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学校现况十篇

时间:2023-03-24 02:09:29

中专学校现况

中专学校现况篇1

关键词:六盘水市;中小学;校医务室

【中图分类号】G4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073-02

中小学校医务室作为教育系统中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了学校师生的疾病防治、卫生保健、学校卫生监督、卫生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实施者。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应该成为全社会的责任。而儿童青少年绝大多数为中小学在校学生。因此,中小学校医务室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卫生保健工作。为了解学校卫生工作基层队伍现状,笔者于2010年对六盘水中小学校校医务室现状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抽取六盘水市中小学校60所(中学28所,小学32所),对这些学校校医基本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其中8所学校没有校医,共回收有效问卷52份,有效率为86.67%。52所学校 (其中中学17所,小学35所)共有64名校医。

1.2 方法:问卷由所调查学校的人事部门填写,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学校一般情况、校医一般情况、校医配置现状、校医培训情况等。

1.3 统计分析:调查数据经整理后,运用SPSS 11. 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校医一般情况

2.1.1 专、兼职校医情况:在所调查的64名校医中,兼职校医占64.06% (41/64),专职校医仅占35. 94% (23/64)。小学和中学专职校医所占比例分别为21.74% (5/23)和78.26%(1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2 中小学校专、兼职教师年龄分布:专职校医平均年龄为(41.2±10.0)岁,大于兼职校医的(39.0±9.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2 专业技术职称等次构成:在所调查的23名专职校医中,高级职称者2人,占8.7%;中级职称11人,占47.83%;初级职称10人,占43.48%。在兼职校医中,高级职称者5人,占12.19%;中级职称者9人(21.95%);初级职称27人(65.85%),专职校医拥有高级职称者比例较低,2组职称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3 校医配置:本次调查的60所中小学中,8所学校(小学5所,中学3所) 未配备校医,中小学校医配置率为89.29%。其中小学校医配置率为84.38%,中学校医配置率为86.87%。

2.1.4 校医培训及津贴情况:调查的52所学校中,75%(39/52)学校能参加每年的继续教育培训,61.54% (32/52)的学校提供培训经费,38.46% (20/52)学校的校医享受卫生人员津贴。

3 讨论

校医数量不足一直是我国学校卫生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在校中小学生人数增加,学校卫生工作繁杂琐碎,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学校卫生人员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些工作。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六盘水市小学校医配置率达到86.87%,高于国内一些地区。在日本,学校卫生人员由养护教谕、校医、牙科医生、内科医生、外科医生等组成,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公立学校的学校卫生人员配置合格率达100%。因此,与日本学校卫生人员数量相比,六盘水市校医数量仍十分匮乏。

刘春燕等对大连市的校医调查发现,校医队伍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现象。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专职校医的平均年龄高于兼职校医,40岁以下专职校医的比例低于吉林省和日本学校水平。提示六盘水校医的年龄结构也存在不合理问题,应当吸引更多年轻的卫生专业人员进入校医队伍。

职称问题一直是校医们关注的重点,职称晋升反映个人的职业成长与发展,合理的职称晋升条件会促进校医的工作热情,促进校医队伍的稳定。而此次调查表明专职校医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兼职校医,这可能会使更多有经验和能力的专职校医不安于学校卫生工作,同时年轻专职校医比例减少是否与此相关,有待进一步调查证实。专业培训可以促进校医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完成学校卫生工作,同时定期的专业培训与技术交流也是促进校医队伍稳定的有利因素。六盘水市75%的中小学每年能为校医提供专业培训机会,但部分学校不能报销培训费用,会影响校医参加培训。在部分学校,“校医游走在校园边缘地带,是一个不受重视的群体”,导致部分校医得不到相应的福利待遇。本次调查也显示,仅少数校医能够享受卫生人员津贴。上述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到校医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对现有校医管理方式进行改革,提供校医合理的职称晋升机会和福利待遇,促进校医队伍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尚大光. 1994 年全国学校卫生现状抽样调查. 中国校医,1997,11(6):405-408

[2] 沈敏敏. 我市中小学校医、保健教师配备中的问题和对策. 中华医学与健康,2005(6):64-65

[3] 李敦录,刘云. 淄博市55所中小学校医现状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276

中专学校现况篇2

一、影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失的个人因素

经调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失存在个人因素。而个人因素中包括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年龄、地域情况、学历情况、工作时长情况及家庭现状等方面的内容。个人因素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失问题上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可以被定义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失的重点因素。下面就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失问题的个人因素进行探讨。第一,年龄情况。年龄相对较小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更为倾向于流动性大,因为心中抱负远大,想要趁着年轻多闯、多拼,从而存在流动频繁,不能安于现状的状态。也因为其心未真正定下来,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状态及需求较为安定,因此年轻人可能存在不能安分的状态。因此,年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动性较大。第二,工作时长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性要求高,因此工作时长较长的专业人才更能轻松掌握,并且拥有自己独有的工作状态及规划,来合理安排自身工作,并对其高校及自身岗位的忠诚度较高。而工作时长较短的专业人才,内心容易焦躁,因此流动的可能性增加。第三,家庭现状及地域情况。对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而言,地域问题较为重要,如果不是本地人,而在本地高校工作,那么其流动性较大。但如果在本地建立家庭,那么其工作流动基本趋于稳定。因此,家庭现状及地域情况,对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流失而言,也是一个较为关键的因素。

(二)高校的影响因素

1.管理理念存在偏差。

首先,高校在对汉语言专业人才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管理理念存在偏差,不仅没有明确、全面的发展体系,而且因为其整体的教学环境趋于传统,缺乏创新精神,对年轻、工作时长较短的汉语言专业人才的重视度及认可度较低,这对该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忠诚度的建立极为不利,从而造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流动性加大。其次,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资金资助力度有待加大。但就目前的各高校的情况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资金供给相较于其他专业而言明显偏低。

2.薪酬体系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福利薪酬缺乏弹性。

对年轻教师来说,最主要的是要解决住房问题,但因为年轻教师刚出来工作,没有太多资金可以用来购房,单位的福利房又有年龄限制,必须在单位工作多少年才能享受福利房待遇。

3.培训体系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仅在入职时接受过培训,入职以后就很少有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训。因为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体系,如果不能适时进行一些专业培训,那么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将会出现懈怠状态,从而造成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流动性大等问题。因此,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的培训系统健全、培训状态加强等建议都需要重视。这样不能及时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某些弱点以及不适应岗位要求,没有针对其弱点进行培训,就可能会造成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在工作中容易焦躁,从而抗拒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并且,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清晰。

二、高校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对福利的传统看法

福利制度的形象勾勒在高校的发展中日渐清晰,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福利的看法与认知仍旧停留在过去的传统观念中。如今的福利种类繁多,涉及的范围也更广阔,所以就更应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对福利的熟悉与了解。因为高校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福利的制定与设计中,都会结合当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高校组织文化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类别等相关信息。在这种程度上,制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福利制度就会更加适应高校专业人才之间的内部运作。如果能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福利认知,改变对过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福利制度的传统观念,那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在潜意识中改变,为高校的运营奠定扎实的组织基础。

(二)及时更新福利信息,增加对福利制度设置的发言权

高校受到运营成本的局限,不能像企业一般大打福利牌,来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脚步。更不可能扩大福利效益来加强高校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对高校来说,合适的福利比丰厚的福利更重要。只有循序渐进地提高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福利沟通,不断进行福利的微型上升,一来可以缓和高校成本有限的尴尬局面,二来可以让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更加充分地认识到福利的价值。

(三)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心态管理的具体做法

中专学校现况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003-05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简称为“诊改”)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改工作。这标志着中等职业学校质量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改的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特别是要尽快提高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主体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作为办学质量决定性因素的教学工作无疑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亟须强化和提高。因为教学工作是中等职业学校重中之重的核心工作,事关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教学工作诊改无疑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诊断本是医学术语,最早将诊断原理运用于社会科学作为内部管理重要手段的是企业,并形成了企业诊断理论。本世纪前后诊断作为一个重要理念,逐渐引入教育领域,成为一种新型的应用教育技术,在引领学校建构反思意识、强化发展动力、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校自主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将其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一)教学工作诊改有利于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地位,促进学校领导班子共同关注、支持、强化教学工作

从理论上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教学而展开。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成为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的个人工作,成为学校少数人的事件,成为学校校长都可以不关注的工作。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因为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必不可少的实训条件十分薄弱,学校处于为生存而苦苦挣扎之中,校长的主要精力不得不放在经费的争取上,放在项目的游说上,实在难以顾及教学工作,导致教学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制约、师资水平与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匹配,导致学校招生困难,而招生决定着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学校领导不得不将主要资源、主要精力放在招生上,弱化了教学工作。三是教学工作是常规的基础性工作,其质量高低相对来说是隐性的,对短时间内提高学校知名度、影响力作用不大,为改变学校处境、扩大生源、争取经费,学校领导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面子工程上,带来教学工作事实上的被忽视。开展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诊断,激励学校关注教学工作,必将稳定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二)教学工作诊改有助于建构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内生机制,增强学校发展软实力

一般来说,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大都通过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显示。虽然技能大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但因其有多方面的局限性,并不能充分证明学校教学质量,就业在事实上成为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显示器。由于中国产业结构长期在低端运作,对员工的素质、技术要求并没有很高,加之就业门槛较低,对新进员工的受教育年限并没有强制要求,人才质量高低并没有成为就业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带来教学质量被淡化甚至被忽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内生机制无从谈起。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办学质量自我提升的内生机制。教学诊改作为一项制度性工作,必然能促进学校主动建构诊改的工作流程,形成学校发展的内生机制。

(三)教学工作诊改有益于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水平,奠定中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基础

合格师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资源的组织者,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者。由于长期以来教学工作事实上的被忽视,导致不少地区、不少学校并没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工作处于应付状态。不少地区将中等职业学校视为政府机关,遵循所谓不扩大编制原则,严加限制中等职业学校人事工作,导致师资短缺,编制不足,生师比居高不下。不仅如此,不少地区人事部门按普教的要求配置职教师资,过分强调学历,而对有无技能或技能高低不加考虑,导致技能教学与现有师资不匹配,这也成为制约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开展教学工作诊改,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抽样复核,必将进一步突破师资队伍建设上的种种障碍,促进师资队伍、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力度。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

改进工作的主要内容

《通知》从战略高度阐述了职业院校教学诊改的原因、内容和流程设计,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改指明了方向。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改的对象是“三个基本”。其中,“基本办学方向”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也是学校自我诊断必须高度关注、认真反思的核心问题。“基本办学条件”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开展教学工作诊断的重要事项。“基本管理规范”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保障,也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依据“三个基本”,《通知》明确了教学诊改工作的十项内容。一是办学方向――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二是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南;三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工作的依据;四是专业设置与条件――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五是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的条件;六是课程体系与改革――人才培养工作的抓手;七是课堂教学与实践――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八是学校管理与制度――人才培养工作的保证;九是校企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十是质量监控与成效――人才培养工作的保障。常态化周期性诊改中等职业学校此十项内容,必将进一步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依据教学工作诊改制度的内容,《通知》明确了教学诊改工作将要完成的五项任务:(1)理顺工作机制。《通知》要求依据一个方针,建构包括三项具体内容的工作机制。一个方针就是“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三项内容就是建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学校自主诊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工作机制就是职业院校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2)落实主体责任。《通知》要求职业院校要履行好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改制度;二是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改工作;三是构建校内“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证制度体系。(3)分类指导推进。《通知》从提高诊改的针对性和实施效果出发,明确了职业院校各自的诊断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改的重点是保证“三个基本”。(4)构建数据系统。《通知》要求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二是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三是依法依规社会关注的人才培养核心数据。(5)试行专业诊改。由于专业教学诊改涉及面比较广,且不同的专业有其不同的特质要求,故《通知》提出试行要求。

为保证教学工作诊改取得应有成效,《通知》提出了三项要求:(1)完善组织保证。为将教学诊改工作落到实处,《通知》要求建构部、省两级教学工作诊改专家委员会。部级专家委员会负责指导方案研制、政策咨询、业务指导等工作;省级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本省相关业务工作。(2)加强省级统筹。《通知》明确提出教学工作诊改的主体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其工作职责一是制定本省教学诊改工作方案;二是根据教育部指导方案制定本省(区、市)工作方案、细则和实施规划;三是组织实施本省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四是组织专家抽样复核本省职业院校的诊改工作;五是组织和检查本省区域内职业院校诊断后的改进情况。另外,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众多,办学情况比较复杂,《通知》提出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3)确保公开透明。为保证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取得实效,在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通知》一并提出了加强管理的要求。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改的重点

开展教学诊改既是新形势下提高办学质量的重大举措,也是学校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机遇。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在深刻认知基础上,依据“三个基本”和“十项内容”,做实“三项建设”工作;从问题入手,围绕“六大重点”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剖析。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的准备工作

第一,做好内部质量保证制度的建设工作。学校要依据《通知》精神,建立校本化的教学诊改制度,并将其列入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之中。通过制度建设明确教学自我诊改的目标、原则、时间、路径和要求,将其作为常态化周期性的工作。同时通过制度建设,明确教学诊断的具体内容,定期从教学实际出发,围绕人才培养工作要素自我诊断,及时总结经验,找出存在问题,制定相应措施并改进。

第二,做好教学工作诊改工作机制的建设工作。机制是执行力的基础,也是教学诊改落到实处的保证。没有机制或机制不健全,即使建构了相应制度也不能将其落实到位。建设教学工作诊改工作机制,就是依据校本化的制度,将诊改的目标、原则、时间、路径和要求通过一定的工作流程落到实处。

第三,做好教学诊改的队伍建设工作。队伍是教学诊断的前提,也是教学诊断能够取得成效的保证。依据《通知》精神,必须建设好三支队伍。首先,建设好平台数据采集和管理队伍。教学诊断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分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现状。为保证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地将相关数据填报到平台上,需要培养一支熟练掌握数据平台准则和技术的专业队伍。其次,要建设好校本诊断专家队伍。教学诊改是集教育、教学、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其诊断者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如督导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等;二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和科学思维能力;三要掌握相关的诊断方法,如问卷调查法、考察法、访谈法、分析法等。再次,要建设好能依据诊断结论进行改进的教学管理队伍。改进是诊断的目的,依据诊断结论改进是开展教学诊断的宗旨,必须依据改进的需要提升原有的教学管理队伍质量。必须看到,传统的管理大都限于控制和协调,在开发和创新上相对不足,而基于诊改的管理队伍需具备开发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需通过培训,建立一支拥有自我诊断意识、掌握诊断知识技术、富有开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管理队伍。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的重点工作

第一,做好办学思路与组织的诊断工作。学校的办学思路集中体现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了解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要做好四方面的诊断工作。一是诊断学校办学理念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及学校实际的吻合程度。二是诊断学校依据区域需要、学校优势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大势定位状况。三是诊断学校发展目标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四是诊断学生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人文修养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吻合状况。

学校组织情况集中反映在学校治理结构上。治理结构是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把握学校治理状况,要做好两方面的诊断工作。一是诊断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状况及学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限。二是诊断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办学理念、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状况。

第二,做好资源条件的诊断工作。资源条件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学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决定性因素。职业教育的资源条件突出表现在办学经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和信息化条件与资源等四方面。办学经费是教学工作的经济基础。把握办学经费情况,要做好三方面的诊断工作。一是诊断经费收入情况:经费渠道是否稳定,来源是否可靠,特别是实验实训及设备经费、教师培训经费等是否有保证。二是诊断经费支出情况: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依据预算支出,日常教学经费占比是否合理。三是诊断生均经费情况:“教育法”规定的生均经费是否到位,能否保证学校正常运行。师资队伍是教学工作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教学工作得以运行的前提。准确把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要做好三方面的诊断工作。一是诊断师资数量与结构:专任教师的配备及学历达标状况,专业带头人、企业兼职教师、“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状况。二是诊断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研究能力,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能力及信息化教学能力。三是诊断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措施与成效: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状况,学校专业标准执行、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以及教师培训状况等。实践教学条件是职业教育特质的显现,也是决定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评价实践教学条件,要做好两方面的诊断工作。一是诊断校内实训条件:实训基地专业覆盖状况,设备设施的完好情况,利用率状况,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应用状况等。二是诊断校外实训基地情况:基地能否适应专业教学要求,能否满足学生实习和实训需要。信息化条件与资源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保证。把握学校信息化建设状况,要做好三方面的诊断工作。一是诊断校园网状况:校园网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网页内容更新、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状况等,以及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举措。二是诊断教学用计算机现状,了解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条件。三是诊断图书及数字化教学资料状况:数字化教学资料和图书资料的建设状况等。

第三,做好专业与课程的诊断工作。专业与课程集中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方向。专业与课程建设状况可通过专业规划与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等诊断得以把握。专业规划与建设集中反映了学校专业建设的规范化程度,把握其建设情况,要做好三方面的诊断工作。一是诊断专业规划的制定、执行与调整状况。二是诊断专业建设举措与成效的情况。三是诊断校企合作的实践状况。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与课程建设的依据,也是建设的目标。评价人才培养方案,要做好两方面诊断工作。一是通过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情况的诊断,了解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合理,方案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及时调整,能否搭上“立交桥”。二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建立、执行与调整情况的诊断,了解课程体系建构的科学依据,反映人才培养时代要求的程度,专业技能课程比重是否合理。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评价课程建设状况,要做好三方面诊断工作。一是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诊断,了解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教学过程是否对接生产过程,以及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状况、考核评价状况。二是通过对课程建设计划、措施和成效的诊断,了解课程内容是否对接职业标准,能否及时更新,以及精品课程、主干课程建设状况。三是通过对课程资源的诊断,了解教材选用和网络教学资源使用状况。

第四,做好过程管理的诊断工作。过程管理是学校常规性重点工作,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过程管理的质量可通过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质量监控和安全管理等四方面的诊断得以把握。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决定性意义。把握教学管理质量,要做好三方面诊断工作。一是通过对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与成效的诊断,了解制度完善、执行及教学秩序运转状况。二是通过对教学管理队伍的诊断,了解教学组织管理系统建设状况,人员数量结构和素质状况。三是通过对实践教学管理与实习管理的诊断,了解管理制度建设、执行和管理状况,国家相关规定的落实状况。学生管理是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举措,也是教学工作顺利运行的基础。评价学生管理质量,要做好三方面诊断工作。一是通过对学生管理制度、执行与成效的诊断,了解制度完善、执行状况,重大事项管理到位状况,学生素质教育状况,以及学生的行为习惯。二是通过对学生管理队伍的诊断,了解队伍结构、素质、工作状况。三是通过对学生奖惩管理情况的诊断,了解相关政策执行状况,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情况。质量监控是教学工作顺利运转的保证。评价质量监控状况,要做好三方面诊断工作。一是通过对制度设计的诊断,了解教学工作制度和质量保证机制建设状况。二是通过对运行状态的诊断,了解制度执行状况,多元参与教学评价状况,人才培养数据平台建设和使用状况。三是通过对监控效果的诊断,了解自我诊断后的工作改进状况。安全管理是学校一切工作得以展开的前提。把握安全管理状况,要做好两方面诊断工作。一是通过对应急预案的诊断,了解安全管理组织和制度建设状况。二是通过对校园安全状况的诊断,了解学校安全运转、规范办学状况。

第五,做好素质教育的诊断工作。素质教育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素质教育状况可通过德育工作、文化素养与身心素质培养、校园文化等三方面的诊断予以把握。把握德育工作状况,要做好五方面诊断工作。一是通过对德育课程教学的诊断,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落实情况,德育课程开设状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如何,其他课程是否有机渗透德育内容,以及德育师资建设状况。二是通过对德育实践的诊断,了解学校按照“三贴近”原则,从知行统一、教管结合出发,设计和组织德育活动状况。三是通过对心理辅导的诊断,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建设、教育内容等状况。四是通过对职业指导的诊断,了解学校职业指导的水平和质量。五是通过对志愿者活动的诊断,了解志愿服务活动是否正常,管理是否规范,机制是否形成。文化素养与身心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质量可通过两方面状况的诊断予以确认。一是诊断总体设计,了解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状况。二是诊断实施效果,了解学生的人文修养、审美情趣和学生健康状况。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育人基础。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可通过两方面诊断予以把握。一是通过对校园环境的诊断,了解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公共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状况。二是通过对特色营造状况的诊断,了解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校本特色状况,以及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状况。

中专学校现况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学生管理工作 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高职高专教育也在不断发展。虽然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逐年增加、办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校人数成倍增长,但是其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却相对落后,跟不上学校发展的脚步。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工作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指导意义。

一、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普遍比较复杂,它所面对的不单是应届与往届的高中毕业生,还包括中专院校以及技校的毕业生。同时,因为当今国家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传统与现代两种思想互相碰撞,学生较之以前个性更加张扬,思维更加活跃,同时也更加叛逆。因此,即便是学生管理者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尽心尽力,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在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上还普遍存在着管理模式落后,管理观念陈旧的情况。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大多数班主任与辅导员等专司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不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和学生的身份,认为自己要比学生高出一等,是高高在上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这种情况造成管理者与学生脱节,学生不能够从心理上信服管理者,从而使学生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另外,现在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自信心不足,没有很强的承受挫折能力,同时,高职高专的大部分学生其成绩都处在中下游。这种情况,造成了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而社会上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现象也为高职高专学生造成了巨大心理压力。

此外,学生的自控能力跟不上独立意识的发展和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足等问题,都会对学生管理管理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二、针对当前现状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工作的定位与目标

(一)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工作的定位

通过上文对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要想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解决问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个是改变生源,另一个是改变学校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观念。但是,对于大多数院校来说,是不可能自由选择生源来招生的,因此,我们必须要从自身做起,认清时展的形势,改变教学观念,制定出符合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所有班主任、辅导员等专司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要革新自己的观念,重新准确定位自己的身份,牢固树立“学生为本”这一新观念,将学生作为学生管理工作和校园活动的主体。简单地说,要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首先要革新思想,认清形势。

在过去的学生工作管理上,因为管理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以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定位不准确,所以始终不能为学生管理工作准确定位。这种情况造成了班主任与辅导员等专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不能够正确认识学生管理工作的性质与重要性而只是要求自己“维持好秩序,管好学生,不出现安全事故”的情况。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校园可以成为一个小社会。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要想更好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可以依靠员工、教师与学生。这三者的共同努力将会使整个校园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员工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师可以一心一意的教学,学生能够刻苦学习。在这种状态下,可以更好的开展学生的管理工作。

(二)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

高职高专的学生管理工作不单单只是为了维持学校秩序、确保学生安全,还要为以下目标而努力:1、在学校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的管理制度,增加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学校在处理时,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疏导,减少不必要的惩罚。2、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使学生亲如一家。3、学生要尊重所有教职员工。4、找到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工作中心,形成“主次分明,互相促进”的工作情况。5、无论是教职员工还是学生,都应该珍惜学校的资源和环境,为构建美丽校园出自己的一份力。

三、针对现状,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内容

(一)建立管理工作体系

在办学目标上,高职高专与普通学校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熟练掌握高级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较高的文化程度。为了达到这一标,除了通过日常的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高职高专的学生管理工作并非可以由一个部门来单独完成的,它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所以根据这种情况,就必须建立有教务处,团委,学生会等部门共同参加的高职高专学生管理体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管理系统和管理网络。其次,管理工作的各个参与部门,要定期召开研究学生管理工作的会议,将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的提交给高层领导。在建立管理工作体系时,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形成以学生为工作核心,管理干部为工作主体,学生干部为工作助手的管理体制。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学生的档案,各部门之间要主动联络,及时有效的共享所知信息。

(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高职高专院校要想实行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管理学生,培养良好校风。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首先要符合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其次还要适应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周边以及学校所在地的社会情况。

在制度建立后,除了大力宣传之外还要认真落实。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在新生入学后统一为学生发放学校的规章制度,并安排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为了加强学习的成果,还可以安排相应的考试,并根据考试结果进行一定的奖惩。在充分地学习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之后,同学们在校期间的行为更加规范,学生的管理工作将会更容易开展。

(三)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

最为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学生管理干部的素养将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他们的工作能力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高低。因此,建立高素质、业务能力强并且愿意为学生工作做贡献的学生管理干部队伍,是高职高专院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

学校在建立优秀管理队伍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的待遇,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设立一定的奖惩制度,奖励优秀员工的同时对消极怠工的员工做出惩罚,以此来提高工作的效率;制定详细的工作条例和管理目标,定期对工作情况进行评估;最后,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召开经验交流会。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干部的工作水品,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激发工作的积极性,一改过去“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局面。

(四)加强学生会建设,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

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学校之中,学生始终都是学校的主体。高职高专学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要加强学生会建设,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参与一部分的学校管理,如食堂的伙食管理等。重视学生对于学校各个当面的意见。这样的做法,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帮助学校更好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四、针对当前现状,加强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

(一)强化行为管理

1、强化对学生违纪行为的管理

因为高职高专学生大多在青少年时期,所以自制力普遍较差。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必须要注重学生行为的管理。依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理,决不姑息。学校在处理违纪行为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罚,不可照本宣科。对于事出有因的违纪行为要从轻处罚,此外对于集体违纪行为要严肃处理,避免学生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去违反纪律。处理的结果要根据违纪行为的严重情况,作出班级或者年纪甚至全校通报。

2、强化对学生课堂行为的管理

教学管理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影响学风建立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着上课人数少,上课率不达标,课堂纪律混乱等情况。高职高专院校在强化教学管理时,可以针对上述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定如:《课堂行为规范》、《奖学金发放规定》等来强化教学管理。此外,学校的各个管理人员也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如:班长课前点名;教务处、学生会对学生上课率进行抽查;教师将日常的出勤情况作为为学生学期末成绩评定标准之一,并根据出勤情况与考试情况为学生打分。

(二)对学生的日常表现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制定出学生日常表现综合评定的规则,并将学生的评定结果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相挂钩。为学生展示自己和企业了解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依据。改变了过去只凭印象和成绩去评定学生能力的情况。这种措施,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方便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

(三)将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

因为,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都处在一个相对特殊的年龄阶段之中,“好面子,自尊心脆弱,叛逆”是这个年龄段的特点。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管理时,就必须要将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使管理人员同时担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人。从理论实践和思想教育两方面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将教育渗透到严格管理之中,把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己的行为,减少违纪情况的发生。

(四)与家庭和社会合作,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不能忽视的两个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方面分别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由于,一个人一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和父母亲人度过的。因此,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要充分发挥家庭作用,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定期开展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校情况及学生情况,同时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对个别问题比较特殊的同学,学校和联合家长一起对其进行教育。另外,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请所在地派出所的民警来为同学们作报告,增强同学们的法制意识,使同学们能够用法律的眼光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教育有机的进行结合并且加以应用,可以使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更好的解决一部分同学的问题。因此,不得不承认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教育为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了十分有力的保障。

结束语: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上普遍存在学生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学校管理观念和方式陈旧落后脱离实际以及管理人员对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等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学校要想更好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改变思想,正确认识学生的地位,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有利资源,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校大环境的安定,保证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为我国的发展培养有用人才。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品牌,使学校能够获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杏花,高职校园文化的定位及其构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2]杨洪玉,杨洪英,郑立,夏彩霞,王志丽,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3]张静,试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才智,2009,(17).

[4]王娜,孙翠翠,吴健,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5).

[5]刘福金,张雪芹,高职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教育的途径与优化[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9,(03).

中专学校现况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评价 专业引导

一、研究背景

目前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笔者所在地区的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促进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由此可见,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2016年12月,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总理批示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发挥我国人力和人才资源巨大优势、提升实体经济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而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其内涵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落实到具体的办学行为中,其首要任务是办好专业,形成专业竞争力。但是专业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竞争力的不断提升需要学校办学资源的大力支持,同时需要形成既有科学量化标准、又具备实施条件的科学指引,这是建立专业评价引导机制的起因。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评价引导机制研究,就是要合理分析目前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理性思考,分析专业建设观察点的选择和机制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公共认可度,考虑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测量性,建立对专业发展促进的反馈机制,从而到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初衷。

二、高职专业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重复情况严重

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市为例,根据2016年高职专业集中度统计表,有8个专业的开设学校数在20个以上,分别是建筑工程技术、会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其中建筑工程技术有25个学校开设了该专业,会计、市场营销均有24个学校开设了该专业。这些情况说明,为了更容易招生,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更加关注近期热门专业的需求,没有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进行合理的专业规划与布局,导致各校的专业设置重复现象明显,而专业设置的重复度越高,学校之间的招生越激烈,资源分配越紧张,学生就业竞争也越激烈。

2.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相比本科教育培养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完整性,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特点是职业性、应用型、实践性,所以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有明显区别。由此高职教育要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要让企业的技术人员走进校园给学生授课,让校内教师走进企业,学习目前社会上的新技术、新理念;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走进企业学习、开展顶岗实习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然而,目前的情况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深度不够,合作形式流于形式。不少学校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却也没有很好地开展实施。

3.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匹配度不高

高职教育立足于地方,以符合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这就对其专业设置与地区的产业经济匹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重庆市近年以来提出了打造6+1支柱产业和2+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相P专业的学生需求量很大,但是满足这些产业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却没有跟上。不少院校的专业设置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专业设置前瞻性不够强,导致战略新兴产业的专业建设滞后。

三、高职专业评价引导机制的内涵

为了更好地解决专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专业建设评价引导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评价引导机制,就是收集专业建设中的各项办学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加以量化分析,根据分析得来的数据对专业办学水平进行质量评价。同时这种质量评价应该是一种持续的过程,目的就是为了找出专业建设中的办学不足,对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根据反馈的问题对学校进行专业改造和调整。开展高职教育专业评价引导要注意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时刻把握住专业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所以专业评价引导机制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开展,围绕怎样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对专业建设进行评价引导。“以能力为本”就是把握住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面向生产一线、销售一线、服务一线的,可以从事熟练技术操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即学生毕业可以基本满足相关岗位工作的需要。

2.综合性、全面性原则

专业评价引导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社会、学校、学生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第一,专业评价引导离不开社会因素。因为专业设置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设置的,社会上市场需求劳动力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情况。纵观社会发展,从早些年电子类专业的稀缺到如今各高职院校开设得如火如荼,正是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变大了。第二,专业评价引导离不开学校因素。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学校自身各类资源的多少,可以直接影响到专业建设水平。经费充足的学校实训室建设条件好,各类教学资源充足,对培养学生有很大的优势。此外,学校的各项工作,如招生工作、学生工作、教务工作、就业工作、后勤工作等等围绕学生开展的,而上述这些工作也都影响了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如招生政策的改变会对专业建设有影响,高职院校实施单独招生,可以充分调动学校的自主招生情况,激发专业建设活力,使学校能更自主合理地调动资源进行专业建设。第三,专业评价引导离不开学生因素。每个时代的学生情况都不相同。现如今的学生出生在信息化时代,是数字化原著居民。办学者应该适应现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方式,对支撑专业的课程加以改革,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同时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采用多模式教学,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建设的满意度。

3.持续性原则

专业评价引导需要持续、反复进行,而不是在某段时间进行一次评价就不再开展了,因为评价不是简单的行为,也不是一锤子买卖。开展专业评价,需要关注学校以前专业建设的情况,更要关注现在专业建设的情况,根据前后时间节点的对比,找出问题,才能更有效地指导评价工作,同时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根据评价的反馈结果,不断修正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会影响专业评价的结果,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专业评价指标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评价的结果只在某个时间段有效。要想获得有价值的评价结果,必须开展持续的评价行为。

四、高职教育专业评价引导机制考察S度

在高职教育大力发展的环境下,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增强专业建设能力,必须将评价引导机制综合、有效、准确地给予实施,让社会、学校、学生三者共同发力、相互作用,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由此,得出高职教育专业评价的观测维度。

1.专业教学能力

集中表现为专业可支配的资源对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满足能力,是进行专业评价引导中非常重要的指标。可支配的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和可用于教学的资源,其中教师资源有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校内外兼课教师,可用于教学资源有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专任教师主编教材或自编讲义、混合教学模式的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其每项资源可都转化为具体的评价指标对专业教学能力维度进行评价,如专任教师资源可细化为专任教师与本专业在校师生之比、专任教师学年度承担本专业班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量的比例、专任教师学年承担实训教学课时占本专业总实训课时的比例等。一般来说这些比例越高,评价得分越高。

2.专业发展能力

集中表现为专业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主要从专业发展与宏观需求的适应性、专业建设的目标性与规范性、专业资源的成长性等方面进行考察。考察指标有专业是否是与地区区域产业重点发展的领域,专业是否属于学校特色打造的重点专业,专业在校生规模,第一志愿投档率,专业发展规划及执行情况,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审核及执行情况,专业每年开展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项目数,专任教师挂职锻炼、人均科研积分、人均教研积分情况,专业教学团队情况,专业教师高级职称、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等。

3.专业办学绩效

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高,专业本身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考察指标有专任教师社会服务项目数,专业教师社会服务收入,专业在线课程被校外共享数量,专业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就业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应接毕业生获取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情况,专业学生年度获奖情况等。

以上三个专业评价引导的维度,分别从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办学绩效入手考察,可形成具体的评价指标,考核的最终结果最大程度体现高职教育专业是否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以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是否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

中专学校现况篇6

关键词:高职建筑设计专业;顶岗实习;意见;实践性

在高职院校中,为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实现更好的就业,顶岗实习的运行模式是非常的重要的。学生的就业率所有高职院校都非常关注的问题,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就业问题,学校应对顶岗实习的模式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选择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校管理困难

在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中,许多学生在实习的阶段都会自主的进行择业,这样的情况在毕业实践的顶岗实习模式中非常具有普遍性,学生进行自主择业后,由于学校不能有效的与企业进行沟通,就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学校不了解学生工作的现状,导致对学生的管理出现漏洞,有的学生在建筑设计专业进行学习之后,在自主择业的顶岗实习阶段并不能进行专业对口的学习和实践,这样导致学生不能对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应用,无法促进学生的实践水平的提高,学生自主择业顶杆实习模式导致学校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无法了解学生的就业的现状,学校的毕业实践不能有效的特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二)学生自主择业的定岗实习模式中,教师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

在学生进行自主择业中,学生会进行很多的选择,有的学生会选择回到家乡,有的会去别的城市,学校的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会非常的少,教师不能有效的了解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就导致学校的定岗实习情况非常的不乐观,不能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就业情况。

(三)学生虚假就业,顶岗实习模式没有效果

在高职院校的毕业实践中,有的学生会通过一些方式让学校认为学生在进行毕业实践,学校不能有效的了解学生的真正的情况,学生在毕业实践中无法进行有效的实践,让学校的毕业实践毫无效果,无法促进学生真正的就业。例如,在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中的第三年,学校要求进行顶岗实习,某学生通过关系取得了一张虚假的证明,但是本人却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游玩,这样的情况,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实践,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无法得到提高。

二、顶岗实习运行模式的特色和主要的作用

定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进行有效的理论知识实践的一种主要的方法,在高职教育中的创新的实习模式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顶岗实习最主要的特色是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对该职位中的所有的任务和责任都由学生担当,对学生的各项能力具有非常高的要求,能虺浞值亩土堆生。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在高职学校中“2+1”的教育模式中[1],学生在校进行两年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三年到学校指定的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带薪培训,最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定岗实习的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产生的。同时这也是高职院校的最大的办学特色。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具备的能力,同时能够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逐渐的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科学的进行顶岗实习模式的运行,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就业情况

(一)对学生就业情况进行有效的了解

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专业的人才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非常好,通过有效大数据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逐渐的深入开展,社会上的建筑行业对人才但是需求非常大,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管理上的人才同时对专业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技术人员也非常的需要,在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的实习中,可以让学生担任建筑类的项目施工员,学校要对这个职位的主要的工作的职能进行充分了解,以保证学校能够充分的对实习生进行有效的管理[3]。

(二)提供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有效的指导学生工作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提供的专业对口的岗位进行定岗实习,有利于学校能够及时的进行管理和指导,让学生能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能够及时的给予指导,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工作[2]。例如,在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某学生在定岗实习的过程中担任项目施工员,该学校对这个职位的工作范围以及具体的工作的内容有非常全面的了解,充分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从容的面对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推进学校的顶岗实习模式进行深入的发展。

(三)学校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进行有效的规划,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在高职学校建筑设计专业中,教师要主动的指导学生进行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根据学生的各方面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就业。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的统筹规划,增加学生对岗位的满意度,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进行顶岗实习的工作中[1]。例如,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由于教师没有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某学生希望能够回到家乡去进行工作的实习,但是学校被学生的顶岗实习的地址放在了本市,学生的学习等各项能力非常的高,但是由于不能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在工作中很难做到心无旁骛,工作中不断的出现问题,导致企业对该学生很不满意,顶岗实习无法起到效果。这样的事例充分的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进行有效的规划,就不能保证学生良好的就业情况。

四、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逐渐严峻的就业形式,高职院校应努力的适应时代的变化,进行有效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有效学习与运用,顶岗实习的模式的运行有效的改善了高职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巨野情况,提高了学校的学生的就业率,有效的改善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促进学校,学生与企业的共同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中专学校现况篇7

一、合理指导学生选报院校

做为专业教师在学生专业考试时就要在不违背学生的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学生专业水平,文化课情况以及通过专业考试结束后文化课经过努力能达到的预期合理指导学生选报院校。

二、要全方位的了解所要填报院校的录取方式。现在美术院校录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在文化课达到所在省份最低控制线的基础上,按专业从高到底录取。这是传统的一种录取方式,是一般性的二本院校常采用的录取方式,这样录取的院校一般在给学生发放专业合格证时都会给出学生的专业排名。如果学生的专业排名在所在省份的招生计划之内,一般都会顺利录取。这样的院校适合专业较好,文化课一般的学生填报。

(2)在前一种录取方式的基础上对英语和语文有单科要求,一般英语要求60分以上,语文85分以上。填报这样的院校,一定要看自己的英语于语文单科是否达到了要求,否则会容易滑档。

(3)以专业和文化课按一定的比例折合成综合分排名从高到低录取。这种方式是现在美术学院和重点大学所普遍采用的录取方式,而且较好的一些二本院校也采取这种录取方式。这种录取方式反映出了,院校对学生文化课与专业并重的同时努力引导学生提高文化课素质的目的。它的优点使其成为一种主流的录取方式。再细分,有文化课和专业各占50%,或专业占60%文化课占40%。专业占70%文化课占30%,不一而足,具体情况见各个院校的招生简章。对与专业较好,文化课400分左右,或专业刚过线,但文化课很突出,能达到420分以上的学生适合与填报。值得一提的是这类院校对英语最低60分和语文90分的单科要求,而且要第一志愿填报,要特别注意,才能确保录取。

(4)个别院校为了鼓励专业学生的专业和文化课的提高,会对专业特别突出,或文化课特别突出的学生优先录取。

(5)对于美术学中史论与艺术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合格的基础上,按文化课从高到低录取,原则上要达到本省的文化课考生二本分数线,而且英语90分语文90分的单科要求。总之具体录取原则要仔细研究当年的院校招生简章。

三、要准确掌握院校在考生所在院校的招生计划,适当了解参考所要报考院校的近几年的录取情况,看自己是否适合填报

院校给各省的招生计划在招生简章上有简单说明,但根据学生报考情况会有所变化,最终以志愿填报指南上的计划为准。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文化课的整体情况录取方式综合看是否适宜填报。

四、自愿表一般由一个第一自愿和三四个并列第二自愿组成,也就是说一次可以填报四五个院校

对于明确要求第一自愿填报的院校,在第二自愿中不要填报。在第二自愿填报时要根据专业通过的情况下,注意院校好中差的搭配。在自愿表中问是否愿意调剂,要填是,因为,现在填报自愿是得知文化课考试后填报,学生一般都会取得几个院校的专业合格证,有些院校可能会出现扎堆,有些院校会出现空缺的情况,同意调剂,会增加录取的机会。

五、院校在录取时一般会按录取计划的120%投档

考虑到学生文化课或单科未达到要求的情况,还有学生专业通过院校较多有不填报的情况,学生在各项指标刚达标的情况下,大胆填报,反而会取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六、对于没有在考生所在省份进行专业考试按各省联考成绩招生的院校的填报

中专学校现况篇8

关键词:常州市;五年制高职校;专业结构;刘国钧高职校;建议对策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作用最直接的教育类型[1]。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的接口,是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学校适应社会需求,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关键环节[2]。专业结构设置是职业教育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学校的主要标志,也是职业学校培育和彰显校园文化的关键所在。因此,职业院校如何根据本校的客观实际,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要,合理设置和优化专业结构是科学谋划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据此,本文以常州市五年制高职校专业设置的现状为例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1常州市五年制高职校专业结构设置的理论分析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江苏省职业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到目前为止,常州市共有6所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分别是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常州艺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6所五年制高职校的专业设置共涉及11个专业类别,58各专业方向。各校专业设置主要涉及以下几种理论情况[3]:

1.1需求论

一般来说,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契合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到在哪儿,专业就设置到哪儿,专业跟着产业走”,这是很多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时的做法,常州市大多数五年制高职校的专业设置也是如此。以动画专业为例,自2004年常州跻身“全国首批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以来,已经有180多个与动漫产业有关的公司入驻常州,动画产业已经成为常州市调高产业层次、调优产业结构的一个战略选择。随着常州动漫产业的发展,社会对动漫人才的需求也大量增加,因此常州很多职业院校设置了动漫专业。目前,常州已经有7个职业院校设置影视动画专业,其中五年制高职校有两个,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设置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常州艺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设置有影视动画专业。

1.2热门论

根据社会发展情况,目前位于江苏省前五位的热门专业分别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国际贸易实务、应用电子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4]。为了跟上时代潮流,常州很多五年制高职校也设置了这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具体情况见表1。

表1热门专业及设置学校情况一览表

序号热门专业设置学校1电气自动化技术刘国钧高职校2机电一体化技术刘国钧高职校、铁道高职校3国际贸易实务刘国钧高职校、旅游商贸高职校、铁道高职校4应用电子技术铁道高职校、旅游商贸高职校5模具设计与制造刘国钧高职校、铁道高职校1.3普适论

一般说来,每个职业学校的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有一些偏文科性质的专业,比如说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会计和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由于准入门槛较低,建设投入资金较少,学生的就业面比较广,因而受到很多五年制高职校的热捧,很多学校设置这些专业,成为职业院校的普适性专业。具体情况见表2。

表2普适专业及设置学校情况一览表

序号普适性专业设置学校1计算机网络技术刘国钧高职校、铁道高职校、旅游商贸高职校2商务英语刘国钧高职校、旅游商贸高职校3会计刘国钧高职校、旅游商贸高职校4国际贸易实务刘国钧高职校、旅游商贸高职校、铁道高职校1.4条件论

任何一个五年制高职校的专业设置都不是随便的,而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既包括学校的师资、设施等硬性条件,也包括学校的发展战略,文化氛围等软条件;既包括国家的教育方针、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政策性因素,也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人才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当这些条件都具备时,职业院校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和调整一些专业。所谓的“设置”是指专业的开设与新建;所谓的“调整”,是指专业的更变或取消。近年来,为配合常州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进步,适应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要,常州市很多五年制高职校进行了专业设置和调整。适应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更新,增设面向第二产业的新专业并适当开发一些服务于第三产业的专业。如常州刘国钧高职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物联网工程和广告设计与制作三大新专业的设置就是学校根据学校的师资、设施等条件及常州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等情况做出的正确选择。

2常州市五年制高职校专业结构构成的现状分析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属于专业建设的范畴,它包括社会调查、职业分析、可行性分析、专业论证、专业设计等基本工作环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从而使各自的专业结构布局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根据各专业之间的联系,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类型。

2.1“一”字形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由职业高中、普通中学和技校学校合并设立而成。由于其组成比较复杂,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也比较宽泛。目前,学校共下设7个专业系部,开设12个五年制大专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会计、金融管理与实务、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各系部和专业之间关联性不强,从而形成“一”字形的专业设置结构。该专业结构的优点是理工类和文科类专业兼而有之,专业设置面宽,具有综合性特点,可以较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其缺点是专业结构重点不太突出,摊小面大难以管理,难以办出特色和水平。

2.2“I”字形

常州文化艺术学校系江苏省文化厅所属的一所省部级重点公办艺术专业学校。学校开设有主持与播音、艺术设计、表演艺术等艺术专业;常州卫生学校是隶属于江苏省卫生厅的一所全日制卫生学校,开设了护理、药学、医院管理等专业;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立足铁路,紧紧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设有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等五年制高职大专专业。以上3所学校专业特色比较明显,专业设置呈“I”字形结构。这些学校的专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专业设置较窄,培养的人才专业性强,对口率高,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但是学校发展容易受到政策的影响和市场行情的冲击。

2.3“品”字形

这种专业布局结构以江苏常州建设高职校最为典型。该校前身是“江苏省城镇建设学校”,隶属于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其专业设置主要以建筑行业为主,专业比较突出和鲜明。近年来,随着学校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建筑行业为主,环境监测、物业管理等多样化适度发展的专业结构。由于这种专业结构专业化明显,且各专业联系比较紧密,发展比较稳定,因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结构类型。

2.4“H”型

常州旅游商贸高职校旅游学校的专业设置呈“H”型特点。因为该校前身是由常州市旅游学校和常州市物资学校和三职高合并而成,所以其专业设置主要为旅游和商贸两大类专业。该校的专业设置充分利用了旅游学校和物资学校的初始优势和资源,旅游和商贸两大专业群并驾齐驱,并且已经形成了两个专业链,具有一定的特色。

3对刘国钧五年制高职校专业结构布局的建议对策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创建于1989年。该校建校初期就确立并实施“综合性、先进性、示范性、开放性并具一流水平的新型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目前下设机电工程、汽车工程、信息工程、动画艺术、财经管理、商贸管理、自动化工程等专业系部。目前,学校专业布局结构成“一字”形结构,专业类别设置比较分散,学校的专业特色不太明显,因此校园文化很难得到彰显。该专业设置模式不但加大了学校资本的投入,分散了学校管理的精力,而且也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教学质量也得不到很好的保证。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认为在专业结构布局上,学校应该逐渐推进和优化专业结构建设,通过专业的设置和调整,逐步建成“品字形”专业结构,培育和彰显校园文化,具体地说:

3.1主抓龙头专业

根据我校专业发展情况,学校应该主抓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三大专业。把三大专业建设为学校的龙头专业,做大做强,争取办出特色,确保这些龙头专业在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校的龙头地位。

3.2做好主要专业

根据常州市经济发展状况,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应当定位学校的主要专业来发展。学校应该为两大专业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在师资、设施建设和政策上给予照顾。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可以适时、适当设置焊接技术及自动化、装潢艺术设计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等专业,使这些主要面向第二产业的专业做精做优。

3.3重视辅助专业

根据常州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学校可以继续做好信息、财会、广告和商贸等普适性专业发展。保持招生规模,增强学校文化内涵和品位,辅助龙头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荆英.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联性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118.

[2] 付小庆.从适应需求原则看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出现的问题及建议[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1(21):171172.

中专学校现况篇9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一、冠县编制现状

截止2014年10月,冠县共有普通中小学43 处,核定编制4923名,现有在编人员5497人,超编574人,具体情况是:

(一)目前冠县有普通中学22所,核定编制2168名,实有教职工人数2327名,超编159人;普通小学21所,核定编制2755名,实有教师职工人数3170人,超编415名。按地理位置分,乡村学校33所,核定编制3446,实有教职工人数3896人,超编450人;城区学校10所核定编制1477名,实有教职工人数1601人超编124人。

(二)冠县县一共43所学校,其中只有14所处于空编状态,占总学校数的32%,1所学校处于满编状态,28所学校处于超编状态占总学校数的65%。其中空编状态的14所学校中,仅有4所学校空余编制超过10人,剩下10所空编学校所空编制都少于10名,全部空余编制为133名;而超编的28所学校超编总数为707名。超编在10人以下的有7所,占超编学校总数的25%,超编10-20人的学校有3所,占超编学校总数的10%,超编20-30人的学校有8所,占超编学校总数的25%,超编30-40人的学校有4所,占超编学校总数的14%,超编40-50人的学校有4所,占超编学校总数的14%,超编50人以上的学校有2所,占超编学校总数的7%。因此我们可知,超编30人以下的18所学校占超编学校数的60%,超编人数却占仅为超编总人数的38%,超编30人以上的10所学校虽然只占超编学校数的40%,是超编人数却为超编总人数的62%。编制整体较为紧张,分布不合理的情况十分突出。

(三)在冠县城乡之间的学校教职工编制差距并不算大,都处于编制紧张状态,而且有大部分处于超编状态。冠县城区有10所学校,其中有4所处于超编状态,其他的6所虽然未超编但是所空编制也不多,都没有超过10名。与之相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冠县的位于乡村的学校中,冠县位于乡村的学校有33所,其中空编的有8所,占学校总数的24%;满编1所,占学校总数的3%;超编24所,占学校总数的72%。也都处于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

(四)在冠县中小学之间的学校教职工编制差距并不算大,都处于编制紧张状态,而且有大部分处于超编状态。冠县有22所中学,其中有13所处于超编状态,占中学总数的59%,1所学校处于满编状态,占中学总数的4%;8所学校处于空编状态占中学总数的36%。冠县有21所小学,其中空编的有6所,占小学总数的28.5%;超编15所,占小学总数的71.4%。也都处于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

二、关于冠县超编问题的分析:

(一)冠县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上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当前对教师的需求量下降与当前存在的大量在职教师之间的矛盾。作者通过和冠县教育系统有关负责人座谈得知,2003年冠县的教职工编制是按照2001年的在校人数核定的,当时F县小学在校生为64757人,初中在校生人数46801,高中在校生人数为9542人,而截至到了2010年F县的在校生人数有了巨大变化,小学在校生人数为49915,相比2001年减少了14842人,减少比例为22%,初中在校生为20406人,相比2001年减少了24395人,减少比例为52%,高中在校生为6970人,相比2001年减少了2572人,减少比例为27%。

(二)人员超编、教学质量低。在当前的冠县教育系统内,现有的中小学教职工原始学历起点都较低,冠县小学教师中原始学历中师以下的占42.2%,初中教师中原始学历专科以下的占53.1%,初中、小学专任教师中民师转正的还有734人,高中教师中原始学历专科以下的占51.6%。在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小学专任教师50岁以上的27.1%,46岁到50岁的占21 %;初级中学专任教师中46岁以上的占20%多。中小学教师中现有民师转正734人,这些教师全部分布在乡镇中小学,其中小学631人,其中51岁以上的占60%,初中103人,51岁以上的占49.5%。F县全县现有317名(一般男57-58岁以上,女53以上)教职工因年龄或身体原因提前离岗,其中民师转正的占110名,这些人员仍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每个联合校人员设置控制在5名,全县共计90名。

F县乡村教师普遍知识结构陈旧、专业人才稀缺、体制性缺编严重,缺乏专业人才,例如全县小学英语有任课教师170人,其中英语专业毕业的仅仅70人,小学音乐教师全县现有85人,其中音乐专业毕业有25人,小学美术教师全县现有81人,美术本专业的只有19人,体育111人,专业的31人,信息技术58人,专业教师17人。初中现有英语教师217人,其中英语专业的只有101人,初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不到现有专任教师人数的一半,个别学校个别学科教师根本谈不上专职,更谈不上专业对口,只是维持教学基本运转。

(三)联合校工作人员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在冠县还存在联校人员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情况。冠县共有18个联校,冠县编制管理部门按照每个联校5名编制的标准,给18个联校核定了90个编制,专门用于联校日常工作人员,这部分人不参与实际教学工作,主要负责联校的日常工作,这部分人员不在中小学任教,不属于中小学的管理人员,因此不应该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但是联校是实际存在的,也同样有具体工作,具有存在的必要性。

三、关于解决超编问题的意见建议

(一)严格进人制度,避免超编进人,加重当前的超编的压力

在编制管理上要:“开元节流”双管齐下,首先要做的就是节流,只有管住了进人关,才能从根源上解决中小学教职工超编问题。对于超编的学校一律不许在新进人员,只有这样才能稳住当前的教职工基数,缓解当前的超编问题。

(二)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将学校后勤服务外包,减轻编制压力

由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特殊性,特别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不太现实,但是现在中小学中后勤人员依然是由在编在人员担任,挤占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因此作者认为可以将这部分工作采取委托、承包的方式交给市场和社会力量承担,从而使中小学中教师编制利用率避免浪费,缓解编制压力。

(三)规范联校编制使用,杜绝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情况

应该精简联校机构和规模,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取消联校。在当前条件尚未成熟的时候虽然不能取消联校,但是各地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应该从本地的事业编制中拿出一部分来解决联校的编制问题,坚决杜绝联校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情况

中专学校现况篇10

一、引言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2018年9月1日,《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指出: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这一背景下,绩效理念和管理方法逐渐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根据教育部直属76所高校的2017年部门决算,中央财政补助收入1,221亿元,占总收入的45.63%;财政补助收入中专项项目支出470亿元,占总收入的17.56%,占中央财政拨款的38.49%。可以看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和支撑。随着财政部、教育部陆续出台《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5〕88号)、《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的通知》(财教〔2015〕467号)、《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预〔2018〕167号)等文件,高校积极探索全面绩效管理工作,已初步构建了预算绩效管理基本框架。在上述新的政策背景下,对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进行研究,以期促进预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优化财政专项资金资源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概述

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是指高校从财政部门取得的项目支出补助,其主要用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是高校为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及落实国家教育政策而获得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资金。按照现行高校财务报表体系,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包括教育补助收入、科研补助收入及其他补助收入。其中,教育补助收入为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财政部《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财教〔2015〕467号),高校教育类项目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六项内容。(1)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经费,主要用于支持高校及其附属中小学改善基本办学条件。(2)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主要统筹支持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教师和学生、课内和课外等教育教学活动,用于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活动进行支持,用于中央高校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4)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引导专项)。用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5)中央高校捐赠配比专项资金。主要引导和激励中央高校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健全多元化筹资机制。(6)中央高校管理改革等项目拨款。引导中央高校深化改革、加强管理。

三、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特征

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来源于政府,用于特定事项,需单独按项目核算,并与特定的项目相对应。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与基本支出经费相比较而言,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专款专用。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需严格按照项目的政策要求,根据明确的支出范围使用资金。(2)项目申报具有明确的要求及流程。中央高校财政专项资金需按照中央财政的统一要求,编制项目申报文本,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按照政策要求的程序进行项目申报评审。(3)项目时效性强。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必须用于高校当前急需实施项目的资金安排,要按照中央财政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并有明确的时间节点考核要求。(4)项目资金赋予了高校一定的经费统筹权。按照《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财教〔2015〕467号)的规定,高校对六大类教育专项资金均有一定的统筹权,在项目建设内容下学校可以根据建设需要进行二次分配和安排,另外在预算调整上也赋予了高校一定的自主权,允许学校按照项目大类进行调剂。

四、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现状

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有助于引导学校根据绩效目标组织项目实施,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绩效管理有利于对项目实施的过程与结果进行监控,并根据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应用既是对学校项目实施成果的有效激励,也是寻找工作不足的有效手段,有助于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高校项目申报、立项、批复、实施、评价与监督各项工作伴随预算绩效管理展开。根据财政部、教育部要求,中央高校从2014年度开始以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专项为切入点,开展绩效自评工作,为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于2017年度实施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自评,绩效自评覆盖率达到了100%,绩效管理工作涵盖了中央财政的所有专项。2018年开始,又在绩效自评基础上开展了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执行监控工作。在预算绩效管理上,中央高校基本情况如下。

1.制度建设情况

建立健全财经制度是完善内部控制、指导业务工作、提高绩效的重要前提。中央高校根据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文件的要求,在预算绩效管理、财政项目管理等方面均制定了相应的校内制度。在具体形式上,有的高校制定了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对预算的全过程管理进行了规范,有的高校通过预算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体现了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有的高校则是在具体的绩效管理工作中通过不同的资金使用规定及工作流程进行了规范。

2.预算组织管理情况

学校预算管理情况包括了预算的组织决策、立项、申请、审批、执行、评价与监督,是实施全面绩效管理的重要保障。在项目的管理上,各高校均构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项目管理流程。一般由学校财务部门组织、指导校内单位的预算申报工作,汇总编制学校预算建议方案。在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上,学校一般还依托校内其他职能部门,对预算方案进行收集及总结申报。对于重大资金决策及预算草案,按照高校三重一大政策的要求,均需要经过学校校长办公会、学校党委会进行审批。为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绩效管理,有的高校成立了财经工作小组或预算工作小组,有的高校根据专项资金的分类成立了不同的工作小组,对项目立项与决策进行评审与复核,对上年项目安排情况进行总结,并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及当年的项目申报与执行工作重点,加强对项目的统筹协调力度。

3.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情况

在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上,各高校具有不同的学校特色,差异较大。有的学校对于教育类专项资金,全部实行学校统筹安排;有的学校则根据议事流程,实行分块管理。

4.预算绩效目标设定情况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高校在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设定上,一级指标包含了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二级指标设定上,按照文件要求包含了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在三级指标上,教育部针对中央高校改善办学条件等专项,还专门制定了绩效目标模板,学校在模板基础上,根据自身项目的特征,完善制定各专项的预算绩效目标。

5.预算绩效评价情况

对财政专项经费开展绩效评价,是检验国家重大项目落实情况、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为落实近年来一系列绩效评价文件,高校均严格按照财政部、教育部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要求,全面总结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执行情况,对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实施情况、项目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2018年开始,学校根据财政部、教育部要求还对2018年预算批复中的二级项目开展了绩效监控工作。此外,有的高校还组织对部分项目实施现场进行了检查和查验,确保项目执行的真实性。

五、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认识不足

由于目前高校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程度不一,有的高校对于绩效管理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上。在绩效管理的具体实施上,有的高校认为绩效管理和评价工作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校内各部门及项目责任人参与不足。在绩效管理的相应办法制定上,更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导致了绩效管理水平不高,更难以实现全面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的要求。

2.绩效管理组织薄弱

在全面绩效管理的要求下,对于专项资金的管理更加重视全过程管理。在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上,需要事前、事中、事后全面引入绩效管理,事前的项目立项和决策尤为关键。目前虽然财政部、教育部对项目的申报、评审均有基本程序和核定机制,但是部分高校仍然存在重视经费争取、忽视项目管理的思想,在项目申报过程中论证不充分、项目预算不明晰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了项目资金的执行滞后甚至是浪费。在项目的组织实施中,管理方式单一及管理力度弱化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由于学校对专项资金的统筹力度不同,导致了各专项之间缺乏系统的统筹方案,对项目执行缺乏科学化、流程化的管理手段,对项目的绩效目标更是难以明确和考核,最终导致了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3.绩效指标体系设计不全面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绩效管理的基石和核心内容。对于专项资金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指标的设定不完全符合教学科研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为设置目标而设置目标的现象。在绩效指标设定上,不仅需要考虑财务指标,也要考虑非财务指标。目前对于财务指标的设定,过分强调执行进度,考核指标过于单一,也不科学。而对于非财务指标的设定,则更为复杂,由于各专项的特征不同及资源导向不同,非财务指标还需要根据高校的特征制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对于高校的教育类专项资金,六大类项目缺乏通用评价指标,都是由高校自己细化绩效指标,导致了同类项目之间指标不一致,难以进行高校间的比较和考核,绩效评价的结果也难以应用。

4.绩效评价周期与高校教学科研实际周期不符

目前的绩效管理评价以预算年度为周期,是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完成,而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并非以预算年度作为固定周期,其成果的体现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预测性。高校由于自身教学科研工作的特点,往往以学年度为工作周期,与自然年度难以匹配。虽然项目绩效管理中还有中期财政绩效评价,但仍然难以契合高校的教学年度特点,绩效评价的周期有待延长,以符合教学科研规律。

5.评价结果的应用不足

绩效评价结果如何应用一直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研究课题。高校在专项经费的考评结果上,目前多是以自评为主。即使是改善办学条件专项这样存在第三方考评的专项,其考评结果仍难以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存在结果难以应用的问题。此外,由于目前绩效评价的结果与专项经费的分配联系不密切,在关联上往往只强调预算执行进度而非项目执行质量,导致了学校在绩效管理上也往往偏重执行而不考虑其他非财务指标,无法对绩效管理全过程及评价指标进行完善,也不利于学校自身利用评价结果。

六、进一步提高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水平的对策建议

1.提升对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绩效管理不仅是学校财务部门的事情,更是学校所有部门的事情。在全面绩效管理背景下,学校应高度重视绩效管理工作,加强对全面绩效管理工作的宣传,提升学校教职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树立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的绩效管理理念。同时,高校应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分类制定和细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依托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对资金的决策机制、项目的立项实施过程等加以规范,形成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和完善的评价机制,形成系统规范的绩效管理办法,使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理可据、有据可查,以提升资金效率。

2.完善绩效管理组织工作

全面绩效管理的核心内涵是全方位、全过程和全链条。绩效管理工作主要是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全方位,强调的是将部门和单位预算收支全部纳入绩效管理。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应该以专项资金预算绩效工作为主线,在校级预算中全面引入绩效管理理念,综合考虑业务活动,推动整个学校资金的预算绩效工作,提升学校整体绩效水平。此外,应重视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融合,在合法合规基础上加强学校层面对专项资金的统筹力度,综合考虑资金运用,同时赋予专项资金使用单位更多的管理自主权,在预算管理中讲求绩效,在预算分配和执行中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在项目组织中落实绩效管理。全过程,要求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强调的是对项目立项和政策决策的重视。高校应进一步规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工作,科学论证、严格申报,结合学校特点和发展规划,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和建设目标。针对申报中央财政专项,学校应建立一套规范的事前评估、论证机制,对于重大专项不仅要集体决策,还可以采用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聘请专家等工作方式。如对于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可以建立校园规划委员会,对校园发展进行科学论证规划,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实施项目。全过程,还要求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做好绩效监控。对于高校来说,专项资金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定好项目目标,并且定期开展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的双监控。在绩效评价方面,应通过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预算绩效情况开展评价,例如针对学科建设情况,可以适当引入同行评议的方式,定期评估学科建设成果。对于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可以定期组织教授、学生等对于课程建设、教学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对于预算执行不力或项目建设效果不理想的单位或项目负责人,进行预算核减或监督问责。全链条,重在各部门的参与及责任落实。高校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全过程评价工作中,要实现学校决策机构、财务部门、项目归口管理部门和实施部门的全方位参与,通过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控制、强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式,落实链条中每个工作节点的绩效责任。

3.优化绩效指标体系

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涉及预算编制环节,还涉及预算执行中的监督及项目执行完毕后的评价,因此必须考虑到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建立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涵盖高校、经费主管部门、审计及社会公众的指标体系。目前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绩效指标体系中,主要注重考查的是社会效益和公众满意度,对于经费主管部门及审计监督考虑得较少。此外,在构建绩效评价时,应当运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制定符合高校教学科研规律的指标,建立科学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另外,在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指标时,还应当考虑指标的可比性、一致性与可操作性,将高校的教学科研状况与财务指标相结合,构建一套符合高校特征的基础指标,便于高校间进行对比及上级主管部门了解学校项目情况,使绩效评价指标成为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以效益指标为例,包含了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生态效益指标等三个二级指标,在进行项目申报时,一般要求必须涵盖这三个二级指标,而对于高校专项资金中来说,大多数项目并不存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问题。在产出指标设计上,应该针对教学科研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出指标,如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资助学生出国交流数、学科建设评议情况等,便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之间进行纵向比较。

4.建立契合教学科研规律的绩效评价周期

当前年度绩效评价周期是一个预算自然年度,中期绩效评价周期为三个预算自然年度。但在高校,根据教学科研规律,学校一般是以学年为工作周期进行项目建设安排。因此,在对高校绩效管理进行考评时,应当尊重高校的教学科研规律,根据学校的事业发展周期与实际进行考核及管理。针对年度绩效评价,应重点关注资金执行的时效性、资金成本指标及可持续性影响;对于项目产出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及满意度指标,应当积极引入项目全周期绩效评价。针对不同的专项资金,以项目具体实施年度为周期进行绩效评价。如改善办学条件专项中的修缮项目,应以项目完整建设周期为绩效评价周期,设备购置项目以设备安装调试到位后为绩效评价起始节点;引导专项中的学科建设和新体制机构建设,应至少以三个教学年度为周期;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以科研项目的实际年度为评价周期;中央教育教学改革专项以至少一个教学年度为评价周期,进行项目绩效的评价。将年度绩效及三年中期绩效评价视为项目绩效监控过程,在过程中对项目建设贯彻落实放管服精神,减少微观干预,加强过程监管。

5.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上,应进一步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加强过程督办及结果导向,推动财政专项资金的全过程管理。通过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搭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财政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全链条监控,通过完善和丰富项目管理手段,实现项目管理部门、实施部门、财务人员及项目负责人的联动机制,将绩效评价充分应用到项目实施过程中,明确绩效结果的应用,将跟踪问效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水平。

七、结语

预算绩效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全面绩效管理的提出及不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将贯穿高校管理的全过程。虽然目前高校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认识不足、组织薄弱、绩效指标设计不全面、周期不匹配、评价结果应用不足等问题,为了更好落实全面绩效管理工作,高校应当进一步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促进学校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同时促进专项经费的高效使用,提升资金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扬.高校专项经费绩效考评的实践与探索.黑龙江科学,2018(4).

2.欧宏政.规范高校中央财政专项管理的思考.教育财会研究,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