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乡村工作思路十篇

时间:2023-03-19 10:34:02

宜居乡村工作思路

宜居乡村工作思路篇1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三合的重大举措,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加快构建绿色三合庄,文明三合庄,美丽三合庄,宜居三合庄,魅力三合庄,作如下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基本情况

三合村距万盈镇人民政府3公里,位于镇政府东北角。现有786户,2038人,耕地面积6200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

三、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三合庄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宜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到2016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将三合庄村建设成为人居环境示范村,具体目标为:

1、农村经济更加发展。形成以高效农业、生态养殖、林果苗圃种植为主导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000元以上。

2、村容环境更加整洁。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村庄道路、入户道路全部硬化为水泥路,自来水覆盖率达100%,农村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社会更加和谐。村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得到全面提升,民主法制、生态意识深入人心,生产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科学、文明,党建工作全面加强,村民自治不断深化,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四、建设内容

(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的要求,一要加强怡美社区建设。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动员群众搬入社区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二是改造危旧房。结合危房改造,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居住条件。三要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95%以上。

(二)加强环境治理,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建立8人的专职环卫队伍,做到生活垃圾日扫周清。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推动农村改水改厕。

(三)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高效农业。以村秋中养殖场为龙头,引导农户发展生态养殖。以三合庄游乐园为骨干景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四)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和谐环境。结合“五星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面实行村务政务公开,加强诚信建设,完善诚信建设制度,提高村民诚信度,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会主任任副组长,村两委成员为组员的三合庄村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落实工作责任,严密组织实施,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2、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办黑板报、设宣传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召开会议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宜居乡村工作思路篇2

近年来,***镇***村认真贯彻落实了上级各单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目标,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硬任务,突出政策上全面落实,主体上全民参与,空间上全部覆盖,强化领导,细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清洁整洁、一村万树、农村改厕、基础设施提升等专项行动,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一、村情实际

***村地处***川区上游,**水库下游,距县城5.5公里,属省定贫困村。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256户951人,耕地面积3265亩,其中川台地1200亩,山台地2065亩,人均面积3.43亩。全村贫困户101户419人,截止2020年底,剩余贫困人口5户12人全部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降为零。今年以来,***村全面贯彻落实市县镇关于人居环境整治各项要求,立足全村人居环境整治确定的工作任务,精心策划、周密部署、上下齐心、全民行动,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步入了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呈现出村容整洁、环境优美。2021年***村被评为市级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

二、主要做法

1、深入宣传发动,积极动员参与。***村紧紧围绕全域无垃圾全民参与工作思路,在宣传发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上想点子、出实招、求实效,成立以党员干部和群众志愿者为主的2个专门宣传队伍,常态化深入农户、学校和农民种养合作社,通过发放倡议书、悬挂横幅、刷写标语、现场讲解,集中宣讲、播放影视资料、大喇叭宣传和建立微信群坚持定期推送环保知识等方式,扎实开展“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家园”为主题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宣传活动,全面宣传了全域无垃圾工作重要意义、具体措施、任务要求,消除了群众思想顾虑,激发了参与热情,增强了广大群众参与全域无垃圾,建设干净美丽家园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强化顶层设计,靠实工作责任。“村两委”坚持将人居环境整治与推进乡村振兴全面结合,作为全村重点工作研究部署,抓促落实,以村为单位,按照实用、宜居、宜业、生态等原则,打造生农业态型乡村,聘请兰州大学设计院专业人员,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并按照分类施策原则确定实施内容,优先提升基础设施和村庄美化亮化建设,包括村庄主干道路及两旁的创意化美化亮化建设、农户门前屋后硬化及院墙院内修缮等方面、通过顶层设计,推动***村人居环境建设突破提升。同时,成立了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主任、村文书任副组长,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成立了1个人居环境群众志愿保洁队,选聘3名专职保洁员,制定并实施人居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和村组干部分组包片责任制,将责任和区域分别靠实分解到村组干部、专职保洁员和群众,并组织农户逐户签订环境卫生保洁责任和承诺书,形成了村、组、户三级齐抓共治网格化治理工作格局。

3、全面优化人居环境,实现村庄生态宜居。以***沿川线为重点,深入推进环境整治,整体提升全村乡村面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实施全域无垃圾,以治理整顿环境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突破口,采取有力措施,以点带面,对环境卫生进行了全面整治,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保障。同时,动员各方积极参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在全村上下形成了支书、主任亲自抓,村民小组具体抓,户户包抓的工作机制,明确了村环境卫生整治重点区域,做到了任务清楚、工作具体、目标明确,确保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任务落到实处。实行保洁员全天保洁,群众半月集中清洁、红黑榜每月公示、大喇叭定期宣传等措施,形成环境治理制度化常态化推进,全面养成群众良好卫生习惯;结合全镇消除“视觉贫困”专项行动,拆除危房、残垣断壁和乱搭乱建等43处,有效提升了人居环境面貌; 建立村级河长组织体系,经常性的对河道两岸垃圾进行了集中清理,河道周边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大量推广秸秆青贮、揉丝打包等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乱堆乱放特别是玉米秸秆污染等问题,2020年***村秸秆青贮8000多吨,发展产业的同时,促使村庄环境面貌有一个长期的、较大的改观。通过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全村卫生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群众卫生意识明显增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实现了村容村貌整洁干净的目标。实施“一村万树”工程,以生态建设为主题,按照生态美的要求,从塑造村庄风貌、发动群众参与等角度出发,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对***村荒山地、边角地、废弃地、道路两旁等公共空间栽植彩色乡土树种和特色经济树种在***村荒山荒坡栽植云杉等1万多棵,在道路树畦种植四季玫瑰和三叶草11000平方米,绿化主干道路2.6公里。用绿色厚植乡村振兴生态底色。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整治提升、美化亮化、干净整洁”的要求,科学规划,周密部署,严格实施。采取争取项目和自筹的办法,先后在***村实施了主干道柏油罩面、入户道路硬化、水渠整修、墙面粉刷、墙体改造、建设文化墙,安装景观亭、景观石,安装菜畦栅栏,修建农民休闲小广场等项目,有力改善了村庄面貌。以村为单位,建设垃圾收集处置点5个,配套垃圾清运车1辆,为农户免费发放家用垃圾箱100多个,实现了运有车、户有箱,使全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坚持每半月1次,组织群众,出动机械,以组为单位逐村户逐地逐河逐路全面清理农村积存垃圾,对道路两侧、学校周边、水源周围、塬边咀梢、河道河岸、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等重点区域长期积存的垃圾堆、柴草堆等垃圾进行了集中清运。并严格落实保洁员定时清扫制度,为群众创造了干净舒适美丽的生活环境。

四、勤督严查抓落实,长效机制出成效。坚持在构建管理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严格落实环境集中整治、网格化管理、督查考核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机制,今年制定完善了《***村人居环境考核实施细则》《保洁员管理制度》《***村垃圾转运制度》等3项制度,并提高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全村重点工作中的比重。由村“两委”负责,严格人居环境整治“旬检查、月评比”督查制度,每月评比排名各村民小组红黑榜公示、每季度现场通报等措施,扎实落实人居环境积分考核和保洁员绩效工资制度,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保洁员进行表彰奖励,督促各村民小组相互学习,扬长补短,有效激发了村组干部和保洁员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热情,在全村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良好局面。

宜居乡村工作思路篇3

 

为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关于建设“美丽江苏”的重要部署,扎实推进我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突出提升城市品质,全力打造宜居环境,展现美丽建湖形象。现制定建湖县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市县决策部署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积蓄动能、对标找差、展现作为, 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切实增强城乡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重点实施全域环境提优、乡村振兴提质、民生改善提速、社会治理提效“四大战略”,以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为重点,打造县域美、镇村美、田园美、生活美的美丽宜居城市,努力在美丽江苏建设中走在前列、成为典范。

(二)主要目标

通过5年时间,计划改善农民住房条件30000户,累计改造自然村庄1000个,新建新型农村社区30个,新建住房7500户;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20个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改造棚户区面积120万平方米、11000户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5%,较十三五末提高0.6个百分点;实现建筑业年总产值达1000亿元,入库税收超8亿元;县城区道路清扫保洁达标率100%,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92%以上;城区每平方公里公厕不少于3座;建成25个垃圾分类省级达标小区,建制镇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全覆盖;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92%以上;新改建城市道路装灯率达到100%,LED路灯应用率达95%以上。建成彰显城市特色、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美丽宜居城市。重点实施3个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省级、市级试点项目,探索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路径、方法、标准、经验。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美丽宜居城市建设。

二、推进措施

1、科学定位城市功能。按照“一体两翼”空间布局,围绕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城市目标,完善城市功能,做优做美城市。加快打造高品质和标志性新商圈,广益来财富广场和天铂综合体投入运行,打造网红特色街区1个,不断繁荣夜间经济,打造更多新的消费热点。创塑城市经营理念,积极开展土地和服务业招商,建立健全地价、房价激励和管理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适配度,力争2021年全年销售商品房65万平方米左右,商品住房去化周期降至12个月以内,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向好。加快棚户区改造,合理确定棚改区域,认真做好调查评估、资金测算、方案制定等工作,优先改造房屋建设年代久远、生活环境条件差以及重点工程建设和土地上市需要区域,2021年改造棚户区居民4000户,面积50万平方米,着力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2、不断深化城市管理。巩固“双城同创”成果,持续开展占道经营、流动摊点、农贸市场周边秩序、小区物业管理等集中整治行动,实现常态化管理。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完善提升智慧城管平台功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创新道路保洁作业模式,2021年机械化清扫率92%以上。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2021年新增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10个,先行试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5个镇实现全域覆盖,启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完成填埋场改造工程,生活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89%。持续推进“厕所革命”, 新改建城市公厕12座;行政村垃圾整治达标实现“全覆盖”;实施路灯节能改造及智慧路灯建设,重点实施32条后街背巷路灯改造,确保路灯亮灯率达100%、设施完好率达98%。

3、持续改善农村面貌。抢抓农房改善机遇期和窗口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以高铁高速、国省干道、县属主要道路、旅游廊道等重点区域沿线村庄和改善意愿强烈的村庄为重点,扎实做好农房改善工作,2021年改善农户住房8000户。引导搬迁后无建设用地的村到集镇周边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做大集镇,调动群众搬迁积极性,2021年计划新建、扩建18个新型农村社区,新建住房2500套。因地制宜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21年完成20个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力争覆盖率达80%,推进规划保留村庄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创成以新型农村社区为主要载体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5个以上。切实巩固“四好农村路”创建成果,加大公路常态化督查,按照轻重缓急,对破损县道、乡村道进行维修改造、安保设施进行提升完善,2021年全面建成旅游公路2号线收成支线,提升改造5号线、8号线,实施7号线沿线环境整治,完成高作镇建县路8.5公里道路和桥涵建设任务。

4、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围绕城市总体规划,深入排查问题短板,完善主干支管网规划,科学建立污水管网收集体系,2021年新建污水主管网10公里、支管网50公里,对已整治的河道进行全面梳理,查找缺陷不足,树立“厂网河”一体化观念,分层分类系统化制定整治方案,推进河道流域污染源的治理, 2021年完成盂兰河、新河、胜利河、永泰河等7条主城区河道流域周边合流制片区改造提升,完成28个小区、9个“城中村”雨污分流及排水大户的接入工作。进一步健全城市路网,2021年拓宽改造朝阳路,建设人民路与朝阳路连接道路;实施太平路人车分流改造。“十四五”期间建设杂技传承基地东侧道路、长兴路北延、城南高中南侧路东延等工程。加快绿化工程建设,实施盂兰河风光带建设工程、北长沟河背景林建设工程;完善城东成片林工程;配套建宝路道路绿化;提升秀夫公园、西塘河风光带、四宜园等公园绿地绿化,2021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95%以上。加快推进天然气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建设中俄天然气门站二座,接通6个老旧小区、12个新建新型社区管道天然气,新增天然气用户8500户,“十四五”新发展用户40000户以上,实现用气与大市区同价。同时,充分彰显淮剧、杂技等特色文化优势,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作一批精品力作;着力培育“文化+”业态,充分利用建湖人文历史、古建古迹等资源禀赋,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大融媒体中心建设力度,传递建湖发展“好声音”。

三、试点创建

结合我县实际,同步开展省级试点和市级试点创建工作。

(一)省级试点创建

建湖县上冈镇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积极探索新时代美丽宜居小城镇发展模式,传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增强小城镇功能,提升小镇形象,将上冈镇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养的特色小城镇。重点实施人民路南延、冈中路水绿公园等公共设施建设,对后街背巷道路、消防、绿化等实施整治,打造串场河“铁丝湾”河畔两岸生态旅游项目,配套建设好七号旅游干线,促进特色旅游业发展;建设好两万平方大型农产品商超,增强三产服务功能;强化污水处理,提升绿化、亮化、美化水平,优化镇区综合环境;以电子、汽车等重点项目为载体,加快产业园建设,促进城镇宜居宜业。

(二)市级试点创建

1、建湖县城市绿地系统完善工程。编制建湖县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并通过评审,对县城主城区范围内的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化进行提升改造,零星闲置地块建设公园绿地,提升改造西塘河风光带南段,新建北延段,城北片区新建1个公园或风光带。

2、建湖县公厕改造提升。改造提升老旧公厕69座,新建2座,达二类以上标准。其中县城改造公厕11座;开发区改造公厕11座,购置吸粪车1台;高新区改造公厕20座;上冈镇新建2座,改造27座,购置吸粪车2台。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美丽宜居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住建局,由住建、城管、自然资源和规划、水利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县住建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深入践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在实践和试点建设中探索成功路径,确保试点创建工作取得实效,要结合实际,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指导完善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细化试点工作的具体目标、重点内容、进度安排,明确部门职责,强化激励措施。

(二)强化要素保障。要坚持规划先行,进一步完善各类规划。加强用地保障,做好规划建设区域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大力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加强资金保障,对县财政各类专项资金进行整合,向省市试点项目倾斜;各镇(街道、区)要对本镇自主实施的美丽宜居相关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要积极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拓宽投资建设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对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的金融支持力度。

(三)形成工作合力。县住建、交通、城管、自然资源和规划、水利、城投等部门以及各镇(街道、区)要充分发挥建设主力军作用,科学制订方案,合理安排工期,精心组织实施,严把质量关口,确保工程高标准、快节奏地建设到位。县直有关部门、项目实施涉及镇(街道、区)及各管线单位要围绕城乡建设大局,密切配合;县广电、文化等部门和建湖日报社要加大宣传力度,凝聚思想共识,加强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宣传推介,畅通信息公开渠道,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良好推进氛围。

宜居乡村工作思路篇4

就如何进一步做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我想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一项工作要想实现发展和提升就必须看清自身存在的问题,努力改进,进而实现突破,所以我想先谈谈人居环境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作开展强度难度大。我镇境内有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名胜风景区、枣庄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6条生态红线,这些对我镇生态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资金制约短板尤为突出。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需要财力投入和支撑,由于镇村财力较为基础薄弱,无法保证所需资金及时到位,导致工作成效不明显。

三是争取项目配套资金难。近年来,我镇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上,争取了部分项目资金,由于项目资金需要地方配套资金,镇财力难以保障到位,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四是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参差不齐。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工作开展,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有所增强,但还有部分群众意识较差,生活垃圾乱扔乱放,生活污水乱排乱放。

五是整体推进工作难度较大。全镇村庄布局散落,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时,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土地资源,旧院闲置却没有得到复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了整体村庄的视觉效果和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的推进。

实现提升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下一步工作思路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下一步我镇应围绕建设“林海崮乡、多彩北庄”的发展定位,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生态振兴”的路子,出实招、下硬手,动真碰硬,继续做到力度不减、投资不减、成效不减,力争站位靠前、走在前列,着力打造北庄生态宜居环境。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推进机制。我镇是全市知名旅游乡镇,生态资源优势明显。在具体推进工作上,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全面形成整体联动、多元参与、合力共建的建设格局。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研究制定《北庄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计划》,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村级成立建设指挥部,建立镇直部门联动帮包责任制,进一步明确镇城建办、农业办、水利站、环卫所、园林所等相关部门职责,定期组织召开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会、现场会和调度会,确保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做到共同参与、齐抓共建、合力推进。二是坚持动员群众,全员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广大群众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积极引导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庭院绿化、美化等工作。同时,引导群众开展“卫生家庭、干净人家、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改善庭院的生活居住环境,营造农村文明、干净、有序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社会风尚。三是坚持资金整合,发挥效益。对争取的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进行有效的整合,实行捆绑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做到“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坚持机制保障,建管并举。注重积极开展河道保洁、农村垃圾收集、道路保洁和村庄环境整治“四位一体”长效保洁机制,并在人力、设施上予以倾斜,做到垃圾及时收集、及时清运,保持村庄环境优美、干净整洁。

(一) 压实责任,凝聚整体工作合力。我们将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进一步巩固成果,扩大战果。全面做好与镇域路域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等有机结合,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狠抓落实,部门协作配合,包片领导直接抓,村书记、包村干部亲自抓,村上干部具体抓,党员和群众自觉抓”七级联动体系,成立镇域路域环境整治、生态建设等五大工作组,将人居环境整治的责任和压力传导到村、明确到户、具体到人。细化分解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在全镇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确保工作快速推进。

(二)强化示范带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作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各村实际,突出重点,统筹推进。

宜居乡村工作思路篇5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作为一名在贫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对此我责无旁贷,我同村两委及扶贫工作队员们一起找准产业路子谋发展,2017年制定了村级产业扶贫两条发展思路。

一是发展庭院经济,鼓励黄金钩豆角,铁皮柿子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培养特色种植经理人,实现庭院蔬菜统种统销;

二是发展生态猪养殖,创新生态养殖扶贫模式,推动规模养殖、订单收购。庭院经济代销业务实现经济效益1200元。生态猪代养项目在贫困户马成斌家试点进行,实现了年增收2700元。

宜居乡村工作思路篇6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

(一)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破解农村生活垃圾难题,我乡积极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模式,全乡16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乡村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二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以“五路三桥”为契机,建成磊口乡农村道路体系,全乡道路养护里程64.5公里,完成省级“四好公路”创建;硬化村内道路8万余平方米,各村硬化基本达到全覆盖;高标准建成30个文化广场,并安装14个大型液晶显示屏,设置200余件体育健身器材;空心村整治82余亩;实施村村有游园工程,高标准建设乡级游园两个,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同时全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上半年对8个村水网进行改造,大力发展集中供水,稳步提升全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覆盖率。三是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开展“三清一改”专项行动,全力抓好生活垃圾、塘沟清理以及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清理行动。

(二)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

一是用群众的力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形成了“美丽乡村是我家,建设需要靠大家”的良好氛围。通过散发传单标语、进村入户等形式在16个村开展舆论宣传活动,宣传报道人居环境工作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从而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全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中来,达到专业保洁与全民保洁的有机结合。二是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全乡群众为改善人居环境出力,从而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美篇等平台对涌现出的创新做法、典型事迹进行了广泛宣传。积极引导,激发大家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为全乡争创市级改善人居环境先进乡镇计划的落实,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以治理有效为基础,推动乡村和谐发展。

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改善人居环境工作长效机制,各村通过公开招标、村民个人承包等方式分别建立了符合各自村情的长效机制。保洁范围囊括全乡主次干道、大街小巷、沟渠岸边等,对乡域内需要保洁的地块、路段进行分工合作,责任到人,严格按照“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标准执行。二是按照磊口乡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建立严格的督导检查体系,每月逢“三”进行大检查,排出名次并进行通报,每次检查结果留存档案;每月暗访至少一次,对成堆垃圾、杂物乱堆等现象,拍照曝光并督导定期整改。对连续排名靠前以及靠后的村实施奖惩。三是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四议两公开”制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加强对保洁员、清运员的监督管理,确保各村建立的长效机制能够持续有效,对少出工、出工不出力、出工没效果、不尽心履职的,从承包费中扣除一定资金,必要时可终止合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乡全力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一是资金短缺问题突出。二是基础设施尤其是排污设施严重滞后,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三是乡风文明建设有待加强。部分村民的自治意识、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意识。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围绕“生态宜居”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力度,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加快农村供水、供气、游园建设、污水管网、空心村整治等基础工程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打造生态优美的乡村环境。在全乡范围内推动垃圾不落地机制,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解决乡村垃圾处理难题,使乡村环境更美、生活质量更高。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文化+农业+旅游等发展模式,依托唐塔、塔山风景区、香草湾田园综合体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发展农家乐、观光旅游、农业采摘、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农家乐、特色农庄,让旅游产业成为我乡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引擎。

宜居乡村工作思路篇7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二十字”方针和“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总体目标,按照“点、线、面”同步推进的工作思路,扎实抓好省级中心村建设、自然村整治、美好乡村示范带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常态化管理等工作,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美好家园。

二、工作重点

重点围绕“点、线、面”,全面开展美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工程”、“美好乡村自然村村庄整治工程”、“美好乡村示范带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巩固提升工程”四大工程,突出抓好8个省中心村,提升已建5个省中心村,整治100个自然村,推进两条示范带建设,打造凤青线样板路,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覆盖常态化管理。

(一)省级中心村建设工程。1.合理选点、规划先行。按照“五个优先”和“两个结合”原则为2014年省级中心村。各地要结合镇村基础、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切实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2、精心实施、打造精品。中心村建设重点饮水安全、污水处理、村内道路、供电、通信网络设施、村庄绿化亮化、河塘沟渠治理和“三线四边”治理等方面,不建大广场、大门楼、慎砍树、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注重把美好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紧密结合,与提高农民收入、发展“一村一品”经济紧密结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3.提升标准、完善管护。对已建设5个省级中心村,加强中心村活动场所、道路、水电、公厕等公共设施及村庄绿化的管理和维护。探索采取乡村投入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管护基金,专门用于村级公共设施管护,巩固美好乡村建设成果。4、联动考核,实施奖补。2014年,市美好乡村建设领导组将成立美好乡村建设考核组,根据《省美好乡村建设考核验收办法》对8个中心村进行考核,其考核成绩直接折算我市对8个中心村的考核成绩,并直接纳入该乡镇、街道目标管理考核成绩,根据得分高低分别设置一、二、三等奖各1名,分别奖励20万、15万、10万元,鼓励奖若干名,每村奖励5万元,我市不再另行组织考核。

(二)美好乡村自然村村庄整治工程。4.突出自然村整治。以“三清四修五化”为主要内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杂物、修整危旧房屋、猪圈、旱厕、院墙,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公共设施配套化,推进村庄整治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至少要整治一个自然村,条件允许的可适当增加整治的自然村数。5.强化“三线四边”整治。以行政区域为主体,推进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以及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村旁屋边等“三线四边”的环境整治,从整体上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大力开展垃圾、建筑、广告标牌、矿山治理和绿化改造提升等“四治理一提升”行动,重点清理沿线生产生活垃圾,对居民沿路建房、违章搭建进行综合整治,对高速公路和城市出入口区域,杂乱无序、违法设置的广告牌,依法进行治理;将河流无专人保洁区域纳入乡镇保洁范围,适当增加保洁人数;对交通沿线可视范围内地段进行修复治理;结合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开展“三线四边”绿化,整体提升绿化档次和水平。

(三)美好乡村示范带建设工程。6.巩固提升绿化净化工作。各地要结合实际,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绿道系统建设,实现示范带全路段绿化,形成绵长、整齐、优美的绿化带。对示范带沿线村庄内的道路、农户庭院、村庄空闲地,见缝插绿,进行植树造林,或种果、种花,提高绿化率,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乡土自然的绿化景观。示范带沿线集镇、村庄严格落实农村垃圾处理设施、保洁人员、经费保障、制度建设“四个到位”,公路两侧清扫保洁任务,按属地管理原则分解到沿线乡镇、村,实现保洁常态化,确保沿线集镇、村庄清洁干净,确保全路段无成堆垃圾。

(四)农村环境卫生巩固提升工程。7.完善考核机制。采取“4+3+1”方式,即全年开展4次暗访、3次季度明查、1次年终总查方式,对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常态化考核。考核结果按比例2:4:4计算全年考核综合得分,全年考核成绩以综合得分高低为序,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分别奖励25万、15万、10万;在季度考核中对前三名乡镇、街道分别奖励3万、2万、1万元,后两名乡镇、街道在季度通报会上表态发言。8、试点推进,全面铺开垃圾分类减量化。总结推广宁墩镇纽乐村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经验模式,在甲路镇、中溪镇选择1个村(省重点中心村必须纳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分类示范试点,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减量化和市场化,农民每人每年12元自付经费足额收取,同时扎实开展农村“十星清洁户”评选活动和村旁屋边环境整治,并在6月底之前完成试点工作,从7月份开始在全市实行垃圾分类减量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要把美好乡村建设摆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清洁工程乡镇党委书记负责制和中心村建设乡镇长负责制;分管负责人要抓好组织协调、具体建设等工作。积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切实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美好乡村建设。

(二)增强工作合力。市美好乡村建设各协调指导组要切实履行指导职责,加大工作力度,形成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联系乡镇和市直单位帮扶美好乡村建设制度,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组织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大项目结合、资金整合和力量联合的工作力度,研究制定2014年资金整合意见,确保有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推动美好乡村建设。根据中心村建设任务,进一步调整市领导联系、市直部门帮扶美好乡村工作制度。

宜居乡村工作思路篇8

1农村客运向城市化方向发展的必然性

农村客运向城市化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农村客运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促进农村客运向城市化发展至关重要。

1.1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差距,从而实现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客运向城市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城乡交通资源有效连接,形成经济快捷的客运网络,促进城乡经济的相互交流与发展,使城乡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1.2城乡一体的目标要求

农村客运向城市化发展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客运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农村居民的出行提供方便、经济、高效的服务,符合农村广大人们群众的新需求,也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1.3是广大农村居民的迫切要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以及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高品位、便捷化的交通运输。农村客运向城市化发展能够农村居民提供高标准、规范化以及经济化的出行服务,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同时,也给非法营运黑车以沉重的打击,增强了人们的安全系数,符合了农村居民的要求。

2农村客运向城市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思路

为了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经济的出行服务,需要积极推进农村客运向城市化方向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其发展思路如下:

2.1要从城乡公共交通整体布局来统筹

农村客运向城市方向发展有利于实现各种资源向中心城市聚集,有效提升了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不断辐射的功能,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但是,农村客运城市化发展需要从城乡公共交通运输业的大局出发,政府在加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改进现有城乡客运经营管理模式;运营机构也要不断整合交通运输资源合,实行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2.2要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农村客运中存在场站建设滞后、路网层次结构和建设结构不合理以及投资结构性偏差等诸多因素,不能满足公路客运网络化需求。因此,在农村客运城市化发展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路面的硬化工作,加快农村道路建设的发展,把公路建设和客运站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城乡运输资源相互衔接、经济快捷、畅通有序的农村客运新格局。

2.3要用多样化的手段、有效可行的模式

农村客运向城市化发展就是要改革现有客运管理和经营模式,改变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实现客运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农村客运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搞一刀切,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人们群众的具体需求,因势利导地开展工作,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不断完善与规划农村客运线路,优化农村客运运行方式,探讨切实有效可行的模式。

3加快农村客运向城市化方向发展的积极策略

农村客运向城市化方向发展是城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形势下,需要积极探究加快农村客运城市化发展的积极策略,具体如下:

3.1因地制宜加快农村客运城市化发展

由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不同,对于农村客运城市化发展不能采用“齐步走,一刀切”的工作思路,应该因地制宜,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发展、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客流量较大的线路,可以鼓励实施公交化运营改造。对于客流量较小的线路,可以采用固定和非固定班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运营,这样既能满足人们对交通运输的新需求,又避免运力的极大浪费。

3.2实行公司化、集约化经营

在农村客运向城市化方向发展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损害一些原有的农村客运车主的利益。因此,只有走公司化、集约化经营道路,才能全面保证运营双方的共同利益,有效解决利益冲突。农村客运要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多种模式并存,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走城市公交发展的道路,这样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激化矛盾。在实施公交化运营改造时,可以采用收购、兼并的方式,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对于原有的车主可以采用车辆入股、现金收购等不同方式进行改革,有效整合现有线路、车辆,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走公司化经营的道路。

3.3实施政策优惠加快农村客运城市化发展

农村客运向城市化发展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是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方便、经济的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在城乡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政府要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实施政府主导投入,财政进行补偿的有效机制,促进农村客运可持续发展。为了把这项惠民政策抓实,相关部门必须联合起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农村客运采用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发展政策,为农村客运创造平等竞争的氛围。

4结束语:

宜居乡村工作思路篇9

“三变、三新”定思路

针对县区城中村多、县直单位多、流动人口多的现状,宜阳县确定了“三变”社区建设工作思路。一是财产(集体)变股份。组织部联合相关部门成立专门工作组,对原隶属于各村的集体资产统一进行核产清查、公示监督,然后按照法律程序启动股份制改制。全县6个城中村,成立为6个股份制公司,固定资产达8.2亿元。二是村民(行政村)变股东。资产改制后,原村民成为享有分红权、收益权的股东,但社区改制后的新加入居民,不享有原集体资产股份公司的权益。目前,全县6个集体资产股份公司,共登记股东21825名,全部发放了股权证,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群众利益不受损。三是对象(服务)变居民。按照“无交叉、无错漏、全覆盖”的要求,新建社区可涵盖全部县城居民,服务对象不单局限于原村民,还包括驻区单位人员、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等。

在“三变”的基础上,宜阳县又推行“三新”措施,实现由行政村到社区的根本性转变。一是区域重新划分。本着“尊重传统习惯、尊重居民生活、便于自治管理、便于集中服务”的原则,划分了10个社区,实现了社区全覆盖。二是职能重新定位。将以往村级办理的服务事项,整体移交到社区;由县直单位审批的低保、经适房申报等事项也直接下放到社区管理。三是机构重新设置。对于原村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直接过渡为社区党组织、群团组织;对于原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通过依法选举建立居民自治组织;重点完善志愿者协会、慈善协会等志愿者服务组织。

“两级平台、三级服务”定架构

宜阳县城总的特点是“两多两少”,单门独院居民多、单体住宅楼房多;大型小区少、无主管楼院少。县里为此推行了“两级平台”社区服务新模式。一是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廉租房等管理性质的服务,全部放在社区便民服务大厅这个平台上,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小区服务平台建设。将每个社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主要向居民提供水、电、燃气的费用征收,午间驿站、日间照料等服务,各个小区服务平台均设有独立的广场、院落,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

县委组织部在“两级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还协调县、乡镇职能部门和单位,通过“三级服务”延伸服务事项。一是县级服务进社区。通过县级部门派人进驻社区,提供联网审批、委托代办协办等办法,让居民在社区就能办理县级服务审批事项。二是乡级服务进小区。通过乡镇站所分包小区,乡镇干部联系小区的办法,延伸乡级服务,使乡级服务直接进社区。三是社区服务进住户。为了给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每个社区网格都配备有3名专职服务人员;对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管道维修、法律援助等服务项目,志愿者会通过发放卡片、上门服务等形式,把群众需求的服务项目直接送到家里。

“三个依托、四个渠道”保运转

规范运转、发挥作用是解决“社区好建难管”的关键,宜阳县为此探索建立了“三个依托”保障机制,有效解决了社区建成后“由谁服务”的难题。一是依托社区组织购买有偿服务。要求小区服务平台和小区物业公司合署办公,对小区的保洁、治安巡逻等事项,由物业公司招聘人员,并购买服务。二是依托社会团体运作志愿服务。在每个社区成立公益性志愿群团组织,义务清运垃圾、照顾老人、接送学生、辅导留守儿童。受到了群众欢迎。三是依托驻区单位组织义务服务。县直驻区单位按照归属地原则,接受所在社区管理,已有2830名驻区单位党员走进社区,开展各项公益活动。

宜居乡村工作思路篇10

为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县人大农经工委成立学习考察小组赴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区,成都省郫都区,成都市崇州市等地考察学习。沿途听取了所到地方人大或相关人员的情况介绍,通过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思考,对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优秀实践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了解当地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农村文化传承发展、农村社区治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感受到了新型乡村之美、乡风文明之美,深受启发。

一、考察目的地基本情况

1、汉台区

吴庄村位于汉中市汉台区武乡镇以北天台山南麓,距汉中市中心城区18公里,近年来,武乡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抓建设、整镇推进促党建”的原则,以吴庄村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点,连片辐射明光村、同力村、宋沟村,精心绘制武乡镇“乡村振兴”宏伟蓝图,构建吴庄村中心村连片开发大格局,探索出一条切合武乡实际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被评为“汉中市美丽乡村建设标杆村”、“汉中市标准化党建示范村”、“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座落在秦岭南麓脚下的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花果村是一个丘陵山区村。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329户,1132人。现有耕地面积3700亩,其中粮田230亩,果园面积3470亩(含退耕还林山坡及果林面积)。农户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种植果园,经营农家乐、劳务输出为主。村党支部、村委会抓住农村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多年来在农村科普上狠下功夫,依靠科技在村里大力发展绿色桔柑杂果,农家乐等休闲旅游观光产业,积极建设新农村,使全体村民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连续获得“部级生态村”,“一村一品建设示范村”、“文明村“、“省级旅游示范村”,“农业休闲观光村”等荣誉称号,成为省内外闻名的科普村、致富村。

2、金胜社区

金胜村拥有猕猴桃产业、莲花湖公路和优美自然风光,依此打造“一园、三带、一区”的旅游格局。 “一园”:金胜村以及辐射区域已形成了6600亩的猕猴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现代化的农业园区是当今旅游的三大热点之一,可通过观光农业、市民农园、采摘园的形式,实现一三产业互动。该园区将成为金胜村旅游发展的支柱。 “三带”:金胜村有山有水,现有莲花湖公路、沿蒲阳河、沿山三条旅游道路,道路两侧风景优美,形成了三条自然的旅游带,成为了乡村酒店、休闲观光的理想场所。 “一区”:金胜村山区幅员面积5000余亩,山势跌宕起伏,山林郁郁葱葱,山间小溪潺潺,现在已建立3个都市型生态农业园区,是休闲度假的圣地。

3、战旗村

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原名集凤大队,1965年在兴修水利、改土改田活动中成为一面旗帜,取名战旗大队,后为战旗村。全村面积2.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30亩,辖9个村民小组,529户 、1704人。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党员83人。先后荣获“全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村”“省级四好村”“四川集体经济十强村”和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称号。

4、五星村

五星位于白头镇南面,东、西方向分别与崇州市崇阳镇、隆兴镇、西方与该镇甘泉村接壤,北面紧临成温邛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幅员面积4950亩,人口3066人,劳动力1534人,农户873户,耕地2574亩,下辖26个村民小组。现在的五星村由安定村和五星村2005年合并,形成现在五星村。2013年,五星村启动新村建设,以“景农一体村庄、产村相融单元”的规划定位,通过整合林盘,共规划了3个新居点位,新建800多套川西民居风格的房子。五星村紧邻桤木河湿地公园,打造成生态休闲旅游4A级景区,分为湿地生态保护区、休闲度假区、农业观光体验区、田园户外活动区。促使五星村成为川西平原西部的“生态湿地、健康食地”。

二、主要收获

通过考察学习,考察组认为,汉中、成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模式主要是经营乡村生态,经营乡村产业,经营乡村资源。

(一)经营乡村生态。虽然所处环境各有不同,但吴庄村等地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文化活动广场、污水处理厂、硬化产业道路、村庄改造、同力村人畜饮水管网,实施了主干道白改黑工程,完成小微景点打造、制作文化墙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创建水平,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二)经营乡村产业。经营乡村,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农村居民富裕起来。各地立足本地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分别成立合作社,带动农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明确发展观光农业及乡村旅游的思路,依托地理优势和产业发展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利用自己的庭院开办农家乐,带动当地农民接纳旅游游客,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三)经营乡村资源。各村抓住产业与项目这个转化的关键节点,将自然山水的“绿色效应”向产业延伸。融合一二三产发展,将农村沉睡的资产资源转化为生产经营的资本资金,让美丽环境转变成实实在在的美丽经济。

三、几点启示

汉台区武乡镇吴庄村等地与我县在新农村建设的理念上、资源禀赋和经营方式上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也有差异,但通过比较,也存在着符合我县实际的实践经验可供学习借鉴。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组织发动、部门协调、规划引领、财政引导上形成整体联动、资源整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县一级党委政府负责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和相关制度办法的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和考核等工作,要各部门的责任和任务进行量化细分;乡镇党委政府负责整乡的统筹协调,指导建制村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并在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同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动企业家和社会能人助力家乡建设,通过财政资金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县农村建设,有效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规划引领,谋定后动

首先,乡村振兴规划要结合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做到“城乡一套图、整体一盘棋”。要着眼于完善交通、旅游、农业、水利、环保等各类专项规划,形成覆盖城市乡村、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的规划体系,构建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域到局部、从用地到景观的整体衔接的规划格局;其次,规划要尊重自然。在保护和提升乡村生态环保上下功夫,编制镇域规划,开展村庄风貌设计,着力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原则将建制村分类规划;第三,规划要尊重农民。要在户籍、乡村“三权”(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等方面探索创新,将乡村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农民。要确保村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群众满意,切实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的权益;第四,规划要尊重历史。在保留乡村原始风貌上下功夫,在深度发掘农耕传统、民族风情上做文章,培育一批既传承地域传统村落形态,又具有现代乡村风貌和功能的新型村庄。

(三)产业支撑,乡村经营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完善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是关键。无论是汉台区花果村还是崇州市五星村等地,在农村产业发展中都体现了乡村经营的理念,通过空间改造、资源整合、人文开发,实现永续发展。要借鉴好发展模式,抓好产业转型提升和富民增收,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推进“产品变礼品、园区变景区”。积极推进农业招商选资,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民变股民”,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要积极引导各村选择各具特色的村域经济发展路子,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电子商务、文化休闲等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创业就业,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提高农民收入。以农村生态资源、农耕文化、乡村风情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新业态。

关于赴陕西、四川学习考察的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快我县乡村振兴、产业培育、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有效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由县委段书记和政府付县长带队我们一行22人于2018年9月15日至20日赴陕西省彬州市、韩城市、大荔县、安康市汉滨区,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都江宴市就这些地区的先进理念、工作思路、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考察学习中,我们一路观看、一路对照、一路思考、一路讨论,获得宝贵经验,得到了有益启示。既看到了我们的差距和不足,增强了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在学习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陕西、四川这些地区在乡村振兴、产业培育、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主要是:

一是在扶贫开发方面。陕西融诚农业科技集团公司属下的北极镇扶贫产业园区,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发生的嬗变,探索出了“三变双五”扶贫模式。企业以“三变”改革为动力,总结符合当地脱贫实际的“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五联经营模式和“土地入股、资金入股、资源入股(果园、黄花菜等产业)、管理技术入股、集体资产入股”的五种参股经营模式,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壮大提拱了保障,最大让利于民。该公司董事长马军带领一班人,抢抓机遇,因势利导,开拓创新,以“大创业、大创新”的格局,不遗余力,奋发图强,全力打造8个第一,全国第一家果袋规模最大生产线(目前国内最大生产线为80条,融诚建成后共有150条) ;全国第一家订单现场配方有机肥研发中心;全国第一家跨省扶贫产业园(与甘肃联合建设10万亩有机苹果基地) ;陕西第一家融诚产业扶贫农民金融合作社(让农民手中死钱变活钱,土地入股分红) ;陕西融诚百家苹果直销中心;咸阳第一家苹果贸易出口基地;咸阳第一家融诚苹果营销运营大数据平台;彬县第一家回乡创业示范扶贫基地;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创业之路,为实现贫困群众长远脱贫以及企业、村集体、农户共赢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在产业培育方面。陕西省韩城市在花椒产业培育上,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发挥资源优势,建立“种植业-高新技术引入-标准化生产-市场营销”的产业链示范平台,促进标准化管理,增加产业开发的综合效益,创建韩城市绿色无公害品牌,形成花椒产业产-工-销一体化的产业服务网络,推动韩城地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又快又好发展。特别是韩城市韩塬金太阳公司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为花椒深加工提供优质原料,通过开发深加工项目,生产出花椒油、椒目仁油、花椒粉、花椒礼盒、花椒芽菜、花椒芽菜辣酱等优质产品,打造的韩塬“金太阳”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在“首届西部名优商品博览会”上荣获“名优产品”称号。

三是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四川省都江堰市柳街镇坚持“135”工作思路(紧扣打造川西田园文化名镇目标,全面深入推进社区发展治理样板区、乡村生态旅游体验区、田园文化展示区建设,扎实开展“五大行动”),奋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一核三治、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充分挖掘川西林盘、田园文化、诗歌文化等资源,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让群众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特别是在乡村旅游方面,柳街镇充分利用毗邻成都主城区的区位优势,以展现浓浓乡愁、体现原乡村貌,重点发展田园文化。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充分利用了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筑成依河而居、傍花随柳的居家环境,形成了"川西民居,水乡特色" 的生态风格。以"亲水性" 为主题的呤诗楼、品茶楼、书画楼、楼、饮食文化楼、观景楼沿柏条河两岸鳞次栉比。镇内错落有致的青瓦屋顶,高低有序的封火山墙,青石河栏傍河护佑,卵石小道逶迤弯曲,尽显的是传统与现代共生,自然同城市结合,丰富多变的典型川西民居。古镇的青瓦、白墙、小桥、流水、白鹭、垂杨,鸟语花香,景色清幽,是一幅安宁祥和的风情画卷,游客可在生态农业园区采摘蔬菜,置身其中境深意长,令人流连忘返。

四是乡村振兴方面。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总结“领、创、改、治、富、美、育、文”八字诀,引领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聚焦“领”字,抓好党支部建设,推行“三问三亮”“三固化四包干”,让每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每个支部都是一个战斗堡垒;聚焦“创”字,抓好产业兴旺,建设全国双创示范基地,构建“孵化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政策链”五链协同;聚焦“改”字,抓好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推动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盘活农村沉睡资源;聚焦“治”字 ,抓好治理有效,实施综合治理,推进产村相融,落实“三治三共”乡村治理体系;聚焦“富”字 ,抓好生活富裕,大力村集体经济,拓宽增收渠道,因户施策精准增收;聚焦“美”字 ,抓好生态宜居,统筹天府绿道,川西林盘和都江堰精华灌区融合共生,塑造大美乡村形态;聚焦“育”字,抓好人才振兴,依托四川战旗村乡村振兴培训学员和农民夜校,促进人才进村、资本下乡;聚焦“文”字,抓好乡风文明,弘扬耕读文化,传承优秀家风、家规、家训,打造巴蜀农耕文明博物馆,留住天府美丽乡愁。

二、几点启示

在短短几天的考察学习中,我们看别人、想自己,找差距、学经验,对我镇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陕西、四川这些地方的成功实践证明:没有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提升、思路的大转变,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学习两地发展经验,必须落实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推进工作的作风境界和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上。要真正树立起强烈的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以思想解放来进一步排除发展道路上的思维障碍和行为障碍,以发展的实际成效来检验思想解放的程度,以开放思维、宏大气魄、科学方法、冲天干劲,营造追赶超越的思想、工作和舆论氛围。两地经验告诉我们务必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敢学、敢想、敢干、会干”作为解放思想的突破点,向解放思想要出路、要办法、要干劲、要发展。只有大思路才会有大作为、大气魄才会有大开放,大开放才会有大发展。

二是必须树立超前谋划理念。两地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他们以开阔的眼界、超前的思路、超凡的措施去实现创新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他们在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园区建设、转型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高效农业等方面的示范性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登高望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发展。树立大气魄、大思维,强化担当作为意识,用好机遇优势,充分发挥我们当地的独特优势,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在更高的格局中加快创新创业步伐,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加快构建富有当地特色的创新发展体系,为打造经济强镇、文化大镇、商贸重镇凝聚强大合力,奋力迈出爬坡过坎、追赶超越的更大步伐。

三是必须改善优化发展环境。两地的成功经验证明,“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形象大使”,树立“权力就是职责、工作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的理念,对外商投资从来不说“不”,不说不能办,只说怎样办,大力打造零障碍发展环境。同时,注重转变服务方式,努力做到“三勤”,即勤学习、勤用脑、勤动腿,“三全”,即全人员、全方法、全覆盖,一切围绕企业转,一切服务于企业发展,着力打造了“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品牌,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大发展。

四是必须激发朴实担当作风。两地的发展,固然有其地域优势和国家政策优势,但更重要的却是他们吃苦耐劳、头脑灵活、善于学习的人为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广大干部群众敢于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善于抓住每一次发展机遇,在发展中真抓实干、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的有力证明。他们敢于担当,对每项工作、每项任务,都落实到单位、到个人,明确职责抓落实,不推诿扯皮,不争名夺利,踏踏实实,努力推进工作大干、快干、干好。

三、几点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考察比较,我们深感差距较大,借鉴陕西、四川两地成功做法和经验,结合我镇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转变观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树立“现代农业”新理念。进一步深化对镇情村情的认识,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与推广农业科技结合起来,抓好优势农产品的布局,培植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二是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农民自愿原则、生态平衡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优势产业向自然优势区域集中布局的原则、重点突破原则、择优发展原则、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原则、科技先导原则、龙头企业和能人带动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把农民从传统农业解放出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