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农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21:45:43

英国农业论文

英国农业论文篇1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生产率;农民

中图分类号:K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238-01

资本主义在哪一类经济部门最先站住脚?在前述的西方两次有关“过渡”动因的论战中,除“贸易根源说外,其他几种观点虽强调重点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论者都从农业内部因素的发展寻找西方向近代过渡的动力。

一、中世纪晚期英国现代化经济基础―农业

关于封建制度崩溃的原动力和资本主义首先起源于农业还是其他行业?本书的两个主要论点:“农业是近代经济基础”;“基本动力来自农民个人力量的壮大”。全书立论的基础是英国农业生产力考察。农业经济特别是具有专业化、企业化和商品化生产特点的大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英国封建生产关系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现代化第一基石》论证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在哪一类经济部门最先站住脚?首先起源于农业还是工商业?这是个争议较多的问题。在前述的西方两次有关“过渡”动因的论战中,除“贸易根源说外,其他几种观点虽强调重点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论者都从农业内部因素的发展寻找西方向近代过渡的动力。近十余年来,国内学者探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原因时,“农业劳动者个人力量决定封建制度解体论”和“经济结构制约论”,也都突出强调农业与农村经济变化的至关重要性。

最早重视农业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中作用问题的,是重农学派。马克思对此曾给予明确肯定:“重农学派正确地认为,一切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一切资本的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的。一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英国13世纪以来农业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

以温切斯特主教地产为例,其所属的32所庄园中, 1208一1209年平均每一庄园小麦出售量占生产量的48.5%,到这个世纪结束时,同一主教地产所属42所庄园小麦出售量平均每一庄园占生产量的70%。

二、中世纪晚期英国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农民

农民构成封建社会劳动者的主体,其个体经济发展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封建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作者指出,“考察以劳动生产率和储蓄率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力,是透视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第36页),同时也是社会分工与商品生产的基础。这一时期英格兰庄园领主自营地上的农业收入的成倍增长,以及农奴份地的亩产量有时甚至超过经营条件较好的领主自营地,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农产绝对总量的增长还不足以完全说明经济增长的实质。要科学地论证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最可靠的途径还是考察农业劳动生产率”。根据中世纪农业生产特点,农业劳动生产率“就是指一个典型的农户在一年内生产出多少农产品”。综合各家的估算,作者认为,在庄园经济鼎盛时期的13一14世纪,半维尔格特(在三圃制下实际播种面积是10英亩)大约可视作英国一般农户的耕作面积,每英亩产量约为10.32蒲式耳(或237公斤)。这样,每户的劳动生产率则为103蒲式耳(或2369公斤),它是英国中世纪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台阶。而15、16世纪之交是英国以庄园农奴制为代表的封建制的重要转折时期,其间存在“一条历史的接缝”。主要表现为,13、14世纪传统佃户地产的均衡性不复存在,两极分化日益加剧。一方面.社会上出现了大量脱离农业的雇工;另一方面,靠牺牲普通农民起家的大农经济作为一股强劲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使乡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三、结语

关于英国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动因,作者认为:决定中世纪晚期社会向现代化过渡的根本因素,是农业劳动者的个人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前者既指其物质生产能力、交换能力,又指其个人财产拥有量,后者既指其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命运的认识,又指其参与社会政治领域和精神领域活动的范围与方式;农业经济特别是具有专业化、企业化和商品化生产特点的大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英国封建生产关系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

在整个论文写作中,出现过很多的难题,但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写论文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体会到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感谢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帮助。

英国农业论文篇2

【关键词】农业英语;翻译技巧;准确译文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间农业工程科技合作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国际交流语言,其作用日益重要。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对专业英语(ESP)人才的需求量增加。

随着我国政府在农业科技上资金投入的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越来越多,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在日益提高,相应的科技论文在国外权威期刊的采用率逐年上升,这不仅要归功于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也得益于我国科技人才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由此看来,掌握一些农业专业英语的翻译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1.农业英语翻译的难点

关于英语翻译的标准,清代翻译家严复提出:译文应该做到“信、达、雅”。[1]农业专业英语翻译不像文学翻译富有感性形象思维,也不经常运用比喻、排比、修辞等手段,而是准确的表达客观规律,按逻辑思维有理智地描述问题。因而农业专业英语对译文“雅”的要求不太明显,却侧重于它的科学性、逻辑性、正确性和严密性。[2]因此农业英语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1农业英语术语翻译的难点

1.1.1缺乏专业素质

例如:Farm hand意为“短工”,不可翻译成“农场手”;land reform应译为“”,而不能译为“草地改革”或“农业改造”;Mechanization of farming应译为“农业机械化”而不是“农场机械化”;environmental―friendly agriculture字面含义是“对环境友好的农业”,如果这样翻译,正是缺乏专业素质,望词生意的表现。这个短语应译为“生态农业”才较为合适。[3]

1.1.2异词同义

上面谈到的是缺乏专业素质,望词生义。下面再来看看异词同义的例子。当人们提到施肥技术时,最先想到的英文单词可能是“fertilizer”。其实汉字“肥”在用英语表达时有很多种译法:base manure(底肥),top―dressing(追肥),straw manure(草肥),ash fertilizer(灰肥),green manuring(压青/施用绿肥)等。一个“肥”字,在英语中却出现了多达数10种表达形式,异词同义,没有坚实的语言功底,很容易出现翻译错误。如果译员不熟悉约定俗成的词组搭配,不懂得择优选用,译出来的文章就可能变成让业内人头痛的夹生饭,这是农业英语翻译的第二大难点。

1.1.3词汇空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词汇不断添加进语言中。比如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稻田养鱼”( paddy fish culture)、“三农问题”(the three issues related to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等,在英语中一时也找不到适当的对应词。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环境是不存在,那么语言就有可能出现空缺现象,语言空缺,这是农业专业英语翻译中的第3个难点。

1.2农业英语的句式难点

长而复杂的句子结构是农业英语句法的一个明显特征也是一个难点:有时为了表达清楚一个农业概念或阐述一个农业科技事实,有的句子会长达数行。这就大大增加了理解句子的难度。

大量的使用被动语态。据统计,在农业类科技文章中,使用的及物动词三分之一以上是用被动语态,原因是被动语态的结构比主动语态更少有主观色彩,更突出要论证、说明的对象而隐去人称主语,从而使文句简练。被动语态句法结构很明显复杂于主动语态,这点也大大增加了理解句子的难度。

2.农业英语的翻译要求和技巧

翻译时,首先必须阅读需要翻译的全文,了解其内容大意和特定专业范围。有时还需要查阅有关的资料,或到现场去看看,以便熟悉有关的专业知识。待到领会原作的精神时,才下笔开译,这样就不致出现大错。[4]理解原文时,必须结合特定的农业技术知识,根据英语的语法规律和习惯去理解,并且要求我们“钻进去”把原作内容彻底弄清。对原作的理解应包括词汇、语法和专业内容三方面。也只有这三方面都理解透彻,才能做出准确的表达。

当前翻译专业术语,除了借助专业词典、运用译者自己的专业知识外,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1名词或名词短语转换为动宾结构

词性转换是英汉翻译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同时,因为农业英语的语体级别较高,名词化和动名词出现特别频繁,所以在翻译时需要特别留意名词转动词的翻译方法。

2.2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结构

这种译法简称为转态译法一般说来,被动语态在英语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汉语: 因此在翻译时往往根据汉语习惯给原句添加上主语,把它们转换成主动语态。Different forms of foot-and- mouth disease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Africa, Asia, Europe and south America.在非洲,亚洲,欧洲和南美洲已经确定了不同种类的口蹄疫病毒。

2.3增加或减少必要的成分

增加或减少必要的成分也即常说的增、减词译法。在农业英语的翻泽过程中,根据上下文的需要有时必须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或减少必要的单词、词组甚至句子等成分。

3.结语

总的说来,要从事农业英语翻译,就得先熟悉农、林、牧、渔等专业知识与专业术语,边实践边学习,遇到不懂的知识和术语要勤查词典,或请专家指教。农业英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是和农业英语本身的词汇特征,尤其是其句式特征密切相关的。同时,这些方法和技巧也不是僵硬的可以随处套用的公式。只有在确定的上下文中根据语境的需要灵活采用,并辅以其它一些翻译手段,才能得到忠实、通顺,准确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张少恩,王艳飞,刁若菲.浅析农学专业英语的特点和翻译[J].农业网络信息,2008年.

英国农业论文篇3

关键词: “国培计划” 农村小学英语 远程培训 问题 对策

一、“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远程培训的意义

“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2010至2012年启动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计划。“国培计划”――农村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以教学能力提高为重点,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目标,旨在帮助农村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了解和掌握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课程专家的引领下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着力解决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培养教师远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要求,“国培计划”的实施对象是农村义务阶段教师,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专业远程教育培训机构,采用以远程培训为主的方式,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针对农村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切实考虑农村教师的实际需要,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学实际组织实施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方便、快捷、低成本、高效率、覆盖面大、突破地域限制等特点,发挥资源共享,实现专家和培训老师的互动和交流,取得了非凡的效果,赢得了广大教师的肯定和赞扬。

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薄弱环节。小学英语教学对初中英语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国培计划远程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能进一步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一个良好的远程培训交互性教学模式对本次国培计划的实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的交互模式

交互性语言教学国外已有先关方面的研究,比如G.Wells和Wilga M.Rivers。交互性教学:语言的交互性是一种合作活动,它包含语言的发送者、接受者和语言使用的情景场合三者关系的建立(Wells,1981;Rivers,2000:4)。教学的实效性是目前我们在语言教学中探讨的热点。实效性谈论两个方面:一是活动是不是达到效果;二是达到效果的状况如何,是不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最后的产出结果有一个比较好的匹配。(程晓堂,2008:119)任务设计包含内容、材料、活动、目标、学生和社会团体。(Shavelson and stern,1981;Nunan,2000:47)目前关于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交互模式时效性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用交互性语言教学和语言教学实效性的相关理论研究“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中的相关问题。总结相关经验,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远程培训的质量,让更多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获益,从而提高我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该培训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前期准备

在培训前,继教网组织每个县的指导教师集中在河南师范大学培训,请部级专家和省级专家举行讲座,之后和所有辅导教师沟通和交流。

2.学员注册

每个县的辅导教师接受培训后,回到所在县,辅导本县所有参加培训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接受培训,进行注册,并熟悉培训的课程和相关要求。

3.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学习

在注册后,学员们开始课程学习。远程培训的课程资源都是由国内著名的英语专家和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制作的。内容丰富、新颖,课堂教学案例有代表性。对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提交作业

学习完远程培训的相关课程后,参加培训的教师们提交网上布置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并把自己在培训中的收获和感受以研修日志的形式提交。

5.学科论坛交流

参加培训的教师们在学习和提交作用之余,可以参与网上论坛,与辅导教师、学科专家和其他参加培训的教师探讨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6.在线研讨

在培训期间,继教网组织省级专家和参加培训的教师两次在线研讨交流,时间两到三个小时,及时解决培训教师在教学和培训中遇到的问题。

7.视频答疑

在培训期间,继教网组织部级专家和省级专家在网上视频答疑。专家们先根据事先整理出来的问题,进行解答。之后和参加培训的教师们互动答疑,给予及时指导。

8.创造辅导教师QQ群

为方便辅导教师、继教网工作人员及专家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小学英语学科设立学科QQ群,及时交流,互通信息,促进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9.班级、学科和项目简报

每个县的辅导教师针对本报培训中的工作进展情况和培训成功及问题发表几期班级简报。省级辅导专家针对小学英语学科的培训情况发表几期学科简报。继教网根据每个学科的培训情况发表项目简报。

10.辅导教师辅导

县级辅导教师帮助参加培训的老师网上研修学习,批改老师们提交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和研修日志,并及时引导老师们研讨交流,发表班级简报和公告等,在培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1.省级专家指导

省级专家抽查参加培训教师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和研修日志,并针对相关内容进行评论、指导。省级专家参与网上论坛交流,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指导解决。

12.调查问卷

培训期间小学英语学科根据培训情况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了解参加培训教师对本次培训的感受和建议,从而有助于提高以后国培计划小学英语培训的质量。

13.网络平台计时监控、统计成绩

为了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继教网对每位老师的课程学习的时间都有精确的记录。对每位老师提交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已经参与交流的情况都有记录,并对参加培训教师完成的各项任务进行评分,计算出最终成绩。

三、“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国培计划远程教育培训及时地满足了农村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给教师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通过抽查参加培训老师的作业、研修日志,已经和参加培训教师的研讨交流。我们发现目前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状况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困难,表现在师资缺乏、课时量少、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方面。很多老师担任全校几个年级的英语课,有的老师除了担任英语课以外,还担任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学,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很多老师不是英语专业毕业,而是经过短期培训就匆匆上岗。在英语发音和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很大欠缺。他们一方面需要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需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

教学的相关领导应当重视教学英语教学,适当减轻小学英语教师教几门课程的繁重任务。针对非英语专业毕业的小学英语老师,继教网可以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对这些教师的专业英语进行培训,进而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2.远程培训课程资源

远程培训的课程资源都是由国内著名的英语专家和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制作的。内容丰富、新颖,课堂教学案例有代表性。但课堂教学案例都是主讲老师使用多媒体资源组织课堂活动,学生的英语水平比较高。而在大部分农村小学英语课上,老师不能使用多媒体授课,有的学校连录音机都没有,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所以尽管教学案例非常精彩,但不适合农村真正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没有较强的实用性。如果能展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案例就会更好。

针对这种情况,继教网可组织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情景或肢体语言,不利用多媒体做一些示范课,并进行录像,这样对农村的英语教学有更大的实用性。另外,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除了教学方面的课程资源以外,补充一些学生方法方面的课程资源对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学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抄袭现象

在培训中,我们通过抽改,发现老师们提交的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主题研修成果存在以下问题:一部分老师按照任务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答题,但一些老师在网上抄袭别人的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和主题研修成果,使远程培训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培训中要让培训教师树立正确的态度,认真学习,把所学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进行实践,结合自己的实践提交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主题研修成果。另外,督促辅导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认真鉴别或者上网搜索所批阅的文章是否抄袭。但这无形当中增加了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如果有可能,我们就可以制作一个类似于检测学位论文抄袭的相关软件,查找文章引用的比例,这样就能够减少类似问题的出现。

总之,“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远程培训对河南省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无疑是雪中送炭,对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师技能起着重大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农村小学英语的教学水平。我们在分析“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远程培训出现的相关问题后,提出相关的建议,为以后的农村小学英语远程教学提供借鉴。真心希望类似的国培计划远程培训活动在全国多多举办,从而提高全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Nunan Davi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2000.

[2]Rivers W.M.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2000.

英国农业论文篇4

查下落

欧盟委员会负责卫生与消费者事务委员约翰・达利的发言人弗雷德里克・文森特6日说,当天告知英国当局,后者正追查这批鸡蛋制品,以便检疫。同时,欧盟将继续扩大对德国二恶英污染鸡蛋的追查范围。

德国上月底曝光二恶英污染事件,随后确定两批可能受污染的鸡蛋出口至荷兰。

按照文森特的说法,2010年12月12日,第一批6吨、8.6万枚鸡蛋出口至荷兰,混合荷兰鸡蛋,经加工和消毒,形成14吨产品,出口至英国。第二批3吨、5万枚蛋2010年12月15日出口至荷兰,混合14吨荷兰鸡蛋,加工成3批产品。其中一批如今冷藏在荷兰,等待检疫,另外两批下落不明。

文森特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新闻会上说:“我不清楚这些鸡蛋(在英国)是否已用以制作蛋黄酱或点心。”不过,没有证据表明这些鸡蛋先前受到污染。

英国食品标准局6日在一份声明中说,即便流入英国的鸡蛋加工制品受到污染,加工过程中经与荷兰未受污染的鸡蛋混合,“二恶英浓度将得到稀释,不会危及人体健康”。

关农场

德国农业部6日说,二恶英污染事件发生后,作为预防措施,各州关闭超过4700家农场。德国现有大约37.5万家农场。

“现阶段,4709家农场和开发企业关闭,”农业部在一份声明中说。其中,4468家位于下萨克森州。

这些农场接受检疫、确定未受二恶英污染前,不允许从事生产活动。同时,按照农业部的说法,一些州官员认定这一禁令适用于涉及饲料生产的企业。

“这一策略解释了为何如此多农场和企业遭关闭,”农业部说。不过,今后一段时间,随着检疫进展,禁令将逐步解除。

二恶英污染风波起源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一家名为“哈勒斯和延奇”的企业。这家企业把下萨克森州一家企业供应的工业用脂肪酸投入动物饲料脂肪生产,然后供应给多家饲料生产企业。

德国16个州中,最初2个州发现二恶英污染,后蔓延至11个州。

6日,肇事企业否认将破产。董事长西格弗里德・西韦特说:“那并非事实,我们依然运营。”

按西韦特的说法,接受调查期间,企业停止向饲料生产企业供货,但继续供应造纸企业。

议教训

二恶英是一种有毒含氯化合物,可引发严重皮肤病,且有致癌作用。德国先前检测结果显示,受污染鸡蛋的二恶英含量相当于欧盟法定标准5倍。

“这一含量对人体健康不构成威胁,”文森特说,“但是,你可能会食用很多鸡蛋或是用这些鸡蛋制作的制品。如果那样的话,的确会威胁人体健康。”

欧盟委员达利6日与德国农业部长伊尔塞・艾格纳通电话,讨论这场由二恶英污染引发的食品安全危机。达利认为,这起事件“极为重要”,敦促采取“紧急、有效的应对措施”。他在一份声明中说:“今后几周,我将与我们的欧盟伙伴和利益相关方探讨,寻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对饲料生产过程中二恶英物质的监管。”

英国农业论文篇5

关键词村庄精英精英培育精英回流秩序重构乡村复兴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7)03-0120-09

一、研究的缘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滞后、政治基础薄弱,为迅速提升综合国力,中央政府制定了“赶超型发展战略”,并实施了“偏向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模式”,由此人为地形成了一个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在这一社会结构影响下,传统乡村社会的三大主要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土地)净流向城市,促进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城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乡村呈现出日益衰败的景象,主要表现为:农村空心化问题凸显、基础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小官巨腐问题愈发严重等。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这种以牺牲乡村利益为代价的激进城镇化进程后,近年来,国家开始意识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并对之前的城市偏向政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现阶段中央政府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文件的公布以及各省级层面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文件出台,表明了政府试图通过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努力复兴乡村,再造农村繁荣。

当前,为了更好地实现城乡共生式发展与回应我国农村改革的实践诉求,广大乡村治理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对于精英培育、秩序重构与乡村复兴的主题也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纵观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方面:第一,研究方法渐次深入。2010年之前,学者们更多是采用“案例研究法”来讨论村庄精英对于乡村复兴的作用,理论的倾向性是:通过对村庄精英的分层来诠释不同类型村庄精英(如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社会精英、文化精英)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影响。2010年之后,学者们在研究方法上,则更多是采取“抽象研究法”来讨论村庄精英的地位、角色、功能、限度及绩效,通过挖掘村庄精英在村民自治、村庄治理、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价值来

* 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中国村庄复兴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考察”(KYZZ16_0369)

论证精英培育与乡村复兴的关系,理论研究更具深入性和解释性。

第二,研究视角各具特色。精英培育与乡村复兴议题的研究至少涉及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行政学等视角。(1)历史学的乡村建设视角。学者们主要围绕培育村庄精英重建农村社会的主题,探讨了民国时期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人的乡村建设运动,王先明:《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的百年演进(论纲)》,《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以胡适、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等人为核心的独立评论派的乡村复兴思想,曹金祥:《20世纪30年代独立评论派农村复兴思想解读》,《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民国时期的农村合作派的思想以及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的农村复兴运动。刘椿:《抗战前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政策》,《社会科学辑刊》2005 年第5期;刘峰:《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农村复兴运动探论》,《求索》2013年第2期。(2)农村社会学的基层治理视角。这一研究视角涉及的主题内容很多,主要包括村庄精英对于村庄共同体构建的意义,村庄精英和农村社会资本构建,村庄精英与乡村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社会网络等方面的关系等。郑炀和:《论乡村精英与乡风文明建设――从权威与秩序的视角》,《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3期;仝志辉、贺雪峰:《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兼论选举后村级权力的合法性》,《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陈朋:《精英、选举与乡村治理――兼论村治的制度环境》,《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12期;李佳、郑晔:《乡村精英、社会资本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走向》,《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李军:《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精英与社会资本建构》,《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3)政治与行政学的村庄治理视角。这一视角主要关注的主题是村庄精英之间的权力博弈、村庄精英与村民自治、村庄精英与资源整合、村庄精英与集体行动等方面内容。吴思红:《村庄精英利益博弈与权力结构的稳定性》,《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郎友兴、郎友根:《从经济精英到村主任:中国村民选举与村级领导的继替》,《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张英魁:《农村精英人才流失与新农村人力资源再造的路径选择》,《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冯石岗、杨赛:《引导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第三,理论框架逐渐完善。当前国内外学术界逐渐形成和完善了有关精英培育与乡村复兴议题的理论框架。从国外学界来看,主要有精英再生产理论和精英循环理论。(1)精英再生产理论表明,改革开放后尽管中国农村精英的权威来源发生了某些变化,但人员构成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原有精英对乡村社会发展依然起着重要作用。Jean Oi,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pp.99~126.(2)精英循环理论强调改革开放后农村精英集团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大量新精英群体开始产生并进入到原有精英集团之中,进而导致部分原精英开始衰落,新精英开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效用。Victor Nee,“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 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 in State Socialism,” Amercian Socilogical Review, vol.54, no.5, 1989,pp.663~681.从国内学界来看,主要有乡村精英生产理论、精英流动理论、农村精英治理理论等分析框架,刘祖云、黄博:《村庄精英权力再生产:动力、策略及其效应》,《理论探讨》2013年第1期;张英魁、曲翠洁:《当前中国乡村精英社会流动的内在机制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第3期;张铭:《乡土精英治理:当下农村基层社区治理的可行模式》,《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另外,还有学者基于国家政权建设理论、国家与社会理论、现代化理论等分析框架来阐述村庄精英与乡村社会复兴的关系。张静:《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自治单位――问题与回顾》,《开放时代》2001年第9期;贺雪峰:《农村精英与中国乡村治理》,《学术前沿》2012年第10期;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尽管这些理论框架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分析理路,但其都着眼于培养优秀的村庄精英,通过乡村精英的努力行动,加大对农村社会弱势群体的补益和赋权,以此真正实现理想乡村社会的复兴再造。

第四,观点解释富有意义。当前,国内政治学、社会学领域的学者们在乡村精英的概念、类型、目的、影响因素、存在缺陷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解释。(1)村庄精英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并不单指某一类人群,而是对村庄能人的总称,一般包括村庄经济精英、政治精英、社会精英以及文化精英。(2)村庄精英的组合模式具有多样性,同一个能人可能兼具多种精英类型的角色,引导着村庄的发展与前进。(3)不同类型的村庄精英在乡村社会中虽然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发挥着不同的功效,但是其最终的目标都是指向乡村复兴的实现。(4)乡村精英能否发挥良好的作用,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譬如政策体制的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精英与群众的关系因素、精英的个人因素等。(5)尽管村庄精英在很多时候都发挥着促进乡村发展的作用,但村庄精英也存在着许多自身的缺点,譬如利己行为、权力偏向、阻碍民主进程等,影响着乡村复兴的绩效。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村庄精英的优点,摒弃相应的缺点,致力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总体来看,当前学界对于村庄精英与乡村复兴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以往研究大多从宏观角度来间接阐述村庄精英的作用发挥,而较少从中观微观角度来直接探讨村庄精英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角色、功能、作用、治理绩效,并且关于村庄精英的培育方式和途径的研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此外,当前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对乡村精英、乡贤文化的研究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实现乡村复兴更是至关重要。基于此,本研究从乡村复兴与村庄精英的关系出发,尝试通过村庄精英在乡村复兴时代的主体解读、村庄精英参与乡村复兴的方式考察、村庄精英对于乡村复兴的作用探究以及培育村庄精英的路径选择四方面的阐述和论证,对于复兴乡村、重建农村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村庄精英:乡村复兴实践主体的解读

村庄精英成为乡村复兴的实践主体并不是偶然因素所致,而是历史视角下士绅治理的传统、现实视角下村庄精英的角色、理论视角下“造村”的实质是培育村庄精英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结果。

1.士绅治理的传统:历史视角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的国家,早在秦汉时代,中央政府就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但迫于财力、物力以及人力的限制,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依靠士绅、乡官、律令与儒家纲常,对乡村的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沈费伟、刘祖云:《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分析――基于有限政府的视角》,《长白学刊》2016年第3期。从历史的场域中解读士绅阶层,他们主要是指在野的并享有一定政治和经济特权的知识群体,具体包括科举功名之士和退居乡里的官员。在传统中国,文官和武将年老后返回到自己的故乡成为地方上有名的士绅阶层。地方士绅由于内生于乡土社会,熟知本地村庄的公共事务,并且具有文化知识、经济实力以及闲暇时间,因此他们有可能也有能力来处理乡村本地事务,管理农村社会。简言之,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实际控制是由地方精英――其中主要是士绅阶层,而非正式的法律制度来完成的。

士绅阶层在具体的地方治理和村庄建设中,主要l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他们协助地方官员共同管理村庄事务;另一方面通过整合群众的意见为村民大众的利益代言。在地方事务管理中,士绅阶层代表政府执行国家政策,主要做好基层维稳和财政税收两方面工作。在为村民利益代言中,士绅阶层是村民大众公认的民间领袖,负责与政府协商谈判,维护本地区村民集体的利益。另外,士绅阶层还积极热心乡村的公益事业,带领村民们大力兴修村庄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提升村民群体的生活质量。“在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的士绅阶层是历朝历代村庄治理的主体,在乡村复兴中发挥了示范效应,为农村社会稳定、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庄精英的角色:现实视角

从现实视角出发,村庄精英能够成为乡村复兴的实践主体和他们扮演的社会角色、确立的社会地位密不可分。首先,村庄精英作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中介调节人,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村集体的地位和功能不断削弱,村庄精英顺势而为,逐渐扮演起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中介调节者角色,一方面协助乡镇政府处理公共事务,减少政府与村民之间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另一方面,集合村民们的权益诉求,帮助村民向上级政府反映现实问题。其次,村庄精英作为村民集体利益的代言人,维护村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传统自给自足的家庭农业经济时期,农民往往缺乏理性和组织性,一旦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很难及时得到补救和挽回。而村庄精英在乡村社会生活中则表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和崇高的威信度,他们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能够整合和聚集村民群众的利益,充当村民集体利益的代表。最后,村庄精英作为农村与外界的联系人,拓展村庄的社会资源。村庄精英一般都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资本,例如阅历广、关系多、能力强等,凭借着自身的这些特质以及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等资源优势,能够向外界拓展社会关系和社交网络。并且,村庄精英能够及时掌握大量的“三农”领域的相关政策,通过加强村庄与外界地区的政策交流与经验沟通,最终推动乡村社会的整体发展。

3.“造村”的实质是培育村庄精英:理论视角

村庄精英与乡村复兴的关系,从理论层面看,可以发现乡村社会复兴能否取得实质绩效的关键在于能否充分发挥好村庄精英的作用,可以总结为“造村”的实质是培育村庄精英。这一理论观点得到了中西方学者的普遍认同。

从西方精英主义学者来观之,早期支持该观点的学者有帕累托、莫斯卡、米歇尔斯等人,其中以帕累托和莫斯卡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前者认为精英阶层是社会中最强有力、最生机勃勃和最精明能干的人,因此,统治精英应该设法吸引平民阶层中的卓越人才,如果精英的流通渠道被阻碍,那么就会出现国家和社会的失衡,导致社会秩序(包括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混乱。[意]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精英的兴衰》,刘北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后者则认为,一切社会都存在着统治阶级(精英阶层)与被统治阶级(普通民众),社会文明(包括乡村社会文明和城市社会文明)是随着精英的更替和变动而改变的。[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贾鹤鹏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当代支持该观点的代表人物米尔斯、熊彼特等人也都认为,社会中的权力集中在做重大决定的少数人或小群体的精英们的手中。虽然一个精英可能会被另一个所取代,导致一个既定的精英层的组成者在不同的时代有所变化,但精英统治社会的规则保持不变。李建设:《精英主义评析》,《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7期。另外,曼海姆认为只有通过人本身的改造,社会重建才成为可能,改造人的主要问题是改造其思维和行动,[德]卡尔・曼海姆:《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研究》,张旅平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101页。只有重塑和培育更多的社会精英,才能实现社会整体的复兴。在国内乡村治理研究领域,徐勇从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出发,探讨了村庄精英在乡村复兴中的角色和作用,他认为农民,特别是其中的精英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持久动力和不竭源泉。国家整合不仅仅是将更多的资源配置给农村,更重要的是激发村庄精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此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贺雪峰也认为,如何再造乡村精英群体是当前推动基层治理的大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保护养育乡村精英的文化和经济土壤,贺雪峰:《保护养育乡村精英的土壤》,《农村工作通讯》2014年第17期。只有一方面留住本地乡村精英,另一方面吸引在外乡村精英回流,才能复兴乡村,重建农村文明。

综合而言,乡村复兴的根本关键是实现对人的改造,通过培育优秀的村庄精英,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农村公共事务,最终永续推动乡村的总体发展。我们在强调村庄精英在优化农村基层治理,维护乡土社会秩序,实现乡村社会复兴中的作用的同时,也并不排除村庄精英存在着许多缺陷与问题。从历史上来看,几乎所有朝代在走向衰亡过程中,都会出现基层官员、地方乡绅和各种黑恶势力相互共谋,欺压百姓、鱼肉乡里,破坏社会秩序,引发治理危机。即使在清明盛世,也不排除一些劣绅恶霸凭借国家权力耀武扬威,欺压百姓的现象出现。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乡村精英中也有人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与某些基层干部相互勾结,形成了密切的利益团体,进而加剧了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矛盾,甚至引发了激烈的社会冲突。然而,着眼于当前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好村庄精英的积极作用,整合乡村社会资源,优化乡村治理机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复兴乡村文明,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和理论意义,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和研究村庄精英在当代新农村建设时期的积极意义与重要价值。

三、村庄精英参与乡村复兴的方式考察

综合学界关于村庄精英参与乡村复兴的研究内容和我们课题组在农村实地调研获得的资料结果来看,当前,村庄精英参与乡村复兴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多渠道、客观性、现实性的特点。村庄精英参与乡村复兴实践主要包括四种方式:积极竞选、示范引导、组织动员以及资源整合。

1.积极竞选

村庄精英要想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复兴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如何实现自身由“体制外”精英向“体制内”精英的转型,而这一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基层民主的竞选来完成。村庄精英应通过基层民主选举的方式积极进入到村庄的领导队伍,即村两委班子,以便能够以合法、合理的身份介入到乡村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才能够在乡村复兴过程中真正发挥好自身的价值,取得良好的治理绩效。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村庄精英能够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进行充分的政治表达,参与本村重大问题的科学决策;另一方面,村庄精英积极竞选为自身提供了发挥作用的渠道,价值得以实现,积极性得以调动,能更好地参与政治活动,维护乡村社会的团结稳定。而政府在推行乡村基层民主选举过程中应该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重视村庄中各类精英的优势作用,通过竞选的形式吸纳和帮助村庄精英确立治理主体的地位。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村庄精英自身也积极争取村庄治理权力,通过各种渠道参与乡村治理,切实履行相应的职能和义务,在乡村复兴中承担真实的角色,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示范引导

传统中国乡村是个“熟人社会”,人们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社会关系遵循着“差序格局”的状态分布,而村庄精英作为乡土社会的公众人物,是村民群体共同的熟人,也可以看成是村庄的“公共领袖”。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由于这种“公共领袖”身份的存在,村庄精英在乡村文明建设、乡村社会规范的维护以及公共舆论的传播等方面都发挥着道德模范、精神榜样的作用,有利于村民的思想理念的改善、价值观的提升以及认知方式的进步。村庄精英的这种示范引导效应,是通过实际的日常活动来开展的,例如,经济精英在兴修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开展公益活动方面提供资金帮助;政治精英通过自身的政治知识和战略思路为村庄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社会精英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帮助化解村民之间的各类矛盾冲突,协助乡镇政府排解纠纷、降低行政成本等。村庄精英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示范引导,应用道德约束和舆论压力规范着村民们的日常行为,在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对村民的思想和行动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倡导维护村庄的整体利益,致力于乡村复兴目标的顺利实现。

3.组织动员

面对村庄衰败过程中出现的家庭分离、社区共同体弱化、社会合作减少、人际关系淡化、社会道德和诚信衰退等问题,村庄精英作为乡村社会的领导者,大都具有良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能够在村民群体中起到组织动员的作用,通过将村民群众团结在一起,形成合作治理的和谐氛围共同致力于村庄建设的目标。尽管政府也能够出台相关政策、制定法律法规,促进村民组织化的程度,但这只是外在强加的作用,要想真正发动和组织村民群众参与到乡村复兴的工作大局中来,需要从乡村社会内部来重塑村民组织化的机制,而这项任务唯有村庄精英能够承担。村庄精英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动员能力,他们经验丰富,思想先进,与外界联系多,视野开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号召力,具备对村庄事务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将传统个体的村民凝聚成整体的村民群体。通过组织动员,村庄精英将村民群体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到乡村复兴的实践过程中,推动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资源整合

安东尼・吉登斯认为,资源是权利得以实施的媒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具体行为得以实现的常规要素,它包括支配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7页。 村庄精英在推动乡村复兴的过程中主要以开展权威性资源的整合为主,并且致力于内部和外部双重资源的整合。在内部资源的整合上,村庄精英应用掌握的技术、项目、资本等社会资源,在实现自身利益和价值的同时,带领全体村民进行村庄的公益事业建设,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营建基础设施等软硬件,努力改善村庄的村容村貌。村庄精英还促进了农村社会的整合,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协调人际关系、调解邻里矛盾和纠纷、帮办红白喜事,以及劝阻违法犯罪等。除了对于农村发展的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之外,村庄精英还需要整合乡村外部的资源与社会网络。村庄精英一般都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网络,能够聚集到大量社会财富和资源,用于农村社会的建设,从整体上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促进乡村社会的不断发展。简言之,村庄精英可依靠自身所具备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优势,运用在农村内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积极整合和重组村庄的内外部双重资源,从而发挥其在乡村复兴中的功效,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村庄精英对于乡村复兴的作用探究

村庄精英并不是一个组织严密、目标明确、行动一致的群体,而是包含了不同利益、不同层次、不同组织状况、不同目标、道德水准参差不齐、影响力大小有别的个体和群体。林修果、谢秋运:《“城归”精英与村庄政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村庄精英划分为体制内精英和体制外精英,内生型精英和回流型精英,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社会精英和文化精英等。尽管村庄精英的类型具有多样性,但是其对于乡村复兴的作用却都是相同的,具体包括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培育乡村社会资本、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等。

1.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村庄精英作为农村先进生产方式的掌握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村民群体的经济收入,提升村民大众的生活质量,实现村庄的经济振兴。村庄精英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问题上,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兴办各类企业,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推广农业高科技,实现村庄的集约化生产。首先,村庄精英主要是由私营企业主、村集体经济负责人、农村种养殖大户等组成,他们在农村兴办大量的个私企业、民营经济,是村庄财富和资源的集中者、创造者和推动者,通过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在增加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其次,村f精英经营兴办的各种类型企业,能够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帮助本地村民解决现实的就业难题,在保障村民基本经济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维护了乡村社会的秩序稳定。再次,乡村精英由于其自身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等资源优势,使得他们敢于尝试新事物,接受新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而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转型,以此提升生产效益,增加村民的收入,最终减少甚至消除因经济原因而引发的精英外流现象发生。最后,村庄精英往往具有前沿性的战略眼光,能够找准适合本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并且善于掌握农业高科技和先进技术,在满足村民生产需要的同时,也实现了村庄的集约化生产,从整体上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促进乡村社会的不断发展。

2.维护乡村社会秩序

乡村社会秩序是村民行为的内在约束机制,也是乡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内核。刘路军、樊志民:《中国乡村精英转换对乡村社会秩序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乡村复兴的前提是要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乡村社会秩序很大程度上依赖村庄精英的主持与维护。村庄精英因人格、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突出品质,能够有效地沟通政府部门与乡村民众之间的关系,通过发挥好村庄利益整合和社会协调的功能,有效地预防农村的爆发,维持乡村社会的长治久安。村庄精英在维护乡村社会秩序上,主要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善于调解纠纷,化解基层民众之间的社会矛盾。近些年来,随着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市场与社会逐渐分离,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格局。面对多元的社会需求,农村基层各主体间的利益博弈日趋复杂化,由此造成的村庄不断增多、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加剧、地方腐败事件层出不穷,甚至愈演愈烈,严重影响着乡村社会的的稳定和谐。村庄精英应发挥好整合社会资源、稳定社会秩序、化解基层矛盾的职责,实现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二是要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切实满足村民们的利益诉求。传统村庄的公共服务一般都由政府来提供,但是政府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位、越位等“政府失灵”问题,因此,村庄精英可以凭借手中掌握的社会资源,分担政府的部分责任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可有效地弥补当前村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有效助推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3.培育乡村社会资本

普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中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在普特南看来,社会资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彼此已经熟悉的人们团结在一起的社会资本,它起到纽带作用;另一种是把彼此不认识的人或群体联系到一起的社会资本,它起到桥梁作用。Robert D. Putnam,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在乡村复兴过程中,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粘合剂,能够团结村庄全体村民,通过达成集体行动共同致力于乡村的建设和发展,而社会资本的培育和增加,则需要村庄精英来完成。

在农村社会中,相较于普通的村民而言,村庄精英往往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能够将乡土社会的道德观念、风俗礼仪融入到乡村生活中,重新塑造有着集体认同的村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通过这种社会文化机制的带动,影响农民的行为逻辑,促使集体需要的行动产生。尤其是“城归精英”或者“返乡精英”,他们既了解城市的发展状态,也清楚当地乡村的实际现状,能够通过利用自身在乡村社会内外关系的优势,将他们所在的相对封闭的乡村社会网络与外部的开放网络联系起来并不断拓展,通过建立乡村与外部社会的连接,吸引外部资源,积累和营建更多的社会资本。村庄精英通过培育社会资本,在农村中建立和谐健康的发展文化,不仅有利于促进村庄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也有利于产生合作和信任,调动城乡资源,共同建设乡村社会,最终实现村庄的复兴与重建。

4.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价值内涵,是对特定地区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总体表征的反映和呈现。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一个村庄区别于其他村庄的内在依据。正如钱穆所说:中国广大的乡村是中国文化的诞生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随处可见乡村文化的痕迹,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标志。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3页。因此,保护乡村传统文化也是复兴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在传统乡土社会,村庄精英在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保护了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村庄精英中的教师、工匠、民间艺人、农业技术人员等,他们都是乡村地区文化保护和传播的主要承担者、实践者,对于乡村习俗传承、村风民风弘扬、村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村民思想观念形成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村庄精英作为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和建设的核心力量,其在农村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文化传播、道德示范等方面也发挥着示范引导作用,提供着智力支持。许多村庄精英自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促进传统文化和当地乡土文化相互融合,推动民俗文化、非物质遗产文化、民间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繁荣和复兴。

五、培育村庄精英:乡村复兴的实现路径

现阶段,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实现乡村社会的复兴,单纯从政府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单方面的外力拉动是远远不够的。换言之,如何留住村庄精英以及吸引外地精英回流,充分发挥好内生型和回流型村庄精英在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建立村庄自我内在的长久发展机制是复兴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此,积极培育和壮大村庄精英队伍,使其致力于乡村复兴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复兴乡村的根本出路。

1.建立常态化的精英吸纳机制,创造良好的精英成长环境

村庄精英是个流动的队伍,只有建立常B化的精英吸纳机制和制度化的参与机制,才能实现新老精英的合理更替,保持村庄精英队伍的活力和效用,能够取得最佳的乡村复兴绩效。针对健全村庄精英的吸纳机制,创造良好的精英成长环境问题,需要着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需要尊重和承认村庄精英在乡村复兴中的积极作用,明确其在乡村治理中的合法性地位,鼓励和创造多种参与渠道,吸纳村庄各类精英加入到村庄的管理队伍中来,以充分发挥好村庄精英的才能,保障村庄精英的政治社会地位。其次,乡镇政府应出台制度化和常态化的村庄干部竞选机制,为广大有志于为村庄建设和乡村复兴贡献力量的村庄精英提供机会,将体制外的村庄精英及时吸纳到党组织和村委会中来,充分发挥好他们的聪明才干,激励他们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再次,完善“告老还乡”和“回乡光荣”精英们的吸纳机制,这部分群体往往具有较高的知识、技术、人脉等优点,充分发挥这部分人的才能,能够实现村庄的高质量发展。最后,真正把大学生“村官”制度作为农村建设输送人才的一项长远战略计划,积极培养他们成为农村中的精英群体,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创业资金、健全的生活保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自愿留在乡村工作发展。

2.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提高村庄精英的生活待遇

当前,村庄精英大量流失,表面上看是市场经济发展使然,而立足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可以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农村土地附加值过低,村干部基本生活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迫使许多村庄精英选择向外地发展。刘颖、张英魁、梅少粉:《乡村精英人才外流的社会影响与对策》,《学术交流》2010年第11期。因此,要想实现乡村复兴,取得新农村建设的绩效,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和改善村庄精英们的生活待遇。在具体做法上,首先,政府需加大对村庄精英的扶持力度,提供富有竞争力的工资待遇、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健全的公共服务机制,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从我们的调研中也发现,现阶段,许多村干部都是兼职型的村庄精英,他们不仅要从事村庄的公共事务,而且还要从事生产性的副业工作,这主要缘于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水平低,致使许多村庄精英纷纷离开村两委班子。因此,只有大力提高村庄精英的生活待遇,给予其满意的基本工资、完善的社会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提升村干部的工作激情。其次,针对村庄中经济实力较强的精英,政府应积极鼓励其兴办企业,给予其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和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在提高村庄精英经济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吸收村庄中的剩余劳动力,改善村民群体的生活质量。最后,村庄精英离开乡村走向城市,主要源于农村土地的附加值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因此政府要不断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给予农业适当的财政补贴,平衡农产品和工业品之间的价格差,以此保障村庄精英尤其是村民群体的基本权益。

3.提供完善的村庄公共服务,做好精英回流工作

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惠农、富农、强农政策的不断出台,省市级层面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乡村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复兴态势,譬如,村庄精英开始逐渐回流、乡贤文化得到弘扬、村庄精英的政治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等,尽管如此,现实中仍有许多困难阻碍着返乡精英们的回流意愿。据《半月谈》记者在农村调研时发现,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社会环境及文化心理的剧变,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农村养老保障机制的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当前退休官员返回乡村成为新乡贤,仍是少数人的选择。黎昌政、李劲峰:《引人注目的新群体:退休官员变身新乡贤》,《半月谈》2016年第7期。因此,提供完善的村庄公共服务,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做好返乡精英的回流工作,是吸引精英群体返回农村的必然要求。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政府首先需要加大对村庄公共设施的财政投入力度,致力于现代化村庄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这既包括村庄的硬件设施建设,如农村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也包括软件设施建设,如乡村文化氛围、生活环境等的改善。其次,政府需要为有志于返乡创业的村庄精英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畅通的发展渠道,让他们能够在村庄中获得长远的发展和晋升的成长空间,以此消除返乡精英们的各种顾虑,使他们安心留在农村中发展自己的事业,为乡村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要真正促成返乡精英的回流,还需要从增加农村引力和加大政府推力两方面着手,即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村自身吸引力的同时,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创新来适当加大推力,努力探索建立完善的精英回流机制,大力吸引精英群体返回农村工作,推动乡村复兴的步伐。

4.支持民间组织发展,为村庄精英提供服务平台

在乡村复兴过程中成立和支持各种民间组织发展,能够整合村庄的资源,优化村庄的治理结构,提升乡村的治理绩效,最终有利于乡村复兴目标的实现。因此,现阶段,在农村中有许多村庄精英自发建立起各种民间组织,通过重组分配资金和资源,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民间组织的发展,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促进乡村社会的自治程度,而且也有利于将村民群众组织起来,更好地保障村民大众的利益,推动村庄的整体发展。尽管民间组织在发挥村庄精英作用,复兴乡村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民间组织也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现象,譬如组织化程度不高、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低、治理绩效相对较差等,因此,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力度,从民间组织的活动形式、运行机制和制度内容等方面帮助和提升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政府还应在政策上鼓励发展各种农村民间组织,并给予制度化的支持,以协调村庄精英利益,促进精英与村民的互相融合,推动乡村社会的良善治理。通过支持民间组织发展,整合村庄精英资源,更好地为村庄精英推动农村建设工作提供组织化力量的支撑,最终有力地推动乡村社会的健康发展。

5.改革现行教育体制,促进优秀人才本地发展

英国农业论文篇6

主考院校

专业

星期六(4月15日)

星期日(4月16日)

上午(9:00-11:30)

下午(14:30-17:00)

上午(9:00-11:30)

下午(14:30-17:00)

公共课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普通逻辑(0002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政治经济学 (财经类)(00009)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1189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经管类)(04183) 大学语文(04729) 高等数学(一)(00020)

日语(二)(00016) 专科 新疆大学 维吾尔语言文学(C050116) 现代维语 (00558) 普通逻辑 (00024) 大学汉语(一)(11894) 维吾尔现代文学史(00562) 写作知识(10058) 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 专科 新疆大学 汉语言(翻译)(C050117) 现代维语(00558) 普通逻辑(00024) 汉语语法(00573) 写作知识(10058) 汉语精读(一)(00569) 专科 新疆财经大学 会计(A020203) 管理会计(一)(00157)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中国税制(00146) 中级财务会计(00155) 基础会计学(00041) 高等数学(一)(00020) 企业管理概论(00144) 专科 新疆大学 法律(C030112) 宪法学(05679) 国际法(00247) 大学汉语(一)(11894) 刑法学(00245) 刑事诉讼法学(00260) 法理学(05677) 专科 新疆大学 行政管理(A030301) 市政学(00292)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00033) 大学汉语(一)(11894) 现代管理学(00107) 行政管理学(00277) 法学概论(00040) 社会学概论(00034) 专科 新疆师范大学 小学教育(A040103) 教育原理(00405) 现代维语(00558)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00406)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现代教育技术(00413) 中外文学作品导读(00415) 高等数学基础(00417) 数论初步(00418) 专科 新疆大学 英语(C050207) 英语阅读(一)(00595) 英语语法(00831) 英语国家概况(00522) 综合英语(二)(00795) 大学语文(04729) 专科 新疆大学 计算机信息管理(A082207) 计算机应用技术(02316) 计算机原理(02384) 基础会计学(00041) 计算机网络技术(02141) 管理信息系统(02382) 企业管理概论(00144) 专科 新疆农业大学 兽医(A090402) 化学基础(02539) 大学汉语(一)(11894) 动物生理生化(02767) 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02765) 兽医卫生检验(02792) 兽医内科学(10062) 本科 新疆大学 维吾尔语言文学(C050107) 美学(00037) 

外国文学史(00540) 维吾尔当代文学(10071) 中国古典文学简史(10070)   修辞学(10073) 本科 新疆大学 汉语言(翻译)(C0501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汉语精读(三)(00571) 社会学概论(00034) 语音学(00582) 本科 新疆财经大学 金融(B020106) 市场营销学(00058) 保险学原理(00079) 管理学原理(00054)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银行会计学(00078)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00053) 本科 新疆财经大学 会计(B020204) 市场营销学(00058) 金融理论与实务(00150) 线性代数 (经管类)(04184) 审计学(00160)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00053) 资产评估(00158) 本科 新疆大学 法律 (C030106) 国际私法(00249) 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 国际经济法概论(00246) 公证与律师制度(00259) 劳动法(00167) 知识产权法(00226) 税法(00233) 本科 新疆大学 行政管理学(B030302) 普通逻辑(00024) 管理学原理(00054)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00315) 公务员制度(01848) 社会学概论(00034)

英国农业论文篇7

苏州涉农企业和单位,对现有的农业人才的外语水平评价较低。当前苏州农业专业人才的整体英语水平较低、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不少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用英语交流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下,苏州涉农企业和单位对农业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要求农科人员能运用英语看参考资料来获取最新的农业信息、农业资讯,能用通俗易懂的外语与国外的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合作交流,了解最新农业技术,发现新问题,研究出新成果。因此提高现有农业技术人员的外语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苏州经济的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国际间农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势必日益频繁,苏州农业能否抓住机遇,提高国际竞争力,分享国际分工的利益,最大限度地规避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苏州农业人才的状况,尤其是既精通农业科学技术又具备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高素质农业英语人才。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呈现功能多元化,高度智能化,农业信息化,经营国际化发展趋势,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还要有“农”的特色,同时对各类人才的英语水平要求也逐步提高。随着苏州农业领域国际经济交往的广度和深度的发展,农业发展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需要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农业英语人才,农业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对涉农领域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能够熟悉世贸规则、了解国际惯例、适应国际竞争的农业贸易方面的英语谈判人才、英语法律人才、国际物流人才的短缺问题非常突出。

为了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苏州需要打造一支引领苏州现代农业建设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有专业、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英语好的高素质现代农业人才,为苏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苏州需要众多懂农业、英语好、能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农业英语人才,这不仅有利于把国内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产品介绍给世界,并且把国际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机械产品,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优异的农业成果引进国内,而且更有利于我国的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农业技术人员熟练运用世贸组织建立的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争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这样的人才需求环境下,农林院校的英语教学不能再满足于通用英语教学的传统模式,只有不断创新,兴办特色英语教育,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达到服务区域经济的目的。因此,把毕业生培养成为既精通本专业(农业)又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我国农林院校加大农业英语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农业英语人才的需求。

二、新时期农林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从其特色入手———校本特色和地域特色。校本特色是指以农为本,立足于服务“三农”,形成服务社会的特色;地域特色是指符合本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特别是要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经贸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应用性复合型英语人才。

2.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1)强化英语语言技能,突出语言运用能力。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强化英语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沟通的能力。新课程设置需对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学习课程进行调整充实,重点突出,并将学生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地道的英语写作能力、娴熟的双语互译能力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培养。

(2)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压缩语言基础课程比例和学分比例,适当加开涉农英语方向课程,增加相关学科专业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如增加经贸专业知识模块、涉外法律模块和农林科技模块等课程;此外,教学计划应体现学分制的灵活性,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基础、特长、兴趣选读课程,在专业内选择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农林院校农业各学科齐全的有利条件,与农学院、园艺学院、食品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贸学院、人文学院等学院合作,开设一定数量的农科专业和经贸、人文专业选修课,要求学生必须选修其他专业如农学、园艺学、食品科学、生命科学、经贸、法律等专业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选修一定的学分;鼓励本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科学地向农林等其他学科、专业渗透,以此来拓扩、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农林方面具有其他院校毕业生所不具备的优势,提高他们的竞争力,更好地为我国农林业经济服务。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部分实践活动纳入学分管理。该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及实际工作能力。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农业英语人才,就有必要建立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利用校友资源、教师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在校外选择一些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企业和相关社会实践基地,使得学生的培养和实践锻炼直接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在实践中检验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此外,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校阶段积极参加多种外事、会议、旅游等接待工作,参加英语演讲、辩论等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地方上越来越多的国际性会展活动。

(4)重视身心素质教育,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人才和人品应是大学教育的双重目标,高等院校在培养掌握特殊技能和专门知识的人才时,更要注重培养人品,使培养的人才具有时代所要求的理想、信念、情操和修养。通过身心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树立科学正义精神、陶冶诚信仁爱情操、锤炼勇敢担当意志,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勇于为实现目标而奋斗不止的人。这个模块的课程应以选修为主,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开扩视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总之,在课程设置时,要优化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力求用较短的时间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传授给学生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注重技能、能力与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时,加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形象思维、理性批判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正确处理好外语技能训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分配相关专业模块的课时,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应循序渐进,灵活转换,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方法,推广交际教学法和双语浸入式教学法,全面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全英文课件。从教学效果来看,使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视频可以使所讲的内容丰富化、形象化、具体化,课堂教学图文声并茂,易于使学生理解记忆和接受。

4.加强特色课程师资培养

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首先必须有复合型的师资。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涉农等特色课程,离不开既有较高英语水平又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师资,在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英语类课程中增加相关专业知识以及在部分相关专业课程中使用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要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必然需要教师在具有良好英语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同时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教师要做好转型的心理准备,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参与涉农等特色课程的教学;学校应鼓励支持部分年轻教师攻读其它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对开设涉农课程的英语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实现教师资源有效的整合,加强英语专业教师和农学、园艺、经贸等专业课教师的业务合作,使双方能够在语言知识和专业技能上相互协商,合作互助;注重双师型师资的引进,吸收企业、行业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和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为兼职教师;聘请国内相同专业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专业经验的教师为客座教授,有计划的引进具有较强英语能力和深厚专业知识的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员来充实师资队伍。

三、总结

英国农业论文篇8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英语教学问题也日益突出。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鉴于此,国家提出了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口号,就是要让城乡的孩子接受同等质量的教育。要实现“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同学”诺言,首先,必须认清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育所处的境况,对症下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文章从农村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教师素质及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等方面浅谈了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家的政策对农村及农村政策的倾斜以及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转变农村中学生错误观念等对策。 

 

在国家“三农”政策的扶持下,农村的人均收入、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尽管国家提出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由于各种原因,教育教学效果仍不明显。今后,国际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日趋白热化,有更多的精通英语人才,成为国家在竞争中获胜的必要条件。而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却仍跟不上城市的步伐,严重制约我国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提高。论文试图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根源上寻找相关的解决对策。 

1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设施落后,对优秀老师的吸引力低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市的繁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城市交通方便,医疗条件完善,生活质量高,教育质量好,更重要的是发展机会多。但是农村由于“偏”、“远”、“穷”、“高”,很多村庄都还没有通公路,没有用上电,还未通自来水,饮水不卫生,医疗设备落后。另外,相比于城市教师的工资而言,农村的教师工资微乎其微。这样,很多优秀的英语专业的师范应届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工作,农村中学英语专业教师来源不足。 

1.2 教学设备差,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工具 

绝大多数农村中学英语教学,都还停留“原始的”黑板和粉笔时代,由于财政紧张,政府没有给学校配置相应的磁带、录音机、电脑、幻灯机,更别说专门的语音室和个性化的英语学习软件,学生学习英语,一开始就听不到标准的发音,因此,他们的口语和听力水平是很不容乐观的。加之,很多地区封闭偏远,很少与外面的人打交道,和教师交谈的机会少,缺乏足够的口语训练,不能把语言用于实践,造成一种“高分低能”的怪象。语言是一种运用性很强的系统知识,没有良好的应用环境,是不可能达到乐观的水平的。 

1.3 教师严重缺乏,在职教师英语素质不高且任务繁重 

由于新鲜血液的引进少,农村中学教师年龄结构老龄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年老的老师基本没有学习过英语,能胜任英语教学的老师寥寥无几,造成农村中学英语老师紧缺。很多英语教师身兼多个班级或者年级的教学任务,教学负担繁重,教学质量较差,而且很多中学老师大都是非英语专业毕业,是语文或者体育老师转行,教师的观念落后、专业素质不高、教学能力差,对英语的教学也缺乏足够的经验。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口语锻炼少,出现了学生只听不说的“哑巴英语”。教学方法保守,内容陈旧。缺乏必要的教学教育技能,不能利用英文歌曲等好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外,由于农村教师的流失比较严重:或者下海经商、从政,或者转移至城市,造成城市“僧多粥少”,农村“僧少粥多”的现象。 

1.4 班级规模大,课堂气氛消极 

班级的规模及特点,教师的领导方式是影响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农村中学的班级规模大都在60人左右,而最好班级的班级规模是40人左右,这样势必会出现教师上课顾不来的情况,一些同学上课不认真、开小差,教师也没注意到,以至于班级两极分化严重。另外,农村中学教师一般采取的是监督式的课堂领导方式,教师设定了严格的课堂纪律,师生关系是严格的尊卑关系,师生互动不融洽,加之教学手段主要还是传统形式的“粉笔、黑板、录音机”,缺少新颖和创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造成课堂气氛消极,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1.5 学生心理障碍,学习热情低 

相对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有一种甘拜下风、自卑的心理,他们认为无论怎么用功学习也是比城市孩子水平差。并且,学生有严重的“英语无用论”和“英语难”思想,他们认为英语就是垃圾,毕业工作了,也用不着,上一届的学长学姐在外面打工回来后,总会对自己的弟弟妹妹传达一种“学习英语是吃力不讨好”的思想。除此之外,农村中学生还会觉得英语太难,自己从小学习中文,也没见语文成绩好过,何况英语,三年级或初中才开始学,又这么难,怎么可能学得通,既然学了等于白学,那就别在英语上花功夫了。学生的这种思想,严重挫败了他们的自信心,打击了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动机。 

1.6 缺乏必要的课外辅导,学生难点多 

农村家长一般是没有学过英语,或者即使学过也忘记的差不多了,所以,当孩子做作业需要指导时,他们给不了合适的课外辅导,由于家庭经济的限制,也无法满足孩子学习外语所需的工具。并且学生和教师之间有很深刻的尊卑关系,农村教师课余也有很多其他的事情需要做,因此,寻求教师的课外辅导也是不容易的事情,这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造成学生的英语越来越差。学生英语学习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迁移就显得尤其困难。由于生计的需求,很多家长都去沿海打工,孩子就成为留守儿童,脱离了父母的管教,孩子的性格、思想以及毅力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所以,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效果凸显很大的不足。 

2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应对策略 

针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2.1 强化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 

国家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的教学设备。要提高农村的英语教学,首先需要引入一批优秀的教师。因此,国家要在政策上,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有所偏斜。要重视建设农村的水、电、学校、医院的建设,缩小城乡硬件方面的差距,提高农村中学对教师的吸引力。 

农村新课程改革存在很大资金短缺的矛盾,各级部门要从人力资本角度出发,增加对农村中学英语教育教学资金的投入,建立健全的体制,实现素质教育的公平化,建立较为先进的网络体系,促进城乡英语资源的共享,实现农村学校“城市化”、“均衡化”、“现代化”。同时,提高教师待遇,安抚在职教师。另外,要实现教育资金使用的公开化、明了化,加大资金使用力度,让资金得到最大价值的利用。 

2.2 英语师资的素质有待提高 

英语教学应当重视教师的培训和科研,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农村中学英语的教学水平,除了要吸引新的优秀教师外,也要充分利用现有老师资源。农村中学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各级教育机构要利用各种形式的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要精通英语专业知识结构,了解与中文教学的异同,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而且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一定的教育能力,特别是发音要纯正,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学校要多开展英语组的教学研究活动和校本培训,帮助老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去城市学校参观、交流和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在职教师的英语教学素质。 

另外,学校要严格要求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的基本过程。在备课阶段,教师一定要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再结合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且要制定周密的课时计划、单元计划和学期计划。上课的时候要重点突出,尽量使用英语,让课堂气氛热烈。对于学生的课外辅导,这是因材施教的实现。学校要杜绝中学英语教师课外兼职的现象,教师要时刻想着学生,时刻为教学而忙。 

2.3 学习动机的培育成为英语教学的关键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要改变学生观念,激发学生动机。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变他们不正确的英语学习观。认识是行动的基础,必须先纠正认识上的错误,再落实行动上的改变。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在社会对英语的巨大需求以及懂得听、说、写英语的重要性。 

其次,要学生帮助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第一,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即一个人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项成就的能力的主管判断。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掌握英语的。激励学生适当接受难度适中的任务,让他获得成就感。第二,要给学生设置合理的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总目标,然后将目标进行分解,每次考试进行适当的反馈,教授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最后,要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中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动荡的阶段,消除或减轻学生习得性无助感无论对于现在还是将来都显得非常重要。要让学生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努力,而不是能力等不可控因素。 

最后,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改变“学习英语是一件苦差事”的观念,真正喜欢上英语、爱上英语。 

2.4 营造家庭和社会英语教学的良好氛围 

广义上的教育包括三大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无论是其学识,还是品格个性,对事物的态度都会对学生的未来有重大意义。农村中学的父母要逐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从多维度去评价自己的孩子,在精神上要给以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在物质上,要尽量给孩子准备一种学英语必备的工具,如复读机、mp3等。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毅力,传授自己曾经学习的经验,减轻孩子的心理恐惧。要全力支持学校、教师的工作。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充满了自主性和依赖性、独立性和幼稚型的矛盾,很容易偏离正常的成长轨道,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英语是将来求生存的法宝,加强监督,督促孩子健康成长。 

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化快速,社会对熟练掌握英语的人才需求越老越高。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不光是家庭、学校的工作,偌大的社会也要发挥一份力量。社会各界要尽力帮助解决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辅助设备问题。要向中学生传输正确的学习英语观,灌输不懂英语,工作艰辛等思想。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学习的心态,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塑造“学习型社会”。 

总之,提高我国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要依靠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力量,三个力量要通力合作,协调配合,才能让农村中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一个台阶。国家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农村中学英语的重视,家庭要从精神等方面给予学生学习的支持,教师要改变领导方式、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班级和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激发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对我国课程改革、整个教育的发展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谨.改善农村初中学英语教育现状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5.6(3). 

[2]唐和平.浅谈农村初中英语两极分化问题[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9.23.增刊. 

[3]李自娟.加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质量[j].读与写杂志,2008.6.5(6). 

[4]张水英.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09.6(12). 

[5]鲍林荣.浅谈现阶段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实践与管理,2009(21). 

[6]汤旻婧.浅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j];孝感教育,2008(4). 

[7]孙元龙.浅谈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j];时代英语报.教学研究月刊,2010(11-12). 

英国农业论文篇9

[论文摘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城乡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改变我国现存的二元结构的巨大动力源,是一个融理念、追求,需要经过几十年才能完成的社会变移,因此它具有必然性、特殊性和长期性。借鉴国外经验,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实现地方经济长期增长。

城镇化建设过程,是一个国家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标志和必然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本质并不单单是因为“剩余”,还因为“不足”,这种“不足”也不单单是因为劳动力的不足,它还包括我国城乡体制、政府职能和现存的“二元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任何一个领域,都涉及到科学发展和和谐共处的问题。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我国经济暂时不均衡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研究和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合理的导向,关系到城乡建设和协调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我省工业化、现代化以及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正确与否。

 

一、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的比较研究

 

(一)规模的比较。劳动力转移,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著名的有山西洪洞人口的转移、清朝末年的山东人口的转移等。这些劳动人口的转移现象与现今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许多不同,一个是以农村、农耕为主,商贾为辅;一个是以城市务工为主,工商并举。这与英国历史上劳动力转移有相似之处。英国被专家认为是世界上劳动力转移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国家,11-12世纪,英国就开始了第一次农村人口迁移的浪潮,16世纪开始又出现第二次,但两次规模都不大,第一次转移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的生存问题,第二次转移则主要是商人。18世纪60年代,尽管经历了两次农民劳动力转移,英国的农业人口仍占80%。直到100年后的英国工业革命,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了第三次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经过这次迁移,英国的农村人口仅剩不到全国人口的25%,城镇化的进程初步完成。

我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gdp得到迅速提升,20年的时间我国gdp翻了两番,2006-2007年国民总产值跃居世界第四位,超过了英、法、意等发达国家。和英国一样,产业的发展同样加快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1997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 2007年仅上半年增加1.16亿人,增幅达到8.1%。目前,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已超过农村劳动力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个规模以总量计算,超过了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中叶农业人口转移总量比例水平。 

河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经济强省。2005-2006年,河北省总人口为6800-6900万人,gdp全国排名第5位,经济规模的发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无论在转移规模还是转移工商领域的广泛程度都呈现飞速发展的势头。

(二)成因的比较。促进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与英国土地长子继承制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与土地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历史上,世界许多国家实行长子继承制,这无疑给日益增长的人口带来困窘,土地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摆脱长子继承制的唯一出路便是背井离乡;

2.圈地运动引发了农村经济变革。圈地运动是15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中叶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这种情况在英、德、法、荷、丹等国都出现过,而以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所谓圈地,即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农牧场。丧失土地的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雇佣劳动者不稳定因素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3.工业革命促进了产业结构变化。英国的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制造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家庭作坊。制造业、运输业、采矿业、商业以及家庭服务业等大批产业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人口,劳动力转移速度越来越快; 

4.人口流动制度障碍得到消除。任何一个国家人口流动制度建立的初始,是为了“有序”,“时”和“空”的控制是实现“有序”的重要手段。英国人口流动制度的时空表现经历了一个摧残--歧视—融合的过程。消除人口流动制度障碍是统治者的需要,也是解放生产力的需要。

我国长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长期受到制约。只有新中国成立,只有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以工业为主的产业不仅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引发了产业结构的根本变化。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英国前两次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我国历史上“山西洪洞”、“闯关东”一样,围绕的主题是“土地”,解决的手段也是“土地”。只有工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引发的城镇化发展才能够让人们虽然摆脱了土地也能存活,才让人们尝试了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产业结构变化是引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原因,这不是哪个国家和哪个国家发展中的巧合,而是一场革命,是人类发展到某一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二、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启示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中指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通过对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国民经济增长推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带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主要表现为: 

(一)城镇化建设得到了发展。就河北省目前而言,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2006年,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劳动力比例为65%,县级市吸纳农村劳动力比例为12.4%,建制镇吸纳农村劳动力比例为6.6%。农民工在城镇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截止到2006-2007年度,我省进入全国百强县就有三个,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大幅增长。远距离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河北省并不广泛。这说明,河北省与经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无论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经济结构上存在差距,沿海和发达地区的经济有他们的特点,我们的经济发展必须遵循我们的规律。

(二)经济发展迅速,结构合理。河北省经济正在以“环渤海”经济为布局,以沿海省经济为特点实现着快速发展。以唐山经济、石家庄经济为重点的经济圈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样一个大经济格局发展下,河北城镇化建设、现代化建设都将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朝着更正确的道路前进,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1.第三产业成为了吸纳农民工的主体。2007年,全省第三产业吸纳农民工约60%,在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中,转移到批发与零售贸易业的劳动力占17%,转移到居民服务业的劳动力占15%,转移到交通运输业的劳动力占12%,转移到包括住宿、餐饮、娱乐、文化、教育、体育等其他行业的劳动力占56%; 

2.四成以上成为第二产业相对稳定的技术工人。河北石家庄是全国建国以来著名的纺织基地,国家建立的大型纺织企业十余个,数十万纺织工人曾占据这个新兴城市的半壁江山。走进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令人惊愕地发现,这里的年轻人几乎都是农民工。她们有的工作了一两年、有的三五年,更有长达七八年,每月1000余元的工资令她们满意。集团领导表示她们都是先培训后上岗,他不愿意离开她们,她们也不愿意离开企业。 

(三)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与指导。有资料显示,已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只有不足20%的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因找不到工作返乡的占16%,转移进城的农民工大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我省农民工转移不仅成本大,而且不利于城镇化建设的有序发展。近几年来,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河北省农业厅、河北省财政厅等联合下发文件,以专项资金补助形式实施了阳光工程。 

 2007年河北省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达到800000人。其中118人领衔创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2007年,河北省示范性培训达20.5万人,引导性培训57万人,农业科技培训2万人,创业培训0.5万人。农民进城“转产转岗”技能就业成为了现实。 

(四)农民工为我国gdp值增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河北省gdp连续增长,2006年全国gdp排名第5,其中,建筑业、服务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就证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gdp值的拉动力量。 

毋庸置疑,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城乡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改变我国现存的二元结构的巨大动力源,是一个融理念、追求,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的社会迁移,城乡收入水平不实现均衡、劳动力供给峰值不变,这个现象就不会停止。因此它具有必然性、特殊性和长期性。 

三、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借鉴与对策 

 

历史上英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当今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圈地运动和腐朽的私有制,一个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缩小城乡差别和生机勃勃的体制改革。尽管如此,一些有益的经验还是值得借鉴: 

(一)消除制度障碍。英国早期的一些法律和抵押、担保、罚金制度曾限制了农民的流动。但是,工业革命后,英国当局修订了人口流动的法律限制,调动了进城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使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得以加快。这是一种敏锐的经济嗅觉。我们河北省在当今以科技发展为龙头的时代更应以国家法律为基础,从制度上取消农民的歧视内容,逐步提升他们的地位,使其与城市人群同工同酬。 

(二)发展生产力。城镇化进程快慢,是由工业化程度决定的。英国由80%农业人口转变为80%城市人口,用了100年的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工业化将生产、服务各个环节集中到了城市,表面看,城市规模膨胀了,实际上工业化在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城市的人多了,农产品需求量大了,农村人少了,市场需求却大了,城市农村相互之间地位逐渐牢固了。由此可见,发展生产力是通过自然规律解决社会现象的唯一途径,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三)就业准备教育。我们将就业准备教育称为职业教育,其实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都应该办成就业准备教育,只是就业的领域、层次不同罢了。英国很早就注重就业准备教育,他的职业教育非常成熟,任何制度的国家都在这个国度里学到了他们需要的东西。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大城市成为了工业革命的基地,不是完全的技术工人是进不去的。因此,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便成为新“流民”栖息之地,他们在那里接受初等的技能训练,这既缓解了大城市的人员压力,又可以使农民通过低层次工业技术实现“脱农”教育,为技术人员筛选提供了机会。 

河北省正在逐步加强农民工的培训教育体系建设,目前不仅建立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而且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问题上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河北省每年拿出每人270元、150元、1000元不等的专项培训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负责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年培训量超过100万人,这充分体现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确认识,我们有理由相信,河北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走在全国的前列。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趋势 

 

(一)关于提法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个提法笔者是不赞成的。正如前文提到的所谓“剩余”并不是因为单单一个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更重要的是城市建设缺口大。的确,在考察全国范围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四川、安徽、陕西等省份开始确有因各种原因使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但是有更多的省份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是因为“剩余”,甚至由于劳动力转移使当地出现了人荒、地荒。就今天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看,物质的追求已不能再掩饰了,追求劳动的更大价值理想大于劳动力剩余问题,低年龄、高学历和技能的人群比例逐步大于传统转移人群比例。笔者认为,就目前的分析看应当视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甚至是劳动力转移。 

(二)关于迁徙地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南沿海迅速崛起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由西北向东南的大规模迁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民工的身影在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出现。2008年底,美国次贷经济危机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东南沿海经济遭受了冲击,农民工的需求急减。2008年11月,作者去广州、深圳、珠海考察,当地的农民工已经开始返乡。这些都从经济的角度阐明了劳动力迁徙的规律。 

(三)城镇化建设问题。我国有13亿人口,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不可能等同于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建国以来,我国不少以产业带动城镇化建设的例子,如汽车城、石油城、煤城、钢城、化工城等等。这些城市的建设也带动社会巨大的就业生机,一些没有土地的农民进了城,走上了生产线,住进了职工公寓。只是他们的迁徙没有今天这么远。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随着我国西部大规模工业项目落实,随着我国大规模拉动内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涵会不断丰富,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会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会让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转移。 

 

参考文献: 

1.《河北省2006年阳光工程总结》。 

2.《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工程研讨班研讨资料》。 

3.“今年全年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将大幅度增长”,eb/ol].2008-04-22 

英国农业论文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7-0018-03

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

我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是在特定环境中组成的,他们职前、职后的教育不均衡,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偏低、队伍不稳定。具体表现如下:

(一)专业化水平偏低

由于开设小学英语课程所需,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大都是转岗教师。他们的专业角色不够清晰,英语教师资格准入的随意性强。尽管近年来加入了一些特岗教师,教育行政部门也加大了教师培训的力度,但仍然解决不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根本问题。笔者于2011年5月对石家庄市农村学校现岗小学英语教师进行过调查,其中英语专业的教师约占13%,非英语专业的教师约占87%;专任英语教师约占20%,非专任英语教师约占80%。队伍的专业化问题一直是制约小学英语教学发展和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角色不够清晰,特别是大量存在非专任英语教师,他们任教的课程变动快,随机性强,甚至有些学校还存在包班授课的情况。更为令人不解的是,在省、市、县级的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出现了受训者不是英语教师或受训后不教英语的现象。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不稳定还表现在小学培养的优秀教师很快被中学挖走或主动到条件更优越地区任教,这使得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越发不稳与贫弱。

(三)教师专业知识薄弱

由于大量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是转岗教师,他们职前大多只有初中英语的基础,在教材培训中许多教师对小学英语课本中的语言内容理解有困难。在2007年石家庄市以小学课本内容为命题基础的教师专业考试中,从抽样分析看出,60分以下占25.68%,其多为农村教师;尤其是一道写作题和一道教学设计题的作答更不理想,写作题的及格率为34.97%,教学设计题的及格率为28.41%。部分教师专业知识薄弱,不具备从事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难以适应教学的要求。

(四)教师专业发展乏力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乏力,首先表现在他们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均不理想,使他们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得足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其次,他们职后专业教育发展更是乏力。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后专业教育的机会少、培训时间短等。再者,农村教师因繁重的工作任务无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或教学研究活动。

(五)难以适应新课程教学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的水平直接制约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它明确了英语教育改革的指向,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的模式,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来说是极大的挑战。由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较弱,加之目前农村地区发展存在的差异,阻挡了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这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由此,研究探索适合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途径,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关系到农村少年儿童英语学习成效及发展的问题。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首先从构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队伍入手,然后逐步完善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方法,并建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应体现多维性、发展性和评价性。多维性是指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理论、教学策略等同时发展;发展性是指依据现有教师的基础提出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及进程;评价性是指对教师的发展应及时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以促进每一位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一)明确专业角色,稳定专业队伍

明确专业角色,稳定专业队伍,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近年来,虽然补充了一些专业教师,但由于农村小学英语专业教师缺口较大,还有大量的转岗英语教师,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非专任英语教师,尤其还有部分是常“流动”的英语教师。因此,明确专业角色,稳定专业队伍应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并作出规范。首先,明确小学英语教师的任职考核标准,即先培训、后考核,以达到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要求;其次,确保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才能谈得上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学习专业知识,适应教学需求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学建议第八条“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的要求” 中指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关键。学习专业知识,适应教学需求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知识,即系统的英语语言基本知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好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一些农村教师带有明显地域方言,不能运用基本的课堂用语。因此,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尤为重要。首先,根据教师的原有基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应分层次安排语言知识的学习内容,通过集体面授、网络授课、自学等多种学习途径促进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还应建立有效评价机制,运用自评、同伴互评、阶段性评价及分层、分级考核检验教师的学习效果。其次,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提高应有紧迫感,要增强自我意识,坚定信心,努力适应学科要求,达到学科专业标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艰苦努力的过程,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

(三)运用教学理论,提升实践能力

运用教学理论,提升实践能力,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尤其是转岗教师需学习一定的英语教学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课堂教学实践需要一定的外语教学理论的支撑,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如全身反映法、情境法、直接法、视听法、浸入法等方法应有理解和应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词汇教学策略、阅读教学策略、语法教学策略等也应有理解和应用。教师只有学习、运用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拓展教学技能。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还应具备唱、画、玩、演的技能。唱、画、玩、演等教学方式符合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还需学习教学设计。例如,如何确定合理、具体、全面并具有可操作、可检测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如何设计体现或兼顾趣味性、交际性、目的性、全体性、差异性、多样性、开放性、自主性、有效性等多样性的活动,如何设计合理、连贯、清晰的教学过程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才能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四)考察教学过程,开展教学反思

考察教学过程,开展教学反思,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需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认识、自主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课堂上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是按照预先计划进行的,也并非所有计划都能得以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用心观察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后将自己的教学以某种形式记录下来。根据教学实际条件,记录可以是符号的、文字的、也可以录音、录像的。教师应学会倾听并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行调整。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总是停留在经验层面上解决问题。如词汇学习,小学生认读、记忆词汇困难,是英语教学中一个普遍性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让学生机械地拼读、抄写单词,而没有运用词汇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词汇学习方法,使得教与学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在调整中应注重运用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拿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反思中得到提高。

(五)同伴合作互助,促进交流分享

同伴合作互助,促进交流分享,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同伴合作的形式有多种,如校本教研、联片教研、区域协作等。校本教研是本校教师团队的合作,联片教研是较少且相距较近校际间学科教师开展的教研活动,区域协作是区县、城乡的合作。这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平台,也是发挥团队的智慧、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教研机制。常态的活动形式有: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研究,观摩课堂教学、课后分析等,教师在活动中沟通、交流、讨论,探索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形成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即教学目标合理、教学内容适当、教学方法得当、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效果明显,富有创意、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这不仅有利于教学中的合作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可以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是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整体专业化发展非常有效的途径。

(六)加强专业引领,深入专题研究

加强专业引领,深入专题研究,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脚手架。在考察教学过程,开展教学反思,同伴合作互助,促进交流分享的基础上,开展“专题性”教研。所谓“专题性”,是指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共性的教学问题。一般围绕一个教学专题而展开。在研究中,可请本区域中的骨干教师、名师、教研员、大学教授等作引领,加强研究中的指导,体现出研究的规范性。这种研究也表现为一种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研究团队是学习共同体,通过合作学习和共同探究,形成一个不断提高的教师团队。通过对“专题”的研究,进行理性思考,提高认识,调整做法,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合理,达到重建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的目的。活动方式以合作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呈现可以为教学设计案例、课例展示、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等。这种专题性研究可为教师搭建起理论转变为实践的桥梁,从理论的高度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提高。

(七)落实教学评价,记录专业成长

落实教学评价,记录专业成长,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档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运用评价机制检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效,最好的教学评价应该是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给自己建个专业发展档案夹,可以是文字的、声音的或电子的形式,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如专业理论的学习笔记、教学反思的点点滴滴、同伴合作的教学案例、专题研究的累累成果等等。专业化发展档案夹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了最直接的情景。它可以帮助教师反观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历程,可以使教师获得成长的快乐,并能看到自己在一段时间里付出的艰辛及取得的进步。教师专业化发展档案夹的内容,为教师本人提供专业成长的画卷,记录着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历程。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规范并建立具有英语教学能力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强化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目标培养,完善有益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习及评价机制。近年来,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离新课程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英语教师的培养及其专业化发展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促进其专业化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对教育发展的期盼。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Kathleen M. Bailey(美), Andy Curtis(美)&David Nunan(澳). 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Self as Source(追求专业发展 以自己为资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