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十篇

时间:2023-03-29 01:31:05

国学知识

国学知识篇1

学校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在上一周举办了全校性的国学知识竞赛。我和班上的同学一起组队报名参加了这个竞赛。

比赛的那天,我们既激动又忐忑。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学校级别的竞赛,内心难免不会激动,但是又想到这个比赛肯定会高手云集,我们很有可能会名落孙山,所以又有些忐忑不安。

比赛正式开始了,第一个环节是团队介绍。轮到我们上场了,我们一行四人走上讲台,大声说出了我们的组名和口号,然后面带微笑,鞠躬下场。没有一个人怯场或是忘词,是个好的开端。接下来是知识问答环节,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有我们很熟悉的,也有全然不知的,有能很快做出反应的,也有犹豫不敢决断答案的。在这一轮是竞争之后,我们组的比分排在了中间。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是现场评委出题大家辩论。竞争更加激烈了,大家已经进入白炽化阶段,纷纷跳起来和意见相斥的同学辩论。

比赛结束了,虽然我们组没有拿到名次,但是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

国学知识篇2

大体上来说,西方传统哲学诉诸于主体的理性认识能力来把握真理,将真理或者看作是理性所能够揭示的客体的本质与规律,或者将其视为理性所遵循的思维的逻辑规则本身,以此展现了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哲学特点。而以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学则认为,真理的呈现离不开内在仁心的参与,真理正是在仁心的观照之下的存在的显现,或者说,真理只有在仁爱之中才可能得到呈现与理解,即以仁显真。因此,儒家哲学的真理观是与伦理学相统一的,并通过伦理学得到展现。“仁”是儒家道德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其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正是通过“仁”的思想的阐发,儒家哲学的知识论才得以展开。在孟子的哲学中,仁是一种心灵境界,仁即仁心,然而对孟子哲学中的仁心又不能简单地作出主观性的理解。因为仁心不仅仅包含着理解的前见解或主体的理解能力,而且指超越主、客体之间对立关系的整体性视域。

对于仁心,孟子做了多方面的阐释,既有在主观性方面所理解的自我仁心,也有在超越自我而达向他人之中所体现的仁心,更有以万物为一体的天地仁心。可以说,这三种不同的仁爱境界既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直接影响了真理展现的程度。孟子认为,“仁”一方面是自我先天具有之物,虽然极其微弱,然而却真实地存在;另一方面,“仁”又体现在推己及人、关爱他人的道德实践之中,因而又有超越自我的要求。因此,“仁”既基于自我,又超越自我,达向他人,故而是连接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桥梁。在“仁”之外,孟子还论及了关乎真理的“是非之心”,并且认为“是非之心”也是先天具有之物。与中国古代其它哲学家一样,孟子对真理、是非的问题并没有做出详尽、深入的探讨,故而给后人留下了儒学重伦理学轻知识论的印象。但是,如果我们将孟子哲学中关于“仁”与“真”的思想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的话,就会发现,孟子乃至儒家关于真理、知识的思想的探讨,正是通过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的研究来得到实现的。或者说,在孟子以及整个儒家看来,对世界实在性的理解与把握必须以仁心的观照为前提,以仁显真。

在孟子的哲学中,仁心是通向真理,达到对存在的理解的基本途径。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齐国宰牛进行祭祀,当齐宣王看到牛在被屠杀之前体缩恐惧的时候,顿生不忍之心,要求以羊易之。其实,作为祭品这个对象而言,牛与羊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孟子却在齐宣王的这一举动之中看到了仁心的存在及其力量。在孟子看来,齐宣王对待牛出于仁心,故而可以体验到牛的恐惧,反之,由于未以仁心来对待羊,故而置羊于死地。因此,孟子认为齐宣王是“见牛未见羊也”,即以仁心见牛方见到牛的实在,而未以仁心见羊故而见到的仅仅是羊的假象。显然,这里的“见”并非感觉经验中的见闻之“见”,亦非思维中的规则之“见”、逻辑之“见”,而是仁心之“见”。又如《孟子•梁惠王下》篇中有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齐宣王认为,文王有囿七十里,民犹以为小,而自己有囿才四十里,而民犹以为大,故而难以理解。而孟子则认为,大与小区别并不能单纯地作为认识对象从数量或体量上加以感性地或理性地认识,关键仍然在于是否以仁心来加以观照,文王之囿与民共享,彰显仁心,因而人民觉得还可以再大一些。但在齐宣王之囿中,“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四十里的地方却成了人民犯罪的陷阱,故而人民觉得太大了。从以上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儒家认为,是否以仁心来印照、是否将仁心参与到理解的过程中,成了真理能否展现的关键。

对真理的追求可以归结为对事物实在性的理解,而理解的过程又总是在读者与文本、自我与他人、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行。如果以自我的主体为中心,那么理解的结果仅仅是主体存在的展现,而作为理解对象的他人(事物)却成为主体存在性彰显的契机和手段,其自身的存在却容易由此遭到忽视。与此相对,如果以他人(事物)的客体为中心,那么理解所获得的可能仅仅是关于客体的对象性认识,即对于他人(事物)的物理性状、一般属性与普遍规则等方面的认识,而不是将其看作一个自足圆满的世界去倾听,无法亲近并融入于其中,更加不能对其的生存境遇、情绪感受等进行设身处地的理解与感同身受。孟子对以上两种对真理的理解方式皆给予了批评,针对第一种理解方式,即以自我为主体的理解,孟子说道:“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能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孟子认为,就好像饥饿的人和口渴的人是无法品尝到饮食的正常滋味一样,人心如果固执于自我的先入之见,也同样会带来对他人的偏见和漠视的危害,而无法还原他人(事物)的本来面目。针对第二种对真理的理解方式,即以他人为客体的理解,孟子也同样进行了批评。在《孟子•告子上》篇中有一段孟子与告子的对话,告子认为,恭敬老者仅仅是因为对象年长的客观因素所致,与我的内在之心并无关系,故而将老者做了对象性、客体性的理解,而孟子却反问道:“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意思是说,对老者的恭敬之心到底是出于老者这个对象自身呢?还是出于恭敬老者的主体之心呢?孟子认为,如果以对象的客观属性———年老为其原因,而否定了主体内在仁义之心的印照作用,那么我们对待一只老马与对待一位老人的态度是否也没有什么区别呢?显然,孟子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正是通过对以上两种真理的理解方式的批评,孟子认为,真理只有在仁心之中才可能得到显现,仁心既在理解者的自我之中,“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又实际存在于理解的对象之中。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说文》云:“仁,亲也,从人二。”因此,仁是连接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桥梁与途径(“道”),而这个桥梁的实际内容就是亲与爱,只有将亲与爱切实地贯穿于、渗透于理解的整个过程之中,理解者才可能走近理解的对象之中,设身处地倾听与感受,发现其所蕴含的完整且自足的世界。

二、自我心与真理

在孟子看来,对真理的理解与展现离不开仁心的观照,因此仁在真理的问题上便具有了更为基础且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更加注重对仁的阐发。仁的第一个层次是自我心。所谓自我心,即通过先天仁心的发现而获得的此心为仁的自我确认,它以内在性为其根本特征。自我心之所以是内在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自我心来源的先天性。孟子认为,自我仁心的培育虽然离不开后天的积习,但就其根据而言,在其先天就已经具备了仁爱的“种子”,即“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正是由于自我心来源的先天性,仁心才内嵌于自心之中,展现了内在性的特点。其二,自我心发现的自得性。孟子认为,自我对此心为仁的确认并非来自于外在,即“不可以他求者也”,而是“欲其自得之也”,故而展现了自我心不依赖他人的内在性。其三,自我心实践的独立性。孟子认为,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之中,自我心既表现为内在仁心所激发的道德动机,又是道德主体所追求的目标与归宿,而这两者又同时具有着存在的独立性。就道德动机的独立性而言,孟子认为,自我仁心的发动可以完全不需要外在目的性的驱动而自主进行,如见孺子落井,不忍的怵惕恻隐之心必会油然而生,“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而就道德主体所追求的目标与归宿的独立性来说,心安理得、独善其身作为孟子所倡导的君子的道德理想,则充分体现了自我心独立自由的内在性品格。

在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中,内在的自我心具有坚定的实在性,一切道德的实践过程和认识的理解过程都应该从自我的先天仁心这一前提出发,这一点也构成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区别之一,儒家以自我仁心为实有,强调以仁观之、以仁行之;而道家则从根本上否弃了自我的主体精神,以“无”来顺应自然的流行变化,以“无”显“有”。在儒家的道德哲学中,自我的仁心既提供了伦理之善的不竭资源与动力,又促成了中国古代儒士内在的超越性与独立性的精神,因此,它在儒家的哲学体系中有着本源性的地位和作用。虽然自我心因其内在性,有着某种主观性的倾向,但是却不能将仁心理解为主观的东西,更不能将自我心等同于仁心。这是因为,自我心仅仅是主体通过仁心的自我确认而获得的理解能力或前见解(作为理解活动之前的主体所拥有的仁爱之心),单凭自身并不能保障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就可以展现出相爱与相知的结果;与此相反,儒家所理解的自我实质上是一个关系化了的自我概念,而不是绝对的自我,故而两者存在着根本的矛盾和冲突。

就完整的仁心来说,自我心仅仅是其中的一端,侧重于主体的一方,如果仅仅以自我心为理解的出发点,那么理解也仅仅成为了对理解者自身存在的理解,文本的意义的来源也成为了理解者单方面的赋予。正如海德格尔“此在存在论”告诉我们的那样,“证实意味着:存在者在自我同一性中显示。证实是依据存在者的显示进行的。这种情况之所以可能,只因为道出命题并自我证实着的认识活动就其存在论意义而言乃是有所揭示地向着实在的存在者本身的存在。”因此,自我心既不能成为仁心的全部,又不能以此出发而通向真理;如果执着于自我心,以自心之是非为是非,以自心之善恶为善恶,不仅会在认识上导致自我的狭隘和对他人的偏见,更加会变仁爱为一种自私,并由此导致对他人价值的漠视,甚至残害。孟子说:“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正是由此而发。后来宋代儒学家极度发挥了自我心,强调“心解”与“己意”在理解中的根本作用,如程颢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陆九渊主张:“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缺。”朱熹说:“一心具万理。能存心而后可以穷理。”张载更大发豪言壮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进一步突出了自我仁心对于他人乃至天地的绝对意义。然而,宋儒的这一理解方式却最终导致了以意见为真理,以自家之“理”灭他人之“欲”的客观结果,既遮蔽了事物的原委隐曲,歪曲了是非之理,更加使得儒家的仁爱之心走向了残害人性的异化之路,正如清儒戴震批评道:“宋以来儒者,以己为见……其于天下之事也,以己所谓理,强断行之,而事情原委隐曲实未能得,是以大道失而行事乖。”因此,在理解的过程之中,自我心必须要加以批判性地继承,走出自我,达向他人乃至天地,甚至可以说,仁心的本意正在于对自我心的超越与拓展。

三、在天地仁心中显现真理

自我仁心是真理得以呈现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其自身亦具有无法克服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这是因为“仁”本是在生命间的关系之中所体现出来的相爱的情感,以及由此而达到的相知的理解过程。它是连接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桥梁,顾此失彼,固守一端,只会走向仁的本意的反面。儒家一向所倡导的“中庸之道”亦是此理,即“叩其两端”“允执其中”,即在自我与他人的相互贯通之中达到仁爱与真知。在孟子的哲学中,从自我心到他人心的超越是通过“扩充”或者“推扩”来实现的,而扩充的基点则是人们先天具有的亲亲之爱。孟子说:“亲亲,仁也。”

就是从推扩仁爱的这个基点着眼来加以论说的,“亲亲”即爱自己的亲人之意,孟子认为人人先天都亲爱自己的亲人,这既包含了先天的血缘之亲,又体现了自我心的主体性特点。也就是说,人们先天都是从自我仁心出发去关爱和理解他人的,故而亲近自己的亲属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而疏远陌生的他人。孟子在亲亲之爱中,既看到了仁爱的先天性与伦理的必然性,同时也发现了以亲亲之爱为核心的自我心的狭隘性。在亲亲之爱的关照之下,人们更容易走近亲人,展现亲人全面的生存世界,并以此获得关于亲人的真实理解,这时的亲人是与自我相互贯通的;而以陌生的态度去看待他人,视他人为与己毫无关联的对象,便人为地设立了走近他人、理解他人的屏障,在封闭自我的同时亦封闭了他人。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罗蒂也同样表达了对自我绝对化的反对,即:“把自我看作是非关系化的、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能够独立于他人的任何关心的、需要经过强制才能考虑他人需要之冷冰冰的精神病患者的神话。”故而必须将亲亲之爱推扩出去,亲亲而爱人,以此消解由其所设立的自我与他人的隔阂,只有这样,真正的理解过程才能进行。

从亲亲到爱人,就是从自我心到他人心的超越,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仁”的力量才得到真正地展现,也才具有道德的意义,真理也才能够在仁爱之中得以接近。正如在《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中,孔子阐述了真理与仁心的关系,认为“有朋之远方来,不亦乐乎?”1仅仅是就自我心而言,喜爱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并无所谓超越之意,既不具有伦理的价值,所获得的认识亦不具有真理的性质。因而,孔子又紧接说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于不理解自己、与自己有着不同认识的他人非但不会怨恨,以平常心对待,更加以“必有我师”的态度“不耻下问”,这便体现了超越自我的道德的意义,真理也在此过程中可能得以接近。在这个方面,孟子在孔子的基础做了更为集中的论述,如他说道:“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

这里对“仁”的解释,正是在从自我心扩充到他人心的意义上来理解的,即将对亲人的不忍之心通达至原本可以忍心的他人那里去,以此形成与以“亲亲”释“仁”的鲜明对照。又如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老吾老”与“幼吾幼”皆属亲亲的范畴,而孟子认为必须要从亲亲之中推扩至爱他人中去,化“他人”为“我们”,即“及人之老”与“及人之幼”,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天下皆仁的道德理想,也才能达到对天下之物的通达理解,即“天下可运于掌”之意。

在儒家看来,认识与理解只有在超越自我,达向他人的过程之中才可能实现,这是真理得以可能接近的必要性,但是,自我心何以可能通达至他人心之中,亲亲何以可能爱人呢,这便关乎到真理的可能性了。孟子认为,人生境界有高低之分,其划分的标准就在于理解人生与世界的方式和高度的不同,即是以自我心为境界还是以天地心为境界。前者以自我为价值的中心与理解的前提,故而视自我为“全”、他人为“缺”,自我为“主”、他人为“客”;而以天地心为境界则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前提,故而视自我与他人万物皆为自足全满的世界。而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又直接决定了理解世界程度上的不同,前者在理解的前提中便已然将自我与他人划分为不对等的两端,故而不仅在思想境界上,还是在现实结果上,不愿也不会融入于他人与万物之中,故而终究无法认识世界的本真状态;而后者在天地心的印照之下,视天地万物与己共存一天,在平等中对话,在相爱中相知,故而可以融入于世界万物的存在之中,并在此过程中体验与展现世界的存在。

因此,对天地仁心的体验不仅是仁心不断自我超越的结果,而且还是实现对真理显现的可能性所在。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正是对其的完整表达,“尽其心”即是超越自我仁心而达向他人之心,只有在此过程中,微弱且狭隘的人心的种子才真正发展成坚固且广大的人性,并进而展现对人性的真知;同时,只有“知其性”,方可体验到人性之间乃至万物之间的相通与相融的天地之心,并以此达到对世界万物的真正理解。

四、结语

国学知识篇3

一、教师知识的诠释

知识是真实的确证过的信念,是通过主体建构而获得。教师知识是指教师为达到有效教学所具备的一系列知识、理解与技能总称。目前关于教师知识的分类有二分法到七分法等。舒尔曼把教师知识分为:学科内容知识、课程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情境知识、有关学习者及其特性的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其他课程知识七种类型(七分法)。笔者基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结合国家开放大学的使命和任务、教师的工作特点,以舒尔曼的七种类别为模板探讨“国家开放大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师知识”。

二、知识社会学的原理分析

知识社会学是社会、历史、文化、时代精神等因素对思想和意识形态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它认为,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参与某些社会系统和人类在社会系统界限内的行为,常依赖他们参与一个特定的知识系统。弗·兹纳涅茨基认为参与社会系统主要由四个相互作用的基本元素构成:(l)社会圈子(形成共同的价值复合体并受之约束);(2)行动者的自我(如果想做他的社会圈子需要他做的那种人,他的“自我”就必须按照圈子的意见,在体力和智力上具备某些品质等);(3)行动者的社会地位(如被某一社会圈子所需要并且具备圈子里他扮演的角色所需要品质的人,社会圈子会授予他一定的权利,并在必要时强化这些权利以反对圈子内外的个体。);(4)行动者的社会功能(在获得一定的权力和地位之后,他必须执行社会功能,有义务完成一定的任务,以满足他的圈子成员的需要)。

笔者认为,弗·兹纳涅茨基所提到的“行动者的自我”与论述“国家开放大学教师需要哪些教师知识”这一命题的分析逻辑是一样的,即为了达到“社会圈子”的要求,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知识)。

三、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下国家开放大学教师需要哪些教师知识

(一)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知识系统(社会圈子)的界定

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探讨“国家开放大学教师需要哪些教师知识”可从该知识所属的知识系统考虑。那么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知识所属的知识系统该如何界定?笔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尤其是国家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加以论述。我国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教育的强力支撑,于是,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提出了三大教育战略目标,而为了完成这个战略目标,促使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并决定其使命和任务,同时,其核心理念和具体任务应运而生。所以,笔者认为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知识的知识系统是“国家开放大学的使命和任务”,即“社会圈子”。

(二)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的“行动者自我”

国家开放大学教师作为社会圈子的一员,为了执行“行动者的社会功能”,必须在该“社会圈子”里进行“行动者的自我”,即按照该“社会圈子”的要求,为其赋予他的社会功能获得或建构教师知识。

国家开放大学的使命和任务是: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网络覆盖全国,没有围墙的远程开放大学。为了完成其使命和任务,国家开放大学提出了四项具体任务: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继续学历继续教育;推进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整合;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笔者按照其具体任务,逐一分析国家开放大学教师需要哪些知识?

国家开放大学的教育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学习支持为辅的教育形式,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基于网络通过点击网上教学资源(制作数量丰富、质量保证的公开网络资源)学习,那么教师的课程建设和公开网络资源建设的能力就至关重要。课程和网络公开资源建设,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学科内容知识,即要让学生学到正确的学科内容,达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其次是课程知识,因为学科的内容知识怎么样把他组织成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包括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开发和设计、课程教学、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知识。如在北美,教师负责设计和评估用于申请认证的课程提纲或对其他学习学校提交的申请,那么只有对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了如指掌,才能做一个合格的课程互换和认证的“裁判”;第三是成人教育学知识。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对象是成人。教师必须了解成人学习的特性和心理,以及适合成人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支持服务(舒尔曼的一般教学法知识、有关学习者及其特性的知识);第四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等的整合知识。国家开放大学教育主要是通过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以需求为导向、按照市场机制形成“供户群”和“用户群”整合资源与提供服务,形成集科研、教学、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库,那么必然要求教师具备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法等知识的整合知识;最后,项目管理知识。在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中提到“整合社会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学分银行”建设等字眼,可以看出教师不再是“单打独斗”开展教学,而是成为项目组的成员或是负责人,与其他人员合作、共同完成各类项目。所以,国家开放大学教师应该具备项目管理知识,包括与他人的人际沟通及管理知识。

国学知识篇4

关键词:中世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精神;现代知识分子

一、中世纪知识分子的特性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描述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作为学习思想及传授思想为职业的人,同时拥有学者、教授的双重身份。中世纪的大学由教师和学生自发组成,其特性是追求没有国界的科学,主张普遍教学的自由以及学术自主性,形成了冲破一切禁忌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这种精神蕴涵着独立的理性精神。本文从我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发展到当今面临的困境进行阐述,借鉴中世纪形成的知识分子精神,尝试探讨其对形成我国现代知识分子特有精神的意义。

二、我国知识分子的出现及发展的特性

知识分子是现代性特有的产物,是指具有较高学历、学位,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并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理性精神、批判的性格的知识人群。我国近代知识分子有如康有为、严复、章太炎,随后出现的陈独秀、胡适等,都在国将不国的年代背负着救国的重任。当时的知识分子译西书、办教育、办刊物等传播西方近代的知识和价值系统,启蒙国人的思想;并对当时政府在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展开毫不留情的怀疑与批判。

当代大学是具有巨大的精神文化辐射力的思想库,因此大学教师不仅应是教书人和学者,还应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主流力量。当前我国大学实行政府主导行政管理体制,大学由行政级别支配学术发展,大学教师在学术领域的研究受行政体制的限制,从而使其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自中世纪知识分子对主流社会形态和制度所持有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因而,也就不能在思想上对社会公众形成广泛的影响。此外,当今大学把一些已发表的,实则很少思想文化价值的学术论文,视为科研成果,无视教师的社会公共性的特质。

美国政治学家博格斯认为,现代大学正在从寻求真理和知识的自主性的领域,走向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价值选择中,我国大学也正走向功利化倾向;加之当代的知识分子受传统教育观影响,为学术而学术的求真精神并不多见。回溯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按古代的《说文解字》释义教育,一直把教育看成是“读书应举=获得文凭=功名=官职=厚禄”,形成根深蒂固的读书做官的教育观及功名教育的模式。学术取向有求是和应用之分,我国相当一部分大学教授的学术研究取向应用,为学趋向功利,鲜少出现纯粹为追求知识的真理而从事学术研究的当代学者,所以到这个时代在哲学或科学领域仍然难以产生独创一格的思想家。

三、形成我国大学里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

我国大学里需要有广泛的知识分子精神。知识分子的本质是文化的,是人性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精神的重要意义是实现言论自由,使知识分子具有独立、自由的人格。

(1)我国大学需要加快行政化管理体制,真正实现大学自治,使其思想保持独立,学术上实现自主性,才有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才能。马克斯·韦伯在《以学术为业》的著名演讲中,首先指出德国与美国的大学学术体制都存在着国家资本主义形态,其官僚化使得学者的学术前程都掌握在国家体制形态中,而不是靠才干。我国只有实现了知识分子的言论自由包括学术上的自由及自主性,给予其独立思考的环境,才能体现知识分子的才干及其对社会的诊断能力与公平、公正的理性批判能力。

(2)大学教师在教学与研究中,必须认识到作为学者与作为教师的区别。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恰当的方式将学科问题呈现给学生,使他们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在学术研究中,拥有为学术而学术、学问至上的精神,服从对知识理性的伦理要求,经过不断探索研究以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作为社会公共的知识分子,需要具有深切的文化关怀,关注社会现实及问题、精神生态,对社会问题、文化现象阐述作为知识分子角度的见解。

参考文献:

国学知识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教学方法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在旅游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门课程有着较强的综合性,知识密集、涉猎甚广,其中涵盖了历史、宗教、园林、建筑、民俗、艺术、饮食、地理等等领域,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够提炼重点、梳理脉络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编写教案是前提

精心编写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对于所要讲授的章节做合理的剪裁,突出重点和难点,并且对于有些内容还会做相应地拓展和知识链接,以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因为这门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繁杂,老师如果在讲授时不分重点,平均花费时间,就会让学生难以把握教材,同时也会使得这门课程失去吸引力,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而老师在课前认真准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提炼章节重点,就能促进学生吸收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开发多媒体课件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这门课程,内容的广博性是其显著特征。其中既有中国文化基础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民俗知识、园林建筑知识,又有大量的外国民俗知识,以及台、港、澳地区的风俗民情、地理文化知识,其内容的复杂性、包容性、丰富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还是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势必无法让学生产生感性地认知,这样就会大大削弱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觉得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而丧失了学习热情。基于此,教师要大胆革新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来增加课堂吸引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对于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在这个方面,不少老师都进行了探索,开发出了相应的教学课件,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对知识进行诠释。比如在讲授中国茶文化这一章节时,泡茶用具如“紫砂壶”、“公道杯”、“随手泡”、“茶道组”等一些用具因为较为专业而不为学生熟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图片生动、栩栩如生,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加深了对于课本知识的记忆。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的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囿于血色很难搞的水平,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比如在宗教文化这一章节中,宗教的义理向来是教学的难点之一。那么,老师可以尝试如下的方法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身边存在的宗教文化现象。如从“报应”、“缘分”、“因果”等中国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词汇引出所要讲授的佛教知识,从身边的现象着眼,将深奥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四、增加学生实践环节

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活动的进行,学生学习《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储备专业知识,为今后要从事的导游讲解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还应该增设实践的环节,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实物展示环节

基于导游人员文化素养的要求,专业课程《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知识点非常密集,而教学对象因为年龄小、阅历浅,很多书本中出现的事物他们有可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认知。比如在“中国的风物特产”这一章中,老师在讲到六大基本茶类时,有些学生因为阅历所限,根本就没有见过这种茶类,更别提知晓其汤色、香气和滋味了。所以,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够带来样茶,并现场冲泡,学生就会直观形象地了解这一教学难点,在今后的导游实践中也能够更好地向游客传递。

(二)情景教学环节 

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还应该增设情景教学的环节,以此来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被动接受的角色向主动接纳的角色转变,在规定的情景中,扮演角色,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导游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旅游中来。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对于旅游的要求不再是最初的看看景、拍拍照,而是希望获得景点所植根的旅游文化的认知,这就对导游人员的讲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游绝不能把自己定位为向导,而是一个讲解内涵、传播文化、传递美感的使者。基于此,在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一方面强调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给学生提供提高人文素养的途径,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古代旅游诗词的讲解,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这不但丰富了学习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修养,使其在旅游活动中能引领游客去寻求美、探索美、欣赏美。

总之,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深化教学改革,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机制。为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终生发展打下基础。贴于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国学知识篇6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高等教育 知识转移 知识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121-02

一、引言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应运而生。2003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将中外合作办学界定为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中外合作办学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育技术和管理机制,聘用外国教师授课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办学层次逐步提高。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国内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外的高校之间、我国高校与国外科研机构之间,我国高校与国外企业之间以及我国高校与国外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一种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与我国改革之初的“市场换技术”型企业中外合资目的相似,中外合资企业是通过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利用我国的市场潜力和优惠政策吸引国外技术资本投资,以便带动我国企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企业的国际化与我国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都源于“窗口动因”,对于合资企业而言,是通过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了解国际市场行情、生产技术、产品标准、样式与本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并为国内外经营与发展提供适应国际惯例的经营与管理经验;对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而言,就是追踪国际先进学科教育知识,获取本学科发展动态信息,为国内经济社会建设所需的学科发展提供指导。知识和技术是国际技术转移的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技术是信息和知识的综合体,而技术的本质是知识,信息也可以看作是可整理的知识。高等教育项目是知识密集型的组织,中外合作办学自然也以知识转移为显著特征和目的导向。企业的技术转移与学习成败取决于我国企业对转移技术的学习和吸收能力,而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成败则取决于合作高校的知识学习和吸收能力。在“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导向下,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对我国整个的教育领域也将产生有益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关键是消化吸收、利用创新,最终目的是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

目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虽然规模很大、但水平还不高,部分高校对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认识不足,存在只重视学生派出,忽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尤其是教师资源的引进。没有从学校长远发展考虑,通过派出去,请进来为办学双方将来在教学、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尤其是对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效应,还缺乏动态、系统、全面的研究,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实际发展状况,造成了项目运行中出现的盲目、低效与监管缺失。

二、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主要从教育服务输出国与提供方的角度,研究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 Education)问题,相似的英文概念还包括Transnational Education、Cross-border Education、Offshore Education等。教育国际化研究涵盖了人员跨国流动、跨文化交流、国际合作办学规管、合作模式与合作伙伴选择、国际合作项目教学内容与方法调整、国际合作项目质量管理与评价等方面。在世贸组织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WTO/GATS)下,教育服务市场自由化进程缓慢,相对来讲,高等教育国际化在近几十年内发展较快。Jane Knight(2002)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一种形式,是指所有学生、教育项目(Program)、教育机构与教育服务的跨界流动。Per Nyborg(2003)认为教育国际化能加强区域认同感,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Van der Wende等(2004)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推动了大学国际化范围扩大,合作程度更加深入。Stephen T.Barnett等(2004)研究了在国际合作教育项目中,本国(Home Country)教师在所在国(Host Country)遇到的跨文化与知识背景问题,指出合作双方学校要对师生提供跨文化训练和必要的支持。Philip G.Altbach等(2006)指出,高等教育是现代知识产业的重要部门,全球化(Globalization)与知识社会(Knowledge Society)的兴起驱使全球资本纷纷加大对知识产业的投资,并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Eric Beerkens等(2007)认为高等教育组织间的合作将更多采用高等教育集团的形式(Higher Education Consortia)。

国外学者将高等教育作为全球知识经济发展的一项产业,开始关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效应。Rudi Klauss(2000)指出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并首次提出教学过程中无形的软技术(Soft Technology)是其关键所在。Shanthi Gopalakrishnan等(2004)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对技术转移与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er)的概念进行了界定。John S.Walton等(2007)将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方法引入国际教育项目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国内学者主要从国际教育服务的接受者与合作方的角度来研究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热点集中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概念、现状分析、模式、教育问题、项目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的挑战及对策、WTO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关系、高校的典型案例等问题。研究方向已经触及办学的各个方面,如教育法规的完善、外籍教师的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解读等。总体来讲,这些研究大多数停留在操作性层面,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的发展滞后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难以对现实中的合作办学进行有效地理论指导。就中外合作办学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效应,李晨(2007)从知识共享角度进行了理论研究,鲁永恒等(2009)探讨了知识的可转移性与知识转移的组织管理,并从三方博弈角度研究了知识共享导向下的激励问题。

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阶段的界定

Nigel M.Healey(2008)将Uppsala国际化模型引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认为大学的教育国际化与企业国际化类似,会依次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作为传统高等教育服务出口(Exporting)方式,大学大量招收国际学生到本国学习;第二阶段,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特许经营(Licensing)方式,大学委托(Subcontract)国际合作院校授课,采用学生在本校(Home Campus)与国外高校(Offshore Campus)分段培养模式,校际间学分互认、转移(Transfer Credits),即所谓“3+1”等模式;第三阶段,作为高等教育合资(Joint Ventures)方式,根据所在国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大学与国外高校在所在国合作办学,这一模式在东南亚与中国近来得到迅速发展;第四阶段,作为高等教育独资机构(Sole Ventures),在东道国独立运行,一般集中在伦敦、巴黎等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在发展中国家受到政策限制,发展缓慢。

我国不允许国外教育组织、社会团体、个人在中国境内独资办学,所以,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是国外教育服务提供商以“商业存在”方式占领中国教育服务市场的最主要方式。我国强调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和非盈利性,尽量避免教育的产业化发展。但从国际范围来讲,教育是WTO规则下的“服务贸易”,中外合作办学在WTO的规则下是“商业存在”,外国教育资本首先是把教育作为具有丰厚利润的产业进入中国市场的。事实上,外方到我国投资办教育的最大动机就是看准了我国有庞大的教育市场,有较大的赢利空间。因此,国家严格控制教育,在“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指引下,希望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积极鼓励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全国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达1100多个,其中高等教育占79%以上。现阶段,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正处于Uppsala模型中从特许经营模式(分段培养)到合资模式(中外合作)的过渡阶段。

我国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除了实现教育项目其本身经济利益外,更重要的是利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产生的知识转移效应,实现合作院校间或合作项目内部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追求合作双赢的良好局面。

四、实例分析:一所省属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我国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现结合黑龙江省一所省属普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状况,来具体分析其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效应。黑龙江科技学院始建于1947年,地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一所省属普通理工科院校。该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起始于1999年,先后与俄罗斯、加拿大高校、奥地利政府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和科技交流项目。其中,该校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与奥地利MCE公司合作建设国内一流的矿山机械制造培训中心,属于国内高校与国外企业进行教学与科技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形式;该校与俄罗斯、加拿大共3所院校分别合作开设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金融)管理等3个专业,分别采用分段分校区培养模式,即前1年在中方高校完成语言与专业基础教育,后4年分别在中方高校与外方高校各进行2年专业课程学习,毕业由双方分别颁发学位与毕业文凭,这属于典型的特许经营、分段培养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尤其是该校与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合作开办的财务(金融)管理专业,合作方式由最初的分段培养模式,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项目进入“4+0”模式,即全部4年学业在中方高校完成,中加双方分别授予合作项目毕业生学士学位,这一合作已属于典型的中外合作办学“合资合作”模式。该项目由合作双方高校教师共同授课,除引进北美顶尖商学院金融学课程体系,并培养毕业生200余人外,还派遣16名项目组教师赴加拿大进行专业培训学习,这些教师通过为加方教师助课,并最后接替加方教师授课等方式,完成了以学习国际先进金融教学内容与能力的知识转移过程,成长为具有国际化视野与系统性学科专业基础、能胜任完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优秀教师,并且通过对国外优秀教育资源的引进、消化、吸收,其教学、科研能力取得全方面提高,这些教师通过积极参与该校相关学科与专业建设,有效开展组织学习与学术交流,知识共享效应初现端倪,已经为金融、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该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不断引进、吸收、消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外合作办学水平达到省内一流,取得了国际合作办学的新经验,受到黑龙江省教育厅的肯定,并在学校召开了现场经验交流会,向全省推广该校的中外办学经验。

[本论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No.08-25、No.08-28)]

参考文献:

1.鲁永恒.HIST学院HIST-Douglas金融学项目的总体设想和具体措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国学知识篇7

一个和谐温馨、安定有序的校园是我们每位同学生命健康成长的乐园,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殿堂。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小学安全知识国旗下优秀讲话,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小学安全知识国旗下优秀讲话1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我们迎来了第二十一个“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今年“安全教育日”的主题是“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安全在我心中》。

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食物中毒、溺水、治安事故、暴力犯罪等死亡,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人失去他们如花的生命!这些令人心颤的事实背后我们看见了什么呢?逝者以他们的鲜活而短暂的生命向我们提出了哪些警示呢?望老师、同学深思!

安全与我们每个师生密切相关,它关系到同学们是否健康成长,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有时无法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所以我们要加强教育,让学生远离危险,认识生活中的各种安全问题,学会正确处置意外,做好防范、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为此对同学们提出以下要求:

一、树立自我安全意识,在校内外不互相追逐打闹。

二、关注课间安全,上下楼梯要有序。

三、遵守交通规则和交通秩序,注意交通安全,

四、放学及时回家,受到不法侵害打急救电话或110寻求帮助。

五、注意食品卫生安全,不吃不洁净的食物。

六、注意运动安全,要严格按照体育老师的要求去做,切不可做危险的动作。

七、学会自护自救,提高防御能力。

老师们,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让我们在国旗下共同祝愿,祝愿我们的校园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安全的港湾,和谐的乐园!谢谢大家!

小学安全知识国旗下优秀讲话2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立夏过后,天气逐渐炎热,是溺水事故高发期,为避免溺水事件的发生,学校将开展主题为“珍爱生命,预防溺水”的安全教育活动,下面特向全体同学提出以下要求:

一、树立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不走河边,沟沿,不走偏僻的道路,回家时要结伴而行。下面我举几个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例:20~~年4月4日(星期六),建阳市第一中学、漳浦县南浦中心各有1名学生私自下水游泳溺水死亡。

20~~年4月6日(星期一),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星辉小学、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第六中学各有1名学生在溪边玩耍时不幸溺水死亡。

20~~年4月13日(星期一),四川省巴中市3名学生溺水死亡。

20~~年4月27日(星期一),辽宁省葫芦岛市6名学生校外野泳溺水死亡。

20~~年5月1日(星期五),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上营小学2名学生途经废沙场水坑时,1人不慎落水,另1人在施救时被拖入水中同时溺水死亡。

20~~年5月2日(星期六)下午2点55分左右,江西宜春市袁州区新坊镇李木水库发生一起三人溺水身亡事故。当时,11名学生在李木水库岸边游玩,其中两名男生结伴下水游泳,由于岸边太滑,两人同时滑入深水区。岸边的一名男生看见后,立即下水施救,结果也不幸溺亡。据派出所民警介绍,三位死者均为该镇合浦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

20~~年5月3日(星期日),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培新小学2名学生在建筑工地水坑戏水时溺水死亡,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高阳中心小学1名学生在河边玩耍时溺水死亡。

二、这一桩桩触目尽心的沉痛事件让我们无比悲痛,为此学校做出决定:学生不准私自外出下河洗澡。

三、不准到不摸底或不知水情;比较危险的地方去玩耍、游泳。不能去河塘边、围矿坝玩耍;不捡落入水中的物品;不去河塘钓鱼捞鱼,防止溺水。

四、游泳需到有资质的游泳场游泳,而其必须要有组织,并在大人带领下方可去游泳。游泳时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先活动身体,如果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

五、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喝水和溺水。

六、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七、在游泳中,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

八、从我做起,严守学校纪律,坚决不玩水。同学间要互相关心、爱护,发现有的同学私自外去游泳或到危险的地方去玩耍,要及时劝阻并告诉老师或家长。

九、溺水的急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一旦遇到溺水者,我们在营救时应该怎么办呢?当发现有人落水时,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因为一旦被落水者抓住将十分危险。在水中与落水者纠缠不但会消耗救助者的大量体力,有时甚至会导致救助者体力耗尽最终丧命,应立即大声呼救,同时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等物抛给溺水者,再将其拖至岸边。

总之,溺水是非常危险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安全意识,安全第一,防患于未然。水无情,人有情。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注意各种游水、戏水事项,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学会在遭遇溺水懂得如何自救和他人遭遇溺水时如何抢救,溺水事件是可以防止的。

小学安全知识国旗下优秀讲话3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是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由于缺乏安全防范知识,我们国家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

为了保证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推动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1996年,我们国家将每年三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到今天已是第十个“安全教育日”,今年的主题为“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只有安全了,才能更快乐,才能拥有明天。而只有清醒的安全意识、牢牢掌握的安全自护知识和方法,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在上一周学校安全教育周活动中,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有关交通、消防、户外活动、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安全知识,在安全知识竞赛中展示了丰富的知识积累,在现场演示中掌握了灭火器的用法,在实战演习中紧张有序地操练了疏散技能……这一切都是我们为获得安全所付出的努力。或许有的同学会问,老师们花了这么多力气帮助我们学到的东西,将来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我无法回答。但我要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

大家一定还记得去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就是这场灾难让无数人家破人忙。然而,就是在这场灾难中,有一个坚强勇敢的小女孩,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挽救了一百多人的生命,创造了一个奇迹。在突如其来的海啸袭击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滩之前,这位年仅10岁的小女孩发现,大海远处突然涌现的一波白色巨浪,将蓝天和大海明显地隔成了两半。凭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她预测海啸即将爆发,于是,她立刻告诉父母,及时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当游客们刚刚抵达安全地带时,巨浪奔涌而至,顷刻间吞没了整个海滩……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未来是如此美好灿烂。让我们与知识手拉手,与平安成为好朋友!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小学安全知识国旗下优秀讲话4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让安全与我们同行》

一个和谐温馨、安定有序的校园是我们每位同学生命健康成长的乐园,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殿堂。校园的安全关系到同学们能否健康成长,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关系到老师能否在一个宁静、安全的环境中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各种人才,关系到家庭和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它是学校发展的支点和保障。

我国目前有2.1亿中小学生。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高度重视中小学安全工作,一位中央领导曾经动情地说:“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教育必须以安全为发展基础,有安全才能有学校的稳定和谐,才能有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有安全才能有我们每个同学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

然而校园安全事故频频发生,那些花季少年的夭亡,那些如流星般陨落的鲜活的生命怎能不叫人扼腕叹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当这些孩子的生命之花凋谢的时候,他们的理想和奋斗永远地失去了价值。母亲永远失去自己的孩子,无数的家庭永远失去了未来……这些血的事实一次次地警示我们,中小学生安全隐患令人震惊,加强中小学生安全保护措施刻不容缓。

但是校园安全问题涉及面非常广,如交通安全、心理健康安全、消防安全、校舍安全、设备设施安全、饮食安全、师生活动安全等等,要维护校园安全,仅靠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全校同学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

同学们你可曾知道,也许因为你课间随意在走道中奔跑,也许因为你做运动时的不留神,也许你随手扔出的一个小石子、一个饮料瓶,也许你把小商贩出售的不合格食品带进了校园,我们的校园就多了一份危险,少了一份安全。安全关系你我他,校园安全靠大家。

在此,我真诚地提醒每一位同学能够努力做到:

1.上学、放学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2.不吃不卫生食品,有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3.课间不追逐打闹,上下楼梯靠右行,互相礼让不得拥挤,行至拐弯处,要放慢脚步,预防相撞;

4.运动时,要遵守运动规则,注意自我保护;

5.课间要做文明游戏,遇事更要冷静、谦让。

老师们,同学们,安全工作重如泰山,安全工作人人有责,安全工作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去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共建我们和谐美好的校园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小学安全知识国旗下优秀讲话5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

有一幅对联是这样写的,上联是:“校园安全,你管、我管,大家管才安全,下联是:事故隐患,你查、我查,人人查才无事”。横批:安全是天!一句“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安全,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安全是大事,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是利在当前,功在千秋的大事。安全是学校工作的前提,没有平安和谐的良好氛围,就难以有正常的教学秩序,就难以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学校领导深刻体会安全的重要性,切实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让安全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在3.11日本强震海啸中,宫城县户仓小学,距离海岸仅仅100米,学校共有108个学生,有一个孩子那天没来上课,在校孩子们全部生还。当天海啸前首先发生的是地震,孩子们都躲到桌子底下,紧接着,孩子们跑到学校操场,然后爬到学校后面的山上。他们是按照日本应对海啸的标准流程操作的,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反复演练的疏散方式。在日本连幼儿园的孩子都要进行安全逃生演练,并作为法律规定。强烈的安全意识和熟练标准的安全演练在关键时刻能挽救人的生命。

或许,你会认为安全问题离我们很远,有的同学心里可能会说:“我很安全啊!没必要这样大张旗鼓地教育我吧?”其实不然。想想自身的行为,不也有许多安全隐患吗?一至十班的车区在东面有个陡坡,可有的同学骑着车就冲下来,在你很拉风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如果先着地的不是车轮会怎样?以前看见有同学在操场上点火玩,难道你还真的以为会“野火烧不尽”吗?大课间有同学在排球场里踢球,在你撩大脚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球砸到人群里会是怎么个后果?有些同学为了少走几步路,跨越马路防护拦;看到路上车辆不多,等不住就匆匆横穿马路。有些同学上下楼梯偏靠左边行走,或在楼层的楼梯、走廊内追逐、奔跑、打闹、玩耍,从而导致相互碰撞而受伤。血的教训不能再有一次,悲剧不能重演,为了预防此类事件发生,我们一定要树立安全意识,掌握一些必要的卫生知识、安全防卫知识及应急避险技能,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0~~年3月28日是第十六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是“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在安全日来临之际,我们将要开展安全知识宣传、安全疏散演练、“学校安全隐患我发现,家庭安全隐患我排查”活动,同时我们更要将安全意识和行为作为一种习惯进行养成。我们需要养成的安全好习惯有:遵守交通规则;不玩火;放学次序离校;不急追猛跑 ;上下楼梯右行礼让;增强安全自护意识;不做危险动作、游戏;离家离校要向家长或老师打招呼。

同学们:当你在谋划着新的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时,是否想到了安全?当你在聆听奉劝时,是否想到它是用血的教训凝成的?当你对别人提醒或忠告不以为然的时候,是否想到因为一时的疏忽,一次的失误,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给家人蒙上阴影,给社会带来负担,给国家造成损失?避险不是辟邪,是需要我们加强注意来提高防患意识的。

最后,作为读书人,让我们把这句“安全无小事,隐患就是事故”记在心中。

国学知识篇8

学校国学知识竞赛主持词【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参与××学校2017年首届××知识竞赛。我是主持人××。

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莅临本次竞赛的领导及评委(领导与评委的名单,介绍一个,该会自动站起来示意。再继续介绍下一位)

-------------------------------------------------------------------------------------------------------------------

下面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评委的到来。(掌声~~~~~~~~~)

(掌声结束后说):谢谢

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本次比赛的流程 (流程表介绍)

这次比赛共设( 几 )个环节,分别是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根据实际写)。所有题目均来自《技校生学生手册》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公民道德纲要》。题目总体不是很难,看大家现在胸有成竹的样子,相信本次竞赛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好运!

-------------------------------------------------------------------------------------------------------------------

下面进入竞赛的第一个环节,必答题(或…………)。必答题(或…………)共三组,其中每稜××题。抽取在座的每个班中的三位同学参与回答,每人回答五题。必答题每题10分,答错不扣分。共有****(题型公布)(抽取学生,并开始答题)

-------------------------------------------------------------------------------------------------------------------

第一个环节结束,三个小组都取得了比较可喜的成绩,其中**组*分(公布各小组成绩)。看来大家准备比较充分,对知识点的掌握都行云流水,下两个环节希望再接再厉,领先的继续保持,暂时落后的迎头赶上。下面进入更加紧张的抢答题。先由我来公布一下抢答环节的规则。

抢答题共40或××题,抽取在座的每个班级中的三(?)位同学参与抢答,在我念完题目后说“开始”才正式抢答。必答题每题10分,答错扣10分。抢答犯规的将把抢答机会给于剩下的成员。因为答错要扣分,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答题

(题型公布)(抽取学生,并开始答题)

-------------------------------------------------------------------------------------------------------------------

第二个环节之后各组比分如下,(公布各小组成绩)目前**组暂时领先。第三个环节是风险题,原则上由各班推荐两人参与答题,也可以不答。风险题答错扣相应的分值,其中50分题答错扣30分,30分题答错扣20分,20分题答错口10分。共15题,50分值的3题,30分的4题,20分的8题。

下面请各组开始选择,循环形式让你们挑题。(原则上第一组先抽题,答完一个后第二组抽题…..依次类推)

2017年大学生国学知识竞赛主持词【2】

【女】尊敬的老师们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男】五月的春风情深意暖

【女】五月的花海流溢飘香

【男】和着春潮,伴着夏韵

【女】在花团锦簇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贤昌民族中学“习经典、树美德、携手共创多彩贵州美丽家乡大型诗文征集、演讲、知识竞猜活动”演讲比赛。

【男】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本次活动中演讲比赛邀请到的评委,他们分别是:陆万春老师、李时全老师、龙永昌老师、金渊凯老师、王红艳老师、尹德英老师、范秀清老师、陆舰老师、强如如老师、罗光翠老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女】下面,我宣布一下比赛规则标准:总分10分。未脱稿演讲扣0.5分;演讲过程中吞吞吐吐、导致不能继续演讲扣0.2分;演讲无表情扣0.1分;演讲不声情并茂者扣0.2分;音量过小者扣0.1分。

【男】接下来我们的18位选手即将闪亮登场了

【女】18位选手,今天的舞台属于你们,尽情展示你们的风采吧!

【男】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经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全球经典教育专家王财贵博士认为:“经典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北京大学教授王炳照认为:“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全人类的财富”。《人民日报》著文表述为“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国学经典,浓缩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品格,包容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风貌,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女】学会生活是当今社会需要人才必备基本技能,孩子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自强自立地生活。《弟子规》中就有大量文字引导孩子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请听1号选手,来自七(2)班赵文艳同学的演讲《国学经典,生活行动的指南》。请2号选手做好准备。

【 男】请评委为1号选手打分。中国的孔子与印度释迦摩尼生于同时代,两人年龄只差14岁。一个开创了延续3000余年的东方传统文化——儒学,一个创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由此可见一斑。西方讲究的是哲学,我们有的是思想。国学不仅仅是咱们看到的规范言行举止。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国学经典体现出来的对事物、对人、对自然的看法都是未来人生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要传承国学经典,请听,来自七(1)班罗信同学的演讲《传承经典》。请3号选手做好

准备。

【女】下面我宣布一下1号选手的得分情况: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得 分++。请评委为2号选手打分。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请听,来自七(3)班李道省同学的演讲《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仁爱美德》。请4号选手做好准备。

【男】下面我宣布一下2号选手的得分情况: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得 分++。请评委为3号选手打分。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对于人一生的幸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青少年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请听来自七(5)班蒋维刚同学的演讲《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请5号选手做好准备。

【女】下面我宣布一下3号选手的得分情况: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得 分++。请评委为4号选手打分。学生学国学,使优秀的祖国文化滋润进他们求知的心田。学生除背诵国学教材内容外,又知道教育意义的小故事。“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的变化是由内而外的,是在国学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中,培养品德,

滋养心灵,改变气质。请听来自七(1)班选手莫兴隆同学的演讲《品国学经典,扬中华精神》。请6号选手做好准备。

【男】下面我宣布一下4号选手的得分情况: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得 分++。请评委为5号选手打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学经典已经深植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里,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经典是连接我们和历史传统之间的一座桥梁,缺乏经典教育,我们就无法踏上回到自己精神家园的道路,只能成为文化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请听来自七(2)班选手李林仙同学的演讲《炎黄》。请7号选手做好准备。

【女】下面我宣布一下5号选手的得分情况: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得 分++。请评委为6号选手打分。部分学生爱心缺乏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比较自私、冷漠,缺乏责任感。他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理解长者的爱,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对他人缺乏爱心。他们永远处在被爱的暖阳中,却不愿意用爱回报别人。他们对父母不“知恩”,认为父母养育自己是应该的。我们该怎样做呢?请听来自七(3)班选手金光芬同学的演讲《孝亲敬长,中华美德代代传》。请8号选手做好准备。

【男】下面我宣布一下6号选手的得分情况: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得 分++。请评委为7号选手打分。教育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而爱心的培养又是做人的基础。国学教材中很多教育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心培养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孟子:“老吾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去做呢?请听七(4)班赵文婷同学的演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9号选手做好准备。

【女】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7号选手最后得分是---。请评委为8号选手打分。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代表的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可以说是对孩子教育的重要素材,其中不乏大量句段是教育孩子尊重父母,文明知礼,懂得感恩的内容。从小让孩子接受这样的启蒙教育,犹如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请听七(6)班金应玲同学的演讲《,我们成长的伴侣》。请10号选手做好准备。

国学知识篇9

1、登录国学网;

2、在国学知识网络大赛一栏中找到报名并点击;

3、填写个人信息并注册完成报名。

国学知识篇10

1.神舟十号飞船的运载火箭是( )。

A.长征一号乙运载火箭

B.长征二号F遥十运载火箭

C.长征二号乙运载火箭

D.长征三号F运载火箭

2.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是( )。

A.神州十号 B.嫦娥三号

C.天宫一号 D.月宫一号

3.中国第一辆月球车的名字是( )。

A.玉兔号 B.天兔号 C.嫦娥号 D.中华号

4.中国是世界上第(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A.一 B. 二 C.三 D.四

5.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 )。

A.前苏联的加加林 B.美国的莱德

C.中国的杨利伟 D.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6.中国的火箭之父是( )。

A.邓稼先 B.钱三强 C.钱学森 D.袁隆平

7.人类最早的载人航空器是( )。

A.飞机 B.热气球 C.飞艇 D.飞船

8.( )是实现人类首次超音速飞行的飞行员。

A.耶格尔 B.布莱里奥特 C.林白 D.莱特

9.中国的第一架超音速无人机试飞成功是在( )年。

A.1966 B.1972 C.1980 D.1995

10.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空展览是( )。

A.范堡罗航展 B.珠海航展

C.新加坡航展 D.巴黎航展

11.下面四种颜色,( )不是飞机航行灯的颜色。

A.蓝色 B.红色 C.白色 D.绿色

12.由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种战斗轰炸机是( )。

A.咆哮者 B.枭龙 C.飞豹 D.幻影2000

【答题须知】

1.答题者请按照题目序号,选择出正确答案(单选题每个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用铅笔填在答题卡上(答题卡在本刊2014年6期登出)。

2.请参赛者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所在学校、通讯地址等,待全部填好后,把答题卡沿边框剪下放入信封,于2014年6月30日前(以当地邮戳日期为准)寄至: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3号中国儿童中心《学与玩》杂志社(邮编100035),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知识竞赛”(答题卡复印无效)。

3.参加活动的同学可以自己邮寄,也可以由学校统一组织邮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