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校十篇

时间:2023-03-25 20:53:11

英国学校

英国学校篇1

家长会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学校和家长为了教育好孩子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除了家长会,先说说家访。英国的老师不家访,即便是朋友见面,有时也不一定去人家家里,而是在附近的酒吧约见。这一点,可能现在很多中国的学校也在发生着改变,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老师和家长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

家长会,倒还是需要面对面的,还没有視频会议那么先进,英国也一样。不过开的方法不太一样。国内的家长会大体有这么几个环节,学校领导讲话、班主任讲话、任课老师讲话,个别交流。还有一个环节,没有作统一要求,但很多家长也是每年都做的,就是回家给孩子教训一顿。我说得有点夸张,但有的家长会成为教师的告状会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听说,为此有的孩子在家长会的那天睡得特别早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英国的家长会是怎么开的呢?Kendrick学校的家长会以个别交流为主,每位家长与每位任课老师交流4-5分钟。一开始听到是不是觉得有点少,其实要真算一下,与每一位任课教师都交流5分钟,算下来的时间就不少了。为了做到有序地安排与这么多家长交流,学校老师在准备开家长会之前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每位老师首先需要提供一份时间安排表:3:40-3:45( ),3:45-3:50,( ),请学生在空白处写上父母与相应任课老师交流的时间。作为学生就需要把每一门任课教师的交流时间记下来给自己的父母,或许有的家长3:40-3:45与数学老师交流,等到4:05-4:10与英语老师交流,总之每一个学生家长都有一份自己的时间表。

家长会上,一般交流的内容是家庭作业情况、课堂表现、学习状态、学习心理,当然也说成绩,一般说班里的平均成绩和最好的成绩,这样家长也对自己的孩子学习水平有所了解。从现场看来,家长有的自己来,有的带着孩子一起来,虽然每一位老师都只用了4-5分钟,但交流起来还是直奔主题切中要害,谈起来也算深入有效。

相比国内有的学校的家长会,虽然时间有2-3个小时,但听下来都是一些整体情况,没有听到讲自己孩子的;英国的家长会虽然对于一个家长来说与每位教师只有5分钟的交流,但是教师的每一句话都是关乎自己的孩子,针对性特别强。

显然,要实现家校联系,除了这一次家长会是不够的。英国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一个组织,叫做家长教师协会(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简称PTA),由家长和老师组成。目标是通过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创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帮助教师和学校之间增进了解。家长教师协会定期开会,作为一个论坛,对学校提高办学质量提出建议和想法。各学校的家长教师协会的功能可能各有不同,但是一般的工作是帮助学校募集所需要的资金,帮助学校组织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等。

英国的老师与家长交往很“职业”,一般家长不能直接打电话给老师,联系时需要先打电话到学校办公室,学校办公室通知教师与家长联系。平时联系比较多的方式就是在每一个学生的记事本上,写上需要沟通的事情,比如:没有完成的作业或者需要回家做的事情。

但是,即便是现在,学校仍然与家长之间有很多书信的沟通,平时学校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不再是校长长篇大论地讲,而是通过书信的形式发给家长。书信有时是电子邮件,有时是纸质信函,但都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教育的情感。在学校的资料库里,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书信,有的孩子来参加插班考试,但因为成绩没有被录取,学校也以一封长信给与回复,言语读起来还是让落榜学生没有失落却备受鼓舞。

另外,比较正式的也是比较重要的交流是在学期结束的时候,每一位任课老师都会以学科学习评语的形式向家长报告学期学习情况,下面是一位地理老师对一位学生的评语。Ta想达到的目标是8c,现在的状态是正在按计划努力的过程中,学习成绩是94分,班里的平均分是85,学习态度是1级,家庭作业表现等级是1。评语还写了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还有一段针对个人的评语。

学习内容:

今年的课程包括世界物理地理的元素。具体的话题包括天气、海岸线和热带气候及作物。作为区域地理要求的一部分,学生学习了发展中国家巴西。

学生获得看地图的技能,包括经线和纬线,读图的能力和处理包括从ICT和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的能力。

评价:

学生具备很好的地理学习者的素质。本学年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兴趣,并且很努力。对于我们学过的话题有透彻的理解。具备很好的分析能力,在课堂讨论中总是能够提出深思熟虑的独特见解。能够以书面形式清晰地表达观点,关于Holderness海边的户外考察报告非常出色。

所有的阶段测试成绩优秀,关于海岸线的考试获得满分。她完全透彻掌握学习内容并且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英国学校篇2

伊斯特伍德在英国是一个比较高调的校长,在不同的全国委员会以及机构中任职,并利用自己的影响以及人脉网络为伯明翰大学服务。他是英国提高大学学费政策的一名支持者,因此受到部分学生的抨击:“我们的校长并非一个普通的校长,他成了当下高等教育领域所有变革的代言人和游说者。他在任期内将自己的职位极大地政治化,他成了政府的走卒。” 对此,伊斯特伍德回应说:“最容易做的事情是你坐在后面进行批判,身体力行做出一些改变才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前两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教育预算的瘦身造成对学生资助金额的削减和学费的调高,这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伊斯特伍德多次将批评者形容为“一小部分人”,尽管如此,他还是认为,“批评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也是作为一个有特殊身份的人想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英国大学如何保持独立

人物周刊:在英国,一名大学校长的主要职责有哪些?

伊斯特伍德:在英国当校长是在领导一个非常庞大的机构,如果把伯明翰大学与一个商业机构类比,那么我们就是在运营一个每年大概有五亿英镑资金的商业机构。我们聘用了大概六千名教职员工,有两万八千名学生,所以当校长责任重大。我认为校长的责任是创造一个可以给学生和教职员工发展的地方。管理大学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还要有大学发展的战略,特别是在竞争非常激烈的高等教育环境下。同时校长必须先是一个非常棒的科研人员和教师,这样才能感同身受。

人物周刊:在中国,公办大学的校长通常是政府任命的,在英国,大学校长产生的程序是怎样的?

伊斯特伍德:在英国其实是由理事会管理大学的,理事会成员是独立的,他们管理这个大学但又不属于这个大学。大学校长是理事会任命的,选拔过程是公开的。现在很多英国大学会用猎头公司来找校长,猎头会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招聘,在各个领域进行一系列非常严格的评估和面试,最后才做出决定,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大学都如此。

人物周刊:在中国,学者们经常批评高校的“官化”和“行政化”,其直接表现是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在人事、经费乃至思想教育、教学评估等方面强力干预高校,致使高校缺乏独立性,您如何评价这种情况?英国政府和高校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有怎样的机制保证高校的独立性?

伊斯特伍德:在英国有一种机制,比如像伯明翰大学这种老牌大学,是由独立机构控制以保证它们的独立性;而在1992年议会决定成立的那批大学是由政府保证它们是独立的。不过政府对大学还是有影响的,比如它能决定大学一部分的资金来源,控制教学质量。政府对大学的资助并非直接资助,而是通过一些机构来资助的,比如说最重要的是高等教育资助机构,这个机构资助英国大部分的教学活动以及大概一半的科研活动。

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机构是英国的研究理事会,它分成七个不同的理事会分支。虽然这些资金是公众的资金,但它们是独立分配的。理事会会跟英国政府建议,哪一些研究领域是优先考虑 (拨款)的。而保证其公正性的一个方法是由质量监控机构来做一个审评,这个机构也是政府下面一个独立的机构,它有自己的董事会。做评估的人员都是来自不同大学的学术人员。这是一个混合的模式,大学的独立性就在于它所花的钱和它提供教学的质量要对政府、公众负责。

人物周刊:你认为衡量一所大学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这种评价应该由谁来做出?

伊斯特伍德: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认为现在科研领域非常国际化,怎么判断大学科研方面的成就呢?比如说,从同行的评审、从他们发表的文章所产生的影响、从一个大学科研方面的影响力,可以看到这个大学是否成功。但我认为要评估教育的质量和授课的质量是比较难的,评判一个学校教育是否高质量,要看毕业生毕业之后做了哪些事情,得到了怎样的成就。

中国学生太喜欢抱团了

人物周刊:伯明翰大学有不少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你对他们的整体印象如何?

伊斯特伍德:在伯明翰大学有1200多个中国学生,我感觉他们学习非常投入,是很好的学生。当然,有一个问题是中国学生太喜欢抱团了,不太喜欢与其他国家的学生交流。我们很希望中国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改进。中国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国家,这样大家能够了解彼此的文化,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率,因为学生视野会更加广阔。

人物周刊:最近两年在美国,“虎妈”引起了热议,据说美国乃至西方对中国的崛起有一种恐惧感,对中国的下一代可能超过西方的下一代也有一种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是真实的吗?还是有被夸大的成分?

伊斯特伍德:其实我觉得“恐惧”这个词不是一个正确的词,起码在英国我们是认识到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并欣赏这种实力,我们希望和中国进行合作,我认为这是世界政治以及文化格局的自然流动。更重要的是,我们想要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世界里,能够认识到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能够认识中国和印度这种新兴的国家,而不是把头埋在沙子里面假装现在还是19世纪。

人物周刊:中国的教育往往被批评为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好但创造力不足。事实上,中国大半个世纪里没有在自然和人文科学领域贡献一名诺贝尔奖得主,就这方面,您对中国教育有何建议?

伊斯特伍德:我同意你的看法,创造力是很重要的,创造力是很难被教、但却很容易被抑制的。我认为在教育体制中,对学生的考评和学生自发成长之间需要有一个平衡。坦白说,在英、美、加、澳这些国家的教育体系里,会有更多的空间给学生发展他们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其他欧洲国家的一些大学在很多方面比不上英国的大学,为什么呢?很多研究表明是因为他们投入太多的精力到考核和严格的授课方面。

像你刚刚说到中国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这种情形在接下来的10到20年间会得到改变,因为中国近年来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用以产生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当这种教育体系的持续发展产生一定成效,就会吸引有名的科学家来到中国——有可能是华裔的,也有可能是其他国家的——当这种智慧的头脑互相碰撞的时候,在中国这种拥有先进科研设施的地方,就能有很好的科研成果。

人物周刊:您认为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如果刚进大学的新生问你,他们应该怎样度过大学四年才不会后悔,你会怎么回答?

英国学校篇3

按学历选学校类型

英国现有近百所大学、50多所高等教育学院、800多所寄宿学校、600多所继续教育学院。对于留学申请人来说,选择学校的过程其实也是了解及调整自己目标的过程。一旦明确了自己在英国教育制度中相应的学历程度,申请人便可以决定选择在哪类学校就读。有关分类学校的情况,申请人可以通过专业留学顾问获得帮助。

先选专业后选学校

好的大学不一定所有专业都是优异的。学生可以在确定专业后,对比各个大学在该专业领域的学术声誉、研究成果、师资水平、录取难易、毕业生就业、起薪水平等指标来作出决定。英国大多数院校都有自己的网页,介绍学校的相关信息,内容定期更新。学生上网查阅自己感兴趣的院校,然后向专业的留学顾问咨询。在非学术方面,选择学校时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五个方面:院校地理位置,院校规模,费用(包括住宿费)以及娱乐和交通。

看学校有没有奖学金

在费用方面,自费留学英国的学生如果希望减轻经济负担,可以选择一些提供奖学金的英国院校。英国各院校专为外国学生所设的奖学金名额有数千之多,奖学金数额和范围各有所不同。有意留学英国的学生要想了解自己是否符合申请奖学金或经济资助的条件,可向留学顾问咨询,也可以直接向英国相关教育部门或院校咨询。

正确看待“大学排行榜”

英国不存在什么官方的正式“排名”,英国一些大学排名是由英国媒体通过英国官方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数据和报告,结合媒体自身设立的标准而建立的英国大学各项指标的质量评估表。实际情况是英国大学之间的差别不大,而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专业本身远比学校“排名”重要得多,结合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学校才是关键。

以兴趣为主导,相信兴趣是成功之母

中国学生首先应该按照自身兴趣来选专业。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学生只有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较易发挥和把握的专业,这样才能学得比较轻松,而且成功的几率也较大。

其实,无论是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都不会一成不变。财务、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虽然受留学生们追捧,但入学竞争异常激烈,而且由于扎堆现象严重,有些专业领域已出现人才饱和现象。因此,选专业不能盲目追捧热门,而应从是否有利于就业出发,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的走向,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专业。

选择专业性强的方向明确专业

对于没有任何工作背景的学生,尽量不选择过于空泛、大而全的专业。很多学生喜欢选择金融学、贸易学、计算机科学之类覆盖面非常大的专业,其实,此类专业偏重于理论研究,一般不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毕业生的就业面较为狭窄。因此,建议尽量避免此类大而全的专业,而应选择一些细分型、交叉型、实用型专业,如精算、保险、资产评估、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

此外,学生最不应该执着于大学排名,英国的本科教育做得都是不错的,学生更应该注重自己的专业在所选学校的情况,研究实力等等。

弄清专业设置防选错

英国学校篇4

关键词:网页英译 对比 大学

为增进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国内大学纷纷设置英文网页,但很少有学者进行研究其翻译的效果如何,查阅中国知网后发现,没有相关的论文或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三所国内重点大学的英文网站与哈佛大学英文网站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国内学校网页翻译的不足并提出建议。

一、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经济杂志《Economist》2005年的一份长篇报告提出:“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是最广泛被使用的世界大学排名。”根据ARWU 2012至2014年公布的世界名校结果,本文从排名靠前的国内外大学中选取四所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佛大学。[1]

1.2研究方法

学校网页的英译属于应用文体翻译的范畴,尤金?A?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会对其具有指导作用。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 2000: 65)”。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奈达认为翻译的最高境界既使目的语读者与原文读者有相同的感受。

确定好国内外知名高校后,对其学校首页的模块划分和语言表达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发现国内首页表达的局限,分析原因,有助于规范国内主页设置的英语表达。[2]

二、 国内外大学网页翻译的对比

2.1模块设置的对比研究

本研究首先对国外大学网站的模块设置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发现大多数国外大学的模块数量在在四至八个,例如“About+学校名”、“Admissions”、“Schools”、“Staff”、“Employment”、“Resources”、“Alumni”、“News”、“Contact”,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异,但基本相似。而国内大学的模块数量都在十个以上,“News”、“Admission”、“Academics&Research”、“Administration”、“Employment”、“Library”都是独立的模块,应根据词汇对等将它们适当合并,在模块划分和用词上学习外国学校网页,准确翻译的基础上达到地道的要求。[3]

2.2语言的对比研究

2.2.1模块名称的对比研究

从国外大学网页模块划分来看,用词很少,一、两个足够。有些模块的用词让读者感觉到浓浓的英文特色,例如“Harward at a Glance”是关于哈佛大学的校史介绍,远比北京大学的“History”或“General Information”好得多。“History”也能让外国人明白,在字面上达到对等之后追求更高层面的对等也是必要的。另外,哈佛大学增添了一个小模块“FAQ”,这里会介绍一些日常问题,例如“如何找到老师的联系方式”,解答师生的日常问题,很人性,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网页上都被翻译成“Services”,交际功能达到了,但不够地道,没有完全实现功能对等。哈佛大学的校园首页将图书馆、课程、招聘等服务类项目全都归为“Resources”,这样划分会给人感觉层次分明,北大、清华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主页模块划分很多,图书馆、招聘和行政管理都是独立的模块,这样显得很复杂。在哈佛大学网页上“The Harward Campaign”是关于竞选活动的模块,这样可以使整个竞选活动更加公开、公正,是国外政界的一个缩影。但国内大学网页没有竞选活动相关消息。

每个模块下面具体信息中语言的对比研究也反映出我国高校中英语网站中的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汉语思维痕迹明显,翻译腔过于浓重。本文将从科研介绍和校长寄语两个模块中选取部分文本进行比较说明。

Example 1

With the maturing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hina have established the national major projects that focus on the national strategic goals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s that, with the stable support of the state revenue, aims for providing public technological products.

-----清华大学的科研介绍

The range of research activities at Harvard is broad and deep. Harvard scholars conduct research in almost every field, and seek to expand human knowledge through analysis, innovation, and insight. Research is supported by more than $750 million of sponsored research funds each year, and it is carried out both in the departments of the thirteen Schools and the Radcliff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and at more than 100 research centers, on campus and around the world.

-----哈佛大学的科研介绍

这是从两个学校首页上摘选的介绍各自学校科研情况的两句话。清华大学的是非常典型的汉译英译文,它用两个“with结构”串起一句话,中国人在做翻译的时候很喜欢用这个结构,例如“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我们说话时还很喜欢用形容词修饰,例如“国家税收的稳定保障和支持”,然后按照汉语习惯翻译成英文“stable support of the state revenue”。在这一句话里用了七个形容词,其中四个是“national”,用词单调,略显重复。另外,在这一句话中还有一处语法错误,“Chian”是单数,其后的动词应保持一致使用三单形式“has”,文中却用了“have”。在哈佛这段话中,句子结构和用词都很简单,没有过多的形容词来修饰。

Example 2

Hello, and welcome to Harvard. People make a university great, so whether you are a prospective student, current student, professor, researcher, staff member, graduate, parent, neighbor, or visitor, your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are valued and appreciated.

-----哈佛的校长寄语

April in northerly Beijing is the best time to witness flowers blooming, plants shooting and birds cheerfully flying. The redbud trees that are in full blossom have filled many corners of Tsinghua campus. It is amid this pleasant atmosphere and springy beauty that the 103rd anniversary of Tsinghua University duly arrives. On behalf of the university, I would like to extend the warmest greetings to all the faculty, staff, students and alumni, and the sincerest thanks to all the friends who have given suppo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singhua.

-----清华大学的校长寄语

这是哈佛大学的校长寄语,结构很简单,首先欢迎来到哈佛,然后说不管是学生、职工或是访问者,对哈佛的关心和热忱都是珍贵的。再看一下清华大学,读完后感觉到是由很典型的中国发言稿翻译过来的,先渲染气氛,再说一些自谦的话,再送上亲切的问候与诚挚的感谢。清华大学校长致辞原文是这样的“在这万木逢春、百花争艳的时节,迎来了清华大学103周年华诞。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亲切的问候,向关心支持我校发展的社会各界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英文版本明显是从中文逐字翻译过来的,同样,外国读者看完后也会感到虚夸。所以在翻译时不如仿照外国大学,简单而真挚,还符合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4]

三、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

通过对国内外大学英文网页的模块划分和语言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大学网页的英译受中文思维影响很大,模块划分杂乱,且不如国外大学网页人性、公开。哈佛大学校长的致辞很是简洁、温馨,而清华大学校长的致辞翻译成英文效果就大打折扣,语法错误更是不能理解。这些问题主要是受汉语影响而导致的,除此之外,在翻译前没有好好研究国外大学网页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再者,可能是由于政治制度及历史文化的影响,中国在政治方面向来不喜欢公开,例如竞选活动;领导在讲话前往往先寒暄一番,翻译人员也不能随便篡改领导的发言稿进行省译,这些现实问题导致翻译出符合外国读者习惯的译文更加困难。

四、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网页进行研究,发现国内大学翻译的英文网页可以让外国人读懂,但不够地道,不能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造成此结果的因素很多,但是翻译前对国外大学网页充分的研究对比工作会大大减少这种现象,让英文网页更好地为外国读者服务,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References

[1] Nida. E. 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E. J. Bril, 1964.

[2] Nida. E. 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 上

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英国学校篇5

一、对目前问题的分析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而随着英语在职场的作用日益突出,不少企事业单位将英语水平作为聘用员工的必备条件之一。这就对职业学校的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职校英语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职校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具体而言,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职校英语教育的施教者,即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作为职校英语教育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其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英语教育的成败。但是,目前职校英语教师队伍存在着师资队伍不合理、实践能力不高、知识结构亟待更新等问题,许多教师无法适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能将英语教育与职业教育密切结合,在现代职业英语教育中仍然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已经成为阻碍职校英语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为了适应职校英语教育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全面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

第二,从职校英语教育的受教者,即学生的角度来看,近年来,由于职校普遍扩招,相应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这也造成了职校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许多学生英语基础差,语言基本功不够扎实,加上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往往只注重短期利益,重视对实用技术的学习,而没有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因而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这也在客观上给职业英语教育带来很大困难。

第三,从职校英语教育的内容来看,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职校英语教育缺乏市场刺激,反映在教育内容上,就是职业英语教材的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教育模式往往是单纯的“填鸭式”教学;而利用语音室、幻灯片、互联网等进行的多媒体教学,在多数职校中并未被广泛使用。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职校英语教育被边缘化的窘境。

二、职校英语教育的对策分析

在急需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情况下,加强职业英语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英语素质,是我国职业学校当前义不容辞的职责。针对职业英语教育中施教者、受教者和教育内容这三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1.充分认识职业学校英语教育的重要性

要给予职业英语以足够重视。虽然我国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大,但与之形成反差的是,职业英语教育质量却普遍呈下滑趋势,英语教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职业英语水平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校及相关部门要提高对职业英语学科价值的认识,努力实现人才观和教育观的转变,将职业英语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结构中,使职业英语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2.提高职校英语教师的素质

要从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两个方面对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使教师认清形势,产生危机感, 明确优胜略汰、竞争上岗已经是势在必行,没有良好的师德和过硬的教学能力,势必被学生所摒弃。通过培训,使教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实现从阐述“书本理论”到讲授“实践技能”的转变。与此同时,职业学校还应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那些高水平并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参与到职校英语教育中,充实并壮大职业英语教师队伍,以最大限度地解决人才匮乏这一困扰职校英语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3.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职业英语是在工作上应用的英语,涉及到金融、机械制造等各种岗位。它与会计英语、软件英语不同,注重语言交流和运用能力。不同工作岗位,对英语会话和书写的要求也不一样。对于职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职业英语的目的并不是参加考试,取得好成绩,而是要在将来的工作中学以致用。因此,职校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听、说、读、写,特别是练习英语口语的语言环境。一个有效的措施,是在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例如,让学生自己创办英语广播台,主持节目,播放他们喜欢的英语节目。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另一个措施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已经越来越为学生所接受。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英语学习不再是枯燥地背单词、句型和语法,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英语。

4.改变原有的教育方法、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内容,加快教材建设步伐,使职业英语教育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传统的职业英语教育,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模式,而现在的职业英语教育则要突出“职业”特色,以“实用”为主要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旅游岗位对英语听、说交际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可采用实景模拟体验法、角色扮演法等;针对外贸专业,则要求学生具备书写商务信函的能力,可采用任务教学法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方法,将英语水平相当的学生编成一个班,分别对待,尽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在教材建设上,应当本着基础与职业并重的原则,所用教材应既能突出训练学生应用英语的基本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素养。

英国学校篇6

自1988年以来,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学校就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教育改革的前沿。政府也陆续发出教育改革的信号:一是1988年,国家课程大纲的颁布,与其配套的7岁、11岁、14岁和16岁学生的国家统一考试的实施;二是1993年,由英国教育标准局督导团领导的外部评估系统以及年度学校绩效排行榜的公布。

自从英国教育标准局实施督导以来,截至1997年9月,大概已有300余所学校被评为存在严重缺陷。英国的薄弱学校改进表现为一系列计划的实施,伴随着这些计划的实施,产生了多种薄弱学校改进的模式。

一、特色学校模式

1994年,英国政府启动了特色学校计划(Specialist Schools Programme,简称SSP),该计划旨在提高英国的中等教育质量,以一部分政府拨款维持学校(Grantmaintained Schools)和受捐助民办学校(Voluntary Aided Schools)转制为技术学院(Technology Colleges)为标志。[1]

特色学校计划与之后的“教育行动区”计划相互配合,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一计划的大体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学校作为主体,主动提出成为特色学校的申请。申请者需要制订一个为期三年的发展规划,以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特色学校获得批准后,学校将会得到由政府拨付的首批资助。特色学校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每一个周期结束之后,需要重新认定。二是特色学校计划要求学校从12个特定科目中选择1至2个作为学校未来重点发展的特色项目,通过发展特色项目来提高其他学科的教学成绩,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而达到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双重目的。三是特色学校计划帮助学校与私营赞助者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政府给学校提供额外支持。项目实施初期,所有申请成为特色学校的中学,需要从其合作伙伴那里争取到10万英镑的赞助费。1999年以后,赞助费标准降低为5万英镑。倘若学校在寻求赞助时遇到困难,可以获得各种相关基金的支持。[2]

特色学校计划的实施,使项目学校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据统计,在2005年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中,有58%的特色学校学生取得C级以上的成绩,而非特色学校的学生取得C级以上成绩的比例为46.7%。[3]

二、社区互动模式

新一届工党于1997年5月上台后,依然致力于英国基础薄弱学校的持续改进。1997年7月,工党政府发表题为《优质学校》(Excellence in Schools)的教育白皮书,宣布政府将致力于实施“面向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的教育政策,将学生学业成绩表现不良的薄弱学校和教育薄弱地区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由此,工党政府推出了“教育行动区”(Education Action Zone)计划,其实施步骤包括四方面。

1.鉴定薄弱学校,划分教育行动区

薄弱学校鉴定是实施薄弱学校改进行动的首要一步。在“教育行动区”计划中,政府主要采用以下指标鉴定学校是否为薄弱学校:一是考试成绩,二是辍学率,三是义务教育结束时的升学率,四是符合申请学校免费餐点的学生比例,五是犯罪率,六是吸毒学生比例,七是学校设备,八是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比例。凡是上述八个指标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学校即被认定为薄弱学校,薄弱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则被划为教育薄弱地区。[4]这些教育薄弱地区就是教育行动区。每个教育行动区一般由15至25所学校组成,包括2至3所中学、附近的小学和特殊学校。1998年秋和1999年春,英国政府先后批准了73个教育行动区,覆盖英格兰境内的1 000多所学校。[5]教育行动区计划的法定运行时限为3至5年。

2.教育行动区学校的管理权公开招标,组建教育行动区领导机构――行动论坛

政府将教育薄弱地区学校的管理权向社会公开招标,然后由私营工商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志愿者组织以及当地其他机构组成一个联合体申请接管薄弱学校。申请的同时申请者需要提交一份为期3至5年的行动计划,详细阐述其接管学校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具体策略和详细措施。英国中央政府按照法定程序最终决定是否批准相关申请。在完成薄弱学校管理权的交接之后,每个教育行动区会成立一个领导机构――行动论坛。行动论坛的属性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团体,论坛成员主要由该行动区的合伙人聘请或者选举产生。通常情况下,行动区的每一所加盟学校可以自愿选派一名代表。此外,行动论坛成员还包括地方教育当局代表以及教育与技能部部长的1至2名代表,后者负责监督计划的实施,并为行动区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6]行动论坛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其主管的教育行动区的所有工作,每年定期提交年度计划和报告并向国家审计局上交年度经费开支表,直接向教育与技能部部长负责。教育行动区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一名项目主任负责。项目主任既可以由行动论坛直接聘请,也可以由地方教育当局人士担任抑或是从某一学校抽调,甚至可以由工商界的资深人士出任这一职务。

3.社区共建,政府支持,因地制宜,落实计划

“教育行动区”计划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发挥社区在薄弱学校改进中的重要作用。例如,上面提到的薄弱学校管理权的转移。通过管理权的转移可以吸收教育以外的社会力量参与薄弱学校改造,这样不仅可以为薄弱学校带来各种资源与资金支持,而且能够为薄弱学校注入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思路和管理经验。行动论坛本身也是一个由学校与社区成员共同参与的领导与管理机构。同时,政府对各地“教育行动区”计划的实施给予资金、技术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在经费支持方面,英国政府对每个行动区的年度拨款除日常预算之外还加拨25万英镑,同时要求每个行动区每年从社会筹集25万英镑。截至2001年11月,已有1 000多个企业与行动区建立了伙伴关系,私立部门对行动区的捐赠总额达到3 600万英镑。[7]在技术支持方面,政府为学校配备优秀校长,提供咨询服务。在师资培训方面,政府鼓励、支持每一个行动区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小组”,并通过实施“教学助手计划”等来提高师资水平。各个教育行动区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一系列成效显著的项目。例如,布莱克本(Blackburn)教育行动区的“家庭行动计划”、[8]巴恩斯利(Barnsley)教育行动区的“学生在线评价系统”[9]和赫里福郡(Herefordshire)教育行动区的“教学助手计划”,[10]等等。

4.结果评估

2002年2月,英国学校质量司了对教育行动区督导的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教育行动区各学段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较大提高,80%的改进措施已显现成效。年度报告中有大量调查数据说明了这一点:以第一学段为例,在读、写、算方面,第一批教育行动区的学生达到2级水平(Level 2)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上升了7%、8%和11%,而全国与此相对应的学科成绩的上升比例仅为4%、5%和7%。

三、EiC模式

特色学校计划与“教育行动区”计划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落后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然而城市的教学质量依旧不容乐观,尤其是位于工人、贫民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公立学校的质量相当低下,“城市教育”几乎成了教育质量低下的代名词。为了改变城市教育的“薄弱”面貌,1999年3月英国政府出台了“追求卓越的城市教育行动计划”即EiC(Excellence in Cities)计划,其具体措施包括三方面。

1.构建学校网络,变革学校运作方式

EiC计划指出,学校、家长、工商业与地方教育当局之间要建立伙伴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学校的革新之路。要建立学校网络系统,加强学校、社区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对接。

2.建立学生发展支持体系

实施“学习辅导员计划”(Learning Mentors)为特定学生配备学习辅导员;实行“学习支持单元计划”(Learning Support Unit),根据学生需要制订短期教学和支持计划,进行个别指导;实施“城市学习中心计划”(City Learning Centre),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为主办学校、周边学校以及社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和掌握最新信息技术的机会,同时还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特殊课程的学习机会,为教师、协调员或顾问提供白色书写板培训。

3.提供多样化选择,丰富教育方式

通过建立专门学校、示范学校为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其兴趣的课程,传播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实施“天才计划”(Gifted and Talented),为天才儿童提供优先发展的机会与条件。

EiC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点可以从英国教育标准局2004年的督导评估报告中窥探出来,教育标准局的评估报告显示:自1999年实施EiC计划以来,参与计划的学校取得了很大进步,学生成绩显著提高。以2004年16岁学生的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成绩为例,参与计划的学校中有5门以上达到A+至C等级的人数与2003年相比提高了2%,成绩差距由2001年的12.4%下降到2004年的8.9%。其中,有9个学校甚至是其他同类学校的10倍之多。[11]

四、信托学校模式

特色学校计划、“教育行动区”计划与EiC计划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英国薄弱学校的面貌大为改观,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基于以上计划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提升英国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2005年10月英国政府提出了提高薄弱学校办学质量的新举措:信托学校 (Trust School) 计划,鼓励学校成为信托学校。[12]

2006年的《教育与督导法》以法律的形式对信托学校计划的具体做法做出了规定。[13]信托学校,是指由政府提供办学经费,并由慈善基金会或信托机构任命学校部分管理人员的学校。究其实质,信托学校计划是在学校管理中推广一种信托机制,鼓励学校通过自主寻求外界支持的方式来提升学校的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其根本目的是希望学校通过与信托机构、家长以及其他相关方面建立长期协作关系,以便实现全体学生的最大利益,提升教育水准。信托学校计划的要点体现在三方面。

1.申请信托学校

学校根据自身实际,自愿申请成为信托学校。申请的一般程序如下:

2.信托学校的运作机制

申请成功后,申请学校即成为信托学校。与其他政府拨款资助的公立学校相比,信托学校拥有更大的管理自,并且与信托机构建立信托关系从而获得外部支持。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信托机构可以是教育性慈善组织、继续教育或高等教育机构,也可以是商业基金会、社区组织和团体等非教育组织。信托机构与相关学校的合作形式没有特殊限制,一个信托机构可以对应一所学校,也可以对应多所学校。至于采用何种合作形式,完全由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与信托机构协商决定。与特色学校计划和EiC计划有所不同的是,信托机构不必为所托管的学校提供经费支援,而是通过对学校管理层人员的任命实现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一般来说,信托机构本身并不直接参与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

3.信托学校计划的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信托学校计划的有效实施,英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信托学校计划保障机制,包括对信托提案形成、信托机构职责、受托人资格、信托学校监管、信托关系解除和信托学校自的范围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而明确的说明。

五、“国家挑战”学校模式

2007年6月27日,布朗成为继布莱尔之后的英国第52任首相。布朗上台后延续往届政府关注教育的传统,坚持推进教育改革。在上台后的第四个月,布朗首相在格林威治大学了新一届政府的教育施政纲领,提出英国要建立世界级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

其实早在布朗上台之初对政府机构的改革中就将原教育与技能部拆分为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和创新、大学与技能部两个独立的机构。同时,还成立了国家卓越教育委员会,布朗本人亲自担任该委员会的主席。

2008年6月10日,新任命的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大臣爱德•鲍尔斯公布了英国“国家挑战”计划,这一计划预计3年投入4亿英镑的总经费。“国家挑战”计划是新一届布朗政府改革学校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科目成绩的重大举措。“国家挑战”计划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该计划的目标是:到2011年,每所中学至少要有30%学生的5科(包含英语和数学)GCSE成绩达标。这一计划对办学质量最差的薄弱中学下达了最后通牒:如果薄弱中学不能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学校将被关闭(又称“杀校”)。同时,“国家挑战”计划提出了一整套全面扶持薄弱学校的措施和策略体系,共有八方面内容。一是未来3年英国政府将为“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投入4亿英镑,其中已有2亿英镑纳入预算。二是为“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的在校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和学习支持(尤其是英语、数学两科)。三是为学校的年长教学带头人(特别是数学、英语)提供更多指导与支持。四是英国教育专家麦克•汤姆林森将带领“国家挑战专家顾问团”,为薄弱学校提供多方面的支持。该顾问团成员由那些已成功改造了薄弱学校的校长、“城市挑战顾问”和儿童事业负责人组成。五是每一所“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都将配备一名“国家挑战专家顾问”,专家将同学校领导层一起合作,共同制订行动策略。六是2011年之前,政府将新派150名“国家教育领袖人物”(有着改造薄弱校丰富经验的超级校长)和校长们协同合作,一起解决学校遇到的难题。七是为“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的教师提供攻读新的教学硕士的机会。八是“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有获得最好教学的资格,地方教育当局在安排“高级技能教师”时,要优先考虑“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14]

“国家挑战计划”是布朗政府“公正、伙伴、社区”这三大基本执政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的指导原则,其运行策略涉及四方面。一是“国家挑战计划”利用英国薄弱学校改造的先进经验,重视学校之间的伙伴协作,通过学校之间的相互支撑,引导优秀学校辅助薄弱学校。二是“国家挑战专家顾问”在薄弱学校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政府出台激励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四是创建国家综合中学、“国家挑战信托学校”,改善贫困社区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质量。

2009年伊始,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英国再一次开启了教育改革的航班,政府颁布了旨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薄弱学校质量的《新机遇:未来机会均等》的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出了一系列薄弱学校改进策略。例如,加强家庭、学校、社区间的互动;又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设置关联课程;还如,打造一流的专业教学,等等。这些举措将在英国薄弱学校的改进之路上发挥重要作用。[15]

英国的薄弱学校改进之路,依然在进行……

参考文献:

[1]Frances Castle,Jennifer Evans.Specialist Schools: What Do We Know?[R/OL].RISE[2010-10-12]..

[2]DfEE.Excellence in Schools[R/OL].[2010-10-12]archive.basic-skills.co.uk/content/documents/?FileID=307703822.

[3]Jesson,Crossley.Educational Outcomes and Value Added by Specialist Schools:2005 Analysis[R/OL].The Specialist Schools and Academies Trust,2006:19.

[4]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School Standards and Framework Act 1998(Chapter31)[DB/OL]. (1998-08-11)[2010-10-11].hmso.gov.uk/acts/acts1998/80031-d.htm10.

[5]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Frequently Ask Questions[EB/OL].[2010-10-11].standards.dfes.gov.uk/eaz/tools/fap/fap-page/#1.

[6]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The Education Action Zones Handbook(Chapter2:The Action Forum)[DB/OL].(1998)[2010-10-11].standards.dfes.gov.uk/midbins/eazones/Chapter%202.DOC.

[7]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EAZ ̄Annua ̄Report ̄2001[EB/OL].(2002-02)[2010-10-12]. standards.dfes.gov.uk/midbins/eazones/EAZ.

[8]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Blackburn with Darwen EAZ[DB/OL].(2002-9)[2010-10-12].standards.dfes.gov.uk/midbins/eazones/Blackburn with Darwen EAZ.PDF.

[9]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Barnsley EAZ[DB/OL].(2002-9)[2010-10-12].standards.dfes.gov.uk/midbins/eazones/Barnsley EAZ.PDF.

[10]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Herefordshire EAZ[DB/OL].(2002-9)[2010-10-12].standards.dfes.gov.uk/midbins/eazones/Herefordshire EAZ.

[11]Excellence in Cities Update[DB/OL].[2010-10-12].standards.dfes.gov.uk/sie/documents/EiCUpdate02-05.pdf.

[12]DfES.Higher Standards,Better Schools for All: More Choice for Parents and Pupils[R/OL].[2010-10-14].dfes.gov.uk/publications/schoolswhitepaper/pdfs/DfES-Schools%20White%20Paper.pdf.

[13]Education and Inspections Act 2006[EB/OL].opsi.gov.uk/acts/acts2006/pdf/ukpga_20060040_en.pdf.

[14]李茂.出台“国家挑战”计划英国重拳治理薄弱中学[N].中国教师报,2008-6-23.

英国学校篇7

随着20世纪80年代英国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小学校长的履职水平和专业质素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参考分析英国学者培训专业化发展取向特征,对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专业化进程具有启示意义。

一、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项目概述

(一)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国家校长专业资格培训计划

国家校长专业资格培训计划是“国家学校领导学院”组织实施的英国校长职前培训核心项目,为校长候选人提供必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专业培训。

根据校长申请者不同的背景状况,“国家学校领导学院”会以是否具备校长潜力为标准,进行严格的遴选考核,对成功申请为项目培养对象的个体,项目会提供有针对、有侧重的校长专业资格培训服务,项目开展时间为6~24个月不等。

(二)在职提高培训――中小学校长领导与管理计划

校长领导与管理项目是特别为中小学初任校长提供的部级校长在职培训服务项目,要求新任校长在任期的前两年必须完成相应规定内容的在职培训任务,以帮助提升新上任校长的领导和管理技巧。

中小学校长领导与管理计划项目的设计颇具个性化、实效性特点,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内容,根据对新任校长现实需求和实际问题的调查而设定培训主题,如“学校的规模、特点和办学绩效的评估、个体入职后的履职表现评估等”。

(三)在职高级研修――在职校长领导力培训计划

在职校长领导力培训计划,是针对具有较长工作经历的资深校长开展的校长在职高级研修项目。培训采取短期集中研修的方式,一般时间为5天。尽管研修时间较短,但是前期准备颇为充分,包括对培训对象所在学校运作方式的全方位认知诊断,对参培校长个体履职水平、专业质素的综合分析评估等。在职校长的这一培训过程,也是其自身管理经验再提升并作为其他项目培训资源的存储过程。

二、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取向探析

(一)培训理念的统一性与培训价值的实效性

培训理念和培训价值是引领校长培训实践、确定校长培训目标、设计校长培训内容、选择校长培训方式等的客观前提和重要依据。“提高校长专业发展质效,优化校长的学校领导与管理行为,实现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了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基本理念”。

在这一统一理念的引领之下,重视培训价值的实效性。表现在培训方案和课程设置原则中,要求以切实满足校长现实需求为核心,基于校长个体的实际问题,有效提高校长学校领导和学校管理能力。在英国的专业化校长培训中,实效性这一基本价值取向目前越发明确和显著。

(二)培训项目的研发性与培训实施的灵活性

英国“国家学校领导学院”在21世纪,相继开发了“快速通道培训项目”、“战略培训项目”、“网上培训项目”、“领导团队培训项目”等颇具特色的校长培训项目。各项目的具体实施,由地方培训机构承担,实施方案往往是结合宏观的培训项目要求,根据地方现实需求,以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制定,另外培训实施的灵活性较为明显。

(三)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培训方法的多样性

英国的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培训,在内容方面明显体现了针对性,并以多样化的培训方法付诸实施。不同层级,意味着接受培训的对象和开展培训的要求都将会具有较大的区别,因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培训模式往往体现出不同侧重。

为实施不同侧重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也体现多样性,这主要表现为达成培训目标实施过程的多样途径。多样化的培训方式,综合使用,以实现校长在学校管理的岗位上,领导学校发展和应对变革所必需的思维突变和反思能力的提升与升华。

(四)培训机制的激励性和培训评估的规范性

英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制现已较为健全。一方面,“英国政府为鼓励校长参加培训,为每一个接受培训的校长培养对象提供2500英镑的培训资助,并由校长自行选择培训单位使用资金”,为校长自主接受培训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英国已有200多个培训机构在政府注册,在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下,创新、完善培训的方式和质量,已经成为英国校长培训机构的共性追求。英国的校长培训评估,相对较为规范。评估内容由部级培训机构设定,地方培训机构根据具体培训内容调整和实施。

三、借鉴与启示

(一)关注校长培训需求,加强培训项目研发

英国注重基于校长现实需求的培训项目研发,将其视为保障和提升校长培训质效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各地方参培学员的现实需求,进行校长培训项目设计、实施、评估、改进等具体层面研究,“与国家学校领导学院形成了上下联动、相互协同的校长研发体系”,并建立了随着项目实施同时研发和积累、整理资源的相应的规范化制度。

当前,我国的校长培训在资源积累方面意识明显增强,但研发能力仍显得薄弱,依附于师范大学或者企业管理的研究成果的情形依然存在;如何整合培训资源、加强研发能力、加大研发力度、发挥实证研究对校长培训专业化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仍然是校长培训管理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注重培训实践环节,变革培训内容设计

英国各层级中小学校长培训都十分注重问题和实践导向。无论是前期调查、训中实施、后期评估,都是围绕提升校长的专业能力进行。获取校长经验结构和培训需求的倾向等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提高相关内容模块的比重和权值,有效地适应了英国教育领导和管理发展的趋势和需要。

我国校长培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以课堂讲授为主,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不足。因而,适当借鉴英国“重实践”的校长培训取向,将校长培训内容设计的重点,有意识、有针对性、有策略地转移到对校长认知、分析、解决、创造、适应等方面的能力上,在此基础上,提炼理论知识的概括性和精当性,综合调配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在培训中的比例,是英国经验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三)改进培训师资配置,完善培训实施过程

在英国,无论是资深校长,还是研究学者,都必须取得中小学校长培训任职资格证书才能从事校长培训工作。

我国的校长培训师资队伍中高校研究学者比例较大,优秀校长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培训课程设置方面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因而也显得不协调。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对培训师资的关注不足,师资格认证制度建设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也与培训机构长期依靠封闭式积累,对国外经验的研究和借鉴不足有关。因而,增强对培训师资队伍的重视,建立一支富有实践管理经验又具有较高教育理论水平的培训队伍尤显迫切。

(四)突出培训效能控制,强化培训评估建设

英国学校篇8

英国新当选联合政府的教育政策产物——今年9月开始招生的70多所自由学校,目前却有过半数面临校地难寻的窘境。对此,英国反对党工党的影子教育大臣特温格,猛烈抨击新政府“自由学校”新教育政策,混乱没有章法。

英国教育部对当前“自由学校”问题相当重视。其发言人表示,政府相关部门目前正与一些较适合的校地所有人洽谈沟通,希望能尽快帮助所有自由学校找到合适的创校场所。

政府专门负责自由学校申请案的“新学校网络”信托组织也抱怨当前自由学校校地寻觅不易。

该组织的首席执行官伊凡斯证实:“要找到合适的校地场所,可以说是创建自由学校最大的困难与挑战。在我们所处理的申请文件中,寻觅合适的开办场所常是让兴办单位最头疼的议题。”

同时他又介绍,2011年申请成立自由学校的只有24所,但今年的申请数量已经破百,反映社会各界对私人兴办自由学校的积极态度。

一所位于格林威治区,已确定于今年9月开始招生的自由学校,其学校董事会成员伯克利表示:“合适的创校场所真得是不易寻觅,在正式场地装修完成之前,我们学校可能会先暂时屈就临时场所。”

他也对政府的政策进行了批评。“政府一方面规定我们在申请前就该对适合办学场所有初步规划,另一方面又不允许我们在审核初期与可能的场所所有者进行充分接触和洽谈。”

一家专为想创办自由学校的个人团体提供相关咨询服务的机构的创办人斯密司也认为政府设定的期限太短。“有时我们必须花费近两年的时间来寻觅合适校地,但当校确定之时,也距离政府规定的开学期限很接近了。”

政府预想的自由学校,其政策着眼点在于通过不同社会利益团体参与办学,在教育系统中注入竞争机制,进而提升办学水准。在自由学校中,课程规划设计与老师的聘用,都不受地方教育局管控,其办学绩效直接由中央教育部负责。

但由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这种所谓“鼓励私人兴学”其实让许多有教育理念,但未必具有专业能力的个人组织团体,在教育系统内摸索艰难。

英国学校篇9

西方的学生真的很自由吗?英国学校是怎么上课的?上海市长征中学两位老师的英伦之旅将给我们带来一些感性认识—— ■文/于霞 我和陈旎旎老师有幸作为长征中学的代表,应邀来到遥远的英国伦敦,参加我们姐妹学校——恩斯肯学校一年一度的“商务周”教学活动。短短十天的访问——生活、上课、交谈、参观,让我们对英国学校教育做了一次零距离接触,亲身体会到了中英文化、教育、生活、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领教英国老师的厉害 在我们的印象中,西方学生很自由,事实到底如何呢? 周一一早,我们先参加恩斯肯学校的学生集会,全校学生穿着整齐的校服,秩序井然。教导正认真地讲述着当天的学习安排。没过多久,调皮的学生终于忍不住了,两个男生讲起了悄悄话。由于会场太安静了,他们的讲话显然引起了全场人员的注意。可能碍于我们在场,教导轻轻地暗示他们,可是一次、两次,丝毫没起作用。突然,教导扯开嗓子厉声喊道:“如果你们再讲话,就请出去!”这下,两个男孩总算被镇住了。这是我们首次领教英国老师的厉害。 后来的一次是我在给学生上汉语课的时候,一名男生老是讲话,不专心听课,陪同的老师不由分说,把他直接带到了校长室进行教育。事后我听说,惩罚是有层次的,一般情况下,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有的是在教室门口罚站,有的是到学生谈话室教育,而被送到校长室,通常是最严厉的惩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穿校服是我校某些爱美学生最讨厌的规矩,英国学生也有不愿意穿的。一天,我在走廊里看见一位老师正在批评几名学生,勒令她们到更衣室立刻换上校服。后来有老师告诉我们:Webster校长更严格,他只要看到学生衬衫领口没扣好、皮带没系好等衣冠不整现象,就会当场让他改正,绝不迁就。 比较而言,英国老师更讲究“行动”而不大提倡“苦口婆心”,在他们看来,行为规范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执行,只有在执行中才能真正理解。 教学讲求实际效果 有一点让我十分新奇,这里的学习活动很多是集体完成的。就拿汉语课来讲,Anne老师设计的试卷是由8——10人的小组完成的,这不仅注重实际效果,而且注重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最后小组里每一个成员的分数是一样的。每节课结束,高年级的学生会来问我们要成绩,誊写在食堂的墙壁上。这样,中午吃饭的时候,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和别人的成绩。我想,成绩好的小组一定觉得很光荣,同时也为其他成员高兴。不经意间,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具体体现。 其他语言的学习也是这样。这儿的学生一般要求学习四、五种语言,大多是欧洲语系,亚洲的只有日语和汉语。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电脑自学。老师只是辅导,如:帮他们摄像对口型,指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差距等。 除了语言学习以外,学校还邀请了镇上一些有名的商人作演讲。讲经商的成功经验,讲求职技巧等。学校还组织模拟招聘会,让商人为“求职”的学生打分。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使他们知道社会人是如何生存的,自己又该怎样应对。 这样直截了当的训练方式,在我国的中学阶段是很少见到的。我们的学生大都知道,有了知识就有了求职的机会。至于怎样去把握机会却往往缺乏实际的经验。结果,有的面试的时候紧张得连话也说不清;有的就算是找到了工作,却因为能力的问题被退了下来。我们的教育理论和实际常常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教育学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这样的话谁都会说,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却不够成熟,往往缺乏通盘的、系统的安排。 学习可以既轻松又实用 英国的学校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和陈旎旎老师要在“商务周”活动中上一堂中国文化课,学校只要求我们教一些具体的内容,如民族舞蹈、中国菜和中国字等,至于抽象的理论,我们也就白准备了。 就要教英国学生烧中国菜了,真为自己捏一把汗。但凭着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经验,加上大胆的想象和手中的厨艺书,我们还是做出了漂亮的蔬菜雕花拼盆。那些英国学生饶有兴趣地学着我们也做出了自己的雕花作品,很是高兴。 然后学校专业的厨艺老师细致地讲解了中国菜常用的调料,还现烧了一个菜,一道汤。学生们则三人一组,分工合作,完成切、配、烧的所有工序。最后,把他们烧好的饭、面、菜,放在一张桌上打分。当然,结果这些就成了学生最好的奖励,他们无拘无束地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怎么样,既轻松又实用吧!才14岁的孩子,就学烧菜了。我想,等到他们像我这个年龄的时候,一定比我烧得好吃多了。 还有让我吃惊的,他们的生物课和美术课竟可以这样进行: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己动手精心装扮校园的一角。说是一角,也有20多平方米。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有一个设计非常巧妙——将地面设计成国际象棋的棋盘,座椅就是棋子。施工用的木材,是高年级学生在学校的车间帮忙切割好的,设计图纸和后期制作都是这些初中生自己完成。像这样的花园,学校里还有好几个,供学生学习、创作,因此每年都会得到重新布置,平时则成为学生们课间休息娱乐的好去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得到充分发展。这样的教育没有压力,学生们觉得轻松自由,有成就感。

相比较,英国学校更重视动手能力和直接经验的培养。这对纠正“高分低能”倾向是有借鉴意义的。 教英国学生学汉语 陪同我上汉语课的是一位1974年就曾到中国留学、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英国女教师Anne。她50来岁,健康的体魄,洪亮的嗓音,上课时的风趣幽默,使她看上去竟如此年轻,充满朝气。我原先很担心,由于自己语言的障碍,会影响上课效果,毕竟课堂里坐着的是从未听到过汉语的外国人。50分钟的课,我们安排的内容十分丰富:1、告诉学生学习汉语的必要性;2、拼音与英文字母的区别;3、识别音调“妈、麻、马、骂”;4、识别结构“明、好、安”等;5、学会简单的问候“你好、我叫XX、他叫XX”;6、认识1——100的数字,并会介绍自己的年龄;7、最后留下10分钟口试和笔试。Anne自信地说:“你只要大胆地自我介绍,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好中文板书,就可以了。”在她的鼓励下,我轻松了许多。 正如我所料,学生们听到第一声“妈”的时候,他们笑了,并非嘲笑,而是新奇。整堂课,我始终用尽全身的力气吐出每一个音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用汉语所特有的优美的语音语调吸引学生,生怕他们学得阴阳怪气,中不中,洋不洋。甚至害怕他们觉得汉语不好听,从而讨厌汉语,讨厌我们。然而,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学生们越说越有劲,越说越想说。作为奖励的“长征中学明信片”第一天就发了一半,下了课还有学生缠着我多要几张。夸奖我们的语言好听,我们的校园美丽,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来参观。一位男生问Anne下学期还开汉语课吗?他会第一个报名。另一位已经毕业的女生课间来看Anne,告诉我们她在大学里选择了中文系,她和她的家人都很喜欢中国文化。以后的几天,只要在校园里,遇见我的学生,他们都会用中文和我亲切打招呼,这是英国之旅让我最兴奋、最激动、最难忘的。 曾经有一节课,附近的校长来观摩,事后一位校长询问Webster校长为什么要开汉语课,在英国开汉语课似乎没有必要。Webster校长不假思索地回答:“现在的英国可能是不太需要学汉语,但是等我走了以后,将来学生踏上社会的时候,也就是中国发达的时候,最受益的就是我们的学生。中国的发展很快,中英文化、商务、旅游等交流会越来越多,中英人民也会越来越友好。” 他的一番话,让我感觉到他教育思想中的远见卓识,更使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接纳中国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

英国学校篇10

【论文摘要】文章在介绍英国学校督导产生背景及其运作过程的基础上,对学校督导过程中的教师反映作了描述,以期对我国的督导体制改革带来某些启示。

根据《l992年(学校)教育法》,英国设立了专门的教育督导机构——教育标准局负责全国的教育督导工作,取代了以前由中央皇家督学团和地方教育当局的两级督导体制。教育标准局主要负责制定评价标准,指导督学工作,对学校督导进行宏观管理,而不直接涉及学校督导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实施。直接对学校进行督导评价的是由注册督学领导的督导小组来完成,其目的是改进或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为家长选择学校提供信息,也使政府对学校的办学状况有所了解。这样,英国的学校督导就旨在满足政府和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知情权上,而把提供教育质量的学校和教师放在了服务者的位置。这样,教师对学校督导的理解就显得与政府的愿望有些不符。其实,关注教师也是学校督导不容忽视的。

一、学校督导产生的背景

作为社会体系一部分的教育,历来都与国家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学校督导新体系的产生首先得从英国政府的政治改革说起。20世纪70年代末9o年代初,以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保守党执政,信奉自由市场观点的所谓“新右派”(Newmght)人士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经济政策上。“新右派”反对政府干预,要求恢复新政以前的自由市场经济;在教育方面,他们指责教育标准降低、学校纪律不严、教育者成为学校政策和规划的主体,因此他们主张家长参与,提倡竞争,反对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80年代后,英国政府逐渐把市场机制引入到教育领域。遵循“市场化”原理,教育变革的关键是通过“开放入学政策”和“学校管理地方化”的办法给学生父母和学校董事会更多的权力。教育质量的好坏不是由教育的提供者——学校和教师决定的,而是由教育的消费者——学生和家长决定的,应该允许他们在不同的公立学校之间进行选择。学校实行管理运行自主化。同时政府还认为,在建立真正的市场体制之前。有必要采取一些中央集权的措施以战胜反对派。在教育改革上表现为1988年教育改革法制定了国家统一课程和统一考试办法。

那么怎样才能让政府和家长了解学校提供的教育是否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教育标准且质量有所改进和提高呢?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基础上,1992年又公布了《学校教育法》,宣布了新的全国学校督导计划,并由专门的督导机构教育标准局负责。

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关注还来自于公众对教育质量的不满。面对公众的压力,英国政府开始加强对学校教育的外部控制,对所有公立学校是否达到教育标准进行定期督导,充当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中间人)。这样,政府的改革、学校的发展、家长的自由选择三者集中落到学校的教育质量上,学校的教育质量成了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于是,学校督导成为了必要。

二、学校督导的运作

学校督导的具体工作由注册督学及其率领的督导小组负责,他们的工作受教育标准局的监督。教育标准局是一个非行政部门,由皇家首席督学领导,负责制定《督导框架》(为督导行为提供标准)和编写《督导手册》(对各年级段的督导提供详细的指导),统管全国督导评价工作。

督导小组成员包括注册督学、督导小组人员和外行督学。成员依据学校的规模和大小,三到十五人不等。他们都是具有教育管理经验的人员。督导小组成员中还有一名外行督学,属非教育专业人士,其职责由注册督学规定。但需按照法定的条款履行专职人员的工作。所有督学必须接受教育标准局的招募和培训,受注册督学的调遣。

督导小组在私立的基础上提出学校督导方案,向教育标准局投标竞争学校督导的项目权;教育标准局实行公开招标。根据各督学小组所提出督导方案的可行性和质量进行选择。中标后,私立性的督学小组与教育标准局签订合同,获得评估经费。因此,在学校督导过程中,被督导学校既不给督学报酬,也不能随意挑选督学。督导时间可持续两周,通常情况下不超过一周,具体时间依学校大小、规模而定。

在英格兰,督导小组依据教育标准局制定的《督导框架》和《督导手册=》对中小学校进行督导评价,其目的是改进学校的教学质量以提高教育标准。督导前,注册督学一般提前一年通知被督导学校。要求该校提供办学特色的材料;督导时,督学主要通过档案材料、课堂听课、教师询问、学生表现等方式收集学校信息;督导后,督导小组在六周之内写出一份督导报告呈给学校董事会,学校董事会根据督导小组在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又花约六周的时间制定出具体的行动方案。同时。学校把督导的结果印发给学生家长。学校董事会的行动方案既要呈送教育标准局,同时又备来年的家长会之用。随后注册督学告知皇家首席督学督导结果。如果皇家首席督学与注册督学的评估结果一致,认为该学校没能或有可能没有为学生提供满意的教育标准,那么,随后就是针对该学校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了。

三、教师的理解及态度

尽管英国政府力求学校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公正和公平,并在制定政策和执行督导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在教育标准局中设置补充督学(AdditionalIr~peetor),对督学进行职业培训,对督导采取竞标的形式等,以求评价和判断的公正和客观,但接受学校督导的教师却有他们自己的看法。

(一)《督导手册》和《督导框架》的管理主义理念尽管教育标准局不是一个独立的政府部门,但它受英国女王的直接领导,它的工作要在政府政策改革容许的范围内进行。因此,政府的有些价值观念就必然反映在教育标准局制定的《督导手册》中,还有对督导要求提出建议、材料收集和督导过程做出指导的《督导框架》也是如此。这从两份文件使用的语言就可以看出。册子中多数使用的是像“需要”、“计划”、“目的”、“达到”、“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评估”等可供测量的术语。学生被看成是需要管理的和需要纪律约束的,需要学习某些指定的东西以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生存。教师则被看成是传递知识、解释固定课程的人,他们自上而下地评估与评价学生的成绩。

(二)督学督导方式的单一、片面和直接

课堂听课和观察是督学在督导学校时收集资料的主要方式之一。课堂教学涉及到教师的多方面,比如教师的工作环境、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发展等,并且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督导小组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完整地把教师的教学过程都经历完。他们只可能听取课的一部分来获取一些在教师们看来并不具有代表性的材料。教师的工作是多维的,而学校督导并没体现出教师工作的完整性、多面性和复杂性。一位校长把学校督导比喻成交通部对轿车的检测,“检测的结果可以告诉你目前的车况,但它却检测不出以前车出过事的事实,而且也不会考虑到你有使车运行得更好的打算。”督学就好比机修工,但机修工修一辆车的方法一般说来可以用来修这一类车,他们通过检测零件的功能来判断车子性能的好坏;但督学却不行,因为他们不能把完整的课堂教学进行分解。可教育标准局督导的重点就像车子拥有一些彼此不相联系的零件一样彼此孤立,事实上学校或课堂上彼此不相联系的情况几乎没有,这就是教学的复杂性,在教师们看来督学是没法把握的。

(三)督导使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疏远

督导收集信息的渠道除了通过教师本身的表现来完成外。还通过对学生的笔记、平时成绩、考试或测试成绩以及与学生交谈等渠道来获得。但这在教师看来有失公平甚至“滑稽”。正如一位在Mixstead小学的教师说的那样:“我上了一半的数学课一位女士才进来,她到四周看了看孩子的作业,大概有15分钟的时间,然后没有和我说一句话就走了。我当时想‘如果报告以此为依据,那恐怕是一个玩笑……不管这个评价是好是坏’。”另外,还有的教师认为通过孩子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出评判有失公平,因为他们的回答并不能完全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当督学向孩子进行信息收集的时候,教师与学生平时的境况突然发生了改变,学生处在督学的监控之中,教师则失去了孩子。

(四)督导对教师情感的忽略

教育标准局的《督导手册》没有涉及到教师的情感部分,因为教师的情感是潜在的,在评估中教师的情感体验既不能参与评估又不能为评估做准备。事实上,评估本身也会对教师产生很大的精神伤害。他们对自己的生存状况感到困惑和不安,开始怀疑自己作为教师的能力,他们有一种不规范感、不真实感。且常有迷失方向的感觉。他们担心一次的失误就会影响评估的最后结果。

总之,教师认为学校督导的整个过程使用的多是量化的手段,而不是以平等交谈为基础,向教师提供建议和反馈。教师对学校督导的反应是很复杂的,有些地方甚至是矛盾的。他们经受着评估时正常生活规律的打破和情感的伤害,同时他们也找到了应对之策。一方面,教师与评估小组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以维持自我和职业特征;另一方面,他们又广泛参与评估,以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