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要求十篇

时间:2023-10-24 17:39:40

声乐教学要求

声乐教学要求篇1

关键词:阶段性教学 声乐 学科逻辑 效果评估

声乐的概念亦称艺术歌唱。是运用艺术化的语言(圆歌梦)与科学化的歌喉(艺术嗓音)相结合,塑造出鲜明生动,悦耳动听的听觉形象――歌声来表现语意高度凝炼的歌词(诗或词)以及典型化、情感化的旋律音调来(好学歌)学声乐,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并进行二度创作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声乐是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在当前我国的音乐人才需求体系与培养体系当中,声乐人才的缺口很大。因此,如何培养出合格的声乐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阶段性教学在声乐教学体系中广泛应用

而从当前声乐人才的培养体系来看,阶段性教学方法是声乐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阶段教学的方法,就是在现有的声乐教学体系当中,将课程及培养阶段分成三个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但在掌握的难易程度和教学效果评估掌握的要求上,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同阶段。

而关于阶段性教学,在学界并没有达成一个共识,从而形成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一般而言,从普通的意义上讲,所谓阶段性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又被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等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对于这三个阶段,对于学生对演唱技巧和演唱手法的掌握上,却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划分。这导致的一个结果便是,在阶段性教学的评估上,并不存在着一个量化的标准。那么,这种“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划分,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与前提。

而声乐教育家金岳霖对于阶段性教学,又提出了其所谓的“自然阶段”、“非自然阶段”和“自然阶段”。显然,金铁霖的这种自然论,取法于佛家的学书画的山水理论,亦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理论。这种理论的优势在于,其将学生在接受训练后的状态变化,非常恰当地形容出来。但是,这种变化,仍然缺乏明确的具有可评估性的数据。

二、声乐阶段性教学的内在基本要求

声乐阶段性教学方法的内在基本逻辑关系在于,其承认声乐人才的培养,具有其阶段性和渐进性的特征。声乐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声音调节好的学生,如果缺乏良好的训练和科学的发音方法,也很难在声乐上取得非常大的成就,这是由声乐本身的规律决定的。

声乐是研究声音为艺术的学科,它尤其自身的认识规律。而如何做好循序渐进,成为优秀人才,必须按照阶段性教学的内在基本要求,去扎实推进声乐的学习。

第一,重视学生的基本功打造。万丈高楼平地起,优秀的声乐人才,都是经历过漫长的训练才练成的。可以说,良好的基本功的打磨,对于优秀人才的练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声乐教学当中,声乐的基本功,除了声音技巧、歌唱语言、表现能力的严格训练等,还需要学习视唱练耳、民族音乐、音乐史、音乐理论、钢琴等必修基础课程。对青年歌唱演员来说,决不要满足于个人初步的点滴成就,更不应把歌唱视为轻而易举的事,而应使自己具有较扎实较广泛的基础,这才有利于将来的发展。而对于一些演唱技法,则是建立在对良好的呼吸技巧和发音吐字的基础之上的。这是阶段性教学的第一阶段,也是任何声乐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第二,当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进行游刃有余的发音训练时,便可进入要求更加高的第二阶段的训练。控制气息、掌握正确的发音吐字方法,字正腔圆地进行演唱,并通过反反复复训练,将这种正确的模式,深深镌刻在自己的脑海当中,并形成条件反射似的训练反射。这个过程,除了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之外,还要努力探索技巧,寻找适合自己的声音表达的方式,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表达技巧。在这个层面上,教师对学生更加传授的是,对音乐情景的掌握,使学生能够迅速融入到音乐环境当中。

第三,根据第三阶段的基本特点,按照金铁霖的说法,就是回归自然的阶段。所谓回归自然状态,是将一切学习到的技能技法和学习到的技巧,完全抛在一边,而完全凭借演唱者对音乐本身的把握,去进行音乐的创作。在表演的过程中,并不是表演者对学习的技法和发音方法方式不再运用。而是这种运用,实际上是一种回归,回归于经过训练的常态当中。这实则是重新回归自然。回归自然不意味着放弃技巧,而是将所有技巧一起全部融入到一个完全自然的状态,从而实现这种技巧的集大成。这本身是技巧炉火纯青的表现。在此阶段性的要求中,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则尽可能地将这种状态稳定起来,使之成为表演的常态。

第四,建立与阶段性理论相配套的效果评估体系。在声乐阶段性教学的困境当中,考评制度尤其是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学习进程的考评制度并不完善。但如果要实现阶段性教学方法能够取得良好效果,这点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在。而在学习的阶段中,这种配饰性,也是评估阶段性教学评估的重要参与形式。

三、结语

声乐作为一种操作性极强同时又具有高度实践性的课程,在进行阶段性教学的同时,必须根据其内在教学的需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和发展。而上述四条路径,为阶段性教学提供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娜.对声乐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0,(17).

[2]卜多佳.浅谈声乐教学中训练声音的方法[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3,(02).

[3]武兰平.关于声乐教学民族化问题[J].太原科技,2002,(03).

声乐教学要求篇2

一、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有好的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培养的声乐人才技能过于单一。从当前社会人才需求市场来看,声乐专业演唱专业需求较高,在演唱、合唱指挥、节目策划、节目编排等方面都比较擅长的复合型音乐人才,即需要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但是,当前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单一,难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二是声乐教学观念落后,滞阻了声乐教学改革的步伐。由于声乐教学方法的滞后,教学手段单一,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状况对声乐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效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上,缺乏正确的理念和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强大作用。

二、应用型声乐人才的培养

声乐专业人才就业不容乐观,这说明现在的声乐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究其原因是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理念与时代接轨不到位,特别是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际、重专业轻综合等问题,忽略了市场对声乐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据此,作为教师,必须树立按需培养的全新理念,将声乐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密切地联系起来,修正声乐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以培养应用型声乐人才为主要目标,加强对社会需求的研究与预测,有针对性地修改人才培养规划,按照市场需求原则,确保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故此,作为声乐教师,要强化市场需求意识,加强对社会市场动态变化的关注,适时调整声乐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增强声乐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三、应用型声乐教学手段的提升

现在已进入信息网络化的多媒体时代,声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对声乐教学的积极作用。多媒体教学集视频、音频、图片为一体,能够对人的听觉、视觉等感官系统产生直接的刺激,从而给人留下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可以极大地增强教学的生动感和形象感,能够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此,作为高校声乐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声乐课程中进行灵活应用。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尽可能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在声乐教学中将文字、音频与视频播放结合起来,采用试听结合的方式,从而多角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还要注重与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要将多媒体与分组学习、合唱等方式联合起来,多媒体技术仅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不是声乐教学方式万能钥匙,不能将声乐课上成多媒体展示课,通过合理使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应用型声乐教学方式的完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是万能的,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适应复杂、多元的社会需求。在声乐课程改革中,必须将应用型人才模式作为主要基调,在此背景下,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声乐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合唱表演、歌咏比赛、文艺汇演等,通过节目策划、组织、编排、训练、彩排、表演等环节,能够让学生声乐实践能力得到极大地提升,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兴趣,认识不足,积累经验,丰富阅历,增强舞台综合素质,为其进入社会就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在声乐课程改革中,必须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巧和综合素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演唱歌曲的基本技能技巧,要培养声乐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少儿歌曲和通俗歌曲。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既要狠抓学生声乐基础的学习与训练,也要注重学生文化层面的审美教育,让学生深入理解声乐作品,能够为其在声乐演唱中准确、生动地表达出作品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在声乐学习中,要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密切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结语

声乐教学要求篇3

一、当前我国高师声乐教材的现状

从形式上看,高师声乐教材的选择范围广泛,对当前的高师声乐教育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在看到这种正面积极状况的同时,也应当敏锐的发现在繁荣态势下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从民族化与本土化的角度来看,当前高师声乐教材的现状并不能够令人满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功利化与商业化优先。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在最近十年,声乐课程在高师院校广受青睐,且每年都有扩招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高师声乐教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就出现了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各种声乐教材。教材与其他的书籍不同,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包括对教师教学上的引导,也包括对学生自学课程的引导。所以,只有对声乐有扎实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才能够胜任教材编排的工作。声乐教材本应是一个文化先导的科研成果体现,但是在当前,一些声乐教材的出现是因为教师为了评职称而编排,一些是因为出版社想谋取利益而出版发行。无论是处于何种目的,都背离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目的,降低了声乐教材的质量,对声乐学科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教材中的曲目没有经过认真的筛选,民族化与本土化未得到体现。声乐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就是曲目的编排与选择,一本教材的编排质量如何,通常能够从所选择的曲目来进行辨别。从这个角度来看,曲目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同时也具备着重要的教学价值。高师声乐教材,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大量的西欧声乐教材涌入国内市场。不能否认,这种文化的冲击与融合能够对我国的师专声乐专业带来积极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世界音乐的经典曲目,对课堂教学和文化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德奥艺术歌曲,西欧歌剧的选曲(咏叹调),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以及勃拉姆斯、舒曼、威尔第、贝多芬、舒伯特等一些世界著名的音乐家所创作的艺术歌曲,都已成为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中不能缺少的曲目,并且有一部分曲目已经成为声乐教学的经典曲目。我们不能否认这些经典曲目的价值,但是从高师声乐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名曲的难度系数过大,学生虽然能够欣赏,在驾驭上却存在很大的困难。这种过于追求难度系数的训练,会对学生的艺术生命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过分地欧美化,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本土音乐的价值被忽视,这是当前高师声乐教材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声乐教材中的民族文化与本土文化缺失。相较于其他音乐课程,声乐课程的重点会放在对学生歌唱技巧、基本功的训练上,但是任何技能的训练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在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指引下进行。而声乐教材,无疑就是指导学生进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一个重要工具。从这个角度来看,声乐教材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必须考虑到民族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特质。在当前大部分的声乐教材中,虽然重视曲目的选择与编排,但是整个编排的思路不够清晰,具体要体现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彰显。当前的声乐教育学界,普遍存在重视技巧轻视文化的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下,高师训练出来的学生普遍被社会认为缺乏“文化内涵”,这对于一个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利的事情。艺术的传承,从其本质上来看,就是文化的传承。声乐教育如果不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民族化、一个地区的本土化,其存在价值是应当受到质疑的。

二、高师声乐教材的民族化

民族化,是未来高师声乐教育发展与推广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是在当前混乱的声乐教育中寻求立身之本的选择,也是将声乐教育与文化发展衔接融合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在声乐教材中体现民族化,如何利用声乐教材推动民族化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应当思考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第一,正确的声乐价值观。高师声乐教育,其对象是针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教育者,要求他们具备基本的唱歌能力、乐理水平和审美品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民族、美声、通俗这几种唱法通常是割裂开来的,每一个唱法的学生所选用的教材都有着严格的领域性,民族的学生不关注美声的教材、美声的学生不重视通俗的教材等,这样的结果就是培育出来的学生,未来的音乐教师们,要么只会唱民族、要么只会唱美声,将美声与民族严格的对立起来。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对的,特别是在国际声乐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对不同演唱方式之间的融合趋势进行肯定已经成为普遍认同的观点。所以,我们在追求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同时,也并不是要摒弃、排除西洋音乐文化的价值。声乐教材作为声乐教学指导的工具,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明确其价值取向,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个价值观的引导下,才能编排、出版符合时代要求,能够推进本土音乐、民族音乐与世界英语共同发展的科学教材。

第二,教材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主体性。与专业的声乐教学院校相比,高师的声乐教学工作无论是在目的、内容还是方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大部分高师院校中,对于教材的选取并没有进行科学的筛选,许多声乐专业采用专业院校声乐教学的教材,其适用性与价值型应当受到质疑。在专业院校声乐教材里,所选的声乐作品大多数都是外国内容,并且多数要求必须以意大利语来演唱,这显然与国民的本土音乐诉求远远偏离了,使得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笔者认为,在高师声乐教材里对于具体的内容安排上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尽量浏览我国民间的不同体裁的声乐曲,并调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用这样的方式来显现我国民族音乐占据的主体地位。并且对中国声乐简史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我国声乐的历史概况有初步的了解,学习我国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创作歌曲、曲艺、戏曲等歌唱内容。调整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基于让民族音乐先入为主的考虑,同时也是基于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提高的考虑。当然,在实际的高师声乐教学里,老师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需要,对声乐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调整,但是要求在声乐教学中显现我国民族民间声乐作品的主体地位的总思路保持不变。

三、高师声乐教材的本土化

声乐教育的本土化,意味着声乐教育必须与特定的社会历史、社会文化、社会传统相结合,从其本质来说,文化与历史传统是本土化得以出现的根本基础。教育的本土化,就要求贯穿于整个教育始终的理论、研究、实践等能够与本土文化紧密联系。

第一,声乐教材本土化的发展定位。什么是教育的本土化?这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本土化,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再现,也不是可以去追寻传统音乐、古典音乐中的概念与方法。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本土化,指的是将声乐教育与特定区域的文化历史结合起来,体现出这个地区的文化特色与文化背景,反应出教育对文化的关照与重视。要达到这个要求,高师声乐教材就必须贴近区域文化的特色,既有科学的理论架构,同时又有能将地方特色充分体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只有声乐教材体现出了这种本土化的特质,声乐课程才能够循序渐进的向这个目标迈进。

第二,声乐教材中本土化与全球化视野并存。本土化概念的出现,是与全球化相对应的。从上个世纪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经济贸易的增加,带来了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的声乐教育,在经历了一段严峻的断代时光后,在这种开放的浪潮下,大肆的吸收并借西方声乐文化的优势和特色。西洋音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阳春白雪”,民族音乐则成为一些人眼中不上台面的“下里巴人”。全球视野,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文化进步的重要体现,但是,如果只看到世界看不到自己,无疑也是声乐教育的一大悲哀。在经历了一段时间轰轰烈烈的全球化后,本土化的重要性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既不能否定全球化的重要性,也不能忽略声乐教育中“我”的价值属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巧妙的协调处理世界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在声乐教材中,既要体现世界声乐文化的瑰宝,同时又要对本土化进行充分的展示。除了这种独立的展示外,教材还应当指引学生发现不同声乐文化之间的奥妙,拓展她们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接受本土化教育的同时也能够感知西洋声乐文化的精髓。从终身发展教育的角度来讲,这样既能够让学生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也能够为其今后的深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高师声乐教材必须承担的重要职责之一。

声乐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理论、方法到技巧、训练一应俱全。这项课程的复杂性,也对声乐教材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不仅要重视曲目的选编,对于课程的衔接、课时的安排、训练方法的推荐、课后练习的要求等都要有明确详细的要求。课程的复杂性,必须通过教材得以体现,并最终通过教材进行梳理,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声乐课程。在满足这些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重视文化内涵的融入,将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发展作为精神理念,贯穿融入、科学引导,才能推进声乐课程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全面科学的发展。

声乐教学要求篇4

关键词:高师声乐课 课改 课程体系

二十一世纪高师教育的新局面是实施新课教学水平获得大幅提高。其中音乐教育在学校课堂里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各高等艺术院校扩招步伐加快、音乐新专业的增设倍显生命力、课程教材合并教授更规范合理化、声乐艺术舞台表演频生(如:各类唱法杂揉诠释作品风味新露,歌伴舞与声光相映满台生辉、戏剧歌舞同台并举推陈出新、激 光可视音乐给人耳目新奇、MIDI电子音乐制作步入课堂等等),世界各国对音乐教育启迪新思维投以新举措,科研教学成果在电脑助动下全球化推广加速……故高师音乐教师培养机制随之变革,声乐教学目标内容新出,教师在新教学理念里位置产生了变化,也就要求教师随培养机制变革适时提高自己思想品德素质,并在教学新理念里养成严谨治学的高师学科理念和诲人不倦的育人观,将高尚的品德情操渗透到寓教于乐中去。

高师声乐教学是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其教学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式样。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开展,关键在声乐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培养目标的层次和规格的要求。对于不同条件的教学对象,不同规格的培养层次,必须采用与之适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形式。20世纪末,我国高师对声乐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使声乐个别课与声乐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基本确立。近几年,教育部新《音乐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独唱、重唱、齐唱和合唱等歌唱能力的要求,为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因此,一个以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为教学形式,以个别技能训练(独唱)和集体歌唱(重唱、合唱)能力的培养以及声乐理论、声乐教学理论的掌握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成为高师声乐模式的主体。暨:(声乐)课(个别)课+小组课+合唱课+声乐理论课。

1.声乐个别课又称声乐小课,它是以“一对一”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声乐技能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和技巧。由于声乐个别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能充分顾及到学生声音特点和艺术个性的发展。因此,它的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并成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长期以来,中外高等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都广泛采用独特的声乐教学形式来进行个别培养,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个人声乐技巧和表现水平。同时,这种教学形式也对教学对象的条件和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学成本较高。

高师的声乐教学,同样需要这种个别教学形式,但它不是唯一的形式,需要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补充,二者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的整体。高师的声乐个别教学对于声音条件各异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差异,具有一定声音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学生,它是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而对那些声音条件差的学生,他则是辅助形式,具有声乐教学的“普及”性。所以,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中的声乐个别教学,应该按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选择、有针对、有阶段的实施。

2.声乐集体教学是在单位时间内,一位教师面对多位学生的教学形式,可分为声乐小组课、合唱课和声乐理论大课三种形式。声乐小组课是学生人数约在4-10人为一组的声乐集体教学。以声乐技能训练的一部分学生,在前两年里适当采用这种集体声乐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对歌唱共性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培养学生在集体中把握自我或发展自我的歌唱能力;有利于在声乐共性的前提下,使自己在歌唱内容、浏览曲目和歌曲处理上得到提高;还有利于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本的节约,减少老师在教学中的重复劳动。

以排练、观摩、教学实践为主的小组课,侧重于声乐教学实践和声乐检查,通过排练、观摩等教学实践来达到教学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声乐表达,组织和创编的能力。教学中重唱、小组唱、表演唱等内容的采用,能使高师的声乐教学更贴近基础音乐教学的需要及《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

3.合唱课是一种多声部的群体歌唱形式,在高师音教专业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它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歌唱技巧、艺术表现力、培养学生歌唱的协作精神、组织能力、体验集体力量等有着重要的作用。高师的声乐教学,不仅要注重个人独唱技能技巧的的发展而且还要重视个人歌唱技能在群体中的运用。积极参与合唱这种群体性的声乐艺术形式,有利于学生今后学校音乐教学第二课堂的开展,在协调能力、合作精神上得到提高。

4.声乐理论课又称声乐理论大课,声乐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能技巧的训练过程,学生也应该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声乐相关理论知识。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取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了解声乐的发展、声乐艺术形成与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介绍和学习,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声乐学习时以及自身演唱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对声乐艺术有更广泛和深入的了解,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整体的艺术素养。这也是开设高师声乐理论课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声乐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可包括发声的原理、歌唱生理、嗓音保护、中小学歌唱教学法、童声训练基本理论等内容以及声乐语言、歌唱心理、声乐表达、声乐学派、声乐美学、声乐名作等,以培养学生胜任中学校音乐教学的需要。有调查表明,在上述的声乐集体教学中,合唱课和声乐理论课的实施,都容易取得共识和便于操作,而声乐小组课的具体操作,却存在不同的观点。因此,如何有效实施声乐小组课,并提高小组课的教学质量,则成为我国将对高师声乐模式的核心问题。

高师的声乐教学,如何实施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模式,声乐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声乐集体教学能力的具备,是重要的保障。

1.培养目标与教学形式的统一。以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声乐教学模式,是根据高师音教专业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学生技能与素质等实际情况,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在培养目标与教学形式上,构成的统一整体。声乐个别课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的主要途径;而声乐小组课是其补充和延伸,以弥补声乐个别教学中集体歌唱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的不足为目的,合唱课是根据基础音乐教育和音乐教学第二课堂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歌唱实践能力、歌唱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声乐形式;声乐理论大课的教学,是按培养音乐师资的要求,以丰富学生声乐基本理论,掌握声乐教学基本课论为目的必修课程。它们形成了高师声乐教学中互相联系又相互独立,互相制约又不能取代,互相弥补又缺一不可的一个教学态体。它们合理的设置和安排,即合乎培养音乐师资的目标,又顾及到学生音乐技能的不同情况、不同层次。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使自己的音乐技能、音乐知识、教学理论全方位发展,以适应基础音乐教学工作的要求。因此,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高师声乐教学的必然产物,也是高师声乐教学与非师范声乐教育,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的一个重要区别。

2.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统一。在声乐个别课教学与小组教学的设计上,完全是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和素质上不同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分类、分层次培养。

3.“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高师音教专业学生音乐技能的多元化,决定了学生嗓音条件和素质的参差不齐,也决定了声乐教学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还决定了对声乐教学“学术性”和“师范性”的不同表现。有观点认为:声乐小组课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我们用个别课的标准去衡量小组课的教学质量,那显然步入“学术性”的误区,因此,不同条件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形式应该有不同的质量观。前面对高师声乐教学“普及”与“提高”意义的分析,正是“学术性”和“师范性”在声乐教学中的体现,也是对教学质量观的概括。对于那些嗓音条件好的学生,需要去培养、去展示、去体现我们的学术精神。因此,实施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声乐知识与技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能适应中学音乐教学的要求,是声乐教学“师范性”的客观反映。

4.“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能力的统一。高师声乐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向“两手都要硬”的方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加强。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技能,努力培养好那些嗓音条件稍差的学生,又能充分展示声乐个别课的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学术水平,以促进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发展完善。因此,把不同嗓音条件和素质的学生,按不同声乐层次和标准去培养,是高师声乐教师与非师范声乐教师能力的不同体现,也是高师声乐教师们的教学能力。

根据培养中学音乐师资的需要,声乐个别课、声乐小组课,合唱课和声乐理论课,共同构成了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整体,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全方位的具备,以及创新意识的增强,成为该教学模式确立的重要因素。不管我国高师教育如何发展,不管高师是否转型或改制,只要基础教育需要音乐师资,就潜在着这种声乐教学模式。因此,高师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繁荣的市场。

根据国家相关文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我国高师教育肩负着中华民族音乐素质教育提高的重任,任何一个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成为能唱、能弹、能写、能跳的全能型人才,只有这样我们的毕业生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环境中挥洒自如,大显身手,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声乐教学要求篇5

一、美声唱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问题。首先,高校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对美声唱法的具体定义缺乏清晰的认识,无法对美声唱法进行准确把握。他们往往将民族传统唱法和美声唱法混淆,导致声乐教学效果不佳。其次,学习美声唱法的时候,学生没有正确的气息支撑,发音不纯正。同时,唱法训练中也存在诸多不足,在歌唱过程中,没有将喉咙打开,没有在高位置演唱,学生也无法依据实际作品要求、歌唱要求来合理控制气息,故而很难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

(二)学校和教师问题。美声唱法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很多音乐院校和综合大学音乐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真正专业的美声唱法教师。加之日常声乐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及美声唱法,教学过程缺乏合理性及规范性。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没有为美声唱法教学提供充足的设备、技术支持,也没有太多专业教师对美声唱法进行研究,使日常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高校声乐教育发展[1]。

二、美声唱法教学思路

(一)掌握准确的美声唱法呼吸方法。重视美声唱法基础教学,注重日常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美声唱法呼吸方法。首先,声乐教学中要注重概念教学,引导学生集中精力练习咬字、发声方式及发音技巧等。其次,引导学生对基本美声唱法概念具备明确认知及掌握之后,指导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加以练习,不断增加他们的乐感,以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三,督促学生勤加练习,掌握美声唱法呼吸技巧及方法,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胸式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美声唱法学习中,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方法,通过胸腔、腹肌和横膈膜对气息进行同步控制,以达到良好的呼吸效果。

(二)注重师资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高校要依据声乐教学要求,从知名音乐院校引进专业美声唱法音乐人才,以充实师资队伍。高校也要组织声乐教师外出学习,参与到各类培训中;邀请美声唱法专业人士到学校组织座谈会,与本校教师进行交流,以扩充声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声乐教学水平。高校也要结合声乐教学需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落实到位。师资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外部动力。

(三)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教师要依据课堂教学要求及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和优化。首先,美声唱法教师要依据高校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性特征,为其提供差异化教学。其次,注重师生关系构建。美声唱法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示范教学方法进行日常授课,以提高学生正确的声乐意识,建立正确的呼吸方式,养成良好的咬字习惯。改革传统美声唱法教学方式,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也能够使其在声乐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以对美声唱法进行准确掌握[2]。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创新授课方式。美声唱法教师要改变传统声乐教学方式,采用新型授课模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对声乐教学进行辅助,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采用“一对一”和“大、小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其既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激发他们的歌唱兴趣。学校和教师也要结合声乐教学要求及美声唱法特点,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应用,采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文字和图片等,从而更好地对学生的发音和技巧等予以指导。

三、结语

美声唱法属于西方艺术形式,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将其与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相融合,使学生对美声唱法技巧进行全面掌握,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目标。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加强声乐技巧训练,更要引导他们提高声乐美学理论、文学修养等。让他们真正掌握美声唱法的精髓,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音乐发展空间。

作者:马兵 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声乐教学要求篇6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237-1

在传统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已经无法符合社会发展对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而声乐教学是音乐类高师院校的重要专业,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招生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面对这样的现状需要针对高师声乐教学进行形影的改革,这也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

一、传统的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很多高师音乐院校的发展历史较长,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一直沿用至今。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为了促进高校进一步的发展,高校不断的进行扩招使得学生的专业素质不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继续沿用。特别是对于高师音乐院校来说,对学生的音乐专业性有一定的要求,学生认识的增多也导致传统的“一对一”音乐教学不可能继续进行,同样也限制了高师声乐教学的专业性和师范性的发展。为了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高师声乐教学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忽视了专业性和师范性的统一

高师音乐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是以培养优秀的师资力量为总体目标的,而现阶段很多高师音乐院校毕业的学生无法适应教学岗位的要求,就业难度加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高师音乐院校注重的是声乐教学的专业性,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师范性的要求。因此而导致的是虽然学生的音乐专业素质有了提高,但是在教学能力上却存在很大的缺陷。高师声乐教学没有意识到高师院校教学的本质要求,从而也忽视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对师资综合素质的要求,高师音乐院校的专业性和师范性也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2]

二、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面对高校教学改革和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新形势,高师音乐院校需要明确声乐教学的根本目标。高师声乐教学不仅仅是需要培养学生音乐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更加重要的是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认识程度、表现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教学能力,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观念是开展高师声乐教学的有效指导,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高师声乐教学的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新教学观念倡导的是师生共同合作的教学课堂。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和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教学理念的应用,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而是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思想上来明确高师声乐教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可以促进高师声乐院校专业性和师范性的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创新声乐教学模式

教师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教师要明白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和社会对音乐师资力量的要求。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实现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教师要不断的汲取新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制定真正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学计划,尽可能的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音乐素养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同时可以对学生演唱作为更加准确的评价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纠正,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其次就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改变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教学意见和对声乐教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音乐的体会,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技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则是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加深对音乐的领悟,同时注重对自己综合素养的培养。

(三)实现声乐教学资源的优化共享

高师声乐教学的改革是全面推行,对不同的高师音乐院校的教学都有一定的影响,传统声乐教学的影响根深蒂固,要想彻底的改变其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带来的影响,各高师音乐院校之间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组合。首先各院校可以开展高师声乐教学的研讨会,对高师声乐教学的改革方式进行沟通和合作;其次就是声乐教学资源的共享,例如教师资源的共享,各院校汲取不同教师的教学优势,进行有效的综合,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更有效的将新教学理念应用到声乐教学改革中;最后则是各高师音乐院校组织大型的音乐比赛活动,各校学生在大型活动中的历练也可以让学生对音乐有更深的体会。

三、结论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一方面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音乐师资力量,而在另一方面对高师音乐院校的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面对传统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师音乐院校都要继续进行声乐教学的改革,实现高师声乐教学专业性和师范性的发展。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让高师声乐教学的改革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杜丽芬.浅谈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J].大舞台,2010,(07).

[2]江伟.高师声乐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的完善和调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声乐教学要求篇7

关 键 词:新课程 声乐教学 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

高师院校音乐教育是培养中小学校音乐教师的摇篮,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声乐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必修课,是一门技能很强的主干课程,它承担着为中小学培养声乐教学师资的任务。随着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师院校声乐教学中旧的教学理念和传统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因此,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要培养学生在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 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师资人才,高师声乐教学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当前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要求。

一、新课程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

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同时也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人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课程观的改变, 期待的是教师要从执行者转变为建设者;学生要从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等教与学行为的变化和创新,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乘风扬帆的大船,与之同行的教师只有尽快调整行为、转变角色,才能跟上时代潮流。音乐新课程同样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必须从如下几方面来重视学生作为未来新课程改革中的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 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音乐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2.培养学生构建起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并能胜任自如。音乐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音乐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紧随社会发展,多领域摄取与音乐课程相关的学科,如语文、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哲学等学科的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态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高师声乐学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培养学生掌握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协教学方式。在中小学音乐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 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带来了音乐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 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新课程中, 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课程将是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这就要求高师声乐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这样才能为高师学生将来走进新课程,为其提供最基本和最有利的保障。

二、高师声乐教学对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适应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 要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艺术实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重点要做到:

1.声乐技能和声乐理论相结合。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求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具有较强的歌唱能力,还应具备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能力、声乐或唱歌课的教学能力。但长期以来,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往往对声乐理论的教学不够重视,教师经验性的教学方式仍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声乐个别课中,教师往往着重于声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将声乐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作系统的讲授,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也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既不系统也不规范,同时也造成了课时浪费。以至于有些学生虽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能,但对声乐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出现了只会唱,却讲不出所以然的现象。

事实上声乐技能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它的掌握程度与人的生理及心理状态、文化素质和教学方法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把声乐技能课教学建立在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之上。没有明晰的声乐理论作为指导,仅凭一种感性认识,将会给声乐学习带来困难并使其受到制约。因此,高师声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声乐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原则来开设声乐理论课,使我们的声乐教学规范化、合理化。此课应从新生入学的一年级开始,集体开课、统一教学。每周1学时,开设1学年即可。教学内容可以从音响学、生理学的角度讲解,如:歌唱的姿势、发声器官的构成、发声基本原理、声乐与艺术语言以及声乐发展史等, 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认知与了解,促使其音乐素养的提升,更好地为声乐技能教学做好理论储备。

2.个别课和小组课相结合。这种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个性化与团队化的互补。个别课(一对一)因材施教,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声乐,而且也能根据每人的声音特点和综合素养,制订出一套适合于个人的声乐教学方案。这种授课方式能让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很好地突出了艺术的个性原则,并且符合表演艺术的特殊规律,效果十分明显,也是学生掌握发声技法的最佳途径。小组课则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有很大的教学优势,如:讲授必须掌握与了解的声乐理论知识、发声的基本方法、正确的呼吸方式、喉咙的打开与共鸣训练及解决他们在发声技巧、音乐表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等。此外,还可以利用小组课,进行各种重唱形式的训练,如:二重唱、四重唱、小合唱等。

把个别课与小组课相结合,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兼取众长,普遍参与,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音乐审美能力。这样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团队协作的理念,是进行交流合作的很好途径。

3.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相结合。声乐是一门表演性、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我们不能因为高师声乐教学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忽视了艺术实践的重要性。没有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完善,课堂教学是艺术实践的前提和有力保证,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这既是声乐艺术自身的特点,也是基础教育中音乐教学的自身特点。声乐艺术的表现依靠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声乐技巧作为基础,而艺术实践恰恰是声乐课堂上理论与技巧的表现形式。在课堂上要针对舞台表演方面,如气质风度、语言、表情、形体等进行指导,并且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摩学习。同时,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艺术实践空间。利用课余时间锻炼学生组织和编排节目的能力,使他们自主地进行创编和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创造力、想象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编排曲目的内容与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如大合唱、小合唱、表演唱、音乐剧、歌伴舞、配乐诗朗诵等,使其多元化的教学能力有一个较快的提高。

这样,通过艺术实践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也可以反过来补充声乐理论与技巧,二者相辅相成,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熟练了学生的声乐技能技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走向完善。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结合起来。这是高师院校声乐课程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在于能否不断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要求,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特别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高师声乐教学始终不能偏离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原则,其教学内容只有依据培养目标不断地充实与完善,才能充分体现高师声乐教学的本质特征和适应培养合格师资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孔令华.声乐入门.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2]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3]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张婉.高师声乐教学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声乐教学要求篇8

【关键词】声乐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模式

如今,音乐教育逐渐融入到素质教育中,社会对声乐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师范学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声乐教师为主,声乐课教学不仅注重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想象力的提高、视野的丰富,为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服务。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会唱不会教,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他人,难以胜任工作,这说明我们的音乐教育存在着问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需要就教育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

一、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音乐教育对创造性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各阶段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音乐教师,为满足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教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采取小课形式,一名教师对人数固定的学生进行教学。优点是水平高的教师,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各有差异,固定的教师教学使学生难兼采各家之长。另外,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其次,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不够重视声乐教学法,课程开设很少,大多是讲座,或是毕业前进行突击教学。该专业的教师大多没有学习过教学法,缺乏教学经验。另外,对教学法学习效果的检验,也只注重理论,没有考虑实践,致使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第三,声乐课除了要求课程的教学要严谨外,实践活动也是声乐教学必不可少的。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和声乐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找出问题并进行改进,在反复中提高自身的声乐水平,积累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也可以补充原有理论和技能的不足,促进综合发展。第四,声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于一体。因此,与以往其他学科的知识结构不同,声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完善,至少包括人文、音乐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等三方面知识。声乐教师必须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这指的是精神和道德方面的素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人的内在本质,也是感受幸福和快乐的能力。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其人文精神和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支撑和服务于该核心的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知识、精神和方法。声乐教师的技能代表其业务水平,包括资料的查阅、教学活动的设计、弹唱的示范、音乐知识的讲解、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组织等,是其知识结构中不可替代的部分。技能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动作技能;二是内在的智能。在教学实践中,两种技能互相融合发挥作用。

二、声乐教学具体实施策略

首先,完整的声乐教学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调整、课后获取反馈信息。课前要对学生先天条件、思维方式、音乐悟性和音乐教育程度等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授课时因材施教,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一分详尽的声乐教学计划,如一个学期的训练标准和目的、技术要求和要点。课前准备还包括课堂内容的准备,如课堂演唱曲目的风格、背景知识、作者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关声乐发展史、作者的谱曲特点等。授课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特点、接受程度有针对性地调整训练内容。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接受情况等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课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反馈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其次,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声乐教师是声乐教学的主要承担者,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声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技能技巧,还要有全面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声乐教学的发展。作为声乐教师,要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技巧技能,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理论上辅导学生,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发音器官的特点、肺部与横膈膜等器官的特征、歌唱状态的调整、声域的区分、腔体共鸣与气息的关联、声音位置的高低以及演唱时的咬字吐字、音乐的表现力、声音的判断等。声乐教师的示范演唱要精准。示范演唱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唱向学生展示科学的歌唱方法,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技巧有一个正确、完整的概念。同时,可以感受和判断自己的演唱和训练正确与否。声乐是较为抽象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模仿中了解自己的声音特点,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独特而优美的音色。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心聆听学生的演唱,对其出现的问题加以判断解决,如声乐位置的高低、腔体开合和情感的表达等。第三,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交作用”,组成“学习共同体”。声乐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解放学生的表演天性。因此,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是声乐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起着经验共享者和讨论协商者的作用。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之间要互动与交流,师生参与,平等真诚对待,发挥合作精神,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达成教学目标和自我超越。否则,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敬畏情绪,不愿意表露真实想法。合作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声乐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理解和熟知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要安排和设计好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将知识重点传授给学生,并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二是课堂上要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个体,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基础会因人而异,个人嗓音条件也不尽相同。所以,声乐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要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声乐教学要求篇9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它的作用在于通过学习音乐的形式对具有一定音乐技能的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掌握某种演唱、演奏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中小学音乐教学所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在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自身专业技能,而且也要教会他们如何教别人,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形成审美观点,并学会欣赏美和创造美,使他们在个人素质、音乐能力和教学技能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和提高。

二、目前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声乐》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声乐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会唱和教唱的能力。由于长期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高师声乐教学模仿其教学方法和方式,更多地注重对学生演唱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了教唱能力的培养,以致不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从教后发现自己在校期间学的知识过于专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有所用的知识和技能技巧较少,特别是范唱、教唱及教学组织能力有欠缺,无法适应中小学音乐的多元化教学和多样化的音乐课外活动。

(一)教材内容单一

声乐教学的教材选择是一个根本问题,它直接影响声乐教学的效果。由于不能完全摆脱音乐专业院校的一套知识、技能训练体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材选择较为单一。大多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使用的声乐教材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这套教材集一些中外优秀的声乐作品和歌剧内容为主,有一定的科学性,但相对于音乐能力起点较低的师范生而言有很大的难度。因为这套教材中的大多数声乐作品艺术性很高,对演唱技能技巧有比较高的要求,真正适合师范生选用的作品很少,因此在演唱时常常觉得力不从心,与实际的教学目的相差较远,使得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训练以及曲目的选择上,存在与中小学音乐课本内容相脱节的现象,失去了它的普及性和实用性。虽然有些教师注意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自选教材,但随意性较大,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和训练规格,满足于对内容与形式上的简单重复,忽略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教学形式、方法陈旧

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大都是采用“师灌生受、我示他仿”、“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不可否认这种直面单人的教学方式能因材施教,针对性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创造出高效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并把它发展提高。但随着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新课标的全面实施,近年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相对音乐专业院校的学生,师范生的音乐素质参差不齐,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明显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失去了独立思维和进行再创造的能力,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还有一对一的训练形式不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甚至对将来的中小学音乐班级集体课的教学示范也会有所影响。

(三)训练的质量不高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是通过“声乐+文化”的形式考入大学的。由于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相对于音乐专业院校学生来说,平均水平较差,嗓音条件、演唱技术等声乐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也比较差,这就更增加了高师声乐教学的难度,再加上声乐课时不足,学生训练的量得不到保证,从而使训练的质受到影响。尽管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提出较高的训练要求,但在具体操作时,有些老师担心影响教学进程,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和歌曲演唱要求进行详细地剖析和具体的指导,以致造成多数学生的声乐训练在量和质上均未达到所定的要求,长期如此就会造成不少学生得过且过,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按教师的要求完成训练任务。

(四)忽视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是课内声乐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而且还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不断完善自己,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然而就现状看,很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育不够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得不少学生没有机会锻炼自己。据调查,很多学生都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声乐课外实践,但这样的机会很少,有的学生甚至在大学四年时间里都没有上台表演过。缺少课外实践对学生全方位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一个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果在校期间声乐学习表演和演出机会少,缺乏声乐教学环境的实习,那么他就不可能发现自身发展不平衡的方面,也就没有去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

三、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实践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各方面都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更为重视,要求音乐教师不仅具有高的音乐文化素养,而且在学科综合、民族文化、知识面即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师范生不仅要掌握音乐教学的基本技能,也要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实施教材内容多元化

过去的中小学音乐课主要以唱歌、欣赏为主,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会唱或者会弹就可以,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后,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求做到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强调要尊重了解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及世界多元音乐文化,需要的是多能型的音乐师资,因此高师声乐教材内容的选择也要实现多元化。无论是学习哪种唱法,歌曲的内容都应该涉及各个方面,各个时代、各种风格,既有艺术歌曲、也有经典的民族民间歌曲,特别是当代著名声乐作品,此外还应结合学校的地域特色和生源特点,适当的增加具有地域色彩和风格的一些原生态声乐作品,通过多元音乐风格作品的接触,了解作品相关的文化,掌握不同风格作品的演唱技巧,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演唱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我校不少声乐教师进行大胆实践,根据学生个体的声音特点和优势,采用多种形式的音乐作品训练学生,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改进教学形式

目前高师声乐课单一的教学形式已经遭到更多声乐教师的质疑。毋庸置疑单一的教学形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不足之处也逐渐表现出来,特别是对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影响很大。因此高师声乐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声乐教学中的发音机理、发声基础知识、歌曲分析、嗓音保护常识等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教师集中讲解的集体课形式,这样既避免了无意义的教学重复,节约时间和师资,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督促,提高学习积极性。又如对学生选择针对性声乐曲目训练,就应该采用个别课的形式,对其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和纠正发声、呼吸、歌唱的身体状态等问题,以达到扩充、深化和细化教学内容。对于声区的统一问题则适用小组课的形式,如对女高音声音存在的气息较浅,喉咙放松打开不够,声音挤、紧的通病就可利用同声部的小组课来进行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每种授课方式的优势,扬长避短,相辅相成,努力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能力。

(三)丰富教学手段

丰富的声乐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提高声乐教学质量。例如利用电脑技术制作视听影像资料、幻灯片等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声乐教学中有许多东西“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如果单凭教师的口头传授和示范,学生也许一时掌握了要领,可能一下子又忘记了,例如歌唱时的呼吸要领,不同唱法有不同的呼吸技巧,随着不同的乐句呼吸的方法也在时刻变换。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诸如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播放训练的技能内容,让学生反复听看,自我分析,找出缺点和问题。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教师或中小学生,进行某一内容或某一课堂环节、某一项专业技能模拟,然后反馈评价。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在简短、高效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强化技艺训练

新课标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综合技能,不仅要会歌唱、演奏、伴奏,而且还要会范唱、教唱,同时要掌握音乐教学的技能及相关音乐理论知识。例如音乐教学设计、音乐课堂组织能力、音乐课外活动指导能力等,因此高师声乐教学要注意强化对学生的技艺训练。从技能上说要训练学生歌唱的基本方法,掌握歌唱的呼吸、气息的控制方法,还要训练学生的范唱和教唱方法,从艺术上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表现能力,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作品,用真情去唱,做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内心的歌声来传达美的情感体验。通过高质量的技艺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符合新课标对音乐教师的要求。

(五)注重艺术实践

声乐教学要求篇10

关键词:高校;声乐;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正确合理的教学计划,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学过程中,声乐课程与一般的课程不同,其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即实践性、应用性极强。当前,声乐课程主要在师范院校和音乐院校开设,从教学目的来看,师范院校声乐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如何教好声乐,这是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一定每人都是歌唱家,但是必须懂得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演唱技术,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能够将上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音乐院校声乐课程的主要目的则大为不同,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唱歌,学会使用各种乐器等,而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并不是特别需要掌握的。由此看来,两种不同类别的学校,教学的目的有所差别。但是我们看到,当前存在一种现状,即师范院校声乐教育基本与音乐学院声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几乎一致,从课程的安排到教学形式、教学手段都基本相同,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师范院校是否有效,值得商榷。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对于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来说,关键在于抓住教学的主要目的,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学生的声乐潜能,使得其不仅学会声乐的基本理论、基础演唱技术等,还必须学会传授上述知识和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在声乐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为保证每位教师能够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尽职尽责地完成指导工作,学校必须建立起科学的教师管理和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在课程中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教学方面,我们发现,声乐教学与其他教学有一定的区别,即很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对声乐的基本理论、基础演唱技术有清晰的掌握,大部分的学生没有教师的教授,很难掌握声乐的理论、演唱的技术。尤其对于师范院校中的学生来说,与音乐院校学生相比,由于接触声乐知识较晚,对于怎么样发声、怎么样唱歌有所欠缺。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带有生活中发声的惯性。这就需要教师注意每个学生的特点,从最为基础的发声练习开始,建立歌唱的声音概念和发声运动习惯。要想达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一方面掌握丰富的声乐基本理论和全方位丰富的声乐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敏捷的辨别声音的耳朵和思维能力,能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正确发声及时进行纠正。第一,加强理论学习。教师应该加强理论学习和钻研,要为自己制定一个学习的计划,明确学习的内容以及时间。教师既要学习新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也要深入钻研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同时,为了提高自身在声乐课程领域的业务水平。第二,强化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将学生尽快成为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声乐基础、努力程度以及声乐天赋的不同,每个学生掌握的声乐基本理论、声乐发音正确程度都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如何让条件较差的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对症下药。在每次教学活动以后,教师应该养成反思的习惯。要结合学生的各种表现,及时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做出评价。并对照自身的教学与活动指导过程中予以分析,及时发展问题并予以总结,探索有效教学的方式,将声乐理论、正确发声方式等简明扼要教授给学生,同时教学方法深入浅出、教学手段灵活有效,能够易于学生接受。同时,教师应该积极撰写反思日记,将自己活动中的感受、想法真实的记录下来,为自己未来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二、科学管理,提高学生声乐素质

对于声乐课程来说,不仅是一门声乐学习的课程,更是一门教育学课程,不同于音乐院校的声乐课程。对于师范院校的声乐学生来说,演唱得好是专业特长,能够教好学生则是他们的责任,这对于师范院校的声乐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懂得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演唱技术,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且能够将上述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结构要更宽更合理。这就需要我们科学管理,提高学生音乐修养。当前声乐课程,必修课在一、二年级开始,主修课在三、四年级开始。必修课的开课形式为集体课的形式,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基础知识、基本的歌唱技巧。主修课开课形式为个别课,主要要求能演唱有—定难度的作品,对于声乐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为未来到课堂上教授课程打下基础。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现行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有如下可以优化之处,以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第一,采取学习激励机制和末尾淘汰机制。在现行的体制中,学生在对应的年级学习一样的内容,无论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最后能够顺利升到上一个年级。这样学生一方面容易产生无所谓的心理,另一方面,滥竽充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学习激励机制和末尾淘汰机制,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提前学习主修课,逐步学习比较有难度的作品,提前接触声乐教学的方式方法;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则要求其继续在必修课程中进行学习,达到必修课程要求之后才可以继续学习主修课课程,以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而不是单纯以年级进行区分。第二,考核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区分性。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其考核的主要方式在于基本的声乐基础知识、基本的歌唱技巧掌握情况;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应该考核声乐教学基础知识,并采用实际教学的考核能力。第三,教学内容应该体现实用性。除大纲要求的基本教学内容之外,可以适当教授中等师范院校和中学音乐课的内容,让学生尝试对其进行模拟教学,并指导学生之间互评,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探究,确立科学教学方法

在声乐艺术中,声音似乎是最主要的,其实不尽然。通过刻苦的训练、科学的教学,坏嗓子是可以变成好嗓子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第一,讲授教学。讲授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原理中的教学方式,适用于理论课教学和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以及声音训练课的原理、原则、要求等的讲解。讲授艺术的要素是:既要讲授内容充实,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还要例证生动恰当,趣味性强。同时,论证合理,易于接受,在得出结论之前,最好启发诱导学生试作结论,以收心领神会、一拍即合之效。第二,训练教学。训练教学是指教师在声乐训练课中的教学方式。训练艺术的要素是:一要选择练习曲目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一听就爱,就想学;二要教师范唱生动感人,并可慢速,使学生得其要领;三要练习突出重点,抓住难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要捡了芝麻丢西瓜;四要“微笑教学”“平等练声”,上演成功的“师生二重唱”;五要纠正学生发声弊病时可采取教师学唱夸张法,把学生的毛病置于“放大镜”下乃至“显微镜”下,使其发觉、认同,以利纠正。第三,语言教学。无论是讲授还是训练,都离不开语言,所以语言艺术是体现教学艺术的有力工具。语言艺术的要素是:一要准确精炼。不要说模棱两可的话,也不要说废话;二要规范标准。要说普通话,不要说“这个”“那个”“那么”“然后”等赶时髦的话;三要生动幽默。要用巧妙的、出入意料、引入发笑的双关语、歇后语和比喻、夸张、排比、借代、设问、反话等修辞手法,加强语言的生动性。如用“打哈欠”状态比喻发声时喉咙张开的姿态,用“叹气”的感觉体会低声区的气息流动,用“笑”的肌肉运动提醒颧骨和面部肌肉的积极运动等等;四要富有节奏感。声乐教师要懂节奏,使语言具有音乐美与节奏美,轻重缓急、高低快慢、抑扬顿挫,都要十分讲究,要避免平铺直叙的“一字调”和“催眠腔”。第四,组织教学。笔者在课程中尝试让学生上台扮演教师角色,使得其既学会唱歌,又学会怎么讲教授唱歌。组织教学包括课堂组织与课外辅导组织,都要讲究技巧,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便学生未来能够更好的适应课程教学的节奏。

四、师生互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知识被动的进行接收,教学的效果令人堪忧。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让传统意义强调把知识从教师声音中传送到学生的声音中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发起者、组织者、监督者和评价者,而学生则是参与者、活动者、学习者与收获者。声乐教学的目标只能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得以实现。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自学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声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声乐课程中的目标教学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将学生置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要实现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师范院校的声乐专业学生尽管不能熟练掌握声乐基础知识等,但是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如果让几个学生一起进行声乐学习,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呈现几何数级别的增长。声乐学习以及声乐教学恰好就是一种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实践性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应该信任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搞好声乐教学的前提。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声乐过程中,如果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进行自主学习,他们的兴趣将会更加浓厚。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让学生既充当学习者,又充当教学者,使得他们既学会学习声乐,又学会如何教授声乐。第三,充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声乐教学的课时紧,教学活动需要讲求一定的效率。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观察、思考、研究,总结出相对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同于完全否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来说,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更加明显。因此要确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基本原则和教学观。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并不容易,其要求学生在基本知识、声乐教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修养,但是如前所述,当前学生基本声乐素质还达不到以上要求。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加强相关的指导引导,成为学生主体地位目标实现的引导者。

参考文献:

[1]陈晓鹏.浅谈高校声乐课的有效教学[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