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5 12:40:06

双语教育论文

双语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关键期

现代社会是知道全球化的社会,同时也是双语以至多语的社会。“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它既是民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1]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双语教育受到了相当广泛的重视,双语教育的低龄化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双语教育成为我国学前语言教育的“热点”。

一、双语教育的概念。

“双语”的英文表达为“bilingual”,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一个懂得听、说、读、写,但通常也有他的一种语言知识和能力比另一种语言好的情况。[2]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昆体良,就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问题。他所提出的“双语”是指希腊语和拉丁语。昆体良主张,在语言的学习上应先难后易。时至今日,为了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变化,我们提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所谓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幼儿首先习得母语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能力,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和国际间交往的日趋频繁,一个以汉、英两种语言为媒介的双语教育正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蓬勃兴起。双语教育成为了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与趋势,更是21世纪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是世界激烈竞争中取胜人才的需要。而许多生理学家和教育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幼儿期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将是总的趋势,势不可挡。而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在我国,有80%的以上的幼儿园和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杀、双语教育表示赞同。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前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应该是在发展母语的同时所进行的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它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发展母语的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第二语言学习环境,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方式,将第二语言的意识灌输给幼儿,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以及其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有研究表明,0—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发重要时期,特别是5岁半左右是儿童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每个孩子都有形成两种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但是,

孩子在这一敏感期内若未获得第二语言的刺激,则第二语言的中枢机能就不可能转入活跃状态。[3]可见学前期儿童不仅有能力并学习第二语言,而且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另外,根据彭菲尔德(Penfield)和米勒(B.Milner)等人的调查,学前儿童似乎有一种“转换机制”[4],如果他们的左半球语言中枢受到损伤,言语中枢就会转换到右半球,

其语言能力仍然可以发展,只是不那么完善。而若成人的左脑受损伤,则会出现失语症,

而且语言机能不能恢复。

神经生理学研究证明,最初儿童的大脑两半球都存在着发生语言的形态学基础。对患病儿童施行大脑部分剖离手术研究发现,10岁前的儿童仍能恢复语言能力,而10岁以后则会形成永久的言语缺陷。这一实验表明,儿童的语言中枢尚未定位,此时大脑的可塑性使得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不受大脑语言中枢定位的影响,大脑的两半球都可以参与语言的学习。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不易受母语的干扰。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在此时期幼儿对语言学习刺激特别敏感,故而在生理心理上也较易接受这种刺激,从而建立与该种刺激联结的行为(形成经验和知识)。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可以使儿童的语言的获得更轻松、更容易,发展也更迅速。

(三)双语学习对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前期幼儿具有惊人的学习潜力,一些专家认为,让学前期儿童大量接触外语将会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语言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对学前期儿童进行双语教育有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拥有两种语言的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比只拥有一种语言的儿童要强。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对此进行对比:“如果允许你给事物任意起名字的话,你是否可以把“狗”称为“母牛”,而把“母牛”成为“狗”?”有50%的双语儿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单语儿童作出肯定回答的只有20%,差别产生的原因在于双语儿童能较早的意识到物体与名称之间是一种语言代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并不是天然形成的,但单语儿童这方面的意识明显比双语儿童要差[5]。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还是交际的工具。双语学习是在真实的或者模拟的社会情景中进行的,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双语的学习不仅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三、开展双语教育注意的问题

(一)合格、称职的师资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保证有合格的、高水平的幼儿教师。所谓称职的师资就是“外语教师幼教化,幼儿教师外教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能胜任学前双语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有较为扎实的外语基础,能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能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习俗、传统,等等。

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师资相当匮乏,因此我人为应大力开展双语师资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专门师资,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高等院校里的学生,使其具备相当的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知识,把学前双语教育设置为独立的专业,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前双语师资现状;其次,在学前师资培训内容上,特别要考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重视应用性内容,强调英语口语化,包括一日活动组织用语、教学用语、日常交际用语等等。

(二)教育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对学前儿童实施外语教育时所要采用的方法与成人不同,施用于成人的教学方法在幼儿身上是完全行不通的,但是同时不同的教学方法又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必须要寓教于娱乐,寓教于生活中,寓教于应用,这样才能让学前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愿望。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6]同时,幼儿期儿童是认知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他们的思维方式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并不严格强调知道的逻辑体系与知道的掌握程度,强调的是孩子们构建知识时的感受性,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对语言的兴趣及敏感性,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学前儿童的外语教学应尽量采用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教学。如儿童节快到了,可以以儿童节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其主题就是“Children’sDay”,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及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明白“Children’sDay”的意义,并学会说;当然可以选则国外的文化进行游戏教学等,如当圣诞节来临之际,多组织一些有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圣诞节的来历,学会说圣诞节相关的句子,如“MerryChristmas”等等。

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语言的完整性,用外语来学习外语,而不是借助于母语。保持语言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对培养幼儿的语言是相当重要的。例如:你一边洗苹果一边对孩子说:“I’mwashinganapple.Doyouwanttoeatit?”会比教师先用汉语把要说的话要做的事说清楚后再告诉幼儿要好的多。前一种方法保持了语言的完整性,使幼儿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而不知不觉得学会可外语。而后一种做法即会让幼儿有种除母语以外的语言不是很重要的想大,不仅降低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还会引起语言上的混淆[7]。

另一方面在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教材的选取方面也是尤为重要,要根据学前儿童本身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选择对学前儿童有利的,让其感兴趣的教材。再结合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发到及至。

(三)明确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前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初步的外语听说能力

从教学目标上看,以培养学前儿童兴趣以及语言是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兴趣的培养是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而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幼儿喜欢以快乐的方式接受新知,他们是在玩耍中得到知识、锻炼能力等。其次,孩子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在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中进行的。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让孩子在直观中感知、在游戏中记忆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产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当孩子积累了若干个动物单词后,教师可自编一个边讲边练边玩的儿歌:Icanrunlikeahorse;Icanwalklikeaduck;Icanjumplikeafrog;Icanswimlikeafish……。

由于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实施直观教学、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教学的全过程都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沟通,这就使得幼儿在没有教学任务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地学习语言。另一方面鉴于幼儿有天生的好奇心,一种新的语言本身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这对他们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实验说明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加,幼儿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也在增强,并促进了汉语的学习。遵循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就要,就要强调听说领先、以听促说、听说结合的原则。当儿童在早期逐渐获得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后,就会逐渐用所获得的语言同母语者同老师以及他们的伙伴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情感交流,这个时候教师或是家长一定要给予幼儿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让幼儿在经常性的使用中,逐渐形成了第二语言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同时,家庭也是学前儿童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

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要有目的地选择日常的事物,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素材。如逛超市时,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眼光,适时地用双语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如在游玩时,家长要主动地运用英语问候语向外国友人、朋友打招呼,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问候语的使用。又如,孩子喜欢看卡通片,家长可选择卡通和英语相溶的碟片,让孩子在看看、玩玩中习得英语。

(四)开展多形式的活动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活动主要以兴趣活动为主。通过活动,儿童可以获得身心自由,处于精神愉悦状态。

自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形式生动,范围广泛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情景中自由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不能让幼儿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双语教育的学习。

当然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应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水平、需要以及内容的不同而选择。教师或是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而采取适合的有效的活动方式来促进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五)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

有人说,教育实质上是环境的再造。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刺激性原则[8]。儿童的语言习得特别需要有大量的无处不在的听、说、读的多重语言信息的刺激。即要求为幼儿提供时时复现的语言环境,不仅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有机渗透,同时在儿童接触的其他环境中也要尽可能地出现,使语言多次循环,不断得到强化。可见环境的创造相当的重要。环境的创造主要是指物质环境的创设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物质环境包括场地、电教设备、操作材料(图片、粘贴、手偶、服装等)、教师用书、儿童用书、家长用书以及各种印象资料等。精神环境指的是:创设一个能够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爱说、并能够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交往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接纳、自由、宽松、和谐、关怀、鼓励、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要利用一切条件尽可能为学前儿童创设丰富的外语学习环境。学前儿童学习语言主要靠“习得”而不是“学得”,就是说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上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然习得的语言机会。如在活动室播放外语歌曲或儿歌,选播英语录音带、电脑软件等。在区域角投放双语故事书、卡片等,让儿童耳濡目染的认知环境。

另外在家庭方面,创设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景,也是促进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与孩子形成一种良好、亲切的个人感情交往的氛围。多与他们玩,多给他们讲故事。在玩玩讲讲中自然渗透已学会的英语内容,互动中给孩子把听到、看到的内容进行充分复述的机会。如:将孩子已学会的单词标贴在家中相应的物件上,创设语言学习的氛围,增加孩子看、说、练的机会。又如,孩子前几天刚学会rabbit,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讲rabbit的故事,做rabbit的动作,看rabbit的图书等等。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练习、运用已学会的英语。

总之,同其他教育活动形式一样,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它该成为对全面发展有益的教育过程。虽然学前儿童具有学习第二语言的潜能,但是同时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全方位的支持与努力,发挥教育合力,摆脱目前存在的误区,正确处理好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关系,学前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幼儿在快乐中学习第二语言,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享受快乐。

参考文献:

[1]郭卫东.论双语教育的功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3)

[2]任良玉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3,3:78—79

[3]彭杜宏,刘电芝.家园结合的第二语言获得模式探究[J].早期教育,2002,12

[4]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张婷.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J].济南大学学报,2002,12(6)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Z]

双语教育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双语教学、比较教育

一比较教育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比较教育课程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最贴近现实的学科,最能体现时代的气息,尤其是在教育呈现出国际化趋势的条件下,比较教育研究更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领域。而双语教学在当前高校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目标语浸身模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全部使用外语授课;第二种是双语过渡模式:教师的课堂用语70%~80%应使用英语,学生也能基本使用英语参与教学活动;第三种是外语渗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专有名词、概念及课堂用语中使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英文,而在授课、问答、作业等其他环节基本使用汉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第二种模式,即双语过渡模式——鼓励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问题,并探索双语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以个性发展为研究内容,以个案分析作为研究形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等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巩固语言技能,而且可以感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英语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相接触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用英语说话的需要和愿望,促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要想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格,首先要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不仅需要教师的人文素质,教材的文化导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的有效参与和积极思考,以不断增强自身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理解。

二教材在实施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双语教学是件艰苦而又持久的工作,要做并不难,但要做好却不容易,而持之以恒则更需要有献身教育的精神。比较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重点讲授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总学时数:36学时。授课对象主要是大学三年级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修完大学英语四级课程后,应该掌握四千多个英语单词。懂得基本的翻译技巧,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目前,要找到既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的现成双语教材是不现实的。最关键的是要选用适合学校实际的原版材料,适当压缩课程教学的内容。只有深受学生喜爱的双语教材,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突出实用性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肖惠云主编的《当代英国概况》和周静琼主编的《当代美国概况》中节选了全英文版的教育专题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课中。我们还节选了原版教材《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中的“比较教育背景的变化”和“三种比较分析”等内容,供学生翻译和讨论。我国着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已将《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英文版第五版翻译成中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7月纳入“比较教育译丛”。原版教材作者埃德蒙·金(edmundj.king),生于1914年,是英国着名比较教育专家。他是曼彻斯特大学硕士,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文学博士。在文史哲、外语和教育学方面有很高的素养,学识渊博,造诣深厚,教育经验丰富。他主编的若干重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学校和进步系列比较教育丛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主要收获

试验双语教学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意识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比较教育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要求、教材特点整体去思考外语教与学的衔接。学生可以在双语教育中不断提高语言学习的听说技能、书面技能和思维技能,并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针对太原师范学院连续三年来跟踪2004级至2007级教育管理专业的128名三年级大学生,通过《比较教育》课程双语教学对所发现的文化意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以下是学生们小组讨论的一些主要收获:

1、黄晓旭同学的小组认为: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异国教育文化的明显差异。除了这些不同之处。更学到了要用比较与共融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正是这种“异”才让这个世界多彩,我们才有所研究,有所交流。这样得来的结果更加促使我们对其根源的追溯和对其发展趋势的探索,比较教育使我们懂得了运用比较的眼光看问题的重要性。

2、梁燕妮同学的小组认为:比较教育双语课程使我们受益很深,大家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不再把眼光局限于身边的小圈子,而是看到国外先进的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些对于我们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学习教育基础知识的同时,巩固了语言听说读写的技能。通过比较我们学会了思考,理解了英美国家的教育为什么会如此发达,也明白了我国在教育体制和内容方面的欠缺,并且学会了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正确决策。这些都促进了我们个人品质的完善,做事要负责,要讲究诚信,要学会与社会上各种人员打交道,做到情商、智商同步发展。

3、金辉军同学的小组认为:就拿课程设置来说,英美等国家更加突出实用课程和职业化课程;而我国则重视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所以,发达国家的中学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一个横切面上看,他们的国家经济如此发达,是离不开教育的贡献的。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国的教育和他们的比起来,多少存在欠缺与不足。他们的课程丰富多彩,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相对较强,而且公民教育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非常希望将来得到这样教育的洗礼与熏陶。在课余,我们也经常把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与我国的相比,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4、许锦绒同学的小组认为: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个人品质方面的培养和提升,而品质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它包括了社会政治、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因而我们对自己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应该落脚于平常的点滴生活,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有的东西只有自己体验到,才会真正理解,所谓“只可意会”的东西。我们是社会的人,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甚至是社会的伦理道德,那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用说为社会做贡献,就是自己以后发展也很困难。

5、吕婵同学的小组认为: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具备最起码的个人品质,人人都必须有责任感,作为公民,我们有对国家的责任,作为子女,我们有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只有具备很强的责任感,我们每个人才会不断努力,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我们通过学习比较教育这门课之后,更加完善了自己,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我们的个性更加趋向完美。

6、李欣同学的小组认为:我们来到了这所学校,尽管不喜欢当教师,但“既来之,则安之”,心想只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研究生,就可以摆脱“苦海”了。于是,我们拼命地学习,对院系活动一概不参加,直到学习了比较教育这门课程,我们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妙,还有许多东西比学习更重要,例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勇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诚信等等。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如果光有高学历,而没有高素养和好品格,是远远不行的。

7、刘京京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了这门课之后,我们觉得我国的教育机制真的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只能表述自己的看法,而无力改变社会教育现状,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反思自己,能认识到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在思想上有了升华,觉得有了一个正确的信念。这是对我们人格的保障,它可以制约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促使我们向善发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这个社会不就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了吗?

8、文一两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习了这门课程,我们更加了解了英美国家与我国教育体制主要差异的根基,中西文化的不同源泉。尤其是关于公民权教育问题,我们感到了英国在这方面的教育确实落到了实处,并不只是写到条款中而不去落实,这对于我国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从学习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更加乐于思考问题,想想这是为什么以及怎样去解决它,也促进了我们大量阅读更多的有关书籍,从中得到知识,获得乐趣。我们感到又进步了!

四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何在双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如何把英语文化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还需要认真地进行科学实验与比较研究。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在对大学生用英语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他们理解异国文化的内涵。文化素质是教化、示范和养成的有机结合。教化是指设置必要的课程,进行知识的传授;示范是指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养成是指一种内在的涵养,内化成人的品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是每个教师的天职,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

双语教育论文篇3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把教学视作一个系统。这个观点的提出源自对系统科学的理解。系统科学深刻地揭示了事物运动的特性与规律,成为信息时代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对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直接导致了教育技术的革命。传统的编写教案和教学过程存在着诸多弊端。如教师在写教案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内容,对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环境的因素很少关心,缺乏对整体的分析和研究,以至于碎片性和表面性的错误经常出现。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则强调教学是一个整体系统,应该对系统进行精细化设计,即系统教学设计。现代系统教学设计的优势是在实施教学之前,依据学习论和教学论的原理,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规划和安排,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创设最优环境。实践证明,把整体设计和主题课时设计结合起来实施系统设计,有助于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教学要有短期设计和长期设计。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实施学段整体设计和主题课时设计相结合的设计策略,有利于高中英语课堂的提质升效。学段整体设计分为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学段,整体设计由年级备课组长组织实施,主题课时设计由备课组合作实施。这样,把学段整体设计和主题课时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深化了教学改革,较好地实现了系统化教学。

1.高一学段的整体设计

我们把高一学段的整体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会认知,学会适应新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学段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学段,在基础教育的地位特殊,既要向各类各级高校输送优质生源,又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为此,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和系统科学为指导,对高中学段的教学作出整体安排。即,高中学段教学的整体目标是学会认知,学会适应变化,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能力。认知就是知识的习得与使用,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周围世界和你自己的以及人的头脑是怎样去看待和理解周围发生的事?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学习知识有两个过程,一是“学”,二是“习”。“习”不只是反复做练习,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把所学的东西通过实践转变成能力。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关键的是把知识转变成能力和经验,进而转变成智慧。学习能力就是当你需要知识的时候,能找到知识,能创造出知识。所以,我们要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活力与美感,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高中学段的主流教学模式是认知教学模式。但并不反对教师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偏好采用不同模式教学,但不管什么模式,其核心是学会认知,学会自主学习。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新知识,观察新世界,适应高中学习的新环境,培养观察能力,学会认知学习,固化自主学习习惯。学习者只有在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重新建构对各种事物和观点的认识和见解。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认知它。因此,英语学习可以被视作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高一学段可以通过预习感知、情境认知、协作对话、运用小结等方式获得知识与能力。

2.高二学段的整体设计

高二是高中学段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学生要参加省级的学业水平测试,学习任务繁重,学习的压力增大。高二学段的整体教学目标是强化思维,培养问题意识,善于在互动交往中学习,不断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品质,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与合作。这个目标是基于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不会提问,不会质疑,不会讨论,不善创新,不善与人交往。众所周知,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还是现实思维活动的物质形式。思维是人脑反映和认识客观现实的积极过程,它在语言物质材料的基础上形成、存在和发展。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现实过程是抽象思维;以表情、意志、美感反映现实的过程是形象思维。两种思维都会反映在语言的意义之中。所以,语言教师既要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又要知道学习是发生在学习者和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之中。高二学段采用的是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人材(教材)互动,包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动,学会与人交往,交流互鉴知识与技能的本领。思维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学会思维十分重要。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思维总是和问题连在一起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又总是与教学内容连在一起的,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动力与美感。教学互动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若学习小组,小组之间相互提问,共同探讨,教师的角色就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主持人或者帮助者。实践证明,互动教学就是通过人际交往、多方互动、共同探讨、展示交流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显著。

3.高三学段的整体设计

高三学段的整体教学目标是遵循学习规律,学会探究学习,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且转化为技能,培养创新思维。高三学生要参加高考,是整个高中学段的决战阶段,需要学习运用大量知识、概念。把握教学节奏,增强学生自信十分重要。近年来,高考也在不断改革,重基础,考能力的导向十分明确。因此,在高三复习迎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整合中解决问题,促进所学知识系统化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高三涵盖了高中阶段的全部知识,这是知识系统化的极佳时段,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把知识转化成为技能,把经验转化为智慧,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素养。高三的教学模式是系统教学。高三要花很长的时间用来复习迎考,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和相关事物放在系统中加以考量。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学会去探究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如何联系和相互作用,探究系统的成分、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等。这样能更好地促进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教学可以采用整体感知、逐层深入、系统谋划及反馈调控来获得更优化的教学效果,为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三、结语

双语教育论文篇4

Claire Kramsch 在《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一书中提出:“理解目的语文化需要与自己的母语文化相比较……以跨文化为导向的文化教学不仅是信息传递,它还包括对目的语文化及母语文化的深思。”由此可见,交际本身既有外国文化的参与,又需要母语文化的参与,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花在学习外语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但是花在学习中国文化典籍和提升母语素养的时间精力就远远不够。这样造成的局面就是很多外语学习者知道圣诞节的来历,喜欢情人节的浪漫,熟悉复活节的典故,却不知端午节的来历和清明节的神圣肃穆。甚至有学生在翻译“Milky Way”时翻译为“牛奶路”而非“银河”。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从丛把这钟现象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

二、 非英语专业母语文化知识的调查

笔者于2014年对我校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共计807人,来自10个不同的专业,分别是软件工程、统计学、生医工、工程力学、教育、计算机、历史、文学和土木工程专业。使用了陆魁秋先生设计中国文化常识问卷, 其问卷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交际规范以及民族和信仰诸多方面, 共30小题,每题100分, 满分为3000分。接受调查的807名学生中,其中5人放弃,共收集802份问卷,人均总分为895分(大约相当于百分制的30分)。调查的结果反映出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知识相对匮乏现象严重。

三、 原因分析

首先,传统的英语教学重点教授外国文化知识,这样致使学生在课外花大量时间学习外国文化,从而使我们自己的母语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冷落。在笔者所教的2014级四个专业的学院中,开设与中国文化知识有关的课时只51节,共计3学分,占其选修总课时的(705课时)的7%,这是一个相当低的比例,可以看出,母语文化根本没有课时的保证,因此学生如果自己不能在课外自觉学习中国文化的情况下,是根本无法在课堂上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

其次,从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各种英语教材来看, 中国文化的课文篇章甚少。而以英语国家为背景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和精神层面的内容几乎比比皆是。这一现象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内英语学习者即使主观的想通过教材来弥补母语文化的缺憾,但是客观情况却不允许。

再次,我们英语教学的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双语人”,首先需要英语教师成为真正意义的“双语人”。但是对于我国庞大的师资队伍来说,除了具备好的性格和良好的基本功,广博的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方法外,过硬的文化修养和素质还需加强。

最后,外语教学中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的薄弱。外语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分别是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其中母语文化在实现“社会文化能力”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文化能力又包含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整合与积淀能力。在语言能力层面,如果一个人母语学不好,很难真正学好一门外语,在语用能力层面,同样要求对母语文化的理解;而评价能力又是建立在分别对母语和目的语了解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者需要通过本人对于语言承载的文化在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内化,最终积淀成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

双语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双语教学;中等院校;外语院校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133-02

一、研究中等教育阶段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著作文献

早在2005年随着上海市首批28所"双语教学实验学校"的与时俱进,成为较早的双语教学实验学校,其中的109名教师获得了"双语教学能力资质证书",在上海双语教学方面充分发挥引领和表率作用,让更多的中小学能够挂牌成为"双语教学实验学校"时,随后的三年即出版了一套"外语教育研究丛书",其卷一为王莉颖编《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外外语教育比较研究》从中小学教学层面对双语教育的基础、双语教育师资队伍、双语教育教材、双语教育模式、双语教育评价、双语教育政策法规方面做了详尽解答;其卷二为董霄云《文化视野下的双语教育-实践、争鸣与探索》综合比较了主要国家的双语教学情况,主要有:澳大利亚的双语教育实践、英国及爱尔兰的双语教育、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我国双语教育的"道"与"器",文化视野下的我国双语教育解析,并对双语教学的实践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我国双语教育的焦点问题并进行探讨;其卷三为王斌华编《双语教学的回眸与前瞻-国际视野与本土实验》主要以上海市各大中小学为分析对象探讨了如何全面推进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区域发展是怎么样的、学校个案、学科教学模式、师资培养及队伍建设、如何进行教学评价,并在国际视野之下综合比较了欧盟诸国、德国、新加坡、文莱、港澳特区双语教学形式和特点。该套丛书主要是从中等教育层面对双语教学进行考察,可作为今后课题研究的背景材料。

作为当今新课程改革进程中一个突出亮点,全国范围内已有上百所中小学开展了双语教学实验,国内双语教学已呈现一派方兴未艾的兴旺景象。作为一本适合进行双语教学实验的教师阅读、供教学研究者参考的案头书,苑金茹编《双语教学策略》一书综合分析了双语教学策略、目标的设计策略、教学内容的加工策略、模式的选择策略、教学过程的组织策略、教学指导策略、学习激励策略、评价策略,并对上海市思源中学"一体两翼"课程方案及中学双语活动设计进行了解读。

另外一本关于双语教学理论的案头书为黄安余著《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从双语教学的多元目标、多元功能、理论依据、各国背景、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并对淹没式、过渡式、沉浸式、保留式双语教学类型进行解释,最后从师资、教材、教学适应性、评价、教学管理层面进行了论述。其他可参考著作还有欧卫红著《双语教学论Understanding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Teaching》一书,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双语教学研究成果,本书以英文形式探讨了"Basic Theories"、"Teaching Methodology"、"Grammatical Points for Bilingual Teaching"、"Resources for Bilingual Classroom Teaching"、"Teaching Development"方面理论。

二、研究高等教育阶段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著作文献

黄崇岭著《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综合分析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相关概念、完全浸入式教学、部分浸入式、早期浸入式、中期浸入式、晚期浸入式教学、年龄与双语教学、双语能力与认知发展,并综合比较了加拿大、欧洲、德国、卢森堡、荷兰、奥地利、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双语教学情况,随后主要对我国高等教育阶段教学现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何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必备环节,提出应构建评价体系,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介绍了高等院校中的双语课程模糊综合评价法。何家蓉、李桂山著《中外双语教学新论》主要对比了我国与国外历史上关于教学理论的不同认知,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对国内外语教学历史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新兴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老牌经济发达国家(英、德、美、日)、原英联邦国家(澳)、典型双语国家(加拿大)进行讨论,并归纳出总结性观点:即在把英语选定为双语教学的一种教学语言时,是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和制约条件的。论著主要特色是以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为案例探讨其在工商管理本科合作办学中的实施情况、探索与实践、问题与改进对策,并对双语教学学术成果进行了总结回顾。

梁超著《双语教育新思维》将研究视线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上,以新疆石河子市师范院校、新疆师范大学理科实验班为例分子其双语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严明编著《高校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育视角》对中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展开了深入的实证调查。在国外众多双语教学模式中,重点介绍了欧洲的CLIL模式(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法),并特别关注了双语教学中的内容教学与外语教学目标的关系、外语教学目标的建构和实现、双语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双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策略等外语教育视角的研究课题。并论证了双语教学的语言维度,评价了国内高等院校双语教学学术话语中的一些问题,旨在呼吁学术界对双语教学的外语教育研究视角的重视。吴平、王树银著《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现状研究和实践探索》主要综述了理论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汇总全国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经验和做法,并提出了初步政策建议;其中的课题研究针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现状提出调查数据报告,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全方位描述了学校、教师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与认识。这些鲜活的一手资料为今后开展课题、掌握全国双语教学情况,继续深入开展外语院校的分析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杨四耕在《怎样的双语教学最有效》中明确提出具体地说,有效双语教学应具有的特征为:1.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2.丰富的双语学习机会;3.完整的双语课程框架;4.明确的双语学习重点;5.扎实的双语教学过程;6.智慧的双语教学对话;7.适切的双语教学模式;8.充分的双语实践练习;9.必要的双语教学"脚手架";10.合作的双语学习伙伴;11.适度的双语成就期待;12.综合的双语教学评价。

其他研究成果如滕金秋《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对"双语教学"进行了界定,并指出要处理好语言学习与学科学习、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教学中汉语与英语使用、学校与双语教师、双语教师与学生五种关系;并提出循序渐进、学生为本、激发兴趣、适时评价原则。

三、双语教学教师用书方面文献:

赵玉池、刘静编《双语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培训者用书》作为一套培训教材主要针对西南三省的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陆蓉、邹雪园编《行走在双语路上-基于实践的双语教师能力建设》探讨了双语教学实验、浦东新区双语项目实施情况、双语学校探索实践问题、双语教师能力建设与双语课例开发、双语教师能力建设问题。其他相关教程有《当代国际双语教学模式概论》以及《双语教学课程设计与模式全书》书中有大量详尽具体的教学案例,均作为教师的工具书,也可作为日后课题研究的参考资料,值得借鉴。

四、外语类院校双语教学的回顾

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院校想综合性院校发展成为一个趋势,双语教学是发挥优势和寻求新的发展契机耦合的重要举措。根据李岚清1994 年提出的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指示,国内主流的外语院校都已经走向综合化发展的道路。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各主要外语院校都已经转变了培养目标,学科定位。外语院校的外语教学大都具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并形成了各自的特有特色和风格。以下就国内几所外语院校双语教学进行简要回顾:

1、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保持传统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学科的同时,积极寻求外语与经贸、外交、法律及新闻等专业相复合的新途径。

2、上海外国语大学也在努力培养外语基础厚实、专业口径较宽、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在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上面更胜一筹,在就业市场上游刃有余。专业结构设计就总体分为复合型(语言+专业)、双语型(少数语种+英语)和方向型(英语+专业方向) 三大类。

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外语和外贸两个领域着力推进外语与专业的融合,培养一专多能,"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 两强"(外语实践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通用型人才。

4、西安外国语大学经过 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从俄语院校向突出多语种外语特色,人文学科为主体、社会学科、管理学科和理学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外国语大学的转变。

5、大连外国语学院已发展为一所以外语为主,文经管工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外国语学院。

6、四川外语学院已从最初单一的俄语专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外语学科为主、相关学科互相交叉渗透、素质复合型涉外人才的多科性外国语学院

7、另外,一些综合性院校也是的双语教学的先行者,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就有海外留学人员和外籍教师,由于师资的特点和学生优势,这些学校的双语教学也有悠久的历史。

正因为外语类院校与其他院校相比在英语教学方面具有天热优势,外语类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学习英语的兴趣比较浓厚,校内英语资源比较丰富,而且还有优秀的英语教师,因此外语类院校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规划和决策时应充分利用其外语资源,协调双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的课设置,担负着培养更多合格的外语复合型人才以及"专业+外语"人才的使命,因此其教学的有效性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外语类院校都按照各自的地缘优势和学术基础,结合实际需要,走出了依靠外语专业基础的综合化道路。与传统的综合高校相比,外语院校在非语言类专业的积淀较为薄弱。为打造品牌,双语教学成为外语院校综合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可是,根据国内的现实情况,双语教学受到了学界的质疑,尤其是对其教学效果的质疑更令人担忧。再者,双语教学实施的关键是师资,双语教学是培养外语良好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法,但双语教学的推广首先遭遇的瓶颈是师资。外语院校虽然有着丰富的外语教师资源,但外语教师向双语教学转型有诸多的困难:学科背景的差异、专业知识结构不完整、及现实利益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从学生方面来看,双语教学,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相当高。双语教学对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主要是听力,而是学生外语水平的短板,尤其在当前形势下,扩招后学生学习能力有所下降,生源结构多元化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尤其是理科生的大量招收影响最大。所以,当前教学体制下,两年学外语,两年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另外,缺乏适用的双语教材也是制约双语教学的瓶颈。

上述文章都是对于国内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但是针对特有的外语院校进行双语教学尚未有研究,针对外语院校的双语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还研究尚少。因此,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今后研究的背景资料用以借鉴,通过已有资料发现的原有问题,拟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

参考文献:

双语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88-01

“双语”教学是对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使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教授知识,两种语言的运用比例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来合理分配。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以及初中等教育领域。与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

新疆的少数民族在人口分布、语言环境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维吾尔族为例,维吾尔族的人口地理分布,北疆、东疆与南疆不同,北疆、东疆多聚居在点上,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特点。这种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杂居状态下的聚居。而南疆不仅在点上的聚居程度高,而且面上的聚居特征也非常明显,形成成片聚居的格局。根据民汉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新疆的语言环境可以分为:母语为主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汉杂居区、少数民族杂居区、汉语为主聚居区。城市与农村的语言环境、基础教育条件差异较大。主要有以下模式:小学阶段以母语教育为启蒙教育,加授汉语课,小学高年级完全采用汉语授课模式这种模式;部分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完全双语教育模式;内地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模式。

二、通过对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1、语言文化环境是评价新疆双语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

多年来,因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实际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个别地区聚居程度极高的居住特点。不同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产生了不同影响。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中,评价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就必须把实施双语教育的学校和课堂与周围的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联系起来。

2、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是影响和制约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差异影响着新疆双语教育实施对象的语言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

3、新疆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类型与模式必然是多样性的

我区地理环境独特,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特殊,有高度聚集的地区,也有散居、杂居区,人口多少不一,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一种固定的双语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实际需要。

4、双语教学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主要途径,开展双语教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

普及和巩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双语教学将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重点。

5、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突破口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普及程度,必须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以适应双语教育的需要。

6、双语教学师资紧缺,双语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

双语师资的缺乏,双语教学能力和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区全面推进双语教学的瓶颈,提高双语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是现阶段我区双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提高新疆双语教学的对策

今后,新疆开展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上述诸多因素,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

对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过去我们习惯使用“双语教学”这个术语,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双语教育复杂性的认识逐步加深,开始使用“双语教育”一词,但对二者的区别不甚了解,甚至认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双语教学就是汉语教学。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对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缺乏对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理论的学习。应该对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理论深入的研究以及对相关理论进行普及。

2、明确双语教育的目标

开展的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通过在学科教育中使用民、汉两种教学语言,培养学生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3、优化基础教育资源

在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到两种教学体系的教育资源整合和优化的问题。目前,我区的民汉合校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今后,应在总结民汉合校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民汉教育资源共享的新途径,实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布局、课程设置、管理等方面的优化,最终达到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实现“民汉兼通”的培养目标。

4、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无论是母语的学习还是第二语言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习得的。新疆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聚居程度高,语言环境比较特殊,因此,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时,构建相应的双语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双语环境的构造有两层:一是学校通过双语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汉语学习的环境;二是为了推进双语教学,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双语学习的空间。

5、加强双语师资的培养

大力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专业师资是顺利开展双语教学并取得一定效果的关键。新疆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在不断地完善和壮大,但是在双语教学推进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还是双语师资的质量、数量和水平问题。在目前条件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加强少数民族教师教育,使师范院校成为培养合格双语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基地。其次,对现有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队伍进行学科教学能力和汉语授课能力培训,使之尽快适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要求。此外,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鼓励并提供资助,提供政策保障。

双语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双语;双语态度;双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49-05

一、前言

语言观念即语言态度,是影响双语教育的重要因素[1]。根据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在人的社会生活中,语言态度具有调节社会行为的作用。人的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而语言态度这一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的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有重要的影响[2]。

Gardener(1985)指出:语言学习中语言学习者的态度和动机是一个影响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3]。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态度和动机与他们目标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而家长对学生的语言态度和动机有直接的影响。对双语学习而言,家长对双语的态度和动机直接影响孩子对双语的态度和动机,从而影响孩子能否掌握双语而顺利完成他们的学业。

家长在双语传承与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孩子双语学习也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家长对双语和双语教育的态度对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的制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目的

据上所述,本研究调查新疆新源县中小学哈萨克族家长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母语的语言态度和使用情况。具体而言本研究的目的是:(1)调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中小学哈萨克族家长与孩子的双语能力和使用情况。(2)调查分析家长对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的态度。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7所学校的哈萨克族家长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小学四年级、初二年级和高一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正式问卷共计发出900份,回收827份,回收率91.8%,除去填写不完整的无效问卷后,总计有效问卷719份,有效问卷比例为79.8%。

(二)研究工具

1.研究工具的设计。本研究工具“家长语言态度问卷”的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份为问卷填写者的“基本资料”;第二部分是家长及其配偶的“双语能力”的自我评估;第三部分为问卷填写者的“双语使用情况”;第四部分是问卷填写者对“双语现象”、“双语教育”的态度。

2.量表的编制。本研究工具“少数民族家长对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的态度调查问卷”通过如下6个阶段编制而成:(1)本问卷经过参考相关文献编制。(2)请专家针对问卷题目,加以修正并评估问卷的可行性,经过删除与修改后形成预试题目。(3)选取新源县3所学校各一班家长进行预试,以评估问卷各题目的适切性。(4)以相关系数检验、决断值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题目分析,删除“第四部分”中缺乏鉴别力的题目。(5)通过主成分分析,删去“第四部分”中负荷量较低的题目与删除归类不当的题目,并且再次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构建效度。(6)计算“第四部分“各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形成正式问卷。

3.研究工具的信效度。经过上述问卷编制的阶段后,正式的问卷的第四部分“家长对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的态度”(23题)包括“双语现象”、“双语效益”、“双语教育”、“双语策略”和“双语学习”等五个维度,Cronbach’s α系数的系数分别为.784、.718、.747、.687、.673,而总量表的α系数为.868,信度系数符合要求,量表经建构效度分析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四、资料处理

通过描述性统计,以次数分配、百分比、均值及标准差,来分析家长的双语能力和双语使用情况以及对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的态度。

五、结果与讨论

(一)新源县哈萨克族家长双语能力的分析

由表1显示,在全体家长汉语能力的自我描述中,家长及其配偶的汉语口语能力、听力、阅读能力以及书写能力四项中都以汉语听力最佳,其次为汉语口语能力,而汉语阅读能力和汉语书写能力最差。家长与其配偶的哈萨克语口语、听力、阅读与书写能力四项中都以哈萨克语听力最佳,其次是哈萨克语阅读能力,哈萨克语书写能力指数最低。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断定,问卷填写的家长与其配偶的汉语能力均低,而哈萨克语能力很高。这现象与该地区的教育生态环境有关系,尤其是与该地区的人口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二)家长双语使用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2可知家长在不同情境中的语言使用情况大致相同,仅有些微差异,也就是与配偶、孩子、邻居朋友、亲戚沟通时,听歌、阅读时经常使用的语言是他们的母语哈萨克语,而工作、看电视、听广播、上网,利用QQ、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交流时汉语的使用较为频繁,而哈萨克语的使用有所下降。

(三)家长对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的态度分析

1.双语现象方面。

研究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认为父母具有传承母语的责任,母语的传承即是文化的传承,孩子应该具备母语和国语的读写能力和口语能力并希望孩子同时掌握哈萨克语和汉语。

双语现象一般分为个体双语现象和社会双语现象。个体双语现象中,个体的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论。根据科林・贝克的引述:Cummins、Toukomaa & Skutnagbb-kangas所提出的“门槛理论”后,根据“门槛理论”,产生了一系列更为精确的双语理论。“门槛理论”的第一步进化讨论了双语人两种语言的关系。为此,Cummins(1978)提出了“互相依存”的发展假说[4]。

Cummins(1978)根据第二语言的学习与第一语言的程度有联系,推演出“互相依存(interdependence)”的假说,意即第一语言的程度会影响到儿童第二语言学习的成效,也可以说为了使第二语言学习有效,第一语言必须达到相当的程度。因此,儿童学习第二语言必须以第一语言的结构为基础,这个基础越坚固,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越有帮助。第二语言的学习是建立在母语的基础上,母语不仅不是学习的负担,反而是语言学习的资源。

本研究中家长对双语现象这个维度上的各题目的倾向同意的平准分数高达94.75%,显示家长对此持非常积极的态度。

2.就双语效益方面。

研究结果显示,家长对“可以赚更多的钱”、“容易找工作”、“有助于工作中被提拔”、“有更多的朋友”以及“有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等双语效益的调查中,持同意意见的访问者大约68%多。表示对于双语效益的意见较一致。

Gardner & Lambert(1972)指出学习或使用一种语言时,大概存在着两种语言动机:(1)融合性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2)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融合性动机起因于想符合讲某种语言群体的需要,当越想了解第二语言的文化时,其学习该语言的成效也就越好。工具性动机则与语言潜在效果的认知有关,认为掌握某种语言可获得更多功能,促使事业更加成功。所以,工具性动机是指把语言当作沟通工具,升迁、功成名就等实质性功效的学习动机[5]。

不论是融合性动机或工具性动机,当动机越强,学习该语言的成效就越迅速。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受访者都赞成双语教育政策,在语言学习的工具性动机也较高。因此研究者假设,家长对语言学习的态度较趋向于工具性的动机,也就是双语较具有实质性的功能。

3.双语教育方面。

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的家长支持双语教育,不但认为孩子接受双语教育越早越好,而且还高度认同双语教育在母语传承、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和发展民族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家长对双语教育的意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双语教育有助于母语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双语教育有助于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3)双语教育的推行方式。

第一部分讨论双语教育有助于母语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文化传承的立场来看,大多数家长赞成双语教育具有传承母语、发展民族文化文化的功能。Garcia(1997)从认知、社会、心理三个层面说明双语教育的优点:(1)在认知层面上:双语教育能增加创造性、变通性思考能力,提升沟通敏感度、后设语言能力以及语言运作的认知监控能力。(2)在社会层面上:除了促进族群间的认识与了解,也是多元文化的教育,反种族歧视的教育运动,更是反击种族歧视和族群不平等的教育。(3)在心理层面上:双语教育可以增进自信自尊,是赋权(empowerment)的教育观,也是结合家庭和学校的语言和文化、社区的参与及将家庭语言纳入评量,发展互惠、互动的课程[6]。

第二部分是双语教育有助于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并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本研究中超过88%以上的家长认为双语教育有助于民族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有助于发展民族文化。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显著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后,新疆的民族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少数民族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近几年的双语教育实践证明,实施双语教育,实现“民汉兼通”,可以培养少数民族师生在多元文化社会的各种适应能力,可以缩小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因此家长对双语教育对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作用持非常积极的态度。

第三部分是有关双语教育推行的方式。在调查中绝多数的受访者认为双语教育应该越早开始越好。这符合众多学者关于学前双语教育的研究结果。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实施,一方面为保护、传承和发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提高各民族语言的水平提供了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基础保证,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儿童在日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民族教育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从而有利于在今后的成长中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7]。

(四)双语策略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的家长认同具有双语能力的教师对学生有更多的帮助,也赞成老师以母语为基础给学生教其他的语言会更有效率。

根据科林・贝克的引述:Cummins(1980a,1981)所提出的双语的“共同潜在能力模式”认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有助于整个认知系统的发展。但是,如果儿童使用不太成熟的第二语言,认知系统则不会充分地发挥作用。如果儿童在课堂上使用水平很差的第二语言,面对复杂的课程的学习内容,他们可能质量和数量上很难达到理想的水平,而在口语和书面表达的表现也许更糟[8]。因此,具有双语能力的教师,透过母语进行教学,就可以解除学生的压力,避免不愿学习、缺乏自信的情况,达到添加式的双语学习效果。

此外,超过91%的家长认为我国的哈萨克族人必须会说汉语和哈萨克语并希望他们的子女接受双语教育。这一现象客观反映了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社会语言态度,也可以说实施双语教育是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的愿望。

(五)双语学习方面

研究显示,受访的家长中超过67%的家长不同意“同时学习两种语言让孩子头脑产生混乱”,超过82%的家长不同意“既学汉语又学哈萨克语浪费时间”,而41%的家长不同意“同时学习汉语和哈萨克语会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由此可知,绝大多数家长不认为双语学习对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

根据科林・贝克的引述:从19世纪初期到大约20世纪60年代,学术界始终存在着一个主导性的观点:双语学习对思维有不利的影响。但是这些早期的研究理论在方法上暴露出许多严重的缺陷,导致人们不能接受这个不利影响的结论。加拿大人Peal&Lambert(1962)的研究是双语与认知关系的历史性转折,他们的研究证据表明,双语不会导致不利或甚至中立的结果。Cummins(1976)指出,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或许可以解释双语与认知优势之间的关系。第一种解释是,由于双语人讲两种语言和至少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们可能有着比单语人更广泛的经历。第二种解释涉及到“转换”机制。由于双语儿童在两种语言间进行转换,所以他们的思维也许更具灵活性。第三种解释叫作“客观化”过程。双语人有意或无意地对他们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和对照。检查两种语言,解决语言间的干扰,使双语人具备了玄妙语言的技能。

本研究调查结果证明,大多数家长积极认同双语对认知能力的优势,不认为双语教育对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儒忠.语言观念与双语教育[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4).

[2]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Gardner,R. C. (1985).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London:Edward Arnold.

[4]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翁燕珩,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5]W・F・麦凯,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严正,柳秀峰,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6]Garcia,Ofelia.(1997).Bilingual Education. In Florian Coulmas (ed.)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 Blackwell.

双语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学前双语师资  教师素质  英语教师素质  幼儿教师素质  职前培养  职后培训

 

    五年制大专院校学前双语教育师资是基于在学前阶段开展双语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的前提下提出的。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培养儿童学习英语兴趣为主要目的的学前双语教育在全国不少地区拉开帷幕,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双语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双语师资。目前,我国双语师资的语言技能、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都需要进一步改善与提高。与此同时,学前双语教育的研究也逐步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拟对近年来我国学前双语教育师资的规格标准及培养作初步探讨,以促进我国学前双语教育的顺利进行。

1学前双语师资的涵义

    在我国对学前双语师资的涵义,有不同的看法,但普遍认为学前双语教育师资是指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汉语和英语在学前教育机构组织和开展一日生活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工作者。由此看出,承担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教师应同时兼备幼儿教师和英语教师的基本素养,即是合格的幼儿教师和合格的英语教师集为一体的“双师型”。

2学前双语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

    学前双语教师是师资队伍中的一员。除了应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从事学前双语教育所需要的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

    (1>教师的共同素质主要指思想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方面。具体来说,在思想素质方面,教师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在身心素质方面,教师要具有健康的体魄,乐观向上的性格与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自控能力。在文化素质方面,教师除了应掌握本学科专业文化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外,还应具备较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能力素质方面,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等。

    (2)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主要指教师应该具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综合知识,包括具有系统而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具体指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一定的贴近儿童生活的词汇量、牢固的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的知识以及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背景。同时,也要掌握现代语言学理论、外语学习理论和学前英语教学法,了解各种英语教学流派及其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指幼儿教师应具有正确而先进的儿童观与教育观,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当前的各种幼儿教育模式,具有参与幼儿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活动的能力。熟悉现代教育及幼儿保健、教育、教学和幼儿管理的一般原理,了解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幼儿教师还应具备从事幼教工作所必需的艺术、体育技能,生动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儿童学习和活动的管理能力。

3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

    学前双语新师资是指通过高师或幼师职前培养出来的合格的新教师。他们是按照合格的幼儿教师和合格的英语教师的标淮培养出来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在职的幼儿教师也渴望成为学前双语教师,而在英语方面不足。基于以上原因,必须将英语教师和幼儿教师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归结起来有两种解决的途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

3.1职前培养

    职前培养就是指师范院校学前专业学生的培养,其模式为:

    (1)以培养学前双语师资为目标的双语班。

    许多师范院校开设了学前双语专业,他们不仅学习动儿教育的全部课程,还要学习相应的英语知识,毕业时须达到英语大专毕业水平。在学习期间,每学期至少有两周到幼儿园见习、实习。毕业前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半年,实现学校到岗位零距离对接。

    (2)以选修课的方式培养双语教育师资。

    师范生在主修某一专业的基础上,可选修双语教育的某些课程,并通过考核,达到双语师资的标准可颁发双语教师的资格证书。

3 .2职后培训

    职后培训即在职教师的培训,就是对目前符合一定条件的幼儿园的在职教师进行学前双语教育方面的培训。根据各地双语师资的基本情况,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前双语教师在职培训大纲》中明确指出:“使学员对双语教育的基本理论,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学前双语教育课程的设置有清楚的认识;使学员对儿童的认识发展规律和儿童二语习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有整体的了解;使学员掌握相应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能力。”

4结语

双语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双语教学;现代控制理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07-02

“双语教学”是指教学语言除了母语以外,还应用另一种非母语(主要指英语)作为课堂教学。近年,教育部连续文件指出要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由此可见国家对双语教学的重视。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在新的历史时代,将会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教学模式。然而,双语教学从提出到推广的时间毕竟较短,尚未成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改善,需要不断探索。这里,笔者结合自动化专业的《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谈谈对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和认识。

一、如何认识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在非母语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的条件来强化外语的综合能力。但对于工程学科,即使是双语教学,我们也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才是对外语的学习。假如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很难将双语课与一般专业开设的外语课程相区别。以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专业外语课程实际上只是把外文翻译成中文,让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专业词汇,以便学生在学习中能看懂一些相关专业的资料,工作中能看懂一些设备的说明书等。而双语教学与此不同,它是系统的用外语讲授一门课程,对外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教学的重点是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才是培养学生对该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使用该语言思考、解决问题,为学生以后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等科研打下基础。

二、《现代控制理论》双语教学的核心

1.双语教材的选择。实现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选择合适的双语教材。一本好的双语教材,它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简单的教材会让学生感觉没有挑战性,他们会觉得所谓的双语教学和普通的英语课没什么区别,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从而不引起重视;而太难的教材又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天天面对看不懂的教材,会让他们厌烦,没有成就感,从而放弃学习。因此,学生能否学好双语科目与教材有着密切关系。我们要选择难度适中的双语教材,这里的难度包括专业难度和外文难度。通过我多年对该课程的教学经验,我推荐外文教材《Linear System Theory and Design》(Chi T.Che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为主,同时选用郑大钟主编的《现代控制理论》作为辅助中文教材。外文教材可以让学生熟悉自己专业用语,专业名词,让学生进入外文的学习环境,中文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的接受专业知识,在难点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等到条件成熟时再采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使用两种语言编写,难点的地方稍微使用点中文,全书外文为主。

2.教师要求。双语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师资问题,它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必须同时具有较高的外语教育素质和专业教育素质。老师不仅要对《现代控制理论》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外语表达能力,而且重要的是能用外语很好的讲述该专业课程,并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双语教学要求老师的授课应生动有趣,授课方式要多种多样,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多与同行交流,多参加实践活动,把国内外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课堂中。因此,双语教学的教师选拔是关键,专业的外语教师无法达到要求,他们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无法为学生讲授课程;中文专业课教师也无法达到要求,他们的外文水平有限,无法使用外语向学生表达出专业知识的精华。因此,我们要选拔留过学的,外语表达能力很强的,而且还是该专业出生的老师作为双语教学教师。

3.教学目的。双语教学要以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双语教学大纲为依据,力求课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同时具有前沿性。对于《现代控制理论》双语教学课程,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要求帮助学生了解外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得《现代控制理论》的专业知识,为以后做控制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出大量的阅读人才、翻译人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4.教学模式及手段。在《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外文教材作为主教科书,中文教材作为辅导书。在教学中,想办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创造出良好的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学生都参与其中,让大家都迫切的想学习新知识。课堂上老师可以对学生随机提问,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危机感,下一个回答问题的就是自己了,因而能强迫自己坚持认真听课;也可以挨着顺序提问,让学生有个心理准备,避免课堂气氛太过于紧张。至于老师选择怎样的授课方式,应该根据学生们的状态决定,对于太活跃的班级,老师应该严厉点,压制点超活跃的学习环境;但对于有点沉默的班级,老师一定要和蔼,让大家觉得这不是课堂,让大家放松畅谈。老师恰到好处的授课方式可以让学生接受知识的成效事半功倍。

对于教学手段,采用自编的多媒体课件讲授,这种课件要求常用的专业名词给出中外文对照外,其他内容均以外文为主,这样略有难度的教学是提高知识水平的有效手段。教学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机制,但是双语教学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不能用一般的教学的评价机制来衡量双语教学。因此,我们的考试方式应该分为笔试和口语,笔试考察专业知识,口语考察外语水平和外语思维能力。二者按什么样的比例打分,老师可以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再综合得到最终成绩,这样才能体现双语教学的特色,学生也能更全面的认识到双语教学的独特性。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只是双语教学中的一个科目,双语教学处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它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研究工作才刚刚起步,双语教学的改革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人员和教学工作者的不断实践,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能逐渐适合我国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然后再经过逐步的改善,最终成为一套完整的,成熟的中国式双语教学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田佳.现代控制理论的双语教学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10).

[2]张梅,苏为洲,刘海明.控制理论基础课程改革实践[J].高教探索,2007,23(s1):99-100.

[3]王东云,范为福.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北京大学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22-223.

[4]崔新忠,邓长辉,丁丽娜.现代控制理论双语教学的实践与讨论[J].科技信息,2007,B(94):440-442.

[5]杜承南,李毓明.双语教学纵横谈[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双语教育论文篇10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双语教学给了这样的解释:双语就是个人或语言集团能够运用两种语言的现象。双语教学即是以两种以上的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学,其中一种语言并不一定是学生的母语。其目标是让学生充分地平衡地掌握两种语言或促使学生学习和使用第二种语言。双语教学的出现有着多种社会文化背景:a.一方面,多民族国家要有统一的官方语言,另一方面,又要保持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b.殖民国家在殖民地推行宗主国家语言的同时保持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c.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在改造旧的殖民教育体系,提倡民族语言的同时,仍然沿用原来的宗主国家语言以确保官方语言的统一性,并籍此加强与外语世界的联系;d.一些国家使移民尽快地适应当地社会环境,实施双语教学;e.为了国际交流,把双语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手段。在我国,人们所说的双语教学通常指的是第一种情况。而在现在大学中所进行的双语教学,指的是把双语教学作为以外语(主要是英语)为教学手段,讲授各自的专业教学,但目的却是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本文所要探讨的是第五种情况。虽然以外语作为教学手段目前还处在实验与探讨阶段,而且还面临着很多的实际困难,诸如:教师、学生、教材等,但是它的重要性却是不言而喻的。教育部已经下文要求在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

国际社会,特别是一些多民族国家都仍在坚定不移地追求着这一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宏伟目标。正像世界著名的双语教育专家M•F麦凯教授和M•西格恩教授在其合著的《双语教育概论》所指出的:“就世界范围而言,双语教育对加强各民族相互理解是我们所能够做的最有价值的贡献;就国家范围而言,它是促进各个种族群体和语言少数民族和平共处的最佳途径。双语教育的代价无论多么昂贵,它都将比不能进行双语教育所付出的社会代价要低。”

双语(母语与世界公用语)教学作为现代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一直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实施双语教学将把各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成为掌握自身母语文化的国际公民,是人类走向繁荣与发达的过程中重视和谐发展的反映。国际语言的形成和普及将是人类文化精神日益丰富发展的一个必然归宿,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精神结构的升华与提高。

一、双语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在英语已日渐成为我国教育领域普及教授和使用的一门语言的同时,目前,已有11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美国大学委员会和教育测试服务中心(ETS)已将汉语列入美国外语测试项目,作为学生申请大学入学资格的凭证之一;韩国有28万人学汉语,日本学习汉语的学生更是遍布四岛,目前,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百万以上。对此,我们在确定教育目标体系时应有足够的准备和认识。进行双语教学在教育远景规划中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项内容,是切实实现思维、语言之间转换的有利枢纽,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包括所传授相关知识的人文要素,不过,这一人文要素已不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可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诸多学识系统的有机融合。对此,英国课程专家、现代西方文化课程论主要代表人物劳顿创立的“文化分析”理论及其“课程规划研究方法”值得我们注意。他把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素质分解为政治、经济等九个系列,并将其介入教育过程。“学校课程在此也就可被定义为对这些文化系统的选择,充分而适宜的学校课程应把这九种系统都包括在内。”“文化分析”理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人文背景、环境动态结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提炼出人文要素介入相应的素质培养目标,它将素质教育从一般的观念转换推入课程结构的实验变革中,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双语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其丰富而具体的一面。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的空间转换不但使学生在交流能力上有所收获,也让他们在更大的思维空间内领略了异域文化,进而实现了双语教学体现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导并深化双语教学的有机互动。为推行双语教学,美国三藩市华人双语教育协会计划举办“中文诗歌朗诵比赛”,活动的参加对象为三藩市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目的在于提高美国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希望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诗歌及传统,进一步发扬中国文化。在我国,双语教学有着较为深厚的基础,广大外语教师都已基本能在课堂上实现初步的双语教学,但受师资素质和教育观念影响,“双语”运用程度不一,层次普遍不高。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民族振兴脚步的加快,中国的教育正在逐步走向世界。尤其是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应对双语教学引起高度重视,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引入课堂,这既是学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双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突破

双语教学一向是国际基础教育的尖端项目,它不再把母语之外的外语仅仅当作一种语言工具,而是在依据母语学习外语的同时又依据外语来感受、理解和更好地掌握母语及其相关文化背景,以增加其多重语感的复合思维的现代教学方式。这对于素质培养具有积极意义,然而,这一教育尝试也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这一立体教学活动不仅有着语言与思维教育的复合功能,且与礼仪、思想品德以至表演艺术形成多重复合教育,将对学生能力开发、素质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双语教学中,外语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在不断进行着革命。首先,从观念上,双语教学中的外语教学不再仅仅为了掌握语言工具,而是与相应的思维基础、智能结构、文化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在视、听、说的开放语言环境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在素质;其次是在方法上突破传统,读、写不再是一种直接的学习任务或过程,而是辅助方法,学生学到的不再仅仅是语言,而是一种文化。

双语教学使外语教学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和升华,双语的切换更使学生的素质以更新颖、更灵活和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具体、深化了素质教育,加大了现代教育的改革力度。

三、实施双语教学有效方法与措施

美国圣荷西州立大学教育系教授纪李美瑛推动的“中英文双轨双语教育课程”实施的方法,是在同一班学生中安排一半讲中文的孩子,另外一半是讲英文的孩子,教师以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教学,学生们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互相沟通,训练学生中文和英文的读、听、说、写能力。选用部分专业的学科用中英双语教授。这个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是不仅要能听、说中、英文,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实施双语教学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后进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形成了新的学习状态,使他们能全心地投入到双语教学课程中来。教师可以参照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素质教育思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增强促进知识、技能、能力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双语教学中,由于两种语言文字在语法句式、逻辑推演及对同一概念的内涵确立和外延界定上都有许多不同之处,则使学生在形成和发展两种思维定向模式上有着积极意义,尤其在学习掌握特定内容的词义上,用两种语言文字加以认识理解时,对发展学生的交叉重叠思维和扩展想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两种语文的不同特点,一方面,传授给学生语言文字及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要重视加强学生的思维锻炼,培养他们的双向交叉重叠思维及创造想象能力。

2. 其为造就双语兼通人才奠定素质基础。素质教育不赞同简单地用社会需求去约束规范人的发展,而是主张开发学生潜能,全面发展其知识、技能和能力,为培养“通才型”的人才创造基础条件。从这意义上讲,双语教学的任务不应该成为必须培养双语兼通的人才,而只能是为学生将来可能成为双语兼通的人才培养基本素质,打好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须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两种语言文字的兴趣,重视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及将来成为双语兼通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3.重视个体差异、强调主体性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从人的本性出发,重视人的个体差异,开发人的个性潜能,使人的素质得到有效发展,并强调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因势利导地完善人的本性。双语教学实施当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对某种语言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而不应强迫学生必须掌握某种语言文字及知识,尤其是对于学生本人来说,认为不感兴趣或者学习时有困难的语言学科知识,更不能妄加强求,要耐心地启发和引导,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甚至做出的选择。学生是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主体,因此,教学要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促使其发展完善。

4.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和谐教育。柳斌强调:“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从根本上来讲,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素质教育十分注意改善师生关系,进行和谐教育,认为学生也是朋友,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教学相长。学生的各自情况不尽相同,有的在学科基础、语言条件、知识水平、道德表现及个性品质等方面有比较明显差异,因而要求教师在双语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决不可把一部分所谓“差生”、“不可雕也”的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认为其不具备学好所有课程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要求,而放弃对他们的帮助指导。双语教学应做到对每一位学生都要负责,实现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和谐统一,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求得发展,成为不拘一格的有用人才。由此可见,双语教学使学生能同时学习两种结构上完全不同的语言,形成两种思维模式,促进语言和思维素质的提高,成为“复合型”人才。

总之,研究双语教学就是要以教育的国际化、信息化为背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全面体现现代教育思想。这样,我们将走出未来社会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教育之路,并找到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起点。

参考文献:

[1]陈立章:《推行“双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5。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3]金志远、李学民:《关于双语教学不同观点和态度综论》,《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4]孙颖:《双语教学与素质教育》,《辽宁教育》,1999.2。

[5]王嘉毅、许洁英:《民族教育研究》,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