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4:11:43

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范文篇1

近年来,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国学热”持续升温。国学教育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后的兴起,有独特的意义。国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格养成教育,要能回应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走生命教育的道路。学习国学,要让学生学真、求真、做真人。国学教育不在于教授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涵养学生本真、善良、活泼和创新的天性。审美功能的发挥必定需要依靠审美教育的推行。审美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帮助人类挣脱“单度向”状态。美育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1]。教育者通过美育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求真,以美怡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的审美人格。如今倡导的“全面发展”实质上需要进行“成人教育”,而非“成才教育”。“成才教育”实际上更侧重于实用主义,几乎变成了职业培训,忽略了我们作为完整的人所必备的一些素养,在人格养成方面几乎空白。“成人教育”则强调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必备的人格素养。挖掘小学国学教育的审美功能有助于填补“成才教育”的人格养成的空白。人的全面发展才符合美育的根本性质[2]。虽然国学教育在小学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其教学形式与理念都存在局限性,其中之一就是对审美教育功能的忽略。各所学校更重视的是国学教育的文学性与道德性教育,故而小学国学教育的审美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潜。

二、国学教育的审美功能概述

(一)注重审美熏陶,提高审美感知力。国学经典是记载中华优秀文化与学术的载体,是国学之荟萃,集国学的综合性、象征性和整体性思维特征为一体。它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那些流芳百世的经典著作、诗词歌赋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子,是一份无价之瑰宝。从先秦两汉文学到魏晋南北朝文学,再到宋元明清诗词戏曲、小说评书等,这其中的人文风俗、衣食住行、文学精神等莫不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义;在以古典诗文作品为代表的国学经典当中,历经千百年而传诵不绝的美文在审美意象和意境等方面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诉求;除了人文知识,绘画、书法、古乐器等艺术技能也蕴含着艺术美感。国学教育中若能注重对学生审美的熏陶,让他们在其中感受前人优美的文辞、隽永的情感与超凡的意境,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力,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自然的美与艺术的美。151(二)增强文化自觉,培养审美情感。国学教育是文化代代相传、延绵不绝的一个有效方式。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不曾中断绵延至今的文明,这足以证明我们的文明具有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是经得起历史风沙考验的文明。如今,文明不断地迈向全球化,国人对欧美、日韩所引导的文化日益热衷追捧,对本民族的文化却可能知之甚少。例如:现在的小学生可能更喜欢变形金刚、美人鱼等动画片,对民族英雄花木兰、郑成功等却十分陌生,因而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了解我国的渊远历史、不屈民族的风云人物、市井小城的风俗人情等,让他们从中找到文明的归属感与自豪感,进而对我们的文化与历史怀有温情、敬意,最后产生文化自信、演化出文化自觉。文化一定要落在人的身上,改变人的气象。人格塑造与审美能力,应当从幼年抓起。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陷入一种“焦虑”的困境,人们的精神危机感愈强。生存环境的破坏与道德框架的畸变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因而人们需要审美教育来抚慰心灵、唤醒灵魂。正如梁启超所言:“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第一要素。”[3]审美教育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个体来说,它关系到如何认知世界、如何感知生活、如何诗意地栖居;对社会来说,审美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起真正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故而挖潜国学教育中的审美功能、汲取其中的审美情感和理论,对培养个体的审美情趣、提升社会整体的审美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学教育的审美功能帮助我们诗意地享受生活,凝聚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三)落实审美目标,形成审美范式。在现代,科学的巨轮劈波斩浪向前探索,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愈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如何摆脱物质的枷锁、如何克服机器代劳力与精细分工所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美育也越来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所形成的教育。”[4]因此,明确并落实审美教育的原则与目标是开展国学经典审美教学的基础。国学经典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人,一种具备丰富的想象联想、良好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且具有炽热执着的理想追求的人。国学经典审美教育目标的确立会促使小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范式,帮助他们塑造自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可以诗意地去理解世界与人生,从而构筑起一个意味隽永的精神家园。

三、结语

国学教育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发展性的教育,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更新。国学教育应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审美教育的精髓。要想让国学教育审美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必须让国学教育走出抽象、回归现实、立足生活,而不仅仅存在于古籍或口中。如果只是一味地读书、背书,最终只会造成学生不懂如何在生活中学习和应用国学和传统文化,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天性与灵魂。当前小学的国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发展不够成熟,存在诸多问题,这需要教育者共同思考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共同致力于挖掘国学教育的审美功能,为培养“完整的人”提供滋养的沃土。

参考文献

[1]栋.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实施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3):43-44.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

[3]姚全兴.中国现代美育思想述评[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58.

国学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国学教育;创新

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国学教育,不仅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而且还可以对小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要使得国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发挥作用,就要对国学的价值取向确定下来,明确重点教育内容,并在教学上实现创新,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1“国学”的基本涵义

纵观“国学”的基本涵义,其原本是国家学府。“国学”作为一种文化,产生于晚清时期,当时国学的主流文化为儒家哲学,其中所涵盖的学科内容包括文学、史学、哲学以及宗教学,同时还涵盖着伦理学、宗教学以及版本学等等。如果对国学按照思想学派划分,包括儒学、道学、先秦诸子百家等等。其中儒家学说贯穿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其他的思想学派都处于从属地位。与传统的“国学”涵义有所不同,现行的“国学”已经突破了传统文化的本质而将传统意义上的“国学”作为研究对象,即国学成为一门“学问”而展开研究[1]。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整个中华文明都被纳入到国学研究范畴,已经不在局限于国学的内在涵义,而是将民间艺术、书法、民族音乐、民族乐器纳入其中,使得国学的内容多元化。

2小学教育阶段实现国学教育的创新有效策略

2.1通过小学生识字教育而渗入道德教育

通过小学生识字教育属于是基础教育,将国学教育内容渗入到国学教育中,有助于对小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道德教育也就是做人的教育,让学生利用《三字经》识字,小学生学习生字的同时,还通过《三字经》的故事内容对小学生循循善诱,对小学生的言行举止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而且想象力丰富。在给小学生讲《三字经》的时候,所选择的片段要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兴趣,而且易于理解。比如,在讲解“夏传子,家天下,……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的时候,首先要带领小学生朗读这句话,让下学生读熟,之后对内容进行讲解。此时不需要对小学生的学写生词与予以强调,而是针对这句话的内容向小学生提问:“哪位同学说说,为什么夏代会灭亡呢?”有小学生回答,由于君主不够厉害而被打败了。答案虽然比较孩子气,但是也是有道理的。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夏代的君主不够厉害呢?”此时,就有小学生回答:“君主坏,不被人民所拥护,就会被推翻。”这样的回答近乎成熟,是小学生根据自己所听到的类似的故事内容而想象出来的。“那么,什么样的君主会被人民所爱戴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潜力。为了使小学生的思路正确,教师可以予以适当的引导,最终小学生明确,德才兼备的君王才是被人们所爱戴的,才不会被推翻。采用这种引发小学生思考的方式,可以修正他们的道德观,同时还可以帮助小学生读书识字,记忆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2.2塑造国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开展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

对于学校而言,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教育理念。塑造国学校园文化,要在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将学校的文化内涵以及教育特色充分体现出来,以使得学校的传统教育精神得以彰显。关于国学校园文化的塑造,不仅学校的教师要参与,学校的学生也可以献计献策,让小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塑造自己所喜欢的校园文化氛围,由此而在校园文化塑造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2]。由于校园文化是围绕着国学而展开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这个活动中有意识地接触中国的国学文化,并对国学文化的思想以探索,主观性地将国学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对国学文化进行理解,这就使得传统的国学文化实现了现代转向。鉴于中国的国学文化范畴已经从经典著作和代表思想逐渐外化为符号,学校在塑造国学文化氛围的时候,就可以将这些国学文化符号充分地利用起来。比如,将教学楼的走廊和楼道塑造为文化长廊,将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的头像张贴在走廊的墙面上,在头像的下面将其代表性思想介绍出来,这就使看起来生硬的墙面被赋予了生命力。在教室的后墙上可以绘制中国的国画。国画是中国美术中是精髓,这样妆点教室的后墙,可以让教师更具有艺术气息,特别是图文并茂的精彩绘画,让后墙变得赏心悦目,有助于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进行培养。除了静态的国学文化表达之外,还需要在校园中开展相关的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小学生在校园中进行艺术展示比赛,小学生的参赛作品可以是书法、国画、剪纸等等。鼓励小学生参赛的目的就是让小学生积极地接触国学、认识国学并能够体会国学内涵。小学生在创作这些艺术作品的时候,也会对国学思想以探索,不仅可以净化小学生的心灵,而且可以将小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起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拥有的悠久历史文化,几千年来对中国人民的文化价值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的精华,其中蕴含着文化价值观。将国学文化用于小学教育中,就要从时代的角度采用创新教育模式,以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培养。

作者:徐志欣 单位:广东省蕉岭县澳门回归纪念学校

参考文献:

国学教育范文篇3

一、分角色读,了解先人睿智

诵读一直都是学习国学文化的好方法,学者朱熹提出:“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展开分角色诵读的活动,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进入到作品的境界中,了解古人的智慧,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分角色诵读的活动,体会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古人的睿智。在学生诵读前,教师先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唐雎是一个小国的臣子,他在面对强敌的时候是什么态度?内心情感是怎样的?你觉得在诵读的时候要如何体现出唐雎内心的情感。”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在诵读的时候就会重点体验唐雎的内心世界,并获得深刻感悟。如有学生提出:“我认为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他给人有勇有谋、能言善辩、遇事冷静、不畏强暴的感觉。”教师再引导学生说说对秦王的感受,学生尝试进行总结:“秦王十分狡猾,目空一切,但是同时这也是一个外强中干的人,所以最后唐雎才会取胜。”学生在分角色诵读中获得了深刻感悟,对古人的智慧有了充分了解。在指导学生诵读国学作品的时候,教师要引导他们先进行轻声诵读,在愉快的环境中感受气氛,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是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调动情感,获得情感升华,体会作者笔下渲染的内心世界,最后探讨作品中隐藏的精神内涵。在这样的分角色诵读中,学生提升了阅读和鉴赏能力,而教师也架设了国学探究和阅读教学之间的“超链接”。

二、品味关键词语,体验传统文化的风情

在品味关键词语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风味。学生在自主阅读的时候常常会忽略一些看似普通,但是实际上却耐人寻味的词句,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他们鉴赏这些词句,这样就能促使他们提升认识,发现被自己忽略的地方,然后展开自读赏析,从而体验传统文化的风情。2011年,杭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在学习《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鉴赏其中的经典词句,并借此体验其中蕴藏的传统文化风情。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些看似普通的词句展开赏读。如围绕“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展开赏析,学生可以发现,这里看似写的只是普通的风景,但是实际上却隐藏着传统文化思想。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这个句子展现了苍茫辽阔的场景,这种朴素的白描手法能否体现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学生有所体会:“作者独自在冰冷的湖面中欣赏风景,他感到十分孤独,他此时和山水融为一体,进入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样的赏析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内心高洁的情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压弯了腰,但是这没有关系,在精神世界中,他们还有慰藉,他们和天地融为一起,抒发内心的哀伤。学生发现这种风情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也展现了相同的情怀。结合这样的赏析,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人的内心进行了深入剖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赏析,尝试提出质疑,通过自我问难的方式进行解读。这样学生就能细细品味国学作品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从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三、借助信息技术,领略作品意境

由于国学经典和学生之间有较远的距离,所以他们很难沉浸在国学的氛围中进行赏析,因此教师要尝试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独特的意境中。在这种基础上进行感悟,学生就能和作者形成共鸣,进而体会到蕴藏在作品中的传统文化,被古人的精神世界所感动。在学习《岳阳楼记》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促使他们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教师首先可以展现岳阳楼的风景,让学生对照课文,找到能展现岳阳楼壮丽景象的词句,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等词句。此外在多媒体课件中还可以展示一些和范仲淹有关的背景信息,让学生结合其生平进行思考,说说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受。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学生更好地进入到了情境中,不仅能体会到岳阳楼的风景,同时也能认识到作者范仲淹的内心情感,因此他们也能更好地和作者形成共鸣,体会作品意境。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和国学作品有关的图片、视频,介绍相关的背景信息,这样他们就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在脑海中描摹出作品的独特情境,进而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接受情感的熏陶,从而体会作者丰富饱满的内心世界。

四、开展实践活动,塑造健全人格

学者普利斯里认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的时候撤去帮助。要将国学教育和语文教学链接在一起,教师还要认识到语文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到各种和国学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中,给他们一定的帮助,促使他们提升参与感,让其激发自主意识的觉醒,这有助于让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学习《论语》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分析作品中的经典词句,从中汲取精神和思想,进而处理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教师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进行辅助,促使学生思考在班级生活中常常遇到怎样的问题,然后思考用《论语》中的哪些思想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将其演绎出来。此外,还有的学生总是不能看到自己的短处,也看不到他人的长处,即使看到了他人的优点,也常常会嫉妒对方,并没有主动向对方学习。学生认为此时要结合《论语》中的“见贤思齐”来进行反思,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正视自己的问题,也要看到他人的优点,并积极展开学习。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逐步形成了健康的心理。围绕国学,教师可以组织多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古诗词诵读类的活动,又或者可以结合古今的思想观点展开辩论活动。教师在组织国学活动的时候要注意体现出思想性、知识性,让学生在阅读国学作品的同时展开体悟,提升自己的认识。

五、创建文学社团,陶冶情操

国学教育范文篇4

一、“国学”的含义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作为学问一说,“国学”产生于西学东进、文化转型的晚清时期。当时,国学以学科分,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纳入国学的是《诗》、《书》、《礼》、《乐》、《春秋》、《易》汉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代六艺。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在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以经、史、子、集文献材料为研究主体、包括诸子百家的“国学”概念下,整个中华文明都是国学,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学内涵,实际上还包括了书法、绘画、民间工艺、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民风民俗等。其最大特点,正如已故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二、创新开展国学教育的策略

(一)打造国学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最能体现学校的品位和内涵,彰显传统文化并结合学校自身历史和传统,发掘自身优势,全校师生集思广益,出谋献策,身体力行营造出以人为本、国学见长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围墙说话,让墙壁育人”。比如围绕儒家经典“和合”思想,建立“和合壁”、“孝心墙”、“感恩墙”,文化长廊有中国思想史上的杰出人物及思想主张、中国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有效利用校园的主体墙、内操场墙壁,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师生们共同在侧墙上泼墨挥毫,体育场边墙上简练的运动剪影;休闲区墙上写意的山水国画;教室外后墙上经典的唐诗宋词;抽象的现代绘画,图文并茂、精彩纷呈,让生硬的围墙变得赏心悦目,静止不变的墙壁变成国学内容丰富的“立体图书”:一幅幅无声的图画以鲜艳的色泽、丰富的内涵形象阐释着中国文化的丰美流长、演绎校园的书香静幽。打造精品国学文化长廊,集中展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师生绘画、抒发书法、刺绣、剪纸等作品。这些作品展示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真正完美,更在于它的内涵,为师生全面发展、张扬个性搭建展示的舞台。那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既展示着迷人的艺术芳香、展示着对于生活的热爱与讴歌,同时也展示着学校国学教育成果。通过这些富有国学深刻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能在其中得以充分实现;在国学润物细无声的滋养里,生命的生动与韵律在这里得到最好的展现,环境育人在这里得到最精彩的诠释。

(二)开设特色国学课程,促进国学需求

国学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国学教育也就必须是非线性的简单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小学阶段将国学教育有机地纳入课程总体规划设置,将更有利于保障和促进国学教育系统性、纵深性、科学性。我校就小学阶段国学课程设置进行了有益且有效的探索。积极挖掘国学教育因素,结合实际,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外延拓展,形成了“刺绣为主、百花齐放”民族工艺特色课程以及民族工艺特色培训活动为载体的国学教育模式,将国学教育深入课堂,有效地提升教育品质、培育人文精神。

国学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高等院校;国学教育;教学研究

一、国学教育的发展的曲折之路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的文明史,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自幼儿园至高等学府的“必修科目”,国学教育需要保持传承的延续。西方文明要学,传统文化更不可丢。近代以来,随着我国国情的跌宕起伏,国学教育也经历的生死轮回。总结近代以来的国学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20-40年代末,属于国学教育意识的初兴起时期,人们摆脱了洋务运动以来专注于学习西方文明的偏见,开始注重探索国学的深邃精神,出现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章炳麟(章太炎),梁漱溟,胡适以及南怀瑾等国学大师,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传承与贡献功不可没。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初,属于国学教育受损失最严重的时期。特别是在1966-1976的“破四旧”时期,国学精粹几乎被损失殆尽,国学大师也损失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国学教育止步不前。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中期以来,国学教育意识重新被唤醒。甚至将国学教育上升到了国家命运的高度,国学教育层次和水平得以修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在国内得以传承,在海外还建立了例如孔子学院等传承中华文明的教育机构。中华文明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与赞赏,国学教育有了深厚的传承基础。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精英人才的学府,对于国学教育的传承与发展义不容辞,如何引导我们的年轻人正确客观地认识国学的博大精深,重视国学素养的自我提升,是摆在高等院校面前的一项重任。

二、近代以来国学教育命运多舛的反思

本文认为,近百年来国学教育的发展主要受以下几点因素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因素

高等院校国学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的历史背景的影响,国运昌则国学扬,国运衰则国学弱。民国期间,高等学府出现了诸多的国学大师,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国力弱的历史大背景,注定了此种辉煌只能昙花一现,要想保持下去,不断涌现国学奇才实为困难,诸多国内军阀混战、国际日本侵华、列强环伺等不利条件限制了国学教育的发展与传承。

(二)教育组织因素

国学教育的发展光靠个人的“单打独斗”是长远不了的,要靠组织的力量,大家的力量加以推进。自民国以来,各大高等院校陆续建立了研究国学的组织机构,无论是在大陆还是港澳台,甚至包括海外的高等学府陆续建立了诸多的国学研究机构。例如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以及扩展至海外的红学、敦煌学等研究机构与组织,都是对民国时期所属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恢复和继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国学教育组织机构的发展能够集点成线,聚线成面,蔚为大观,引领一时文化教育思潮。

(三)师资水平因素

国学教育的发展离开的教育工作者的传授,高等院校国学师资力量的强弱也同样影响着国学教育的质量与前景。国学教育的影响力,直接受到高等院校国学教师自身水平的制约。明国时期国学教育的兴盛,是诸多大师孜孜不倦的付出。1931年,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国学教育需要此种正确追求与学习态度,不被物质世界所驱使。总之,高等院校国学教育的发展自始至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各高等院校又会根据自身情况设置不同的国学教育形式,既能百花齐放又容易形成层次不齐,滥竽充数的野蛮生长情况。需要我们教育界对国学教育形成一定的共识,争取建立一定的制度体系予以不断完善与发展。

三、高等院校国学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对策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针对高等院校国学教育发展问题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国学教育氛围

对国学应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国学的发展是经历过上千年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知识精髓,对其要存有一定的敬畏之心;同时,国学又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对于某些国学中的观点已不合时宜,要慎重地予以替换取舍,不可苛求国学的完美,亦不可吹毛求疵予以随意摒弃。国学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二)师资队伍建设要变“唯学历”为“唯造诣”

要摒弃唯学历论,在国学方面应遵循唯才学论,只要有深厚的国学造诣,可以适当降低对任职者学历的要求。一方面,老教师应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将国学精髓传授于中国青年教师;另一方面,中青年教师也应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身国学修养,不可存有以国学牟利之私心,应有传承国学之敬畏之心。除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教学行政管理队伍外,师资力量可以考虑采取教师岗位专聘、在职教师双聘、退休教师返聘以及对外招聘等四种形式进行组建,同时面向海内外招聘部分国学专家教授。

(三)为国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组织基础

对于实力弱的高职类、民办类院校可以考虑开设大学语文、社交礼仪等类课程,设立国学社团;对于实力稍强的一二本院校可以考虑在非国学专业增设国学选修课,建立国学研讨交流组织;对于实力较强的高等院校,可以考虑开设专业程度较高的国学课程,同时建立国学研究机构。在这方面,中国人民大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国人民大学于2005年5月组建了国内高校中的第一个国学院,首期国学班于当年9月正式招生。人大国学院设立了国学基础教研室、国学经典教研室、国际汉学教研室等相关教研室,是国学教育组织保障的典型代表。

作者:刘丹柏 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国学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德育;大学国学教育;策略

现阶段,国学教育的文化核心是传播中国的传统美德,同时国学文化精髓也是德育的重点。为此,在大学教育阶段要突出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总之,国学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素养的主要研究方式。

一针对于大学国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分析

(一)倡导大学国学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基于现代化全球发展的态势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为民族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够为迎接外来文化的融合提供前提。大学的德育工作已经陷入了自信危机的状态。在某些高校中把毕业出国留学作为最高的评价标准之一。这说明在教育科技领域,国内和国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科学理论技术回馈祖国,这不失为一种为国奉献的方式,但是却缺少为国奉献的德育。为此,在德育阶段需要教育学生朝着钱学森等前辈学习,当学成之后以建设祖国为基本远大志向。为此,国学教育需要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中华文化的伟大魅力,为国家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热血。(二)倡导大学国学教育,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国学教育旨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世界弘扬的主流价值观。在大学国学教育阶段,需要重点突出此部分的德育工作。国家领导人曾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既是一种德,这种德,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同时,根据16字方针也可以明确得出价值观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倡导大学国学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起源,明确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上下5000年的文明传承与发展。为了努力的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时代特色,将中华优秀的特色主义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德育充分结合,并将大学国学教育深刻的印在大学生的内心[1]。(三)倡导大学国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目前,大学德育主要突出的是培养和深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随着现代社会风气的发展,社会责任亦是出现明显的缺失现象,而且这些社会风气也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比如部分大学生存在攀比心理;大学生在毕业后成为啃老一族;一些学生则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不注重自身的个人形象。除此之外,部分同学存在社会人际关系冷漠。这说明开展大学国学教育,提高大学生责任意识是重中之重的一项举措。根据古典书籍中得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历史大教育家都通过自身的言行突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既责任意识,为此在现代德育工作中,就需要继续发扬国学教育中提出的知行合一,使大学生可以自主承担起自己身为一个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

二针对于德育视阈下大学国学教育面临的现状分析

(一)在国学教育活动方面的现状分析大。学国学教育开展的主题活动多种多样,但大多都是形式主义,无法渗透和传播德育的影响力。虽然高校的各个德育管理部门举办了国学文化节,国学达人挑战赛等相关活动,在表面上的继承和传播了国学文化。但是真正懂得国学文化的人,却少之又少,这对大学生的德育明显突出教育不足的新问题。特别是在国学教育活投稿邮箱:jyxdhzz@sina.com高等教育动组织阶段,部分高校仅仅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传统文化,而却没有开展具体的实质教育措施。总之,国学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完成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在培养程度上需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的接受国学教育。比如在开展成人礼活动时,需要重点突出责任感和庄重感,整个过程避免繁琐仪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些高校会请一些学术水平较高的国学教师讲授国学重点,但是这些内容显得枯燥乏味,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接受水平,进而无法在根本上得到应有的效益[2]。(二)在国学内容方面的现状分析。除了上述探究国学教育活动面临的弊端之外,在国学内容教育方面也面临着相应的难点。在大学德育教育开设的课程有毛概、思修等。这些课程仅仅在内容上和国学内容相互吻合,但是内容的构建和完善程度上仅仅是皮毛。另外,大学还开设了一些德育选修课程。但是选修课程却不具备重点考察项目,而且在时间安排上不合理,无法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在教师角度上分析,教师需要对必修课程进行备课,从而在选修课程上将无法利用更多的精力来设置和安排选修课程,也限制了选修课程的发展。总之,国学教育无法起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作用。随着现代德育的发展,大学的国学教育工作也迫在眉睫,为此需要改革大学教育体制[3]。

三针对于大学国学教育和德育相互融合的研究策略分析

(一)德育部门需要重视大学国学教育。国家教育部门需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国学教育在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性,从而改变传统的形式主义。为此,书籍编写部门需要联合德育专家学者进行联合组织编写国学教育教材,在教材的制定阶段能够掌握国学经典内容和现代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精华内容。由于经典通过不断的传承,在现阶段发展依旧是经典。这说明历经千百年来,经过无数研究学者的反复论证和研究,承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国家领导人曾经在高校德育中,明确指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而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在党的会议中明确指出,需要重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弘扬现代化优秀文化,为社会的发展构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特别是大学生内涵式教育的发展现状下,高校需要重视大学生的德育和国学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中华共产主义接班人。目前,国学教育是人类良知教育的精神支撑,需要将国学教育和德育政治教育相互结合,倡导现代化政治教育方式,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国学教育研究机构。总之,德育领导机构部门需要在思想上意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进而为建设现代化美丽中国提供保障[4]。(二)借助国学精神构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国学教育和德育相互融合是当代大学教育发展的根本。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时期,需要国学教育部门高举国学教育旗帜,惩恶扬善,利用国学精神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俗话说,人的文化生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靠学校和社会的传承与教化。为此,需要对一切媒介如报纸、网络等造成道德价值观的现象予以秉正,将积极向上的国学精神渗透在各个传播媒介中。例如,新闻媒介可以为传播国学教育提供舆论作用,并从自身意识到传播国学的基本责任,努力避免出现掐头去尾、断章取义等方式,传播不正常的新闻内容。总之,各部门各领域都需要秉承德育,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三)借助网络新媒体技术,传播大学国学教育。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数量不断增多。特别是现代开展线上线下的网络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接受道德教育。为此,德育部门需要利用微博、微信等相关自媒体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工作,并将国学教育和德育充分融合到网络教育平台中。利用现代化媒体传播方式,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国学教育元素。这也是利用新媒体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比如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特色的国学教育文章,大学生可以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进一步学习国学文化经典,以实现德育教育的基本目的。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利用转发、分享等相关功能,将国学知识分享到网上,以供其他同学进行学习和阅读。比如德育工作,已经初步在慕课、网易公开课等相关线上教育平台开课,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教育来提高自身的国学教育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学教育作为大学教育重要的文化核心,对于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德育视域下大学国学教育反思和路径作为主要的研究策略,明确国学教育和德育相互融合的研究重点,进而引导学生运用最佳的学习方式,主动从思想上接受国学教育,进一步突出国学教育在现阶段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伟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职业学校德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育创新路径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9,247(03):71-78.

[2]魏星,张春海.幸福教育视角下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路径创新研究——以延安地区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9,467(02):126-130.

[3]刘瑞琪.党建视阈下中华传统家风的德育意义探析[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1):56-58.

[4]杨爱东,杨立蛟.德育视阈下大学国学教育反思与路径塑建[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02):87-90.

国学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品德教育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接受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最佳阶段。经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及品德素养,继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国学经典,让学生在浓厚的经典诵读中得到心灵的升华,继而健全学生人格品质。让书香洋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推动小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发展。

一、结合教学内容,优选国学经典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教学内容,选取适宜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作品,继而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国学经典内容范围较广,且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学及人生哲理。故教师在选取国学经典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范围进行参考,继而选取能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国学经典作品。而由于低年级学生未能认全国学经典中的汉字,故教师可选取有汉语拼音的国学经典。若选取的国学经典篇幅较长,便可截取易于学生诵读的片段,继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在对低年级学生展开国学经典教学时,教师便可选取简单易容,易于学生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文字》、《孝经》等。让学生在简学易懂的国学经典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继而在体验国学经典音律美、节奏美的过程中受到情感上的熏陶,提高其内心素养,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示范性阅读,帮助学生掌握诵读节奏

国学经典具有一定的音韵美及节奏美,但国学经典属于文言文范围,相比于白话文文章更为拗口,故低年级学难以顺利的诵读其内容。因此,在展开教学时教师要给予学生示范性阅读,继而让学生逐步掌握国学经典的诵读节奏。例如,在传授给学生《诗经》这一内容时,教师应通过示范性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体验国学经典的诵读节奏。并告知学生国学经典内容中的标点符号并不是简单的将两个句子隔开,而是让人在诵读过程中适当的停顿。并再次示范诵读国学经典的方式,并融入自己的情感,将国学经典韵味体现出来。为更好的展开示范性阅读,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的方式,播放与《诗经》有关的轻音乐,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国学经典诵读的节奏感,继而有效诵读,加深对国学经典内容的体会,提高其品德素养。

三、借助国学经典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时,由于内容的抽象性,故难以散发其思维能力并提高诵读兴趣。因此,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借助国学经典的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继而让学生在国学经典故事内容中理解与感悟国学经典的文化精髓。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诵读欲,感受快乐与喜悦,从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其品德素养。例如,教师在传授给学生《三字经》这一国学经典作品时,教师便可挖掘其中的经典故事。如《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段机杼”这一段,教师便可将“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解给学生听,继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深入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在学习《孝经》时,教师便可将“仲由负米”、“曾参养志”等故事讲解给学生听,使国学经典中的人物形象更饱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继而在故事中感受孝义,培养其品德素养。

四、反复诵读,感悟国学经典内容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的诵读教学方式不同于普通文本。国学经典内容为文言文,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较为难懂。故在传授给学生国学经典时,教师要鼓励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国学经典,继而让学生全面了解与掌握内容的精髓。例如,在引导学生诵读《弟子规》这一内容时,低年级学生在诵读到“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等段落时,未能从字面上理解其含义。故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对其内容加以解析,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其中读懂其中的意义,继而掌握诵读的韵律。并在全篇诵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或体验,继而通过学生所回答的内容,了解学生掌握国学经典的情况,并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培养其品德素养与提高其诵读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通过传授国学经典的方式,让学生对国学经典进行诵读,可让学生受到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继而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孝敬长辈、尊师敬友。

参考文献:

[1]纪明友.诵国学经典,促养成教育[J].教育,2016(09):129.

[2]龚星明.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融合的研究[J].读写算:教师版,2017(43):216.

[3]钟玉凤.论借助国学经典对小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05):96.

国学教育范文篇8

(一)教师社会地位与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当前,英国幼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仍被视为“无足轻重”甚至“低人一等”,其工资水平也仅略高于全国最低线,远低于其他欧洲国家。以2011年为例,全日制普通幼儿教师平均时薪为6.60英镑,仅高出全国最低线0.52英镑;[4]平均年薪13300英镑,仅为英国小学教师的40%,德国普通幼师的69%。[5]社会地位和工资水平较低的窘境,降低了幼儿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和职业吸引力,抑制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学前教育生师比始终严格遵照0-1岁,3∶1;2岁,4∶1;3-5岁,8∶1(或13∶1);儿童保育0-5岁,3∶1的规定。[6]该规定仅反映当时的通行惯例,而非源自利于儿童安全和学习发展的确凿证据,沿用至今几无变革,成为导致教师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

(二)职业资格证书无序增长,趋于泛滥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截至目前全国已有400余种不同类型的资格证书,其中仅有半数达到2012年修订版《早期奠基阶段教育纲要》(EarlyYearsFoundationStage,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法定要求。[7]证出多门、种类繁杂,权威性难以保障,令教育机构在招聘教师时眼花缭乱,难以甄别,亦造成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质量的质疑。例如,家长们普遍希望幼教机构帮助其子女在关键的奠基阶段学习基本的语言和运算,但大多数资格证书均未对教师的读写算能力提出明确规定,这对家长给予学前教育的高度信任和儿童的健康发展产生着破坏性的影响。

(三)教育督导权责不明,程序繁冗

督导评估是判断教育质量状况的基本手段。自2001年9月起,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开始对学前教育机构实施督导,为其提供全国公认的质量基准,对教育质量和儿童发展起着重要的监督和改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与地方教育当局在督导权责和督查程序方面存在大量重复或矛盾之处,令学前教育机构深感迷惑,耗时费财。其次,针对每所教育机构的督导工作每3-4年开展一次,每次时长仅3-4小时,其间隔时间之长和检查用时之短,令社会对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质量提升产生质疑。[8]第三,对于已经接受定期督导的学校,如果增设0-3岁早期教育,则需在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另行注册并接受额外督导,教育督导未与学校督导有机结合,为督导双方带来大量行政冗余。

(四)优质资源有限,制约家长选择

近年来,纵使英国学前教育学额,特别是全日托学额有所增加,但与政府制定的将2岁幼儿免费学额增至40%的目标仍有较大距离,需要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用以应对人口变化,支持家长尤其是母亲重返职场。受英国学前教育“照料”与“教育”双轨传统的影响,许多家长尤其青睐基于家庭提供“照料”服务的保育员,希望在家庭保育和幼儿园教育之间随意选择。然而,由于大多数保育员独立存在于学前教育机构之外,虽然其中部分对此适应良好,但仍有大部分疲于应对繁琐的自我管理事务,难以保证保育质量,注册保育员数量锐减,人才流失严重。截至目前,全国注册保育员已从20年前的100000余人锐减至当前的57000人,[9]其保育质量也始终落后于其他类型学前教育。上述双重原因制约了家长的选择。

(五)全国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差距显著

在英国,学前教育质量存在显著的区域差距。在学前教育发展最好的地区,未达到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良好标准的教育机构仅为8%;而在伦敦某区,该比例高达45%。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质量普遍较差,学前教育机构优秀达标率仅为10%,未及良好或优秀标准的保育员比例为39%,高出富裕地区16%。[10]

二、英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为了有效应对上述挑战,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英国政府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一)提高任职标准,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素质对于学前教育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格证书鱼目混珠的问题迫使教育机构将新教师上岗培训作为必行工作。教学署(TeachingAgency)于2013年夏季颁布了更为严格的幼儿教师任职资格标准,相关证书颁发机构也随之着手制定更高质量要求的任职资格条件,计划于2014年9月起正式采用。与之相应的培训计划也已陆续展开。1《.早期教育职业证书培训》计划研究发现,成年人工作业绩最佳与最差,以及生活富裕与较不富裕人群之间的教育成就差距,早在学前教育阶段便已确立,而研究生水平的高素质教师是助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为了吸纳更多优秀的研究生加入幼儿教师队伍,前布朗政府于2007年启动《早期教育职业证书培训》(EarlyYearsProfessionalStatus)计划,为儿童中心和日托机构培训研究生水平的专业人才,负责引领和推动新的《纲要》在全国贯彻执行。迄今为止,该计划已为英国学前教育培养了约11000名领军人才,[11]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儿童的健康发展。2《.幼儿教师》计划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结合近年来全国大力关注0-2岁婴幼儿教育的政策趋势,卡梅伦政府在上述计划的基础上,借势而行,于2013年9月启动《幼儿教师》(EarlyYearsTeachers)计划,为0-2岁婴幼儿保教培训优秀教师。该计划将幼儿教师入职标准提高至接近学校课堂教师标准,规定受训者英语、数学和科学成绩必须达到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eneralCertificateofSecondaryEducation,简称GCSE)考试C及以上等级,并从2014年9月起接受与课堂实习教师同等的技能测试,通过者方可获得任职资格。3《.幼儿教育专家》计划《幼儿教育专家》(EarlyYearsEducators)是针对任职资格达3级及以上水平教师开展的一项更高层次的资格培训计划。培训课程强化实践育人,加大教育实践比例,为受训者提供进入良好或优秀等级学前教育机构的实习机会。自2013年9月起,受训者中GCSE考试英语和数学达C及以上等级的优秀学员将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奖学金,成为该计划的首批毕业生,致力于引领学前教育结构化小组学习的开发与推广。

(二)调整生师比,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生师比的确定应以确保教育质量、有效满足儿童发展需求为原则。英国政府自2013年9月起,允许满足下列要求的优质学前教育机构调整生师比,优化教师资源配置:1)至少70%的教师持有3级及以上水平资格证书;2)所有教师英语和数学GCSE考试达到C及以上等级;3)在第一条基础上,至少有1名一线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1.教育机构生师比英国政府认为,虽然现行3∶1的生师比对于需要大量关注的0-2岁婴幼儿而言比较合理,但事实证明,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有能力在此基础上多照顾一位儿童。因此,政府允许雇用有此类教师的非全日托机构将生师比调整为4∶1;在教师素质整体较高、开展结构化小组教学的机构里,可进一步将生师比调整至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法定比例6∶1,但不可陡增至法国的8∶1。对于3-5岁儿童而言,如果其所在班级至少有1位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则可将生师比调整至13∶1。[12]2.保育员生师比随着保育员职业专业化的提高,其生师比也将具有更多灵活性。英国政府自2013年9月起,将0-5岁生师比调整为4∶1,并规定在4名儿童中应包含2名不足周岁的婴儿。该比例与法国持平,但尚未达到爱尔兰、德国、瑞典的标准。此外,教育部还将在《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保育员生师比的灵活性,例如,允许保育员在照管4名儿童的同时,附加照管1位因父母迟到而滞留的儿童,从而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13]

(三)完善督导制度,明确职责权限

为了强化督导职能,引导教育机构和教师更多关注保教质量和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自2012年9月起重点督导以下内容:1)教育机构满足儿童需求的程度;2)教育机构为儿童健康发展所作的贡献;3)教育机构的领导与管理。1.借力皇家督学提高督导权威为了强化对学前教育质量的督导力度,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于2013年9月起,吸纳更多皇家督学(HerMajesty’sInspectors)参与学前教育督导。通过分析调查数据的趋势和实例,在评优评先的同时,查找问题、改进工作;以中间人身份为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儿童中心与幼儿园之间建立联系;定期督导评估新成立的保育员机构。2.定向督导薄弱学校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还将与教育部合作,制定新的以薄弱学校为重点的督导计划,加大督导力度。这意味着办公室将一改以往4年一轮的督导间隔,代以突击视察的形式,更为频繁和密切地督导薄弱学校,为其改造提供有力保障。3.明确督导权责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做出的质量评级是评判教育机构是否有资格接受政府为学前儿童发放的幼儿教育补助金的唯一依据。办公室负责向学前教育机构阐明其与地方教育当局在质量监控事务上的不同权责,确保其质量仲裁角色的唯一性。地方教育当局也将从原有促进质量提升的任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致力于为发展不利儿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任务上来。

(四)多渠道扩大教育资源,给予家长更多选择

为了进一步满足儿童及家长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英国政府借力国外经验,多渠道扩大教育资源。1.创建保育员机构针对保育员流失的问题,教育部将创建集专业培训、就业引介和质量改进于一体的保育员机构,将保育员从安排培训和寻找客户等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开展优质保育。家长也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耗时费心地亲自甄别保育员资格,而只需要联系机构,由其就近为家长匹配合适人选。机构受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督导,为家长提供质量保证。接下来,教育部将一方面提请议会审议,通过立法确定机构工作职责:1)提供定期培训和质量保证;2)供需匹对,成为保育员与家长之间的纽带,解决投诉等问题;3)承担注册、保险等管理工作;4)接受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的督导。另一方面通过借鉴国内现有保育员网络与组织以及法国、荷兰保育员机构的相关经验,确立机构运作模式,并于2014年起正式运行。2.鼓励更多学校提供学前教育服务借鉴法国的经验,英国教育部鼓励学校利用师资优势和校舍条件,提供学前教育,途径有二:1)开办保育员机构,将基于家庭的儿童保育扩大至学校团组保育,为儿童提供及早接触学校的机会;2)开办附属幼儿园或儿童中心,直接提供学前教育,目前已有约50%的儿童中心为学校所设,保教业绩令人满意。同时,教育部将取消当前学校增设3岁以下学前教育须在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另行注册的繁冗规定,鼓励更多学校提供学前教育服务。

(五)引导优质资源帮扶薄弱地区,缩小教育差距

鉴于各地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资源较为集中的现状,政府鼓励有良好或优秀学前教育业绩的机构将教育业务拓展至教育水平较低的薄弱地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教育差距。一直以来,大量力图扩展服务领域的教育机构终因复杂多变的地方质量标准和不同的开办资金要求而不得不放弃发展。对此,政府将明确资金要求,统一国家标准,简化行政流程,鼓励教育机构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机制,借此带动薄弱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化发展。

三、启示

未来十年,英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为儿童及家长提供更多优质的学前教育。为了实现承诺,政府直面挑战,锐意改革,成效已逐步显现。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教师队伍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平衡、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与英国相似。英国政府的改革措施,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第一,多途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要求“办好”学前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提高教师质量。英国学前教育改革以教师队伍素质为突破口,提高入职标准,重视教师培训。我国亦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高各级各类培养计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人事分配制度,制定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吸纳优秀人才,引领教师发展,全面提升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二,扩大普惠性优质教育资源。为了提供更多优质学额,英国借鉴多国经验,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学校举办学前教育,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服务。对此,我国也应在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的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科学处理资源扩大与质量提升的关系,加强学前教育的多样性,提高社会“学有所教”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英国重视发展0-2岁婴幼儿保教的成功经验为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工作提供了参考经验。

第三,完善标准,加强督导。标准是衡量质量的依据。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英国政府提升标准,加大督导力度。我国亦应加强学前教育质量标准建设,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监管体系。落实《教育督导条例》,加强督学队伍建设,以薄弱园所改造为突破口,针对学前教育发展暴露的重点问题,开展专项督导,并定期将监测结果和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推动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

国学教育范文篇9

(一)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在现代教育文化背景下,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幼儿园在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尽管国学启蒙教育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进步,但还是会有一部分幼儿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仍旧不按照国学启蒙教育的思想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得幼儿无法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统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幼儿的成长,不能激发幼儿对知识的渴望,这样既对幼儿不利,同样也无法真正地将国学启蒙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教育中。(二)幼儿园的教学环境。现阶段,在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中,在为幼儿提供优良的教育教学环境方面,幼儿园及教师并没有做到完善,不能给幼儿缔造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环境,未能利用现代化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为幼儿创设环境,幼儿不能学习到有效的国学启蒙教育,不利于幼儿的发展。教师可以在幼儿园进行一些环境创设工作,把与国学启蒙教育相关的图片或文字,做成展览板报贴在教室的墙上,使幼儿能够在充满国学的氛围中学习。幼儿园应向家长和社区大力宣传国学启蒙教育,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三向合力,促进幼儿国学启蒙教育的发展。

二、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应进行完善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在我国历史教育发展的长河中,教育理念始终占历史的主流。在国学这一经典传统文化中,我们要坚信,乐教这一教育形式从始至终是幼儿国学启蒙教育的主要支撑。由古时的四书五经,到现代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即已从私塾或家庭中学习四书五经到现代课堂上学习一篇古文。现代教学采取幼儿的生活与教学的内容完美结合,让幼儿在熟悉、有趣、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国学经典。教师可布置一次有关国学启蒙的作业,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在一周之内完成。教师可给幼儿布置一周一首诗,一个四字成语的作业,让幼儿一周内在父母的帮助下熟读甚至背诵一首简单的小诗,了解一个四字成语的含义等,将国学启蒙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利用幼儿父母的资源,帮助幼儿学习国学,引导幼儿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使幼儿牢记中国的传统国学文化。(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幼儿国学启蒙教育过程中,学校及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应把国学启蒙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中的重点教育,为幼儿今后学习国学启蒙教育奠定基础。教师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来渗透国学教育,教师可在幼儿休闲娱乐的时候,午睡起床的时候,播放古典音乐,为幼儿营造一个既舒适又高雅的日常环境,让幼儿能够爱上古典音乐,爱学国学,激发幼儿对学习国学知识的渴望,让幼儿以独立的个体身份加入幼儿国学启蒙教育中。

三、结语

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在幼儿园已经有了一定的教育位置,通过分析当今时代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完善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的措施,我们可以发现国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价值。在国学启蒙教育中,我们要首先对幼儿的德行进行培养,然后再培养幼儿的智育,使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探究和学习国学知识。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对幼儿的国学学习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不利于幼儿国学启蒙教育的发展,因此,要求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遵循教育规律,组织和引导幼儿学习国学,提高幼儿对国学的兴趣,将国学启蒙教育发扬起来。

参考文献:

[1]陈德艳.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道德品质发展的作用及策略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国学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现代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国学文化教育

现今,对于人才的培养,人们不仅关注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现阶段,国学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再次为社会所重视。从教育角度来讲,国学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想对国学文化进行再次发扬,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国学文化内容,这样的做法在现代技工院校中同样适用。但是,目前技工教育中,大多学校只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内化。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渗入国学文化教育,如何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内在素质成为急需思考的问题。文中,笔者主要从现行技工教育背景下国学文化学习现状、国学文化渗透的意义和方法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阐述。

一、国学文化在技工院校教学中的生存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国内高技能人才紧缺现状,技工类院校将培养专业技能过关、专业过硬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主要任务。基于这样的目标,学校教学工作的重心严重倾向于专业教学,语文、数学、历史、政治等科目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逐渐被忽视。面对此等状况,熏陶人文情怀的重要载体———语文学科作为技工教育中的辅助课程无法充分体现出其重要作用,更无法要求学校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或者在教学中设置与国学教育等人文素质培养相关的课程。而且,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文化普及范围越来越广。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讲,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2],促使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更注重自身实用技能培养,忽视对国学文化等人文素养的培养。由于技工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而忽略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语文学科的教学地位变得可有可无,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师苦于无法找到语文教学出路而心存懈怠,教学中满足于照本宣科,不求创新,使技工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只选用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文体,放弃对学生来说有帮助的国学文化,甚至对古代文学经典避而不谈,国学文化的传播受到严重阻碍。另外,现在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没能充分结合国学文化特点,国学文化教育在学校教学中找不到着陆点,人文素养培养无从谈起。

二、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社会意义

诺贝尔奖对于所有科学工作者们来说都是梦之所向,然而作为奥运金牌的大户———中国,却始终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究其原因:该奖项评出的大师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超群的睿智卓识。这一切均来自多年积淀的深厚文化素养,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可是“功夫在诗外”的训练。目前社会上存在“两难”现象,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选材难”。技工院校培养学生多重视专业技能,忽视文化素养,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多数表现出不善于与人沟通相处、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社会公德与公益意识不够、缺乏高尚的生活目标的现象。这类现象折射出的更深层次原因归根结底属于人文素质缺失,人生价值、人生意义消极和冷漠。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真人即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包括教养、性格、习惯的真正养成。国学经典文化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社会主义人文观,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良好品质,使其情感智慧得到提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技能人才既有科学素养,又富有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这样的高技能人才才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时代引领的“知行并重,德技双修”的技能大师。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文化教育

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备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对国学文化进行必要的多元渗透,将对学生的发展和树立学校形象都有一定帮助。国学文化的推行,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既接受到了国学文化的熏陶,又巩固了语文学习成果,最终实现了语文教学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及传统美德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学习兴趣

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培育,是偏重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的教育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不受应试教育的限制,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篇目和知识点学习。教师可以选择那些易于学生接受且容易引起兴趣的国学故事作为教学载体,也可以选择与国学文化联系较紧密的篇目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受到启发,在快乐中学习文化。由于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要求不高,教师主要期望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在国学文化渗透过程中,要注意对国学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发掘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并对学生的三观有深远影响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国学文化的目的。

(二)充实国学内容

事实证明,要发挥传统文化对青年人灵魂的引领作用,仅停留在对经典文化浅层的解读和理解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中对国学文化的内涵和思想精华进行拓展和挖掘。通过鉴赏有进步意义的经典作品,升华学生对国学文化的认识,也可以在欣赏那些具有丰富情感的文学作品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不仅如此,国学作品的产生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情感经历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对国学文化的认识实现理性飞跃。由于现今语文教材中能充分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并不多[3],使学生学习语文时对传统文化没有正确认识,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国学文化内容进行适当扩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经典文化折射出的丰富人文精神。传统文化对人的文化素养及情感塑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国学文化的同时,还可以适当选择国外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受到中西方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素养。

(三)调整教学方式

虽然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综合素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仅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详细讲解,而对课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不加以拓展,在学生中造成语文学习枯燥乏味的错误认识,学生在学习互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积极性很低,更不用谈进行国学文化教育。通常情况下国学文化教育过程更多的是素质教育过程,而现在技工院校中的语文学科的尴尬境地使教师们对语文学科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加之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直接导致语文教师探索适合技工院校的教学模式的主动性不够,语文学科对学生的人文情感影响作用不大,对学生来说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学经典著作的学习和感受就更难推行了。因此,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文化作品的理解和精髓的吸收。笔者认为,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从心理上到角色都应完成由原来的主导课堂到引导学生掌握课堂的角色转变,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让文化知识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国学文化。还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抓住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会使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更好地渗透国学文化教育,才能发挥其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完善学生人格的作用。综上所述,国学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重大的、深远的。国学文化教育主要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现代教学过程中,提高青年人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塑造自身灵魂,完善个体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技工院校学生只钻专业技能、情感淡薄、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进行国学传统经典文化教育,是对技能人才文化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有效补充。因此,在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作者:何丽 单位:临安市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管美凤.馨香一缕浸润心田———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2,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