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9:02:17

宜居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宜居首府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创建理念,逐步形成各区人民政府主导,街道办事处主管,社区居委会实施,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创建机制。改善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努力把我市的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和安全的宜居社区,为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最佳民俗风情旅游城市夯实基础。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领导,确保我市宜居社区创建工作顺利实施,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市宜居社区创建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制定我市创建宜居社区的实施方案;协调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物业管理、行政执法、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消防设施建设管理等方面工作;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定期检查、指导宜居社区的创建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委,办公室主任由马伊磊兼任,副主任由李东亮和王国强兼任,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抽调。

办公室职责:负责掌握全市宜居社区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创建工作动态,并督促检查落实各项工作;定期向社会创建工作信息,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宜居社区创建活动;根据工作开展情况提出表彰意见,报领导小组审核;做好创建宜居社区的日常工作;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八个社区专项行业指导工作组:

(一)园林绿化行业指导组:组长由昝少平兼任;

(二)市容环境卫生行业指导组:组长由刘伟兼任;

(三)环境保护行业指导组:组长由韩兆礼兼任;

(四)物业管理指导组:组长由司马义?依不拉音兼任;

(五)整治社区容貌秩序行业指导组:组长由张志烈兼任;

(六)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指导组:组长由王国强兼任;

(七)消防安全管理指导组:组长由戴伊强兼任;

(八)社区综合指导组:组长由李东亮兼任。

社区专项行业指导组职责是:依据行业分工和各专项创建标准、计划,指导并协调各区、各街道办事处、各社区开展宜居社区创建工作。

三、创建标准

总体目标:社区环境整洁有序、绿化达标、和谐美观、生活方便宜人。

(一)园林绿化

社区公园、游园绿地、附属绿地中规划布局合理,景观优美、适宜,小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园林建筑、小品及绿化配套设施完整、整洁;乔灌花草搭配合理,绿量充足,绿地养护、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及时有效;管理制度完善,督促检查到位,无枯死苗木,无枯枝落叶,草坪无斑秃、无杂草,水面无漂浮物;卫生整洁无死角,无跑漏水现象。

(二)环境卫生

有健全的保洁队伍,有保洁工作制度,环卫设施完备整洁,居民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密闭中转,无焚烧垃圾、沿路洒漏现象;积雪污物及时清运,果皮纸屑及时清扫,垃圾日产日清,无卫生死角,保持社区道路两侧、公共场所、单位、居民院落干净整洁;有完善的早、夜市管理制度,中心城区没有占用城市主、次干道开设市场的现象,巷道内的经营摊点要划行归市,按规定时间开放和关闭,有专人负责卫生保洁,专用垃圾容器干净,垃圾实行袋装,无乱堆乱放,闭市后,及时清扫,垃圾及时清运,市场周边环境干净,环境卫生达标,管理规范有序;小区房屋的公共走道要保持干净整洁,不得随意占用或堆放杂物;拆建施工工地设置遮挡尘土和安全防护设施,运输、装卸、堆放、使用泥土和砂土等散体材料不得污染周围环境,进出工地车辆不得带泥运行。

(三)环境保护

社区内各种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无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没有环境纠纷或纠纷问题得到了合理解决。生活污水排入市政管网或有污水处理设施并达标排放;新建社区要有雨污分流或中水回用等节水设施;施工及装修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工作时间制度,除抢修工程外,未经许可不得进行夜间施工作业,不在居民休息时间使用噪音大的设备;设置规范的车辆停放场地,车辆无乱停乱放现象,机动车有环保标志;无露天烧烤现象,饮食服务业油烟经过处理并达标排放,无扰民现象;无冒黑烟情况,居民不购买、不使用原煤;各单位和居民能自觉遵守环保法规,爱护社区内环保和其它公共设施;居民自觉采取节水、节电、资源循环利用和使用无磷洗涤剂及无氟冰箱、空调等有益于环保的行为。

(四)物业管理

协调小区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建立和完善小区物业管理制度,认真解决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群众、单位排忧解难。

(五)整治容貌秩序

确保社区道路两侧无违章建构筑物;无乱搭乱建乱堆现象;建(构)筑物墙体、设施上无乱刻画、乱张贴等现象;无乱占道摆摊设点、乱设广告牌匾、乱停车辆、乱堆杂物、乱倒垃圾等现象;无违反规定放养家禽、阳台乱吊乱挂、破坏市政公用设施和占用破坏绿地树木,无占道洗车污染环境等现象。

(六)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供、排水、消防等井盖齐全,管道畅通,无因管理失误造成停水、污水跑漏污染环境等现象;路面硬化达98%以上,道路平整、无破损、无坑洼积水;所建公厕为二类以上水冲式,标志及指示牌按国标要求设置,做到无味、无蝇、保持清洁;公共场所、道路两侧、单位、居民院落按规定标准设置果皮箱和环卫设施;路灯装灯率达到100%,亮化率和完好率达到97%以上;无废弃的电杆、灯杆、电箱及管线;供暖和天然气设施齐全,安全可靠,检修维护和服务保障工作到位,确保正常供暖、安全供气。

(七)消防安全管理

消防工作组织机构健全,管理责任明确,消防宣传教育、防火检查、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等各项制度健全并严格落实;依托保安队、联防队或志愿者成立社区义务消防队,配备公共消防器材箱,组织开展每日防火巡查和每年不少于1次的灭火与逃生演练,并做好记录;消防车通道畅通,固定消防设施、消防水源和室外消防栓底数清、完好率达100%,并设有明显标志;显著位置设置消防公益广告牌、消防宣传栏、安全警示牌等;防火检查到位,火灾隐患及时整改、上报。

四、创建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20**年2月)

市人民政府制定出台《**市创建宜居社区实施方案》,安排部署创建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参与宜居社区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调查摸底阶段(20**年3月1日—3月20日)

各区负责组织所辖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内的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物业管理、社区容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消防设施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摸底,全面、详细、准确地掌握社区管理和建设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全面开展宜居社区创建及年终验收工作提供依据。

(三)制定措施阶段(20**年3月21日—4月20日)

各区根据本方案的要求,结合调查摸底的情况确定需要改进、完成和集中整治的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详细的实施方案,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四)全面实施阶段(20**年4月21日—9月20日)

根据宜居社区创建标准和实施方案,由各区人民政府负责按照建设基本程序组织实施,按要求完成20**年创建宜居社区工作任务指标。

(五)自查自评阶段(20**年9月21日—9月30日)

各区对照创建标准和要求认真自查,将有关申报材料报所属街道办事处初审,经街道办事处初步审核确认后,报所属区人民政府,由区人民政府组织验收审核后,将达到创建标准的社区统一报市创建领导小组。

(六)检查验收阶段(20**年10月—11月)

领导小组组织八个社区专项行业指导工作组对各区上报的宜居社区进行现场检查验收,确定20**年在宜居社区创建工作中的优秀社区和先进社区。同时,对上年度创建的社区进行复验,并对下拔的补助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七)总结表彰阶段(20**年12月)

领导小组将通过验收,对在宜居社区创建工作中成效显著的优秀社区和先进社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在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上以市人民政府的名义进行表彰。

五、创建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创建宜居社区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各区要高度重视宜居社区创建工作,将创建工作作为本年度城区建设工作的重点列入议事日程,积极筹措资金,按照市人民政府的总体安排和创建标准,认真组织实施。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区和街道办事处都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广泛宣传,勇于创新

宜居社区的创建关系到广大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市属各新闻单位要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创建宜居社区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创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使宜居社区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各单位、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委会在工作中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胆探索和实践。要注重基层管理与服务体制的创新,通过开展创建工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各种关系,健全社区组织,规范工作程序,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三)狠抓落实,注重实效

各区、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从基础工作抓起,从创建示范街道、示范社区的基层单位抓起,优先解决群众关注和影响社区整体面貌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把创建任务落到实处。要坚持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充分发挥居民群众在创建宜居社区中的主体作用,整合社区内人力、物力、财力及其它社会资源,通过对口帮扶,驻社区单位共驻共建,广大居民群众自觉参与等形式,使创建工作成为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为居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过程。

(四)加强督办,确保实施

要在每个社区公示宜居社区创建标准,以便接受群众监督。将创建任务列入市人民政府目标管理,纳入各区工作目标并实行量化考核。结合全年工作完成情况,对创建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并及时推广先进经验。对创建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和人员进行通报批评,督促整改,以确保全市宜居社区创建工作顺利实施。

宜居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创建理念,逐步形成各区人民政府主导,街道办事处主管,各社区居委会实施,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创建机制。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改善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用2—3年的时间,把我市的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宜居社区(20**年创建100个宜居社区)。为实现建设“亚心之都、国际都市、商旅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领导,确保我市宜居社区创建工作顺利实施,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市宜居社区创建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制定我市创建宜居社区的政策措施、具体方案;协调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物业管理、行政执法、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方面工作;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定期检查、指导宜居社区的创建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委,办公室主任由冯旗兼任,副主任由秦继军和张德中兼任,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抽调。办公室主要负责掌握全市宜居社区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创建工作动态,并督促检查落实各项工作;定期向社会创建工作信息,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宜居社区创建活动;根据工作开展情况提出评优和表彰意见,报领导小组审核;做好创建宜居社区的日常工作;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七个社区专项行业指导工作组:

(一)园林绿化行业指导组,组长由嵇广江兼任;

(二)市容环境卫生行业指导组,组长由乔泉兼任;

(三)环境保护行业指导组,组长由张晨兼任;

(四)物业管理指导组,组长由唐庆令兼任;

(五)社区容貌行业指导组,组长由王晓鹏兼任;

(六)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指导组,组长由李宏斌兼任;

(七)社区服务行业指导组,组长由王凤云兼任。

社区专项行业指导组职责是:按照行业分工和各专项创建标准、计划,指导并协调各区、各街道办事处、各社区开展宜居社区创建工作。

三、创建范围

**市行政辖区内的482个社区。

四、创建标准

(一)园林绿化。

社区公园、游园绿地、附属绿地、道路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绿地、公共绿地、小区、单位庭院等乔灌木、花草搭配合理,绿量充足;小区绿化率达到30%;社区绿化景观整洁优美、环境宜人;绿地养护、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及时有效,绿地灌溉系统配置齐全;绿地内草坪、道路、水体等设施的日常保洁管理制度完善,督促检查到位,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没有垃圾死角、无杂草杂物和漂浮物;栽种花草、浇水、清掏等作业无污染道路现象。

(二)环境卫生。

有健全的保洁队伍,有保洁工作制度,居民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密闭中转,无焚烧垃圾、沿路洒漏现象;积雪污物及时清运,果皮纸屑及时清扫,垃圾日产日清,无卫生死角,保持社区道路两侧、公共场所、单位、居民院落干净整洁;有完善的早、夜市管理制度,中心城区没有占用城市主、次干道开设市场的现象,巷道内的经营摊点要划行归市,按规定时间开放和关闭,有专人负责卫生保洁,专用垃圾容器干净,垃圾实行袋装,无乱堆乱放,闭市后,及时清扫,垃圾及时清运,市场周边环境干净,环境卫生达标,管理规范有序;小区房屋的公共走道要保持干净整洁,不得随意占用或堆放杂物;拆建施工工地设置遮挡尘土和安全防护设施,运输、装卸、堆放、使用泥土和砂土等散体材料不得污染周围环境,进出工地车辆不得带泥运行。

(三)环境保护。

道路两侧店面、公共场所、单位、居民院落的废气、废水、废渣要达标排放,无工业、医疗、有毒有害等危险废物排放;无噪音扰民,及时协调解决居民对噪音污染的投拆;无露天烧烤、违章燃煤锅炉、露天煤厂、废品收购站等污染环境现象;工地夜间施工作业符合环保要求。

(四)物业管理。

协调小区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建立和完善小区物业管理制度,认真解决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群众、单位排忧解难。

(五)社区容貌。

社区道路两侧建(构)筑物、单位院落、居民楼外立面及楼道干净整洁,设施完好无损,设置门面招牌、灯箱广告不断字缺亮,灯饰功能完好无损、美观整洁;居民住宅设有明显的楼院幢号标志;无违法建设,违反规定乱搭乱建现象;建(构)筑物墙体、设施上无乱刻画、乱张贴等现象;无乱占道摆摊设点、乱设广告牌匾、乱停车辆、乱堆杂物、乱倒垃圾等现象;无违反规定放养家禽、阳台乱吊乱挂、破坏市政公用设施和占用破坏绿地树木,占道洗车等现象。

(六)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供、排水井盖齐全,管道畅通,无因管理失误造成停水、污水跑漏污染环境等现象;路面铺装硬化达90%以上,道路平整、无破损、无坑洼积水;所建公厕为二类以上水冲式,标志及指示牌按国标要求设置,做到无味、无蝇、保持清洁;公共场所、道路两侧、单位、居民院落按规定标准设置果皮箱和环卫设施;路灯装灯率达到100%,亮化率和完好率达到97%以上;无废弃的电杆、灯杆、电箱及管线;供暖和天然气设施齐全,安全可靠,检修维护和服务保障工作到位,确保正常供暖、安全供气。

五、创建程序

宜居社区创建采取“社区自愿申报,逐级推荐,综合评定”相结合的办法。每年年初各区制定创建宜居社区工作计划并申报(申报数不少于各区社区总数的30%);年终由社区在自查的基础上将有关申报材料报各街道办事处初审,经所在街道办事处审核确认后,报区人民政府,并由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创建标准,在查阅资料、实地勘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有关部门审议和居民评议情况进行评定,将达到创建标准的社区报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综合考评,办公室评定后将考评结果报领导小组审核,领导小组通过后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命名为宜居社区并进行表彰。

六、创建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20**年3月10日—3月20日)。

市人民政府制定出台《**市创建宜居社区实施方案》,安排部署创建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参与宜居社区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调查摸底阶段(20**年3月21日—3月31日)。

各区负责组织所辖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内的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物业管理、社区容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摸底,全面、详细、准确地掌握社区管理和建设工作现状,为全面开展宜居社区创建工作提供依据。

(三)制定措施阶段(20**年4月1日—4月15日)。

各区根据本方案的要求,结合调查摸底的情况确定需要改进、完成和集中整治的项目,提出所需资金的数额和筹措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详细的实施方案,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四)全面实施阶段(20**年4月16日—10月31日)。

根据宜居社区创建标准和实施方案,由各区人民政府负责按照建设基本程序组织实施,按要求完成20**年创建宜居社区工作任务指标。

(五)自查自评阶段(20**年11月1日—11月15日)。

各社区对创建工作进行认真自查,将有关申报材料报所属街道办事处初审,经街道办事处初步审核确认后,报所属区人民政府,由区人民政府将审核达到创建标准的社区统一报领导小组。

(六)检查验收阶段(20**年11月16日—12月15日)。

领导小组组织七个社区专项行业指导工作组对各区上报的宜居社区进行现场检查验收,确定20**年命名的100个宜居社区。

(七)总结表彰阶段(20**年12月16日—12月31日)。

领导小组将通过验收达到宜居社区创建标准的宜居社区报市人民政府审准,并以市人民政府的名义进行命名和表彰。

七、创建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创建宜居社区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各区要高度重视宜居社区创建工作,将创建工作作为本年度城区建设工作的重点列入议事日程,积极筹措资金,按照市人民政府的总体安排和创建标准,认真组织实施。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理领导具体负责,各区和街道办事处都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广泛宣传,勇于创新。

宜居社区的创建关系到广大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市属各新闻单位要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创建宜居社区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创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使宜居社区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各单位、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委会在工作中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胆探索和实践。要注重基层管理与服务体制的创新,通过开展创建工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各种关系,健全社区组织,规范工作程序,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三)狠抓落实,注重实效。

各区、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从基础工作抓起,从创建示范街道、示范社区的基层单位抓起,优先解决群众关注和影响社区整体面貌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把创建任务落到实处。要坚持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充分发挥居民群众在创建宜居社区中的主体作用,整合社区内人力、物力、财力及其它社会资源,通过对口帮扶,驻社区单位共驻共建,广大居民群众自觉参与等形式,使创建工作成为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为居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过程。

宜居范文篇3

一、规划编制及实施

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三高三地”的目标定位,就是要把建设成为高质量产业集聚地、高颜值旅游目的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我镇积极推进S216及沿山旅游带打造,高标准建设好清土路、月季大道、S216道路,形成旅游线路纵横布局,因地制宜,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玫瑰、烟叶、蔬菜种植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共同发展。

镇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多样性。以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为代表的茶文化,以“中国玫瑰谷”为代表的玫瑰文化等构成最为重要的文化内涵。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我镇正在扎实推进沿山征地建设,将种植、加工、服务等环节组成产业链式发展,打造“主题旅游产品”,依托区域内的温泉、山地等资源,配套建设温泉酒店群、玫瑰城堡等设施,抓好九龙山-山国家AAAA级景区提档升级。

二、垃圾处理

镇积极推进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原则,引导群众开展垃圾分类,缓解生活垃圾对农村面源污染压力。通过张贴垃圾分类宣传单、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院坝会、入户宣传等方式向村民讲解垃圾如何分类、存放、处理等知识,并配备保洁员140名、垃圾清运人员15名,监督村民进行垃圾分类,保障全镇环境整洁。全镇生活垃圾处理农户覆盖率达100%,2020年在古楼街社区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发放垃圾桶8套。

三、面源污染治理

近年来,镇通过宣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食品药品安全等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大力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2020年,全镇化肥用量减少305吨,农药用量减少3.35吨,减少幅度均达20%以上。同时,积极推动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深入推进养殖、调运、屠宰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推进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支持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建立健全农田残膜回收处理体系。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目前,据调查显示镇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回收处置率达92%以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四、污水处理

镇古楼街社区、玫瑰新村均接入城镇污水处理管网;村各个聚居点建有污水处理设施;石团村、长白村、林堰村、民乐村、新乐村通过化粪池和沼气池等方式进行净化处理。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行政村达100%。同时,认真贯彻落实河湖长制工作要求,全面开展河道巡察治理工作,全镇7个村村域内无黑臭水体。

五、厕所改造

镇积极推进“厕所革命”,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合理选择改厕模式。目前,对全镇6100户农户厕所进行分类建档,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干部帮带、示范引领、政策奖补、全面推进”思路,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厕所改造工作成效显著,石团村、古楼街社区、长白村开展“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无害化,其他村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全镇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100%。

镇现有独立的、管理良好、干净整洁、粪污得到有效处理的农村公共卫生间18个,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个公共厕所。

六、村容村貌提升

全镇7个村按“扫干净、码整齐、有归栏”人居环境整治要求,扎实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把每月开展一次村庄清洁义务劳动日和党员义务劳动日活动写入村规民约,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同时倡导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营造洁净美好的生活环境,引导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所辖7个村主要通组和入户道路全部实现硬化;7个村聚居点均安装路灯得到亮化;鼓励村民在农宅的庭院及周围种植花草及果树,我镇村民房前屋后均已达到绿化标准;各村无臭水、黑水现象发生,辖区内无私搭乱建、电气线路私拉乱接现象。2020年镇获评省气象小镇,真正实现家园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照明亮化、环境净化、乡土文化。

七、基础设施

镇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近年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力推进水电路网气及4G网络建设。目前全镇7个村73个村民小组均实现通水泥硬化路、通自来水、通电、通4G网络、通天然气、通宽带互联网。

八、公共服务

镇积极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镇共有8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其中镇级1个,7个村各1个,落实专人加强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日常管理,严格落实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制度,实行免费、按时、错时开放。充分发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用,常态化推进儿童之家、远程教育、农民夜校等工作,全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100%。同时,每月定期开展安全大排查,7个村均建立了避灾安置点。

九、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镇认真贯彻落实河湖长制工作要求,全面开展河道巡察治理工作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辖区内无重大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无中央环保督察和省级环保督察整改范围的问题。2020年度镇成功创建省气象小镇。

十、长效机制

宜居范文篇4

关键词:绿色法治;振兴乡村战略;新发展理念;生态宜居;现代农业

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突出位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就是生态宜居,这就要求乡村建设过程中坚持绿色思维,构建制度框架,促进绿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用绿色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为乡村居民生活提质,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凸显乡村生态宜居。

1乡村生态宜居体现的当代价值

在中国发展史中,乡村的生产、生活功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割裂,无论是在重视乡村生产“以粮为纲”的生产主义时代,还是在保障乡村生活中凸显“保护人的生命”的后生产主义时代,这都使得乡村出现了大规模衰落[1]。只有正确认识乡村的当代价值,充分发挥乡村的应有功能,才能保障乡村的全方位振兴。乡村生态宜居是在保障乡村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发挥乡村社会文化的调节作用,促进乡村经济的绿色永续发展,从而维系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经济建设的良性关系。1.1乡村生态宜居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充分体现。乡村生态宜居要求居住生态环境良好,物质生活水平较高和文化氛围浓厚,这都需要绿色发展理念来进行指导。让广大乡村居民在绿水蓝天下感受经济的发展,从而在社会中形成浓厚的绿色发展氛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作为统筹全局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通过对经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融入乡村经济建设之中,为乡村提供了一条绿色的发展之路。在工业生产中,绿色发展要求乡村发展过程中降低生态环境损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使其从低效、高排放向高效、绿色转型,尽量降低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农业生产中,坚持农业生产走循环绿色现代农业道路,抛弃以往破坏水域、土壤的生产方式,不断发掘农业潜力,延长农业生产链条,扩大农业的生产效益;在居民生活中,充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转变消费观念,改变以往生活陋习,做到垃圾分类处理。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使得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首选地。1.2乡村生态宜居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应用。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对乡村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是对乡村居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乡村不仅具有农业生产功能,还具有环境生态和生活功能,是亿万农民的栖息地,在充分保障乡村农业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乡村居民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主线,将生态和经济放在同等位置上,促进乡村全方位协调发展。我国已经入新时代,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乡村发展的不充分是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使乡村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则是解决乡村发展滞后的出发点与落脚点[2]。从人的精神诉求来看,乡村是乡村居民的栖身港湾,他们对乡村环境建设最有发言权,只有维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才能填补乡村居民对乡村的浓厚乡愁;乡村也是城镇化过程中众多城市居民的“根”,是人们心中摆脱烦忧、返璞归真的灵魂净土,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释放压力,感受自然之美提供了可能[1]。从人的物质追求来看,乡村的经济发展滞后无法满足乡村居民的物质需求,现有的传统农业发展潜力不足,对内无法挽青壮劳动力,对外无法吸引优质资金,所以只有发挥乡村生态优势,立足于城市消费观念的转变契机,促进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使得乡村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切实改变乡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得乡村居民在美好的田园风光中感受着经济的发展。乡村生态宜居建设过程中,要尊重乡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乡村居民的积极性,使其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之中,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意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最终实现由乡村宜居成果由乡村居民共享。1.3乡村生态宜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范本。乡村生态环境是自然馈赠的巨大财富,人类的生产生活构建了人类社会,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乡村生态宜居一方面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满足了乡村居民对物质和精神的美好追求,一方面又采取绿色永续发展模式保护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将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统一起来,使二者和谐共生,互为表里。宜居的乡村风光是由社会和自然共同构成的乡村环境,是原生居民对故乡故土的思念和对田园文明的传承,其中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和谐思维[3]。乡村建设不同于城市建设,其有着特有的价值属性,将乡村生产与生活的价值在生态环境之中凸显,重新定位“农耕文明”的当代价值[4]。首先,乡村生态宜居是构建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将乡村生产生活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依托特有的自然资源,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产业,提升乡村居民收入,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物质财富;其次,乡村生态宜居是一种和谐理念的运用,对大自然抱有感恩之情,即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而不是肆意索取,无休止地破坏。了解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使乡村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范本,乡村居民享受着良好的宜居环境,为后世留下青山绿水,享用自然赠予的红利。

2乡村生态宜居面临的现实困境

2.1生态基底困境:乡村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首先,乡村的工业化进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4]。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和推广使得农业产能提高,解放了劳动力,但在城乡体制的阻隔下,造成大量剩余劳动力无法进城务工。部分劳动者结合乡村已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在外来技术的催化下,诞生了一批以砖瓦窑、造纸厂、化肥厂为主的乡镇企业,这也就使得一部分乡村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在一定时期内,乡村企业借助低成本的工业化方式提高了乡村居民的收入,改善了乡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乡镇企业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生产产能较低,资源消耗量较大。同时期的城市企业引进现代化工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乡村企业无法与同时期的城市企业相抗衡,只能固守被城市淘汰的落后产业,所以到目前为止,乡村企业多具有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等特点,这对乡村生态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其次,随着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粮食需求不断增加,在提高乡村耕地产能的驱使下,农民通过加大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来换取粮食产量,长此以往对乡村土壤和水源造成了损害。2.2生态伦理困境:乡村主体绿色发展意识不足。绿色观念是顺应乡村时展的必然要求,要在乡村居民、乡村企业、乡村基层组织树立起绿色理念指导绿色生产生活,但是乡村地区现阶段尚未普遍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第一,部分乡村居民绿色观念缺失。乡村居民是我国乡村发展的主力军,是乡村生态宜居的直接受益者。但乡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传统生活方式根深蒂固且对新生事物接受过程漫长以及基层政府组织宣传教育功能缺失,导致乡村居民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不到位,生产生活方式较为落后,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等,降低农产品品质且对耕地及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5]。第二,部分乡村企业绿色观念缺失。乡村企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撑,只有企业绿色生产才能打造出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乡村企业本身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力不足,但为了追逐高额经济效益和前沿产业地位,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方式在部分企业中盛行,比如工业生产中不按照指标排放废气、废水。乡村企业绿色经营观念的缺失,间接割裂了乡村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使得乡村的居住环境雪上加霜。第三,部分乡村政府绿色理念缺失。乡村政府是乡村生态宜居的规划者、监管者及宏观调控者。绿色产业相较于传统工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部分政府仍以促进GDP增长为首要目标,对管辖范围内的高污染企业监管不足,对绿色产业扶持力度不够。乡村政府绿色发展的长远意识不足,必然导致乡村生态环境恶化,乡村生态宜居的目标不能达成。2.3制度供给困境:乡村绿色法治建设有待完善。乡村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复杂,与城市生态保护不尽相同,无法照搬城市相关做法,且村集体以村民自治为主,法制观念不足[6]。我国环境法起步较晚相关,乡村环境保护制度在逐渐完善中。首先,国家层面对乡村政策扶持力度不足,支农体系不完善,政府长期以城市污染防治为重点,对乡村地区的防治力量和资金投入不足,城乡和不同区域乡村发展差距较大;乡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融合程度不足,政府对管辖范围内绿色产业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绿色产业。其次,乡镇政府绿色发展意识有待提高,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政府为了尽快改变乡村落后的状态,大多认为“收入增加”大于“环境保护”,使得乡村经济、社会、空间肌理被分解或歪曲[7],对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足,下水道等排污工程进展缓慢。并且农村基层工作建设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高[8],没有充分发挥自治组织的能动作用,从而调动乡村居民和企业的环保热情。最后,缺乏专业的乡村生态保护人才,乡村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城镇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水平远高于乡村地区,大量居民进城务工,在外求学的农村学子也鲜有回乡建设家乡,导致了空壳村的出现,大量优美的自然村落消失,乡村工业衰退,社会缺乏生机。总体来说,乡村地区面临的宜居困境是全方位的,具有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乡村地区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生态问题已经有所改善,特别是东部地区涌现出一批以生态和经济并行的美丽乡村,但中西部贫困山村生态问题凸显,对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仍有诸多诉求。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的体系工程,而乡村地区环境欠债太多,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这一切的最终保证都需要完善相关立法,加强监管,详细界定各主体责任,进一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让乡村从经济、文化、生态各方面凸显生态宜居。

3乡村生态宜居建构的实现路径

3.1乡村空间分区框定生态宜居范围。3.1.1乡村生态宜居要有合理的空间定位。现有乡村建设大多是自发式的,缺乏科学合理论证,导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界限不明,乡村空间布局无法达成良性的空间互动。生态宜居范围主要在生活空间,但又受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交互影响。乡村振兴要以绿色发展指标为标准,划定生产生活空间布局、保护绿色农业生态资源、搭建绿色低污染生产体系、完善乡村生态保护机制,为乡村居民框定良好的生活范围;根据乡村主体空间定位和全方位效益统筹,对乡村空间环境承载力和乡村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全方位评估,综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设各功能区;延续乡村特有历史文化血脉,对乡村古典建筑要抱有足够尊重,将乡村发展与保护统一起来,保留乡村历史文化记忆,让居民在生活中感受历史脉络、铭记乡愁、增强文化自信,用历史熏陶乡村宜居环境;定位空间用途从而搭建管理机制,兼顾各功能区协同发展,为乡村生态宜居助力。3.1.2乡村生活空间要坚持空间利用的人性化、集约化。乡村生活空间是农村居民为主体的生产生活国土空间,在遵守乡村传统格局的基础上,破除不合理规划,重新划定空间管控边界;针对乡村生活用地规模和管辖要求,加强民主协商,确定乡村基础设施的配套标准,满足村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增强生活空间范围合理、布局协调、设施完备;对原生态村居村貌保持尊重,维护乡村特色景观,坚持自然和人文环境协同保护,对其他区域要融入时代感,着力构建舒适的生活圈、贴心的服务圈、繁华的商业圈,让乡村居民从点滴中感受美好生活。3.1.3乡村生产空间要坚持空间利用的绿色化、持续化。乡村生产空间是乡村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产业国土空间,要兼顾生态功能,统筹评价对乡村的环境污染程度;以保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建设“七区二十三带”的农业主产区为基础,结合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市场知名度;大力引进先进工业技术,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低效工业,使得产业链条向纵深拓展;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改良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划定产业功能分区,坚持因地制宜,协同推进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建立相关园区。3.1.4乡村生态空间要坚持空间保护的常态化、严格化。乡村生态空间是以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为主体功能的具有自然属性的国土空间,对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快以“两屏三带”为框架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对于重点生态功能区要进行全方位保护,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自然属性为评价标准加快国家公园建设;树立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的生态保护思维,坚持对乡村生态的整体保护,妥善修复乡村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在保护的基础上彰显乡村特有的生态功能和社会价值。3.2树立绿色观念助推乡村生态宜居。3.2.1乡村居民选择绿色生活方式。乡村的绿色生活方式是乡村生态宜居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当下中国乡村普遍面临生活环境较差、生活质量较低等问题,尤其是在绿色理念尚未深入的中西部农村地区,乡村中不合理、不绿色的生活方式(如垃圾随意丢放,非清洁取暖用火,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村容村貌不整洁,消费观念落后等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乡村振兴的棘手问题。其次,政府部门要在乡村居民选择绿色生活方式中发挥引领和督促作用。乡村基层管理部门和广大乡村居民要积极构建生活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体系,保证乡村生活垃圾合理规范处置。目前,我国乡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的能源使用仍然停留在非清洁能源体系阶段,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大力进行农村清洁能源配置与完善工作,倡导广大乡村居民采用低碳高效的燃气能源,减少排放与污染。另外,近些年来,乡村“厕所革命”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一个干净整洁的厕所是形成优美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乡村要广泛推广适合乡村分散起居生活方式的卫生体系。所以,乡村居民的绿色生活方式不仅仅依靠乡村居民自身践行,更需基层政府部门的规划与引导,形成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生态体系,形成适合绿色乡村生活的优美人居环境。3.2.2乡村企业使用绿色生产方式。我国乡村企业是我国乡村产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时期内壮大了民营经济,促进了乡村地区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我国乡村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具有以下特点:以“两高一低”(高污染、高耗能和低效率)企业为主,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主,规模偏小,政府管理治理存在难度。在当代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要使用绿色生产方式,发挥其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乡镇企业在发展时要抛弃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先的思想,要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坚持技术、生产、排放等全流程的绿色化,在享受乡村优美环境和富饶资源的同时要树立起自身的生态保护责任感,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义务。另外,在面向市场提供产品时也要提供高效绿色的低污染产品,主动承担起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市场生态主体责任。我国乡镇企业的从业主体就是所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组织工人生产时也要坚持营造低污染的工作环境,创造优良的乡村居民的生产环境,既是对环境的负责,也是对乡村居民主体的负责。3.2.3乡村组织引导绿色生产生活。我国乡村环境治理相对于城镇环境治理更具有挑战性,主要难点就在于乡村环境治理的各主体的参与情况相较于城镇明显偏低。我国乡村治理的基层主体是村委会,在治理中需要乡村基层组织发挥好自身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乡村居民环保意识低下的问题,这需要基层组织利用新媒体等技术加大环保理论与实践的宣传力度,创新理论与思想的普及形式,加强生态环保理念的教育工作,从根源上逐步提升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其次,公众参与需要基层组织的大力支持,基层组织可以协同居民开展一系列环保活动,号召居民积极参与[9],必要时可邀请高校学者深入乡村进行调研,开展乡村绿色发展科普讲座,乡村居民、政府和企业要协同共治,政府主导,发挥多主体的联动作用。我国中西部的贫困地区可以将生态环保与精准扶贫相联系,发挥地域优势,推进适合本地的生态环保产业的入驻,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激发乡村价值和效能。乡村绿色治理中离不开绿色基金的扶持,地方基层组织要合理利用财政资金,做好财政资金的分配工作,同时可以利用外资引进加大资金投入,保证乡村生态环保的一系列举措得以有效实施,如确保“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计划”的有效落实和考核。3.3划定绿色标准评价乡村生态宜居。新时代的乡村是囊括自然、经济、文化特征的区域综合体,负有生产、生活、生态等多重功能。在评价乡村发展质量时不能将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应当与乡村发展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结合考量。当地政府要搭建以绿色标准为内核的乡村发展评价体系,不断提升绿色增长的评价作用,对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全方位评估。3.3.1将乡村绿色经济增长评价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首先,改变传统的单纯以GDP总量增长为主线的片面发展观和地方政府考核模式,减少经济增长负面效应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如无节制地向生态环境榨取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10]。其次,凸显绿色GDP的指标地位,将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增长评价纳入地方绩效考核体系,从GDP中扣除环境污染损失和生态退化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和生态修复成本,让乡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新指标,从而倒逼地方政府积极扶持绿色产业。另外,加大一二三产业绿色效能融合,改善乡村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推动乡村经济由增量导向向增质导向转变,增强乡村地区的绿色创新力和竞争力。最后,乡村政府应以绩效考核为“指挥棒”,将乡村振兴与绿色产业发展、精准扶贫、全域旅游、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大力发展绿色融合产业,例如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效能;推广种植绿色农产品。在保障乡村居民收入增加的前提下,为乡村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3.3.2让乡村绿色乡风文化建设成为乡村发展重要任务。良好的居住环境离不开优良的乡风氛围,乡村振兴要在绿色发展理念的熏陶下开创乡村发展新时代。首先,基层政府和组织要做好绿色发展宣传工作,普及环境友好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制定相关政策扶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将乡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起来,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新面貌[11]。其次,发挥“乡贤”的引领作用,引导当地居民回乡创业、吸引外来投资绿色产业、主导文化惠民活动,造福桑梓。另外,乡村政府组织应不断扩大绿色发展宣传渠道,全面普及宣传绿色理念;为产业搭建绿色平台,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强乡村绿色文化载体建设,如对废旧厂房改建为LOFT文体中心;借助新媒体开办乡贤栏目。要因地制宜协同推进“绿色乡风”建设,保住绿水青山、营造文明氛围、发展美丽乡村,不断满足乡村居民对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3.3.3以乡村社会治理组织体系促进绿色理念有效推行。乡村治理体系是健全现代治理体系的基础[12],乡村基层是推行绿色思维的责任主体。现阶段,乡村基层治理权限不明确,体系不健全;组织成员多以威望立足,文化程度相对不高,治理能力亟待加强。因为乡村组织与当地村民和企业具有较为和谐的互动关系,所有提升乡村基层的管理能力,才更有利于在乡村推行绿色理念和相关政策。首先,乡镇政府人员应提高环保知识素养,掌握好基本的生态常识和理论,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去。其次,明确政府和村委会的环保职责,界定好权责边界。另外,基层自治组织加强普法宣传,调动群众积极性,坚持民主协商,尊重乡村居民的主体地位。3.4完善绿色法制保障乡村生态宜居。3.4.1良好的生态文明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界定好乡村各主体的环保责任,明确乡村政府的行政边界,既合理有效地管理乡村生态,也不触动到乡村企业、个人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乡村居民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绿色新动力。乡村自治机关加强民主协商,切实有效的法律实施会确保乡村生态文明的延续发展,充分调动乡村居民的积极性;监管部门全方位监管乡村主体,拒绝“搭便车”行为。3.4.2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清单制度。应对乡村领域内所有资产进行考核评级,着重评价“绿色资产”,在此基础上建立正面和负面清单制度。第一,建立乡村绿色资产清单,针对乡村内的“绿色资产”,乡镇政府要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明确“绿色资产”永久保留和维护,对各类绿色资产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第二,建立绿色生活清单,对乡村居民的“食、住、行、娱、游”进行评级考核,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出行、公益活动、文明就餐等方面,由村委会采取积分制进行认定和记录,对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居民进行正面评价和相应物质奖励,从而调动乡村居民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绿色生活方式的相关记录。3.4.3完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首先,乡镇政府在吸引外来投资时,应坚定生态责任感,要根据当地生态环境承载力严格划定准入门槛,坚持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融合起来,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坚决抵制。其次,要正确看待经济建设和乡村生态保护的关系,要将乡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杜绝用乡村生态破坏换取经济效益,应着重引入绿色产业,不断延伸绿色产业链,加大产业融合,做到乡村产业向高质量发展,清洁生产。最后,对于区域内现有的高污染企业要重点排查,开展宣传教育,争取让企业主动进行产业升级。3.4.4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首先,根据乡村自然和人文条件综合评定农业区位,在确保耕地红线的前提下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做到集约化、产业化,采用科学指标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保障粮食安全。其次,形成以农、林、牧为核心的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根据区域环境独特性划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挥区位优势培育特色农产品。另外,合理划定“生态禁区”,对乡村生态系统和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考核,划定养殖业适养、限养及禁养区域,针对生态核心区域和易损区域划定为“禁区”,禁止从事生产生活活动,如在水源地周边禁止从事畜禽养殖等。3.4.5完善“对口帮扶”政策。现有对口帮扶政策仅针对经济发达省市对经济较落后省市的经济援助、精准扶贫和人才支持等,但却未针对城乡间和乡村间的对口扶持。首先,在城乡对口扶持的过程中应为乡村建设提供技术与人才保障,做到发达城市和先进乡村对口帮扶落后乡村。建立城乡融合机制,城乡间的融合发展,需要相关政策支撑,鼓励城市剩余资本向乡下转移,结合乡村人文、自然资源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产能,将城市的环境治理经验推广到乡村。其次,建立城乡间人才交流培养机制,将环保和技术人才作为培养重点,调动城市环保和技术资源融入乡村振兴中,进行乡村整体规划和建设,有的放矢地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另外,完善人才的“对口式”培养,组织乡村基层干部到发达城市和乡村进行学习培养,也可鼓励高校科研单位到乡村调研或与乡村基层单位开展合作,增加乡村基层干部的知识储备。最后,通过完善“对口帮扶”政策,促进城乡间、乡村间资金、技术、人才的有序流动,搭建起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村民全力参与的协同发展体系。3.4.6加强乡村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实施。实现乡村的生态宜居是一个系统性长期的工程。首先,要建立长期运营管理机制来保证乡村下水道、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共同努力,提升生态保护的有效性。其次,建立村民参与制度,应从本村实际出发,针对“三农”问题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调动村民的参与意识,充分了解村民意愿和建议,要发挥乡村村规民约的引领作用。另外,加强专家审查制度建设,与高校或科研单位进行合作,汲取审查意见,增强村规民约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使得乡村经济与生态建设有序推进;增加村规民约的时代性,在征求村民和专家的建议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修改完善村规民约,着力解决生态修复问题。最后,村委会要发挥基层管理作用,确保村规民约的落实,加大宣传,增强村民和乡村企业的法制意识,引领居民践行村规民约;村委会要做好上传下达的中介作用,对损害乡村生态的个人和企业要及时上报乡镇政府,做好基层组织的监督作用,以村干部为主体,做到巡查的常态化,调动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勇于提出环境诉求,保证乡镇政府、村委会、村民间的良性互动。

4结语

宜居范文篇5

关键词:“三级审计”;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

现阶段,绿色宜居村镇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强调以人为本思想下的经济建设,同时强调村镇特色产业格局的布局和调整。面对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规范化现存的村镇经济审计人员职责不清、村镇经济审计调查取证工作受限等问题,加强绿色宜居村镇绿色监督审计已尤为重要。以“三级审计”助推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规范化,需要关联多种审计方法并实现经济审计普法。

一、绿色宜居村镇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加快的当下,传统村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差距逐渐拉大,部分村镇在推进经济建设过程中会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而绿色宜居村镇经济发展强调绿色经济,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这主要体现为,绿色宜居村镇经济发展的相关负责人员在统筹村镇发展规划时,高度强调对村镇环境的保护,村镇建设内容涵盖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两个方面。对于村镇经济相关的住宅建造、建筑施工及能源配置等都尽可能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为重心。(二)强调以人为本思想下的经济建设。根据绿色宜居村镇的特色,绿色宜居村镇强调乡村系统清洁,这意味着绿色宜居村镇在推进经济建设时,并不是以破坏村镇环境为代价的。绿色宜居村镇尽可能强调以人为本思想下的经济建设,是在不破坏乡村整体环境的前提下,加强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关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并重,能充分体现出人本主义思想的贯穿。尽管在绿色宜居村镇建设过程中,部分村镇会突出特色产业发展经济建设,但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强调同样不能被忽视。(三)关注村镇特色产业格局的布局调整。近年来,绿色宜居村镇的经济社会建设速度有所加快,村镇发展不仅局限于传统产业发展,还关注村镇特色产业格局的布局与调整。在布局村镇特色产业格局时,绿色宜居村镇的相关负责人员结合三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求,加强对村镇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视,除了在诸多候选产业中优先选择经济附加值较高的特色产业外,村镇负责人也会结合产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权衡做综合对比。而调整特色产业格局,则是结合绿色宜居村镇经济建设的实际效果,提高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

二、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规范化现存的问题

(一)村镇财务管理实效不佳。近年来,绿色宜居村镇建设作为村镇建设的重要内容,逐步得到国家政府部门及地方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在村镇经济监督规范化建设过程中,村镇财务管理时效不佳的问题,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镇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村镇财务管理的审计工作尚未实现有效衔接,部分审计工作的分配及合作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绿色宜居村镇内部仍采用双代管模式,但实际效用却不太明显,部分报账员本身的专业能力有限,在开展农村村镇经济监督与审计监督工作时容易受阻。(二)村镇经济审计人员职责不清。绿色宜居村镇区别于传统村镇,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是注重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并重的,但绿色宜居村镇作为特色村镇,同样面临村镇经济监督的一些传统问题,村镇经济审计人员职责不清就是限制经济监督规范化效果的一大问题。以村务监督委员会为例,村务监督委员会作为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的主要负责人员,需要在审计村级财务管理数据时实现财务公开。但目前的委员会监督职责尚未明确界定,部分村级组织成员出现个人素质不均而导致的主观随意性较强的情况,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审计人员的经济审计效果。(三)村镇经济审计调查取证工作受限。村镇经济审计是村镇审计的重要内容,而审计调查取证工作受限,也是限制村镇经济监督规范化的主要问题。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仍有不少人对农村存在片面认知,农村村镇经济审计调查工作的开展自然会受到明显的限制。尽管绿色宜居村镇的建设相对较快,但仍有一部分人受传统思想限制,认为农村是属于自行管理的,这就限制了审计人员调查取证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对于一些较老旧的村镇经济账目审计问题,更容易出现资料获取困难或资源缺失的情况,部分个体工商户还会不积极配合。(四)村镇经济审计制度建设滞后。考虑到村镇经济监督难度较大,我国在推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时,大多采取村账镇代管的模式。尽管该模式的应用有较明显的实践价值,但模式本身无法充分适应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规范化的实际需求,容易衍生出将村镇基金作为启动基金来发展乡村经济而以此谋取经济利益的情况。村镇经济审计制度建设滞后,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监督规范化的效果。此外,乡镇经管站的相关负责人员既需要村级财务管理,又需要对村级财务做审计监督,审计人员身兼数职时容易出现职务划分不清的情况,这也不利于绿色宜居村镇经济建设。

三、加强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审计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村镇财务管理水平。加强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审计,意味着从村镇经济建设角度,加强经济监督审计的力度。对于绿色宜居村镇而言,经济监督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升村镇财务管理水平,尤其是农村中专门负责财务管理及经济审计监督的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除了补充相关财务管理的知识及专业技能外,还应结合农村村镇审计监督的实际需求,有序开展相关审计工作。绿色宜居村镇财务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及报账记账工作的有序开展将最终带动村镇经济的规范化建设。(二)有助于提高村镇资产使用效率。加强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审计有助于提高村镇资产使用效率。当前的发展,农村集体资产流失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尽管绿色宜居村镇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已尽可能规避透明度不足的违规行为,加强对集体资产使用的合法合同的签订及规划,但部分村民的合法利益仍然受到损害,村镇资产使用效率也受到限制。加强村镇经济监督能有效减少集体资金使用中的各项问题,这不仅可以保证村镇经济发展处于科学规划中,还减少了由于主观随意性较大而导致的各项问题,村镇资产使用效率也会随之提高。(三)有助于推进村镇财务信息公开。受传统观念限制,部分村民仍认为农村应采取自行管理的模式,他们在上级要求经济审计监督后,仍然无法积极配合相关工作,这就使得村级财务监督工作无法落实到位。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尽管绿色宜居村镇经济建设发展速度优先于普通村镇,但在绿色宜居村镇建设过程中,村镇财务信息公开的力度仍然是有限的。因此,通过加强村镇经济监督规范化,实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能帮助绿色宜居村镇更快更好地实现财务公开,这对于村级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及村镇社会协调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四)有利于揭示村镇财务管理问题。相比较于城镇发展,绿色宜居村镇的经济建设速度仍然是比较缓慢的,村镇经济监督难免存在财务管理问题。而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规范化建设,就有利于揭示村镇财务管理的各项问题,帮助村镇负责人有效完成农村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在加强村镇经济监督规范化建设后,绿色宜居村镇会优化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信息及数据等都需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实现,相关资料的对外公开、票据管理及财务管理等均得到有效控制。在严格的经济监督模式下,村镇干部能够依法开展村级财务管理工作。

四、以“三级审计”助推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规范化具体对策

(一)有效关联多种经济审计方法。以三级审计助推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规范化的作用已十分明显,在具体加强村镇经济审计监督时,应当有效关联多种经济审计方法,保证专项审计与综合审计的融合能最终作用于村镇经济的协调发展。实际发展时,绿色宜居村镇应充分意识到经济监督规范化的重要价值,将三级审计的相关内容融入村镇发展规划中,政府部门也应快速建立专业审计机构,通过为绿色宜居村镇配置优质审计人才的方式,帮助绿色宜居村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相关经济审计监督工作。(二)加强农村热点问题的经济审计普法。考虑到绿色宜居村镇的村民对经济审计本身的认知有限,部分村民仍然未能意识到经济审计监督对村镇经济发展的切实作用,因此,加强经济审计普法尤为重要。在加强经济审计普法过程中,相关人员可结合农村村民的关注重点,将经济审计普法工作的开展与农村热点问题挂钩,保证绿色宜居村镇村民在参加经济审计普法工作时,能够有效了解自身关注的热点问题及难点问题。通常来说,经济审计普法工作可从农村集体资产操作及集体财产消费展开。(三)形成内外一体的经济审计监督体系。对于绿色宜居村镇而言,经济监督规范化并不是村镇内部的单一监督,村镇方面需要形成内外一体的经济审计监督体系,通过内审与外审相结合的方式,真正将三级审计控制落实到位。在初步发展阶段,绿色宜居村镇的相关负责人员需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的内部监督作用,通过对村民意见的获取及反馈,及时了解村情并以此开展相关财务监督工作。在发展进入到相对稳定阶段后,民主理财小组则应结合村镇经济监督规范化建设的实际需求,通过提升专业知识储备及专业技能的方式,及时核查绿色宜居村镇的相关财务账目,行使经济监督权力并加强审计核查。(四)建立健全村镇财务审计的组织体系。如前文所说,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规范化,存在审计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建立健全村镇财务审计的组织体系也成为推进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规范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对于绿色宜居村镇而言,经济监督审计规范化建设应当侧重经济责任审计,无论是农村干部换届选举还是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都应该明确各项审计流程,确保审计计划能如约执行。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时,应当制定详细的审计工作计划并定期开展审计工作例会,通过汇报及评估审计工作问题的方式,制定下一步的审计实施方案。

五、结语

绿色宜居村镇建设是“三农”问题化解的重要内容。面对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现存的村镇财务管理实效不佳等问题,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相关负责人需充分意识到加强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审计的重要价值。通过有效关联多种经济审计方法、加强农村热点问题的经济审计普法、形成内外一体的审计监督体系及建立健全财务审计组织体系等措施,真正推进三级审计下的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春芝.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J].农业经济,2016(05):122-124.

[2]苏欣.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居治理监督机制创新——以村居审计为例[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05):23-27.

[3]李涛,黄春媛.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审计策略优化[J].财会月刊,2019(19):115-118.

宜居范文篇6

关键词:老年宜居环境;规划;建设研究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每一个行业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对社会的各种需求也越来越多,为了能够让所有的老年人安度晚年,政府的相关部门需要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去满足老年人的各方面需求,这样才能让年轻人没有后顾之忧,社会的整体保障水平才会提高。

1老年宜居环境规划和建设研究的实际意义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社会上各个年龄段的人数也在发生着变化,老年人数量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我国社会已经逐渐走向老龄化,这也对社会的保障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年轻人占比较大,政府的相关部门忽视了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现在面对社会老龄化的趋势,政府的相关部门落实好老年宜居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舒心的生存环境,以此来缓解社会整体的老龄化压力,最大程度上减少老龄化现象带来的社会压力,让老年人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不被其它年龄阶层所排斥[1]。

2老年宜居环境规划与建设的相关原则

老年宜居环境的想法主要来源于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这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老年人的生活,社会的保障体系也非常完善,并且目前大部分国际组织都在提倡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以此来应对全球的老龄化趋势。同时,这一理念也对其它发展中国家老年宜居环境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1便利性原则。在老年宜居环境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便利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设计人员要特别注意的。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对社会的公共设施有着特殊的要求,这与一般大众的需求会有所不同。所以,设计人员在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这片区域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并且要将这些需求以最便利的形式体现出来,以此来显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与此同时,在规划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将一些独特的元素融入到设计过程中,以此来进一步优化现有的设计方案。2.2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老年宜居环境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都处于退化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为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设计人员需要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安全,将发生危险的概率降到最低,并且要制定相应的紧急预案,以此来应对一些突发事件[3]。设计人员要尽量为老年人提供优美并且安全的生活环境。我国的老年人口大多数都是空巢老人,并且老年人的规模巨大,所以,这也就对老年居住环境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老年宜居环境规划和建设增加了难度。2.3宜居性原则。在老年人的生活过程中,需要有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氛围,这些都会非常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否则,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就会无法得到保证,相关的设计人员要落实好这一原则,为老年人的居住地点选择合适的地址,并且要对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以此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3老年宜居环境规划与建设的有效措施

3.1室外环境的改善在老人住宅区的,相关的施工队伍也需要对室外的环境进行改善。在室外,施工队伍可以安装一些老年人活动的器械,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公共空间和相互交流的场所。并且施工人员还需要种植一些绿色植物,以此来改善小区的空气质量,这将会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4]。3.2养老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除了在物质上面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政府的相关部门还需要满足老年人的精神要求。所以,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定期为老年人安排一些精神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老人间的彼此交流,一举多得。

4总结

总而言之,社会老龄化的步伐在加快,政府的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制定相关的措施,以此来完善老年居住环境,这样一来,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就能够得到保证,老年人也可以生活得更加舒适,整个社会的运行也会更加有序,社会的整体服务体系也会因此得到提高,每个人的未来都会得到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欣,徐怡珊,周典.国内老年宜居环境的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J].建筑学报,2016(2):16-21.

[2]于一凡.老年宜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求[J].建设科技,2017(7):27-29.

[3]马丽萍.中国首部老年宜居环境发展蓝皮书出版[J].中国社会工作,2016(5):10-11.

宜居范文篇7

一、主要做法与经验

近年来,城市发展着眼于“现代制造业、现代海洋产业及旅游度假业为主的生态化宜居城市”的定位,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来抓,按照百年规划的标准和一体化的目标,立足半岛城市群和东北亚,用规划创新来全面覆盖城乡和指导建设,用科技创新来综合布局主导产业和基础设施,用理念创新来推进建设行业改革和城乡统筹发展,做到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经营、高效能管理,有效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把自主创新放在城市发展的突出重要地位,积极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是加强重大课题研究,为城市现代化发展提供先导。围绕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问题,出台了《市建设系统加快建设创新型、研究型机关的实施意见》,确定了39项重大研究课题,现已完成了《建设国际精品城市发展策略研究》、《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市区城市人口容量研究》等11项重大课题研究,提出并回答了在建设世界精品城市、打造人居创业福地、推进创新开放宜居创业幸福和谐的现代化新建设进程中的基本思路、战略步骤、工作重点、政策机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超前谋划、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成为城市建设稳步发展、持续推进、创新突破的先导。二是加强重大项目技术储备,为完善功能、提高效益奠定基础。近年来,全市建设领域共完成5批、60多个重大建设项目的技术储备,对于城市建设实现技术与经济、功能与生态、当前与长远的统一产生了重要作用,为加快基本建设程序的履行、市场机制的运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建设项目完善使用功能、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基础条件。三是加强成套施工技术的开发应用,确保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近年来,全市建设领域共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800余项,其中,“超大、超高、超深、超精”的成套施工技术,有力地推进了幸福公园、悦海公园、国际展览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幸福门、地球月球运行演示仪等一大批现代化、标志性项目的实施;同时,也成为建筑、市政、园林施工企业占领市场、开拓经营的重要技术保证。四是努力提高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技术含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加大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同时,积极引进、开发数字地理信息系统、数字房产系统等现代高新技术,成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其中,市规划局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发的“三维数字城市基础空间信息获取处理技术体系及应用”项目,成为全国首个数字城市三维地理空间基础框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二)强化领导、加大投入、健全措施,把自主创新的要求落实到实处。一是加强领导,统一认识。为确保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创业幸福和谐的现代化新目标的顺利推进,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支持建设领域抓好自主创新工作。全市层层成立了建设领域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部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全行业自主创新中的目标、任务、重点、机制等重大事项,并协调解决组织、人员、经费、项目等关键问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建设领域自主创新工作实施意见》、《关于提高住宅设计质量有关问题的规定》等20多个规范性文件,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的原则规定和硬性指标,以及推广“四新”技术的要求和时限。二是加大投入,加快开发。近年来,在城建资金十分紧张的条件下,每年拨付300多万元作为科研开发经费。组织市民文化中心等4个项目申报了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争取国家无偿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为威建文化名居、颐康府等项目提供了近千万元的住宅产业化技术发展资金,专门用于资助住宅产业化方面的科技开发。组织实施了蓝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产业基地、威建集团混凝土搅拌站等项目,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建设领域科技经费投入机制。在悦海公园,安装了13盏新型风光互补式路灯,通过风力发电将风能转化为路灯照明电能;利用光伏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室内照明电能,年可发电1.5万度;10栋单体海草房采用1米厚的浅色海草作为屋面覆盖材料,落地式门窗全部采用中空玻璃,保温、隔热、隔声、隔水、隔尘效果非常好;卫生间采用了环保新技术,将生活用水、中水、污水、粪便进行回收净化后,用于绿地浇灌。三是健全措施,全面开展创新节能活动。根据本地资源情况,建立了以粉煤灰综合利用为主的新型墙材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3个企业生产4大类、9个品种的新型墙材,设计年生产能力15亿标砖,城市规划区新建建筑新型墙材应用率100%。大力推广节能、节土、轻质、高强、保温、利废等多功能复合保温新型墙材,积极推广应用外墙外保温、屋面保温隔热、节能门窗、建筑节能照明等节能技术。自2006年6月1日起,新建居住建筑执行了65%的节能标准,新建公共建筑执行了50%的节能标准,新建住宅外窗隔热、隔音、防辐射率达80%以上,10万多平方米的新建居住建筑太阳能热水器实现了“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组织对城市居民室内的老供热系统分期、分批地进行了分户控制改造,目前已有13.76万热用户采用分户控制系统,占市区供暖总户数的93%以上。组织工业企业全面开展了水平衡测试、节水技术设备改造工作,并形成了2~3年的定期循环测试制度,目前实施定期水平衡测试的单位已达到100多家,共推广安装节水新器具61889套(只)。加大了污水处理回用和中水设施建设力度,完成了第一污水处理厂等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了22.69%。

(三)做好自主创新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有机结合的文章,城市宜居指数、幸福指数明显提升。一是城乡规划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先后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等34项重大规划、108项详细规划、13项城市设计、8项专业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定位和宜居创业城市建设标准。完成了全市47个建制镇、60%村庄的新一轮村镇规划编制及调整。城市规划区面积、建成区面积分别由2002年底的731平方公里、44平方公里增加到769平方公里、10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由55.2万人增加到63.19万人,城市化率由49.7%提高到73.2%。二是城市综合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先后实施了4轮“十大城建基础设施项目”,完成了国际会议中心、幸福公园等30多个重点项目。市区人均道路面积由2002年底的20.9平方米增加到30.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9.8%提高到46.3%,集中供热率由55%提高到65.7%,燃气普及率由98.5%提高到99.5%,污水处理率由72.6%提高到83.6%。市域成为省第一个“省级园林城市群”、中国北方第一个“部级园林城市群”。三是建设行业管理和改革进一步强化。先后出台规范性文件60多个。应招标工程招标率连续5年保持100%。清理拖欠工程款17.5亿元、农民工工资1.1亿元。国际展览中心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84.9万平方米,安置低收入家庭11662户。组织了49个城中村改造,新开工建筑面积229.9万平方米。市区人均居住面积由2002年底的14.7平方米增加到18.8平方米。理顺了规划、城管执法、供排水等工作体制,完成了7个单位的改企、改制,实现市场化融资12亿元。市建委荣获了“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四是城市宜居品牌进一步彰显。先后实施了5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3轮“入社区、解民忧”集中走访活动。开展了背街小巷、静态停车等19个专项治理。成功承办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战略国际会议、首届中国国际人居节、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市长联谊会、首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层论坛和四届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在设立了“中国人居环境奖办公室”。争创了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节水型城市、中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适宜人居环境奖以及荣成东楮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发展目标有待进一步坚定。对我市生态化、宜居化、精品化的城市性质,对城市发展的区域、产业和功能定位,对我市“环山绕海”的优势条件,对“创新开放宜居创业幸福和谐的现代化新”的城市品牌等认识得不够清晰,理解得不够深刻,信心和决心还不够足。对如何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构筑全省“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格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有利时机实现城市的内涵式、循环式增长,实现城市发展空间的战略性扩张、外延性转移、内涵式发展等思考得不深,研究得不透,行动得不迅速。

(二)城乡规划宏观调控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前期论证较为偏重技术性,还不能统筹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地研究区域发展、产业调整、设施配套等问题。城市开发一直处于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的矛盾之中,市中心区围绕行政中心进行了较高强度开发,城市公益设施资源匮乏、配套不到位,产业布局小而分散,城市组团轮廓不够明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程度不广,导致总体规划实施不到位,城市轮廓线和空间形象时有破坏,城市特色有所丧失。修建性详规编制水平不够高,导致开发建设层次低、水平低、精品少。以海岸线为代表的滨海区域、以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山体区域、以海草房为代表的民俗区域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道路、绿化、供热、防汛等专业规划编制滞后,导致城市基础设施负荷过重,向周边城镇和村庄延伸、衔接、覆盖缺乏秩序性。

(三)城乡宜居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到今天,按照传统发展模式将面临着土地、资源、人口、环境方面的四个“难以为继”和社会治安、城市管理、人口管理、社会事业建设方面的四个“严峻挑战”。突出表现为:住宅小区整体建设质量和品位不高,布局不够有序、配套不够完善、物业服务不够到位,土地闲置率、房屋空置率进一步偏高,水资源压力、热资源压力进一步加大。现有城市路网不够完善,公共场所和住宅小区内的停车场建设相对滞后,停车难、行车难、走路难问题日趋突出。城市供热增容扩建工程无法通过国家环评,部分新增工业、居民热用户将面临着无法增容的严峻问题。城市污水处理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沿海、沿河的污水截流处理、开发园区、村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需要加强。市区防汛设施需进一步完善,排水管网、主要河道需加大疏浚和治理力度。城市园林绿化不够平衡,城乡结合部、住宅小区、庭院绿化存在一定差距,雕塑公园、植物园等专业性、科普性、文化性的公园还需加快建设。城建工程建设标准和质量还不够高,施工技术、施工工艺还存在一些差距。背街小巷脏乱差、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摆乱卖等现象需全面治理。

(四)城建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市政公用行业的改革虽有所突破,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干管不分、管养不分的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近年来城市经营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和无形资产经营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存量资产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建融资渠道还较为单一,建设资金仍然较为匮乏。建筑市场、勘察设计市场、房地产市场、物业服务市场等需要进一步发育和规范,住房价格需要进一步稳定。工程招投标、质量、安全管理、城市管理、行业服务等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到2012年的主要预期目标

1.建设领域自主创新的主要预期目标:科技进步对建设领域的贡献率达到90%,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90%,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90%,高新技术所占产值比重提高到60%,新建居住建筑达到75%的节能标准,新建公共建筑达到65%的节能标准。与此相适应,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人才为基础、制度为保证的,同城市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操作规范、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中介服务体系。

2.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预期目标:1.人均道路面积达到33平方米。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4.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72%。5.污水处理率达到90%。6.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35%。7.自来水普及率保持100%。8.燃气普及率保持99%以上。9.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10.垃圾分类处理率达到35%。11.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居住面积达到21平方米。与此相适应,进一步加快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创业、幸福、和谐的现代化新,形成区域融合、国际接轨的一体化和组合型城市群,成为生态文明、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生活富有、科技发达、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人居创业福地,成为半岛城市群、环黄渤海经济圈、东北亚地区具有较强综合吸引力、聚集力、辐射力的亮点城市。

四、对策与建议

(一)把握“一个主题”,切实把以自主创新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上。要牢牢把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主题,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支撑点,在思想上增进共识,在行动上增强自觉,在工作上增添合力,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方式,谋划跨越发展之路,聚合跨越发展之力,创新跨越发展之路,全面提升城市的创新、开放、宜居、创业、幸福、和谐水平。重点抓好“三个一”。一是扭住一个重点。组织建设领域各单位集中力量突破应用领域关键技术这个重点,把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作为主攻目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配套能力。要优化建设行业的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所有制结构多元化。要强化产业支撑,做大优势产业、增强带动力,做强支柱产业、增强支撑力,做优品牌产业、增强竞争力。要抓好项目带动,善借宏观调控之势、积极优化投资结构,强化项目带动之力、拉动经济持续增长。要创新资源开发模式,注重科学规划,加强就地转化,实行集约经营,实现利益共享。要推进区域互动,坚持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实行梯度推进、促进共同发展,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区域互动。二是突出一个主体。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创业幸福和谐的现代化新,必须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建设领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投资、开发、成果转化和受益的主体,切实增强建设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三是营造一个氛围。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以自主创新提升城市宜居水平重大意义的宣传力度,树立一批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营造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崇尚创业、崇尚宜居”的舆论氛围,实现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科学发展、以亲民爱民的作风推进和谐发展、以敢闯敢试的作风推进创新发展、以奋发有为的作风推进跨越发展,推动思想观念的新跨越、体制机制的新跨越、科学技术的新跨越、综合实力的新跨越、宜居创业水平的新跨越。

(二)加速“四个推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速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建设领域的开发应用。加快推进《建设最佳宜居城市》等28项重大课题研究,全面发展“3S”技术、多媒体数据库与虚拟现实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专家智能化决策分析应用技术、SCADA运动技术等,不断提高建设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使我们的经济发展走向高端化、集约化,不断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将打造成为自主创新的“国家队”,成为突破国际技术封锁和技术壁垒的“排头兵”、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者”、打造创新开放宜居创业幸福和谐城市的“先锋市”。二是加速推进建设领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充分挖掘自主创新这一丰富的“资源宝库”,全面发展和完善超高层施工技术、住宅建设产业化技术、生态环境建筑技术、智能化建筑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技术等,并采取差异化发展的路径,在竞争中比科技、比智力、比环境、比后劲、比软实力,进一步形成和彰显未来发展的特色与优势。三是加速推进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技术含量的提高。全面发展和完善固态废弃物综合处理和利用技术,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绿化生态技术、智能化交通网络监控技术、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等,倡导发展节能环保、和谐发展的“低炭经济”,加大对污染企业和污染源的治理力度,狠抓节能减排,进一步提高“绿色GDP”的贡献率,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的服务功能,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四是加速推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消化和吸收。鼓励自主发明创造,瞄准世界先进的建设领域技术和国家的科技战略目标,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努力把打造区域最具活力的创新中心,与周边城市和地区共同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形成“雁阵式”区域产业结构,保持雄厚的城市核心竞争力,一如既往地勇当“领头雁”。

宜居范文篇8

一、送关爱进社区

**社区居委会坚持把“以人为本、服务社群”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关心下,我们充分利用现有面积423平方米来开展办公、服务、娱乐、培训为一体来服务群众,建立了以社区保障、民政事务、就业服务、计划生育、老年服务、残疾救助等主要内容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使居民享受文化、娱乐、健身、卫生、培训等各项服务,同时,还通过搭建“三个平台”来关注社区困难群体,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

(一)是搭建面向困难群体和帮扶对象的社区救助平台。通过便民服务小组、邻里互助小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共10支,有党员、巾帼、青年、老年人、红领巾、治安巡逻、消防、文体、爱心、帮教等志愿者队伍,已发展有100多人。采取“结对帮困”、“社会救助”“包户包人”等形式,积极开展帮扶结对、向特困生资助、“一帮一”、“多助一”扶贫助残活动。通过上述举措,形成社会捐助与民政救助相结合的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帮扶体系,使社区中的20个低保户和69名残疾人的生活问题全部得到了解决。

**社区服务部设有家政、中介、车辆管理、电器维修、下岗再就业等多种项目,只要一个热线电话,便提供便民利民服务。成立了一支20多人、具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的服务部队伍,如医生、律师、书法家、能歌善舞的技术人员,采取不定期的形式,发挥其专业技术,组织他们深入社区开展关爱、扶助便民服务活动,为居民健康咨询、法律咨询、修理自行车、小家电、理发、送油送米等服务有100多件;还多渠道地为下岗职工解决就业问题,服务部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介绍60多个,尽量解决就业难问题。并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助残、扶贫、帮老、救灾、环保、爱国卫生、治安巡逻等社会公益活动,在社区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搭建面向老年人、青少年和特殊群体的社区关爱平台。充分发挥关工委、帮教志愿者队伍的力量,把高龄老年人、单亲家庭学生和刑释解教人员等“三个群体”,确定为重点关爱服务对象,全面掌握他们的经济状况、文化素质、生活需求等。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他们中的困难人员开展志愿者服务、节日慰问、物资援助、就业扶助等多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

社区又有一位“三无”人员俞莲金,无工作靠低保金生活,平时有病也无人照顾到,社区将其情况反映给区民政局,得到区民政部门的帮助和支持,每个星期都派一名护理员上门为其服务。

社区高龄独居党员张辉,今年85岁,年纪老迈,行动不便,家庭生活条件困难。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了解情况后,经常到张辉家中走访,每逢春节都送上慰问金、油、米等物品,使他深深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罗怀民,50岁,离异,患有精神残疾二级,儿子在外地打工,平时就一个人生活,无法工作,是低保户,每月只靠低保金来维持生活。由于独居,一个人经常出街游荡,会乱说话,并有过激行为。社区积极通过区残联实施“阳光家园计划残疾人托养服务”这个活动,忙前忙后地为罗怀民申请了托养服务,可以改善其生活状况。

(三)是搭建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社区再就业服务平台。我们对下岗职工、失业人员、“4050”和零就业人员,进行了调查摸底,利用信息资源,为下岗人员提供再就业信息和联系城东下属各单位、企业,帮助解决就业门路。并积极宣传再就业优惠政策,做好再就业培训服务,多渠道地解决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今年帮助了45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促使下岗失业人员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实现了社区无夫妻双下岗失业家庭、无长期下岗失业人员的“双无”目标。并对零就业家庭的俞莲金和何志超,居委会帮助他们申请了低保,并发动社会援助群体解决他们生活困难。

二、送医疗进社区

充分利用社区的残疾人康复室,联合福康医院、红会医院、邦健、民康等医药有限公司,开展卫生健康知识讲座活动,为残疾人建立档案,帮助他们结对子,定期开展服务,定期体检,利用社区的康复器材,耐心地帮助他们来康复,突出做好康复治疗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咨询、检查、赠药和回收过期药品等形式,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如**红会医院联合**社区,在**会议室为居民开展健康讲座和义诊有10多次,每次有50多人去参加;在辖区量血压、放电影、办宣传栏、在“五一”、“重阳节”等节日里赠送药箱等活动达30多次;增进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深受居民群众的欢迎。其次,社区居委会通过上门为育龄妇女提供优质的计生服务,每季度将妇检查环通知2128张送上门,向1484名妇女宣传计生政策、讲解节育、避孕措施,免费发放计生药具641件,凡是辖区育妇做结扎手术的,居委干部都亲自到计生中心陪护,使已婚育妇的查环查孕和流动人口查验工作,达到98.2%;并对人户分离人员采取了与居住地建立联系委托代管的方式进行管理。还为250名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一次性奖励申请。

三、送安全进社区

我们以密切警民关系为核心,建立健全小区管理制度,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加大宣传群防群治力度,提高防范意识,在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对出租屋进行了摸底登记造册,同业主签订了不将房子出租给传销人员的承诺书。

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每月对社区的256间商铺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向他们宣传安全防火意识,提高他们的生命财产意识,有效地控制了安全事故的发生。自发组织的治安志愿者队伍在辖区积极宣传安全意识,并在辖区成立了安全文明小区,并在“**北二巷”成立智能化小区。由于群防群治工作到位,使社区入室盗窃率下降,治安环境不断改善,得到了驻区单位及居民群众的好评。

围绕解决21项民心信访问题,变上访为下访,我们还大力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公开司法行政服务承诺,公开法律援助对象和条件,及时做好矛盾纠纷调查排解工作,发现苗头,马上解决,化解了社会矛盾,预防了不安定因素的产生。如**北路三巷2栋101房住户改建在路边窗户,今楼上住户误会为起围墙,实际是安装防盗网。但101住户安装的防盗网又超标,造成安全隐患。在社区的规劝下,101住户终于接受了我们的意见。**北路9号下水管堵塞已多时,个别居民不愿交钱,已交钱的居民坚持要居委解决。居委在城东办事处的支持下,终于整冶了。跃龙路96栋102投诉202房在阳台私建厕所,令102房有裂缝。居委在城东城监和城东安监的支持下,得到了解决。今年共调查排解矛盾11宗。

对刑释解教人员、失足青少年、涉毒人员以及“--功”练习者,全部落实了“一对一”,“多对一”帮教制度。

四、送卫生进社区

为了营造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对社区卫生实行了四层覆盖式管理,即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自管层;社区保洁员的保洁层;卫生主任的管理层;上级城管部门的监督层。同时,落实“门前三包”,增强居民的公共卫生意识,定期清洗街巷、楼梯、清理卫生死角,及时疏通好化粪池、下水道,使社区环境始终保持干净整洁;在小区、楼栋等主要出入口,全部安装了照明路灯,确保居民出入平安。加强居民小区楼院的绿化美化建设,绿化率达60%以上,为社区居民创造了一个良好、舒适的生活空间。

五、送文化进社区

1、在社区建立了社区党校、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宣传栏等宣传教育阵地,贴近居民生活、贴近居民需求,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文化知识教育和健康休闲娱乐教育,使科学的、健康的、文明的思想观念渗透到社区,使老人们的思想能与时俱进,崇尚科学,共同畅谈美好的退休生活,充分体现政府对退休人员的关心。如**社区在1月举行“迎春茶话会”,有410多人参加;在9月“迎国庆、贺中秋”茶话会,有460多人参加。

2、充分发挥社区文体志愿者活动队伍的力量,结合重大节日、庆典,开展篮球投篮竞赛、朗诵演讲、书画展览、老年健身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通过持久经常的活动,弘扬了时代主旋律,营造了优良的文化环境,丰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如在辖区举行“迎国庆,享和谐”的主题游园活动,吸引了千名居民群众参与。

3、开展共建活动,提高文明社区创建水平。为充分利用好、发挥好社区的各种资源,合力搞好党建和社区建设,我们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与**市市水利局、市景丰联围局、市水文局、市自动化仪表二厂和**区区国税局建立了共建关系,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共建单位不但在财力物力上为我们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还能对社区党建、社区服务工作给予了指导,提供了方便。

(1)**社区成立筹建的和谐社区共建金43299.3元。“共建金”是**社区为帮扶社区困难群体,解决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而特别设立的专项基金。在结对共建单位大力支持下,单位和个人共筹备了43299.3元。帮助社区贫困学生罗振鹏,困难家庭罗怀民、夏少冰等人而启动共建金。

(2)市水利局下属单位有几名有能力且很热心的职工及家属,非常支持社区的困难群体,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解燃眉之急,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在关键时候感受到党的温暖。如对**社区的“三无”人员俞莲金、单亲家庭李燕珍、低保户侯国新等困难家庭都给予了帮助,每逢重大节日都上门慰问,送上油、米等生活用品及慰问金。

(3)市水利局送上了一套全新的电脑使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宜居范文篇9

一、为什么必须坚持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

把自主创新鲜明地写在发展的旗帜上,并且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在*是第一次。对此,我们应该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一)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点是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上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但主要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带来的。这种靠消耗廉价资源和外延扩张的发展模式,既成就了三十年的辉煌,也导致了部分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发展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威胁。从我市情况看,资源相对匮乏,能源、原材料主要依靠外部供应,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我们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人均生产总值翻三番,据测算到2020年GDP将达到6690亿元。如果按照我市现在的万元生产总值耗0.92吨标准煤、取水量20.8立方米计算,2020年需要6154.8万吨标准煤,接近目前全省能源年消耗量的一半;耗水14亿立方米,相当于目前我市米山、八河、龙角山三大水库总库容4.9亿方的3倍。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劳动力成本提高、全球资源短缺和价格上升的冲击,面临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竞争力减弱和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的挑战等。这充分说明传统的外延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进行重大调整和转换。我们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切实转变发展理念,自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这是从更高层次上发挥我市比较优势的需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发展,是一条普遍的成功经验。*的发展也是这样。多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环境优势和海洋优势,打开放牌、生态牌、海洋牌,使*的美誉度显著提升,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比较优势理论更多强调的是发挥好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以这些要素为优势的产业,通常是进入门槛低、成本低,因而会吸引更多的产能投入。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地区被这类产业所吸引时,原来的竞争优势将日渐削弱。当前,*的比较优势也正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外商投资的地域限制已经取消,内外资企业实行统一税赋,开放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各地重视生态建设的程度空前提高,有些方面已经超过了*;沿海城市开发利用海洋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市海洋优势的利用还处于较低层次,并且海洋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生态与环境的问题已经显现。要使比较优势始终成为竞争优势,就要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对其要素进行调整、提升,而提升的根本动力在于自主创新。创新可以进一步挖掘自然资源的潜力,提升技术含量以及品牌等无形资产,增加附加值和竞争力。与开放、海洋、生态相比,科技和人才是*最明显的“短板”。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要素基本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时候,这块“短板”的负面影响还不是很大,但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这块“短板”对我们来说是避不开、绕不过的,必须扬长补短,用自主创新提升传统优势,让传统优势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三)这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专家们在总结世界各国发展规律时得出一个结论,即经济发展的进程要依次经历四个阶段: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当完成了初始资本积累、取得初步工业化成功之后,如何摆脱对资本和外来技术的依赖,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持续发展,是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从国际经验看,处在这一阶段的国家或地区,可能会出现两种发展前景:一种是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一种是不重视自主创新,继续依赖技术引进,拼资源、拼劳力和资本投入,导致经济徘徊不前,社会动荡不安,如拉美一些国家。经过二十年的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日益雄厚,去年GDP达到1583亿元;现代工业不断膨胀,以“五大产业群”为重点的制造业初具规模。这些都为实施自主创新积累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产业基础。但应该看到,我们的投资在不断增长,而投资效益却没有随之提高。*年全市投资率已达到47.4%,但边际资本产出率仅为3.49,而同期美国、德国等国则在1-2之间。这充分说明,我们已经到了必须由要素和资本主导向创新主导转变、由自主创新担当第一推动力责任的历史阶段。

(四)这是对以往思路的发展和完善。在上级指示精神与本地实际的有机结合中,与时俱进地确定发展的目标思路,是建市后历届领导班子始终坚持的一条成功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根据中央、省委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一些目标思路,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比如*年,在全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大环境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二三三八”的思路,这个思路的内容侧重于经济发展方面。到了*年,市委十二届八次全委会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这一思路进行了完善,提出了“一一六一”的目标思路。在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日益明朗的今天,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的新的目标思路。这一目标思路,同样也是对以前目标思路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提出的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城市定位,与“一一六一”思路中的建设活力、平安、文明、民本、生态、精品*是一致的,体现了目标的连续性,同时新的目标思路把自主创新、“三区”建设突出出来,体现了对经济社会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把海洋、开放、生态优势突出出来,体现了*的区域特点以及对这些特点的认识程度。我们在贯彻落实这一目标思路时,要与以前的目标思路相联系,做到系统把握、全面推进。

二、*已具备了打好自主创新牌的良好条件

我市建市时间较短,缺少大院大所,科技与人才先天不足,但得天独厚的开放、生态和海洋优势对高层次人才和科研院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是近几年,全市上下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威”和“人才强威”战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政、企、才、联、金”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在自主创新方面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是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市专利工作五年规划》《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文件,支持科技创新和引进培养人才的政策越来越优惠。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年以来全市知识产权案件审结率达到100%,市和高区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开发区。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设了国际微电子技术平台、动漫作品研发与创作平台等10个科技公共创新平台;建立各类科技服务机构70多家,其中科技孵化器7家,投入运行的孵化场地面积达18.5万平方米。创建了“*海外学人高科技创新园区”“中国旅美专家*创业园”以及“*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等,为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和毕业生实习建立了基地。

二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方面人才培养能力较高,我市有山大分校、哈工大(*)2所本科高校,有*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等5所高等职业学院,在校学生4万多名,每年有近1万名毕业生进入社会;在全市建立了17家继续教育基地,在职人才培训覆盖面每年达60%以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等人才载体作用,积极引进海内外各类人才来威创业。目前,全市人才数量不断增多,结构进一步优化,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适用人才四支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近17万人,是建市初的3.3倍;人才总量占全市人口比重达到6.8%;全市每10万人中具有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4224人,比建市初提高了11倍。具有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4.7万人,占人才总量的27.8%,其中党政群机关中具有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达93.8%;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达5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49%。同时坚持和完善“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积极吸引人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担任我市研发顾问的中国“两院”院士已达34名。

三是产学研合作体系逐步完善。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工程院、北京化工大学等上百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实质性的科技合作关系,其中与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沈阳分院等共建了国际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国际微电子技术中心、宋健科学技术研究院、*海洋研究院、中科院山东技术转移中心*中心等产学研平台。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了技术转让模式、委托开发模式、合作开发模式、共建基地模式、技术入股模式、技术指导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七种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形式。目前全市90%的规模以上企业都与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十五”以来实施合作项目3500多个,其中600多项列入国家、省部级技术创新计划,近3000项成果进入产业化应用。

四是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01年以来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33.8%,*年达到2.9亿元。“十五”期间,共争取和安排无偿科技补助经费1.87亿多元。全社会科技投入也不断增多,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7.4%,*年达到25.7亿元,其中企业投入占90%以上;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14%,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02%,威高、新北洋、*广泰等骨干企业超过5%。不断强化自主研发载体建设,全市共建立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3家,其中省级工程中心46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中心91家,其中部级技术中心5家,省级技术中心27家;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博士后工作企业达到8家。广大企业坚持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不断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年以来,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213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35项,获得国家奖3项,省奖17项,三角集团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9件,中国驰名商标10件,山东名牌产品73件,山东著名商标69件,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总数在全省位次不断前移。

五是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农业方面,“十五”以来建成了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3个,实施各级农业科技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海洋“863”计划项目20项,国家支撑计划3项、国家“973”计划1项;建设了山东省渔业现代化示范基地等国家、省、市、县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基地56处,其中省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8处;共引进、开发和推广农业新品种、良种200多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工业方面,建成了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2个;积极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比例达到40%以上,*市被确定为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技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品达到300多种,其中高速热敏打印头、高速接触式图象传感器等10种产品居于国际领先水平,高性能碳纤维、铝镁合金材料、二氧化碳共聚物材料、三分量地震勘探传感器等60多个产品居于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0家,其中12家被认定为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的50家,其中过40亿元的3家,有1家突破100亿元;*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20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0%。

三、把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的目标思路落到实处

我们要切实增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培育创新主体,增强创新活力,打造创新品牌,努力把*建设成特色优势明显、引领作用突出、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争取到201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以上,科技活动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达到6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以上。

(一)以打造“三区”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攻方向。考虑到我市的人才基础、科技基础、产业基地以及城市的吸引力,把“三区”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路径。一是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争取用五年时间,在*工作的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增加到6000人,其士500人以上;通过不同方式与我市合作的院士增加到60名以上。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型人才特别是优秀中青年专家和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在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级人才。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建好*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高水平的中高等职业学校,形成一流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快培养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继续坚持“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策略,舍得让股,舍得让利,千方百计引进跨学科知识、跨行业经验和广阔视野的自主创新领军式人才。二是打造产学研结合密集区。争取五年内,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增加到150家,其中部级增加到10家左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开发机构50家以上。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认真落实与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签订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协议,争取再与10家以上国内知名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继续大力支持山大分校、哈工大(*)等驻威院校的发展,重点推动国际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国际微电子技术中心建设,启动山大、哈工大*技术转移中心,充分利用其科技优势,联合进行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三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力争未来五年,新实施1100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800项成果进入产业化应用,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达到申请总量的35%。要充分利用“集成转化、重点转化、提升转化、嫁接转化、资金转化、联动转化”等转化形式,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特别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吸引和推动国内外的创新成果在*加速实现产业化。重点推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争取在碳纤维及其制品、生物医疗器械、高性能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及关键零部件、光伏电池及燃料电池等节能产品的某些领域实现突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宜居范文篇10

在去年全县十六次党代会上,我们提出了着力建设“山水生态文明,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的发展战略,应该说,这个发展战略和去年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保持了高度一致。

建设宜居宜游城市,有着自身有利条件:一是位于半小时经济圈内,也是“1+5”城市发展群的县份之一,同时,距离鹰潭也仅有半小时车程,承东启西的枢钮作用非常明显。建设宜居宜游城市的区位优势比较优越;二是城区西南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龟峰和根据城市新区定位建设的新工业园区,在城区、景区和园区中间包含有碧水丹山、风光旖旎的南岩景区,这样的自然条件在全市来说,得天独厚,建设宜居宜游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

根据既定的发展战略,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我们把建设“宜居宜游”城市的着力点放在“一城三区、三区联动”上。

第一、努力把城区打造成为“宜居宜游”的有效载体。一是拓开城市框架。去年8月,我们已经正式启动实施了长7公里的320国道改造工程,总投资将达到2.3亿元,该项工程将于今年11月底全面完成;今年我们还将投入1.15亿元,对全长9.6公里的圭峰大道实施改建,这两条大道改建完成后,加上现有的大道,将形成一个联动的大环线,有效地将城区、景区和园区连结起来,形成品字型的城市发展大格局。通过拉开城市框架,进一步拓展“宜居宜游”的空间。二是完善城市功能。在完善教育、卫生、燃气、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同时,特别注重建设与旅游产业息息相关的健身娱乐、餐饮住宿、休闲购物等配套设施,使来弋的游客在品味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之余,更能享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滋味,使城区不仅成为“宜居”的绝佳之地,更成为“宜游”的“美丽天堂”。三是优化城市环境。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2012年我们的城市绿地率将达到43.5%。未来3-5年,我们还将建设洲上刘家湿地公园;打造信江沿岸休闲文化区;将南岩寺景区建成森林公园,真正实现“城在景中、景在城里”,使居住在的人感到心旷神怡,使来弋观光的游客流连忘返。

第二、努力把景区打造成为“宜居宜游”的“大花园”。拥有“红、古、绿”三色旅游资源,龟峰世界级品牌和红色名片远近闻名,特别是龟峰主景区毗邻城区,纪念馆、叠山书院、卧佛等许多景点位于城区之内,因此,做大景区,做活旅游,不仅能使的旅游知名度得到提升,更能使的城市形象和城市魅力得以充分展现,以“宜游促进宜居”,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指数。在具体做法上,我们一是拓展旅游内涵。把“红、古、绿”旅游资源串点成线,实现“线路景点”向“旅游目的地”转变、“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使逐步成为休闲度假之都。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龟峰创5A级旅游区各项工作,重点在“吃、住、行、游、购、娱”上做文章,着力建设五星级酒店等一批酒店住宿、娱乐休闲、会展度假等设施,提升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将改建后的龟峰大道打造成为旅游产业带,沿线布局建设餐饮、购物、游乐、休闲等功能区块,让游客玩得好、住得下、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