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课程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10-09 16:57:40

双语课程建设

双语课程建设范文篇1

关键词:艺术设计;双语教学;高等教育;艺术设计

早在21世纪初,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就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运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教学国家重点高校,要力争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但据2007年和200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已确立的200个双语示范课程中,艺术设计专业的比例为零。十年来,这一比例虽略有增加,但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实践整体还处于探索阶段,课程建设还不成熟。

1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双语课程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我国高校毕业生亟须成长为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这一背景下,高等院校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显得愈发急迫和必须。而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其本身就发源、壮大于西方国家,是最具有多元化、全球化特点的学科之一。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设计领域的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比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出国学习和深造、国外的艺术设计产品在我国流行、国外设计大师来我国开设展览等。这都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艺术设计类双语课程的开展,有助于他们增强外语听、说、读、写和应用的能力,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国际设计动态,学习更多的国外先进设计理论,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2艺术设计专业双语课程建设内容初探

2.1准确制定教学目标。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通常是指除英语课程以外的其他用英语进行教学的专业课。而相比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双语课程要根据授课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制定准确适度、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尤其是任课老师需要处理好中文专业知识和英文语言知识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为了讲中文专业知识而失去双语课的特色,又不能太过强调外语知识而把专业课上成英文课,导致外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原中文课程的理论框架和重要知识点理解不透、认识不清。2.2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教材如何选择,一直是我国双语课程改革的难题之一。各高校的双语课程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双语课程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几乎没有合适的双语教材。目前,变通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二是由授课教师根据现有的中文教材进行中译英翻译,自编成双语课教材。但这两种方式都有局限性:一方面,英文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一本原版书价格动辄几百甚至上千人民币,如果每个学生人手一本,成本过高,且英文原版教材中往往专业术语多、难度较大,也会使英语基础不太好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将中文教材翻译成英文,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高超的外语水平,在现有的教学实践中,很难做到精准和完善。因此,建议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组织相关领域理论研究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编写适合艺术设计专业使用的公开正规双语教材,并注意教材中外语和专业难度平衡适中,教学内容准确、生动。2.3积极创新授课方式。为了营造丰富的双语课堂气氛,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授课教室应配备多媒体设备,在授课过程中除了播放图文资料丰富的双语多媒体课件外,还可以适当播放一些外文的艺术设计专题片,或邀请有设计经验的外籍教师举办专题讲座。此外,国内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哑巴式英语”问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在双语课堂上,可以尝试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出一些难度适中的专业问题,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2.4加快建立完整的双语课程体系。艺术设计专业的双语课程教学是一项全新的、长久的挑战,仅仅做好一两门课程的双语课程建设是不够的。当前,亟须依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系统设计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使其具备渐进性、连贯性,真正能够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

3艺术设计概论双语课程教学实践反思

泰州学院2016~2017年秋学期在视觉传达专业开设了艺术设计概论双语(汉语、英语)课程,笔者承担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现以艺术设计概论双语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的反馈等方面,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双语教学作进一步分析讨论。3.1要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制定教学目标。泰州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英语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对于双语课程的学习,有些同学抱有抵触心理。针对这一情况,艺术设计概论双语课程制定的教学目标比较基础,主要是使学生在双语系统内掌握艺术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较全面地了解设计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设计流派和设计现象等。3.2要根据课程特点选编教学内容。为了顺利开展艺术设计概论双语课程的教学,笔者课前阅读了大量中、英文艺术设计概论资料,充分分析论证后,决定在现有中文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整理出双语课程教学内容。这一做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较好地依据学生语言水平选择教学内容,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控课堂教学状况,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操作中,每次课程开始都会用5~10分钟左右时间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习的英文专业词汇,包括设计作品名、设计流派名和设计大师名等,以便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3.3要运用多样化手段丰富课堂形式。多媒体课件是双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中,笔者注重用丰富的图文资料制作出优秀的双语教学课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课件中加入了设计大师的生平小故事和西方文化介绍;注重在授课过程中适当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文艺术设计专题片,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实际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学生与西方学生最主要的区别,即国外学生学习独立性较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好,喜欢讨论,善于发问,而国内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很少主动提问、课堂讨论较少。在双语课程教学中,我们设置了较多的分组讨论环节:借鉴国外课堂上的Presentation模式,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4~5人小组,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用英文分组讨论,讨论完成后随机抽选学生进行现场英文陈述。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利于消除学生“哑巴式”英语问题,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3.4要及时进行课堂反馈和课程的加强巩固。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及时与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调整教学进度。针对艺术类专业双语课程较少的现状,积极开设观摩课和公开课,汇总听课教师的意见和问题,积极总结教学经验。此外,每学期双语课程结束后,我们都会整理形成中英文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其他老师的听课记录反馈、学生的课程小结和反馈等书面材料,以期利用这些资料、方法和手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持续优化艺术设计概论的双语教学模式,并逐步构建起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体系。

4艺术设计概论双语课程建设的不足和未来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双语课程实践,笔者认为,当前艺术设计概论双语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双语教学内容还不完善,学生没有完整、正规的双语教材,课后的拓展学习与复习不太方便;二是英语在双语教学中的比例把握不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学生中、英文知识点掌握混乱,给课程考核和教学效果评价带来了一定难度;三是现在的双语课程授课主要由年轻海归教师教授,虽然他们的英语水平较高,但双语教学经验不足,整体师资力量薄弱。针对这些问题,未来艺术设计概论的双语课程建设需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一是授课教师要加强学习,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编写正规的双语教材,完善双语教学内容;二是艺术设计概论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好设计史发展的脉络,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较弱,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以中文为主、英语为辅,这样既不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又能更好地保障教学效果;三是除了授课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英语知识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外,相关院校也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双语师资培训,或帮助授课教师出国进修,培养优秀的双语师资队伍。

总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双语课程建设是提高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水平、培养艺术设计国际化人才的必由之路。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几代人共同完成。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艺术设计专业双语课程建设将会越来越好。

作者:翁倩 单位:泰州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6):1-2.

[2]胡珂.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浅议[J].新美术,2008(4):104-106.

双语课程建设范文篇2

一、湖南大学金融学课程与专业建设成绩

近5年来,在张强教授、杨胜刚教授等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湖南大学金融学课程与专业建设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国28个具有金融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中,湖南大学金融学是国内唯一拥有3门国家精品课程和3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的金融学专业。

(1)课程建设卓有成效。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坚持以“立体化”为导向,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目前,金融学专业拥有3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2门“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2004年,杨胜刚教授主持的“国际金融学”率先进入国家精品课程系列;张强教授(2006年)主持的“货币金融学”和彭建刚教授(2007年)主持的“商业银行管理学”也相继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金融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已形成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的完整发展体系。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坚持以“国际化”为导向,加强双语课程建设。2008年,“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系列课程群(包括“国际金融学”、“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函电”)被列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坚持以“高端化”为导向,加强规划课程建设。2005年杨胜刚教授主编的部级精品课程教材《国际金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于2006年被列为“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目前该教材已经被国内80余所高校使用,这标志着我院的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迈入国内先进水平。2008年,彭建刚教授主编的《商业银行管理学》也被列入“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

(2)师资建设整体提升。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2008年,以张强教授领衔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以其突出的教学业绩、良好的职称结构、优化的学历结构、合理的年龄结构,被评为部级教学团队。在教学名师工程建设方面,杨胜刚教授多年来一直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教学与科研相济,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理论讲授透彻,联系实际得法,运用案例恰当,尤其是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观察现实问题并进行科技创新。真正做到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方法、本土化人才培养与国际化教学视野的有机结合。2009年,杨胜刚教授被评为全国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3)专业建设凸显特色。多年来,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人才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坚持“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专业发展思路,以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为主线,通过组建教师团队、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设教材体系、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加强教学管理等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金融学专业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及长江以南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示范基地。2008年,金融学专业被评为湖南省特色专业。

二、突出课程建设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近几年,伴随着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积极推进以“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为特征的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和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的现代教学观,通过“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课程建设,加强通才培养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改变过去以科目为本位和以经验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建立侧重于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结构化以及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整体性、探究性的课程新模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向宽口径、厚基础。在课程体系设置的变化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国际性。作为重点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注重与国际接轨,使学生所学能更接近现实和服务于社会,注重提高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就业能力和国际化程度。这一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体现国际化、以国际问题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部分课程采用外文经典教材和双语教学、聘请国外知名学者讲授部分专业课程等。

(2)综合性。新世纪的金融业既是知识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又是应用性、涉及面很宽的专业,既要研究宏观经济,又要研究微观经济,还包含着管理学的内容。因此,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加强多学科的综合性,既让学生掌握经济、管理、会计、法律、统计等各类专业基础知识,也让学生学习人文、社会和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此外还扩充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鼓励教师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课程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因此,文理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我院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特色。

(3)动态性。现代社会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客观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能是封闭的和僵化的,而应是开放的和有弹性的。我院金融学专业积极推进“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特征的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其目的在于解决学生素质和社会需要差异的矛盾,以弹性的教学内容增进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

(4)实践性。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模拟训练、创新训练、课程大作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湖南大学金融学院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抓好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突破口,全面推动教学建设,促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突出课程建设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以之作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1)课程建设能适时体现学科及专业的内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学科及专业从名称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其在特定的时期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即它是有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是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来体现。

(2)课程建设能造就优秀教学团队。由于科学发展和学科交叉,个人行为与教学能力作用有限,必须发挥团队与群体优势。在宏观微观结合的理念下,宽口径、厚基础地培养有良好金融背景的专业人才,金融学专业在“两阶段”教学模式下优化金融学课程体系结构,构建出货币金融、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工程等四大课程群组,形成了四个由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任负责人,由合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为主讲教师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经常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为课程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课程建设可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它首先要求教师对该课程设置的本质目的和教学目标有清晰认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教学时数的限制,及时革新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科学性与先进性。

(4)课程建设强化了教材建设。金融学院一方面鼓励教师编撰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辅导书,提高国内优秀教材选用比例;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引进国外原版优秀教材并借此推行双语课程教学,实现与国际通行的教学模式接轨。同时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满足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需求。

(5)课程建设启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金融学作为与现实金融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一的传统面授和黑板笔记式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金融人才培养要求。金融学院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采用了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课程大作业、创新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实行了考试方法改革,实现了三结合的教学方法,即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研习相结合。

(6)课程建设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金融学院已基本建立了相应的较为全面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三、以本科“质量工程”为契机促进课程、专业和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

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2007年,教育部推出“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金融学课程与专业建设面临难得的发展新契机。从特点上看,教育部的“质量工程”以项目为依托,通过项目凝聚和整合教学资源,通过项目加大对教学的投入,通过项目实现本科教学质量由点到面的提升。从内容上看,“质量工程”主要推出三个层面的项目:在专业上,推行国家特色专业。

在课程上,以“立体化”为特征,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国际化”为导向,新推出部级双语示范课程。在师资上,面向教学集体推出部级教学团队,面向教师个人推出部级教学名师。从结构上看,“质量工程”包括三大层面,呈现出“专业—课程—师资”的层级特征。其中专业是“质量工程”的顶级层面,体现本科教学的最高层次;课程是“质量工程”中间层面,表示本科教学的中观层次;师资是“质量工程”底层,反映本科教学的教学要素层次。我院金融学课程与专业建设已经实现中间层次的整体突破和底层的部分突破,下一步一方面需要实行由课程向专业和师资的“双向延伸”,另一方面实行课程、专业与学科的整体推动。金融学专业实现中间层次的整体突破和底层的部分突破后,紧接着的是实行“双向延伸”:一是向上延伸,即向顶级层次延伸,力争部级特色专业立项;二是向下延伸,即向底层延伸,提升师资的整体水平。

(1)向上延伸:力争部级特色专业立项。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建设实现了国家精品课程和部级双语示范课程建设的大发展与大突破,这为金融学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而加大了部级特色专业立项的可能性。我们要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深入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办出专业特色。我们将在金融学专业已经被评为湖南省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在2010年前努力将其建成部级特色专业。

(2)向下延伸:提升师资的整体水平。应该说,金融学专业的师资建设具有优良的传统,目前已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取得部级教学团队立项就是最好的证明。下一步我们需要在师资的国际化上进一步下大力气,既要着手“走出去”,更要重视“请进来”。一方面以部级教学团队的建设为契机,继续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在部级教学名师取得突破的基础上,打造更多的不同层次的教学名师,从而实现师资建设的“点”与“面”的更好结合。

除了“双向延伸”之外,金融学院还要加强课程、专业与学科的联系,实行三者之间的整体推动。

(1)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加强课程、专业、学科建设。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就是要让学生学到实在的知识,掌握实在的本领,把学生培养成“精品”,能满足社会需求。学院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入手,在教学途径上,走“学研产”相结合的道路,鼓励、资助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把精品课程、品牌专业、重点学科作为重要工程建设。学院以精品课程、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学院的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学院加强课程学科专业建设,以优秀教学团队主讲精品课程,以3门精品课程支撑起学院的品牌专业,品牌专业打造学院的优势学科,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形成学院的办学特色,提升学院的地位。学院把精品课程、品牌专业、重点学科作为重要工程建设。

第一,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按照“强化基础、注重特色、精心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建设。一方面,建设精品课程体系。在现有的3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继续实行政策扶持,形成一般课程——院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的更为完整的精品课程发展层级。另一方面,建设双语课程体系。我们要以“国际金融”等3门部级双语示范课程的立项为契机,加大投入,发挥现有师资的国际化优势,建设好现有双语课程,同时鼓励建设更多的双语课程。

双语课程建设范文篇3

经济全球化使双语教学成为发展趋势近年来。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受到重视,本科院校已普遍开展。高职院校也开始涉足。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与英语语言教学的高度融合.使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我院机电类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机械设计基础》和《机电专业英语》课程,前者是高职机电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理论性和系统性强.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根据教改要求,可将两课程有机整合为《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Ⅲ。通过机械设计专业知识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机械零部件的分析、设计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将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通过双语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专业英语文献的能力、获取专业新信息和进行专业交流等能力。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结合历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信息及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对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的教学内容按一般通用机械设计过程进行整合.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改重点。

(一)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机械设计基础》以通用机械设计过程为主线。精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四大模块:构件静力分析、构件承载能力分析、常用机构设计、常刚机械传动设计改革文字叙述式课件.采用纲要网络式图表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对教材内容和概问的复杂关系进行简明并有逻辑性的图表式处理由于双话图表式课件大多由词或词组组成.在学生英语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该类课件是可行并有益的同时精心挑选和引用相关实际案例,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内容: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将理论教学为主、辅以相应的实践教学,改革为实践技能训练为主、理论知识够用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分成两大模块:实验模块(拉伸、扭转、弯曲、零件与机构认知、机构简图绘制、渐开线齿廓形成、齿轮参数测量等)和实训模块(齿轮减速器设计)以通用机械设计为课题要求学生完成一台机器的运动方案设计、结构设计、零部件的强度和刚度设计、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以及所有技术文件的编制等全过程训练.利用自行研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参数设计和优化、标准件选择以及零件强度校核等.绘图部分采用CAD/CAXA平面设计软件或Solidworks/ProEi维设汁软件.极大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最后学生完成双语实验实训报告。通过认识实习、现场教学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专业技能竞赛.以提高:】=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在课程教学巾.展示机械零部件实物.介绍典型机械产品的结构特点和设计方法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引用工程实例.丰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工程理念。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教学时数的减少和教学内容的丰富.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尤为重要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开放式学习条件常规设计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在介绍通用零部件的常规设计方法时。引入现代设计方法,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专业技能竞赛和企业实习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教学评价

改革传统量化评价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既体现学生课程学习各方面情况.又反映总体学习状况.体现教学评价体系的客观公正性。其主要特点为:

1.评价方法多元化。课堂表现、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践操作、期末考核、闭队精神、创新能力等。

2.考核内容综合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采用试卷考核与大型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试卷采用巾英文混合形式.答题不限语种;大型作业注重知识综合性,通过查询巾英文资料、分析研究、实际操作等方法完成。实践考核以实践目标的完成、动手能力、劳动纪律、团队合作、创新精神等方面综合评定成绩.

3.考核方式合理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互评具有相互督促、相互促进的作用;教师评价客观公正.注重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四)教材建设

英文原版教材内容虽与中文教材大多相关.但教学方法不同导致教学侧重点存在差异国内教材侧重于演绎,即从基本的概念、原则或公理出发逐步推理.而国外教材侧重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我国设计标准等与国外不同。为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根据《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课程标准,参考国内外教材,课程组编写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语校本教材该教材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不盲目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以程应用为目的,以掌握概念、强化工程实践、提高工程应用能力为重点。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推荐若干中英文参考教材

(五)教学环境

学院重视实践教学.加大投入实验实训室建设.建有机械零件测绘窒、机零机原陈列室、创新设计实训室、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以及计算机辅助没计机房等校内实训场所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现有多家机械类企业成为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加强校园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软硬件建设.积极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双语课程建设提供有利条件131

(六)师资建设

目前我院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不多.专业教师英语能力较差.公共英语教师不懂专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双语教学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学院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建设双语师资队伍。积极引进或自培高学历、高素质教师,近五年机电教研室先后引进8名硕士研究生:聘请英语教师担任英语教学指导.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进行交流:与国外院校开展学术交流及合作办学.为教师提供进修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定期开展双语教学教研活动。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英语能力。

三、课程建设的实施

双语教学应充分认识学生的英语水平.正确把握两种教学语言的主次和比重.始终将课程教学目标放在第一位,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放在第二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中英文混合教学形式:板书和课件描述以英语为主、中文为辅,而课堂讲解以中文为主、英语为辅。根据学科知识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双语比例,浅显知识基本使用英文教学.而较难知识则先英文简要41"绍后中文详细解释[4I具体实施时,针对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在课程教学中采取分层分组教学法比较合适对没有通过英语B级的学生.介绍专业术语和简单原理的英文表达;对通过英语B级但未通过A级的学生,除增加专业词汇和有关原理的英文表达外.再增加课程内容小结的英文表达.并在作业及考核巾采用。定比例的英文形式:对通过英语A级的学生.可增加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并在作业及考核巾采用30%~50%左右的英文形式.经过一学期的《机械没计基础》双语教学实践,课程组对实施双语教学的09级机电和数控专业3个班1l3位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如下衷)通过调查结果分析,主要反映以下几方面问题: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双语教学的意义.影响积极性:双语教学宜采用分层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双语比例在实践初期不宜过高.教学进程可适当放慢。可酌情增加课时;教材选用应适宜,并根据高职特点进一步完善双语校本教材。

双语课程建设范文篇4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双语课程;课程建设

当前国内多所高校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开展了各类国际化合作,包括国际性专业人才特色培养、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专业等项目。而国际化合作的核心之一就是双语课程。一门优秀的双语课程能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手段的同时,又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专业外语水平、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对于学生的国际化培养至关重要。苏州大学近年来致力于学校国际化,依据“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与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交流合作,并设立了4个中外合作的本科教育项目。笔者近几年来独立承担苏州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中外合作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授课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从自身角度出发,总结了一些思考。

一、对于双语课程的理解

双语课程特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授课的课程。在国内,大部分的双语课程是基于英文、中文两种语言。英文的使用也成为此类双语课程的特征。然而,受学校的要求、专业的类型、任课老师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影响,英文在授课中的比例可以说是一个动态的变量,各门双语课程使用英文的比例都可能有所不同。甚至在同一门双语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根据课程的进度和师生互动的实际情况,英文的使用比例也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这也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授课水平、英文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二、双语课程的准备

与所有课程一样,双语课程的准备工作是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奠定整个课程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双语课程的准备工作包括课程内容的规划、课件的制作、习题的准备、语言准备。其中,内容规划、课件制作、习题准备与传统课程类似,而语言的准备是双语课程中特有的一项准备工作。

(一)课程内容的规划

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把握课程内容要点,结合自身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考虑到有些专业是双语课程和中文课程结合的教学方式,任课教师在课程规划时要特别注意双语课程内容与相关中文教材的关联性,并且考虑到与学生之前知识体系的承接、与其他专业课程的互补以及学生考研等方面的需要。课程内容的规划是一门课程教学的基础,对该课程影响重大,在双语课程规划中还应该借鉴国外优质教材,与中文教材相结合,在符合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加入国际上最新的知识点。

(二)课件的制作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课件的重要作用愈发体现。一份优秀的课件,不仅包括了各个知识点,而且应该活用各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如表格、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生动详实地对课程知识点进行展开。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应条理清晰、主次鲜明、内容翔实。作为双语课程课件,由于英文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语言之一,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因此双语课程的课件制作需要格外仔细。

(三)习题的准备

根据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教师应该及时通过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加以巩固。习题可以简单地分为随堂习题和课后习题。随堂习题可以及时地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点的运用,并且可以加入师生互动环节,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后的习题可以弥补随堂习题数量上的不足。双语课程的习题应尽量使用英文,帮助学生熟悉一些试题中常见的专业英文词汇。(四)语言的准备对于双语课程来说,语言的准备是重中之重。一门优秀的双语课程,课件、授课语言、习题、考试应尽量都使用英语。因此,语言的准备渗透于之前提到的三方面课程准备工作。任课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英文功底,并应对所有的专业词汇掌握透彻。对于重要的专业词汇,有必要在课程准备时进行总结归纳,提前和课件一起发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帮助他们听课时理解。

三、双语课程的授课

双语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英文的使用,因此双语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三方面:课堂语言、授课进度、与学生的互动。

(一)课堂语言

原则上,授课语言应该尽量多地使用英文,使学生快速地适应英文教学的氛围,并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随堂问题回答都使用英文。但是,授课时仍应着重注意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积极寻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中文解释。从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这一根本要素出发,动态地改变英文使用的比例,必要时可对重点概念进行中英文分别讲解。

(二)授课进度

教师在双语课堂上尤其要注意对课程进度的掌握。由于英文的使用,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理解新知识,因此,教师授课的节奏应该比传统课程偏慢。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预留一些时间,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为依据,并根据学生具体的课堂互动情况,特别是针对一些重点概念,进行多次的讲解。

(三)与学生的互动

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并且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此为依据对课堂授课进行实时的调整。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小问题,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讨论,也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另外,还可以提前布置小型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准备,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展示。

四、学生的要求与期待

现代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双语课程更是如此。双语课程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对于课程的要求和期待。课堂时间以外,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另外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得到一些系统的反馈意见。笔者在双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前文讨论的一些要点,设计了调查问卷,从学生处得到了一些反馈。例如,对于“双语课程的授课语言”,有部分英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希望是全英文教学,而大部分学生(72%)希望是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形式。对于“授课过程中对学生帮助比较大的因素”有:老师讲解(91%)、课后复习(67%)、课前预习(52%)、课堂互动提问(28%)、课外材料(24%)。可见,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对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至关重要,另外,学生也很重视对课程的预习和复习,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准备好课件发给学生,并且课件内容尽量详细,帮助学生课后复习。具体到课件,学生评价“帮助最大的课件内容”有:例题(82%)、章节总结(69%)、图表(42%)。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适当增加一些随堂例题,并且进一步细化章节总结,另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另外,在关于“作为学生所关注的双语课程老师的素质”,学生在丰富的专业知识(85%)、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84%)、较高的英语水平(76%)、熟悉外文材料(67%)这几个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关注度。这也对双语课程的任课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准备课程时有了更强的针对性。

五、结语

双语课程是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学生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我国的双语课程仍处在发展初期,有许多方面需要探索与试验。一门优秀的双语课程需要结合学校的政策、教师的业务素养以及学生的配合下协同建设。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双语课程,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宁,蒋文龙,陈沅灵.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双语课程建设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

[2]郭维维.双语课程教学的要素及其重要性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3]米锦平.高校双语课程建设影响因素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

[4]侯萍,朱建辉.高校双语课程建设体系与学生满意度关系的实证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2).

双语课程建设范文篇5

关键词: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交通运输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改革

0引言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可以认为是将双语课程正式纳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体系的开端[1]。而2004年和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则是进一步将开设双语课程的比例,纳入了专业评价体系进行考核[2]。山东科技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是山东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学科基础,掌握交通运输相关领域工作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能够从事研究开发、生产组织及规划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交通运输专业以交通运输组织与规划、载运工具应用与综合管理等为主要方向,重视校企产学研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学生实践动手、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是学校交通运输专业重要的专业拓展课程。课程立足国际视野,使学生了解主要港口航线、国际贸易和物流法、保税政策等基础知识,分析国际贸易的发展特点与趋势,明确国际物流服务提供商及其业务模式,了解全球化采购、生产、配送等流程与现状。课程双语学习为达成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双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仍然需要突破

课程近年来在教学中虽然也在强化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并且为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授课过程中也包含简单的英语提问等互动教学模式,但在课程授课中受制于教师语言能力等因素,主要采用英文进行基本概念讲解,涉及较深奥的专业知识,仍然是汉语进行解释,虽然可以保证学生准确理解专业知识,但学生缺乏物流和贸易相关的系统专业知识的英语准确表达训练,教学效果仍然差强人意。而且教授渠道较为单一,需要借助新的教学模式加以丰富。

1.2专业课教师英语教学和课程英语资料建设能力存在不足

《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课程开展的双语教学不是外语课,也不是专业英语课,它是一门双语讲授的专业课。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直接影响着课堂上的教学[3]。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精通专业英语,因此能够胜任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凤毛麟角,这也是高校大多数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瓶颈。同时,《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双语课程也在进行在线课程建设,所有的课程教学资料,如双语视频录制,教学大纲撰写、双语课程PPT,在线测试等,都要求老师具备突出的英语听说能力及扎实的英语读写能力,且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最前沿,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库等。短期内想要单纯依靠专业课教师的英语能力和水平迅速提升来改变双语课程教学现状难以实现。

1.3全过程考核的过程仍需完善

为了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不仅需要在教学方法、课堂设计方面进行改革,还应在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4]。近几年,课程考核已经在形式上引入了学习的全过程评价,初衷是引导学生全过程、全身心投入学习,改变学业评价的重结果、轻过程状况。以课程为例,为避免“一考定终身”,教师已经将学生的平时作业、考勤、课堂表现、期中考核等多种形式加入考核,也在考核中占了一定比例,但从执行效果上来看,激发学生主动动手完成的考核任务仍显不足,平时考核同质化严重,未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4搭配使用的双语教材急需优化

在双语课程建设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教材的选取非常关键[5-7]。双语教学中带来语言障碍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体系仍在建设完善中,适用于我国高校学生使用的优质双语教材仍相对缺乏,不利于相关双语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当前课程教材的选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国内出版的中文教材,根据专业需要将其中相关部分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翻译应用;二是直接采用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进行授课。对第一类来讲,由于我们开设的《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是专门针对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本身在授课内容上和财经类的同类课程有差异,再加上需要进行英文翻译,授课老师压力非常大。对第二类来讲,英文原版教材中所采用的英文教学体系、逻辑、理念、方法与国内的专业课有一定区别,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不符合培养适合国内交通运输和物流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目标的要求。而且教材不仅仅体现教学内容,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2《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双语)》课程改革方案及实施

2.1课程建设目标

我国双语教学的目的是要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英语使用能力,为以后国际间的交流、竞争与合作奠定基础[8]。围绕着课程核心教学内容,采用双语授课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性开展以“博闻、特色、思政、技能”为目标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即在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贸易与物流行业应具有国际化“博闻”视野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地方经济“特色”,重点以集装箱贸易和物流为主要研究对象,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建设,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英语进行交流和物流与贸易活动的专业创新创业“技能”。

2.2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校内院系合作,整合教学资源,革新教学理念,合力打造双语精品课程是省属一般本科院校在现有条件下加强双语课程建设,提升双语教学质量和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9]。面向交通运输专业的《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课程改革重点举措之一,是搭建跨学院、跨专业教学团队。针对上述专业课教师在双语教学中英语能力的不足,课程搭建了包括3名专业课教师和2名英语专业老师在内的教学团队。专业课授课教师主要专心负责整理课程的中文教案、PPT、试题等材料,先由英语专业老师协助进行资料的翻译,考虑到专业的差异化,双方再对所有资料逐一讨论沟通,最终完成课程资料的双语建设。在授课过程,通过设置部分观摩课,录制课程视频等,由英语专业老师对专业课教师的英语听说表达进行纠正和示范,改善课程英语的流畅表达,不断提升课程英语课时的比例。

2.3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1)课堂授课进行双语教学,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配合探讨式、翻转课堂式方法。讲授时注重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翻转课堂是双语专业课比较好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程中。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双语课程因为既涉及到专业,又涉及到语言,所以需要学生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采取翻转课堂双语教学,课前将需要阅读的课程资料以及通过阅读需要达到的目的布置给学生们,并分成小组,进行相关主题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结合青岛港作为港口城市、枢纽的战略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等开展实践环节,增强课堂学生互动。利用多媒体课件、软件演示、虚拟信息平台和在线课程资源等手段,参与案例分析等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负责对课程的引导和知识准确度的把握。通过相关互动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自主思维,开阔思路,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课程建设应用多媒体、微信群、网络课程等技术手段和资源,当前项目组中成员合作已完成了课程的双语多媒体教案,后续还将按照在线课程的要求逐步实现课程的上线。同时借助智慧树等平台,将教学重点、辅助资料以各种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如《中国港口》、《超级工程》等的视频链接,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自主学习。(2)以课程思政促进和推动课程的立德树人和创新实践。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是交通运输专业的重要拓展课程,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国际化,要求培养的人才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更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能够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用好课程的教学主渠道,努力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充分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学校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课题组教师经常性参加校内外专家进行讲座培训,学习借鉴“课程思政”思路,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基本功;挖掘、发挥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有机融入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课题组教师将授课内容重新整合,分为“课程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教育元素”两大模块,并对应教学内容深度挖掘并融入,最终实现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程思政元素”结合授课内容选择了大约10项内容,后续还会继续增加。例如,在讲授国际物流的概念时,要求学生提前查询一些航运历史与文化,了解大航海时代。引导学生理解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保持科学严谨、创新求变,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根据学生技能和创新能力要求也选择了大约10项内容,后续也会继续增加。例如,在报关程序学习时,要求学生对如何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提升报关效率、信用和安全的相关概念和过程实现有一定了解。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分析与处理能力,训练持续优化意识。

2.4考核方法改革

考核方法采用全过程学业评价,改变“期末一考定成绩”。全过程学业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学习,努力改变学业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状况。考核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1)平时作业(10%)。每章布置1~2道题目,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与巩固。成绩采用百分制,要求作业双语表达,根据作业完成规范性、整理条理性、是否按时上交、是否独立完成等评分。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包括含义、术语、系统构成、流程等;考查学生运用图表表达信息的能力,结合案例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等。(2)研讨与Workshop(10%)。主要章节每章布置1道题目,采用Workshop形式展开研讨。结合课前分享的线上资源,线上学习,针对提前的课题,以小组学习和讨论方式现场讨论,并进行展示。鼓励使用图形表达信息,根据贡献度分级给予评价。考核学生沟通和寻找行业痛点的能力,检验线上自学的效果,结合实际案例,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在有限时间内完成。(3)调研与展示作业(20%)。要求学生对于国内外或区域环境下,结合备选的专题,例如船公司、港口、航线、货运、自由贸易港、跨境电商等,进行小组调研,编制PPT,并在课前5分钟进行展示,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锻炼学生对于经济环境的专业感知度,对信息和前沿的收集与整理,沟通与表达能力等,开阔视野。(4)期末考试(60%)。闭卷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卷面总分100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中英文互译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

2.5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是教学活动的基石[10]。目前,国内出版的《材料工程基础》中文教材当前,适用于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课程的优质双语教材仍相对缺乏,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选择了部分中国作者得到授权后对原版书籍进行节选编辑的教材。这类基本能满足内容先进、准确的要求,同时知识的容量和语言的难易程度也能为学生掌握,价格也比较便宜,学生易于接受。但当前选择的教材,也存在教材内容与交通运输专业要求的重点内容不一致等弊端,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专业课教师在广泛阅读参考中英文教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专业需求的教材内容进行撰写,英语老师负责翻译成英语,以此实现符合专业要求的双语教材建设。同时,在翻转课程平台上,将所搜集到的国内、外公开授权的部分教学资源素材进行上传,作为教材的补充。

3《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双语)》实施效果的评价设计

为了分析评价教学改革的效果,除了教师要随时了解信息、根据教授课程进行授课内容划分外,还考虑对后续平台应用效果设计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结果具客观性较好地反映出平台应用的效果。

(1)客观评价。首先,借助微信平台,利用问卷星等小程序,制作课程评价问卷,内容包括课程总体评价、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各个环节,对各指标分别设计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个档次,要求学生结合利用平台进行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学生、学院等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

(2)主观评价。主观评价,以提问的形式给出,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是让使用平台的学生列出喜欢的方面,二是学生不太喜欢或不太满意的方面,以改进建议的形式给出。4结束语紧紧围绕学校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面向青岛地区的地方特色,对《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双语课程建设提出了改革目标和措施。针对传统双语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搭建包含英语专业教师在内的教学团队,分工合作,发挥优势,在课程资料建设,授课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同时为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详细给出了全过程考核的方案。在后续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进一步将上述改革方案具体实施落地,逐步通过在线课程建设等,开展多方参与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依据所设计的评价方法做好授课效果的评价,更深入地开展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期望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达到“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锦.商校双语课程建设: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9(3):24-29.

[2]郭空明,徐亚兰,章云.本科力学类双语课程的开设必要性与经验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86(6):209-210.

[3]武卫明,阎冬,张长松,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反应工程》双语教学的探索和思考[J].广州化工,2016.44(23):168-169.

[4]朴荣勋,季颖.应用型本科高校材料工程基础课程双语教学初探[J].教育现代化,2020,7(13):135-137,143.

[5]李振园,谷焕焕.普通高校大学生双语教学现状调查———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43):74-75.

[6]韩立新,于诗卉.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J].教育科学,2013(29):35-41.

[7]吕晓棠,方梅香,马翠玲,等.浅谈普通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力学双语课程的目标及实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5):100-102.

[8]王建光.提高我国大学专业课双语教学水平的探究[J].教育科学,2009(25):34-37.

[9]龚雪,张海森.普通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1,7(21):43-45,49.

双语课程建设范文篇6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汇聚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在更大的范围内使教学资源得到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其宗旨是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学水平整体提升的重要手段[1]。自2003年4月开始实施以来,精品课程建设极大地推动了高等院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对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2]。如何更好地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材和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是我们病理生理学系全体老师的工作重点。我校病理生理学课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一些经验,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不足之处。本文将总结我们在建设病理生理学精品课程中的经验和体会,更好地深入推进学科精品课程建设。

1优化师资队伍,注重师资培训

建立一支结构稳定,素质高的一流师资队伍是学科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3]。我们教研室注重优化师资队伍和师资培训,整个教师队伍的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本教研室共有教师9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6名,讲师2名;取得博士学位8名,博士在读1名。针对新进的青年教师实行青蓝工程结对,由高年资教师作为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培训,要求青年教师跟班听课,学习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相关医学基础课程,参与学生实验的全过程,反复练习基本实验操作,完成实验报告。教研室组织集体备课,青年教师必须通过试讲才能参加教学工作,并安排主任听课或教师互相听课,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弥补不足。本教研室7名教师先后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海外研修,提升专业素养。通过有计划的教师培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很大程度提高。所有教师达到双语授课的水平,在学校、学院组织的授课比赛中多人获奖。本教研室一直坚持教研与科研两手抓,近几年,教研室老师主持或参加了国家、省级、市级及校级教研或科研项目多项。

2编写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课程

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任务、知识范围、教学进度、课堂时间安排、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等。教学大纲为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基本保障,也是教师编选教材、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由于本校把病理生理学作为必修课程的专业众多,不同的专业学生要求不同,学习侧重点有所不同,安排的学时也不尽相同。因此,病理生理学教学首先要有一个因材施教、切合实际的教学大纲以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编写了病理生理学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精心制作病理生理学教学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并运用于教学。教师还通过教研和科研,及时把研究成果、相关领域的研究前言知识融入病理生理学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和科研资源共享,使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课程过程中了解科研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病理生理学课程的教学水平。(1)理论课教材的使用与建设。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过程中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八版“病理生理学”教材。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本系室自编病理生理学实战练习。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配合使用双语教材。还应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通大教学网bb.ntu.edu.cn/),及时了解学生反馈,促进师生互动,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2)实验课教材的使用和建设。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由本系室教师自编的实验教学教材《病理生理学实验指导》、《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并由本系室教师自行录制了《病理生理学学生实验课VCD光碟》。

3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近年来,本系室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病理生理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试行。(1)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网络教学[4]。建立病理生理学教学网站,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了视频课堂、多媒体课件、实验教学视频等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实现实验时间、空间和内容的多维度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本系室在教学方面拥有一定的知名度。(2)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法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病理生理学的PBL课是以讨论形式进行,4-5学时,每6-8学生为1组,4个小组为一个教学班。教学宗旨是以病例为先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结合实际学,使学生加深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模式着重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同等重要性。(3)“导师制”教学法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5]。安排教学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实验班本科生的导师,课外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科研实践。促进师生共同进步。(4)基于团队的学习(TBL)教学法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6]。TBL更强调以团队为基础,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引导,提倡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和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5)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7]。通过双语教学,增加学生专业英语词汇,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阅读有关专业书刊,获取专业信息,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巩固和提高教师们专业及专业英语水平,了解国外最新学术动态,适应病理生理学国际交流的需要。

总之,通过此次创建校级精品课程工作,我们充分认识到精品课程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调,虽然我们在病理生理学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不足之处,如精品课程建设与推广之间还存在一段距离;双语教学的比重和质量将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徐苗苗.质量工程背景下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39-40.

[2]王玲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20(64):66-68.

[3]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3):77-81.

[4]胡亚娥.构建病理生理学教学网站初探[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6):18-19.

[5]胡亚娥,周爱玲,茅家慧,刘霞,施海燕,朱燕,李小青.导师制在本科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20:25.

[6]胡亚娥,刘霞,茅家慧,李小青.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视界,2016,21:64.

双语课程建设范文篇7

关键词: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科学性;易学性;公开性

示范,意指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1],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而言,示范性是其存在的基础,而示范性的有无也应作为考核其建设成败的关键。当前,对于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示范性”的判断,我国尚缺乏明确标准。在此情况下,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示范性”标准进行界定尤为必要。考虑到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性是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发挥示范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将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示范性”细化为科学性、易学性、公开性三个指标,并通过对上述指标的解读来实现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示范性”标准的构建。

一、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科学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2]。人如此,课亦然,被遴选为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的课程必定是设置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这是因为本身缺乏科学性的课程难以发挥示范性作用,而且即便这些不具科学性的课程被确立为示范课程,其发挥的示范作用也是负面的、消极的,无助于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的正确建设和良性发展。基于此,应将科学性作为判断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示范性的首要标准。

(一)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科学性的解读

科学性一般是指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3]。具体到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上面,科学性则主要指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要符合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规律和实际,并能代表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发展方向,而这又可以通过新颖性和合理性两个指标来表达。其中,新颖性是指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必须具有不同于已有课程的内容或特点,能给效仿者带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并激发其效仿动力;合理性则指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要符合双语教学规律、符合培养涉外法律人才的实际需求并切合我国大多数法学院校的双语教学实际。需要指出的是,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包括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配备、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考核方式的革新等多个要素,只要其中某个要素具备了新颖性和合理性,就可以认定该门课程具备科学性。

(二)科学性标准下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考量

以科学性标准考量,我国现有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我国目前的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主要集中于国际法领域,忽略了民法、刑法等主干课程的双语教学,因而尚未形成完善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其次,在教材设置上,采用行业更为权威的双语教材更加科学合理。最后,在师资配备上,将外语学院的教师作为法学专业双语教学师资来源的做法虽重视了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英语元素,但忽视了法学专业双语教学所依托的法律知识,在科学性上稍显欠缺。与此相应,引进海外人才或者外国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做法有待商榷。相较而言,通过对法学专业教师开展外语培训或者派其赴国外访学的方式来培养法学专业双语教学师资的方式更为科学合理。

二、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易学性

易学性是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易于模仿的品性及其传播能力的描述,我国学者也将其称为可模仿性和辐射性[4]。借鉴我国学者观点,本文将易学性细化为可模仿性和实用性两个要素。其中,可模仿性是指行为或过程可以被效仿者重复或模拟的品性,该特征关乎示范性的实质可能。此外,实用性是指某事物在实践中具有实际价值并且可被效仿者理解、接受、使用的特性,这关乎示范性的潜在可能,因为即便某个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具有可模仿性,但如果其在教学实践中无法获得模仿者的认可和接受,其示范作用也难以发挥。

(一)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易学性的解读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易学性的评估可从可模仿性和实用性两个角度展开。对于可模仿性而言,如果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组织以及教学、考核方式上的创新等具体建设要素上易于被效仿者复制和模仿,则其易学性就强;反之,如果有些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在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配备等方面标新立异而导致其师资配备的成本较高或者教学、考核方法的使用难度较大而最终使其难以模仿,则其易学性相对较差。对于实用性而言,如果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符合大多数法学院校的双语教学实际,并且上述院校都有开设此类课程的需求和能力,则其实用性就强;反之,如果示范课程不具有普遍性或者其他法学院校没有开设此类课程的需求和动力,则其实用性就差。

(二)易学性标准下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考量

从实用性角度看,当前我国开设的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主要集中于“国际贸易法”“海商法”等国际法类课程,上述课程都是社会公认的双语教学课程,而且我国大多数法学院校都有开设此类课程的需求。对于可模仿性而言,由于笔者目前难以观察到相关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具体内容,因而对其可模仿性还无法作出明确判断。需要补充的是,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可模仿性与其科学性具有密切联系,一般而言,课程设置的越科学合理,其可模仿性就越强。鉴于此,为了增强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的可模仿性,我们在增开“民法”“刑法”“环境法”“证据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可以与国外开展交流的法学双语课程之外,还要考虑普通院校双语教学的实际,避免在教材的选择以及师资的配备上给普通院校带来压力,从而提升其在法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信心和动力。

三、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公开性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的社会行为是进入社会交往后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而形成,而学习对象的公开则是观察、学习、模仿的前提[5]。由此可见,在具备了科学性和易学性之后,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示范作用的发挥还离不开公开性这一基本要素。

(一)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公开性的解读

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而言,公开性指其内容和行为可以借助录像、网站、多媒体、教材或通过教学现场、交流会等可以被观察和感知到的形式供其他师生观察、学习和模仿。由此可见,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公开既可以通过学习者亲临现场或参加交流会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借助录像、多媒体、教材等辅助工具来实现,但最为有效便捷的形式是借助网站进行推送。为此,在判断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公开性时,应将其是否有配套并对外开放的教学平台作为核心的考察指标,而这又可以细化为以下三个要素:首先,课程的建设者是否通过校内教学平台或者利用超星、慕课等公共教学平台建立专门的示范课程资源并对外开放。其次,课程的建设者是否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将本课程的课程简介、师资力量、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习题库等相关教学资料公开。最后,课程的建设者是否在其线上教学平台上建立与学习者进行交流互动的渠道。只有具备了上述三个要素,才能帮助效仿者以最小的成本体验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过程,同时获取其所需的双语教学知识、方法和技能。

(二)公开性标准下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考量

截至目前,我国已立项建设了二十余门部级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我国部分省市及相关高校也开展了相应的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但以公开性指标考量,现有课程的公开性还远远不够,而这在其配套教学网站的建设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在已有的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中,有的课程没有相应教学平台,有的课程虽有配套网站但不对外开放,还有的课程虽有配套教学网站但网站上没有实质内容,建有成熟网站并对外开放的课程凤毛麟角。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可能是因为课程建设者担心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效果不佳,也可能是因为课程建设者缺乏网站建设的配套经费,或是因为课程建设者出于知识产权的顾虑而不愿通过网站公开。这些问题不解决,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公开性就难以保障,而其示范作用也难以发挥。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91.

[2]金鸿儒.大师修养课[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6:130.

[3]冯玉军,王柏荣.科学立法的科学性标准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1).

[4]陈国海.高校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初探[J].教育与现代化,2009(9).

双语课程建设范文篇8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就是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即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起主导作用[3]。我课程组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逐步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的启发和引导。启发式教学中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由于准备充分,在课堂上同学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原本呆板枯燥、难以记忆的课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在绪论教学中尤其重要,通过在绪论中对动物生物化学发展简史的介绍,使学生能够在第一堂课中就充分认识到动物生物化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历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就与荣誉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是启发式教学很好的素材,通过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化学的发展史上的辉煌成果,引出生物化学上千百年来仍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并为之而奋斗的热情。另外,在教学中注意做到知识及时更新,紧追前沿,与时俱进,在启发式教学运用中也同等的重要。最后告诉学生,生命科学领域中未解之谜还很多,而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每一个人去努力去开发,从而增加学生探索奥秘的信心和积极性。

2由传统的教师讲授转变为教与学互动式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多途径、多方位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4]。在理论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用了理论讲授与部分章节的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增加了学生自学的内容,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对自学部分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概括性总结,纠正错误、补充不足,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并作系统性的归纳,锻炼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归纳、讲述以及表达能力。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实现,如问题式教学、案例法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在课堂教学中如能将问题式教学及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法教学等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针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糖代谢的教学环节,代谢反应多而且复杂,在教学中我们尝试首先通过提出问题:为什么剧烈运动后肌肉会出现酸痛的现象?为什么酸痛感会随着休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的消失?接下来给同学5~10min的时间进行自学并分组讨论,然后通过提问了解同学对这些问题自学和讨论的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全面,最后再通过对该部分内容详细的讲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

由于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涉及诸多生物大分子化学结构、生物信息的传递过程和基因表达调控方式等,课程内容信息量大,图示多,深奥、抽象、繁琐;学生学习时普遍认为内容很多,难度较大。传统的教学手段已难以适应信息大量增加的现代动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需要,经过课程组教师的努力,该课程目前已全部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视觉效果好、简明生动、条理清晰。多媒体教学以其自身的特点及优势,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和提升,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如单位时间内课程信息量太大等。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背景下,想要极大程度的发挥其优势,就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多种方法能够互相取长补短。课程组老师在多年的精品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课堂上通过启发式、问题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教学法加强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灵活运用小技巧教学法,如将零碎的知识点通过一定的口诀或者诗歌总结成朗朗上口且便于记忆的知识点等方式,从而寓教于乐,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4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

自从2011年我校动物生物化学认定为校级精品课程以来,课程组老师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完成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一方面将教学课件及时更新并公开给学生,同时将自己的教学计划、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以及课后的复习题作为网络资源向学生公开。另外我们在网站设计上也开通了留言功能,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网上向老师提问,建立起师生之间的网络交流平台。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互动交流,课程组计划在1~2年之内建立起针对动物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专业交流论坛,开通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及自主学习模式,将动物生物化学的学习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5推行双语教学,响应教育部号召与要求

双语教学的要求虽然在教育部2001年第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早有提出[5],但时隔十多年,双语教学改革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双语教学在高校中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学校对《动物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行双语教学的教师英语水平有待提高;《动物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适应性教材建设相对滞后;部分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等[5]。这些因素长期以来制约着《动物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本着以上问题,课程组老师首先从提升师生双语教学的教育理念入手,从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做起,结合我校动物生物化学课程近年来的教学特点,初步实施了部分章节的双语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满意和好评。我们将逐渐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提升学生自主阅读外文文献的水平,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从而达到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6],但精品课程的建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系统工程。我校课程组老师在建设动物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建设精品课程的核心需要首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素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吸收新的科技成果,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使精品课程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其次需要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让精品课程所拥有的教学资源,能够转换为共享的资源空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精品课程建设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最终目的是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起点、为机遇、为挑战,推动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推动高校的整体课程建设水平。

作者:文凤云 位治国 李晓丽 董淑丽 张春暖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龚艳妮.动物生物化学与畜牧兽医专业核心课程有效衔接的探索[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30(10):215-216.

[2]王顺.生物化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文学,2008(4):200.

[3]柳晓燕.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6):1043-1044.

[4]王晓红.论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6(3):104.

双语课程建设范文篇9

(一)带头人应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教学团队带头人不仅是本学科或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具备较强的学术造诣和较好的教学口碑,长期致力于课程建设,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同时带头人还应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熟知专业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知识,具有海外游学背景,充分了解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能有效指导团队成员进行学科专业领域内知识的国际比较研究,将国际学术前沿知识、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到团队教学与自我发展中来。

(二)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总体外语应用水平较高教学团队里老中青相结合能更好地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外语应用水平和双语授课能力是教学团队能否承担国际化课程和双语课程的重要条件。团队成员不仅需要查阅大量的外文文献和掌握外文素材来提升自身知识储备,更需要有较好的外语授课能力,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应具备较好的外语应用水平,指导学生参与国际化的专业实习实践。

(三)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应更加注重协同团队中的成员都是有各自专长、研究领域不同的教师,他们之间没有所谓的层次高低,都能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努力。要在民主自由的团队氛围基础上构建具有强大协同力的教学团队,更倡导兼容并包,鼓励学术争鸣,保护学术自由,促进团结协作,在团队内部协同的基础上碰撞出学术火花,促进教学革新。

(四)教学团队内部评价制度完善各高校在建设教学团队时,大多已制定了学校教学团队的遴选条件和验收条件等相关政策。除此之外,教学团队内部应设置关于教学工作量、课程教学质量、教研业绩、科研业绩、教学活动等方面的评价体系,不仅对成员的教学表现进行评价,同时也对团队的发展进行自我监控。

二、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导向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思路

加强优秀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应从学校和团队内部两个方面着手。

(一)学校层面

1.分类构建教学团队,鼓励组建中外协作教学团队学校在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时,应根据自身办学目标和学科专业特色以及专业课程建设发展思路,分类构建教学团队,尤其应鼓励中外协作,共建教学团队。如全英或双语课程,可以吸收部分海外经历丰富的年轻教师、专业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实操性较强的课程,可以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实操工作岗位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除此之外,还可以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组建基于课程的中外协作教学团队等,吸引国外知名大学的高水平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和教学中来,让国外教师远程为学生授课、答疑和交流等。

2.注重培养国际视野开阔的团队带头人学校应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创造机会,培养国际视野丰富的带头人,并鼓励其组建教学团队。应充分利用学校与国外多所知名大学合作的优势,重点鼓励教学名师、精品课程负责人及特色专业负责人等出国访学交流以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吸收国外大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了解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学习国际学术前沿知识,拓宽带头人的国际化视野。

3.完善教学团队建设保障机制学校应针对不同类型教学团队建设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障团队在教学活动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内容编写、质量工程项目建设、青年教师培训、科研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学校应建立绩效考评奖励机制,由单纯的数量考核向更加重视质量评价转变,由重个人业绩考核向个人业绩与团队业绩并重的考核机制转变;学校可以在教学工作酬金、带头人待遇、成员师资培训、职称评聘、“质量工程”项目申报等方面优先考虑教学团队成员,并注重创造条件,支持带头人以及团队成员出国访学或交流。

(二)团队内部

1.以建设国际化课程为目标,加强教学内容建设国际化课程建设是实现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学团队成员应适当选用国外同领域的优秀原版教材,或指定外文原版教材和有关论著作为教学参考书目,以利于学生最及时、最真实地了解、掌握本学科国际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团队带头人可以带领团队成员主动设计双语教案、编写双语教材,将更适合本土学生使用的双语教材引入课堂,再结合国外原版论著为参考,在本土和境外双面知识的碰撞下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2.以各类出国访问项目为契机,鼓励团队成员出国学习教学团队内部应有计划地鼓励团队成员出国访问学习,在国外大学感受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专业前沿知识的洗礼,并提升自身的外语应用水平,同时建立起基于课程或专业的中外教师良性互动,将国外大学优秀教师的教法带入课堂,为以后的长期合作打下基础。

3.以开展教学活动为基础,强化团队内部协同教学团队内部应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通过教学活动强化团队内部的协同创新。如采取观摩国外教师课堂、互相听课评议、集中备课等方式,革新教学模式,强化团队内部协同效应,互助成长。

4.以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为平台,提升团队研究能力团队的研究能力是延续团队生命力、彰显团队实力和成果的关键因素。教学团队内部应依靠老中青教师梯队,建立起老教师指导、中青年教师构思实践的研究改革梯队,以申报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研究以及学术研究项目为契机,提升团队研究能力,产出团队研究成果。

双语课程建设范文篇10

关键词:西南民族院校;金融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001年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其中一条意见是鼓励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高等院校率先在金融学的教学中进行双语教学。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通过多种渠道突破了教材、师资等制约开设金融学双语教学。国内东部一些重点高校陆续开设了金融学双语课程,培养了大批能适应社会发展、金融创业业务需要的高端复合型金融人才,对于高校、学生、金融用人单位、社会等都是有利的,达到了一个共赢的局面。虽然西南民族地区金融专业开设双语教学的比例在不断提高。但是在西南民族地区,特别是广西地区的院校,在开设金融学专业课程时有诸多的阻力,本文将探讨在这些地区如何更好的开设金融双语教学。

一、西南民族地区高校金融学专业双语课程体系建设的困难

(一)西南民族地区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体系缺乏明确的规划和激励机制。金融专业开展双语教学虽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各种条件受限制,西南民族地区大多数院校对双语教学都有抵触和害怕情绪。因而,西南民族地区一些非重点高校金融学双语教学规划不足,授课教师的课前备课、课中讲课、课后批改作业和设计英文试卷等工作量相应加大,而西南民族地区高校金融专业都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将英语金融学教学的工作量和中文金融学教学的工作量进行对等化,使得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二)西南民族地区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体系缺乏必要的师资条件。西南民族地区的高校金融专业教师的收入跟中东部地区相比低很多,发达地区高收入必定吸引西部优秀金融师资流出。优秀师资的流出再加上西南民族地区对高水平金融人才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西南民族地区优秀金融师资的比例很低。一些地区的老师一旦博士毕业后立刻换到发达地区工作;同时西南民族地区的院校很少能吸引到正规科班出身的金融学博士。及时吸引到年轻的金融学博士,评到高级职称后,很大一部分比例会立即辞职到发达地区工作。同时,由于经费所限,这些地区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到国外进行系统的金融学和英语的专业培训和交流。因此,高水平的、有能力开设金融双语课的师资的不断流失,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年轻博士,导致西南民族地区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师资困难。(三)西南地区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体系缺乏学生的英语基础。金融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在逐渐提高,随着英语教学质量的稳步推进,金融作为经济核心内容必须采用英语教学得到大家的公认。但是大多数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属于二本院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即使在本校的招生中处于分数较高的不多,英语程度比较低,四六级的通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种族多,语言复杂,语音基础差,文化背景知识薄弱;初高中时期的英文基础差;学习观念与心理因素以及学习的方法等问题,导致来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金融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受到限制,金融英语分数很低,特别是学生的口语表达普遍较弱。

二、西南民族地区高校金融学专业双语课程体系建设的成功案例——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

为了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金融系在2016秋季开始启动英语双语课程建设,并且结合专业特点,挑选了应用性较强、国际化关联程度较高的专业核心课程——《国际金融》,并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了《国际金融》的双语授课的全面升级。为适应用人市场的变化、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参照许多内地高校新的金融专业课程设计,广西民族大学在《国际金融》双语课程设计上,采用纯英文上课形式、授课教材、授课语言、课堂讨论、学生作业和考试形式等方面不同于母语教学的专业课。具体表现为:上课形式采取2-3名具有较好外语基础的教师轮流上课,每人根据自己的强项各负责一部分授课内容。在授课教材方面,经过多为老师的反复比较论证,最后选定国际上著名的金融学者普格尔第15版的《国际金融》一书作为参考教材,然后根据国内的实际经济和金融环境自编讲义。授课语言采取以英语为主、以普通话为辅,要求至少三分之二以上的学时和内容采用英语讲授。为避免学生对部分重点、难点难以进入英语语境困难,老师采用中文进行简单的讲解,教师在每章提前给学生用中文进行5分钟的知识点讲解。在课堂讨论中,双语教学课堂的课堂讨论是在英语交流中,并安排相关的英语讨论问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和做准备,每次课前大约花5-10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英文来完成作业。在期末考试中,双语考试课程将以英语出题,学生将被要求用英语回答问题。因此,所有与课程有关的讲义、作业及参考答案、期末试卷皆采用英文撰写。迄今为止,金融系的《国际金融》双语课授课两个学期,收到的效果逐渐显现:从一开始学生需要借助中文版教材去理解英文版教材到逐渐脱离中文版教材,从一开始大多数学生听不懂教师授课的内容到能听懂九成以上的内容,从一开始大多数学生不会用英文来完整地做完作业到较流畅地使用英文等等,教学效果越来越明显。

三、西南民族地区高校金融学专业双语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总结

(一)制定金融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双语教学计划。修订更为合理的金融学双语教学体系,弥补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在实践教学的短板。在制定双语教学计划时,把最新的实际金融业务创新融汇到金融专业双语教学内容中,在强调宏观金融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修订微观双语金融教学计划,推进前沿金融教学实践,增加学生就业等实践活动的理论结合点。金融创新产品的交易,需要中英文双语专家型人才从事,在金融创新课程教学计划中增加对产品研发管理、金融交易管理和金融风险管理等等内容。对于双语工作量和难度加大的问题,而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将英语金融学教学的工作量设定为普通工作量1.5倍,让教师们提高双语教学的积极性。(二)建设金融专业特有的双语型高质量师资队伍。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金融专业,一方面采用“引进来”策略。吸收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等金融机构的具备英语专业素养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等从业专家邀请进入课堂,开展英语的讲座活动;另一方面采用“走出去”的策略。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金融专业对引进教师有严格的要求,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并且来自有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重点高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到国外进行系统的学习,目前有50%的教师具有一年以上的出国留学经历。同时鼓励教师通过外出培训和学习,研究具有金融领域的重大课题,提炼双语教学的素材并以此拓展双语案例教学,提升双语实践教学能力,形成双语型实践性师资队伍内生式发展路径。(三)以“需求为导向”做好金融双语人才的就业服务。金融专业双语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当地经济发展亟须人才为重点,同时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面向证券、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行业双语人才的需要、以双语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双语人才的岗位需求为导向,优化设计金融双语课程的实验、实习、实训教学内容,逐步搭建起金融双语课程适应目前大环境对学生相关基础金融经济知识、英语听说写能力、综合素质需求并与金融职业岗位要求、金融行业标准和国际相应标准相衔接的金融双语实践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布霄楠.民族地区高校金融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SWOT分析及行动路线[J].时代金融,2012(21):319-320.

[2]于蓓.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1(5):71-72.

[3]陈晶,靳生,曹艺.基于国际化视角对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4):95-96.