价值观念。尽管早期接触国学经典时,学生对经典意义的理解及其文化内涵的把握还存在缺陷,但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长期和反复的诵读中,当学生的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脑海中的国学经典便会日益明晰,国学中蕴含的智慧和文化将在学生的反复研读中根植于学生的精神家园,为学生日后为人处世指引正确的方向。

此外,国学经典的语言往往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哪怕不知其意,学生读来亦朗朗上口。一些国学经典通俗易懂,内容明晰,如《三字经》等,可为学生奠定基本的语言基础,而一些国学经典意境深远,语言优美,需反复研读,如《诗经》等,这些国学经典集中华语言文化之大成,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向其学习行文的思路,积累优美的词句和丰富的语言材料,构建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框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方式和方法

随着国学经典诵读走入课堂,旧的教学理念有待革新。传统诵读缺乏系统讲授,将诵读片面地理解为诗文朗诵或简单的文字重复,既未培养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又未教导学生诵读的要义,结果导致国学诵读占用了语文课程时间却并未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基于此,笔者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方式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1. 合理安排诵读时间

语感的培养是诵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语感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积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国学经典诵读习惯,最好每周有固定的国学经典诵读课,有利于教师对诵读进行集体教学。此外,可安排朝读或晚读的部分时间专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既可作为对课程的预习,又可作为课后的巩固,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

2. 教授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

不少教师在诵读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进行朗诵,却并未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导致学生诵而不知其味、不知其意,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诵读的兴趣。对中高年级学生,掌握基本的诵读方式是有必要的,如在诵读中的抑扬顿挫应该如何把握,诵读时发声有哪些技巧。诵读时既要有外在的语言表达,又要有内在的情感表现,语言的表达要有规律,朗诵时脑海中要有相应的画面,这样有声的文字才能转化为画面和情感。朗诵是对文字的二度创作,特别是在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时,其语言简洁凝练,情感和意境的表达需通过“诵”的方式体现。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诵读基本方法的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成为朗诵家,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能更深入地融入国学的语言环境,领会国学经典独特的音韵之美。在进行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相关名家的诵读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诵读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学生进行诵读时,教师也应进行相关指导,帮助学生回归语境,把握诵读节奏。

3.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诵读

课本中的国学经典非常有限,仅凭课本教学还远远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拓宽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国学内容的理解。如在进行《论语》教学时,教师可多准备相关背景材料,如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的话是对谁说的等,增强学生对诵读经典的了解,并提供相关的诵读资料,将课内外诵读有效地结合起来。

三、经典诵读的课堂实践

1. 小组合作形式的课程教学

学生掌握基本诵读要点后,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使学生在诵读中占主导地位,老师仅起到辅助指导的作用,一方面,小组中每人轮流朗诵,可为彼此提供诵读意见;另一方面,诵读就是为了理解文意,体会情感,在小组讨论时,不同的观点进行相互碰撞,可扩展学生对课文的认知范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有效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局面。

2. 开展多N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多元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浓郁的诵读氛围。活动形式可以是国学黑板报大赛,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国学经典故事展现出来;可以在校园或班级范围内开展国学诵读比赛或国学小故事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对诵读的热情;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平台,在每日固定时间由教师进行国学经典朗诵,营造学生学习国学氛围;还可以在节假日举办与节日相关的引经据典活动,如教师节时举办“尊师重道”国学经典引用比赛,将节日和国学经典联系到一起,使国学经典中传递的文化和精神深入每位学生的日常生活。

3. 建立多元化课程评价标准

评价是为了检验课程效果,为课程的改进提供方向。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为教师和学生的课程交流提供更好的平台。在学生评价体系中,学生可对教师的授课方式、课后辅导、课堂活跃度等进行评价,也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实现诵读课程的评级,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师的自评、互评,以及学生给教师的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课程定位,更加明确教学需要,通过反思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扎实有效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核心的理解将会更加透彻,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周小研.在国学经典诵读中诗意成长[J].中国德育,2015,(9).

国学经典诵读篇5

《国学启蒙》四年级(古诗、词、古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诵读古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

3、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过诵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古诗文,拓展知识面。

三、各学期教学标准及评价方式

四年级上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1《观沧海》――16《登飞来峰》)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五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3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四年级下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古文。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滕王阁诗》三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4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会读优秀古文。

四、活动安排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课程设置基础上,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明确了各时间段的任务要求。

1、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诵读课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天晨检上课的前10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重在复习;

3、每天上课前时间10分钟,重在检查,待诵读结束后自然转入学科课程;

经典诵读知识答题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经典诵读教材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拥有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分为小学高、中、低段。其中小学四年级为中段。内容是《弟子规》,《论语》。

二、经典诵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每两周开展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担任,通过晨课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三、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此次活动是通过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学生的数据来看,我校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单一,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次活动是通过经典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师参与。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对经典诵读十分重视,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评价措施,但是教师认为教材太难,学生很难理解。

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保证教师、学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国学课及诵读国学的时间;定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经典诵读的路子。

(2)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教师。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

(2)陶怡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怡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存在问题:

1、国学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在早读时间和少年宫活动时间学习、诵读。

2、活动开展不够,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诵读。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经典诵读与活动结合。

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经典诵读与学科结合

与语文科相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国学经典诵读篇6

【关键词】国学经典;提升;人文素养

一、无心插柳,墙内开花墙外香

国学经典诵读,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与参与,他们和孩子一起诵读,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更多地是心灵的交流。这种跨越台阶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记得一位家长曾经说过:“我们也要和儿女们一起诵读经典,不然该如何在儿女们面前立足,怎么样去教育他们呢?通过和他们一起诵读经典,既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窗,何乐而不为。”

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更能增进亲子感情,是最好的亲子活动。一些专家学者还从理论的角度证明,在儿童阶段提倡读诵经典,是一个出力少、见效快、后劲足的教育方法:

出力少――每天只需诵读20-30分钟即可,不用特意抽出大量时间来背诵,不需要多加解释,不增加家长负担。

见效快――学生诵读2-3个月后就可发生明显改变。

后劲足――在学生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而且记下的东西包含了大量优秀的中外经典文化知识,个人一辈子也受用不尽,解读不完。当孩子把这些记到脑子里,就自然激发了他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这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诵读经典是费时少、投入低、收效高的方法,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其意义更加深远。我认为,自从学校诵读经典后,班级气氛比较融洽、生活常规明显进步、教育管理也觉得轻松了许多。

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论语》文采绚丽,语言精粹,为世人所仰慕。如:“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论语・学而第一》),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来生动、形象、确切地比喻君子自我修养的高要求。

又如:“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二》),此段话铺陈了人的生命发展的六大阶段。构建了生命追求的美好境界,令人无限向往。而展示每个阶段特点的“学”、“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些词语不仅用得精当,而且充满灵动,或长或短,还不乏音韵之美。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一个人在他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成为他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

所以,一个处在当今信息滔滔、知识爆炸时代的中国人,如果他从来没有读过《老子》、《论语》、《诗经》、唐诗、宋词、汉文章……如果他对于“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一切都一无所知,而今,目睹社会之怪现状,谁没有切肤之痛?社会道义的日渐消亡,君子之风的日渐远去,短视近利,诈虞日盛;众生人等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青少年犯罪年龄的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频传,不以堕落为耻的品行,显示了人心的极度空虚,人生方向感的彻底失落。

我便以讲故事的方式,开始了我的国学经典诵读之旅――首先要激起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语文能力。我带了各种版本的《西游记》故事图书来到了教室拿给当时还是三年级的学生看,读给学生听。孙悟空是正义、智慧和勇敢的化身,爱憎分明,赤胆忠诚……学生心中不可一日没有英雄啊!学生的思维和情绪活跃极了,原来读书这么有趣,学语文这么轻松!

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国学经典诵读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材;时间

一、引言

如何正确传承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对待国学经典已经是教育工作者和教学专家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地、适度地、准确地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是非常关键的。学生通过诵读不但可以学到教材以外的知识,还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学校希望通过一系列的经典作品的诵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家长也觉得国学经典的诵读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然而,我们需要提醒教师和家长的是,不加x择、盲目地追捧国学经典,是达不到熏陶和感染学生的目的的,因为经典的传承需要心灵的感悟、思想的共鸣。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

(一)经典诵读提升文学素养

诵读经典可以提升学生记忆力和文学功底,在经典诗歌的潜移默化中,领略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体会到诗词语句中的完美意蕴。赫钦斯说过:“一本古典著作是这样的书,在任何时代里都是属于当代的。”所以,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了解名家思想、体会大家风范,即使儿童当时不能完全理解经典诗词的深刻含义,但在无形中影响了孩子以后的文学气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大量长期的文学阅读,最终一定会使孩子受益匪浅。

(二)经典诵读是与时俱进的象征

主席在2013年的全国思想宣传会议上讲到,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沉淀在中华文化之中。中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代代的传承人。在的号召下,全国各地区尤为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经典诵读是顺应时代潮流,全民重视的活动。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策略

(一)塑造适合经典诵读的教学氛围

强化校园人文学习氛围,增强国学气息。学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来塑造人文校园环境。其一,重新定义具有国学气息的校风、校训;其二,开展能调动学生诵读诗歌经典的国学文化宣讲活动。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跟踪考察,然后建立学生诵读学习档案。用来考察不同学生诵读效果的差异,或者不同时间段的诵读情况,再规定时间向学生展示,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到自己进行经典诵读的效果或是不足,而针对学生的不足教师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诵读的质量。

(二)经典诵读以教材为主

经过相关领域的专家严格审定编辑的教学素材是教学的基础。教材的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只有完成了基础的教材学习,才能进行其他方面的提高性训练。教材上的诗词往往是最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诵读和理解的经典。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仅仅四句,简单易懂,但寓意深远,经典名家名作,很值得学习。但是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版本的教材,如人教版、北师大版、粤教版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结合当地特色和本土文化的教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讲授欲望。

(三)小学生经典诵读要突出一个“趣”字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经典诵读中,教师要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忌硬性要求布置任务让孩子死记硬背古代的经典。小学生经典诵读贵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贵在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熏陶。诸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这些经典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小学生虽然不理解其含义,但是若为他们创设语境,他们会在不经意之间背诵。而这种语境的创设可以分为在家和在校两个部分。在家可以让家长通过音像媒体设备播放经典,让孩子听、看音像媒体,接触、感悟经典,可以由家长给孩子朗读经典让孩子了解经典,也可让家长陪同孩子共同诵读经典,学习经典。在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播放经典,使学生受到经典熏陶,可以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也可以在课间或早午读时间讲经典故事,让学生学习经典。这种有意无意的诵读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经典,受到经典的熏陶。

(四)要注意诵读时间和诵读内容安排的合理性

经典诵读要注意合理安排诵读时间和诵读的容量,切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都要注意容量和时间的控制。学习容量不易过大,时间不易过长,要在学生乐于接受的范围。经典诵读可以安排在早读、午读或课前时间,以集体诵读的形式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到校后有事可做,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种诵读的氛围。学生在长期的诵读中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还可以积累大量的经典知识,且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若诵读时间安排不当,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反而起不到良好的作用。

(五)要注意重读轻讲

低年级经典诵读重在诵读的积累、情感的熏陶,切忌内容的讲授理解和思想的说教。经典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是以美丽的文字去熏陶人、感化人、激励人、启迪人。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作品,感受人性的丰美,感受自然的雄奇,感受诗文、词曲的精妙,在诵读中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培养,思想境界得到提升,眼界视野得到开阔。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少不了教师对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和启迪。但是倘若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经典知识的讲解,对他们进行思想的说教,反倒达不到目标,只会违背经典诵读的初衷。经典著作就如窗子和镜子,诵读经典著作就如透过窗子和镜子,穿越历史的长河,与古之圣者畅谈,与古之贤者对话。思想智慧的火花在一次次的诵读中被点燃,情感的种子在一次次诵读中被播种。我们进行经典诵读的目的也在学生一次次自主的诵读中得以实现。总而言之,小学生重在环境的影响、习惯的培养、知识的积累、情感的熏陶,切忌在经典诵读中对他们进行思想说教和内容讲解。能够养成诵读的习惯足已,所以要重朗读轻讲解。

(六)重视课题的有效带动,切实提升实效性

为了有效发挥国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重视对小学阅读教学目标的分析,结合国学教育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与收集,形成具有综合性的课程范本。同时,教师要重视开展和普及国学教育活动方式和手段,形成良好的文化方式和手段,只有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实现预见性,发挥创造性的功能。

四、结语

综上,强化国学经典阅读是时代的呼唤,正确地、合理地、准确地引导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正确的方法,传统的国学经典一定会得到更快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国学经典诵读篇8

在学生层面,诵读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习。

在教师层面,通过实践研究,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

在学校管理层面,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路子,营造学校文化氛围,办特色教育,创学校品牌。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新学校管理,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一、学校重视是前提

当前,一些农村学校的期末或学年末检测成绩仍然是评判教师优劣甚至决定教师名与利的简单工具和尚方宝剑,所以,一些学校领导认为,在学校开展国学诵读活动与教学任务有冲突,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影响,因此,多数农村学校在开展此项活动中只是一种形式体现,应付上级的工作要求。要改变这种状况,经典诵读要推进,学校重视是前提。

1.将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纳入课程管理

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是对新课程的补充和完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利用每周晨会、大课间、课前歌声、综合课程、回家等零碎时间,各年级灵活安排,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保证每天诵读时间在20分钟以上,保证每周不少于60分钟。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把经典诵读课真正纳入学校的课程管理。

2.将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纳入教学常规管理

一是学校将教师的诵读活动纳入每月的教学常规工作,将教师每学期诵读内容(读书笔记)纳入学校的继续教育管理,并将成绩列入学期教学工作考评。二是学校每个阶段组织一次检测,采取抽测、集体诵读、同伴互测的方法;指导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三是按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诵诗会活动,全校师生参加。国学经典诵读会分指定内容背诵、接龙赛、抢答、自由发挥表演等多种形式,对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师生给予奖励,鼓励师生不断提高吟诵古诗词的数量和质量。四是每学期评比出“师生诵读之星”、“书香班级”,并给予表彰;大力奖励在区级以上比赛获奖的师生及指导教师。

二、坚持队伍打造是关键

经典诵读的开展难在开端,贵在坚持,而坚持下去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打造一支潜心诵读的队伍,经典文化的河流才会在孩子们的心田上奔腾不息。作为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要建立相应制度,除采用平常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之外,还要重视导读员自身的学习,要出台一些鼓励的政策,加强考核,建立健全机制。

1.全员参与活动

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和投入该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形成全校教师人人参与、个个想方设法、处处书声琅琅的良好诵读氛围。年级组长和各班班主任、语文老师共同商量,制定各班级诵读计划,划分每天的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各科教师都要自觉地在年级组长的统一协调下,在各个规定的时间段里,有条不紊地创造性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2.开展专题活动

采取上课、评课、介绍交流经验、问题探讨等校本教研活动,逐步规范导读活动,提高导读质量,提升导读员的整体水平。如在语文教研组中开展经典诵读专题校本教研活动,研究学生的记忆规律,探讨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先实现“量”的积累;把经典诵读、古诗吟诵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语文教师中开展优质国学课展示活动,提高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水平。

3.开展社区活动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邀请志愿者、退休教师、学者到学校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讲座。在2011年4月,笔者原所在万春学校邀请成都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陈岳到校举办“经典诵读与智慧人生”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讲座,陈岳以“勤读弟子规·做人有智慧”为话题,围绕《弟子规》、《三字经》等,就如何读书、如何做人同广大师生展开精彩的互动交流,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学生到社区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如德育处组织学生代表到“国色天香”乐园开展“迎世博·文明行”国学经典诵读宣传活动;还有语文教研组长邓忠源、艺术教研组长毛羽生组织学生到花乡民居社区表演、宣传国学经典,并指导社区老年社团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这些活动深受社区群众的好评,扩大了影响,营造了良好的经典诵读文化氛围。

三、浸润校园氛围是要件

校园环境是一种隐形的文化,暗藏着无声的教育语言,蕴涵着巨大的教育力量。良好的校园环境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置身其中,能使人内心宁静,产生读书的冲动。

温江区万春学校坐落于成都市温江古蜀文明重要发源地鱼凫故都,学校传承鱼凫故国文明,充满现代田园文化气息。校园文化以“鱼凫田园文化”为特色,贯穿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体现出沉稳大气、自然纯朴的校园风貌。现在校园已形成“两点一线”的文化格局——“两点”即“鱼凫之光”、“清风绿廊”,“一线”即“环形文化绿道”。

“鱼凫之光”。在前操场教学楼外墙上左边一幅浮雕叫“鱼凫开疆图”,右边一幅浮雕叫“文明之光图”,浮雕整合了一脉相承的川西平原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和鱼凫文化,将4000年鱼凫文明厚重的区域文化重现在我们的校园。操场正中六块地浮雕分别叫“鱼凫迁徙图”、“鱼凫称王图”、“渔农并举图”、“鱼凫躬耕图”、“封树定界图”、“鱼凫禅让图”。这一组浮雕,以不断发展进步的文明为线索,展示了我们祖先的开拓、勇敢、勤劳、朴实、创新、开明的宏大气魄。“鱼凫之光”这些浮雕中被意化的形象,静静地诉说着古蜀先辈们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建设家园和开创古蜀文明时的艰辛与壮美,时刻提示着师生肩负着传承文明、开拓奋进的历史使命。

所以,我们从万春鱼凫人文的精神内涵中提炼出了学校的校训:“勤勉、博学、传承、开拓”。“千年鱼凫尽显古蜀神韵,万柳迎春更看桃李芬芳”这幅对联表达了万春师生将发扬先辈精神,再创家乡辉煌的豪气壮志。

在前操场的左右两侧还有两个交相呼应的石雕,左边的叫“润物无声”,右边的叫“春风化雨”。都是根据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生活时写下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改写而来。而《润物无声》以一只大手握小手教写字的形象,无声地表达着全校教职工满怀爱心、细心呵护、教书育人、默默奉献的决心。

“清风绿廊”。景点名出自(明·于谦)《入京》:“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廊道两端设置两幅对联:“勤奋作学问,清白做正人”;“勤奋求学莫怕千般劳苦,春风化雨润育万树花香”。还设置了条凳、可更换内容的精致橱窗,展出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图片、文字资料、成果等。这里安放了石质读书桌,读书桌旁的两个石头上,刻上了《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激励着学生珍惜美好时光努力学习。可以说这里是师生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在“环形文化绿道”上学校根据路道绿化带种植的香樟、白杨、杨柳、银杏,分别以“蝉鸣白杨”、“杨柳醉春”、“银杏得诚”、“绿樟留香”设立道路牌。

“蝉鸣白杨”。道路名出自《古意》(唐·常建):“牧马古道傍,蝉鸣白杨树……回头望京邑,合沓生尘雾。富贵安可常,归来保贞素。”设置了“鱼凫称王”、“封树定界”、“渔农并举”、“田于湔山”四个鱼凫典故,并在旁边设置了条凳,让师生可以边休憩边赏读,感悟到先民无私无畏、开拓创新、奋发图强、天道酬勤的精神。

“杨柳醉春”。道路名出自《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句展现出一幅自然纯朴的人文画卷。以教师“一身正气育桃李,清风细雨润新苗”为主题,展示内容主要为《增广贤文》、《三字经》以及教师教书育人、严谨治学的风貌。

“银杏得诚”。道路名出自《梅圣俞寄银杏》(北宋·欧阳修):“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银杏虽百个,得之诚可珍。予问得之谁,诗老远且贫,霜野摘林实,京师寄时新。”以温江区教育局对学生提出的“健、勇、智、诚、孝”的五字箴言为主题,用古蜀时代的五个小故事为载体展示其内涵。

“绿樟留香”。道路名取自诗句:“常绿不拘秋夏冬,问风不逊桂花香,泊名愿落梅兰后,心静好陪日月长。”展示国学经典、花卉作品等。

花木文化与国学文化相结合: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学校让学生查阅书籍、收集资料,把与花木有关的诗词制作成卡片悬挂在树上,充分让田园气息和校园文化相结合。在各室的美化中“传承国学,发扬传统,借花喻人,以花名班”,学生自行选择喜爱的花木来命名班级,再挂上相应的诗画作装饰,借用花木文化体现出意境。教师办公室外用“志存高远”、“宁静致远”、“百尺竿头”等成语做铭牌,室内张贴与教书育人有关的格言。

学校做足做好校园文化,紧密联系经典文化,整体建构,彰显特色,引导学生沉浸在书香的校园中,漫游在经典文化的海洋里,孩子们幼稚的童心得到经典文化恒久的浸润与滋养。

四、常态活动载体是保障

1.精心选择和编排诵读内容

《语文课标》教材编写建议指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学经典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呈螺旋式上升。一、二年级诵读《弟子规》、《千字文》及浅易古诗词20首(可尝试背诵)。三、四年级诵读《论语》、《增广贤文》、《大学》、《中庸》等经典章句20则,浅易古诗词、美文30首(可尝试背诵)。五、六年级诵读《论语》、《大学》、《老子》等经典章句50则,浅易古诗词、美文30首(可尝试背诵)。七、八、九年级诵读《论语》(可尝试背诵),选读《老子》、《中庸》等经典30篇章,选读古典诗词40首。

2.多管齐下提高诵读实效

(1)多方入手

绕于耳——学校设立国学经典诵读广播站,由学生主持、播音,其内容有诗文朗诵、赏析以及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等。

溢于眼——(艺术组)定期展示一定数量的作品,让学生做诗文卡,可以是古诗配画、诵读内容抄写小报、改写经典、自写古诗、更换走廊中的画框等。

吟于口——利用后黑板报在教室里开设诵读专栏,由学生专人负责每周刊登(更换)经典文句,学生在一周内反复诵读,并记忆;在教室里开辟(图书)诵读角,让学生徜徉在书香的海洋;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藏于心——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主题队会。班主任负责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你班来个赛诗会,我班来个擂台赛,这班来个古诗接龙,那班来个古诗新说。各班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2)开展师生“经典诵读沙龙”活动

诵读活动更要在方法上有所创新,通过小型而灵活多样的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年级组为单位,每月举行一次师生“经典诵读沙龙”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小品、故事、歌咏、表演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开展“优秀诗文朗诵会”、“诵读小小擂台赛”、“知识大考场”、“读书小能手”等。在活动中,教师要大胆创新,不断探索,丰富读书与积累的形式。

(3)开发诵读特色课程

为了强化对古诗文诵读的效果,可每周开设诵读兴趣班、提高班等特色课程,由负责语文课外兴趣活动的教师训练。培养好苗子和种子选手,组织学生、教师、家长到区上参加各级各类比赛。

(4)开设“家庭经典时刻”

开展诵读活动单凭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应发挥家庭作用。所以要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家校合作。开设“家庭经典时刻”,借助于家长的帮助,动员家长为孩子课外诵读经典给予支持,每天回家与家长一起诵读十分钟,你上联,我下联;你一句,我一句。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而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这种跨越代沟的沟通方式,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

另外要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把记忆中的诗还原生活——也就是看到某种情景,或在某个生活细节,引导孩子说出与之相应的警句、诗句来。这样,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会更注重积累,并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所学的警句、诗句“内化”。

总之,农村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必须突破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孤立封闭的课程观,使课堂呈现广阔而多维的空间,在诵读活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农村学校的路子,根据农村学校的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如诵读辅导、心得交流、各类比赛、经典在农村调查等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不断提高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宁.让国学经典教育进入中学课堂.人民教育,2007(5).

国学经典诵读篇9

关键词:国学经典美文诵读;学习策略;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023-01

国学是华夏儿女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和灵魂的纽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古以来,国学经典美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语言精炼优雅,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的重要教材,是我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题材。

一、国学经典美文诵读策略

关于“国学经典美文诵读”,众说纷纭。朱熹曾说国学经典美文诵读“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因此,国学经典美文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国学经典美文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这个高声读,自然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反复作双唇劳动,它的确需要一定的策略。所以我认为在国学经典美文诵读之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初读感知诗文,初解国学经典美文的文字魅力

感知诗文内容包含哪些方面?具体说来,一是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倾向,二是把握作品的抒情层次阶段、起伏高低的步骤和脉络。

2.凝聚心力,认真投入,陶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果说上述“感知诗文内容”属于客观认知、理性思考的话,那么投入情感应属于感性、感觉的体验,诗歌朗读教学本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

诗歌朗读的关键既要注重技巧,更要重视情感。情感是诗的基石,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情感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直言情之于诗歌接受、传播的重要性)。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

3.渗透朗读技巧,把握抑扬顿挫,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

抑扬顿挫是诗歌朗读的最基本要领,更重要的它是学生进入朗读艺术之门的必备钥匙。抑扬顿挫包含哪些内容?大概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产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自然产生。其实都不必刻意追求,只要顺着诗句的自然语音状态来读,顺着诗句的自然节奏来读,何愁没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二、国学经典美文诵读具体方法举隅

1.多次诵读法

国学经典美文诵读是对美的感知过程,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国学经典美文诵读方法分自读、对读、齐读,又可分为默读、出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2.入情入境法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中假如老师用自己的讲解或抄诗词大意的方式代替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不仅将活生生的诗词弄得索然无味,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应该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呈现诗词中的形象,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和创造。除了老师的引导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展示、多媒体呈现等辅助方式来进行,进一步让他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感悟形象。

3.现场表演法

让学生将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诗词内容用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儿童身上具有从事艺术活动的天生倾向和能力,少儿表演班通过以角色扮演、声、台、形、小品练习等的综合训练,让孩子了解表演是什么。培养孩子的表演天赋,充分调动孩子学习表演的积极性,让儿童在学习表演的过程中获得健康的心态,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形成完美的人格,构建孩子的多元潜能。

4.触类旁通法

国学经典诵读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国学经典诵读 教学研究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146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颂着,见证了民族灵魂的薪火相传,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可见,让广大学生从小接受中华经典美文熏陶,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以小学低学段为例),我

尝试通过多媒体运用到国学诵读中,进一步促进和提升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阅读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文化素养。

一、借用歌曲,古诗新唱的方法积累语言

根据课本教学内容和意境,利用多媒体播放适当的音乐,能为课堂注入无限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给古诗词配上节奏,即兴来一段说唱,或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经典文化的同时受到音乐的感染。

如《静夜思》教学中,当学生听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缠绵的歌声时,学生会真切地体会到远方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的场景。又如,在学习杜甫的《绝句》时,随着轻快的节奏和悠扬的歌声,学生可以从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情真意切地感受到诗人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时心情特别舒畅……借用歌曲,让学生随着音乐节奏产生心灵的共鸣,引发审美愉悦,可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由此可见,古诗新唱的方法无疑给诗文的背诵带来了一缕新的春风。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特点,把古诗词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把诗词配上自己喜欢的旋律,定期以歌唱比赛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诗文积累。

二、巧借多媒体图画,提升学生阅读观察的能力

古人有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自古诗画同源。由于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将古诗词语形体化,这样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能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意境。

古诗所选配的插图,每一幅都是诗情浓郁,气质浪漫,真可谓“诗情画意,相得益彰”。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这些插图展示出来,以此增添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时,教师可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观察所配插图:整个画面以红色为主调,展现山路、人家、白云和苍劲的树,停车观赏枫林的诗人。学生在欣赏完这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之后,反复朗读、体味,就会理解诗人所要表现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主题。

三、通过多媒体感悟意境,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多媒体的演奏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从而进入诗歌中所描述的场景,表达诗歌的境界。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古诗《村居》中就有这样的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此生机盎然的景象,单就字面的感知理解是不够的。教师可让学生通过配乐朗读、听录音、看图画等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象诗中各种景物所描绘出的画面:早春二月的村庄周围,绿草如茵,黄莺飞舞,微风的吹拂下,河堤两岸的杨柳轻轻摇摆。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这美丽的春色中快乐地放起风筝。形态各异的风筝在空中翩翩起舞……就这样,在悠扬的音乐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带入情境,反复吟咏。相信,学生早已被诗中的美景所陶醉,再次拉近了与诗人的情感距离,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国学经典蕴含着强大的道德能量。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许多经典的诗文立意深刻,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将得到不断提升。《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学生,就是给学生开启了一扇与历史名人对话的大门,与圣贤为师为友,帮助他们更好地塑造人格。

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使人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修养得以提高。如在教学《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时,我会结合讲解内容插入“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的动画视频。学生在欣赏视频的同时会静静思考、慢慢体会这些故事所告诉他们的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个做人的准则。此外,我还会适时地播放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视频,如二十四孝的视频、感动中国人物的视频,还会播放孝亲歌曲的视频,如《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等。

学生在这些国学经典的浸染下,会潜移默化地用圣人的言行举止来规范自己,心地向善,进一步提高修养,真正做到“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总之,在多媒体这双斑斓的翅膀下,“诵读国学经典”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它用自己的独特魅力唤起了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了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语文课堂也从此更加充满灵动和生机。

参考文献:

[1]熊春锦.国学道德经典导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彭雪卿.经典诗文诵读策略研究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

[3]郁忠华.创新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经典诵读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