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6:53:32

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范文篇1

“宜居城市”顾名思义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概念看似简单其实有着丰富的外延与内涵,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内容多样,不断丰富的概念。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理想生活与住所的积极探索与追求,中国古代强调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思想是宜居城市理论基础的雏形。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第二届人类居住地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并得到了国际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规划建设宜居城市应参照城市及自身发展的历史,按照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城市发展阶段,合理设置不同时期的宜居目标,注重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的同时,把握宜居是永恒的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尊重城市历史的烙印,尊重后代,发展的时候能够保存和更新,最终实现宜居城市这一终极目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宜居城市与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的规划建设相比,其规划建设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

2)社会稳定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3)文化为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氛围,并为人取得自身发展提供了可能;

4)舒适的居住和怡人的景观提供给市民更多的享受空间;

5)城市设施的安全体系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民提供了生命的保障;

6)物质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人文环境是宜居城市发展的深化。

2县域“宜居城市”规划优势与条件分析

21新化概况

湖南新化是位于湘中腹地的千年古县,踞雪峰山南麓,跨资水中游两岸,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栖凤山环绕,中部为资水及其支流河谷,且属于亚热带,本身俱备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适合居住,且属于亚热带季内气候区,气候宜人;境内交通四通八达,集公路、水路于一体,新化北抵安化,南依新邵,东接冷水江、涟源,西连溆浦、隆回,本身具备适宜建设宜居城市的自然条件。

2.2区位分析

目前,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的“两型社会”建设部级改革试验区,正成为湖南经济腾飞与发展的极核与引擎,作为3+5城市群——娄底正处于两条经济轴的交汇处,且新化县作为湘中冷、邵、娄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前景十分乐观。

2.3交通优势

新化县域交通集公路、铁路、水路于一体,湘黔铁路、S217省道、资江纵贯县域南北,S312省道、S225省道横穿县域东西,规划中的娄怀高速、沪昆高铁也将穿过境内。新化东距娄底市98km,冷水江市15km,南距邵阳市78km,西距怀化市200km左右,由此可见,新化县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2.4资源条件

水资源丰富:新化县位于资江中游,柘溪水库上游,水资源及所蕴藏的水能资源都相当丰富,新化境内仅资水的一级支流就有15条之多。

新化县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发现矿物36种,可开发的有26种,主要有煤、铁、瓷泥、锑等。

新化县自然风景秀丽,人文根基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县城上梅古镇,依山傍水,古城遗风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城北有清代北塔,青砖铁瓦,雄伟壮观,城南有维山,蓊郁挺拔,滔滔资水,绕城北去。顺资水而下,有天子山、十指岭、七餐天桥、香炉岩等。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相得益彰。其县境北部有大熊山森林公园、群峰竞秀、物种丰富。麒麟洞内有阴河,常年流水不断,钟乳石如白玉遍布洞内,千姿百态。

2.5地域人文分析

新化梅山文化源远流长,人才辈出,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天华、谭人凤、爱国将领方鼎英,教育家、社会学家成仿吾,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或有史传巨著,或有故居,留于县境,富有民族传统文化色彩的古迹,如龙潭古桥、仙如寨、桃林寺、天马山、格虎亭、西团书院、文昌阁等,亦是难得人文景观。

新化县为古梅山地区,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有着优美的自然资源,丰富的人文景观,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旅游开发前景甚佳。

2.6问题与不足

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力落后,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第三产业不够发达,新化县的商贸流通业主要面向本县城镇和周边城镇,缺乏更大区域流通体系,很多出口商品如山茶子油、羽毛、化工原料等处于滞销状态。科技信息业发育不足,文化设施少,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缺乏高档次接待服务设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化本身具备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及资源优势,且交通便捷,未来经济发展看好,具有良好的地域历史人文特色,是规划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理想雏形。虽然仍然存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但都可以在实践中得以解决。4规划建设县城宜居城市的思考

如何根据现有条件,实现人“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上”的这一美好理想,需要诸多资源因素的整合,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诸多领域的共同推进。但是城市规划的引导与推动作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将新化分阶段规划建设成为现代宜居城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抓住经济发展机遇,调整好产业布局,增强经济实力,为建设现代宜居城市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从新化县总体规划可知,为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12.1%,到2020年达到230.1亿万,人均16275元。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按照“发展要有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要求“立足县情,发挥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规划如下:

1)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劳动工业化;重点发展服务业;

2)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镇品位和辐射带动功能,全方位经营城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强化中心城市和优势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支持保护体系;继续抓好扶贫攻坚;

4)大力推进民营化,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大力扶持民营经济;

5)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建设发达的综合交通体系;建立稳定的能源保障体系;建立安全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建立功能配套的市政设施体系;建立高效、快捷的现代化信息体系;

6)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创新;

7)健全保障体系和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妥善解决就业与再就业问题;积极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8)拓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国际、国内竞争能力,全方位加快与国际贯例接轨;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9)坚持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2加强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完善道路交通体系

根据总规,新化县到2020年新化县城市人口30万人,居住用地960hm2,占城市总用地的31.6%,人均居住用地32m2,规划拟建多层次,不同格式的居住宅区,把新化县建成一个具有社会风气良好、环境优美、个人融入社会的生机勃勃的中等城市,见图1,具体居住区规划结构如下:

城东:规划在上梅东路以北,资江以东和青峰山以西集中开发,中档居住区,在上梅东路以南沿资江集中开发高档居住区。

城中:以旧城居住改造为主,规划在北环线以北成片开发高档居住区。

城西:采用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连措施,形成中档居住区。

此外,在工业用地规划与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方面,强调环保原则和以人原则,为宜居城市建设打下现实的基础。

3.3做好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绿色环保宜居家园

做好城市内部的绿地景观规划建设,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根据新化县城滨水临江的特点,应从“水”与“绿”两处上做好规划,极力打造极具地域特色的生态滨水小城,具体规划构思如下:

1)绿化系统:主要是城区公园,路带、滨江绿化带、山地风景林等组成内部形成点--线--面立体绿地网络,具有包括狮子山公园、跑马岑公园、资江风光带等重要绿带的建设,见图2。

2)“蓝线”(水景系统)——包括资江、大洋江、望月湖、新月湖等水系,要合理分配岸线,对规划内划定保护的山体、水体,禁止任何挖山填水行为,要立法保护,为子孙后代造福。

3)“红线”(建筑系统)——规划重点控制梅苑北路、梅苑南路、上梅中路、上梅西路、上梅东路、天华北路、天华中路、天华南路、白沙洲路、大甫路等街道的各类建筑立面、高度,商店的橱窗、招牌、标志以及绿化系统等统一规划设计,形成了统一协调反映地方特色的景观大道。联通山、城、水空间,贯穿三维视线,构筑:东西向:山——城——水——城——山;南北向:山——城——山——城——山的生态城镇框架。天华南路规划平面见图3。

敞开资江岸线,开辟滨江风光带,综合游览、观光、休憩、娱乐、交通等多种功能,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结合园林、雕塑、建筑小品、道路建设,特别是断面设计,要创造条件给人们最大限度的接近、接触水面。使环境设计与城市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滨江路成为和谐的风景艺术长廊。

利用周边高,中间低的地势,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使丰富的城市空间和水景绿地相互渗透,形成向心的视觉景观和空间。同时,提供更多的观水视线。重点处理街道对景点,界面的空间部位,在城市绿廓和主要道路的重点部位适当地敞开部分空间,达到丰富城市空间的效果,对城市的重点节点应加以强化处理,使其成为富有特色的传统或现代化的景观节点。

在横向联系道路近江、山端头,亦应敞开空间,以满足生活在城市空间里的人们对广阔的自然空间的需求。

3.4传承历史人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新化县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地方文化。其历史可追逆到距今约四千年的中国上古时代。悠久的历史加上莽莽苍苍、绵延千里的梅山,孕育了古朴清纯的梅山文化,滋养着一代代新化儿女。

3.4.1新化县历史人文特点

1)梅山文化:梅山地名源于历史所说“此山古已有,因多产梅,故名梅山”。古梅山人,蔽屈原,笃信巫,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

2)民俗风情:新化县古村,梅山十峒,瑶苗杂处,摘山射猎,民性勇武、刚烈,民俗淳厚奇特。所辖范围民族众多。主要以瑶族为主还有苗、獠畲、巴(即土家)等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并在千百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今日的梅山文化。

3)武术:新化人素以阳刚之性著世,俗有“新化蛮子”之称,武术教育更是长盛不衰,素有

“武术之乡”的美誉。

4)瓷文化:陶器在新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便有生产,到了近现代更是发展迅速,品种更是多样化。

5)茶文化:新化的茶叶早在古代已名驰遐迩,所产“渠江薄叶”“以名而香著”,在明朝时为贡品。

地方文化特色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城市之魂,品位的竞争,最终是文化品位的竞争。

4.4.2历史人文特色与文化建设

以梅山文化、新化武术等传统文化为基础,充分发掘新化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以电子、陶瓷等传统支柱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地方产业文化。以大熊山、资江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主线,精心营造新化“生态旅游文化”以新化区位优势为依托,能动联系外界的开放型文化。

近期内规划实施措施如下:

1)科学规划,确保城市有序发展,在城市中心区,兴建文化市场、文化公园、音乐厅、青少年宫、博物馆、完善娱乐中心。

2)开辟产业文化陈列馆。

3)在城东建设体育文化中心,开辟滨江风光带和休闲广场。

4)改造一批城市雕塑和主体建筑。

5)改造和保护古城路街道。使其融民族建筑和民族文化的精华,情景合一。古街让西方人看到了东方的风韵,让北方人看到了南方的景致,让现代人看到了古代的神范。

此外,加强城市居民素质教育,提高城市居民生态环保意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进步等城市软环境建设也需要分阶段分步骤推进,以满足县域城市建设宜居城市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全国各地宜居城市的建设正如火如荼,但基本上是以打造单个城市的宜居为目的和重点,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笔者认为,宜居城市的建设应超越城市行政区域的限制,以形成区域性的宜居和环境特色的和谐社会的构筑,促进社会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忠.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6,33.

[2]任志远.关于宜居城市的拙见[J].城市发展研究,2005,4.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新化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

宜居城市范文篇2

“宜居城市”是指适宜于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所有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不仅要看城市发展的经济指标,更重要的是看城市是否能够满足居民在不同层次上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因此,“宜居城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和出行便利性等,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则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的发展机会等。目前,建设宜居城市已成为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已被我国众多城市列为发展目标。建设宜居城市,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改善人居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0*年5月,建设部科技司通过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编写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为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管理提供了一个导向性的科学评价标准。通过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和公共安全度六大指标体系和四项综合评价否定条件,对城市作出综合评价,并按百分制计算“宜居指数”。《标准》将城市分为宜居城市、较宜居城市、宜居预警城市三类。宜居指数在80分以上且没有否定条件的城市,即可确认为“宜居城市”。该标准对我市建设宜居城市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我市宜居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更加开放、富裕、文明、美丽的“大*,新*”的总体目标,把“打造滨水生态环境优越的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城市特色,挖掘城市潜力,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宜居城市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一)“一创六建”活动成效显著。近几年,我市围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为内容的“一创六建”活动,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实施“畅通工程”、“绿化工程”、“光亮工程”、“蓝天工程”,打造五城(即水上运动之城、书法之城、兵学之城、地热温泉之城、商旅之城),坚持“以河为轴,两岸开发”,推动“大水城”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为宜居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我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无障碍设施示范城市。沂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我市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城市。

(二)生态环境良好。市区依山傍水,风光秀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有“天然氧吧”和“养生长寿山”之称的蒙山距市区仅数十公里,纵贯南北的沂河和横穿东西的祊河在市区交汇,世界最长橡胶拦河坝与正在建设中的沂河东调水利枢纽工程,将使城市水系概率(水面比建成区面积)达到29%(一个城市的水系概率超过10%即为一类区),并形成15平方公里的滨河绿化带,加上十几万亩环城森林绿化带、100公里的滨河大道,使*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水城,为建设宜居城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近几年,大力推进绿色沂蒙建设,节能降耗和资源管理取得新进展,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沂、沭河水质在淮河流域率先达标,成为全省出境河流水质最好的城市,*滨河湿地跻身部级城市湿地公园。加大了滨河景区建设和祊河、涑河、青龙河、陷泥河等综合整治力度,营造了“天蓝、地绿、水清、街净、路畅、灯明、墙洁、楼美”的生态环境。

(三)文化底蕴丰厚。我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东汉时期珠算发明家刘洪,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东晋书圣王羲之,唐代书法大师颜真卿等都出生在这里。我市境内文物古迹荟萃,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为建国后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现有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华东烈士陵园、王羲之故居、诸葛亮故居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0多个。我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打响沂蒙文化品牌。先后成功举办了书圣文化节、蒙山长寿旅游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世界颜真卿文化研讨会、中国*(首尔)文化周、沂蒙精神晋京展等一系列活动,书圣文化节成为“全国十大文化艺术类节庆”和“全省五大节庆”之一,形成了“春有诸葛亮,秋有王羲之”的节庆品牌,成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城市名片。

(四)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商贸富市”、“科教兴市”战略,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七位,*批发市场成交额多年居全国同类批发市场前列,*城成为闻名全国的商贸物流城,集聚了一般区域性中心城市不可比拟的“人气”和“商气”,商贸物流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城市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金字招牌。

(五)发展环境优化。在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加强了政策、服务、安全、社会等软环境建设,积极营造让外来投资者和居住者放心、安心、舒心、省心的良好环境。*先后荣膺“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第21位”、“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列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榜60名,荣登世界银行的政府效率单项奖榜首。

三、对我市宜居城市建设的现状评价

对照《标准》,我们对*市区截止到20*年宜居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宜居指数”得71.84分,为较宜居城市。

(一)“社会文明度”方面:社会文明是城市宜居的重要前提条件,主要包括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社区文明和公众参与四项。我市公众参与得分较高,达到标准值的77%。

(二)“经济富裕度”方面:经济富裕是宜居城市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就业率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五项。这方面我市尚有欠缺。

(三)“环境优美度”方面:环境优美是城市是否宜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城市景观四项。从部门提供的数据看,我市环境优美度较好,达到标准值的86.0%。其中,气候环境比较适宜,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基本接近或达到宜居标准值的要求,这说明我市在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创六建”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资源承载度”方面:城市资源量,决定一个城市的自然承载能力,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总体评价我市资源承载度较好,是标准值的74.5%。市区人均城市用地面积是标准值的1.45倍,这既说明城市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有大量的承载能力,也说明城市改造建设任务繁重,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生活便宜度”方面:生活方便、适宜是宜居城市最重要、最核心的影响因素。从生活便宜度评价结果看,我市商业服务设施较好,市政设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居民对其服务质量满意度较高。

(六)“公共安全度”方面:公共安全是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从评价结果看,我市的城市公共安全较好,是标准值的80%。在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生命线工程方面,市政府已制定并建设了预防、应对自然和人为灾害的机制、预案和设施,生命线工程完好率较好,达到标准值的85%,近3年来,市区公共安全事件的成功处理率为标准值的80%。

四、我市建设宜居城市的思路、对策及建议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城市要不断满足舒适、休闲、健康、安全和文明等人类最基本的追求,打造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培养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

我市建设宜居城市的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滨水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和谐、宜居宜商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大水城为突破口,以安居为主线,突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搞好社区建设、平安创建、精神文明等工作,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将我市建成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生活便宜、安全有序的宜居城市。

(一)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宜居城市夯实基础。宜居城市应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便于居民出行、购物、就医、就学。为此,应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市民居住、办公、商业、交通、绿化等城市空间,使分散的经营和企业开发行为纳入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政策约束。要坚持规模适度超前,使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雨污系统、绿地系统、环卫设施、停车场建设配套完善,城市道路通畅、电力充足、通讯发达、停车便捷。同时,应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注重城市地上和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在交通繁忙路段建设立交桥、高架桥,进而建设地下轨道交通。通过政策扶持、信息引导、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

(二)搞好城市住房建设,为宜居城市提供安居保证。宜居城市要先“居”后“宜”,要有结构合理的房源,让居者有其屋。近年来,市区供房总量急剧增加,但供房结构不尽合理,小面积的商品房少,廉租房、安居房供不应求,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要求的任务依然艰巨。为此,要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大量兴建普通住宅,适度供应高档住宅,特别要着力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弱势群体住户的住房问题。根据居民的住房需求,合理编制住房建设规划,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控制住房户型和价格,,在保证供房体系合理、完善的基础上,确保绝大多数居民改善住房的愿望得以实现。

(三)搞好社区建设,为宜居城市提供有效载体。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社区已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我市的社区建设才刚刚起步,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为此,要改变目前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滞后、市政基础设施与住宅建设不同步、缺少居民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社区管理人员少经费不足等现状,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同时,科学规划社区布局,优化调整社区规模;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方式,科学界定居委会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加大社区经费投入;增加社区管理人员,确保社区工作正常开展。逐步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物业管理有序、社会服务完善、邻里关系和谐、居住环境优美、具有浓郁人文精神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四)搞好生态建设,为宜居城市打造良好环境。宜居城市应具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安静的生活环境和整洁的街区,有适宜的开敞空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此,要抓好市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要加强市区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加快市区内河治理,形成环绕全城的生态水系,努力保护好滨河生态湿地,进一步拓展市民亲水空间。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起循环、可利用、生态型的产业体系。要抓好市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市区集中供水、供气、供热步伐,消除燃煤锅炉,减少机动车尾气造成的污染,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降低工业污染,改善水质环境。要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加快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建设,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通过加强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好城市的绿地、空气、水资源,努力使城市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和谐。

(五)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为宜居城市构筑安全网。宜居城市应是安宁有序的城市。为适应宜居城市对公共安全更高的要求,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大防控”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妥善解决好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类矛盾,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要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解决居民收入差距大、社会保障覆盖率低等问题,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维护社会秩序,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确保社会安定、百姓安宁。

(六)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为宜居城市提供动力。宜居城市不仅需要物质文明,更需要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适应宜居城市建设的要求,要不断转变城市居民的思想观念,改变生活方式,增强城市意识、文明意识、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精神文明程度,提升其综合素质。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兵学、书法等历史文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彰显现代商业文化,营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社会道德规范。要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争取尽快获得部级文明城市称号。要加强以政府、企业和个人为重点的诚信体系建设,强化诚信道德、制度、网络建设,逐步形成规范化的诚信自律、监督和服务机制。要进一步弘扬和实践沂蒙精神,充分发挥其激励、凝聚、教育和导向作用。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精心组织实施“精品工程”,不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七)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宜居城市提供物质基础。宜居城市建设需要经济的强力支撑。为此,要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能快则快的原则,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把*建成鲁南经济带中心城市和龙头。要着力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优先发展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积极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新型产业,把*建设成鲁南制造业强市。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会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科技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将*建成闻名国内外的现代商城。大力发展水上运动、兵学、书圣、红色等特色旅游项目,突出“蒙山沂水”旅游品牌,把*打造成商旅结合、文武兼备、红色经典、绿色生态的最佳旅游城市。

为搞好我市宜居城市建设,建议:

一是尽快制定宜居城市建设规划;

宜居城市范文篇3

一、建设滨江宜居城市具有较大优势

(一)外部环境为滨江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

是东拓、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拓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内涵是整合地区资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向,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市正处于资源丰富、生态敏感的地区,也是最有利于工业发展的地区和地区唯一的平原市,在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融入东拓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格局中考虑,既是我们的必然,也是我们借助良好的外部发展机遇、利用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建设滨江宜居城市步伐的有利时机。

(二)自然环境为滨江宜居城市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

1、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我市地处长江和的东大门,长江黄金水道、汉宜高速公路、“318”国道、高速铁路、铁路贯穿腹地,是自然生态、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现代工业等资源富集地。

2、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一是地处温带,林木丰美,植被较好,气候宜人,丘陵区地势比较平缓,加上封山育林、坡改梯田,植物配置形式多样;二是河流、湖泊众多,濒临长江,地表水年平均径流量为8.45亿立方米,过境客水均流量4692.2亿立方米,水资源十分丰富。

3、有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境内有百里洲、关洲、沙洲、马洋洲等多座长江江心洲,从关洲乘舟顺江而下,可观沙浪奇观,赏两岸美景。“大曲”、“雪花啤酒”名扬天下,传统的白酒工艺、现代的啤酒工艺与厚重的酒文化融合一起,造就了新兴的工业旅游线路。文物古迹历史悠久,现已发现250多处。民间民俗文化沿袭乡镇农村,得到继承和发扬。

(三)人为环境为滨江宜居城市建设创造了物质条件

近几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两市一极”的战略决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前十强,城市建设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三次夺得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为滨江宜居城市建设创造了一定条件,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1、保障住房建设全面推进,百姓居安思稳。已经完成投资670.8万元建成并投入使用廉租住房180套0.87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036万元建设252套1.25万平方米廉租住房的工程正在进行紧张施工。已经建设经济适用房72套5464平方米,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544户,开发建设商品房68.2万平方米,推行社会化物业服务小区20个,服务面积120万平方米。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平方米;

2、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不断加强,市政设施日益完善。现已编制2010年—2030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完成姚家港化工园、白洋装备工业园、安福寺工业园和马家店民营创业园等4个园区的规划,提出了工业企业“退城入园”的方案,划定了滨江公园、白鸭寺公园、生态园、董和公园、五柳公园、水府庙公园等10块城市绿地保护区。通过大规模的建设,已经拥有城市主干道12条、次干道14条共计52.4公里226万平方米,人均19.82平方米;拥有公共绿地147万平方米,绿地率达34.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89平方米;形成供水主管道135公里、天然气主管道65公里;城市日供水设计能力为9万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120吨;园林环卫管养基本实现了专业化和精细化。

3、城乡统筹发展,村庄环境得到改善。随着全省“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和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近年来新增硬化通村公路1202公里,新建排水管道41公里,完成“一建三改”2.2万户,对村级办公用房、周边环境绿化、垃圾收集设施等进行了配套建设,解决了12.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现已有8个村庄达到一级环境标准、21个村庄达到二级环境标准。

总之,经济发展迅速,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市政设施配套,公共安全稳定,社会文明和谐,人文环境良好,市民安居乐业,为打造滨江宜居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就城市现状分析,目前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城市水平对照国家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对照《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其差距主要表现在:社区文明、社区景观和市容市貌水平有待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未能达到宜居城市标准值,城市特色一般,没有标志性建筑,历史文化底蕴未能充分体现,城市建筑与环境协调不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缓慢,教育文化娱乐休闲体育设施不足、特别是体育设施明显滞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绿色开敞空间布局不够合理。

(二)城市建设质量有待提高。一是存在着居住区与工业区相互混杂现象;二是城市绿地系统不完善,现有公共绿地在分布和搭配上存在着街头绿地少、居住区绿地少、绿化品种单一、建设档次不高等问题;三是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合理,中心区域基础设施与基础设施差距明显,主次干道基础设施与居住小区基础设施反差较大;四是城市品位不高,滨江特色体现不充分。

(三)城市管理力度有待加强。由于本部门行政执法与公安、国土、工商、卫生、环保等部门交叉较多,没有形成共同管理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加之部分市民文明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城区内存在着违法建设和“五马十乱”(马路市场、马路修理、马路商店、马路仓库、马路餐饮,乱摆乱占、乱停乱放、乱牵乱挂、乱贴乱画、乱倒乱扔)现象。

三、建设滨江宜居城市的对策建议

随着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面貌的深刻变化,人们的居住工作生活环境相应得到改善。但是,如何打造城市品位高、基础设施全、文化氛围浓、创业机会多、生活环境好、公共服务优的滨江宜居城市,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现实而又十分紧迫的重大课题。通过调研,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生活便宜度

生活方便、适宜是宜居城市最重要、最核心的影响因素。一是要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城市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和无规划、不开发、不建设的原则,在规划编制上要遵循“政府主导、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的总体原则,结合城市的市情、民情和社会需求,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等方面的关系,适时调整和完善城市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使宜居城市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要加快重点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区要结合人口倍增计划,以拓展城市空间重点,加快启动和推进城西新区开发建设;以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道路框架为重点,全力推进市政道路建设,实现城市公共交通全覆盖,根据城市机动车快速增长的形势,规划建设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三是要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条件。合理确定商品住房、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以及廉租住房比例,完善廉租住房制度,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多渠道改善进城农民工的居住条件。

(二)完善城市保障机制,提升公共安全度

让生活在城市当中的居民享有安全感,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要以安全、安宁为目标,强化公共安全,制订和完善对地震、防洪、排水、水源保护、公共交通、出租车、供水、供气等的预防应急预案,健全工作机制,增强应对能力。

(三)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升社会文明度

社会文明是百姓宜居宜业的重要前提条件。一是优化政务环境,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和评估、新闻发言人等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实施阳光规划和价格听证,形成浓厚的民主氛围,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推进政务公开,方便市民办事,提高行政效率,建设阳光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在积极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中加强政府诚信效能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打造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政务环境。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构建一个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水平。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市人民医院,完成中医院搬迁,改造升级各镇中心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非就业居民医保覆盖率要达到100%。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做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搞好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将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大力发展信息、金融、物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家政服务、托老托幼、生活护理等社区服务业。三是全面提升就业再就业水平。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大就业面,比如政策扶持就业、目标激励就业、培训促进就业、服务推动就业等。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实行“一站式”服务,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用人单位举办招聘会。四是规范和发展小区物业管理。通过规范前期物业管理、建立质价相符的服务收费机制、完善住房维修资金归集与使用制度、逐步将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推向市场、加强物业监管和保障业主权益等措施,不断提高现有小区物业服务水平,拓展服务领域,逐步实现我市物业管理规范化,构建和谐诚信的居住环境。

(四)做美城市环境,提升环境优美度

环境优美是城市宜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通过近几年的城市创建工作,中心城区的城市环境有了大的改观,但在城市中心区景观、社区景观、背街小巷市容市貌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是加快城市绿化建设,启动董和公园、生态园、白鸭寺公园建设,拓展滨江公园,形成绿地系统完整、市政设施配套的园林城市格局。二是做好城市绿化资源整合与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加大对城市周边及城市规划区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和搬迁规划力度,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三是做好城市文化和自然环境保护工作,对历史文化街和重点文物实施有效保护,编制历史文化街区董市老正街保护规划、旧城改造规划,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尽快启动董市老正街抢救修缮工程,恢复历史原貌,充分展示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特色。四是提升人文与自然景观的水平,全面实施三个规划(滨江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城西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沿江大道景观规划)、五大工程(城西新区建设工程、沿江大道配套工程、滨江公园建设工程、九大节点工程、滨江街景整治工程),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环境。五是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整治城市“五马十乱”行为,加快架空线网改造步伐,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打造清洁空间环境。六是加强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加快公厕建设改造步伐,完善城区排水管网系统。七是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五)全力推进经济建设,提升经济富裕度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咬住发展不放松,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主题主线推进集约发展,提升工业竞争实力;优化园区平台,强势推进项目建设;促进城乡统筹,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强财税金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奋力推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确保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前十强”,努力走在长江中上游同等城市发展前列。

(六)着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资源承载度

宜居城市范文篇4

居民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要求越来越高,宜居城市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宜居城市的打造是新型城市建设的方向。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发展和城市规模的发展,客货周转量逐步增加,航空需求逐步增加,同时政府提出“更清洁”的经济增长方式,航空枢纽因其具有巨大的资源集散作用和经济拉动效应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作用日渐凸显。

2航空枢纽

2.1航空枢纽的定义

航空枢纽是在航空运输网络中具有重要中转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大型航空港?。航空枢纽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优良的地理位置;巨大的空运市场和中转需求;完备的机场中转设施;实力雄厚的基地航空公司;稳定协调的部门协作关系;宽松的政策法律环境[1]。

2.2航空枢纽的功能

航空枢纽的意义在于“集散”。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城市对优质资源的吸引力,聚集相关产业形成产业中心。便捷的交通不仅利于人才、科技、文化的汇集也利于商品、服务的输出。产业中心的建立也会拉动当地服务行业的发展,提升就业,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发展[2]。

3宜居城市

3.1宜居城市的定义

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城市宜居考虑的因素包括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广义上的宜居城市是一个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经济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居住下去的城市。

3.2宜居城市的评定指标

中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于2007年5月30日正式。宜居城市评价标准包括公共安全、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资源承载、经济富裕、生活便宜六个方面。这个《标准》不是强制性的行政技术标准,属于导向性的科学评价标准。在评定中实行百分制,指数达到80同时没有否定条件即认为是“宜居城市”。指数在60以上、80以下的城市,称为“较宜居城市”;指数低于60的城市,称为“宜居预警城市”。 

4航空枢纽的建设在宜居城市打造中的应用

4.1航空枢纽影响到宜居城市建设的项目及其所占比重

以上权重可以看出,航空枢纽的建设可以影响到的宜居城市评定指标达到36.1%。航空枢纽的有效建设在宜居城市的打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宜居城市所应具备的条件同时也为建设航空枢纽提出了指导和要求。

4.2航空枢纽提升并拓展了宜居城市的功能

(1)航空枢纽的建设为城市交通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航空枢纽不但为城市居民的出行提供了巨大的服务,其建立起的城市间的客货运联系,同时扩大了城市的辐射范围。(2)航空枢纽可提升环境质量使之与城市发展协调,改善市容市貌,为城市提供特色元素。一方面机场在运行中会带来一定的噪音和空气污染,但随着航空技术的逐步发展,清洁能源的有效开发,航空运行带来的环境污染正在逐步得到控制,航空业也将逐步成为绿色交通。另一方面航空枢纽则正被赋予更多的提升市容市貌、改善环境、打造特色的功能。(3)航空枢纽对城市而言有极大的经济拉动效应。航空枢纽加速了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自由的流动和配置。对城市的生活及商业模式产生影响,催生了一系列的商业服务设施,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服务行业的大力发展,提升了城市第三产业比重,拉动第三产业就业率。便捷的交通设施也有利于招商引资,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这些都将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为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资金保障,进而惠及每一位居民。(4)航空枢纽强大的资源集散的功能也将为城市开展各类灾害救援与处理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近年来各机场在繁忙季中开展的快闪、送温暖等活动有效缓解了旅客在较大延误情况下的不满情绪,有效避免了因延误导致的群体性事件,为城市预防人为灾害提供了有效参考。

5结语

航空枢纽在经济、文化、环境上都以相当高的比重影响着城市的建设。航空枢纽的建设,符合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并进一步促进综合性交通运输的发展,从而带动宜居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绿色节能有效。航空枢纽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文化效益大大促进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更宜居。

作者:袁江 姚晶晶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宜居城市范文篇5

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打造成为××城区最佳宜居城市”的奋斗目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宜居城市是一个以人为本、以经济为本、以安全为本的城市,是一个卫生健康、生活方便的城市。宜居是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是每一个城市建设和管理者的不懈追求,更是每一个市民的热切期盼。最理想的城市应该是最适宜居住的城市。把××打造成为××城区最佳宜居城市,就是要使××进一步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高效的行政管理、生动的民主氛围、先进的文化品质、良好的社会秩序、优美的生态环境、高尚的公民意识,使××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精神家园。

××建设宜居城市具有许多优越条件,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创建硕果累累,城区规模不是很大,比较容易加强管理和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营造祥和、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但对照《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实力不强,城市环境不靓,市民生活质量不高,治安环境不佳,文明程度不高。因此,必须立足市情,创新思路,扬长避短,立城市之根,铸城市之魂,强城市之基,扬城市之韵,把中心城区的实力做强、功能做优、环境做美。

一要科学制定宜居规划,让城市靓起来。规划决定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决定一个城市的品位,也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宜居程度。一个没有科学规划的城市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城市,一个没有绿色的城市是一个没有生机的城市,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则是一个平庸的城市。宜居城市首先需要宜居规划,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从有利于市民生活质量和出行便捷的改善,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有利于环境容量的改善出发,按照产业发展、交通需求、设施配套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形成良好的空间形态与布局。尤其是宜阳新区的规划要尽量全面细化,并配套制定社会公共设施、绿地系统、城市景观、水体和环境保护以及分期建设等专项规划,从局部保证整体。要严格执行规划,建立规划审批民主决策制度,不能以个人的意愿喜好来确定规划,更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降低规划标准,宁可不建或缓建,也不能乱建和粗制滥造。

二要着力做美生态环境,让眼睛亮起来。绿是城市之肺。环境优美是城市是否宜居的决定性因素。宜居城市必须拥有清新空气、洁净水源、葱郁绿化和优美自然景观等生态环境。要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打造河岸景观、道路景观、公园景观“三大生态景观”,做到绿带景观化、景观人文化,以河岸、道路为绿色廊道,与公园相连,形成城市景观的整体性、连续性。要在大力推进“13579”绿色工程的同时,积极倡导垂直绿化、立体绿化和空中绿化,开发“空中绿地”,做美城市空间。要采取规划建绿、挤地造绿、拆围进绿、市场兴绿、文化活绿、高效管绿等措施,大力开展“××有我一棵树、增添××一片绿”、园林化单位、花园式小区、绿地认建认养等活动,让市民家中有绿、出门见绿、河岸游绿、公园享绿。

三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让心情好起来。宜居城市必须为居民提供舒适、便捷的工作生活环境。在宜居城市建设中,应当坚持统筹兼顾,大力推进××中心城区“五个一”便民工程建设,切实抓好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金融、社区管理、社会福利、城市交通、市政公用、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精神和身体健康的需要,解决交通、停车、上学、就医、安全等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城中村、城区排水、污水处理和“断头路、半截路”等问题。同时,适度调整城市房地产开发建设结构,逐步扩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规模,最大程度地满足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

四要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让腰包鼓起来。贫困的城市绝对不是宜居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和命脉,要建设宜居城市,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增强综合实力。要按照工业集群化、旅游特色化、农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做强做大食品、建材、医药三大主导产业。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大团组与小分队相结合、以情招商与以诚招商相结合、专业招商与以商招商相结合、网上招商与会展招商相结合等多种办法,加大招商引资、招商选资力度。要以时不我待的竞争意识抢抓机遇,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打造吸引沿海产业内移“磁潮,积极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要突出以温泉休闲度假旅游为龙头,整合发展旅游休闲和娱乐餐饮业,联动发展交通运输业,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多元发展金融保险业,引导发展信息服务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业。要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积极培育“敢创、敢拼、爱家、兴家”的××精神,把在市外创业的“××人”动员起来,成立“××帮”,为报效故乡、造福桑梓,促进家乡发展献计出力。

五要大力提升人文环境,让精神爽起来。一个城市,缺少精神力量,必将趋于平庸。宜居城市除了有完备的硬件设施,城市的综合文化实力特别是市民的道德水平、文化素养、文明程度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坚持文化产业化、精品系列化理念,将××历史亮点转化为文化产品,大力开发以天工开物、月亮文化、温泉文化、禅宗文化为特色的城市建设,让宋应星、陶渊明、刘刷况钟、吴有训等流芳千古的风云人物一个个鲜活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并打造采茶戏、剪纸、傩舞、版画、根雕等乡土文化一条街,使××更具吸引力和活力。同时,要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教育,巩固提升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提高全体市民的城市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全社会的文明度、诚信度。

六要积极构建安全网络,让百姓乐起来。宜居就得安居。让生活在城市当中的居民享有安全感,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要以安全、安宁为目标,高度重视社会治安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市保障机制,加大对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腐败事件的查处力度和执法不公的治理力度,健全重大消防、自然灾害、供电、供水、供气、通信、交通事故等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有效控制危机,将突发的自然和人为公共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要建立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完善公共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增强公民公共安全意识,营造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

宜居城市范文篇6

在“宜居城市”概念提出之前,“生态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等概念各自引领了不同时期城市的发展方向。宜居城市与其范畴不一,内涵有交叉有外延,但拥有共同的目标,即为了实现人类在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的和谐,实现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对于县城城市而言,如何规划构筑比生态园林城市有更高要求的宜居城市对城市规划工作者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高度,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对此进行探索,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2“宜居城市”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宜居城市”顾名思义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概念看似简单其实有着丰富的外延与内涵,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内容多样,不断丰富的概念。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理想生活与住所的积极探索与追求,中国古代强调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思想是宜居城市理论基础的雏形。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第二届人类居住地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并得到了国际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规划建设宜居城市应参照城市及自身发展的历史,按照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城市发展阶段,合理设置不同时期的宜居目标,注重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的同时,把握宜居是永恒的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尊重城市历史的烙印,尊重后代,发展的时候能够保存和更新,最终实现宜居城市这一终极目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宜居城市与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的规划建设相比,其规划建设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

2)社会稳定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3)文化为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氛围,并为人取得自身发展提供了可能;

4)舒适的居住和怡人的景观提供给市民更多的享受空间;

5)城市设施的安全体系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民提供了生命的保障;

6)物质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人文环境是宜居城市发展的深化。

3县域“宜居城市”规划优势与条件分析

3.1新化概况

湖南新化是位于湘中腹地的千年古县,踞雪峰山南麓,跨资水中游两岸,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栖凤山环绕,中部为资水及其支流河谷,且属于亚热带,本身俱备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适合居住,且属于亚热带季内气候区,气候宜人;境内交通四通八达,集公路、水路于一体,新化北抵安化,南依新邵,东接冷水江、涟源,西连溆浦、隆回,本身具备适宜建设宜居城市的自然条件。

3.2区位分析

目前,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的“两型社会”建设部级改革试验区,正成为湖南经济腾飞与发展的极核与引擎,作为3+5城市群——娄底正处于两条经济轴的交汇处,且新化县作为湘中冷、邵、娄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前景十分乐观。

3.3交通优势

新化县域交通集公路、铁路、水路于一体,湘黔铁路、S217省道、资江纵贯县域南北,S312省道、S225省道横穿县域东西,规划中的娄怀高速、沪昆高铁也将穿过境内。新化东距娄底市98km,冷水江市15km,南距邵阳市78km,西距怀化市200km左右,由此可见,新化县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3.4资源条件

水资源丰富:新化县位于资江中游,柘溪水库上游,水资源及所蕴藏的水能资源都相当丰富,新化境内仅资水的一级支流就有15条之多。

新化县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发现矿物36种,可开发的有26种,主要有煤、铁、瓷泥、锑等。

新化县自然风景秀丽,人文根基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县城上梅古镇,依山傍水,古城遗风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城北有清代北塔,青砖铁瓦,雄伟壮观,城南有维山,蓊郁挺拔,滔滔资水,绕城北去。顺资水而下,有天子山、十指岭、七餐天桥、香炉岩等。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相得益彰。其县境北部有大熊山森林公园、群峰竞秀、物种丰富。麒麟洞内有阴河,常年流水不断,钟乳石如白玉遍布洞内,千姿百态。

3.5地域人文分析

新化梅山文化源远流长,人才辈出,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天华、谭人凤、爱国将领方鼎英,教育家、社会学家成仿吾,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或有史传巨著,或有故居,留于县境,富有民族传统文化色彩的古迹,如龙潭古桥、仙如寨、桃林寺、天马山、格虎亭、西团书院、文昌阁等,亦是难得人文景观。

新化县为古梅山地区,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有着优美的自然资源,丰富的人文景观,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旅游开发前景甚佳。

3.6问题与不足

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力落后,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第三产业不够发达,新化县的商贸流通业主要面向本县城镇和周边城镇,缺乏更大区域流通体系,很多出口商品如山茶子油、羽毛、化工原料等处于滞销状态。科技信息业发育不足,文化设施少,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缺乏高档次接待服务设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化本身具备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及资源优势,且交通便捷,未来经济发展看好,具有良好的地域历史人文特色,是规划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理想雏形。虽然仍然存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但都可以在实践中得以解决。

4规划建设县城宜居城市的思考

如何根据现有条件,实现人“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上”的这一美好理想,需要诸多资源因素的整合,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诸多领域的共同推进。但是城市规划的引导与推动作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将新化分阶段规划建设成为现代宜居城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抓住经济发展机遇,调整好产业布局,增强经济实力,为建设现代宜居城市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从新化县总体规划可知,为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12.1%,到2020年达到230.1亿万,人均16275元。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按照“发展要有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要求“立足县情,发挥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规划如下:

1)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劳动工业化;重点发展服务业;

2)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镇品位和辐射带动功能,全方位经营城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强化中心城市和优势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支持保护体系;继续抓好扶贫攻坚;

4)大力推进民营化,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大力扶持民营经济;

5)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建设发达的综合交通体系;建立稳定的能源保障体系;建立安全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建立功能配套的市政设施体系;建立高效、快捷的现代化信息体系;

6)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创新;

7)健全保障体系和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妥善解决就业与再就业问题;积极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8)拓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国际、国内竞争能力,全方位加快与国际贯例接轨;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9)坚持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2加强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完善道路交通体系

根据总规,新化县到2020年新化县城市人口30万人,居住用地960hm2,占城市总用地的31.6%,人均居住用地32m2,规划拟建多层次,不同格式的居住宅区,把新化县建成一个具有社会风气良好、环境优美、个人融入社会的生机勃勃的中等城市,见图1,具体居住区规划结构如下:

城东:规划在上梅东路以北,资江以东和青峰山以西集中开发,中档居住区,在上梅东路以南沿资江集中开发高档居住区。

城中:以旧城居住改造为主,规划在北环线以北成片开发高档居住区。

城西:采用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连措施,形成中档居住区。

此外,在工业用地规划与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方面,强调环保原则和以人原则,为宜居城市建设打下现实的基础。

4.3做好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绿色环保宜居家园

做好城市内部的绿地景观规划建设,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根据新化县城滨水临江的特点,应从“水”与“绿”两处上做好规划,极力打造极具地域特色的生态滨水小城,具体规划构思如下:

1)绿化系统:主要是城区公园,路带、滨江绿化带、山地风景林等组成内部形成点--线--面立体绿地网络,具有包括狮子山公园、跑马岑公园、资江风光带等重要绿带的建设,见图2。

2)“蓝线”(水景系统)——包括资江、大洋江、望月湖、新月湖等水系,要合理分配岸线,对规划内划定保护的山体、水体,禁止任何挖山填水行为,要立法保护,为子孙后代造福。

3)“红线”(建筑系统)——规划重点控制梅苑北路、梅苑南路、上梅中路、上梅西路、上梅东路、天华北路、天华中路、天华南路、白沙洲路、大甫路等街道的各类建筑立面、高度,商店的橱窗、招牌、标志以及绿化系统等统一规划设计,形成了统一协调反映地方特色的景观大道。联通山、城、水空间,贯穿三维视线,构筑:东西向:山——城——水——城——山;南北向:山——城——山——城——山的生态城镇框架。天华南路规划平面见图3。

敞开资江岸线,开辟滨江风光带,综合游览、观光、休憩、娱乐、交通等多种功能,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结合园林、雕塑、建筑小品、道路建设,特别是断面设计,要创造条件给人们最大限度的接近、接触水面。使环境设计与城市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滨江路成为和谐的风景艺术长廊。

利用周边高,中间低的地势,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使丰富的城市空间和水景绿地相互渗透,形成向心的视觉景观和空间。同时,提供更多的观水视线。重点处理街道对景点,界面的空间部位,在城市绿廓和主要道路的重点部位适当地敞开部分空间,达到丰富城市空间的效果,对城市的重点节点应加以强化处理,使其成为富有特色的传统或现代化的景观节点。

在横向联系道路近江、山端头,亦应敞开空间,以满足生活在城市空间里的人们对广阔的自然空间的需求。

4.4传承历史人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新化县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地方文化。其历史可追逆到距今约四千年的中国上古时代。悠久的历史加上莽莽苍苍、绵延千里的梅山,孕育了古朴清纯的梅山文化,滋养着一代代新化儿女。

4.4.1新化县历史人文特点

1)梅山文化:梅山地名源于历史所说“此山古已有,因多产梅,故名梅山”。古梅山人,蔽屈原,笃信巫,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

2)民俗风情:新化县古村,梅山十峒,瑶苗杂处,摘山射猎,民性勇武、刚烈,民俗淳厚奇特。所辖范围民族众多。主要以瑶族为主还有苗、獠畲、巴(即土家)等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并在千百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今日的梅山文化。

3)武术:新化人素以阳刚之性著世,俗有“新化蛮子”之称,武术教育更是长盛不衰,素有

“武术之乡”的美誉。

4)瓷文化:陶器在新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便有生产,到了近现代更是发展迅速,品种更是多样化。

5)茶文化:新化的茶叶早在古代已名驰遐迩,所产“渠江薄叶”“以名而香著”,在明朝时为贡品。

地方文化特色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城市之魂,品位的竞争,最终是文化品位的竞争。

4.4.2历史人文特色与文化建设

以梅山文化、新化武术等传统文化为基础,充分发掘新化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以电子、陶瓷等传统支柱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地方产业文化。以大熊山、资江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主线,精心营造新化“生态旅游文化”以新化区位优势为依托,能动联系外界的开放型文化。

近期内规划实施措施如下:

1)科学规划,确保城市有序发展,在城市中心区,兴建文化市场、文化公园、音乐厅、青少年宫、博物馆、完善娱乐中心。

2)开辟产业文化陈列馆。

3)在城东建设体育文化中心,开辟滨江风光带和休闲广场。

4)改造一批城市雕塑和主体建筑。

5)改造和保护古城路街道。使其融民族建筑和民族文化的精华,情景合一。古街让西方人看到了东方的风韵,让北方人看到了南方的景致,让现代人看到了古代的神范。

此外,加强城市居民素质教育,提高城市居民生态环保意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进步等城市软环境建设也需要分阶段分步骤推进,以满足县域城市建设宜居城市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全国各地宜居城市的建设正如火如荼,但基本上是以打造单个城市的宜居为目的和重点,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笔者认为,宜居城市的建设应超越城市行政区域的限制,以形成区域性的宜居和环境特色的和谐社会的构筑,促进社会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忠.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6,33.

[2]任志远.关于宜居城市的拙见[J].城市发展研究,2005,4.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新化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

宜居城市范文篇7

1、注重城市品位与城市质量的平衡与统一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其基本功能已经足够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与发展需求。而文化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让现代城市有所差别的唯一所在,城市就如同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人,功能完备的同时需要内在来彰显其品质的高度。建议将延安新城的建设建立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城市文化观基础上,新区建设时,不仅要考虑公园、绿地的面积和布局,还要充分考虑产业结构和各个功能服务区间的有机链接与合理规划,考虑太阳能、风能等生态能源的有效利用,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2、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

城市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城市品质的主要表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途径,因而城市需要文化,但是文化要素的发掘不能仅仅是诉诸于历史,还可以积极投入到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去,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寻求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对传统的黄土文化与经典的红色文化可加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利用,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找准定位,确定特色文化发展战略,在吸收借鉴其他城市规划建设成熟经验的同时,优秀外来人才的引进也是激发文化创造力的选择路径之一。

3、因地制宜,打造具有独特层次感、立体感的城市文化

历经了历史的积淀和大自然的洗礼,黄土地的千沟万壑为我们书写着一种别具特色的中华文化——黄土文化。特殊的地貌特征限制了延安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但它却可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呈现质感城市精神的平台。新城在建设规划中,可以以“黄土文化”为主题,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化旅游纪念品一条街,开拓陕北剪纸、泥塑、陶艺、面花、麻绣、布堆画、糜粘画等各种民间手工艺的市场,作为文化特色的展示窗口,同时配套具有浓郁陕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餐饮服务设施,推动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开发和延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这样以来,不仅可提升延安古城的文化品位,也可满足延安新城的文化需求。

二、持续优化文化要素,使城市文化成为建设宜居城市的根本保障和动力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城市的优化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文化要素能够满足人们更为高级的生活与发展需求,能够从比物质等要素更高的层面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品质。首先,优化文化要素的直接价值导向功能,这就要求进一步的挖掘城市精神文化,在提供给人们正确的价值观的同时,起到精神链接的纽带作用,缓解或消除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躁动不安,增强城市居民对城市发展的认同与归属感。其次,优化文化要素的间接支撑功能,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用本土的优秀的文化精髓和高尚的文化品格在社会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教育作用,用文化品格充实城市文明,净化社会心灵。我们期望着将辉煌革命圣地——延安的新城建设定位在“生态之城、宜居之城、科技之城、产业之城、幸福之城”美好愿景上,但随着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出现了片面模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结构、城市形象雷同、缺乏城市特色和文化精神的“千城一面”、“复制城市”、“摊大饼”的状况。很多城市在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过分注重经济和技术指标,局限于满足单块土地的容积率和功能,而忽视了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城市美化活动和城市形象工程也是千篇一律,只重视单个地区的外表形象,忽视了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尤其忽视了以城市文化为基础的城市人文环境建设。因此,这对于正处在发展建设中的延安市来说,无疑是一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考验。城市就像一个人,徒有其光鲜亮丽的外表是不足以彰显其内在品格高度,还必须有内涵。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内在气质和外在魅力的源泉,未来城市发展将以文化定输赢。我们要建设一个宜居的新延安,不仅要有物质上的丰富和便利,更要有文化上的充分保障。宜居延安的建设,不仅需要依靠技术发明、经济增长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来解决,关键在于把城市文化的建设提升到重要地位,使城市文化成为建设宜居城市的根本保障和动力。

三、将居民纳入城市文化要素框架体系内,激发居民参与热情

城市居民是宜居城市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与此同时他们也必须承担起城市文化符号的维护与传承义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城市居民的行为及其生活本身就是文化要素的一部分。因此,宜居城市的文化维度构建,不仅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城市居民也有其不可被忽视的重要作用。

1、增强市民之间的情感培养,积极构建和谐文化氛围

城市化问题中最大的诟病之一就是形成了一个陌生社会,城市居民人为的被隔断在一个个狭小、闭塞的空间格局内,冷漠、孤独……然而对于地处西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延安来说,相较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情感维系还是十分深刻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利用多样的文化活动形式,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城市活力无疑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2、保持独特淳朴的民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浓郁厚重的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保留有自然纯朴的生活状态的黄土人,他们淳朴、原始、狂野的文化民俗;他们有重义、重情、轻利、坦荡,不拘小节的文化认同;他们有勤俭朴实,任劳任怨、安天知命、克己礼让的文化价值取向。在城市化车轮飞速转动的时代,能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记忆的点滴或许会比丰富的物质形式来得更为深刻和猛烈,这些特殊的文化符号才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他们集中体现着城市的特殊内涵和气质。城市的发展也是传统与现代新城代谢的动态过程,对文化记忆的保存才会赋予城市新的生命力。

3、在城市建设中传承延安精神

宜居城市范文篇8

关键词: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具体要求

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生态理念的不断发展为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思想保障。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又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1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

所谓宜居,顾名思义,就是适合人类的居住与发展,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促进居住者的健康发展与综合发展,充分考虑到居住者的发展需求与环境的适应程度、承受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过于看重速度,而忽视了发展的质量。导致环境污染现象频繁发生,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1]。

2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现状

就当前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效果来看,很不乐观。一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在很多地方只是被当做口号来使用的,并没有真正的落实下去,没有作为城市的发展规划具体应用。二是关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体系还存在不成熟的地方,尚且无法做到协调发展。且由于地方领导关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理念的淡薄,过于追求建设速度,导致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事倍功半。三是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规划与配合不够合理,如涉及到的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建设内容,需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2]。

3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方向

3.1经济繁荣型城市。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需要强大的经济物质基础作为依托,这是毋庸置疑的。生态宜居城市势必会是一个经济繁荣型城市。当然,这个繁荣是合理的,而并非泡沫。经济繁荣是建立在产业结构合理,经济生活稳定,人民生活富足,生态状况良好的基础上的。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注意经济发展质量,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生态宜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3.2生态文明型城市。作为生态宜居城市,一定要有满足人类发展生活需求的生态环境。一方面,这需要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注意发展质量与效率;同时,注意科学合理规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公共绿地、水域、林地的规划与治理。另一方面,需要作为居住者的每个人提高自身的环保理念,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维护城市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型城市[4]。3.3公共安全型城市。宜居城市,一定要让人们有安全感。城市的长治久安是其发展状况的综合体现,所以,要注重城市的安全治理,要严厉打击犯罪行为,使其不敢犯、不想犯、不能犯,为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城市的长治久安,使城市具备健全的应急设施与应急经验,当灾难来临时,可以最大程度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3.4交通发达型城市。交通,既包括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也包括城市内部的道路建设。需要合理的规划与统筹。航空、铁路、公路、地下交通等诸多交通方式如何协调配合,如何缓解早晚高峰的交通拥堵情况,如何解决因机动车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等,这些都是建设交通便捷型城市需要面临的问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道路建设质量。科学布局加油站、气站、充电桩等资源补给站点。合理规划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的衔接配合,充分合理的利用交通资源,促进交通发达型城市的建立。

4小结

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但是其建设道路的发展任重道远。

本文对生态宜居城市内涵与发展现状作了具体说明,从建设经济繁荣型城市、生态文明型城市、公共安全型城市、交通发达型城市四个方面对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钱晓燕.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伦理意蕴———以湖州打造宜居城市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4(4):58-62.

[2]边莉.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研究[J].经济师,2014(1):11-12.

[3]吴彩容,禤德明,陈俊杰,等.佛山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基于居民满意度调查[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5):74-80.

宜居城市范文篇9

水是城市的“眼睛”,也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建设不能没有水,城因水而“活”,因水而“兴”。青年湖是沽源县城最大的亮点和最好的资源,既是城市发展的潜力所在,更是发展的希望所在。加快以青年湖开发为主的城镇化建设,真正让“死”湖“活”起来,打造“草原水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对提升县城品位、彰显区域特色、拉动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一、突出特色,抓住“灵魂”,高起点确立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之所以提出打造“草原水城”建设目标,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是外地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水是城市建设的活力之源,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必须做好水的文章。我市清水河治理总投资10亿多元,三期工程已经完成,张家口因“水”而“靓”;迁安投资12.5亿元综合开发流经县城的滦河水,铁岭投资4亿多元引入柴河水在县城开发人工如意湖,两座城市因“水”而“兴”。三座城市的经验启示我们:水是城市建设的活力之源;建设宜居城市,有水必须下大力开发,没水必须下大力引水;只有加速开发和充分利用水资源,城市面貌才能根本改观,居住环境才能显著改善,城市品位才能明显提升。

二是独特的资源禀赋提醒我们,水是城市开发的最大潜力,建设特色化宜居城市,必须做大水的文章。沽源拥有水库5座,大小湖泊12处,水面6.1万亩,位居全市第二;全县林地面积220万亩,草地202万亩,林草覆盖率67.8%。这种水草林相间且面积之大的自然禀赋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是少有的,特别是闪电湖、库伦淖毗邻县城和青年湖横贯县城南北,这是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沽源具备了打造“草原水城”的良好基础。

三是形势的发展要求促使我们,水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命脉,建设品牌化宜居城市,必须做足水的文章。城镇化建设是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平台。各地都在加大工作力度,争相建设有品位、有特色、有影响、有知名度的现代化城市。作为后发地区,需要认清形势,正视差距,负重加压,以快补晚,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站位、更大的魄力,把城市建设往大里谋、往远里谋、往深里谋,强化责任意识和品牌观念,做足“水”的文章,真正把青年湖的潜力挖掘出来,把青年湖的希望拱托出来,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二、明确思路,统一思想,高站位认识“草原水城”的战略意义

打造“草原水城”必定会成为沽源城建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对加快沽源经济发展、提升城镇建设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和改善民生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打造“草原水城”是加快发展的新平台。城市是产业集聚的平台,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一方面,随着草原水城建设的有序推进,必将集聚更多的城建项目和相关产业,集聚更多的人口到城镇创业,有效拉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草原水城”这一独特而新颖的城市建设定位,使得湖光山色、绿水草原的优势更加突出,“秀水”与新城相互辉映的胜景更加迷人,必将为旅游添加新内容,使名气提到新高度,把接待提至新水平,加快实现“生态旅游强县”奋斗目标,为沽源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2、打造“草原水城”是城镇建设的主攻点。只有把“草原水城”作为城镇建设的主攻点。才能让“水”的元素更好地体现在全县城建工作的总体思路中,通过沿河修路、傍路建房、以房兴商,为县城建设显魅力,为城建工作增亮点,实现城市价值与品位的双提升。也只有主攻“草原水城”,才能把地形地貌、水系水域、草原草场、楼堂馆所放在城建工作的全局中去谋划,合力去攻坚,沽源县城才能因水而“大”、因水而“活”、因水而“特”。

3、打造“草原水城”是提升形象的突破口。打造“草原水城”,可以更加科学巧妙地把沽源独特优越的自然禀赋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以草原、湖水、森林、建筑为内容,以自然、休闲、生态为主题,达到山水、树木、花草、建筑相互衬托、整体协调、局部精细的总体格局,展现“翠意缀城市、绿水城间流”的崭新城市面貌,使其真正成为沽源对外开放的“金名片”,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打造“草原水城”是改善民生的落脚点。城镇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打造“草原水城”的落脚点就是为了改善民生。建设一个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娱的精品县城,已经成为全县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共同心声。“城在水间建、人在绿中居”的“草原水城”新定位必将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凸显“以人为本”理念。同时,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住房、用水、卫生、休闲、娱乐等条件的改善,可以大幅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三、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加速推进“草原水城”建设步伐

实施“草原水城”战略,涉及拆迁改造、道路畅通、产业发展、生态恢复、素质提升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一要注重规划,加大谋划力度。推进城市建设,必须高标准、高水平地搞好规划设计。“草原水城”规划编制注重体现前瞻性和独创性,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内和更长的时间跨度上进行规划,不管是总规、控规、详规,还是建筑设计,宁可花大价钱,也要请“高”人、请“大”家,做到放开市场、好中选优,只认资质、不认地域。特别是统筹生态、环境和城市关系,统筹道路、水系和城市的关系,突出“草原”和“水”两个标志性元素,对城市的主基调、标志性地段、重要建筑等每个层面、每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力求使每个建筑都成精品,每个区域都是景观,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图纸干到底,全力打造具有沽源特色的高品位城市。

二要拓展空间,加大拆迁力度。没有大破,就没有大立;没有大拆,就没有大建。建设“草原水城”,必须以超常规的魄力和决心,坚决克服怕添乱、怕告状、怕上访、怕出问题等“怕”字当头思想,下功夫摸清底数,掌握第一手材料,科学制定拆迁方案,强化各项拆迁措施,下大力做好群众工作,拆出气势,拆出规模,确保拆迁任务顺利完成,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拆迁带来的新变化。同时,高度重视和解决拆迁过程中的民生问题,一方面,要组织召开听证会,认真吸收拆迁户的意见建议,避免节外生枝,造成经济损失和工作被动;另一方面,对于生活确有困难的群众,要通过实施新民居建设工程,列入城镇或农村低保范围等途径,给予妥善安置,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确保各个环节不出问题。

三要打造亮点,加大建设力度。按照谋划一批重点项目,推出一批亮点工程,整合力量进行集中攻坚的原则,对所有建设工程全部排出进度、倒排工期,打造亮点,确保按时优质完成。今年重点扎实推进青年湖周边的建设工程,确保9月底前青年湖大桥竣工剪彩,向国庆60周年献礼。其它城建工程都要加速推进,能快则快、能超则超,绝不能打持久战。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决不允许出现“半拉子”工程和“豆腐渣”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大型专业商场、便民超市、星级宾馆、精品小区建设,完善县城功能,提升县城形象。

四要破解难题,加大投入力度。打造“草原水城”,解决投入问题,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走“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适当负债为调节、市场化运作为主体”的多元投融资路子,实现“以城兴城、以城聚财”。成立政府投融资公司和资产经营公司,灵活运用抵押、拍卖、置换等方式,把政府所属全部固定资产推向市场,大做经营城市文章,把死钱变成活钱。出台优惠政策融资,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把政策放到最宽,把服务做到最优,吸引外地客商、民资和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工程建设。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力度,实现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重点加大水、电、路、讯等配套建设,特别要加大青年湖周边等“草原水城”规划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毛地”变成“净地”,把“生地”炒成“熟地”,实现土地升值,以地生财。要加大项目争取和整合力度,灵活运用上级投资,筹集更多的资金参与“草原水城”建设。

五要提高层次,加大管理力度。城市是建起来的,更是管出来的。要以“三制”建设为重点,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理顺体制,按照“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口”的原则,整合优化现有管理资源,加快城市建设与管理职能的分离,加强工程监管,对于在建设过程中不按设计施工,私自降低工程标准、偷工减料,侵害群众利益甚至造成不安全隐患的,将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失职渎职行为。建立机制,强化城建、交通、公安、工商等部门职能,加大对卫生秩序、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和治安秩序的整治力度,建立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健全法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规章,依法办事,强化监管,真正做到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把城市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六要讲求文明,加大创建力度。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是优化发展环境、打造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必须明确创建标准,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育,规范行为,扎实开展文明市民、文明示范、文明窗口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切实破除“城市环境、农村习惯”,为推进城市文明搭建良好平台;要坚持体现特色、注重品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功能,注重文化内涵,彰显城市魅力,同时搞好城区的美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重点抓好镇容村貌改善和乡风文明建设,形成崇尚科学、诚信守法、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的文明和谐新风尚。

四、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打造“草原水城”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广泛宣传。对外,要充分发挥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把县委、县政府打造“草原水城”的战略目标宣传出去;对内,要通过各种途径把“草原水城”的战略目标宣传下去,统一全县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使其更好地为建设“草原水城”服务,提升沽源的知名度。结合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草原水城’怎么建?我们怎么干?”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为建设“草原水城”奠定浓厚的舆论氛围和坚实的思想基础。

宜居城市范文篇10

宜居城市是规划科学、建设有序的城市。**市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不求最大,只求最佳”的原则,着眼于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立“生态优先、宜居为重”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以先进理念谋篇布局,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描绘城市发展蓝图。

根据**中心城区创建宜居城市实施方案,将**中心城区打造成宜居城市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力争2009年底中心城通过中国城市国际协会的审核,正式列为“中国宜居城市榜”上榜城市,并争取用3至5年的时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总体目标。

其次,工作的重点。

(一)全力推进经济建设,提升经济富裕度

经济富裕是宜居城市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是宜居城市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创建宜居城市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赶超式发展,做大做强市本级。

(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升社会文明度

社会文明是百姓宜居的重要前提条件。

(三)继续做美城市环境,提升环境优美度

环境优美是城市宜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四)着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资源承载度

资源丰富,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也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

(五)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生活便宜度

生活方便、适宜是宜居城市最重要、最核心的影响因素。

(六)完善城市保障机制,提升公共安全度

让生活在城市当中的居民享有安全感,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

最后,保障措施

宜居城市建设是一项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

(一)加强领导,统一部署。

(二)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四)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今日的**正以人在城市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和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追求人与自然在精神层面上的高度和谐。一方面,通过硬环境的改善,打造一个“舒适”宜居的城市。另一方面,通过软环境的改善,打造一个“和谐”宜居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